一、学习《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资产的定义(论文文献综述)
冀丹娜[1](2021)在《新收入准则下DKJ公司项目收入确认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企业交易日趋复杂化,收入逐渐成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中之重。对于旧准则的局限性,国际上IASB和FASB于2014年5月联合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5号。财政部出于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趋同的目的,也于2017年7月5日发布最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新准则作为对旧准则的更新和替代,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修订完善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不用主体来说,由于准则要求的实施时间不一致,那么未来企业应用时会产生什么影响都值得研究。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选取了制造行业施工项目收入,以案例公司DKJ为研究对象,探讨新准则应用对DKJ项目收入的具体影响,以帮助DKJ企业能快速应对实施新准则时遇到的问题。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国内外文献综述对收入研究进行总结。第二部分为收入理论界定和新旧准则对比,包括核心内容和具体内容,并探讨新准则相比于旧准则的优化。第三部分介绍DKJ公司以及目前收入确认现状,提出DKJ实际运用新准则的难点。第四部分以DKJ项目合同收入为例,对比在不同准则规定下,准则变动所引起报表项目、报表数据、所得税等财务信息方面的差异,还分析对披露范围、信用风险、确认时点等管理信息方面的影响。第五部分针对DKJ运用准则难点,从企业自身角度和外部监管角度提出建议。第六部分得出结论,认为DKJ运用新准则后,虽然对报表数据和企业管理造成较大影响,但从长远来看,新准则导致的差异会逐渐消失,且能很好反应交易实质。同时,DKJ类似制造企业研究文献较少,相应实务处理案例也较少,本文通过内部公司真实案例,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对比各个会计期间的数据差异,并从多个角度提出意见,以促进新准则在DKJ类似制造业中顺利实施。
朱冠平[2](2021)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衍生物和附属品,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有效解决,不仅事关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且还关系到能否从根本上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在过去一段时期内,因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内涵、特征、规模和影响机制不了解,导致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和扩张,这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过高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会扩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恶化政府的信用环境和影响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时更是会导致大规模的金融系统性风险、引发社会动荡和造成经济的长期低迷。为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风险,我国先后出台了多个政府债务管控政策文件。如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格限制地方政府举债程序,并对地方政府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不得突破限额标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意见》和《地方政府隐形债务问责办法》文件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从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范,有效推进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治理。频繁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政策文件出台,传递了中央在“遏制债务风险、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因此,开展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研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只有准确理解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我国才能从源头上根本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本文首先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梳理与分析,接着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规模测度、影响因素和管控对策四个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明确本文研究的切入点、关键点和创新点。然后,立足于当前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数据可得性、重要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对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导致的四类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进行测算。最后,基于扎根、代理和道德风险等理论,本文又分别从内部体制、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探讨了其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经过研究后,本文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由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国有企业、地方不良贷款和地方养老缺口四类形成的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在2010年后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在2019年更是达到了 19.95万亿元,是2019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9倍,约占全国GDP的20%,表明我国为了偿还地方政府或有债务,需要近两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偿还地方政府所引发的或有债务,或需要近20%的国民收入才能抵消地方政府引发的或有债务。(2)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方面,本文以2006-2018年282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研究发现中央对地方的财政分权越高和给予的金融分权越高,则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越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投资冲动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作用,而政治激励则在财政分权和金融分权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正向调节效应。(3)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为增长而竞争”的增长型政府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增长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在地方领导性别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影响,但在地方领导年龄层面未检验出差异性影响,而发展型政府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倒U型关系,不仅在地方领导任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而且在地方领导学历层面也表现出差异性影响。(4)在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方面,本文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具有抑制功能,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扩张和投资支出在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中介效应,而资源错配则在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过程中扮演着中介效应。从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增长型政府和政府审计不足会加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而发展型政府和媒体关注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影响,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又从财政金融、政府动机和外部机制三个角度分别提出防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管控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现有文献,而且也能够为国家在“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等经济政策方面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经验证据支撑。
席岳[3](2021)在《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激烈,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成本的管理,税收支出作为企业成本支出的重要一部分,开展纳税筹划活动对于企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即企业进行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纳税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部分,设计和实施纳税筹划方案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开展纳税筹划活动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企业开展纳税筹划活动已获得国家的认可,积极开展纳税筹划活动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关键。现在我国酒店行业已经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各酒店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将更多的现金流投入到酒店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开展纳税筹划活动,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迫切的。LH酒店集住宿、洗浴汗蒸、健身、餐饮、美发、会议、休闲娱乐为一体,具有酒店行业的典型特征,因此本文选择LH酒店为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通过对LH酒店进行实地调查,对其业务进行梳理,搜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相关数据和资料,掌握LH酒店的生产经营情况、纳税情况以及税负情况等,从零售业务、餐饮业务、住宿业务、其他业务四个方面对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现状进行分析,说明LH酒店开展纳税筹划工作的必要性;其次,针对该酒店在纳税筹划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及政策,基于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基本方法,在零售业务、餐饮业务、住宿业务、业务招待费、招聘残疾员工、固定资产修理支出等具体方面设计了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通过对多种纳税筹划方案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从中选择节税效果最佳的方案;最后,针对本文设计的一系列纳税筹划方案的节税效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确保LH酒店纳税筹划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纳税筹划方案符合国家现行的税收政策,切合LH酒店实际经营情况,是合理且有效的,对LH酒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赵佳琪[4](2021)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石油行业的发展尤其迅速,于此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我国作为资源大国,石油行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石油行业依旧还是以“高额的投资、大量的耗能”的粗放模式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对石油资源的利用率并非很高。低效率的资源利用,伴随着废气、废水、废料等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不良影响。为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丰富和完善我国石油行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这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选取了H油服公司为研究案例,对H油服公司近十年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对策。首先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阐述;其次对文章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论述,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会计理论、环境会计披露理论等,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H油服公司的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问题。研究发现该公司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充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专项审计缺失、企业规避了负面信息的披露,信息披露意愿不强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企业不主动披露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体系和制度不完善、审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环保意识不强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H油服公司需要丰富和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所披露的内容。披露模式方面,需要增加“补充性环境报告”、“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及“污染事件专项报告”。最后,根据以上研究分析,给出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主要可以从补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加强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管理体系、加强环境会计信息的监督、增强企业环保信息披露意愿和意识、重视培养环境会计的专业人才等多个方面入手,保障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更好的实施。
侯惠文[5](2021)在《供应链视角下的Z电力公司纳税筹划研究》文中认为电力企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行业,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近年来随着国家“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改革”等政策的持续深入,煤炭供给短缺且价位上涨,火电行业营业成本持续加重。新形势下的火电上市公司利润大幅下降,普遍存在发展受阻且税负较重的现象,因此,通过纳税筹划来有效控制成本势在必行。本文以Z电力公司为案例进行研究,作为传统垄断国有企业,Z公司税务工作面临诸多问题,税负水平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仅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占到企业纳税总额的90%以上,开展纳税筹划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本文结合最新税收政策,从Z公司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多环节、多税种、系统性地进行纳税筹划方案设计。论文以Z公司纳税管理现状为切入点,基于供应链流程中的采购环节、生产环节、经营环节以及销售环节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调查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Z电力公司2015-2019年的财务数据以及税负水平进行分析,找出Z公司纳税筹划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纳税筹划策略。通过研究发现,Z公司税收负担在逐年加重,纳税筹划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筹划方式较为单一、没有设置专业的纳税筹划部门、税务工作分工不够明确、筹划方案缺乏整体性等。通过本文结合供应链环节进行的筹划方案设计,预计可为Z电力公司有效节省数目可观的税收成本。本文期望能为Z电力公司提供参考,以推动Z电力公司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杨钰玲[6](2021)在《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审计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审计工作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此期间,审计职能进一步得到拓展、审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内部环境审计成为了内部审计拓展的新兴业务之一。政府为实现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不断加强生态环保立法、执法,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并对生态系统进行修复等。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开展经济活动时不再将保护生态环境抛在经济发展之后。尤其化工企业,为实现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在坚持科学发展、开放发展的同时,逐渐意识到需要从企业内部做好环保工作。因此,企业开始在日常实务中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企业环境管理的监督和咨询作用。本文对国内外内部环境审计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进行研究分析。首先,深入了解S化工公司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以及内部审计流程、目前负责开展内部环境审计的部门、内部环境审计现状,分析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其次,根据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方面的缺陷,从影响S化工公司环境审计的内外因素出发,分析构建内部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通过问卷调查选出24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构建出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评价体系。最后,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分析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在内部环境合规审计、内部环境管理审计、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和内部环境绩效审计四个方面的开展情况。从上述背景、意义以及研究过程等方面得出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工作需进一步提升。S化工公司日常比较注意环境保护也遵守环境法律法规,但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监督、评价和咨询作用,内部环境审计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突出。该问题会使得企业内部没有明确的责任意识和处理环境问题的危机意识。论文最后为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工作后续的发展提出了保障性建议,能对S化工公司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倪静洁[7](2021)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与企业创新投入》文中认为创新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热情和投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强弱,但创新投资的高风险特征抑制了企业的创新意愿并制约着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创新风险控制能力,不仅关乎企业创新热情和创新投入积极性,而且关乎企业创新的效果和效率。内部控制是合理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全员参与的风险控制过程。因此,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内部控制,对于高效管控企业创新风险,促进和保障企业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建设和运行内部控制以促进企业创新,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已有研究大多以披露的内部控制建设和运行信息为基础,通过计算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指数或内部控制组成要素有效性指标,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由于这些做法都有明显的局限性,因而得出的结论莫衷一是。是否存在重大缺陷是国际上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通行标准。由于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必然存在该类型缺陷,说明其内部控制无效;没有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有的可能隐瞒了重大缺陷,更多的可能确实没有重大缺陷。因此,就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总体情况而言,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可以客观地表征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差,即是否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可以客观表征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而且从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视角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对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促进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那么,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尚未有文献专门对该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毫无疑问,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是直接受制于企业管理层的动机选择行为。那么,管理层动机选择行为如何影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为了使研究结论更切合实际环境,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就需要研究不同外部信息环境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与创新投入关系的影响究竟怎样?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选取2012-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号理论,首先,分析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总体影响,并运用DID模型等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利用系数乘积法验证其中介路径;其次,结合风险认知理论、内部控制免疫系统论,分析管理层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动机选择行为对上述基础关系的调节作用,并运用调节效应检验方法进行验证;最后,考虑到内外部信息环境的互动作用,在前述理论基础之中嵌入分析师关注的信息解读作用与压力施加作用,媒体关注的信息传播效应与市场压力效应,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受托人利益保护和自我利益保护,分析外部信息环境对前述基础关系的调节作用,并运用调节效应检验方法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相较于未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企业在披露该信息后创新投入水平显着下降,即无效的内部控制会显着抑制企业创新投入,代理成本、风险承担和融资约束在其中发挥着中介作用;(2)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不利影响仅存在于非主动披露该信息的企业中;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相关的整改信息披露越充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不利影响越小;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及时性不会显着影响该信息披露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3)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不利影响随着分析师关注程度的提高而加大;媒体关注和机构投资者持股整体上不会显着影响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进一步区分媒体导向和机构投资者类型发现,市场导向媒体关注程度和独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不利影响越大。本文的主要理论创新在于:第一,从更客观的重大缺陷信息披露这一新的观察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视角揭示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及其路径机理,不仅有助于更可靠地认识内部控制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克服已有内控有效性测度方法不科学造成的研究结论纷争,而且丰富了企业创新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第二,考察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主动性、整改信息披露以及披露及时性等管理层动机选择行为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与企业创新投入关系的影响机制,深化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内在形成机理认识,丰富了管理层动机选择行为后果影响研究文献;第三,考察分析师关注、媒体关注和机构投资者持股等主要外部信息环境因素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与企业创新投入关系的影响机制,揭示了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机理,丰富了分析师关注、媒体关注和机构投资者持股后果影响研究文献。本文的主要实践意义在于:(1)从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来看,研究结论可以为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在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同时积极提高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主动性、及时性和整改有效性,优化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行为,缓解、消除和扭转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其披露对企业创新投入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依据;(2)从优化政府监管来看,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监管部门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法规,促进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优化,推动内外部信息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企业主动、及时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认真进行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提供经验证据;(3)从提高投资者决策效率来看,研究结论可以为投资者根据管理层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动机选择行为和外部信息环境因素,准确判断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理性做出投资决策,提供有益启示。
卫冰[8](2021)在《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希格玛事务所为例》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审计服务市场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各个会计师事务所也积极思考如何拓展出新的业务领域得以在强烈的竞争下更好的生存,制定出长远的发展战略。随着审计业务市场的饱和,竞争日益激烈,审计风险也在逐步攀升,非审计业务成为会计师事务所服务领域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审计服务在带给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空间与拓宽盈利渠道的同时,也为客户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在拓宽非审计业务时,保证审计业务质量也应该是会计师事务所的立足点。随着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服务收入占比增大,国内外审计的失败案例层出不穷,非审计服务对于审计质量的影响已经成为了广泛关注的话题。通过阅读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总结出,对于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基本存在着正相关与负相关两种相关关系。本文运用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得出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方面首先介绍了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的研究综述,其次运用委托代理理论、重复博弈理论、知识溢出理论、声誉资本理论四种理论阐释了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实证检验方面,选取最新的数据变量建立模型,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各组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并得出最终结论;案例分析方面,以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为例,介绍其基本情况与非审计业务中的规范操作。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非审计服务的提供不会对审计质量造成影响。尽管非审计服务的提供增大了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获利空间,但注册会计师不应以损害审计独立性为前提向被审计单位提供非审计服务。本文的研究意在对于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更好的促进会计师事务所开展非审计业务。
李萍[9](2021)在《高管特征、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文中研究说明大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可避免受到了融资约束的困扰,于是这一问题一度成为了企业和学者们讨论的热点。融资约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内外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会计信息通过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互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目前财务造假和违规披露的案例时有发生,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难以辨别会计信息真假。为了避免企业侵害自己的利益,资金提供者会向企业要求风险溢价,使得企业要付出高额的代价获取资金。而当企业向利益相关者传递可靠真实的会计信息时,资金提供者可以通过会计信息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和营运能力等一系列因素,来降低不确定风险,随之其要求的补偿也相应降低。企业就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足够多的资金进而减轻融资紧张的情况。此外,上市公司战略决策的高管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是否真实可靠地向外界公布会计信息。而不同背景特征的高管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风险偏好,进而通过决策活动对企业的经营结果产生影响。在本文中就体现为高管特征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进而影响融资约束。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会计信息质量和高管特征两个因素都会对融资约束产生影响,必须加以重视。本文将高管特征、会计信息质量、融资约束放在一个框架里,研究不同的高管特征在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之间起着怎样的作用。本文从沪深A股上市公司中,选取2009年到2018年期间研究所需要的相关数据。探讨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的相关关系,以及高管特征对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首先说明本文研究对象的背景和研究的重要意义。接着分类讨论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评论。紧接着,确定本文中重要变量的概念,分析与研究相关的基本理论并据此提出假设。接下来标明样本来源,度量相关变量:对多个指标进行二元Logit回归得到融资约束指数,用DD模型测算得到会计信息质量,用CEO的年龄、学历、任期和海外背景来代表高管特征。然后建模回归进行实证结果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呈负向关系;2.高管年龄、学历、任期和海外经历都对会计信息质量和融资约束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体现为加强了两者的负向程度;3.高管年龄在国企和非国企中对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负向关系的增强作用相当。非国有企业中高学历、任期长的高管在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的负相关关系上有更大的增强作用。与此相反,国有企业中具有海外背景的高管更加大了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的负向程度。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对会计信息质量指标和融资约束指标选用与前文不同的衡量方式。对研究结论再次回归验证,结果基本保持不变。此外,考虑到融资约束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可能会有内生性,所以用Heckman模型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两大建议:一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二是提高高管的综合素养。希望通过以上建议的提出,能够卓有成效地帮助企业获得资金,缓解融资约束,实现企业稳健长久的发展。
周青[10](2021)在《上市公司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博迈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会计领域的研究中,盈余管理一直都是学者们热衷的课题。国内外不乏从动机、经济后果、手段等角度对其进行探索的研究,且多是从应计盈余或是从真实盈余切入。而事实上除这两种方法以外,分类转移盈余管理也是比较多见的一种手段。其主张在净利润不发生变化的基础上,以错误的分类方式将核心费用项目转嫁到非核心项目上,从而对利润结构进行粉饰,实现核心利润虚增、盈余持续性得以美化的目的。现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在IPO过程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业绩门槛,符合监管要求,推高股票定价。实施分类转移并不会对最终的净利润产生影响,只是对利润结构做了调整。如果以净利润作为资本市场准入门槛和股票定价,那么上市公司就失去在IPO过程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然而在我国现行的资本市场准入制度核准制下,我国监管部门对IPO的公司确立的最低业绩门槛是以“净利润和扣非后净利润孰低”为标准的。拟上市公司在非经常性损益大于零的情况下,是存在分类转移动机来提高“孰低原则下的净利润”的。不仅如此,从以往的发行审核实践来看,发审委专家更关注IPO公司盈余的可持续性。在利润表中核心盈余往往更具有持续性,所以拟上市公司极有可能迎合发审专家偏好,虚增核心盈余以传递更具持续性的盈余结构信息,这进一步增强了拟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的动机。本文首次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首先,本文从概念、理论出发回顾盈余管理,并对其文献成果做了梳理,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经济后果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评述。同时梳理了IPO制度背景、IPO中盈余管理的研究、以及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研究。根据已有学者对我国A股市场2007-2016年IPO的公司实证研究的结论,即上市公司在IPO前三年存在显着的分类转移,且制造业企业更为明显。在大样本中选取案例典型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该公司在国际油价大跌的背景下业绩异于同行业持续增长成功过会,上市后业绩大幅度下降,同时非经常性损益剧增,收到发审委及上交所诸多问询。本文通过分析其进行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因、机会以及上市前后财务数据波动,判定其在IPO过程中存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最后对公司盈余管理后的经济后果及案例进行总结。对案件分析后得出结论:(1)具有多种IPO动机的博迈科确实在IPO过程中存在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行为;(2)博迈科能够有机会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是IPO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非对称,导致其利用了会计准则的漏洞,通过多种手段维持上市前出色业绩成功过会;(3)博迈科的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等内部因素给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最终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不仅损害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的研究以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为背景,研究并发现了我国上市公司IPO运作中具有分类转移进行盈余操作的存在动机与可能,并对其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向政策制定者、市场监管者、审计师等多种主体提出可行意见,促进公众对分类转移的识别能力,帮助投资者更好的确立投资策略,促进市场全面提升资源配置有效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二、学习《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资产的定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资产的定义(论文提纲范文)
(1)新收入准则下DKJ公司项目收入确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评论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新旧准则的对比 |
2.1 收入的定义和相关理论概述 |
2.1.1 收入的定义 |
2.1.2 收入的相关理论 |
2.2 新旧准则的对比 |
2.2.1 核心内容及对比 |
2.2.2 具体内容及对比 |
2.3 新准则的优化以及旧准则的不足 |
2.3.1 收入确认方面:统一标准,提高可比性 |
2.3.2 收入计量方面:详细指引,加强客观性 |
2.3.3 收入披露方面:要求更多,完善相关性 |
第三章 DKJ公司基本情况及收入确认现状分析 |
3.1 DKJ公司简介 |
3.1.1 公司介绍 |
3.1.2 组织结构 |
3.2 DKJ公司业务的特殊性 |
3.3 DKJ公司项目收入确认的现状 |
3.3.1 项目收入的管理流程 |
3.3.2 项目收入的确认方法 |
3.4 DKJ公司项目收入运用新准则的难点 |
3.4.1 项目核算范围的难点 |
3.4.2 收入确认方法的难点 |
3.4.3 收入确认时点的难点 |
3.4.4 确认完工百分比的难点 |
第四章 新收入准则对DKJ公司项目收入影响的案例分析 |
4.1 合同项目案例介绍 |
4.2 五步法对合同案例的收入确认 |
4.2.1 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 |
4.2.2 识别合同中的单独履约义务 |
4.2.3 确定交易价格 |
4.2.4 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单独的履约义务 |
4.2.5 履行每一项义务时确认收入 |
4.3 对公司财务信息的差异分析 |
4.3.1 报表项目的差异 |
4.3.2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差异 |
4.3.3 所得税的差异 |
4.3.4 差异分析汇总 |
4.4 对公司管理信息的影响分析 |
4.4.1 披露范围方面 |
4.4.2 信用风险方面 |
4.4.3 确认时点方面 |
4.4.4 合同核算方面 |
第五章 DKJ公司项目收入运用新准则建议 |
5.1 公司自身角度的实施建议 |
5.1.1 加强签订规范,使合同核算更加准确 |
5.1.2 培训企业人员,使收入方法快速辨别 |
5.1.3 提高合同审核,使开票与履约进度顺利衔接 |
5.1.4 加强部门沟通,使完工百分比高效获取 |
5.2 外部监管角度的实施建议 |
5.2.1 加大监管力度,避免利润操纵 |
5.2.2 扩大宣传力度,确保合法合规 |
5.2.3 增加案例指导,做到面面俱到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相关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内涵分类的相关研究 |
2.2.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测算的相关研究 |
2.2.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管控对策的相关研究 |
2.2.5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测算 |
3.1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概念界定 |
3.2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思路 |
3.3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估算方法 |
3.3.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 |
3.3.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 |
3.3.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 |
3.3.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 |
3.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分类测算结果 |
3.4.1 地方融资平台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2 地方国有企业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3 地方不良贷款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4.4 地方养老缺口或有债务测算结果 |
3.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的总测算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4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内部体制因素 |
4.1 内部体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4.1.1 直接影响 |
4.1.2 间接影响 |
4.2 内部体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4.2.1 数据选取 |
4.2.2 模型设计 |
4.3 内部体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主回归结果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内部体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4.4.1 财政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2 金融分权、投资冲动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3 财政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4.4 金融分权、政治激励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4.5 本章小结 |
5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政府动机因素 |
5.1 政府动机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5.1.1 直接影响 |
5.1.2 情景分析 |
5.2 政府动机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5.2.1 数据选取 |
5.2.2 模型设计 |
5.3 政府动机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主回归结果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政府动机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5.4.1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性别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2 增长型政府、地方领导年龄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3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任期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4.4 发展型政府、地方领导学历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5.5 本章小结 |
6 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外部机制因素 |
6.1 外部机制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6.1.1 直接影响 |
6.1.2 间接影响 |
6.2 外部机制因素的数据选取和模型设计 |
6.2.1 数据选取 |
6.2.2 模型设计 |
6.3 外部机制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主回归结果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外部机制因素的影响机制分析 |
6.4.1 政府审计、信贷扩张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4.2 政府审计、投资支出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4.3 媒体关注度、资源错配与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 |
6.5 本章小结 |
7 管控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的政策建议 |
7.1 从财政金融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1.1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清政府间财事关系 |
7.1.2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避免金融风险财政化 |
7.2 从政府行为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2.1 转变政府职能观念,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7.2.2 弱化经济考核指标,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7.3 从外部机制角度对地方政府或有债务扩张进行管控 |
7.3.1 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公权力不被滥用 |
7.3.2 建立问责长效机制,防范问责效果被弱化 |
7.3.3 改进预算编制制度,提高地方预算透明度 |
8 本文的研究结论、局限和展望 |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8.2 本文的研究局限 |
8.3 本文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
(3)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理论基础 |
2.1 纳税筹划定义与特点 |
2.1.1 纳税筹划定义 |
2.1.2 纳税筹划特点 |
2.2 纳税筹划理论基础 |
2.2.1 博弈论 |
2.2.2 契约论 |
2.2.3 税收效应理论 |
2.3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基本方法 |
2.3.1 扣除法 |
2.3.2 税率差异法 |
2.3.3 税收优惠筹划法 |
2.3.4 延期纳税法 |
第三章 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现状分析 |
3.1 LH酒店简介 |
3.1.1 LH酒店概况 |
3.1.2 LH酒店财务状况分析 |
3.2 LH酒店涉税情况 |
3.2.1 LH酒店主要涉及的税种及纳税情况 |
3.2.2 LH酒店企业所得税税负情况 |
3.2.3 LH酒店纳税管理情况 |
3.3 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 |
3.3.1 LH酒店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 |
3.3.2 LH酒店餐饮业务存在的问题 |
3.3.3 LH酒店住宿业务存在的问题 |
3.3.4 LH酒店其他业务存在的问题 |
3.4 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对纳税筹划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
3.4.2 财务人员纳税筹划技能不足 |
3.4.3 与当地税务部门联系紧密度不足 |
3.4.4 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密切 |
3.4.5 财务制度不健全 |
第四章 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设计 |
4.1 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目标 |
4.1.1 减轻税负 |
4.1.2 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 |
4.1.3 获取资金时间价值最大化 |
4.1.4 规避纳税风险 |
4.1.5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
4.2 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基本思路 |
4.3 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设计 |
4.3.1 零售业务的纳税筹划 |
4.3.2 餐饮业务的纳税筹划 |
4.3.3 住宿业务的纳税筹划 |
4.3.4 固定资产修理的纳税筹划 |
4.3.5 任用残疾人员的纳税筹划 |
4.3.6 业务招待费的纳税筹划 |
第五章 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节税效果及保障措施 |
5.1 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的节税效果 |
5.2 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评价 |
5.3 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
5.3.1 增强企业纳税筹划意识 |
5.3.2 重视纳税筹划专职人员的培养 |
5.3.3 加强企业与税务机关的联系 |
5.3.4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
5.3.5 健全财务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可持续发展视角下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环境会计理论 |
2.1.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和问题 |
3.1 H油服公司概况 |
3.1.1 H油服公司简介 |
3.1.2 H油服公司可持续发展现状 |
3.2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
3.2.1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
3.2.2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 |
3.3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
3.3.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专项审计缺失 |
3.3.2 规避了负面信息的披露 |
3.3.3 信息披露意愿不强 |
3.3.4 披露中出现环境会计信息过载 |
3.4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 |
3.4.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不够 |
3.4.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和制度不完善 |
3.4.3 企业不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
3.4.4 企业环保意识不强 |
3.4.5 环境会计披露信息缺乏固定的、规范的格式 |
第四章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重构 |
4.1 确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目标 |
4.1.1 外部目标 |
4.1.2 内部目标 |
4.2 信息披露的原则 |
4.2.1 可靠性披露原则 |
4.2.2 可操作性原则 |
4.2.3 主动和被动相结合原则 |
4.2.4 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原则 |
4.3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重构内容 |
4.3.1 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准则 |
4.3.2 完善环境会计财务信息 |
4.3.3 完善环境会计业绩信息 |
4.3.4 优化环境会计成本信息披露内容 |
4.3.5 补充负面信息专项报告书 |
4.3.6 建立独立环境报告内容 |
第五章 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实施保障措施 |
5.1 加强环境会计信息的监督 |
5.1.1 加强监管机构对环境会计信息监督 |
5.1.2 设立专项环境审计 |
5.1.3 完善公司内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 |
5.1.4 加强社会公众监督 |
5.2 完善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管理体系 |
5.2.1 利用法律手段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
5.2.2 利用经济手段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
5.2.3 利用行政手段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
5.3 增强企业环保信息披露意识和意愿 |
5.3.1 增强企业环保意识 |
5.3.2 增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意愿 |
5.4 重视环境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供应链视角下的Z电力公司纳税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纳税筹划基础概念 |
2.2 纳税筹划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
2.2.1 纳税筹划的基本原则 |
2.2.2 纳税筹划的目标 |
2.3 纳税筹划的理论基础 |
2.3.1 “经济人”假设理论 |
2.3.2 成本-收益理论 |
2.3.3 契约理论 |
2.3.4 博弈论 |
2.4 供应链视角下的纳税筹划阐述 |
2.4.1 基于供应链视角下的纳税筹划定义 |
2.4.2 供应链视角下纳税筹划的特征 |
2.4.3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税务筹划技术与方法 |
第三章 Z电力公司纳税管理现状分析 |
3.1 Z电力公司概况 |
3.1.1 Z电力公司简介 |
3.1.2 Z电力公司组织架构 |
3.1.3 Z电力公司经营范围 |
3.2 Z电力公司基本财务状况 |
3.3 Z公司涉税情况及税负水平分析 |
3.4 Z公司行业发展与税负情况对比 |
3.5 Z公司纳税筹划现状及问题分析 |
3.5.1 Z公司涉税项目现状及存在问题 |
3.5.2 Z公司纳税筹划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3.6 Z电力公司进行纳税筹划的必要性 |
3.6.1 从企业管理角度分析纳税筹划的必要性 |
3.6.2 从职能角度分析纳税筹划的必要性 |
3.7 Z电力公司进行纳税筹划的可行性 |
3.7.1 外部条件 |
3.7.2 内部条件 |
第四章 供应链视角下Z电力公司纳税筹划方案设计 |
4.1 Z电力公司供应链分析 |
4.2 供应链视角下的Z电力公司纳税筹划设计思路 |
4.3 供应链视角下的Z电力公司纳税筹划方案 |
4.3.1 采购环节纳税筹划 |
4.3.2 生产环节纳税筹划 |
4.3.3 经营环节纳税筹划 |
4.3.4 销售环节纳税筹划 |
第五章 Z公司纳税筹划方案的预期效果及保障措施 |
5.1 Z电力公司纳税筹划方案实施的预期效果 |
5.2 Z电力公司纳税筹划方案的保障措施 |
5.2.1 基于供应链管理健全风险控制系统 |
5.2.2 建立健全企业整体流程的税务筹划 |
5.2.3 完善企业内部纳税筹划建设 |
5.2.4 优化企业税务筹划外部环境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环境审计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环境审计的定义 |
2.1.2 环境审计内容 |
2.2 内部审计与内部环境审计的概念界定 |
2.2.1 内部审计的概念 |
2.2.2 内部环境审计的概念 |
2.2.3 内部环境审计的特点 |
2.2.4 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 |
2.3 内部环境审计理论基础 |
2.3.1 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理论 |
2.3.2 成本效益相关理论 |
2.3.3 经济外部性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化工公司实施内部环境审计现状分析 |
3.1 S化工公司基本情况 |
3.1.1 S化工公司简介 |
3.1.2 S化工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
3.2 S化工公司环境保护管理的现状 |
3.2.1 S化工公司所处的环保监管环境 |
3.2.2 S化工公司环保投入情况 |
3.3 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 |
3.3.1 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机构及职责 |
3.3.2 S化工公司环境审计的相关规定 |
3.4 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
3.4.1 内部环境审计制度不健全 |
3.4.2 企业环境绩效管理有待提高 |
3.4.3 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失效 |
3.4.4 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不完善 |
3.5 影响S化工公司环境审计的内外因素分析 |
3.5.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
3.5.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
3.6 构建内部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构建评价体系的目的 |
4.1.1 健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制度 |
4.1.2 规范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
4.1.3 在企业的绩效体系中融入内部环境审计 |
4.2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 |
4.3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4 内部环境审计评价体系设计 |
4.4.1 评价指标权重的设计 |
4.4.2 内部环境审计评价指标的赋值结果 |
4.4.3 内部环境审计目标及评分标准 |
4.5 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综合评价 |
4.5.1 模糊综合评价运用 |
4.5.2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加强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的对策 |
5.1 健全内部环境审计制度 |
5.2 优化内部环境绩效管理体系 |
5.3 强化环境风险预警机制审计 |
5.4 完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6.2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7)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与企业创新投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 |
1.2.2 创新投入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创新投入关系研究 |
2.1.1 内部控制整体质量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 |
2.1.2 内部控制各要素质量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 |
2.2 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创新投入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1 内部因素对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创新投入关系的影响研究 |
2.2.2 外部因素对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创新投入关系的影响研究 |
2.3 信息披露与企业创新投入关系研究 |
2.3.1 信息披露整体质量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 |
2.3.2 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披露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研究 |
2.4 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动机选择与经济后果研究 |
2.4.1 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动机选择研究 |
2.4.2 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3.1 理论基础 |
3.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信号理论 |
3.1.4 理论基础小结 |
3.2 研究框架 |
3.2.1 内控重大缺陷披露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内在联系及其影响因素 |
3.2.2 管理层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动机选择行为的突出表现 |
3.2.3 外部信息环境构成主体选择 |
3.2.4 研究框架的构建 |
第4章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总体影响 |
4.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4.3.4 稳健性检验 |
4.4 进一步研究:影响路径分析 |
4.4.1 基于代理成本的证据 |
4.4.2 基于风险承担的证据 |
4.4.3 基于融资约束的证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理层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动机选择行为的调节作用 |
5.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5.1.1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主动性的调节作用 |
5.1.2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整改信息披露的调节作用 |
5.1.3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及时性的调节作用 |
5.2 研究设计 |
5.2.1 变量定义 |
5.2.2 模型构建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部信息环境的调节作用 |
6.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
6.1.1 分析师关注的调节作用 |
6.1.2 媒体关注的调节作用 |
6.1.3 机构投资者持股的调节作用 |
6.2 研究设计 |
6.2.1 变量定义 |
6.2.2 模型构建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相关性分析 |
6.3.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6.3.4 稳健性检验 |
6.4 进一步研究:媒体关注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异质性调节作用 |
6.4.1 媒体关注的异质性调节作用 |
6.4.2 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异质性调节作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8)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希格玛事务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审计质量的研究综述 |
1.2.2 非审计服务与审计质量的关系 |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审计质量 |
2.1.2 审计独立性 |
2.1.3 非审计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重复博弈理论 |
2.2.3 知识溢出理论 |
2.2.4 声誉资本理论 |
第三章 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的现状调查 |
3.2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
3.3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质量影响的机理分析 |
3.3.1 税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
3.3.2 管理咨询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
3.3.3 资产评估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
3.3.4 财务顾问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
第四章 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研究假设 |
4.1.1 理论基础 |
4.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2 研究变量的设计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2.4 研究模型设计 |
4.3 样本选取与统计描述 |
4.3.1 样本的选取 |
4.3.2 数据来源 |
4.3.3 描述性统计 |
4.3.4 相关性分析 |
4.4 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
4.4.1 回归分析 |
4.4.2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影响的应用分析 |
5.1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概况 |
5.1.1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概况 |
5.1.2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人员概况 |
5.1.3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外部监管概况 |
5.2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概况 |
5.3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与非审计业务控制制度分析 |
5.3.1 质量控制制度的目标与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 |
5.3.2 职业道德要求 |
5.3.3 客户关系与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 |
5.3.4 人力资源 |
5.3.5 业务执行与监控 |
5.4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分析 |
5.4.1 J机械公司基本情况 |
5.4.2 J机械公司舞弊情况 |
5.4.3 J机械公司审计失败分析 |
5.5 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控制非审计业务及提高审计质量的途径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上市公司层面 |
6.2.2 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自身层面 |
6.2.3 外部监管层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9)高管特征、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综述 |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 |
二、会计信息质量造成的后果分析 |
第二节 融资约束的研究综述 |
一、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 |
二、缓解融资约束的途径 |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的研究综述 |
第四节 高管特征、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五节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融资约束的定义 |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 |
三、高管的定义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信号传递理论 |
三、委托-代理理论 |
四、高层梯队理论 |
五、烙印理论 |
第四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 |
第二节 高管特征、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 |
一、高管年龄、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 |
二、高管学历、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 |
三、高管任期、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 |
四、高管海外背景、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 |
第五章 实证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变量定义及模型设计 |
一、变量定义 |
二、模型设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
四、稳健性检验 |
五、进一步研究 |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
二、提升高管的综合素养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上市公司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博迈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
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概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回顾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盈余管理的动机 |
(一)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 |
(二)盈余管理的契约安排动机 |
(三)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动机 |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 |
(一)应计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
(二)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
(三)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
三、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
(一)盈余管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 |
(二)盈余管理的股票市场反应 |
(三)盈余管理对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 |
四、综述简评 |
第三章 IPO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
第一节 我国IPO制度背景 |
第二节 IPO中的盈余管理 |
第三节 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企业简介 |
一、公司简介 |
二、公司经营现状 |
(一)行业竞争情况-发行人所处行业的情况 |
(二)上市前公司经营情况 |
三、公司股权结构 |
四、公司治理结构 |
第二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
一、资本市场动机 |
(一)达到监管部门的业绩门槛 |
(二)迎合分析师对核心盈余的预测 |
(三)获得更高的股票发行定价 |
二、契约动机 |
(一)货币薪酬激励动机 |
(二)股权激励动机 |
第三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机会分析 |
一、IPO存在严重的信息非对称 |
二、会计准则不完善 |
三、公司治理制度不完善 |
第四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判定 |
一、上市前后业绩波动异于同行业公司 |
二、上市后业绩大幅度下降非经常性损益剧增 |
三、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
(一)将成本费用分类转移至营业外支出 |
(二)报告披露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 |
(三)将正常经营费用分类转移至研发费用 |
第五节 博迈科IPO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经济后果 |
一、收到发审委及上交所诸多问询 |
二、给投资人造成巨大损失 |
三、超额募集资金损害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
第六节 案例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企业应完善内部治理与控制 |
二、监管者应完善上市审核制度 |
三、审计师应加强对分类转移行为的审计 |
四、会计准则制定者应关注会计要素的分类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学习《企业会计制度》关于资产的定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收入准则下DKJ公司项目收入确认研究[D]. 冀丹娜.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2]地方政府或有债务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及其管控对策[D]. 朱冠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LH酒店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研究[D]. 席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4]可持续发展视角下H油服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 赵佳琪.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5]供应链视角下的Z电力公司纳税筹划研究[D]. 侯惠文.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6]S化工公司内部环境审计研究[D]. 杨钰玲.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7]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与企业创新投入[D]. 倪静洁.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8]非审计服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希格玛事务所为例[D]. 卫冰.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9]高管特征、会计信息质量与融资约束[D]. 李萍.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10]上市公司IPO中分类转移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博迈科为例[D]. 周青.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标签:企业会计制度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纳税筹划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或有债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