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pF值评价土壤工程性质的探讨

用pF值评价土壤工程性质的探讨

一、用pF值评价土的工程性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于钱米[1](2018)在《粗粒土颗粒破碎演化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研究粗粒土填料在冲击荷载下的颗粒破碎演化规律并且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工程问题。本研究首先总结颗粒破碎的定量描述方法、影响因素、演化规律和灰色预测模型的应用情况;然后建立增长路径法(GP法),推导出粗粒土颗粒破碎的极限二维分形模型和极限分形维数;再基于击实试验,研究了冲击荷载和单向压缩条件下带棱角粗砂和球状玻璃珠的破碎特性;最后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在常规GM(1,1)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粗粒土颗粒破碎的差商型不等时距GM(1,1)模型和开发了灰色预测软件,研究了单次击实功(W)、击实次数(N)、试样初始堆积高度和颗粒形状对颗粒破碎演化规律的影响,重新划分和定义了颗粒破碎阶段,分析了颗粒破碎演化过程中关键指标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由增长路径法得到的极限分形模型中出现了分形几何中着名的和严格自相似的Sierpinski垫片,由该法计算粗粒土的极限分形维数约为2.585,这与三维岩石碎裂模型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当实际与理论初始粒组尺寸范围不一致时,这种尺寸缺陷在粗略计算情况下对极限分形维数的计算不会造成误差。(2)球状玻璃珠颗粒尺寸分布(PSD)达到极限状态所需要的单次击实功明显高于粗砂所需要的单次击实功。颗粒破碎初期,玻璃珠破碎成细小颗粒的程度高于粗砂。(3)建立了不同单次击实功条件下过筛质量百分比随击实次数变化的灰色预测模型。在分形维数(Ds)等于2.585条件下又建立了过筛质量百分比随单次击实功和击实次数变化的灰色预测模型,该模型对击实试验和侧限压缩试验(静压)产生的颗粒破碎都能进行有效的分析。最后建立了过筛质量百分比随单次击实功、击实次数和初始堆积高度变化的灰色预测模型。(4)随着初始堆积高度的降低,相同击实次数和筛径条件下粗砂的过筛质量百分比逐渐变大。击实筒内粗砂的颗粒破碎集中区域随着试样初始堆积高度的升高而不断上升。(5)对初始粒组单一的粗砂和玻璃珠而言,都可以通过其明确的颗粒破碎演化规律模型求得其新生成中间粒组的质量百分比随单次击实功变化过程中转折点。粗砂和玻璃珠的相对破碎率(Br)和分形维数随单次击实功的整个变化过程都被划分为四个阶段:Ⅰ(快速破碎)、Ⅱ(较快破碎)、Ⅲ(缓慢破碎)、Ⅳ(蠕变破碎),其中Ⅰ是主要破碎阶段。两种颗粒材料的颗粒尺寸分布都是从阶段Ⅱ开始具有明显的自相似性。在破碎过程中球状玻璃珠生成的最大粒组再破碎产生的最小粒组的颗粒最多,粗砂次之。(6)在整个颗粒破碎演化规律范围内,试样初始堆积高度的变化对分形维数随相对破碎率的变化规律没有影响。有棱角度粗砂、球状玻璃珠和棱角度较高钙质砂的曲率系数(Cc)随单次击实功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是上述三种颗粒材料的不均匀系数(Cu)随单次击实功的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与不均匀系数相比,采用分形维数表示相对破碎率更合理。

邹海峰[2](2018)在《基于CPTU的软弱土空间变异性特征与桩基承载力不确定性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几年来,我国东南沿海软弱土分布地区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工程建设日新月异,然而在工程建设中经常面临设计参数不可靠和桩基设计随意性大等问题,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工程安全事故。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软弱土空间变异性大和工程性质参数的不确定性显着。长期以来,我国土体性质参数的获取以钻孔取样和室内试验为主,存在取样扰动大、不连续,试验数据可靠性低等问题。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测试(CPTU)是在天然位置对土体工程性质进行原位评价的一种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可重复性、简便快捷和连续测试等优点,在国际上得到了大量应用。因此,研究基于高精度CPTU测试技术的软弱土空间变异性特征评价,建立基于原位测试的软弱土工程性质参数评估与桩基设计方法,对提高我国土体工程性质评价和地基基础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前景。本文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资助下,采用CPTU原位测试技术与理论分析和工程验证结合的技术路线,以江苏地区软弱土为例,系统研究了软弱土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和基于CPTU的桩基可靠度设计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在总结大量现场CPTU测试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随机场理论对江苏不同地质成因、不同CPTU测试参数的空间变异性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地质成因软弱土的CPTU测试参数的随机场模型参数取值范围之间存在重叠,然而也存在差异,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点。长江冲积相软弱土CPTU参数的均值、变异系数和波动范围等三项随机场模型参数最为离散,qt的均值为0.33–3.83 MPa,变异系数为0.01–1.17,竖直向波动范围为0.07–1.23 m,因此其空间变异性最为显着;海相软弱土空间变异性较强,qt均值为0.28–1.25 MPa,变异系数为0.02–0.78,竖直向波动范围为0.05–1.69 m;里下河泻湖相与太湖冲湖积相软弱土相对较为均匀,整体上qt的均值为0.31–1.92 MPa,变异系数为0.02–0.48,竖直向波动范围大部分介于0.06–1.08 m。此外,波动范围的评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研究工程问题的规模,这一尺寸效应在岩土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分析中不应当被忽略不计。(2)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对软弱土设计参数不确定性评估与空间预测进行了系统研究。理论分析表明,简单Kriging插值等同于条件随机场,而该方法与普通Kriging插值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对测试资料的代表性存在不同的假定,从而影响对应的预测值与预测方差。以三项简单案例揭示并验证了这两种Kriging插值预测的一般规律,表明,Kriging方差是由于认知程度的缺乏所引起,其随着预测点与采样点之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的。对地质统计学预测值的概率密度分布类型进行了探讨,指出为确保其具有可追溯性,有必要将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岩土参数变换为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然后再进行地质统计学分析。推导了数据正态分布变换中Box-Cox方法的数据逆变换近似计算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考虑预测变量概率密度分布类型的地质统计学分析流程。以崇启大桥为工程案例,结合概率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将所提出的分析流程应用于软弱土分布范围与关键设计参数空间分布的评估中,对其可行性进行了验证。(3)利用多元分布模型理论对江苏省典型软弱土的土性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试验场地的抗剪强度、应力历史、固结系数、渗透系数与CPTU测试数据之间的多元相关性,引入Box-Cox数据变换方法以简化多元分布模型的构建,并根据多元分布模型推导了设计参数与CPTU测试参数之间的多变量关系式。研究表明,可根据多元分布模型推导出给定多项测试参数时设计参数的准确预测结果;并且,随着引入的CPTU测试参数的增多,设计参数的预测值越接近其实测值,预测的准确性越高。岩土参数的模型关系式存在显着的场地专有性,当局部场地存在丰富的实践资料时,宜根据该局部地区资料构建专有性多元分布模型,从而提高设计参数预测的准确性。Box-Cox方法为多元分布模型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数据变换方法,然而,受到变量定义域的限制,Box-Cox方法仅仅能够实现数据的近似正态化。其潜在后果为可能给出缺乏实际意义的设计参数预测结果,在应用中需要额外注意。(4)以CPTU测试技术为基础,以岩土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安全系数为核心参数,采用可靠度理论详细研究了软弱土工程中桩基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并提出将地质统计学方法预测的未采样位置处土体CPTU测试参数用于可靠度设计体系中。研究表明,地质统计学方法结合可靠度设计理论能有效降低设计所宜采用的安全系数,应用该方法,崇启大桥单桩所宜采用的最小安全系数从2.513.16降低至2.382.96。此外,中心点法的误差随着安全系数增大而增大,当安全系数增大至3.5以上时,该方法所给出的失效概率的误差可达到一个数量级,而验算点法与Monte Carlo模拟法更加准确且一致。同时,在四种基于CPTU的桩基极限承载力预测方法中,对单桩和群桩设计而言,Takesue等(1998)方法所宜采用的最小综合安全系数应分别不低于1.90和2.31,最为可靠;LCPC(1982)方法所宜采用的综合安全系数应分别不低于2.30和2.89,可靠性最低;Eslami和Fellenius(1997)和De Ruiter和Beringen(1979)方法所宜采用的综合安全系数应分别不低于2.06和2.56左右,可靠性居中。

李运肖[3](2018)在《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的锂离子电池建模及SOC估计》文中提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化石能源紧缺问题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辅助或主要动力源,其可靠有效的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最大程度的使用锂离子电池,是目前电动汽车相关研究领域中的重点方向。其中电池的建模以及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估计是BMS的几个主要难点之一。准确的SOC估计可以保护电池,增大续航里程提高整车性能,降低对动力电池的要求,同时可以保障车辆安全稳定地运行。本文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通过分析锂离子电池阻抗谱图对锂离子电池进行建模,然后基于分数阶模型对电池SOC估计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介绍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原理、工作原理,分析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特性,然后搭建电池测试系统,给出锂离子电池基本参数;最后设计电池基本性能实验、工况实验和循环寿命试验及其具体的实验步骤,得到初始容量和开路电压(Open Circuit Voltage,OCV)等电池性能参数。(2)通过分析锂离子电池电化学阻抗频谱图,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采用具有分数阶特性的阻抗元件对二阶RC整数阶等效电路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电池分数阶等效电路模型,以准确描述锂离子电池电荷转移反应、双电层效应、传质、扩散等电化学过程。然后,基于混合群体的协同粒子群优化算法(Mixed-swarm-based Coopera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CPSO),采用美国联邦城市驾驶工况(Federal Urban Driving Schedule,FUDS)的锂离子电池实验数据在时域对分数阶等效电路模型进行参数识别。最后,进行分数阶等效电路模型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精度较高,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3)进行实车上经常使用的基于安时积分法与开路电压的SOC估计方法的精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随着时间的累积SOC估计误差也会累积增大以至于不能满足整车对于SOC估计的的要求。然后进行基于分数阶模型和卡尔曼滤波算法的双扩展卡尔曼滤波SOC估计方法和双卡尔曼滤波SOC估计方法的仿真计算,针对模型精度和SOC估计精度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各有利弊。结合两种算法的优点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双卡尔曼滤波算法的SOC估计方法,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数学模型精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该方法在存在系统偏差的情况下具有自动校正回归到真值的能力,且稳定后具有较高的SOC估计精度,基于不同的工况该方法仍可以准确估计SOC值,具有很强的适用性。(4)随着充放电次数的增多,锂离子电池会发生老化,容量会不断地衰减,不考虑电池老化的SOC估计误差就会逐步增大,严重影响了电池SOC估计的精度。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建立指数回归的物理失效模型,通过MATLAB拟合得到模型的初始参数,继而利用粒子滤波算法(Particle Filtering,PF)实时更新模型参数并对电池的容量进行预测。提出了考虑电池容量衰减的SOC估计方法,仿真验证表明在电池老化情况下SOC估计仍可以保持较高的精度,验证了所提出的考虑容量衰减的SOC估计方法可有效抑制电池老化对SOC估计精度的影响。

钟旭晗[4](2017)在《基于最大熵原理的顺层岩质边坡地震模糊可靠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地震诱发的滑坡破坏性强、危害极大,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问题已成为岩土工程界的重要课题。传统可靠度分析方法大多依赖于确定的分布概型,而地震作用下的边坡稳定性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因此,本文将模糊数学和最大熵原理相结合,研究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的可靠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利用拟静力法分析边坡的地震稳定性,并考虑边坡极限状态的模糊性,运用最大熵原理,求出了边坡的模糊可靠度指标。其次,利用时程分析法,建立数值模型,求得边坡每一时刻的应力状态,运用最大熵原理得到了边坡的模糊失效概率和可靠度指标的时程曲线,提出了平均大失效概率指标来评价地震边坡的稳定性。最后,运用本文介绍的方法计算分析了地震波振幅、频率以及岩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变异系数及相关系数对边坡模糊可靠度的影响。结合算例得到以下结论:1、地震作用非常复杂,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因此本文考虑了极限状态的模糊性,比传统的可靠度分析方法能合理准确。2、拟静力法理论简单,方法简便;而时程分析法能够真实地反应出边坡的动态特征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果。3、运用最大熵方法计算可靠度时,与蒙特卡洛法相比,收敛速度快,计算效率高。对于基本随机变量可以不考虑其实际概率分布,比传统的方法更有应用价值。4、本文采用平均大失效概率作为评价指标,该方法经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后可推广,对于边坡的地震稳定性评价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石小洲[5](2016)在《中小土石坝坝体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土石坝以其取材方便、结构简单、对地质条件要求低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但土石坝结构具有强度较低,稳定性差,易受环境影响等特点,溃坝事故时有发生,由于引起溃坝的原因众多,各种影响因素本身可能处在一个随机变动的状态下,即本身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传统的分析方法大多忽略了此种不确定性,把影响因素看成是不变的常量,通过安全余量的方式保证结构功能的安全。本文基于概率论的可靠性分析方法考虑了土石坝结构随机因素不确定性,对土石坝结构功能的安全评价具有积极意义。土石坝坝体一般设计时会将结构功能相应影响因素看成不变量,但其实这些影响因素大多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在坝体的各功能安全性分析中将其随机性考虑进去无疑是更为合理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就是对结构功能各影响因素考虑它们之间的随机性和相关性,把结构功能评价用可靠度指标来表示,用可靠性指标与失效概率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得知结构的失效概率,得出结构的可靠度,从而能准确的对土石坝各功能安全性进行评价。本论文重点分析了土石坝破坏三种可能性,即:漫坝、滑坡和渗透破坏。对三种破坏机理和分析方法作了一定的阐述,针对土石坝破坏的各种方式,运用可靠性理论对土石坝各功能进行评价;利用可靠性理论中的中心点法,建立了土石坝各功能的安全评价模型。最后对某水库土石坝坝体的各功能进行可靠度分析,得出了该坝体各功能可靠度指标,并利用贝叶斯理论求解出在一定水位下的土石坝综合失效概率。对于土石坝综合可靠性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索。

刘慧,杨更社,叶万军,庞磊,申艳军,王磊[6](2016)在《基于Monte-Carlo法的多级黄土滑坡危险性评价》文中提出针对存在多级滑动面的黄土滑坡,难以用简单的单一滑动面评价其稳定性,基于Monte-Carlo法理论,结合简化Bishop法,在极限平衡条件下建立滑坡稳定可靠性分析的状态函数,提出基于概率的黄土滑坡稳定性计算方法。通过对各级滑坡在滑动时安全余量的相关系数计算,得到多级黄土滑坡破坏过程各个滑面的破坏概率具有相关性,同时建立基于概率理论黄土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以阳庄村滑坡为例,分别计算滑坡体上的Ⅲ级滑坡稳定系数及可靠度,定量的表达出阳庄村Ⅲ级滑坡的危险程度,为滑坡的工程治理,预测预警和危险性评价提供依据。

党亚倩[7](2015)在《凤头山崩塌隐患体及治理工程风险评价》文中提出在国内外崩塌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神木县凤头山崩塌隐患体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其进行系统的风险评价,提出了适用于凤头山崩塌隐患体以及其治理工程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⑴在野外调查、详细勘查及室内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赤平投影法、蒙特卡洛法分别分析评价了凤头山崩塌隐患体的稳定状态。通过赤平投影法定性判别该崩塌隐患体处于欠稳定状态;针对三种不同工况下的崩塌隐患体,采用蒙特卡洛法分别分析其失稳概率,计算结果表明:在天然工况下,崩塌隐患体的失稳概率为0.2942;在暴雨工况下,崩塌隐患体的失稳概率为0.5050;在地震工况下,崩塌隐患体的失稳概率为0.6092。⑵对崩塌隐患体影响范围内的承灾体的易损性进行评价。首先确定崩塌隐患体影响范围内的承灾体,并对其进行分类,进而对每一类承灾体的价值损失率进行计算,最终得到全部潜在承灾体的价值损失总值;根据上述计算结果,通过风险值的计算公式,得到凤头山崩塌隐患体在三种工况下的风险值分别为:天然工况下84.2871万元、暴雨工况下198.7190万元、地震工况下480.9061万元。⑶本文通过建立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治理工程风险评价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进而深入分析治理工程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以及这些因素对治理工程风险损失的影响程度。本文以凤头山崩塌隐患体为例,对崩塌隐患体以及相应的治理工程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其中对于其他单体崩塌及其治理工程风险的分析与评估来说,本文采用的技术方法和研究思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借鉴意义,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陈园园[8](2015)在《多层陶瓷电容器与片式钽电容器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片式钽电容器与多层陶瓷电容器(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MLCC)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电容,从原材料方面上看,两种电容的取材完全不一样;从工艺上来说,MLCC是采用叠成的方式,而片式钽则是一个整体方式,两者形成的条件和方式都相差甚远。随着MLCC电气特性、价格及高容值化的快速发展,在容量体积等方面已经部分与片式钽的领域重合,许多电路中都采用MLCC来取代传统的钽电解电容器,不仅减小了PCB板面积,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性能,因此近年来MLCC的发展越来越规模化,市场需求也越来越高。考虑到目前原材料的上涨导致电容器成本的提高,以及同行甚至跨行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我司也不断与时俱进,扩大经营范围,避免市场萎缩,而MLCC这一新兴项目也早已纳入我司的重点研究发展项目之一。因MLCC的容量体积等发展已与片式钽有些重合,为了方便我司销售员在推广我司片式钽以及MLCC这一新产品,能分清各自的优劣,本论文特以MLCC与片式钽为研究对象,根据设计者选择电容器时的考虑因素,从电性能部份、环境性能部份和物理性能部份三个方面进行各项实验,从得到的数据如漏电流、电容量等逐一进行分析与对比,除此之外,还结合产品的结构特点、工艺流程、发展方向以及产品的重点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深入进行市场调查,从网络,客户调查等多条渠道总结调查结果,对两种电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性价比分析及预测,最后通过对两种电容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各自的应用场合优缺点,明确了各自的应用范围,为用户选型时提供可靠的依据及建议。

陈浪[9](2014)在《大跨PC梁桥退化预测模型与维护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以其跨越能力大、整体性和连续性好、行车平顺舒适、桥型简洁美观、经济实用等一系列优点,成为我国公路建设中最主要的桥型之一。但桥梁结构长期在自然环境与使用条件下逐渐老化、损伤甚至破坏,影响到结构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因此,掌握桥梁的性能状况,准确预测结构的退化趋势对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维护管理意义重大。本文基于桥梁结构可靠度β,采用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建立了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基于开裂和跨中挠度的退化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桥梁最优维护管理策略,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1)介绍了传统的一次二阶矩法和两种数值模拟方法—蒙特卡罗法和响应面法各自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算法步骤。通过薄板算例,利用ANSYS程序中APDL语言编制命令流程序,分别用蒙特卡罗法和响应面法对其进行可靠度计算。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数值模拟方法的计算结果以及各自的运算特点。(2)以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北江特大桥工程为背景,利用ANSYS程序中的参数化语言(APDL)编写命令流文件,实现结构建模以及分析过程的自动化;采用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响应面法,对影响结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裂缝及跨中挠度进行了可靠性分析。(3)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的混凝土强度退化机理以及钢筋腐蚀规律,建立了混凝土强度时变模型以及考虑腐蚀钢筋的截面积和强度的时变模型。并将抗力的各随机变量的时变模型引入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响应面法的时变可靠度计算程序中,对北江特大桥进行了裂缝及跨中挠度的时变可靠度分析。(4)在北江大桥无维护活动时基于裂缝和跨中挠度的可靠指标劣化曲线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编写了最优维护策略程序,对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维护策略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了北江特大桥在寿命周期内的最优维护管理计划以及相应的维护成本。

贺飞[10](2014)在《预测控制及其在电站锅炉汽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电站锅炉汽温对象具有大惯性、大时滞以及多因素扰动的特点,使得常规的串级PID控制很难将汽温控制在理想的范围之内,同时也难以适应自动发电量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简称AGC)的控制要求。当系统受到较大扰动时,即便是一些先进控制策略也无能为力。鉴于此,基于电力公司实际的课题需求,本文针对预测控制理论及其在汽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1)通过现场试验,采集了不同负荷和时间段的汽温对象数据。然后,通过多种建模方法建立了不同需求的数学模型,包括基于传统方法的阶跃响应模型(切线法、两点法和面积法)和基于智能算法的BP和RBF神经网络模型,并对各种模型进行了测试。(2)深入研究了动态矩阵控制(简称DMC)以及广义预测控制(简称GPC),其中包括动态矩阵控制的简化算法研究以及广义预测控制的优化研究。为了解决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容易过早陷入局部最优点的不足,用一种改进的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广义预测控制进行优化。仿真分析表明,改进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比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具有更高的搜索效率和精度,对设定值具有更好的跟踪性能和控制品质,适宜于广义预测控制的在线滚动优化计算及求解。(3)结合实际工程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间接能量平衡法的广义预测控制策略。通过构造间接能量平衡式修正减温水系统,变串级随动为定值随动系统。Matlab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改进方法有效克服了过热汽温的大时滞特性,显着地提高了锅炉过热、再热汽温的控制精度。(4)为了将预测控制算法应用于实际汽温系统,必须将新型控制算法嵌入到厂方DCS平台,生成动态链接并进行参数组态,以更新现有模块化库,该部分工作为本课题成功应用的关键。本文结合国电智深EDPF-NT Plus DCS控制系统平台,进行了预测控制软件的模块化开发研究以及相应的测试。(5)利用编译通过的新型算法模块进行SAMA图组态,构造新的预测控制系统回路,并进行现场离线调试和在线应用。实验室的离线仿真结果表明,新提出的算法具有较好的汽温控制效果,以及良好的控制鲁棒性。目前,该新型算法即将进入实际现场应用及调试运行阶段。

二、用pF值评价土的工程性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pF值评价土的工程性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粗粒土颗粒破碎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颗粒破碎定量描述方法
        1.2.2 颗粒破碎影响因素
        1.2.3 颗粒破碎演化规律
        1.2.4 灰色预测模型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重要符号表
2 粗粒土极限破碎状态的二维分形模型
    2.1 粗粒土颗粒破碎行为
    2.2 Ds的计算过程
    2.3 增长路径种类
    2.4 GP种类
    2.5 GP方法的几何推导
    2.6 粗粒土颗粒破碎二维极限分形模型与岩石三维碎裂模型的关系
        2.6.1 碎裂岩的极限分形模式
        2.6.2 三维和二维模型间的直接转化
        2.6.3 拓扑等效的应用
    2.7 初始粒组尺度对极限结果的影响
    2.8 本章小结
3 击实条件下单一粒组粗粒土的破碎特性
    3.1 试验仪器
    3.2 试验材料与计划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PSD变化情况
        3.3.2 B_r和D_s变化情况
        3.3.3 初始堆积高度对破碎结果的影响
        3.3.4 颗粒形状变化情况
    3.4 本章小结
4 粗粒土颗粒破碎的灰色预测模型和演化规律分析
    4.1 颗粒破碎的不确定性分析
    4.2 灰色系统建模分析
        4.2.1 常规GM(1,1)模型
        4.2.2 差商型不等时距GM(1,1)模型
        4.2.3 粗粒土颗粒破碎的DDUI-GM(1,1)
        4.2.4 精度检验
    4.3 灰色预测模型的软件开发
        4.3.1 软件基本信息
        4.3.2 软件启动说明
        4.3.3 软件使用说明
    4.4 粗粒土颗粒破碎演化规律分析
        4.4.3 初始堆积高度对粗砂颗粒破碎演化规律的影响
        4.4.4 P_((PSFi))随荷载变化过程中的分界值
        4.4.5 B_r和D_s的变化规律
        4.4.6 C_u和C_c的变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CPTU的软弱土空间变异性特征与桩基承载力不确定性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基于原位测试的软弱土空间变异性研究的意义
        1.1.3 基于原位测试的土工参数转换模型研究意义
        1.1.4 基于原位测试的桩基可靠度设计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体空间变异性的随机场模型研究现状
        1.2.2 土体空间变异性的地质统计学模拟研究现状
        1.2.3 土体工程性质参数的转换模型研究现状
        1.2.4 基于原位测试的桩基可靠度设计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CPTU的软弱土空间变异性随机场模型研究
    2.1 江苏软弱土地质分区
    2.2 江苏不同区域软弱土的CPTU测试资料
        2.2.1 苏北滨海相软弱土CPTU测试资料
        2.2.2 里下河泻湖相软弱土CPTU测试资料
        2.2.3 长江三角洲冲积相软弱土CPTU测试资料
        2.2.4 太湖冲湖积相软弱土CPTU测试资料
        2.2.5 不同沉积相软弱土CPTU测试参数的比较
    2.3 随机场基本理论及其应用
        2.3.1 趋势项分析
        2.3.2 波动范围分析
        2.3.3 变异系数计算
        2.3.4 随机场分析步骤
    2.4 江苏典型软弱土CPTU测试资料统计
    2.5 江苏软弱土CPTU资料的竖直向随机场模型参数统计分析
        2.5.1 锥尖阻力竖向随机场模型参数
        2.5.2 侧壁摩阻力竖向随机场模型参数
        2.5.3 孔隙水压力竖向随机场模型参数
    2.6 江苏软弱土CPTU资料的水平向随机场模型参数统计分析
        2.6.1 水平向坐标的处理
        2.6.2 水平向波动范围典型计算结果
        2.6.3 以场地为单位的CPTU资料统计概况
        2.6.4 锥尖阻力水平向波动范围分析
        2.6.5 侧壁摩阻力水平向波动范围分析
        2.6.6 孔隙水压力水平向波动范围分析
    2.7 江苏软弱土CPTU资料的随机场模型参数汇总
    2.8 小结
第三章 基于CPTU的软弱土空间变异性地质统计学模拟研究
    3.1 地质统计学基本理论
        3.1.1 区域化随机变量理论、假定条件和统计预测方法
        3.1.2 基于变差函数的变量相关性分析
        3.1.3 变差函数与自协方差函数的关系
        3.1.4 简单Kriging插值预测
        3.1.5 普通Kriging插值预测
    3.2 KRIGING方差的简单案例分析与讨论
        3.2.1 采样点处预测结果
        3.2.2 远离采样点处预测结果
        3.2.3 单个采样点附近的预测结果
    3.3 预测值的概率密度分布研究
        3.3.1 预测值的概率密度分布分析
        3.3.2 岩土参数的正态分布数据变换和逆变换
        3.3.3 预测的岩土参数概率密度分布的物理意义
    3.4 可考虑预测值概率密度的地质统计学方法计算流程
    3.5 地质统计学在崇启大桥软弱土设计参数分析中的应用
        3.5.1 崇启大桥场地概况
        3.5.2 CPTU测试资料
        3.5.3 CPTU锥尖阻力的趋势项分析
        3.5.4 锥尖阻力残差的正态分布变换
        3.5.5 变换后残差的变差函数分析
        3.5.6 变换后残差的Kriging插值预测
        3.5.7 锥尖阻力的逆变换和预测
        3.5.8 预测结果的验证
    3.6 基于简单KRIGING的锥尖阻力随机模拟
        3.6.1 未施加条件预测的锥尖阻力随机模拟
        3.6.2 锥尖阻力的条件随机场模拟
    3.7 软弱土的识别与工程性质参数的分布和模拟
        3.7.1 软黏土分布范围的预测与模拟
        3.7.2 崇启大桥场地软黏土不排水抗剪强度的预测与模拟
        3.7.3 崇启大桥场地压缩模量的预测
    3.8 小结
第四章 基于CPTU的软弱土工程性质参数多元分布模型研究
    4.1 多元分布模型理论及其研究意义
    4.2 局部区域性多元分布模型的研究意义
    4.3 江苏软弱土强度、应力与CPTU测试指标的多元相关性分析
        4.3.1 试验场地与测试资料
        4.3.2 江苏软弱土强度、应力和CPTU参数数据库的整理
        4.3.3 江苏软弱土强度、应力与CPTU测试参数的数据变换与逆变换
        4.3.4 变换后软弱土参数的线性相关性分析
        4.3.5 多元正态分布与Bayesian预测
        4.3.6 基于多元分布模型的设计参数预测公式与验证
        4.3.7 江苏软弱土强度、应力和CPTU参数中位数关系式及其误差
        4.3.8 场地专有性的讨论
    4.4 岩土工程性质参数多元分布模型的分析流程
    4.5 江苏软弱土固结、渗流与CPTU测试参数的多元相关性分析
        4.5.1 江苏软弱土固结、渗流与CPTU测试资料分析
        4.5.2 江苏软弱土固结、渗流与CPTU测试参数数据库
        4.5.3 软弱土参数的正态分布变换
        4.5.4 变换后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5.5 基于多元分布模型的设计参数预测公式与验证
        4.5.6 江苏软弱土固结、渗透和CPTU参数中位数关系式及其误差
    4.6 小结
第五章 基于CPTU的桩基可靠度设计方法研究
    5.1 基于CPTU的桩基确定性设计方法
    5.2 安全系数与荷载抗力系数
    5.3 设计参数与荷载的不确定性分析
        5.3.1 荷载的不确定性分析
        5.3.2 承载力预测模型误差与经验系数的不确定性分析
        5.3.3 CPTU测试参数的不确定性与空间平均
        5.3.4 各项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5.4 设计参数不确定性分析的假定条件汇总
    5.5 桩基可靠度分析方法
        5.5.1 可靠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5.5.2 中心点法
        5.5.3 验算点法
        5.5.4 Monte Carlo模拟方法
    5.6 基于CPTU的崇启大桥桩基可靠度设计方法研究
        5.6.1 崇启大桥深厚软弱土桩基设计研究背景
        5.6.2 CPTU测试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5.6.3 桩基可靠度分析案例一:确定性CPTU测试资料
        5.6.4 桩基可靠度分析案例二:缺乏CPTU测试资料
        5.6.5 桩基可靠度分析案例三:可靠度设计结合地质统计学分析
        5.6.6 不同案例的对比分析
    5.7 可靠度设计与允许应力设计方法的讨论
    5.8 安全系数与失效概率的讨论
    5.9 基于CPTU的桩基可靠度分析流程
    5.10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主要符号说明
后记与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3)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的锂离子电池建模及SOC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锂离子电池建模研究现状
        1.2.2 锂离子电池模型参数识别研究现状
        1.2.3 锂离子电池SOC估计研究现状
        1.2.4 锂离子电池容量预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锂离子电池的特性及实验
    2.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原理
        2.1.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2.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2.1.3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2.2 锂离子电池的特性分析
        2.2.1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特性
        2.2.2 锂离子电池容量特性
        2.2.3 锂离子电池内阻特性
    2.3 锂离子电池实验
        2.3.1 锂离子电池的实验设备及对象
        2.3.2 锂离子电池实验
    2.4 本章小节
3 锂离子电池建模与参数识别
    3.1 分数阶算法
    3.2 锂离子电池分数阶模型
        3.2.1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阻抗频谱图分析
        3.2.2 锂离子电池分数阶模型的建立
    3.3 分数阶模型参数识别
        3.3.1 开路电压OCV与荷电状态SOC关系获取
        3.3.2 基于MCPSO算法的模型参数识别
        3.3.4 参数识别结果
    3.4 分数阶模型精度验证
        3.4.1 不同工况的模型精度验证
        3.4.2 不同SOC的模型精度验证
        3.4.3 不同模型精度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锂离子电池分数阶等效电路模型的SOC估计
    4.1 安时积分法与开路电压法联合算法
        4.1.1 算法介绍
        4.1.2 工况验证
    4.2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SOC估计
        4.2.1 卡尔曼滤波及扩展卡尔曼滤波原理
        4.2.2 基于双扩展卡尔曼滤波的SOC估计
        4.2.3 基于双卡尔曼滤波的SOC估计
        4.2.4 两种算法精度对比
    4.3 基于自适应双卡尔曼滤波的SOC估计
        4.3.1 递推最小二乘法识别的原理
        4.3.2 基于自适应双卡尔曼滤波的SOC估计
    4.4 SOC估计精度及模型精度验证
        4.4.1 模型精度验证
        4.4.2 不同SOC初始值的SOC精度验证
        4.4.3 不同工况的SOC估计精度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锂离子电池分数阶模型考虑电池老化的SOC估计
    5.1 电池老化的特征参数和影响因素
        5.1.1 电池老化的特征参数和对SOC估计的影响
        5.1.2 电池老化的影响因素
    5.2 基于粒子滤波的电池容量预测
        5.2.1 粒子滤波原理
        5.2.2 基于粒子滤波的电池容量预测
        5.2.3 容量预测精度仿真验证
    5.3 考虑电池老化的SOC估计
        5.3.1 考虑容量衰减的SOC估计方法
        5.3.2 SOC估计精度仿真验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基于最大熵原理的顺层岩质边坡地震模糊可靠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边坡模糊可靠度分析理论
    2.1 边坡可靠度的基本概念
    2.2 边坡的模糊可靠度分析
    2.3 最大熵原理
3 基于地震拟静力分析的边坡模糊可靠度计算
    3.1 拟静力法
    3.2 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的力学分析
    3.3 模糊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
    3.4 最大熵方法求解模糊失效概率
    3.5 算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地震时程分析的边坡模糊可靠度计算
    4.1 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法
    4.2 边坡时程分析计算模型的建立
    4.3 边坡的动力极限状态方程
    4.4 边坡模糊失效概率的计算
    4.5 平均大失效概率
    4.6 滑动面模糊失效概率及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4.7 最大熵方法与蒙特卡洛法的结果对比
    4.8 本章小结
5 边坡地震模糊可靠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地震波振幅对边坡地震模糊可靠度的影响
    5.2 地震波频率对边坡地震模糊可靠度的影响
    5.3 土体强度参数变异性及相关性对边坡地震模糊可靠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中小土石坝坝体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可靠度研究现状
        1.2.1 国内可靠度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可靠度的研究现状
    1.3 可靠性分析在土石坝中的研究状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坝体的主要破坏模式及常用分析方法
    2.1 土石坝坝体主要破坏模式
        2.1.1 坝体失稳
        2.1.2 渗透破坏
        2.1.3 洪水漫坝
    2.2 坝体稳定性分析
        2.2.1 无黏性材料组成的坝体稳定性分析
        2.2.2 具有黏性的土颗粒组成的坝体稳定性研究
        2.2.3 水的渗透作用力下坝体稳定性分析
    2.3 渗透稳定性分析
    2.4 洪水漫坝分析
        2.4.1 洪水作用
        2.4.2 风浪作用
    2.5 小结
第三章 可靠度计算方法
    3.1 失效概率和可靠指标
    3.2 工程结构可靠度的计算方法
        3.2.1 中心点法
        3.2.2 验算点法
        3.2.3 JC法
        3.2.4 蒙特卡罗法
        3.2.5 贝叶斯网络
    3.3 小结
第四章 坝体功能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及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4.1 坝坡失稳的极限状态方程建立及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4.1.1 无黏性土构成的土石坝稳定性极限状态方程建立
        4.1.2 无黏性土构成的土石坝稳定性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4.1.3 黏性土构成的土石坝稳定性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
        4.1.4 黏性土构成的土石坝稳定性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4.2 土石坝渗透破坏的极限状态方程建立及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4.2.1 土石坝坝体管涌破坏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
        4.2.2 土石坝坝体管涌破坏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4.2.3 土石坝坝体流土破坏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
        4.2.4 土石坝坝体流土破坏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4.3 土石坝漫坝可靠度计算
        4.3.1 土石坝漫坝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
        4.3.2 土石坝漫坝可靠度指标的计算
    4.4 土石坝综合可靠性计算
    4.5 小结
第五章 可靠度模型相关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5.1 渗透破坏可靠度模型相关随机变量均值和方差的确定方法
    5.2 坝坡稳定相关随机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的确定方法
    5.3 漫坝功能函数相关随机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的确定
    5.4 小结
第六章 超英水库可靠度计算
    6.1 超英水库漫坝可靠度分析
        6.1.1 库前水位数字特征
        6.1.2 风壅高度数字特征
        6.1.3 波浪爬高数字特征
        6.1.4 漫坝可靠指标计算
    6.2 超英水库坝坡渗流可靠度分析
        6.2.1 渗透系数k的数字特征
        6.2.2 土的比重G_S的数字特征
        6.2.3 土体孔隙率n的数字特征
        6.2.4 逸出点渗流水深h_0的数字特征
        6.2.5 渗流量q的数字特征
        6.2.6 常用设计方法计算渗流水深与泄流量
        6.2.7 渗流可靠度指标计算结果
    6.3 超英水库局部坝坡失稳可靠度分析
        6.3.1 常用设计法安全系数K计算结果
        6.3.2 坝坡稳定可靠度指标计算
    6.4 超英水库坝体综合可靠性分析
    6.5 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凤头山崩塌隐患体及治理工程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崩塌风险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治理工程风险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气象与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地质构造与地震
    2.7 人类工程活动
    2.8 本章小结
3 凤头山崩塌隐患体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3.1 凤头山崩塌隐患体特征
        3.1.1 形态特征
        3.1.2 结构特征
        3.1.3 变形特征
    3.2 崩塌隐患体变形破坏影响因素
    3.3 崩塌隐患体稳定性评价
        3.3.1 崩塌隐患体稳定性评价
        3.3.2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失稳概率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凤头山崩塌隐患体风险评价
    4.1 崩塌隐患体风险评价的内容
    4.2 失稳过程的数值模拟
        4.2.1 模型建立和边界条件
        4.2.2 参数选取
        4.2.3 模拟结果分析
        4.2.4 影响范围分析
    4.3 承灾体易损性评价
        4.3.1 承灾体的确定及分类
        4.3.2 承灾概率计算
        4.3.3 承灾体价值损失计算
        4.3.4 承灾体价值损失评价
        4.3.5 总价值损失计算
    4.4 凤头山崩塌隐患体风险评价
    4.5 本章小结
5 崩塌治理工程的风险评价
    5.1 凤头山崩塌隐患体治理方案
        5.1.1 环抱工程
        5.1.2 支撑柱设计
        5.1.3 喷浆设计
        5.1.4 排水设计
        5.1.5 治理工程的特点、难点
    5.2 治理工程风险识别及风险因素分析
        5.2.1 风险识别的方法
        5.2.2 风险识别依据
        5.2.3 治理工程风险因素分析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治理工程风险评价模型
        5.3.1 治理工程风险评价模型的特点
        5.3.2 风险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5.4 凤头山崩塌隐患体治理工程风险评价
        5.4.1 建立系统的层次模型
        5.4.2 构造模糊互补判断矩阵
        5.4.3 对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多层陶瓷电容器与片式钽电容器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电容器简介
    2.1 电容器的基本概念
        2.1.1 电容器的基本功能及分类
        2.1.2 电容器的历史简介及发展前景
    2.2 片式钽电容器的基本介绍
        2.2.1 片式钽电容器的结构特点
        2.2.2 片式钽电容的生产工艺
        2.2.3 片式钽电容的发展及应用
        2.2.4 片式钽电容的市场预测分析
    2.3 MLCC的基本介绍
        2.3.1 MLCC的结构特点
        2.3.2 MLCC的生产工艺
        2.3.3 MLCC的发展及应用
        2.3.4 MLCC的市场预测分析
第三章 MLCC与片式钽的对比分析
    3.1 实验设计方案
        3.1.1 对两种电容特性的考虑
        3.1.2 实验方案
    3.2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3.2.1 电容量-直流偏压特性
        3.2.2 频率特性
        3.2.3 直流漏电流
        3.2.4 高低温稳定性
        3.2.5 寿命试验
        3.2.6 抗挠强度
    3.3 结构对比分析
    3.4 市场分析对比
    3.5 用户选型注意事项
        3.5.1 片式钽电容注意事项
        3.5.2 MLCC注意事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大跨PC梁桥退化预测模型与维护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大跨 PC 梁桥的发展概述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桥梁管理系统
    1.4 桥梁性能退化的因素
        1.4.1 硫酸盐腐蚀
        1.4.2 氯离子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
        1.4.3 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
        1.4.4 混凝土冻融
        1.4.5 混凝土碳化
        1.4.6 预应力筋的应力腐蚀
    1.5 大跨 PC 梁桥最优维护策略
        1.5.1 大跨 PC 梁桥维修加固措施
        1.5.2 优化方法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数值模拟技术的结构可靠性分析
    2.1 概述
    2.2 结构可靠度的基本概念
        2.2.1 基本随机变量
        2.2.2 结构的极限状态
        2.2.3 结构的极限状态方程
        2.2.4 结构的可靠概率和失效概率
        2.2.5 结构的可靠指标
    2.3 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2.3.1 一次二阶矩法
        2.3.2 数值模拟方法一:蒙特卡罗法(MCS)
        2.3.3 数值模拟方法二:响应面法(RSM)
    2.4 基于有限元与概率设计的可靠度分析(PDS 技术)
        2.4.1 基于有限元的概率设计(PDS)简介
        2.4.2 概率设计(PDS)可靠性分析的具体步骤
        2.4.3 概率设计(PDS)可靠性分析算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跨 PC 梁桥可靠性分析与响应面法实现
    3.1 概述
    3.2 可靠性分析
        3.2.1 桥型布置
        3.2.2 技术参数
        3.2.3 随机变量选取
        3.2.4 参数化建模
        3.2.5 响应面法分析
        3.2.6 PDS 后处理
    3.3 本章总结
第4章 大跨 PC 梁桥结构时变可靠度分析
    4.1 概述
    4.2 荷载时变模型
        4.2.1 恒载时变模型
        4.2.2 汽车荷载时变模型
    4.3 抗力时变模型
        4.3.1 钢筋强度时变模型
        4.3.2 混凝土强度时变模型
        4.3.3 钢筋有效截面积的时变模型
    4.4 时变可靠度模型的建立
        4.4.1 时变可靠度模型各随机变量的历时变化值
        4.4.2 时变可靠度计算结果
        4.4.3 目标可靠指标
        4.4.4 时变可靠度退化曲线的拟合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跨 PC 梁桥维护策略优化
    5.1 引言
    5.2 维护策略优化的实现基础
        5.2.1 基于大跨 PC 梁桥病害的维护措施
        5.2.2 遗传算法理论基础
        5.2.3 计算原理
    5.3 最优维护策略研究
        5.3.1 桥梁维护模式
        5.3.2 维护决策选择
        5.3.3 维护决策的模型化
    5.4 基于遗传算法的最优维护策略
        5.4.1 编码
        5.4.2 适应度函数的确定
        5.4.3 遗传作用参数
    5.5 最优维护决策程序
        5.5.1 目标函数
        5.5.2 最优维护决策程序流程图
        5.5.3 最优维护决策程序的实现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预测控制及其在电站锅炉汽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型电站锅炉汽温控制的研究现状
        1.2.2 几种先进控制在汽温控制中的研究现状
        1.2.3 预测控制在火电厂汽温控制中的研究现状
        1.2.4 预测控制的发展历史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2 锅炉汽温调节系统与现场试验数据获取
    2.1 过热器机理模型
    2.2 汽温调节对象的动态特性
        2.2.1 蒸汽流量扰动下汽温对象的动态特性
        2.2.2 烟气量扰动下的汽温对象的动态特性
        2.2.3 减温水量扰动下汽温对象的动态特性
    2.3 实际汽温对象结构
        2.3.1 过热部分
        2.3.2 再热部分
    2.4 串级PID汽温控制策略
    2.5 现场试验
        2.5.1 试验方案
        2.5.2 数据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现场数据的汽温对象建模研究
    3.1 系统建模概述
    3.2 基于阶跃响应的对象建模
        3.2.1 切线法
        3.2.2 两点法
        3.2.3 面积法
    3.3 基于神经网络的对象辨识
        3.3.1 BP神经网络辨识
        3.3.2 RBF神经网络辨识
    3.4 训练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模型预测控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动态矩阵控制的基本原理
        4.2.1 预测模型
        4.2.2 滚动优化
        4.2.3 误差校正
    4.3 动态矩阵控制算法的简化研究
    4.4 动态矩阵的仿真研究
        4.4.1 过热部分
        4.4.2 再热部分
        4.4.3 模型变参数控制研究
    4.5 广义预测控制理论及其性能研究
        4.5.1 预测模型
        4.5.2 滚动优化
        4.5.3 反馈校正
    4.6 基于改进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广义预测控制在线优化
        4.6.1 基本粒子群优化算法
        4.6.2 改进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
        4.6.3 改进混合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测试
    4.7 广义预测控制的仿真研究
        4.7.1 线性系统
        4.7.2 非线性系统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间接能量平衡法的广义预测控制策略应用研究
    5.1 引言
        5.1.1 能量平衡原理
        5.1.2 间接能量平衡法
    5.2 基于间接能量平衡法的广义预测控制策略
    5.3 仿真研究
        5.3.1 数值仿真
        5.3.2 实际应用仿真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EDPF-NT Plus DCS平台的预测控制软件的开发应用
    6.1 引言
    6.2 EDPF-NT Plus DCS系统简介
    6.3 软件的模块设计与测试
        6.3.1 常用功能模块
        6.3.2 模块功能设计
        6.3.3 软件测试
        6.3.4 模块化设计与生成
    6.4 基于EDPF-NT Plus DCS的SAMA图组态
        6.4.1 建立域和站
        6.4.2 点记录
        6.4.3 SAMA图组态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用pF值评价土的工程性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粗粒土颗粒破碎演化规律研究[D]. 于钱米.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2]基于CPTU的软弱土空间变异性特征与桩基承载力不确定性设计方法研究[D]. 邹海峰. 东南大学, 2018
  • [3]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的锂离子电池建模及SOC估计[D]. 李运肖. 重庆大学, 2018(04)
  • [4]基于最大熵原理的顺层岩质边坡地震模糊可靠度分析[D]. 钟旭晗.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
  • [5]中小土石坝坝体可靠性研究[D]. 石小洲.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6]基于Monte-Carlo法的多级黄土滑坡危险性评价[J]. 刘慧,杨更社,叶万军,庞磊,申艳军,王磊.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6(01)
  • [7]凤头山崩塌隐患体及治理工程风险评价[D]. 党亚倩. 长安大学, 2015(01)
  • [8]多层陶瓷电容器与片式钽电容器的应用研究[D]. 陈园园.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9]大跨PC梁桥退化预测模型与维护策略优化研究[D]. 陈浪. 湖南大学, 2014(04)
  • [10]预测控制及其在电站锅炉汽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贺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用pF值评价土壤工程性质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