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雄辩有力 说理透辟——浅谈《庄暴见孟子》的论辩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霞[1](2020)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孟子》选文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孟子》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经典,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开阔学生文化视野,积累文学、文化知识以及启发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在中学教育中一直都有着较高地位。因此,尽管已经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但是《孟子》的选文始终在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孟子》选文的教学背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对选文的文本解读角度也有所不同。本论文中,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孟子》选文的教学研究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为什么要研究《孟子》选文教学以及对《孟子》选文及教学研究现状展开分析和评价。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对教材的《孟子》选编进行研究,主要是统计、比较和分析了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孟子》选文的选编情况以及与之前“一纲多本”时期教材的选编情况,总结新教材与之前教材的选文选编的区别。与此同时,在本章还将对选文的教学价值进行探讨,梳理出选文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帮助。第二章则是针对当前《孟子》选文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笔者以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和访谈对象,同时借助实习期间对教师教学日常的观察来研究当下初中《孟子》选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提出教学建议。第三章则是在前两章论述的基础上对初中《孟子》选文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设想,是对部编版新教材选文教学的大胆探索和尝试。笔者主要是借助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如“以读促学”“微型话题式品读”“读写结合”以及“群文阅读”等来设计相关《孟子》选文的教学,以期对选文的创新教学有所启发。
周风林,曹永芹[2](2019)在《浅谈孟子的论辩艺术——《先秦诸子选读》教后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这是我国古代着名理论家刘勰对孟子的高度评价;郭沫若在他的《十批判书》中称孟子是"以好辩而受非难的人":这些评论都证明了——"亚圣辩才冠古今"。孟子以其独特的论辩方式彰显了他作为雄辩家的气魄,其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辩论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文化。这学
贾茹[3](2015)在《孟子劝谏艺术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如何说服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效果,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难题。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说服文化资源,孟子劝谏艺术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儒家学派的着名代表人物,孟子一生中曾经多次劝谏君主,其劝谏的策略和艺术对于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水平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劝谏作为下对上的一种特殊说服,在孟子那里主要以君主(特别是梁惠王和齐宣王)为对象。孟子劝谏君主的内容是其一贯主张的“仁政”、民贵君轻和与民同乐的思想,目的是通过发扬君主的“不忍人之心”实现其“平治天下”的理想。孟子在劝谏君主的过程中表现出高超的策略和艺术,包括善于把握劝谏对象的特点、与劝谏对象产生共鸣、充分运用语言的逻辑力量、善于把握劝谏的时机和分寸、灵活运用多种劝谏方法等。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虽然孟子劝谏在说服目的、说服内容和说服对象上与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其重视研究劝谏对象、善于转换劝谏内容和灵活运用多种劝谏方法的策略和艺术对于深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研究有重要价值。借鉴孟子劝谏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效果应着眼于四个方面: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说服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是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对象的主体地位;三是善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四是综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策略与艺术。
叶民强[4](2014)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孟子》选文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孟子》选文地位突出,其民本、性善思想影响深远,其文章艺术历代称颂,但其教学难度较高,一直令广大一线语文老师感到棘手。本文立足于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汉母语以字为词,没有印欧语系以动词为中心的严格语法的民族语言特点,努力吸取古代字理识字及诵读教学精华,尝试在《孟子》选文的教学中,突破以往“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方针,寻求讲解与诵读的合理结合。此外,近年来新课标的育人与探究要求在中、高考古文阅读及作文命题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本文将结合《孟子》选文体现出的孟子“性善”、“民本”的人文精神和“先义后利”、“浩然之气”的人格价值,努力发掘孟子的思辨技巧及整体、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的教学意义,探讨“学思一体”与“读写结合”教法在《孟子》选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一线中学语文老师教学《孟子》选文提供参考。
王建军,刘瑾辉[5](2014)在《牛运震《孟子论文》探析》文中认为清代经学昌盛,从义理、考据层面研究《孟子》者众,硕果累累。同时有一批学者打破常规,专门研究《孟子》之辞章,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牛运震是清代较早倾力于《孟子》辞章学的学者,其《孟子论文》从文法章句、语言修辞、论辩技巧等角度,全面观照、全方位审视《孟子》的文学成就。评点精准,见解独到,影响深远。同时留有重微观点评,轻宏观评述的缺憾。
陈凌[6](2012)在《《孟子》的言语思辩特色和表达方法》文中指出言语的结构向来由两个互为依存的部分组成:一、言语思维(内在表达意思的生成),二、语声(外在表达形式),前者是表达信息的加工过程,后者是表达信息输出的成果,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内在的思维与外在形式和谐统一,才能实现良好的言语表达效果。历来的表达实践均有偏重外在形式而忽略表达思维的倾向,对言语行为产生曲解。诞生于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的《孟子》是一部言语思维与言语表达形式结合得相当完美的集大成之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孟子》一书的文学性、思想性已被历来的学者研究得较为透彻,可却很少有人从言语表达的角度对《孟子》进行探讨。本文运用扒梳法系统地整理《孟子》一书中的思辨类型与言语形式,并运用典型例证,系统地阐释孟子判断问题、分析问题、推导问题的思辨方法与相应的精妙的表达形式,藉以对今天的言语实践有所启示。本文分四个部分展开,第一章:绪论,介绍《孟子》的研究概况以及相关的几个问题;第二章:《孟子》的言语思辩特色,主要分析《孟子》言语思辩的针对性和逻辑性;第三章:《孟子》的表达方法,从合理的导入方法、恰当的说理角度、巧妙的问答设计以及多彩的言语表达形式四个方面做出分析;第四章:小结,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所在。
刘广春[7](2010)在《《孟子》论辩艺术刍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孟子是战国时代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最突出的特征,其论辩技巧主要有避其锋芒术、欲擒故纵术、引君入縠术、比附说理术、层层追问术、铺陈排比术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陈桐生[8](2009)在《新的先秦说理散文发展观——以七十子后学散文为枢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秦说理散文从《尚书》、《国语》历史记言文发轫,虽然这些记言文还有一个叙事框架,但其说理文字已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春秋末年,说理散文作者由商周史官变为孔子师徒,着述模式由商周王侯卿士发表思想言论、史官执笔记载,变为孔子口述、七十子载之简帛,散文内容由政治评论变为阐述礼学,散文形式则逐步去掉叙事因素,纯粹的说理散文在七十子后学手中正式成型,七十子后学散文因此成为上承历史记言文下启诸子散文的枢纽。战国两百多年,诸子百家巩固并发展了七十子后学散文成果,对语录体、对话记事体和专题论文各种散文形式都有较大的变革和创新,到战国中后期,以孟、庄、荀、韩文集为标志,说理散文从成熟走向辉煌,成为中国封建时代说理散文的典范。
丁宏伟[9](2008)在《《孟子》论辩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以其论辩性着称于世。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儒家先贤的“言传”和“身教”影响了孟子的论辩思想,他不仅“知言”、“知类”,还对论辩的作用以及论辩定势控制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其独特论辩思想指导下,形成了孟子气势磅礴、酣畅雄肆而又饶有韵味的论辩特色,并在游仕后期使其论辩艺术最终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其磅礴雄健的气势、高度形象的说理、卓越的语言艺术、高超的论辩技巧广为后人所称道。《孟子》论辩艺术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在社会政治方面,当权者的主动提倡和士对论辩的自觉选择使“好辩”成为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在人生际遇方面,周游列国尤其是游魏仕齐过程中,名辩思潮的影响、纵横之风的浸染、百家争鸣尤其是“距杨墨”的需要,最终使《孟子》的论辩艺术走向了成熟。在创作情感方面,周游列国二十年而最终不为所用,退而着书的孟子以情为墨,泼洒出了气势磅礴、酣畅雄肆的《孟子》。历史地考察《孟子》的论辩艺术,可以发现其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不仅在论辩技巧上继承和发展了墨辩的理论成果、名家的论辩技巧、纵横家的论辩术等前代的论辩成就,而且在文学发展上对说理文体制的继承和发展可居承上启下之功。《孟子》炉火纯青的论辩艺术随着孟学两千年来的历史沉浮,对后世说理散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上至先秦下至汉魏唐宋以至清代的古文无不深受影响,尤其对唐宋古文影响至巨。
邹静,任石会[10](2008)在《《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文中提出《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很高的艺术性,风格也明畅犀利。那些记叙孟子与人论辩的文辞尤其出色,富有雄辩性和说服力。在先秦诸子中孟子的善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孟子》生动具体地记叙了孟子的这些辩论之辞,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孟子灵活多样的论辩技巧。孟子有时在辩论的一开始就抓
二、雄辩有力 说理透辟——浅谈《庄暴见孟子》的论辩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雄辩有力 说理透辟——浅谈《庄暴见孟子》的论辩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孟子》选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孟子》选文概况及教学价值分析 |
第一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孟子》选文概况分析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孟子》选文统计与分析 |
二、部编教材与以往教材《孟子》选文的比较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孟子》选文教学价值探究 |
一、探究《孟子》选文教学价值的意义 |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孟子》选文教学价值举隅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孟子》选文教学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 |
第一节 初中《孟子》选文教学现状 |
一、学生兴趣不足,理解困难 |
二、教师对《孟子》选文的文本解读存在问题 |
三、教学流程枯燥,缺乏创新 |
第二节 初中《孟子》选文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
一、学生与孟子存在古今文化、语言背景差异 |
二、教学忽视学生需求,教学视野狭窄 |
三、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
第三节 初中《孟子》选文教学建议 |
一、调查学情,了解学生 |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设计教学 |
三、文言、文学、文化不可割裂 |
四、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 |
第三章 基于相关策略的《孟子》选文教学设计 |
第一节 以读促学——《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
一、对“读”的理解 |
二、《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
三、教学设计反思 |
第二节 微型话题式品读教学——《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
一、对“微型话题式品读”的理解 |
二、《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
三、教学设计反思 |
第三节 读写结合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
一、对“读写结合”的理解 |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
三、教学设计反思 |
第四节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一、对“群文阅读”的理解 |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三、教学设计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浅谈孟子的论辩艺术——《先秦诸子选读》教后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辩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
二、论辩过程运用丰富多样的论证方法 |
1. 孟子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寓言来说理。 |
2. 旗帜鲜明地运用正反对比论证。 |
三、论辩语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
1. 借用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
2. 通过引用增强论辩的说服力。 |
四、善用缜密灵活的论辩策略 |
1. 善于把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 |
2. 层层设问,引君入瓮。 |
3. 善于发现并利用矛盾。 |
(3)孟子劝谏艺术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孟子劝谏的研究现状 |
二、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理论的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孟子的劝谏过程与劝谏艺术 |
第一节 孟子及其劝谏对象 |
一、孟子 |
二、孟子的劝谏对象 |
第二节 孟子的劝谏主题与内容 |
一、仁政主张 |
二、民贵君轻 |
三、与民同乐 |
第三节 孟子的劝谏策略与技巧 |
一、把握劝谏对象的特征 |
二、把握劝谏对象的心理 |
三、与劝谏对象产生共鸣 |
四、运用语言的逻辑力量 |
五、把握分寸,无过不及 |
六、灵活运用多种劝谏方式和方法 |
第二章 孟子劝谏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读 |
第一节 特殊而成功的说服——孟子劝谏的现代诠释 |
一、劝谏是一种特殊的说服 |
二、孟子劝谏是成功的说服 |
第二节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的理论与方法 |
一、说服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方法及其运用 |
第三节 孟子劝谏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的异同 |
一、孟子劝谏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的差异性 |
二、孟子劝谏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的相通性 |
第四节 孟子劝谏艺术对深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
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主体的吸引力 |
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对象的研究 |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方法的科学性 |
第三章 借鉴孟子劝谏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效果 |
第一节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说服者的自身综合素质 |
一、思想政治教育说服者的综合素质影响说服的效果 |
二、思想政治教育说服者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 |
三、思想政治教育说服者综合素质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
第二节 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对象的主体地位 |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评判说服效果的主体 |
二、善意理解说服对象以增强说服的接受性 |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尊重要贯穿说服过程 |
第三节 善于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一、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做到融会贯通 |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象化 |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情境化、趣味化 |
第四节 综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策略与艺术 |
一、全面了解说服对象特点 |
二、坚持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原则 |
三、善于掌握有利说服时机 |
四、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艺术 |
五、灵活运用多种说服方式和方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孟子》选文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本文选题缘由 |
1.2 《孟子》研究综述 |
1.3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孟子》选文教学研究综述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 |
2 《孟子》选文的演变情况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2.1 语文教材中《孟子》选文的演变情况 |
2.2《孟子》选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2.2.1 选文本身存在的问题 |
2.2.2 《孟子》选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3 《孟子》选文教学内容举隅 |
3.1 《孟子》选文的言语形式 |
3.1.1 典型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
3.1.2 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及篇章结构 |
3.2 《孟子》选文的人文价值 |
3.3 《孟子》选文的人格价值 |
3.3.1 “义利”思想的人格价值 |
3.3.2 “养气”思想的人格价值 |
3.4 孟子的思维方法 |
3.4.1 孟子的整体性思维方法 |
3.4.2 孟子的辩证思维方法 |
3.4.3 孟子的逻辑思维方法 |
4 《孟子》选文教学形式探新 |
4.1 古法今用:多媒体演绎字理、诵读 |
4.2 学思一体:《孟子》选文探究式教学与问题意识的培养 |
4.3 读写结合:《孟子》选文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法与议论文写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牛运震《孟子论文》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方位审视《孟子》散文艺术 |
1. 文法章句 |
2. 语言修辞 |
3. 论辩技巧 |
二、《孟子论文》的写作特点 |
1. 多角度观照 |
2. 重微观评点, 轻宏观评述 |
三、《孟子论文》的影响 |
(6)《孟子》的言语思辩特色和表达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 孟子及《孟子》简介 |
2. 前人研究综述 |
3. 本文的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 |
4. 相关问题说明 |
第二章 《孟子》的言语思辩特色 |
1. 《孟子》思辩的针对性 |
2. 《孟子》思辩的逻辑性 |
第三章 《孟子》的表达方法 |
1. 合理的话题导入方法 |
2. 恰当的说理角度 |
3. 巧妙的问答设计 |
4. 多彩的言语表达形式 |
第四章 结语 |
1. 言语思维对言语表达的启示 |
2. 言语思维与表达形式间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孟子》引文原文翻译》)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7)《孟子》论辩艺术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 避其锋芒术 |
二、 欲擒故纵术 |
三、 引君入縠术 |
四、 比附说理术 |
五、 层层追问术 |
六、 铺陈排比术 |
(8)新的先秦说理散文发展观——以七十子后学散文为枢纽(论文提纲范文)
一、说理散文在上古历史记言文中萌芽成长 |
二、说理散文在七十子后学手中转折成型 |
三、说理散文在战国诸子百家手中巩固发展 |
(一) 文章立意的大胆创新。 |
(二) 自觉的写作思想。 |
(三) 逻辑意识的觉醒。 |
(四) 个性风格的多样化。 |
(五) 专题论文篇幅不断扩大。 |
(六) 确立了概括论文宗旨的篇题。 |
(七) 着述方式从门徒记录到诸子亲自写作。 |
(八) 形成了战国专题论文的审美特征。 |
(九) 出现成体系的专题论文着作。 |
(十) 在表现手法和散文用韵方面有重大创新。 |
(9)《孟子》论辩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孟子》的论辩艺术 |
1.1 《孟子》的论辩思想 |
1.2 游仕前期 论辩特色的形成 |
1.3 游仕后期 炉火纯青的论辩艺术 |
第2章 《孟子》论辩艺术的成因 |
2.1 论世——"尚辩"社会风尚与"不得已"之辩 |
2.2 知人——躬行大道方凿圆枘与愤而着书 |
第3章 《孟子》论辩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
3.1 对论辩技巧的继承和发展 |
3.2 对论说文体制的继承和发展 |
第4章 《孟子》论辩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
4.1 先秦至隋《孟子》论辩艺术的一定影响 |
4.2 唐宋至后《孟子》论辩艺术的深远影响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雄辩有力 说理透辟——浅谈《庄暴见孟子》的论辩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孟子》选文教学研究[D]. 王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2]浅谈孟子的论辩艺术——《先秦诸子选读》教后感[J]. 周风林,曹永芹. 中学语文, 2019(27)
- [3]孟子劝谏艺术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D]. 贾茹. 华东政法大学, 2015(04)
- [4]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孟子》选文教学研究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D]. 叶民强.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2)
- [5]牛运震《孟子论文》探析[J]. 王建军,刘瑾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3)
- [6]《孟子》的言语思辩特色和表达方法[D]. 陈凌. 暨南大学, 2012(11)
- [7]《孟子》论辩艺术刍议[J]. 刘广春.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4)
- [8]新的先秦说理散文发展观——以七十子后学散文为枢纽[J]. 陈桐生. 学术研究, 2009(01)
- [9]《孟子》论辩艺术研究[D]. 丁宏伟. 河北大学, 2008(S1)
- [10]《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J]. 邹静,任石会. 湖南教育(语文教师),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