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一代电信网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卜哲[1](2010)在《下一代电信网关键协议的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下一代电信网中信令控制协议的安全性是影响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从协议自身的安全问题、协议实现的安全问题2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了此类协议的安全性研究方法,介绍了安全性测试方法,最后给了国内相关标准的进展情况。
黄蕊[2](2010)在《下一代电信网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网络安全评估指标是网络安全评估的工具,是反映评估对象安全属性的指示标志;网络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则是根据评估目标和评估内容的要求构建的一组反映网络安全水平的相关指标。构建下一代电信网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对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参照ITU-T X.805安全框架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下一代电信网自身的结构特点和所处的运营环境,由内而外有针对性的明确了下一代按电信网的安全目的、安全要求,进而构建出下一代电信网的安全框架体系,解决了下一代电信网中相关安全特征的逻辑划分问题。在此安全框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下一代电信网网络层次和安全属性的每一个交叉点模块,按照下一代电信网安全评估的过程和内容,提炼出四个表征下一代电信网安全的一级宏观综合性指标:脆弱性指标、威胁性指标、稳定性指标和可生存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宏观指标进行分层细化,给出了各个子指标的计算公式,构建出下一代电信网安全评估指标体系。之后论文给出了下一代电信网安全评估指标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包括整体系统的模块设计、实现机制以及指标采集的结果,验证了指标采集的可行性。本文构建的面向下一代电信网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点:指标的个数适中,易于管理和测量;指标与安全风险直接相关;指标集基本涵盖了下一代电信网中所有重要的可测量的安全属性。由于当前业界尚无针对下一代电信网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王喆[3](2009)在《和谐进化 三网融合与下一代网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我们还都记得80年代第一次转着拉杆天线用黑白电视看到《霍元甲》,记得在90年代初那昂贵的固定电话初装费和第一次见到"大哥大"时那种敬畏的心情,记得在90年代后期第一次笨拙地刮开上网卡的密码,用Modem拨号进入聊天室和邮箱的情景。而今,这一切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被甩在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数字电视、卫星天线、机顶盒、路由器、宽带、光纤、二三百元的手机和固定电话。完美吗?享受吗?作为承载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接下来会向那个方向发展?这三者能够和谐进化吗?
卢宇[4](2009)在《下一代电信网风险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用户需求的改变,通信世界正在经历着从简单的通信方式到多元化通信方式的巨大变化。基于网络融合的下一代电信网因此被提了出来。而其异构网络的融合互通的特性会引发更多的安全问题。并且在网络安全领域里,如何解决网络安全设备产生的海量,多维的安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做出快速,及时的反应,目前已经成为研究所在。因此,下一代电信网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将网络风险评估技术应用于下一代电信网,可以达到保障安全,及时采取有效安全措施解决存在的多重安全问题的目的。而在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中,风险分析是最重要的环节。因此,下一代电信网的网络风险分析是下一代电信网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中的最关键的核心环节。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面向下一代电信网的安全测试评估技术及工具”(课题编号:2006AA012448)。本论文中下一代电信网风险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是该项目中的重要部分。本文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接着对下一代电信网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了概要描述,介绍了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以及网络安全风险分析相关内容。参考下一代电信网的安全需求和传统的网络安全风险分析方法,对其应用于下一代电信网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指出了这些方法的优点以及应用于下一代电信网的不足。在此基础上,结合下一代电信网的特性,提出了下一代电信网基于业务的层次化风险分析模型以及基于业务的网络风险量化计算方法。为下一代电信网的风险分析系统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基础。接下来,基于所提出的理论模型,本文给出了下一代电信网风险分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案,方案中不仅包括对模块以及对象的静态描述,而且包括对象和模块之间处理流程的动态描述。论文最后描述了下一代电信网风险分析系统的测试过程。从实践角度印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化特性。
李沁[5](2009)在《下一代电信网风险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和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电信业务迅速发展,传统电信网逐渐显现出其不适应性,不能满足电信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传统的电信网正与互联网新技术相融合,演化为下一代电信网。下一代电信网的发展是电信界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涉及到传统电信网的各个层次和部分,原本封闭的传统电信网变得开放,但是这种开放性却引入了亟待解决的安全问题。在下一代电信网中应用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是与下一代电信网安全问题的特征相符合的一种解决方案。风险数据采集是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首要步骤,用于对网络风险的要素进行实时、动态的采集。但是,现有的风险数据采集技术尚不能满足下一代电信网安全态势评估的要求,而且这些技术主要是针对Internet网络应用而开发的。所以,需要对现有的风险数据采集技术加以整合与改进,以适应下一代电信网风险数据采集的需求。本论文在分析现有的风险数据采集技术和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通过整合不同工具进行风险数据采集的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该系统能够快速接入各种工具进行风险要素的采集,对于不断变化的需求有很好的适应性。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风险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分析了下一代电信网特有的技术特征。随后在上述两者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代电信网风险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思路,并提出了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最后,详细给出了下一代电信网威胁要素采集子系统的设计方案以及实现,并在实验环境中对威胁要素采集进行了测试。
华通[6](2009)在《下一代电信网资产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下一代电信网的发展,各种协议、设备及业务的种类数量不断激增,网络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安全,这就引出了下一代电信网的一系列安全问题,而为了避免安全事件的发生,对网络进行风险评估就有着重要的意义。资产评估是风险评估中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在风险评估的发展过程中,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信息系统的资产评估研究已经初具成果,但是在下一代网络的风险评估领域中,资产评估的研究仍然是空白。本文首先在总结传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的资产评估的流程方法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资产评估方案在应用于下一代电信网的特殊环境时的不足之处,并且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了一套基于业务价值的资产评估方法。该方法吸收了传统资产评估方案的流程框架,在实施细节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根据下一代电信网的业务价值以及资产和业务的关系推导出资产价值的解决方案,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使原本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的资产评估过程,优化成为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的资产评估过程。之后,论文介绍了一个实现上述下一代电信网资产评估方法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易用性,优化了界面交互的流程,并提供自动化辅助工具,极大地提高了资产评估的效率。在实现上,该系统采用基于轻量级J2EE开发的Web平台,在兼顾系统的可扩展性的同时给用户带来了较好的使用体验。论文最后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蒋林涛[7](2008)在《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用户群体的巨大改变,互联网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原有的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的设计理念已难于适应发展的需要。互联网向何处去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互联网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互联网技术对电信网的强烈冲击使得电信界处于相当被动的局面,电信界在寻找发展方向,寻找技术的突破口,以使自己重新立于主动地位,但至今没有找到,电信网也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电信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导致下一代网技术的发展。下一代网的关键技术是什么,这些关键技术问题能不能解决,是否可能在近期得到解决并用于商用系统,都是必须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杨肖[8](2008)在《下一代电信网安全态势评估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是一种网络安全动态评估技术,是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新方向,对下一代电信网进行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更是一个新的领域。下一代电信网安全态势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利于对下一代电信网进行动态的风险评估,有利于对下一代电信网的资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有利于整个系统的风险管理。它直接关系到网络运营商能否有效的监控网络上各种脆弱性和威胁,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的安全运维。因此,设计下一代电信网安全态势评估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面向下一代电信网的安全测试评估技术及工具”(课题编号:2006AA012448)过程中,对下一代电信网安全态势评估系统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即依托于该项目而展开的。本文首先阐述了相关的研究背景,接着对下一代电信网安全态势评估的研究要点做了进一步的介绍,指出了设计面向下一代电信网的安全态势评估系统的意义所在。接下来,又给出了系统的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并且对风险评估子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本文的最后对动态预警功能进行了模拟实验并给出了相关的示例展示。
蒋林涛[9](2008)在《下一代电信网》文中研究表明推荐理由:市场需求和业务需求呼唤下一代电信网。关键词注释:下一代电信网的核心技术在传输资源不再稀缺的情况下,由于采用不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简化了信令、克服了节
蒋林涛[10](2007)在《关键词二:下一代电信网》文中研究指明推荐理由:市场需求和业务需求呼唤下一代电信网。电信网和互联网都进入了发展的十字路口,都在探索下一代网络技术。从电信网的发展看,传统的TDM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业务融合的发展需求,ATM也不具备引领未来的发展能力。
二、下一代电信网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一代电信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下一代电信网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论文组织 |
第二章 安全评估指标相关研究简介 |
2.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
2.1.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概念 |
2.1.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及目的 |
2.1.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过程 |
2.2 下一代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
2.2.1 下一代网络概念与特征 |
2.2.2 下一代网络安全问题 |
2.2.3 下一代网络安全评估相关标准 |
2.3 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研究 |
2.3.1 指标体系在安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
2.3.2 网络安全评估指标相关研究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下一代电信网安全评估指标体系模型 |
3.1 下一代电信网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
3.2 下一代电信网安全框架的建立 |
3.2.1 ITU-T X.805安全框架模型 |
3.2.2 下一代电信网安全框架 |
3.3 下一代电信网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
3.3.1 NGN安全属性分析 |
3.3.2 NGN各层安全问题以及对应安全属性 |
3.3.3 NGN安全评估指标提取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分层量化指标的设计 |
4.1 脆弱性指标 |
4.1.1 漏洞危险程度 |
4.1.2 攻击可能性指标 |
4.1.3 潜在脆弱性 |
4.2 威胁性指标 |
4.3 稳定性指标 |
4.3.1 网络的抗毁性 |
4.3.2 网络的可用性 |
4.3.3 网络设备的可靠性 |
4.4 可生存性指标 |
4.4.1 可生存性定义 |
4.4.2 可生存性当前研究 |
4.4.3 可生存性分层指标定义 |
4.5 分层指标汇总列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下一代电信网安全评估指标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指标采集系统功能模块概述 |
5.1.1 指标采集系统的软件结构 |
5.1.2 指标采集器的实现机制 |
5.2 指标采集器的设计与实现 |
5.2.1 威胁指标采集器的设计与实现 |
5.2.2 脆弱性指标采集器的设计与实现 |
5.3 指标采集部署环境 |
5.4 指标体系采集计算 |
5.4.1 脆弱性指标 |
5.4.2 威胁性指标 |
5.4.3 稳定性指标 |
5.4.4 可生存性指标 |
5.4.5 指标采集结果汇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附录 缩略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和谐进化 三网融合与下一代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当前我国网络发展状况 |
1、电信网的发展 |
2、互联网的发展 |
3、广电网的发展 |
未来网络发展趋势 |
1、下一代电信网 |
2、下一代广电网 |
3、三网融合与下一代网络 |
天然的鸿沟 |
1、经营性质不同 |
2、缺乏深层次业务需求 |
3、对客户需求解决方式不同 |
未来之路 |
(4)下一代电信网风险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背景理论及相关技术介绍 |
2.1 下一代电信网概述 |
2.2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
2.2.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定义和范畴 |
2.2.2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要素 |
2.2.3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流程 |
2.3 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下一代电信网风险分析方法 |
3.1 下一代电信网的安全需求 |
3.2 传统的网络安全风险分析方法 |
3.2.1 传统风险分析方法介绍 |
3.2.2 适应性分析 |
3.3 基于业务的层次化风险分析模型 |
3.3.1 模型特点 |
3.3.2 模型介绍 |
3.4 基于业务的风险量化计算 |
3.4.1 风险计算原理 |
3.4.2 风险要素的量化 |
3.4.3 风险量化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下一代电信网风险分析系统的设计 |
4.1 下一代电信网安全态势评估系统架构 |
4.1.1 系统层次及划分 |
4.1.2 接口描述 |
4.2 风险分析系统设计 |
4.2.1 系统架构设计 |
4.2.2 模块交互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下一代电信网风险分析系统的实现 |
5.1 核心类和数据结构定义 |
5.1.1 控制调度以及风险因素管理模块 |
5.1.2 脆弱性量化计算模块 |
5.1.3 威胁量化计算模块 |
5.1.4 风险量化计算模块 |
5.1.5 脆弱性数据库 |
5.1.6 数据表定义 |
5.2 风险分析所涉及对象动态描述 |
5.2.1 脆弱性要素量化消息序列描述 |
5.2.2 威胁要素量化消息序列描述 |
5.2.3 风险量化计算消息序列描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下一代电信网风险分析系统的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方法 |
6.3 测试用例设计 |
6.3.1 资产风险量化计算测试 |
6.3.2 业务风险量化计算测试 |
6.3.3 网络风险量化计算测试 |
6.4 测试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论文总结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下一代电信网风险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下一代电信网安全问题 |
1.1.2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 |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风险数据采集技术介绍 |
2.1 风险数据采集技术综述 |
2.2 数据源技术 |
2.2.1 威胁采集技术 |
2.2.2 脆弱性采集技术 |
2.2.3 资产采集技术 |
2.3 数据源管理技术 |
第三章 下一代电信网风险数据采集需求分析 |
3.1 技术特征 |
3.2 技术方案 |
3.2.1 系统模型 |
3.2.2 技术方法 |
3.3 技术需求分析 |
3.3.1 功能需求 |
3.3.2 非功能需求 |
第四章 下一代电信网风险数据采集系统架构设计 |
4.1 下一代电信网安全态势评估系统架构 |
4.2 下一代电信网风险数据采集系统架构 |
4.3 数据采集子系统关键设计思路 |
4.3.1 Sensor的实现模式 |
4.3.2 Sensor实现工具的选择 |
4.3.3 Sensor的部署 |
4.3.4 Sensor的管理 |
4.3.5 Sensor Manager的组件机制 |
4.3.6 基于Sensor Manager的采集控制机制 |
第五章 Sensor Manager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内部功能模块设计 |
5.2 工作流程 |
5.3 关键数据结构 |
5.3.1 消息分发和消息队列 |
5.3.2 通信模块 |
第六章 威胁数据采集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6.1 实现思路和模块组成 |
6.2 工作流程 |
6.3 接口设计 |
6.3.1 外部接口 |
6.3.2 内部接口 |
6.4 关键数据结构 |
6.4.1 威胁管理器 |
6.4.2 Snort Agent |
第七章 威胁数据采集子系统测试 |
7.1 测试组网环境 |
7.2 测试用例及结果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论文总结 |
8.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下一代电信网资产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下一代电信网概述 |
1.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
1.3 资产评估 |
1.3.1 资产评估中的概念 |
1.3.2 资产评估的工作内容 |
1.3.3 资产评估中的研究现状 |
1.4 下一代电信网中资产评估的意义 |
第二章 下一代电信网的资产评估方法 |
2.1 传统的信息安全资产评估方法 |
2.1.1 流程介绍 |
2.1.2 适用性分析 |
2.2 下一代电信网的资产评估方法 |
2.2.1 下一代电信网资产评估的基本原则 |
2.2.2 下一代电信网资产评估的基本思想 |
2.2.3 下一代电信网资产评估实施步骤 |
第三章 下一代电信网资产评估系统的设计 |
3.1 功能分析 |
3.2 系统整体设计 |
3.2.1 系统功能结构 |
3.2.2 技术方案选定 |
3.2.3 系统体系结构 |
3.3 系统详细设计 |
3.3.1 资产评估Web应用服务器设计 |
3.3.2 资产信息数据库设计 |
3.3.3 自动化辅助工具设计 |
第四章 下一代电信网资产评估系统的实现 |
4.1 资产评估Web应用服务器的实现 |
4.1.1 Web应用服务器的配置 |
4.1.2 网段信息采集展示功能实现 |
4.1.3 业务信息采集展示功能实现 |
4.1.4 资产信息采集展示功能实现 |
4.1.5 资产业务关系采集展示功能实现 |
4.1.6 与自动化辅助工具交互功能实现 |
4.1.7 资产价值计算功能实现 |
4.2 资产信息数据库的实现 |
4.2.1 资产信息数据库的配置 |
4.2.2 资产信息数据表对象的实现 |
4.3 自动化辅助工具的实现 |
4.3.1 资产拓扑发现工具的实现 |
4.3.2 资产信息扫描工具的实现 |
第五章 下一代电信网资产评估系统的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1.1 测试系统部署方案 |
5.1.2 资产设备的详细描述 |
5.2 拓扑发现测试 |
5.3 设备信息采集测试用例 |
5.4 资产价值计算过程测试用例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互联网技术 |
1.1 互联网技术的现状 |
1.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方向 |
2 电信网技术 |
2.1 电信网技术的现状 |
2.2 电信网技术的发展方向 |
3 电信网与互联网 |
4 结束语 |
(8)下一代电信网安全态势评估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标 |
1.3 论文意义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NGNSSA系统需求分析 |
2.1 术语定义 |
2.2 功能需求说明 |
2.2.1 基本功能划分 |
2.2.2 总体功能需求 |
2.2.3 脆弱性评估功能需求 |
2.2.4 威胁评估功能需求 |
2.2.5 风险评估功能需求 |
2.3 其他需求说明 |
第三章 NGNSSA系统设计 |
3.1 软件模块设计 |
3.2 软件架构设计 |
3.3 脆弱性评估设计 |
3.3.1 模块功能说明 |
3.3.2 接口设计 |
3.4 威胁评估设计 |
3.4.1 模块功能说明 |
3.4.2 接口设计 |
3.5 通信模块设计 |
3.6 系统工作流程 |
3.7 系统数据流 |
3.8 系统组网与部署 |
3.8.1 系统总体组网 |
3.8.2 一个典型组网实践 |
第四章 风险评估子系统设计 |
4.1 风险分析基本模型 |
4.2 风险计算基本模型 |
4.3 功能模块设计 |
4.4 典型业务流程 |
4.5 重要系统用例 |
4.6 重要类设计 |
4.6.1 RiskListener |
4.6.2 Calculator |
4.6.3 RiskManager |
4.6.4 AlarmManager |
4.6.5 Config |
4.6.6 RiskQuery |
4.6.7 Logger |
4.7 关键数据结构设计 |
4.7.1 资产与业务相关表 |
4.7.2 脆弱性与威胁相关表 |
4.7.3 风险相关表 |
第五章 动态预警模块实验仿真 |
5.1 动态预警实验模型 |
5.2 动态预警试验流程 |
5.3 动态预警相关技术介绍 |
5.3.1 分析引擎技术 |
5.3.2 展示引擎技术 |
5.4 实验及示例展示 |
5.4.1 实验环境及模拟条件 |
5.4.2 实例展示说明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下一代电信网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下一代电信网关键协议的安全性研究[J]. 卜哲. 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0(05)
- [2]下一代电信网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 黄蕊.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3]和谐进化 三网融合与下一代网络[J]. 王喆.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09(19)
- [4]下一代电信网风险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卢宇.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5]下一代电信网风险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和实现[D]. 李沁.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6]下一代电信网资产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华通.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7]互联网技术与电信网技术研究[J]. 蒋林涛. 中兴通讯技术, 2008(05)
- [8]下一代电信网安全态势评估系统设计[D]. 杨肖.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9]下一代电信网[J]. 蒋林涛. 数据通信, 2008(01)
- [10]关键词二:下一代电信网[J]. 蒋林涛. 世界电信, 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