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瘦素(Leptin)?(论文文献综述)
曾彦英[1](2021)在《高瘦素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疾病,直接影响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也是继缺血性心脏病之后全球第二大血管病死亡原因[1]。除遗传因素外,多种风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心脏病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2-3]。目前研究证实,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限与BMI成正比。脂肪组织不仅可以储存能量,还可以作为活跃的内分泌器官,
狄和双,王利刚,韩大勇,蒋珊珊,孙庆蘅[2](2021)在《瘦素及其受体在真孕和假孕母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各组织中的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胚胎着床期瘦素(leptin)及其受体(OB-R)在真孕和假孕母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胚胎着床期真孕和假孕母犬下丘脑、垂体、卵巢、输卵管、子宫组织中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瘦素在真孕和假孕母犬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中均有表达,在输卵管中表达阴性,瘦素受体在真孕和假孕母犬各组织中均有表达;瘦素及其受体在真孕母犬下丘脑、卵巢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假孕母犬(P<0.05),瘦素受体在真孕母犬垂体和输卵管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假孕母犬(P<0.05).真假孕母犬垂体中瘦素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瘦素及其受体对于犬的胚胎着床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张帆,熊洁,赵慧,瞿小维,曲幸辉[3](2021)在《瘦素及其配体在大鼠牙周炎发展中时序性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瘦素及其配体在大鼠牙周炎发展中时序性表达。方法:将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牙周炎模型1、2、3、4、5周建模组,各建模组上颌右第二磨牙周用绑扎线双侧结扎,使用20μL牙龈卟啉单胞菌于第二磨牙的颊和舌龈沟接种4次建立牙周炎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处死,获取上颌牙周组织,HE染色及电镜成像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变化并计算腭侧多边形面积,RT-qPCR及蛋白印迹法测定牙周组织leptin、leptin-R 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1周、2周、3周、4周、5周建模组大鼠腭侧多边形面积均高于对照组,且随建模时间的延长,腭侧多边形面积逐渐增加(P<0.05)。HE染色观察对照组牙周组织结构正常;建模组炎症细胞浸润、软组织损伤明显,且随建模时间延长,其牙周组织损伤程度逐渐加重,第3周达到峰值;第4、5周,牙周组织炎症减轻,其上皮细胞增生和屏障恢复形成了牙周袋。1周、2周、3周、4周、5周建模组大鼠牙周组织leptin、leptin-R mRNA和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随建模时间延长,牙周组织leptin、leptin-R mRNA和蛋白水平均逐渐降低(P<0.05)。结论:瘦素及其配体在大鼠牙周炎发展中水平逐渐降低,瘦素及其配体与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炎症密切相关;瘦素及其配体可能作为治疗牙周炎的潜在靶点。
朱钥红[4](2021)在《不同BMI人群口服高脂负荷对血清瘦素的影响》文中提出
徐丽君[5](2021)在《NAFLD/MAFLD患者血清中瘦素、脂联素、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患者血清中瘦素、脂联素水平,以及生化法检测NAFLD/MAFLD患者血清中还原型谷胱甘肽、丙二醛水平,并探究瘦素、脂联素、氧化应激水平变化与NAFLD/MAFLD的相关性,以期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早期无创诊断提供新方向。方法:纳入2019年7月到2020年7月期间于我院体检中心及住院部明确诊断为NAFLD/MAFLD的患者为研究组,共68例,根据腹部彩超结果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同时纳入22例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非NAFLD/MAFLD志愿者为对照组。收集包括身高、体重等在内的受试者一般资料,并计算体质指数(BMI)。采集受试者空腹12小时后肘静脉血,测定肝功能、血脂、血尿酸、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等相关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瘦素,并采用生化法测定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及丙二醛水平。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与NC组相比NAFLD/MAFLD组的BMI、糖代谢指标(FPG、FINS、HOMA-IR)、SUA、氧化应激水平(GSH、MDA)、肝功能指标(ALT、GPRI、γ-GT、CHE)、脂代谢指标(TG、LDL-C)及LEP水平显着升高(P<0.05),ADPN及HDL-C水平降低(P<0.05);经检验,与NC组比较NAFLD/MAFLD组性别、年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2.脂肪肝严重程度与血清脂代谢指标(TG、LDL-C、HDL-C)、肝功能指标(ALT、GPPR、γ-GT)、FINS、GSH以及BMI、HOMA-IR水平有关。与NC组相比,不同程度脂肪肝组的BMI、HOMA-IR、FINS、GSH、LDL-C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有助于判断脂肪肝严重程度,其中,中重度组的GSH明显高于NC组和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之间GSH无显着统计学差异;轻中度组的LEP明显高于NC组,而轻度、中度、重度三组之间LEP、ADPN、MDA无显着统计学差异。3.血清ADPN水平与糖代谢指标(FPG、FINS、HOMA-IR)、CHE、TG呈负相关,与GPRI呈正相关;GSH与糖代谢指标(FPG、FINS、HOMA-IR)、肝功能指标(APRI、GPRI、γ-GT)、脂代谢指标(TG、LDL-C)、BMI呈正相关;LEP与糖代谢指标(FPG、FINS、HOMA-IR)、CHE、TG呈正相关;MDA与TC、TG、LDL-C呈正相关(P<0.05)。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包含有7个自变量的模型具有显着性,ALT升高1U/L,脂肪肝发生的风险提升38.7%;LDL-C每增加1mmol/L,脂肪肝发生的风险提升11.398倍,HDL-C升高1mmol/L,脂肪肝发生的风险减少99.8%;ADPN增加1ug/m L,脂肪肝发生的风险减少27.5%;LEP增加1ng/m L;脂肪肝发生的风险提升97.2%;HOMA-IR增加1,脂肪肝发生的风险提升2.187倍;BMI增加1kg/m2,脂肪肝发生的风险提升97.8%。5.根据ROC曲线分析,单独检测ADPN、GSH、LEP及MDA均能有效诊断脂肪肝。在诊断脂肪肝方面,当ADPN≤19.310ug/m L时,具有诊断意义(Se 0.588,Sp 0.727);当GSH≥53.827umol/L时,具有诊断意义(Se0588,Sp 0.727);当LEP≥为9.445ng/m L时,具有诊断意义(Se0.735,Sp 0.727);当MDA≥为3.942nmol/m L时,具有诊断意义(Se 0.779,Sp 0.545)。采用联合检测ADPN、GSH、LEP及MDA后,可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论:NAFLD/MAFLD患者血清GSH、LEP及MDA水平显着升高,ADPN水平下降,联合检测血清水平ADPN、GSH、LEP及MDA水平可能作为NAFLD/MAFLD无创诊断新的血清学指标,并有望成为评价治疗NAFLD/MAFLD疗效的依据。
王幸幸[6](2021)在《ARC NPY对肥胖大鼠GD神经元放电、胃动力和摄食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已成为常见的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近年肥胖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递增。肥胖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脂及癌症等),加速衰老和死亡。肥胖发病因素十分复杂,肥胖及其代谢紊乱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是一种由36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NPY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尤其在能量平衡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中枢,NPY主要分布于下丘脑弓状核(Arcuate nucleus,ARC),ARC位于第三脑室底部,毗邻室周器正中隆起,主要参与摄食、心血管活动、内分泌等调控,在胃肠功能调控中也扮有重要角色。但NPY在下丘脑ARC是否参与胃动力和摄食调控,尤其是否参与肥胖的胃动力和摄食调控的调控,仍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Western Blot)、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研究、单细胞外放电及在体胃运动记录等方法,观察微量注射NPY对下丘脑ARC接收胃传入信息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以及对大鼠在体胃运动、胃排空、摄食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并分析和比较这些效应在正常与肥胖大鼠间的差异,目的是完善肥胖发生的中枢机制,为肥胖等能量代谢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方法(1)健康雄性5周龄SD(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135±5 g,通过给予45%脂供能高脂饲料饲喂6周,构建营养性肥胖模型大鼠。造模期间每周定期观察大鼠体重,饲喂结束后体重超过普通饲料喂养大鼠体重20%视为肥胖大鼠。(2)采用单细胞外放电记录,观察并比较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及NPY-1R拮抗剂GR231118对正常和肥胖大鼠下丘脑ARC胃牵张敏感(Gastric Distension,GD)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3)采用核团置管及核团微量注射药物等方法,观察和比较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对正常及肥胖大鼠胃运动、胃排空、摄食(标准、高脂、高糖以及高蛋白饲料)的影响;(4)采用Western Blot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正常和肥胖大鼠下丘脑ARC NPY及NPY-1R蛋白和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5)采用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分析,分析正常和肥胖大鼠下丘脑ARC NPY配体与NPY-1受体结合力的异同。结果(1)NPY对下丘脑ARC胃牵张敏感神经元放电活动影响本研究发现,下丘脑ARC内分布有GD神经元,包括胃牵张抑制性(GD-I)神经元和胃牵张兴奋性(GDE)神经元;在正常和肥胖大鼠,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可兴奋大部分(正常大鼠,61.70%:肥胖大鼠,67.57%)GD-I神经元(P<0.05),大部分GD-E神经元(正常大鼠,60.81%:肥胖大鼠,69.13%)则被抑制(P<0.05);若预先注射NPY-1R拮抗剂GR231118,可完全阻断NPY对下丘脑ARC GD神经元的抑制或兴奋效应(P<0.05);在肥胖大鼠,NPY对GD神经元(GD-E/GD-I)的抑制/兴奋效应显着强于正常大鼠(P<0.05)。(2)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对大鼠在体胃运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正常和肥胖大鼠胃运动幅度(P<0.05)和胃运动频率(P<0.05)均显着增加;若ARC微量注射NPY+GR231118混合液,可完全阻断NPY促大鼠胃运动幅度(P<0.05)和频率(P<0.05)作用;胃运动指数(MI%)分析研究发现,正常和肥胖大鼠MI%均显着增加(P<0.05),虽然与正常大鼠相比,肥胖大鼠胃运动指数(MI%)无明显差异(P>0.05),但肥胖大鼠MI%升高率较正常大鼠更为显着(P<0.05)。(3)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对大鼠胃排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下丘脑ARC微量注射0.3μg/0.5μl NPY,正常(P<0.05)和肥胖大鼠(P<0.05)的胃排空显着增加;NPY-1R阻断剂GR231118可完全阻断NPY对正常(P<0.05)或肥胖大鼠(P<0.05)胃排空的促进作用;NPY在下丘脑ARC对肥胖大鼠胃排空的促进较正常大鼠更为显着(P<0.05)。(4)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对大鼠不同饲料摄入的影响在胃动力实验研究中发现,ARC NPY对大鼠摄食也有显着影响。随之进一步研究发现,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大鼠0-2 h的标准饲料(P<0.05)或高脂饲料(P<0.05)摄入量显着增加,但2-4 h摄食量无显着改变(P>0.05);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大鼠高糖饲料或高蛋白饲料的摄入均无显着改变(P>0.05);若ARC微量注射NPY+GR231118混合液,可完全阻断NPY在对大鼠的促食效应(P>0.05);与正常大鼠相比,肥胖大鼠0-2h的摄食量显着升高(P<0.05),且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对肥胖大鼠0-2 h摄食量的促进效应更为显着(P<0.05)。(5)下丘脑ARC NPY和NPY-1R免疫阳性神经元的表达荧光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显示,在正常大鼠和肥胖大鼠下丘脑ARC内均有NPY及其受体NPY-1R免疫阳性神经元的表达;且与正常大鼠相比,肥胖大鼠下丘脑ARC内NPY及NPY-1R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显着增多(P<0.05)。(6)下丘脑ARC NPY和NPY-1R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及肥胖大鼠下丘脑ARC内均有NPY及NPY-1R蛋白表达,且肥胖大鼠下丘脑ARC内NPY或NPY-1R蛋白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大鼠(P<0.05)。(7)下丘脑ARC NPY配体与NPY-1受体结合力研究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力研究显示,与正常大鼠相比,肥胖大鼠下丘脑ARC内NPY-1R与配体NPY特异性结合活性显着升高(P<0.05)。结论下丘脑ARC内有接收来自于胃的感觉传入信息、且对NPY有应答的神经元;在ARC,NPY可通过NPY-1受体通路参与GD神经元兴奋性、胃运动、胃排空及选择性摄食的调控,且该调控效应在肥胖大鼠更为显着,这可能与肥胖大鼠ARC内NPY或NPY-1受体表达增加有关,也可能与肥胖大鼠ARC内NPY与NPY-1R结合力升高有关。
彭瑾[7](2021)在《机械牵拉对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肥胖个体血清瘦素水平异常升高,但机体对瘦素不敏感或无反应,使瘦素抑制食欲、增加能量消耗和降低血糖等生理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即出现瘦素抵抗。近年来发现,导致瘦素抵抗的直接原因不仅在中枢系统,还可在外周代谢组织或器官如骨骼肌、脂肪及肝脏等,被称为外周瘦素抵抗。骨骼肌是人体最主要的代谢器官之一,骨骼肌瘦素抵抗的减轻对于治疗肥胖及肥胖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运动对骨骼肌瘦素抵抗影响的报道较少,其机制尚未阐明。瘦素信号通路下游因子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介导了瘦素的大部分功能,是反映瘦素敏感性的重要指标,而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3,SOCS3)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1B,PTP1B)是瘦素信号通路上的2个重要负性调控因子,降低二者的表达对提高瘦素敏感性具有重要作用。另外,瘦素抵抗的发生通常伴随糖代谢受损,瘦素抵抗改善的一个直接效应是糖摄取增加。胰岛素信号通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IRS-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 protein 4,GLUT4)调控糖代谢,各因子表达增加促进糖摄取,且瘦素降低血糖的部分机制与其激活该信号通路有关。本研究通过高糖干预构建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模型,然后用周期性机械牵拉体外模拟运动,探讨机械牵拉对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的影响及其机制(调控STAT3、SOCS3、PTP1B表达),并进一步探讨机械牵拉改善细胞瘦素抵抗后增加糖摄取的机制(激活IGF-1/IGF-1R/IRS-1/Akt/GLUT4通路)。本文可为运动改善骨骼肌瘦素抵抗的机制研究和深入了解瘦素信号和胰岛素信号之间的联系及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小鼠C2C12成肌细胞培养在含不同葡萄糖浓度(25 mmol/L、55 mmol/L、65mmol/L和75 mmol/L,其中25 mmol/L为对照组)的培养液中,培养24 h以诱导出瘦素抵抗。采用葡萄糖检测试剂盒检测上清葡萄糖浓度;RT-PCR检测细胞leptin、Lep R和GLUT4的mRNA水平。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模型构建成功的标准:leptin mRNA表达增加,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 R)mRNA表达下降,GLUT4 mRNA表达下降,以及糖摄取量减少。2.C2C12细胞分为普通对照组、瘦素抵抗组和瘦素抵抗+牵拉组,其中瘦素抵抗+牵拉组施加频率为0.5 Hz、拉伸度为15%,持续时间分别为3 h和6 h的周期性机械牵拉,以探讨机械牵拉对细胞瘦素抵抗的影响及其机制。葡萄糖检测试剂盒检测培养液糖浓度,RT-PCR检测C2C12细胞瘦素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包括leptin、Lep R;STAT3;SOCS3、PTP1B)的mRNA水平、胰岛素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包括IGF-1R、IRS-1、Akt、GLUT4)的mRNA水平,以及Western blot检测C2C12细胞SOCS3、IGF-1和GLUT4蛋白水平。研究结果1.成功建立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模型高糖65 mmol/L和75 mmol/L都可诱导出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且65mmol/L葡萄糖诱导的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程度更好,所以,后续实验的高糖浓度均为65 mmol/L。2.周期性机械牵拉改善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与对照组相比,瘦素抵抗组leptin mRNA水平显着升高,Lep R mRNA减低,糖摄取量显着降低,GLUT4 m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而牵拉3 h和6 h显着降低牵拉组leptin mRNA水平,提高Lep R mRNA表达,增加糖摄取量和提高其GLUT4 mRNA水平,其中牵拉6 h还提高GLUT4蛋白表达水平,且与牵拉3 h相比,牵拉6 h增加细胞GLUT4蛋白表达的幅度更高。3.周期性机械牵拉改善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的机制—增加STAT3水平、降低PTP1B和SOCS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瘦素抵抗组STAT3 mRNA水平降低,PTP1B和SOCS3 mRNA水平显着升高;而牵拉3 h和6 h均显着增加牵拉组STAT3 mRNA水平,下调其PTP1B和SOCS3 mRNA水平,且与牵拉3 h相比,牵拉6 h上调STAT3 mRNA水平的幅度和下调SOCS3 mRNA水平的幅度更显着;3 h和6 h牵拉还降低牵拉组SOCS3蛋白表达水平。表明15%周期性机械牵拉可通过增加STAT3水平、降低PTP1B和SOCS3水平来改善C2C12成肌细胞的瘦素抵抗。4.周期性机械牵拉改善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后增加糖摄取的机制—激活IGF-1/IGF-1R/IRS-1/Akt信号通路与对照组相比,瘦素抵抗组IGF-1蛋白表达呈下降趋势;而牵拉6 h显着增加牵拉组IGF-1蛋白表达,牵拉3 h无影响。另外,与对照组相比,瘦素抵抗组IGF-1R和Akt mRNA水平均显着降低,而3 h和6 h牵拉均显着增加牵拉组IGF-1R和Akt mRNA水平,且与牵拉3 h相比,牵拉6 h提高IGF-1R mRNA水平的幅度更显着。牵拉6 h还增加牵拉组IRS-1 mRNA水平,而3 h无影响。表明15%周期性机械牵拉增加骨骼肌细胞糖摄取的机制与IGF-1/IGF-1R/IRS-1/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研究结论1.65 mM葡萄糖干预24 h可诱导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表现为leptin mRNA增加、LepR mRNA水平降低,以及糖摄取能力下降。2.15%机械牵拉3 h、6 h均可显着改善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6 h的作用更显着。该作用通过增加STAT3,降低PTP1B和SOCS3的表达来实现。3.15%机械牵拉改善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后增加糖摄取的机制,与激活IGF-1/IGF-1R/IRS-1/Akt/GLUT4信号有关。
刘永强[8](2021)在《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研究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用6种等氮不同脂质水平的配合饲料投喂40d龄吉富罗非鱼幼鱼:对照(基础)饲料(含脂质0.35%),另添加鱼油配制含脂质3.35%、6.35%、9.35%、12.35%和15.35%的饲料。每组3个平行,每个养殖槽(容量为120L)共36尾。于试验开始和投喂90d后随机抽取鱼样品测定,主要结果如下:1.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特定生长率(SGR)、日增长指数(DGI)、增重率(WGR)、体长增长率(BLG)和蛋白质效率(PER)显着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显着降低(P<0.05),但对存活率(SR)没有显着影响(P>0.05)。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时,S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8%时,DGI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7%时,WG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1.56%时,BLG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5%时,PER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61%时,FCR最低。因此,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形体指标,包括肥满度(CF)、肝体系数(HSI)和脏体系数(VSI)。根据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4%时,CF最高;当饲料脂质水平为7.56%时,HSI最低;当饲料脂质水平为4.53%时,VSI最低。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全鱼体成分。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全鱼的粗脂肪含量显着升高(P<0.05),全鱼的粗蛋白含量显着降低(P<0.05),但对全鱼的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降低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酶(Lipase)和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肠中Lipase活性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和肠系膜脂肪组织中FAS活性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Lipase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FAS活性大小为:肝>肠系膜脂肪组织>肌肉。3.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提高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抗氧化性能、免疫功能以及炎症抑制能力。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肝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P<0.05),脾指数显着升高(P<0.05),血清中溶菌酶(LZM)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补体C3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脾、头肾和肝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干扰素γ(INF-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4.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肪酸组成。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各组织/器官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饱和脂肪酸(SFAs)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肝、肌肉、肾、肠系膜脂肪组织、血清和脑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含量显着升高(P<0.05)。在试验组中,各组织/器官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s)含量随饲料脂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同一组织/器官PUFAs含量显着高于SFAs含量和MUFAs含量(P<0.05)。相对于鱼体其他组织/器官而言,肝和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更易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5.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脂敏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鱼(0.35%脂质)相比,脂质添加组鱼的血清中瘦素(LEP)浓度显着升高(P<0.05),脂联素(ADPN)浓度显着降低(P<0.05)。各组织/器官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LEP基因以及脂联素受体1/2(AdipoRI/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ADPN基因以及瘦素受体(Lep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在吉富罗非鱼幼鱼中,PPARα基因主要在肝、脑和心脏中表达,LEP基因主要在脑和肝中表达,LepR基因主要在脑、脾和心脏中表达,ADPN基因主要在肝和脑中表达,AdipoR1基因主要在脑、脾、心脏和肝中表达,AdipoR2基因主要在脑、肝和肌肉中表达。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质可显着影响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以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当饲料脂质水平为10.52%-11.56%时,吉富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较为理想。
刘冰[9](2021)在《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介导的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损害。由于CKD死亡率排行逐年攀升,目前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表明CKD首要的并发症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半数以上CKD患者的死因。CKD患者CVD主要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始发于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dysfunction,ED)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表明,ED在CKD患者的早期阶段就很明显,随着疾病向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kidney disease,ESKD)发展,ED程度逐渐加重,CVD死亡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目前CKD中ED的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包括炎症、氧化应激、低维生素D、高磷血症、以及一氧化氮合成酶上游内源性抑制剂的积聚均参与其中。瘦素(Leptin)是脂肪组织合成和分泌的一种16 kDa蛋白。近年来研究表明,瘦素不仅参与能量代谢,还可促进氧化应激、炎症和脂质紊乱,而这些亦是ED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瘦素与CVD的风险增高密切有关。瘦素已成为心血管健康状况不佳的生物标志物,也是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风险的生物标志物。瘦素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代谢降解被肾脏清除,且有研究证实,CKD患者存在血清瘦素水平的升高,然而瘦素是否参与了 CKD患者ED的发生尚缺乏深入研究。Wnt通路通过控制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节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三条Wnt途径:一条β-catenin依赖的途径和两条不依赖于β-catenin的途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细胞粘附、胚胎发育、损伤修复和维持组织器官稳态的进化保守的信号级联。转移相关蛋白1(Metastasis-associated protein 1,MTA1)是核小体重塑和组蛋白去乙酰化复合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多种细胞系和癌组织中广泛表达,并在细胞生存、扩散、迁移和入侵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研究提示,MTA1是Wnt通路重要的调控分子,在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研究发现,MTA1表达下调可抑制Wnt/β-catenin通路,MTA1表达上调可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近年来研究证实,Wnt/β-catenin通路在ECs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氧化应激条件下辛伐他汀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通路诱发ED。而瘦素部分生理作用依赖于Wnt/β-catenin通路,如瘦素通过上调Wnt/β-catenin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由此,我们推测MTA1/Wnt/β-catenin通路可能在瘦素参与的CKD患者ED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收集比较CKD患者与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s)临床资料和血清学标本,检测瘦素、ED相关血清学标志物水平,评价瘦素与ED相关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检测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评估血管内皮功能,评价瘦素与内皮功能的关系;并通过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深入探讨瘦素在ED中的作用及具体机制。我们的研究将为CKD患者预防和治疗ED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临床研究,确定CKD患者中瘦素水平的改变,以及瘦素与CKD患者ED的关系。第二部分为体外实验,探索瘦素对ED的作用以及其可能的机制。1.临床研究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肾内科就诊符合入排标准的160例CKD患者。自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查体中心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16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HCs,其年龄、性别较CKD组无差异。1.2临床资料收集以问卷方式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发病时间及既往病史,并按标准测量方式完成人体测量,包括血压、身高和体重测量。并计算体重指数(Bodymass index,BMI)。1.3血标本采集和检测1.3.1常规实验室检测检测血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1.3.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检测血清瘦素、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及内皮素(Endothelin-1,ET-1)的水平。1.3.3计算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1.4 FMD检测评估血管内皮功能2.体外实验本部分采用HUVECs进行研究。2.1瘦素刺激对HUVECs炎症因子产生的影响根据预实验HUVECs的细胞活力变化,我们将100 ng/ml的瘦素作为最适浓度,并用其在不同时间(0h,6h,12 h,24h)刺激体外培养的HUVECs。采用ELISA检测HUVECs上清液中不同时间点IL-6、MCP-1及ET-1的水平;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测定 HUVECs 的 IL-6、MCP-1、ET-1 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变化。2.2瘦素对HUVECs迁移的作用2.2.1划痕愈合试验HUVECs贴壁长满后划痕,初始划痕宽度记为A;干预组与对照组12 h后划痕宽度记为B;划痕愈合率=(A-B)/A×100%。2.2.2 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取100μl对照组与干预组HUVECs单细胞悬液加入Transwell小室上腔中,培养7 h使细胞迁移。2.3瘦素对HUVECs单层通透性的作用利用Transwell上室(滤膜孔径:0.4 μm)培养HUVECs,使其形成内皮细胞单层,进一步检测内皮单层对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dextran,FITC-dextran)的通透性,评估瘦素对HUVECs单层通透性的作用。2.4瘦素对HUVECs骨架重排的作用FITC-鬼笔环肽对不同干预条件下的HUVECs的F-actin进行染色,探讨瘦素是否可诱导细胞骨架重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免疫荧光检测连接蛋白(vinculin)的变化。2.5瘦素诱导ED的分子机制瘦素处理HUVECs 24h后,应用WB测定MTA1、Wnt1、β-catenin和磷酸化β-catenin(Y654)的蛋白水平变化。为进一步验证MTA1及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诱导的ED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 MTA1 短发夹核糖核酸(short hairpin ribonucleic acid,shRNA)及 Wnt1 shRNA慢病毒,并分别转染HUVECs,检测MTA1或Wnt1基因敲除后,瘦素刺激下炎症因子IL-6、MCP-1、ET-1的表达,HUVECs细胞迁移、通透性、细胞骨架重排及β-catenin的变化。结果1.临床研究1.1 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较HCs组明显升高(7.89(3.79-9.33)ng/mlvs 5.49(5.49-7.73)ng/ml;P=0.039)。1.2 CKD患者ED相关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与HCs相比,CKD患者血清IL-6、MCP-1、ET-1水平升高(IL-6:6.18(4.21-7.25)pg/ml vs 4.89(3.89-5.91)pg/ml,P=0.002;MCP-1:213.48(158.33-269.34)pg/ml vs 168.72(117.30-214.62)pg/ml,P<0.001;ET-1:2.27(1.41-3.06)pg/ml vs 1.34(0.97-1.77)pg/ml,P<0.001)。1.3 CKD患者FMD减低CKD 患者 FMD 水平较 HCs 组明显减低(4.49(2.83-5.74)vs 8.29(5.52-9.07),P<0.05)。1.4 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122,P=0.030);与IL-6、MCP-1、ET-1 水平呈正相关(IL-6:r=0.119,P=0.034;MCP-1:r=0.115,P=0.039;ET-1:r=0.144,P=0.010);与 FMD 呈显负相关(r=-0.294,P=0.006)。2.体外实验2.1瘦素刺激后,HUVECs分泌炎症因子增加应用100 ng/ml瘦素刺激HUVECs发现,瘦素刺激12 h后,ELISA结果显示,IL-6、ET-1和MCP-1水平显着升高,24 h后浓度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与WB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瘦素刺激24 h后,HUVECs中IL-6、ET-1和MCP-1的mRNA及蛋白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2瘦素可促进HUVECs迁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瘦素刺激组划痕愈合速度显着增快(P<0.01),迁移穿过Transwell膜的细胞显着数多(P<0.01)。2.3瘦素可增加HUVECs的单层通透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瘦素刺激组Transwell下室FITC-dextran的荧光强度显着增加(P<0.01)。2.4瘦素可诱导HUVECs的细胞骨架重排瘦素刺激后HUVECs的F-actin重排,分布在细胞边缘的肌动蛋白纤维减少,横跨细胞体的应力纤维明显增多、变粗,且排列紊乱,同时vinculin募集明显增加。2.5瘦素诱导ED的分子机制2.5.1瘦素通过活化MTA1-Wnt1通路诱导EDWB证实,瘦素处理HUVECs 24 h后,Wnt1和MTA1显着升高(P<0.01);为了进一步确定MTA1及Wnt1是否参与了瘦素诱导的ED,我们分别使用慢病毒转染MTA1 shRNA及Wnt1 shRNA以降低其表达,并验证了敲除效率(P<0.01)。此外,用MTA1 shRNA转染HUVECs后,由瘦素刺激诱导的HUVECs的Wnt1表达增高被显着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Wntl shRNA转染HUVECs后,不影响瘦素诱导的MTA1的表达(P>0.05)。WB及RT-PCR结果显示,MTA1基因敲低及Wnt1基因敲低后,可显着降低由瘦素刺激所导致的炎症因子IL-6、MCP-1、ET-1 mRNA与蛋白的表达增高(P<0.05);划痕愈合试验及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发现,MTA1基因敲低及Wnt1基因敲低后,可显着改善由瘦素刺激所导致HUVECs的迁移力增加(P<0.05);同时,FITC-鬼笔环肽染色显示,MTA1和Wnt1基因敲低可减轻由瘦素所引起的细胞骨架的破坏。2.5.2瘦素通过诱导β-catenin核转位和磷酸化参与EDWB显示,瘦素刺激后HUVECs的β-catenin总蛋白量较对照组无显着变化(P>0.05),而核 β-catenin 和磷酸化 β-catenin(Y654)水平显着升高(P<0.01)。瘦素刺激MTA1或Wnt1敲低后的HUVECs,其β-catenin总蛋白的表达与瘦素刺激的野生型HUVECs无统计学意义(P>0.05),核β-catenin和磷酸化β-catenin(Y654)水平较后者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且与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2.瘦素可通过诱导内皮细胞炎症因子合成、导致F-actin骨架重排以及细胞迁移性和单层通透性增强,介导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3.瘦素通过激活MTA1/Wnt1,导致β-catenin发生核迁移和Y654磷酸化,进而介导内皮功能障碍。
彭若轩[10](2021)在《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食欲、血清瘦素、GSH-Px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其对患者食欲,血清瘦素和GSH-Px水平的影响,结合已有的文献证据,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可能的神经和分子机制,以期为临床工作开展及科学研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在2018.12-2020.12期间,武汉市第一医院针灸科门诊被确诊为单纯性肥胖的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化分组分为穴位埋线组(acupoints catgut embedding,ACE组)及手动针刺组(manual acupuncture,MA组),每组各30例,最终完成试验者共56例,其中ACE组共29例,另1例剔除,MA组共27例,另2例脱落、1例剔除。ACE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嘱患者放松后先采取俯卧位于治疗床,用0.2%碘酒棉球于埋线穴位处(背俞穴选取双侧脾俞、胃俞,脾肾阳虚者加肾俞)消毒2次,将一次性埋线针(格兰斯)的针芯后退2cm,用无菌镊子钳取一段提前在75%酒精中浸泡过的可吸收羊肠线(博达,4-0#)放置于埋线针具前端,左手拇、示二指将埋线穴位附近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刺入穴位处皮下一定深度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可吸收缝线线体置于肌肉层和脂肪层之间,出针后用干棉球按压针孔至无明显渗血,敷以医用敷贴(可孚),之后再嘱患者采取仰卧位,同样用0.2%碘酒棉球于埋线穴位处消毒2次(主穴:中脘、双侧天枢、气海、关元、双侧足三里,脾虚湿盛加水分、双侧丰隆,脾胃湿热加双侧曲泉及三阴交),将可吸收缝线埋入穴位的方法同上述,以上操作每2周进行一次,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6个疗程;MA组选取穴位同ACE组,脾俞、胃俞、肾俞向内侧斜刺0.5-0.8寸,中脘、水分、天枢、气海、关元直刺1-1.5寸,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直刺或向下斜刺1-1.5寸,曲泉向腘窝方向直刺1-1.5寸,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每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6个疗程。分别对两组进行如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BMI指数(BMI=体重/身高2)、腰围(WC)、食欲视觉模拟量表(食欲VAS评分)、一般食物渴求特质问卷量表(G-FCQ-T)、血清瘦素和GSH-Px水平。在治疗全过程及治疗后1月内保持随访,关注患者有无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出现。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选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分析以上观测指标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BMI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MI均有所下降,经检验,均P<0.05,数值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后两组间对比,ACE组BMI指数下降较MA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减轻体重方面,ACE组优于MA组。(2)两组治疗前后WC比较:两组治疗后WC数值均有所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对比,ACE组WC数值下降较MA组明显,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减少腰围数值方面,ACE组优于MA组。(3)两组治疗前后食欲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VAS水平均有所下降,经检验,均P<0.05,数值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后食欲均有所下降;治疗后两组间对比P<0.05,有差异,但组间VAS差值P>0.05。(4)两组治疗前后G-FCQ-T评分比较:治疗结束后两组G-FCQ-T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G-FCQ-T差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两组间对比,G-FCQ-T评分P>0.05,无差异。综合(3)(4)分析说明ACE组与MA组经治疗后食欲和摄食行为均有所下调,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比较不显着。(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瘦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CE组血清瘦素水平变化较MA组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GSH-Px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CE组血清GSH-Px水平变化较MA组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不良反应发生情况:ACE组与MA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1月内随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穴位埋线及普通针刺均能减低单纯性肥胖患者的BMI指数及腰围,证明穴位埋线及普通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均有效,但穴位埋线法总体疗效更占优势;(2)在食欲和摄食行为改善方面,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均有效果,不过从主观性食欲状态反映来看二者差异不显着;(3)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均能下调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和上调GSH-Px水平,表明穴位埋线及普通针刺可能通过改善瘦素抵抗和脂质过氧化,调节中枢神经功能,从而引起患者主观食欲的改变,且穴位埋线对血清瘦素水平的影响较普通针刺更明显;且穴位埋线在改善两者水平上效果更显着,但血清GSH-Px水平能否代表下丘脑中脂质过氧化水平还有待商讨,因为GSH-Px酶系主要分布场所在胞内胞浆而非胞外血清成分,后续将通过动物实验或人体外细胞实验,对肥胖个体胞内GSH-Px水平进行观察;(4)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且穴位埋线总体疗效更显着,表明穴位埋线可作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手段之一。
二、什么是瘦素(Lepti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什么是瘦素(Leptin)?(论文提纲范文)
(1)高瘦素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瘦素 |
2 高瘦素血症与脑卒中 |
3 瘦素与颈动脉斑块 |
(2)瘦素及其受体在真孕和假孕母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各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
1.2 主要试剂 |
1.3 RNA提取及RT-PCR |
1.4 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 |
1.5 数据统计及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瘦素及其受体的RT-PCR产物定性及半定量分析 |
2.2 瘦素及其受体在真孕和假孕母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各组织中的表达 |
3 讨论 |
4 结论 |
(3)瘦素及其配体在大鼠牙周炎发展中时序性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1 动物分组 |
2 建模分组 |
3 上颌牙周组织病理学观察 |
4 腭侧多边形面积检测[10] |
5 牙周组织leptin、leptin-R mRNA水平RT-qPCR测定 |
6 牙周组织leptin、leptin-R蛋白水平蛋白质印迹分析 |
7 统计分析 |
结 果 |
1 大鼠牙槽骨吸收比较 |
2 大鼠牙周组织HE染色比较 |
3 牙周组织leptin、leptin-R mRNA水平比较 |
4 牙周组织leptin、leptin-R蛋白水平比较 |
讨 论 |
(5)NAFLD/MAFLD患者血清中瘦素、脂联素、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NAFLD/MAFLD组与NC组各指标的比较 |
2.2 NC组、NAFLD/MAFLD不同程度脂肪肝组各指标的比较 |
2.3 ADPN、GSH、LEP及 MDA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
2.4 NAFLD/MAFLD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5 ADPN、ADPN、GSH、LEP及MDA检测诊断NAFLD/MAFLD的价值 |
3 讨论 |
3.1 各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与NAFLD/MAFLD的相关性 |
3.2 脂肪因子与NAFLD/MAFLD的相关性 |
3.3 GSH、MDA与 NAFLD/MAFLD的相关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脂肪因子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ARC NPY对肥胖大鼠GD神经元放电、胃动力和摄食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主要实验仪器 |
3 主要实验药品 |
4 试剂配制 |
5 营养性肥胖模型大鼠(Diet Induced Obesity,DIO)制备 |
6 实验方案及分组 |
7 单细胞外放电记录 |
8 下丘脑ARC核团置管 |
9 在体胃运动记录 |
10 大鼠胃排空实验 |
11 摄食量测定 |
12 荧光免疫组化染色 |
13 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14 放射性配体受体结合实验(Radioligand receptor binding assays,RBA) |
15 组织学检查 |
1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对GD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
2.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 |
3 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对大鼠胃排空的影响 |
4 下丘脑ARC微量注射NPY对大鼠选择性摄食的影响 |
5 正常和肥胖大鼠ARC内NPY及 NPY-1R的表达 |
6 肥胖大鼠下丘脑ARC NPY-1受体与NPY配体亲和力增强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肥胖与中枢神经系统调控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机械牵拉对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词 |
前言 |
文献综述 运动改善肥胖症瘦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1 瘦素发挥生理功能的机制 |
2 运动减轻肥胖症的高瘦素血症、改善中枢和外周瘦素抵抗 |
2.1 肥胖症的中枢和外周瘦素抵抗 |
2.2 运动减轻肥胖症的高瘦素血症、改善中枢和外周瘦素抵抗 |
3 运动改善肥胖症高瘦素血症和瘦素抵抗的机制 |
3.1 运动减轻肥胖症高瘦素血症的机制 |
3.2 运动改善肥胖症中枢瘦素抵抗的机制 |
3.3 运动改善肥胖症外周瘦素抵抗的机制 |
3.4 不同运动方式和急慢性运动降低瘦素水平、减轻瘦素抵抗效应和机制的比较 |
4 小结 |
1.材料和方法 |
1.1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1.2 细胞复苏与冻存 |
1.3 细胞培养与传代 |
1.4 C2C12 成肌细胞瘦素抵抗的建立 |
1.5 细胞牵拉 |
1.6 上清葡萄糖浓度的检测 |
1.7 RT-PCR |
1.8 Western blot |
1.9 统计学分析 |
2.技术路线图 |
3.研究结果 |
3.1 成功建立C2C12 成肌细胞瘦素抵抗模型 |
3.2 周期性机械牵拉改善C2C12 成肌细胞瘦素抵抗 |
3.3 周期性机械牵拉改善C2C12 成肌细胞瘦素抵抗的机制—增加STAT3 水平、降低PTP1B和 SOCS3 水平 |
3.4 周期性机械牵拉改善C2C21 成肌细胞瘦素抵抗后增加糖摄取的机制—激活IGF-1/IGF-1R/IRS-1/Akt信号通路 |
4.分析与讨论 |
4.1 骨骼肌瘦素抵抗细胞模型的建立 |
4.2 机械牵拉减轻C2C12 成肌细胞瘦素抵抗 |
4.3 机械牵拉改善C2C12 成肌细胞瘦素抵抗的机制—增加STAT3水平、减少SOCS3和PTP1B水平 |
4.4 机械牵拉改善C2C12 成肌细胞瘦素抵抗后增加糖摄取的机制—激活IGF-1/IGF-1R/IRS-1/Akt/GLUT4 信号通路 |
5.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会议 |
(8)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脂质对鱼类的营养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
1.1.1 脂质的营养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
1.1.2 脂质的代谢途径 |
1.1.3 脂肪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代谢途径 |
1.2 鱼类对饲料中脂质需求量的研究进展 |
1.2.1 鱼类饲料的最佳脂质水平的研究 |
1.2.2 鱼类对必需脂肪酸需求量的研究 |
1.3 鱼类脂质代谢及其关键酶的研究进展 |
1.3.1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含量的影响 |
1.3.2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1.3.3 饲料脂质对鱼类脂质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
1.4 鱼类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1 鱼类PPARα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2 鱼类瘦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
1.4.3 鱼类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
1.5 脂质对鱼类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6 脂质对鱼类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2.2.3 饲料配方 |
2.2.4 饲养和管理 |
2.2.5 样品的采集 |
2.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
2.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3 结果 |
2.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存活率的影响 |
2.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含量及其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3.2.3 饲料配方 |
3.2.4 饲养和管理 |
3.2.5 样品的采集 |
3.2.6 样品的测定及计算方法 |
3.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3 结果 |
3.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形体指标的影响 |
3.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全鱼成分的影响 |
3.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免疫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研究对象 |
4.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4.2.3 饲料配方 |
4.2.4 饲养和管理 |
4.2.5 样品的采集 |
4.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
4.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3 结果 |
4.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脾指数的影响 |
4.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4.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
4.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干扰素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5.2.3 饲料配方 |
5.2.4 饲养和管理 |
5.2.5 样品的采集 |
5.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
5.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5.3 结果 |
5.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各组织器官中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肪酸代谢相关因子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研究对象 |
6.2.2 饲料的主要原料 |
6.2.3 饲料配方 |
6.2.4 饲养和管理 |
6.2.5 样品的采集 |
6.2.6 样品的测定方法 |
6.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6.3 结果 |
6.3.1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瘦素浓度的影响 |
6.3.2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血清中脂联素浓度的影响 |
6.3.3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4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5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瘦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6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7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1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3.8 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脂联素受体2 基因表达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7.3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的情况 |
(9)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介导的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CKD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ED的关系 |
背景介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瘦素促进ED的分子机制研究 |
背景介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的研宄现状:从基础到临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外文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食欲、血清瘦素、GSH-Px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词缩略表 |
前言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治疗方法 |
2.1 ACE组——穴位埋线治疗 |
2.2 MA组——普通针刺治疗 |
3.观测指标及疗效评价 |
3.1 观测指标 |
3.2 疗效评价 |
3.3 试验安全性评价 |
3.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两组治疗前后BMI比较 |
4.2 两组治疗前后WC比较 |
4.3 两组治疗前后食欲VAS评分与G-FCQ-T评分比较 |
4.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GSH-Px、瘦素水平含量变化 |
4.5 疗效评价 |
4.6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中医辨证分型 |
1.3 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2.1 病理生理机制 |
2.2 西医治疗 |
3.本研究的立论依据 |
3.1 选用穴位埋线的依据 |
3.2 选取穴位的依据 |
3.3 选择瘦素和GSH-Px作为观测指标的依据 |
4.研究结果分析 |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5.1 存在的问题 |
5.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食欲VAS表 |
附录二 G-FCQ-T表 |
附录三 综述 肥胖诱导瘦素抵抗的研究进展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四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什么是瘦素(Leptin)?(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瘦素血症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进展[J]. 曾彦英. 实用老年医学, 2021(10)
- [2]瘦素及其受体在真孕和假孕母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各组织中的表达[J]. 狄和双,王利刚,韩大勇,蒋珊珊,孙庆蘅.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1(04)
- [3]瘦素及其配体在大鼠牙周炎发展中时序性表达的研究[J]. 张帆,熊洁,赵慧,瞿小维,曲幸辉.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1(07)
- [4]不同BMI人群口服高脂负荷对血清瘦素的影响[D]. 朱钥红.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5]NAFLD/MAFLD患者血清中瘦素、脂联素、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 徐丽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ARC NPY对肥胖大鼠GD神经元放电、胃动力和摄食的影响及潜在机制研究[D]. 王幸幸. 青岛大学, 2021
- [7]机械牵拉对C2C12成肌细胞瘦素抵抗的影响及其机制[D]. 彭瑾.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8]梯度脂质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抗氧化、免疫、脂肪酸代谢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刘永强. 广西大学, 2021(01)
- [9]Wnt1/β-catenin通路在瘦素介导的慢性肾脏病内皮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刘冰. 山东大学, 2021(10)
- [10]穴位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食欲、血清瘦素、GSH-Px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彭若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