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时俱进 深化改革 建立完善公安教育训练新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董佳[1](2020)在《公安民警入警训练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20年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上,公安部部长赵克志强调要深入开展全警实战大练兵,加强组织领导,创新载体抓手,突出实战实用实效,坚持从高从难从严,构建适应实战化要求的长效练兵机制和教育训练体系,着力提升全警职业素养和实战本领。在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公安民警职业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公安民警的素质和战斗力是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而培训作为公安民警职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其效果直接影响到公安队伍能力水平的提升。入警训练是新任警察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前必不可少的一轮集训,它有助于激活公安队伍的组织活力和创新动力,同时也为新警迅速适应警务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做好公安民警入警训练效果评价,不仅能够检验新警的学习成果,而且能为入警后的培训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然而,目前学界关于公安民警入警训练效果评价的研究相对偏少。为此,本研究着眼于对公安机关有重要意义的警察教育训练领域,尝试构建一套具备可操作性的公安民警入警训练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为入警训练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公安民警入警训练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展开了深入研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以柯克帕特里克四级评估模型理论和培训迁移理论为理论支撑,构建了公安民警培训评估模型和入警训练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38项,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法开展了实证研究,并结合访谈验证了评价结果和指标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入警训练对于提升新警工作能力具有明显效果,但同时也发现了入警训练存在训练模式智慧化水平偏低、训练内容贴近实战程度不高、训练考核评估体系不够完善、训练效果持续效应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提出针对性较强的优化策略:注重生命关怀、实行智慧型培训模式、加强实战技能培训、完善培训效果评价、营造培训迁移氛围,以期全面提升入警训练的效果。
房凌霞[2](2020)在《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激励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公安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具有武装性质的治安行政和刑事司法的专门机关,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作为公安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属性、职业特点具有特殊性,而当前J市公安机关的激励措施未能充分反映警务技术职位的特殊要求,加上警务技术工作的内容难以客观量化,晋升发展的空间狭隘,使得现行的警察激励措施难以发挥有效激励作用,从而严重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队伍的稳定性,长远来看,必将阻滞公安队伍整体水平和战斗力的发挥。因此亟须对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进行与时俱进的激励,以发挥专业技术的核心战斗力,提升队伍专业化素质,为公安事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运用了在公共管理课程学习中所掌握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参考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相关文献资料,借助调查研究、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总结不同国家不同组织对专业技术人才的激励经验,针对J市公安机关现行警察激励机制的问题,尝试原因分析,并提出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激励措施,以期能为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队伍的建设发展提供对策性建议,促进整体警务效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本文着重介绍了J市公安机关现行的激励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体制机制缺陷、历史原因、管理层认知偏差、经济水平制约等方面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完善当前激励体系的措施建议,基于“双阶梯理论”的V型回旋发展渠道健全人事管理,同时强调包括物质激励,情感激励,道德激励,文化激励的多元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务求以最贴合实际的手段激励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
林金龙[3](2020)在《晋江市基层公安民警培训研究》文中提出警察在职培训是学习警务新知识、警务新技能,灌输警务新理念的关键途径,能有效提升广大警察的职业素质和执法水平。科学有效的在职培训实践,才能满足基层民警执法规范化和正规化的要求。在职培训是晋江市公安局强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根据晋江市公安民警培训情况的现状,结合相关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总结基层民警在职培训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探索建立更加符合晋江市特色的民警在职培训制度。文章介绍和分析了晋江市公安局基层警务人员培训现状及目前主要施行的培训制度和具体做法,结合警察在职培训的目的和重要性,发现晋江市基层民警在职培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基层民警在职培训重视程度不够;第二,基层民警培训系统性针对性欠缺;第三,培训方式方法简单;第四,培训内容的设置不合理;第五,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第六,培训考核评估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在归纳研究了培训现状,找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总结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对培训初心理解有所偏差;二是对培训需求分析不够;三是培训方式创新不够;四是忽视考核评估对民警培训的重要作用。最后,在分析问题总结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善晋江市基层民警培训的建议和可实行的措施。其中在“发现问题”环节,本人通过问卷的方式尝试找出当前晋江市基层民警在培训方面存在哪些问题,然后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并积极将分析结果应用于提高基层民警培训的更好的策略。
王超强,朱东风[4](2019)在《新时代公安院校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侦查工作的时代性变化呼唤侦查人才培养的系统创新,新时代成为侦查人才培养的新现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侦查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第四次工业革命成为侦查人才培养的新机遇。我们需要以社会整体发展形势为培养背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以多学科、多专业动态融合发展为基本遵循,明确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案,不断完善大数据侦查人才的培养体系。
卫国华[5](2019)在《侦查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侦查机关的职能是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犯罪逐渐呈现新的态势,使得案件侦查难度加大,我国现行侦查体制在面临新的犯罪态势时其局限性已逐渐开始暴露,外在表现为对案件的侦破工作呈现疲软乏力。在我国当前深化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侦查体制改革作为其中一个环节,也面临着改革的内在动力与外在需求。本文拟从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及新时期犯罪的新态势作为出发点,通过梳理我国侦查体制的历史发展,分析现行侦查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各地改革实践进行调研,借鉴域外相关制度成熟的改革经验,结合多学科的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分析我国侦查体制改革面临的困境,进而为完善我国侦查体制改革提供建议及进路。文章主要按照以下结构展开: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从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进行研究和阐述,分析国内外关于侦查体制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描述,国内对侦查体制改革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是以我国不同时期社会形态下进行的改革为主要依据,而国外对侦查体制或警察管理体制的研究成果则较少。第二章为我国侦查体制的历史沿革,从我国侦查体制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我国侦查体制的发展历程分为初步构建期、巩固发展期、改革探索期,并对不同时期我国侦查机关内部诸如侦查机构、侦查人员专业化发展、侦查队伍培养机制等进行描述,并对历史上我国侦查机关尝试的改革如责任区刑警队的建立及侦审一体化改革等措施进行评析,分析其利弊,以期对后续侦查体制改革提供经验。第三章为侦查体制现状及改革实证评析,对我国现行侦查体制进行描述,并分析现行侦查体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犯罪所呈现的不同形态造成的影响,使得其逐渐无法适应当前的犯罪形势。基于此,各地侦查机关尝试对现行侦查体制进行改革,通过对各地改革实践进行调研,总结改革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分析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尚未突破的难点,对后文改革的构思形成指导。第四章为域外侦查体制比较考察,对域外包括英国、美国、日本的侦查体制或警察制度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美国侦查体制概况及英国侦查体制发展概况及动向,日本警察管理体制发展的历史节点及事权划分,形成对我国侦查体制改革的启示与借鉴。台湾作为我国领土的一部分,然而其侦查体制与大陆侦查体制隔绝多年,缺乏交流与沟通,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体制道路,因此通过分析日据时期及1945年至今的侦查体制以期对我国侦查体制改革提供建议。第五章为侦查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对作为研究工具的理论基础进行概述与厘清,包括整体性治理理论、组织结构变革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针对的是组织结构宏观层面的治理机制,组织结构变革理论针对的是侦查机关内部的机构进行整合从而促进其效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针对的是警力资源的职业管理及职业规划,从人本角度出发,促进警察职业化的发展。第六章为侦查体制改革的完善进路,分析我国侦查体制改革的目标及原则,遵循渐进性、系统性、本土化及统筹协调等原则,通过改革实现深化侦查体制改革、提升打击犯罪效能、优化侦查资源配置的目标,对侦查体制改革的思路进行整体把控,进而从顶层设计、运行机制及主要措施等方面对我国侦查体制改革的路径进行完善。
黄润诚[6](2014)在《新时期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与创新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公安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新时期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公安机关应认真总结新时期以来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深刻了解当前公安教育训练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奋斗目标,推进公安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的建设。
梁炜昊[7](2014)在《公安教育训练理念创新与科学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公安教育训练理念的创新与科学发展是公安事业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公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公安教育训练能否得到切实加强,关系到公安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及公安队伍战斗力的有效提升。现阶段公安教育理念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创新性与科学性。因此,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公安教育训练改革,顺应时代特征,创新公安教育训练理念,完善公安教育训练机制,坚持"以战促训,战训合一",为公安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
辛大勇,宋军[8](2013)在《“校局合作”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一步加强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必须创新教育训练理念,完善教育训练机制,深化教育训练改革,大幅度提高教育训练质量,建立"校局合作"机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加强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的有机结合,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发挥各自的最大效能,创造特色鲜明的公安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长效机制,是完成公安教育训练目标要求的有效途径。
温宏波[9](2011)在《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公安部党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意见》,突出强调了新时期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对加强和改进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着力构建公安特色的“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以及公安院校的发展建设作了全面部署。为了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对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党中央及中央有关部门部署开展了人民警察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目前已在中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铺开,这项改革对于解决公安教育机制性、体制性和保障性问题影响深远,从根本上规范公安机关的育人、进人和用人制度,为从源头上实现公安队伍职业化、正规化建设提供了必要保证。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要认清形势、明确方向、坚定信心、苦练内功,紧紧抓住改革发展的主题,坚定不移地走民警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依靠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党委的正确英明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全面推进学院的发展建设,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所专科层次的警察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如下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警察专业教育为特色,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坚持以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积极创品牌、创特色、创一流,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办学特色,使学校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育人需求。培养和造就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论文研究重点是从警察职业教育概念、特点及功能出发,基于人力资本原理、经济学原理和教育学原理,并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运用理论与实际相连的方法对警察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此外,文章借鉴国内外警察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并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对警察职业教育作了长远、全局和深层次的科学探讨,提出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措施。结论一方面为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的发展决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李卒[10](2008)在《广州公安教育训练改革发展3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公安教育训练改革发展30年来,经历了中专教育为主、创办大专教育及转制警察职业训练三个主要阶段,取得辉煌办学成就,形成了具有广州公安特色的警察训练基本模式。
二、与时俱进 深化改革 建立完善公安教育训练新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与时俱进 深化改革 建立完善公安教育训练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公安民警入警训练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理论分析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培训 |
2.1.2 入警训练 |
2.1.3 培训效果评价 |
2.2 理论基础 |
2.2.1 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理论 |
2.2.2 培训迁移理论 |
3 研究设计 |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3.1.1 客观性原则 |
3.1.2 系统性原则 |
3.1.3 可操作性原则 |
3.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3.2 基于文献研究的指标设计 |
3.3 基于专家调查的指标修订 |
4 数据收集与模型验证 |
4.1 样本数据的统计情况 |
4.2 问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4.2.1 信度检验 |
4.2.2 效度检验 |
4.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1 新警调研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2 领导同事调研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 |
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4.1 新警调研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
4.4.2 领导同事调研数据验证性因子分析 |
4.5 指标权重赋值 |
4.5.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4.5.2 构造判断矩阵 |
4.5.3 各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
4.5.4 整体权重赋值 |
5 入警训练效果现状透视及提升路径 |
5.1 入警训练的效果呈现 |
5.1.1 反应层面:提升身心素质 |
5.1.2 学习层面:掌握知识技能 |
5.1.3 行为层面:转变工作态度 |
5.1.4 结果层面:明确职业定位 |
5.2 入警训练的问题表征 |
5.2.1 入警训练模式智慧化水平偏低 |
5.2.2 入警训练内容贴近实战程度不高 |
5.2.3 入警训练考核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
5.2.4 入警训练效果持续效应不足 |
5.3 提升公安民警入警训练效果的路径 |
5.3.1 精神蕴育:从职业要求到生命关怀 |
5.3.2 模式转变:从传统型到智慧型 |
5.3.3 内容定位:从“参照式”到“适合性” |
5.3.4 行动逻辑:从单纯培训到效果检验 |
5.3.5 发展愿景:从培训输出到培训迁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公安民警入警训练效果评价问卷(新警版) |
附录B 公安民警入警训练效果评价调查问卷(领导、同事版) |
附录C 新警版访谈提纲 |
附录D 领导、同事版访谈提纲 |
附录E 访谈实录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激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当前警务技术工作的实践背景 |
2.基于当前公安机关分类管理改革的时代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学术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目标 |
3.研究内容 |
4.创新点 |
(四)文献综述 |
1.国外警察激励问题研究概述 |
2.国内警务技术职务民警激励问题研究概述 |
一、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一)概念界定 |
1.警务技术职务的界定 |
2.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的界定 |
3.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警察激励的含义 |
(二)相关理论 |
1.成就需要理论 |
2.双因素理论 |
3.亚当斯公平理论 |
4.双阶梯理论 |
二、当前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激励现状 |
(一)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激励机制运行现状 |
(二)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1.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 |
2.人岗不适现象普遍 |
3.工作满意度低 |
4.考核机制落后 |
5.专业培训不足 |
(三)激励存在问题分析 |
1.制度性约束 |
2.传统公安管理体制的历史原因 |
3.管理层认知偏差 |
4.经济水平制约 |
5.组织文化缺乏 |
三、完善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激励机制构建的建议 |
(一)建管结合,着力配强技术队伍 |
1.高薪引人、留人 |
2.保障合理休息时间 |
3.加强装备保障 |
4.兑现警务技术人员有关政策 |
5.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
(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
1.科学化制定 |
2.公平周密进行工作评价 |
3.注重绩效考核反馈 |
(三)用好多元激励机制 |
1.情感激励,增加人文关怀 |
2.道德激励,树立个人典型和集体典型 |
(四)加强培训,提升警务技能水平 |
(五)基于“双阶梯理论”导向设置警务技术人员回旋发展渠道 |
(六)营造尊重技术人才的组织文化 |
四、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论文 |
致谢 |
(3)晋江市基层公安民警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分析法 |
二、 实证研究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基层民警 |
二、 民警在职培训 |
第二节 研究理论 |
一、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二、 学习型组织 |
第三章 晋江市基层民警培训情况调查 |
第一节 基层民警培训类别和主要内容 |
一、 入警培训 |
二、 晋升培训 |
三、 专业培训 |
四、 发展培训 |
第二节 晋江市基层民警培训的主要做法及其成效 |
一、 确保落实教育训练保障 |
二、 进一步改进教育培训方式 |
三、 不断丰富教育训练内容 |
四、 努力形成培训长效机制 |
第三节 晋江市基层民警对目前培训的满意度调查及分析 |
一、 晋江市公安局概况 |
二、 培训情况问卷调查内容 |
第四章 晋江市基层民警培训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对培训重视程度不够 |
二、 培训系统性针对性欠缺 |
三、 培训方式方法简单 |
四、 培训内容设置不合理 |
五、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流于形式 |
六、 培训考核评估没发挥应有作用 |
第二节 制约基层民警培训工作的主要因素 |
一、 培训初心有所偏差 |
二、 培训需求分析不够 |
三、 培训方式创新不够 |
四、 培训考核评估忽视 |
第五章 改善晋江市基层民警培训的建议和措施 |
第一节 对晋江基层民警培训工作给予更多的重视 |
一、 基层公安机关要不断加强培训制度的保障 |
二、 基层公安机关要持续加大对培训硬件的投入 |
三、 基层公安领导干部要对教官队伍建设高度重视 |
第二节 贴近晋江基层民警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培训 |
一、 进一步做好基层民警培训需求分析 |
二、 不断适应基层民警培训动态要求 |
第三节 进一步丰富晋江基层民警培训方式 |
一、 培训方式不断创新 |
二、 树立终身学习培训理念 |
第四节 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缓解基层民警工训矛盾 |
一、 坚持根据实战执法操作设置培训内容 |
二、 坚持执行基层民警分级分类培训 |
第五节 深入开展晋江基层民警心理行为训练 |
一、 要为基层民警搭建组织严密的培训引导体系 |
二、 要为基层民警搭建覆盖全面的实战心训体系 |
三、 要为基层公安民警搭建重点突出的心理防治体系 |
第六节 切实落实基层民警培训考核评估机制 |
一、 科学合理开展培训考核检查 |
二、 不断完善考核评估和反馈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新时代公安院校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侦查工作的时代性变化呼唤侦查人才培养的系统创新 |
(一)侦查人才培养的历程及其评析 ① |
(二)新时代:侦查人才培养的新现实 |
1.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 |
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要求 |
3.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机遇 |
二、公安院校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
(一)以社会整体发展形势为培养背景 |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 |
(三)以多学科、多专业动态融合发展为基本遵循 |
三、公安院校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
(一)公安院校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
1.忠诚的职业品格是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灵魂 |
2.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核心 |
3.大数据思维是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基础与关键 |
(二)公安院校大数据侦查人才的培养方案 |
1.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 |
(1)思政课程群 |
(2)公安基础课程群 |
(3)法学基础课程群 |
(4)公安类综合课程群 |
(5)侦查基础课程群 |
(6)侦查应用课程群 |
(7)侦查技术课程群 |
(8)大数据侦查基础课程群 |
(9)大数据侦查应用课程群 |
(10)大数据侦查实训实习内容 |
2.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的能力模块 |
3.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的课程安排(如表2) |
4.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的考核办法 |
结语 |
(5)侦查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及创新之处 |
1.5.1 论文框架 |
1.5.2 创新之处 |
2 我国侦查体制的历史沿革 |
2.1 侦查体制的初步构建期(1949-1978) |
2.1.1 侦查职能部门的初设 |
2.1.2 专业侦查机构的形成 |
2.1.3 侦查制度和方针的雏形 |
2.2 侦查体制的巩固发展期(1979-1996) |
2.2.1 侦查主体的专业化发展 |
2.2.2 侦查运行机制的逐步完善 |
2.2.3 侦查队伍培养机制的逐渐成熟 |
2.3 侦查体制的改革探索期(1997-2018) |
2.3.1 责任区刑警队的建立 |
2.3.2 侦审一体化改革 |
2.4 小结 |
3 侦查体制现状及改革实证分析 |
3.1 现行侦查体制概况及评析 |
3.1.1 侦查部门急速膨胀 |
3.1.2 侦查行为易受干扰 |
3.1.3 侦查部门无法充分协作 |
3.1.4 管理层级增多导致警力资源浪费 |
3.2 部分地区侦查改革实践 |
3.2.1 HH市:“三级一体”警务改革 |
3.2.2 SS市:合成作战机制改革 |
3.2.3 XX市某区和PP县:管理三级架构式改革 |
3.3 各地改革实践评析 |
3.3.1 存在错误认知 |
3.3.2 事权划分不明 |
3.3.3 缺乏整体联动 |
3.3.4 难点尚未突破 |
3.3.5 配套措施缺位 |
3.4 小结 |
4 域外侦查体制比较考察 |
4.1 英美侦查体制评析及启示 |
4.1.1 英国侦查体制发展动向 |
4.1.2 美国侦查体制发展概况 |
4.1.3 英美侦查体制的启示 |
4.2 日本侦查体制的发展及特点 |
4.2.1 日本警察管理体制的历史节点 |
4.2.2 日本警察的事权划分 |
4.2.3 日本侦查体制的启示 |
4.3 我国台湾侦查体制的发展及评析 |
4.3.1 日据时期台湾侦查体制的特点 |
4.3.2 1945年至今的台湾侦查体制 |
4.3.3 我国台湾地区侦查体制评析 |
4.4 小结 |
5 侦查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5.1 整体性治理理论 |
5.1.1 整体性治理的内涵框架 |
5.1.2 整体性治理的整合进路 |
5.1.3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侦查体制改革 |
5.2 组织结构变革理论 |
5.2.1 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力与阻力 |
5.2.2 决定组织结构变革的因素 |
5.2.3 组织理论关于结构变革研究的演进脉络 |
5.2.4 组织结构变革理论与侦查体制改革 |
5.3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5.3.1 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框架 |
5.3.2 侦查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 |
5.3.3 侦查人员的职业发展管理 |
5.3.4 侦查人力资源与侦查体制改革 |
5.4 小结 |
6 侦查体制改革的完善进路 |
6.1 侦查体制改革的目标 |
6.1.1 深化侦查体制改革 |
6.1.2 提升打击犯罪效能 |
6.1.3 优化侦查资源配置 |
6.2 侦查体制改革的原则 |
6.2.1 渐进性原则 |
6.2.2 系统性原则 |
6.2.3 本土化原则 |
6.2.4 统筹协调原则 |
6.3 侦查体制改革的具体思路 |
6.3.1 优化改革顶层设计 |
6.3.2 完善侦查工作机制 |
6.3.3 深化现有改革措施 |
6.4 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新时期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与创新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做法和成效 |
(一)立足全警抓统筹,实现全国公安教育训练一盘棋 |
(二)依据分工建机制,推动训练工作规范化 |
(三)突出重点带全局,推动培训工作专业化 |
(四)创新形式抓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
(五)放宽视野用资源,推动全国教育训练协调发展 |
(六)立足发展强保障,为教育训练工作提供新动力 |
二、新时期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启示和体会 |
(一)坚持政治建警,始终把提高公安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教育训练工作的根本要求 |
(二)坚持向素质要警力要战斗力,始终把教育训练放在公安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予以加强 |
(三)坚持服务大局,始终把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训练工作的中心任务 |
(四)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加强人才培养和促进民警全面发展作为教育训练工作的重要职能 |
(五)坚持实战牵引,始终把提高公安机关实战水平作为检验教育训练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 |
(六)坚持与时俱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提高教育训练工作质量效益的不竭动力 |
三、新时期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
(一)公安教育训练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
(二)公安教育训练工作面临严峻形势 |
四、新时期推进公安大教育大培训工作体系建设的设想 |
(一)建立完善“两级教育、四级培训”的工作体系 |
(二)推进公安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 |
(三)提升在职民警培训的质量和效能 |
(四)加强教育训练资源的整合利用 |
(五)加强制度建设 |
(六)加强教师教官队伍建设 |
(7)公安教育训练理念创新与科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安教育训练理念创新与科学发展的必然 公安教育训练是公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 系到公安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与不断提高。 理念 是先导, 公安教育训练理念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引 导公安工作稳步开展, 确保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实效 进行的必要前提。 新时期,在党的十七、十八大推动 下,在着力构建“大教育、大培训”的环境体系下,公 安教育训练理念的创新与科学发展成为必然。 |
(一)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在公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二)新时期对公安教育训练提出的机遇与挑战 |
(三)开创公安教育训练理念的创新与科学发展 新局面 |
二、现阶段公安教育训练理念的保守与滞后 |
(一)现阶段公安教育训练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 |
(二)现阶段公安教育训练缺乏创新性 |
(三)现阶段公安教育训练工作缺乏科学性 |
三、公安教育训练理念创新与科学发展 |
(一)公安教育训练理念应具备系统性与规范性 |
(二)公安教育训练理念应体现创新性 |
(三)公安教育训练理念应保持科学发展 |
1.公安教育训练理念应体现时代特征 |
2.公安教育训练应坚持“以战促训,战训合一” |
(9)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中国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 警察的内涵 |
1.4.1 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性质 |
1.4.2 警察的本质 |
1.4.3 警察的职能 |
1.4.4 公安机关的基本任务 |
1.5 职业教育的内涵 |
1.6 警察职业教育的内涵 |
1.6.1 警察职业化的涵义 |
1.6.2 职业化教育与训练 |
1.6.3 警察职业化教育训练 |
1.7 国外警察职业化教育训练模式的基本范式简介 |
1.7.1 美国警察职业化教育训练范式透析 |
1.7.2 英国警察职业化教育训练范式透析 |
1.7.3 日本警察职业化教育训练范式透析 |
1.7.4 韩国警察职业化教育训练范式透析 |
1.7.5 法国警察职业化教育训练范式透析 |
1.7.6 香港警察职业化教育训练范式透析 |
第二章 中国警察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2.1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要求对公安工作进行改革 |
2.2 中国警察高等院校发展现状 |
2.2.1 办学实力明显增强 |
2.2.2 服务实战能力显着提高 |
2.2.3 教学科研成果日益丰硕 |
2.2.4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力提升 |
2.2.5 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
2.3 正确认识中国警察高等院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2.3.1 高等教育质量亟待提升 |
2.3.2 公安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
2.3.3 公安“大教育、大培训”的工作体系亟待构建 |
2.3.4 公共安全和信息安全领域专业人才亟待培育 |
2.3.5 公安学科亟待培育、学科地位亟待提升 |
2.4 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发展现状 |
第三章 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发展战略能力分析 |
3.1 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
3.1.1 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
3.1.2 生源质量逐年下滑 |
3.1.3 教学主体面临的困难 |
3.1.4 办学经费不足 |
3.1.5 友邻地区公安院校、自治区政法类院校造成的压力 |
3.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3.2.1 发展战略定位与领导决策失误 |
3.2.2 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
3.2.3 教学设备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 |
3.2.4 课程改革进展缓慢 |
3.2.5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
3.2.6 对外交流合作不足 |
3.2.7 资金匮乏 |
3.3 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自身发展优势 |
3.3.1 巨大的品牌优势 |
3.3.2 公安学科专业的特色优势 |
3.3.3 明显的行业优势 |
3.3.4 显着的区域优势 |
3.3.5 上级政府和领导关怀的优势 |
3.3.6 师资队伍中专家的优势 |
3.3.7 双语教学的优势 |
第四章 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发展战略逻辑与定位 |
4.1 专业、层次、类型定位 |
4.2 职能定位 |
4.3 特色定位 |
4.4 服务方向定位 |
第五章 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发展战略措施 |
5.1 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引入“教官制” |
5.2 完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
5.3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品牌忠诚度 |
5.4 推进警察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
5.5 警务化管理的特色要继续坚持和创新 |
5.6 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学设施设备 |
5.7 完善制度建设 |
5.8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 |
5.9 积极争取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
5.10 送训到岗创品牌,构建远程教育训练体系 |
5.11 多渠道办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广州公安教育训练改革发展3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州公安教育训练改革发展的基本历程 |
(一) 中专教育为主阶段 (1978—1990) |
(二) 创办大专教育阶段 (1990—2002) |
(三) 转制警察职业训练阶段 (2002—) |
二、在改革发展中形成广州公安特色的警察训练模式 |
(一) 在训练内容方面围绕贴近广州公安实战进行系列改革, 实现了训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
1.根据基层和一线单位实际需要设置新警初任训练内容 |
2.分层次、分类别设置警衔晋升训练内容 |
(二) 在训练教学与管理方式上围绕有利于提高训练质量, 大胆进行相关改革, 实现了训练管理方式的科学化 |
1.训管合一 |
2.小班化教学 |
3.训考分离 |
(三) 在训练的实际运作方面, 围绕有利于服务公安基层一线进行积极改革, 实现了战训合一的实效化 |
(四) 在训练保障方面, 围绕保证实现训练目标, 进行综合改革, 实现了训练保障条件的配套化 |
1.加强专兼职教官队伍建设 |
2.加强警察训练研究 |
3.加强基地基础建设 |
三、广州公安教育训练改革发展的主要经验 |
(一) 坚持与时俱进, 敢于创新 |
(二) 坚持调研先行, 科学决策 |
(三) 坚持从严管理, 从严治校 |
(四) 坚持党委领路, 把握大局 |
四、与时俱进 深化改革 建立完善公安教育训练新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安民警入警训练效果评价研究[D]. 董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2]J市公安机关警务技术类人民警察激励问题研究[D]. 房凌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晋江市基层公安民警培训研究[D]. 林金龙. 华侨大学, 2020(01)
- [4]新时代公安院校大数据侦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 王超强,朱东风.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9(06)
- [5]侦查体制改革研究[D]. 卫国华.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6]新时期公安教育训练工作发展与创新综述[J]. 黄润诚. 公安研究, 2014(06)
- [7]公安教育训练理念创新与科学发展研究[J]. 梁炜昊.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1)
- [8]“校局合作”模式研究[J]. 辛大勇,宋军.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3(02)
- [9]内蒙古警察职业学院发展战略研究[D]. 温宏波. 内蒙古大学, 2011(01)
- [10]广州公安教育训练改革发展30年[J]. 李卒. 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