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层(体)研究

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层(体)研究

一、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玉景[1](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碳酸盐岩储层在全球油气勘探开发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风化壳岩溶储层是碳酸盐岩储层中的一大类,在我国的油气勘探开发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大规模地抬升,遭受了非常强烈地风化剥蚀,形成了得天独厚的风化壳岩溶储层。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马家沟组发育的风化壳岩溶储层是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关注对象,但盆地东部地区相对于中部靖边气田区,其岩溶储层的研究仍然十分薄弱。深入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岩溶储层的特征及其主控因素,才能正确评价和科学预测此类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寻找有利储层发育区,实现今后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本文主要以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依据区域地质资料,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利用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包裹体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同时结合测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依次展开沉积特征、岩溶古地貌、岩溶储层特征、储层成岩作用的研究,最终明确东北部岩溶储层的主控因素。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的沉积相属于局限台地相内部的潮坪亚相。马五4期以膏质云坪为主。马五3期以含膏白云岩坪为主。马五2期以含膏白云岩坪为主。马五1时期的沉积微相是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包括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等。储集空间以―孔‖和―缝‖为主,―孔‖主要是指晶间孔、晶间溶孔和溶孔。纵向上马五1亚段的物性最好,马五2和马五4亚段较好,其次是马五3亚段。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的区间;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1~0.05)×10-3um2范围内。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所经历的建设性成岩作用包括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去膏化作用,破坏性成岩作用包括普遍的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以及研究区比较常见的去白云石化作用和膏化作用。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孔隙演化经历了早期原生孔隙的形成和减少阶段,中期次生孔缝洞发育和充填阶段,晚期次生孔缝洞发育和充填阶段。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前石炭纪的二级古地貌包括岩溶斜坡、岩溶盆地,进一步可划分出台地、阶坪、残丘、洼地、残台、沟槽几种三级古地貌,残丘内部岩溶储层的储集性最好。垂向上,储集性最好的是垂直渗滤带和水平潜流带。古岩溶的演化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同生期岩溶奠定了孔、洞体系发育的基础,表生期岩溶促进了同生期所形成孔洞的继续扩大溶蚀,而埋藏期岩溶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岩溶空间进一步溶蚀。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岩溶储层的主控因素包括沉积相、成岩作用、岩溶古地貌。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是通过岩性岩相两方面来影响储层物性。不同岩性储层物性由好到差依次是:硬石膏结核白云岩>粉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膏质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不同沉积微相的储层物性由好到差依次是: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云坪>膏云坪>灰云坪>泥云坪。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表现为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去膏化作用对孔隙的形成有利;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膏化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对孔隙的形成不利。不同的三级古地貌单元内,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的物性由好到差依次为:残丘区>阶坪区>沟槽区。有利储层区绝大多数分布在研究区西部,这些区域在马五4-马五1沉积期既处于优势沉积微相带,同时又处于岩溶斜坡区,位于沟槽两侧,水动力较强,岩溶作用强烈,非常有利于储层的发育,储层物性较好。同时,预测研究区东部岩溶盆地内的个别岩溶残丘区也是有利储层发育区。

李英菊[2](2020)在《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洞穴充填特征及其油气响应》文中认为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作为岩溶缝洞型油藏以其过亿吨的巨大储量和区内丰富的岩溶现象而备受瞩目,但其缝洞充填特征及规律认识不清,严重制约该地区的储层预测及评价。本文针对目前岩溶古河道研究中存在的洞穴充填问题,基于地球物理技术对暗河的刻画,重点对岩溶古河道洞穴充填特征和充填地质规律开展研究,逐步解决制约岩溶古河道潜力评价的瓶颈,指导有效洞穴储集空间预测,最终解决塔河地区开发潜力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充填物岩心描述、测井响应、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化验及物性、产能数据分析,取得以下认识:1)识别出搬运型岩相、垮塌型岩相、渗流充填相及化学充填相四种主要充填相,并建立相应测井相。(1)搬运型岩相为地下暗河产物,可见有小-中砾岩、钙质粉砂岩及含泥质细-粉砂岩,在测井上表现为GR中-高幅右偏、齿化或轻微齿化,CAL低幅右偏,孔隙度曲线(DEN-AC-CNL)齿化左偏;(2)垮塌型岩相角砾成分单一,其测井响应具有GR左偏、低幅齿化,孔隙度曲线右偏的特征;(3)化学充填相在岩心常见有方解石或热液成因的硅质团块,其测井响应不显着。(4)渗流充填相多充填于已发育的裂缝及角砾间的缝隙中,岩性主要为灰绿色渗流泥质砂、浅灰色钙质泥岩和钙质粉砂岩,不显层理,测井响应特征为GR左偏背景下指状或齿化右偏,孔隙度曲线低幅左偏。2)解剖了洞穴的充填结构。暗河洞穴多为“复层式”充填结构,常见有底部垮塌/搬运角砾+中部搬运砂岩+上部砂泥岩充填或者未充填的充填结构;非暗河洞穴多为“双层式”或“单层式”充填结构,以搬运砂岩及渗流充填为主,未充填洞穴也发育。3)建立了充填时代识别模板,灰绿色、浅灰绿色砂、泥、碳酸钙砂及其混合的充填物为掩埋期(早海西期)充填,而灰色-杂色角砾岩,角砾成份复杂,一般是建造期(加里东期)的产物。4)揭示了洞穴充填的的地质规律。(1)平面上,伴随古水动力梯度逐渐降低,搬运相在暗河下段发育频率变高、厚度增大,未充填洞穴主要在上段和中段发育;(2)剖面上,搬运相及未充填相多发育在渗流带及径流带;(3)暗河洞穴一般规模大,在径流作用下多发育搬运相,且更易垮塌,因此垮塌相、搬运相多充填于暗河洞穴,非暗河洞穴规模小,渗流相发育程度高。5)提出了洞穴的油气响应意义。洞穴充填物本身具有一定储集性,但并非奥陶系洞穴的主力储集空间;岩溶塌陷体存在,且对产能贡献较大,但垮塌作用不是产能规模的唯一因素。

刘逍[3](2020)在《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 ——以苏里格气田苏东41-33区块风化壳储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苏东41-33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长期沉积间断的风化壳不整合面形成复杂的岩溶古地貌,属苏里格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气藏的重要勘探区。本文以马五段风化壳储层为研究对象,基于最新的钻井、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综合采用地球物理法、残厚法和印模法对古地貌进行精细刻画,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实验等分析手段完成储层地质特征、气藏开发特征和含气系统的研究,系统总结了气藏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进一步明确古地貌对气藏分布的影响,为本区奥陶系气藏富集区优选提供有力支撑。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奥陶系古风化壳上下地层厚度划分出上薄下薄、上薄下厚、上厚下薄等5种组合类型,根据沉积厚度与残余厚度建立工区三级岩溶单元划分的定量指标:(1)中南部发育连片残丘,恢复厚度低于15m,残留厚度超过85m;(2)北部发育2条侵蚀沟槽带,充填厚度大于20m,残留厚度小于45m;(3)古坡地被古残丘与沟槽所分割,残留厚度介于45~85m之间,恢复厚度大于10m。2、马五段仅中部Z94井区地层保存最完整,储层岩性包含泥晶白云岩、细-粉晶白云岩等,以溶孔及晶间溶孔为主要的储层储集空间,局部发育裂缝,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储层物性以马五41a和马五13发育最好,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基质与局部高渗缝洞系统并存的特点。3、气藏以马五1+2、马五41a气层发育最好,研究区以本溪组和马五3这两套盖层为分界划分为两套含气系统,即以本溪组为岩性盖层,马五1和马五2为储层的第一套含气层系和以马五3为物性盖层,马五4及以下地层为储层的第二套含气层系。4、古地貌决定了气藏主力产层是否保存完整,为下古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1)古残丘及残丘边缘带主力气层保存完整且连通性较好,水平潜流带和垂直渗流带均发育,易形成高溶蚀孔洞成为有利的储集层发育区;(2)低地势古沟槽为溶解物质汇集地,孔隙充填程度高,导致岩溶带储集性能相对变差,且遭受侵蚀切割,主力气层保存情况较差。5、综合分析气藏分布的控制因素,认为研究区并不缺乏气源供给,且优质储集层和封堵盖层发育,气藏分布受到古地貌、局部构造及储层非均质性三大因素的控制;相对来说,构造高部位相对平缓地区,气藏分布主要受古地貌、储层非均质性控制,构造低部位小幅度构造发育带,气藏分布则受古地貌和局部构造控制更明显。

蒋宇杭[4](2019)在《川中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风化壳岩溶储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8年以来,川中龙岗地区多口井在雷口坡组四段获工业气流,使该地区雷口坡组成为勘探热点。本论文以龙岗地区雷口坡组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层段为雷四3亚段,根据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利用露头、岩心、薄片、钻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龙岗地区雷口坡组风化壳岩溶储层进行研究,明确研究区的沉积相特征、风化壳岩溶特征、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等,并预测了有利储层的分布。研究表明,龙岗地区雷口坡组顶部风化壳岩溶储层主要发育在雷四3亚段,该地层岩性主要为云岩、灰岩、膏岩及它们的过渡类型,厚度主要分布在60m~70m。区内发育有颗粒滩、云坪、灰坪、膏云坪及膏质泻湖等沉积微相,最有利的沉积相带为颗粒滩,其次为云坪。风化壳岩溶在露头、岩心薄片、测井及钻井上均有较好的识别标志,区内风化壳岩溶层段厚度分布在30m~70m范围之间,岩溶作用特征主要表现为弱风化溶蚀作用、强岩溶充填作用和强膏溶作用。颗粒云岩、藻云岩、泥粉晶云岩为区内储层主要的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并且裂缝发育。储层物性特征主要表现为低孔、低渗。裂缝能大大改善储层的渗滤能力,区内储层类型主要为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为浅滩颗粒、云坪相颗粒和泥粉晶云岩,物性最好的岩石类型为颗粒云岩与粉晶云岩,储层主要分布在靠近雷顶的垂直渗流带中,且古地貌较高处(如残丘、溶坪)的储层较为发育。本论文根据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类型及沉积相等参数,将研究区储层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区内以Ⅲ类储层(孔隙度2%~6%)为主,Ⅱ类储层(孔隙度6%~10%)为有利储层,储层总的厚度主要在15m~30m之间,且单层厚度薄,层数多,有利储层主要在研究区北部、中部和中南部的龙岗36-龙岗37-龙岗168井区、龙岗19-龙岗21井区和龙岗22-龙岗23井区分布。

余亮[5](2019)在《延长气田靖边中部地区奥陶系古风化壳特征》文中认为本文以延长气田靖边中部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古风化壳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勘探实际,充分利用区内钻井、测井、录井等资料,分析该区奥陶系古风化壳特征,总结该区气藏分布与古风化壳特征之间的规律。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古风化壳主要发育在马五1-4亚段。在奥陶系沉积期,该区处于构造平缓的岩溶东倾斜坡上,构成陆表海浅水台地沉积,发育碳酸盐陆表海台地相(潮坪相)沉积。风化壳储集层岩性以泥晶-细粉晶白云岩为主,孔隙类型既有原生孔隙也有次生孔隙,但以次生孔隙为主,首先是溶孔,其次为晶间溶孔和膏模孔的充填残留空间,原生孔隙基本消失。有效裂缝主要为溶蚀缝和构造缝两种,形成了以裂缝-溶蚀孔洞型为主的风化壳储集层。研究区位于岩溶斜坡地带,并列发育两条近东西向展布的主沟槽,发育残丘、坡地和沟槽三种三级地貌单元。古地貌控制了风化壳垂向结构的发育,本文将研究区奥陶系古风化壳纵向结构划分为:土壤层、强风化带、弱风化带和母岩,强风化带是研究区古风化壳成藏的有利位置,主要是马五1+2地层,分析了气藏有利区:宁条梁乡-席麻湾乡-杨米涧乡一带及小河乡-青阳岔乡一带是气藏有利发育区。

曹建文[6](2019)在《轮南古潜山东部地区古岩溶分布规律及成因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世界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产量约占世界油气总产量的60%左右,由此可见碳酸盐岩储层的地位和重要性。近几年来,在塔里木盆地台盆区,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及千米桥等古潜山地区,发现了一大批碳酸盐岩油气田,以古生界为主的海相碳酸盐岩成为我国陆上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这些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大多数形成于不整合面之下,与古岩溶作用密切相关,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长时间的岩溶作用过程,储层规律复杂,非均质性强,勘探开发和储层预测难度大。因此,深入开展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研究,掌握古岩溶的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对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轮南古潜山东部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古岩溶成因组合分析法”开展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规律与成因机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古岩溶地貌精细刻画、古水系恢复、古岩溶发育特征、古岩溶充填及演化规律等,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及认识:(1)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古岩溶地貌类型划分指标体系,采用“古地貌成因组合识别法”进行古地貌恢复及精细刻画,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二级地貌单元及12个三级地貌单元。(2)利用古地貌恢复技术开展了古地表水系恢复;围绕岩溶缝洞系统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识别,建立了基于地貌、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剖面的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古地下河系统的识别,并系统阐述了研究区前石炭纪古水文地质条件。(3)通过统计分析岩芯、测录井资料、地震剖面、充填物物性特征等基础数据资料,对研究区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规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1)将研究区典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划分为地下河、岩溶洞穴、溶蚀孔洞、溶蚀缝等4种类型,并细分为8个亚类,建立了相应的结构地质模式;(2)研究区岩溶缝洞系统在垂向上被划分为表层岩溶带、垂向渗滤带、径流溶蚀带、潜流溶蚀带等四个带,并揭示了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的垂向差异性;(3)查明了充填物类型及来源,在系统分析缝洞系统充填物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潮湿环境下典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充填模式。(4)通过对缝洞充填物开展稳定同位素、包裹体、孢粉和电子探针与能谱分析测试,结合古气候条件、岩溶作用条件等系统分析了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的成因机理和演化特征,研究区奥陶系风化壳岩溶主要形成于海西早期,古岩溶缝洞系统经历了34个期次的岩溶作用充填。(5)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古地貌和古水动力角度来开展岩溶储层发育有利区块预测,系统总结了地层岩性、岩溶地貌特征、水动力条件、岩溶垂向分带等预测依据,对研究区岩溶储层有利区块进行预测,建议对轮南11-轮古7-轮古4井区块(Ⅰ)等四个区块加强重点勘探与开发。

唐昱哲[7](2018)在《四川盆地龙岗地区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储层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是一种重要的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四川盆地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发育典型的风化壳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龙岗地区总体上处于半干旱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以发育局限台地相为典型特征,主要包括台内滩、局限泻湖等亚相。雷四3亚段储层以颗粒云岩和晶粒云岩为有利储集岩类,灰岩类储层总体储集性能较差;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以及粒内溶孔和铸模孔,其次为晶间孔和晶间溶孔,部分井区裂缝较为发育。基于龙岗地区现有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结合本区雷口坡组须家河组地层充填、沉积演化特征,论证并选取雷口坡组顶部侵蚀不整合面至上覆须三段底界印模地震厚度来刻画雷口坡组顶部岩溶古地貌。雷口坡组顶部岩溶古地貌可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3个二级地貌单元,不同地貌单元的岩溶水发育模式及水文条件都具有差异,并由此控制了岩溶作用的强度及储层发育质量。其中,岩溶高地由于长期高于潜水面剥蚀作用强烈,主力储集层剥蚀较为严重,储集性能较差;岩溶斜坡带多期岩溶作用相互叠置,岩溶作用强,作用深度大,以岩溶残丘储层发育最为优异,而岩溶沟谷由于岩溶水系长期冲刷侵蚀,储层保存较少,储集性能较差;岩溶洼地作为本区泄水区,岩溶作用程度相对较小,仅在局部颗粒滩发育较好地区发育部分储层,总体储集性能较差。

毛治国,崔景伟,綦宗金,王京红,苏玲[8](2018)在《风化壳储层分类、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文中认为作为一种由风化改造而成的油气储层,风化壳储层具有其特殊性。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已发现的风化壳储层,界定了风化壳储层的内涵,提出了三级分类方案,梳理了其全球分布及特征。认为风化壳储层可以分为隆升风化型和基岩风化型,在全球不同地区和层系上均有分布;岩性几乎包括了碎屑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及变质岩的所有岩石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储集空间类型复杂多样,孔隙(洞)型、裂缝型、孔缝复合型等均有发育;不同岩性的风化壳具有较独特的纵向结构和微观组构,纵向上形成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和储集空间组合;平面上形成区域性分布的大型油气藏。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多旋回叠合发育了多期大中型不整合面,风化壳储层分布广泛,油气勘探潜力大;东部断陷—坳陷型叠合盆地风化壳油气勘探应以基岩风化型为主,中西部克拉通—前陆型叠合盆地风化壳油气勘探应以隆升风化型为主。

淡永[9](2017)在《塔中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早成岩岩溶作用与储层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塔中地区奥陶系鹰山组碳酸盐岩自早古生代沉积以来,经历了沉积、暴露、溶蚀破坏及溶蚀充填等漫长的多期次岩溶地质作用,伴随着多期次海平面的升降,致使岩溶形态多种多样、大小多变、组构复杂。论文以现代岩溶理论为基础,首先对塔中地区构造背景、鹰山组沉积地层、鹰山组暴露特征进行总结,对鹰山组暴露期古岩溶作用条件进行分析,运用“残厚趋势面和印模残差组合法”恢复古岩溶地貌和古水动力条件。在此基础上,基于岩溶形态学、岩溶充填物地球化学等研究,开展了塔中鹰山组早成岩岩溶厘定和识别,证实了塔中鹰山组存在早成岩溶作用。随后进一步对早成岩岩溶储层缝洞空间进行识别、统计和储层类型划分与评价,由于塔中鹰山组缝洞充填严重,还对岩溶缝洞充填特征、充填段与优质储层段发育分布规律进行总结,全面认识了塔中早成岩岩溶缝洞发育与充填特征。论文将塔中早成岩岩溶特征与现代早成岩溶类比,判断出塔中地区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早成岩岩溶类似,由此以现代早成岩岩溶为理论指导,确定了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岩溶期存在三期相对稳定海平面,较大溶洞发育于这三期海平面控制的混合溶蚀带内。古海平面变化、古岩溶作用类型、断裂等因素,控制了缝洞的形成与充填。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受加里东中期Ⅰ幕构造运动影响,鹰山组碳酸盐岩抬升发生短时暴露(约7-11Ma),属于沉积不久弱成岩条件下暴露。在暴露期,塔里木盆地位于赤道附近(稍偏南),属于热带高温多雨气候,为塔中北斜坡岩溶提供了大量可溶性淡水。此外,沉积相分析表明鹰山组为一套台地相灰岩、白云质灰岩,将鹰山组碳酸盐岩进行岩溶层组划分为1类2型4个亚型。鹰一上、鹰一下、鹰二上为灰岩连续型亮晶颗粒灰岩亚型,属强岩溶层组;鹰二下为灰岩、连续型灰岩夹白云岩亚型属中-强岩溶层组。总之,强岩溶层组碳酸盐岩的发育、暴露期大量可溶性淡水以及加里东期发育的裂缝是古岩溶发育的有利条件。(2)初次运用“残厚趋势面和印模残差组合法”恢复古地貌。恢复发现鹰山组顶面古岩溶地貌整体为南西高北东低的岩溶大缓坡,地形起伏相对较小,坡降一般为1.02.05%,反映古水动力径流条件缓慢、地下水位较浅,岩溶作用主要位于地下水位附近。(3)厘定出塔中北斜坡鹰山组早成岩岩溶可分为四个期次。即:Ⅰ期碳酸盐岩沉积同生岩溶期、Ⅱ期一间房组浅覆盖准同生岩溶期、Ⅲ期碳酸盐岩台地全暴露岩溶期、Ⅳ期良里塔格海水海侵岩溶期。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芯、显微薄片、成像测井、阴极发光及充填物地球化学等对早成岩岩溶进行综合识别,识别发现:(1)早成岩岩溶Ⅰ、Ⅱ阶段:孔洞一般分布均匀,具有组构选择性溶蚀,岩芯观察孔隙呈肺泡状,花边状、花斑状溶蚀形态、显微镜下为铸模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发育纤维状、叶片状、犬牙状等胶结物,胶结物阴极发光见多期环带状发光。(2)早成岩岩溶Ⅲ、Ⅳ阶段:单个孔洞大小在0.1-3m,常被泥质充填,具非组构选择性溶蚀,平面上呈准层状分布。成像测井识别显示,垂向上溶蚀呈带状(5-15m厚),由多个小溶洞垂向叠加组成,溶洞边常见海绵状、蜂窝状、瑞士奶酪状溶孔,横向具有洞宽、洞多的特征。通过溶洞充填物岩石学、电子探针、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粘土X衍射、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包裹体等综合测试分析发现,充填物主要由鹰山组基岩溶蚀离解颗粒与碳酸盐岩砂、泥及钙质胶结物混合,充填物中粘土为淡水成因、砾石受大气淡水溶蚀形成,方解石沉淀于海水中,整体属于淡水或海水-淡水岩溶环境。由此综合确定了早成岩溶作用的存在。(4)基于露头、岩芯、测井、地震等手段,对岩溶缝洞空间进行识别研究发现塔中鹰山组溶蚀缝洞普遍比塔北潜山偏小(孔洞高度大多在0.1-3m,局部发育<1cm蜂窝状孔隙),成像测井显示孔洞小,但数量多,且具有较大的宽高比,地震片状反射也呈大面积分布,可以推测这些孔洞为平面上呈网状交织的管状孔洞。根据识别的缝洞,将储层类型划分,分为洞穴型、孔洞型、裂缝型和裂缝-孔洞型,其中主要储层类型为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根据物性测试结果对储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塔中地区鹰山组基质孔隙度极低,但受岩溶作用影响局部发育优质储层(Ⅰ和Ⅱ类)。塔中缝洞常被充填,通过钻井高GR测井曲线、成像测井分析,识别出61段具有溶洞充填成因高GR段。结合储层段(未充填段)统计,发现垂向上高GR充填段在鹰山组顶面以下0-40m极其发育,而63%储层段主要发育在高GR充填段下。横向上,上部高GR充填段(不整合面下20m内)主要分布于岩溶地貌高部位及缓坡,而内部高GR充填段(不整合面下>20m)位于岩溶地貌缓坡位置,同时储层段与充填段发育与Ⅰ号断裂带或古海岸线平行发育。因此,它们发育受古地貌、断裂及岸线控制。(5)根据塔中北斜坡鹰山组缝洞发育特征、充填特征、溶蚀形态特征及地化测试结果,与现代各种类型岩溶对比,判断塔中北斜坡早成岩岩溶与墨西哥尤卡坦早成岩岩溶类似,属于受滨海型海平面控制的混合水岩溶类型,而塔中早成岩岩溶主要受海侵期三期海平面控制。(6)建立由台内砂屑滩相暴露控制的早成岩岩溶Ⅰ期岩溶发育模式及由海侵期三期相对稳定海平面控制的早成岩岩溶Ⅳ期混合水岩溶及充填模式。

王羽珂[10](2017)在《北羌塘坳陷古风化壳地质特征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羌塘盆地是我国最大的陆域海相含油气沉积盆地,其以中生代地层为主要出露,位处全球油气资源宝库特提斯域构造带东段,盆内烃源岩层丰富,从古生代-中生代均有出露,虽然该区拥有异常丰富的烃源岩,但储集层相对致密且缺乏是该区形成优质油藏的一个难题,而肖茶卡组与那底岗日组之间的古风化壳的发现无疑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契机。近年来我国已经发现了大量与古风化壳有关的油气藏,如四川盆地高石1井、双探2井,又或者是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松辽盆地营城组等,都显示出了古风化壳之于油气成藏的重要意义,但针对碳酸盐岩古风化壳而言,其非均质性很强,分布规律异常复杂,这无疑增加了对风化壳油气成藏研究的难度。本次研究依据北羌塘坳陷构造演化特征,以野外地质勘测为主,结合地质学、地层学、岩相学、矿相学,并辅以储层地质学对北羌塘坳陷古风化壳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古风化壳受区域性分带发育影响常呈正凸起直接超覆于任意地层之上(区内主要以肖茶卡地层为主),岩溶垮塌角砾岩为壳体剖面识别的重要标志;研究区风化作用呈现出北强南弱,西强东弱的特点,地化特征上表现为Ce轻微负异常、Eu明显负异常,说明壳体在形成过程中受当时氧化环境影响,元素产生分异。此外,古风化壳作为潜在储层主要发育有丰富的溶蚀孔洞,其中以大型溶蚀洞穴为埋藏期尚未暴露的壳体中潜在的优质储集空间,大量缝隙发育为古风化壳下渗流体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埋藏期壳体溶蚀孔洞系统的发育,对古风化壳形成时代来说,目前并未有较好的办法能予以测定,仅凭其上下地层时代厘定其上限年龄,至于其下限年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岩溶储层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岩溶储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演化背景
    2.2 岩溶储层的形成
        2.2.1 古构造格局
        2.2.2 古气候环境
        2.2.3 古岩溶分布
    2.3 沉积特征分析
        2.3.1 地层特征
        2.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3.3 沉积微相对比
        2.3.4 重点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2.3.5 沉积相演化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古地貌与古岩溶
    3.1 岩溶古地貌恢复
        3.1.1 岩溶古地貌恢复的依据
        3.1.2 古地貌恢复及单元划分
    3.2 岩溶期次划分
        3.2.1 同生期岩溶
        3.2.2 表生期岩溶
        3.2.3 埋藏期岩溶
    3.3 岩溶垂向发育特征
        3.3.1 岩溶垂向分带
        3.3.2 典型岩溶剖面
    3.4 岩溶发育模式
    3.5 小结
第四章 岩溶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主要岩石类型
        4.1.2 具有储集意义的岩石类型
    4.2 储集空间特征
        4.2.1 孔隙
        4.2.2 裂缝
        4.2.3 溶洞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孔隙度、渗透率分布特征
        4.3.2 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4.3.3 重点小层物性特征
    4.4 储层类型
        4.4.1 裂缝-溶蚀孔洞型储层
        4.4.2 孔隙型储层
        4.4.3 裂缝-微细孔型储层
    4.5 储层分布特征
        4.5.1 储层纵向分布特征
        4.5.2 储层横向分布特征
    4.6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4.6.1 岩石矿物的阴极发光特征
        4.6.2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4.6.3 典型井分析
        4.6.4 成岩阶段与孔隙演化
    4.7 小结
第五章 岩溶储层主控因素
    5.1 沉积相对岩溶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5.1.1 岩性对岩溶储层的影响
        5.1.2 岩相对岩溶储层的影响
    5.2 成岩作用对岩溶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5.3 岩溶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
        5.3.1 二级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影响
        5.3.2 三级古地貌对岩溶储层的影响
        5.3.3 岩溶古地貌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5.4 有利储层区预测及成藏机理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尚存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尚存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洞穴充填特征及其油气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塔河油田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地层发育
    2.3 古地貌特征
    2.4 暗河分布
第3章 洞穴充填物充填特征
    3.1 岩溶分带特征
    3.2 洞穴充填岩相及特征
    3.3 充填相测井响应
    3.4 洞穴充填结构分析
    3.5 充填物充填时代特征分析
    3.6 取心井充填物及充填期次分析
第4章 洞穴充填物充填规律及影响因素
    4.1 充填物剖面发育特征
    4.2 充填规律及影响因素
第5章 洞穴油气储集响应特征
    5.1 洞穴充填物本身具有一定储集性
    5.2 岩溶塌陷体存在,且对产能贡献较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3)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 ——以苏里格气田苏东41-33区块风化壳储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1.5.1 主要工作量
        1.5.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及地质背景
    2.2 地层划分与分布
        2.2.1 地层划分及特征
        2.2.2 地层分布特征
    2.3 小层构造特征分析
    2.4 研究区气藏类型
第3章 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
    3.1 岩溶古地貌恢复技术
    3.2 地球物理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3 残厚法与印模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3.1 恢复基准面的选取
        3.3.2 残厚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3.3 印模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4 综合法岩溶古地貌恢复
        3.4.1 综合法研究依据
        3.4.2 综合法古地貌划分标准
    3.5 岩溶古地貌的特征
        3.5.1 岩溶古地貌平面特征
        3.5.2 岩溶古地貌剖面特征
第4章 马五段风化壳储层特征
    4.1 岩石类型及矿物组成
        4.1.1 岩石类型
        4.1.2 储层岩石矿物特征
    4.2 储集空间类型
        4.2.1 储层孔隙类型
        4.2.2 孔隙结构特征
    4.3 储层物性特征
        4.3.1 岩心物性分析
        4.3.2 测井物性分布特征
        4.3.3 物性小结
    4.4 储层的非均质性
        4.4.1 储层物性非均质性
        4.4.2 孔隙结构特征差异
第5章 气藏分布特征及含气系统划分
    5.1 气藏开发特征
        5.1.1 气藏整体开发动态特征
        5.1.2 生产井分类
        5.1.3 产水类型及特征
        5.1.4 气藏气水分布模式
    5.2 气藏分布特征
        5.2.1 气层厚度分布
        5.2.2 气层平面分布特征
        5.2.3 气藏剖面对比特征
    5.3 气藏含气系统研究
        5.3.1 气藏盖层特征
        5.3.2 气藏优质储层条件
        5.3.3 含气系统气藏剖面特征
        5.3.4 含气系统开发动态特征
        5.3.5 含气系统小结
第6章 古地貌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
    6.1 古地貌对气藏分布的影响
        6.1.1 控制岩溶作用发育形式
        6.1.2 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6.2 气藏分布的其它控制因素
        6.2.1 构造演化
        6.2.2 储层岩性和沉积相
        6.2.3 局部构造
        6.2.4 储层非均质性
    6.3 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川中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风化壳岩溶储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风化壳岩溶储层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勘探现状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1.1 构造位置
        2.1.2 构造演化
    2.2 地层特征
        2.2.1 地层岩性及划分标志
        2.2.2 雷四3亚段地层特征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3.1 岩心相分析
    3.2 单井相分析
    3.3 连井相分析
    3.4 沉积相展布特征
第4章 风化壳岩溶特征
    4.1 风化壳岩溶识别标志
        4.1.1 露头识别标志
        4.1.2 岩石学识别标志
        4.1.3 测井识别标志
        4.1.4 钻井识别标志
        4.1.5 地震识别标志
    4.2 风化壳岩溶垂向分带
    4.3 风化壳岩溶作用特征
        4.3.1 弱风化溶蚀作用
        4.3.2 强岩溶充填作用
        4.3.3 强膏溶作用
第5章 储层特征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1 颗粒云岩
        5.1.2 藻云岩
        5.1.3 泥粉晶白云岩
        5.1.4 岩溶角砾岩
    5.2 储集空间类型
        5.2.1 孔隙
        5.2.2 溶洞
        5.2.3 裂缝
    5.3 储层物性特征
    5.4 储层测井及地震响应
    5.5 风化壳岩溶对储层的影响
    5.6 储层控制因素
        5.6.1 沉积相
        5.6.2 古地貌
    5.7 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第6章 有利储层分布
    6.1 储层分类评价
    6.2 储层纵横向特征
    6.3 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延长气田靖边中部地区奥陶系古风化壳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区范围
        1.3.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基本构造特征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情况
    2.4 风化壳成藏特征
        2.4.1 有利的生、盖条件
        2.4.2 有利的储存条件
        2.4.3 有利的圈闭条件
第三章 沉积特征分析
    3.1 沉积相标志
    3.2 沉积相划分
        3.2.1 潮上沉积环境
        3.2.2 潮间沉积环境
        3.2.3 潮下沉积环境
    3.3 风化壳单井沉积相特征
    3.4 风化壳沉积相特征
第四章 风化壳储层特征
    4.1 风化壳岩石类型
        4.1.1 泥晶-细粉晶云岩
        4.1.2 泥质(含泥)云岩
        4.1.3 膏质云岩和含膏云岩
        4.1.4 灰云岩
        4.1.5 微晶灰岩
        4.1.6 云质泥岩
    4.2 风化壳孔隙类型及储集空间
        4.2.1 原生孔隙
        4.2.2 次生孔隙
        4.2.3 裂缝
    4.3 风化壳储集空间组合
        4.3.1 裂缝-溶蚀孔洞型
        4.3.2 孔隙型
        4.3.3 晶间孔-裂缝型
    4.4 风化壳储集层分类及评价
第五章 风化壳古地貌分析
    5.1 古风化壳发育背景
    5.2 风化壳古地貌恢复方法
    5.3 风化壳岩溶古地貌单元划分
    5.4 风化壳古地貌恢复
        5.4.1 连井剖面识别沟槽
        5.4.2 恢复古地貌
        5.4.3 古地貌对风化壳垂向结构的控制
第六章 碳酸盐岩风化壳特征
    6.1 风化壳的识别标志
        6.1.1 地层学标志
        6.1.2 岩石学标志
        6.1.3 矿物学标志
        6.1.4 地球物理标志
    6.2 风化壳垂向结构层划分
    6.3 风化壳纵向展布特征
    6.4 风化壳横向展布特征
    6.5 风化壳成藏有利区分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轮南古潜山东部地区古岩溶分布规律及成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勘探开发简况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构造格局
        2.2.2 断裂构造特征
        2.2.3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分布特征
        2.3.1 区域地层分布特征
        2.3.2 前石炭纪古风化壳上覆地层特征
    2.4 奥陶系沉积相特征
第三章 古地貌及古水系识别与恢复
    3.1 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恢复
        3.1.1 古地貌形态恢复方法
        3.1.2 数据来源及恢复过程
        3.1.3 古岩溶地貌识别及划分结果
        3.1.4 前石炭纪古岩溶地貌特征
    3.2 古地表水系恢复
        3.2.1 古地表水系恢复方法
        3.2.2 古地表水系恢复过程
        3.2.3 古地表水系恢复结果
    3.3 古地下河系统恢复
        3.3.1 古地下河系统恢复方法
        3.3.2 古地下河系统识别指标体系
        3.3.3 古地下河系统识别结果
    3.4 前石炭古水文地质条件
        3.4.1 古岩溶流域概况
        3.4.2 古岩溶流域岩溶层组特征
        3.4.3 古岩溶流域水动力条件
第四章 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规律
    4.1 古岩溶缝洞系统结构模式
        4.1.1 古岩溶缝洞系统结构划分指标
        4.1.2 古岩溶缝洞系统结构模式建立
    4.2 古岩溶垂向分带
        4.2.1 岩溶垂向分带
        4.2.2 古岩溶垂向分带结果
    4.3 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特征
        4.3.1 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程度
        4.3.2 古岩溶缝洞系统分布特征
    4.4 古岩溶缝洞系统充填规律
        4.4.1 古岩溶缝洞系统充填物类型及来源
        4.4.2 古岩溶缝洞系统充填特征
        4.4.3 古岩溶缝洞系统充填模式
第五章 古岩溶缝洞系统成因机理
    5.1 缝洞充填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5.1.1 碳、氧同位素
        5.1.2 包裹体
        5.1.3 孢粉
        5.1.4 电子探针与能谱分析
    5.2 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的岩溶作用机制
        5.2.1 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的古气候条件
        5.2.2 水动力对岩溶缝洞系统发育的影响机制
    5.3 古岩溶缝洞系统演化特征
        5.3.1 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的岩溶作用环境
        5.3.2 古岩溶缝洞系统形成的主要时期
        5.3.3 古岩溶缝洞系统充填演变特征
第六章 岩溶储层特征及有利区块预测
    6.1 岩溶储层特征
    6.2 岩溶储层有利区块预测依据
        6.2.1 地层岩性
        6.2.2 岩溶地貌特征
        6.2.3 岩溶发育的水动力条件
        6.2.4 古岩溶垂向分带
    6.3 岩溶储层有利区块预测结果及初步验证
        6.3.1 岩溶储层有利区块预测结果
        6.3.2 初步验证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7)四川盆地龙岗地区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成果认识
        1.4.1 主要完成工作量
        1.4.2 主要创新成果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及工区范围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区域勘探背景
第3章 地层特征
    3.1 区域地层概况
    3.2 地层划分与对比
        3.2.1 雷四3亚段顶底界面的确定
        3.2.2 雷四3亚段内部小层划分与对比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4.1 区域沉积背景
    4.2 沉积相类型及岩性特征
        4.2.1 颗粒滩亚相
        4.2.2 局限泻湖亚相
    4.3 沉积相展布规律
        4.3.1 沉积微相对比
        4.3.2 颗粒滩平面展布特征
    4.4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4.5 沉积相模式及沉积相演化
第5章 雷口坡顶部岩溶古地貌特征
    5.1 古地貌恢复方法选择
    5.2 古地貌恢复
        5.2.1 基准面选取
        5.2.2 古地貌恢复
        5.2.3 古地貌单元划分
第6章 储层基本特征
    6.1 储层岩石学特征
        6.1.1 云岩类
        6.1.2 灰岩类
    6.2 储集空间类型
        6.2.1 孔隙
        6.2.2 溶洞
        6.2.3 裂缝
    6.3 储层物性特征
        6.3.1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布特征
        6.3.2 孔渗关系
    6.4 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6.4.1 孔喉类型及特征
        6.4.2 孔喉结构关系
        6.4.3 孔喉结构参数
    6.5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6.6 储层分频地震响应特征
    6.7 储层展布特征
        6.7.1 储层纵向分布特征
        6.7.2 储层横向展布特征
        6.7.3 储层平面展布规律
    6.8 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风化壳储层分类、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风化壳油气储层的内涵与划分
    1.1 风化壳储层的内涵
    1.2 风化壳储层划分
2 风化壳油气储层分布
3 风化壳油气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性的多样性
    3.2 储集空间的复杂性
    3.3 纵向结构的层次性
    3.4 平面分布的区域性
4 中国沉积盆地风化壳油气勘探方向
5 结论

(9)塔中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早成岩岩溶作用与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现代早成岩岩溶(滨海、海岛岩溶)研究现状
        1.2.2 现代早成岩岩溶在油气古岩溶应用现状
        1.2.3 塔中碳酸盐岩储层勘探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古岩溶作用地质背景
    2.1 塔中研究区概况
    2.2 构造地质背景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断裂构造特征
    2.3 沉积地层特征
        2.3.1 地层岩性特征
        2.3.2 鹰山组沉积背景及沉积相类型
    2.4 鹰山组顶暴露不整合面特征
    2.5 古岩溶作用条件分析
        2.5.1 古地理与古气候条件
        2.5.2 鹰山组碳酸盐岩岩石成分及可溶性分析
        2.5.3 鹰山组碳酸盐岩溶层组类型划分与溶蚀强度分析
        2.5.4 古地貌与古水动力条件恢复
        2.5.4.1 塔中北斜坡鹰山组暴露期古岩溶地貌恢复现状及难点
        2.5.4.2 残厚趋势面与印模残差组合法—恢复鹰山组顶面古地貌
        2.5.4.3 塔中北斜坡鹰山组顶面岩溶古地貌与古水动力特征
第3章 早成岩岩溶作用厘定与识别
    3.1 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古岩溶过程厘定
    3.2 早成岩岩溶作用识别标志及证据
        3.2.1 岩石学与古岩溶形态学标志
        3.2.1.1 野外露头识别
        3.2.1.2 钻井岩芯识别
        3.2.1.3 成像测井识别
        3.2.1.4 显微薄片识别
        3.2.1.5 显微阴极发光及电子探针识别
        3.2.2 岩溶作用产物(充填物)地球化学识别
        3.2.2.1 塔中鹰山组岩溶产物类型
        3.2.2.2 溶洞泥质充填物岩石学特征与常量元素组成
        3.2.2.3 溶洞泥质充填物微量元素特征与古环境指示
        3.2.2.4 溶洞泥质充填物稀土元素特征与古环境指示
        3.2.2.5 溶洞泥质充填物粘土矿物类型与古环境指示
        3.2.2.6 缝洞方解石碳、氧同位素特征与古环境指示
        3.2.2.7 缝洞方解石包裹体特征与古环境指示
        3.2.3 早成岩溶作用综合识别
第4章 古岩溶储层发育与充填特征研究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2 古岩溶缝洞空间识别
        4.2.1 岩芯中缝洞识别
        4.2.2 显微镜下微观缝洞识别
        4.2.3 钻录井缝洞识别
        4.2.4 成像测井中缝洞识别
        4.2.5 古岩溶缝洞地震响应特征
        4.2.6 古岩溶储层缝洞空间识别结果
    4.3 储层类型划分与评价
    4.4 缝洞充填特征与优质储层发育规律研究
        4.4.1 缝洞充填段与高GR段测井关系研究
        4.4.2 储层段与充填段发育关系及纵横向展布规律研究
        4.4.2.1 储层段与充填段垂向分布特征
        4.4.2.2 储层段与充填段展布规律研究
        4.4.2.3 优质储层与充填段地震预测
第5章 塔中早成岩岩溶与现代岩溶类比研究
    5.1 塔中早成岩岩溶特点与现代岩溶类型对比
    5.2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早成岩岩溶主要特点
    5.3 塔中早成岩岩溶类型判断及古海平面位置确定
第6章 古岩溶储层发育控制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6.1 古岩溶缝洞发育控制因素及形成机理
        6.1.1 岩溶层组
        6.1.2 不同期次的岩溶作用
        6.1.2.1 早成岩岩溶Ⅰ和Ⅱ期
        6.1.2.2 早成岩岩溶Ⅲ和Ⅳ期
        6.1.2.3 埋藏岩溶期
        6.1.3 古断裂
    6.2 古岩溶缝洞充填控制因素及机理
        6.2.1 古海平面变化
        6.2.2 埋藏成岩作用
    6.3 古岩溶储层形成与充填演化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北羌塘坳陷古风化壳地质特征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古风化壳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羌塘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及基本情况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中生代沉积地层格架
第3章 古风化壳岩相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3.1 古风化壳的岩相类型
    3.2 古风化壳识别标志
        3.2.1 地层学标志
        3.2.2 岩相学标志
        3.2.3 地球化学标志
第4章 古风化壳储渗体特征及控制因素
    4.1 储集空间类型
        4.1.1 具组构选择性孔隙
        4.1.2 非组构选择性孔隙
        4.1.3 裂缝
    4.2 储集空间控制因素
        4.2.1 沉积作用
        4.2.2 成岩作用
        4.2.3 构造作用
第5章 古风化壳暴露时代的讨论及意义
    5.1 古风化壳时代的讨论
    5.2 古风化壳地质意义
    5.3 古风化壳油气意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表

四、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集层(体)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马家沟组马五1-马五4亚段岩溶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D]. 孙玉景. 西北大学, 2020(01)
  • [2]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洞穴充填特征及其油气响应[D]. 李英菊. 长江大学, 2020(02)
  • [3]古地貌恢复及对气藏分布的影响研究 ——以苏里格气田苏东41-33区块风化壳储层为例[D]. 刘逍.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川中龙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风化壳岩溶储层研究[D]. 蒋宇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5]延长气田靖边中部地区奥陶系古风化壳特征[D]. 余亮. 西北大学, 2019(12)
  • [6]轮南古潜山东部地区古岩溶分布规律及成因机理研究[D]. 曹建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7]四川盆地龙岗地区雷口坡组雷四3亚段储层特征研究[D]. 唐昱哲.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8]风化壳储层分类、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J]. 毛治国,崔景伟,綦宗金,王京红,苏玲. 岩性油气藏, 2018(02)
  • [9]塔中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早成岩岩溶作用与储层特征研究[D]. 淡永. 成都理工大学, 2017
  • [10]北羌塘坳陷古风化壳地质特征及意义[D]. 王羽珂.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碳酸盐岩古风化壳储层(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