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离退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丛玉飞,韩榕[1](2021)在《中国老年人发展质量观的知识图谱及其拓展——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的论文索引情况,运用CiteSpace软件图绘中国老年人质量研究的知识图谱,对老年人质量研究的重点热点、主题演变、研究趋势等加以文献计量分析,并通过结合研读文献,老年人质量研究主题呈现三种较为明显的演变路径:一是关注点从客观指标到主观感受,再到主客观相结合;二是调查面从微观探索到宏观考察,再到微观和宏观相融合;三是相关性从单维关系到多维影响,再到单一和多维相整合。一种涵盖生活质量和社会质量的复合质量观日益凸显,依此审视和推动老年人事业的发展应是新时代的重要议题。
安璐[2](2021)在《牧区养老服务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爱祺乐牧民养老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化现象也日益凸显。牧区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影响,传统式家庭养老已岌岌可危。而牧区本身由于发展程度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养老问题更加难以妥善解决。牧区养老已然成为我国养老领域亟待攻克的重大难关,也是突破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困境的关键一环。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牧区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爱祺乐牧民养老服务园区280名老人的养老现状与目标期望需求,发现当前牧区老年人在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明显存在缺失,同时,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低下、家庭养老能力式微,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养老服务供给主体责任缺失,使得目前我国大部分牧区养老服务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养老资源区域性供给不均衡,养老政策针对性不足、覆盖面较窄,牧区养老保障供给内容不足,养老机构数量与文化娱乐设施不足,牧区社区互助发展严重滞后,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长期发展形成的二元结构,导致资源“城市偏向”;二是政府缺乏足够重视,政策保障与资金投入不足;三是市场与社会力量发展滞后,阻碍了养老服务多元供给格局的形成;四是集体养老和传统养老作用不断弱化;五是传统“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实际上,无论是传统式家庭养老,还是现代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或是新兴的智慧养老、医养结合等养老服务供给形式,不仅在服务供给数量、质量上存在不足,供给内容、能力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需要层次理论、元治理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等为指导,分析了提升牧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的可行之策:一是强化以政府为核心的“掌舵者”职能;二是提升以市场为主体的“供给者”质量;三是发挥以社会组织为辅助的“补充者”作用;四是重构以家庭为依托的“基本保障者”功能;五是探索以自身为切入点的“新型保障者”路径。具体从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家庭、老年人自身五个角度入手,旨在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体、社区及社会组织为补充、家庭为依托”的“一核多元”养老服务供给格局,促进牧区养老服务供给多元化、多样化,满足牧区老人迫切需要的、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葛蓝英[3](2021)在《广场舞运动对女性老年人跌倒恐惧、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以广场舞运动为干预手段,女性老年人为受试对象,探究广场舞运动对女性老年人跌倒恐惧、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共招募50名60-69岁的社区健康女性老年人,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其中实验组接受12周广场舞运动干预(3次/周,60分钟/次),对照组维持原有生活状态且不参与规律性体育锻炼(<3次/周,<30分钟/次)。干预前,研究人员完成对受试对象基本资料的收集。干预前后,研究人员采用修正版跌倒效能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量表分别评估两组女性老年人的跌倒恐惧、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情况。所收集数据的统计分析均在SPSS 24.0软件中进行。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的形式表示。在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在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下,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非参数Wilcoxon检验。检验显着性水平α设定为“P<0.05”,表示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表示存在非常显着统计学差异。共有47名女性老年人完成了研究要求的两次评估。干预前,两组女性老年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均值,MFES、PSQI、SF-36总分及各项维度分数均无显着组间差异(p>0.05)。研究对干预前后两组女性老年人的MFES、PSQI及SF-36分数分别进行了比较:(1)两组女性老年人MFES的比较:12周广场舞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的MFES总分及各项维度分数皆有非常显着组内差异(p<0.01);对照组的MFES总分及各项维度分数皆无显着组内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女性老年人的MFES总分及各项维度分数皆有非常显着组间差异(p<0.01);(2)两组女性老年人PSQI的比较:12周广场舞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的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及功能紊乱维度分数有非常显着组内差异(p<0.01),睡眠持续性、睡眠紊乱维度分数有显着组内差异(p<0.05),而睡眠效率及催眠药物维度分数无显着组内差异(p>0.05);对照组的PSQI总分及各项维度分数皆无显着组内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女性老年人的PSQI总分及功能紊乱维度分数有非常显着组间差异(p<0.01),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及睡眠紊乱维度分数有显着组间差异(p<0.05),而睡眠持续性、睡眠效率及催眠药物维度分数无显着组间差异(p>0.05);(3)两组女性老年人SF-36的比较:12周广场舞运动干预后,实验组的生理健康总评、心理健康总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活力及精神健康维度分数有非常显着组内差异(p<0.01),总体健康维度分数有显着组内差异(p<0.05),而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维度分数不具有显着组内差异(p>0.05);对照组的生理健康总评、心理健康总评及各项维度分数皆无显着组内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女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总评、活力、精神健康维度分数有非常显着组间差异(p<0.01),生理健康总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维度分数有显着组间差异(p<0.05),而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维度分数无显着组间差异(p>0.05)。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12周广场舞运动可以改善女性老年人的跌倒恐惧,增强不跌倒的信心;(2)12周广场舞运动可以改善女性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尤其改善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紊乱、功能紊乱维度;(3)12周广场舞运动可以提高女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生理与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提高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活力、精神健康维度。
褚雷[4](2021)在《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本医疗保险是保障社会成员“病有所医”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基本目标是保障国民健康。自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社会保险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医疗保险制度以来,该制度在保障人类身心健康、减轻个体及家庭经济负担、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应对老龄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各国政府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截止2020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已达到13.6亿人,参保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5%以上,制度整合并轨不断加快,筹资和待遇水平持续提高,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病有所医”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之一。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自上个世纪50年代兴起,国内外学者主要聚焦幸福感的概念界定和相关影响因素开展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目前,幸福感已经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随着国家和政府对民生问题关注度的提高,增进民生幸福业已成为政府当前工作的重要主题。在学界、政府和普通民众的共同关注下,幸福感研究的成果开始逐渐应用到公共管理领域,成为监测评估公共政策效果的新兴方式与手段。那么,作为目前覆盖面最广泛的重要公共民生保障制度之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提升居民幸福感方面是否发挥了作用?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是本论文提出的核心研究问题。围绕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后发现:国外研究主要基于福利国家改革的背景并结合医保政策实际运行来开展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国内研究集中出现于2010年以后,大多为对具体政策实施情况的经验性研究。总的来看,现有国内外相关研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分析,但是直接关注基本医疗保险与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已有相关研究在理论逻辑分析、作用机制探讨及现实问题聚焦等几个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一些核心问题尚待深入探讨。鉴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在公共政策视阈下,基于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围绕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和影响机制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本研究的意义为:在理论层面,有助于丰富公共政策视角的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并为分析评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在实践层面,通过对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居民幸福感作用机制的分析,能够为从提升居民幸福感入手,优化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践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建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幸福感和基本医疗保险的概念探讨和相关研究。在幸福感概念界定上,重点从主观生活质量核心内容的视角出发定义本研究所探讨的幸福感概念,并借鉴已有研究工具加以操作化处理;在基本医疗保险概念界定方面,主要考察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借鉴已有研究做法,分别以参与度、可及性、满意感、需求满足感、公平感和改善感加以操作化处理。本研究根据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障居民健康、防范安全风险、调节收入分配、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融合并维护社会稳定等的基本功能,梳理了公共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中有关基本医疗保险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包括公共产品理论、需要满足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社会融合理论和可行能力理论。在归纳分析上述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研究的成果与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居民幸福感的5个理论模型,分别为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直接影响效应模型、基于社会分层理论的间接影响机制模型、基于社会融合理论的间接影响机制模型、基于需要满足理论的间接影响机制模型和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间接影响机制模型,同时分别提出了具体的研究假设。本研究分别基于全国层面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简称CGSS)2012年数据(主要验证收入分层机制和社会融合机制)和笔者自行开展的山东城乡居民2020年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主要验证需要满足机制和功能性活动机制),通过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提出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主要实证研究结论为:(一)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居民幸福感的直接效应方面:(1)基本医疗保险有利于居民幸福感提升的直接效应在CGSS全国数据和山东调查数据中都得到证实;(2)基于CGSS全国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参与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女性居民和35-59岁的中青年居民幸福感的提升效应更显着,而对城镇居民、男性居民和其他年龄层次居民的影响则不显着,此结果可能与数据调查年份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的政策调整变化有关,此外幸福感的性别、年龄差异也是重要因素;(3)基于山东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同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的居民在幸福感方面高于仅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可见商业医疗保险在提升居民幸福感方面的补充性作用。(二)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间接影响机制方面:(1)基于社会分层理论提出的收入分层效应机制在CGSS全国数据层面得到证实,可知基本医保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对增进居民幸福感发挥了积极作用;(2)基于社会融合理论的社会融合效应机制未得到证实,即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融合虽分别都与居民幸福感显着正相关,但两者交互作用不显着,有关理论模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3)基于需要满足理论提出的健康、安全感和公平感中介效应机制在山东调查数据中得到证实,可知现行基本医保在满足居民健康、减少生活风险和维护社会公平等需要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通过这些作用机制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4)基于可行能力理论提出的功能性活动中介效应机制在山东调查数据中得到证实,即对于基本医疗保险可及性、满意感、需求满足感、公平感、改善感等主观评价较高的居民比较低的居民功能性活动水平(包括社会参与、休闲参与和社会信任水平)要高,而较高的功能性活动水平又在提升幸福感方面发挥了显着的正向作用。(三)居民幸福感基本情况分析方面:(1)CGSS全国数据显示居民幸福感(包括身心健康体验指数、享有发展体验指数)以及10个维度的均分皆在理论中位数以上,但10个维度中知足充裕、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得分相对其他维度要低而山东调查显示居民幸福感水平总体平稳,但心理健康指数和身体健康指数也有待提升。由此可知,当前居民幸福感总体平稳,但身心健康方面的幸福体验还有待增进;(2)CGSS全国层面数据和山东居民调查数据基本都显示了,女性居民幸福感水平显着高于男性,务农群体幸福感水平显着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群体,但大专及以上学历群体的幸福感水平较低,这与当前大多数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四)基于山东居民调查数据的基本医疗保险实施效果居民评价情况分析:(1)调研样本居民的基本医保参保率超过95%;(2)调研样本居民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的可及性、满意感、需求满足感和公平感总体评价较高,但基本医疗保险改善感相对略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策实施效果与居民体验的滞后性;(3)总体上,老年人群体、男性群体、低学历群体、非在婚群体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可及性、满意感、需求满足感、公平感和改善感较其他群体要高,个体和私营企业就业人员的得分则较低,农业户口群体的基本医保改善感显着高于非农业户口群体。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基本医保对于农村群体、老年人群体等较大投入力度所带来的直接效果,但也提醒有关部门应加强个体从业人员、私营企业就业人员等非公经济就业人员和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医保投入与保障力度。基于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结论,本研究从公共价值、制度结构和经办机制入手,分析归纳制约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功能发挥的因素,重点阐述了现行政策存在的重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基于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优化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制度结构(聚焦公平幸福价值取向)、政策实施(侧重需求分析与优化制度供给)、制度效能(凸显可行能力导向与共享发展)和管理服务(体现精准标准服务与信息化建设等保障机制)四个层面共11项建议。
俞榕清[5](2021)在《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后期针对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问题开展的干预研究奠定基础。2.评价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干预效果,探索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有效措施。方法:1.横断面调查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0月-2019年12月对福州市区及周边县市(共6个区县市)的9所养老机构共216例老年人进行调查,以上养老机构均具备运营资质并均在民政局注册登记,其中4所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5所为民办养老机构。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ocial-Adaptive Functioning Evaluation,SAFE)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2.随机对照研究: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5所养老机构为研究场所,选取横断面调查中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AFE)得分≤16分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以上养老机构均具备运营资质并均在民政局注册登记,其中2所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3所为民办养老机构。本研究共纳入102例老年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最终共95例完成研究,入组率93.14%,对照组48例,干预组47例。对照组采取养老机构常规照护,干预组采取养老机构常规照护+叙事护理干预,每次干预时长30-60分钟,一周1次,持续12周。于干预前、干预第12周运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SAFE)、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收集两组研究对象资料,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横断面调查研究:本次调查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量表的平均分为(12.04±11.93)分,其中有65.2%的老年人适应能力处于较差水平及以下(较差的占42.1%,很差的占23.1%)。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退休前职业、入住养老机构时长、肢体活动障碍状态、与养老机构其他老年人交流情况和参加养老机构组织活动情况是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退休前是团体、单位负责人的老年人SAFE得分最高(20.70±9.24)分,其次是军人(20.57±9.07)分,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得分最低(0.83±12.72)分;入住时长在1年以内的老年人SAFE得分最低(7.62±12.22)分;肢体存在活动障碍的老年人得分(6.15±12.78)分显着低于无肢体活动障碍的老年人得分(15.64±9.80)分;经常与养老机构其他老年人沟通交流的老年人得分(16.56±9.46)分显着高于偶尔交流者得分(9.05±11.57)分和从不交流的老年人得分(-1.67±15.97)分;经常参与养老机构组织的活动者SAFE得分(17.74±9.62)分显着高于偶尔参加者得分(10.65±11.38)分和从不参加的老年人得分(2.67±12.05)分。2.随机对照研究:(1)均衡性比较:两组老年人的一般资料、在养老机构居住的基本情况、各量表得分、适应能力等级水平均衡可比(p>0.05)。(2)适应能力:(1)SAFE得分:干预后,干预组SAFE得分12.00(6.00~18.00)分显着高于干预前得分8.00(0.00~14.00)分(z=-5.962,p=0.000),并且高于对照组得分10.00(2.00~14.00)分(z=-2.382,p=0.017),对照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3,p=0.002)。(2)适应能力等级水平:对照组和干预组适应能力等级水平组内差异均显着(p=0.003,p=0.000),干预后,干预组适应能力等级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z=-2.343,p=0.019)。(3)抑郁症状:干预后,干预组GDS-15得分(4.81±2.53)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得分(7.68±3.31)分(t=13.832,p=0.000),并且显着低于对照组得分(7.13±3.72)分(t=3.538,p=0.001),对照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0,p=0.159)。(4)焦虑症状:干预后,干预组SAS得分(42.98±8.06)分显着低于干预前得分(49.18±8.97)分(t=13.179,p=0.000),并且显着低于对照组得分(47.97±9.03)分(t=2.840,p=0.006),对照组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4,p=0.041)。(5)生活满意度:干预后,干预组LSIA得分(12.26±3.85)分显着高于干预前得分(8.60±4.26)分(t=-21.515,p=0.000),并且高于对照组得分(10.13±3.34)分(t=-2.883,p=0.005),对照组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0,p=0.069)。结论:1.横断面调查研究: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较低,退休前职业、入住时长、肢体活动障碍状态、与养老机构其他老年人交流情况和参加养老机构组织活动情况是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养老机构应特别关注新入住老年人的适应问题,入住时,照护者应全面评估老年人,对不同群体开展个性化的照护服务,为有肢体活动障碍的老人提供医疗支持、康复训练指导和护理,定期组织各种活动,帮助老年人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和人际交往系统,科学合理地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养老机构的生活。2.随机对照研究:叙事护理能够提高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可改善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抑郁、焦虑症状,提升生活满意度。本研究为养老机构开展老年人心理适应性问题心理健康指导和活动提供新的思路。
徐实[6](2021)在《长春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长春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长春市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可能因素,针对研究结果,给予提升老年人群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有效建议,应用于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工作,为推动健康老龄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长春市60周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和个人健康状况(身体质量指数、是否患有慢性病、确诊患慢性病种数),通过SF-36量表测量被调查者的生活质量。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数据用百分率、(?)±S描述,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计回收问卷542份,其中有效问卷519份,问卷有效率为95.76%。(1)SF-36量表8个维度的Cronbach’α系数中,除SF维度以外,其他各维度均大于0.70,提示量表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对SF-36量表的8个维度进行因子分析,得到2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2.6%,分别解释总方差的41.242%和31.358%,提示量表结构效度较高。(2)长春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8个维度的平均得分为:PF(74.64±22.55)分、RP(57.56±42.54)分、BP(73.08±19.24)分、GH(55.05±21.28)分、VT(62.74±18.42)分、SF(71.29±22.25)分、RE(60.57±41.70)分、MH(66.29±18.59)分。(3)分析被调查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男性、低年龄段、有配偶、教育程度高、月收入高、未患病或确诊患慢性病种数少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生理健康水平更高;低年龄段、教育程度高、月收入高、身体质量指数(BMI)正常或偏胖、未患病或确诊患慢性病种数少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结论:(1)长春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得分总体偏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2)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月收入、身体质量指数(BMI)、确诊患慢性病种数等。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提高该地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张陈坤[7](2021)在《离退休中老年人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部分省直单位为例》文中指出
赵威[8](2021)在《个案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研究 ——以L社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子女离巢现象日益严重,独居老年人群体日益庞大,独居老人的日常照料,健康照顾等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在高校社区还伴有独居老人对精神慰藉和社会交往等高层次需求的更加复杂的特点,亟需找到特殊的手段和方法加以解决。本文针对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尤其是高龄独居老人所面临的养老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的方法,对西部地区L大学社区独居老人的养老需求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不同于普通类型的社区老年人,高校社区高龄独居老人除去日常照料和陪护需求之外,在精神慰藉方面有更加强烈的需求,具体表现为:获得人格的尊重和情感支持、期待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及倾诉的需求等。笔者基于社会支持理论,采用个案工作方法对其中的一位独居老人Y进行了实务干预,并且围绕独居老人的需求,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模式和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认为,高校社区最迫切需要养老服务的群体是高龄独居老年群体,他们所面临的独特服务需求、性格特点和所具有的文化资本,是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养老服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前提,也是社区养老服务目标实现的基础条件。从Y老人自身、朋辈群体、大学生及社区等不同层面进行了两个阶段共七次的介入。第一个阶段是运用人生回顾疗法对老人进行精神慰藉,排解了Y老人的孤独情绪,满足了老人的人格尊重需求;第二个阶段是构建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链接大学生及社区资源,满足了老人的社会交往需求,为老人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最后通过访谈法评估发现社会工作在满足Y老人的养老需求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解决L社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有积极效果。在理论与实务介入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在面对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问题时可优先考虑独居老人的家庭因素,同时高校社区应提高对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的重视程度。本文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高校社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问题提供了借鉴,丰富了相关的研究。
周利佳[9](2020)在《张家港市离退休干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关于老龄人口的各类社会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人口中的特色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离退休干部队伍的壮大,离退休干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离退休干部管理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积极探索和研究离退休干部的管理工作,对优化现有的离退休干部管理模式,确保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匹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论文基于这样的背景下,以张家港市为例,结合作者多年老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经历,以离退休干部管理为研究视角,通过文献分析、数据分析、访谈研究等方法,分别从离退休干部实际需求、环境因素、服务管理模式等要素出发,对张家港市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的背景、工作内容、机构运行、具体做法等情况进行了系统详细的分析研究。论文把离退休干部管理研究置于老龄化社会和政府科学创新管理的大背景下,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观点,围绕影响离退休干部管理成效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能力等要素,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完善离退休干部管理实效的对策建议。一是强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离退干部管理工作,将离退休干部管理纳入“大党建”格局、对接“社会化”管理环境;二是完善离退休干部多元共治机制、配套保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等管理体制机制;三是整合离退休干部管理资源,将离退休干部需求导向、信息化渠道、区位资源优势等整合运用到提升离退休干部管理水平上来。
刘丹书[10](2020)在《基于日常生活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口袋公园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口袋公园作为离散分布于城市内的绿色斑块,是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居民就近游憩的重要节点,具有便捷、可达性高的特征;给市民提供了简单的休憩、交流的场所,具有加强邻里联系、促进日常交往等实用功能。口袋公园的建设,可以全面、系统的修复北京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功能体系及其绿色开放空间系统,提升城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人的日常生活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多样性。本文首先对日常生活理论进行剖析,探究日常生活与口袋公园的互动关系,试图构建一种从日常生活理论出发的研究视角。通过文献研究和前期实地调研等方式,分析首都功能核心区口袋公园的功能特征、构成要素,并依据先导性研究,从使用者对公共空间的日常生活需求出发,在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区域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用地类型属性将口袋公园分为居住型、商业型、文化型和交通型4类,并各选取2个具有代表性的,有一定使用周期的口袋公园进行详细调查分析。采用行为注记观察和问卷等方法,全面调查口袋公园的绿化与交通、空间类型与功能、城市家具与小品设施,并总结使用者基本信息、出行特征、日常活动类型和满意度评价情况,分析使用者在口袋公园的日常活动规律,总结出不同类型口袋公园功能特征、使用需求与现状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可行的优化策略,探索首都功能核心区口袋公园优化的方法途径。本文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贯穿研究的始末,提供一种关于城市中心区口袋公园现状优化激活城市活力的新思路,为首都核心功能区有机更新和高质量、精细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二、离退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离退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人发展质量观的知识图谱及其拓展——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
二、老年人质量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
(一)文献总体统计与发表趋势分析 |
(二)老年人质量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
三、老年人质量研究的主题演变及趋势 |
(一)关注点:从客观指标到主观感受,再到主客观相结合 |
(二)调查面:从微观探索到宏观考察,再到微观和宏观相融合 |
(三)相关性:从单维关系到多维影响,再到单一和多维相整合 |
四、新时代老年人质量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
(2)牧区养老服务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爱祺乐牧民养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文献评论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牧区养老服务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相关问题 |
(一)概念界定 |
1.牧区 |
2.养老服务 |
3.养老模式 |
(二)理论基础 |
1.需要层次理论 |
2.元治理理论 |
3.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三)牧区养老服务的特殊性 |
(四)牧区养老服务案例的选择 |
1.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老龄化概况 |
2.爱祺乐牧民养老园区的代表性 |
3.调研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二、锡林郭勒盟爱祺乐牧民养老服务案例探析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1.调研区基本情况 |
2.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二)调研地区老年人的服务支持与真实需求情况 |
1.经济支持现状与需求 |
2.生活照料现状与需求 |
3.精神生活现状与需求 |
(三)养老服务模式解读 |
1.运营模式 |
2.服务功能 |
(四)取得的成效 |
1.满足了进城老年人的需求 |
2.解决了精神单调的问题 |
3.弥补了传统家庭养老的不足 |
4.扩大了养老服务消费市场 |
5.促进了草原生态的保护 |
6.密切了党群、干群的关系 |
(五)获得的经验 |
1.立足牧区实际,建设特色养老机构 |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实施多元化运营 |
3.强化政策推动,确保健康发展 |
4.坚持建管并重,促可持续发展 |
5.统筹规划布局,提供切实保障 |
三、锡林郭勒盟爱祺乐牧民养老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问题 |
1.城市与牧区养老资源供给不均 |
2.政策针对性不足、覆盖面较窄 |
3.牧区养老保障供给存在不足 |
4.养老机构建设与文化娱乐设施不足 |
5.牧区社区互助发展滞后 |
6.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人机构养老意愿较低 |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城市与牧区二元结构下的“城市偏向” |
2.缺乏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3.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度低 |
4.集体及家庭养老作用式微 |
5.“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 |
四、“一核多元”牧区养老服务发展格局构建的对策建议 |
(一)强化以政府为核心的“掌舵者”职能 |
1.推动经济与社保体系的发展 |
2.加大政策法规与专项资金支持 |
(二)提升以市场为主体的“供给者”质量 |
1.鼓励民办机构进驻 |
2.探索新兴养老产品 |
(三)发挥以社会组织为辅助的“补充者”作用 |
1.发展社区上门托老服务 |
2.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供给养老服务 |
(四)重构以家庭为依托的“基本保障者”功能 |
1.加强孝道文化宣传 |
2.创新服务供给模式 |
(五)探索以自身为切入点的“新型保障者”路径 |
1.提高自我养老能力 |
2.再次开发老年资源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爱祺乐牧民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爱祺乐牧民养老服务访谈提纲 |
附录3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爱祺乐牧民养老服务访谈记录 |
附录4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爱祺乐牧民养老服务调研部分照片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3)广场舞运动对女性老年人跌倒恐惧、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选题依据 |
1.2.1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 |
1.2.2 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突出 |
1.2.3 广场舞运动为老年人健康促进提供新路径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4.1 女性老年人 |
1.4.2 跌倒恐惧 |
1.4.3 睡眠质量 |
1.4.4 生活质量 |
1.4.5 广场舞运动 |
2 文献综述 |
2.1 老年人跌倒恐惧研究现状 |
2.1.1 现状 |
2.1.2 影响因素 |
2.1.3 运动干预老年人跌倒恐惧的研究 |
2.2 老年人睡眠质量研究现状 |
2.2.1 现状 |
2.2.2 影响因素 |
2.2.3 运动干预老年人睡眠质量的研究 |
2.3 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现状 |
2.3.1 影响因素 |
2.3.2 运动干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 |
2.4 广场舞运动研究现状 |
2.4.1 现状 |
2.4.2 广场舞运动在老年人健康促进中的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1.1 样本选择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剔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 |
4.1 样本流失及不良事件 |
4.2 两组女性老年人一般资料的比较 |
4.3 两组女性老年人干预前后跌倒恐惧的比较 |
4.4 两组女性老年人干预前后睡眠质量的比较 |
4.5 两组女性老年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的比较 |
5 分析与讨论 |
5.1 广场舞运动对女性老年人跌倒恐惧的影响 |
5.2 广场舞运动对女性老年人睡眠质量的影响 |
5.3 广场舞运动对女性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9 附件 |
(4)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三) 总结与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数据来源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核心概念讨论与相关理论分析 |
一、核心概念的讨论 |
(一) 对幸福含义的探讨 |
(二) 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讨论 |
二、相关理论分析 |
(一) 幸福感相关理论 |
(二) 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理论 |
三、基本理论框架与分析路径 |
第三章 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直接影响效应分析 |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一)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正向影响 |
(二)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差异化影响 |
(三) 研究假设 |
二、研究设计 |
(一) 数据来源 |
(二) 变量设计与处理 |
三、基于CGSS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
(一) 居民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
(二)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效应分析 |
四、基于山东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
(一) 居民幸福感的基本情况 |
(二)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情况 |
(三) 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的相关性分析 |
(四)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效应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影响机制分析 |
一、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收入分层的影响机制 |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 研究设计 |
(三) 基于CGSS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
二、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社会融合的影响机制 |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 研究设计 |
(三) 基于CGSS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
三、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需要满足的影响机制 |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 研究设计 |
(三) 基于山东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
四、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 功能性活动的影响机制 |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二) 研究设计 |
(三) 基于山东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幸福感提升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分析 |
一、制约基本医疗保险功能发挥的因素探讨 |
(一) 公共价值的制约 |
(二) 制度结构的制约 |
(三) 经办机制的制约 |
二、基于幸福感提升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优化建议 |
(一) 制度结构层面: 凸显普惠公平与消除福利分割 |
(二) 政策实施层面: 居民需求分析与高质量供给 |
(三) 制度效能层面: 可行能力取向与成果共享 |
(四) 管理服务层面: 精准标准施策与数字治理 |
三、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 |
(二) 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
(三) 基于幸福感提升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优化建议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 研究局限 |
(二) 未来研究的展望 |
附录一 山东居民生活状况调査抽样框说明 |
附录二 城乡居民生活状况调査问卷(部分)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理论框架 |
2.1 操作性定义 |
2.2 研究假设 |
2.3 研究理论框架 |
3 科研伦理 |
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养老机构老年人适应能力现状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本研究对实践的启发与展望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叙事护理对老年人角色适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长春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生活质量的概念 |
2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价工具 |
2.1 健康调查简表(SF-36) |
2.2 世界卫生组织生命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 |
2.3 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 |
2.4 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草案) |
2.5 测量特定病种的特异性量表 |
3 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现状 |
3.1 国内研究现状 |
3.2 国外研究现状 |
3.3 发展趋势 |
调查研究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研究法 |
1.2.2 问卷调查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缺失值处理 |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2.1 长春市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
2.2 SF-36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评价 |
2.2.1 量表的信度分析 |
2.2.2 量表的结构效度分析 |
2.3 长春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
2.4 长春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4.1 性别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
2.4.2 年龄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
2.4.3 婚姻状况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
2.4.4 教育程度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
2.4.5 职业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
2.4.6 子女状况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
2.4.7 月收入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
2.4.8 身体质量指数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
2.4.9 确诊患慢性病种数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
2.4.10 吸烟史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
2.4.11 饮酒史对生活质量各维度的影响 |
2.5 长春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2.5.1 生理健康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5.2 心理健康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长春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 |
3.2 长春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
3.3 对策与建议 |
3.3.1 政府层面 |
3.3.2 社会层面 |
3.3.3 个人及家庭层面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个案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研究 ——以L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高校社区 |
二、独居老人 |
三、养老需求 |
四、个案工作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社会支持理论 |
二、生命回顾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章 L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现状 |
第一节 L社区独居老年人基本情况 |
一、L社区基本情况 |
二、L社区独居老年人基本情况 |
第二节 L社区独居老年人养老现状 |
一、生活照料现状 |
二、生理健康现状 |
三、社会参与现状 |
四、文化生活现状 |
第三节 L社区独居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
第四章 个案工作介入Y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的实施过程 |
第一节 接案 |
一、个案来源 |
二、个案基本资料 |
三、接案前的准备 |
四、接案与建立专业关系 |
第二节 预估 |
一、问题的界定 |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三、需求评估 |
第三节 制定服务计划 |
一、总体目标 |
二、阶段目标 |
第四节 介入过程 |
一、第一次介入:建立专业关系 |
二、第二次介入:提升案主自我效能感 |
三、第三次介入:增强自我认同感 |
四、第四次介入:挖掘潜能充实生活 |
五、第五次介入:链接大学生志愿者 |
六、第六次介入:加强朋友间交往 |
七、第七次介入:完善社区支持网络 |
第五节 评估 |
一、过程评估 |
二、结果评估 |
第六节 结案 |
一、解除专业关系 |
二、跟进服务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独居老人访谈提纲 |
致谢 |
(9)张家港市离退休干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境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离退休干部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离退休干部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离退休干部概念 |
2.1.2 离退休干部管理概念 |
2.2 离退休干部管理的必要性 |
2.2.1 老龄化背景下社会管理的需要 |
2.2.2 党加强执政能力的需要 |
2.2.3 适应老干部工作不断变化的需求 |
2.3 理论基础 |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章 张家港市离退休干部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3.1 张家港市离退休干部管理基本情况 |
3.1.1 离退休干部基本情况 |
3.1.2 离退休干部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
3.2 张家港市离退休干部管理内容 |
3.2.1 党组织建设工作 |
3.2.2 作用发挥工作 |
3.2.3 政治待遇服务 |
3.2.4 生活待遇服务 |
3.2.5 工作队伍建设 |
3.3 张家港市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3.3.1 离退休干部党建管理机制不完善 |
3.3.2 作用发挥引导与对接工作不足 |
3.3.3 活动组织与保障之前存在矛盾 |
3.3.4 服务需求与政策覆盖不均衡 |
3.3.5 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模式陈旧 |
第四章 张家港市离退休干部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外部环境存在多样性及复杂性 |
4.1.1 老龄化社会背景的严峻考验 |
4.1.2 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 |
4.1.3 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冲击 |
4.1.4 信息技术发展对管理方式的考验 |
4.2 离退休干部群体自身因素的制约 |
4.2.1 离退休干部身体状况及思想观念影响 |
4.2.2 离退休干部群体人员结构及活动方式影响 |
4.3 离退休干部党建力量薄弱 |
4.3.1 党组织功能虚弱化 |
4.3.2 党员管理模式的滞后与僵化 |
4.3.3 全市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发展不平衡 |
4.4 离退休干部管理部门组织保障力度不够 |
4.4.1 离退休干部工作队伍结构相对固化 |
4.4.2 专业化离退休干部工作队伍培训不足 |
4.4.3 离退休干部管理工作监督考核难度大 |
第五章 完善张家港市离退休干部管理的对策 |
5.1 加强服务意识,转变离退休干部管理理念 |
5.1.1 提升组织实效,将老干部工作纳入“大党建”工作格局 |
5.1.2 加强宣传引导,将老干部工作对接“社会化”管理环境 |
5.1.3 明确培养方向,将老干部工作队伍对标“安专迷”目标 |
5.2 健全联动保障,优化离退休干部管理机制 |
5.2.1 建立健全多元共治的管理机制 |
5.2.2 建立健全配套保障机制 |
5.2.3 建立健全监督评估机制 |
5.3 持续探索实践,提升离退休干部管理水平 |
5.3.1 加大调研力度,满足离退休干部服务需求 |
5.3.2 整合社会资源,扩大离退休干部管理资源力量 |
5.3.3 加强信息化建设,丰富离退休干部管理形式 |
5.3.4 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张家港特色老干部工作品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访问提纲(老干部工作人员) |
附录B 访问提纲(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老干部社团协会负责人) |
附录C 访问提纲(离退休干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日常生活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口袋公园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国开展“城市双修”工作 |
1.1.2 首都功能核心区开放空间供给不足 |
1.1.3 北京市政府大力推广口袋公园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口袋公园的概念与内涵 |
1.2.2 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空间的概念与内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
1.6.1 研究路线 |
1.6.2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口袋公园总体概况 |
2.1 首都功能核心区概况 |
2.2 首都功能核心区口袋公园与“日常生活”关系 |
2.2.1 日常生活方式变迁促进口袋公园快速发展 |
2.2.2 区域现状局限促使口袋公园成为最优选择 |
2.3 首都功能核心区口袋公园的功能作用 |
2.3.1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
2.3.2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
2.3.3 激活城市失落空间 |
2.3.4 延续城市历史文化 |
2.4 首都功能核心区口袋公园的构成要素 |
2.4.1 地形地貌 |
2.4.2 活动场地 |
2.4.3 地面铺装 |
2.4.4 植物绿化 |
2.4.5 设施家具 |
2.5 首都功能核心区口袋公园的分类特征 |
2.5.1 居住型口袋公园 |
2.5.2 商业型口袋公园 |
2.5.3 文化型口袋公园 |
2.5.4 交通型口袋公园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口袋公园现状调查研究与分析 |
3.1 典型口袋公园选取 |
3.2 调查研究概述 |
3.2.1 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
3.2.2 调查研究的时间 |
3.2.3 调查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3.3 居住型口袋公园现状分析——以后海南沿口袋公园和龙头井口袋公园为例 |
3.3.1 场地概况 |
3.3.2 绿化与交通分析 |
3.3.3 空间类型与功能分析 |
3.3.4 城市家具及小品设施分析 |
3.3.5 使用人群与日常活动类型分析 |
3.3.6 使用者满意度评价 |
3.4 商业型口袋公园现状分析——以王府中环广场和金融街金树中心广场为例 |
3.4.1 场地概况 |
3.4.2 绿化与交通分析 |
3.4.3 空间类型与功能分析 |
3.4.4 城市家具及小品设施分析 |
3.4.5 使用人群与日常活动类型分析 |
3.4.6 使用者满意度评价 |
3.5 文化型口袋公园现状分析——以钟鼓楼口袋公园和珠市口西大街口袋公园为例 |
3.5.1 场地概况 |
3.5.2 绿化与交通分析 |
3.5.3 空间类型与功能分析 |
3.5.4 城市家具及小品设施分析 |
3.5.5 使用人群与日常活动类型分析 |
3.5.6 使用者满意度评价 |
3.6 交通型口袋公园现状分析——以张自忠路地铁站东北口口袋公园和阜成门北大街口袋公园为例 |
3.6.1 场地概况 |
3.6.2 绿化与交通分析 |
3.6.3 空间类型与功能分析 |
3.6.4 城市家具及小品设施分析 |
3.6.5 使用人群与日常活动类型分析 |
3.6.6 使用者满意度评价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口袋公园优化策略 |
4.1 首都功能核心区口袋公园优化框架方法 |
4.2 居住型口袋公园优化策略研究 |
4.2.1 居住型口袋公园现状问题分析 |
4.2.2 居住型口袋公园使用需求分析 |
4.2.3 居住型口袋公园优秀案例分析 |
4.2.4 居住型口袋公园优化策略 |
4.3 商业型口袋公园优化策略研究 |
4.3.1 商业型口袋公园现状问题分析 |
4.3.2 商业型口袋公园使用需求分析 |
4.3.3 商业型口袋公园优秀案例分析 |
4.3.4 商业型口袋公园优化策略 |
4.4 文化型口袋公园优化策略研究 |
4.4.1 文化型口袋公园现状问题分析 |
4.4.2 文化型口袋公园使用需求分析 |
4.4.3 文化型口袋公园优秀案例分析 |
4.4.4 文化型口袋公园优化策略 |
4.5 交通型口袋公园优化策略研究 |
4.5.1 交通型口袋公园现状问题分析 |
4.5.2 交通型口袋公园使用需求分析 |
4.5.3 交通型口袋公园优秀案例分析 |
4.5.4 交通型口袋公园优化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离退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人发展质量观的知识图谱及其拓展——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 丛玉飞,韩榕.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06)
- [2]牧区养老服务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爱祺乐牧民养老为例[D]. 安璐.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广场舞运动对女性老年人跌倒恐惧、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D]. 葛蓝英.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公共政策视域下的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研究[D]. 褚雷. 山东大学, 2021(11)
- [5]叙事护理对养老机构老年人心理适应的影响研究[D]. 俞榕清.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长春市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D]. 徐实.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离退休中老年人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部分省直单位为例[D]. 张陈坤. 南昌大学, 2021
- [8]个案工作介入高校社区独居老人养老需求研究 ——以L社区为例[D]. 赵威. 兰州大学, 2021(02)
- [9]张家港市离退休干部管理研究[D]. 周利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10]基于日常生活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口袋公园优化策略研究[D]. 刘丹书.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