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脑血流监测技术研究

飞行员脑血流监测技术研究

一、飞行员脑血流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袁周阳[1](2020)在《微球法观察急性低氧应激对小鼠脏器血流量的影响及乙酰唑胺干预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急性低氧应激对小鼠脏器组织相对血流量的影响及乙酰唑胺(Acetazolamide,AZ)干预的研究。方法: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乙酰唑胺处理组(n=16)两组,乙酰唑胺处理组小鼠连续3天及手术前1小时灌胃1%乙酰唑胺(0.2 m L,100 mg/kg)。对照组小鼠相应时间灌胃生理盐水0.2 m L。两组小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各组取一半小鼠进行室内空气常氧通气(青海西宁,大气压582 mm Hg,21%O2,79%N2)为常氧组,另一半小鼠低氧通气(15%O2,85%N2)为低氧组,形成常氧对照组(NC)、低氧对照组(HC)、常氧乙酰唑胺组(NA)和低氧乙酰唑胺组(HA)。经右侧颈总动脉将聚乙烯导管(ID 0.3 mm,OD 0.5 mm)置入左心室,采用Power Lab系统监测小鼠平均动脉压及左心室压力。应用彩色微球于低氧通气1min、3min时向左心室分别注入黄色、红色微球制备液,最后取出脑、心、肺、肝、肾等组织回收微球染料(注:因微球制备液由左心室注入,肺脏仅肺营养血管接收微球,所收集肺脏的微球染料和测出的脏器相对血流量,都是肺营养血管的血流量),经酶标仪测定OD值计算各脏器相对血流量。采用血气分析测量NC组及HC组小鼠血气指标。采用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的浓度。结果:(1)重要脏器血流量结果:除HC组肺营养血管血流量外,在3min时所测小鼠器官组织相对血流量与1min相比均有所降低,但各组整体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急性低氧应激时,与NC组相比,HC组的脑、肾脏组织相对血流量显着增加,肝脏组织血流量明显下降(P<0.05);常氧通气时乙酰唑胺药物干预的NA组与NC组相比,脑、肝脏、肾脏、心肌组织血流量明显升高(P<0.05);与NA组相比,HA组肝脏、心肌组织血流量显着下降(P<0.05);与HC组相比,HA组脑、肝组织血流量明显增加(P<0.05);(2)血流量变化结果:1min到3min的血流降低量在肺营养血管血流量HA组显着高于HC组(P<0.05),其余组无显着性差异。(3)血气分析结果:小鼠低氧通气1min和3min时与常氧通气时相比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 O2)和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 O2)均降低(P<0.05),p H值未见显着差异。(4)血清β-EP、CA、AngⅡ结果:急性低氧应激后血清CA水平升高,低氧组在乙酰唑胺干预后β-EP、AngⅡ和CA水平升高,但CA低于单纯低氧组水平。结论:急性低氧应激可代偿性引起组织脏器的血流分布重新调整,脑、肾脏相对血流量升高,肝脏相对血流量下降;常氧通气时乙酰唑胺可一定程度提高小鼠脑、肝脏、肾脏、心肌组织的相对血流量;乙酰唑胺与低氧应激共同作用使脑相对血流增加,低氧应激可能抑制乙酰唑胺在肝脏中的升血流作用;急性低氧应激可促使小鼠血清CA水平升高,乙酰唑胺干预可能降低CA在急性低氧应激时的增幅。乙酰唑胺干预后的急性低氧应激可能刺激β-EP、AngⅡ水平升高。

张健康[2](2019)在《基于ASL序列的飞行员模拟失重状态脑功能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民航飞行或者复杂的飞行训练过程中,飞行员经常会处于轻度失重状态。本文从轻度失重对飞行员的影响为出发点,结合磁共振实验设备的特点,设计出了-10°头低位模拟失重的实验。ASL技术具有无损,可重复性的优点,而且可以直接,定量的分析脑血流的变化,相对于PET技术和CT技术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是本文的重点研究序列。首先,文章介绍了ASL序列的技术原理以及多延迟pCASL序列的图像量化过程。然后,以ASL为核心研究序列,探讨模拟失重下飞行员脑血流的变化以及多延迟ASL技术测量脑血流参数的优势;在模拟失重的实验基础上,基于ASL序列和TRUST序列,研究了模拟失重状况下脑氧代谢率的变化;基于ASL序列和BOLD序列,进行了脑血流与功能连接强度基于体素的比值计算,研究模拟失重状态下单位功能连接强度的供血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模拟失重状态下,脑血流发生改变,丘脑,中央前回等脑区升高,内侧额上回等脑区降低,通过纳入ATT的计算,使ASL序列的检测信号在ATT处达到最高,从而提高CBF的测量精度;通过TRUST序列和ASL序列测量的脑氧代谢率在模拟失重状态下是升高的,与平躺状态比,大脑处于相对更加活跃的状态;通过脑血流与功能连接强度基于体素的比值计算,发现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且模拟失重状态下,两者关系减弱,说明飞行员大脑的单位连接强度下的供血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飞行员的训练以及体检模式进行了新的探讨。综合以上内容,轻度失重会对飞行员的脑功能参数产生一定影响,ASL序列可以成为飞行员在脑功能变化领域以及体检训练领域的重要工具。

田春艳,王海音,许波,王新宴,张莎莎[3](2017)在《飞行员与普通人群血压与脑血流速度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飞行员与普通人群血压与颅内大血管血流速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门诊患者,记录颅内大血管血流速度,用经校正的汞柱血压计测量其双侧肱动脉血压,左右分别测量3次求取平均值。同样记录来空军总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飞行员的脑血流图各参数及外周肱动脉血压,A-Pulse CASpro中心动脉压测量仪测量飞行员的中心动脉压。结果飞行员和普通人群外周肱动脉血压和脑血流速度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心动脉压和脑血流速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飞行员中心动脉血压和右侧肱动脉血压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27.428+0.631X。结论肱动脉血压和脑血管血流速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同样中心动脉压和脑血管血流速度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不能仅凭外周肱动脉血压高低来评估人体的血管血液动力学健康状况。

刘洁[4](2015)在《模拟低氧暴露对飞行员静息态脑功能及脑血流灌注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飞行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这些环境包括大气环境、力学环境、温度环境、辐射环境等,飞行员在飞行工作中常常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高空缺氧、低气压、加速度及温度负荷等,而高空缺氧是航空航天医学领域较常见的问题之一。高空缺氧是指航空中因暴露于高空低气压环境下所导致的缺氧。高空缺氧对飞行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方面。以往,常常采用工效学(神经心理量表)、脑电图、脑事件相关电位等方法来研究缺氧对飞行员脑功能的影响;并且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方法针对某一支脑血管来研究缺氧对其脑血流动力学方面的影响。以往的这些研究方法由于实验设备的局限性,无法得到发生变化的脑区的具体解剖位置以及神经网络连接,而本研究采用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技术以及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来研究飞行员在模拟3000m高空低氧暴露条件下,其静息态脑功能及脑血流灌注的变化,为低氧条件下,飞行员脑功能的鉴定提供影像学依据。目的:1)探讨在磁共振设备中模拟3000m高空低氧暴露对飞行员静息态脑功能(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esting state fMRI)及脑血流灌注变化研究的可行性;2)观察模拟低氧环境下,飞行员的静息态脑功能及脑血流灌注的变化特点,为今后低氧环境下飞行员脑动能鉴定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1)35名男性健康飞行员先后接受常压常氧以及常压下氧浓度为14.5%的常压低氧暴露,采用分数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 ALFF)及局域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 Ho)方法对受试者低氧暴露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观察低氧暴露之后受试者分数低频振幅(f ALFF)及局域一致性(Re Ho)值变化的区域。2)35例男性健康飞行员先后接受常压常氧以及常压下氧浓度为14.5%的常压低氧暴露,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检查受试者低氧暴露前后的脑血流灌注,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1)低氧暴露后,排除5例头动平移较大者,剩余30名符合要求的飞行员的脉搏为(63.97±10.57)次/分,与低氧暴露前(71.40±10.85)次/分,相比明显下降(P<0.01);低氧暴露后,飞行员的血脉氧饱和度为(92.37±3.85)%,与低氧暴露前(96.27±1.29)%相比明显下降,且(P<0.01)。静息态下,被试低氧暴露后分数低频振幅(f ALFF)降低的脑区:双侧颞上回及右侧额上回,分数低频振幅(f ALFF)增高的脑区:左侧楔前叶(P<0.05);局域一致性(Re Ho)值降低的脑区仅右侧额上回(P<0.05),未发现局域一致性(Re Ho)值增加的脑区。2)低氧暴露后,飞行员的脉搏为(63.97±10.43)次/分,与低氧暴露前(71.46±10.63)次/分,相比明显下降(P<0.01);低氧暴露后,飞行员的血脉氧饱和度为(92.46±3.64)%,与低氧暴露前(96.31±1.23)%相比明显下降(P<0.01)。ASL结果显示双侧颞上回、双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右侧枕中回、右侧枕下回、双侧舌回、右侧梭状回、右侧楔叶及小脑部分脑区的血流灌注较前减少(P<0.05),未发现血流灌注增加脑区。结论:1)在磁共振设备中模拟3000m高空低氧暴露,并运用静息态脑功能及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观察低氧暴露后飞行员静息态脑功能及脑血流灌注的变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2)低氧暴露对飞行员静息态下某些脑区功能活动有显着影响,可能与其认知功能变化有关;3)低氧暴露后飞行员脑血流灌注均比暴露前显着减少,集中在颞叶及枕叶;4)无论是BOLD-f MRI或是ASL的结果均具有偏侧性的特点。

刘洁,张挽时,钱龙,刘明熙,徐先荣,孟利民[5](2015)在《模拟低氧暴露对飞行员脑血流灌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模拟低氧环境下飞行员脑血流灌注特点,为低氧环境下飞行员脑功能鉴定提供生理依据。方法 35名男性健康飞行员先后接受常压常氧、氧浓度为14.5%的常压低氧暴露,采用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技术检查受试者低氧暴露前后的脑血流灌注,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结果低氧暴露后,飞行员的脉搏为(63.97±10.43)次/min,与暴露前(71.46±10.63)次/min相比明显下降(t=4.969,P<0.01)。低氧暴露后,飞行员的血氧饱和度为(92.46±3.64)%,与暴露前(96.31±1.23)%相比明显下降(t=6.437,P<0.01)。ASL结果显示双侧颞上回、双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行侧枕中回、右侧枕下回、双侧舌回、右侧梭状回、右侧楔叶及小脑部分脑区的血流灌注较前减少(P<0.05),未发现血流灌注增加脑区。结论低氧暴露后飞行员脑血流灌注均比暴露前明显减少,集中在颞叶及枕叶。运用ASL技术观察低氧暴露后飞行员脑血流灌注变化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娄亚先[6](2015)在《基于自旋标记下T2弛豫时间测量与相位对比技术的代谢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现代航空飞行中,加速度过荷易引起飞行员的意识丧失。飞机性能的提升以及任务的无差错性,要求飞行员在高精度的保护环境下作业,对飞行员脑血流量和脑氧代谢率两个重要生理指标的测量及时间进程下的参数分析,可提升过荷保护机制系统的精确度,保障飞行安全。目前,常用的测量脑氧代谢率的方法,即使用正电子发射仪。另外,也可使用特殊设备对血液样本立即进行分析。然而,这些实验处理流程需要相对较高的成本,且对身体产生损伤,不能成为常规的检测手段。本文结合了磁共振自旋标记下的T2弛豫测量技术与相位对比技术,无损地测量了脑血流量,氧摄取率和脑氧代谢率。首先,使用T2-relaxation-under-spin-tagging技术测量大脑静脉含氧量。本方法摒弃了传统的自旋回波序列,以0ms、40ms、80ms、160ms四个有效回波时间下的一组T2预饱和脉冲为基础,最大限度的减少血液流动对T2估计的影响,并交错使用控制瓣与标记瓣,分别对四个有效回波时间下采集的的控制像与标记像配对相减,测量静脉血的T2弛豫时间,并通过校正实验,解算出静脉窦的血液含氧量值,在每一组回波射频结束后打入90°非选择脉冲重置所有的质子磁化。其次,使用磁共振相位对比技术,测量四根大脑供血血管(左颈动脉,右颈动脉,左椎动脉与右椎动脉)的血流值,该方法根据梯度场下质子流动的速度越快,相位改变越大的原理为基础,设定双极梯度场,定量大脑动脉血流值,并通过3D结构像计算脑重量以评估大脑平均血流值。最后,根据菲克定理,结合静脉含氧量,脑血流值及红细胞比容值计算出脑氧代谢率。本文实验测得的大脑静脉含氧量值(64.48±5.33%)与磁共振相位图解算的全脑静脉含氧量值(67.84±8.52%)一致,脑血流值与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测得的脑血流值高度相关(p<0.01)。此外,本文还进行了咖啡因摄取对照实验与年龄性别对照实验。结果表明摄取咖啡因后,脑血流值下降,氧摄取率提高,总脑氧代谢率提高,该结果与PET测量结果一致;年老组的脑血流值与氧代谢值相比年轻组下降,且男性比女性下降的更快。磁共振自旋标记下的T2弛豫测量技术与相位对比技术完全无损,且总扫描时间不超过六分钟。在成为检测飞行员代谢指标的标准流程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滕云,祝筱姬,王敏,龚瑞,张定益,郭思润[7](2012)在《短时间飞行训练飞行员脑血流动力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生理状态下,机体本身具有主动调节脑血流动力的功能,脑血流变化受低气压缺氧、镁离子、咖啡因、热应激、激素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正加速度飞行应激可削弱飞行员的脑自主调节,甚至出现意识丧失,危及飞行员的生命。研究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飞行时一过性生理变化机制已成为航空医学的重点课题之一。我们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技术,对战斗机飞行员飞行训练前后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

李丽[8](2012)在《飞行员脑血管反应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结合屏气试验检测飞行人员脑血管反应性,观察影响其脑血管反应性的因素。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结合屏气试验测定90名现役飞行人员大脑中动脉的屏气指数,来评估飞行员脑血管反应性。首先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以年龄、血糖、血甘油三酯、血总胆固醇、血低密度脂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收缩压、舒张压、飞行时间、所飞机型、吸烟为自变量,屏气指数为因变量。分析受试者脑血管反应性与以上检测指标的相关性。依据统计学(多元逐步线性回归)结果,将飞行人员按吸烟与否分为:飞行人员吸烟组与不吸烟组两组;按所飞机型分为:歼击机组、直升机和运输机两组。检测两组大脑中动脉的屏气指数(Breath-Holding Index,BHI),收缩期峰血流速度增加率,舒张期末血流速度增加率,搏动指数下降率和阻抗指数下降率。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法,分别分析两组间脑血管反应性是否存在差异。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飞行人员不吸烟组与对照组(健康不吸烟地面人员)大脑中动脉的屏气指数(BHI)进行t检验,分析差异是否有显统计学意义。结果:线性逐步回归方差分析示:吸烟与机型对屏气指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5.25、4.75,P=0.02、0.01),且吸烟与屏气指数呈负相关,偏回归系数为﹣0.17(t=﹣2.14,P=0.04),所飞行机型与屏气指数呈正相关,偏回归系数为0.16(t=2.01,P=0.05)。年龄、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收缩压、舒张压、飞行时间对屏气指数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10)。吸烟飞行人员、不吸烟飞行人员BHI分别为1.03±0.40,1.20±0.34,t值为2.19,P值为0.03,显示吸烟飞行人员较不吸烟飞行人员BHI明显减低(P<0.05)。两组收缩期峰血流速度增加率,舒张期末血流速度增加率,搏动指数下降率和阻抗指数下降率相比, t值为分别为0.60,0.57,﹣0.48,﹣0.19, P值分别,0.55,0.57,0.64,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歼击机飞行人员、直升机和运输机飞行人员BHI分别为1.21±0.38,0.98±0.35,t值为﹣2.84,提示歼击机飞行人员较直升机和运输机飞行人员BHI明显增高(P<0.05)。两组收缩期峰血流速度增加率,舒张期末血流速度增加率,搏动指数下降率和阻抗指数下降率相比,t值为分别为﹣4.10,﹣4.04,2.11,2.64, P值分别为0.00,0.00,0.04,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吸烟飞行人员BHI为1.20±0.34,不吸烟地面健康人员BHI为1.19±0.38,不吸烟飞行人员与地面健康人员相比BHI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结合屏气试验测定大脑中动脉的屏气指数,可较好的评估脑血管反应性,可用于健康飞行人员选拔及鉴定。飞行人员脑血管反应性受吸烟及所飞机型的影响,吸烟可降低飞行人员脑血管反应性;歼击机飞行人员的脑血管反应性较直升机和运输机飞行人员的好。飞行人员脑血管反应性与健康地面人员差异不明显。

孙静[9](2011)在《电针对+Gz所致人体意识丧失防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机或航天飞机加速运动时,飞行员或航天员都会受到相当大的足向头方向的持续性加速度(+Gz)。+Gz可造成机体血液和体液重新分布,引发意识丧失(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G-LOC),对飞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另外,高性能飞行器在训练或作战时,从-Gz、0Gz的加速度在飞行时突然转为持续性+Gz作用时,造成飞行员+Gz耐力下降,比单纯+Gz作用更易发生G-LOC,此现象叫做推拉效应(push-pull effect, PPE)。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防护设备和生理对抗动作等措施来抑制+Gz导致的脑血流减少,防止G-LOC的发生,但这些措施并未根本解决G-LOC的防护作用。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更为切实有效的方法来预防G-LOC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的前期发现电针可以模拟缺血预处理,增加脑对缺血的耐受。而脑缺血是G-LOC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推测电针刺激同样会增强人体对+Gz引起的急性脑缺血的耐受能力,降低G-LOC的发生。本研究利用旋转床联合下体负压模拟G-LOC,探讨不同电针刺激方案对预防G-LOC的效果,并且在高性能载人离心机上进一步验证电针刺激对+Gz暴露和PPE引起G-LOC的预防作用,为G-LOC防护提供新视角。第一部分电针刺激对正常人群模拟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方法1.提前30min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采取自身对照,其中6名为女性,年龄22±3岁,BMI24±1 kg/m2,本试验随机分为三组。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被试者双侧―内关穴‖在模拟G-LOC发生之前给予30min电针刺激;Non-acupoint:在被试者双侧大臂非穴位部位给予电针刺激,电针刺激参数与Acupoint组相同。本试验采取的是自身对照,所有被试者第一次试验结束均休息一周后行下次试验(不同组别)。在试验过程中连续监测被试者的平均耐受时间、一般生理学参数、心脏泵血功能、脑血流、血浆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脑电双频指数(BIS)。2.模拟G-LOC发生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时对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采取自身对照,其中3名为女性,年龄24±2岁,BMI26±2 kg/m2,根据随机数字表将被试者随机分为三组。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在模拟G-LOC发生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电针刺激时间与被试者G-LOC耐受时间相同;Non-acupoint:在被试者双侧大臂非穴位部位给予电针刺激,电针刺激参数同Acupoint组相同。本试验采取的是自身对照,所有被试者第一次试验结束后均休息一周行下次试验(不同组别)。在试验过程中连续监测被试者的平均耐受时间、一般生理学参数、心脏泵血功能、脑血流、血浆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BIS。3.提前5d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其中5名为女性,年龄23±2岁,BMI22±5 kg/m2,根据随机数字表将被试者随机分为二组。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在被试者双侧―内关穴‖给予电针刺激,30min/d,连续5天,在第6天模拟G-LOC。在试验过程中连续监测被试者的平均耐受时间、一般生理学参数、心脏泵血功能、脑血流和BIS。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电针提前30min刺激可以明显延长平均G-LOC耐受时间;在心脏泵血功能和脑功能中,电针刺激可以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量,与对照组和非穴位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给予30min电针刺激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非穴位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另外,电针刺激组还可以提高交感神经兴奋的敏感性。BIS分析中,电针组BIS远远高于对照组和非穴位组。2.发生G-LOC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可以明显延长平均耐受时间。与对照组和非穴位组相比,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心脏每搏输出量、大脑中动脉血流量、血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BIS值都显着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在心率变异性的分析中发现,电针可以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3.提前5d电针刺激,30min/d可以显着延长平均G-LOC耐受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脑功能中,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显着增加大脑中动脉血流量和最大脑血流速度。但是,在心功能、心率变异分析中两组之间并没有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发生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方法1.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Gz暴露防护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7名训练员采取自身对照,年龄22±3岁,身高172±2cm,根据随机数字表将被试者随机分为分为二组。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在离心机转动的同时给予被试者双侧―足三里‖电针刺激;所有被试者第一次试验结束后均休息一周后行下次试验(不同组别)。记录被试者所能耐受最大G值和周边视觉消失时间(PLL),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和BIS值,血液指标为电针刺激之前(+Gz暴露之前)和电针刺激(+Gz暴露之后)之后即刻抽血。2.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推拉效应防护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7名训练员,年龄22±3岁,身高172±2cm, 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在被试者双侧―足三里‖给予电针刺激;每次推拉动作间隔时间为3~5min。本试验采取自身对照,所有被试者第一次试验结束后均休息一周后行下次试验(不同组别)。记录被试者所能耐受最大G值,同时记录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和BIS值,结果1. +Gz暴露中,与对照组(3.9±0.1Gz)相比,给予电针刺激(4.7±0.2Gz),所有被试者+Gz暴露峰值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所有被试者在给予电针刺激后均有不同程度的PLL消失时间(耐受时间)延长,对照组PLL消失时间(耐受时间)为39.0±1.4s,电针组PLL消失时间(耐受时间)为47.5±2.8s,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Gz暴露后,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LH/HF的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然而,平均心率、血浆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BIS值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在推拉效应中,给予电针刺激后,所有被试者G值耐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与对照组(2.75±0.09G)相比,电针组平均G值耐力(3. 57±0.2G)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在推拉效应中电针组LH/HF的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电针组和对照组BIS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次和重复电针刺激―内关穴‖或―足三里‖均可以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的敏感性、增强心脏泵血功能、影响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量;同时电针可以增加脑对缺血的耐受,延长平均耐受时间,提高人体对+Gz的耐受,最终有效地预防G-LOC的发生。

马园园[10](2011)在《基于动脉自旋标记的fMRI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是民航之本,减少管制员和飞行员的人为不安全因素,是减少飞行事故、提高飞行安全的重要途径。大脑的生理健康关系到活动主体-人行为执行的正确与否,错误的行为将会导致管制员和飞行员做出错误的决定,这将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飞行事故。因此,为了保障飞行安全,对民航人员的大脑行为进行研究是不容忽视的课题。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具有无创、高时空分辨率等多重优势,在脑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功能磁共振信号包括BOLD和ASL信号两种。目前,与传统的磁共振技术相比,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不需要复杂精细的实验设计,也不需要被试做出反应,非常适合临床上的研究和应用。本文旨在为飞行员选拔过程中的视觉检查提供技术支持。通过总结BOLD信号的方法,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然后选择适合的方法对静息态ASL数据进行处理。应用ASL技术研究人脑血流,通过对比正常人在静息和视觉刺激下的脑血流的差异进一步证明此方法的可行性。用独立成分分析方法将静息态ASL数据分离出大脑默认网络和视觉网络并对这一结果进行解释,进一步验证了ASL数据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飞行员及管制员的视觉系统和大脑健康打下基础。

二、飞行员脑血流监测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行员脑血流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微球法观察急性低氧应激对小鼠脏器血流量的影响及乙酰唑胺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急性低氧应激对小鼠脏器血流量的影响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试剂配制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分组
        1.2.2 实验准备
        1.2.3 实验手术操作
        1.2.4 血流量检测
        1.2.5 动脉血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1.4 实验结果
        1.4.1 微球回收率结果
        1.4.2 低氧小鼠器官组织血流量结果
        1.4.3 低氧通气1min到3min小鼠器官组织血流变化量结果
        1.4.4 常氧与低氧通气1min、3min时的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1.5 实验讨论
第二部分 乙酰唑胺干预对急性低氧应激小鼠脏器血流量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试剂配制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2 血流量检测
        2.2.3 血清β-内啡肽、血管紧张素Ⅱ和儿茶酚胺的测定
    2.3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实验小鼠基础参数
        2.4.2 微球回收率结果
        2.4.3 各组小鼠器官组织血流量结果
        2.4.4 各组织器官各组间1 min到3 min血流量降低结果
        2.4.5 小鼠血清中β-内啡肽、血管紧张素Ⅱ和儿茶酚胺含量结果
    2.5 实验讨论
全文总结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实验动物血流量测量方法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图

(2)基于ASL序列的飞行员模拟失重状态脑功能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模拟失重研究背景
    1.2 飞行员失重以及脑功能变化研究现状
        1.2.1 飞行员失重研究现状
        1.2.2 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研究现状
        1.2.3 大脑功能连接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内容安排
第二章 ASL序列技术特点及成像技术原理
    2.1 PASL和pCASL序列技术原理对比
    2.2 pCASL序列量化原理
    2.3 ASL技术与CT技术及PET技术应用对比总结
    2.4 小结
第三章 模拟失重下基于多延迟ASL的飞行员脑血流变化研究
    3.1 头低位-10°模拟失重实验方案设计以及数据采集参数
    3.2 数据预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多延迟ASL图像处理流程
        3.3.2 动脉传输时间变化分析
        3.3.3 脑血流参数变化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模拟失重下飞行员脑氧代谢率的测量
    4.1 数据采集序列及参数
    4.2 脑氧代谢率测量
        4.2.1 脑氧代谢率测量方法
        4.2.2 TRUST序列及数据分析方法
        4.2.3 参数测量结果及分析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模拟失重下飞行员单位功能连接强度供血量改变研究
    5.1 序列扫描参数及数据预处理
        5.1.1 BOLD数据分析
        5.1.2 ASL数据分析
    5.2 脑血流与大脑功能连接研究价值
    5.3 脑血流和功能连接强度相关性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工作总结及飞行员训练模式以及体检机制的探索
    6.1 工作总结
    6.2 实验设计的进一步探讨及未来的研究趋势
    6.3 基于脑功能变化飞行员训练模式的讨论及飞行员体检机制的探索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3)飞行员与普通人群血压与脑血流速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1.2 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一般资料的收集
        1.3.2 血压的测量
        1.3.3 T C D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模拟低氧暴露对飞行员静息态脑功能及脑血流灌注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模拟低氧暴露条件下飞行员脑部功能变化:基于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模拟低氧暴露条件下飞行员脑血流灌注变化:基于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自旋标记下T2弛豫时间测量与相位对比技术的代谢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代谢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TRUST的静脉含氧量测量原理
    2.1 引言
    2.2 TRUST技术原理
        2.2.1 自旋回波与T2值的测量
        2.2.2 TRUST序列设计原理
        2.2.3 Yv的测量
    2.3 TRUST数据采集与处理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磁共振相位图测Yv原理
    3.1 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基本原理
        3.1.1 磁化率和磁敏感物质
        3.1.2 相位
        3.1.3 几何形态
        3.1.4 相位解缠
    3.2 磁敏感加权成像数据的解读
    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cMRI的脑血流量测量
    4.1 引言
    4.2 PC技术原理
        4.2.1 空间编码
        4.2.2 PC成像原理
        4.2.3 PC定位与伪影
    4.3 PC技术测量脑血流实验
        4.3.1 实验对象
        4.3.2 PC数据采集参数
        4.3.3 PC测量CBF实验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MRO2测量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对象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年龄对照实验
        5.3.2 咖啡因摄取对照实验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8)飞行员脑血管反应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对象
    2. 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研究成果
致谢

(9)电针对+Gz所致人体意识丧失防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电针刺激对正常人体模拟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1.1 被试者的筛选
        1.2 实验设备
        1.3 试验步骤
        1.4 参数测量
    2 方法
        2.1 提前30min 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2.2 模拟G-LOC 发生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2.3 提前5d 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志愿者一般资料
        4.2 提前30min 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4.3 模拟G-LOC 发生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4.4 提前5d 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5 讨论
第二部分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发生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1.1 被试者的筛选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步骤
        1.4 参数测量
    2 方法
        2.1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Gz 暴露防护作用的研究
        2.2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推拉动作防护作用的研究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训练员一般资料
        4.2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Gz 暴露防护作用的研究
        4.3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推拉动作防护作用的研究
    5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动脉自旋标记的fMRI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全文结构
第二章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2.1 功能磁共振成像
        2.1.1 功能磁共振成像原理
        2.1.2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2.1.3 功能磁共振实验设计
        2.1.4 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3 BOLD-fMRI 和ASL-fMRI
        2.3.1 基于 BOLD 信号的fMRI 原理
        2.3.2 基于 ASL 技术的功能磁共振
        2.3.3 BOLD 与 ASL 对比
    2.4 人脑视觉系统
        2.4.1 视觉光学系统
        2.4.2 视觉神经生理学系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功能磁共振的大脑功能整合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总结
    3.1 相关分析
    3.2 相干分析
    3.3 一般线性模型
    3.4 独立成分分析
        3.4.1 背景介绍
        3.4.2 数学模型
        3.4.3 模型假设
        3.4.4 预处理步骤
        3.4.5 常用的ICA 估计原理
        3.4.6 sICA 和tICA 及其在fMRI 上的应用
        3.4.7 Informax ICA 和fixed-point ICA
        3.4.8 存在问题
        3.4.9 ICA 方法在fMRI 领域的应用
    3.5 模糊聚类分析
    3.6 结构方程模型
    3.7 多变量自回归模型
    3.8 动态因果模型
    3.9 Granger 因果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SL 视觉刺激下脑血流计算
    4.1 CBF 计算
    4.2 基于 ASL 技术的正常人脑血流的计算
        4.2.1 视觉刺激实验设计
        4.2.2 静息态与视觉刺激下的ASL 数据采集
        4.2.3 静息态与视觉刺激次下ASL 数据预处理
        4.2.4 静息态与视觉刺激下CBF 图像分析
        4.2.5 静息态与视觉刺激下CBF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动脉自旋标记技术的大脑功能网络的研究
    5.1 大脑功能网络
        5.1.1 默认网络
        5.1.2 视觉网络
    5.2 基于 ASL-fMRI 的静息态默认网络的研究
        5.2.1 静息态ASL 数据ICA 分析
        5.2.2 默认网络的ASL 数据ICA 分析结果与讨论
    5.3 基于ASL-fMRI 的静息态视觉网络的研究
        5.3.1 视觉网络的ASL 数据分析
        5.3.2 视觉网络的ASL 数据ICA 分析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成果与展望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飞行员脑血流监测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球法观察急性低氧应激对小鼠脏器血流量的影响及乙酰唑胺干预的研究[D]. 袁周阳. 青海大学, 2020(02)
  • [2]基于ASL序列的飞行员模拟失重状态脑功能变化研究[D]. 张健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
  • [3]飞行员与普通人群血压与脑血流速度的关系研究[J]. 田春艳,王海音,许波,王新宴,张莎莎. 空军医学杂志, 2017(04)
  • [4]模拟低氧暴露对飞行员静息态脑功能及脑血流灌注影响的初步研究[D]. 刘洁. 第四军医大学, 2015(02)
  • [5]模拟低氧暴露对飞行员脑血流灌注的影响[J]. 刘洁,张挽时,钱龙,刘明熙,徐先荣,孟利民.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01)
  • [6]基于自旋标记下T2弛豫时间测量与相位对比技术的代谢功能研究[D]. 娄亚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03)
  • [7]短时间飞行训练飞行员脑血流动力学的研究[J]. 滕云,祝筱姬,王敏,龚瑞,张定益,郭思润.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2(08)
  • [8]飞行员脑血管反应性影响因素的分析[D]. 李丽. 安徽医科大学, 2012(01)
  • [9]电针对+Gz所致人体意识丧失防护作用的研究[D]. 孙静.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3)
  • [10]基于动脉自旋标记的fMRI数据分析处理方法的研究[D]. 马园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1(11)

标签:;  ;  ;  

飞行员脑血流监测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