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嵌入式互联网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煌达[1](2021)在《基于互联网的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将物联网云平台技术与发动机燃烧测试技术相结合,创造性地研制了一套集远程数据存储与多设备访问功能的自由活塞压燃试验测控平台,包括本地压燃实验压力及活塞位移数据的精准采集与远程储存以及远程交互平台开发。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研制实验台架的位移采集装置,以适配于课题组自研的单缸自由活塞压燃装置,改进位移测量的方式以提高整体测量精度。基于已授权的新型活塞运动位移测量系统发明专利,设计研制以光电传感为核心的高速位移检测装置。通过直接操作寄存器的方式进行单片机采集程序开发,配置物联网通信模块及阿里云物联网设备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实验数据实时精准采集与远程储存。针对基于物联网应用的均质压缩燃烧装置数据采集试验,进行远程实验室测控系统开发。以Netty网络框架开发服务器程序,实现底层数据接收与转发、维护客户端及My SQL数据库的连接,同时满足高性能、高并发的网络需求。通过Java Script、CSS及HTML等技术设计Web网页客户端,实现便捷高效的远程交互功能。据课题组实验数据要求,确立通信协议,设计并建立远程数据库,使得课题组可以对历次实验测试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以单元测试方式对整个系统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单个光电传感器采样频率达到9.36),满足本压缩燃烧装置对采样实时性要求,多通道数据采样方式相比于原数据采集系统在采样精度上有显着的改进。远程实验室实时测控平台在网页资源加载和交互操作功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Web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功能体现出了极高的泛用性和实时性。
于勇[2](2021)在《基于嵌入式的少模光时域反射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高。因为香农极限定理限制着基于单模光纤的光通信网络容量上限,迫切需求革命性的新技术解决当前网络容量挑战。一种以少模光纤为传播媒介的模分复用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采用相互正交的空间模式作为互不影响的传播通道,能够提高光通信系统容量。然而,少模光纤中独有的损伤特性如模式相关损耗、模式耦合、差分模式群时延会影响模分复用技术的传输能力,降低模分复用系统的传输距离;此外,不同空间模式的传输特性存在差别,而且空间模式之间又会因串扰问题相互影响,这导致检测少模光纤的链路故障状况要难于单模光纤。因而,研究少模光纤的损伤测量技术与光纤故障检测技术尤为重要。这对于优化少模光纤结构、为模分复用系统损伤补偿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光通信系统传输能力等方面十分重要。目前主流的少模光纤损伤检测技术有脉冲响应技术、波长扫描干涉技术和背向瑞利散射测量技术。本文依据背向瑞利散射测量技术研制出一种基于嵌入式的少模光时域反射仪,其原理为利用光脉冲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背向瑞利散射效应获得光纤损伤与光纤结构参数。本文在理论分析空间模式正交性与少模光纤背向瑞利散射特性的基础上,分别搭建了嵌入式少模光时域反射仪的硬件平台、研发了嵌入式少模光时域反射仪的人机交互软件,并针对6模光纤与3模光纤进行测量,分析了嵌入式少模光时域反射仪的动态范围、空间分辨率等指标,并验证了少模光时域反射仪在故障定位与测量模式耦合、差分模式群时延与模式相关损耗的性能。本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包括如下:1.针对少模光时域反射仪需要满足测量不同空间模式传输特性的问题,本文搭建一种光子灯笼+少模环形器的光纤故障检测系统,利用光子灯笼实现模式复用器和模式解复用器,最终通过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激发少模光纤中的多种空间模式,并分离少模光纤中的不同空间模式,为后续的少模光纤损伤检测与链路故障诊断奠定基础。2.针对少模光纤损伤检测独有的模式相关损耗、模式耦合、差分模式群时延。本文首先建立基于少模光纤的背向瑞利散射理论模型,然后通过对少模光纤损伤产生机理的深入研究,理论推导出少模光纤模式相关损耗、模式耦合与背向瑞利散射曲线斜率的关系式,进而得到上述损伤参数的检测结果,而差分模式群时延则采用时间飞行法获得。最终通过实验证明该系统可以达到测量目的,实现了少模光时域反射仪满足多模式、多参量测量的设计初衷。3.针对光纤链路故障诊断过程中,因噪声而引起的故障点误判问题,本文使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去除测量数据中的噪声。通过仿真与最终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能够保持测量曲线原有变换趋势的情况下,使曲线变得平滑,进而提高少模光时域反射仪的故障诊断精确度。4.针对目前少模光时域反射仪体积大、功耗大、成本高等问题。本文使用嵌入式设备作为少模光时域反射仪的数据处理与人机交互平台。具体型号为Xilinx公司的Zynq-7000 SOC硬件平台,最终实验结果表明嵌入式设备能够满足设计需求,且更具便携性。
王晔[3](2021)在《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应用型人才需要顺应行业和社会发展趋势,需要掌握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拥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死读书"和"读死书"都已经成为过去式了,"互联网+"背景下"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是有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以及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探究"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吴雅威[4](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马子瞻[5](2021)在《多参数生化健康监测POCT设备主机系统设计与云端应用开发》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分级诊疗政策逐步落地,即时检测(Point of Care Testing,POCT)技术因成本较低、操作便捷、诊断迅速等特性,极大地推动了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体系向基层、家庭等场景的覆盖。但截至目前,大多数POCT设备存在检测模块单一、仅能对一类指标检测的问题,例如家用血糖仪只能对血糖指标进行日常监测,而未考虑糖尿病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如高发的糖尿病肾病等。同时,POCT设备往往只具备检测功能,在数据管理、统计、上传等方面较为缺乏,数据可视化程度也较低,不便于长期指标监测与慢病管理。不仅如此,POCT设备还普遍存在云端化与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不利于医护人员与用户即时查看指标信息,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层医疗机构及家庭场景下使用的多参数生化健康监测POCT设备主机系统,支持多个检测模块接入,并研发了配套云端微信小程序。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以嵌入式主控芯片为核心研发了设备主机系统。完成嵌入式主板人机交互模块与外围通讯模块接口设计、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移植,设备驱动开发等工作,实现多模块接入、Wi-Fi通讯与触摸屏控制等功能。基于触摸屏功能,结合使用场景与适用人群,设计软件功能框架与人机交互界面,完成本地应用软件开发。接着,开发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应用软件,配套主机系统,设计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数据管理、统计、可视化、医护留言、检测结果建议、知识推荐等功能,提高POCT技术云端化与智能化水平。最后,为进一步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实现疾病预测功能,本文基于皮马印第安人糖尿病数据集,构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糖尿病预测模型,并通过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改进与参数优化,预测准确率达到82.08%。本文研发的主机系统及其配套的云端应用软件具备多参数、多模块、功能丰富、云端化及智能化等特点,对于健康监测与慢病管理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陈嘉琦[6](2020)在《面向防火墙漏洞的动态分析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信息化时代到来,互联网的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互联网迅猛发展极大方便了人们生活的同时,其带来的安全问题接踵而至。防火墙作为外网和内网之间的屏障,在针对网络安全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防火墙本身被攻击者渗透利用,那么就根本无法保障内网的安全。据统计,仅在2019年-2020年,Cisco公司针对Cisco ASA系列的防火墙设备和思科火力威胁防御软件发布了30多个安全补丁,其中严重漏洞高达12个。鉴于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防火墙进行安全性测试具有必要性。本文基于QEMU虚拟化软件,构建攻击主机和被攻击主机平台,采用GNS3软件仿真实际网络中的防火墙设备,并使用IDA Pro工具更深入地进行漏洞的逆向分析,进一步利用Linux操作系统,演示攻击平台的渗透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面向防火墙漏洞的动态分析方法,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防火墙厂商官网上获取设备固件,对于没有提供固件下载的设备,通过硬件连接来使用编程器设备固件。2.根据嵌入式设备常见的漏洞进行研究和分类,分析漏洞的攻击方式和形成原理,并从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方法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分析,编写了相关漏洞检测脚本。3.对防火墙固件进行系统仿真,输入漏洞检测脚本对仿真平台进行攻击,以此来检测防火墙是否包含漏洞。实验表明,论文设计的防火墙动态分析方法可有效分析检测防火墙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并且本文提出的面向防火墙漏洞的分析方法为防火墙的安全防御提供了技术参考。
郑在富[7](2020)在《基于Wi-Fi的气缸无线传输网络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自从2009年8月温总理号召建设“感知中国”后,物联网迅速在工业中发展。随着物联网的普及,以及云计算的大量运用,物联网重点发展的工业智能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物联网需要将各种信息汇入互联网,无线传输网络便是最好的选择。在此机遇之下,部分企业希望将工业自动化与物联网结合起来,提前在即将到来的智能工业中分一杯羹。物联网指的是物物互联,要将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所有物件达到物联网的要求,首先要攻克的是性能复杂的物件,无疑气缸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于是便有了基于物联网的气缸无线传输系统这个工程应用课题。本文首先对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气动电子技术进行理论分析,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气缸。明确课题的要求是如何让气缸与物联网结合起来。经过工业现场环境分析确认该项目为“基于Wi-Fi的气缸无线传输网络系统”,采用Wi-Fi技术对气缸采集的实时温度、振动情况和位置信息进行传输、处理和控制。明确了课题要求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1)通过对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现状进行分析,对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就行了区别比较,明确在现有工业互联网的前提下,物联网运用到工业自动化中是有一定价值的,对“智能工业”是有意义的。传统的自动化生产线与物联网技术结合起来是本课题的价值体现,从而确定了本项目在工业运用上的价值。从气动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出发,对气动电子技术进行了概括,对气动执行元件进行了分析,确定重点和难点都在气缸,从而确定了物联网的“物”为气缸。(2)分析物联网理论基础,分析物联网无线技术,确定技术方案和路线是Wi-Fi技术。从物联网的优点、特点、体系架构、中间件和安全体系等方面对物联网进行分析,阐述了物联网无线技术知识。对全球无线电划分、网络拓扑结构和规模大小进行分析,对比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普适泛在网络之间的关系。对比几种常见的无线网络协议后重点分析了嵌入式Wi-Fi。确定在满足通用性、安全性和选择多样性几个方面的条件后设计无线网络的配置方案。对通常用于生产设备的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器进行分析,着重研究西门子SIMATIC控制器PLC,对TIA博途(TIA Portal)进行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为利用物联网思维的“基于Wi-Fi的气缸无线传输网络的研究与实现”。(3)对器件CC3200详细的介绍和Simple Link子系统的学习,最终确定选择CC3200进行项目开发,重点分析了Simple Link子系统。验证了CC3200能满足该设计的硬件要求。设计了CC3200硬件系统。(4)经过分析后构建了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传输系统,实现多节点,不同信号量的采集、接收和处理。分别设计了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无线传输系统硬件框架图、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无线传输系统总体设计通信流程、CC3200与传感器接口电路、CC3200硬件电路、温度传感器硬件接口、位置传感器、振动传感器等硬件系统,重点设计了西门子S7-1500硬件组态及HMI(人机界面)。(5)基于Simple Link Wi-Fi协议用CC3200开发设计了具有多个传感器节点的软件系统。分别完成了移动端软件设计、WEB软件设计和S7-1500与HMI(人机界面)设计。(6)用该系统对不同生产环境中的气缸进行了验证分析,均符合设计要求,达到了设计基于Wi-Fi的气缸无线传输系统课题要求。物联网与工业自动化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工业实用性。
李琳[8](2020)在《数字音乐营销中的推荐系统关键方法与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媒体音乐的增长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音乐消费方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在线音乐,这种变化趋势促使数字音乐的营销模式逐渐向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营销转变,推荐系统的诞生使其成为可能,通过融合多种推荐算法/策略(用户画像、协同过滤、内容过滤等)捕捉用户的兴趣偏好,并将感兴趣的内容推荐给用户。然而,与其他类型的推荐内容相比,数字音乐中存在诸多独特性和挑战性问题,导致现有推荐算法未能发挥很好的营销效果。为此,如何提出切实有效的音乐推荐算法,用于提升数字音乐的营销效率,是众多音乐平台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在音乐偏好理论和推荐技术的研究基础上,作者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用户属性、歌曲元数据及用户行为进行深度挖掘,提出了一系列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的音乐推荐算法,为数字音乐在内容分发、用户体验和商业变现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达到了降本增效的营销目的,也为其他内容领域的营销优化策略提供了实践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时,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也进一步拓展了营销理论和服务科学的应用范畴,为推动数字音乐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具体来讲,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包括:(1)针对数字音乐营销中的行为数据稀疏性,导致无法充分挖掘用户音乐偏好特征,提出了融合内容表示的度量排序学习推荐算法(CRMRL)。主要创新点:当前主流推荐算法仅能挖掘用户与歌曲之间的一般性关系,无法从全局和细粒度层面区分用户对歌曲局部特征的偏好程度。加之,大量新上架歌曲和冷门歌曲导致模型在不同数据稀疏度下的鲁棒性下降。为此,作者利用观测和未观测行为数据构造相对偏序关系,使模型得到充分训练,同时构建与推荐任务相关的音频特征提取子模型,以进一步缓解数据的稀疏性问题,最后通过度量学习挖掘用户与歌曲之间的偏好关系。与现有推荐算法相比,CRMRL算法解决了数据极端稀疏场景下的推荐问题,能够充分挖掘用户的音乐偏好特征,其研究成果可用于提升新上架歌曲冷门歌曲的曝光率及营销投入的产出比,并激发音乐艺术家的创作热情。(2)针对音乐偏好具有的差异性和动态性,缺乏不同用户对同一首歌曲的偏好差异识别,提出了基于多层注意力表示的音乐推荐算法(HARM)。主要创新点:当前业内方法只能做到一般意义上的时序关系挖掘,忽略了“不同用户对同一首歌曲多维特征的关注点和差异程度均有所不同”,导致推荐算法在个性化程度更高的音乐收听服务中的准确率下降。为此,本论文利用自注意力网络和循环神经网络等技术,从用户属性和歌曲内容中多维度学习歌曲的嵌入式表示,用于识别不同用户对同一首歌曲的偏好差异性,以及用户在收听会话中对不同歌曲的感兴趣程度。与现有推荐算法相比,HARM算法实现了用户音乐偏好的多维度捕捉,从而提升模型预测下一首歌曲的精准度,其研究成果可用于下一首歌曲等推荐任务,为用户带来个性化程度更高的音乐收听服务,提高用户对音乐平台的满意度和付费意愿。(3)针对隐式反馈行为中存在着大量的噪声数据,未考虑从细粒度层面识别歌曲局部噪声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时序推荐算法(ASR)。主要创新点:当前业内方法只停留在全局层面的注意力机制研究,使得模型只擅长处理长会话数据的推荐场景,当面临短会话数据时推荐质量急剧下降。为此,本论文优先刻画歌曲的局部特征信息,利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歌曲的高层语义特征,然后将上一层提取的歌曲高层语义特征,按照用户收听的时间序列重新形成会话时序列表,以构建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双向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使其能够降低噪声数据的影响并学习歌曲之间的强依赖关系。与现有推荐算法相比,ASR算法在不同会话长度下的鲁棒性显着增强,有效提升了模型在噪声数据影响下的推荐质量,其研究成果可用于每日歌单推荐自动播放列表等推荐任务,增强用户对本次音乐收听主题的感知价值。
邓理,王中原[9](2020)在《嵌入式协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中的跨部门协同及其困境》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应用使得政府组织结构发生了一定转型,但对于变迁后的部门间互动及其绩效,既有文献尚未充分探讨。对此,文章尝试概念化信息化改革后的跨部门协同情境并分析协同效果。基于A市"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的案例研究发现,制度变革和技术应用使得基层受理中心在业务和技术层面需要得到条线部门的支持,呈现出"嵌入式协同"的条块关系。受理中心的行政效能常态性受到条线部门的影响及塑造,产生了对条线的深度资源依赖,协同目标从事务性议题转变为维持特定部门功能的良性运转,与经典科层制协同存在显着差异。但在治理实践中,嵌入式协同蕴含了条块矛盾的再生产。责任分化、责任模糊化、目标偏差、条线"程序主义"与基层"结果导向"的张力等因素降低了协同主体的利益一致性,协商效果受限、协同权威不足亦弱化了矛盾协调能力,使得基层政务服务尚未达到最优状态。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通过提出"嵌入性协同"丰富了信息化时代的府际关系研究,弥补了政府整体主义视角的不足,并勾勒了其困境及机理。在政策层面,整体性政府的实现需要正视并克服上述挑战。
杨方圆[10](2020)在《嵌入式软件技术的现状探讨》文中认为科技的创新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式,随着我国当前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一些新兴的技术和软件技术逐渐的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例如,在当前时代下,嵌入式软件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嵌入式软件技术是近几年来兴起的软件技术,属于计算机技术的范畴,自从嵌入式软件技术在实际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之后,在各个领域的工作中较为常见,嵌入式软件技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嵌入式互联网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嵌入式互联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互联网的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均质充量压缩燃烧研究现状 |
1.2.2 智慧实验室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2 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压燃试验数据采集系统 |
2.1.1 自由活塞压燃试验平台 |
2.1.2 微控芯片及物联网通信模块选型 |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 核心技术介绍 |
2.3.1 传感器技术 |
2.3.2 物联网技术 |
2.3.3 HTTP协议 |
2.4 本章小结 |
3 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硬件研制 |
3.1 自由活塞竖直位移检测装置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光电传感器工作原理与选型 |
3.1.3 测量装置设计与参数计算 |
3.2 滤波放大电路设计 |
3.3 嵌入式最小系统设计 |
3.3.1 外部中断模数转换模块 |
3.3.2 物联网通信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4 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软件开发 |
4.1 系统需求分析及功能概述 |
4.2 服务器端设计 |
4.2.1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
4.2.2 核心数据业务设计 |
4.3 Web客户端设计 |
4.3.1 跨域动态网页设计 |
4.3.2 网页界面设计及展示 |
4.4 数据库配置与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功能测试及验证 |
5.1 位移数据采集系统功能验证 |
5.1.1 单个光电传感器信号采集功能验证 |
5.1.2 光电传感器阵列信号采集功能验证 |
5.2 数据存储与远程信息交互功能验证 |
5.2.1 数据库远程存储功能验证 |
5.2.2 web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功能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2)基于嵌入式的少模光时域反射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少模光纤的发展现状 |
1.2.2 光时域反射仪的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少模光时域反射仪的基本原理 |
2.1 少模光纤的传输特性 |
2.1.1 光纤的分类 |
2.1.2 少模光纤模式 |
2.1.3 模式正交性 |
2.2 少模光纤背向瑞利散射 |
2.2.1 瑞利散射与菲涅尔反射 |
2.2.2 少模光纤的背向瑞利散射 |
2.3 少模光时域反射仪技术 |
2.3.1 少模光时域反射仪测量原理 |
2.3.2 少模光时域反射仪主要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嵌入式少模光时域反射仪硬件系统设计 |
3.1 嵌入式少模光时域反射仪硬件结构设计 |
3.2 嵌入式少模光时域反射仪硬件平台 |
3.2.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3.2.2 嵌入式处理器选择 |
3.2.3 Zynq-7000 系列平台框架 |
3.3 嵌入式硬件平台工程搭建 |
3.3.1 Zynq芯片的配置 |
3.3.2 系统整体配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嵌入式少模光时域反射仪软件系统设计 |
4.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4.1.1 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 |
4.1.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 |
4.2 Linux操作系统的开发环境搭建 |
4.2.1 交叉编译工具链的搭建 |
4.2.2 Qt集成开发环境的搭建 |
4.3 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
4.3.1 Zynq-7000 Soc启动过程 |
4.3.2 UBOOT的配置 |
4.3.3 Kernel的配置 |
4.3.4 根文件系统的配置 |
4.4 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滤波处理 |
4.5 嵌入式少模光时域反射仪应用软件设计 |
4.5.1 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
4.5.2 嵌入式少模光纤光时域反射仪软件结构 |
4.5.3 参数设置模块 |
4.5.4 数据处理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嵌入式少模光时域反射仪的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嵌入式少模光时域反射仪测试系统 |
5.2 嵌入式少模光时域反射仪性能指标 |
5.2.1 空间分辨率 |
5.2.2 动态范围 |
5.3 嵌入式少模光时域反射仪测试结果 |
5.3.1 脉冲宽度对测试曲线的影响 |
5.3.2 卡尔曼滤波算法对测试曲线的影响 |
5.3.3 故障定位测试 |
5.3.4 模式相关损耗、模式耦合与差分模式群时延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转变 |
(一)互联网技术成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必备条件和技术支撑 |
(二)“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得到重视和认可 |
(三)信息获取成本降低 |
二、“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
三、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分析 |
(一)搭建“线上+线下”的校企合作平台 |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利用好慕课等线上教育平台 |
(三)嵌入专业教学 |
(四)嵌入行业发展,做好调研分析 |
(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
1.2.4 评述与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智库 |
2.1.2 智慧服务 |
2.1.3 智慧数据服务 |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管理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2.3 用户场景理论 |
2.2.4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
3.1.3 结果分析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
4.2.1 图情机构主体 |
4.2.2 智慧数据 |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
4.3.1 数据多源性 |
4.3.2 技术智能性 |
4.3.3 服务场景化 |
4.4 案例分析 |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5.2.2 智库需求感知 |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
5.2.4 智能化推荐 |
5.2.5 案例分析 |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3.1 智库活动层 |
5.3.2 嵌入层 |
5.3.3 融合层 |
5.3.4 服务层 |
5.3.5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
6.1.1 智库特征识别 |
6.1.2 智库需求确定 |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
6.3 多源数据融合 |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1 场景化服务 |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
7.5.3 评价指标优化 |
7.5.4 评价指标赋权 |
7.6 实证研究 |
7.6.1 研究方法 |
7.6.2 数据分析 |
7.6.3 结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多参数生化健康监测POCT设备主机系统设计与云端应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POCT相关技术 |
1.2.1 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技术 |
1.2.2 荧光免疫层析定量检测技术 |
1.3 POCT设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5 论文框架 |
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与主机硬件系统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与基本功能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3 主机主控芯片选型 |
2.4 主机操作系统选择 |
2.5 开发平台选择 |
2.6 电化学模块与荧光免疫模块硬件介绍 |
2.6.1 电化学模块 |
2.6.2 荧光免疫模块 |
2.7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2.7.1 RGB触摸显示屏幕 |
2.7.2 TF卡 |
2.7.3 扫码器模块 |
2.8 外围通讯模块接口设计 |
2.8.1 USB接口 |
2.8.2 Wi-Fi接口 |
2.9 本章小结 |
3 主机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3.2 开发环境搭建 |
3.3 操作系统移植 |
3.3.1 u-boot移植 |
3.3.2 内核移植 |
3.3.3 根文件系统构建 |
3.3.4 主机操作系统测试实例 |
3.4 设备驱动开发 |
3.4.1 设备驱动开发概述 |
3.4.2 UART驱动开发 |
3.4.3 触摸屏驱动开发 |
3.4.4 Wi-Fi模块 |
3.4.5 设备驱动测试实例 |
3.5 本地端应用软件设计 |
3.5.1 Qt开发环境搭建 |
3.5.2 本地端应用软件需求分析 |
3.5.3 本地应用软件功能框架设计 |
3.6 本地端应用软件实现 |
3.7 本地端应用软件测试实例 |
3.8 整机可靠性测试 |
3.9 本章小结 |
4 云端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云端系统开发环境 |
4.2 云端应用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4.3 微信小程序功能框架设计 |
4.4 微信小程序实现 |
4.5 微信小程序测试实例 |
4.6 糖尿病预测模型设计 |
4.6.1 SVM关键技术介绍 |
4.6.2 基于遗传算法的C-支持向量机参数优化算法 |
4.6.3 基于特征选择和遗传算法的C-支持向量机疾病预测模型 |
4.7 模型构建及预测结果 |
4.7.1 数据集样本分析 |
4.7.2 数据预处理 |
4.7.3 特征提取与选择 |
4.7.4 常用分类模型对比 |
4.7.5 SVM常用核函数选取 |
4.7.6 基于遗传算法的SVM参数优化 |
4.7.7 模型预测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6)面向防火墙漏洞的动态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防火墙技术 |
2.1.1 防火墙的基本原理 |
2.1.2 包过滤技术 |
2.1.3 应用代理技术 |
2.1.4 状态检测技术 |
2.2 嵌入式系统固件分析技术 |
2.2.1 嵌入式系统 |
2.2.2 嵌入式系统固件 |
2.2.3 文件系统 |
2.2.4 固件解析及其使用工具 |
2.3 虚拟化技术 |
2.3.1 虚拟化和虚拟机 |
2.3.2 常见的主机虚拟化 |
2.3.2.1 VMware workstation |
2.3.2.2 Virtual Box |
2.3.3 常见的网络设备虚拟化 |
2.3.3.1 IOU和 Web IOU |
2.3.3.2 Cisco Packet Tracer |
2.3.3.3 GNS3及QEMU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漏洞分析 |
3.1 漏洞原理 |
3.1.1 漏洞的作用方式 |
3.1.2 漏洞的普遍性 |
3.1.3 常见的漏洞类型 |
3.2 缓冲区溢出漏洞 |
3.2.1 栈缓冲区溢出原理 |
3.2.2 堆缓冲区溢出原理 |
3.3 格式化字符串溢出原理 |
3.4 静态分析技术 |
3.4.1 静态分析技术概述 |
3.4.2 静态分析工具 |
3.5 动态分析技术 |
3.5.1 Fuzzing模糊测试技术 |
3.5.2 污点分析技术 |
3.5.3 符号执行技术 |
3.5.4 代码插桩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防火墙固件模拟 |
4.1 实验环境 |
4.2 固件模拟过程 |
4.2.1 获取防火墙固件 |
4.2.2 防火墙固件的解析 |
4.2.3 防火墙固件的动态模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防火墙的漏洞分析 |
5.1 ASA防火墙代码分析 |
5.2 防火墙漏洞攻击复现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致谢 |
(7)基于Wi-Fi的气缸无线传输网络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应用现状和研究动态 |
1.2.1 气动电子技术工业应用现状 |
1.2.2 物联网传输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实现目标 |
1.3.1 课题研究内容 |
1.3.2 课题实现目标 |
第二章 物联网及无线技术 |
2.1 物联网无线技术 |
2.1.1 全球无线电划分 |
2.1.2 网络拓扑结构和规模大小 |
2.1.3 常见的无线网络协议 |
2.1.4 嵌入式Wi-Fi |
2.2 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和普适泛在网络之间的关系 |
2.3 物联网的特点 |
2.4 物联网体系架构 |
2.5 物联网运用层中间部分 |
2.6 物联网的安全保障体系 |
2.7 工业自动化控制器简介 |
2.8 西门子SIMATIC控制器PLC简介 |
2.9 TIA博途(TIA Portal)简介 |
2.9.1 TIA博途(TIA Portal)组成 |
2.9.2 TIA博途(TIA Portal)视图结构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Wi-Fi微控制器选型及分析设计 |
3.1 Wi-Fi微控制器CC3200 的设备特性 |
3.1.1 CC3200单片机 |
3.1.2 存储器 |
3.1.3 片内外设 |
3.1.4 CC3200网络管理器 |
3.1.5 电源管理 |
3.1.6 引脚复用 |
3.2 Simple Link子系统 |
3.3 CC3200安全加密 |
3.4 CC3200电气特性 |
3.5 CC3200外设连接 |
3.5.1 GPIO外设 |
3.5.2 CC3200的中断 |
3.6 CC3200定时器工作方式 |
3.7 CC3200串口通信 |
3.8 CC3200的SPI接口通信 |
3.9 CC3200的I2C接口通信 |
3.10 CC3200ADC(模/数转换器) |
3.11 CC3200硬件电路设计 |
3.1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传输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无线传输系统硬件框架图 |
4.2 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无线传输系统总体设计通信流程 |
4.3 CC3200与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
4.4 温度传感器硬件接口 |
4.5 位置传感器选型 |
4.6 振动传感器选型 |
4.7 西门子S7-1500硬件组态及HMI(人机界面)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传输系统的软件系统 |
5.1 CC3200的Simple Link Wi-Fi协议应用 |
5.1.1 刻录CC3200程序 |
5.1.2 CC3200SDK |
5.1.3 CC3200的AP设计 |
5.1.4 CC3200的station设计 |
5.1.5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控制协议(TCP)应用 |
5.1.6 http sever设计 |
5.2 硬件驱动软件设计 |
5.2.1 CC3200无线节点 |
5.2.2 数据通信协议 |
5.2.3 传感器驱动程序 |
5.3 移动端软件设计 |
5.4 WEB软件设计 |
5.5 S7-1500与HMI(人机界面)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Wi-Fi的物联网气缸传输系统的功能验证 |
6.1 验证设计 |
6.1.1 验证思路 |
6.1.2 验证要点 |
6.2 手机验证(Android)结果 |
6.3 WEB验证结果 |
6.4 PLC和 HMI验证结果 |
6.5 功能验证测试记录表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数字音乐营销中的推荐系统关键方法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数字音乐营销策略发展综述 |
2.2 音乐偏好的影响因素研究 |
2.2.1 音乐特征及流派 |
2.2.2 听众特征 |
2.2.3 上下文环境 |
2.3 数字音乐推荐中的关键技术 |
2.3.1 传统推荐技术 |
2.3.2 深度学习技术 |
2.3.3 嵌入式表示技术 |
2.3.4 推荐评估方法 |
2.4 音乐推荐算法研究综述 |
2.4.1 融合歌曲内容的音乐推荐算法 |
2.4.2 基于会话数据的音乐推荐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融合内容表示的度量排序学习推荐算法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融合内容表示的度量排序学习推荐算法 |
3.3.1 相对偏好模型 |
3.3.2 音频语义特征提取 |
3.3.3 联合训练 |
3.4 实验评测 |
3.4.1 实验数据 |
3.4.2 对比方法 |
3.4.3 评估指标 |
3.4.4 冷启动音乐推荐性能对比 |
3.4.5 不同稀疏数据集上的鲁棒性分析 |
3.4.6 参数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层注意力表示的音乐推荐算法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基于多层注意力表示的音乐推荐算法 |
4.3.1 歌曲编码 |
4.3.2 用户编码 |
4.3.3 预测与训练 |
4.4 实验测评 |
4.4.1 实验数据 |
4.4.2 对比方法 |
4.4.3 评估方法 |
4.4.4 对比分析 |
4.4.5 参数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时序推荐算法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3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时序推荐算法 |
5.3.1 歌曲多维特征提取 |
5.3.2 时序关系建模 |
5.3.3 预测与训练 |
5.4 实验测评 |
5.4.1 实验数据 |
5.4.2 对比方法 |
5.4.3 评估方法 |
5.4.4 对比分析 |
5.4.5 参数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横向对比与系统验证 |
6.1 引言 |
6.2 横向对比 |
6.3 系统验证 |
6.3.1 数据集 |
6.3.2 验证方法 |
6.3.3 结果分析 |
6.4 系统结论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语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9)嵌入式协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中的跨部门协同及其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1 现象与问题 |
2 文献回顾:信息技术、政府转型与跨部门协同治理 |
2.1 技术赋能论:技术应用与协同优化 |
2.2 组织调试论:非技术因素与协同效能 |
2.3 既有研究的可扩展空间 |
3 分析框架:“互联网+政务服务”中的跨部门协同 |
4 嵌入式协同的形成:“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后的条块互动 |
4.1 背景资料: |
4.2 协同任务和资源流动:条线部门对于基层受理中心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
4.3 嵌入式协同:受理中心与条线部门的协同模式 |
5 嵌入式协同的实践困境及其形成逻辑 |
5.1 协同后果:实践困境及基层绩效受损 |
5.2 利益一致性:条线部门与受理中心的利益整合 |
5.3 矛盾协调能力:协商主体的不平等以及协同权威的不足 |
6 结论与讨论 |
(10)嵌入式软件技术的现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嵌入式软件技术的概述 |
1.1 实用性强 |
1.2 灵活性 |
2 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发展现状 |
3 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 |
3.1 无线网络技术 |
3.2 互联网技术 |
3.3 人工智能技术 |
4 结论 |
四、嵌入式互联网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互联网的压缩燃烧装置远程测控系统研究[D]. 陈煌达. 浙江大学, 2021(09)
- [2]基于嵌入式的少模光时域反射仪研究[D]. 于勇.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 王晔. 现代职业教育, 2021(20)
- [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5]多参数生化健康监测POCT设备主机系统设计与云端应用开发[D]. 马子瞻. 浙江大学, 2021(01)
- [6]面向防火墙漏洞的动态分析方法[D]. 陈嘉琦.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7]基于Wi-Fi的气缸无线传输网络系统研究与实现[D]. 郑在富.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8]数字音乐营销中的推荐系统关键方法与技术[D]. 李琳.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1)
- [9]嵌入式协同:“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中的跨部门协同及其困境[J]. 邓理,王中原. 公共管理学报, 2020(04)
- [10]嵌入式软件技术的现状探讨[J]. 杨方圆.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