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医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郑明慧[1](2021)在《火针拔罐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脓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火针拔罐疗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脓肿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科的浆细胞性乳腺炎脓肿期患者,将资料完整并符合条件的68例浆细胞性脓肿期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以切开排脓法,同时口服阳和汤加减治疗,治疗组以火针拔罐法,同时口服阳和汤加减治疗,分别连续治疗6周,观察各组的脓肿愈合率、单纯脓肿愈合时间、乳房肿块大小、乳房外形及其他伴随症状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1.症状体征的单项积分和症状体征总积分:单项积分上,两组的肿块大小、脓肿大小、乳房局部疼痛、局部皮肤颜色改变积分治疗后均降低(P<0.05),表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症状体征;组间比较,治疗组能更好改善症状体征(P<0.05)。总积分上,两组的总积分治疗后均降低(P<0.05),治疗组总积分降低幅度比对照组更大。(P<0.05)。2.脓肿愈合率和单纯脓肿愈合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内脓肿愈合人数分别为27例、21例,就其脓肿愈合率进行分析,不能认为治疗组的脓肿愈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在疗程内脓肿愈合患者的单纯脓肿愈合的时间,治疗组脓肿愈合所用时间更短(P<0.05),表明治疗组能缩短脓肿愈合的时间,从而缩短病程。3.乳房外形:乳房外形根据Harris标准判定,经检验,治疗后治疗组乳房外形优于对照组(P<0.05)。4.总有效率: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7.06%,高于对照组的88.34%,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火针拔罐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切开排脓组。结论:火针拔罐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脓肿期的疗效确切,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脓肿痊愈率上疗效相当,但治疗组采用的方法能有效改善肿块和脓肿的大小、缩短脓肿愈合的时间,保持乳房外形美观,损伤小,痛苦少,是一种简、易、廉、效的具有中医特点的临床外治方法,可以推广应用。
曹金灿[2](2021)在《温阳生肌膏联合中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温阳生肌膏联合内服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1月到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患者,将符合条件的68例患者采取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口服托里透脓汤加减,治疗组以温阳生肌膏外敷,同时口服托里透脓汤加减,两组均治疗28天,记录各组的创面面积、创面面积缩小率、肿块大小和相关临床症状积分,随后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观察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1)经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高达97.06%,对照组85.30%,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创面面积、创面面积缩小率、乳房肿块大小、乳房疼痛程度、肉芽形态、创周皮肤颜色、乳房外形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相比,二者乳房局部症状改善程度上存在差异(P<0.05),即在改善乳房局部症状的作用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经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症状总积分均比治疗前低(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组比对照组的临床症状总积分分值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就中医单项症状而言,治疗后两组间相比,口渴、便秘、失眠的积分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温阳生肌膏联合托里透脓汤加减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的临床疗效确切,与单纯常规换药相比,温阳生肌膏联合内服更具优势,能更有效的改善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患者的创面情况及相关症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提早恢复健康。
彭婧[3](2021)在《火针对比切开清创治疗慢性乳腺炎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慢性乳腺炎是一组发生在生育期女性的非特异性乳腺炎症疾病,主要包括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性乳腺炎,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该病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红肿、乳房脓肿和窦道瘘管等。疾病后期肿块难消,脓肿此起彼伏,瘘管、溃口经久不愈,临床治疗十分棘手,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精神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慢性乳腺炎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规范系统的治疗方案,临床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对于该病脓肿期和溃后期的常规治疗方法为切开引流和清创,其劣势主要为创面大、换药时疼痛明显、愈合时间长以及影响乳房美观等。火针疗法是中医外科治疗乳腺疾病的传统特色方法,导师夏仲元教授及其团队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探索出以火针排脓祛腐为主的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的综合治疗方法,具有乳房损伤小、伤口愈合更快、换药时间短、患者痛苦少、愈合后瘢痕小、不影响乳房外形的优势,临床疗效较满意,有待进一步科学验证。研究目的:1.分析慢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2.观察火针排脓祛腐法与切开清创法对慢性乳腺炎脓肿期或溃后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火针治疗在伤口愈合情况、瘢痕大小、乳房外形、患者满意度和复发率上的优势。研究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外科门诊诊断为慢性乳腺炎的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脓肿期或溃后期患者共95例,均行口服中药和外治法治疗。按照外治法将其分为两组,使用火针排脓祛腐法的63例作为治疗组,使用切开清创法治疗的32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发病情况和治疗情况。研究起点为患者入组,研究终点为随访结束。分析火针排脓祛腐法和切开清创法治疗慢性乳腺炎脓肿期或溃后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两者差异。研究结果:共纳入患者93名,单侧乳房发病91名,双侧乳房发病2名,以治疗单侧乳房计算,共纳入95例(治疗组63例,对照组32例)。1.一般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3.12±5.66岁,以31~40岁多见,占60.21%。有生产史者居多,占89.25%,多在产后3~5年发病,大多有过哺乳史,占84.95%。24名患者曾经有过乳房外伤史,占25.81%,6名患者有吸烟史,占6.45%,20名患者有过敏史,占21.51%,2名患者曾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占2.15%。2.临床发病情况(1)症状和体征:患者发病以单侧乳房发病为主(91名,87.85%),乳房各个象限均可发病,以外上象限和内上象限较为多见。初诊时多以乳房肿块(82名,88.17%)和疼痛(85名,91.40%)为首发症状,同时伴有乳房局部皮肤红热33名(35.48%),乳头凹陷27名(29.03%),乳头溢液10名(10.75%)。少数患者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结节性红斑等。(2)病程:从3天到1年不等,以1~2个月多见,平均病程61.52±68.93天。从肿块到脓肿形成的时间,最短4天,最长240天,平均55.29±47.58天。(3)理化检查: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彩超检查,肿块期呈低回声、低-无回声或不均质回声、混合回声表现,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血流信号正常;脓肿期、溃后期病变内见细点状弱回声或点状强回声,挤压可见流动,存在不均质低回声区同时存在不规则窦道,可贯通。大部分患者(46.24%)超声下病灶范围介于3~5cm。78名患者行血常规检查,其中白细胞升高22名(28.21%),48名患者行泌乳素检查,数值升高者11名(22.92%)。3.治疗结果(1)总体疗效及疗程:治疗组63例患者中,治愈62例,有效1例,治愈率98.41%,平均疗程97.58± 37.04天;对照组32例患者中,治愈30例,有效2例,治愈率93.75%,平均疗程111.61±36.31天。经比较,两种外治法总体疗效和疗程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主要疗效评价:①伤口愈合率:治疗组8周内愈合58例(92.06%),对照组8周内愈合17例(53.13%)。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8周内愈合率优于对照组。②伤口愈合时间:治疗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35.40±17.21天,对照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68.00±27.27天,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伤口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更短。考虑病程、肿块大小和脓肿范围以及外治法对愈合时间的影响,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外治法(P=0.000<0.05,HR=5.125,95%CI:2.546-10.317)对伤口愈合时间的影响显着,治疗组的愈合时间更短。构建两组的K-M函数,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③愈合后瘢痕直径:治疗组愈合后平均瘢痕直径0.54±0.30cm,对照组愈合后平均瘢痕直径2.41±0.83cm,经比较,两组患者的瘢痕直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患者溃口愈合后瘢痕明显优于对照组。(2)次要疗效评价:①乳房外形:治疗组外形优秀57例(90.48%),良好6例(9.52%),无一般和差,对照组外形优秀22例(68.75%),良好8例(25.00%),一般2例(6.25%),无差。经比较,两组患者乳房外形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乳房外形比对照组更好。②患者满意度:治疗组患者满意35例(55.56%),较满意27例(42.86%),一般1例(1.59%),对照组患者满意13例(40.63%),较满意15例(46.86%),一般4例(12.5%)。经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③95例患者随访3~18个月,总体复发率为7.53%。治疗组患者复发4例(6.35%);对照组患者复发3例(9.38%)。两组在复发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4)安全性: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生命体征异常、晕针、过敏、出血等不良反应。研究结论:火针排脓祛腐法和切开清创法对慢性乳腺炎脓肿期或溃后期均有疗效,疗程均在3~6个月之间。相比切开清创法,火针排脓祛腐法具有减少乳房损伤、促进伤口愈合、伤口愈合时间短、换药次数少、患者痛苦小、愈合后瘢痕仅有米粒大小、乳房外形基本没有改变和患者满意度高的优势,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章烨欣[4](2020)在《加味柴胡清肝汤治疗浆细胞乳腺炎肝经郁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比加味柴胡清肝汤组和抗生素组,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浆细胞乳腺炎各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来探讨加味柴胡清肝汤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持。方法:随机选取40例于2018年8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浆细胞乳腺炎(肝经郁热证)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加味柴胡清肝汤组)、对照组(头孢克洛缓释胶囊联合奥硝唑分散片组)。比较观察组(加味柴胡清肝汤组,n=20)与对照组(头孢克洛缓释胶囊联合奥硝唑分散片组,n=20)治疗前后白细胞、CRP、IL-6水平,浆细胞乳腺炎各症状、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完成病例40例,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积极配合,无脱落、剔除病例,未出现过敏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者。最终统计结果,加味柴胡清肝汤观察组20例,抗生素对照组20例。1)两组患者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各症状(乳房疼痛、肿块大小、情绪状况)、白细胞、CRP、IL-6水平、肝肾功能等在治疗前的比较,P均>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中医各症状(乳房疼痛、肿块大小、情绪状况)、CRP、IL-6水平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加味柴胡清肝汤观察组以上指标均低于抗生素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柴胡清肝汤对浆细胞乳腺炎患者各症状的改善效果显着,其疗效高于抗生素(头孢克洛缓释胶囊联合奥硝唑分散片),且安全性高。
王晓如[5](2020)在《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肝郁脾虚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肝郁脾虚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PRL、CD3、CD4、CD8、CD4/CD8、NK细胞的变化,为治疗NPM肿块期提供新的诊疗思路和临床参考。方法:按病例选择标准收集合格病例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在口服西药(同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口服加味当归芍药散,每天早晚各1次,150ml/次,饭后30分钟后温服。对照组:予口服甲泼尼龙20mg qd(早),每2周依次减少药量至16、12、8、4 mg/d;两组疗程均为10周。记录治疗前后肿块面积、乳房疼痛、局部皮色、乳头溢液情况、肝郁脾虚型中医证候、PRL、CD3、CD4、CD8、CD4/CD8、NK细胞的变化,并在所有治疗结束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治疗前两组受试对象的肿块面积、乳房疼痛、局部皮色、乳头溢液情况、中医证候及PRL、CD3、CD4、CD8、CD4/CD8、NK细胞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指标:(1)组内比较:两组在肿块面积、乳房疼痛、局部皮色上均较前有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在乳头溢液方面取得良好疗效(P<0.05),而对照组并无明显改善乳头溢液(P>0.05)。(2)组间比较:观察组在肿块面积、乳房疼痛、局部皮色、乳头溢液方面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指标: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在治疗后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占优势(P<0.01)。4、疗效评价:(1)临床总疗效: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实验室指标:两组PRL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观察组能显着降低PRL水平(P<0.01),而对照组并无法明显降低PRL(P>0.05)。两组均能有效调节CD3、CD4、CD8、CD4/CD8、NK细胞(P<0.01),但观察组对PRL、CD3、CD8、NK细胞的调节能力更强(P<0.01),而对照组对于CD4的调节能力更佳(P<0.05),而对比CD4/CD8,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P>0.05)。6、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0%、13.33%,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能够明显缩小肿块的大小,显着改善局部皮色,并能有效地减轻乳房疼痛及抑制乳头溢液情况,比单用西药疗效更加显着。2、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相对于单用甲泼尼龙而言,能更加明显改善肝郁脾虚型中医证候,较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降低西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能通过调节PRL、CD3、CD4、CD8、CD4/CD8、NK细胞以治疗肝郁脾虚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总体上比单用西药更有优势。
周亮,范洪桥,王月,葛安琪,李松莲,罗君[6](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丽芳教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刘丽芳教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用药特点及治疗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追踪与整理刘教授2013年1月-2018年1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门诊治疗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有效医案。将收集到的有效医案按肿块期、脓肿期、瘘管期进行分类,将筛选后的数据录入软件,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软件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处方用药进行大数据分析,证、法、方、药进行关联规则挖掘,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肿块期核心处方:蒲公英-金银花-土贝母-醋鳖甲-连翘-柴胡-海藻-炒芥子-白术;脓肿期核心处方:蒲公英-金银花-白术-皂角刺-连翘-土贝母-黄芪-炒麦芽;瘘管期核心处方:蒲公英-金银花-连翘-黄芪-皂角刺-土贝母-白术-醋鳖甲-炒芥子等。结论肿块期高频药物以清、散+温为主,补益类药物用量很少;脓肿期以清、散+补为主,温阳类药物用量很少;瘘管期以清、散+补益类少佐温阳类药物。三个阶段用药各具特色,总体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痰散结"为主,兼以"温化、补益"为其主要用药特点。
张军[7](2020)在《清热化痰散结方基于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变部位免疫应答促进炎症消散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非哺乳期乳腺炎(non-puerperal mastitis,NPM)是目前发病率逐年上升的乳腺炎性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为特点,现代医学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对广大患者来说,该病病程长、难以治愈、且极易反复发作及多个窦道形成,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了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而手术又多会导致乳房严重变形、甚至乳房全切的地步,严重影响了美观,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影响,故非哺乳期乳腺炎成为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疾病,而中医药治疗该病临床报道较多,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是尚缺乏在作用机制方面的探索。在临床实践中,我院长期运用清热化痰散结方治疗本病,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持,故我们在分析总结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对清热化痰散结方改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并探索清热化痰散结方的可能作用机制。本研究拟进一步对不同时期非哺乳乳腺炎腺体组织CD4+、CD8+、CD4+/CD8+及IgG、IgM的状态进行评估,并对治疗后腺体组织免疫指标、NF-kBp65表达强度及VEGF含量的影响进行观察,以此评价清热化痰散结方调控非哺乳期乳腺炎免疫反应进而控制病变进展、促进炎症消退的临床效果,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目的:探索清热化痰散结方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局部组织免疫反应、促进炎症消退的临床效果及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据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乳头溢液、乳头凹陷、流产次数、泌乳素水平,对照同时期住院的非哺乳期乳腺炎及健康女性体检者各60例,观察两组的差异。采取数字化非中心随机对照的原则,将6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经病理诊断为非哺乳期乳腺炎,该研究均经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治疗组年龄33.26±8.55岁,病程34.56±31.67天;对照组年龄34.63±7.44岁,病程33.23±31.02天;肿块直径:<2cm者1例,(?)2cm而<4cm者7例,(?)4cm而<5cm者6例,(?)5cm者16例;乳房局部皮肤不红者3例,皮肤鲜红者11例,皮肤稍红者8例,而皮肤紫红或暗红者8例;对照组肿块直径大小:<2cm者1例,(?)2cm而<4cm者5例,(?)4cm而<5cm者5例,(?)5cm者19例;乳房局部皮肤不红者4例,皮肤鲜红者13例,皮肤稍红者6例,皮肤紫红或暗红者7例。对照组予抗生素、外科换药(1次/日)、微波治疗(2次/日)、外敷青宝散(2次/日)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一般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口服清热化痰散结方(每付中药方煎成200ml汤剂,2次/日,100ml/次)。疗程为一个月,观察时点:治疗第1天及第30天分别填写临床症状、体征观察评分表,并分别对肿块患者行穿刺活检取炎性腺体组织、对脓肿患者切开引流时或窦道患者换药时剪取部分腺体组织,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gG、IgM、VEGF的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CD4+、CD8+及NF-kBp65表达的强度。结果:1危险因素: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BMI值为17.33~35.29,平均为24.8±4.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中54.1%的患者体重过重或偏胖,与同期健康体检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中38.33%的患者有乳头凹陷,较健康体检者乳头凹陷的比例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中25%的患者泌乳素水平偏高,而健康体检者中只有10%的患者泌乳素水平偏高,但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疗效:经1个月治疗后,治疗组疼痛评分及红肿评分(1.53±1.45、1.60± 1.52)较对照组(2.60±1.83、2.66±1.91)明显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肿块直径评分(4.00±2.16)较对照组(2.40± 1.92)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窦道评分(1.20±1.15)与对照组(1.23±1.16)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疗效:治疗组有5例痊愈,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疗效率为86.67%,对照组有2例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总疗效率为53.33%,治疗组临床疗效评分(3.73±1.55)与对照组(2.20±1.60)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炎症组织IgM、IgG、VEGF:治疗前非哺乳期乳腺炎单纯肿块者组织IgM、IgG含量最高,伴窦道者IgM、IgG的含量最低;而伴脓肿(溃破)者组织VEGF的含量最高,单纯肿块者组织VEGF的含量最低。治疗后治疗组组织中IgM、IgG的含量(51.45±25.78ug/g、996.23±331.17 ug/g)明显低于对照组(69.68±25.25 ug/g、1404.45+464.77 ug/g)(P<0.05),而 VEGF 的含量(263.41±215.99 ug/g)显着低于对照组(491.14±323.65 ug/g)(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炎症组织CD4+T、CD8+T:治疗组治疗后炎症组织CD4+T免疫组化评分(2.70±2.31)较对照组(5.70±3.34)显着下降,CD8+T免疫组化评分(9.80±4.47)较对照组(5.40±2.90)则显着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倍镜下病理切片表现:治疗前治疗组非哺乳期乳腺炎腺体间质内CD4+T及CD8+T 阳性细胞染色均较深,CD4+T阳性细胞比例高,CD8+阳性细胞占比较低,CD4/CD8比值高,治疗后CD4+T阳性细胞染色变浅,CD4+T阳性细胞占比降低,CD8+T 阳性细胞染色深,CD8+T阳性细胞占比升高,CD4/CD8比值降低。5炎症组织NF-KBp65:治疗组治疗后炎性腺体组织NF-KBp65免疫组化评分(2.07±0.97)较对照组(4.26±0.65)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倍镜下病理切片表现:治疗组治疗前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导管内皮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内呈散在或聚集的棕黄色颗粒,染色深,NF-KBp65表达强;而治疗后胞膜或胞质内有少许棕黄色颗粒沉积,染色浅,NF-KBp65表达较弱。结论:1非哺乳期乳腺炎一般危险因素的观察结果表明体型过重或肥胖、高泌乳素血症、流产在一定程度上与非哺乳期乳腺炎密切相关,均值得生活及临床上重视,并采取生活护理、饮食指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运动减肥、合适的哺乳时间、避免流产等措施,早干预、早预防,对减少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有一定的意义。2清热化痰散结方明显地减轻患者乳房疼痛症状,促进乳房皮肤红肿消退,缩小肿块,使窦道变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了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研究。3清热化痰散结方能显着降低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中IgM及IgG的含量,可有效地降低炎症组织中的初次体液免疫应答及再次免疫应答,进而减轻了免疫应答对腺体组织的损伤;清热化痰散结方能减弱CD4+T的表达及增强CD8+T的表达,进而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减轻临床症状、体征及促进恢复。4清热化痰散结方能减弱非哺乳期乳腺炎炎症组织中NF-kBp65的表达,其改善组织炎症及免疫可能是通过调控NF-kBp65通路活化介导实现的。
王慧鑫[8](2020)在《浆乳Ⅰ号方治疗肝经郁热型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浆乳Ⅰ号方对肝经郁热型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效果,明确其临床疗效。可为肝经郁热型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提供一种高效、方便、安全、副作用小的治疗手段。资料与方法:选取在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外科的肝经郁热型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40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20例。观察治疗一个月后两组患者在乳房疼痛程度、局部皮肤颜色变化、乳房肿块大小等方面的改善程度,对各种症候进行数据分析,同时评估两组治疗有无不良反应。结果:经过一系列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疗效上有显着差别(P<0.05),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在治疗后疼痛改善、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肿块大小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浆乳Ⅰ号方治疗肝经郁热型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疗效确切。
随影[9](2020)在《基于临床数据采集,研究浆细胞性乳腺炎不同治疗方式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临床数据,研究浆细胞性乳腺炎不同治疗方式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19年07月期间在安徽省中医院血管乳腺外科门诊或病房就诊,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10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手术+中药治疗组50例和单纯中药治疗组50例。治疗方法:单纯中药组口服我院名老中医周玉朱教授自拟方丹参化瘀汤加减方,手术中药治疗组在单纯中药组治疗基础上加手术治疗。通过观察病程、费用、生活质量、乳房外观改变等指标,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疾病不同分期时,手术中药组病程短于单纯中药组;(2)在疾病不同分期时,手术中药组费用高于单纯中药组;(3)单纯中药组生活质量总评分、乳房外观优良率均高于手术中药组;(4)三组手术方式中(切开组、VSD组、BD针组),VSD组病程最短,BD针组乳房外观优良率最高;(5)对于肿块期和瘘管期患者,单纯中药组生活质量总评分、乳房外观优良率均高于手术中药组;对于脓肿期患者,手术中药组生活质量总评分高于单纯中药组,乳房外观优良率低于单纯中药组;(6)两组患者在口服中药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局部或全身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于疾病不同分期的患者,手术联合中药治疗与中药保守治疗二者各有优劣。临床上在不考虑费用的情况下对于乳房美观要求较高、恐惧手术、惧怕术后创面疼痛等患者,建议行中药的保守治疗;对于追求短病程、速疗效,对乳房外观要求较低的患者可积极行手术治疗,尤其对于脓肿期患者,手术干预治疗还可提高生活质量,应积极考虑。在临床中应在充分考虑患者自身条件的情况下给出治疗建议,并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
刘晓菲,张丽美[10](2019)在《中医药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优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浆细胞性乳腺炎因病势缠绵,难以根治,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中医药内治法和外治法在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过程中均具有显着优势,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并彻底根治。本文对近年来中医药对浆细胞性乳腺炎治疗优势进行总结,为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二、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医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医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火针拔罐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脓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资料 |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文献综述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B |
致谢 |
个人介绍 |
(2)温阳生肌膏联合中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调查表 |
致谢 |
个人介绍 |
(3)火针对比切开清创治疗慢性乳腺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乳腺炎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认识 |
2 辨证分型 |
3 中医治疗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乳腺炎的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特点 |
2 病因 |
3 治疗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观察指标 |
6 疗效判定 |
7 疗效性指标 |
8 安全性评价 |
9 样本量计算 |
10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临床情况分析 |
3 疗效比较 |
4 两组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一般资料讨论 |
2 临床表现讨论 |
3 疗效探讨 |
4 本病目前治疗难点 |
5 火针为主内外综合治疗的优势 |
6 内托法的运用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慢性乳腺炎患者病情记录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加味柴胡清肝汤治疗浆细胞乳腺炎肝经郁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治疗方法 |
1 资料 |
1.1 研究分组 |
1.2 病例来源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分组 |
3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判定标准 |
3.3 安全性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 |
2 两组治疗前的比较 |
2.1 治疗前两组年龄、病程的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各症状评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各检验指标水平的比较 |
3 两组治疗后比较 |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肿块大小、情绪状况的比较 |
3.4 两组治疗前后WBC、CRP、IL-6 水平比较 |
3.5 两组生化指标治疗前后的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学对浆细胞乳腺炎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浆细胞乳腺炎的认识 |
2.1 西医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3 方药分析 |
3.1 组方配伍分析 |
3.2 单味药功效分析 |
3.3 药理分析 |
4 疗效分析 |
4.1 临床症状改善 |
4.2 加味柴胡清肝汤对PCM患者CRP及 IL-6 的影响 |
5 问题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Doll’s 临床病例随机表 |
附录B |
综述 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治疗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5)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肝郁脾虚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样本量估算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信息 |
3.2 临床疗效指标 |
3.3 中医证候积分指标 |
3.4 实验室指标 |
3.5 安全性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4.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4.3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5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2.1 治疗前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
2.2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 |
3 治疗前后疗效指标比较 |
3.1 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
3.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4 治疗后疗效比较 |
4.1 临床总疗效比较 |
4.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5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6 安全性评价 |
6.1 生命征及实验室评价 |
6.2 不良反应评价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西医对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认识及治疗 |
3 中医对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认识 |
4 加味当归芍药散的药效及药理分析 |
4.1 加味当归芍药散的药效分析 |
4.2 加味当归芍药散的药理分析 |
5 研究结果分析 |
5.1 对临床疗效指标的分析 |
5.2 对临床总疗效的分析 |
5.3 对中医证候的分析 |
5.4 对泌乳素的分析 |
5.5 对免疫指标的分析 |
5.6 对安全性的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丽芳教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4 数据规范 |
1.5 数据录入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浆细胞性乳腺炎不同分期用药频数分析 |
2.2 浆细胞性乳腺炎三个阶段各类药物用药频数分析 |
2.3 浆细胞性乳腺炎三个阶段用药频繁相集分析 |
3 讨论 |
(7)清热化痰散结方基于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变部位免疫应答促进炎症消散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基基础 |
1 古代、近现代文献病名记载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 |
3.1 中医内治法 |
3.2 中医外治法 |
3.3 针灸治疗 |
4 西医治疗 |
4.1 激素治疗 |
4.2 抗生素治疗 |
4.3 抗分支杆菌药物 |
4.4 内分泌治疗 |
4.5 手术治疗 |
5 现代医学研究 |
5.1 细胞免疫 |
5.2 体液免疫 |
5.3 细胞趋化因子 |
5.4 NF-KBp65 |
5.5 血管新生 |
6 病理学诊断 |
6.1 肉芽肿性乳腺炎 |
6.2 浆细胞性乳腺炎 |
6.3 导管扩张伴周围炎 |
6.4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理分期 |
7 影像学诊断 |
7.1 超声诊断 |
7.2 钼靶检查 |
7.3 乳腺磁共振 |
8 清热化痰散结方理论依据及方药分析 |
8.1 理论依据 |
8.2 治法方药 |
8.3 方药组成 |
8.4 中药药理及功效研究 |
8.5 方义分析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一般临床资料 |
2.1 患者筛选路线图 |
2.2 两组患者一般基线特征 |
2.3 两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 |
2.4 两组治疗前一般实验室检查资料 |
3 实验室检测资料 |
3.1 标本收集 |
3.2 主要设备、仪器 |
3.3 主要试剂 |
3.4 样本准备 |
3.5 试剂准备 |
3.6 实验检测步骤 |
3.7 实验结果判断标准 |
4 病理免疫组化检测 |
4.1 组织标本的处理 |
4.2 HE染色 |
4.3 免疫组化法检测具体步骤过程 |
5 统计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一般临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
1.1 非哺乳期期乳腺炎与BMI的相关性 |
1.2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理类型与BMI关系 |
1.3 非哺乳期乳腺炎病灶分布与BMI关系 |
1.4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头凹陷的相关性 |
1.5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流产次数的相关性 |
1.6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泌乳素的相关性 |
1.7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机体免疫状态的相关性 |
1.8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白细胞计数、CRP的相关性 |
1.9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 |
2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及临床疗效 |
2.1 两组治疗后疼痛评分、红肿评分、肿块直径评分、窦道潜行评分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总评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后期采取手术治疗的比例比较 |
3 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局部免疫状态及VEGF含量变化 |
3.1 治疗前非哺乳期乳腺炎组织中IgG、IgM、VEGF含量分布情况 |
3.2 两组治疗前后组织中IgM、IgG含量变化及治疗后组织中VEGF含量比较 |
4 两组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后组织免疫组化变化 |
4.1 两组治疗前后组织CD4~+及CD8~+免疫组化评分变化 |
4.2 正常乳腺组织、非哺乳期乳腺组织治疗前前后CD4~+免疫组化表现 |
4.3 正常乳腺组织、非哺乳期乳腺组织治疗前前后CD8~+免疫组化表现 |
4.4 治疗前后NF-kBp65免疫组化变化 |
5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1、危险因素、机体免疫异常与非哺乳期乳腺炎 |
2、清热化痰散结方来源、临床应用及组方立论依据 |
3、清热化痰散结方方解及中药现代研究 |
4、临床疗效 |
5、非哺乳期乳腺炎与免疫 |
6、非哺乳期乳腺炎体液免疫 |
7、非哺乳期乳腺炎T淋巴细胞免疫 |
8、非哺乳期乳腺炎与VEGF研究 |
9、非哺乳期乳腺炎与NF-kBp65研究 |
10、结论 |
11、创新性、特色及意义 |
12、本研究前景展望及后续研究 |
13、存在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1: 临床疼痛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表 |
附2: 临床红肿评分、肿块评分及窦道潜行评分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浆乳Ⅰ号方治疗肝经郁热型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基于临床数据采集,研究浆细胞性乳腺炎不同治疗方式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对PCM的认识 |
1.1 PCM的病因 |
1.2 PCM的临床表现 |
1.3 PCM的辅助检查 |
2 PCM治疗研究 |
2.1 PCM中医治疗研究 |
2.2 PCM西医治疗研究 |
2.3 PCM手术治疗现状总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2.1 病例来源 |
2.2 分组 |
2.3 西医、中医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3.研究方案 |
3.1 研究方法 |
3.2 药物来源 |
3.3 手术方法 |
4.观察指标及方法 |
4.1 观察指标 |
4.2 观察方法 |
5.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6.结果 |
6.1 一般情况 |
6.2 病程比较(见表 5) |
6.3 费用比较(见表 6) |
6.4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见表 7) |
6.5 乳房外观改变(见表 8) |
6.6 不同手术方式对临床疗效的差异(见表 9) |
6.7 疾病不同时期对临床疗效的差异 |
6.8 药物安全性检测 |
第三部分 讨论及结论 |
1 结果讨论 |
1.1 PCM患者的临床特点 |
1.2 PCM患者的中医辨证论治 |
1.3 三种手术方式对PCM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 |
1.4 三种不同分期的PCM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
2 结论与展望 |
2.1 结论与体会 |
2.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浆细胞性乳腺炎诊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中医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火针拔罐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脓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郑明慧.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温阳生肌膏联合中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的临床疗效观察[D]. 曹金灿.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火针对比切开清创治疗慢性乳腺炎的疗效分析[D]. 彭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加味柴胡清肝汤治疗浆细胞乳腺炎肝经郁热证患者的疗效观察[D]. 章烨欣.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加味当归芍药散联合甲泼尼龙治疗肝郁脾虚型非哺乳期乳腺炎肿块期的临床疗效分析[D]. 王晓如.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丽芳教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用药规律[J]. 周亮,范洪桥,王月,葛安琪,李松莲,罗君.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5)
- [7]清热化痰散结方基于抑制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变部位免疫应答促进炎症消散的临床对照研究[D]. 张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浆乳Ⅰ号方治疗肝经郁热型肿块期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观察[D]. 王慧鑫.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基于临床数据采集,研究浆细胞性乳腺炎不同治疗方式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D]. 随影.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中医药对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治疗优势[J]. 刘晓菲,张丽美. 江西中医药,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