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中国主要有色金属产量

2001年11月中国主要有色金属产量

一、2001年11月份国内主要有色金属生产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王昱睿[1](2020)在《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组织机构研究(1942-1949)》文中认为无论军事技术如何发展,核武器都是武器库中的王牌,具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意义。这也是原子弹成功研制70余年来仍受“追捧”的重要原因。然而,原子弹的研制与其他武器不同,理论问题的解决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核武器的研制需创建工程浩大的核工业体系,问题繁杂,涉及核原料勘探、开采和加工,核武器的设计和生产,核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诸多领域。时至今日具备核武器制造能力的国家仍在少数,这对于经历卫国战争、处于冷战的苏联更加困难。1942年9月苏联核计划经国家最高领导人И.В.斯大林同意启动,苏联政府正式介入核问题的研究。苏联核物理学的起步时间更早,也就是说,苏联的原子弹研制并不是从零开始的,政府介入为在战时开始的核计划研究提供了物质、人员、财政支持。国防委员会是1942-1945年苏联核计划实施的组织核心,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科学理论研究,同时也进行核装置、核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勘测和开采含有铀、钚、钍等放射性元素的矿石。1945-1949年是苏联核计划的全面实施阶段,和平的社会环境,国家最高领导人研制原子弹的巨大决心使核计划优先获得任何资源。国防委员会作为战时机构在二战后撤销,专门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工程技术委员会、第一管理总局成为苏联核武器研制的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原子弹研制工作。健全、高效、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体系使原子弹研制各个环节的工作得到快速推进,确保苏联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成功。苏联原子弹的成功研制凝结了无数科研工作者、核设施建设者、核计划组织领导者的心血和汗水,是一场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胜利。

王利岗[2](2020)在《基于多尺度监测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规律》文中认为自然崩落法采矿是指采用拉底造成的应力重分布诱导矿石崩落的采矿方法,该采矿方法尤其适用于矿体厚大的低品位矿山,并可以显着提高开采效率、降低采矿成本、提高生产强度,提升矿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采矿方法生产工艺先进,具有一定规模效益,但同时优缺点也非常明显,需要很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在自然崩落法回采过程中,矿体崩透地表前,相当于空场条件下放矿,如果放矿速度过快,会使崩落顶板与存窿面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一旦上覆矿岩大范围集中崩落,极有可能产生破坏性极强的冲击气浪,伤害井下作业面人员、破坏作业设备;同时,拉底活动产生的应力重分布会降低底部结构强度,持续崩落到达地表后还有可能导致地表大范围快速塌陷,容易引发地表滑坡等地质灾害并可能导致后期出矿困难。本文的研究课题来源于我国云南省迪庆高原腹地的普朗铜矿,该矿是我国1999年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铜多金属矿,其矿体厚大但较为破碎,产状倾斜、断层交错、节理裂隙发育,较为适合采用自然崩落法进行大规模开采。普朗铜矿自然崩落法开采面临岩体崩落发展行为不确定、状态不可知、地表沉降塌陷的发展演化对井下出矿的影响难以准确评估等难题,需要通过工程岩体监测技术手段对整个自然崩落发展的全时空演化过程进行数据解读。分析并总结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的崩落作用机制及具体监测需求,研发和构建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综合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自然崩落发展演化过程在点-线-面-体多维空间上的多尺度精细化数据表征,基于实际发生的多尺度融合数据揭示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全时空演化的基本规律,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研究根据国内外对自然崩落法开采过程实施监测和观测的方法调研,结合矿区地质条件及生产工艺特点对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演化各阶段的崩落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受应力崩落、重力崩落、断层诱导崩落三种机制的综合和交替控制,归纳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的监测需求及对监测系统的要求,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监测技术及相应装备,构建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框架,为后续自然崩落发展全时空演化规律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上覆矿岩崩落发展规律研究依据多尺度综合监测系统的过程数据,分析了普朗铜矿首采区上覆矿岩崩落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通过基于大尺度矿岩崩落空间范围内微震事件累积视体积和能量指数的顶板崩落发展趋势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圈定崩落顶板的松动区、孕震区、弹性区等岩体的阶段特征分区;根据2#溜井空孔监测数据修正了采前数值预测的顶板矿岩平均崩落速度,根据TDR监测数据验证了采前数值模拟关于顶板崩落西侧崩落快于东侧等结论;通过分析微震事件在断层周围的时空分布规律,评估断层活化对断层附近重要设施区域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监测数据时程分析将普朗铜矿自然崩落过程分为初始拉底阶段、初始崩落阶段、崩落发展阶段以及崩透地表以后四个发展阶段,指出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受拉底推进爆破扰动、断层活化诱导以及首采区岩体条件等因素的综合控制,归纳出普朗铜矿上覆矿岩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过程的总体规律。(3)自然崩落法开采的地表沉降规律研究通过监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塌陷过程的发展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合首采区地质条件以及其他监测手段数据对拉底早期地表塌陷坑以及地表整体塌陷后坑底小型天窗群的成因进行分析,利用监测数据圈定地表塌陷变形范围,将地表塌陷面积与拉底面积统计结合分析,判断地表塌陷范围的发展趋势;将监测掌握的各区域塌陷变形量化数值过程变化与放矿管理软件计算的出矿高度进行比对分析,实现了立体空间上矿岩崩落发展程度的量化评估,为调整拉底和放矿策略提供数据指导;对普朗铜矿塌陷坑崩落角进行了经验法估计,分析了现状崩落角较大的原因;根据剖面监测数据分析了井下放矿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总结了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塌陷的发展演化可分为沉降准备、地表连续-不连续沉降、区域塌陷显现、初始崩透地表、塌陷范围持续扩大发展五个阶段。指出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和塌陷主要受断层破碎带作用、拉底推进与放矿出矿作用、地表地形作用以及地表水的作用等多因素的综合控制,地表塌陷范围随井下拉底面积的发展呈现出线性关系,可以根据地表塌陷面积随拉底面积变化的拟合直线关系式预测和判断地表沉降塌陷范围的后续发展趋势。对普朗铜矿自然崩落法开采两年多来持续监测获取的多尺度监测数据融合分析,揭示了该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总体规律,为生产工艺参数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自然崩落法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保障。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诸多露天转地下开采矿山及低品位厚大矿体的大规模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乌云[3](2019)在《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化过程改变了中国内陆边疆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每个时期发挥了不同的历史作用。从北部屏藩到抗战边疆,再成为现代国家的边境,如今又是“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承载着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桥梁的使命,互通世界。本文以民族学为视角、历史学为基础,结合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理论,选择乌拉特地区为主要考察对象,“以小见大”,全面梳理了内蒙古边境地区从边缘到中心、从边疆到边境、再从无国界线到最终确定边界的历史,探究了新的国际格局下中蒙关系的发展演变历程,以期还原真实的边境历史。而这一历史并不仅限于“政治型”的大历史,也关乎不同边境群体的小历史,为人们展现更全面的边疆画卷,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意义所在。乌拉特地区历史变迁是近代中国北部边疆历史的一个缩影,体现了国家边界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国际条约下与各国之间一种新的合作共赢。也是中国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为止的百年文明复兴历程,由弱变强,为打造互联互通的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最现实写照。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旨在说明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综述、基本史料以及研究方法等。正文部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面对外蒙古宣布独立、中苏交往以及日本侵略战争等不同历史危机与挑战,采取的立场和发挥的历史作用。二,建国初在同盟阵营下的中蒙“蜜月”期,内蒙古边境地区从传统边疆转变为现代边境地区,经历了看似和睦、并伴随了人畜越境、移民涌向边疆等不同的过渡状态。三,中苏关系恶化影响下,随着中蒙两国边境矛盾的加深,内蒙古边境地区又成为主要战备区之一,促进了边界的确定,进一步推动了现代边境制度的形成。四,随着国际格局变化,中蒙开启全面开放时代,双方互设口岸进行对外贸易,内蒙古边境地区又变成全球化视野下的经济合作区域,也成为了不同政治实体和社会文化接触的主要场域。五,进入21世纪,中蒙开启战略伙伴关系,内蒙古边境地区又有了新局面,口岸经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边境地区的城镇化,成为了跨界民族的聚居地。结论部分指出,随着“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实施,不断巩固和扩大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利合作,它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打开世界范围内区域合作的新局面。而内蒙古边境地区作为互联互通中国与世界的主要通道和窗口,发挥了桥头堡作用,带来了中蒙两国发展的新机遇。

张恒[4](2019)在《全球矿业周期嵌套模型与我国矿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经济学中的周期理论引入矿业领域,以经济周期四种尺度为基础框架,寻找矿业在不同尺度经济波动中的周期性变化。通过对200多年以来全球煤炭、生铁(粗钢)、铜、铝、铅、锌等大宗矿产品产量及价格变化规律的归纳,发现全球矿业发展存在四种尺度的周期。对各个尺度的周期进行了划分,将不同周期进行配套,建立了全球矿业周期嵌套模型。本文认为全球矿业发展存在四种尺度的周期,周期的嵌套之下推动着矿业产业不断波动式向前发展。1个矿业长周期可嵌套2-3个中长周期或5-6个中周期,1个中长周期多数嵌套3个中周期,1个中周期可嵌套2-3个短周期。当几种周期上行期叠加在一起时,往往是矿产品价格飙涨和矿业生产的快速攀升。当几种周期同时叠加下行时,会给矿业带来重大衰退。根据周期嵌套规律,2021年至2022上半年或将发生新一轮经济危机和矿产品熊市。同理,类似的衰退也可能在2029或2036年发生。全球矿业的长周期是由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的,平均每个周期持续50年左右。下一轮矿业长周期最有可能由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推动,启动时间约21世纪30年代中期。人口结构变化驱动的矿业中长周期可达18-24年,矿业主导国家三个中长周期分别对应矿业长周期的成长、成熟到衰落的三个阶段。2023年后弱势的第三轮矿业中长周期推动全球矿业长周期进入衰退期。矿业中周期大约7-11年,其基本驱动力是投资和设备的更新。通过美元指数和利率可以判断矿业中周期的转折点。当前矿业中周期自2016年1月启动,预计将持续到2022年底。中国地勘投入的中周期平均8年,与矿业中周期一致,反映了中国经济和财政中周期的共同作用。矿业短周期主要由库存周期驱动,持续时间3-4年。通过工业存货、PPI(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狭义货币M1等指标可以判断出矿业短周期的转折端。本轮矿业短周期从2019年1月开始,预计将持续到2022年。本轮和上轮短周期的顶点较高者将与中周期的顶点重合。根据矿业发展的周期性波动和嵌套特点,提出我国矿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国家制定矿业政策应确保适度领先矿业周期的基本原则,做到未雨绸缪。适应周期进程调整矿产资源勘探政策、资源税费政策、对外并购政策及资源进出口政策。2.矿企开展矿业投资应力争做到逆周期投资,减少及避免顺周期投资的冲动,保护好现金流,并利用美元指数、美国利率周期等指标做好矿业中周期转折端的研判。3.矿业产业链企业要善于利用短周期,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产品价格风险、利用资本市场短周期为企业长期发展融资、选择合适的入场点进行投机获取收益等。要善于通过工业存货、PPI、M1等指标的联系配合,对矿业短周期各阶段及转折点进行判断。

孟德峰[5](2019)在《经济周期、行业轮动与A股市场投资策略》文中提出股市中的行业轮动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和投资界的注意。特别是量化投资兴起后,行业轮动更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直觉上,行业轮动背后的驱动力最大的可能是实体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而实体行业利润的变化往往与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有关。因此,研究者将宏观的经济周期与股票中的行业轮动现象联系起来,通过辨别各行业股票在经济周期各阶段的不同表现,寻找行业轮动现象背后的获利机会。本文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宏观、行业、股市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检验上述直觉结论是否成立,并根据所得到的结论制定可行的投资策略,并进行回测以验证本文结论的正确性。在结构上,本文主要分成三个大部分。第一至第三章构成了第一部分,系统研究了经济周期、实体行业与行业轮动三者的关系。这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领域。第四章构成了第二部分,在整合第一部分重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以动量和反转效应概念为节点,将经济周期与行业指数波动现象连接起来,并据此分析了行业轮动的真实原因。该部分内容通过对宏观经济领域研究结论的梳理,将研究进程过渡到证券市场领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论文的第三部分由第五、六章构成。这部分内容围绕着构建行业轮动投资策略展开,目的在于通过对行业轮动投资策略的设计、执行、评测,探索行业轮动策略获利的可能性及效果。研究经济周期的文献较多,虽角度和方法各异,但在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上,主流学者的观点却比较一致。当前经济周期阶段的主流划分主要有二分法和四分法。相较于四分法,二分法虽然略显粗糙,但扩张(紧缩)与紧缩(扩张)阶段之间的波峰(波谷)的识别方法简单且精度较高。本文首先使用二分法识别经济周期转点(即波峰或波谷),并在此基础上,借鉴美林投资时钟思路,按四分法划分经济周期。美林投资时钟在经济周期划分时,只考虑通胀和产出缺口两个因素,会引起内生性矛盾。为了克服该问题,在考虑通胀和产出缺口基础上,同时考虑二分法的结果和产出缺口符号,并引入宏观经济冲击概念对经济周期四分法的各阶段进行划分。在经济周期划分基础之上,第二章使用一致性指数衡量了GDP与各实体行业以及各实体行业之间的同步性。参与计算的行业总计75个,故共计可以得到C276(28)2850个一致性指数(含GDP)。依据一致性指数显着与否的判断,构建了宏观经济与各行业、各行业间的同步网络。从网络结果中可以看到,在经济系统内,实体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同步关系具有非一致性、极化性和层次性,且不存在与GDP没有间接同步关系的行业,该结果表明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子系统——行业与经济整体之间的联系是必然和多层次的。同样在经济周期划分的基础上,第三章对二级行业的行业因素与行业轮动、经济周期与行业轮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考察了行业总周转率与行业指数之间的协整关系。其次,构建了包含行业总周转率、行业指数、大盘指数、利率四个变量的SVAR模型,以克服大盘趋势、利率对当期行业指数的巨大影响。再次,对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中各行业指数收益率的表现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显示,75个行业中,只有21个行业的行业总周转率与行业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且只有少数行业周转率对行业指数的短期波动影响较大。依据不同行业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表现,可以将行业分为周期性行业和非周期性行业。作为过渡章节,第四章在梳理前文结果基础上,将研究视角由经济系统转向金融市场领域。当股票市场为弱式有效时,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虽然现有文献在我国股市是否达到弱式有效性莫衷一是,但诸多文献证实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在不断提高。这就解释了为何只有较少行业的行业因素波动短期内对该行业的行业指数造成了较大冲击。这一结果意味着实体行业与经济周期在历史中显示的稳定关系在证券市场被投资者竞争性套利行为消融,若想从行业轮动现象中获利,实体行业的经营状况变化所能提供的信息有限,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对A股市场中行业动量现象的分析和前文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行业轮动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经济周期阶段的行业动量或反转效应。因此,抓住行业轮动的获利机会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及时准确的识别投资起始点时刻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二、基于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下的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的特征,制定合适的动量投资策略。基于以上思考,第五章对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本质上是一种预测行为,故在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法上,与第一章皆有不同。经济总量指标的变化是诸多宏观经济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最终反映。使用单一总量指标进行转点的实时识别显然会由于丢失太多信息而丧失准确性。因此,将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过程划分为历史数据的转点识别和转点的实时识别两个部分。在历史数据识别部分,与第一章一致,依然使用BB模型对单一经济总量指标进行二分法的转点识别。在实时识别部分,引入其他重要宏观经济变量,使用历史数据的转点识别结果对LVQ算法进行训练,并使用训练后的算法进行实时识别。经过反复测试对比表明,该实时识别方案在识别精度、识别及时性和识别稳健性方面都优于传统识别方法。第六章设计了一个基于前文研究结论的行业轮动投资策略,并进行了回测。该策略基于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结果,依据经济周期各阶段的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特征筛选行业和股票构建基础投资组合。考虑投资风险,使用Black-Litterman模型对基础投资组合进行优化。Black-litterman模型中的投资者观点矩阵通过GJR-GARCH-M模型确定。信心向量则依据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中的分类考察指标设定。在回测过程中,严格界定投资时点已知和未知的数据环境。依据每个月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变量,不断更新经济周期转点识别的实时结果。据此测试该经济周期阶段的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特征,进而根据此特征调整投资组合的股票,最后依据BL模型确定最后组合权重。测试的结果表明,在大部分月份里该策略收益皆好于当月大盘指数的收益。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周期对股票市场中的行业轮动现象是存在影响的,但影响的主要中间变量并非是行业因素。虽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会引发实体行业的同步或非同步波动,但实体行业的波动对股票市场中行业指数的冲击有限。行业轮动更多的是一种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的表现。经济周期与股票市场中的行业指数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特征变化表现的。本文研究过程中,在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宏观经济与行业之间的领滞关系以及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等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尝试。但受限与对行业轮动现象概念的理解局限,本文未能对该定义做出更为具体和可量化的改进,而只能沿用的传统定义。这使得本文在行业轮动现象、经济周期和实体行业之间关系的研究只能局限对总体数据的观察,而无法深入到具体“某一个”行业轮动现象的微观层面。该问题既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是本文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曹颖琦[6](2019)在《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研究》文中认为产能均衡发展是新工业化发展路径的前提和保障,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产能失衡包括产能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两种表现形式,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前,工业经济主要表现为产能供给不足,被称为“短缺”经济。9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产能供给提高,随之开始面临产能过剩风险。产能过剩行业涉及到金属冶炼、矿物制品、机械装备等传统重化工业,近几年风电、光电设备以及能源化工等一些新兴产业也未幸免。产能过剩的存在阻碍了各类市场要素向实体经济领域尤其是工业领域的聚集,削弱了工业经济发展和创新后劲。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对产能过剩风险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问题,危及产业健康发展,阻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产能严重过剩风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积累、能源资源瓶颈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甚至影响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大局。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产能过剩行业雪上加霜,以产能过剩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产能失衡问题已经发展成中国转型时期面临的重要风险问题。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以及对产能进行动态调整既依赖于市场的自我修复能力,也离不开政府适时合理的政策干预,合理的干预政策应有效逐步降低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缩短产能过剩平均持续时间,减弱其波动幅度。全方位监测工业产能均衡动态变化,对其变动轨迹予以长期追踪,分析其特征和模式变动越来越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建立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基于动态因子模型建立理论模型,紧扣概念内涵构建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编制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分析我国工业整体和大类行业产能均衡变动规律。在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挖掘失衡风险预警指标,编制工业整体和大类行业产能失衡风险预警指数,计算预警概率,进行预警效果评估,完善产能失衡风险预警体系。主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该部分系统梳理了同产能均衡变动研究密切相关的经济周期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给出产能均衡的定义、性质和形式,构造刻画产能过剩风险的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发生率、相对规模等系列动态分析指标。第二,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及实证。该部分首先基于动态因子模型构筑产能均衡变动理论模型。其次选取可观测指标构建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在备选指标基础上以1991年到2016年的工业年度数据和工业整体及大类行业2001年1月到2017年9月的月度数据为样本,以PPI为基准变量采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筛选出具有同步性质的指标集,从中剔除造成严重信息冗余的指标构成产能均衡动态监测目标变量。再次应用合成指数(Composite Index,CI)、扩散指数(Diffusion Index,DI)和Stock-Watson指数编制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刻画我国工业产能均衡变动的动态过程,分析产能过剩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相对规模和可能程度等动态特征。最后就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与宏观经济的周期协同性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第三,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从市场因素、非市场因素、影响因素的传导通道和投资四个方面对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将各个影响因素与可观测统计指标相对应,构建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第四,产能失衡风险预警分析。首先改进了Harding-Pagan转折点识别算法,采用改进后的Harding-Pagan识别算法对产能均衡监测指数进行识别。其次对第4章构建的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校验,编制预警指数,以Harding-Pagan识别结果为因变量采用Probit模型估计预警概率,给出高风险阈值。最后对预警指标的预警效果进行评估,分析预警指标的边际效应。第五,典型行业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该部分以12个典型大类行业为例进行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和失衡风险预警分析。监测分析方面,详细分析典型大类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次数、发生率、平均持续时间、最高深度和相对深度等动态特征以及典型行业间的周期协同性;并以全部35个大类行业为样本分析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的行业特征成因和阶段性特征。预警分析方面,在分别编制典型大类行业风险预警指数、估计风险预警概率、给出行业高风险阈值基础上,评估预警效果,分析各预警指标边际效应;并就产能失衡中的典型问题进行探讨,分别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面板Probit模型,分析投资“潮涌”现象的现实表现。该部分是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研究在行业层面的推广和延伸,是前述三部分分析方法向行业层面的拓展,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的行业特征成因分析、阶段性特征分析和对“投资潮涌”现象的探讨起到一定的归纳和提升作用,完善了产能均衡监测和预警研究体系结构。本文主要结论:第一,对我国工业整体产能均衡变动的监测和分析发现:产能过剩风险连续3个月及以上发生率为33.84%,连续6个月及以上发生率为20.2%,2001年1月到2017年9月间,共出现四次过剩,其中2001年7月到2002年2月和2014年9月到2015年3月程度较轻;2008年9月到2009年8月连续一年时间的衰退,平均深度高达214.33%,谷值深度718.13%;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持续13个月,时间最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负向冲击影响巨大:危机后,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大幅下滑,工业经济增速换挡态势显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负向冲击对工业经济增速换挡的助推效应明显;危机后产能均衡变动基本表现特征恢复,具体表现在产能过剩持续的时间和深度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但是平均周期长度增加,产能均衡变动进入低波动,宽周期模式。第二,对大类行业产能均衡变动的监测和分析发现: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特征具有显着异质性,连续3个月及以上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范围从3.24%到52.3%,平均持续时间从3个月到11.3个月,平均深度则从23%到417.8%,呈现严重的结构失衡,结构性问题已成为我国工业产能均衡的巨大阻碍。第三,对大类行业产能均衡监测指数研究发现:产能过剩风险发生呈现多源性特征。行业特征对产能过剩风险发生具有显着影响,具有高的价格影响关联度,高的投资关联度,处于产业成长阶段的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低;反之,价格影响关联度低,投资关联度低,处于产业成熟阶段的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高。进入产业生命周期成熟阶段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发生率相比其他行业高约6个百分点。经济周期变动因素左右着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程度和过剩的波及程度,尤其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外源性负向冲击影响,绝大多数行业产能过剩程度被严重放大,深度增加,某些行业达700%以上,波及程度比危机前增加15%,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加深,同全球经济连接日益紧密,外源性影响将逐步增强。工业整体和大部分典型行业在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出现长时间的产能过剩状态,不能排除“四万亿”强刺激方案的影响,具有政策干预因素诱发特点。第四,对大类行业间产能均衡波动的周期协同性和阶段性特征分析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行业间产能均衡变动的周期协同性增强,工业产能均衡微波动特征与行业衰退普遍性特征共存,行业抗冲击能力弱化,需要精准把握调控政策的时间和力度,避免政策干预负效应。第五,对工业和大类行业失衡风险预警研究表明: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产业间的传导在工业产能失衡风险的准确预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传递渠道逐渐畅通,产业融合进程的加快,未来代表产业间传导特征的统计指标作用可能会进一步加强。在产能失衡风险预警甚至是宏观经济周期预警分析中增加代表行业间传导的指标将会极大改善预警效果。本文针对投资“潮涌现象”构建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增速指标对行业产能均衡变动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说明行业非理性投资会显着加大产能过剩风险。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构建基于动态因子模型的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赋予了产能均衡统计监测研究新的解释框架和分析路径以产能均衡概念为研究起点,建立理论模型,紧扣概念内涵选取可观测指标构建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标体系,以可观测指标的共同成分变动作为产能均衡监测的对象,采用基于动态因子模型的Stock-Watson指数方法编制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聚焦于动态变化的产能均衡统计监测研究弥补了传统单指标研究片面和多指标研究缺乏系统性的不足,赋予了产能均衡统计监测新的解释框架和分析路径。2.发掘重要预警指标,完善产能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中发掘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EPU指数)、重要关联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增速指标,纳入产能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从政策不确定性、产业间传导和投资的非理性跟风行为三方面改善和提升预警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三方面预警指标对改善失衡风险预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3.转折点识别方法的改进转折点的识别是时间序列分析的重要内容,是计算失衡风险预警概率的关键问题,直接关系到预警效果的好坏。对Harding-Pagan方法进行改进,叠加了关于波动幅度的限制和峰谷值备选点位置限制,可以有效控制噪声干扰,准确定位和识别产能过剩风险,更切合现实与研究宗旨。本文的政策建议聚焦于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加强行业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第二,要注重合理搭配和使用逆周期政策;第三,调整优化投资规模与结构,及时叫停和遏制企业非理性投资;第四,要合理利用各种要素在产业间的传导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整体竞争实力;第五,要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并建立和完善产业调整支持政策。

王虎[7](2019)在《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伊始,中苏缔结同盟条约。为恢复和发展经济,中国政府请求苏联派遣专家来华,苏联开始大规模派遣顾问和专家来到中国参与援助工作。大多数苏联专家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为中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除过在中央各部门工作的专家外,其余专家均分布在各省,据估计,十年间,有500多名苏联专家来到甘肃工作,正是在他们的援助下,甘肃在上世纪50年代全面开启了工业现代化建设和其他方面的建设。苏联专家来到甘肃参与援助,有其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建国初,甘肃正处于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在中央经济发展规划和国防战略考量下,借助苏联专家援华的历史机遇,甘肃的重工业、交通、城市规划、国防军工、工程建设、农业、水利、高等教育等方面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全面发展,为甘肃“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受援方的甘肃,政府部门和聘请单位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苏联专家的各项规定,并为专家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专家与中方工作人员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苏联专家在甘工作期间与中方人员发生过矛盾,但大多数专家在工作中都表现出了国际主义和敬业精神,真心实意的做好本职工作,为五十年代甘肃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吴芳梅[8](2018)在《以丹为业:龙潭仡佬族的历史、生计与认同》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丹砂这一“圣物”切入,以贵州务川龙潭仡佬族为个案,从“业缘”这一特殊视角,围绕丹砂的社会生命及王朝、国家势力的渗透为线索,采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分析方法,探讨了丹砂在特定的地方所展呈的历史进程、变迁及再认知过程,以及丹砂在历史上如何勾连地方与中央及族群内外的复杂利益关系,进而思考“业缘”在龙潭仡佬族生活中何以超越“亲缘、地缘、神缘”,成为其族群认同之内聚力,致使民族识别时也主要以“祖辈是否从事丹砂采掘”为依据来确定仡佬族族属。龙潭仡佬族与丹砂的渊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殷商时期,仡佬族的祖先濮人就已活动在西南广大地域。据史料记载,周武王伐纣时,濮人就与其他部族参加了牧野盟誓,并以丹砂敬献周武王。献丹者被封为宝王之后,并带领濮人在务川地区开荒辟草,以丹为业,繁衍生息。随着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及上层建筑对“贵生、长寿”的极度追求,大大刺激了龙潭地区丹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因丹砂的用途及价值大增,使龙潭仡佬族地区直接被卷入了王朝与地方的关系网络中,由此展开了以丹砂为中心的各项活动、人群、文化的相互碰撞。在历史进程中,不同的互动方式、关系的建立以及文化的交融,使地方丹砂获得一种特殊生命力及意义价值的地方化表述。明清时期是当地丹砂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鼎盛时期,丹砂巨大的经济价值将龙潭仡佬族及其社会带入一个更大范围的人文和经济关系网络中,促进了龙潭地区加速进入王朝直接统治的架构及族际关系的建构中。同时,丹砂经济促进了龙潭邑聚的形成,改变了龙潭仡佬族传统的观念意识,这具体体现在龙潭仡佬族对丹砂资源的控制及身份认同的文化表述方面。为此,文章先后从政治、经济、文化及地方社会变迁等视角加以诠释,从中揭示出王朝介入的背后动因及复杂共存的关系网络,以及地方社会在此作用下所展现出的适应性策略。至清末民国时期,由于受帝国主义入侵、“易货还款”等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加强对丹砂资源的管控,沉重打击了龙潭仡佬族丹砂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丹砂的神秘光环也被人们日益增强的认知逐渐消解,昔日繁盛的龙潭丹业江河日下。新中国成立以后,丹砂资源逐步收归国有,大多数龙潭仡佬族人失去了世代赖以生存的资源依托,返土归耕,发展农业延续至今。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日趋重视,对重度污染环境的汞矿资源实施政策性关闭。至此,龙潭仡佬族的丹业时代宣告结束。综上可见,随着历史更迭及现代经济的冲击,丹业逐渐由盛转衰,龙潭仡佬族人们对丹砂文化的记忆亦渐行渐远,族群凝聚力日渐涣散。为了实现族群的生存和延续,地方政府、宗族精英、民间大众试图借助旅游情境的反馈,对已逝去的文化传统进行追溯性复原和展演,试图唤醒族人的危机感、归属感和族群认同感。笔者在梳理经典族群认同理论,剖析影响族群凝聚力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田野实践发现,人们大多以“亲缘--地缘--神缘”等关系凝聚在一起,以历史、记忆、宗教、文化等的延续形成共同体。此外,笔者发现还有一种以“业缘”而聚的群体,如龙潭仡佬族。他们主要以“业缘”作为其族群凝聚和汇合的基础,成为该民族识别的标志,甚至成为区分龙潭仡佬族与其他族群的边界。因此,本研究为族群边界理论的拓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案例。

Ming Sun[9](2018)在《上海期铝与伦敦期铝的跨市场价格联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欲研究沪铝及伦铝在1995年至2017年间价格联动性,为体现在此较长时间段内,市场及政策改变对两市价格联动性的影响,本文以文献、调研为基础,按事件及行业发展情况将1995年至2017年LME伦铝期货及SHFE沪铝期货价格划分为4个阶段,对各阶段进行实证分析,探求重大政策改变后,两市场间关联性的变化情况。本文研究发现,伦敦铝期货价格和上海铝期货价格在各时段互相有修正调整作用,存在长期协整。在早期(1995年至2006年),伦铝和沪铝存在双向引导作用,自2006年中国出台提升铝出口关税等原因后,伦铝对沪铝存在单向引导作用。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及VEC模型结果都表现出共同规律:一是伦铝在各时段对沪铝价格影响强,沪铝影响伦铝相对较小,伦铝占主导地位。同时,沪铝及伦铝价格之间的相互影响都符合在第1阶段(1995-2002)影响较小,第2阶段(2002-2006)时期影响增强,在第3阶段(2006-2013)降低,在第4阶段(2013-2017)增强的规律。产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中国监管层的政策改变。基于对1995至2017年间的政策分析及其对中国铝市的影响,本文以提高中国铝市国际影响力及其长远发展为目标,向政策制定者提出针对交割制度、进出口及交易规则的政策建议。

张勇[10](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2001年11月份国内主要有色金属生产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11月份国内主要有色金属生产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组织机构研究(1942-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俄罗斯研究现状
        1.2.2 欧美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国防委员会
    2.1 国防委员会的建立
        2.1.1 国防委员会的性质
        2.1.2 国防委员会的领导人及构成
    2.2 国防委员会的活动
        2.2.1 苏联铀问题研究基础
        2.2.2 恢复铀问题研究、启动核计划
        2.2.3 铀矿勘测、开采和加工工作
        2.2.4 组织保障科学研究工作
第三章 专门委员会
    3.1 专门委员会的成立
        3.1.1 专门委员会的性质
        3.1.2 专门委员会的成员
    3.2 专门委员会的活动
        3.2.1 督导与信息安全
        3.2.2 组织和保障
        3.2.3 管理和监督
第四章 技术委员会
    4.1 技术委员会的成立
    4.2 技术委员会的活动
        4.2.1 组织科学研究工作
        4.2.2 保障监督
第五章 工程技术委员会
    5.1 工程技术委员会的成立
    5.2 工程技术委员会的活动
第六章 第一管理总局
    6.1 第一管理总局的建立
        6.1.1 领导层的建立与完善
        6.1.2 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6.2 第一管理总局的活动
        6.2.1 保密与保卫工作
        6.2.2 领导科研工作
        6.2.3 中央机构职能
        6.2.4 第一管理总局的企业活动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2)基于多尺度监测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然崩落法开采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自然崩落发展规律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3 自然崩落过程监测及其分析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工程地质与开采工程条件分析
    2.1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1.5 主要岩性和断层分布
        2.1.6 结构面统计调查结果
        2.1.7 主要岩石物理力学特性
        2.1.8 地应力
    2.2 开采工程条件
        2.2.1 矿岩崩落特性
        2.2.2 采矿方法
        2.2.3 开采顺序
        2.2.4 矿块构成
        2.2.5 回采工艺
        2.2.6 放矿与生产管理
3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研究
    3.1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监测需求分析
        3.1.1 自然崩落开采过程的风险分析
        3.1.2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过程的监测需求分析
    3.2 自然崩落时空演化过程的多尺度全时空监测系统框架
        3.2.1 系统方案制定
        3.2.2 系统网络架构
    3.3 普朗铜矿自然崩落过程多尺度监测技术与装备
        3.3.1 基于空孔视频/图像的顶板崩落监测
        3.3.2 基于TDR时域反射法的顶板崩落高度监测
        3.3.3 微震监测
        3.3.4 地表沉降塌陷监测
        3.3.5 多尺度监测一体化综合平台
    3.4 本章小结
4 上覆矿岩崩落发展规律
    4.1 背景
    4.2 基于多尺度监测数据的自然崩落发展规律研究
        4.2.1 基于微震数据的规律研究
        4.2.2 基于2#溜井空孔监测数据的规律研究
        4.2.3 基于TDR监测数据的规律研究
        4.2.4 基于多尺度监测数据圈定崩落顶板范围
    4.3 断层活化对重点监测区域的稳定性影响分析
        4.3.1 断层周边微震事件分布规律
        4.3.2 断层及井下出矿对重点设施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4.4 基于多尺度监测数据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演化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自然崩落法开采的地表沉降规律
    5.1 基于监测数据的早期地表塌陷坑成因的解释与分析
        5.1.1 背景
        5.1.2 基于监测数据的地表塌陷坑成因分析
    5.2 地表沉降塌陷范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2.1 利用监测数据圈定地表沉降塌陷范围的统计分析
        5.2.2 基于动态监测数据的崩落角与沉陷范围分析
        5.2.3 井下放矿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5.3 地表小型天窗群成因分析
    5.4 普朗铜矿地表沉降塌陷发展演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念界定
        (一)边疆、边境与边界的概念界定
        (二)边疆与边境的地理范围
        (三)国际关系与边界意识
        (四)时间范围的确定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关于中国北部边疆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边疆、边界、边境的研究
        (三)国际关系研究
        (四)乌拉特相关研究
    四、基本史料
        (一)民国时期史料
        (二)建国以后的史料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民国时期的内蒙古地区(1911—1949)
    第一节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一、清朝的覆亡与“外蒙古独立”
        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三、民国前期的乌拉特草原与中苏交通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内蒙古地区
        一、南京政府的边疆政策
        二、成为抗战前线的内蒙古地区
第二章 同盟阵营下的和睦边境(1949—1962)
    第一节 同志加兄弟般的和睦边境
        一、友谊边境
        二、中蒙边界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边境轶事
        一、借境放牧
        二、越境事件
    第三节 建国初的边疆移民
        一、边疆移民
        二、知识青年支援边境地区
第三章 对立时期的中蒙边境(1963—1989)
    第一节 中苏关系与中蒙边境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
        二、中蒙边界的最终确定
    第二节 中蒙边境线上的乌拉特中旗
        一、中蒙冷淡时期的边境
        二、乌拉特中旗境内的边界线
    第三节 生产建设兵团与边防
        一、巴彦淖尔盟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
        二、生产建设兵团与边防
    第四节 边境检查制度的雏形
        一、民兵组织
        二、武装放牧点和堵卡站
        三、“净化边境”
        四、会晤站
第四章 全面开放的中蒙边境(1990—2004)
    第一节 内蒙古边境口岸发展
        一、内蒙古边境口岸发展概况
        二、甘其毛都口岸发展现状
        三、口岸与园区一体化模式
    第二节 口岸与边境社区的联系——以图古日格嘎查为例
        一、边境社区——图古日格嘎查
        二、口岸建设中当地牧民的生活变迁
第五章 战略伙伴时期的中蒙边境(2005—2014)
    第一节 中蒙关系演变与对外贸易发展
        一、中蒙关系及其演变
        二、中蒙对外贸易
    第二节 乌拉特中旗边境地区的新格局
        一、口岸贸易发展对乌拉特中旗经济的影响
        二、边境城镇化的驱动因素
        三、新兴口岸城市——甘其毛都镇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全球矿业周期嵌套模型与我国矿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 论文研究工作量
2 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分类及分解方法
    2.1 经济周期的概念
    2.2 不同尺度经济周期理论
    2.3 各种经济周期的相互作用与嵌套
    2.4 古典周期、增长周期与增长率周期
    2.5 周期的分解方法
3 经济长波下的矿业长周期波动
    3.1 各种理论对经济长波的研究和划分
    3.2 经济长波与矿业长周期的划分
    3.3 产业结构变动和主导产业转换与矿业长周期的形成
    3.4 全球产业转移和工业化国家(地区)轮动与矿业长周期的形成
    3.5 经济和矿业长周期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人口结构变化的矿业中长周期波动
    4.1 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理论
    4.2 中国的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矿业周期
    4.3 日本的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矿业周期
    4.4 美国的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矿业周期
    4.5 人口周期、人口结构影响经济增长和矿业发展的原理
    4.6 印度能否成为下一个全球矿业引擎?
    4.7 矿业中长周期与矿业长周期的关系
    4.8 本章小节
5 经济中波下的矿业中周期波动
    5.1 经济中波理论的提出和研究
    5.2 全球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波
    5.3 矿业中周期的划分
    5.4 矿业中周期与美元指数、美国利率周期
    5.5 矿业项目的勘探与建设周期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的经济中波与地勘投入周期
    6.1 我国财政周期与经济波动周期
    6.2 地勘投入周期的划分
    6.3 地勘投入和地勘周期的影响因素
    6.4 历次地勘周期的深层经济政治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节
7 矿业短周期与库存周期
    7.1 库存周期与价格周期
    7.2 中国的库存周期与矿产品价格/矿业短周期
    7.3 库存周期的普遍存在: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短周期
    7.4 1961年以来全球矿产品价格短周期的分解
    7.5 本章小结
8 矿业周期的嵌套及预测
    8.1 矿业周期的嵌套
    8.2 矿业周期的预测
    8.3 周期嵌套与经济危机、矿产品熊市的产生
9 对我国矿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9.1 国家矿业产业政策的制定与矿业周期
    9.2 矿企利用矿业中周期逆周期开展矿业投资
    9.3 矿业产业链企业利用矿业短周期避险、融资和投机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
    10.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0.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经济周期、行业轮动与A股市场投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周期划分
    第一节 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及理论发展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划分和识别
    第二节 美林投资时钟模型
        一、美林投资时钟模型
        二、美林投资时钟模型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同比数据时滞问题一个简短讨论
        一、同比指标时滞现象的数理分析
        二、同比指标时滞现象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
        一、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思路
        二、中国经济周期划分的数据准备
        三、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经济周期与行业波动
    第一节 产业及产业波动概述
        一、产业的概念及其划分
        二、行业波动
        三、行业波动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经济周期对行业波动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需求变化
        二、货币环境
        三、产业政策环境
        四、市场结构
    第三节 经济周期与行业波动的同步性研究
        一、经济周期同步性概念及研究意义
        二、同步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行业选择和数据设置
        四、中国经济周期与行业波动同步性测定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周期中的行业轮动
    第一节 行业轮动现象
        一、行业轮动现象的定义
        二、行业轮动现象的研究综述
        三、行业轮动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行业轮动现象观察与描述
        一、行业轮动观察数据说明
        二、行业轮动现象观察思路
        三、曲线相似度的衡量
        四、曲线相似度对行业轮动现象的观测
        五、计算结果分析
    第三节 行业因素与行业轮动
        一、行业因素对行业轮动影响的检验方法
        二、模型设计
        三、行业因素对行业轮动影响SVAR模型分析过程
        四、行业因素对行业轮动的影响
    第四节 经济周期中的行业轮动
        一、分析方法
        二、数据说明
        三、结果分析
        四、依据经济周期内的行业收益率表现的行业分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有效性与行业轮动
    第一节 经济周期对行业指数的影响
    第二节 行业轮动现象的套利机会分析
        一、市场有效性
        二、市场有效性与行业轮动
        三、股票的内在价值与价值投资者
        四、行业轮动的套利机会分析
    第三节 再论行业轮动的原因
        一、实体层面的行业波动不是A股市场上行业轮动现象的主要原因
        二、实体经济中行业之间的领滞关系并不是股市中行业轮动的主要原因
        三、A股市场中的行业轮动现象最大原因是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博弈的结果
    第四节 我国A股市场行业动量的证实
        一、动量效应与行业动量效应
        二、行业动量存在性的证实方案
        三、行业动量存在性的证实结果
        四、经济周期中的动量和反转效应
    第五节 关于构建行业轮动投资策略的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
    第一节 二分法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的定义
    第二节 二分法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的总体思路
    第三节 转点识别与LVQ
        一、转点识别与自动数据分类
        二、学习向量量化算法
    第四节 二分法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的实现
        一、使用BB算法对经济总量指标进行经济周期的转点识别
        二、LVQ算法的基础设定
    第五节 参于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的数据说明
        一、样本选择与指标选取
        二、数据处理
        三、季节调整
        四、计算环比数据
        五、滞后期的确定
        六、BB模型识别结果与LVQ实时识别的数据衔接
    第六节 中国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结果
        一、BB算法的识别结果
        二、LVQ识别结果
        三、LVQ实时识别结果的稳健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Black-Litterman的行业轮动策略研究
    第一节 投资策略与投资组合
        一、投资策略
        二、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
        三、CAPM与套利定价理论
        四、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存在的问题
        五、Black-Litterman资产配置模型
    第二节 A股市场经济周期行业轮动策略的设计及实践
        一、策略设计思路
        二、经济周期四分法转点的实时识别
        二、行业动量特征的实时探索
        三、选股
        四、Black-Litterman投资组合的构建
        五、样本设定
        六、BL模型解算
        七、业绩评价
    第三节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主要启示与建议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月度数据季节调整的详细说明
        一、环比价格指数的补充
        二、CPI指数的季节性调整
        三、结论
        附录A 参考文献:
    附录B:各章节补充图表
        第二章 补充图表
        第三章 补充图表
    附录C 各章节R语言源程序
        第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周期划分R语言源程序
        第二章 经济周期与行业波动R语言源程序
        第三章 经济周期中的行业轮动R语言源程序
        第四章 市场有效性与行业轮动R语言源程序
        第五章 我国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R语言源程序
致谢

(6)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
    2.1 理论基础
    2.2 基本概念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及实证
    3.1 产能均衡变动理论模型
    3.2 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3.3 景气指数在产能均衡动态监测体系中的应用
    3.4 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实证
    3.5 产能均衡动态监测指数与宏观经济的周期协同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及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4.1 产能均衡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产能失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能失衡风险预警分析
    5.1 转折点识别
    5.2 预警指标的校验
    5.3 产能失衡风险预警及效果评估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行业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
    6.1 典型行业的选择
    6.2 典型行业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实证
    6.3 典型行业产能失衡风险预警及效果评估
    6.4 典型问题探讨——投资“潮涌现象”的现实表现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重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苏联专家援助甘肃的历史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援华历史过程
    第二节 中央的战略考量
    第三节 甘肃建设的优势和困境
第二章 苏联专家在甘肃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苏联专家来甘人数与工作方式
    第二节 苏联专家的实际待遇、生活条件和家属安排
    第三节 与苏联专家的友谊、矛盾及工作环境变化
第三章 苏联专家援助的主要领域
    第一节 苏联专家参与建设的重工业企业
    第二节 苏联专家参与建设的铁路和航空
    第三节 苏联专家参与兰州的城市规划
第四章 苏联专家撤离甘肃
    第一节 苏联撤走专家的原因
    第二节 苏联专家撤离甘肃的过程和影响
    第三节 对苏联专家援甘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以丹为业:龙潭仡佬族的历史、生计与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述评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龙潭人家:石旮旯里的“GLAO”
    第一节 区域背景及早期建制
    第二节 聚落与丹族
    第三节 物态与象征
第三章 丹砂之路:小地方与大传统
    第一节 小地方:丹砂的社会生活
    第二节 大传统:神圣之丹与“长生久视”
    第三节 物的实践:丹砂的地方化表述
第四章 以丹为业:明清时期丹业的发展
    第一节 明代以前务川丹业概貌
    第二节 明清时期务川龙潭丹业的发展
    第三节 邑聚的形成及族群的区隔
第五章 丹砂之殃:从井到耕
    第一节 集体记忆:东升塔传说之谜
    第二节 狭缝生存:垄断下的龙潭仡佬族丹业发展
    第三节 遗产与物:龙潭仡佬族丹业的蜕变
第六章 丹砂庇佑:龙潭仡佬族族群认同及其变迁
    第一节 业缘:丹砂与龙潭仡佬族身份认同的关系
    第二节 龙潭仡佬族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旅游发展情境下龙潭仡佬族身份认同的重构
第七章 “业缘”一族群认同的凝聚力
    第一节 凝聚力:族群内聚和汇合的基础
    第二节 “业缘”影响下的龙潭仡佬族族群认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上海期铝与伦敦期铝的跨市场价格联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期货市场价格关联性国外研究
    2.2 期货市场价格关联性国内研究
    2.3 LME官方研究
    2.4 文献总结评述
第三章 沪铝与伦铝价格联动机理及对比
    3.1 沪铝与伦铝价格联动机理分析
        3.1.1 铝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关系
        3.1.2 关税政策改变铝市供求关系
        3.1.3 跨市套利影响价格联动
    3.2 上海期铝与伦敦期铝合约及交易所比较
        3.2.1 LME和 SHFE制度比较
        3.2.2 LME和 SHFE合约标的质量区别
        3.2.3 LME和 SHFE交易制度比较
        3.2.4 LME和 SHFE交割制度对比
第四章 实证设计
    4.1 时段特征描述
        4.1.1 第一阶段(1995年5 月-2002年6月10 日)
        4.1.2 第二阶段(2002年6月10日-2006年11月1 日)
        4.1.3 第三阶段(2006年11月1日-2013年12月20 日)
        4.1.4 第四阶段(2013年12月20 日-2017年11月23 日)
    4.2 分时段研究总结
    4.3 研究假设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为什么选取LME和 SHFE铝
    5.2 数据的选取
        5.2.1 LME合约
        5.2.2 SHFE合约
        5.2.3 数据处理
    5.3 实证研究变量的定义
    5.4 实证研究变量的基本统计特征
    5.5 实证分析步骤
    5.6 时序图与ADF检验
        5.6.1 对数价格序列
        5.6.2 收益率序列
    5.7 协整检验
    5.8 最优滞后阶数的确定
    5.9 向量误差修整模型
    5.10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11 AR特征根检验
    5.12 脉冲响应分析
    5.13 方差分解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创新点
    6.2 主要结论
    6.3 研究展望
    6.4 政策建议及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说明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小结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一、新省府工程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小结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小结
结语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附录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2001年11月份国内主要有色金属生产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组织机构研究(1942-1949)[D]. 王昱睿. 吉林大学, 2020(08)
  • [2]基于多尺度监测的普朗铜矿自然崩落发展时空演化规律[D]. 王利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3]内蒙古边境地区演变研究 ——以乌拉特地区为主(1911-2014)[D]. 乌云.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4]全球矿业周期嵌套模型与我国矿业发展对策研究[D]. 张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经济周期、行业轮动与A股市场投资策略[D]. 孟德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产能均衡动态监测及失衡风险预警研究[D]. 曹颖琦.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7]苏联专家援甘研究(1950—1960年)[D]. 王虎.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以丹为业:龙潭仡佬族的历史、生计与认同[D]. 吴芳梅. 厦门大学, 2018(07)
  • [9]上海期铝与伦敦期铝的跨市场价格联动研究[D]. Ming Sun.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2001年11月中国主要有色金属产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