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 21 世纪的法国社会科学

面向 21 世纪的法国社会科学

一、面向21世纪的法国社会科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甲[1](2020)在《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化人”,即一批先进的中国人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救国救民的真理,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一为“化物”,即这些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分析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解释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找寻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并加以实践。“化人”与“化物”是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化物”能够更多地“化人”: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上证明了它的科学性,说服更多中国人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化人”得以更好地“化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凝聚成整体并成立了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地理空间上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具备极大的跨度。其中,留法勤工俭学进步分子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非凡。他们在勤工俭学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在法国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法国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内因在于他们始终背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是马克思主义得以在这一群体内部生根发芽的精神土壤。外因在于法国社会得天独厚的客观环境,为这一群体接触、考察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便利与契机。而他们在法国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方式,可谓是殊途同归。一方面,少数人率先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并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的国情结合,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最终认定马克思主义是救国救民的科学方法。另一方面,一批先进分子率先在法国组织进步团体,践行勤工俭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最终完成了意识形态的质变,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便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他们一是通过翻译、解读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争取或培养更多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二是逐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探索并宣传开展中国革命的科学方法。同时,他们也在法国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他们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同客观实际相结合,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领导或参与了数次具有标志性的革命行动,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当然,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在早期马克思主义化的探索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困难与挫折:他们需要直面法帝国主义的政治打压和舆论冲击,同时也要时刻提防华人内部敌对势力的攻击与破坏。这证明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曲折,却也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成熟。总之,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导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的主体之一,他们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法国路径。同时,他们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涌现的先进事迹、彰显的优秀品质,对构建历史话语权、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陈奕诺[2](2020)在《马克思对赫斯共产主义学说的继承与超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深入研究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在任何时期都是一个弥久常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核心问题,而持续进行这种讨论不仅在于可以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哲学学说以及西方新兴出现的部分思潮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思想,在目前多元化的世界发展格局中,为我国持续向前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在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追本溯源时发现,以往我们仅仅重视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哲学线索,而忽视了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社会主义线索和政治经济学线索。随着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研究不断推进,与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相关人物以及相关文献被重新整理出版,被誉为德国社会主义之父的莫泽斯·赫斯就是被长期埋没的马克思思想想成的关键渊源人物之一。赫斯作为最早在德国宣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与马克思渊源颇深。他们同是犹太教家庭出身,都是青年黑格尔派重要成员,曾同时供职于一家杂志社,甚至连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重要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部分章节也是由赫斯执笔完成的。虽然他们有着相同的家庭背景、一样的工作经历、共同撰写着作、对社会历史同样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辨析力、几乎是同一时期对资本主义社会发起激烈地批判,但是,最终马克思走向了科学共产主义的道路,而赫斯却走向了犹太复国主义之路。尽管在1846年赫斯同马克思分道扬镳,但在这之前,他们二人一度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马克思在完成哲学革命前赫斯为其提供了众多理论素材,从马克思接受费尔巴哈哲学,赫斯起到了中介人的作用到德国与法国问题比较研究视域、人的本质思想、异化观的经济学转向和交往理论思想的影响再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共同体思想的批判性继承,赫斯都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影响着马克思。然而,由于赫斯犹太教教育背景以及自身理论的缺陷,把全部希望寄托于对社会的教化并倾向与资产阶级达成妥协,他没有跳出费尔巴哈的“爱”的人道主义,充分暴露出其思想的不坚定性,这也是最终导致赫斯最终转向犹太复国主义的直接原因。因此,从学理层面上看,研究马克思与赫斯思想关系有助于厘清马克思思想的来源,深刻地了解马克思的思想形成过程,同时能够公正客观地对话马克思思想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而且马克思与赫斯关系的澄清也关涉马克思的系列着作的创作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的再把握。从现实层面看,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入分析马克思思想,这对于顶层设计、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直面当今世界发展问题和当下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借鉴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回应和破解国际复杂局面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在世界多元化的冲击下,我国面对外部问题缠绕以及我国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完成中国人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下,了解马克思思想内涵和发展脉络,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

应远马[3](2020)在《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文中认为在法国近现代史及其历史编纂学当中,始则担任第二共和国总统,继而又作为第二帝国皇帝执掌政坛20多年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亦即人们更耳熟能详的拿破仑三世,由于第二帝国“以政变始,以色当终”的特殊历史等众多因素,不时成为人们抨击乃至嘲讽的对象。但毋庸讳言,正是在此人统治法国时期,尤其是近18年之久的第二帝国阶段,法国不仅获得了大革命以来鲜见的政局长久相对稳定,还出现了史上少有的经济持续扩张局面,迎来名副其实的“繁荣时代”。凡此种种,当和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一直以充当“圣西门主义力行者”为己任密不可分。作为拿破仑一世侄子,他对“伟大伯父”的思想既有推崇、继承的一面,更有因应时势,及时扬弃,大胆创新的一面。他在对其伯父思想观念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述的《拿破仑的观念》中的不少主张,清楚地昭示了这一点。进而言之,如果说拿破仑一世是“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那么,其侄儿则可谓“马背上的圣西门”。后者的思想导师乃是圣西门之类的人物,而并非像其伯父那样尊奉孟德斯鸠、卢梭为思想导师。由此,在圣西门等人影响之下,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早年即在关注波拿巴家族荣耀、法兰西国家兴衰同时,不仅极为关注“双元革命”发生后势必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还着力寻求它们的解决之策,《食糖问题剖析》、《消灭贫困》等他在上台之前出版的着述即为明证。因其独特身世素有家国情怀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不仅喜欢写作,勤于思考,还引人瞩目地更有所行动。他在上台后,力求以稳定求发展,用繁荣保秩序。其间,不仅肯定大革命主要原则,赞同“人民主权”,还敢于、善于像伯父那样以人民主权化身自居,借助“公民投票”等手段去完成统治法国的大任。同时,既没有一味沉迷于政治纷争,更没有拘泥于政体形式,而是在同样信奉圣西门主义的得力助手辅助下,致力于让法国尽快具有现代国家的面貌。就此而言,不管是他作为总统在波尔多发表的重要讲话,还是在称帝后写给国务大臣富尔德的信件,无不表明其对于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视程度,以及具有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在同期欧洲国家领导人当中位居前列。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在建构圣西门倡导的“实业社会”方面不仅具有现代观念、开放意识和切实可行的举措,而且实际成效更可圈可点的“圣西门主义力行者”。法国在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非但幅度大、速度快,其影响更是既深又远,不容低估。有鉴于此,本文从经济-社会史维度出发,首先通过细致考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显赫家世和早年经历,特别是逐一细致研读其上台前撰写的各类着述,探究其在圣西门影响下的治国理念及其思想渊源;继而力图揭示他如何深知现代社会扩展经济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寻求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经济之间平衡点来谋求“帝制下的繁荣”。在这一基础上,然后再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分别梳理、评判其相关举措和成效:推进工业革命在法国的完成;让第二帝国时期成为法国“农业文明的巅峰”阶段;以让法国真正进入“铁路时代”为抓手,实现法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革;在让法国国内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如何顶住压力让法国在贸易自由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通过将巴黎打造成“19世纪的首都”来引领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等等。希冀通过上述努力,提出若干具有一定新意的观点,从而能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长期被“污名化”的拿破仑三世的历史作用,丰富和深化对在19世纪法国史中承上启下,其研究至今尚相对薄弱的第二帝国史相关问题,以及在当今法国政治谱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的波拿巴主义的认识。

曹启昭[4](2020)在《国家关系视角下中共与法共的党际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与法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所提出的“无产阶级国际联合”原则为基础建立了密切的党际关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并选择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它开始面临着两个问题:既要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身份维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加强同法国共产党的友谊;也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看待同各个国家的关系,争取在外交上占据主动地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法国政府打交道。而对于法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它在法国国内开展革命事业的热情,因此它也希望不断扩大在法国政坛的影响力,借推动中法两国的官方交往来进一步巩固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就是说,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共与法共的党际关系就与中法国家关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由于两党对中法关系的现实判断有所不同,加之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诸多问题产生了不少分歧,使得两党在认识如何看待中共与法共的党际关系与中法国家关系之间的互动这一问题上始终处于矛盾之中,这种矛盾的状况甚至一度令两党关系陷入低谷。直至1982年两党关系恢复正常化之后,中共与法共才真正认识到,两党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增进两党之间的友谊,也能对中法国家关系产生深刻影响,从此“国家关系”一词逐渐频繁出现在两党会谈中。当前,由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加上中共与法共在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进行了新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所以两党也有必要从全新的高度来进一步审视两党关系之于中法关系的重要意义,从而使两党在令中法关系行稳致远的同时也能不断实现各自的社会主义理想。因此,本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政党外交”、“党际关系”、“国家关系”等相关概念,第二章主要介绍法国共产党及其与法国政党政治的关系,第三章至第五章则以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共与法共的党际交往为主线,围绕两党在不同时期对中法关系的不同认识,重点探究各个阶段中法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的互动过程,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第六章则是为未来的中法党际交往提出意见与建议,使中共与法共的党际关系可以进一步起到沟通中法关系的作用。

张柏榕,董小燕[5](2020)在《四十年来法国早期社会主义研究新动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国是社会主义的故乡,19世纪早期社会主义的发展赋予了法国社会主义思想以独特性。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法国学界,早期社会主义思想一直受到忽视;80年代以后,法国早期社会主义研究经历了复兴与回归,研究范式从依照马克思主义转向重视历史语境;2018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兴趣复兴。法国史学界主要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推动了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范式的转变。

焦洋[6](2020)在《法国女性主义电影传播话语结构研究 ——以伊莎贝尔·于佩尔的银幕形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电影,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其话语体系始终作为社会文化的镜像反映,也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体现。近年来,随着四次女性主义运动对社会观念进步的逐步推进,有关性别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到目前为止控制、统治世界的三个方式之一便是性别主义。性别与种族和阶级一样,具有政治的属性,且性别是话语控制、政治控制的重要方式,两性之间的权利关系是社会意识的基本组织部分。长久以来,电影银幕呈现出对性别关系的普遍广泛关注,女性多处于“被凝视”的地位,即从男性社会的立场出发,在再现女性时形成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法国,作为女性主义与电影的发源地,在性别研究和电影创作、批评、历史等各层面都走在世界前端。对法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对传播学语境下女性形象的社会呈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后文中将以“于佩尔”出现)作为主要研究对象。1953年出生的她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于百余部电影作品中刻画了丰富且多样的女性形象,成为法国银幕上女性形象的杰出代表。从早期的受害者形象到近年来的独立女性形象,其银幕形象的变化恰恰反映出四次女性主义运动影响下法国社会性别观念的进步,即女性逐渐从传统的从属性向平等独立的主导性转变。她所塑造的银幕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冲破了社会角色的藩篱,追求独立、平等、自由,试图打破男女两性的二元对立,促使社会关注、尊重女性,推进社会角色的平衡与和谐,是传播行为渗透媒介文化变迁的重要参照。本文选取于佩尔在19部电影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主体,以媒介文化理论中有关女性刻板印象和“看与被看”机制为切入视角,从社会学、精神分析理论与符号学等多个角度进行跨学科交叉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本分析角度和视觉元素分析的角度,侧重对电影叙事方式和技巧、视听语言的运用进行分析,按照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至第四次女性主义运动的时间线索,通过对不同社会阶段其人物形象所反映出的法国女性主义电影传播话语进行历时性梳理,以主题分类的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勾勒女性主义运动不同阶段中法国电影女性人物形象呈现的不同特点。本文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作为研究背景,阐述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法国女性主义电影的发展脉络,并介绍于佩尔的成长经历和荧幕形象。第二、三、四部分将于佩尔在1974年到2016年间的19部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作品置于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第四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结合三次女性主义运动的法国社会风貌和女性地位特点进行纵向历时性分析,总结出历次女性主义运动中的法国女性主义电影传播话语结构特点。第五部分,在纵向分析的基础上,对每部作品进行“亲子关系”“婚恋关系”“情感背叛”“职业追求”四个维度的横向比较,试图通过于佩尔的电影形象总结出法国女性主义电影传播话语结构的历时性变迁,透视出法国女性主义的发展趋势。

乔倩玉[7](2020)在《保尔·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发展进程中,拉法格占据着重要的理论地位。他结合法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和民族文化传统,从经济决定论的角度阐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决定论思想。本文把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视为一个理论整体,在20世纪法国社会思想文化演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发展变迁的宏大背景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全面考察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生成的历史境遇、思想资源、创造历程和理论内容,完整地呈现他经济决定论思想的理论风貌及其当代价值,力图纠正人们对其经济决定论思想的误读。拉法格的“经济决定论”思想生成是与20世纪法国社会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变迁、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与各种新型思潮的碰撞相互交织的历史境遇下,拉法格通过批判吸收维科和摩尔根的人类历史规律学说,承袭法国唯物主义哲学传统,创造性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了他独特的“经济决定论”思想理论。拉法格走向“经济决定论”思想创造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他在研究初期批判历史唯心主义,在批判过程中逐渐形成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并拓展性地将研究深入至资本财产历史运动轨迹问题的现实方向,最终得出人类社会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通过对比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本质,进而阐释人是历史的动力及生产方式决定人为环境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认识,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性;通过对财产的起源、资本主义财产形式演变的分析,探析资本主义财产及社会的本质,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矛盾,从而揭露爆发经济革命的潜在因素;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造的现象及原因,提出集产制的产生终将带来共产主义复归的这一趋势,以此构成了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的核心内容。拉法格的“经济决定论”思想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与第二国际“经济决定论”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本质不同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中存在的合理成分,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推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肖倩颖[8](2020)在《面向真理本身 ——巴迪欧哲学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一直以来是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统观哲学史,尽管本体论在西方哲学中一直拥有崇高的位置,并赢得“一切学科的女王”的称号,然而在20世纪西方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反本体论思潮,语言哲学、存在论、分析哲学、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纷纷对其提出质疑,致使本体论哲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存亡危机,这也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思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巴迪欧正是在对这一时代问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哲学。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哲学终结所带来的人类精神家园的缺失,哲学的理论指导地位的动摇,现代性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巴迪欧用他的哲学理论作出了激进的回应,对于指导资本主义实践,应对现代性的危机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遵循巴迪欧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尽可能的贴近其思想脉络,以最近似于巴迪欧的方式展现其思想论证线索,以两本“哲学宣言”为主要文本依据,梳理和解读巴迪欧哲学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内在发展的逻辑理路,探讨巴迪欧如何实现对以真理为核心的哲学的拯救和复兴,论证当代哲学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哲学,实现哲学的更进一步,同时对巴迪欧哲学进行再思考,以期对其达到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哲学命运的解读,长期以来各个哲学流派各持说辞,各持己见,在这一过程中,反叛黑格尔、拒斥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主流状态和核心观点,伴随着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分析哲学转向、现象学转向、生存哲学转向等,它也经历了被消解、被重构、被终结、被拯救的命运历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对哲学的性质和功能的新理解,以及对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和重建。为了论证当代哲学的合法性,实现哲学的拯救和复兴,巴迪欧首先对哲学终结论进行了反思性批判,指出哲学不是不可能的,而是被历史上的缝合体系所阻碍了,因此他主张,在今天要拿出纯粹的哲学的解缝的姿态,通过哲学与诸前提特别是诗的解缝以及哲学自身的远征来扞卫哲学的合法性,回归柏拉图的数学,以一种柏拉图主义的姿态,用数学开启了当代本体论,以其独特的数学逻辑的视角创造性地建构了事件、真理、主体三位一体的本体论哲学,重新确立哲学在其原初意义上的可能性。同时,面对当今哲学的发展状况,巴迪欧要做的不仅仅局限于停留在对哲学的拯救和复兴,而是要进行新哲学的建构,将其目光转向真实的生活。因而,他还提倡哲学要更进一步,探讨哲学可能性的实现方式,推动哲学的向前发展。巴迪欧首先指出现今的哲学是“人为的哲学”,表现为矫揉造作的实存,哲学被法律、道德、伦理等束缚和绑架,为了修复哲学受到的科学主义和道德的重创,巴迪欧主张回归现实世界,从具体的事实出发,让真理以某种具体身体的方式在这个世界呈现自身,重构永恒的、在世的、革命性的真理,使真理从存在走向实存,为此,他创造性地引入阶点理论和同一性函数,通过实存不同的取值来说明真理的表象和哲学的实存。至于如何实现哲学的更进一步,巴迪欧主张哲学要有所介入,有所行动,以一种共产主义的姿态,构建事件轨迹,真理性身体、主体化三者有机统一的在世的新哲学,实现哲学的非在到实存。在这一过程中,身体成为一个重要的表征,通过主体化的身体,世界与历史也成为具体的事物,由此看出,巴迪欧的思想经历了从“超验”到“经验”、从“天国”到“尘世”的发展路径,让承担发现真理的主体有了在世之身,让事件有了在世之根,也让真理成为可以经验的东西。这样,巴迪欧实现了数学本体论到在世的新哲学的内在逻辑理路的推进,为当代哲学的合法性提供证明的同时,也为现代性所关切的形而上学(哲学)命运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哲学的意义在于打开一个新的思想空间,巴迪欧对哲学的拯救复兴乃至进一步发展打开了真理发展的新的空间,他对以真理为核心的哲学的复兴和发展对于哲学合法性的证明以及未来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这里,真理是贯穿巴迪欧哲学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在巴迪欧看来,哲学是对诸真理的把握,真理范畴是其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对待真理问题上,巴迪欧不局限于《哲学宣言》中的“类性真理”(存在层面的真理的形式理论)和《第二哲学宣言》中的“真理性的身体”(实存层面的真理的表象和实存),近年来,巴迪欧更多的将目光转向研究真理视角下的事物,从真理的角度看存在和表象会如何,即真理的内在性问题,为此,巴迪欧创作了《存在与事件3:真理的内在性》一书,立足于探讨真理角度下的世界,旨在挖掘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提出存在哲学主体吗?如若存在,它如何为真正的生活或完整的生活开辟道路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与分析,更为深刻和详尽的展现巴迪欧哲学思想体系的整全轮廓。我想对于真理内在性的理解,是接下来巴迪欧哲学研究者应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它不仅是对时代问题的理论自觉而且是对社会历史的反思性批判,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巴迪欧所做出的的拯救、复兴乃至进一步发展哲学的努力,对资本主义实践及全球的政治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巴迪欧哲学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当今时代是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资本统治的新时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彰显出历史的巨大变化,可以说巴迪欧的哲学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具有普遍的全球意义,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巴迪欧作为法国的左翼思想家,他的理论创造更多具有的是欧洲意义,对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来说,他们所面对和感受到的社会现实与我国仍有重大的差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是当代人类文明中独特的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具有自己的现实感和理论范式。

柏晋萍[9](2020)在《培养道德个人: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目标》文中研究表明道德教育理论是涂尔干学术的核心理论之一,该理论既有对道德理论的理论层面解读,又有对道德教育实践层面的探讨。在当时法国社会失范严重的背景下,涂尔干提出了构建新的道德理论的构想,希望新的道德理论能够影响法国社会秩序重建。虽然我国学术界更多从社会层面讨论涂尔干的理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对个人的关注。涂尔干清醒地认识到,要解决法国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冲突问题,关键不在于抑制个人自由的发展,而是要培养出具有道德意识的个人。涂尔干认为,个体应该拥有普遍意义上的道德意识:纪律精神、对群体的依恋以及自主或自决。纪律精神表现为个体遵守道德规范和权威,关键在于让个体认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对群体的依恋表现为个体依恋自己所属的社会;自主或自决表现为个体运用理性认识和服从道德,最终目标是成为理性的道德个人,这是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的关键所在。同时,涂尔干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是最有效的培养道德个体的方式,学校教育是连接个体和社会最好的中介。学校教师和学校惩罚可以培养儿童对纪律的尊重和服从;学校环境和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对群体的依恋,进而上升到对社会的依恋;科学教学可以引导儿童运用理性认识社会和道德。因此,涂尔干希望能够通过道德教育,培养个体对于道德规范的理性积极服从,帮助个体认识其自身有限性,引导个体在自身有限性的前提下寻找自我,在遵守规范和依赖群体的基础上实现个体的理性自由。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本质上不是忽视个体只强调社会的理论,相反它是一种极为珍视人性发展的理论。因此,深入分析涂尔干的经典文本,积极寻找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个人主义逻辑是当前的研究重点。本文以涂尔干经典文本为原始材料,重新解读涂尔干的道德理论思想,探讨其道德理论思想对于个体自主性发展的关注。

段昱[10](2020)在《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文中研究指明爱弥儿·涂尔干(1858-1971)在法国经历工业化变革背景下,以解决现代道德危机为目标,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论。但相较于学科教育,他本人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以社会量度为基准的道德教育之上。其思想以社会集体为出发点,探讨道德的本质,以及真正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本文基于对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梳理和分析,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提炼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旨在结合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环境,探讨其思想对现实教育改革的启示。论文主要以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基于相关文献和着述的整合,梳理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试图把握其思想形成的时代线索和学术成因。从历史角度来说,19世纪的法国社会推崇民主主义与民权主义,但农业人口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因此新旧道德体系碰撞,道德稳定性遭受破坏。伴随文艺复兴的精神革命,道德虚无主义与道德相对主义催生了道德真空的危机出现,涂尔干在此背景下致力于寻找道德危机的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案。以学术角度来说,涂尔干的思想深受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影响,并结合斯宾塞的社会有机理论与布特鲁的哲学方法论,将道德的本源视作社会集体下的必然产物,通过社会整合的方式自主发展。第二部分从道德教育本源、指向和核心的角度解析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中心观点。首先从道德教育知识元的角度引出“德性”的概念,并从其本质和属性两个角度作出解释:德性从本质上说是社会集体的产物,以社会为根本立场,向着神性理想发展。德性同时具备自觉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三个属性,是人内化品性的表征。涂尔干的道德架构是建立于社会立场之上,因此他重视人性的自主特征。涂尔干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理想人”——即兼具理性和自主能力,能够完成社会分工所承担的任务,以此构成社会的良性发展。为解释这一目的,涂尔干以道德的三个要素作为基础,阐述道德的具体内涵。纪律精神是道德的首要要素,具备规范行为、消除随意性的作用;牺牲精神旨在要求个体对社会的奉献和依恋,以道德标准赞赏非个人行为的社会性特征;自律精神则是道德培养的最高目的,以理性人格作为前提,自主自决是其表现,通过道德的内化作用,形成主动积极的成熟道德观。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四个理论特征——社会依附性、宗教批判性、个体自主性和代际互动性。社会依附性是涂尔干集体主义立场最显着的特点,强调社会与人的关系是互动和依赖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无数个体的文化联结,每个个体对其承担义务和责任;宗教批判性则是以反对封建神学为主张,重视个体的个性发展,推崇回归实际的教育,为现代民主社会铺平思想道路;个体自主性强调个体的自决能力,是以理性社会为前提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代际互动性则体现涂尔干对道德培养在时间跨度的理解,他重视每一代人的道德传承和相互作用。第四部分探讨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对我国现行德育模式的启示及改进策略。基于对其理论的研究,结合现代德育普遍存在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等问题,本文提出要重视对儿童道德要素的培养。通过培养纪律精神,规范尚处在未成熟阶段儿童的行为;以班集体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帮助儿童初步形成理性的社会价值观;重视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以教师引导为原则,促进自决能力的形成。其次,对于教育模式的改革,应当注重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育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涂尔干的研究作为20世纪初的杰出成果,虽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理论的先进性部分仍然值得我们探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面向21世纪的法国社会科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21世纪的法国社会科学(论文提纲范文)

(1)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留法青年中传播的原因
    第一节 内因:“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
    第二节 外因:法国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
第二章 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
    第一节 先锋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一、蔡和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纵向研究
        二、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横向比较
    第二节 进步团体从感性到理性的质变
        一、“蒙达尼派”:在勤工中转变思想
        二、勤工派:在挫折中及时觉悟
第三章 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第一节 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向中国传播的欧洲路径
        一、旅欧中国共产主义党团组织成立前的个体贡献
        二、旅欧中国共产主义党团组织成立后的集体行动
    第二节 开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结合的探索
        一、学习苏俄,寻找中国革命的阶级力量
        二、注重团结,开展革命统一战线的建设与宣传工作
        三、耕耘《赤光》,全面阐释中国革命的方法
第四章 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辨明矛盾,强化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意识
    第二节 实事求是,领导组织爱国主义统一战线
    第三节 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高潮
第五章 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中的困难
    第一节 法帝国主义的政治打压和舆论冲击
        一、法国政府的极力打压
        二、法国舆论的极限施压
    第二节 华人敌对势力对进步分子的仇视与打击
        一、中国封建官僚对进步分子的敌视与打压
        二、中国青年党人对统一战线的攻讦与破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马克思对赫斯共产主义学说的继承与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赫斯共产主义学说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语境
    第一节 德国的现实境况
        一、德国的现实困惑
        二、德国哲学的历史使命
        三、青年德意志运动的影响
    第二节 犹太文化与法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一、犹太文化的继承
        二、法国社会主义思潮的触碰
    第三节 青年黑格尔派运动的影响
        一、青年黑格尔派的历史使命
        二、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意旨
        三、费尔巴哈人道主义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赫斯共产主义学说的致思理路
    第一节 共产主义学说的宗教论证
        一、《人类的圣史》:宗教共产主义思想的初显
        二、《欧洲三头政治》:宗教共产主义思想的完成
    第二节 共产主义学说的哲学论证
        一、《莱茵报》时期:共产主义学说的哲学论证起始
        二、《莱茵报》后期:共产主义学说的理论内核
    第三节 “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完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克思对赫斯共产主义学说的继承
    第一节 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中介人
        一、拒绝费尔巴哈的哲学
        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
        三、批判性改造费尔巴哈的哲学
    第二节 赫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影响
        二、人的本质以及经济异化思想:赫斯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三、社会交往理论:赫斯与《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三节 赫斯共产主义学说对马克思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二、哲学与社会主义
        三、“类”与社会主义
        四、自由的活动与自主活动
        五、自由共同体与真正的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克思对赫斯共产主义学说的超越
    第一节 马克思对赫斯人的本质思想的超越
        一、抽象的人的本质
        二、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
    第二节 马克思对赫斯异化理论的超越
        一、从人的自我异化到消灭私有制
        二、从社会改革到彻底革命
    第三节 马克思对赫斯行动哲学理论的超越
        一、从自由行动到自由有意识的活动
        二、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第四节 马克思对赫斯共产主义学说的扬弃
        一、哲学共产主义思想中的人本主义逻辑
        二、科学共产主义思想的真正完成
    第五节 马克思对赫斯共同体思想的超越
        一、马克思与赫斯共同体思想的现实观照
        二、马克思对赫斯共同体思想的扬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新审视马克思与赫斯思想关系的意义
    第一节 打破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认识局限
        一、前苏联教科书体系的理论贡献
        二、苏联教科书体系的理论缺陷
        三、科学扬弃传统教科书体系的束缚
    第二节 共产主义视域下人的真正复归
        一、现实的人的存在样态
        二、现实的人复归的意义
    第三节 真正的共同体:人类解放后的生活方式
        一、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共同体
        二、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旨归
        三、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在中国的实践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史料概况和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5 本文创新和不足
2.“马背上的圣西门”的家世与思想渊源
    2.1 “马背上的圣西门”的显赫家世
    2.2 早年的经历及其影响
    2.3 “圣西门主义力行者”治国思想探源
3.“圣西门主义力行者”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方针
    3.1 以稳定求发展,用繁荣保秩序
    3.2 寻求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经济之间的平衡点
4.完成被社会动荡延宕的法国工业革命
    4.1 被社会动荡延宕的工业革命得以在法国完成
    4.2 以信贷作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推进器”
5.近代法国农业发展“黄金时代”的到来
    5.1 广受农民拥戴的“农民皇帝”
    5.2 复苏农业、振兴乡村:愿望和举措
    5.3 拿破仑三世和法国“三农”现代转型的起步
6.交通运输:经济飞跃另一“推进器”的大发展
    6.1 以进入“铁路时代”作为让经济走出低谷的突破口
    6.2 传统交通手段在“铁路时代”的新发展
7.“商业政府”扩大内外贸易的举措与成效
    7.1 以生产性消费促进商业的发展和转型
    7.2 借力“关税政变”使法国走上自由贸易之路
8.以打造“世界之都”引领法国城市化进程
    8.1 改造乃至“重建”巴黎的必要性
    8.2 打造“世界之都”:拿破仑三世与“奥斯曼计划”
9.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生平大事记
    附录2. 1852年10月9日路易-拿破仑总统在波尔多发表的讲话
    附录3. 1860年1月5日拿破仑三世致国务大臣富尔德的信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4)国家关系视角下中共与法共的党际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的阐释
    一、国家总体外交中的“政党外交”
    二、“党际关系”与“国家关系”的相互关联
第二章 法国政党制度中的法国共产党
    一、法国政党制度概述
    二、法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主张
    三、法国共产党在法国政党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章 中法建交前后两党党际交往与中法国家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两党交往促进国家关系
    二、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两党交往对中法关系的影响
    三、“文革”期间两党矛盾对中法关系的阻碍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初两党党际交往与中法关系
    一、改革开放初期党际交往的恢复为中法关系提供动力
    二、八九十年代党际交往的升级是对中法关系的重要补充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两党党际交往与中法关系
    一、两党在交往形式及交往内容上取得新突破
    二、两党对于发展中法关系的共同期待
第六章 在中法关系不断向好基础上对两党党际关系的展望
    一、以两党“自我革命”实践为准绳,平衡好“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
    二、多种形式延续两党友谊,为中法关系平稳发展而服务
    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中法党际关系促进国家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四十年来法国早期社会主义研究新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范式的转变及原因
二、早期社会主义研究的新动向
三、结语

(6)法国女性主义电影传播话语结构研究 ——以伊莎贝尔·于佩尔的银幕形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和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法国女性主义电影与于佩尔的银幕形象研究
    第一节 法国女性主义电影的发展脉络
        一、女性主义电影
        二、女性主义的四次运动与法国女性主义
        三、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女性主义运动的关系
    第二节 于佩尔个人成长背景和银幕形象特点
        一、于佩尔的个人成长背景
        二、于佩尔的表演风格和银幕形象特点
第二章 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于佩尔的银幕形象(1968-1980)
    第一节 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法国社会风貌和女性地位特点
        一、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法国社会风貌
        二、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的法国女性地位特点
    第二节 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于佩尔的银幕形象特点
        一、叛逆不自爱的出走少女:电影《远行他方》(Lesvalseuses)(1974)
        二、难逃勾引之嫌的被强暴少女:电影《无辜的强暴》(Dupont Lajoie)(1975)
        三、无名无分的贫民情妇:电影《法官与杀人犯》(Le juge et l'assassin) (1976)
        四、被男友抛弃的内向洗头妹:电影《编织的女孩》(La dentelliere)(1977)
        五、杀害父母的双面蛇蝎美人:电影《维奥莱特·诺齐埃尔》(Violette Noziere)(1978)
        六、都市漂泊的乡村卖淫女:电影《各自逃生》(Sauve qui peut(la vie))(1980)
        七、深陷情欲的偷情少妇:电影《情人奴奴》(Loulou) (1980)
    第三节 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法国女性主义电影传播话语结构特点
第三章 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于佩尔的银幕形象(1991-2005)
    第一节 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法国社会风貌和女性地位特点
        一、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法国社会风貌
        二、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的法国女性地位特点
    第二节 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于佩尔的银幕形象特点
        一、坦言移情别恋的未婚妻:电影《分居》(La separation)(1994)
        二、报复富人阶层的失独母亲:电影《冷酷祭典》(la ceremonie)(1995)
        三、及时止损结束虐恋的体面白领:电影《无暇的色彩》(L'ecole de la chair)(1998)
        四、不择手段控制丈夫和继子的继母:电影《亡情朱古力》( Merci pour le chocolat)(2000)
        五、饥渴分裂的优雅钢琴教师:电影《钢琴教师》(La pianiste)(2001)
        六、为真爱私奔的上流阶层贵妇:电影《加布里埃尔》(Gabrielle)(2005)
    第三节 第三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法国女性主义电影传播话语结构特点
第四章 第四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于佩尔的银幕形象(2006-至今)
    第一节 第四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法国社会风貌和女性地位特点
        一、第四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法国社会风貌
        二、第四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的法国女性地位特点
    第二节 第四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于佩尔的银幕形象特点
        一、冲破孩子阻挠成功再婚的离异女性:电影《私有财产》(Nue propriete)(2006)
        二、历经苦难敢于争取土地权益的寡母:电影《抵挡太平洋的堤坝》(Un barrage contrele Pacifique) (2009)
        三、艳遇后找到婚姻真谛的妻子:电影《婚姻间奏曲》(La ritournelle)(2014)
        四、坦然接受年龄重拾自信的女明星:电影《心房客》(Asphalte)(2015)
        五、理性自持面对丈夫出轨的女教师:电影《将来的事》(L'avenir) (2016)
        六、反制男性把控全局的职场女强人:电影《她》(Elle)(2016)
    第三节 第四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法国女性主义电影传播话语结构特点
第五章 法国女性主义电影发展及其传播话语结构比较研究
    第一节 第二、三、四次女性主义运动期间于佩尔参演电影的传播话语结构比较研究
        一、亲子关系
        二、婚恋关系
        三、情感背叛
        四、职业选择
    第二节 电影中透析的法国女性主义电影的历时性变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7)保尔·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生成的历史境遇
        (一)资本主义的时代变迁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
        (三)新型社会思潮的碰撞
    二、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生成的思想资源
        (一)维科和摩尔根的人类历史规律学说
        (二)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传统
        (三)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三、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生成的历史脉络
        (一)初步探索:批判历史唯心主义
        (二)基本形成:阐发历史发展规律
        (三)深化发展:探析资本财产发展轨迹
第二章 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的核心论题
    一、两种环境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一)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
        (二)人为环境的发展动力
        (三)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特性
    二、资本财产的起源与经济革命
        (一)财产及其分类
        (二)资本财产的起源
        (三)经济革命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彻底改造与共产主义的复归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造
        (二)共产主义的复归
第三章 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的整体反思
    一、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的理论局限
        (一)过度重视经济现象
        (二)无政府主义倾向
        (三)辩证法思想的欠缺
    二、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批判第二国际理论家的庸俗经济决定论
        (二)扞卫与创发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三)开创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
    三、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的中国意义
        (一)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构建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面向真理本身 ——巴迪欧哲学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1章 巴迪欧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1.1 思想基础
        1.1.1 萨特的存在主义
        1.1.2 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1.1.3 拉康的精神分析
        1.1.4 康托尔的集合论
    1.2 历史渊源
        1.2.1 五月风暴
        1.2.2 “毛主义”情节
        1.2.3 新自由主义思潮
    1.3 后现代语境中的哲学危机
        1.3.1 哲学终结论的表现
        1.3.2 哲学危机产生的原因
第2章 巴迪欧对哲学的拯救和复兴
    2.1 扞卫哲学的合法性
        2.1.1 批判哲学终结论
        2.1.2 解缝与远征
        2.1.3 哲学的可能性
    2.2 柏拉图主义姿态
        2.2.1 巴迪欧与柏拉图
        2.2.2 数学本体论
        2.2.3 类性的多
    2.3 事件、真理、主体三位一体的本体论哲学
        2.3.1 事件哲学:情势的断裂
        2.3.2 真理程序:真理的存在
        2.3.3 主体理论:介入性操作
第3章 哲学要更进一步
    3.1 重构革命的永恒真理
        3.1.1 人为哲学:“矫揉造作”的实存
        3.1.2 真理浮现:真理的表象
        3.1.3 阶点理论:实存的取值
    3.2 共产主义观念
        3.2.1 提出:针对苏联模式及一系列全球性危机
        3.2.2 内涵:个体在生成中成为大写的历史主体
        3.2.3 实质:实现真正的无限的人的联合
    3.3 事件轨迹、真理性身体、主体化三者统一的在世的新哲学
        3.3.1 事件轨迹:原始陈述
        3.3.2 真理性身体:真理的实存
        3.3.3 主体化:哲学的非在到实存
第4章 巴迪欧哲学思想的再思考
    4.1 巴迪欧哲学之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
        4.1.1 理论起点: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4.1.2 理论内涵:社会存在本体论
        4.1.3 理论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
    4.2 巴迪欧哲学之于当代社会
        4.2.1 巴迪欧哲学与世界政治实践
        4.2.2 巴迪欧哲学与资本主义新时代
        4.2.3 巴迪欧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培养道德个人: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影响社会秩序重建的道德教育
    1.2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综述
        1.2.1 涂尔干作品中的道德教育问题
        1.2.2 对涂尔干道德教育的解读
        1.2.3 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主要冲突
    1.3 本文研究问题
第二章 涂尔干道德理论的缘起
    2.1 社会团结形式的转变
    2.2 团结形式转变的道德问题
        2.2.1 极端个体主义显现
        2.2.2 社会道德体系缺失
    2.3 社会秩序重建的道德需求
        2.3.1 宗教影响下的道德建构
        2.3.2 个体理性的道德选择
        2.3.3 道德建构中的国家角色
    2.4 本章小结: 建构社会道德理论的迫切需求
第三章 涂尔干道德理论的要素
    3.1 服从道德: 认识自身的有限性
        3.1.1 规范是道德事实的第一特性
        3.1.2 权威是高于个体自身的道德力
        3.1.3 纪律精神规定人性的实现限度
    3.2 追求道德: 依恋个体所属的社会
        3.2.1 道德追求的目标: 超越于个人的社会
        3.2.2 规范和权威的来源:社会存在
    3.3 自愿向往: 合乎道德地行动
        3.3.1 道德知性: 理性服从道德
        3.3.2 道德个人: 道德的自由人
    3.4 本章小结: 社会道德理论的核心是培养道德个体
第四章 涂尔干道德理论的实现:学校培养道德个体
    4.1 涂尔干教育思想演进史对教育的考察
    4.2 儿童纪律精神的培养
        4.2.1 家庭和学校纪律作为道德教育的工具
        4.2.2 学校教师诠释道德权威
        4.2.3 学校惩罚维护道德规范的权威感
    4.3 群体依恋感的培养
        4.3.1 学校环境提供教育场所
        4.3.2 教学内容传达道德理论
    4.4 个体理性的培养
    4.5 本章小结:学校实现道德个体的培养
结束语:实现个体自主性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缘由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文献综述
    第五节 基本思路
    第六节 本文的创新
第一章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来源
    第一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第二章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道德教育的本源——德性的质与性
    第二节 道德教育的指向——培养理性和自主的人
    第三节 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三要素
第三章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特性
    第一节 道德培养的社会依附性
    第二节 道德培养的宗教批判性
    第三节 道德培养的个体自主性
    第四节 道德培养的代际互动性
第四章 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新解我国多元的道德观
    第二节 重视培养儿童道德要素
    第三节 重构现代道德教育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四、面向21世纪的法国社会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 [1]留法勤工俭学先进分子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张世甲.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2]马克思对赫斯共产主义学说的继承与超越[D]. 陈奕诺. 黑龙江大学, 2020(03)
  • [3]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D]. 应远马. 浙江大学, 2020(01)
  • [4]国家关系视角下中共与法共的党际关系研究[D]. 曹启昭. 外交学院, 2020(08)
  • [5]四十年来法国早期社会主义研究新动向[J]. 张柏榕,董小燕. 政治思想史, 2020(02)
  • [6]法国女性主义电影传播话语结构研究 ——以伊莎贝尔·于佩尔的银幕形象为例[D]. 焦洋.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4)
  • [7]保尔·拉法格“经济决定论”思想研究[D]. 乔倩玉. 河南大学, 2020(02)
  • [8]面向真理本身 ——巴迪欧哲学思想探析[D]. 肖倩颖. 吉林大学, 2020(08)
  • [9]培养道德个人:涂尔干道德教育的目标[D]. 柏晋萍. 山西大学, 2020(05)
  • [10]涂尔干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D]. 段昱. 三峡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面向 21 世纪的法国社会科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