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庭院艺术(三)——盆栽容器(论文文献综述)
赵晨雪[1](2017)在《日式餐饮空间设计中的造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设计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餐饮空间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餐饮空间从简单的用餐场所逐渐发展为能体现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文化内涵的乐土。在进行餐饮空间造景设计时,更加注重空间的意境营造和主题文化内涵的表达。因此,通过对科技、艺术、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利用,创造出富有意境、拥有思想的餐饮空间环境,成为人们在餐饮空间设计中不断追求的目标。日本传统观念认为庭院与建筑应该是一体的,因此日本的庭院造景对其室内造景有着深刻的影响。日式庭院起源于其本土缩微式的园林景观,有着浓厚的历史文脉,其主要崇尚简约化风格,看似简单实则深含道理,在逐渐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以绿植、沙土、岩石相互搭配,展现大自然的创作方法。随着餐饮空间设计的发展,庭院造景元素和手法常被引用至餐饮空间,文中也指出了造景要素以及造景手法在日式餐饮空间设计中运用。在意境的营造上,也汲取了庭院造景元素,或借用、或提取、或抽象,整体设计更加突出日式餐饮空间意境的营造。总的来说,随着设计观念的更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式餐饮空间的创新设计层出不穷,对造景元素的运用自然生动,对意境的营造深入人心,都使餐饮空间的设计体现出更加深远的意义。本文基于当前日式餐饮设计中造景的发展,阐述造景艺术在餐饮空间中重要性,表述了餐饮空间的造景意义,指出了日式餐饮空间造景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意见。此外,通过对具体日式餐饮空间造景设计案例的分析,同时对相关餐饮项目进行了设计表达,为日式餐饮空间中的造景设计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
毛天月[2](2017)在《禅茶文化视域下的首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首饰设计不仅重视外在的形式,同时关注精神层面的表达。禅茶审美赋予首饰设计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灵感创意,首饰设计带给禅茶审美多元的装饰语境。本论文研究关注首饰设计与禅茶元素的结合,探寻首饰设计的新发展与新启示,分析了禅茶文化表现出静虑、悟我、真实、和美的美学特征,探讨了禅茶首饰设计的的设计语言、设计要素和审美特点,并将禅茶文化美学价值及思想精神融入到首饰艺术中,结合禅茶文化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情况,创作了具有简约、空寂、自然和残缺美的禅茶首饰作品,以开阔首饰设计角度的视野。通过对禅茶文化及禅茶艺术在设计各方面应用的总结,综合禅茶文化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关注和研究首饰设计在禅茶文化视域下的发展,以首饰的形式对禅茶文化进行精神表达,同时满足受众的心理和情感层的需要,以物质的形式寄托和传递情感,增加其首饰设计中的文化及价值内涵,倡导传统文化复兴,这也正迎合了趋势下的生态理念及人们所追求的“慢生活”。本课题研究围绕着开拓和研究首饰设计在禅茶文化下的新形态,将首饰设计的三要素,用禅茶文化中的审美层次来诠释。
冯晓宇[3](2017)在《禅修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文化的振兴和传播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是十分具有重要意义的,同时有效的利用传统文化作为旅游区的核心旅游吸引物,将是文化旅游景区保持基业长青的根本。现如今,人们对旅游景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改变以往博人眼球的观光旅游形式,挖掘旅游景观中深层次的文化性和体验性是十分有必要的。禅修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和修行方式,能够传世两千多年超越文化和国界依然为现代的人们传播人生智慧,就充分说明其在当代社会存在的价值意义。禅修是人们自救解脱的一种疗愈方式,它可以帮助人们在参禅的过程中化除烦恼缓解压力,修养身心。因此将禅修体验融入旅游景观设计中将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引导人们于旅游度假的体验中参禅,透过万事万物来观察自己的本心。本文主要针对禅修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进行研究,首先对体验式旅游景观的理论概念进行梳理,对禅修文化对于旅游景观的价值意义进行介绍,并结合目前我国禅修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的发展现状,以及案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探讨了在旅游景观设计的同时如何深层次的挖掘文化性与体验性,如何将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需求相结合等问题,并初步构建了禅修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的普遍性理论框架和方法模式,总结出禅修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挖掘提炼文化元素——设计符号提取——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过程,对古观音禅寺禅修旅游度假村进行概念设计,通过这样一个从理论提出到实践论证的过程证实禅修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存在的意义,旨在向世人弘扬和宣传禅修文化,努力促进东方特色体验式旅游景观的发展,改变人们以往走马观花的参观旅游形式,向人们积极倡导禅悟修行净化身心的生活方式,改善现代城市中人们因压力巨大而焦虑、抑郁,生活无规律的状况,让来到体验园的人感受到心灵的放松与宁静,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李洁馨[4](2016)在《基于案例分析对日本近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十年来,日本建筑界发展飞速,尤其是他们运用东方精神所创造出的现代建筑总是令人拍案称绝并耳目一新。这些建筑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交织,传统性与创新性的共融,是日本人正确认识对外开放与耀祖扬宗的关系的必然结果。如今的日本不仅在经济实力上可与欧美抗衡,其建筑业的成就也是行业翘首。我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不禁感慨于日本建筑中高超的现代技术,更为其中隐约含蓄的东方韵味所拜服,这一点也正是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中稀缺的。因此,站在现当代的视角回望日本近现代建筑发展至今的心路历程,相信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明鉴与启迪。在实际的研究调研过程中,形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结论诠释—结论演绎”的文章脉络,其中又暗藏着“现象—本质—现象”的哲学思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日本近现代建筑的民族性,研究切入点是案例分析,最终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挖掘并归纳出在日本现代建筑中所惯用的表达民族传统的方式方法。首先,前言绪论部分指明了研究日本近现代建筑的原因、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通过中、日建筑嬗变历程的对比,发现日本现代建筑民族化的创作指导思想—日本人的民族性(国民性),进而外化成建筑的民族性;再次,在查阅了大量日本现代建筑的前提下,从外形、空间、颜色、材质四个方面,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够说明问题的案例,将这些案例的特征归纳出几个要点,分别对号入座上述四个方面,然后反推追溯这些特征背后的民族性学理根源以及在其他艺术领域的表达;最后,笔者结合案例分析对中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提出几点拙见,欢迎业内人士的批评指正!相信用理论去指引未来建筑的实践方向,中国建筑的明天一定会一片光明!
胡薇[5](2015)在《水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作为自然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不可或缺性和广泛性不言而喻。现代人除了生活目的用水,已经把水作为一个富有活力的艺术元素广泛地运用于景观设计之中。然而,有关水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系统性应用研究较少。如何使水元素最大可能的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发挥本身的文化、生态等特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论文以水元素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和分类,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演绎法等对水元素的文化内涵、自然、环保、装饰等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此研究基础上,以水元素的应用形式为切入点,结合水元素不同文化背景的研究,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下水元素的多种应用形式。通过大量实际案例的分析,试图从案例中找到论文设计方法的现实支撑依据,探讨水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设计原则和手法。其中设计原则指的是水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应用时要注重人的需求,要设计创新、避免生搬硬套,要讲究空间整体性和功能性的统一,同时还要体现可持续的节能环保原则。同时提出了水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手法主要有“虚与实结合、结构与重组、联想与象征、技术与革新以及隐喻与暗示”等。在设计手法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水元素在室内空间界面、水景观以及整体空间氛围的应用,水元素在室内空间界面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地面铺设、墙面和顶面的装饰造型上,而水景观中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动态水景和静态水景之中。最后论文通过对具象水元素和抽象水元素的案例分析和设计实践,将水元素应用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要点予以论证,为水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激发设计思路。
王珺鹏[6](2014)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色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着名作家,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从处女作《十六岁的日记》开始,川端康成就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挚爱的文学事业。直到生命的尽头,川端才终止创作。1972年,这位东方文豪口含煤气管自杀,毅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日本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造就了川端康成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他总能捕捉到生活中色彩的微妙变化,并用艺术性语言准确地予以表达。丰富多变的色彩构成了绚丽的自然美,也极大地丰富了川端文学。川端康成是色彩描写的大师,他总能用不同色彩准确而形象地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展现对爱与美的独特理解。川端文学中的色彩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已经超越了色彩本身。因此,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色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川端作品中五种主要色彩及其象征意义的研究,力求深入挖掘川端康成色彩审美意识形成的根源,并结合其作品,探寻川端文学对日本传统色彩文化的继承。论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川端康成对黑色的描写与表现方式入手,结合川端康成生活的时代以及成长背景,力求探析川端文学中黑色背后深层的审美文化象征意义。黑色是川端文学中的重要色彩。在其主要作品中,黑色出现的频率颇高。黑色的色彩审美在日本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日本古代四大基本色之一。古代日本人一直将黑色作为一种暗色来看待,把它与恶以及令人恐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剥离了它的正面情感意义,认为它是一种消极色彩。川端继承了日本民族的黑色审美文化传统,也将黑色视为一种负面情感意义的色彩,营造出一种压抑与低沉的氛围。这种负面情感在小说《千只鹤》中有突出表现,川端在文本中借“黑痣”强化“黑色”情感的表现力。在川端文学中,黑色是黑暗、寂寞、丑陋与死亡的象征。川端康成黑色审美观的形成,除了深受日本民族传统色彩审美文化的影响外,主要根源于川端康成独特的成长和生活经历。具体来看,孤儿的境遇和战争的阴霾是两大主要因素。川端康成是一名孤儿,从小就饱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使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孤儿根性”。如果说孤儿根性是川端黑色审美观形成的内因,那么战争的爆发就是其外部因素。面对旷日持久的战争,他试图将自己包裹、隐藏起来,不理会外面腥风血雨的世界,用古典文学来慰藉自己那颗冰冷的心,但在现实中却不可能置身事外。挥之不去的童年遭遇和战争阴霾,让他缺失亲情的关爱,缺乏安全感,因此他对黑色的记忆尤为深刻,也异常敏感。黑色情结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川端康成的一生。由于黑色情结的纠缠,川端康成最终选择了自杀。围绕川端的死因,众说纷纭。实际上,川端康成的死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诸如孤儿遭遇、爱情的失意、糟糕的身体状态、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以及外部环境的加速影响等。第二章试图从川端文学中对红色和绿色两种色彩的展现,探寻其在日本文学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窥视中日两个民族间色彩观的异同。在川端文学中,红色出现的次数较多,位居几种主要色彩的前列。红色是一种暖色调,给人一种比较正面的情感属性。在川端文学中,红色更多表达一种积极的情感,这种色彩更多被用来形容女性的美,展示女性的美丽和妩媚,同时也是性爱之美的象征。川端康成红色审美观的形成,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情感的缺失,因为他在成长时期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失去了家庭内本该拥有的亲情,致使其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最需要的是得到亲人的关怀与慰藉,渴望得到人间爱的抚慰。二是“千代情结”的深刻影响。川端康成先后与四位名叫“千代”的姑娘恋爱,但是都无果而终。这种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感缺憾,更促使他渴望得到女性的爱,渴望得到纯洁、真挚的爱情。绿色也是川端文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色彩,绿色是一种较为平和的色彩,与红色一样,绿色同样能够带给人正面的情感,焕发人的生命力。在川端文学中,绿色呈现的是大自然生机盎然的气息,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律动。绿色在川端文学中是大自然生命激情的象征,这种绿色审美观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日本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关系。日本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二与日本传统的森林文明有关。日本的森林文化始于绳文时代,古代日本人被称为“森之民”,森林是早期日本人崇拜的对象,这样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森林文化。中国文化中具有浓厚的“红色”情结。通过对川端康成红色审美观的研究,可以发现日本民族对红色的色彩审美文化传统。在日本,红色有多重象征性,红色除了象征神的法力、权威以及情爱之外,还象征着血腥与罪恶,这一点与中华民族的红色情结存在一定的差异。第三章从川端文学对白色世界的展示切入,分析白色在日本深受喜爱的原因,结合禅宗在日本的发展及其影响,进一步探寻日本传统色彩美的审美情趣。在日本,白色是至高无上的色彩,自古以来就受到日本人的崇尚和喜爱。在古代,日本先民就将白色视为一种神圣的色彩,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原色(即无色)是最高的色,也是最纯洁的色,这种民族色彩审美心理可以从川端文学中得到较好的印证。在川端文学中,白色是一种接近完美的色彩,川端文学崇尚白色,纯净的雪国就是川端康成塑造的理想境界,白色在川端文学中是纯真与圣洁的象征。川端康成的白色审美观深受其内心情结以及禅宗精神的影响。从内心情结来看,由于童年时期爱的残缺,川端康成更加渴望获得一份完整的爱。因此,他的很多作品表现出对少女的崇拜意识与处女情结。川端康成对白色梦幻般的呈现,除了与少女崇拜意识有关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白色是原色,从这个层面看,它可以象征人类最原初的状态。川端康成在其诸多作品中借助白色的象征性,探寻人类童年时代的纯真性,表达其返璞归真的本初愿望。此外,禅宗在日本较为发达,禅宗精神讲究简朴、淡泊的意境之美,对日本传统文化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川端文学也得到禅宗精神的深刻浸润。川端文学用大量素朴的色彩(白色),营造了淡和雅的意境。这种意境之美,与日本传统审美情趣一脉相承。日本传统审美文化重素朴,较少表现出对华丽风格的追求。总体来看,日本文化呈现出静的特点,日本民族是一个崇尚“淡”和“雅”的民族。川端文学同样讲究意境的“淡”与“雅”,呈现一种质朴的美感,《源氏物语》是日本传统美的集大成之作,对川端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第四章主要研究川端文学中的神秘色彩——紫色,发掘川端康成对紫色的特殊情结,探寻紫色的象征意义,展现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美的继承。紫色在川端文学中是一种颇为神秘的色彩。它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在川端文学中,紫色是重要的色彩,象征高贵与典雅。川端康成具有浓郁的“紫色情结”,这种情结的形成主要受日本古典美的影响。具体来看,《源氏物语》对紫色的偏爱,深深影响了川端康成的紫色审美观。川端康成非常喜爱《源氏物语》,从少年时代开始,他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这部经典作品,甚至忘却了战争的存在,《源氏物语》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此外,紫色是高贵与典雅的象征,是日本贵族喜爱的传统色彩,川端康成具有一种内在的贵族性格,因此紫色颇受川端青睐。在中国,紫色的地位有一个渐进的演变历程,从开始的卑贱低下到后来的高贵典雅。反观日本,自古代开始就崇尚紫色,紫色在日本色彩文化中一直占据较高的地位。川端康成的紫色情结,源于其对古典的热爱。他从日本古典中发现了拯救日本社会走出精神困境的途径,而对于古典的执着与探寻,让川端文学焕发出久远的艺术生命力,呈现出永恒之美的艺术魅力。
田媛[7](2012)在《传统合院式民居元素在现代中式宅院设计中的演绎 ——以河南西峡“益康居”设计研究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式住宅”是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中一种理想居住模式的探寻载体。近年来随着“现代中式风”的渐起,建筑师们在不断探索和挖掘传统民居富有人文内涵的居住空间形态,使之适应当代居住生活模式。众多楼盘也在力图营造一种具有中国传统意境,体现中式情结的住宅空间模式。但未来“中式宅院”的发展应该是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不是简单的形的套用,而是辩证的、动态的来挖掘传统内涵,以及探索与当代应用的结合上。在这个新时代的背景下,本文以关注传统民居空间内涵的角度出发进行的深层次的元素挖掘,从当代住区的适应性和功能需求出发,从现代艺术设计的角度研究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中式宅院中的演绎方法。本文首先通过对传统合院式民居的调研,以及分析当前中式宅院的发展演变,总结传统民居中可供现代中式住区借鉴元素。提出了我们应该从规划布局、宅院空间以及院落景观三个方面更深层次的去挖掘传统元素。其次运用类型学原理,从选址、规划布局的角度来分析传统民居规划布局的精髓;从空间要素—要素组合—群体组合的角度来剖析传统宅院的空间构成以及组合方式;从景观要素和空间意境的角度来分析传统民居院落景观的美学特征,并揭示其形式中深藏的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为当代“中式宅院”设计借鉴传统民居空间提供依据。然后从三个层面通过案例分析的结合,探寻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中式宅院中的演绎手法,以及较为详细具体的设计手法。最后将理论研究运用于实践项目中,赋予“中式宅院”以新的内涵和设计手法。在设计实践中更好的探索“中式宅院”的发展之路。
蒋博雅[8](2011)在《南加州庭院风格本土化研究》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迅猛提升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欧美的庭院生活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居所。在全球化潮流的背景下,各种西方庭院风格不断涌入国内房地产市场。在众多外来景观风格扑面而来的同时,美国南加州建筑风越吹越旺,落地国内市场,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在全国各地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试图深入探讨这一风格能够立足本土的原因,着重进行本土化“南加州”庭院空间设计的文化思考,在面对着世界主要潮流冲击下——即在已形成的强势西方景观设计理念中寻求新的发展生机。继而剖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庭院空间形态,重新审视南加州风格别墅庭院的空间特色,即承载了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庭院的空间处理特质,从建筑要素与景观要素两个方面是如何实现不同地域文脉的统一,并从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出发,结合我国地域的实际案例研究,探讨了“南加州”庭院设计过程,创造出本土特色“和谐、共存”的“南加州”庭院景观。非模式化、非复制化、非趋同化,多元共融,并生共存,和谐发展,才能在全球同步发展的脉动中,真正的实现自我价值,才能真正的体现出设计国际化的发展理念,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特色的“南加州”庭院景观。
王霜[9](2010)在《基于地域文化的院落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院落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就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适应了不同的地域、气候、生活方式,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成熟的空间设计理念。传统院落以其丰富的空间形态及其成熟的景观处理手法向人们诊释了中国人对居住空间的理解,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特色,为当今院落空间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院落空间形态已逐渐被高密度的现代住宅形式所取代。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新的住宅形式有利的提高了人们的居住面积,缓解了土地资源短缺的问题,但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传统空间形态正在逐渐消失,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往也受到了制约。基于这些现象,人们开始扞卫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特征,开始渴望回归自然,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院落”。因此,如何在世界多元化、国际化的前提下,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院落景观设计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地域文化与院落景观的相关理论做了详细的研究与探索,归纳总结了地域文化与院落景观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和借鉴国内外优秀传统院落空间表达方式,进一步探讨了地域文化在现代院落景观设计中的创新途径。从传统院落景观设计入手,针对当前我国院落景观设计中缺乏地域性以及设计模式趋于雷同的设计现状,较为全面地分析和论述了地域文化在院落景观设计中的设计语言与具体表现方法。本文阐述的重点在于现代院落景观设计必须要建立在地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材料和新的技术手法,传承和延续传统地域文化。重在强调现代院落景观设计并不是要盲目的沿用传统院落的形式和风格,而是要探索出真正能够体现地域文化内涵的理性的思路与方法。从国际设计的视野看,认识传统,立足现代,不断深入研究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是走向国际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我国景观设计不断向前发展与创新的动力和保障。
白展展[10](2009)在《庭院设计与主人心理需求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庭院,作为人们生活场所的一部分、作为大自然的一个缩影,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重视生态,向往自然,渴望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绿色空间。庭院,这种人为的自然空间,再次成为我们的依赖,满足需求的庭院各种的设计制作将更加具有发展前景和经济价值。所以将庭院设计方案细致化以符合人们各种心理需要迫在眉睫。本论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本课题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采用调查问卷和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人们目前对庭院设计的了解情况和重视程度,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对庭院的的需求作了进一步的了解。这为以后的庭院设计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通过分析庭院设计的内涵,明确了庭院设计的概念,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庭院设计、庭园设计与园林设计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在基本原理、艺术布局、景观元素方面对庭院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简要分析了环境行为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相关概念、理论以及发展情况,具体分析了庭院环境的使用者及相应的行为模式,建立庭院环境规划设计理论依据。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喜爱的庭院风格的研究,分析了庭院设计与主人心理需求的关系。最后,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展开探讨了庭院规划设计今后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二、庭院艺术(三)——盆栽容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庭院艺术(三)——盆栽容器(论文提纲范文)
(1)日式餐饮空间设计中的造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室内造景的基本理论及发展演进 |
2.1 室内造景的理论基础 |
2.1.1 室内造景的定义 |
2.1.2 室内造景的类型 |
2.1.3 室内造景的手法 |
2.2 室内造景的发展历程 |
2.3 餐饮空间造景的现状 |
第三章 餐饮空间之造景意义 |
3.1 餐饮空间之生态化环境营造 |
3.2 餐饮空间环境之审美体验需求 |
3.3 餐饮空间之文化理念的营造 |
第四章 日本庭院艺术在室内造景中的运用 |
4.1 日本庭院艺术的发展 |
4.1.1 日本庭院的发展概况 |
4.1.2 日本庭院的风格类型 |
4.2 日本庭院艺术的审美体现 |
4.2.1 日本民族审美观 |
4.2.2 日本庭院艺术审美 |
4.3 日本庭院艺术在室内造景中的运用 |
4.3.1 庭院与室内空间的关系 |
4.3.2 日本庭院造景元素在室内造景中的运用 |
4.3.3 日本庭院艺术意境在室内造景中的运用 |
第五章 日式餐饮空间之造景要素分析 |
5.1 植物造景要素 |
5.2 水景造景要素 |
5.3 山石造景要素 |
5.4 小品造景要素 |
第六章 日式餐饮空间造景设计案例分析 |
6.1 八王子日式餐厅 |
6.2 羽田日本料理餐厅 |
6.3 花见日本料理餐厅 |
6.4 赤坂日本料理餐厅 |
第七章 日式餐饮空间造景设计实践应用 |
7.1 项目概况 |
7.1.1 项目名称 |
7.1.2 项目环境 |
7.2 项目设计 |
7.2.1 项目设计原则 |
7.2.2 项目设计内容 |
第八章 结论 |
8.1 全文总结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8.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九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2)禅茶文化视域下的首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禅茶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 |
2.1 禅茶文化概述 |
2.1.1 禅茶文化的概念 |
2.1.2 禅茶文化的发展 |
2.1.3 禅茶艺术的兴起 |
2.2 禅茶文化的美学特征 |
2.2.1 静虑 |
2.2.2 悟我 |
2.2.3 真实 |
2.2.4 和美 |
2.3 禅茶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
2.3.1 禅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
2.3.2 禅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
2.3.3 禅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
3 禅茶文化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
3.1 禅茶文化在首饰设计中的设计语言 |
3.1.1 素雅的色彩 |
3.1.2 自然的肌理 |
3.1.3 意象化的图案 |
3.2 禅茶文化在首饰设计中的设计要素 |
3.2.1 材料的综合性 |
3.2.2 形式的简约化 |
3.2.3 工艺的创新 |
3.3 禅茶文化在首饰设计中的审美特点 |
3.3.1 禅茶首饰设计表现自然美 |
3.3.2 禅茶首饰设计表现简约美 |
3.3.3 禅茶首饰设计表现朴素美 |
3.3.4 禅茶首饰设计表现残缺美 |
4 禅茶文化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
4.1 禅茶文化元素运用于首饰设计中的成因 |
4.1.1 首饰文化的发展变革与创新需求 |
4.1.2 设计界对生态自然观的关注 |
4.1.3 禅茶文化与首饰艺术的共通性 |
4.2 禅茶首饰设计的市场现状 |
4.2.1 原创定制品牌 |
4.2.2 大众流行品牌 |
4.2.3 网络线上品牌 |
4.2.4 总体市场状况的局限 |
4.3 禅茶首饰设计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
5 禅茶首饰的设计实践 |
5.1 禅茶首饰设计的自然形态的表现——“山水之间” |
5.1.1 制作过程 |
5.1.2 适用人群 |
5.1.3 尺寸及细节说明 |
5.2 禅茶首饰设计的意象化图形表达——“云游” |
5.1.1 制作过程 |
5.1.2 适用人群 |
5.1.3 尺寸及细节说明 |
5.3 禅茶首饰设计的简约化形式呈现——“化蝶” |
5.1.1 制作过程 |
5.1.2 适用人群 |
5.1.3 尺寸及细节说明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索引 |
致谢 |
(3)禅修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性科学问题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4 研究框架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本章小结 |
2. 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 |
2.1 体验式旅游概述 |
2.1.1 体验式旅游的概念界定 |
2.1.2 旅游体验的类型划分 |
2.1.3 体验式旅游特征 |
2.2 以体验为导向的旅游景观设计 |
2.2.1 旅游景观设计概述 |
2.2.2 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的概念界定 |
2.2.3 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的特点 |
2.2.4 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国内外发展现状 |
2.3 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的分类特点 |
2.3.1 主动体验与被动体验 |
2.3.2 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 |
2.4 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1 人的行为要素 |
2.4.2 地域文化要素 |
2.4.3 空间要素 |
2.4.4 植物配置要素 |
2.5 体验式旅游景观的设计原则 |
2.5.1 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
2.5.2 功能多样性原则 |
2.5.3 达到感知认同 |
2.6 体验式旅游景观的设计内容及设计手段 |
2.6.1 感官体验 |
2.6.2 听觉体验 |
2.6.3 触觉体验 |
2.6.4 味觉和嗅觉体验 |
2.6.5 视觉体验 |
2.7 本章小结 |
3. 禅修景观环境的营造法则 |
3.1 禅修文化理论概述 |
3.1.1 禅修的发展渊源 |
3.1.2 禅修的美学基础 |
3.1.3 禅修的本质 |
3.1.4 禅修的修行方法 |
3.2 禅宗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
3.2.1 禅宗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
3.2.2 禅宗思想对中国现代园林风格的影响 |
3.2.3 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的意境美 |
3.3 禅宗思想对世界园林的影响 |
3.3.1 禅宗思想对日本枯山水园林的影响 |
3.3.2 禅宗思想对西方极简主义园林的影响 |
3.4 禅修与体验式旅游景观的融合 |
3.4.1 禅修与旅游体验 |
3.4.2 禅修对于现代游客的价值意义 |
3.4.3 禅修在体验式旅游景观中的应用方法 |
3.5 禅修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3.5.1 灵山拈花湾小镇 |
3.5.2 柞水阳坡院子禅意民宿 |
3.6 本章小结 |
4. 禅修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
4.1 设计原则 |
4.1.1 禅文化主导 |
4.1.2 体现地域性 |
4.1.3 突出体验性 |
4.1.4 生态自然性 |
4.2 设计方法 |
4.2.1 自然元素 |
4.2.2 地域元素 |
4.2.3 佛教元素 |
4.2.4 铺装材质 |
4.2.5 建筑形式 |
4.3 意境营造 |
4.3.1 禅修文化主题内容的提取 |
4.3.2 禅修文化的物质性展示及营造 |
4.3.3 禅修与公众的行为参与性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实践——古观音禅寺禅修旅游度假村景观设计 |
5.1 基地现状调研与分析 |
5.1.1 项目选址依据 |
5.1.2 区位环境调查 |
5.1.3 基地环境与气候 |
5.1.4 古观音禅寺历史人文背景与主要景点 |
5.1.5 基地所在区域现状调查 |
5.2 古观音禅寺禅修旅游体验村景观设计思路 |
5.2.1 设计理念 |
5.2.2 设计原则 |
5.3 古观音禅寺禅修旅游度假村景观设计内容 |
5.3.1 平面设计构思 |
5.3.2 禅修体验的方式 |
5.3.3 建筑形式及空间结构 |
5.3.4 导视系统设计 |
5.3.5 景观小品和文化装饰 |
5.3.6 铺装材质 |
5.3.7 植物绿化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4)基于案例分析对日本近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建筑业发展现状 |
1.1.2 日本建筑界在世界舞台的地位 |
1.1.3 选择日本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分析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既往研究成果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框架图 |
第二章 中、日建筑发展历程比较研究及其成因浅析 |
2.1 中、日建筑发展历程比较研究 |
2.1.1 古代—中国建筑发展优于日本的领先期 |
2.1.2 近代—中、日两国建筑发展并行期与日本的初步逆袭期 |
2.1.3 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恢复期与日本建筑发展腾飞期 |
2.2 中、日建筑发展“同源异路”的成因浅析 |
2.2.1 地缘环境因素 |
2.2.2 社会制度因素 |
2.2.3 文化风土因素 |
2.2.4 创作动机因素 |
2.2.5 教育背景因素 |
2.3 小结 |
第三章 民族性研究及其在日本建筑中的传承 |
3.1 民族性 |
3.1.1 概说 |
3.1.2 民族性与建筑民族性的关联 |
3.2 日本人的民族性—国民性 |
3.2.1 强烈的自我认同 |
3.2.2 规矩的行为准则 |
3.2.3 矛盾的性格构成 |
3.2.4 清明的理想价值 |
3.3 日本建筑之民族性的传承轨迹 |
3.3.1 古代—建筑民族性的起源 |
3.3.2 日本近现代建筑的时间界定 |
3.3.3 近代—建筑民族性的复兴 |
3.3.4 现代—建筑民族性的转译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案例分析对日本近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研究 |
4.1 形 |
4.1.1 几何学的体块构成 |
4.1.2 无限定的平面布局 |
4.1.3“大”与“小”的比例尺度 |
4.1.4 格构化的模数形制 |
4.1.5 仿自然的曲线样式 |
4.2 意 |
4.2.1 空间的幽玄与阴翳 |
4.2.2 空间的暧昧与模糊 |
4.2.3 空间的短暂与流动 |
4.3 色 |
4.3.1 白 |
4.3.2 青 |
4.3.3 灰 |
4.4 质 |
4.4.1 木材 |
4.4.2 石材 |
4.4.3 竹材 |
4.4.4 纸材 |
4.5 小结 |
第五章 对中国未来建筑发展的几点建议 |
5.1 对“形”与“意”的建议 |
5.2 对“色”与“质”的建议 |
5.3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片索引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5)水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2 水元素相关概念及其特性和形式 |
2.1 水元素的概念 |
2.1.1 水元素的概念阐述 |
2.1.2 水元素的分类 |
2.2 水元素的特性 |
2.2.1 水元素的文化特性 |
2.2.2 水元素的自然特性 |
2.2.3 水元素的环保特性 |
2.2.4 水元素的装饰特性 |
2.2.5 水元素的视听觉特性 |
2.3 水元素的应用形式 |
2.3.1 水元素的象形运用 |
2.3.2 水元素的写意运用 |
2.3.3 水元素的美化运用 |
2.3.4 水元素的象征运用 |
2.3.5 水元素的模拟运用 |
2.3.6 水元素的立体运用 |
2.4 本章小结 |
3 水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与手法 |
3.1 水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设计原则 |
3.1.1 遵循以人为本的需求原则 |
3.1.2 注重设计创新的联想原则 |
3.1.3 提倡节能环保的可持续性原则 |
3.1.4 把握空间整体性和功能性的统一原则 |
3.2 水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设计方法 |
3.2.1 虚与实结合——具象水与抽象水的结合 |
3.2.2 解构与重组——各要素的打散与重组 |
3.2.3 联想与象征——色彩与造型的联想与象征 |
3.2.4 技术与革新——投影的交替与声效的点缀 |
3.2.5 隐喻与暗示——文化的隐喻与心理的暗示 |
3.3 本章小结 |
4 水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
4.1 水元素在室内空间界面中的应用 |
4.1.1 水元素在地面铺设上的应用 |
4.1.2 水元素在墙面装饰上的应用 |
4.1.3 水元素在顶面造型上的应用 |
4.2 水元素在室内水景设计中的应用 |
4.2.1 室内动态水景的应用 |
4.2.2 室内静态水景的应用 |
4.3 水元素在营造室内立体效果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与设计实践 |
5.1 淼庐——融水、建筑、自然为一体 |
5.2 深圳茵特拉根瀑布酒店——抽象水的无尽想象 |
5.3 设计实践——茶室室内设计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色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川端康成文学中的色彩世界 |
二、川端康成线性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一章 黑色与死亡 |
第一节 川端文学的黑色世界 |
一、川端的黑色世界 |
二、川端式的黑色表现模式:黑与白的泾渭分明 |
第二节 童年梦靥和孤儿根性 |
一、孤儿根性的形成 |
二、身处战争的无奈与彷徨 |
第三节 黑暗、寂寞、丑陋与死亡之吻 |
一、丑陋的印记 |
二、悲哀与寂寞的回旋 |
三、死亡之吻 |
第四节 自杀之谜的探寻 |
第二章 性爱之美与不息的生命力 |
第一节 川端文学中的红与绿 |
一、热烈的红色世界 |
二、盎然的生机 |
第二节 情感的缺失与“千代”情结 |
一、情感的荒芜 |
二、川端康成的“千代情结” |
第三节 对自然的热爱和森林文明 |
一、川端康成的“自然之爱 |
二、日本的森林文明 |
第四节 生命的激情与性爱之美 |
一、绿色:生命激情的象征 |
二、红色:性爱之美 |
第五节 中日民族对红色色彩审美的异同 |
一、中国文化的“红色”情结 |
二、中日民族红色审美的异同 |
第三章 素和雅的传统之美 |
第一节 川端文学的素雅之色 |
一、雪国:白色的梦幻世界 |
二、心灵净化的旅程:川端文学中的白色 |
第二节 少女崇拜和回归意识 |
一、少女崇拜和处女情结 |
二、回归童年的纯真 |
第三节 禅宗精神的浸润 |
一、禅宗的起源及其日本化 |
二、川端康成的禅宗意识 |
第四节 日本传统美的审美情趣 |
一、崇尚“淡”和“雅”的民族 |
二、川端文学的“淡雅”美与《源氏物语》的日本传统美 |
第四章 川端文学的永恒之美 |
第一节 川端文学中的紫色情结 |
一、初探“紫色” |
二、川端文学的紫色情结 |
第二节 梦回古典 |
一、《源氏物语》的直接影响 |
二、川端康成的“贵族性格” |
第三节 中日民族紫色观之比较 |
一、紫色在中国的演进 |
二、日本的紫色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传统合院式民居元素在现代中式宅院设计中的演绎 ——以河南西峡“益康居”设计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缘起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课题研究对象的确定与概念的界定 |
1.5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2 相关案例综合研究分析 |
2.1 传统合院式民居的形成和发展 |
2.2 现代中式宅院的发展及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合院式民居中传统元素的提取 |
3.1 规划布局中的传统元素 |
3.2 中式宅院中的传统元素 |
3.3 中式住宅院落景观中的传统元素 |
3.4 本章小结 |
4 传统合院式民居元素的在中式宅院中的演绎手法 |
4.1 传统合院式民居群体组合的现代演绎 |
4.2 传统院落式民居空间的现代演绎手法 |
4.3 传统民居元素在现代中式住宅院落景观中的演绎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5 传统合院式民居元素在河南西峡“益康居”宅院设计中的应用 |
5.1 项目背景与设计定位 |
5.2 西峡益康居中式住区总体设计 |
5.3 “西峡益康居”宅院设计的精髓 |
5.4 “西峡益康居”院落景观的设计表达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与成果 |
6.2 主要研究创新点 |
6.3 尚待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南加州庭院风格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南加州庭院风格的概述 |
1.1.1 南加州庭院风格的概念 |
1.1.2 南加州庭院风格的相关概念 |
1.2 南加州庭院风格本土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3 论文研究的框架结构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南加州庭院风格形成的全球化视角探究 |
2.1 不同时期的加利福尼亚庭院景观风格 |
2.2 南加州庭院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景观设计 |
2.2.1 全球化的影响 |
2.2.3 全球化背景下的加州景观及其特性 |
2.2.4 当今世界的"国际化"景观设计 |
2.3 景观设计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冲突 |
2.3.1 "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矛盾 |
2.3.2 地域特征及文化的表达 |
第三章 南加州庭院风格与本土地域的融合 |
3.1 国内市场的定位 |
3.2 国内的历史花园 |
3.3 南加州庭院风格本土化的四种手法 |
3.3.1 "移植"手法 |
3.3.2 "借鉴"手法 |
3.3.3 "对话"手法 |
3.3.4 "创新"手法 |
3.4 南加州庭院风格在我国地域的本土化 |
3.4.1 本土气候的适应 |
3.4.2 景观要素的搭配 |
3.4.3 艺术形式的尊重 |
3.4.4 人文精神的回归 |
3.4.5 政治思想的容纳 |
3.4.6 生活方式的锲入 |
3.4.7 本土文化的结合 |
3.4.8 美学意象的贯通 |
小结 |
第四章 南加州庭院风格的本土建筑要素研究 |
4.1 南加州风格庭院的建筑技术及构成要素 |
4.1.1 庭院建筑功能 |
4.1.2 庭院建筑技术 |
4.1.3 庭院建筑形象 |
4.2 南加州风格庭院空间的本土权衡尺度 |
4.2.1 虚实相生 |
4.2.2 相映成趣 |
4.2.3 整合性 |
4.2.4 多维空间 |
4.3 南加州风格庭院建筑与庭院空间 |
4.3.1 建筑作为庭院空间的外延 |
4.3.2 建筑作为庭院空间的限定手段和观景背景 |
4.3.3 建筑作为庭院景观的中介空间 |
4.3.4 建筑作为庭院景观的视景元素 |
4.3.5 建筑对庭院景观的意义补充 |
4.4 案例分析 |
第五章 南加州庭院风格的本土景观要素研究 |
5.1 南加州风格庭院景观的组成要素 |
5.1.1 "实"要素 |
5.1.2 "虚"要素 |
5.2 南加州风格庭院景观的本土权衡尺度 |
5.2.1 人本 |
5.2.2 自然 |
5.2.3 多元且融合 |
5.2.4 形中求神,正中求变 |
5.2.5 意境美 |
5.3 南加州风格庭院景观与庭院空间 |
5.3.1 景观作为庭院空间的聚焦点 |
5.3.2 景观作为庭院建筑的对比与映衬 |
5.3.3 景观作为庭院建筑的外拓 |
5.3.4 景观对庭院建筑的意义补充 |
5.4 案例分析 |
第六章 本土化"南加州"庭院景观的设计目标——"和谐共融" |
6.1 身心和谐 |
6.2 人本设计 |
6.3 风格中彰显个性 |
6.4 小结 |
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9)基于地域文化的院落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范畴和内容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理论研究 |
2.1 地域文化的界定 |
2.1.1 地域文化的相关概念 |
2.1.2 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 |
2.2 院落的阐释 |
2.2.1 对院落的理解 |
2.2.2 院落的形式与功能 |
2.2.3 现代院落空间的发展现状 |
2.3 院落景观的理论构架 |
2.3.1 院落景观的含义 |
2.3.2 院落景观的构成要素 |
2.3.3 院落景观的空间环境和意境 |
第三章 地域文化与院落景观设计 |
3.1 地域文化与院落景观设计的关系 |
3.2 影响院落发展的地域文化因素 |
3.2.1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3.2.2 人文因素的影响 |
3.2.3 民风、习俗的影响 |
3.2.4 移民的影响 |
3.3 影响地域文化在院落景观中发展的因素 |
3.3.1 全球化的冲击 |
3.3.2 生活模式的转变 |
3.3.3 现代技术条件的影响 |
3.4 中国传统院落景观相关研究 |
3.4.1 北京四合院——中原文化的继承 |
3.4.2 徽州民居传统院落——演绎徽州文化 |
3.4.3 苏州民居传统院落——江南地域文化的体现 |
3.5 国外庭院景观相关研究 |
3.5.1 西方古典庭院文化 |
3.5.2 日本庭院文化 |
第四章 地域文化在院落景观中的应用与发展 |
4.1 地域文化在院落景观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
4.1.1 古为今用、意在创新 |
4.1.2 尊重地域、注重时代 |
4.1.3 以人为本、和谐共融 |
4.2 地域文化在院落景观中的塑造要素 |
4.2.1 空间形态 |
4.2.2 色彩 |
4.2.3 材质 |
4.2.4 装饰元素 |
4.3 地域文化在院落景观中应用的基本方法 |
4.3.1 重构与抽象 |
4.3.2 对比与融合 |
4.3.3 象征与转化 |
第五章 地域文化在院落景观中应用发展的案例研究——北京泰禾"运河岸上的院子" |
5.1 项目概况 |
5.2 北京地域文化的收集提取 |
5.2.1 北京特殊的文化背景 |
5.2.2 北京独特的人文风情 |
5.2.3 北京典型的民居形式 |
5.3 "运河岸上的院子"的院落精髓 |
5.3.1 高墙围合的和谐天地 |
5.3.2 层层递进的院落空间 |
5.3.3 尺度开阔的私家大宅 |
5.3.4 构思缜密的宅门体系 |
5.3.5 精致闲雅的品质别院 |
5.4 "运河岸上的院子"地域文化的设计表达 |
5.4.1 "运河岸上的院子"院落景观的空间形态表达 |
5.4.2 "运河岸上的院子"院落景观的色彩运用 |
5.4.3 "运河岸上的院子"院落景观的材质体现 |
5.4.4 "运河岸上的院子"院落景观的装饰元素应用 |
5.5 "运河岸上的院子"院落景观的成功之处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详细摘要 |
(10)庭院设计与主人心理需求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庭院设计的背景与意义 |
1.1.1 庭院设计的背景 |
1.1.2 国内外庭院设计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
1.1.3 国内外庭院设计的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
1.1.4 庭院设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调查时间以及调查研究范围 |
2.2 调查研究方法 |
2.2.1 实地调查 |
2.2.2 查阅并整理资料 |
2.2.3 调查问卷法 |
2.2.4 问卷调查对象 |
2.2.5 数理统计 |
第三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问卷调查对象基本属性分析 |
3.2 被调查对象对庭院的了解情况 |
第四章 庭院设计的原则和布局 |
4.1 庭院设计概述 |
4.1.1 庭院设计定义 |
4.1.2 庭院设计与庭园设计、园林设计 |
4.1.3 庭院设计的风格流派 |
4.2 庭院设计的原则 |
4.2.1 设计力求简洁 |
4.2.2 满足功能需求 |
4.2.3 确保维护简便 |
4.3 庭院的艺术布局 |
4.3.1 庭院设计的基本原理 |
4.3.2 庭院设计的形式 |
4.3.3 庭院设计组成要素和庭院景观元素设计 |
4.4 小结 |
第五章 人类对庭院的心理需求 |
5.1 庭院设计中人类工程学含义、发展和应用原理 |
5.1.1 人体工程学概述 |
5.1.2 人体工程学发展 |
5.1.3 人体工程学在庭院设计中的应用 |
5.2 庭院设计中环境心理学含义、发展和应用原理 |
5.2.1 环境心理学含义 |
5.2.2 环境心理学发展 |
5.2.3 环境心理学在庭院设计中的应用 |
5.3 人们对庭院设计的人性化需求 |
5.4 外部因素制约 |
5.4.1 建设投资额度 |
5.4.2 气候地形地貌 |
第六章 庭院设计与主人心理需求关系 |
6.1 主人心理需求与庭院设计风格 |
6.1.1 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庭院设计风格 |
6.1.2 不同行业人群的庭院设计风格 |
6.1.3 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与庭院设计风格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未来庭院发展趋势 |
7.1.1 让庭院有家的感觉 |
7.1.2 简单而温馨的庭院风格 |
7.1.3 低维护的庭院受到欢迎 |
7.1.4 金色植物受宠 |
7.2 研究成果及科学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庭院艺术(三)——盆栽容器(论文参考文献)
- [1]日式餐饮空间设计中的造景研究[D]. 赵晨雪.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4)
- [2]禅茶文化视域下的首饰设计研究[D]. 毛天月.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4)
- [3]禅修体验式旅游景观设计研究[D]. 冯晓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4]基于案例分析对日本近现代建筑民族性表达的研究[D]. 李洁馨.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5]水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胡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2)
- [6]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色彩”研究[D]. 王珺鹏. 山东大学, 2014(11)
- [7]传统合院式民居元素在现代中式宅院设计中的演绎 ——以河南西峡“益康居”设计研究为例[D]. 田媛.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8)
- [8]南加州庭院风格本土化研究[D]. 蒋博雅.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9]基于地域文化的院落景观设计研究[D]. 王霜.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6)
- [10]庭院设计与主人心理需求关系的研究[D]. 白展展.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