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indows 98的设防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叶子祥[1](2021)在《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抗震性能三维非线性仿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超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结构形式逐渐趋于多样化,角筒筒体结构作为一种新型筒体结构形式在国内外工程实例中运用较少,对其结构形式归属、抗震性能、抗震防线设置等方面研究也少有涉及。为了给此类结构提供相应参考,本文以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为例,对其展开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如下:由于该角筒筒体结构平面布置的特殊性,在设计时究竟采用框筒结构还是筒中筒结构进行设计和计算更加合理,相关规范条文中尚无明确规定。经查阅相关结构体系判别文献,计算出该角筒筒体结构在多遇地震和风荷载共同作用下的倾覆力矩百分比、剪力百分比、周期、最大层间位移角、剪力滞后程度等力学指标,借鉴相关框筒和筒中筒结构体系判别标准最终确定该角筒筒体结构按框筒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在不改变角筒尺寸和角筒间距的情况下,调整角筒筒体结构外框架的柱距和梁高,建立六组48个不同梁高和柱距模型对结构体系进一步探析,得出该角筒筒体结构符合框筒或筒中筒结构受力特性时需满足的柱距和梁高要求。此后,以该超限角筒筒体结构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基于性能化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抗震分析,利用PKPM、PMSAP、ETABS、Midas Building等程序建立相应模型,分别进行小震、中震和大震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该角筒筒体结构满足设定性能目标要求的结论。为对该超限角筒筒体结构抗震防线设置的合理性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改变角筒、核心筒、外框架三者间剪力分担比大小关系设计出3个模型,经计算分析,发现剪力分担比改变后结构的抗震防线发生了改变。根据以上模型的尺寸和计算配筋信息,采用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抗震性能分析。为验证该分析方法的合理性,本文采用基于该分析方法的VFEAP有限元程序对一个一榀框架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从而说明了该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对上述三个模型建立相应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所得的荷载-位移曲线、最大层间位移角、结构破坏情况、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特殊部位钢筋屈服程度等指标对三个模型的抗震防线进行综合评估,为今后此类结构抗震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杨骏超[2](2020)在《某竖向不规则超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案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日新月异,使用空间利用率高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框架-剪力墙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结构体系,其具有的双重抗侧性能、使用空间灵活、经济性良好等优点使其在高层建筑中得到的广泛的应用。而由于结构上下部使用功能的不同,高层建筑中往往需要在中部楼层设置层高较低的的设备转换层即“设备夹层”。夹层的存在往往容易导致结构在竖向产生不规则,主要体现在上下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与受剪承载力变化,结构出现薄弱层与软弱层,进而导致结构成为规范中界定的超限高层建筑。为保证结构在地震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设计人员需要对夹层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否则工程造价将大大增加。本文立足于某一含较低层高设备夹层的框架-剪力墙工程实例,通过YJK和ETABS两个软件不同的力学模型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受力和变形分析,对结构的不规则性进行判别,发现较低层高的设备夹层的存在导致该结构竖向出现多项不规则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层刚度比的计算概念及各种计算方法的分析研究,确定了适用于本文选取工程实例的层刚度比计算方法。随后,提出了基于两种不同理念的调整方案并计算得到相关指标,对它们的改善效果进行评价,确定了在多遇地震下能有效改善结构竖向不规则的方案并进行了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分析。随后运用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有限元软件对三个模型分别进行了两个水平方向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分析,探讨原始方案及调整方案在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异同,得出相关结论。选取底层楼板典型截面分析其楼板钢筋应力,研究平面不同部位楼板钢筋参与受力的特点,同时探究梁板柱墙的空间协同工作效应。最后对经济性做出了简要对比,证实了调整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并层”这一工程中常见处理设备夹层的措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证,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了指导思路和参考建议。
潘晓宇[3](2020)在《楼梯对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影响非线性分析及穿层柱抗侧性能评估》文中认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因布置灵活、抗侧性能良好等特性在高层建筑中运用广泛。框架-剪力强结构内楼梯与主要抗侧构件剪力墙紧密相连,故楼梯对结构抗侧性能的影响不可忽略。楼梯作为建筑的竖向通道,自身受力性能也极为重要。目前关于楼梯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某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为分析对象,着重分析水平地震力下楼梯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SATWE和ETABS软件对比分析以验证结构设计可靠性,再采用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分析法的有限元程序建立楼梯间开洞、布置楼梯、布置弹性楼梯三个有限元模型,楼梯选用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三维实体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梯能延缓结构进入荷载-位移曲线的水平台阶,较好的提升结构极限承载力及变形能力,结构刚度退化更为彻底。楼梯间剪力墙受楼梯作用影响较大,楼梯显着抑制了墙体钢筋应力的发展及屈服,楼梯间剪力墙所受影响大于其他区域墙体;楼梯对结构框架柱,框架梁钢筋应力亦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作用效果弱于剪力墙。地震作用下楼梯实际起到了斜撑的作用,楼梯梯段板呈现前期受弯后期偏心受拉/受压状态。设计方面,梯段配筋可双向双层拉通;梯梁跨中受到较大水平剪切作用,可加密箍筋以提高梁截面抗剪能力,施工方面应确保施工缝的正确留设。弹性楼梯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楼梯提升楼梯间刚度的同时会使得楼梯间承受更大的地震剪力,从而导致结构更易发生破坏,楼梯的加强需合理设计。为满足视野及造型要求高层建筑常于底层设置穿层柱,故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内的穿层柱作为关键构件,其抗侧性能需特别关注。采用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分析法的有限元程序对结构底部穿层柱和普通柱进行整体性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穿层柱内纵向钢筋屈服较普通柱更晚屈服,穿层柱的剪力分配系数随着加载过程逐渐提升。穿层柱较普通柱破坏更晚,可见在地震力作用下,穿层柱不利于充分发挥其在结构整体抗侧性能的作用,在抗震设计中,应予以重视,建议采取提高普通柱的承载力和穿层柱的延性的措施,以改善或加强结构的抗侧性能。上述研究可为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中准确把握楼梯及穿层柱的影响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有助于进一步完善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理论。
刘鹏程[4](2019)在《考虑梁板柱墙协同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法的有限元程序分别对承受水平荷载作用的RC框架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以及承受竖向荷载作用的RC框架结构和板柱结构算例进行非线性有限元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用该理论及方法分析RC结构的适用性及准确性。为分析楼板开洞及刚度特征值对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影响,设计出三组性能目标为C不同刚度特征值(底层框架剪力分担比分别为9.5%左右、18.7%左右和26.5%左右)共9个30层模型,每组模型分别考虑不开、底部一层和底部两层楼板开洞三种开洞率情况,先通过SATWE和ETABS分析软件对比分析以验证结果可靠性,再采用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方法进行建模,考虑梁板柱墙协同,对模型进行抗侧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极限荷载和极限位移随着开洞率增大而减小,软弱层也随之下移;各楼层核心筒刚度退化速率基本大于框架,核心筒和框架较好发挥两道抗震防线作用,顶层由于框架承担剪力高于核心筒,框架刚度退化速率高于核心筒;开洞率越大,开洞层及其附近楼层框架刚度退化越为严重,核心筒刚度退化有所减弱,结构整体剪力重分配现象减弱(顶层增强)。开洞率相同的情况下,刚度特征值越大,结构剪力重分配现象越明显。以性能目标为C、底层剪力分担比为18.7%左右和不开洞的模型为基本模型,建立相同刚度特征值和开洞率但性能目标分别为B和D的2个模型进行有限元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性能目标越高(B>C>D),结构水平极限承载力越大,极限位移越小(相应延性越低),结构抗震安全储备越高。性能目标越高,结构框架和核心筒刚度退化程度越低,结构剪力重分配现象越弱。采用三参数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法综合考虑刚度特征值、性能目标和开洞率三个参数的影响程度,刚度特征值的三个水平表现为底层框架剪力分担比为9.5%左右、18.7%左右和26.5%左右,性能目标三水平为D、C、B,开洞率三水平为不开、一层开洞和两层开洞,共考虑9个有限元模型,得出其极限承载力和位移。结果表明三参数对结构抗侧的影响程度为:性能目标>刚度特征值>开洞率。选取典型截面进行楼板钢筋应力分析,得出越靠近核心筒及主梁位置楼板参与空间协同工作效应程度越高,主梁区域梁板呈现“T形翼梁+两侧板膜受力”的受力机制,其余大部分楼板呈现“偏心受拉”状态。
娄朋飞[5](2015)在《INTERNET+结构施工图审查软件标准规范数据库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决施工图审查人工审图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导师的指导下,上届师兄对开发一款施工图的计算机辅助审查软件做了开创性和探索性的工作,我们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之前工作中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并进一步提出了施工图审查网络化的要求,从而实现客户端对服务器的远程访问,也就是所谓的C/S模式。从而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并且方便了软件的更新与维护。本文研究目的:(1)解决之前版本中客户端开发的过程当中存在的把数据写入代码的情况,施行代码与数据的分开管理,从而方便系统的更新与维护;(2)解决之前版本中Access数据库不能远程访问的问题,改用SQL Server 2000,为实现C/S服务模式打下坚实的基础;(3)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规范分类方法,让规范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工作;(4)用电脑辅助人脑进行图审工作,帮助结构工程师减小审图工作量、缩短审查周期、提高审查效率;(5)减少或避免出现漏审、错审强制性条文及一般性条文的概率,从而提高图审合格率以及结构的安全性。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工具有:(1)编程语言我们选择VB6.0;(2)审查意见书生成时,VB与word的连接我们选择VBA语言;(3)数据库的开发工具我们选择SQL Server 2000。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研究不同项目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中找出决定一个项目的参数,并用这些参数筛选规范生成我们所需要的审查清单;(2)按审查的顺序和要点结合VB的特点,研究不同功能模块的功能与实现;(3)阅读和研究相关规范,将规范的内容参数化、数据化;(4)用SQL Server 2000管理规范数据,并实现与施工图审查软件的连接从而实现规范内容的远程访问。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工作成果:(1)整理出了与具体工程相关的17个参数,并实现了生成审查清单的要求;(2)分类归纳出了结构设计总说明中所涉及审查要点以及与之对应的规范;(3)成功实现了SQL Server 2000对规范数据的有效管理,达到了网络化、安全性的要求;(4)实现了结构设计总说明模块的自动化审图的要求。
高彦强[6](2013)在《性能目标下的地震需求》文中认为性能抗震设计能预先合理评估、预测结构在地震灾害中的行为、破坏程度和灾害损失,满足现代社会对工程抗震的新要求,是世界未来工程抗震设计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各国下一代工程抗震设计规范的核心内容。达到性能目标时确定结构的地震需求,是性能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下一代抗震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性能目标下的地震需求,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68条天然地震波和设定人工波的弹塑性时程计算,获得位移目标下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需求,定性研究了结构周期、性能状态参数、非线性行为控制点参数以及地震波频谱等多变量函数对地震需求的影响:(1)对比分析了中、美、欧、日等不同国家的结构自振周期经验公式,收集统计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钢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实测值,并与各国规范进行了比较,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研究不同国家结构自振周期经验公式对性能目标下的地震需求的影响;(2)以阻尼比模拟不同结构类型,研究了阻尼比、屈服点、弹塑性第二刚度与层高等结构参数对性能目标下地震需求的影响;(3)研究了性能目标对六种性能状态下地震需求的影响;(4)研究了大脉冲频谱、等效设计反应谱频谱、长周期频谱、均布频谱、随机频谱5种方式对性能目标下的地震需求的影响,深刻揭示控制地震需求的地震工程机制。2、推导了弹塑性状态下,以简谐函数表达的地震需求的数学解析式,采用蒙特卡洛法随机生成控制地震需求地震工程机制的主要参数,通过显函数的地震需求解析式,研究了结构周期、性能状态参数、非线性行为控制点参数以及地震波频谱等各种参数对性能目标下的地震需求的影响。3、编制和使用了Matlab随机参数的生成、性态谱分析、反应谱的人工波合成和地震波处理等软件,介绍了各种软件的特点、功能、计算程序和使用方法,完成了性能目标下地震需求的计算。
马静[7](2012)在《梯级橡胶坝塌坝泄流计算与塌坝方案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态水利、景观水利、人水和谐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建设与发展,河道中橡胶坝建设的数量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同一河道中橡胶坝数量的增加,而形成梯级橡胶坝。汛期,一旦洪水来临,橡胶坝群塌坝泄洪的问题就突出出来,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泄洪而又不造成下游损失是一个塌坝策略问题。塌坝方案一定要对橡胶坝群泄洪总的时间有很好的控制,避免和上游来的洪水叠加。为了不影响河道行洪,洪水来临之前橡胶坝必须塌落。实践证明,不合理的橡胶坝塌坝方案造成河道“人为洪峰”现象,危及河道安全。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梯级橡胶坝汛期的塌坝运行方案优化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橡胶坝塌坝泄流计算方法。计算参数随橡胶坝塌落过程而变化,研究坝袋的塌落速度(时间)、河道比降、橡胶坝蓄水量等因素与堰(坝袋)上水深的关系和橡胶坝泄过程流量系数的选取,提出橡胶坝塌落过程的泄流计算应采用逐时段计算的方法。(2)通过对橡胶坝塌坝泄流量计算和分析,得出不同塌坝方案、不同工程条件对泄流影响规律和影响因素。影响橡胶坝泄流的因素包括:河道比降、橡胶坝正常挡水高度、上下级橡胶坝之间的间距等。利用橡胶坝最大泄流量与蓄水量和塌落时间的关系,提出橡胶坝塌坝最大泄流量的估算方法。(3)根据梯级橡胶坝塌坝泄流规律,建立了以梯级橡胶坝总塌坝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的模型,即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为各级橡胶坝自身塌坝时间与上下级橡胶坝之间的滞后时间之和最小;约束条件包括:橡胶坝自身塌落时间、塌落滞后时间和河道安全泄量;模型决策变量为塌坝时间及塌坝滞后时间;对模型进行求解,满足约束条件的方案为可行方案,可行方案中满足目标函数总塌落时间最小的方案为最优方案。(4)以泰安市泮河综合治理工程为例,建立了橡胶坝塌坝方案优化模型,对工程实例中的梯级橡胶坝运行方案进行优化,得到梯级橡胶坝塌坝运行的最优方案。
程勇[8](2011)在《基于LabVIEW的家庭智能报警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要保障家庭的安全,最大可能地降低入室偷杀抢事件的发案率和危害,就必须有一套符合我国国情,能给家庭带来真正安全概念的家庭智能报警系统。本文在调研已有家庭报警系统的基础上利用目前最新的虚拟仪器技术研制了功能完善、价格低廉的家庭智能报警系统。系统采用客户端(C)/服务器端(S)结构,其客户端主要包括晚间休息或离家模块、紧急报警模块、紧急求助模块和防骗子模块四个功能模块组成。这四个功能模块的设撤防都可以通过微型无线遥控器操作,同时考虑到在发生紧急案情时无法操纵遥控器,还增加了语音密码紧急报警功能,通过用户说出预先设定的语音密码,向控制主机发送报警指令。在家庭智能报警系统中,当客户端一旦有警情或意外发生时,控制主机将控制相应功能模块利用FTP网络技术把作案现场采集的图片、声音经过重新采样、放大、小波降噪处理后连同用户的具体信息发送到服务器端,减少了接警中心的出警与处警的被动性。系统中的服务器端可以是110接警中心、小区保安中心、用户指定地点、用户手机等,其主要功能就是实时检测客户端是否有警情或意外情况。一旦有警情发生,立即播放报警音乐,闪烁警灯,并显示出报警用户的详细信息。同时服务器端还可利用DataSocket技术进行远程视频数据的读取与保存。该家庭智能报警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即系统在满足功能完善的的基础上,充分利用LabVIEW最新技术来最大程度的降低系统的费用。利用LabVIEW将系统大部分硬件用软件虚拟化,如用几十元的单向遥控器替代几百元的双向遥控器,用语音提示代替双向遥控器的提示灯。由于常开探测器价格是常闭探测器的五到六倍,而采用常闭探测器配合软件虚拟的沿检测代替常开探测器;利用LabVIEW平台的Imaqdx对USB接口摄像头的支持,采用USB接口的红外摄像头来取代昂贵的BNC摄像机,它符合即插即用标准,不需安装驱动,无须捕捉卡,使用方便。以LabVIEW为开发平台还缩短了系统开发周期。实践证明本家庭智能报警系统具有性能较稳定,系统存储容量较大,误报率极低,功能较完善,费用低廉,开发周期短,操作极为方便。该电子智能报警系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韩生智[9](2009)在《基于校园网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迅猛发展,网络应用不断扩大,使得在线考试成为网络研究与应用的热点之一。传统的考试在出题、批改等等各个环节上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考试的地点也必须固定。这些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步伐,因此未来实现网上考试是必然的趋势,它不但方便了考生考试,而且在成绩管理上也非常的便利。本论文设计的基于校园网的在线考试系统应用于潍坊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系统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实现了考试的自动化。本篇论文分析了在线考试系统的研究意义,并对目前国内外关于网络考试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还阐述了网络考试的主要目标以及它的特点,并对计算机网络考试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本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针对B/S结构和C/S结构两种结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基于校园网的网络考试系统的基本功能和设计方案。该网上考试系统是基于WEB技术系统开发的一种,采用B/S的三层结构模式,使用ASP动态网页技术,采用Visual Basic、VBScript脚本语言和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结合编写,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机出题。ASP (Active Server Pages)是一种由微软公司开发的服务器端技术。它与客户端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在Web页面开发过程中,客户端技术有一个严重的限制,即要求Web浏览器必须支持在页面中调用脚本语言的功能,但是众多的客户浏览器对脚本语言的支持是不相同的,因此客户端技术存在着对浏览器的依赖性问题。而ASP作为一种服务器端技术,其处理工作是完全在服务器端进行的,从而消除了对于客户浏览器的依赖性。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了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论述题几种题型的网上标准化考试系统。在本文中,具体描述了如何实现该系统的一些技术。在该系统中,管理员创建各种试题的题库,并且对试题、成绩、用户等进行管理;教师在题库中添加试题,对用户的成绩进行管理。教师则通过选择不同类别的试卷,系统随机生成试卷并开始考试,用户可查询成绩。在实现方法上,服务器端我们采用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系统和ASP的ADO组件来构成考试的后台服务系统,实现网页与数据库之间的连接,并采用随机函数抽题生成试卷,通过SQL语句实现对考生的成绩分析功能。在文章最后,作者对考试系统进行了总结。
褚杰[10](2009)在《基于PowerBuilder平台的区域建筑物地震灾害预测系统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区域建筑物为研究对象,给出了以时程分析法为主要计算方法的建筑物震害预测的易损性指数曲线。并结合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PowerBuilder),展示了建筑物结构(单体及群体)易损性分布的空间形态,实现了建筑物震害预测系统的可视化。文章首先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即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物震害研究的必要性。为了使读者较为全面的了解本文的主要方法,文中给出了求解建筑物易损性的整个思路,并重点介绍了求解建筑物结构易损性的办法。该办法是由时程分析法结合传统的震害预测方法得出的,它最终得到的是以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变量的建筑物易损性指数曲线,该曲线可用来查找不同地震动参数下建筑物的易损性结果。不同的易损性指数曲线,体现了建筑物不同的震害情况。通过比较各类建筑物易损性指数曲线可以指出各类建筑物在遭受地震袭击时的震害差别和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差别,得到所研究区域内建筑物抗地震破坏的综合评价,同时可以为这一区域地震应急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上述方法跨出了过去单一以烈度为地震输入的易损性评定方法,采用地震动参数和烈度相结合作为城市建筑物易损性的评定标准,与新规范的要求相适应。本文将求解建筑物地震易损性指数曲线的分析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可视化模型。利用Powerbuilder平台,在建筑物空间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把建筑物震害预测的结果(包括单体及群体)展示出来。文章以西安理工大学金花校区内建筑物为例,利用ANSYS软件对单体及群体建筑物进行了时程分析法的计算,得到建筑物的基本震害情况,并利用Powerbuilder平台展示了其结果,实现了建筑物震害预测的可视化。
二、Windows 98的设防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 98的设防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抗震性能三维非线性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结构体系划分研究现状 |
1.3.2 角筒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
1.3.3 结构抗震防线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工程概况及结构超限判断 |
2.1 引言 |
2.2 结构类型 |
2.3 工程概况 |
2.4 设计条件和参数 |
2.4.1 结构设计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 |
2.4.2 自然条件 |
2.4.3 荷载取值 |
2.5 基础形式及结构嵌固端确定 |
2.5.1 基础选型 |
2.5.2 结构嵌固端确定 |
2.6 结构体系和布置 |
2.6.1 结构体系和抗震等级 |
2.6.2 结构平面布置 |
2.6.3 主要构件尺寸及材料强度 |
2.7 结构超限判断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结构体系判别 |
3.1 引言 |
3.2 确定某角筒-筒体结构结构体系归属 |
3.3 角筒筒体结构力学指标分析 |
3.3.1 倾覆力矩百分比 |
3.3.2 剪力百分比 |
3.3.3 最大层间位移角 |
3.3.4 周期 |
3.3.5 剪力滞后程度 |
3.4 结构体系评判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4.1 引言 |
4.2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选择 |
4.3 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反应谱分析 |
4.4 多遇地震弹性时程分析 |
4.5 多遇地震作用下楼板应力分析 |
4.6 设防地震作用下性能分析 |
4.7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
4.7.1 分析方法 |
4.7.2 罕遇地震波选取 |
4.7.3 结构构件模拟 |
4.7.4 分析模型建立 |
4.7.5 分析结果 |
4.7.6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损伤情况 |
4.7.7 罕遇地震分析结论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及有限元分析程序介绍 |
5.1 引言 |
5.2 三维实体等参单元 |
5.3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及其理论 |
5.4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有限元分析程序介绍 |
5.5 常用材料本构关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非线性有限元程序仿真验证 |
6.1 引言 |
6.2 试验概况 |
6.3 试验加载方案 |
6.4 监测点布置 |
6.5 有限元仿真分析 |
6.6 有限元仿真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抗震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 |
7.1 引言 |
7.2 角筒筒体结构结构模型建立 |
7.3 角筒筒体结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建立 |
7.4 X向地震作用下角筒筒体结构变形及承载能力分析 |
7.4.1 X向地震作用下结构荷载位移变化曲线 |
7.4.2 结构破坏过程描述 |
7.5 角筒筒体结构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
7.5.1 模型1 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分析 |
7.5.2 模型2 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分析 |
7.5.3 模型3 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分析 |
7.5.4 模型 1、模型 2 和模型 3 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对比 |
7.6 特殊部位钢筋应力分析 |
7.6.1 跃层柱钢筋应力分析 |
7.6.2 型钢混凝土转换桁架钢筋应力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某竖向不规则超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案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 |
1.2.1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特点及应用 |
1.2.2 竖向不规则建筑的概念 |
1.2.3 竖向不规则对结构的影响 |
1.2.4 国内规范对竖向不规则建筑的要求 |
1.3 抗震分析方法发展 |
1.3.1 静力法 |
1.3.2 反应谱法 |
1.3.3 时程分析法 |
1.4 竖向不规则结构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工程基本信息 |
2.1 工程简介 |
2.1.1 工程概况 |
2.2 设计依据 |
2.2.1 设计参考资料 |
2.2.2 基本设计参数 |
2.2.3 设计荷载取值 |
2.2.4 结构设计 |
2.2.5 存在的问题 |
2.3 楼层刚度比计算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初始方案及调整方案设计对比 |
3.1 原始方案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 |
3.1.1 结构计算模型建立 |
3.1.2 两种软件反应谱计算结果对比 |
3.1.3 弹性反应谱分析小节 |
3.2 弹性时程分析补充计算 |
3.2.1 弹性时程分析选波 |
3.2.2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
3.3 调整方案一反应谱分析 |
3.3.1 调整方案一提出及计算结果 |
3.3.2 调整方案一小节 |
3.4 调整方案二反应谱分析 |
3.4.1 调整方案二提出及计算结果 |
3.4.2 调整方案二小节 |
3.5 原始方案与调整方案弹塑性时程分析 |
3.5.1 性能化设计 |
3.5.2 分析方法 |
3.5.3 计算指标对比 |
3.5.4 弹塑性时程分析选波 |
3.5.5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 |
3.5.6 弹塑性时程分析构件损伤 |
3.5.7 弹塑性时程分析小节 |
3.6 调整方案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理论方法及算例验证 |
4.1 引言 |
4.2 三维等参数单元的概念 |
4.3 改进的三维等参数单元的概念 |
4.4 退化的三维等参数单元的概念 |
4.5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 |
4.6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有限元分析程序 |
4.6.1 理论依据 |
4.6.2 程序运行流程框架 |
4.7 某单层单跨RC框架结构破坏实验有限元仿真算例验证 |
4.7.1 试验方案与加载装置 |
4.7.2 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结果对比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原始方案与调整方案弹塑性分析与经济性比较 |
5.1 引言 |
5.2 框架-剪力墙结构刚度退化与二道防线相关概念 |
5.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5.4 有限元分析结果 |
5.4.1 模型侧向变形及承载能力分析 |
5.4.2 破坏过程分析 |
5.4.3 模型1侧移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情况分析 |
5.4.4 模型2与模型3侧移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情况分析 |
5.4.5 模型1与模型3基于0.2V_0调整系数的楼层剪力重分配分析 |
5.5 经济性分析 |
5.6 考虑楼板钢筋的底层梁板柱墙空间协同工作机制分析 |
5.6.1 楼板钢筋分析 |
5.6.2 楼板钢筋分析小节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楼梯对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影响非线性分析及穿层柱抗侧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有限元软件研究现状 |
1.3.2 楼梯研究现状 |
1.3.3 穿层柱研究现状 |
1.4 研究现状不足和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某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超限情况、设计指标及抗震设计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结构模型基本参数 |
2.3 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超限情况 |
2.4 多遇地震下结构分析 |
2.5 弹性时程分析 |
2.6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2.7 罕遇地震下结构动力弹塑性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及应用程序 |
3.1 引言 |
3.2 空间等参数单元 |
3.3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 |
3.4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有限元分析程序 |
3.5 材料本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楼梯对框剪结构抗侧性能影响有限元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框架-剪力墙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4.3 模型破坏过程描述 |
4.4 楼梯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体抗侧性能影响分析 |
4.4.1 X向水平力下楼梯对结构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分析 |
4.4.2 Y向水平力下楼梯对结构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分析 |
4.4.3 楼梯对结构刚度和刚度退化的影响分析 |
4.5 弹性楼梯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整体抗侧性能影响分析 |
4.6 楼梯对墙、柱、梁构件的影响分析 |
4.6.1 楼梯对剪力墙的影响分析 |
4.6.2 楼梯对框架柱的影响分析 |
4.6.3 楼梯对框架梁的影响分析 |
4.7 水平力作用下楼梯变形特点分析 |
4.7.1 引言 |
4.7.2 楼梯受损过程描述 |
4.7.3 楼梯的变形特点及改进建议 |
4.8 本章小节 |
第5章 穿层柱抗侧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穿层柱设计复核 |
5.3 穿层柱变形特点 |
5.4 穿层柱和普通柱的位移响应 |
5.5 穿层柱和普通柱钢筋应力分析 |
5.6 穿层柱和普通柱的剪力分配 |
5.7 穿层柱改进方法 |
5.8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考虑梁板柱墙协同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背景 |
1.3 结构抗震分析方法进展 |
1.3.1 静力法 |
1.3.2 反应谱法 |
1.3.3 时程分析法 |
1.4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进展 |
1.4.1 延性设计法 |
1.4.2 能力设计法 |
1.4.3 控制设计法 |
1.4.4 性能化设计法 |
1.5 研究现状 |
1.5.1 楼板开洞研究现状 |
1.5.2 性能化设计研究现状 |
1.5.3 有限元软件方法研究现状 |
1.5.4 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研究现状 |
1.6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2章 RC框架-核心筒结构发展及受力特征 |
2.1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发展 |
2.2 框架核心筒结构受力特征 |
2.2.1 外框架的受力特点 |
2.2.2 核心筒的受力特点 |
2.2.3 框架与核心筒协同工作特点 |
2.2.4 多道抗震防线与内力重分布 |
第3章 结构性能化抗震设计理论 |
3.1 性能化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 |
3.2 性能化抗震设计的研究内容 |
3.2.1 地震作用水平和抗震设防目标 |
3.2.2 性能水平的划分 |
3.2.3 性能目标的确定 |
3.2.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3.3 本文性能化设计思路及方法 |
第4章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及应用程序 |
4.1 引言 |
4.2 空间等参数单元 |
4.3 改进和退化的等参数单元 |
4.4 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 |
4.5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的有限元分析程序 |
4.6 材料本构关系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三维实体退化虚拟层合单元理论RC结构梁板柱墙空间协同非线性仿真验证 |
5.1 引言 |
5.2 承受水平荷载作用两层RC框架结构梁板柱空间协同非线性仿真算例. |
5.2.1 试验模型数据 |
5.2.2 试验加载方法 |
5.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5.2.4 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
5.3 承受水平荷载作用RC框架剪力墙结构梁板柱墙空间协同非线性仿真算例 |
5.3.1 试验模型数据 |
5.3.2 试验加载方法 |
5.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5.3.4 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
5.4 承受竖向荷载作用两层RC框架结构梁板柱空间协同非线性仿真算例. |
5.4.1 试验模型数据 |
5.4.2 试验加载方法 |
5.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5.4.4 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
5.5 承受竖向荷载作用RC板柱结构梁板柱空间协同非线性仿真算例 |
5.5.1 试验模型与加载方法 |
5.5.2 有限元模型与仿真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楼板开洞及刚度特征值对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影响非线性仿真分析 |
6.1 引言 |
6.2 框架-核心筒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 |
6.2.1 结构模型的建立 |
6.2.2 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实体退化单元模型的建立 |
6.3 第一组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 |
6.3.1 模型承载及变形能力分析 |
6.3.2 破坏过程描述 |
6.3.3 模型1a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
6.3.4 模型1b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
6.3.5 模型1c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
6.3.6 第一组模型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对比 |
6.4 第二组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 |
6.4.1 模型承载及变形能力分析 |
6.4.2 模型2a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
6.4.3 模型2b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
6.4.4 模型2c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
6.4.5 第二组模型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对比 |
6.5 第三组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 |
6.5.1 模型承载及变形能力分析 |
6.5.2 模型3a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
6.5.3 模型3b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
6.5.4 模型3c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
6.5.5 第三组模型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对比 |
6.6 刚度特征值对结构抗侧性能影响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性能目标对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影响非线性仿真分析 |
7.1 引言 |
7.2 框架-核心筒结构分析模型的建立 |
7.3 考虑性能目标影响结构抗侧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结果 |
7.3.1 模型承载及变形能力分析 |
7.3.2 模型2a-1 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
7.3.3 模型2a-2 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规律分析 |
7.3.4 性能目标对结构刚度退化及剪力重分配影响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刚度特征值、性能目标和楼板开洞对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影响综合分析 |
8.1 引言 |
8.2 基于正交试验方法模型参数设计 |
8.2.1 正交试验法概况 |
8.2.2 三参数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 |
8.3 框架-核心筒分析模型的建立 |
8.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8.3.2 基于正交试验法结果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RC框架-核心筒结构梁板柱墙空间协同工作机制分析 |
9.1 引言 |
9.2 楼板钢筋参与分析 |
9.3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INTERNET+结构施工图审查软件标准规范数据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传统审图方式的弊端 |
1.1.2 关于错审、漏审的调查 |
1.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施工图审查发展概述 |
1.2.1 施工图审查制度建立 |
1.2.2 施工图审查制度的要求 |
1.2.3 审查责任与处罚 |
1.2.4 审图方式 |
1.3 国外施工图审查概述 |
1.3.1 审查制度 |
1.3.2 审查方式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审图软件的理论基础 |
2.1 Visual Basic程序语言简介 |
2.1.1 VB的产生与发展 |
2.1.2 VB的特点 |
2.1.3 选择VB的原因 |
2.2 数据库 |
2.2.1 SQL Serve数据库的产生与发展 |
2.2.2 SQL Serve数据库的特点 |
2.2.3 SQL Serve与其它数据库的对比 |
2.3 VB与数据库之间的连接 |
2.3.1 VB与数据库连接工具的选取 |
2.3.2 INTERNET+VB与数据库连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审图软件的概要设计 |
3.1 人工审查流程 |
3.2 审图软件的审图流程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构设计总说明的审查设计 |
4.1 前期资料输入 |
4.2 结构设计总说明的审查设计 |
4.3 楼梯图的审查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库的设计 |
5.1 规范分类与统计 |
5.1.1 规范属性的分类与统计 |
5.1.2 规范内容按条款属性的分类与统计 |
5.1.3 规范内容按审查要点的分类与统计 |
5.1.4 规范内容的参数化 |
5.2 数据库设计 |
5.2.1 结构设计 |
5.2.2 安全性设计 |
5.2.3 网络化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的使用与维护 |
6.1 软件的安装 |
6.2 软件的使用 |
6.3 软件的维护与更新 |
6.4 工程实例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附录1专利及软件着作权声明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性能目标下的地震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性能化抗震设计规范的研究现状 |
1.2.1 美国 |
1.2.2 日本 |
1.2.3 欧洲 |
1.2.4 中国 |
1.2.5 性能设计工程应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
1.3 地震需求确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1 现行规范向性能化抗震设计发展中地震需求的确定方法 |
1.3.2 下一代性能规范中地震需求的确定方法 |
1.4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对结构地震需求的影响研究现状 |
1.4.1 地震动幅值对结构地震需求的研究现状 |
1.4.2 频谱特性对于结构地震需求的研究现状 |
1.4.3 持时对结构地震需求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章 地震需求的地震工程机制 |
2.1 引言 |
2.2 性态谱的确定 |
2.2.1 性态谱的建立 |
2.2.2 性态谱实例 |
2.3 结构参数对地震需求的影响 |
2.3.1 结构的自振周期 |
2.3.2 不同规范公式的地震需求对比 |
2.3.3 不同结构类型的地震需求对比 |
2.3.4 结构层高对地震需求的影响 |
2.4 性能目标参数对地震需求的影响 |
2.5 非线性行为控制点参数对地震需求的影响 |
2.5.1 调整非线性行为控制点对地震需求的影响 |
2.5.2 调整第二刚度折减系数对地震需求的影响 |
2.6 地震波频谱对地震需求的影响 |
2.6.1 大脉冲频谱 |
2.6.2 等效设计反应谱 |
2.6.3 长周期频谱 |
2.6.4 均布频谱 |
2.6.5 随机频谱 |
2.7 地震需求参数相关性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随机变量对性能目标下地震需求的影响分析 |
3.1 引言 |
3.2 单自由度体系弹塑性地震动的解析解 |
3.2.1 单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的建立 |
3.2.2 单自由度体系结构弹塑性地震动的求解 |
3.3 弹塑性地震动的解析解与数值解的差异性 |
3.4 性能目标下的地震需求的解析解与数值解的差异性 |
3.5 随机变量对性能目标下地震需求的影响分析 |
3.5.1 Monte Carlo 方法的基本思想及特点 |
3.5.2 随机结构周期参数对地震需求的影响 |
3.5.3 随机性能目标参数对地震需求的影响 |
3.5.4 随机非线性行为控制点参数对地震需求的影响 |
3.5.5 随机地震动对地震需求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震需求预测模型相关软件使用说明 |
4.1 引言 |
4.2 性态谱分析软件 V1.0 |
4.2.1 性态谱分析软件 V1.0 实现思路 |
4.2.2 性态谱分析软件 V1.0 概况 |
4.2.3 性态谱分析软件 V1.0 的使用方法 |
4.2.4 性态谱分析软件 V1.0 操作注意事项 |
4.3 反应谱转人工波程序 SIMQKE_GR 的使用说明 |
4.3.1 计算流程及参数说明 |
4.3.2 人工地震波生成及数据导出 |
4.4 SeismoSignal 软件的使用说明 |
4.4.1 计算流程及参数说明 |
4.4.2 频谱分析及数据导出 |
4.5 Matlab 随机数的产生 |
4.5.1 正态分布的随机数据的产生 |
4.5.2 其他常见分布的随机数产生 |
4.5.3 通用函数求各分布的随机数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梯级橡胶坝塌坝泄流计算与塌坝方案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橡胶坝的组成及特点 |
1.2.1 橡胶坝的组成 |
1.2.2 橡胶坝的特点 |
1.3 橡胶坝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橡胶坝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橡胶坝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1.4.5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梯级橡胶坝塌坝泄流计算 |
2.1 单级橡胶坝塌坝泄流计算 |
2.1.1 橡胶坝泄流计算基本公式 |
2.1.2 橡胶坝堰顶水头计算 |
2.1.3 橡胶坝流量系数 |
2.1.4 计算方法 |
2.2 梯级橡胶坝塌坝泄流计算 |
2.2.1 上级橡胶坝泄流对下级橡胶坝泄流的影响分析 |
2.2.2 下级橡胶坝泄流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3 梯级橡胶坝泄流规律与泄流影响因素研究 |
3.1 梯级橡胶坝泄流影响因素 |
3.2 梯级橡胶坝塌坝泄流计算程序 |
3.2.1 程序语言与使用环境 |
3.2.2 程序功能与功能菜单 |
3.2.3 数据输入与修改 |
3.3 单级橡胶坝塌坝泄流规律 |
3.3.1 算例 |
3.3.2 单级橡胶坝塌坝泄流规律 |
3.4 梯级橡胶坝塌坝泄流规律 |
3.4.1 算例 |
3.4.2 橡胶坝塌落方案 |
3.4.3 不同方案各橡胶坝泄流量计算 |
3.4.4 梯级橡胶坝泄流规律 |
3.5 梯级橡胶坝泄流影响因素分析 |
3.6 橡胶坝塌坝最大泄流量估算 |
3.7 本章小结 |
4 梯级橡胶坝塌坝方案优化方法 |
4.1 决策变量 |
4.2 目标函数 |
4.3 约束条件 |
4.3.1 橡胶坝塌坝时间约束 |
4.3.2 橡胶坝最大泄流量 |
4.4 梯级橡胶坝塌坝方案优化模型 |
4.5 模型求解 |
4.6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1.1 泮河的基本情况 |
5.1.2 水文气象 |
5.1.3 设计标准 |
5.1.4 洪水计算 |
5.1.5 梯级橡胶坝布置 |
5.2 橡胶坝塌坝方案 |
5.3 梯级橡胶坝塌坝方案优化 |
5.3.1 优化模型 |
5.3.2 模型求解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基于LabVIEW的家庭智能报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家庭智能报警系统设计方案 |
2.1 方案确定 |
2.2 整体功能 |
2.2.1 概述 |
2.2.2 客户端功能模块 |
2.2.3 服务器端功能模块 |
2.3 系统软件平台 |
2.3.1 概述 |
2.3.2 LabVIEW 语言 |
2.3.3 SQL Server |
2.3.4 Dreamweaver 和HTML Help Workshop |
第3章 系统硬件结构 |
3.1 工作原理 |
3.2 系统硬件 |
3.2.1 概述 |
3.2.2 控制主机 |
3.2.3 探测器 |
3.2.4 附件(数据采集卡及遥控器等) |
3.3 硬件安装与连接 |
第4章 客户端程序设计 |
4.1 概述 |
4.2 客户端主系统用户界面 |
4.3 客户端辅助功能用户界面 |
4.4 客户端主系统的程序设计 |
4.4.1 简介 |
4.4.2 软件许可程序设计 |
4.4.3 用户界面程序设计 |
4.5 客户端辅助功能程序设计 |
4.5.1 简介 |
4.5.2 USB 接口检测程序设计 |
4.5.3 手机彩信发送程序设计 |
第5章 服务器端程序设计 |
5.1 简介 |
5.2 用户界面 |
5.3 服务器端主系统的程序设计 |
5.4 服务器端辅助功能程序设计 |
5.4.1 简介 |
5.4.2 程序设计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难点解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基于校园网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系统开发的意义及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上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应具备的特点 |
1.4 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
1.5 论文结构 |
2 系统实现环境 |
2.1 系统结构 |
2.2 数据库解决方案 |
2.3 学校校园网网络环境 |
2.4 系统运行、开发环境 |
2.5 Active Server Pages(ASP)运行所需的环境 |
3 系统实现技术 |
3.1 ASP技术 |
3.2 SQL Server 2000 |
3.3 ASP.NET技术 |
3.4 ADO技术 |
3.5 SQL语句介绍 |
3.6 VBScript介绍 |
3.7 Web应用程序的三层模式技术 |
3.8 VB与SQL Server的通信接口 |
3.9 Dreamweaver |
3.10 局域网技术 |
4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4.1 系统需求 |
4.1.1 系统功能需求 |
4.1.2 实现基于校园网的在线考试系统功能用例需求 |
4.1.3 数据库的需求 |
4.2 总体设计 |
4.2.1 系统开发原则、方法与步骤 |
4.2.2 数据库设计 |
4.3 系统的总体结构 |
4.3.1 学生考试子系统 |
4.3.2 管理员子系统 |
4.4 统一建模语言UML |
4.5 类图 |
5 详细设计与系统实现 |
5.1 管理员登陆 |
5.2 题库的实现 |
5.3 考试信息设置 |
5.4 考试管理 |
5.5 学生考试流程 |
5.6 成绩查询 |
5.7 数据库设计 |
5.8 ASP与数据库的连接、访问 |
5.9 阅卷方式 |
6 安全措施 |
6.1 计算机网络考试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
6.2 学校采取的安全措施说明 |
7 结语 |
7.1 课题研究总结 |
7.2 个人收获与体会 |
7.3 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学术论文 |
(10)基于PowerBuilder平台的区域建筑物地震灾害预测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引言 |
1.1 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进行建筑物震害预测工作的意义 |
1.1.3 区域建筑物震害预测系统的规划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2.1 概述 |
1.2.2 研究方法综述 |
1.2.3 有限元方法简介 |
1.2.4 Powerbuilder系统简介 |
1.3 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与论文的安排 |
1.3.1 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1.3.2 论文的安排 |
2 建筑物震害研究的现状 |
2.1 国内外建筑物震害研究的发展各现状 |
2.2 传统的建筑物震害研究方法 |
2.3 采用计算分析的建筑物震害预测方法 |
2.3.1 等效静力分析法 |
2.3.2 结构弹塑性地震时程分析法 |
2.3.3 时程分析法中ANSYS有限元分析的运用 |
2.4 小结 |
3 区域内建筑物震害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引言 |
3.1.1 Powerbuilder的起源和发展 |
3.1.2 Powerbuilder操作平台 |
3.1.3 PowerBuilder在工程上的应用 |
3.2 系统总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
3.2.1 系统的总体设计原则 |
3.2.2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法 |
3.3 系统的总体设计图线 |
3.3.1 系统的总体流程 |
3.3.2 系统的总体结构 |
3.3.3 系统的配置和要求 |
3.4 系统建筑物震害模型的建设 |
3.4.1 建筑物基本数据的采集 |
3.4.2 数字化并建立基础的区域地理地图 |
3.4.3 建立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场地类型信息数据库 |
3.4.4 调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设定地震功能模块 |
3.4.5 建立建筑物结构的震害预测模块 |
3.4.6 建立建筑物易损性数据库 |
3.4.7 调试程序,优化界面 |
3.5 其他辅助系统的设计 |
3.6 小结 |
4 区域建筑物震害预测及其计算方法 |
4.1 概述 |
4.2 建筑物震害指数及分析 |
4.2.1 建筑物结构易损性分类 |
4.2.2 建筑物易损性指数 |
4.2.3 建筑物震害指数 |
4.2.4 建筑物震害等级划分和层间位移角的关系 |
4.3 系统结构易损性计算 |
4.3.1 系统结构易损性计算模型的选取依据 |
4.3.2 计算模型 |
4.3.3 模态分析 |
4.3.4 时程分析 |
4.4 区域内其他的建筑物预测 |
4.5 震害预测的时变效应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Windows 98的设防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某超限角筒筒体结构抗震性能三维非线性仿真研究[D]. 叶子祥. 南昌大学, 2021
- [2]某竖向不规则超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优化设计方案探讨[D]. 杨骏超. 南昌大学, 2020(01)
- [3]楼梯对超限框架-剪力墙结构抗侧性能影响非线性分析及穿层柱抗侧性能评估[D]. 潘晓宇. 南昌大学, 2020(01)
- [4]考虑梁板柱墙协同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D]. 刘鹏程. 南昌大学, 2019(02)
- [5]INTERNET+结构施工图审查软件标准规范数据库研究[D]. 娄朋飞.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 [6]性能目标下的地震需求[D]. 高彦强. 青岛理工大学, 2013(S1)
- [7]梯级橡胶坝塌坝泄流计算与塌坝方案优化方法研究[D]. 马静.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8]基于LabVIEW的家庭智能报警系统研究[D]. 程勇. 武汉工程大学, 2011(05)
- [9]基于校园网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韩生智.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3)
- [10]基于PowerBuilder平台的区域建筑物地震灾害预测系统开发[D]. 褚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