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1例老年狼疮性肾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程程,文思佳,林知朗,金贝,容丽萍,陈丽植,莫樱,蒋小云[1](2021)在《儿童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儿童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探讨LN患儿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并随访的343例LN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随访(截至12月31日)和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根据肾活检病理的不同分型比较其完全缓解率;根据诱导治疗6个月后缓解情况分为完全缓解组和部分缓解组比较其复发情况;按复发情况分为无复发组、蛋白尿型复发组和肾炎型复发组;按起病时血肌酐有无升高分为血肌酐正常组和血肌酐升高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患儿存活率及肾脏存活率,ESRD的危险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343例LN患儿中男68例(19.8%)、女275例(80.2%),发病年龄为13.0(11.0,16.0)岁。LN患儿的肾脏表现中蛋白尿305例(88.9%)、血尿245例(71.4%);肾外表现中贫血273例(79.6%)、皮疹183例(53.4%)和发热165例(48.1%)。212例(61.8%)患儿起病时为重度狼疮活动。LN患儿诱导治疗6个月后完全缓解率为63.8%(219/343),部分缓解率为27.1%(93/343);Ⅰ和Ⅱ型患儿的完全缓解率高于Ⅳ型[10/12比60.7%(82/135),χ2=3.936,P=0.047]。共110例(35.3%)诱导缓解(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的患儿出现复发,复发时间为(43.2±28.4)个月,79例为完全缓解后复发,31例为部分缓解后复发,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儿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1%(79/219)比33.3%(31/93),χ2=3.394,P=0.065]。343例患儿随访时间为60.4(32.3,100.9)个月。随访期间共15例患儿死亡,LN患儿3、5、10年的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7.2%、96.4%、93.3%;共14例患儿进展至ESRD,LN患儿的3、5、10年累积肾脏存活率分别为99.2%、97.1%、93.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起病时血肌酐升高、肾炎型复发和蛋白尿型复发为进展至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575、21.550、8.590,95%CI:1.127~11.341、2.394~194.027、1.042~70.823,P=0.031、0.006、0.046)。结论儿童LN起病时SLE疾病活动度高,常为多系统受累,经6个月诱导治疗大多数LN患儿可达到临床缓解,但部分患儿诱导缓解后复发;肾炎型复发和蛋白尿型复发、起病时血肌酐升高为LN患儿进展至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
苗译亓,李喆,许书添,周玉超,周云,王杨,李世军,胡伟新[2](2021)在《重症监护病房收治重症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重症活动性狼疮性肾炎(L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ICU收治的450例活动性LN患者,回顾性分析重症LN入住ICU的病因、器官损伤特征和预后。结果:450例活动性LN中,168例(37.3%)合并感染。最常受累器官是肾脏(100%),其余依次为中枢神经系统(19.8%)、心脏(15.8%)、消化系统(8.7%)、肺(4.7%)和血液系统(4.7%),多器官损伤占4.2%。79例(17.6%)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多器官损伤和伴心脏损伤者TMA比例高达36.8%和35.1%。246例(54.7%)接受肾脏替代治疗,3个月内摆脱透析率为53.3%。转出ICU后28d和3个月死亡率分别为7.6%和10.9%,合并感染者3个月死亡率显着高于无感染者(15.9%vs 7.9%,P=0.011)。3个月肾脏存活率为72.3%,LN合并TMA患者肾脏存活率明显低于无TMA者(61.8%vs 74.6%,P=0.025)。COX多因素分析示,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和多器官损伤是患者3个月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和血液系统损伤是3个月内无法摆脱透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收治的重症活动性LN患者TMA和感染发生率高,器官损伤严重,人肾预后差,需要早期识别,采取有效治疗手段改善预后。
蒲改元,郭萌,王明浩[3](2021)在《狼疮性肾炎肾组织中β-catenin、TIM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检测肾组织中β-连环素(β-catenin)、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TIM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通用环球中铁华州医院肾内科收治的狼疮性肾炎患者96例(观察组),收集肾活检组织,根据国际肾脏病学会和肾脏病理学会病理分型标准分为Ⅱ型23例、Ⅲ型36例、Ⅳ~Ⅴ37例;根据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表分为>9分61例,≤9分35例。另选取本院收治的96例肾肿瘤患者距病灶>2 cm以上的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术中收集后制成切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受检者肾组织中β-catenin、TIMP-1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其与狼疮性肾炎患者预后关系,采用Logistic法分析影响狼疮性肾炎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肾组织中β-catenin、TIMP-1 mRNA蛋白高表达率分别为69.79%、73.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42%、40.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TIMP-1蛋白高表达患者随病理分型和SLEDAI评分增加而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atenin、TIMP-1高表达组患者6个月内获完全缓解、2年肾存活比例明显低于β-catenin、TIMP-1低表达组患者,而肾功能恶化、SCr倍增比例明显高于β-catenin、TIMP-1低表达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Ⅴ型狼疮性肾炎、β-catenin高表达和TIMP-1高表达是影响狼疮性肾炎患者不良预后危险因素(P<0.05)。结论狼疮性肾炎患者肾组织中β-catenin、TIMP-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且与患者高病理分型、高SLEDAI评分及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可能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评估狼疮性肾炎患者预后。
顾叶文,李虎才,王立新[4](2021)在《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高尿酸血症对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LN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组及正常尿酸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差异。结果:合并高尿酸血症LN患者的基线肌酐、尿素氮、胆固醇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尿酸组患者,而估计肾小球滤过率、补体C3、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明显较正常尿酸组低,病理方面,高尿酸组患者的系膜增生和毛细血管内皮增生程度、肾脏病理活动指数(AI)高于正常尿酸组患者(P <0.05); Kaplan-Meier曲线显示两组肾脏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肌酐是LN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尿酸不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高尿酸血症的LN患者临床病理表现更重,尿酸是LN患者肾脏预后的重要预测因子。
吴娇[5](2021)在《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细胞因子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与无肾脏受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细胞因子之间的差异,寻找LN可能的临床特征及血清学诊断生物标记物。本研究旨在为LN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019年在我科诊疗并收录在国家风湿病中心97例LN患者(即研究组)病历资料,同期收集在我科住院的SLE患者中随机选取161例无肾脏受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使用SLEDAI-2000的评分标准进行活动度评估,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如:SLEDAI-2000、抗体谱、免疫指标、合并症、实验室检查、脏器受累等。然后分别采集34例LN患者、38例无肾脏受累SLE病例及8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样本,探索在这三组患者血浆样本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以及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和肾功能不全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第一部分:1、共258例SLE患者,男女比例为1:9,以育龄期女性为主,男女患者之间SLEDAI-2000无显着差异;2、研究组有97例,对照组161例,研究组中女性患者居多(86.6%),两组在发病年龄、病程无显着差异(P>0.05);3、研究组的SLEDAI-2000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在男女性别比较中无显着差异(P>0.05);4、研究组中有抗ds 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组蛋白抗体阳性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补体C3、补体C4水平在研究组中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研究组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显着多于对照组(P<0.05);6、研究组中的肌酐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红蛋白(Hb)明显低于对照组;7、在脏器受累分析中,研究组较少出现白细胞减少,而研究组中出现亚急性皮疹较对照组多(P<0.05)。第二部分:1、SLE患者的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生长刺激表达基因蛋白-2(ST2)、三叶因子-3(TFF3)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 PAR)的血浆水平显着更高(P<0.05);2、LN患者的CHI3L1、GDF-15、IGFBP-2、抵抗素和TFF3的血浆水平明显高于无LN的SLE患者(P<0.05);3、血浆GDF-15、TFF3水平与血清肌酐(Cr)水平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r-UP)水平高度正相关(p<0.01),血浆抵抗素、GDF-15、TFF3水平与血清尿素氮(BUN)水平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LN组中女性多见,LN组的SLEDAI-2000明显高于无肾脏受累组,但两组中男女SLEDAI-2000无差异,LN组易出现抗ds 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组蛋白抗体阳性,补体C3/C4更易出现下降,易合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LN患者的CHI3L1、GDF-15、IGFBP-2、抵抗素和TFF3的血浆水平明显高于无LN的SLE患者,抵抗素、GDF-15和TFF3的血浆水平是SLE患者潜在的肾功能不全标志物。
罗莉娟[6](2021)在《慢性肾脏病3-4期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索慢性肾脏病3-4期并发急性肾损伤[acute-on-chronic kidney disease,A-on-C(3-4期)]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基础肾脏病构成,为预测并减少A-on-C(3-4期)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探讨A-on-C(3-4期)患者的预后情况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254例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4期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民族、住院天数)、基础肾脏病构成、伴随疾病、诱发因素、既往史、入院体征、实验室资料、病理及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随访资料等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将患者分为A-on-C组与CKD组,通过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连续性校正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用Shapiro-Wilk法检验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识别对A-on-C(3-4期)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计算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对于筛选出的连续性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ROC)、敏感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截断值为约登指数最大时变量的数值。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行多因素Cox逐步回归,分析关于A-on-C(3-4期)患者长期肾脏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两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P值小于0.05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研究共纳入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254例,A-on-C组92例(36.2%),CKD组162例(63.8%),研究结果显示A-on-C组的基础肾脏病主要构成为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炎;而A-on-C组患者的常见诱发因素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感染、原发病的活动或加重及肾毒性药物应用;与CKD组比较,A-on-C组患者白蛋白(ALB)、基础肾小球滤过率(基础eGFR)、血红蛋白浓度(Hb)、钙(Ca)、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水平更低(P<0.05),尿素氮(BUN)、尿酸(UA)、胱抑素C(CysC)、尿总蛋白定量(T-UP)、白细胞(WBC)、血磷(P)、血钾(K)、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更高(P<0.05),住院周期更长(P<0.001),病程中质子泵抑制剂及利尿剂应用史的比例更高(P=0.001,P=0.001),且更易合并感染(P=0.001)。(2)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为自变量,是否发生AKI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OR=2.251,P=0.016)、基础eGFR(OR=0.958,P=0.044)、ALB(OR=0.936,P=0.029)、尿酸(OR=1.005,P<0.001)、CysC(OR=1.961,P=0.006)、PPI应用史(OR=2.184,P=0.035)六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是A-on-C(3-4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研究预测因素的性能,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连续性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结果显示:上述指标联合诊断的AUC值为0.759,敏感度为82.7%,特异度为60.9%,约登指数0.436。(3)本研究共纳入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254例,随访终点为2020年12月30日、达到肌酐倍增或终末期肾病的时间,终点事件为肾结局(终末期肾病或肌酐倍增)。至随访终点,A-on-C组平均随访时间(月)为32.6±16.9,CKD组为38.1±15.4,通过Kaplan-Meier法做生存曲线,行Log-rank检验,生存分析显示:A-on-C组的肾生存曲线(终末期肾病或肌酐倍增)明显低于单纯CKD组(χ2=9.365,P=0.002),A-on-C组5年累积生存率为48.9%,CKD组5年累积生存率为72.3%,这表明A-on-C(3-4期)患者长期肾脏预后可能较单纯CKD3-4期患者差。(4)以单因素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长期肾脏预后指标为自变量,肾结局为状态变量,随访时间按月份计算,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eGFR(HR=0.799,P=0.003),U-TP(HR=1.075,P=0.001),Hb(OR=0.969,P=0.012),三个指标可能是影响A-on-C(3-4期)患者长期肾结局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1)在A-on-C(3-4期)患者中,基础肾脏病以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炎较常见,分别排在前三位,感染是A-on-C(3-4期)最常见的诱发因素。(2)感染、基础eGFR、ALB、UA、CysC、PPI应用史六个变量是A-on-C(3-4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础eGFR、ALB越高,并发AKI的可能性越小;在CKD3-4期患者住院期间监测上述指标变化并及时干预有助于预防AKI的发生。(3)基础eGFR、ALB、UA、CysC联合预测A-on-C(3-4期)的准确性较高,优于单因素预测。(4)与CKD3-4期患者相比,A-on-C(3-4期)患者长期肾脏累积生存率及生存曲线较低,预后较差;基础eGFR、U-TP、Hb三个变量,可能是影响A-on-C(3-4期)患者长期肾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Hb水平及基础eGFR越高,A-on-C(3-4期)患者发生肌酐倍增或ESRD的风险越小。
张益前,郑育[7](2021)在《来氟米特与硫唑嘌呤对老年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趋化细胞因子组织蛋白酶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来氟米特与硫唑嘌呤对老年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趋化细胞因子CX3CL1(Fractalkine)、组织蛋白酶(cathepsin S)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老年狼疮性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30例采用来氟米特+常规治疗(来氟米特组),30例采用硫唑嘌呤+常规治疗(硫唑嘌呤组)。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血清Fractalkine、cathepsin S及尿VCAM-1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Fractalkine水平均下降(F=123.029、99.041,均P=0.000),来氟米特组治疗后6个月血清Fractalkine水平[(2.34±0.95)μg/L]低于硫唑嘌呤组[(2.97±1.01)μg/L],(t=2.489,P=0.016);两组治疗后血清cathepsin S水平均下降(F=106.733和64.928,均P=0.000),来氟米特组治疗后6个月和9个月血清cathepsin S水平[(24.31±3.15)、(21.72±2.67)μg/L]低于硫唑嘌呤组[(26.92±4.02)、(23.89±2.75)μg/L](t=2.799、3.101,P=0.007,0.003);两组治疗后尿VCAM-1水平均下降(F=907.450和858.114,均P=0.000),来氟米特组治疗后6个月尿VCAM-1水平(74.36±9.17)μg/LCr,低于硫唑嘌呤组(86.91±9.22)μg/L Cr(t=5.286,P=0.00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来氟米特与硫唑嘌呤均能有效降低老年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Fractalkine、cathepsin S及尿VCAM-1水平,提示二者在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基质降解与重塑、血管细胞黏附方面作用相当,但在治疗前期来氟米特的效果要优于硫唑嘌呤,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择。
徐子午[8](2021)在《3554例肾脏病理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慢性肾脏病是影响全球公共健康的主要疾病,中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为10.8%,慢性肾脏病随着病情进展可进入终末期肾脏病而危及生命。早期干预治疗可延缓慢性肾脏病走向终末期肾脏病进程,由于肾脏病病理类型众多,且不同病理类型治疗上差异巨大,肾活检是明确肾脏病病理类型的“金标准”,临床结合病理是确定病人治疗方案的最佳模式;然并非所有肾脏病患者都会选择做肾活检,此时临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去预估患者病理类型进行治疗。如何根据临床表现去推测肾脏病病理类型一直是困扰肾内科医生的一个难题。肾脏病疾病谱在近10年来变化较大,这对我们在临床上对肾脏病理诊断预估产生一定影响。近年全国多个城市、地区的单中心肾脏病病理流行病学研究,大多聚焦于肾脏病疾病谱改变,但对肾脏穿刺病理与临床症状及指标相关性鲜有提及。本研究将利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11年肾脏穿刺病理及临床资料,针对患者临床诊断、人口学特点、血压及肾功能情况,着重探讨肾脏病病理与临床症状及指标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554例于2008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肾内科行肾脏穿刺活检术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其中出院诊断符合第八版《内科学》分类标准的患者3097例、伴肾功能不全520例、合并高血压1133例。统计软件采用SPSS23.0。结果:本次研究纳入3554例肾穿刺患者,平均年龄37.5±13.0岁,患者最小年龄13岁,最大86岁,男女比例1.12:1。其中肾病综合征1151例,慢性肾炎综合征1888例,急性肾炎综合征6例,急进性肾炎综合征45例,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7例。原发慢性肾炎综合征常见病理类型是IgA肾病(72.1%)、膜性肾病(9.6%)、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9.3%)。继发慢性肾炎综合征中,位列前三位分别为高血压肾病(24.9%)、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22.6%)及过敏性紫癜肾炎(20.7%)。原发肾病综合征患者中,最常见病理类型分别是膜性肾病(45.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0.9%)、IgA肾病(17.1%)。继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常见病理类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46.3%)、糖尿病肾病(23.1%)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19.4%)。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患者中,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47.4%)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1.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常见病理类型是ANCA相关小血管炎肾损伤(38.1%)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33.3%)。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患者7例,皆为IgA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最常见病理类型是IgA肾病。肾穿刺前合并高血压者,最常见病理类型是IgA肾病。结论:1.肾活检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诊断是慢性肾炎综合征,其次为肾病综合征。2.肾病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病理诊断是膜性肾病,慢性肾炎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病理诊断是IgA肾病。3.IgA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合并高血压时最常见病理类型。
金媛[9](20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其中,以神经精神系统受累常见,且为其主要的死因之一。在过去的50年里,研究显示神经精神事件的发生率显着增加,且大多数NPSLE(Neuropsychiatric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NPSLE)发生于SLE发病时或SLE发病后一年内。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又称可逆性后部脑白质病综合征(PRLS),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以脑成像为特征的临床放射学综合征,目前头颅MRI为其诊断金标准,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癫痫、头痛、高血压、视力减弱及双侧皮质盲、恶心、呕吐、精神状态改变等。大约一半的PRES患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史,其中,以SLE最常见。NPSLE与SLE合并PRES(SLE/PRES)在临床表现以及病程上有重叠,且目前对于NPSLE与PRES的关系尚无明确定义,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即了解1、分析SLE/PRES患者与NPSLE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2、分析SLE/PRES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3、分析SLE/PRES患者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2009年1月至2019年8月我院35例诊断符合SLE同时符合PRES诊断(SLE/PRES),50例符合神经精神狼疮诊断(NPSLE),9例符合PRES诊断但不符合SLE诊断(PRES without SLE,PRESwo SLE)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治疗方式及预后。采用t检验、卡方分割法、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LE/PRES、NPSLE两组间在性别、高血压史、住院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E/PRES组患者发病年龄更小(30.51±11.23 vs 36±12.57,P=0.042);SLE/PRES组患者发病时高血压(88.57%vs 20%,P<0.001)、狼疮性肾炎(91.43 vs 38%,P<0.001)的发生率均显着高于NPSLE组。(2)SLE/PRES组WBC(8.61±5.11 vs 5.45±3.20,P<0.001)、NE(7.18±4.85 vs3.62±2.11,P<0.001)、Cr(153.30±116.77 vs 86.83±60.12,P=0.001)、尿素氮(12.52±7.95 vs 8.08±4.94,P=0.002)水平均显着高于NPSLE组,但SLE/PRES组的白蛋白(21.48±6.84 vs 33.40±7.44,P<0.001)水平明显低于NPSLE组;两组间镁离子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LE/PRES组的镁浓度(0.77±0.19 vs0.86±0.13,P=0.015)低于NPSLE组。(3)在临床表现中:癫痫(71.43%vs 28%,P<0.001)、视力改变(28.57%vs 8%,P=0.026)更常见于SLE/PRES组,急性精神错乱状态(11.43%vs 54%,P<0.001)更易见于NPSLE组;在MRI中:额叶(28.57%vs 10%,P=0.027)、顶叶(54.29%vs 10%,P<0.001)、颞叶(28.57%vs 2%,P=0.001)、枕叶(45.71%vs 10%,P<0.001)受累更常见于SLE/PRES组。(4)SLE/PRES组内治疗方式对比,不同的治疗方式对预后有显着差异(?2=5.51,P=0.043),与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相比,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或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生存率更高(?2=4.44,P=0.035)。(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狼疮性肾炎(OR=17.41,P=0.03)、发作时高血压(OR=33.06,P=0.007)、低镁血症(OR=8.75,P=0.042)及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治疗(OR=89.61,P=0.004)为SLE/PRES的相关危险因素。(6)SLE/PRES、PRESwo SLE两组间Cr、尿素氮、年龄、发病时高血压、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性别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91.43%vs55.60%,P=0.009)更常见于SLE/PRES组。结论除肾炎和高血压外,低镁血症和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能是PRES的两个新的危险因素。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能是预后不良因素,需谨慎使用。PRES的临床及神经影像学表现并非都是可逆的,因此对SLE/PRES患者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郭宁,王娜,吕国庆[10](2020)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磷脂酶A2受体抗原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原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肾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IMN临床特征、预后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肾小球疾病患者292例,其中156例IMN、45例继发性膜性肾病,另91例为非膜性肾病,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患者肾组织中PLA2R抗原情况。进一步将IMN患者分成PLA2R抗原阳性组(阳性组,116例)及PLA2R抗原阴性组(阴性组,40例),并对两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LA2R抗原在IMN、继发性膜性肾病、非膜性肾病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4.4%(116/156)、11.1%(5/45)、0,IMN中PLA2R抗原阳性率最高(χ2=16.338,P=0.006)。IMN患者中阴性组以Ⅰ期膜性肾病为主(90%,36/40),阳性组则以Ⅱ期膜性肾病为主(62.9%,7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0,P=0.029)。阴性组经激素或激素联合免疫抑制治疗12个月的完全缓解率(79.4%,27/34)明显高于阳性组(43.6%,44/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6,P=0.021)。结论肾组织PLA2R抗原对诊断IMN有重要意义,与IMN患者病理分期有相关性,且PLA2R抗原表达阴性患者可能预测预后较好。
二、31例老年狼疮性肾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1例老年狼疮性肾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重症监护病房收治重症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和方法 |
研究对象 |
感染诊断 |
各器官损伤评估 |
肾活检病理 |
资料收集 |
治疗及随访 |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一般资料 |
器官受累情况 |
感染部位及病原学 |
治疗及转归 |
预后因素分析 |
讨 论 |
小结: |
(3)狼疮性肾炎肾组织中β-catenin、TIM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方法 |
1.3.1 样本采集 |
1.3.2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β-catenin、TIMP-1 m RNA表达水平 |
1.3.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β-catenin、TIMP-1蛋白表达水平 |
1.4 染色结果评分标准 |
1.5 随访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β-catenin、TIMP-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β-catenin、TIMP-1 m RNA表达水平比较 |
2.3 肾组织中β-catenin、TIMP-1蛋白水平与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 |
2.4 不同β-catenin、TIMP-1蛋白表达水平狼疮性肾炎患者的预后比较 |
2.5 影响狼疮性肾炎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
3 讨论 |
(4)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临床资料 |
2.3 病理资料 |
2.4 相关定义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临床特征 |
3 肾脏病理特征 |
4 肾脏累积生存率 |
5 肾脏预后的危险因素 |
讨论 |
(5)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细胞因子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部分 狼疮性肾炎的临床队列研究 |
1 前言 |
2 实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观察指标 |
2.2.1 分组 |
2.2.2 临床资料收集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1.1 总体分析 |
3.1.2 两组之间的一般特征对比分析 |
3.2 SLEDAI-2000 |
3.3 抗核抗体谱、免疫指标 |
3.4 合并症 |
3.5 实验室指标 |
3.6 脏器受累 |
4 讨论 |
4.1 SLE的一般特征 |
4.2 LN与无肾脏受累SLE的比较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细胞因子分析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实验室指标、活动评估的收集 |
2.3 实验步骤 |
2.3.1 血液样本的收集及存储 |
2.3.2 人细胞因子蛋白组芯片检测 |
2.3.3 多因子检测技术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SLE与健康志愿者 |
3.2 细胞因子与肾功能不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3 细胞因子与临床实验室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细胞因子在狼疮性肾炎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慢性肾脏病3-4期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慢性肾脏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
2.1 A-on-C与基础肾脏病 |
2.2 A-on-C的诱因 |
2.2.1 原发病的活动或加重 |
2.2.2 感染 |
2.2.3 肾毒性药物的应用 |
2.2.4 介入治疗或手术 |
2.2.5 恶性高血压 |
2.3 早期预测AKI的相关生物学标志物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诊断标准与定义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资料采集 |
3.6 方法 |
3.7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4.2 A-on-C组及CKD组的基础肾脏病情况 |
4.3 A-on-C组及CKD组血清学资料比较 |
4.4 对A-on-C(3-4期)患者的诱发因素分析 |
4.5 A-on-C(3-4期)的多因素及ROC曲线分析 |
4.6 A-on-C组与CKD组肾脏长期生存曲线比较与危险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A-on-C对患者肾脏预后的影响 |
5.2 A-on-C(3-4期)患者的基础肾脏病构成及诱发因素 |
5.2.1 感染对A-on-C(3-4期)患者的影响 |
5.2.2 PPI应用史对A-on-C (3-4期)患者的影响 |
5.3 实验室检查资料对A-on-C(3-4期)患者的影响 |
5.4 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3554例肾脏病理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收集资料 |
1.2.2 数据治理 |
1.3 相关定义 |
1.3.1 临床诊断标准 |
1.3.2 高血压定义 |
1.3.3 慢性肾脏病定义 |
1.3.4 年龄段划分 |
1.3.5 病理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病理类型分布 |
2.2.1 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分布 |
2.2.2 .慢性肾炎综合征病理类型分布 |
2.2.3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病理类型分布 |
2.2.4 急性肾炎综合征病理类型分布 |
2.2.5 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病理类型分布 |
2.3 肾脏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相关性 |
2.3.1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相关性 |
2.3.2 继发性肾小球病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相关性 |
2.3.3 肾小管间质性病变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相关性 |
2.4 肾病综合征人口学特点分析 |
2.4.1 原发肾病综合征性别分布特点分析 |
2.4.2 原发肾病综合征年龄分布特点分析 |
2.4.3 继发肾病综合征性别分布特点分析 |
2.4.4 继发肾病综合征年龄分布特点分析 |
2.5 慢性肾炎综合征人口学特点分析 |
2.5.1 原发慢性肾炎综合征性别分布特点分析 |
2.5.2 原发慢性肾炎综合征年龄分布特点分析 |
2.5.3 继发慢性肾炎综合征性别分布特点分析 |
2.5.4 继发慢性肾炎综合征不同年龄病理分布特点分析 |
2.6 慢性肾脏病患者病理类型分布特点 |
2.7 肾穿刺前合并高血压患者病理类型分布特点 |
2.7.1 肾穿刺前合并高血压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分布特点 |
2.7.2 肾穿刺前合并高血压的继发性肾脏病病理类型分布特点 |
3.讨论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肾病综合征患者病理类型分布 |
3.3 慢性肾炎综合征病理类型分布 |
3.4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病理类型分布 |
3.5 急性肾炎综合征与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病理类型分布 |
3.6 肾脏病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对应关系 |
3.6.1 慢性肾炎综合征与病理类型对应关系 |
3.6.2 肾病综合征与病理类型对应关系 |
3.7 慢性肾脏病患者病理类型对应关系 |
3.8 高血压患者肾脏病病理类型对应关系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原发性膜性肾病流行病学现状 |
参考文献 |
(9)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
参考文献 |
四、31例老年狼疮性肾炎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及预后分析[J]. 程程,文思佳,林知朗,金贝,容丽萍,陈丽植,莫樱,蒋小云. 中华儿科杂志, 2021(09)
- [2]重症监护病房收治重症活动性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J]. 苗译亓,李喆,许书添,周玉超,周云,王杨,李世军,胡伟新.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21(04)
- [3]狼疮性肾炎肾组织中β-catenin、TIMP-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预后关系研究[J]. 蒲改元,郭萌,王明浩. 海南医学, 2021(14)
- [4]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J]. 顾叶文,李虎才,王立新.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21(06)
- [5]狼疮性肾炎患者临床特征及细胞因子的分析[D]. 吴娇. 南昌大学, 2021(01)
- [6]慢性肾脏病3-4期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罗莉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7]来氟米特与硫唑嘌呤对老年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趋化细胞因子组织蛋白酶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影响[J]. 张益前,郑育.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04)
- [8]3554例肾脏病理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徐子午.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9]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金媛.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10]特发性膜性肾病磷脂酶A2受体抗原表达情况与临床特征、预后的关系[J]. 郭宁,王娜,吕国庆. 中国医师杂志,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