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矿瓦斯抽放系统改造可行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勇[1](2020)在《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及节能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瓦斯抽放技术在保障煤矿安全开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煤矿瓦斯抽放系统整体控制较为粗放,致使煤矿瓦斯抽放中存在着抽放出瓦斯气体浓度低,水环真空泵工作液冷却效果差,瓦斯抽放系统耗能严重等问题。针对现有问题,本研究设计了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并通过试验证明该系统可以有效解决煤矿瓦斯抽放中的现存问题。最后,文章对煤矿瓦斯抽放的节能方法进行了探究。该研究对抽放出瓦斯气体的再利用、水环真空泵吸气量提升、系统节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首先,对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该系统用PLC集中控制煤矿瓦斯抽放浓度控制子系统和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调节控制子系统。在总体设计基础上,构建了煤矿瓦斯抽放浓度控制子系统的硬件结构,对其PLC控制流程和调节模型进行了设计,并分析了其调节抽放出瓦斯浓度的可行性;在探究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和吸气量关系基础上,对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调节控制子系统进行了结构设计和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根据环境温度变化来调节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的控制方法,并分析了该子系统对水环真空泵吸气量的提升作用。为验证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的功能实现效果,对系统进行了试验。通过设计试验流程、搭建试验平台,检测了煤矿瓦斯抽放浓度控制子系统的各硬件动作规律及系统对抽放出的瓦斯气体浓度的提升作用;此外,检测了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调节控制子系统对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的调节作用和对吸气量的提升作用。试验结果表明,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功能实现良好,能有效解决煤矿瓦斯抽放的现存问题。为了减少煤矿瓦斯抽放系统的能耗,对煤矿瓦斯抽放系统的节能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别对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中煤矿瓦斯抽放浓度控制子系统和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调节控制子系统的节能效果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剖析了两个子系统的节能原理。此外,还分析了水环真空泵的大型化和水环真空泵的柔性排气设计对煤矿瓦斯抽放系统节能的影响规律。本研究设计的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可以有效的解决当前煤矿瓦斯抽放中所存在的问题。此外,该项研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瓦斯抽采设备更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
张吉雄,缪协兴,张强,张建国,闫浩[2](2016)在《“采选抽充采”集成型煤与瓦斯绿色共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总结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实施"采选抽充采"集成型煤与瓦斯绿色共采的现实需求与意义,并着重阐述了高瓦斯低渗透煤层开采技术、井下煤矸分选技术、混采工作面开采技术,提出了"采选抽充采"共采技术的基本原理。结合平煤十二矿存在的埋深超千米辅助提升困难、主采煤层瓦斯含量高与渗透率低、上覆煤岩体不具备常规保护层开采条件以及依靠开采"建筑物下"压煤保障矿井产量的开采条件,介绍了该矿"近全岩保护层开采→煤矸井下分选→瓦斯卸压抽采→充填与综采混合开采"的集成型共采技术的主要系统设计及工程应用效果。研究表明:"采选抽充采"集成型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实现了高瓦斯低渗透煤层安全高效开采以及矸石直接井下回填,拓展了保护层与充填开采技术,提高了矿井资源采出率,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
马巍[3](2016)在《漳村矿2601工作面高抽巷层位确定研究》文中指出矿井瓦斯灾害是制约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难题,尤其在应用综采放顶煤的采煤工艺进行回采过程中,来源于采空区的瓦斯涌出量较大,直接导致上隅角和回风顺槽的瓦斯浓度上升乃至超限,不仅影响煤矿的正常生产,甚至会引发重大安全事故。大量现场实践和实验理论证明了,通过在回采煤层的顶板布置高位瓦斯抽放巷抽采采空区及邻近层涌出的瓦斯,可以使上隅角、回风顺槽的瓦斯浓度降低,较为明显的解决采场瓦斯超限的问题。而高抽巷布置的布设参数直接影响着其抽采效果。所以,对高抽巷的层位研究尤为关键。论文以潞安集团漳村煤矿26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2601工作面瓦斯构成,预测了本采面的瓦斯涌出量,提出布置高抽巷来解决瓦斯问题;通过统计高抽巷应用矿井将高抽巷布置的层位占裂隙带范围的比率,根据山西省中硬顶板条件下类比的方法确定2601工作面的高抽巷合理层位的合理比率范围;针对受采动影响下覆岩的破坏规律进行研究,选取经验公式初步计算2601工作面的裂隙带高度范围,并利用UDEC软件对2601工作面开采过程进行建模模拟,分析不同推进距离下的工作面上覆岩层的应力变化及破坏范围,根据覆岩位移下沉量的监测和分析对裂隙带高度优化,根据得到的裂隙带高度范围及高抽巷合理层位比率得出它的布置垂距;通过现场高位钻孔对这一层位的合理性进行抽采验证。
董传彤[4](2014)在《宣东二矿采场矿压显现及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相似模型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宣东二矿采场应力分布规律及其瓦斯运移特征研究。得到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揭示了岩浆入侵形成巨厚辉绿岩导致宣东二矿Ⅲ3煤层及其顶板砂岩赋存瓦斯量增加的富气机制;(2)分析了Ⅲ3煤层开采形成冒落带致使顶板砂岩气涌入的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预测了在不同日产量水平下的瓦斯涌出量,并提供了为保持井下安全所需的通风量的最大值和平均值。(3)提出了施工地面水平井抽采煤层及顶板瓦斯的抽采技术,分析表明水平井最高产气量能达到8000m3/d,该井抽采5年累计产气量1236万立方米,控制工作面内瓦斯压力降至0.4MPa以下,可实现工作面安全开采。为宣东二矿瓦斯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研究结论对类似条件下瓦斯抽采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刘雷政,李虎,刘楠,张雷林[5](2013)在《新集矿区煤层气综合利用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新集矿区煤层气资源丰富、适合进行大规模抽采的特点,提出两种资源综合利用可行性方案:方案一为新集一矿和新集二矿集中共建一只储气罐集中向外供气;方案二为两矿各建一只储气罐分别向外供气。通过对两种方案的经济和技术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方案一两矿共用一只储气罐集中向外供气,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较方案二合理,且符合目前的矿区实际现状。
荆保平,游浩[6](2008)在《阳泉二矿高产高效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文中认为系统地总结了二矿高产高效建设中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及所带来的效果
丁百川[7](2004)在《矿井瓦斯抽放管网系统的优化管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矿井瓦斯抽放管网的优化管理技术。首先,文章分析影响瓦斯抽放效果的各种因素,建立单孔的数学模型并提出提高单孔抽放效果的方法,其次,为把理论分析与现场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在一些煤矿进行瓦斯抽放钻场的现场测试,并首次提出了钻场钻孔调试技术;最后,提出整个瓦斯抽放系统的改造及优化、建立科学的监测监控系统的方法,提出采用有效的技术经济管理的手段,并结合实际编制相关的计算机软件。
徐建伏[8](2002)在《二矿瓦斯抽放系统改造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矿井瓦斯涌出特征及三、五、六层煤瓦斯含量的计算、保护层工作面开采时的瓦斯涌出量统计分析,提出改造矿井瓦斯抽放系统方案,从根本上对矿井瓦斯灾害进行治理。
谢孔成[9](2002)在《矿井瓦斯抽放技术应用及其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矿井瓦斯抽放系统改造,抽放方法及钻孔布置形式、钻场连接、封孔工艺等方面的阐述,说明了进行瓦斯抽放的具体措施及效果,为矿井继续进行瓦斯抽放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瓦斯防治将起到了重要作用。
杨宏伟[10](2007)在《瓦斯抽放工艺集成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工作是瓦斯抽放工艺的集成化技术。首先,文章从研究瓦斯地质参数的信息化入手,编制了瓦斯地质参数(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等)的等值线绘制程序和数据库查询系统,为选择瓦斯抽放方式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进行了瓦斯抽放方法的筛选和适用性的研究,并根据调研资料,建立了瓦斯抽放方法集成数据库查询系统,最后,针对矿井相异瓦斯抽放泵站共存的局面,进行了瓦斯抽放系统网络化技术研究,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和效果考察。全文分析了瓦斯地质参数信息化集成、瓦斯抽放方法理论化集成、瓦斯抽放设备网络化集成,构成了独特的瓦斯抽放工艺的集成化技术。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十五滚动集成项目(瓦斯抽放方法筛选及其适用性研究)和横向项目(瓦斯抽放系统网络化技术研究).
二、二矿瓦斯抽放系统改造可行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矿瓦斯抽放系统改造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及节能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2 煤矿瓦斯抽放系统工作原理 |
1.2.1 水环真空泵工作原理 |
1.3 煤矿瓦斯抽放现存问题及研究意义 |
1.4 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及节能方法研究现状 |
1.4.1 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4.2 煤矿瓦斯抽放节能方法研究现状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设计 |
2.1 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2.1.1 集中控制器选型 |
2.1.2 变频控制设计 |
2.1.3 系统通信 |
2.2 煤矿瓦斯抽放浓度控制子系统硬件设计 |
2.2.1 瓦斯抽放管路系统硬件设计 |
2.2.2 电动瓦斯调节阀设计 |
2.2.3 水环真空泵牵引电动机变频设计 |
2.3 煤矿瓦斯抽放浓度控制子系统软件设计 |
2.3.1 煤矿瓦斯抽放浓度控制子系统PLC控制流程设计 |
2.3.2 电动瓦斯调节阀开度调节模型设计 |
2.3.3 水环真空泵牵引电动机转速调节模型设计 |
2.3.4 瓦斯抽放浓度控制功能实现 |
2.4 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调节控制子系统硬件设计 |
2.4.1 水环真空泵吸气量影响因素 |
2.4.2 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与吸气量关系试验 |
2.4.3 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调节控制子系统结构设计 |
2.4.4 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调节控制总体结构硬件设计 |
2.4.5 冷却塔冷却原理及动力变频设计 |
2.5 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调节控制子系统软件设计 |
2.5.1 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调节控制子系统PLC控制流程设计 |
2.5.2 冷却塔变频电动机转速调节模型设计 |
2.5.3 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调节控制功能实现 |
2.6 抽采安全设置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试验 |
3.1 煤矿瓦斯抽放浓度控制子系统试验设计 |
3.1.1 煤矿瓦斯抽放浓度控制子系统试验平台搭建 |
3.1.2 甲烷浓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
3.1.3 瓦斯浓度模拟及瓦斯收集 |
3.1.4 试验流程设计 |
3.2 煤矿瓦斯抽放浓度控制子系统试验结果分析 |
3.2.1 两级调节控制试验结果分析 |
3.2.2 瓦斯抽放浓度控制试验结果分析 |
3.3 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调节控制子系统试验设计 |
3.3.1 试验装置 |
3.3.2 水环真空泵吸气量测量方式 |
3.3.3 孔板流量计 |
3.3.4 U形管水柱压差计 |
3.3.5 试验流程设计 |
3.4 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调节控制子系统试验结果分析 |
3.4.1 水环真空泵入水口工作液温度试验结果分析 |
3.4.2 水环真空泵吸气量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煤矿瓦斯抽放系统节能方法研究 |
4.1 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节能分析 |
4.1.1 煤矿瓦斯抽放浓度控制子系统节能分析 |
4.1.2 水环真空泵工作液温度调节控制子系统节能分析 |
4.2 水环真空泵大型化对系统节能的影响 |
4.2.1 水环真空泵比功率分析 |
4.2.2 水环真空泵大型化节能效果分析 |
4.3 水环真空泵柔性排气对系统节能的影响 |
4.3.1 固定排气阀板耗能分析 |
4.3.2 柔性排气阀板节能原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专利及获得的荣誉 |
致谢 |
(2)“采选抽充采”集成型煤与瓦斯绿色共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固体充填采煤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 抛矸充填采煤技术 |
1.2 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 |
1.3 井下采选充采一体化技术 |
1.4 采选抽充采集成型绿色开采技术 |
1.5 采选抽充采集成型绿色开采的意义 |
2 高瓦斯低渗透煤层开采技术 |
2.1 主要开采方法概述 |
2.2 工程应用案例 |
3 井下煤矸分选技术 |
3.1 主要煤矸分选技术概述 |
3.2 工程应用案例 |
4 混采工作面开采技术 |
4.1 混合开采技术概述 |
4.2 工程应用案例 |
5“采选抽充采”工程应用案例 |
5.1 工程地质概况 |
5.2 采选抽充采集成型绿色开采系统原理 |
5.3 主要生产系统 |
5.3.1 近全岩上保护层开采系统 |
5.3.2 瓦斯抽放系统 |
5.3.3 煤矸分选系统 |
5.3.4 固体充填与综采混合开采系统 |
5.4 应用效果分析 |
5.4.1 煤与瓦斯共采情况 |
5.4.2 经济效益分析 |
6 结论 |
(3)漳村矿2601工作面高抽巷层位确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覆岩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
1.2.2 瓦斯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
1.2.3 瓦斯抽采技术研究现状 |
1.2.4 高抽巷应用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2601工作面瓦斯涌出特征分析及治理方法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1.1 地质构造 |
2.1.2 煤层基本情况 |
2.2 瓦斯基础参数测定 |
2.3 2601工作面瓦斯涌出构成 |
2.4 瓦斯涌出量计算及高抽巷布置必要性分析 |
2.4.1 瓦斯涌出量计算 |
2.4.2 漳村矿2601工作面瓦斯治理方法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高抽巷现场应用层位布置规律研究 |
3.1 已有高抽巷层位布置情况统计 |
3.2 高抽巷层位布置数据分析 |
3.2.1 统计数据特殊情况分析 |
3.2.2 不同矿区相同顶板岩性条件下高抽巷应用分析 |
3.2.3 相同矿区不同顶板岩性条件下高抽巷应用分析 |
3.3 层位布置比率选取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2601工作面覆岩裂隙带高度范围研究及高抽巷层位确定 |
4.1 覆岩“三带”高度经验公式计算 |
4.2 采动覆岩“三带”高度数值模拟研究 |
4.2.1 UDEC软件简介 |
4.2.2 数值模型建立 |
4.2.3 2601工作面采场“三带”模拟结果及分析 |
4.3 高抽巷布置层位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高抽巷布置层位现场验证及优化 |
5.1 2601工作面高抽巷布置层位验证方法 |
5.1.1 高位钻孔抽采验证法确定 |
5.1.2 高位钻孔抽采验证法原理 |
5.1.3 高位钻孔布置参数 |
5.2 高位钻孔抽采效果分析 |
5.3 2601工作面高抽巷布置层位验证及优化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宣东二矿采场矿压显现及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瓦斯抽采技术研究现状 |
1.2.2 瓦斯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矿井特殊地质条件对瓦斯赋存影响 |
2.1 矿井概况 |
2.2 岩浆侵入体特征及分布 |
2.3 岩浆侵入对瓦斯生成的影响 |
2.4 小结 |
3 工作面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相似模拟试验 |
3.1 岩石单轴压缩及变形试验 |
3.2 模拟试验 |
3.2.1 模拟试验地质条件 |
3.2.2 相似模拟试验模型的制作 |
3.2.3 位移测点的布置及测量原理 |
3.2.4 应力测量 |
3.2.5 模型开采过程 |
3.3 工作面回采覆岩破坏三带结构演化规律 |
3.3.1 上覆岩层垮落规律 |
3.3.2 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变形规律 |
3.4 本章小结 |
4 瓦斯基本参数测定及涌出规律分析 |
4.1 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研究 |
4.1.1 瓦斯含量测定与统计 |
4.1.2 煤层瓦斯含量预测 |
4.2 煤层瓦斯压力的测定 |
4.2.1 煤层瓦斯压力测定方法 |
4.2.2 测压孔的布置 |
4.2.3 煤层瓦斯压力 |
4.2.4 实验室参数测定 |
4.3 机掘巷道瓦斯涌出量规律研究 |
4.3.1 研究区基本情况 |
4.3.2 煤壁瓦斯涌出的测定及其规律 |
4.3.3 掘进落煤的瓦斯涌出量 |
4.3.4 掘进工作面的瓦斯涌出规律 |
4.4 小结 |
5 工作面瓦斯运移及涌出规律研究 |
5.1 工作面概况 |
5.2 瓦斯涌出量及配风量的计算 |
5.2.1 瓦斯预测软件(CMGP)简介 |
5.2.2 CMGP 的模拟的和计算 |
5.2.3 模拟结果分析 |
5.3 卸压分区和瓦斯运移带的确定 |
5.3.1 瓦斯释放模拟软件简介 |
5.3.2 GRM 模拟和计算 |
5.3.3 GRM 顶板瓦斯模拟输出 |
5.3.4 GRM 底板输出 |
5.4 小结 |
6 瓦斯抽采试验及地面水平井抽采技术 |
6.1 井下瓦斯抽采技术 |
6.1.1 206 轨道巷钻孔抽放负压与抽放量关系 |
6.1.2 205 机巷钻孔抽放负压与抽放量关系 |
6.1.3 井下瓦斯治理方案优化 |
6.2 地面水平井抽采技术 |
6.2.1 地面水平井喷射压裂工艺 |
6.2.2 地面水平井基础参数 |
6.2.3 宣参-01H 井压裂参数 |
6.2.4 宣参-01H 水平井产气量预测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工作情况 |
(5)新集矿区煤层气综合利用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煤层及煤层气储存情况 |
2 煤层瓦斯抽放情况 |
3 矿区煤层气开发方案 |
4 方案比较 |
4.1 经济比较 |
4.2 技术比较 |
5 结 论 |
(7)矿井瓦斯抽放管网系统的优化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1.1 国内外抽放管网系统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
1.1.1 国外抽放管网系统的现状 |
1.1.2 我国煤矿抽放管网系统的现状 |
1.1.3 我国抽放管网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4 抽放管网系统优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
1.2 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2 影响抽放管网的抽放效果的因素 |
2.1 国内矿井瓦斯抽放率低的原因分析 |
2.2 提高矿井瓦期抽放率的途径 |
2.2.1 合理选择抽放方法 |
2.2.2 选择合理的抽放参数1l |
2.2.3 选择合理的抽放形式l |
2.2.4 选择合理的钻孔布置方式l |
2.2.5 选择合理有效的钻孔封孔方式及材料 |
2.2.6 其它途径 |
3 单孔的抽放效果及优化控制 |
3.1 瓦斯在煤层中的流动机理 |
3.2 钻孔周围煤体中瓦斯流动数学模型建立 |
3.2.1 穿层布孔时的数学模型 |
3.2.2 本煤层布孔的数学模型 |
3.2.2.1 建立方程的基本假设 |
3.2.2.2 钻孔周围煤体中瓦斯流动的基本方程 |
3.2.2.3 钻孔周围煤体中瓦斯流动压力场的数值模拟 |
3.2.2.4 对钻孑L周围煤体中瓦斯流动质量场数值模拟 |
3.3 提高单孔的抽放效果及优化控制的方法 |
3.3.1 增加钻孔的暴露煤面 |
3.3.2 改变瓦斯流动场的边界条件 |
3.3.3 延长钻孔抽放时间 |
3.3.4 改变钻孔周围煤层的透气性系数 |
4 抽放钻场的现场测试与分析 |
4.1 晓南测试 |
4.1.1 晓南测试采场自然概况 |
4.1.2 哓南测试数据及分析 |
4.2 大兴测试 |
4.2.1 大兴测试采场自然概况 |
4.2.2 大兴测试数据及分析 |
4.3 晓明测试 |
4.3.1 晓明测试采场自然概况 |
4.3.2 晓明测试数据及分析 |
4.4 瓦斯抽放钻场的现场调节经验 |
5 抽放管网系统的优化管理技术5l |
5.1 矿井抽放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5.2 积极改造抽放系统,提高系统能力 |
5.2.1 抽放系统的优化布置 |
5.2.2 管路系统的选择优化 |
5.2.3 现场改造实 |
5.3 建立合理有效的瓦斯抽放管路监测系统 |
5.3.1 传感器部分 |
5.3.2 信号传输部分 |
5.3.3 地面监测中心站部分 |
5.4 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 |
5.4.l劳动者管理 |
5.4.2 设备管理 |
5.4.3 制定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 |
6 瓦斯抽放系统的程序设计数学模型及其实现 |
6.1 确定所有通路 |
6.1.1 基本原理 |
6.1.2 程序实现 |
6.2 抽放管网网络图的自动绘制 |
6.2.1 MapBasic语言主要语句、函数简介7l |
6.2.2 瓦斯抽放系统的程序实现实例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前景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二矿瓦斯抽放系统改造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概况 |
2 矿井瓦斯涌出特征 |
3 抽放系统改造的必要性 |
3.1 三层煤瓦斯含量 |
3.2 五层煤瓦斯含量估算 |
3.2.1 煤层瓦斯压力估算 |
3.2.2 五层煤瓦斯含量 |
3.3 保护工作面瓦斯涌出情况 |
3.4 瓦斯抽放量与三层煤瓦斯排出量统计 |
4 抽放系统改造方案 |
4.1 抽放管路选型 |
4.2 管路阻力计算 |
4.3 瓦斯泵流量计算 |
4.4 瓦斯泵压力计算 |
4.5 真空度计算 |
4.6 设备选型 |
5 瓦斯抽放管路系统设计 |
6 抽放系统改造资金概算 |
(10)瓦斯抽放工艺集成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瓦斯抽放工艺集成化技术发展状况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国内发展状况 |
1.2.2 国外发展状况 |
1.2.3 我国瓦斯抽放工艺集成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
1.2.4 瓦斯抽放工艺集成化技术发展方向 |
1.2.5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2 瓦斯抽放参数等值线绘制及其应用 |
2.1 瓦斯抽放参数 |
2.1.1 瓦斯含量 |
2.1.2 瓦斯储量 |
2.1.3 可抽瓦斯量 |
2.1.4 瓦斯抽放率 |
2.1.5 瓦斯压力 |
2.2 瓦斯抽放参数等值线绘制程序的开发及应用 |
2.2.1 开发平台、接口模块 |
2.2.2 ObjectARX2004的开发原理 |
2.2.3 ObjectARX2004的基本结构 |
2.2.4 使用MFC进行ObjectARX应用程序开发 |
2.2.5 绘制算法 |
2.2.6 等值线的连接 |
2.2.7 原始数据录入与管理 |
2.2.8 三维曲面的绘制 |
2.2.9 其它功能 |
2.2.10 现场应用 |
3 煤矿抽放瓦斯方法技术筛选及其适用性研究 |
3.1 煤矿抽放瓦斯方法技术筛选原则 |
3.2 开采煤层瓦斯抽放方法筛选及适用性 |
3.2.1 开采层未卸压瓦斯抽放方法筛选及适用性 |
3.2.2 开采煤层采动卸压瓦斯抽放方法 |
3.2.3 人为(强化)卸压瓦斯抽放方法 |
3.3 邻近层卸压瓦斯抽放方法技术筛选及适用性 |
3.3.1 上邻近层卸压瓦斯抽放方法 |
3.3.2 下邻近层卸压瓦斯抽放方法 |
3.4 围岩瓦斯抽放方法技术筛选及适用性 |
3.4.1 顶底板围岩卸压瓦斯抽放方法 |
3.4.2 围岩裂隙带(孔洞、溶洞)喷出瓦斯抽放方法 |
3.5 采空区瓦斯抽放方法技术筛选及适用性 |
3.5.1 回采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抽放方法 |
3.5.2 老采空区瓦斯抽放方法 |
3.5.3 报废矿井瓦斯抽放方法 |
3.6 综合抽放瓦斯方法技术筛选及适用性 |
3.6.1 综合抽放多瓦斯源方法 |
3.6.2 开采煤层全过程综合抽放瓦斯方法 |
3.6.3 综合抽放多个邻近层瓦斯方法 |
3.6.4 综合抽放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方法 |
3.7 煤矿抽放瓦斯方法筛选汇总表 |
3.8 瓦斯抽放方法筛选综述 |
3.9 瓦斯抽放方法集成数据库的编制及应用 |
3.9.1 数据库的建立、打开及关闭 |
3.9.2 表的建立、打开和删除 |
3.9.3 表中域和索引的建立 |
3.9.4 记录的增加 |
3.9.5 记录的删除 |
3.9.6 记录排序 |
3.9.7 记录的修改 |
3.9.8 产生查询记录 |
3.9.9 删除查询表 |
3.10 数据库的应用查询 |
3.10.1 地区查询 |
3.10.2 数据源查询 |
3.10.3 影响瓦斯抽放方式的因素筛选查询 |
3.10.4 统计查询 |
3.10.5 本章小结 |
4 瓦斯抽放设备网络化集成技术研究 |
4.1 瓦斯抽放管路特性曲线研究 |
4.2 瓦斯抽放泵的工况曲线及管路系数K现场测试 |
4.3 瓦斯泵串联前后的管道中的静压力分布 |
4.4 联合型抽放与区域型抽放方案分析 |
4.5 初步联网试验及效果分析 |
4.5.1 十矿联合型联网 |
4.5.2 八矿区域型联网 |
4.6 全矿井瓦斯抽放系统联网及效果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二矿瓦斯抽放系统改造可行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瓦斯抽放控制系统及节能方法研究[D]. 赵勇.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2]“采选抽充采”集成型煤与瓦斯绿色共采技术研究[J]. 张吉雄,缪协兴,张强,张建国,闫浩. 煤炭学报, 2016(07)
- [3]漳村矿2601工作面高抽巷层位确定研究[D]. 马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3)
- [4]宣东二矿采场矿压显现及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研究[D]. 董传彤.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05)
- [5]新集矿区煤层气综合利用可行性研究[J]. 刘雷政,李虎,刘楠,张雷林. 煤炭工程, 2013(06)
- [6]阳泉二矿高产高效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A]. 荆保平,游浩. 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 2008
- [7]矿井瓦斯抽放管网系统的优化管理技术[D]. 丁百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4(03)
- [8]二矿瓦斯抽放系统改造可行性分析[J]. 徐建伏. 煤矿开采, 2002(S1)
- [9]矿井瓦斯抽放技术应用及其效果分析[J]. 谢孔成. 煤矿开采, 2002(S1)
- [10]瓦斯抽放工艺集成化技术研究[D]. 杨宏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