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析土族《格萨尔》唱词中的藏语音位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祁仁前草[1](2019)在《土族《格萨尔》唱词语料库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土族《格萨尔》说唱艺人王永福说唱本为基础,由王国明老师录音整理出版的电子文本为研究材料,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创建了土族《格萨尔》唱词语料库。对土族《格萨尔》唱词的词汇和曲调层面分别做了分类,提出了唱词词汇划分与词性标注体系,在此基础上人工切分词汇并进行了词性标注,对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做了统计。文章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简单介绍了土族《格萨尔》的内容和形式、土族说唱艺人、唱词特点、版本、体裁以及关于语料库的定义和土族《格萨尔》语料库的功能。阐述了土族《格萨尔》语料库建设的语料来源、建设步骤和原则等以及土族《格萨尔》唱词语料库在词汇、语言、句法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第二章通过介绍土《格》唱词语料的切分和标注的原则,初步建立了土族《格萨尔》标记集。本文主要采用了人工标注的方法,将唱词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个大类。即名词、形容词、代词等27个子类。第三章利用土族《格萨尔》唱词语料库的优势,重点对具有代表性的16类词汇和曲调建立了总词表和分词表,并做了统计和分析,发现土族《格萨尔》唱词词汇重复率较高,内容简单、通俗。同时,艺人在说唱时,每句唱词后都使用了不同的曲调,形成了独特的说唱风格。
刘志刚[2](2016)在《甘肃土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天祝县、卓尼县调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甘肃土族语言使用的现状、语言态度及其土族“新创文字”等情况进行了考察研究。主要选取了甘肃土族南北分布较有代表性的天祝县、卓尼县为调查点。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知甘肃天祝县的土族语退化和转用情况较为严重,甚至在年轻人当中出现了断层现象;天祝土族对于天祝方言和普通话具有较高的心理认同。卓尼土族的土族语使用和保护相比天祝土族要好,但是其普通话能力和使用远不及天祝土族。两地土族对于使用语言的态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天祝土族对于土族语的认同感相对来说低于卓尼土族,而卓尼土族的对于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认同又相对来说低于天祝土族。但是两地土族人民对于土族都有很高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谈及对于本民族语言发展的前景时,天祝土族很多人表现出了对土族语消失担忧,而卓尼土族并没有这种强烈的担忧感。在“新创文字”的推行问题上,甘肃官方根本就没有推行过此文字,只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流传过一些土族“新创文字”的读本,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但是甘肃土族对于保护自己民族语言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认为一旦土族语丢失,他们的族群认同将会存在较大问题。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多种多样,是各种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受“兰州经济文化辐射圈”影响响的不同造成的,同时教育水平,民族居住环境和当地语言环境和风俗、宗教习惯等不同社会因素也对甘肃土族语言使用现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下,土族人民对于不同语言的认同和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的使用,反过来语言的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族使用语言的态度与认同。甘肃土族语言使用现状和语言态度的发展与变迁,是社会各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对于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我们应该坚持语言和谐发展的原则,使各语言之间的相互吸收和借用,促使其良性发展,同时采取适合当地语言发展趋势的保护政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和谐发展。
杨正君[3](2004)在《青海、甘肃河湟地区民族杂居地土族民歌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已有土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基础上,按土族民歌的社会功能、应用场合特点、音乐形态特征等对土族民歌进行新的综合性分类尝试;从现今流传土族民歌的种类与曲目、音乐形态、唱词语言三方面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互助”、“民和”两大色彩区的区域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进而从土族及其周边汉、藏民族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民族语言,以及汉、藏民族民间音乐四方面入手,论述了两区周边汉、藏民族文化,乃至土族其它传统文化在土族民歌形成、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影响作用,探析了土族民歌特点及其区域性特征的成因。
乔迁[4](2004)在《《格萨尔》之《辛丹内讧》音乐初析》文中认为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由史诗概念入手,概括阐述了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的基本内容、产生背景和流传过程等等方面。在上篇的后半部分,略着笔墨于《格萨尔》说唱艺术基本风格特征和说唱艺人的特点。上篇的最后一个章节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辛丹内讧》的情节内容,它是流传于甘南藏区的《格萨尔》说唱之一。 在下篇中,首先详细的介绍了笔者对《辛丹内讧》音乐本体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波形分析法,之后以《辛丹内讧》音乐本体为研究的出发点,应用波形分析法总结了全部二十一段中的六种曲调的频率、时间特性、响度、结构等等特点,初步找出其中规律性的部分,并发掘《辛丹内讧》音乐中特别的地方,如句首衬词“翁那哟”和装饰性润腔的音乐特性等等。下篇的后半部分,结合笔者专业,对《辛丹内讧》中体现出的音乐创作观念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和研究。涉及方面有《辛丹内讧》的词曲并作创作方法、重复原则、无高潮的音乐创作观念和即兴表演、即兴创作思维等等。这几点《辛丹内讧》的创作观念对现今音乐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实际意义。 在本文的结论中,阐述了本文研究《辛丹内讧》的目的不仅仅是发现《辛丹内讧》音乐本身的奥秘,而是打开一扇通往研究《格萨尔》音乐的大门,最终目的是从对《辛丹内讧》、《格萨尔》的音乐研究中认识自己,从音乐分析中得到宝贵的启示,从创作观念的梳理中找寻自己创作的道路。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可以借鉴的对《格萨尔》音乐本体的研究非常少,更难以找寻全面系统总结某一部《格萨尔》音乐的资料。这既给研究带来很大的难度,同时也让本文的研究更富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在音乐本体的分析中,笔者采用波形分析方法,这种新的、适合分析《辛丹内讧》这种单人表演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方法,从另一种研究角度,以另一种分析逻辑展开对《辛丹内讧》《格萨尔》之《辛丹内证》音乐初析音乐各因素的方方面面研究。不能说己研究得很全面,但是从研究方法到研究过程再到研究结论等等,本文尝试走出一条非西方传统的音乐分析研究思维的原创道路,这是本文的创造性成果。 介于目前研究资料和材料的匾乏,也因为新的音乐分析方法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所以本文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得到老师、朋友的热心指正。笔者只期望在《格萨尔》音乐研究领域迈出的这一小步,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各界对《格萨尔》音乐研究的热潮。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得到何训田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谢!
坎卓[5](2003)在《《格萨尔》学苑中的一朵奇葩——记土族《格萨尔》学者王国明》文中认为 广泛传唱于藏、蒙古、土等民族中的英雄史诗《格萨尔》,同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得赛》、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国的《玛纳斯》和《江格尔》都属于世界着名史诗。其中《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正因为如此,《格萨尔》史诗的研究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曾在“六五”、“七五”、“八五”计划时,连续三次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格萨尔
坚赞道杰,贡保草[6](2000)在《试析土族《格萨尔》唱词中的藏语音位系统》文中指出土族《格萨尔》主要流传在甘肃和青海省的土族聚居地。它是以韵散结合体形式说唱的 ,在说唱时用藏语吟唱其韵文部分 ,但由于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语音等诸多方面的变异 ,较之于藏语安多方言也多有差异。因此 ,在对土族《格萨尔》中的藏语唱词进行国际音标记音的基础上 ,选出一部分词汇 ,整理并概括其藏语唱词中的藏文音位系统 ,对于研究土、藏语言有极大的益处
二、试析土族《格萨尔》唱词中的藏语音位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土族《格萨尔》唱词中的藏语音位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土族《格萨尔》唱词语料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土族《格萨尔》唱词语料整理 |
第一节 土族《格萨尔》概述 |
第二节 语料库介绍 |
第三节 土族《格萨尔》唱词语料库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土族《格萨尔》唱词词汇标注 |
第一节 土族《格萨尔》唱词词汇分类与标注体系 |
第二节 土族《格萨尔》唱词的词汇切分 |
第三节 土族《格萨尔》唱词词性标注原则 |
第四节 土族《格萨尔》唱词语料标注细则 |
第五节 土族《格萨尔》唱词标注实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族《格萨尔》唱词词汇统计 |
第一节 土族《格萨尔》唱词地名、人名、身份类名称统计 |
第二节 土族《格萨尔》唱词神灵、宗教、梵语名称类统计 |
第三节 土族《格萨尔》唱词城堡、武器、宫殿名称类统计 |
第四节 土族《格萨尔》唱词山岭、湖水名称类统计 |
第五节 土族《格萨尔》唱词动物、植物、食物类名称统计 |
第六节 土族《格萨尔》唱词亲属称谓、用具、曲调类统计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2)甘肃土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天祝县、卓尼县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土族概况 |
一、土族简介及地理分布 |
二、土族人口 |
三、土族语言 |
四、土族族源 |
第二节 甘肃土族概括 |
一、地理分布 |
二、人口分布 |
第三节 土族语言研究综述 |
一、国外对土族语言研究的现状 |
二、国内对土族语言研究的现状 |
三、国内硕博论文对土族语言的研究现状 |
四、土族语言研究的不足 |
第四节 研究说明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材料来源 |
第二章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土族语言使用现状及演变 |
第一节 天祝县土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方案 |
一、天祝土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样本的性别分布 |
二、天祝土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 |
三、天祝土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样本的受教育程度分布 |
四、天祝土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样本的职业分布 |
五、天祝土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出生地与现居住地一致性的分布 |
第二节 天祝县土族使用“土族语”的现状 |
一、天祝县土族使用土族语的总体情况 |
二、天祝县土族“说土族语的能力” |
三、天祝县土族“听土族语的能力” |
四、天祝县土族使用土族语的演变 |
五、天祝土族使用土族语现状形成的原因 |
第三节 天祝县土族使用“天祝方言”的现状 |
一、天祝土族使用“天祝方言”的现状 |
二、天祝土族使用“天祝方言”现状的形成的原因 |
第四节 天祝县土族使用“普通话”的现状 |
一、学习普通话的时间和途径 |
二、“听普通话的能力” |
三、“说普通话的能力”及村民对说普通话的认同 |
四、汉语的阅读能力 |
五、汉语的书写能力 |
第五节 天祝县土族使用“藏语”的现状 |
一、藏语能力及学习途径 |
二、天祝土族听藏语的能力 |
三、说藏语的能力 |
四、天祝土族藏语的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 |
第六节 天祝县土族语言使用现状演变规律及其成因 |
一、天祝土族的多语能力 |
二、天祝土族语言使用的选择 |
三、天祝土族语言使用的演变 |
第三章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土族语言使用现状及演变 |
第一节 卓尼县土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方案 |
一、卓尼县土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样本的“性别”分布 |
二、卓尼县土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样本的“年龄”分布 |
三、卓尼县土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样本的“职业”分布 |
四、卓尼县土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样本的“受教育程度”分布 |
五、卓尼县土族语言使用现状调查样本的“出生地与现居地一致性”分布 |
第二节 卓尼县土族使用“土族语”的现状 |
一、卓尼县土族对自身土族语能力的认定 |
二、卓尼土族学习土族语的途径及用途 |
三、卓尼土族土族语的听、说能力 |
四、卓尼土族使用土族语的演变现状及其成因 |
第三节 卓尼县土族使用“卓尼方言”的现状 |
第四节 卓尼县土族使用“普通话”的现状 |
一、卓尼土族学习普通话的时间、途径以及用途 |
二、卓尼土族普通话的“听、说”能力 |
三、卓尼土族汉语的“读、写”能力 |
四、卓尼土族普通话的使用状况及其成因 |
第五节 卓尼县土族使用“藏语的现状” |
一、卓尼土族自我藏语能力的判定及学习途径和用途 |
二、卓尼土族藏语的“听、说”能力 |
三、卓尼土族藏语的“读、写”能力 |
四、卓尼土族使用藏语的现状及其演变 |
第六节 卓尼县土族语言使用现状和演变 |
一、甘肃卓尼土族的多语能力 |
二、甘肃卓尼土族语言使用的选择 |
三、甘肃卓尼土族语言使用的演变及其成因 |
第四章 甘肃土族语言使用状况及演变的对比研究 |
一、两地土族使用土族语现状对比 |
二、两地土族使用当地方言现状对比 |
三、两地土族使用普通话现状对比 |
四、两地土族使用藏语现状对比 |
五、两地土族在不同言语交际场合使用语言现状的对比 |
六、甘肃土族语言演变规律及其成因 |
第五章 甘肃土族对语言使用及“新创文字”态度现状调查 |
一、甘肃土族对语言使用态度的对比研究 |
二、甘肃土族“新创文字”推行及态度研究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读研期间学术成果 |
(3)青海、甘肃河湟地区民族杂居地土族民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内容概述 |
绪论 |
一、 土族简介 |
二、 土族民间音乐简介 |
第一章 土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一、 土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历史进程 |
二、 问题与思考 |
第二章 土族民歌的特殊性及其分类 |
一、 已有的土族民歌分类状况 |
一、 土族民歌的特殊性 |
二、 土族民歌分类新尝试 |
第三章 土族民歌特点及其区域性特征 |
一、 丰富的种类及曲目 |
二、 音乐形态特点 |
(一) 节奏、节拍 |
(二) 音阶、调式 |
(三) 旋法特征 |
(四) 曲式结构 |
三、 独特的唱词语言 |
(一) 唱词语言特点 |
(二) 衬词特点 |
第四章 土族民歌特点及其区域性特征成因探析 |
一、 宗教信仰的渗透 |
二、 民族语言的支撑 |
三、 民俗风情的铺垫 |
四、 汉、藏民族民间音乐的影响 |
结语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已公开发表的土族民歌统计表(2003年止) |
附录四: 图片 |
卷后语 |
(4)《格萨尔》之《辛丹内讧》音乐初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上篇 |
一、 史诗--认识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百科全书 |
二、 《格萨尔》史诗 |
1 、 世界最长的史诗--《格萨尔》 |
2 、 《格萨尔》史诗的基本内容 |
3 、 《格萨尔》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 |
三、 《格萨尔》说唱艺术 |
1 、 说唱合体的基本特征 |
2 、 各地区表演风格的异同 |
3 、 神秘的说唱艺人 |
四、 《辛丹内讧》 |
下篇 |
一、 《辛丹内讧》音乐本体的研究方法 |
二、 《辛丹内讧》六种曲调分析 |
1 、 A曲调 |
2 、 B曲调 |
3 、 C曲调 |
4 、 D曲调 |
5 、 E曲调 |
6 、 F曲调 |
7 小结 |
三、 “翁那哟”和装饰性润腔 |
1 、 唱出来的句首发语词--“翁那哟” |
2 、 凸现歌唱艺术魅力的润腔 |
四、 《辛丹内讧》音乐创作观念 |
1 、 词曲并作的创作方法 |
2 、 重复原则与无高潮的音乐观念 |
3 、 即兴的音乐和即兴创作思维 |
结论: 从《辛丹内讧》看见自己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试析土族《格萨尔》唱词中的藏语音位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土族《格萨尔》唱词语料库建设研究[D]. 祁仁前草. 西北民族大学, 2019(02)
- [2]甘肃土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及语言态度调查研究 ——以甘肃省天祝县、卓尼县调查为例[D]. 刘志刚.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3]青海、甘肃河湟地区民族杂居地土族民歌研究[D]. 杨正君. 华南师范大学, 2004(03)
- [4]《格萨尔》之《辛丹内讧》音乐初析[D]. 乔迁. 上海音乐学院, 2004(01)
- [5]《格萨尔》学苑中的一朵奇葩——记土族《格萨尔》学者王国明[J]. 坎卓. 中国土族, 2003(01)
- [6]试析土族《格萨尔》唱词中的藏语音位系统[J]. 坚赞道杰,贡保草.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