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5亿以内

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5亿以内

一、二O二O年总人口控制在十五亿以内(论文文献综述)

温杰[1](2011)在《市域农业用水定额评估及其标准化 ——以侯马市为例》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当前,在其每年的水资源消费中,农业灌溉用水的消耗占据了很大,也是最大的份额,再加上在农业灌溉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用水效率低下问题,使得农业灌溉用水最具节约潜力。因此,如何进行农业灌溉节水就成为应对中国水资源危机的关键。用水定额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核算单元所规定的用水量限额(数额),是用水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各行业用水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是各行业制定生产生活用水计划的重要依据。用水定额的评估,顾名思义就是对用水定额进行评价,估量。而标准化则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在此则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定额,可以使其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最合理,为将来大范围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灌溉水利用系数是灌区水的运用质量的综合指标,是衡量灌区管理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亦可作为灌区规划和编制用水计划的重要依据。它包括渠系水利用系数和田间水利用系数两部分,提高灌溉渠系水利用率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措施之一,而灌溉渠系水利用系数是合理评价渠道工作状况和节水灌溉工程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必须正确合理的计算渠系水利用系数。而灌溉水利用系数动态评估程序的研制,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可以使得该系数的运算更加的系统化,合理化。论文以水利部专题项目“侯马市用水定额评估与定额标准的完善”(专题编号:水综节水200965)为依托,基于大田土壤入渗试验和室内土壤理化性质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各种影响因素,且通过对侯马市农业用水定额的调查与测试,制定了喷灌、滴灌、地面灌溉等多种节水灌溉方式下的用水定额指标和标准。研究内容及成果:(1)、分析了国内外有关用水定额评估及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研究进展,对我国的用水定额标准化进程做出了综述,为侯马市农业用水定额评估及标准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2)、测定了土壤的入渗能力和参数,以及土壤的储水能力。在侯马市范围内十五个典型区域内取点,系统的测定了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有机质含量等参数,为农业用水定额的制定提供实验数据支撑。(3)、在分析作物种植结构的基础上,结合作物的需水量和当地降水量,计算出各种灌水技术下主要作物生育期的净灌水定额,并参照侯马市各种灌溉类型区土壤储水能力的上限和周边灌溉试验站的经验,确定出了现状年和规划年侯马市不同水文年份下(p=25%、p=50%、p=75%、p=90%)各主要作物在不同灌溉方式下的灌水定额指标表,并对非充分灌溉下的灌水定额做出了探讨。(4)、在分析侯马市灌水工程中和输配水过程中损失的基础上,探讨了各种灌水方式下的节水潜力,并得出侯马市现状年和规划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评价表,并且编制了灌溉水利用系数评估程序,且对其进行了验证及应用。本文创造性的运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较全面的考虑了影响用水定额和灌溉水利用系数的各种可能的因素,科学合理的制定出了侯马市各主要作物在喷灌、滴灌等各种灌水方式下的近期和远期的农业用水定额评估表。但现有的畦田田间灌水效果的评价方法、手段和程序仅适用于传统非地膜覆盖条件。地膜覆盖下的畦灌田间灌水效果的评价方法有待研究。而对于灌溉水利用系数评估程序,由于本人计算机水平的限制和时间的问题,考虑不是很全面,所以需待进一步研究提高。

洪娜[2](2011)在《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发展态势呈现出较以往更为复杂的局面,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失衡等。与此相应,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也已从最初控制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逐步转移到如何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有利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上来。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尤其在进入新的世纪以来,“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逐步成为合理引导我国城乡居民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一项重要机制,并已被实践证明是更易于为群众所接受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方法。正因如此,深入研究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全面系统认识计划生育相关理论并不断充实其内涵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基于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统计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补偿机制与导向机制两个视角,着重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系统梳理了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时空发展历程。其次,深入分析了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及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等四个方面的影响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发现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思路和建议。本文重点对旨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引导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及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研究发现:(1)现行旨在控制人口数量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引导群众生育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辅助作用,即在目前影响各省区稳定现行低生育水平的综合因素中,利益导向政策仅能起到“不让计划生育家庭不满意”、“使违反计划生育家庭有所顾忌”的作用,其自身的激励功效小于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同以往人们所预期的并不一致,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控制人口数量的影响并未出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下的地区其效应表现得越显着的现象。(2)现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力度尚不能与环境、食品因素的影响相比,加之近年来出生缺陷的检测更为精细,使得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而且,由于我国很多地区旨在提高人口素质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实际用途发生了改变,导致目前这一方面的利益导向政策对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影响很微弱。(3)对“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地区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地区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女孩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不能完全寄希望于现有的奖励扶助政策,还需加强完善婚嫁习俗、养老保障、男女同工同酬等社会和经济制度。(4)我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补偿性功能已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这一点已得到各界的共识。但是,根据本文分析结果可知,不应不加区别地继续强化各类计划生育补偿功能,而需加强对重度残疾独生子女与计划生育手术严重并发症、后遗症患者及其家庭的补偿力度;同时也要注意有关独生子女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对未来符合法律法规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家庭生育数量的误导。(5)从理论层面上来说,对现有相关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的分析表明,基于微观人口经济学理论提出的孩子成本-效益理论、孩子质量-数量替代理论对我国农村居民生育行为的解释力较有限。

龚桂玲[3](2010)在《徐州公路主枢纽客运站布局规划研究》文中指出论文以徐州公路主枢纽客运站布局规划为研究背景,旨在探讨枢纽布局规划的影响因素和规划的原则与方法,研究制定规划方案的定量与定性技术。论文的研究提出了一套科学可行的规划方法,主要包括运输量发展预测、站场布局、方案比选等内容。论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徐州公路客运枢纽的现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为枢纽规划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文结合徐州市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客运需求做出了预测,提出了客运站布局规划的方案;得到的规划方案获得了有关管理部门和运营部门的肯定。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对公路运输枢纽的布局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谢建平[4](2010)在《基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网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加快,一个个城市群急剧形成,京津冀城市群已经成为我国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三极。随着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经济和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常规交通方式和现有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已不能满足区域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对线网进行优化调整,以改变不合理的交通运输发展格局,满足城市群内旅客运输需求,发挥城市群的整体效应。其研究对于城市群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优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首先阐述城市群的含义,以及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再在比较城际轨道与城市轨道、铁路干线不同运输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与城际轨道交通的紧密联系,论述城市群区域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的意义和可行性。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文章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区域交通现状以及现有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情况出发,分析线网优化的必要性。其次,采用四阶段预测法的理论进行区域城际客流预测,并对各种交通需求预测模型进行分析比较。以京津冀地区为例,采用二元线性回归法和平均增长率法进行客流生成和客流分布预测,选择概率模型和静态多路径分配方法进行交通方式划分和客流分配,确定区域内规划年度城际轨道客流分担量。通过客流的定量分析,从而验证线网优化调整的必要性,以及为线网技术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最后,将运输通道理论、交通区位理论、线网构架理论三种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三合为一”城际轨道交通线网优化理论,这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线网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从线网密度、通道客流和交通走廊等角度出发,利用“三合为一”理论构架三种不同的线网优化方案,对“一主二翼”的现有线网规划进行优化。经综合比较分析确定“一主二辅六联系线”的布局方案,并提出线网分布实施时序,以及确定相关技术标准和运营组织模式。

苏建明[5](2010)在《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四川生育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将其含义阐释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以来,可持续发展就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世界各国的高度认同。虽然,最初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而提出来的,但是它作为一种崭新的发展观所蕴含的理论魅力和生命活力却是前所未有的。并且,伴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深刻蕴意和丰富内涵也逐渐被开掘和拓展。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容人与自然、人与人、当代人与后代人、国与国以及区域之间协调关系的巨系统。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要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子系统的和谐与均衡,系统的价值取向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途径是构建“生态和谐、社会公平与经济高效”的系统结构,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在此目标模式下,人口子系统因其系统的特殊性以及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基础作用,成为对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目标实现具有重大影响并发挥主导作用的枢纽和关键。由于人口是由人的个体构成的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口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主体地位。人口生育政策依靠其政策效应直接对人口子系统的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因素产生作用和影响,并间接影响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子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正确认识人口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地位与作用,厘清人口生育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系统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子系统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子系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无论对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工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四川生育政策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理论综合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口生产理论、生育率的经济分析等理论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生育政策的目标取向、现行生育政策下四川人口发展的现状、四川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性等问题为重点,对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四川生育政策设计了5种方案,并逐一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希望优选出既能尽快解决四川人口结构问题,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发展系统要求的生育政策方案,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确保可持续发展生育政策方案成功实施的政策架构体系,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讨论。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导论——基础理论——现状表征及问题分析——方案设计与选择——政策建议及可行性讨论。其中,现状表征及问题分析部分主要包括四川人口子系统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现状和四川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性状况;方案设计与选择部分主要基于对四川未来人口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本研究提出的5种生育政策方案与四川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综合判断,优选出最佳生育政策方案;政策建议及可行性讨论部分,主要从政策、制度、体制、机制方面为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生育政策方案设置安全阀,并从生育更替水平、人口控制、法理依据等视角对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生育政策方案进行了可行性讨论。本研究共分6章。第1章,导论。介绍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明确界定核心范畴,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全文的框架结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理论基础。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入手,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系统理论、人口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口承载力理论、人口生态学理论、适度人口理论和人口转变理论;其次,根据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原理,对“四种生产”理论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关系进行了梳理。最后,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影响生育率的外部性理论、莱宾斯坦的成本-效用理论、贝克尔的生育成本和孩子质量与数量选择理论等。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对当代中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变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阐述了当代中国生育政策的同质性与差异性。从理论研究角度,介绍了目前学术界关于当代中国生育政策“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否应该稳定不变与调整放宽”的观点,提出并论述了本人关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制定生育政策的目标取向。第3章,现行生育政策下四川人口发展现状分析。在对四川现行生育政策的变迁、生育政策类区和现行生育政策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四川人口质与量、结构、分布等几方面剖析了四川人口发展的现状,并从现行生育政策与生育权、人口发展规律、人的全面发展等角度对四川现行生育政策进行了检省。第4章,四川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性分析。在充分阐述可持续发展系统基本架构基础上,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系统模块中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等各个子模型的基础理论,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系统对人口子系统的内在规定性。在可持续发展系统理论框架下,从实证分析角度对四川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对四川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了测度和论证。第5章,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四川生育政策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在对基础数据来源进行评估与检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四川三次人口普查生育模式、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趋势,构建了全省人口死亡模型、预测模型,提出了四川生育政策调整或完善的5种生育政策初步方案。继后在5种生育政策方案条件下,对四川总人口变动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动趋势、出生人口变动趋势、人口年龄构成变动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人口负担程度变动趋势等未来人口发展态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结合四川未来人口发展态势,对5种生育政策方案进行了逐一比较、评判和论述,最后通过对四川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综合判断得出了符合四川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在要求,有助于解决四川人口结构问题,推动四川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生育政策方案。第6章,生育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讨论与实施建议。从生育政策方案是否会导致生育率突破人口更替水平、是否会诱发人口失控、是否具有法理依据等层面对本研究提出的生育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得出了“本研究提出的生育政策方案是科学合理可行的”结论。同时,为了尽量减少本研究提出的生育政策方案对四川人口发展的负效应,确保本研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生育政策方案的成功实施,本研究提出了“一二三四”政策实施建议,即一条道路(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建立两大机制(利益导向机制和优先投资于人的投入保障机制)、抓住三个关键(整合现行生育政策、严格控制多孩生育、实施生育间隔制度)、促进四个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本强省转变、促进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促进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等,对本研究提出的生育政策方案的成功实施设置了安全阀。

李琴[6](2009)在《隆回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统筹城乡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既是节约和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根本指导方针和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出发,按照统筹安排城乡用地的原则,围绕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优化结构、布局的目标,以湖南省隆回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如下:1、本文介绍了文章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2、本文描述了隆回县基本情况,主要介绍了隆回县的用地现状,并对其进行动态变化分析,找出了隆回县城乡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3、本文对隆回县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4、本文应用构建的模型对隆回县用地结构进行了预测,针对预测的结果和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应用数学模型对隆回县土地利用进行了分区。提出隆回县城乡用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建议。5、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针对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赵庆年[7](2009)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问题研究 ——基于1998-2006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视角》文中认为1999年以来是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也是各个地区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主要机遇期。目前,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与普及化教育共存时期;各个地区扩招的任务主要是由原有的高等学校承担;本科教育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专科在校生比例偏低,难以适应目前产业结构的需要;全国扩招幅度较大的类型学校是综合性大学和艺术院校,扩招幅度较小的类型学校是医药院校、语文院校和体育院校,与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尽相符;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且地区差异较大;成人高等教育的发达程度相对普通高等教育而言减弱的幅度甚大,说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着重视普通高等教育而忽视成人高等教育的现象;各个区域都在追求建立完善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而导致雷同现象凸显,特色淡化。这些均不利于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区域高等教育的形成是政治、经济、行政区划、区位、制度、历史、人口、信息和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从而造成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存在差异。1999年扩招以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加大,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最高的上海在59%左右,而最低的贵州只有11%;与社会发展比较而言,高等教育发达、极发达和发展不足地区共有20个,是持平地区的2倍,目前是发达和极发达地区略多,而发展不足地区过多;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高度协调的地区有7个,基本协调发展的地区有8个,基本不协调的地区有5个,不协调发展的地区有9个,2个地区处于高度不协调状态。由此表明,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长期的,差异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形态。因区域高等教育存在增益与损益现象,故区域经济发达未必是发达的区域高等教育作用的结果,区域经济不发达也未必是区域高等教育落后所致。反过来,发达的高等教育也未必是发达的区域经济使然,区域高等教育不发达未必是落后的区域经济所为。由此决定了区域高等教育应加强分工与合作,不应完全本着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的思想建设区域高等教育;区域高等教育因存在差异而具备分工的基础。高等教育区域分工是规避区域高等教育之间不合理竞争而产生内耗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区域高等教育效益的得力措施,是消除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一条捷径,是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潜在趋势;差异发展是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差异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效率,较大限度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利于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特色;区域发展的过渡差异将导致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必然带来不良的社会后果,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对高等教育的差异发展应实施必要的控制,在差异不足的情况下实施扩大差异的发展战略,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差异过大的情况下,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尽量减小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郭霞[8](2008)在《李家岸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研究德州市和李家岸灌区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得出,德州市与李家岸灌区之间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没有李家岸灌区的引黄灌溉工程,德州市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发展速度就会放慢。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而黄河来水日趋减少,灌区水资源属资源性缺乏,因而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因此加强灌区建设,尽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完善灌区这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本文从水源条件、技术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并通过各种方案比较,分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程措施,实现灌区的节水改造。并进行了资金估算和效益分析,对工程的国民经济赢利能力和敏感性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了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李家岸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将有效地利用黄河水资源,减少输水损失,缓解灌区下游供需矛盾,为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供水保障,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王春兰[9](2008)在《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19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人口空间再分配过程及其随时间变化而表现出的不同形式,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也是当代城市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之一。以往的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存在一定局限性,理论研究偏重于宏观层面的人口空间格局分析而轻微观过程剖析,在“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的指导下,政策实践中对人口优化布局的考量往往也有失偏颇。现实中的大城市人口布局调整正遭遇种种挑战与障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利好也难以达到政府预期。因此,当前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从理论研究中寻求对当前面临问题与挑战的合理解释。中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又是矛盾冲突凸显期,“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也由此出现转折点。就理论研究而言,地理学应多加强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综合研究,探索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现代治国理念要求的人口优化布局方案。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人口空间分布不应屈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布局调整必须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人的需求,应注意协调和兼顾各社会阶层的利益和需求。借鉴政治社会学视角,人口迁居、人口空间分布变动是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的实质则是一系列的政治过程,而利益冲突则是这些政治过程产生的原因所在。本文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将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与政治社会学视角相结合,对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态势及微观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并剖析隐藏在人口迁居、人口空间变动背后的政治过程,将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动力架构在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博弈之上,在此基础上对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所引发的若干城市问题进行分析,揭示本研究所包含的政策启示。全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与第二章,主要阐明选题意义,并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三章到第八章;第三部分是结论与展望。研究所得主要结论概括如下。自1990年代以来,在“赶超战略”的影响下,上海市经历了城市化“质”与“量”并行快速发展过程,中心城区以“质”的提升为主,郊区城市化以“量”的扩大为主。在超常规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商业利益群体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博弈也显得较为突出。“城市政府”是在公共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权衡与徘徊的“比较利益人”;商业利益群体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经济人”;民众是以个人与家庭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自利人”。在城市更新与郊区开发过程中,尽管政府与商业利益群体之间也存在冲突,但两者之间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合作从而形成“增长联盟”,地方政府采取的博弈策略大体上是“迎合”多于“对抗”,商业利益群体则采取“理性回应”策略。面对强大的增长联盟,民众的策略大体上是“顺从”、“有限抗争”,对“增长联盟”的抵制比较软弱无力。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是微观过程与宏观表征的统一体,包括人口迁居与城市各区位人口规模变动(或人口空间格局变动)两个基本方面。以卢湾、浦东新区、金山区分别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典型代表,可以看出三个地带各自的人口迁入、迁出特征。中心城区因动拆迁而形成大规模迁出流,因城市更新过程的住房再开发吸引市内人口迁入,另外中心城区商业、服务业发展吸引市外人口迁入流,大规模迁出以及规模可观的迁入使得中心城区发生快速人口置换。近郊区的大规模住房开发与第二产业发展分别吸引着市内普通白领与外来劳动力的大量迁入,近郊区的迁入流远大于迁出流。与中心城区以及近郊区相比,远郊区的人口迁居行为相对不太活跃,主要以近距离的区内迁居为主,同时与街道、镇村委两类社区相比,镇居委这类社区的开放度相对较高,人口迁入比较活跃一些。1990年代以来,上海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宏观表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心城区整体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均有所下降但局部区域出现人口密度增加;近郊区人口呈快速地、不均衡地增长态势,人口增长主要体现在与中心城相邻的区域,同时郊区人口分布表现出“簇团式”发展的态势;外来人口郊区化与一般模型所描述的情形有所不同,其特殊性表现在中心城核心区与郊区的外来常住人口数量同时增长;远郊区人口较缓慢增长,区域人口分布过于分散的状况仍未有大的变动,统计数字上表现出来的人口空间格局变化大都源于行政区划调整,外来人口数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远郊区人口集聚的作用。生态竞争是隐藏在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中的基本机制,各社会阶层围绕共同的适宜区位展开竞争,但由于特定区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竞争的结果是导致人群迁居,进而使得人口空间分布发生改变,这就奠定了“人”的因素在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动力机制中的主体地位。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快速下降,但与郊区相比,这一区域仍然具有公共交通便利度高、教育资源集中度高、商业网点密度大、生态环境状况良好、就业机会集中的特点,总体上仍是生态位势较高的区位。中心城区迁出行为比较活跃的人群具有一定弱势群体的特征,而迁入行为比较活跃的人群主要都是青壮年劳动力。近郊地带迁出到中心城区行为比较活跃的人群主要是出于学习培训需要而迁居的青年人,以及具备一定经济实力重新择居的中年人;而迁入行为比较活跃的人群则主要是来自中心城区动拆迁地块的弱势群体(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失业人群)、白领人群(尤其是普通白领)以及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年轻的外来务工者。大城市各社会阶层之间的生态竞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对上海市的案例分析可知,最重要的影响来自政府与商业利益群体的强烈干扰作用,这一干扰加快了生态竞争与中心城区弱势群体的淘汰过程;地方文化因素,即传统的城市区位优劣认知强化了生态竞争;个人特征与家庭状况对生态竞争也有影响,但这一影响比较有限。在这种背景下,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综合动力机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民众与增长联盟之间的冲突、博弈影响到各社会阶层的迁居决策,并导致城市各区位上的人口数量变动。面对增长联盟带来的城市变迁,不同社会阶层的应对策略有所差异。对于毫无抗争能力的人群而言,其迁居过程高度依赖政府与商业利益行为,成为可以随意摆放的棋子;对于那些有一定选择能力的人而言,其迁居的区位往往是紧邻中心城区的次优区位,并不完全与“增长联盟”所期望的一致,但是,却也大体上是朝着“增长联盟”所期望的方向变动。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日益激烈,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赶超战略”的指导下大城市发展进入速度竞争时代,政府与资本组成的增长联盟几乎垄断了城市化发展的话语权。大城市人口迁居以及人口空间格局变动服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朝着政府、商业利益群体所期望的“理想”状态发展,而“人的需求”则相对处于次要地位。脱离“科学发展观”指导的人口布局调整带来了种种问题。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不相适应,不利于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不利于宜居城市建设,并且导致郊区社会管理中出现众多问题。本研究的政策启示意义有三点,大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尚有待转型;对于当代中国东部大城市而言,人口政策,主要是人口分布与移动政策,应在城市政策中居特别重要的地位,应该要强调人口政策与其他各类城市政策之间的协调与良性互动,形成综合力,共同推动“和谐城市”建设;在利益分化与利益博弈日益凸现的时代,民众的维权意识正被逐步唤起,“无所不能”的政府继续存在的空间将越来越狭小,这一时代特征要求政府回归公共利益代表以及利益平衡者的角色,同时政府角色回归也是“科学发展观”以及“以人为本”原则的要求。今后应让民众在迁居中多拥有一些选择的可能,而不是仅仅朝着政府单方面所期望的状态改变。

李东阳[10](2008)在《农氏绿色食品的经营之道和投资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能力显着增强,消费档次逐渐提高。北京农氏商业连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氏”)看到消费者对安全、健康、营养、优质的绿色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发现市场存在巨大的商机,然而,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在机会与风险面前,农氏该如何做出投资决策?本文采用“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研究方法对此加以研究。本文总结了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食品安全的现状与对策,深入分析了绿色食品行业的发展情况,讨论了现有食品零售业态经营情况,应用商务模式创新理论,确立了农氏商务模式:最有可能采取专业店业态,其次是“全食”中小型超市,战略配套便利店、专卖店,网上商店作补充,专业向特定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营养、优质的绿色食品及服务;店铺选址作为项目的关键,本文也给予着重分析;进而确定了差异化经营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快速进入市场,做好客户开发、服务与保持,辅以保守的投资决策,以提高效益、降低风险。本文通过挖掘绿色食品零售市场存在的机会,发现绿色食品仅在高收入群体中就有巨大的市场,把目标客户锁定在中等偏上收入以上的尤其是高收入的城镇居民;绿色食品零售市场的现有竞争状况并不激烈,但潜在进入者的威胁较大,农氏须密切关注;食品价格在2003年至2007年间的平均增速为6.17%,且绿色食品总量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绿色食品价格处于上升通道,同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增速为8.21%,这将促进农氏项目销售收入增长。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做出单一店铺投资项目的财务效益和风险评价,本文比较了三种资金筹集方案(全权益资本、全债务资本、混合资本)及其资本成本与财务效益,项目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给出项目可行的一致结果;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表明项目也存在着一定风险;通过系统性弹性分析发现,项目主要影响因素在预定范围内变化时,项目可行的比例占74.07%,可见项目尽管存在风险,但项目有较强的盈利能力;最后得出单一店铺投资项目可行的结论并给出政策性建议。总之,在单一店铺投资项目可行的基础上,可将此投资方案进一步优化、扩展到连锁经营项目,为连锁经营项目的投资决策、项目实施提供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申请项目贷款、吸引风险投资提供依据,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二O二O年总人口控制在十五亿以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O二O年总人口控制在十五亿以内(论文提纲范文)

(1)市域农业用水定额评估及其标准化 ——以侯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地质
        2.1.5 土壤
        2.1.6 河流水系
        2.1.7 水文地质条件
    2.2 经济社会概况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土地资源
        2.2.2 国民经济发展现状
        2.2.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章 用水定额评估与定额标准完善的调查试验和调查
    3.1 农业用水定额与标准的调查与试验
        3.1.1 调查与测试目的
        3.1.2 调查与测试内容
        3.1.3 试验方案与处理设计
    3.2 测试设备与方法
第四章 农业用水定额评估与定额标准的完善
    4.1 农业用水定额指标评价与分析
        4.1.1 作物种植结构与灌水技术
        4.1.2 生育期净灌溉定额的分析
        4.1.3 不同灌水技术净灌水定额分析
    4.2 农业用水水量损失指标评价与分析
        4.2.1 灌水过程中的损失评价与分析
        4.2.2 输配水过程中的损失评价与分析
    4.3 农业用水毛定额指标评价与分析
        4.3.1 地面灌溉毛定额指标与标准
        4.3.2 喷灌毛定额指标与标准
        4.3.3 滴灌毛定额指标与标准
    4.4 非充分灌溉定额指标探讨
第五章 灌溉水利用系数动态计算程序的研制
    5.1 动态计算程序研制的必要性
    5.2 灌溉水利用系数动态评估程序功能设计
    5.3 灌溉水利用系数动态评估程序动态变量设计
    5.4 灌溉水利用系数动态评估程序的实现
    5.5 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程序的验证与应用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附录1

(2)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辨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主题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研究回顾
        2.1.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出台动机
        2.1.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内涵和功能
        2.1.3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道义评价
        2.1.4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效果
        2.1.5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存在的问题
        2.1.6 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建议
    2.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理论基础
        2.2.1 西方相关理论研究
        2.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3 文献研究简评
第三章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发展历程
    3.1 城乡居民生育意愿的变迁
        3.1.1 意愿生育子女数量
        3.1.2 意愿生育子女性别
    3.2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发展演变
    3.3 小结
第四章 旨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利益导向政策
    4.1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建立的背景
    4.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过程
        4.2.1 节育手术费减免
        4.2.2 城镇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奖励
        4.2.3 独生子女就学就业优先优惠
        4.2.4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经济扶持
        4.2.5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4.2.6 参加社会保障优先优惠
        4.2.7 经济处罚及行政党纪处分
    4.3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控制人口数量的影响
        4.3.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与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对生育水平影响的简化路径分析
        4.3.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控制人口数量作用的定量分析
        4.3.3 不同类型地区的利益导向政策与计划生育工作效果的交互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旨在提高人口素质的利益导向政策
    5.1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建立的背景
    5.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过程
        5.2.1 独生子女保健费(或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
        5.2.2 独生子女保险
        5.2.3 免费孕前优生检测
        5.2.4 生育保险
    5.3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提升人口素质的影响
        5.3.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与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对人口素质影响的简化路径分析
        5.3.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提升出生人口素质的影响
        5.3.3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提升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引导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的利益导向政策
    6.1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演变过程
    6.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过程
        6.2.1 计划生育纯女户家庭给予奖励优惠政策的试点
        6.2.2 全面实施引导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的利益导向政策
    6.3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引导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的影响
        6.3.1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与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因素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的简化路径分析
        6.3.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影响的逻辑分析
        6.3.3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四个"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县为例
    6.4 小结
第七章 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
    7.1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建立的背景
    7.2 相关利益导向政策的实施过程
        7.2.1 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及后遗症患者帮扶
        7.2.2 独生子女不幸伤残或死亡家庭特别扶助
        7.2.3 计划生育公益金
    7.3 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帮扶救助政策的影响
        7.3.1 普惠型福祉制度帮扶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影响的简化路径分析
        7.3.2 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帮扶救助政策影响的效果分析
        7.3.3 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帮扶救助政策的理论探讨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前景展望
    8.1 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8.2 研究不足及未来走向
附录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相关的重要官方文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3)徐州公路主枢纽客运站布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公路客运枢纽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徐州公路客运枢纽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1 徐州城市概况
        2.1.1 地理及行政区位条件
        2.1.2 经济区位条件
        2.1.3 交通区位条件
    2.2 徐州公路客运枢纽现状分析
        2.2.1 城市内外交通
        2.2.2 现有公路客运运输工具
        2.2.3 现有公路客运站场状况
        2.2.4 现有站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徐州市公路客运及客运枢纽发展趋势
        2.3.1 客运量发展趋势
        2.3.2 综合运输发展趋势
        2.3.3 公路运输发展趋势
        2.3.4 旅客运输的发展趋势
        2.3.5 公路客运枢纽系统发展趋势
第三章 客运适站量预测
    3.1 概述
        3.1.1 预测的基本思路
        3.1.2 预测方法
        3.1.3 预测的基本原则
    3.2 时间序列分析法
        3.2.1 预测思路
        3.2.2 都市区现状公路客运站发送总量
        3.2.3 建立数学模型
        3.2.4 客运发送量分布预测
    3.3 因果关系分析法
        3.3.1 预测思路
        3.3.2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3.3.3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各种运输方式客运量预测
        3.3.4 组织量和适站量预测
        3.3.5 分方向适站量预测
        3.3.6 分方向客运发送量预测
    3.4 客运适站量最终预测结果
    3.5 分运距客流构成分析
第四章 徐州都市区客运枢纽布局规划方案
    4.1 布局的范围、原则
        4.1.1 规划布局范围
        4.1.2 规划布局原则
    4.2 总体规模的确定
        4.2.1 总体规模
        4.2.2 站场规模
        4.2.3 站场数量
    4.3 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4.3.1 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影响分析
        4.3.2 区域城镇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分析
        4.3.3 都市区主要路网规划影响分析
        4.3.4 铁路规划影响分析
        4.3.5 民航发展影响分析
        4.3.6 水运发展影响分析
        4.3.7 现有站场规划利用分析
    4.4 备选布局方案
        4.4.1 定性分析枢纽站场的选址重点
        4.4.2 徐州公路主枢纽客运站场规划布局方案
        4.4.3 城乡公交停靠站规划分析
    4.5 备选方案比选
        4.5.1 方案比选方法
        4.5.2 备选方案比选
    4.6 推荐方案描述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研究成果
    5.2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3 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网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及其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 城际轨道交通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城际轨道交通与城市群区域经济的联系
    2.1 城市群与区域经济综述
        2.1.1 城市群的概念
        2.1.2 城市化进程及城市群的形成发展
        2.1.3 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
    2.2 城际轨道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2.1 城际轨道交通的概念及其运输优点
        2.2.2 城际轨道交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2.2.3 加快发展城际轨道交通的可行性分析
        2.2.4 城际轨道交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3 京津冀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优化的必要性
        2.3.1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
        2.3.2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概况
        2.3.3 区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情况
        2.3.4 区域轨道交通线网优化调整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际轨道交通客流预测
    3.1 客流形成机理分析
    3.2 客流预测技术路线
    3.3 客流预测方法
        3.3.1 客流生成预测
        3.3.2 客流分布预测
        3.3.3 客流方式划分
        3.3.4 客流分配
    3.4 京津冀城际轨道交通客流预测
        3.4.1 客流调查及分析
        3.4.2 区域经济发展预测
        3.4.3 城际轨道交通客流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际轨道交通线网优化分析
    4.1 "三合为一"理论
        4.1.1 "三合为一"理论的概念
        4.1.2 交通区位理论是线网优化的定性基础
        4.1.3 运输通道理论是线网优化的定量基础
        4.1.4 线网构架理论是线网填充的方法论
    4.2 线网优化指导理论及原则
        4.2.1 指导理论
        4.2.2 优化原则
    4.3 京津冀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优化
        4.3.1 线网优化的依据
        4.3.2 线网优化方案比选
        4.3.3 线网优化综合评价
    4.4 京津冀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实施
        4.4.1 线网建设实施
        4.4.2 技术标准及设备选型
        4.4.3 运输组织模式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5)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四川生育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对象及核心范畴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核心范畴界定
    1.4 研究重点、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及研究线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5.3 研究线路
    1.6 创新与不足
2.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
        2.1.2 马克思主义人口生产的相关理论
        2.1.3 生育率的经济学分析的相关理论
    2.2 生育政策的发展变迁与特性
        2.2.1 生育政策的缘起
        2.2.2 现行生育政策的演变
        2.2.3 当代中国生育政策的同质性和差异性
    2.3 关于现行生育政策调整的论争
        2.3.1 关于生育政策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3.2 关于现行生育政策应该稳定不变的观点
        2.3.3 关于现行生育政策应该调整放宽的观点
        2.3.4 评价
    2.4 可持续发展生育政策的目标取向
        2.4.1 规模取向
        2.4.2 质量取向
        2.4.3 结构取向
        2.4.4 分布取向
        2.4.5 小结
3. 现行生育政策下的四川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3.1 现行生育政策概叙
        3.1.1 生育政策的变迁
        3.1.2 现行生育政策类区
        3.1.3 现行生育政策主要内容
    3.2 四川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3.2.1 基于量的分析
        3.2.2 基于质的分析
        3.2.3 基于结构的分析
        3.2.4 基于分布的分析
    3.3 关于四川现行生育政策的检省
        3.3.1 现行生育政策与生育权
        3.3.2 现行生育政策与人口发展规律
        3.3.3 现行生育政策与人的全面发展
4. 四川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分析
    4.1 可持续发展系统模块研究
        4.1.1 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架构
        4.1.2 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模块分析
    4.2 四川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性分析
        4.2.1 四川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4.2.2 四川人口与社会的协调性分析
        4.2.3 四川人口与自然资源的协调性分析
        4.2.4 四川人口与环境的协调性分析
5.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四川生育政策方案的设计与比较
    5.1 未来生育模式与生育水平的变动趋势
        5.1.1 基础数据来源与评估
        5.1.2 全省生育模式、生育水平和出生性别比的假定
    5.2 模型建构与生育政策调整的初步方案
        5.2.1 全省死亡模型的建立
        5.2.2 全省预测模型的建构
        5.2.3 生育政策的初步方案
    5.3 未来人口发展与生育政策方案的比较
        5.3.1 未来人口发展态势
        5.3.2 未来人口发展态势与生育政策方案的比较
    5.4 四川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综判与生育政策选择
        5.4.1 人口子系统现状与生育政策选择
        5.4.2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与生育政策选择
        5.4.3 结论
6. 生育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讨论及实施建议
    6.1 可行性讨论
    6.2 实施建议
        6.2.1 坚持走一条道路
        6.2.2 建立两大机制
        6.2.3 抓住三个关键
        6.2.4 促进四个转变
    6.3 结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隆回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3.1 国外研究动态
        3.2 国内研究动态
    4 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2 资料来源
        4.3 技术路线
第2章 隆回县城乡建设用地现状及动态变化分析
    1 隆回县基本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 1999-2007年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动态变化特征
        2.1 城镇建设用地与交通用地增长较快,农村居民点用地呈下降趋势
        2.2 城乡建设用地增量空间分布存在差异
        2.3 城乡建设用地相对变化速度存在空间差异
    3 2007年隆回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现状特征
        3.1 用地结构主要以农村居民点用地为主
        3.2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不均衡
    4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4.1 城镇用地扩张无序,农村居民点布局松散,土地斑块破碎程度明显
        4.2 城乡结合部用地矛盾突出
        4.3 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与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同步增加,建设用地布局与基本农田布局存在冲突
        4.4 局部土地生态安全下降
第3章 隆回县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影响因素分析
    1 资源环境容量
    2 区域人口与经济增长
        2.1 人口增长
        2.2 经济增长
        2.3 产业升级
    3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 其他政策与制度因素
第4章 隆回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与布局优化分析
    1 隆回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优化分析
        1.1 主要社会经济指标预测
        1.1.1 国内生产总值预测
        1.1.2 社会总投资额预测
        1.1.3 人口总规模预测
        1.1.4 城镇化水平预测
        1.1.5 “两栖”人口预测
        1.2 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总规模预测
        1.2.1 回归预测
        1.2.2 GM(1.1)模型预测
        1.3 城镇用地规模预测
        1.3.1 双因素预测模型的构建
        1.3.2 预测过程及结果
        1.4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
        1.5 独立工矿用地规模预测
        1.6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存量与增量规模统筹分析
        1.6.1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存量分析
        1.6.2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存量和增量统筹分析
        1.7 交通用地规模预测
        1.8 水利设施用地规模预测
        1.9 特殊用地规模预测
    2 隆回县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优化分析
        2.1 主要依据
        2.1.1 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布局
        2.1.2 城镇体系布局
        2.1.3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2.1.4 耕地及基本农田布局
        2.1.5 生态用地布局
        2.2 城镇建设用地重点拓展区域及乡镇的确定
        2.2.1 重点、次重点拓展区域
        2.2.2 重点、次重点拓展乡镇
        2.3 农村落居民点用地重点整理区域的确定
        2.3.1 重点整理区域划分的原则
        2.3.2 重点整理区域划分的依据
        2.3.3 农村居民点重点整理区域的划分
        2.4 交通用地空间布局优化
        2.4.1 隆回县交通网络布局现状
        2.4.2 隆回县交通网络布局优化方案
        2.5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分解建议
        2.5.1 规模指数的评价方法
        2.5.2 乡镇发展潜力评价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附图

(7)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问题研究 ——基于1998-2006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现状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水平
    第二节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积弊
    第三节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诱因
第二章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分析
    第一节 高等教育区域布局
    第二节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路径
    第三节 区域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评价
    第一节 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第二节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评价
    第三节 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潜力
第四章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典型案例评析
    第一节 “山东”现象
    第二节 “藏宁”现象
    第三节 “赣鄂”现象
    第四节 “京晋皖”现象
第五章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区域高等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第二节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及其控制
    第三节 区域高等教育分工与合作
    第四节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附录
参考文献

(8)李家岸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项目背景
    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批复情况
2.灌区概况
    2.1 灌区社会自然概况
    2.2 灌区水利设施现状
3.灌区节水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 灌区骨干工程的地位和作用
    3.2 灌区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节水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平衡
    4.1 灌区水资源供需水量平衡
    4.2 灌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灌溉定额分析
    4.3 项目区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5.项目区规划设计
    5.1 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
    5.2 项目建设目标
    5.3 建设标准
    5.4 主要单项工程设计方案比较
6.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6.1 工程建设内容
    6.2 分年度建设
    6.3 主要工程量
    6.4 主要材料、设备及数量
7.施工组织设计
    7.1 项目组织机构设置
    7.2 项目实施管理
    7.3 施工进度安排
    7.4 施工质量控制
8.运行管理
    8.1 灌区管理现状
    8.2 灌区运行管理体制建设
    8.3 灌区供水体制与水费计收
9.工程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9.1 投资估算依据
    9.2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国民经济评价及效益分析
    10.1 采用的价格水平、主要参数及评价准则
    10.2 费用计算
    10.3 效益估算
    10.4 国民经济评价
    10.5 环境影响评价
11.结论
    11.1 结论
    11.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有关情况

(9)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面临困境
        1.1.2 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的局限性分析
        1.1.3 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迎来转折点
        1.1.4 本文研究视角与研究路径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冲突"概念辨析
        1.2.2 "博弈"概念辨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2.1 城市政治相关研究
    2.2 大城市人口迁居研究
    2.3 大城市人口空间格局变动研究
    2.4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动力机制研究
    2.5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所引发问题相关研究
    2.6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研究的总结与评价
第3章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时代背景
    3.1 中国社会利益格局嬗变
        3.1.1 改革开放之前相对均衡静止的利益格局
        3.1.2 改革开放以后加剧的利益分化过程
        3.1.3 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利益博弈
    3.2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指导思想转变
        3.2.1 1950-1970年代"以阶级斗争为纲"及其负面影响
        3.2.2 1980-1990年代"唯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经济发展失衡
        3.2.3 21世纪科学发展观与"多中心建设并举"的提出
    3.3 全球化浪潮及其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
        3.3.1 "全球化"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3.3.2 全球城市体系的发育与城市竞争
        3.3.3 全球化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
    3.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人口空间格局变动
        3.4.1 中国人口朝东部地区集聚态势
        3.4.2 东部地区人口朝少数省市集中态势
        3.4.3 东部少数大城市人口集聚态势
第4章 大城市若干主要利益主体行为的分析
    4.1 "利益"相关概念辨析
        4.1.1 "利益"的内涵与特征
        4.1.2 利益主体的概念及其一般特点
        4.1.3 利益主体与利益的层次性
        4.1.4 利益群体与利益集团
        4.1.5 利益关系、利益冲突与妥协机制
    4.2 政府行为的分析
        4.2.1 "政府行为"的界定
        4.2.2 政府行为的公共利益指向
        4.2.3 政府行为的非公共利益指向
        4.2.4 政府"比较利益人"
    4.3 商业利益群体行为的分析
        4.3.1 商业利益群体的界定及其特征
        4.3.2 有关"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辩析
        4.3.3 商业利益群体利润最大化目标指向与非道德因素
    4.4 民众行为的分析
        4.4.1 大城市社会分层
        4.4.2 民众"自利人"
        4.4.3 民众自利行为取向的影响因素
第5章 上海城市化推进过程的利益冲突与博弈
    5.1 "城市化"相关概念辩析
        5.1.1 "城市化"概念辩析
        5.1.2 大城市内部城市化发展的地域差异
    5.2 19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化发展概况
        5.2.1 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社会背景
        5.2.2 城市化历史沿革
        5.2.3 中心城区城市化发展
        5.2.4 郊区城市化发展
    5.3 政府与商业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
        5.3.1 冲突与博弈的基础—政府主导下的合作关系
        5.3.2 政府与商业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
        5.3.3 政府主导策略:迎合
        5.3.4 商业利益群体策略:"理性回应"
    5.4 政府与民众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
        5.4.1 利益冲突与博弈的基础—政府居支配地位的依赖关系
        5.4.2 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冲突
        5.4.3 政府策略:"柔性手段"与"强制手段"并存
        5.4.4 民众主导策略:"顺从"与"有限抗争"
    5.5 开发商与民众间的利益冲突与博弈
        5.5.1 利益冲突与博弈的基础:开发商主导下的互不信任的关系
        5.5.2 开发商与民众之间的冲突
        5.5.3 开发商策略:"强势出击、随机应变"
        5.5.4 民众策略:"被迫适应"与"有限抗争"
第6章 上海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微观过程与宏观表征
    6.1 中心城区人口迁居分析
        6.1.1 卢湾区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6.1.2 卢湾区人口迁居的流量、流向及迁居原因
        6.1.3 卢湾区迁出人口结构特征
        6.1.4 卢湾区迁入人口结构特征
    6.2 近郊区人口迁居分析
        6.2.1 浦东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6.2.2 浦东新区人口迁居的流量、流向及迁居原因
        6.2.3 浦东新区迁出人口结构特征
        6.2.4 浦东新区迁入人口结构特征
    6.3 远郊区人口迁居分析
        6.3.1 远郊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6.3.2 远郊区人口迁居流量、流向与原因
        6.3.3 远郊区迁出人口结构特征
        6.3.4 金山区迁入人口结构特征
    6.4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宏观表征
        6.4.1 中心城整体人口密度下降态势
        6.4.2 中心城局部人口密度增加
        6.4.3 近郊区人口急剧增长态势
        6.4.4 近郊区人口增长的空间不均衡性
        6.4.5 远郊区人口总量缓慢增长及分散分布状况
        6.4.6 流动人口郊区化的特殊表现
        6.4.7 人口郊区化的二元结构特征
第7章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
    7.1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内在机理
        7.1.1 生态竞争基本机制的作用
        7.1.2 政府与商业利益群体行为对生态竞争与淘汰的强化作用
        7.1.3 特定地方文化对生态竞争与淘汰的加强作用
        7.1.4 个人特征与家庭状况对生态竞争的有限影响
    7.2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动力剖析
        7.2.1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下降:城市更新中的不均衡博弈
        7.2.2 中心城区局部人口密度反弹:城市更新合作博弈与政府角色错位
        7.2.3 近郊人口不均衡增长:政府与资本支配的郊区开发
        7.2.4 流动人口郊区化特殊性:现代服务业资本附带作用与政府缺位
        7.2.5 人口郊区化二元结构:民众应对"增长联盟"策略的差异
    7.3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综合解释模型
        7.3.1 大城市各利益主体地位与作用
        7.3.2 大城市各利益主体行为范式
        7.3.3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综合解释模型
第8章 问题思考与政策启示
    8.1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
        8.1.1 "大城市城乡统筹发展"提出的背景
        8.1.2 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8.1.3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城乡统筹发展思路不相适应
    8.2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思考
        8.2.1 转型期构建干群关系的重要性
        8.2.2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要求不相适应
    8.3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考
        8.3.1 "宜居城市"的概念
        8.3.2 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要求
        8.3.3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郊区失业问题
        8.3.4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城市交通拥堵
        8.3.5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再思考
    8.4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郊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8.4.1 城乡社会管理体制差异
        8.4.2 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与郊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之间不相适应
    8.5 政策启示
        8.5.1 加快大城市发展理念转型
        8.5.2 加强对大城市人口分布与移动政策重要性与敏感性的认识
        8.5.3 新时期应转变大城市人口优化布局思路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之处
    9.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农氏绿色食品的经营之道和投资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研究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第二章 绿色食品行业分析
    第一节 食品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第二节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第三节 绿色食品行业发展现状
第三章 农氏绿色食品项目的商务模式和经营战略分析
    第一节 食品零售业现有商务模式分析
    第二节 农氏项目的商务模式选择
    第三节 农氏项目的选址分析
    第四节 农氏项目的战略分析
第四章 市场需求分析和预测
    第一节 市场现状分析
    第二节 同行业主要竞争对手及其基本情况分析
    第三节 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市场需求量、价格和主要成本的预测
第五章 农氏项目的财务效益和风险评价
    第一节 农氏项目的投资总额及其构成分析
    第二节 农氏项目的资金筹集方案和资本成本测算
    第三节 农氏项目的财务报表编制的主要假设
    第四节 农氏项目的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
    第五节 农氏项目的财务效益评价
    第六节 农氏项目的三种筹资方案财务效益比较
    第七节 农氏项目的风险分析
    第八节 农氏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简析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附件 农氏项目效益评价辅助报表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辞

四、二O二O年总人口控制在十五亿以内(论文参考文献)

  • [1]市域农业用水定额评估及其标准化 ——以侯马市为例[D]. 温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 [2]中国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研究[D]. 洪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1)
  • [3]徐州公路主枢纽客运站布局规划研究[D]. 龚桂玲. 长安大学, 2010(02)
  • [4]基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城际轨道交通线网优化研究[D]. 谢建平. 中南大学, 2010(02)
  • [5]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四川生育政策研究[D]. 苏建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7)
  • [6]隆回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D]. 李琴.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7]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差异问题研究 ——基于1998-2006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视角[D]. 赵庆年. 厦门大学, 2009(11)
  • [8]李家岸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D]. 郭霞. 山东大学, 2008(01)
  • [9]大城市人口空间演变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以上海市为例[D]. 王春兰.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10]农氏绿色食品的经营之道和投资效益分析[D]. 李东阳. 厦门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5亿以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