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癌的术后放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1](2021)在《胃印戒细胞癌患者预后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胃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都排名靠前,在全球所有因为恶性肿瘤而死亡的患者中,胃癌的患者占比有9%。每年全球有约95万人被诊断为胃恶性肿瘤,早期胃癌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超过了90%,但胃癌的早期诊断相对困难,多数患者在诊断时肿瘤已经发生了进展或转移,单纯的手术切除无法达到根治,术后需行放化疗。以往的研究已经确定了胃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GSRC)的一些有意义的预后影响因素;然而,现在仍缺乏有效的工具可以用来准确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因此,建立一种有效预测GSRC患者预后的模型,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及临床医生的诊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方法:2004-2016年间3560名GSRC患者的临床数据摘自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2020年期间确诊的182例GSRC患者作为外部验证队列。对相关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以确定GSRC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评价各变量不同分组的总生存率差异。C指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校准图用于验证列线图模型的有效性。采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比较TNM分期与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率。结果:总共有3560名GSRC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建模组(n=2492)和内部验证组(n=1068)。根据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的结果,年龄、种族、婚姻状态、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放疗仍与患者总体生存率之间显着相关(p<0.05),根据Cox回归分析的结果构建预测GSRC患者1,3,5年生存率的列线图模型。DCA显示列线图比TNM分期系统具有更好的临床实用性,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在建模队列中为0.718(95%置信区间[confident interval,CI],0.704至0.732),在内部验证队列中为0.723(95%CI,0.703至0.743),在外部验证队列中为0.660(95%可信区间,0.611至0.709)。在建模队列中,ROC曲线的1年、3年和5年AUC分别为0.777、0.843和0.846;在内部验证队列中,AUC分别为0.786、0.831和0.843;在外部验证队列中,AUC分别为0.695、0.780和0.784。校准图显示三个队列中GSRC患者的实际生存率和列线图估算的预测生存率之间十分接近。为了更佳方便的临床应用,我们还在列线图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在线网页。结论:根据GSR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所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能准确预测GSRC患者的预后,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韩伟赢[2](2021)在《辅助化疗对于Ⅱ-Ⅲ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生存获益 ——基于两个独立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胃癌发病率位于全球第五位,癌症死亡率位居第四位。在2020年有100多万新发病例,其中约有76.9万人死于胃癌。尽管胃腺癌的发病率已有所下降,但胃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C)的发病率仍然很高。迄今为止发表的关于胃SRCC化疗研究,争异较多。在日本胃癌协会(Japanese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JGCA)第五版胃癌指南中提到了临床问题“是否根据胃癌的病理分期或组织学类型选择辅助化疗方案?”,但指南仅提出了相关问题,并未给予基于组织学类型的治疗建议。鉴于目前关于胃SRCC辅助化疗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且多为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为此我们进行了基于两个独立数据库的回顾性分析,以明确Ⅱ、Ⅲ期胃SRCC术后行辅助化疗与单纯手术组相比能否提高生存率,以及探究组织学类型是否为胃癌辅助化疗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来源于两个数据库,第一个数据库为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建立的美国监测、流行病、预后(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纳入1988-2015年诊断为胃恶性肿瘤患者。第二个数据库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胃癌(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urgical Oncology,CMUSO)数据库,纳入2000年1月至2016年9月诊断为胃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数据预处理和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分别从两个数据库中提取病理分期为Ⅱ-Ⅲ期胃癌病例作为研究队列。纳入SEER数据库病理分期为Ⅱ-Ⅲ期胃癌患者17827例(A组),包括胃SRCC 3902例,纳入CMU-SO数据库Ⅱ-Ⅲ期胃癌患者1912例(B组),包括胃SRCC 223例。研究终点为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Cancer-Specifc Survival,CSS)。病理特征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化疗组与非化疗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分布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辅助化疗率随年变化的趋势。生存分析:基于OS和CSS,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法检验P值。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通过单变量分析确定为与生存显着相关的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计算风险比(HR)以及95%置信区间(95%CI)。使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和采取稳定权重的截断值为0.01、0.99的逆概率加权法(Inverse Probability Of Treatment Weight,IPTW),调整混杂因素影响。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PSM患者和IPTW患者的OS和CSS曲线。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基于OS和CSS计算PSM患者95%CI的HR。同时在PSM患者中,进行交互作用和亚组分析以评估化疗效果的异质性。结果:(1)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辅助化疗对胃SRCC患者术后生存获益SEER数据库多因素分析结果为:辅助化疗显着降低胃SRCC患者的总死亡风险(P<0.001,HR=0.76,95%CI=0.69–0.83)和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P<0.001,HR=0.80,95%CI=0.72–0.87)。在1:1 PSM数据集中,基于OS校正后的log-rank test P<0.0001,IPTW后,基于OS校正后的log-rank test P<0.0001。在1:1 PSM数据集中,基于CSS校正后的log-rank test P=0.014,IPTW后,基于CSS校正后的log-rank test P<0.0001,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为明确诊断年份对化疗效果影响,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敏感性分析,去除1988年-2005年接受治疗胃SRCC患者,保留2006-2015年确诊胃SRCC患者1720例。多因素COX结果为:辅助化疗对于整体胃SRCC患者具有更显着的OS获益(P<0.001,HR=0.62,95%CI=0.54-0.72)和CSS获益(P<0.001,HR=0.65,95%CI=0.56-0.76)。其中对于Ⅱ期胃SRCC患者,辅助化疗显着降低总死亡风险(P<0.001,HR=0.46,95%CI=0.34-0.63)和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P<0.001,HR=0.50,95%CI=0.36-0.70)。对于Ⅲ期胃SRCC患者,辅助化疗也同样显着降低总死亡风险(P<0.001,HR=0.68,95%CI=0.57-0.80)和肿瘤特异性死亡风险(P<0.001,HR=0.70,95%CI=0.59-0.83)。同时在PSM后的亚组分析中,辅助化疗对胃SRCC患者预后的保护性除诊断年份外,无显着异质性,P interaction>0.05。(2)基于CMU-SO数据库分析辅助化疗对胃SRCC患者术后生存获益在CMU-SO数据库Ⅱ期胃SRCC患者中,辅助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生存率并无差别。但在Ⅲ期胃SRCC患者中,我们发现了辅助化疗组3年、5年OS/CSS率高于单纯手术组,尽管log-rank test P值无显着统计学意义。而对于化疗方案的进一步分析,提示对于Ⅲ期胃SRCC患者,双药方案5年OS率明显高于单药方案,log-rank test P=0.0055。在基于CSS的分析中,也提示了类似结果,logrank test P=0.02,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分析组织学类型对辅助化疗效果影响在组织学类型对辅助化疗效果影响的交互作用分析中,P interaction>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组织学类型并不是影响胃癌辅助化疗效果的绝对因素。结论:对于Ⅲ期胃SRCC患者,辅助化疗可显着延长生存时间。双药联合的化疗方案可能具有更显着生存获益。而对于Ⅱ期胃SRCC患者,辅助化疗效果尚存争议,不同数据库结果存在差异,可能源于种族差异和淋巴结捡取数目不足所致的分期偏倚影响,仍需更多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
明淑凤,童光武,童肖广,黄卫彬,吴志权[3](2020)在《胃癌术后共面与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胃癌放射治疗在胃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胃癌放疗主要应用静态调强和共面容积调强技术,随着非共面容积调强在其他肿瘤放疗中逐渐被应用,在胃癌中尚缺乏数据。本研究分析共面和非共面容积调强在胃癌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随机选取2019-07-01-2017-12-01蕲春县人民医院肿瘤科10例中早期胃癌术后患者,分别设计共面和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计划,并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差异。结果共面和非共面容积调强均可以达到靶区剂量覆盖的要求,但非共面容积调强在均匀性指数(t=5.547,P=0.013)和适形度指数(t=6.310,P=0.008)上优于共面容积调强;在脊髓Dmax(t=8.214,P=0.004),双肾V5和Dmean(左肾V5:t=3.334,P=0.041;Dmean:t=3.475,P=0.032;右肾V5:t=2.625,P=0.039;Dmean:t=5.462,P=0.020)以及肝脏V10(t=3.325,P=0.025)指标上,非共面容积调强优于共面容积调强;肝脏V30、V40和小肠Dmax上非共面容积调强和共面容积调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非共面容积调强可以在胃癌术后放疗中有助于提高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度,同时降低脊髓Dmax,双肾V5和Dmean以及肝脏V10,但在肝脏V30,V40和小肠Dmax上无明显改善。
张浩浩[4](2020)在《单次大剂量电子线6MeV与8MeV照射SD大鼠胃的损伤对比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使用6MeV和8MeV电子线以单次20Gy准确照射SD大鼠正常胃组织,模拟术中放疗引起的胃部损伤,对比观察大鼠经两种能量照射后胃的损伤与修复,为临床胃癌术中放疗能量与剂量的合理选择及放射性胃损伤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72只12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8只),实验A组(32只),实验B组(32只)。利用导师专利技术“小动物放射线精确照射试验台”配合厚度为1cm的“3×3cm2照射野”铅块,对实验A组、实验B组大鼠胃分别进行6MeV和8MeV单次20Gy照射,照射后不同天数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饮食量变化,光镜下观察第14、28、42、56天胃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实验A组大鼠经6MeV电子线20Gy照射后,受照区皮毛稀疏、皮肤干燥;饮食量8天内较对照组减少(P<0.05),第12天及以后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前14天活动减少、精神萎靡,第28天后活动及精神状态较前好转,第56天时接近于对照组。实验B组大鼠经8MeV电子线20Gy照射后,受照区皮毛脱落及皮肤干燥情况较A组重;饮食量12天内较对照组及A组减少(P<0.05),第16天及以后与对照组及A组无显着差异(P>0.05),精神状态变化与A组相似。对照组C组皮肤柔软,皮毛茂密光滑,活泼好动;饮食量相对平稳增长。照射前:对照组C组、实验A组、实验B组体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照射后:两实验组体重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对照组体重一直相对平稳增长。实验A组体重于第7、14、21、28、35、42、49天较对照组低(P<0.05),第56天与对照组接近(P>0.05)。实验B组体重一直略低于对照组及A组,56天内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56天体重仍低于对照组(P<0.05);第14、21、28、35、42、49天与实验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大体观:实验A组、实验B组大鼠胃照射后56天内均未见穿孔,A组大鼠第14天胃表面纤维化,与周围组织粘连,色鲜红;第28天颜色为灰红,与周围组织粘连较紧密;至第56天粘连紧密,颜色渐变为灰黄。B组大鼠第14天胃充血及与周围组织粘连较A组更重,第28天胃组织仍有充血、水肿,第56天颜色逐渐变为灰黄,纤维性粘连较对照组及A组重。C组胃组织未见充血、水肿及纤维化,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无粘连。HE染色检查:在照射后第14天,实验A组镜下可见黏膜糜烂及黏膜下水肿,黏膜及黏膜下均可见炎细胞浸润,实验B组上述现象较A组加重。第28天A组黏膜下水肿仍较明显,黏膜下可见纤维化,腺体萎缩较前明显加重,且为镜下主要表现,炎细胞浸润加重;B组炎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及纤维化较A组显着,黏膜下水肿较前加重。第42天,两实验组黏膜糜烂已基本修复,腺体萎缩均未见恢复。A组黏膜下水肿不明显,纤维化较前加重,炎细胞浸润较前减轻,B组仍有黏膜下水肿,但较前减轻,纤维化较A组显着,炎细胞浸润仍较为明显。第56天,两实验组黏膜糜烂及黏膜下水肿均已基本修复,炎细胞浸润较前明显减轻,镜下主要表现为腺体萎缩及纤维化。C组黏膜平整无缺失,未见水肿、纤维化及腺体萎缩。结论:1.SD大鼠胃对6MeV和8MeV电子线单次20Gy照射均可耐受,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两实验组放射性胃损伤在56天内基本修复。2.照射后同一时间,8MeV组大鼠较6MeV组大鼠胃损伤较重,损伤后修复所需时间较长。是否可耐受更高能量及剂量的电子线照射有待进一步研究。
潘欢[5](2020)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不确定根治术后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研究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不确定根治术后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疗效,并探讨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选择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及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231例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不确定(手术术式为胃癌D2根治术,病理描述淋巴结清扫范围小于D2式)根治术后患者,按照辅助治疗方式分为单纯化疗组109例(对照组)及放化疗组122例(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完成4-8周期全身化疗,方案均为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或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观察组化疗1-2周期后给予吻合口加高危区域淋巴引流区放射治疗,剂量:45-50.4Gy/25-28次/5-6周,放疗期间予氟尿嘧啶单药化疗增敏,同步放化疗结束再完成3-6周期辅助化疗。对比分析两组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3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一步分析II期、III期以及区域淋巴结阳性患者的3年OS及3年DFS。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3年OS分别为66.3%、55.9%;3年DFS分别为56.1%、40.8%;经统计学分析,两组3年OS无统计学差异(P=0.067),两组3年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2、观察组与对照组II期患者3年OS分别为97.9%、94.0%;3年DFS分别为91.1%、91.2%;两组3年OS及3年DFS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III期患者3年OS分别为45.9%、36.7%;3年DFS分别为33.6%、14.4%;两组3年OS无统计学意义(P=0.112),两组3年D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3、观察组与对照组区域淋巴结阳性患者3年OS分别为61.2%、48.1%;3年DFS分别为51.3%、31.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3年OS及3年DF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观察组与对照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8.9%、31.2%;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0.3%、32.1%;两组局部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远处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5);5、两组毒副反应均主要表现为I-II级血液学毒性、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皮肤及粘膜反应,III-IV级毒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两组毒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完成化疗周期数与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辅助放化疗较单纯化疗明显降低进展期胃癌死亡风险,提高生存。结论:本研究对淋巴结清扫范围不确定根治术后进展期胃癌患者,行术后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较单纯辅助化疗未能明显延长3年OS,但可以改善患者3年DFS,并可降低局部复发;放化疗可提高III期患者的3年DFS;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患者,加入放疗可提高3年OS以及3年DFS,且毒副反应可耐受;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辅助放化疗较单纯化疗明显降低进展期胃癌死亡风险,提高生存,特别是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患者。
房立勇[6](2020)在《基因检测指导进展期胃癌术后个体化化疗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ERCC1、RRM1、TYMS、TOP2A基因mRNA联合检测对进展期胃癌术后个体化选择化疗方案的指导意义。方法: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后患者均接受了化疗。其中40例不进行基因检测,使用标准两药XELOX方案。另外40例运用DNA液相法对胃癌组织中的ERCC1、RRM1、TYMS、TOP2A基因mRNA表达水平进行检测,ERCC1表达水平低对铂类敏感、RRM1表达水平低对吉西他滨类药物敏感、TYMS表达水平低对氟类敏感、TOP2A表达水平高对蒽环类药物敏感,根据检测结果选择以上药物组成化疗方案。即分为基因检测组(40例)和非基因检测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化疗有效率、肿瘤相关抗原、随访1年和随访2年生存率、化疗不良反应和中位生存时间。结果:基因检测组ERCC1基因mRNA低表达率为20%,RRM1基因mRNA低表达率为10%,TYMS基因mRNA低表达率为12.5%,TOP2A基因mRNA高表达率为27.5%。基因检测组化疗有效率65%,非基因检测组化疗有效率52.5%,基因检测组和非基因检测组化疗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检测组血液系统毒性神经系统毒性(手足综合征)和口腔粘膜炎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基因检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因检测组和非基因检测组化疗结束后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较化疗前明显下降,其P<0.05(与本组化疗前对比);且基因检测组相比于非基因检测组,其下降值更低(P<0.05);基因检测组随访一年生存率为80.0%,非基因检测组一年生存率为7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检测组二年生存率为53.8%,非基因检测组2年生存率为3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检测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4.8月,非基因检测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2.2月,基因检测组和非基因检测组中位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通过检测ERCC1、RRM1、TYMS和TOP2A基因mRNA表达水平指导个体化化疗,化疗毒副反应降低,肿瘤相关抗原CEA、CA199明显下降,中位生存时间延长;2.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多基因检测指导术后行个体化化疗,1年和2年随访生存率未见明显差异,可能与随访时间较短以及样本量较少有关;3.ERCC1、RRM1、TYMS和TOP2A四基因联合检测在进展期胃癌术后的个体化化疗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能成为临床应用价值的进展期胃癌术后个体化化疗方案选择的依据。
李宁[7](2020)在《局部晚期胃癌围手术期放疗的选择》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局部晚期胃癌大分割术前放疗的Ⅰ期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局部晚期胃癌大分割术前放疗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Dose Limited Toxicity,DLT)和最大耐受剂量(Maximum Tolerate Dose,MTD)。材料和方法:临床分期为cT3/4和/或N阳性的局部晚期胃癌或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纳入研究。术前同步放化疗后接受3周期新辅助化疗。D2手术切除在化疗后2-4周进行,术后推荐进行术后辅助化疗。放疗应用IMRT技术,放疗剂量分别为 40.0/2.5Gy、41.6/2.6Gy、43.2/2.7Gy,同步替吉奥 80mg/m2 口服。结果: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9个患者纳入研究。患者中位年龄63岁。最常见的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88.9%)、恶心(88.9%)、呕吐(77.8%)和体重下降(66.7%)。Ⅲ级不良反应主要是呕吐和体重下降。结论:局部晚期胃癌大分割术前放疗的最大耐受剂量为40.0/2.5Gy,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为3级呕吐和体重下降。第二部分局部晚期胃癌术前和术后放疗预后比较的研究:基于倾向配比评分的分析目的:比较局部晚期胃癌术前(pre-CRT)和术后放疗(post-CRT)的长期预后。材料和方法:2009年1月到2019年4月,共有222名来自两个中心的T3/4期和/或N阳性胃癌患者接受了 pre-CRT和post-CRT。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后,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log-rank检验对pre-CRT组和post-CRT组的局部区域对照(LC)、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无病生存(DFS)和总生存(OS)进行比较。结果:中位随访期为30个月。全组生成120个匹配病例进行分析。3年LC、DMFS、DFS和OS分别为93.8%和97.2%(p=0.244)、78.7%和65.7%(p=0.017)、74.9%和65.3%(p=0.042)、74.4%和61.2%(p=0.055)。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中,术前CRT与DFS显着相关。结论:术前CRT与术后CRT相比具有远期疗效的优势。第三部分腹压带对食管胃交界区肿瘤运动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气动腹压带(PACB)对原发性食管胃交界部(EGJ)肿瘤活动的影响。方法:纳入10例拟行术前同步放化疗EGJ腺癌患者进行研究。胃镜下将钛夹A和B分别放置在肿瘤的上下缘。仰卧位下采用4DCT对10例有或无PACB患者的EGJ内两个钛夹进行了 40组图像分析。10例患者中,5例放疗期间应用了 PACB,另5例未应用。所有患者在前5次、第7次、第12次、第17次和第22次的放疗前接受CBCT检查,共获得90组图像进行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t检验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有无PACB时,钛夹A在头脚方向的分次内移动度分别为0.0±0.1cm和0.1±0.1cm(P=0.001)。有无PACB时,钛夹B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的分次内移动度分别为(0.1±0.1)、(0.1±0.1)、(0.1±0.1)cm 和(0.2±0.1)、(0.2±0.1)、(0.5±0.3)cm(P=0.000、0.000和0.000)。钛夹B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的分次间移动度分别为(0.2±0.2)、(0.2±0.2)、(0.2±0.2)cm和(0.7±0.8)、(0.7±0.7)、(0.5±0.4)cm(P=0.002、0.002 和 0.005)。钛夹B在左右、前后或头脚方向的运动明显大于钛夹A,为确保90%的肿瘤体积接受95%的处方剂量,应用PACB后,建议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内靶区(ITV)外放0.9、0.9和0.9cm,以更好地覆盖肿瘤分次内和分次间的运动。结论:在术前放疗中,腹部充气加压带可减少EGJ肿瘤的分次内和分次间的运动。
迪丽奴尔·艾尔肯[8](2020)在《辅助放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联合放化疗与单纯化疗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倾向性评分法均衡胃癌术后辅助放化疗与化疗组的混杂因素,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生存时间和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化疗和化学药物治疗的患者,通过调阅病历、随访获得观察指标相关数据,采用1:1最近匹配法、设定卡钳值为0.1进行倾向性匹配分析,观察分析两种术后辅助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118例患者,放化疗组69例,化疗组49例。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有37对患者匹配成功,两组间各观察变量均衡可比(P>0.05)。放化疗组和化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35.0(27.9-42.1)月、21.0(13.9-28.1)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1,P=0.012),放化疗组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比化疗组长。两组间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39,P=0.424)。治疗期间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以轻度不良反应为主,其中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异常率放化疗组高于化疗组,而白蛋白及血红蛋白异常率化疗组高于放化疗组。整个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以恶心、呕吐最为常见。化疗组腹痛发生率低于放化疗组、腹泻的发生率高于放化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倾向性评分法成功均衡两组间的混杂因素分布,保证了两组患者的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有差异,而总生存期之间无明显差异。胃癌患者术后联合放化疗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进展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同时患者能够耐受联合放化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大部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化疗组。
顾思扬[9](2019)在《放射治疗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放射治疗在胃癌治疗中起到的作用。方法选择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诊断出的80例患者,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在临床治疗中,对照组使用传统手术治疗之后采用化疗方式;观察组术后使用化疗的同时进行放射治疗,并同时记录两组治疗所得各项指标。结果通过研究可以得知,术后2年的观察组总生成率高达95%,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性意义,也就是P<0.05;此外,数据还表明,术后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5%、30%,差距非常明显,两组数据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也就是P<0.05。结论胃癌患者在术后使用放射治疗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要远远高于传统治疗方式,值得大力推广。
孟雷[10](2019)在《SOX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胃癌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多由饮食结构改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工作压力增大等因素引起,我国恶性肿瘤中胃癌发病率居第二位,死亡率居第三位,早期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90%。但由于早期胃癌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阶段,单纯进行手术治疗已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而有关研究指出,新辅助化疗可降低胃癌的病理分期,在提高肿瘤切除率及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SOX联合阿帕替尼新辅助治疗方案对局部晚期胃癌患者的影响,分析联合治疗方案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今后局部晚期胃癌患者提供治疗方向。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局部晚期胃癌患者94例,其中使用SOX方案联合阿帕替尼方案治疗50例作为联合组,单纯SOX方案(替吉奥+奥沙利铂)治疗44例作为SOX组。治疗结束后3周对两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首选D2根治性切除,若局部癌灶无法根治性切除则选择姑息性切除或消化道短路手术,达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目的。比较两组患者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手术清除率,观察两组患者KPS评分,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和血清新生血管标志物水平进行比较,并对两组生存期生存质量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生存期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两年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年、2年存活率、无疾病进展时间、中位总生存时间。结果联合组客观缓解率(72.00%)和疾病控制率(94.00)均明显高于SOX组(52.27%、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2、10.214,P<0.05)。联合组患者手术切除率(92.00%)高于SOX组(7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1,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1年、2年存活率分别为84.00%、70.00%,均高于SOX组(65.91%、47.73)(χ2=4.145、4.82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KPS评分无明显差异(t=1.062,P>0.05),治疗后两组KPS评分均升高,且联合组KPS评分高于SO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3,P<0.05)。联合组无疾病进展时间、中位总生存时间明显长于SO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6、4.01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EA、CA125、CA199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EA、CA125、CA199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患者降低程度更加明显(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VEGF、Ang-2、ES、PEDF水平均低于SO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SOX组,疼痛指数、情绪指数低于SO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毒副反应发生率(22.00%)和SOX组(29.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293,P>0.05)。结论SOX联合阿帕替尼新辅助治疗方案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疗效显着,提高手术切除率,可延长晚期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期,改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和血清新生血管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生存期生存质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加大样本量进行进一步研究。
二、胃癌的术后放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的术后放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胃印戒细胞癌患者预后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胃印戒细胞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2)辅助化疗对于Ⅱ-Ⅲ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生存获益 ——基于两个独立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1.1 概述 |
1.2 胃SRCC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 |
1.3 胃SRCC辅助化疗疗效 |
1.3.1 进展期胃癌化疗临床试验 |
1.3.2 胃SRCC化疗回顾性分析 |
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与研究人群 |
2.1.1 SEER公共数据库 |
2.1.2 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外科(CMU-SO)数据库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2.1 SEER数据库纳入排除标准 |
2.2.2 CMU-SO数据库纳入排除标准 |
2.3 纳入研究的协变量 |
2.4 目标终点 |
2.5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SEER和CMU-SO数据库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特征 |
3.1.1 纳入研究的SEER数据库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
3.1.2 倾向评分后SEER数据库胃SR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
3.1.3 SEER数据库胃癌患者辅助化疗率逐年变化趋势 |
3.1.4 CMU-SO数据库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
3.2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辅助化疗对胃SRCC患者生存获益 |
3.2.1 整体分析辅助化疗对胃SRCC患者生存获益 |
3.2.2 从不同分期角度分析辅助化疗对胃SRCC患者术后生存获益 |
3.2.3 从不同诊断年份角度分析辅助化疗对胃SRCC患者生存获益 |
3.2.4 PSM亚组分析评估胃SRCC患者辅助化疗效果异质性 |
3.3 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组织学类型对辅助化疗效果影响 |
3.4 基于CMU-SO数据库分析辅助化疗对胃SRCC患者生存获益 |
3.4.1 胃SRCC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 |
3.4.2 不同化疗方案对胃SRCC患者生存率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胃印戒细胞癌治疗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胃癌术后共面与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体位固定与CT定位 |
1.3 靶区与正常组织勾画 |
1.4 计划设计与评估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靶区剂量参数 |
2.2 危及器官的剂量参数 |
3 讨论 |
(4)单次大剂量电子线6MeV与8MeV照射SD大鼠胃的损伤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对象 |
1.2 实验器械及实验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制作“3×3cm~2照射野”铅块 |
2.3 制作“小动物放射线精确照射试验台” |
2.4 照射前测量加速器剂量 |
2.5 麻药配置 |
2.6 照射实验 |
2.7 测量体重 |
2.8 测量饮食量 |
2.9 解剖大鼠 |
2.10 固定胃组织 |
2.11 包埋蜡块 |
2.12 切片 |
2.13 HE染色 |
3.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 |
3.2 饮食量 |
3.3 体重 |
3.4 胃组织大体观及病理学变化 |
3.5 统计学处理 |
4.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5 实验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饮食量的改变 |
5.3 体重变化 |
5.4 胃组织解剖学大体观和病理学变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不确定根治术后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辅助放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因检测指导进展期胃癌术后个体化化疗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研究背景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实验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化疗方案及选择 |
2.2.3 标本采集 |
2.2.4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第3章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进展期胃癌术前辅助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7)局部晚期胃癌围手术期放疗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部分 局部晚期胃癌大分割术前放疗的Ⅰ期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局部晚期胃癌术前和术后放疗预后比较的研究:基于倾向配比评分的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腹压带对食管胃交界区肿瘤运动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局部晚期胃癌围手术期放疗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课题资助基金 |
附录1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及科研项目 |
致谢 |
教育背景及工作经历 |
(8)辅助放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3 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评定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9)放射治疗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式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式。 |
1.3 统计学方式。 |
1.4 评判标准。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发展方向。 |
(10)SOX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晚期胃癌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胃癌的术后放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胃印戒细胞癌患者预后列线图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王旭.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辅助化疗对于Ⅱ-Ⅲ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的生存获益 ——基于两个独立数据库的回顾性研究[D]. 韩伟赢.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胃癌术后共面与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J]. 明淑凤,童光武,童肖广,黄卫彬,吴志权. 社区医学杂志, 2020(16)
- [4]单次大剂量电子线6MeV与8MeV照射SD大鼠胃的损伤对比观察[D]. 张浩浩.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5]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范围不确定根治术后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疗效观察[D]. 潘欢.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6]基因检测指导进展期胃癌术后个体化化疗的价值研究[D]. 房立勇. 扬州大学, 2020(04)
- [7]局部晚期胃癌围手术期放疗的选择[D]. 李宁.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8]辅助放化疗在胃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D]. 迪丽奴尔·艾尔肯.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放射治疗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J]. 顾思扬.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4)
- [10]SOX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研究[D]. 孟雷. 新乡医学院,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