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人养生宜“顺应自然”(论文文献综述)
李阔[1](2021)在《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人类文明前所未有之高度发达的今日,却依然面临诸多复杂乃至超出当下思境的问题而亟待解决。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寻求破解良策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回溯“历史的经验”,即从浩瀚而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谋求先贤探索道路之上的得失与成败而为现实提供重要参考系。观中国传统体育史与医学史的发展脉络,“体医融合”的一大特征造就了中医运动处方体系。此种以中医生理、病理、养生等理论为底层思想,构建独具传统体育特色的导引术以达到养生、祛病之效的运动疗法发轫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又历经后世千年,一直绵延至今而不曾失落。有鉴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三重证据、考证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旨在探研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对具有代表性的传世典籍、出土文献及文物予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就其实质内容及发展特点进行凝练与总结,从而为当下中医运动处方的复原、创编乃至临床研究等方面提供源头活水。主要成果如下:——在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分期方面:(1)夏商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萌芽期。“巫医合一”的文化背景下巫者承担着“大舞”、“禹步”与导引特征高度相近的行为,从而衍生出养生、祛病功效,视之为先导阶段。(2)两周至春秋战国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奠基期。一方面,以《易》为代表的典籍提出三层级“象思维”而为导引动作的设计提供思想基础,“忧患意识”为“治未病”提供创发先导。另一方面,《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提出“治未病”思想而突出处方目的在于防治未病、截断欲病,以“结构-功能-神明”之三层级分类方法构建中医身体观,并以此确立“绵缓运动观”、“因时运动观”、“运动调神观”而旨在“中和”的养生原则,形成“中和身体观”。(3)秦汉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专着建构期。马王堆《导引图》与张家山《引书》成为运动处方体系形成的标志,即上承《易》、《内经》所奠基的“道论”而创发“形而下”的导引技术。针对处方术势的考证解析,认为《导引图》与同绘一帛之上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及《却谷食气》相联相应,在不同类别的运动处方中呈现“仿生取象-因时运动-循经导引”的运动养生框架。《引书》则构成了“四时导引-炼筋与节-祛内外病”的运动养生框架。——在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特点方面:(1)“巫崇神灵”到“取象为法”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创发特点之发展。上古巫文化统摄下的巫者思想深层是崇尚神灵力量而沟通天地,在巫事活动中衍生出导引之前身,春战时期易学之“象思维”建立起“拟象-意象-法象”的三层级模型取代巫文化而为导引处方构建的基石。(2)春战时期的“治未病”思想、“中和身体观”转至汉代《引书》、《导引图》为中医运动处方“养生之道”至“养生之术”的落实。(3)发展至汉代的中医运动处方以处方目的、机制、对象、疗法为内容体系而建构,为中医运动处方的“传承三代”与“开新后世”提供典型范式。
杨曼丽[2](2021)在《《月令广义》医药养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月令广义》是明代冯应京编撰,戴任续成的时令类文献。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列于史部时令类。全书二十四卷,另卷首一卷,附录一卷。按岁令、月令、昼夜令、时令纂辑而成。每令之下分别记述有政典、事文、名数、气候等十余项内容。该书所记范围相当广泛,涉及生活中方方面面,其中“摄生”、“卫生”、“饮食”、“宜忌”等条目内蕴含大量关于养生方面的内容。对于《月令广义》这样一本可谓古时的“百科全书”,本应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但由于该书部头过大,研究起来必然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过去学术界多从时令、农学等方面研究《月令广义》,对于其中涉及医药养生方面鲜少有人研究。本文从文献学入手,主要通过对《月令广义》“摄生”类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整理相关文献,分类总结其中的医药养生方法,揭示其医药养生思想,挖掘《月令广义》的研究价值。本论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第一章,对冯应京进行简介,其中包括冯应京的生平及其主要着述情况。第二章,对《月令广义》的一般研究,包括成书背景、编排体例、流传版本等。第三章,对《月令广义》的主要内容作一概述。《月令广义》主要内容可分为三类,包括图谱类内容、一般性内容、医药养生内容。其中,有关医药养生的条目有卫生、起居、宜忌、避忌、摄生、饮食。第四章,对《月令广义》的医药养生方法研究。从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服饵养生、药物养生、导引养生、房事养生、宜忌养生等七个部分,对《月令广义》的养生方法进行整理归类分析。第五章,论述《月令广义》的医药养生思想与特点,归纳总结为五个方面:顺应自然规律、重视日常养生、重视脏腑调摄、强调综合调养、注重宜忌养生的原则,对现代养生具有指导意义。第六章,论述《月令广义》的价值,一方面,不仅具有文献学价值,对了解明代日常生活及明代社会环境有重要文献价值;另一方面,也具有养生学价值,丰富的养生内容,拓展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范畴,对现代养生实践具有现实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月令广义》按岁、月、日、时进行编排,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并且加以分门别类的整理,内容庞杂。二、《月令广义》医药养生内容丰富,可以分为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服饵养生、药物养生、导引养生、房事养生、宜忌养生等七个方面。三、《月令广义》的医药养生思想具有顺应自然,按时令养生的特点,把养生方法落实到日常生活行为上,并重视宜忌养生。四、《月令广义》不仅对古籍挖掘整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丰富养生学理论知识,指导人们保健养生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金美[3](2021)在《春暖养生方法多 善用才能获佳效》文中研究指明阳春三月,桃李缤纷,阳气生发,万物复苏,正是人体生理机能、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期。然而"百草回生,百病易发",在此要提醒大家,应根据春季春阳升发、乍暖还凉等特点,科学合理地调节日常起居和饮食、运动等,以顺应春生之机,达到养生健身、预防疾病的目的。
谢双峥[4](2020)在《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文中认为四时养生是中华传统养生的重要内容,在养生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四时养生历史悠久,不仅有着丰富的经验方法,而且有着系统的思想理论,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近年来随着传统养生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关四时养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对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及其文献的系统研究,仍属阙如。有鉴于此,本课题从文献调查入手,充分运用目录学、文献学、历史学、诠释学等研究方法,对四时养生的历史与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旨在揭示四时养生的历史发展轨迹,总结各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特点,全面收集存世的四时养生文献,进行合理分类,并对文献载录的四时养生的内容方法作出简要归纳,以便为深入开展四时养生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奠定一个初步基础。本论文即为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大体分为历史发展与文献研究两大部分,共十五章。具体内容,摘要如下:第一章,四时养生的内涵研究。在简要辨析四时概念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作出了具体界说,认为四时养生就是根据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结合人体自身的体质及脏腑气血特点,合理安排精神情志、饮食起居、生活劳作等行为活动,并采取积极的调摄养护手段和方法,以达到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乃至延年益寿的目的。第二章,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初始和奠基阶段。上古时期,中华先民就有了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和早期经验积累。夏商周时期,通过天象观察和物候认识,以《尧典》、《夏小正》、《礼记·月令》为标志,表明对四时变化的规律有了较深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四时养生均有理论阐述,尤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代表,初步奠定了四时养生的基础。第三章,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确立阶段。以《黄帝内经》为标志,构建起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包括四时养生的思想基础、宗旨目的、原则纲要和内容大法。第四章,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丰富充实阶段。无论是医家、养生家,还是早期道教学者,均是在《内经》四时养生的基础上,进行某些方面的充实和完善。第五章,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是四时养生的突破创新时期,提出了四气摄生、摄生月令、养生月览、四时养老、四时导引、四时饮食、四时宜忌、四时用药等一系列命题,四时养生有着专门化的逻辑发展趋向,并形成了专门的着作文献。第六章,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该时期四时养生呈现全面繁荣兴盛的景象,表现为着作众多、月令扩充、方法类聚、程式精致、世俗流行,四时养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七章至第十四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第七章为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在介绍古代四时养生文献一般情况的基础上,对古代四时养生文献进行了简明分类,包括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令养生、时辰养生、运气养生、养生宜忌共七大类。从第八章起,即按照七大类的每类一章,逐章对每类文献的一般情况进行概括性阐述,并对每类的重点文献进行了专门介绍。第十五章,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根据前述七类四时养生文献所载养生方法经验的总结和分析,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等九个方面。每个方面均列举了代表性的方法或进行了概括性的说明。研究形成以下结论:一、四时养生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要素为:春夏秋冬四时有其阴阳变化的规律,有时会出现反常;人体各有特点,对四时变化的适应各有不同;四时养生的关键是合理安排日常生活行为和采取必要的调护方法;四时养生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二、四时养生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先秦,确立于汉代,《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框架,晋唐时期有所充实完善,宋元时期获得创新性突破,明清时期更为繁荣兴盛。三、四时养生文献中众多,从载体上来说可分成单篇、散在或专着三类。按照内容,可分为月令养生、四季养生、逐月养生、节气养生、时辰养生、宜忌养生、运气养生共七大类。四、四时养生的内容宏富,方法繁多,根据文献载录,可以分为精神调摄、脏腑调摄、起居调摄、饮食调摄、运动调摄、服食调摄、药物调摄、疾病预防、宜忌调摄九个方面。
王笑丽[5](2020)在《基于养生文化的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老龄人口基数较大,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稳定社会秩序提供保障,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进步,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休闲需求,养老环境需承载文化传播与休闲体验等功能,结合自然环境、田园风光与人文历史的休闲养老模式正在扩大影响,受到大众的欢迎。近几年全民养生意识空前高涨,养生文化作为中国诸家传统文化养生思想的集成,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养生方法对于休闲养老景观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文章综合运用文献查阅、实例分析、问卷调研、实例论证等方法,探讨与验证如何将养生文化元素与内涵体现在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中。首先,文章基于对休闲养老园景观与养生文化的研究,分析两者关系,总结出我国现阶段休闲养老园景观缺少对老年人的身心关怀、活动空间缺少文化内涵、休闲活动形式缺乏丰富性与缺乏必要的养生功能等主要问题。其次,分析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特征,研究老年人对休闲养老空间的需求;对公共活动区域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研,分析老年人性别、年龄与与家庭情况的不同对休闲生活的影响,并总结老年人对休闲环境的不满与期望;通过分析国内外养老养生优秀案例中对休闲活动空间与养生功能分布的规划,总结关于休闲活动空间设计、养生功能设置中可借鉴的经验。再次,在前文基础上总结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基于养生文化的休闲养老园景观应具备的功能与景观元素,总结出注重人文关怀、应用养生文化概念与元素、设置动静结合的休闲区域、注重四时养生的设计方法。最后,以西山塘休闲养老园的设计案例验证前文提出的设计策略。通过对项目基地的实地调研与分析,梳理项目的设计理念与定位,依托西山塘悠久的中医与道家养生文化,提出以中医五行理论与动静结合、四时养生为主题的设计思路,打造适宜老年人养生的休闲养老园。
周惠新[6](2020)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走进新时代,以太极拳为典型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以鲜活个案在国际传播中实现从“文化走出去”到“文化走进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软实力、助力国家形象建构贡献应有力量等,是太极拳理应思考的时代命题。研究将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作为独立的“文化事项”加以命题和界定。在文化学、传播社会学、符号学、身体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网络民族志法、多元话语分析法、计算机(NVivo)辅助质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节点统计、概念提炼、话语分析、动态编码展示,对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历史进路、时代使命、现实困境及发展对策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实质是太极拳从技艺传播到跨文化对话的深度国际化传播,其主旨在于服务全人类健康生活的同时促进不同国家、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实现和谐共存。2.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全球混融的历史过程,历经了国际交流、国际推广及跨文化传播三个相互交织阶段,稳步上升的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是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力。3.基于传播学拉斯韦尔5W理论模式:目前,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传播者以国家外派各孔子学院、高校各文化交流中心的专业太极拳教师以及民间武术组织的太极拳拳师为主;传播内容以各式太极拳技术+中华传统文化为主;传播途径主要以人际传播、赛事传播、融媒体传播为主要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主体为海外中老年人、青少年学生、文化学者等;传播效果在体育健身服务、休闲健康生活引导等方面得到了国际各界的广泛认可。4.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有:第一,以柔传播为发展理念,阐释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觉;第二,以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方向,传播太极拳的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第三,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己任,推进中华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5.制约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在于: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和小众化、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等五个维度。6.根据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及其现实困境,其理论发展对策在于:(1)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2)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3)凸显身体参与,提升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4)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5)弘扬中华文明,助力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构建国家形象。
辛雪红[7](2020)在《道家环境养生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道家环境养生以效法天地自然为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本文从目录调查法入手,以道家经典古籍为基础,通过传统目录学方法,尽可能全面收集道家环境养生的相关文献资料。首先,张继禹主编的《中华道藏》分为七部、49册,根据第七部的目录索引,查找与环境养生相关的内容,如:第23册为养生相关、第48册为仙境宫观志;其次通过阅读潘雨廷编写的《道藏书目提要》选取与环境养生相关的书籍;此外导师提供了相应的图书资料、书目。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收集、摘录的道家环境养生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对道家环境养生重点文献进行深入研读,探析其内涵、历史发展、提取与环境养生相关的内容,如地理气候环境、居住环境、社会环境。并通过理论分析法,简要提炼道家环境养生思想、揭示道家环境养生对现代养生保健的启示,以更好的引导人们认识道家环境养生的光辉和精髓,进而更好的应用于现代养生保健,有助于百姓养生延年。本文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章,道家环境养生的内涵研究。本章对道家环境养生的字义、词义进行探究,并对其内涵进行简要阐述。第二章,道家环境养生的历史发展。本章在文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对道家环境养生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先秦奠基期、秦汉形成期、魏晋隋唐充实期、宋元明清发展期。第三章,道家环境养生的主要着作。涉及道家环境养生的着作颇为丰富,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且与环境养生密切相关、对环境养生论述较多的着作进行介绍。本章对《淮南子》《太平经》《抱朴子内篇》《真诰》《养性延命录》《天隐子》《千金方》《道枢》《中和集》《居家宜忌》《遵生八笺》《岩楼幽事》《鼌采馆清课》《屏居十二课》这14本着作的基本情况和涉及道家环境养生的内容进行详细论述。第四章,道家环境养生的内容。本章从地理气候环境、居住环境、社会环境等三个部分,对道家环境养生的内容进行介绍。第五章,道家环境养生思想研究。本章将道家环境养生的思想归纳为:推崇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朴素。第六章,道家环境养生对现代养生保健的启示。道家环境养生智慧不仅为古代人的健康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对现代养生保健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引导人们将环境养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二是提倡人们营造宜居的居住环境。本文通过对涉及道家环境养生的文献进行研究,得知涉及道家环境养生的文献资料极其丰富,研读道家环境养生重点文献,探析其内涵、历史发展、内容、思想以及对现代保健的启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道家环境养生中的“环境”可以从净、静、靖三个角度进行理解,即自然环境要清幽洁净、炼养(居住)环境要安静、人们的内心要宁静、社会环境要安定。二、先秦道家思想为环境养生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道家关于环境养生的理论开始形成;魏晋隋唐充实期,道教教徒对环境养生进行探索,总结出诸多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宋元明清时期环境养生理论和方法日趋丰富与发展。三、道家环境养生内容丰富,包括地理气候环境,“洞天福地”;居住环境,“靖室”、道教宫观、居室的择址、择水、居室结构、湿度与温度、洁净度、通风等;社会环境,主谦和、不争执、抱扑守一。道家主张依托自然环境、居住环境、社会环境的原本形态,倡导人们顺势而为、融入其中,与环境和谐共生,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四、道家环境养生思想和内容对现代人的养生保健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学习道家“道法自然”、清静、朴素等环境养生思想,进而营造宜居的居住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将环境养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如顺时调节饮食、顺时调节情志、顺时安处、顺时炼养,并时刻保持内心的宁静、平和。
樊桓伯[8](2020)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文中提出《体育之研究》是中国体育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论述体育运动的着作,也是中国完整讨论体育的性质、作用、意义的一部着作,是由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主席撰写,得到杨昌济先生赞赏并认可,于1917年4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体育之研究》为中华民族体育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标准,文章的中心内容在于如何进行体育运动,如何开展体育运动,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哪几个方面开展等。同时《体育之研究》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关于体育的着作,文中也对近代中国人民的体质为什么衰弱,该如何改善进行了分析,毛泽东在借鉴曾国藩的体育观点、杨昌济的体育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民族体育是世界体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世界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7年正值《体育之研究》发表一百周年,这一百年来中国体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力羸弱到全民健身,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落后到强大,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直到成为体育大国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已经不再是“东亚病夫”,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新时代的今天正向逐步实现体育强国梦而努力。本文基于《体育之研究》及相关文献,以《体育之研究》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百年意义、一些重要人物对毛泽东早期和后期的影响以及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联系五大板块为中心,展开论文写作。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从第二章至第六章,即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百年意义部分,以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为中心进行讨论,主要探讨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形成的过程及背景,以及撰写过程中用了哪些方法;第三部分从第七章开始至第十一章,将重心转移到中国体育上来,即中国体育部分,但仍以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为基础,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是如何做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新中国的历史发展,经历了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邓小平带领中国百姓富起来和习近平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三个阶段,通过这三个阶段将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概况,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最后结合前文将探讨《体育之研究》对新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以上作为本文的思想框架,在本文思想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内容,以中国体育在世界大赛上的成绩,以中国女排和中国男篮为例,从奥运会和世界杯两大世界性赛事出发,主要通过中国在奥运会和世界杯的表现,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简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真实的例子,得到从事体育运动、中国人民应具备怎样的人格精神,通过对得到的观点和认识进行论述,完成论文的写作。
张杰[9](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黎美娟[10](2019)在《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古代文献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文献调查,对中医的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收集、梳理与总结,较为系统地归纳出了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思想脉络和调养方法,以供当下借鉴。研究方法:利用《中医古籍总录》、《瀚堂典藏》等平台检索所有与老年起居养生禁忌有关的古代文献;通过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关于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论文。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摘录、分析与整理,对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相关概念进行说明,梳理和归纳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医家的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主要观点并做简单评述,总结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内容及其现代应用价值。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相关概念说明。根据收集到的文献资料,将老年、起居、养生、禁忌四个相关概念及老年人生理特点进行说明。第二部分,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古代文献研究概况。从古代文献对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思想、内容等进行概述。第三部分,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内容研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概括老年起居养生的内容和范围,从睡眠、房事、劳逸等九个方面来分别论述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第四部分,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应用价值研究。总结本课题研究对唤醒老年人的安全意识、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及保障老人安全等方面的现实价值。研究结论:起居是老年生活的主要内容,大到环境、睡眠、饮食,小到二便、服饰、沐浴都是其范畴。及至老年,脏腑、阴阳、气血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人体适应能力也有所下降。因此,老年人日常中应遵循一定的起居养生禁忌,在起卧作息、站立坐卧、饮食劳逸等各方面树立正确的起居养生观。
二、老年人养生宜“顺应自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养生宜“顺应自然”(论文提纲范文)
(1)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中医运动处方的养生智慧奠基于先秦两汉 |
1.1.2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先秦两汉之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与实践是传统体医融合的典范 |
1.1.3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医运动处方与现代医学运动处方的不可通约性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概念界定 |
1.6.1 中医运动处方 |
1.6.2 导引 |
1.6.3 先秦两汉时期 |
2 文献综述 |
2.1 运动处方的形成与发展 |
2.1.1 现代医学运动处方的形成与发展 |
2.1.2 中医运动处方的形成与发展 |
2.2 中医运动处方养生的相关研究 |
2.2.1 基于导引历史发展的养生思想研究 |
2.2.2 基于现代科学的养生研究 |
3 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之萌芽与发展 |
3.1 夏商时期:“巫医同源,巫士未分”的养生思想萌发 |
3.1.1 巫觋文化之“舞”与后世导引术关联的三重证据 |
3.1.2 小结 |
3.2 周至春战时期:“取象为法”与“身体观照”的养生思想奠基 |
3.2.1 渊薮于《易》 |
3.2.2 纵深于《内经》 |
3.2.3 小结 |
3.3 秦汉时期:“形而上”道论到“形而下”方技的运动处方专着建构 |
3.3.1 方技之术,生生之具——中医运动处方的划分与目的 |
3.3.2 两文一图,共为长帛——马王堆《导引图》、《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 |
3.3.3 治身之道,与天地求——张家山《引书》 |
3.3.4 三重证据:简、帛、书之互证 |
3.3.5 小结 |
4 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特点之凝练 |
4.1 由“巫崇神灵”到“取象为法”:中医运动处方创发思想的转捩 |
4.2 由“道”而“术”: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身体化转捩 |
4.3 由“传承”而“开新”: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的内容体系建成 |
4.3.1 处方目的:“养生”与“祛病” |
4.3.2 处方机制:“炼筋与节”与“脉潮于气” |
4.3.3 处方对象:精英的神仙之学与大众的入俗之流 |
4.3.4 处方疗法:治疗原则与方法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分期方面 |
5.1.2 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特点方面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月令广义》医药养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冯应京生平简介 |
第二章 《月令广义》成书及版本研究 |
1 《月令广义》成书背景 |
2 《月令广义》编排体例 |
3 《月令广义》流传版本 |
第三章 《月令广义》内容概述 |
1 图谱类内容 |
2 一般性内容 |
3 医药养生内容 |
第四章 《月令广义》医药养生方法 |
1 起居养生 |
1.1 作息时间 |
1.2 衣着调摄 |
1.3 沐浴调摄 |
2 饮食养生 |
2.1 顺应四时 |
2.2 饮食有节 |
2.3 食疗有方 |
3 服饵养生 |
3.1 服食方的种类 |
3.2 服食方的采集制作方法 |
3.3 服食方的服用方法 |
3.4 服食方的功效特点 |
4 药物养生 |
4.1 因时制宜 |
4.2 因人制宜 |
4.3 因病制宜 |
5 导引养生 |
5.1 修养五脏法 |
5.2 六字治病法 |
5.3 五脏导引法 |
5.4 灵剑子坐功导引法 |
5.5 陈希夷导引法 |
6 房事养生 |
6.1 求嗣御情 |
6.2 节欲保精 |
7 宜忌养生 |
7.1 饮食禁忌 |
7.2 房事禁忌 |
7.3 起居宜忌 |
第五章 《月令广义》医药养生思想 |
1 顺应自然规律 |
2 重视日常养生 |
3 重视脏腑调摄 |
4 强调综合调养 |
5 注重宜忌养生 |
第六章 《月令广义》的价值 |
1 文献学价值 |
2 养生学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3)春暖养生方法多 善用才能获佳效(论文提纲范文)
春季养生喝“药粥” |
春末夏初要防“湿” |
春季养生宜保肝 |
“春捂”很有必要 |
“春困”需滋阴 |
(4)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上篇 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 |
第一章 四时养生的内涵 |
一、时与四时 |
(一)时 |
(二)四时 |
二、四时养生内涵 |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
一、上古时期 |
(一)顺时养生的初始观念 |
(二)顺时养生的早期经验 |
二、夏商周时期 |
(一)岁时观念的形成 |
(二)物候知识的积累 |
(三)调养理念的产生 |
三、春秋战国时期 |
(一)儒家四时养生思想 |
(二)道家四时养生思想 |
(三)杂家四时养生思想 |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
一、西汉时期 |
(一)西汉早期出土文献论四时养生 |
(二)西汉早期思想家论四时养生 |
(三)《黄帝内经》构建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体系 |
二、东汉时期 |
(一)张仲景《金匮要略》对四时养生的贡献 |
(二)《四民月令》论四时养生 |
第四章 晋唐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一)张湛《养生要集》四时养生理论 |
(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论四时养生 |
(三)《荆楚岁时记》论四时养生 |
二、隋唐时期 |
(一)《崔禹锡食经》论四时饮食 |
(二)孙思邈的四时养生思想 |
(三)胡愔《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论四时养生 |
(四)司马承祯《服气精义论》论四时养生 |
(五)王冰《素问六气玄珠密语》论运气养生 |
(六)施肩吾《西山群仙会真记》论四时养生 |
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
一、四气摄生 |
二、摄生月令 |
三、养生月览 |
四、四时养老 |
五、四时导引 |
六、四时饮食 |
七、四时宜忌 |
八、四时药物 |
九、运气养生 |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 |
一、着作众多 |
二、月令扩充 |
三、方法类聚 |
四、世俗流行 |
五、程式精致 |
六、时辰考究 |
下篇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研究 |
第七章 古代四时养生文献概述 |
一、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一般情况 |
二、古代四时养生文献的分类 |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 |
(二)四时养生类文献 |
(三)逐月养生类文献 |
(四)节气养生类文献 |
(五)时辰养生类文献 |
(六)宜忌养生类文献 |
(七)运气养生类文献 |
第八章 月令养生类文献 |
一、月令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夏小正》 |
(二)《吕氏春秋》 |
(三)《四民月令》 |
(四)《月令通考》 |
第九章 四时养生类文献 |
一、四时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灵剑子》 |
(二)《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 |
(三)《四气摄生图》 |
(四)《混俗颐生录》 |
(五)《养生月录》 |
(六)《摄生消息论》 |
(七)《遵生八笺》 |
第十章 运气养生类文献 |
一、运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
第十一章 逐月养生类文献 |
一、逐月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孙真人摄养论》 |
(二)《养生月览》 |
(三)《摄生月令》 |
(四)《运化玄枢》 |
第十二章 节气养生类文献 |
一、节气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保生月录》 |
(二)《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 |
(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第十三章 时辰养生类文献 |
一、时辰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二六功课》 |
第十四章 宜忌养生类文献 |
一、宜忌养生类文献概述 |
二、重点文献介绍 |
(一)《四时宜忌》 |
第十五章 古代四时养生的主要内容 |
一、精神调摄 |
(一)精神调摄 |
(二)情志调摄 |
二、脏腑调摄 |
(一)四季脏腑调摄 |
(二)逐月脏腑调摄 |
三、起居调摄 |
(一)作息 |
(二)睡眠 |
(三)沐浴 |
(四)晨起 |
(五)服饰 |
(六)居处 |
四、饮食调摄 |
(一)食材选择 |
(二)注意事项 |
五、运动调摄 |
六、服食调摄 |
(一)组方分类 |
(二)剂型分类 |
(三)按时分类 |
七、药物调摄 |
(一)四季药方 |
(二)逐月药方 |
八、疾病预防 |
(一)居处卫生 |
(二)药物预防 |
九、宜忌调摄 |
(一)饮食禁忌 |
(二)起居禁忌 |
(三)房中宜忌 |
(四)行为禁忌 |
结论 |
课题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5)基于养生文化的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四、研究缘起 |
五、研究内容与方法 |
六、研究创新点 |
七、研究框架 |
第一章 休闲养老园景观与养生文化研究 |
第一节 休闲养老园景观研究 |
一、休闲养老园景观概念界定 |
二、休闲养老园景观特点研究 |
第二节 养生文化研究 |
一、养生文化的概念界定 |
二、养生文化流派 |
三、养生文化理论 |
四、养生方法总结 |
第三节 养生文化与休闲养老景观设计的关系 |
一、养生文化对休闲养老景观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
二、休闲养老景观是养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载体与平台 |
第四节 休闲养老景观现存问题 |
一、缺少对老年人身心关怀 |
二、活动空间缺少文化内涵 |
三、休闲活动形式缺乏丰富性 |
四、缺少必要的养生功能 |
第二章 老年人休闲活动需求分析与调研 |
第一节 老年人特征与对休闲活动的需求 |
一、老年人生理特征 |
二、老年人心理特征 |
三、老年人在休闲活动中的心理需求 |
四、老年人对休闲活动空间的需求 |
第三节 休闲活动调研与结果分析 |
一、问卷调研对象 |
二、调查问卷的筛选与整理 |
三、老年人基本情况分析 |
四、老年人休闲养老活动分析 |
五、老年人休闲养老活动总结 |
第三章 国内外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国外案例分析 |
一、森林养生: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
二、水疗养生: 泰国奇瓦颂健康养生度假村 |
三、综合养生: 美国图森峡谷农场 |
第二节 国内案例分析 |
一、文化养生: 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养生谷养老养生度假区 |
二、田园养生: 山东省滨州市太阳岛田园养老社区 |
三、综合养生: 浙江杭州热土养生庄园 |
第四章 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
第一节 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原则 |
一、整体性原则 |
二、适老化设计原则 |
三、植物群落保健性原则 |
四、汲取养生文化原则 |
五、促交往原则 |
六、多样性原则 |
第二节 休闲养老园应具备的功能 |
一、休闲游憩功能 |
二、养生功能 |
三、居住功能 |
四、餐饮功能 |
五、医疗保健功能 |
第三节 基于养生文化的景观元素设计 |
一、养生道路设计 |
二、养生植物配置 |
三、养生水环境营造 |
四、养生公共设施设计 |
第四节 基于养生文化的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方法 |
一、注重人文关怀,改善养老景观 |
二、提取养生元素,应用文化概念 |
三、提倡形神兼顾,综合身心休闲 |
四、提倡天人相应,注重四时养生 |
第五章 实例论证——苏州市西山塘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 |
第一节 项目背景 |
一、区位分析 |
二、自然与人文资源 |
三、交通分析 |
四、经济产业 |
五、SWOT分析 |
第二节 项目基础 |
一、设计范围 |
二、设计理念 |
三、设计原则与方法 |
四、设计定位 |
第三节 总体布局 |
一、综合功能的景观结构 |
二、休闲与养生并重的功能分区 |
三、休闲功能分析 |
四、休闲养老园总体平面布局 |
第四节 详细功能分区 |
一、综合服务区 |
二、怡心养生区 |
三、运动养生区 |
四、中医药养生区 |
五、田园养生区 |
第五节 养生要素专项设计 |
一、分级明确的道路设计 |
二、养生植物设计 |
三、养生水景设计 |
四、功能明确的建筑设计 |
五、景观小品设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理论抽样 |
1.3.4 信度效度检验 |
1.4 研究设计思路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
1.5.1 研究的重点 |
1.5.2 研究的难点 |
1.5.3 研究的可能创新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文献资料来源 |
2.2 国外关于太极拳的研究 |
2.2.1 域外太极拳文献分布情况 |
2.2.2 域外太极拳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
2.2.3 国外太极拳研究的作者和科研团队情况分析 |
2.2.4 国外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
2.3 国内关于太极拳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内关于太极拳研究的核心期刊、作者分布分析 |
2.3.2 国内太极拳研究热点和演变分析 |
2.3.3 国内太极拳前沿动态分析 |
2.3.4 国内太极拳研究主题分析 |
2.4 国外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
2.4.1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高产机构/高被引机构分布 |
2.4.2 国外跨文化传播文献研究的期刊分布 |
2.4.3 作者分布 |
2.4.4 国外跨文化研究热点分析 |
2.5 国内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
2.5.1 国内跨文化传播文献分布情况 |
2.5.2 国内跨文化传播期刊分布 |
2.5.3 国内跨文化传播高产机构与高被引机构分析 |
2.5.4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作者知识图谱 |
2.5.5 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研究主题分析 |
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 |
3.1 跨文化的阐释 |
3.1.1 文化的阐释 |
3.1.2 跨文化的阐释 |
3.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阐释 |
4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进路 |
4.1 太极拳的国际交流 |
4.2 太极拳的国际推广 |
4.3 太极拳的跨文化传播 |
5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新时代使命 |
5.1 阐释太极拳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觉 |
5.1.1 太极思想源于道家哲学 |
5.1.2 太极拳礼蕴涵儒家美德 |
5.1.3 太极拳技阐述释家智慧 |
5.2 传播太极拳健康理念,坚定文化自信 |
5.2.1 太极拳“治已病” |
5.2.2 太极拳“治未病” |
5.2.3 传递“大健康”理念 |
5.3 推动武术申奥进程,彰显文化自强 |
5.3.1 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
5.3.2 促进“一带一路”发展 |
5.3.3 加快武术入奥进程 |
6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 |
6.1 基于文化霸权的文化冲突 |
6.1.1 在宏观层面,文化霸权导致文化冲突 |
6.1.2 在中观层面,传播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 |
6.1.3 在微观层面,自我文化优先意识导致文化冲突 |
6.2 基于文化差异的符号误读 |
6.2.1 精神符号误读 |
6.2.2 器物符号误读 |
6.2.3 制度符号误读 |
6.3 基于身体缺场的受众群体边缘化、小众化 |
6.3.1 “离身性”认知思维的局限 |
6.3.2 “重心抑身”等传播理念的缺陷 |
6.3.3 “灌输式”教学方法之弊端 |
6.3.4 “意识语言”对传播话语权的制约 |
6.4 基于传播失序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 |
6.4.1 传播内容的失序 |
6.4.2 传播语境的失序 |
6.4.3 传播主体的不足 |
6.4.4 文化他者的镜面映射 |
6.5 基于软实力构建的服务意识欠缺 |
6.5.1 缺少责任与担当 |
6.5.2 缺少顶层设计 |
7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对策 |
7.1 聚焦文化内涵:打造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战略高地 |
7.1.1 身体模式上的健康之道 |
7.1.2 社会模式上的礼仪之道 |
7.1.3 行为模式上的中庸之道 |
7.1.4 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 |
7.2 消融符号冲突:彰显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中国印象 |
7.2.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器物符号 |
7.2.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制度符号 |
7.2.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精神符号 |
7.3 凸显身体参与:对话太极拳跨文化传播中的具身认知 |
7.3.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具身性意蕴 |
7.3.2 构建具身性传播思维: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 |
7.3.3 培养具身性传播理念:从“重心抑身”到“身心合一” |
7.3.4 挖掘具身性教学方法:从“身体教育”到“身体对话” |
7.3.5 把握具身性传播话语权:从“意识语言”到“身体语言” |
7.4 追求文化认同:实现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终极目标 |
7.4.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文化认同意涵 |
7.4.2 认同“天人合一”的文化观 |
7.4.3 认同“阴阳相济”的哲学观 |
7.4.4 认同“意境神韵”的审美观 |
7.4.5 认同“和合为本”的伦理观 |
7.5 弘扬中华文明: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 |
7.5.1 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定位 |
7.5.2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推国家形象构建的价值意蕴 |
7.5.3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助力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路径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动态编码示范图 |
附录2 信度检验表: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的编码一致性比较查询 |
附录3 多元话语分析原始材料 |
附录4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及运动成绩 |
致谢 |
(7)道家环境养生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道家环境养生的内涵研究 |
1.道家环境养生的词义分析 |
1.1 道家析义 |
1.2 环境析义 |
1.3 养生析义 |
2.道家环境养生的内涵 |
2.1 道家的内涵 |
2.2 环境的内涵 |
2.3 养生的内涵 |
第二章 道家环境养生的历史发展 |
1.先秦奠基期 |
2.秦汉形成期 |
3.魏晋隋唐充实期 |
4.宋元明清发展期 |
第三章 道家环境养生的主要着作 |
1.《淮南子》 |
2.《太平经》 |
3.《抱朴子内篇》 |
4.《真诰》 |
5.《养性延命录》 |
6.《天隐子》 |
7.《千金方》 |
8.《道枢》 |
9.《中和集》 |
10.《居家宜忌》 |
11.《遵生八笺》 |
12.《岩楼幽事》 |
13.《鼌采馆清课》 |
14.《屏居十二课》 |
第四章 道家环境养生的内容 |
1.地理气候环境 |
1.1 “洞天福地” |
1.2 “洞天福地”与环境养生 |
2.居住环境 |
2.1 靖室 |
2.2 道教宫观 |
2.3 居住环境与养生 |
3.社会环境 |
3.1 社会环境的内涵 |
3.2 社会环境与养生 |
第五章 道家环境养生思想研究 |
1.推崇道法自然 |
2.清静 |
3.朴素 |
第六章 道家环境养生对现代养生保健的启示 |
1.将环境养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
2.创造宜居的居住环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8)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2 青年毛泽东与《体育之研究》简介 |
2.1 青年毛泽东简介 |
2.2 《体育之研究》介绍 |
3 国内外研究概况与趋势 |
3.1 国内外对毛泽东的研究概况 |
3.2 国内外对《毛泽东传》的研究概况 |
3.3 中国对《体育之研究》的研究概况 |
3.3.1 精神人物的影响 |
3.3.2 目的、意义与原则 |
3.4 外国对《体育之研究》的研究概况 |
4 《体育之研究》的历史背景 |
4.1 《体育之研究》缘何产生 |
4.2 从毛泽东读第一师范谈《体育之研究》的产生 |
4.2.1 毛泽东的五年一师生活 |
4.2.2 毛泽东的学习观 |
4.2.3 毛泽东的体育观 |
4.3 杨昌济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
4.3.1 杨昌济的体育思想 |
4.3.2 杨昌济体育思想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
4.4 曾国藩对《体育之研究》的影响 |
4.4.1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
4.4.2 曾国藩的养生观点 |
4.4.3 曾国藩的体育观点 |
4.5 毛泽东的两位校长 |
4.5.1 两位校长的性格特点 |
4.5.2 毛泽东与孔昭绶的学术思想交流 |
4.5.3 毛泽东与张干的学术思想交流 |
4.5.4 两位校长的专业与研究 |
5 《体育之研究》的思想内涵 |
5.1 《体育之研究》的中心思想 |
5.1.1 释体育 |
5.1.2 体育占吾人第一位置 |
5.1.3 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 |
5.1.4 体育之效 |
5.1.5 不好运动之原因 |
5.1.6 运动之方法贵少 |
5.1.7 运动应注意之项 |
5.1.8 运动一得之商榷 |
5.2 毛泽东的体育爱好启示 |
5.2.1 毛泽东登岳麓山 |
5.2.2 毛泽东登井冈山 |
5.2.3 毛泽东登北高峰五云山 |
5.2.4 登山与身体健康 |
5.2.5 毛泽东的游泳爱好 |
5.2.6 游泳与身体健康 |
5.3 《体育之研究》思想的多角度评价 |
5.3.1 毛泽东自身的角度 |
5.3.2 阅读者的角度 |
6 《体育之研究》发表的一百周年 |
6.1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意义 |
6.1.1 中华民族体育的精神文化 |
6.1.2 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启蒙 |
6.1.3 跨时代的价值取向 |
6.2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价值 |
6.2.1 理论实践相连于民族兴亡 |
6.2.2 近代科学的观点 |
6.2.3 以三育并重为学校教育之本 |
6.2.4 《体育之研究》推动了中国体育的发展 |
6.2.5 科学发展观的雏形 |
6.3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内涵 |
6.3.1 “磨励以待日本”是《体育之研究》的主题思想 |
6.3.2 《体育之研究》是继前人拯救民族危机之后的心声 |
6.3.3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走向革命事业的敲门砖 |
6.3.4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体育实践的收获 |
6.4 《体育之研究》一百周年的影响 |
6.4.1 青年毛泽东对当代的影响 |
6.4.2 《体育之研究》内容的影响 |
7 《体育之研究》与重要人物的影响 |
7.1 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 |
7.1.1 毛泽东与蔡和森 |
7.1.2 毛泽东与萧子升 |
7.1.3 毛泽东与易昌陶 |
7.1.4 毛泽东与贺果 |
7.1.5 毛泽东与萧三 |
7.1.6 毛泽东与罗学瓒 |
7.1.7 毛泽东与张昆弟 |
7.1.8 毛泽东与张国基 |
7.1.9 毛泽东与周世钊 |
7.2 新中国体育的发展 |
7.2.1 军事体育的概念 |
7.2.2 贺龙元帅的军事体育思想及贡献 |
7.2.3 刘伯承元帅军事思想与中国体育的联系 |
7.2.4 军事体育与军事教育评价 |
7.3 中国其他领导人的体育思想及贡献 |
7.3.1 周恩来的体育思想贡献 |
7.3.2 邓小平的体育思想贡献 |
7.3.3 其他领导人的体育思想贡献 |
8 习近平的体育观点与思想 |
8.1 习近平的强军思想 |
8.1.1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
8.1.2 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
8.2 习近平的体育观点 |
8.2.1 习近平对中国体育的认识 |
8.2.2 习近平谈“三大球” |
8.3 习近平的体育思想 |
8.3.1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
8.3.2 习近平在正定 |
8.3.3 习近平的体育发展思想 |
8.4 习近平对毛泽东及体育思想的继承 |
9 《体育之研究》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
9.1 学校体育的认识 |
9.2 近现代体育的观点 |
9.2.1 近代的体育观点 |
9.2.2 现代的体育观点 |
9.3 学校体育存在的弊端 |
9.4 为师者注意事项 |
9.5 劳逸结合的重要性 |
9.5.1 体育方向学生与非体育方向学生的差异 |
9.5.2 《体育之研究》的灵活运用 |
9.5.3 正确合理方式运用 |
9.6 小孩子的教育方法 |
9.6.1 《差等生》的故事与孩子的发展 |
9.6.2 《差等生》对我们的影响及作用 |
10 中华民族体育建国以来的发展 |
10.1 中华民族体育的认识 |
10.2 中华民族体育的作用 |
10.3 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现状 |
10.4 中华民族体育的发展方向 |
10.5 中华民族体育的评价 |
11 《体育之研究》的影响与启示 |
11.1 对中国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
11.1.1 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
11.1.2 对中华民族体育的影响和启示 |
11.2 对新时代青年的影响和启示 |
11.2.1 要牢固树立远大志向 |
11.2.2 要有坚韧不拔的恒心 |
11.2.3 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
11.2.4 要树立勇于担当精神 |
12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政策引领 |
二、现实需要 |
三、课题来源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进展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
三、竞争力理论 |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七、体验经济理论 |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
一、依据来源 |
二、概念内涵 |
三、养生目的 |
四、养生原则 |
五、养生方法 |
六、注意事项 |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
一、政策环境(P)分析 |
二、经济环境(E)分析 |
三、社会环境(S)分析 |
四、技术环境(T)分析 |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
一、优势(S)分析 |
二、劣势(W)分析 |
三、机遇(O)分析 |
四、挑战(T)分析 |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
一、森林小镇 |
二、森林养生基地 |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
一、政策规划 |
二、人才培养 |
三、融资模式 |
四、营销推广 |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结语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中文详细摘要 |
(10)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古代文献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现代研究概述 |
1 理论研究方面 |
2 应用研究方面 |
3 实验研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相关概念说明 |
1.“老年”的概念及老年人生理特点 |
1.1“老年”的概念 |
1.2 老年人生理特点 |
1.2.1 脏腑亏虚 |
1.2.2 阴阳俱虚 |
1.2.3 气血不足 |
1.2.4 易感外邪 |
1.2.5 多痰多瘀 |
2.“起居”的内涵 |
3.“养生”的定义 |
4.“禁忌”的概念 |
第二部分 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文献研究概况 |
1.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古代文献研究 |
1.1 先秦时期 |
1.1.1 老子倡导居善地,起居贵有时 |
1.1.2 孔子重视不偏不倚 |
1.1.3《管子》反对起居不时、饮食不节 |
1.1.4《黄帝内经》提出抗老防衰及起居养生禁忌 |
1.2 汉唐时期 |
1.2.1 葛洪倡导不伤不损的起居防病观 |
1.2.2 张仲景首提“养慎”一词 |
1.2.3 陶弘景重视主张“避众伤之事” |
1.2.4 孙思邈主张起居顺应自然、量力而行 |
1.3 宋金元时期 |
1.3.1 陈直主张老年起居巧立制度 |
1.3.2 王珪认为老年起居应以预防为主 |
1.3.3 刘完素提出老年宜保 |
1.3.4 朱丹溪提倡滋阴以养老 |
1.4 明清时期 |
1.4.0 李东垣反对损伤脾胃 |
1.4.1 龚廷贤提出养生“六戒” |
1.4.2 张景岳重视后天之养,提出养生“四慎” |
1.4.3 尤乘重视老年人起居环境禁忌 |
1.4.4 曹庭栋提出起居养生以养静为要 |
1.4.5 徐春甫重视子孙孝养 |
第三部分 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内容研究 |
1.睡眠禁忌 |
1.1 睡前禁忌 |
1.1.1 忌睡前饮食不调 |
1.1.2 睡前畅言过度 |
1.1.3 忌睡前七情不调 |
1.2 睡中禁忌 |
1.2.1 忌尸卧 |
1.2.2 忌睡时覆首或张口 |
1.2.3 避免北首而卧 |
1.2.4 忌头对炉火 |
1.3 睡后禁忌 |
1.3.1 忌醒欲起而勿起 |
1.3.2 忌醒后立即活动 |
1.4 睡眠环境禁忌 |
1.4.1 忌寝时燃灯 |
1.4.2 忌卧处风、湿 |
1.5 寝具选择禁忌 |
2.房事禁忌 |
2.1 欲不可强忍 |
2.2 欲不可放纵 |
3.劳逸禁忌 |
3.1 忌形神劳伤过度 |
3.2 忌形神安逸过度 |
4.排便禁忌 |
4.1 忌二便不规律 |
4.2 忌排便用力过度 |
5.服饰禁忌 |
5.1 忌衣不合时 |
5.2 忌衣不适体 |
6.居处禁忌 |
7.洗浴禁忌 |
8 饮食禁忌 |
8.1 忌饮食不节 |
8.2 忌五味不和 |
8.3 忌饮食不洁 |
8.4 疾病饮食禁忌 |
8.4.1 高血压病饮食禁忌 |
8.4.2 高脂血症饮食禁忌 |
8.4.3 糖尿病饮食禁忌 |
8.4.4 便秘饮食禁忌 |
8.4.5 失眠症饮食禁忌 |
9 行立坐卧禁忌 |
第四部分 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应用价值 |
1.唤醒老年人的安全意识 |
2.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
3.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提高老年服务水平,保障老年安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四、老年人养生宜“顺应自然”(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秦两汉时期的中医运动处方养生思想发展之研究[D]. 李阔. 扬州大学, 2021(09)
- [2]《月令广义》医药养生研究[D]. 杨曼丽.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春暖养生方法多 善用才能获佳效[J]. 郑金美.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1(02)
- [4]古代四时养生思想的历史发展及文献研究[D]. 谢双峥.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基于养生文化的休闲养老园景观设计研究[D]. 王笑丽. 苏州大学, 2020(03)
- [6]太极拳跨文化传播研究[D]. 周惠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道家环境养生文献研究[D]. 辛雪红.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与中国体育[D]. 樊桓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老年起居养生禁忌的古代文献与理论研究[D]. 黎美娟.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