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衡GC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0)在《甘肃省6种地方习用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石韦、硬前胡、秃疮花、苦豆子、椒目、毛细辛是甘肃省的地方习用药材,在民间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现均有标准收载于《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标准中收录的小石韦、硬前胡、秃疮花、苦豆子、椒目和毛细辛6种药材质量标准均不完善,基于现代用药需求以及安全性考虑,迫切的需要构建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本文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薄层层析法建立药材定性鉴别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药材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同时依据2015版中国药典附录方法建立药材中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及醇溶性浸出物标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源鉴定研究:参照《中国植物志》、《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等工具书和其它相关文献,对采集的原植物标本进行原形态学鉴定。2.性状鉴定研究: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生药学》、《中药鉴定学》等工具书和其它相关参考文献,对药材的大小、形状、表面、色泽、断面、质地及气味等特征进行描述。3.显微鉴别研究: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显微鉴别法(2001)项下的方法,通过对6种药材外形及横切面(或粉末)显微结构的观察,确定6种药材各自的组织形态特征和显微特征。4.薄层鉴别研究: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薄层鉴别法(0502)项下的方法,以绿原酸为参照建立小石韦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以白花前胡乙素为参照建立硬前胡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以异紫堇碱为参照建立秃疮花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参照建立苦豆子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以α-亚麻酸为参照建立椒目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5.基于HPLC方法的含量/限量测定方法研究:参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高效液相色谱法(0512)项下的方法,以绿原酸为参照制定小石韦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以白花前胡乙素为参照制定硬前胡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异紫堇碱为参照制定秃疮花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参照制定苦豆子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以α-亚麻酸为参照,制定椒目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以马兜铃酸I为参照,制定毛细辛药材的限量测定方法。6.其他检测项目研究:参考《中国药典》四部附录中的相应方法,建立6种药材的水分、灰分及浸出物的含量并制定各指标的限量。7.根据实验结果,建议6种地方习用药材的质量标准暂定为:小石韦药材:检查项下的水分、酸不溶性灰分、总灰分分别不得高于12.0%、2.0%、7.0%,浸出物项下的醇浸物不得低于15.0%,水浸物不得低于14.0%,含量测定项下的绿原酸含量不得低于0.10%;硬前胡药材:检查项下的水分、酸不溶性灰分分别不得高于9.0%、3.0%,浸出物项下的水浸物不得低于10.0%,含量测定项下的白花前胡乙素含量不得低于0.10%;秃疮花药材:检查项下的水分、酸不溶性灰分、总灰分分别不得高于8.0%、1.0%、11.0%,浸出物项下的水浸物不得低于17.0%,醇浸物不得低于9.0%,含量测定项下的异紫堇碱含量不得低于0.10%;苦豆子药材:检查项下的水分、酸不溶性灰分、总灰分分别不得高于9.0%、0.4%、4.0%,浸出物项下的醇浸物不得低于20.0%,水浸物不得低于24.0%,含量测定项下的苦参碱含量不得低于0.30%,氧化苦参碱含量不得低于2.0%;椒目药材:检查项下的水分、酸不溶性灰分、总灰分分别不得高于9.0%、1.0%、8.0%,浸出物项下的醇浸物不得低于12.0%,水浸物不得低于5.0%,含量测定项下的α-亚麻酸含量不得低于1.0%;毛细辛药材:检查项下的水分不得高于14.0%,浸出物项下的醇浸物不得低于16.0%,水浸物不得低于18.0%,含量测定项下的马兜铃酸I含量不得高于0.002%。8.小石韦和硬前胡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采用HPLC法建立了小石韦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以绿原酸为特征峰,确定了15个共有峰,8个不同产地的小石韦药材的相似度>0.95。采用HPLC法建立了硬前胡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以白花前胡乙素为特征峰,确定了22个共有峰,9个不同产地的硬前胡药材的相似度>0.95。6种甘肃省习用药材质量标准的提升,为药材的鉴别及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支撑,为药材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通过建立指纹图谱为小石韦药材和硬前胡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
张倩,韩星星,毛春芹,谢辉,陈丽红,毛靖,陆兔林,严国俊[2](2019)在《中药复方制剂开发的机遇与挑战:古代经典名方研究开发的问题分析》文中认为古代经典名方作为中药方剂的杰出代表,承载着数千年来中医药灿烂文明的深厚积淀,是中医药理论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是中医药伟大宝库中最精华的部分。它凝聚了各代医家的智慧结晶,是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中医药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对古代经典名方的深入研究与开发,是挖掘传统中医药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既顺应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潮流,也为当代中药复方制剂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然而经典名方作为国家药物研发体系中的"新成员",虽有宏观政策的指引,但尚未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目前也没有按照注册要求研发成功的案例。因此,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还未能形成统一的共识和标准,许多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对此,该文总结了经典名方研究过程中面临的药材资源、饮片炮制、处方剂量、制剂成型工艺以及质量评价等问题,并对其逐一分析,提出研究策略,以期为经典名方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贠凯祎[3](2019)在《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和止嗽化痰丸物种组成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种组成鉴定研究是中成药质量评价体系的关键问题之一。传统中成药质量评价方法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技术等,对于形态相似的近缘物种和含有相同化学成分的物种难以区分,制剂中未知有毒有害或者濒危珍稀物种成分无法检测,因此,有必要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中成药复杂的物种组成信息。马兜铃酸类物质(AAs)由于具有不可逆转的肾脏毒性被列为Ⅰ级致癌物,主要来自马兜铃属、细辛属等马兜铃科植物。目前,一些含AAs植物仍作为传统药物使用,对公众健康的获益—风险评估值得关注。本论文首先选取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两种含马兜铃科植物的清肺化痰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和止嗽化痰丸为研究对象,结合分子生物学及化学方法,以期建立一种准确、有效的中成药物种组成鉴定研究方法;然后,采取相关分子生物学技术——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法,验证重要组分是否存在,并以冬虫夏草及易混品,泽泻及近缘物种东方泽泻为例开展方法测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二代测序技术、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和液质联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中成药儿童清肺丸的物种组成鉴定研究。二代测序结果显示,除法半夏、橘红、石膏和锻靑礞石外,市售两个批号中成药儿童清肺丸ET01和ET02均检测到其余16种处方药材。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细辛药材、中成药儿童清肺丸ET01和ET02均有典型S型扩增曲线。液质联用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中成药儿童清肺丸ET01和ET02两个批号均可检测到AAI,低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细辛项下AAI的限量规定10 μg/g,儿童清肺丸项下无AAI限量规定。为了消费者安全,建议《中国药典》将AAI含量作为评价儿童清肺丸的主要指标性成分之一。本研究证明二代测序技术、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和液质联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适用于中成药儿童清肺丸的物种组成鉴定研究。2.应用二代测序技术、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和液质联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中成药止嗽化痰丸的物种组成进行鉴定研究。二代测序结果显示,市售两个批号中成药止嗽化痰丸ZS01和ZS02获得692和868条ITS2序列,Clean reads数分别为287177和280041;止嗽化痰丸ZS01和ZS02均检测到7种处方药材,其余处方药材未检出。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马兜铃药材、中成药止嗽化痰丸ZS01和ZS02均有典型S型扩增曲线。液质联用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中成药止嗽化痰丸ZS01和ZS02两个批号均可检测到AAI,而2015年版《中国药典》未对止嗽化痰丸中AAI进行限量。为了安全考虑,建议《中国药典》对马兜铃药材及止嗽化痰丸中的AAI进行严格限量。本研究表明二代测序技术、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和液质联用技术相结合,可鉴定中成药止嗽化痰丸的部分物种组成。3.基于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鉴定研究。从100份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中提取总DNA,通过Primer Premier 6.0软件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分别在两种实时荧光PCR仪(Genesig q16和Bio-Rad CFX96)上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鉴定研究。灵敏度研究显示,在Bio-Rad CFX96系统中,该方法对冬虫夏草DNA模版的检测下限为0.016 ng/μL,灵敏度高于Genesig q16系统1000倍。特异性鉴定研究显示,在两种系统上该方法对冬虫夏草均有良好的特异性,能与混伪品下垂虫草、古尼虫草、蛹虫草、蝉花、凉山虫草、新疆虫草明显区分。本研究表明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方法可准确鉴定同属变异较大的不同物种,为药材市场的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对名贵中药材的鉴别具有较好应用前景。4.基于DNA条形码方法和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法对植物药材泽泻进行鉴定研究。鉴定结果显示,ITS2序列能够成功区分泽泻和东方泽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泽泻和东方泽泻各自单独聚为一支,呈现出明显的单系性,由此可见,构建NJ树法可成功鉴别泽泻和东方泽泻。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所用的两对引物及探针组合对东方泽泻不具有特异性。本研究表明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技术鉴定同属单个变异位点的不同物种具有局限性。
石琳[4](2017)在《《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中药药物警戒理论是指导中药安全用药的原则和规范。近20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药物警戒的内涵和理论体系被逐渐梳理凝练。与西方药物警戒思想相比中药药物警戒具有鲜明的特点。中药药物警戒思想源于历代中医药学家临床实践和用药经验的总结,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安全用药思想一脉相传,具有丰富的中医药理论底蕴,承袭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贯穿于中药临床使用的全过程。中药药物警戒的思想广泛存在于大量中医古代文献之中,因此中药药物警戒的研究必须重视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挖掘。二、研究目的《本草纲目》是一部集大成的本草着作。它全面总结了 16世纪以前我国中药学成就,对中药理论以及药物的来源鉴别、采集炮制、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和禁忌等内容进行了完备、详尽而准确的记载。《本草纲目》中保存了大量明代以前的中医药文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药药物警戒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截至目前国内外对《本草纲目》的研究包罗万象,十分丰富,但从中药药物警戒的角度对《本草纲目》的研究还是一项空白。因而研究《本草纲目》的药物警戒思想具有创新性并必将对中药药物警戒研究产生深远影响。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本草纲目>(金陵本)新校注》作为研究版本。从识毒、防毒、用毒、解毒的角度研究了《本草纲目》的药物警戒思想,整理获得了大量关于中药药物警戒的文献资料,并构建形成了《本草纲目》完整的药物警戒思想体系。本研究用到了 4种研究方法。第一个是文献综述法,从“本草纲目”、“数据挖掘”和“中药药物警戒”3个角度进行研究现状分析,查阅文献资料万余篇,进一步明确了立项依据,选定了研究方法。第二个是传统文献法,历时8个多月,对《本草纲目》190余万字文献内容进分类整理,按照识毒-防毒-用毒-解毒四个方面归纳出其药物警戒思想体系。第三个是数据挖掘法,选用数据挖掘中的关联分析法对药物的性、味、毒性、禁忌反恶关系等进行分析,找寻内在联系和规律。第四个是内容分析法,将原本用于情报分析的方法用于中医药古代文献研究,对5000余条李时珍评述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定量分析李时珍对《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的贡献,探索《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源流。四、研究结果1、全面展现了《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的内涵。在识毒方面,重视药物的毒性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防毒警戒方面,《本草纲目》极其重视药物的种源和真伪鉴别,全书所载药物的84%均详细记录了药物出产、形状和采收;丰富了药物炮制的方法和理论,强调通过炮制加工实现药物的减毒增效;注重不良反应记录,《本草纲目》记载了大量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其中很多还对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救方法。《本草纲目》用毒警戒思想内容丰富,蕴含在大量方药使用记录之中,可以归纳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注重配伍和饮食禁忌,提倡理性用毒中病即止,重视煎煮法和剂型的选择,强调因人制宜和遵循四时用药法则。《本草纲目》记载的大量中毒解救的方法是解毒警戒思想的直接体现,《本草纲目》中首次提出了“以毒攻毒”的概念,并从振奋脾胃之气的角度阐释药物解毒作用。2、从防毒、用毒角度阐释药物警戒内涵,提出对临床安全用药的指导。本研究重点对有关药物防毒警戒和用毒警戒的内容进行阐释,全面梳理了《本草纲目》中药物的来源与辨伪、产地与采收、加工与炮制、妊娠禁忌及解毒等内容,并按照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的定义筛选分析书中所载不良反应记录。总结形成了《本草纲目》集解信息统计分析表、修治统计分析表、修治信息内容表、不良反应记录统计分析表、妊娠禁忌药物一览表、解毒药物一览表,以期对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和指导。研究发现《本草纲目》对药性认识的特点:认为药性的核心要素是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归经和升降浮沉不属于药物本身的属性,在不同情况下可以发生改变。因此,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了药物性味与药物毒性,以及性味与药物之间产生禁、忌、反、恶等负向性作用的关联性,并得出:辛味与毒性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苦寒的药物容易与其它药物产生配伍禁忌等负向性作用;有毒无毒与是否容易和其它药物发生配伍禁忌等负向性作用之间没有相关性的三条规律。这一结果在临床药物配伍使用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3、探讨了《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的源流。《本草纲目》是一部集明代之前本草成就之大成的着作。收录了自陶弘景以下至李时珍时期一千多种文献资料,与李时珍一生医学实践的宝贵经验和理论升华相结合,共同成就了这部蜚声海内外几百年而依旧熠熠生辉的恢弘巨着。由此可知,《本草纲目》的药物警戒思想不仅源于一世、一家,这里既有对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又有李时珍的发挥。本研从药物种类、药学理论和炮制方法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李时珍对历代医家思想的继承,并运用现代文献学内容分析法的方法对《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评述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他对药物警戒思想的发挥。五、研究结论《本草纲目》是我国中医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集大成的本草着作,全面总结了明代以前中药学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十六世纪的“百科全书”。自其诞生的420多年以来,为历代医药学家所推崇并加以研究,但是关于它的研究更多是集中在对其所载药物功效主治等本身的认识。通过本研究我们认识到,《本草纲目》之中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中药药物警戒的思想并对中药的临床安全使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运用了传统文献学方法、内容分析法和现代统计学数据挖掘技术,按照识毒、防毒、用毒、解毒四个维度建立药物警戒相关信息数据库,从中药药物警戒的角度对《本草纲目》进行文献研究,总结出《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体系,归纳具体警戒内容,探讨其思想源流,为中药药物警戒研究开辟新的思路,为临床中药用药安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李帅锋[5](2016)在《南京市江宁、溧水区中药资源普查及何首乌加工一体化与品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multilflorum hunb)的干燥块根。有生首乌和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具有消毒消肿、润肠通便、截疟的功能。制首乌味甘厚性温,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何首乌的研究多集中在制首乌的补益作用,而对何首乌的资源状况及产地加工及其品质评价缺乏系统研究。本论文通过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调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和溧水区的中药资源状况,掌握何首乌在两区的资源分布情况,研究产地、采收时间和药材加工方法等加工因素对何首乌药材品质影响,探索科学、合理的何首乌加工一体化工艺,并通过建立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及药效学评价等手段,对何首乌进行品质评价研究,以期为何首乌生产、加工及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文献研究对大规模的中药资源普查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理清各次普查的情况;通过了解3S技术在植物资源的应用,为资源普查中其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通过对何首乌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及其质量控制、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后期何首乌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江苏省江宁、溧水区中药资源普查研究2.1基于第三次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资料,从资源的种类、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江宁、溧水资源状况进行梳理。从而了解江宁、溧水区的资源概况。2.2基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从普查过程中样地及样方套调整、样线的设定、样方套的寻找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对普查中技术规范进行探讨。2.3根据国家普查要求及技术规范,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果。本节从野生药用植物、传统知识调查、栽培药用植物及江苏省江宁、溧水两区何首乌资源状况4个方面普查成果做出展现,并分析两区的资源状况3产地、采收期、加工方法对何首乌的品质影响通过何首乌TLC定性分析,并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水分、总灰分以及其主要含有的二苯乙烯苷和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测定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处理,研究生长地、采收时间和加工方式对何首乌的质量影响。结果表明云南、贵州、四川的何首乌质量较优,溧水区样品两种有效成分含量均满足药典要求;9、10月份为何首乌适宜采收期;“何首乌切6mm厚片,晒干”是较为适宜的何首乌加工方法。4何首乌药材、饮片加工一体化工艺及品质形成研究4.1以二苯乙烯苷、结合蒽醌为标准,通过正交实验对何首乌药材、饮片一体化工艺进行筛选,并对结果进行加权综合评分法处理,从而优选出较优的一体化工艺。结果显示:新鲜何首乌,切6mm厚片,置于干燥箱内,50℃温度下,干燥16小时工艺较优。4.2以肠燥便秘小鼠小肠推进率、黑便排出时间以及其中的含水量为指标比较两种工艺所得何首乌饮片对小鼠排便情况的影响。药理结果表明,一体化工艺与传统工艺饮片高中低剂量组均能增加炭末在便秘小鼠小肠内的长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均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一体化工艺组与传统工艺组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据此推测,两种工艺所得饮片对便秘小鼠小肠推进运动作用无显着性差异;何首乌一体化产品与传统工艺产品均能有效的减少粪便在失水燥结型便秘小鼠小肠内的停留时间,其中一体化工艺(验证组)高、中、低剂量组比传统组效果更优,但无显着性差异;同时两种方法均能够提高小鼠粪便的含水量,其中一体化工艺(验证组)高剂量组提高粪便含水量的作用明显优于传统高剂量组。4.3比较何首乌两种工艺对耳肿胀小鼠的耳廓肿胀度、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IL-6、IL-8的影响。探讨何首乌的抗炎作用。耳廓肿胀度数据显示:阳性组、一体化/传统工艺高、中、低给药组均能够显着降低耳廓肿胀度(P<0.01),且与用药剂量呈现正相关。同时两种工艺同剂量组比较,一体化工艺所得饮片抗炎效果显着优于传统工艺所得饮片(P<0.01);炎症因子数据表明:一体化工艺与传统高、中、低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其中TNF-α含量一体化高、中给药组显着低于传统高、中给药组(P<0.05),低给药组的值稍低于传统低给药组,但无显着性差异。IL-1β含量一体化高、低给药组低于传统高、低给药组(P<0.05),中剂量组低于传统低剂量组,但无显着性差异;IL-6含量一体化高、中、低剂量组均低于传统给药组,但只有低给药组有明显差异(P<0.05);IL-8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工艺一体化工艺能够降低其含量,但只有高给药组有明显差异(P<0.01)。综合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两种工艺所得何首乌饮片均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一体化工艺所得饮片抗炎作用优于传统工艺所得饮片。5何首乌饮片质量研究5.1何首乌指纹图谱研究建立何首乌的高效液相指纹图谱,通过软件处理后,确定了 18个共有峰,并通过HPLC/Q-TOF/MS对其进行定性分析;通过Matlab软件对共有峰面积进行主成分分析,结合16批何首乌中的二苯乙烯苷含量,分析指纹图谱的合理性。5.2以何首乌为载体,补充双对照TLC薄层鉴别,补充建立有害元素的限量标准,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补充大黄酸、磷脂的含量测定,为何首乌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努尔皮达·阿卜拉江[6](2015)在《野蔷薇根挥发油的提取、指纹图谱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对新疆特产药用植物野蔷薇根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化学成分、指纹图谱,以及体外抗氧化、抗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GC-MS法对四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到的野蔷薇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索氏提取法挥发油得率为3.17%,共分离出85个色谱峰,鉴定其中的71个成分;超声波提取法挥发油得率为2.08%,分离出64个色谱峰,鉴定其中的39成分;微波辅助提取法挥发油得率为3.03%,共分离出71个色谱峰,鉴定其中的50个成分;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挥发油得率为3.43%,共分离出142个色谱峰,鉴定其中的69个成分。结论:四种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的野蔷薇根挥发油成分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特征,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法野蔷薇根挥发油得率最高,成分更加全面。可作为一个有效的野蔷薇挥发油提取法。(2)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设计对野蔷薇根挥发油超声-微波协同提取工艺中的提取时间、液料比和功率3个因素的最优化组合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并分析了各因素与提取得率关系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气-质联用技术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156 s、液料比9.88 m L/g和微波功率276 W,经试验验证此条件下得率为3.88%,与理论计算值3.82%基本相同。从野蔷薇根挥发油中共分离得104个峰,鉴定其中的49个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3)采用气相色谱法,建立了12批野蔷薇根挥发油的GC指纹图谱,通过此指纹图谱标定了14个特征共有峰,作为野蔷薇根挥发油质量鉴别的指标峰,建立该图谱所用的气相色谱分析条件,可使野蔷薇根挥发油中的各组分达到比较好的分离效果,12批野蔷薇挥发油的相似度均大于0.84,该指纹图谱的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都比较好,可以作为野蔷薇药材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一种可行的质量控制方法。(4)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了野蔷薇根挥发油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显示,在体外,野蔷薇根挥发油样品浓度在6.25%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和白色黏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其所含的愈创醇、蛇麻烯、香芹酮、石竹烯、丁香酚等主要化学成分有关。(5)以野蔷薇根挥发油和Vc做对照,通过测定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研究了野蔷薇根挥发油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野蔷薇根挥发油对·OH、DPPH·和O2-·的清除能力比Vc强而还原能力比Vc弱,但随着挥发油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高宇明[7](2010)在《川木香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川木香为菊科川木香属植物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Franch.)Ling.及灰毛川木香Vladimiria souliei(Franch.)Ling vat.cinerea Ling.的干燥根。曾一度被作为为中药木香的地方习用、代用品,1963年开始被《中国药典》单独收载,直到2005年。主产于四川地区,为中医常用行气止痛药,同时也是藏族、羌族、蒙古等族习用药,主要用于消化道疾病。历史上木香类药材品种众多,名称几经变化,导致现今临床运用混乱。本课题从川木香本草考证出发,研究了川木香药材的来源、功效、炮制及现代研究,对其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继而在化学成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其标志性成分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以及分离得到的三个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并通过色谱指纹图谱,初步建立了川木香药材的质量标准。1木香类药材的本草考证通过查阅数量众多的古代文献,对木香类药材的品种和名称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完善的考察和整理,理清各种代用品、混淆品之间的关系。2川木香的化学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方法,对川木香醇水双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共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为α-amyrin margarate(Ⅰ)、Isobauerenyl acetate(异降香萜烯酸乙酸酯)(Ⅱ)、Dehydrocostus lactone(去氢木香内酯)(Ⅲ)、Uvaol(熊果醇)(Ⅳ)、15-Acetoxycostunolide(15-乙酰氧基木香烯内酯)(Ⅴ)、Santamarine(珊塔玛内酯)(Ⅵ)、Prinsepiol(青刺尖木脂醇)(Ⅶ)、Syringaresinol(丁香脂素)(Ⅷ)、VladinolD(川木香醇D)(Ⅸ)、Costunolide(木香烃内酯)(Ⅹ)、Cynaropicrin(菜蓟苦素;洋蓟内酯)(Ⅺ)。除去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及川木香醇D为已知化合物外,其余均为初次在川木香药材中发现。3川木香生品及煨品的质量标准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用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以及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的3种化合物(化合物Ⅱ、Ⅷ、Ⅺ)作为对照品,对川木香进行了含量测定。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川木香在此5个化合物含量上有一定区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木香烃内酯为指标,对川木香药材进行了指纹图谱研究。
李红梅[8](2009)在《气相色谱对藿香正气水的质量评价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藿香正气水是《中国药典》收载的品种,由多种原料精制而成的复方制剂。是传统的临床常用的中成药,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呕吐、泄泻、霍乱、中暑等疾病,市场销售量很大。藿香正气水处方中多味药材含有挥发性成分,这些挥发性成分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它们同样是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应加以检测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为了适应我国中药的发展要求,更有效地控制中成药的质量,建立有效成分的图谱数据库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通过对同一厂家不同批次藿香正气水的气相色谱谱图的分析,建立了GC指纹图谱,并采用特征指标含量均值偏移度法对其质量进行了评价。对市售8个不同厂家的藿香正气水通过GC-MS分析,比较了其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异同,为进一步规范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标准奠定基础。
刘玉磊[9](2008)在《中药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专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药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专家的知识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逻辑化与程序化研究,采用毛细管GC色谱为主要验证分析手段,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超信息特征数字化评价系统”(3.0)基础上,首次建立了中药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专家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框架。该系统包括:文献查询模块、按科分类方法推荐模块、通用方法推荐模块和数据评价模块。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文献查询模块。用户可通过该模块查询相关实验方法信息。该模块目前可提供40味中药的气相指纹图谱实验方法数据查询。具体包括:柴胡、细辛、白芷、杜衡、独活、羌活、小茴香、枳壳、斑蝥、陆英、降香、厚朴、紫穗槐、广藿香、花椒、金银花、青蒿、青皮、阳春砂、连翘、肉桂、姜、苏格姆勒、石菖蒲、绿绒蒿、岗松油、郁金、茵陈、荜澄茄、辛夷、五味子、蜂胶、鱼腥草注射液、金鱼注射液、青银注射液、肾宝片、艾迪(冻干粉针)、东乐膏、银杏注射液和甘露消毒颗粒等。2.建立了按科分类方法推荐模块。用户按该模块推荐,可得到相关实验方法信息。目前包括9个科植物的GC指纹图谱实验方法,分别为:芸香科、唇形科、马兜铃科、木兰科、姜科、菊科、樟科、伞形科和豆科。3.建立了通用方法推荐模块。用户按照该模块推荐与指导,可得到较为满意的指纹图谱实验方法。其中,针对系统对升温程序优化的要求,本论文建立了一种升温程序优化软件的理论,该理论在细辛挥发油色谱条件优化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结果。4.实验验证部分。选择细辛药材为研究对象,在该系统的指导下,建立了细辛药材的气相指纹图谱实验方法。将此方法用于细辛药材的质量评价,结果理想,初步证明了该系统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郑建珍[10](2007)在《白术和香附挥发油指纹图谱及模式识别的研究》文中提出中药质量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关键,中药指纹图谱是表征中药内在品质的有效手段,已成为国内外广泛接受的中药质量控制模式。本文以白术和香附为研究对象,采用GC-MS法对其挥发油指纹图谱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用化学模式识别进行质量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白术挥发油指纹图谱的建立及聚类分析。首先,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得出水蒸气蒸馏法优于超声提取法。并以单因素试验对白术挥发油的提取条件进行考察,确定了最佳提取条件。其次,在色谱条件优化和方法学考察的基础上,采用GC-MS法对不同产地的白术挥发油进行指纹图谱研究,确定了32个共有峰。并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表明主流白术的相似度均在0.8以上,可用相似度鉴别白术品种。以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为指标,对29个样本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可有效区分主流白术、变异品种及伪品苍术,并揭示了主流白术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最后对不同栽培品、不同加工方法的白术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比较。2.香附挥发油指纹图谱的建立及主成分分析。首先,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香附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其次,在色谱条件优化和方法学考察的基础上,采用GC-MS法建立了香附药材的挥发油指纹图谱,获得了反映该药材挥发油的整体化学数据。利用相似度软件对不同产地的香附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来源香附的相似度均较高。对所获得的化学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为19个不同来源的香附被分为四大类。最后,比较了不同炮制方法的香附挥发油化学成分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白术和香附的质量评价和控制及GAP生产基地建设提供依据。
二、杜衡GC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杜衡GC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6种地方习用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
1.1.2 甘肃省习用药材研究现状 |
1.1.3 小石韦等6种药材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意义 |
1.2.2 目的 |
第二章 6种甘肃地方习用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 |
2.1 仪器与耗材 |
2.2 小石韦质量标准研究 |
2.2.1 药材的收集 |
2.2.2 原植物特征 |
2.2.3 性状 |
2.2.4 显微鉴别 |
2.2.5 薄层鉴别 |
2.2.6 水分 |
2.2.7 灰分 |
2.2.8 浸出物 |
2.2.9 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2.2.10 总结 |
2.3 硬前胡质量标准研究 |
2.3.1 药材收集 |
2.3.2 原植物特征 |
2.3.3 性状 |
2.3.4 显微鉴别 |
2.3.5 薄层鉴别 |
2.3.6 水分 |
2.3.7 灰分 |
2.3.8 浸出物 |
2.3.9 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2.3.10 总结 |
2.4 秃疮花质量标准常规指标的测定 |
2.4.1 药材收集 |
2.4.2 原植物特征 |
2.4.3 性状 |
2.4.4 显微鉴别 |
2.4.5 薄层鉴别 |
2.4.6 水分 |
2.4.7 灰分 |
2.4.8 浸出物 |
2.4.9 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2.4.10 总结 |
2.5 苦豆子质量标准常规指标的测定 |
2.5.1 药材收集 |
2.5.2 原植物特征 |
2.5.3 性状 |
2.5.4 显微鉴别 |
2.5.5 薄层鉴别 |
2.5.6 水分 |
2.5.7 灰分 |
2.5.8 浸出物 |
2.5.9 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2.5.10 总结 |
2.6 椒目质量标准常规指标的测定 |
2.6.1 药材收集 |
2.6.2 原植物特征 |
2.6.3 性状 |
2.6.4 显微鉴别 |
2.6.5 薄层鉴别 |
2.6.6 水分 |
2.6.7 灰分 |
2.6.8 浸出物 |
2.6.9 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
2.6.10 总结 |
2.7 毛细辛质量标准常规指标的测定 |
2.7.1 药材收集 |
2.7.2 原植物特征 |
2.7.3 性状 |
2.7.4 显微鉴别 |
2.7.5 薄层鉴别 |
2.7.6 水分 |
2.7.7 灰分 |
2.7.8 浸出物 |
2.7.9 限量测定方法研究 |
2.7.10 总结 |
第三章 指纹图谱研究 |
3.1 仪器与耗材 |
3.2 小石韦指纹图谱 |
3.2.1 色谱条件 |
3.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3 方法学考察 |
3.2.4 指纹图谱的匹配图与相似度分析 |
3.2.5 聚类分析 |
3.2.6 结果与分析 |
3.3 硬前胡指纹图谱 |
3.3.1 色谱条件 |
3.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3 方法学考察 |
3.3.4 指纹图谱的匹配图与相似度分析 |
3.3.5 聚类分析 |
3.3.6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4.1 主要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4.2.1 鉴别研究 |
4.2.2 含量测定研究 |
4.2.3 谱效关系及其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药复方制剂开发的机遇与挑战:古代经典名方研究开发的问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材资源的挑战 |
1.1 药材考证及采样问题 |
1.1.1 药材基原变迁 |
1.1.2 产地变迁 |
1.1.3 药用部位 |
1.2 药材种植生产问题 |
1.2.1 保证符合规定的药材供应量 |
1.2.2 正确认识含量与质量的关系 |
2 饮片炮制的挑战 |
3 处方剂量[27-31]的挑战 |
4 工艺研究的挑战[38] |
4.1 提取工艺 |
4.2 分离纯化工艺 |
4.3 浓缩干燥工艺 |
4.4 制剂成型工艺 |
5 质量评价的挑战 |
5.1 基于中药药效物质的质量评价方法 |
5.1.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
5.1.2 气相色谱法(GC) |
5.1.3 近红外光谱技术 |
5.2 中药指纹图谱 |
5.3 生物效应评价方法 |
5.3.1 实时细胞电子分析技术(real-time cell-based assay,RTCA) |
5.3.2 DNA条形码技术和DNA指纹图谱 |
5.3.3 其他生物效应评价方法 |
6 总结与展望 |
(3)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和止嗽化痰丸物种组成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AAs抗肿瘤活性 |
2 AAs及含AAs药材的肝脏毒性 |
3 AAs的肾毒性及致癌机制 |
4 控制Ⅰ级致癌物AAs的方案 |
5 结语及展望 |
6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物种组成鉴定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药材及饮片基原物种的鉴定 |
3.2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DNA质量检测 |
3.3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PCR产物文库构建 |
3.4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二代测序数据分析 |
3.5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的特异性 |
3.6 中成药儿童清肺丸AAI含量测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中成药止嗽化痰丸物种组成鉴定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药材及饮片基原物种的鉴定 |
3.2 中成药止嗽化痰丸DNA质量检测 |
3.3 中成药止嗽化痰丸PCR产物文库构建 |
3.4 中成药止嗽化痰丸二代测序数据分析 |
3.5 中成药止嗽化痰丸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的特异性 |
3.6 中成药止嗽化痰丸AAI含量测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便携式和CFX96实时荧光PCR仪的冬虫夏草及其混伪品鉴定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样品DNA质量 |
3.2 实时荧光PCR鉴定的灵敏度 |
3.3 实时荧光PCR特异性鉴定研究 |
3.4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法快速鉴别冬虫夏草标准流程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DNA条形码和实时荧光PCR法的泽泻药材鉴定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样品DNA浓度及纯度 |
3.2 样品PCR扩增、鉴定情况 |
3.3 东方泽泻和泽泻的种内种间变异分析 |
3.4 东方泽泻和泽泻的聚类分析 |
3.5 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鉴定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结论 |
2 展望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本草纲目》研究情况综述 |
(一) 关于《本草纲目》文献的研究 |
(二) 关于《本草纲目》所反映的李时珍哲学思想的研究 |
(三) 关于《本草纲目》中医药理论的研究 |
(四) 关于《本草纲目》药物的研究 |
(五) 关于《本草纲目》治疗方法的研究 |
(六) 关于《本草纲目》中病证的研究 |
(七) 关于《本草纲目》各部分内容的研究 |
(八) 其它研究 |
二、中药药物警戒研究综述 |
(一) 中药药物警戒理论内涵研究 |
(二) 基于中药饮片的药物警戒研究 |
(三) 基于现代中药制剂的药物警戒研究 |
(四) 基于文献的中药药物警戒研究 |
(五) 基于方法学的中药药物警戒研究 |
(六) 其它研究 |
三、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综述 |
(一) 中医药数据的特点 |
(二) 数据挖掘 |
(三)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热点 |
文献研究 |
前言 |
第一章 《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研究 |
一、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
(一) 版本的选择 |
(二) 识毒、防毒、用毒、解毒研究内容的定义 |
(三) 文献整理和数据库的建立 |
二、药物识毒警戒思想研究 |
(一) 药物药性的认识特点 |
(二) 药物药性信息的数据挖掘 |
三、药物防毒警戒思想研究 |
(一) 重视防毒的缘由 |
(二) 重视药物的种属及鉴别 |
(三) 重视药物的炮制 |
(四) 重视不良反应的记录分析 |
四、药物用毒警戒思想研究 |
(一) 与药物使用安全的相关因素 |
(二) 注重配伍饮食禁忌,提倡理性用毒 |
(三) 重视煎煮法和剂型的选择 |
(四) 因人制宜思想体现 |
(五) 重视四时用药理论 |
五、药物解毒警戒思想研究 |
(一) 中毒解救相关内容 |
(二) 中毒解救机理分析 |
(三) 中毒解救思想的应用 |
第二章 《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源流浅析 |
一、李时珍对历代医家思想的继承 |
(一) 对药物的继承 |
(二) 对医药理论的继承 |
(三) 对药物警戒相关方法的继承 |
二、李时珍对药物警戒思想的发挥 |
(一) 内容分析法简介 |
(二) 李时珍评述内容研究过程 |
(三) 李时珍的药物警戒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集解信息统计分析表 |
二、修治统计分析表 |
三、修治信息内容表 |
四、不良反应记录统计分析表 |
五、妊娠禁忌药物一览表 |
六、解毒药物一览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南京市江宁、溧水区中药资源普查及何首乌加工一体化与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药资源普查的历史沿革 |
1 第一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
2 第二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
3 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
4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
第二节 空间信息技术在中药资源调查中的使用现状 |
1 3S技术的介绍 |
2 3S技术在栽培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
3 3S技术在野生中药植物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
4 小结 |
第三节 何首乌的资源状况及质量研究 |
1 何首乌的本草考证及资源分布 |
2 何首质量控制研究 |
3 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江苏省江宁区、溧水区中药资源普查回顾 |
第一节 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江宁区、溧水区中药资源概况 |
1 动物及矿物类药 |
2 药用植物种类 |
第二节 江宁区、溧水区资源调查技术研究 |
1 样地及样方套调整 |
2 样方套的寻找及普遍调查样线的设定 |
3 县级普查队野外调研人员配置 |
第三节 江宁区、溧水区资源现状 |
1 野生药用植物 |
2 传统知识调查 |
3 栽培药用植物 |
4 江宁、溧水何首乌资源状况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产地、采收期、加工炮制方法等因素对何首乌的品质影响 |
第一节 不同产地何首乌药材品质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采收期对何首乌药材品质影响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不同采收期的综合评价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不同加工方法对何首乌药材品质的影响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何首乌药材、饮片加工一体化工艺及品质形成研究 |
第一节 正交实验法优选何首乌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工艺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何首乌加工一体化工艺与传统工艺产品对小鼠排便情况的影响 |
1 材料 |
2 给药方法及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何首乌加工一体化工艺与传统工艺产品对耳廓肿胀小鼠的抗炎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何首乌饮片质量研究 |
第一节 何首乌指纹图谱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何首乌质量控制研究 |
1 仪器和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野蔷薇根挥发油的提取、指纹图谱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野蔷薇简介 |
1.1.1 野蔷薇的分布 |
1.1.2 野蔷薇的形态特征 |
1.1.3 野蔷薇的化学成分 |
1.1.4 野蔷薇的药理作用 |
1.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
1.2.1 挥发油概述 |
1.2.2 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
1.2.3 挥发油的作用 |
1.2.4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
1.3 中药指纹图谱 |
1.3.1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
1.3.2 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野蔷薇根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比较研究 |
2.1 仪器与材料 |
2.1.1 仪器 |
2.1.2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提取方法 |
2.2.2 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
2.2.3 挥发油的检测方法 |
2.2.4 野蔷薇根挥发油得率的计算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野蔷薇根挥发油提取得率 |
2.3.2 不同提取方法中野蔷薇根挥发油成分的比较 |
2.3.3 GC-MS 测定不同提取方法所得野蔷薇根挥发油总离子流图 |
2.4 小结 |
3.野蔷薇根挥发油超声-微波协同提取工艺优化及GC-MS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超声-微波协同提取 |
3.2.2 工艺优化设计 |
3.2.3 得率的计算 |
3.2.4 挥发油的理化性质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单因素试验 |
3.3.2 Box-Behnken试验 |
3.3.3 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
3.3.4 野蔷薇根挥发油化学成分的 GC/MS 分析 |
3.4 小结 |
4.野蔷薇根挥发油GC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2.2 气相色谱条件 |
4.2.3 野蔷薇根挥发油GC指纹图谱的建立和解析 |
4.2.4 相似度评价 |
4.2.5 主成分分析 |
4.2.6 系统聚类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
4.3.2 野蔷薇挥发油GC指纹图谱的建立 |
4.3.3 相似度评价 |
4.3.4 主成分分析结果 |
4.3.5 聚类分析结果 |
4.4 小结 |
5.野蔷薇根挥发油的抗菌活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菌种 |
5.1.3 主要试剂 |
5.1.4 主要仪器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2.1 超声-微波协同提取野蔷薇根挥发油 |
5.2.2 抗菌活性的测定 |
5.2.3 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抑菌圈 |
5.2.4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5.2.5 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5.3 实验结果 |
5.3.1 抑菌圈的测定结果 |
5.3.2 MIC和MBC的测定 |
5.4 小结 |
6.野蔷薇根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6.1 材料与仪器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2 实验方法 |
6.2.1 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挥发油 |
6.2.2 DPPH·溶液的制备 |
6.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6.2.4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6.2.5 DPPH·清除率的测定 |
6.2.6 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6.2.7 还原力的测定 |
6.2.8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6.3.2 挥发油对DPPH·的清除作用 |
6.3.3 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6.3.4 还原力的测定 |
6.3.5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6.4 小结 |
结论及创新点、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川木香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木香类药材的本草考证 |
第二章 化学成分研究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提取分离 |
2.3 结构鉴定 |
第三章 含量测定 |
3.1 木香烃内酯与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 |
3.2 川木香生品和煨品中三种化合物的含量测定 |
第四章 川木香乙酸乙酯部位的指纹图谱研究 |
4.1 川木香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标准草案 |
4.2 川木香乙酸乙酯部位指纹图谱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第五章 讨论及结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川木香研究进展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概况 |
致谢 |
附图 |
(8)气相色谱对藿香正气水的质量评价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第1章 前言 |
1.1 中药质量的研究现状 |
1.2 中药指纹图谱的起源、定义和分类 |
1.3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 |
1.3.1 中药指纹图谱建立的意义 |
1.3.2 中药指纹图谱的评价原则 |
1.3.3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和概况 |
1.3.3.1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方法 |
1.3.3.2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概况 |
1.3.4 中药指纹图谱的应用前景 |
1.3.5 中药指纹图谱的局限性 |
1.4 气相色谱法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领域的应用 |
1.4.1 挥发油(挥发性成分)的提取 |
1.4.1.1 挥发油的含义 |
1.4.1.2 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
1.4.1.3 挥发油的应用 |
1.4.2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
1.4.3 气相色谱指纹图谱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 |
1.5 藿香正气水的质量评价与研究 |
1.5.1 藿香正气水的组成和功效 |
1.5.2 藿香正气水质量评价与研究的现状 |
第2章 藿香正气水指纹图谱的建立与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仪器与试药 |
2.1.2 藿香正气水中挥发性成分提取和分离条件的选择 |
2.1.2.1 提取方法的选择 |
2.1.2.1.1 直接进样法 |
2.1.2.1.2 直接萃取法 |
2.1.2.1.3 超声辅助萃取法 |
2.1.2.1.4 水蒸汽蒸馏法 |
2.1.2.2 提取溶剂的选择 |
2.1.2.3 提取时间的选择 |
2.1.2.4 分离条件的选择 |
2.1.3 参照物的选择和参照物溶液的制备 |
2.1.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1.5 色谱条件 |
2.1.6 测定方法 |
2.2 方法学考察 |
2.2.1 精密度实验 |
2.2.2 稳定性实验 |
2.2.3 重复性实验 |
2.3 藿香正气水指纹特征分析和质量评价与研究 |
2.3.1 藿香正气水气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分析 |
2.3.2 藿香正气水指纹特征分析 |
2.3.3 藿香正气水的质量评价与研究 |
2.4 藿香正气水的GC-MS 分析 |
2.4.1 GC-MS 分析条件 |
2.4.2 挥发性成分分析 |
2.5 同一厂家不同批次藿香正气水中肉桂醛含量的测定 |
2.5.1 内标溶液的制备 |
2.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5.3 线性关系考察 |
2.5.4 样品测定 |
第3章 不同厂家藿香正气水的质量评价与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1.2 气相色谱及质谱条件 |
3.1.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 不同厂家藿香正气水各共有峰的建立 |
3.3 不同厂家藿香正气水各共有峰的定性和归属 |
3.4 不同厂家藿香正气水的质量评价与研究 |
3.4.1 不同厂家藿香正气水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研究 |
3.4.2 不同厂家藿香正气水的质量评价 |
3.4.3 不同厂家藿香正气水中肉桂醛含量的测定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9)中药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专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中药气相指纹图谱研究现状 |
1.2 专家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药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专家系统结构 |
2.1 系统总体结构 |
2.2 文献查询模块 |
2.3 按科分类方法推荐模块 |
2.4 通用方法推荐模块 |
第三章 专家系统指导下细辛挥发油指纹图谱的建立 |
3.1专家系统推荐细辛挥发油GC指纹图谱实验方法 |
3.2 细辛挥发油GC色谱指纹图谱实验过程 |
3.3 采用专家系统推荐结果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文章目录 |
缩写及编码 |
致谢 |
(10)白术和香附挥发油指纹图谱及模式识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中药质量控制模式的演变 |
1.3 中药指纹图谱 |
1.3.1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情况 |
1.3.2 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 |
1.3.3 中药指纹图谱的作用和意义 |
1.4 指纹图谱的化学模式识别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白术挥发油指纹图谱及聚类分析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和试剂 |
2.2.2 实验材料 |
2.2.3 挥发油提取工艺 |
2.2.4 分析方法的建立 |
2.2.5 样品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提取工艺结果 |
2.3.2 分析方法的优化 |
2.3.3 方法学考察结果 |
2.3.4 白术挥发油指纹图谱的建立 |
2.3.5 相似度评价 |
2.3.6 聚类分析 |
2.3.7 白术挥发油的稳定性再考察 |
2.3.8 不同栽培品种的比较 |
2.3.9 不同加工方法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香附挥发油指纹图谱及主成分分析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实验材料 |
3.2.3 挥发油的提取工艺 |
3.2.4 分析方法的建立 |
3.2.5 样品测定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提取工艺结果 |
3.3.2 方法学考察结果 |
3.3.3 香附挥发油指纹图谱的建立 |
3.3.4 相似度评价 |
3.3.5 主成分分析 |
3.3.6 香附炭与生香附挥发油成分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4.1 论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展望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四、杜衡GC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6种地方习用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D]. 张静. 兰州大学, 2020(01)
- [2]中药复方制剂开发的机遇与挑战:古代经典名方研究开发的问题分析[J]. 张倩,韩星星,毛春芹,谢辉,陈丽红,毛靖,陆兔林,严国俊. 中国中药杂志, 2019(19)
- [3]中成药儿童清肺丸和止嗽化痰丸物种组成鉴定研究[D]. 贠凯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
- [4]《本草纲目》药物警戒思想研究[D]. 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5]南京市江宁、溧水区中药资源普查及何首乌加工一体化与品质评价研究[D]. 李帅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4)
- [6]野蔷薇根挥发油的提取、指纹图谱及生物活性研究[D]. 努尔皮达·阿卜拉江. 新疆师范大学, 2015(02)
- [7]川木香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D]. 高宇明. 西南民族大学, 2010(06)
- [8]气相色谱对藿香正气水的质量评价与研究[D]. 李红梅. 吉林大学, 2009(09)
- [9]中药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专家系统研究[D]. 刘玉磊. 沈阳药科大学, 2008(08)
- [10]白术和香附挥发油指纹图谱及模式识别的研究[D]. 郑建珍. 浙江工业大学, 2007(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