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营养与能量消耗调查分析

体育生营养与能量消耗调查分析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营养与能量消耗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厚伟[1](2021)在《时空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研究》文中提出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蔡子冰[3](2020)在《“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的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社会背景下,医疗界逐步从传统的治疗研究转向治疗和预防一体的研究,体育干预正是预防最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普及,现阶段社会需要能够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论型人才,对体育运动参与者进行有效的体育医务监督和科学的体育指导。体育院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类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为研究对象,在对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2017年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的前提下,以担任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师、2016-2018级本科生、近五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有效参与调查的任课教师11名、体艺在读本科生353名、体艺毕业生345名。运用因子分析、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了解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开设现状,探讨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需求,结论如下:(1)在读体艺学生和体艺毕业生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理论知识、科学引导运动训练活动的理论知识存在较为相似的需求。对运动时人体机能规律的变化、运动性损伤的预防以及康复指导的理论知识的需求存在的差异性较大。(2)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体艺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有缩减,其他三个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类的课程均无缩减,但存在课程数目偏少的情况,且各专业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均偏少。(3)体育艺术学院四个专业的学生中,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重要的学生主要集中在运动训练专业(体艺方向)和舞蹈学专业(舞蹈教育),认为一般且不太重要的学生主要集中在舞蹈表演专业和表演专业。(4)60%以上的在读体艺学生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缺乏重视、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思想陈旧、师生缺乏沟通等主要问题。在毕业生中的调查也存在师生缺乏沟通、课程缺乏重视等问题。(5)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再学习途径是通过同事之间相互探讨、培训、课本自学等方式。且体艺毕业生对自身掌握满意度较大的两个方面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引导运动训练活动的理论知识。

颜芬[4](2020)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动促进健康”是古今中外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代表了中西方两种风格迥异的身体锻炼模式,对二者的比较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以往研究中表现出来的某些认知偏差,为了更系统准确地揭示二者的异同,本文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基础,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运动目标、运动方法和技术原理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二者在当代社会的沟通与结合进行思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动促进健康”是人类共同的生存经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分别代表了中西方体育健身的两种典型形式。2.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发展各有其特征:(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直接奠基于中国传统医学之上,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延续着传统的医学观念与锻炼方法。(2)西方体育健身的发展也直接奠基于西方医学之上,近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变革使得西方体育健身在价值观念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巨大转变,但在方法上则表现出一种历史延续性。(3)从近代开始,西方体育健身开始承载相应的民族和社会责任,相较起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从现代开始才逐步承担起推动国民健康的社会责任。3.在运动目标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根本目标一致,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的全面健康;二者基于对身体的不同医学认知,在操作目标上则呈现出“补益精气”与“消耗能量”、“疏通经络”与“强化体能”两组有所差异的价值认知。4.在运动方法上,基于不同的操作目标,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在具体运动方法上差异显着。(1)在方法构成上,二者各有其方法系统,呈现出“内聚性”和“开放性”、“民族性”和“普遍性”两组对比状态。(2)在运动负荷上,二者都强调负荷适度的重要性,但在负荷大小上存在差异;对负荷的描述也呈现出“模糊”与“精确”两种形态。(3)二者在运动时空上的认知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倾向于根据人体与自然界之间的某种规律性关系来安排运动时空。5.在技术原理上,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调身”、“调息”、“调心”锻炼的功能认知与实际运用差异显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肢体、呼吸、意念的运用方法较之西方现代体育健身更加丰富且独特。(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通过肢体、呼吸、意念的调节,对人体的经筋进行锻炼,对气息的出入和运行进行控制,以疏通经络、保养精气,并通过意念的自我引导寻求达到“三调合一”的稳态,从而实现身体功能的整体性自我修复。(2)西方现代体育健身通过一定的肢体活动对肌肉、呼吸形成某种机械性刺激,使机体的运动功能得到锻炼、身体成份得到平衡,最终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造成良性影响。6.在沟通方面,当前西方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放在替代与补充医学的范畴内进行考察,态度有所保留;中国则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全盘接受,并倾向于将中国传统导引术和武术放在体育的范畴内进行考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成为二者沟通的重要问题。“科学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沟通西方世界的一把钥匙,但当前单一的“科学化”研究也成为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具枷锁。7.当前“整合医学”的流行和“自然医学”的发展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结合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背景,也预示了其良好的前景。二者的结合,一方面可以多角度地开发人体的生命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多方面的锻炼需求。

符波[5](2020)在《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的群体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悦跑圈APP作为新时代的新产物,悦跑圈APP的使用,将健身跑带入了健身行业的潮流中,为健身跑注入新的血液,二者互利共赢,相助相生,健身跑参与人数不断增多,并有许多各种各样的跑团形成,而智能科技(悦跑圈APP)和跑团为健身跑运动更加便利、科学、交流推广范围助力。本研究为了调查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的在锻炼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跑团健身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全民健身和悦跑圈APP的运动参与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对运动类APP的发展状况、我国跑团发展现状、国内外健身跑运动及群特特征四个方面进行文献整理,发现发达国家对健身跑的研究较多,我国关于健身跑这一群体的研究非常少。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参与者的基本信息、锻炼行为、心理行为的群体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参与运动的影响因素,为悦跑圈APP跑团参与和体验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参与群体主要以企、事业单位,18-40岁本科及以上的高收入人群为主。2.参与群体比较喜欢在公路、公园以独自跑或与他们结伴跑方式锻炼;在运动时间上男性比女性长,且运动习惯好于女性;有73.4%对跑步姿势回答错误,13.2%节食;热身人数有77%,但放松只有28%;运动损伤和不适反应比例为62.3%、78.1%,为下肢肌肉拉伤、擦伤,肌肉酸痛等情况。3.参与者群体体育消费82.7%的以运动服装为主;54.4%参赛频率在1-3次/年的亲子跑、10公里跑和半马居多;参与者获取信息渠道广泛,活动通知以微信为主。4.参与者群体男性参与动机为缓解压力和兴趣爱好,女性为追逐时尚;与年龄的关系,年龄小偏向于减重和追逐时尚,大偏重于身体健康;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但自觉性差;在主观体验中,青、老年人(28岁以下和55岁以上)幸福感强,但易疲劳,少年、中年(28-55岁)易有心里烦恼。5.参与者群体跑团运动参与影响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因素: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影响,媒体与互联网传播的影响;微观环境因素:不正确健身知识观念影响,个人社会特征影响。通过得出的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政府应肩负起帮扶健身跑者修建和维护体育锻炼的责任。2.媒体应监管正确健身知识的传播,避免负面消息阻碍健身跑运动的发展。3.学校和相关健身运动的研究所应多关注健身行业的发展。4.跑团组织管理者加强跑团的科学组织、严格管理。

王剑[6](2020)在《天津市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天津市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日常体力活动水平、身体成分,并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为有针对性地促进天津市硕士研究生的健康水平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文以天津市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招募自愿参加本研究的硕士生,完成测试共计344人,其中男硕士者160人,女硕士者184人。采用国产HF-300系列身高-体重测试仪测量其身高、体重。采用美国ActiGraPH-GT3X加速度计采集受试者连续7天的日常体力活动数据。采用Inbody520测试受试者身体成分。运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男、女硕士研究生在身体成分、体力活动中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等级体力活动、不同肥胖程度、不同专业的男、女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硕士研究生体力活动和身体成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男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男生)身高(P<0.05)、体重(P<0.05)明显的高于女硕士生(以下简称女生)(P<0.05),体育专业学生身高(P<0.05)与体重(P<0.05)均高于同性别非体育专业学生。(2)男生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日能耗(P<0.05)、每周运动时间(P<0.05)、7天总能耗(P<0.05)均高于女生;27岁男生中等体力活动日能耗(P<0.05)、每天睡眠时间(P<0.05)均高于其他年龄段。(3)男生肌肉量、去脂体重均超过女生(P<0.05),体脂百分比低于女生(P<0.05)。不同年龄的同性别研究生身体成分方面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中,男生的去脂体重与中高体力活动日耗能、每周运动时间、7天总能量消耗呈正相关关系(P<0.05);女生去脂体重、肌肉量、骨骼肌与7天总能耗呈正相关(P<0.05),女生体脂百分、腰臀脂肪比与每天久坐时间呈正相关关系,与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日能耗、每周运动时间、7天能量总消耗呈负相关关系(P<0.05)。(5)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身体成分指标与7天总耗能呈正相关关系(P<0.05),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每天睡眠时间、轻体力活动日能耗7天单位体重总能耗均与身体成分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男生基本形态优于女生,体育专业学生基本形态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2)男生能耗高于女生;不同年龄男生中等体力活动日能耗、每天睡眠时间均存在差别。(3)由于性激素及体力活动原因,男生肌肉指标高于女生,脂肪指标低于女生。男、女生身体成分无增龄性趋势。(4)中高体力活动日耗能、每周运动时间、7天总能量消耗是促进男生去脂体重增长的积极因素,是抑制女生体脂百分、腰臀脂肪比的重要因素。(5)7天总能耗是促进女生去脂体重、肌肉量、骨骼肌增长的积极因素。每天久坐时间是促进女生体脂百分、腰臀脂肪比增长的重要因素。

刘玥[7](2020)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但此时高中生营养状况却不容乐观。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学校、家庭对营养教育不重视,导致学生没有较好的营养知识储备及倡导营养健康生活的环境。所以近年来高中生肥胖和营养不良现象双重高涨,且偏食、挑食、厌食、暴饮暴食、不按时饮食、吃不健康零食等行为非常普遍。再加上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对营养需求更大。长此下去必然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高中生物教学不仅为了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更是为学生健康生活所需知识和技能打基础。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营养教育相关知识,是很好的渗透材料。生物教师只需将生物教材、营养知识、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适时适量的渗透营养教育,长此以往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为了进行本研究,笔者首先查阅了相关文献,明确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结合现实情况制定营养教育的策略。在实践研究前,通过制定的营养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前测分析。并作出相关分析和指导建议,便于具体营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确定。其次,进行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和调查进一步完善方案。最后通过后测调查问卷统计学生通过一学期的渗透教育,在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的变化情况。通过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对学生的营养知晓情况、积极营养态度的转变及健康膳食行为的形成都有一定促进作用。由于本研究时间短、实验班及对照班数量有限、文献分析经验不足、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不足等对调查研究有一定局限作用。所以,笔者会进一步加强此方面的研究经验,为后期相关研究做准备。

李纪蒙[8](2020)在《昌吉市3270例中学生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昌吉市青少年生活方式现状,探讨其对健康的影响因素,为日后青少年的健康促进提供对策。方法:1)学生的生活方式采用问卷调查;2)使用运动手环监测学生日常身体活动情况及睡眠情况;3)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做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相关分析。结果:调查共发放问卷34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70份,有效回收率为96.17%。1.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1%,其中男生检出率(15.67%)高于女生(6.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7.453,P<0.01)。2.经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为:性别为女生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373、95%CI=0.3010.461、P=0.000),民族为少数民族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510、95%CI=0.3970.653、P=0.000),父亲收入在20004000元为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282、95%CI=0.1050.761)、P=0.012),经常食用快餐是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OR=1.528、95%CI=1.0912.139、P=0.014),不因学习压力大而暴饮暴食为学生发生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668、95%CI=0.4900.910、P=0.011);近视的影响因素为:学习时间超过4小时是近视的危险因素(OR=1.681、95%CI=1.3512.093、P=0.000),无家教辅导是近视的保护因素(OR=0.540、95%CI=0.4530.644、P=0.000),周末视屏时间超过2小时是近视的危险因素(OR=1.434、95%CI=1.2421.655、P=0.000);龋齿的影响因素为:没有挑食习惯是龋齿的保护因素(OR=0.739、95%CI=0.6040.905、P=0.003)。3.手环监测中共获得的有效数据157份,低强度的身体活动水平、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是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χ2=11.282、4.118,P<0.05),经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为: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362、95%CI=0.1440.532、P=0.002),每天进行中等强度及以上体力活动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OR=0.510、95%CI=0.3970.653、P=0.000)。结论:1.昌吉市中学生生活方式存在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睡眠时间不足及运动方面的问题。2.饮食行为习惯中经常食用水果蔬菜、肉类、蛋类、油炸食品、腌制食品、快餐、经常吃早餐、有挑食习惯等对超重肥胖有影响;常吃腌制食品、有挑食习惯对龋齿有影响。3.学习情况中,家庭作业量、每天学习时间、学习产生的疲劳感、家教辅导等对超重肥胖有影响;作业量、学习时间、家教时间对近视有影响。4.睡眠时间对超重肥胖有影响。5.周末视屏时间对近视有影响。6.身体活动水平对超重肥胖有影响。7.性别、民族、父亲收入、快餐、暴饮暴食、睡眠时间和身体活动水平等与超重肥胖的发生有关;学习时间、家教时间、周末视屏时间等与近视的发生有关;挑食习惯与龋齿的发生有关。

黄苏群[9](2019)在《肇庆中职医学生体育与营养对体质健康促进影响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为了国家的持续繁荣发展,我国进一步推进“健康中国2030”的建设。全民体质健康促进必须要将全民健身融合进来,继续加强落实人们参与“全民健身计划”。与此同时,落实“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是健康中国的另一重要内涵与要求。青少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和主力军。针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政府长期以来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但在新形势下,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许多体质健康问题仍然亟待解决。目的中职医学生作为将来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他们的健康不仅是自身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更是全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重要支撑。本研究通过调查中职医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结合体力活动水平、体育锻炼态度、膳食营养和营养KAP等重点内容,探究体育与营养对体质健康促进的联系与规律,为推动中职医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提升其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新的思路及合理的对策参考。方法对240名研究对象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后,再进行体力活动水平、体育锻炼态度、膳食营养和营养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KAP)的调查,运用SPSS 19.0软件对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中职医学生的体质测试总评平均分是67.98土 10.78,耐力跑得分最低,只有44.63±26.35。男生总分低于女生(P<0.01),城镇学生总分低于农村学生(P<0.01)。中职医学生体力活动水平普遍偏低,高体力活动水平的人数比例是9.58%,中体力活动的是30.83%,低体力活动的是59.58%。体力活动水平对体质健康的影响未达显着水平(P>0.05)。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一般,男生好于女生(P<0.01)。体育锻炼态度越积极,高、中体力活动水平的人数比例越高(P<0.01)。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总分与体质测试总分之间呈低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0.262(P<0.01)。中职医学生的膳食能量摄入普遍不足,能量构成比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偏低,脂肪偏高。学生的钙、镁、钾、硒、碘、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B12以及叶酸的摄入不足,维生素B3和维生素E则摄入过量。不同体质健康等级之间营养素摄入量的差异不显着(P>0.05)。学生营养KAP情况一般,家人是否关注营养和月饮食费用对学生的营养KAP得分存在影响(P<0.01)。学生的营养知识掌握不到位,营养态度较为良好,而营养行为表现一般。营养KAP对膳食营养的影响不明显。营养KAP总分和体质测试总分之间存在低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345(P<0.01)。不同体力活动水平的中职医学生群体之间,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差异不显着(P>0.05)。而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营养KAP之间呈中度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 r=0.430(P<0.01)。结论1.肇庆某院校中职医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一般,存在的问题较多。2.学生体力活动水平偏低,体育锻炼积极性较差。体育锻炼态度越积极,体力活动水平越高,体质健康水平越良好。3.学生的膳食结构差,营养状况不理想,多种膳食营养素摄入不足,营养KAP水平不高,薄弱的营养知识未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营养行为。营养KAP得分越高,体质健康水平越好。体力活动水平与膳食营养之间存在一定的行为协同性。体育锻炼态度与营养KAP之间在健康心理学之中具有统一性。

刘璐[10](2019)在《能量平衡相关行为与体质健康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北京市4-6年级小学生为例》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国民体质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儿童青少年体质不仅影响到其未来的健康状况,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体质的平均水平。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问卷中假定决定因素的广泛范围,将不同的理论和健康行为模型考虑在内,找到干预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效的加强对这一时期学生能量平衡相关行为的干预,从而早期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测试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北京市4-6年级的学龄儿童体质健康状况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抽取了北京市8个区、16所小学、4-6年级共1411人作为有效调查对象,通过体质测试了解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能量平衡相关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状况。研究结果:1、从体质测试情况来看身体形态状况较差,男生身体形态指标优良率高于女生;身体机能指标优良率较好,女生优良率高于男生;其中坐立体前屈优良率处于中等水平,女生优良率高于男生;1分钟跳绳优良率处于合格水平,女生优良率高于男生;1分钟仰卧起坐优良率处于合格水平,女生优良率高于男生。2、不同体质层次之间测得的EBRB情况有所差别,其中饮料、早餐、体力活动、视屏时间各情况均是体质优秀>体质良好>体质及格。体质与饮料摄入量、早餐次数、体力活动良、视屏时间的相关性分别为r=-0.248(P<0.01)、r=0.236(P<0.01)、r=0.503(P<0.01)、r=-0.437(P<0.01)。3、与EBRB相关的各因素中,饮料摄入方面父母制定的家庭规则、自动性、喜好与饮料摄入量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r=-0.363(P<0.01)、r=-0.338(P<0.01)、r=-0.308(P<0.01),早餐次数方面父母榜样、个人态度与早餐次数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r=0.324(P<0.01)、r=0.338(P<0.01),体力活动方面个人态度、个人喜好、有关知识、父母与子女的共同行为与日常体力活动量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r=0.464(P<0.01)、r=0.459(P<0.01)、r=0.453(P<0.01)、r=0.506(P<0.01),视屏时间方面个人态度、自动性、父母制定的家庭规则、父母榜样与视屏时间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r=-0.354(P<0.01)、r=-0.343(P<0.01)、r=-0.331(P<0.01)、r=-0.303(P<0.01)。研究结论:1、北京市4-6年级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较为良好,学生随着年龄增长不及格率逐渐降低,优秀、良好的比率都有所下降;在身体形态方面,调查对象整体的身体形态存在肥胖或超重现象,不同性别来看男生超重、肥胖的比率高于女生;在身体机能方面调查对象整体肺活量水平处于较好水平,从性别来看,女生肺活量的优秀率远高于男生,从不同年级来看高年级平均水平高于低年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学生速度素质和柔韧素质较差,从不同性别来看,男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整体落后于女生。2、在饮料摄入方面,不同年级学生差别不大,六年级平均水平最高,五年级次之,四年级最低;三个年级每周早餐次数没有明显差别,整体水平较好;体力活动方面,三个年级之间没有较大差距,六年级体力活动量略高于四、五年级,四、五年级平均体力活动量基本相同;视屏时间方面,不同年级同样差距较小,四五年级视屏时间基本相同,六年级略高。3、研究发现,饮料摄入量与体质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早餐的每周摄入频率与体质健康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状况的相关程度最大,对其影响最大;视屏时间与学生体质健康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4、影响小学生能量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个人相关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在饮料摄入、在每周早餐次数、日常体力活动和视屏时间方面,个人影响因素都起到了最大的影响作用。

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营养与能量消耗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营养与能量消耗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3)“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的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运动人体科学的概念
        2.1.2 体医结合的概念
        2.1.3 体育艺术的概念
        2.1.4 知识需求的概念
    2.2 体育艺术类专业学生损伤的研究
    2.3 现状研究
        2.3.1 运动人体科学类主干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2.3.2 “体医结合”国内研究现状
        2.3.3 “体医结合”国外研究现状
    2.4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统计分析
        4.1.1 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必要程度分析
        4.1.2 各级指标的筛选
        4.1.3 指标的因子分析
        4.1.4 体育艺术类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需求分析
    4.2 体育艺术学院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4.2.1 广州体育学院各专业体艺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4.2.2 广州体育学院各专业体艺学生培养规格与主要课程分析
        4.2.3 体育艺术学院人才培养就业意向分析
        4.2.4 体育艺术学院课程总体结构分析
        4.2.5 体育艺术学院课程学分、学时分析
    4.3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设置分析
        4.3.1 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4.3.2 体育艺术学院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时、学分分析
    4.4 以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的其课程(学科)分析
        4.4.1 专项训练课程分析
        4.4.2 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形体训练课程
        4.4.3 舞蹈动作创编课程
        4.4.4 体育教学课程
        4.4.5 各专业以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科学依据的其他课程分析
    4.5 体育艺术学院在读学生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情况分析
        4.5.1 体艺学生的基本情况
        4.5.2 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类课程的学习情况分析
    4.6 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师队伍情况分析
        4.6.1 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师资队伍分析
        4.6.2 任课教师对体艺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评价
    4.7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毕业生反馈情况分析
        4.7.1 体艺毕业生工作现状情况分析
        4.7.2 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运用的分析
        4.7.3 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反馈分析
        4.7.4 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再学习情况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录 A 专家问卷
    附录 B 任课老师问卷
    附录 C 体艺毕业生问卷
    附录 D 体艺在读本科生问卷
    附录 E 专家效度问卷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一)普遍的社会议题
        (二)比较视野的确立
        二、研究意义
        (一)学科建设意义
        (二)健康战略意义
        (三)文化推广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二、关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关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思考与启示
        (一)对以往研究的思考
        (二)对当前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基础概念辨析
        一、“中国”与“西方”
        (一)“中西比较”的基础
        (二)“中西比较”的传统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相关概念
        (一)“健身”与“体育健身”
        (二)“西方体育健身”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相关概念
        (一)“养生”与“体育养生”
        (二)“气功”与“导引”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体育健身”
        四、概念种属关系分析
        (一)概念之间的种属关系
        (二)概念种属关系图
    第四节 理论基础与比较逻辑
        一、理论基础
        (一)跨文化研究范式
        (二)相关问题的理论解析
        二、比较逻辑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一)比较逻辑的建构
        (二)比较对象的历史溯源
        (三)比较的具体展开
        (四)比较落脚点的思考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创新点
        (一)拓展了关于西方体育健身的相关认知
        (二)建构了不同于以往的比较逻辑框架
        (三)形成了基于问题的系统化比较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历史分析法
        (四)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历史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历史溯源
        一、先秦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先民的生存经验
        (二)普遍的养生关注
        二、两汉至五代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系统化归纳与专门化发展
        (二)理论的丰富与深化
        (三)方法的丰富与成熟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
        (一)医学对导引术的持续重视
        (二)导引养生理论与方法的持续发展
        (三)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归向
        四、近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二)现代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历史溯源
        一、古希腊的体育健身
        (一)古希腊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希波克拉底的体育健身观念
        二、古罗马的体育健身
        (一)古罗马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盖伦的体育健身观念
        三、中世纪的西方体育健身
        (一)中世纪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阿维森纳的体育健身观念
        四、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近代体育健身的医学转向
        五、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发展概况
        (二)西方现代医学对体育健身的关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目标比较
    第一节 根本目标比较
        一、中西方“健康观”的趋同性
        (一)中国传统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西方现代医学的“全面健康观”
        二、中西方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一)生理目标的一致性
        (二)心理目标的一致性
        (三)社会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节 操作目标比较
        一、“补精气”与“耗能量”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补益气血”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消耗能量”的重视
        二、“通经络”与“强体能”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通”的重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强”的重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方法比较
    第一节 方法构成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方法
        (一)导引
        (二)武术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
        (一)专门锻炼方法
        (二)体育运动锻炼方法
        三、中西方方法构成比较
        (一)“内聚性”与“开放性”的对比
        (二)“民族性”与“普遍性”的对比
    第二节 运动负荷比较
        一、中西方对“负荷适度”的共同重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对“负荷适度”的强调
        二、中西方对“运动负荷”的差异认知
        (一)“形劳不倦”与“超量恢复”
        (二)“模糊”与“精确”
    第三节 运动时空比较
        一、中西方“运动时域”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节律”的共同遵守
        (二)中西方对“运动时域”的差异认知
        二、中西方“运动空间”比较
        (一)中西方对“自然环境”的共同重视
        (二)中西方对“运动空间”的差异认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原理比较
    第一节 “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对“肢体”锻炼的不同认知
        (一)传统中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现代西医对“肢体”锻炼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身”技术原理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构成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身”技术原理
        四、中西方“调身”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身”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身”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二节 “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息”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呼吸”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呼吸”形式
        (三)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息”技术原理
        三、中西方“调息”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息”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第三节 “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一)中国传统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构成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调心”技术原理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调心”活动
        (一)西方现代医学对“心”的认知
        (二)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意识”活动
        三、中西方“调心”技术原理比较
        (一)中西方“调心”技术的差异性及其原理阐释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心”技术原理的现代科学阐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沟通与结合
    第一节 沟通现状及其反思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
        (一)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认知历史
        (二)西方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基本态度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认知历史
        (二)中国对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基本态度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科学化”反思
        (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研究共识
        (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科学化”的局限性
    第二节 结合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结合的可行性
        (一)医学发展的方向——整合医学
        (二)医学发展的出路——自然医学
        二、结合的必要性
        (一)对人体生命功能的多角度关注
        (二)对现代人类需求的多方面考量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的群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2.1 调查昆明市悦跑圈AAP跑团参与者存在的不足
        1.2.2 归纳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健康跑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
        1.2.3 为促进全民健身和悦跑圈APP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3 选题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悦跑圈的定义
        2.1.2 APP的定义
        2.1.3 跑团的定义
        2.1.4 群体特征的定义
        2.1.5 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基本信息特征分析
        4.1.1 昆明市悦跑圈APP参与者的性别分析
        4.1.2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年龄分析
        4.1.3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文化水平分析
        4.1.4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职业、收入分析
        4.1.5 关于悦跑圈跑团健身跑者的基本特征总结
    4.2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参与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4.2.1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参与形式特征分析
        4.2.2 参与者的运动习惯特征分析
        4.2.3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运动损伤与防护特征分析
        4.2.4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消费特征分析
        4.2.5 昆明市悦跑圈APP参与者参加比赛情况分析
        4.2.6 信息获取渠道分析
        4.2.7 关于健身跑参与者的锻炼行为特征总结
    4.3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锻炼心理特征分析
        4.3.1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运动动机特征分析
        4.3.2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意志品质特征分析
        4.3.3 昆明悦跑圈APP参与者主观锻炼体验特征
        4.3.4 关于健身跑参与者的锻炼心理特征总结
    4.4 影响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运动的因素
        4.4.1 宏观影响因素
        4.4.1.1 健身跑的发展趋势
        4.4.1.2 马拉松赛事发展的影响
        4.4.1.3 媒体与互联网传播的影响
        4.4.2 微观影响因素
        4.4.2.1 不正确健身知识观念的影响
        4.4.2.2 个人社会特征因素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天津市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体力活动不足的全球化
    1.2 身体成分异常的普遍化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日常体力活动研究现状
        2.1.1 日常体力活动的概念
        2.1.2 日常体力活动的分类
        2.1.3 日常体力活动测量方法
        2.1.4 日常体力活动的相关研究趋势
    2.2 身体成分的研究现状
        2.2.1 身体成分相关概念及测试方法
        2.2.2 身体成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2.3 日常体力活动和身体成分相关性研究
        2.3.1 日常体力活动和身体成分相关性研究情况
        2.3.2 日常体力活动和身体成分相关性研究现状不足之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测试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受试者基本情况及分析
        4.1.1 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情况
        4.1.2 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基本情况
    4.2 天津市部分硕士研究生体力活动情况及分析
        4.2.1 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的体力活动测试结果与分析
        4.2.2 不同年龄硕士研究生的体力活动测试结果与分析
        4.2.3 不同肥胖程度硕士研究生的体力活动测试结果与分析
        4.2.4 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体力活动测试与分析
    4.3 天津市硕士研究生的身体成分测试结果与分析
        4.3.1 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状况及分析
        4.3.2 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状况及分析
        4.3.3 不同年龄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状况及分析
        4.3.4 不同体力活动等级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状况及分析
        4.3.5 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身体成分状况与分析
    4.4 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与体力活动的相关性
        4.4.1 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与体力活动的总体相关性及分析
        4.4.2 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身体成分与不同体力活动的相关性及分析
        4.4.3 不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身体成分与不同体力活动的相关性及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7)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文献综述
        1.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2 国内外营养教育发展现状
        1.1.3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2 引言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对象
        1.2.4 研究内容
        1.2.5 研究方法
        1.2.6 研究思路
第2章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
    2.1 营养教育与教材的结合点
    2.2 生物课堂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具体案例分析
        2.2.1 通过课堂讲授直接渗透营养教育
        2.2.2 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渗透营养教育
        2.2.3 通过指导学生对营养资料分析渗透营养教育
        2.2.4 通过指导学生调查分析渗透营养教育
        2.2.5 通过教师演示渗透营养教育
        2.2.6 通过学生营养知识应用渗透营养教育
    2.3 生物课外渗透营养教育的途径
        2.3.1 张贴营养知识于教室宣传栏
        2.3.2 举办营养知识竞赛
        2.3.3 深入学生日常进行饮食健康指导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教师营养教育现状访谈结果与分析
    3.2 学生营养教育基本情况结果与分析
        3.2.1 学生营养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3.2.2 学生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3.2.3 学生营养教育参与意愿结果与分析
    3.3 渗透教育前后学生营养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3.4 渗透教育前后学生营养态度积极性分析
    3.5 渗透教育前后学生健康膳食行为分析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对渗透营养教育的建议
        4.2.2 其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8)昌吉市3270例中学生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问卷调查法
        3.2 运动手环监测法
        3.3 身体测量方法
        3.4 数据录入
        3.5 分析方法
    4 质量控制
    5 知情同意
    6 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肇庆中职医学生体育与营养对体质健康促进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中职医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3.2 中职医学生体力活动水平及其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3.3 中职医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及其与体力活动、体质健康的关系
    3.4 中职医学生膳食营养摄入情况及其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3.5 中职医学生营养KAP及其与膳食营养、体质健康的关系
    3.6 不同层面的体育因素与营养因素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中职医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
    4.2 体育因素对中职医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4.3 营养因素对中职医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4.4 体育与营养对中职医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协同性与统一性
    4.5 学校中体育与营养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附录2 2018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附录3 体力活动问卷
附录4 体育锻炼态度量表
附录5 24小时回顾法调查表
附录6 医学生营养KAP问卷
攻读在职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能量平衡相关行为与体质健康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北京市4-6年级小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体质健康相关研究
        1.2.2 儿童青少年能量平衡相关行为的研究现状
        1.2.3 儿童青少年能量平衡相关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测试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市4-6年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3.1.1 4-6年级小学生体质整体测试结果
        3.1.2 4-6年级小学生身体形态统计分析
        3.1.3 4-6年级小学生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统计分析
        3.1.4 4-6年级小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统计分析
        3.1.5 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描述性统计
    3.2 北京市4-6年级小学生能量平衡行为现状与相关分析
        3.2.1 体质健康与饮料摄入行为
        3.2.2 体质健康与每周早餐摄入频率现状
        3.2.3 体质健康与日常体力活动现状
        3.2.4 体质健康与视屏时间现状
        3.2.5 体质健康与能量平衡相关行为的相关分析
    3.3 北京市4-6年级小学生能量平衡相关行为影响因素
        3.3.1 个人方面
        3.3.2 家庭环境因素
        3.3.3 学校环境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Ⅰ
附录 Ⅱ

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营养与能量消耗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时空社会学视角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模式研究[D]. 朱厚伟.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的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D]. 蔡子冰.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4]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西方现代体育健身的比较研究[D]. 颜芬. 武汉体育学院, 2020(08)
  • [5]昆明市悦跑圈APP跑团参与者的群体特征研究[D]. 符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6]天津市部分高校硕士研究生日常体力活动水平与身体成分的相关性[D]. 王剑.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7]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的实践研究[D]. 刘玥. 西南大学, 2020(01)
  • [8]昌吉市3270例中学生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研究[D]. 李纪蒙.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肇庆中职医学生体育与营养对体质健康促进影响的调查研究[D]. 黄苏群.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2)
  • [10]能量平衡相关行为与体质健康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北京市4-6年级小学生为例[D]. 刘璐. 沈阳体育学院, 2019(07)

标签:;  ;  ;  ;  ;  

体育生营养与能量消耗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