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选出今年我省十大新闻事件及十大新闻人物

本报评选出今年我省十大新闻事件及十大新闻人物

一、本报评出今年我省十大新闻事件 十大新闻人物(论文文献综述)

杨雪[1](2021)在《框架理论视角下《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甘肃日报》2018年6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脱贫攻坚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框架理论为支撑,对所涉及的720篇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在研究中运用坦卡特的框架清单,并结合研究需要,从报道数量、报道地域、报道视角、报道体裁、报道版面、报道主题、报道倾向、消息来源八个方向进行了类目建构。得出《甘肃日报》在脱贫报道中,数量稳中有所增加、地域涉及广泛但有重点、官方视角为主、消息通讯体裁并重、版面数量多并增加专版、正面倾向为主、政治类主题多、官方消息来源占比高等报道特点。又通过臧国仁教授的三层次框架理论,总结出《甘肃日报》在脱贫相关报道中常使用的框架为:政治政策框架、典型引领框架、脱贫措施框架、成效对比框架,其中政治政策框架占比最高。呈现出的特征为:政策指引性强、党报属性明显、正面宣传为主、注重舆论引导的特点。相应的也可以发现,在《甘肃日报》的脱贫新闻报道中存在着报道主题比例不均衡、从官方视角进行的报道多、对于脱贫主体的报道占比较小、文风、结构方面的固化问题、相应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行使少等问题。

刘环宇[2](2019)在《《贵州日报》对多彩贵州的形象报道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贵州发展颇为受限,加之历史沿革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导致贵州一直处于我国经济欠发达省份之列。纵观过去发展可以发现,贵州文化鲜为人知,贵州形象对外缺失,“夜郎自大”、“黔驴技穷”成为外界对贵州的一种普遍印象。贵州形象在对外传播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充分说明了媒体在塑造与传播贵州形象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要使人们充分了解和精准解读到贵州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不只是单一地提高贵州的知名度,而是要重点关注和加强贵州整体形象在整体性、内在性、前瞻性、可持续性等方面的塑造与传播。作为贵州省唯一的中共省委机关报,《贵州日报》不仅是贵州省党委对外宣传中的“口舌”,更是代表了省委省政府对外打造、宣传多彩贵州形象的最权威、最具代表性的展示平台,因此选取该报作为本文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意义。此次研究中,笔者将《贵州日报》视为研究主体,采取抽样调查法展开探讨,以与“多彩贵州”相关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作为研究区间,通过定量分析的内容分析法,完成样本编码后采取SPSS统计分析,同时采用定性研究的话语分析,观测《贵州日报》居于当地官方角度对贵州的形象报道特点,尝试分析出媒体在塑造贵州形象过程中存在的欠缺,以期对贵州媒体今后如何利用媒体进行内容和话语生产建构良好的贵州形象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总结概述了研究背景,“多彩贵州”形象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贵州日报》关于“多彩贵州”报道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多彩贵州”报道的内容分析。笔者主要介绍了选取对象的原因和样本选取以及类目构建。以定量内容分析法入手,从报道主题、报道体裁、报道篇幅、报道版面四个维度对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分析出《贵州日报》关于“多彩贵州”报道的特征:主题角度多样化,官方视角突出;消息短小精悍通讯内容详实,主要以消息、通讯为主;态度积极,以正面报道为主;篇幅主要呈现在800字以下;媒体重视,头版居多。第三部分是“多彩贵州”媒介形象的话语分析。笔者借鉴梵·迪克的新闻话语理论,从宏观文本结构、微观话语结构及风格和修辞手法三个层面分析了《贵州日报》报道“多彩贵州”的新闻话语特点,解构了“多彩贵州”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第四部分是对塑造“多彩贵州”形象的综合评析。通过对《贵州日报》的报道观察发现了三个问题:第一该报纸报道主题两极化严重;第二月度报道量起伏大;第三“模板式”报道严重等。第五部分是对“多彩贵州”形象塑造的反思和建议。在今后的报道中应该精准形象定位,平衡主题关注点,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减少“模板式”报道,加入一些批判性报道。

杜谨妤[3](2019)在《贵州党报环境新闻框架研究 ——以《贵州日报》(2007-2017)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贵州生态资源十分富足,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优势,同时它的生态资源又极为脆弱,一旦破坏便难以恢复,比如,独有的喀斯特地貌,极易造成泥石流和水土流失。故而,政府应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并向人们宣传教育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时代背景给新闻学术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选题,对贵州省的环境新闻进行理论研究,所得成果对贵州各级政府改进环境信息传播和媒体如何进行环境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贵州日报》是贵州省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综合性党报,它的环境新闻报道不仅反映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对中央生态文明战略的理解,而且反映了贵州省委省政府如何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更反映了贵州党媒的环境新闻报道理念。因此,笔者选取《贵州日报》2007年至2017年环境新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构造周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307篇,运用甘姆森框架理论作为理论指导。该理论强调框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框架是主观的建构,但这种建构又是以客观事实的界限与选择加以实现。结合新闻报道的特征,本文对新闻框架进行定义:新闻框架指媒体处理新闻事实的思维模式,以及在思维模式中所体现的价值观,这一抽象的思维模式及价值观体现在媒体对事实的选择、重构以及符号表达中。依据此定义,考虑研究的操作性,本文将新闻框架分为两个层次:框架内容与框架形式,二者互为表里。框架内容侧重考察新闻报道的议题,包括报道数量、主题分布、倾向性等研究维度;框架形式侧重考察新闻报道的手法,包括报道视角、消息源、报道体裁等研究维度。框架内容与框架形式的有机结合,形成该媒体的新闻框架模式。研究发现《贵州日报》环境新闻在报道中构建出成就主导型框架、绿色发展框架、数据事实框架。形成这三种框架的原因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层面分析,得出缘由:作为党报,它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决定它整体框架基调是正面积极的;贵州经济发展需要生态经济作为重要组成力量,需要它对生态经济设置长期议题,引导公众关注;在整个社会倡导绿色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它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报道中去教育、塑造公众的环境价值观,从单纯的保护环境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单一谈论环境问题到将环境融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中去考量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但是它在公共话语权、风险议题构建、报道深度性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此,本文提出相应建议增加环境风险报道、开设专栏,加深环境研究、培养专业记者。

李淑娟[4](2019)在《《健康报》头版报道的健康议题研究(2007-2018)》文中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受众通过媒体获取信息,媒体传播的健康新闻报道会对受众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从事健康新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建构主义为研究视角,将2007年以来《健康报》的头版报道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探究《健康报》头版报道的议题建构与演变。研究问题包括:(1)《健康报》头版报道建构了什么样的健康议题?(2)《健康报》头版报道是如何建构健康议题的?(3)《健康报》头版报道的健康议题建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通过梳理《健康报》相关文本,对《健康报》头版报道建构的议题内容、议题建构的方式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中的规律,进而探析健康议题建构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当下的健康报道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是一种文本分析,基于学理上的归纳和思考,作为基础研究。全文共五章,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绪论、论述以及结论。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理论基础、核心概念以及研究设计等进行了梳理与介绍。第二部分为论述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以及第五章。第一章主要回答了本研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即《健康报》头版报道建构了怎样的健康议题?主要对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主题、体裁、事实来源、新闻报道基调以及涉及的地域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和第三章共同回答了本研究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健康报》头版报道通过哪些方式对健康议题进行建构,主要从结构和话语两方面进行探讨。第四章对《健康报》头版报道的健康议题建构的总体演变、不足以及启示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第五章基于前文的归纳总结,主要从政治、科学技术、国民观念以及健康传播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进一步探究健康议题建构的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思路不断层层深入,通过分析现象进而探究事物背后的力量。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的论点进行了更加确切的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也对本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本文从内容、结构和话语三个方面对2007—2018年以来《健康报》头版报道的文本进行了分析,经研究发现,《健康报》头版报道在健康议题的建构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报道议题的时代性。第二,报道基调趋于理性。但《健康报》对健康议题的建构并不全面,还没有将健康议题定位成一个对社会公众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问题。经研究发现,《健康报》在公共健康议题的建构方面存在的不足有:第一,健康议题的建构范畴有限。第二,健康议题建构的话语失衡。第三,健康议题建构的思维模式过于单一。为此,为提高我国健康报道水平,笔者认为首先要客观全面的建构健康议题。其次,要平衡多元主体的媒介话语权。最后,要有灵活多元的报道思维。《健康报》头版报道建构的健康议题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主要受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医疗科技、国民健康观念以及健康传播等因素的影响。

袁圆[5](2017)在《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研究 ——以“利群阳光”为例(2008-2016)》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我国人均GDP突破5.2万元大关并且每年在呈稳步增长趋势,中国人民生活的总体水平日益提高。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兴起以及自媒体的发展,微博、微信的使用让人人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微公益的发起者。现如今研究微公益的文章日益在增多,然而与新媒体相对的传统媒体,其对于公益事业发展的作用仍不可忽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最早可见于我国的新闻媒体报道,1903年申报刊登《敬募山东急赈》,此后媒体逐渐认识到公益报道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公益报道。《新安晚报》作为安徽省内最具影响力的都市报媒体,自创办之日起就致力于公益事业的报道,从最初简单的"救助式"报道到对环境、卫生、教育、公共安全等全方位公益报道。然而在新安晚报参与的众多公益报道中,助学公益报道可以说独树一帜,既有零散的求助式报道,也有公益品牌栏目。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在省内其他媒体的同类型报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很好的诠释了"为老百姓办报,给老百姓看"的宗旨,在帮助寒门学子走进校园的同时,对于安徽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面对各种新媒体助学公益的快速发展,新安晚报作为一家传统媒体,其助学公益的报道内容如何?拥有怎样的传播策略以及其助学公益报道呈现的特点与影响是怎样的?在新媒体公益欣欣向荣的局面下,传统媒体的助学公益发展遇到瓶颈,新安晚报的助学公益报道需寻找突破点,其未来如何改进与发展?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典型案例——利群阳光进行分析,探讨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与影响及其助学公益报道如何更好的发展下去。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按照这个思路,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来源及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此外,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合进而了解目前国内具体的研究概况,以及如何寻找本论文研究的落脚点。由于本论文是以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为研究对象,所以着重说明了在论文写作的操作中将运用哪些研究方法以及该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章是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现状。首先对与本文相关的概念进行解释,从而可以让读者清晰的知道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的大致内容。此外,对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的缘起进行分析,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最后一节是在对其助学公益报道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报道类型进行归类。第二章是对新安晚报典型公益助学栏目——利群阳光的助学报道分析,笔者首先突出了媒体以及报道样本选择的原因。通过对9年间263篇助学公益报道的进行内容分析,主要是从新闻报道标题、主题、图片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在论文的第三章进一步对新安晚报利群阳光助学公益报道的策略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阐述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的特点及其影响。最后一部分是在笔者前期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的不足以及未来发展建议。

李文冰[6](2016)在《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媒介形象研究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浙商,一般指浙江籍人士在浙江省内外从事创业活动的商人群体。本研究所界定的当代浙商,是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诞生的特有的商人群体。当代浙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浙商在追求财富的路途上,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推动下,逐渐孕育、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公共形象,这一形象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极具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浙江经济和浙商影响力的提升,浙商报道成为中国媒体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浙商媒介形象通过媒介得以呈现,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又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时代特征,浙商媒介形象所内含的浙商精神、浙商文化又对浙江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浙商同时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媒介在成功呈现和传播浙商文化过程中塑造并发展了自身,形成了与浙商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有“当代中国第一商帮”之称的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的主旨之一,是通过审视浙商形象进入公众视野的历史发展,探讨媒介是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框架建构以及话语策略将浙商纳入报道议题并加以呈现的?媒介呈现了怎样的浙商形象?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背后,有怎样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文化推动力量?报纸媒体在形塑、呈现浙商形象时,存在哪些问题?浙商发展的兴衰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对浙商的褒扬和批判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对浙商媒介形象呈现进行考察,既能丰富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的另一研究要旨在于通过梳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历程,透视媒介与社会、媒介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抽样选取《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浙商报道文本,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报纸浙商报道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及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浙商通过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断获得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日益走向中国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心。报纸媒体通过命名与身份书写、断言式言语行为和话语隐含意义的表达,遵循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政治话语和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三种叙事模式,勾勒出浙商从“草根商人”向肯吃苦、善经营的“闯天下”创富群体形象、从“财富”浙商向“责任”浙商、从“功利”浙商向“公利”浙商、从传统创业形象向变革和创新形象转变的历程,从而呈现出浙商作为当今中国“第一儒商”的形象。本文认为,浙商媒介形象是多元力量共同建构和呈现的结果,标示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浙商新闻报道始终是传统媒体在与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各种权力场域关系中进行的,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的交互是贯穿浙商报道或明或暗的主线;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又离不开媒介推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众传媒及其生态的变迁,既是不同阶段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动因又是结果;浙商也在在自塑的努力中共同完成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研究发现,处在多种场域关系中的报纸传媒,在呈现浙商形象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传播偏向,在呈现浙商形象时因陷入框架化、模式化、学科化的泥沼整体上存在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以及“人”的迷失,这在大众传媒充分发展、媒介生态深刻变迁、数字化媒体蓬勃兴起的当今时代不能说不是一种缺失和遗憾。相形之下,网络新媒体对浙商形象呈现的不遗余力和畅所欲言能给传统报纸媒体带来诸多启示,此外,新闻形态之外的各种浙商题材电视剧虽是浙商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但其蓬勃发展的态势及其所呈现的浙商形象的丰富性和鲜活性也是值得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借鉴和反思的。基于对浙商媒介形象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当下中国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分析,本文最后提出对报纸媒体在多媒体图景和新媒体环境下浙商媒介形象再现的思考。

卢昊杨[7](2016)在《《河南新闻联播》栏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南新闻联播》作为河南电视台的老牌节目,围绕河南省发生的重大事件、河南省领导的重要活动、河南省的大政方针以及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方面进行报道,在做好党和政府“喉舌”角色的同时,也是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该栏目的定位以宣传功能为主,设置党政宣传、舆论监督等功能,不仅是对外宣传河南省形象,更是对内进行信息的传递和舆论的引导,因此栏目的受众定位是所有的河南公民。《河南新闻联播》栏目的取材以时政新闻为主,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以正面新闻为主打内容。该栏目以政治性、导向性和权威性为价值取向,直接体现舆论导向,宣传党的大政方针,报道重大新闻事件,其价值取向更是深刻影响了栏目的叙事风格。《河南新闻联播》栏目具有固定的叙述者和广大的接受者,且每一条播出的新闻是具体的叙述内容,而整个节目则是数个叙事行为的集合。该栏目以全知叙事视角,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新闻叙事,形成立体的叙事框架。此外,栏目形成了以言语语篇为主,画面语篇为辅的传统叙事结构。在广电体制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尤其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河南新闻联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发展中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栏目自身原因体现在“尴尬”的定位,如传播体制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矛盾,以及栏目的新闻报道组织不科学,如新闻报道缺乏统筹安排、策划意识和画面语言不足等等;栏目所面临的外部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新媒体的冲击和央视及省台内部其他新闻栏目的压力。《河南新闻联播》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栏目,主旋律应当唱出好声音,因此,该栏目要从坚持人文化理念和培养互联网思维两方面去转变传播理念,通过新技术来创新栏目的报道方式和新闻语态,从民生类报道议题和直播题材不断拓展新闻报道领域,从全媒体的高度出发,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如此,《河南新闻联播》栏目在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浪潮下,才能更加健康、科学、快速地发展。

陈竽秀[8](2015)在《刑事案件的媒介景观—我国刑事案件报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被视为是“热血时刻”,媒体和法学家都心存“个案推动中国司法改革”的命题,媒体对后来邱兴华案、李昌奎案等刑事案件的报道都希冀着热血时刻的再一次到来。本文选取《法制日报》、《南方周末》和《新闻晨报》三种分别定位于宣传性机关报、精英知识分子、都市民众的报纸的框架呈现、叙事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看其对刑事案件的呈现有何差异。此外,本文还分别选取了三家媒体共九编辑记者进行访谈,希望能够从权力实践的角度细致地勾勒记者刑事案件报道的影响性因素,同时对共四至五位刑法学学者、法治新闻领域学者和法官进行访谈,希冀归纳媒体在刑事案件报道中存在的不规范媒介行为,并对了解刑事案件报道中各种社会力量此消彼长的背后原因有所助益,同时也对促进媒体与司法良性关系的形成能更好地提出建议。最后,从内容分析、访谈分析和文献分析中总结出媒介在刑事案件报道中履行了何种功能。本研究发现,《法制日报》呈现较多的法律责任框架、宣传式的叙事模式,《南方周末》呈现较多的是冲突框架和司法质疑框架、故事+调查的叙事模式,《新闻晨报》呈现较多的是法律责任框架和冲突框架、故事式的叙事模式。另外,记者对刑事案件的报道受社会力量控制力量、消息来源的协商和互换等因素影响。最后,本文发现媒体在法治社会转型中起着提升司法体制透明度、促进形成问责制度和提高民众法律意识的社会治理工具的作用,并对媒体如何更有责任地进行法治报道提出由法院和媒体共同主导建立一套以司法机关为主导、媒介自主规范为辅的法治报道机制。

李彬[9](2015)在《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文中提出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新闻变革似有一种正反合的三部曲:八十年代高度政治化、九十年代去政治化与新世纪以来再政治化。文章由此政治视角审视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系列演化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在纷繁复杂、众语喧哗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梳理归结中国新闻变革之轨迹、踪影与脉络。

燕志华[10](2014)在《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报是中国当代一个巨大的政治文化现象,它在新闻议程设置、热点话题参与、主流价值观塑造、重大事件传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新华日报》作为经济社会事业异常发达的江苏省的省委机关报,新闻报道主要是围绕江苏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而展开的,是国内着名的省级党报。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新华日报》为例,对其头版的历史、现状以及各个新闻要素的变迁进行研究,提出党报反映的社会变迁具有“时AI写作意”的特征,同时对党报及其发展状况做出客观评价。论文属于个案研究,通过对《新华日报》头版进行资料统计和分析,在论证党报的“写意”特征之外,也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党报头版的政治性是否掩盖了新闻性?头版会议和领导人报道占据多大的比例?从党报的头版能否研究社会变迁?党报是否关注民生?是否有足够的舆论监督,以及是否有效?集体主义语境下的个体人物的报道有什么样的特点?党报的话语风格有什么变迁?等等。论文选择了《新华日报》从1978年起16年、总共1300多个头版为研究范畴,分别以农业、民生、舆论监督、头版头条、话语风格、个体人物报道频率、重大事件报道策略等为重点进行了内容和变迁分析。此外,对科技、文化、交通、环境、社会、教育、外交、卫生等要素也进行了一定的统计分析。论文综合运用了社会变迁、社会传播、议程设置、“把关人”、文化堕距等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以抽样法、文献法和访谈法为主。此前对党报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纯粹的新闻视角、党报议题设置以及舆论引导的角度来进行的,而本文是以变迁的视角来进行研究,通过对多项主题要素进行考察,获得了较多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结论认为:党报是以“写意”方式概括性地反映社会变迁。论文还认为,《新华日报》头版在政治性和新闻性的博弈中,后者占据了上风;通过对头版新闻要素的统计,可以看出社会变迁的主要脉络;头版的民生报道渐渐增多,并成为报道的重点;舆论监督不足,但开始强化;个体报道数量增多的背后,是党报“意识形态焦虑”;话语模式从政治话语走向平民话语,等等。此外,论文指出党报影响力下降原因之一在于市场化不足,提出党报必须警惕“传播失灵”的危机。认为党报未来要发展,必须进行转型。

二、本报评出今年我省十大新闻事件 十大新闻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报评出今年我省十大新闻事件 十大新闻人物(论文提纲范文)

(1)框架理论视角下《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源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框架理论研究综述
        1.3.2 脱贫攻坚报道的研究现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框架理论
        1.4.2 脱贫报道
    1.5 研究设计与方法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设计
        1.5.3 分析类目的建立
        1.5.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甘肃日报》脱贫新闻报道的类目分析
    2.1 报道数量:稳中有所增长
    2.2 报道地域:涉及全省重点突出
    2.3 报道视角:以官方视角为主
    2.4 报道体裁:消息、通讯为主
    2.5 报道版面:版面多、要闻版为主
    2.6 报道倾向:负面倾向过少
    2.7 报道主题:以政策动态为主
    2.8 报道来源:自采新闻数量多
    2.9 章节小结
第三章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的新闻框架分析
    3.1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框架类型
    3.2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框架及文本分析
        3.2.1 政治政策框架:脱贫政策发布解读
        3.2.2 脱贫措施框架:体现具体措施
        3.2.3 典型引领框架:正面宣传塑造正面形象
        3.2.4 成效对比框架:体现脱贫成效
    3.3 章节小结
第四章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的特点与问题
    4.1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的特点
        4.1.1 政策指引性强,党报属性明显
        4.1.2 正面宣传为主,注重舆论引导
        4.1.3 “软化”硬新闻
    4.2 《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的问题
        4.2.1 报道主题比例不均衡
        4.2.2 报道结构、文风固化
        4.2.3 舆论监督缺位
        4.2.4 报道来源偏强势
    4.3 章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本文研究样本

(2)《贵州日报》对多彩贵州的形象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理论意义
        (三)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多彩贵州”形象的研究
        (二) 关于《贵州日报》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贵州日报》关于“多彩贵州”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一) 选取《贵州日报》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二) 样本的选取
    二、研究设计
    三、《贵州日报》关于“多彩贵州”报道的统计分析
        (一) 报道时间及数量总体分析
        (二) 报道主题统计分析
        (三) 报道体裁统计分析
        (四) 报道篇幅统计分析
        (五) 报道版面统计分析
    四、变量交差分析
        (一) 主题与体裁交叉分析
        (二) 主题与篇幅交叉分析
        (三) 主题与版面交叉分析
    五、《贵州日报》关于“多彩贵州”报道的内容分析总结
        (一) 从新闻主题上看
        (二) 从新闻体裁上看
        (三) 从新闻篇幅上看
        (四) 从新闻版面上看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州日报》关于“多彩贵州”报道的话语分析
    一、宏观文本结构分析
        (一) 标题结构图式
        (二) 导语结构图式
        (三) 主体式结构图式
    二、微观话语结构分析
        (一) 文本结构
        (二) 词汇
    三、风格与措辞分析
        (一) 措辞风格
        (二) 引语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贵州日报》建构“多彩贵州”形象的综合评析
    一、“多彩贵州”在《贵州日报》呈现的特点分析
        (一) 以城市战略为背景,加大宣传力度
        (二) 突出地方特色品牌,展现多元文化内涵
        (三) 报道政府为主,弘扬正能量
        (四) 新闻偏硬性,专访报道是特色
        (五) 顺事宣传,积极展现
    二、建构“多彩贵州”形象是否全面客观
        (一) 关于客观性和全面性的解释
    三、《贵州日报》塑造了相对客观全面的“多彩贵州”形象
        (一) 深度挖掘新闻背景,力求客观全面
        (二) 区分事实与评论,规范引用新闻引语
        (三) 报道主题丰富多元,兼顾多样报道方式
    四、《贵州日报》构建“多彩贵州”形象存在的问题
        (一) 月度报道量起伏大
        (二) “模板式”报道严重
        (三) 报道主题两极化严重
        (四) 新老媒体资源缺少整合,互动不足
第五章 《贵州日报》对塑造“多彩贵州”形象的思考与建议
    一、精准形象定位,加大形象专栏的宣传力度
    二、平衡报道主题,增大体裁范围
    三、结合新媒体,正确引导舆论方向
    四、适时加入批判负面的报道
    五、减少模板式报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3)贵州党报环境新闻框架研究 ——以《贵州日报》(2007-2017)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框架理论
        (二)环境新闻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二)抽样
        (三)框架分析法
    六、创新之处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支撑
    一、环境新闻学
    二、框架理论
第三章 框架内容:议题分析
    一、报道数量:呈曲线上升趋势
        (一)环境突发事件是环境新闻报道的直接因素
        (二)政府重要工作设置环境新闻议题,增多报道数量
    二、主题分布:关注范围广泛,绿色产业占比最大
        (一)绿色产业报道:生态经济发展势头正好
        (二)参与报道:突出政府工作
        (三)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报道:多方努力,初见成效
        (四)城市建设报道:内容单一
        (五)防治报道:紧跟突发事件
    三、倾向性:正面、中立报道为主要基调
        (一)以党性和宣传性为主
        (二)问题报道缺失
    四、小结:生态经济与政府工作议题为主线
        (一)构建生态经济发展议题
        (二)构建政府工作议题
第四章 框架形式:报道方式
    一、报道视角:以零聚焦视角为主
        (一)零聚焦视角:叙事自由,但缺乏可信度
        (二)外聚焦视角:是客观报道最有力的报道视角
        (三)内聚焦视角:见证中融入情感
    二、消息源:显示媒介话语中党和政府的主体角色
        (一)政府信源构建生态环境领导者形象
        (二)民众、媒体、公司企业、专家学者、环保组织成辅助参考信息
    三、报道体裁:消息为主,通讯为辅
        (一)报道注重时效性
        (二)停留于浅层信息传播
    四、小结:运用客观报道手法为主
        (一)语言整体风格严肃
        (二)精心选择的客观事实
第五章 环境新闻框架现有模式
    一、框架现有模式
        (一)成就主导型框架
        (二)绿色发展框架
        (三)数据事实框架
    二、框架成因
        (一)政治因素:党报使命决定框架基调
        (二)经济因素:生态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社会因素:塑造公众环境价值观
第六章 环境新闻框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不足
        (一)存在第三方失语现象
        (二)缺少环境风险议题建构
        (三)缺少深度剖析
    二、改进措施
        (一)增加环境风险报道
        (二)开设专栏,加深环境研究
        (三)培养专业记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4)《健康报》头版报道的健康议题研究(2007-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核心概念
    (六)研究设计
一、《健康报》头版报道的内容分析
    (一)类目构建及编码说明
    (二)抽样及样本收集
    (三)样本分析
    (四)《健康报》头版报道在内容上对健康议题的建构
二、《健康报》头版报道的结构分析
    (一)样本收集
    (二)《健康报》头版报道文本结构分析
    (三)《健康报》头版报道在结构上对健康议题的建构
三、《健康报》头版报道的话语分析
    (一)话语风格分析
    (二)修辞分析
    (三)《健康报》头版报道在话语上对健康议题的建构
四、《健康报》头版报道的健康议题总结
    (一)《健康报》头版报道的健康议题演变
    (二)《健康报》头版报道的健康议题建构的不足
    (三)我国健康报道建构健康议题的启示
五、《健康报》头版报道的健康议题建构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导向
    (二)医疗科技的发展
    (三)国民健康观念的进步
    (四)健康传播方式的变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编码表及编码指南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研究 ——以“利群阳光”为例(2008-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概况
        一、《新安晚报》相关研究
        二、传统媒体与公益报道
        三、新媒体与公益报道
        四、助学公益报道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现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公益与公益精神
        二、慈善报道与公益报道
        三、公益媒体与民间公益
    第二节 《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发展缘起
        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报社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媒体的竞争激烈
        四、公益事业发展需媒体助益
    第三节 《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的类型
        一、受众求助式零散报道
        二、企业赞助式集中报道
第二章 新安助学公益报道典型案例分析——"利群阳光"报道内容分析
    第一节 研究案例说明
        一、媒体选择
        二、样本选择
    第二节 "新安·利群阳光助学"公益报道内容分析
        一、报道体裁分析
        二、报道主题分析
        三、报道地域分析
        四、新闻标题分析
        五、图片应用分析
第三章 "新安·利群阳光助学"公益报道策略分析
    第一节 "新安·利群阳光助学"公益报道的报道流程
        一、策划与启动
        二、媒体信息发布
        三、案例寻找
        四、呼吁与动员
    第二节 "新安·利群阳光助学"公益报道的报道策略
        一、活动定位:承担社会责任,传播公益理念
        二、受众定位:提供丰富讯息,满足受众需求
        三、语言应用:报道平铺直叙,态度朴实温情
        四、编辑策略:集中美化版面,扩大报道影响
第四章 新安助学公益报道的特点及影响
    第一节 新安助学公益报道的特点
        一、重视人文关怀
        二、注重报道时机
        三、各部门打破隔离状态
        四、媒企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第二节 新安助学公益报道的影响
        一、受助者获得直接的经济资助
        二、媒体社会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促社会公益理念的传播
第五章 新安助学公益报道的思考
    第一节 新安助学公益报道的不足
        一、助学报道略有煽情,受助者个人信息保护不充分
        二、不时复制报道流程,新闻报道创新性不够
        三、媒介事件式的助学活动,传播效果不尽人意
    第二节 新安助学公益报道的发展建议
        一、公益报道力求专业化
        二、跨界合作扩大公益报道空间
        三、整合报社资源实现公益报道全媒体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浙商研究
        二、关于媒介形象研究
        三、关于浙商媒介形象研究
        四、评析与展望:浙商媒介形象呈现与浙商研究的合流与研究发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与基本概念
        一、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
        二、基本概念
第一章 浙商媒介形象的历时性分析
    第一节 浙商的旧读与新解
        一、“商”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沧桑变迁
        二、商帮文化与浙江商帮
        三、改革开放与浙商的重新崛起
    第二节 浙商形象的媒介话语嬗变
        一、“儒商”和“奸商”——中国古代浙商的形象悖论
        二、“新式商帮”形象和“红顶商人”的命运——近代浙商的双重印记
        三、“当代第一儒商”形象的呈现——新时期浙商媒介形象的总体特征
    小结
第二章 内容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变迁的基本描述
        一、类目建构与操作化说明
        二、版面、篇幅、报道类型和报纸类别的基本分析
        三、浙商主体身份和角色属性演变的统计分析
        四、浙商形象呈现议题变化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当代儒商——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一、“当代儒商”的内涵
        二、“当代儒商”框架的主导性呈现
    第三节 他者框架——不同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比较分析
        一、他者呈现的基本样貌
        二、不同类别媒体他者呈现的比较分析
    小结
第三章 话语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叙事策略
    第一节 媒介形象呈现中的话语与话语理论
        一、批判话语分析理论
        二、作为新闻的话语
    第二节 身份书写、权力话语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命名与身份书写
        二、断言式言语行为与权力话语
        三、话语的隐含意义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第三节 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交互下的叙事模式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
        二、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
        三、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
    小结
第四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多元力量及其互动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社会动因
        一、经济场域的生成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二、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三、社会价值观念转型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媒介推手
        一、传媒生态变迁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二、媒介场域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三、传媒与浙商对浙商媒介形象的同构与互动
    第三节 浙商自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浙商媒介事件与形象呈现
        二、浙商政治参与与形象呈现
        三、浙商企业形象传播与形象呈现
    小结
第五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批判与反思
    第一节 断言和肯定式新闻中的浙商媒介形象话语遮蔽与理想化
        一、肯定式新闻与浙商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
        二、明星浙商的卡里斯玛光环与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
        三、宣传导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模式化”与“人”的缺失
        一、“模式化”呈现与“人”的缺失
        二、“模式化”呈现与“个体”形象的缺失
        三、“模式化”呈现与“个性”形象的缺失
    第三节 多媒体形态下报纸媒体浙商形象呈现的不足与反思
        一、多媒体形态下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立体化图景
        二、多媒体时代报纸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反思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河南新闻联播》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河南新闻联播》栏目特征
    (一)栏目定位与版块设置
        1.栏目定位
        2.版块设置
    (二)取材特点
        1.《河南新闻联播》常规内容
        2.《河南新闻联播》取材偏向
    (三)价值取向
        1.政治性
        2.导向性
        3.权威性
    (四)叙事风格
        1.《河南新闻联播》叙事主体
        2.《河南新闻联播》叙事结构
二、《河南新闻联播》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新闻联播》栏目“尴尬”的定位
        1.传播体制与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矛盾
        2.栏目导向与市场导向的矛盾
    (二)《河南新闻联播》面临新媒体冲击
        1.传统媒体地位改变
        2.广告数量减少
        3.信息传播方式滞后
    (三)同行竞争日趋激烈
        1.央视《新闻联播》的竞争压力
        2.省台内部多频道新闻竞争压力
    (四)《河南新闻联播》存在的问题
        1.新闻报道缺乏统筹安排
        2.新闻报道缺乏策划意识
        3.电视新闻画面语言不足
        4.电视新闻语言使用不当
三、《河南新闻联播》创新发展策略
    (一)转变传播理念
        1.坚持人文化理念
        2.培养互联网思维
    (二)创新报道方式与新闻语态
        1.运用新技术改变新闻报道方式
        2.丰富新闻报道样态
        3.创新新闻语态
    (三)拓展新闻报道领域
        1.民生类报道议题需不断拓宽
        2.直播节目题材和内容不断突破
    (四)《河南新闻联播》与新媒体的融合
        1.视频网站点播电视新闻常态化
        2.“微”传播——以节目内容节选和预先为主
        3.台网融合
        4.移动终端打造全媒体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刑事案件的媒介景观—我国刑事案件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动机和缘由
    1.2 研究背景
        1.2.1 司法改革的现状
        1.2.2 传声筒还是新闻商品?
        1.2.3 相关研究文献资料
        1.2.4 理论
        1.2.5 本文的创新点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问题
        1.3.3 研究方法
        1.3.4 样本选择与类目建构
        1.3.5 内容分析框架编码的信度检验
2 《法制日报》、《南方周末》和《新闻晨报》的框架分析
    2.1 基本资料分析
    2.2 《法制日报》新闻文本资料分析
        2.2.1《法制日报》的整体资料分析
        2.2.2《法制日报》的主题和框架分析
        2.2.3《法制日报》的消息来源的资料分析
        2.2.4《法制日报》:法律责任框架为主
    2.3 《南方周末》新闻文本资料分析
        2.3.1《南方周末》的整体文本分析
        2.3.2《南方周末》的主题和框架分析
        2.3.3《南方周末》的消息来源的资料分析
        2.3.4《南方周末》:冲突框架为主,司法质疑框架和道德评估框架并进
    2.4 《新闻晨报》新闻文本资料分析
        2.4.1《新闻晨报》整体文本分析
        2.4.2《新闻晨报》的主题和框架分析
        2.4.3 消息来源的资料分析
        2.4.4《新闻晨报》:冲突框架为主,法律/司法责任框架为辅
3 刑事案件报道的文本分析——以李某某案为例
    3.1 新闻视角的差异
        3.1.1《法制日报》:夹杂全知全能视角痕迹的纯客观叙述
        3.1.2《南方周末》:多元视角的复合视角
        3.1.3《新闻晨报》:人物限知视角
    3.2 叙事主体的差异
        3.2.1 作为代言人的《法制日报》
        3.2.2 作为观察思考者的《南方周末》
        3.2.3 作为见证记录者的《新闻晨报》
    3.3 叙事结构的差异
        3.3.1《法制日报》的宣传式叙事结构
        3.3.2《南方周末》的调查+故事式叙事结构
        3.3.3《新闻晨报》的故事式叙事结构
    3.4 个案的框架建构与文本分析——以李某某案为例
        3.4.1 资料呈现
        3.4.2 文本分析:媒体对李某某案的建构
        3.4.3 小结
4 权力场域视野下的刑事案件新闻生产
    4.1 权力因素:宣传管理的逻辑
        4.1.1 法律法规的规制
        4.1.2 宣传政策的管理
    4.2 媒介组织:新闻选择和行业逻辑的冲突
    4.3 消息来源:利益、资源和话语的协商
    4.4 作为普通人和个体的记者
        4.4.1 个人职业付出与回报
        4.4.2 法律背景对记者从事刑事案件报道的影响
        4.4.3 缺乏法治新闻的操作共识
5 刑事案件报道的现状、困境和应对
    5.1 刑事案件报道的现状图景
        5.1.1 三种类型报纸的不同报道框架
        5.1.2 三种类型报纸的不同叙事模式
        5.1.3 权力视野下的刑事案件新闻生产
    5.2 媒介差异化、政治意志和司法改革视野下的刑事案件报道
        5.2.1 政治意志渗透下的刑事案件报道
        5.2.2 媒介差异化下的刑事案件报道
        5.2.3 政治、法律力量的在场与司法理念的缺席
    5.3 刑事案件报道的困境
        5.3.1 传播内容上的题材背离
        5.3.2 消息来源上的话语失衡
        5.3.3 刑事案件职业操作共识的匮乏
        5.3.4 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
    5.4 刑事案件报道中媒体的功能和角色期待
        5.4.1 作为社会治理和提供民众法律素养工具的传媒
        5.4.2 法治新闻报道的新图景
6 结语
    6.1 要解决的问题和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人员
附录二 访谈大纲
附录三 操作编码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纸媒与社会变迁
    一、社会变迁的“记录器”
        1、西方报纸与社会现实
        2、新闻史学视角下的中国报纸
        3、报纸叙事与社会转型
    二、中国特色的党报事业
        1、党报产生及社会属性
        2、党报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党报效应”
        4、读者群的社会分层
    三、时代“写意”:党报头版反映社会变迁的主要方式
        1、党报反映变迁的逻辑
        2、党报新闻:时代“写意”
        3、头版的“历史人格化”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方法
    一、媒体与社会变迁理论
        1、社会变迁理论
        2、传播制度与议程设置理论
        3、政治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二、国内党报研究成果梳理
        1、研究的热点
        2、党报头版研究的现状及成果
        3、党报研究典例:人民日报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抽样法
        2、文献法
第三章 新华日报历史变迁与社会特质
    一、研究对象的提出
        1、新华日报的历史和发展
        2、新华日报的特质
        3、历史地位及现实成就
    二、头版及议程设置
        1、舆论引导的主阵地
        2、“头版难题”
        3、议程设置与现实挑战
    三、头版的导向与社会
        1、意识形态导向
        2、改版与变化
        3、版面与社会的折射
第四章 头版新闻要素分类与分析
    一、党报头版头条
        1、地位及重要性
        2、头条与政治领导人报道
        3、头条新闻的内容与分类
    二、头版历年的新闻要素统计分析
        1、1978—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
        2、1989—1993年:从“六四”到“南巡”
        3、2000—2003年:进入WTO时代
    三、头版会议新闻的统计及变迁
        1、头版央地会议的“新闻拼图”
        2、头版会议新闻的变与不变
        3、党报会议新闻的“传播失灵”
第五章 新华日报头版与农业
    一、农业:党报头版报道中的“重中之重”
        1、农业在头版中的位置
        2、关于农业和土地关系的新探讨
    二、从农村到城市
        1、“农民话语”与“城市社会话语”
        2、城市社会的来临
        3、“农民的终结”及中国本土化争议
第六章 新华日报头版“个体”人物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1、西方社会学视野下的个人与社会
        2、近代以来国民性改造之下的个体与集体
        3、“个人”的现代性蕴含
    二、头版个体出现的频率
        1、“公”与“私”的宣传
        2、个体新闻出现的频率和变化
        3、“典型人物”的政绩化倾向
第七章 新华日报头版的“新闻维稳观"
    一、头版新闻报道的内在特征
        1、头版政治性与新闻性的隐性冲突
        2、头版领导人的形象诉求
        3、重大新闻的隐晦传播特征
    二、“新闻维稳观”的操作模式
        1、“六四事件”的新闻策略
        2、“基辛格角”的形成与传承
    三、“新闻维稳观”的未来发展
        1、“喉舌论”的极端化发展
        2、“维稳观”的三阶段
        3、新闻维稳的关键在于正确“发声”
第八章 新华日报舆论监督
    一、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一个传统
        1、舆论监督的历史形成
        2、舆论监督的必要性
        3、舆论监督的方式与成效
    二、舆论监督的流变
        1、从强力到困境
        2、“打死老虎”现象
        3、“内参”的现状与未来
    三、前景与路径选择
        1、舆论监督与宣传部门的“和谐”
        2、党委政府“撑腰”与舆论监督的困境
        3、评论成为党报舆论监督的新武器
第九章 新华日报头版新闻话语形式
    一、话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1、“话语”辨析
        2、话语模式
        3、话语折射
    二、党报话语的表达模式与风格
        1、《人民日报》国家话语的表达策略
        2、《中国青年报》的新闻叙述模式
    三、新华日报的新闻话语的变迁
        1、头版通讯标题的话语模式
        2、头版通讯内容的话语模式
        3、权威话语主体:从官员到专家
第十章 思考与前瞻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本报评出今年我省十大新闻事件 十大新闻人物(论文参考文献)

  • [1]框架理论视角下《甘肃日报》脱贫报道研究[D]. 杨雪. 兰州大学, 2021(12)
  • [2]《贵州日报》对多彩贵州的形象报道研究[D]. 刘环宇.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8)
  • [3]贵州党报环境新闻框架研究 ——以《贵州日报》(2007-2017)为例[D]. 杜谨妤.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8)
  • [4]《健康报》头版报道的健康议题研究(2007-2018)[D]. 李淑娟.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5]新安晚报助学公益报道研究 ——以“利群阳光”为例(2008-2016)[D]. 袁圆. 安徽大学, 2017(08)
  • [6]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D]. 李文冰. 武汉大学, 2016(01)
  • [7]《河南新闻联播》栏目研究[D]. 卢昊杨. 河南大学, 2016(03)
  • [8]刑事案件的媒介景观—我国刑事案件报道研究[D]. 陈竽秀. 暨南大学, 2015(12)
  • [9]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 李彬.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0]党报头版要素研究 ——以新华日报(1978-2003年)为例[D]. 燕志华. 南京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本报评选出今年我省十大新闻事件及十大新闻人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