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做好软盘投稿的科技期刊校对(论文文献综述)
吴爽[1](2021)在《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学交流不断获得新的工具和平台,传统的科学活动正面临更开放的环境,并可能引发整个科学系统的变革。Science 2.0让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使成果交流变成互动探索,成果刊布也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全面提升了科学交流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科学活动因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传统的科学运行机制也逐步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出现新变化、科学成果发布呈现新趋势、科学成果传播面临新问题,科学评价机制迎接新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科研主体走向了多元化的线上研究模式。一方面,网络时代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发的新模式。大小科学的在线重构使得知识和信息实现广泛的交融,网络所搭建的共建和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大科学项目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小科学实验装置和数据也被系统地集成和聚合。此外,专门的数字馆藏还有云存储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新难题,云计算管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关软件的开发也为大数据的在线并行分析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科研模式的转变促使在线协作成为常态,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从部分走向整体,同时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引领人类科学活动走向即时交流与全面协作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式平台将促使科学走向广泛而密集的合作,尤其是在线平台使众多学者的即时交互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力合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在线科研的众包模式将最大化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总之,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仪器的相互关联使科学活动走向全面开放与合作。在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平台的多样性和发布内容的丰富性逐渐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开放、高质、高效,基于网络本体的成果发布方式将成为未来科学交流的核心。首先,网络预发布平台已在一些学科渐成新规,不仅对论文成果发表的时效性有质的提升,同时解决了纸质预印本的众多技术难题,对传统首发权的确认机制发起了挑战。其次,开放获取期刊打破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垄断僵局,将在实践模式和运营机制上推动出版体系的变革和重塑。社交网络平台的盛行和盗版网站的搅局更是扰乱了现有发表规则和格局,倒逼出版商积极适应开放获取的新形势。这些都将促成所有学术成果实现免费开放与共享,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交流体系的障碍。最后,网络技术的提升会促使科学交流体系的各个功能的在线重构,网络本体发布的新模式不仅意味着科研全程的在线呈现,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发表,同时,也要时时都能得到评论和反馈,又有精准、迅速的过滤机制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和传播方式仍在摸索当中,但我们已经遇到了开放获取的路径偏差、优先权的判定疑难、评审机制的频频失效等难题。第一,开放获取在实践知识共享的理念过程中更着重于免费阅读文献导致其在制度设计、服务路径和运营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困难,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出版体系的各个功能及其价值,包括:权威的筛选机制、持续的认证过程,和对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从而在技术变迁中实现这些功能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构筑更加合理、高效、健康的学术出版体系。第二,科学活动全面开放、即时共享,由此必将引发科学发现优先权和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优先权的判定将由以科研成果为主转向关注整个研究过程,随着科研主体的不断变化、科研过程的全面开放,优先权归属面临新的判定难题,需要重新考虑划分标准和判定规则;其次是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由于科研成果发布方式从传统媒介向在线网络转移,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依据的优先权确认机制亟待更新。第三,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和科研的全程在线必然导致现有过滤机制遭受全面危机。一方面,网络同行评审机制依然作为评判在线科研成果价值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对其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学信息呈现多元化已经超过了传统过滤器的范围。实现信息流聚合和过滤的前提是面向整个科研流程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替代指标体系和定性化评论,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使得科学信息得到高效地利用。基于传统出版体系所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科学难以实现媒体转换历史惯性的突破。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依然局限在对论文的成果鉴定方面,不仅如此,正以一种扭曲的科研生态价值导向阻碍着科学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交流文化而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替代计量学旨在多元科学度量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评价对象多元化,可以识别并衡量学术成果的新形式,同时影响力的范围也被拓展了,除了全面衡量学术影响力,还包括科学成果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潜力。不过作为促进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发展依然还集中在论文级别的影响力的架构,并未真正开启向开放科学的过渡评价指标的构建,还需要以开放科学愿景和框架进行补充。随着替代指标的开发和成熟,势必就要改变激励结构,纠正失调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地考虑研究人员的产出,我们将走向一个更有用和更灵活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也是未来科学活动走向更加开放、进行全程协作的基础。
王威,杨晓娜[2](2020)在《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报稿源建设路径探析》文中提出媒体融合时代的来临,为学术期刊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旧出版模式融合进程不断加快。高职院校学报作为主办单位理论研究与交流的平台,要顺应时代,完善稿件管理流程;扎根学校,深挖校内优质稿源;跟踪作者,提高稿源学术质量;聚焦热点,提升学报学术影响;强化选题,组织学术专题出版,不断加强自身稿源建设,更好地承担起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为培养专业科研人才服务的重任。
刘爽[3](2017)在《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中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科技论文作为记录人类科技文明进展的工具,其发表形式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从早期只在小范围内交流的实验室报告,到如今可全球阅读的权威论文。然而,因为科技发展的不平衡,目前在绝大多数学科中,排名靠前的传统纸制期刊大多被国外各大出版集团所垄断,对我国科学研究非常不利,小则影响科研成果的认可、发表及影响力的形成,大则有损自有知识产权的保留、保护及经济利益的产生。幸运的是,随着新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论文的发表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助互联网的即时、开放、透明、免费等特点,研究人员可在不受传统期刊的“价格”与“许可”等约束条件下,快速发表自己科研成果,共享学术思想。因此,网络发表模式已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包括各大高校、科研机构及出版集团。如何提高全新网络发表模式下网络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供更好地网络科技论文发表服务等课题已成为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本文针对科技论文网络发表平台构建过程中的部分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包括网络开放存取共享平台及网络期刊平台。在网络期刊研究方面,重点从系统角度探讨了网络期刊的核心竞争力的演变机制、评价指标等核心内容,为后续中国一流网络期刊的建设提供基础支撑。网络开放存取共享平台构建上,依托全国部属高校主流研究群体的一手调研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开放存取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思路,进而为平台构建提供可行建议。本研究务实求真,所有数据取自真实调研或真实网站,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形成最终观点。具体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五个方面:首先,从科技论文发表模式演变入手,分析其共性点与不同点,总结各模式的优点与缺点。在此基础上,综述传统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标准、计算方法,分析影响力的评价原理。其次,考虑到网络学术期刊在发表模式、组织模式上的特点,创新性地从概念定义、内涵外延、系统构成等角度对期刊的两个评价标准“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开展深入探讨,提出了网络期刊组织结构、系统动力学等多因素的影响力分析模型。通过对比前人相关研究的出发点、核心目的等结果,作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更适合网络这一强生态系统环境,为本文后续研究对象奠定基础。第三,首次提出了基于系统分析理论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及演化机理理论。深入研究了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的内部及外部动力因素,探讨了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五种途径,并由此研究了竞争力的周期性变化特点,进而提出网络期刊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与培育增长点的方法。第四,构建了基于模糊矩阵与PCA算法的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分别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提出多因素联合评价模型。在多个实际网络期刊数据上的实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符合实际情形,求解简便,有利于帮助读者评价网络学术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本项研究内容促进了网络学术期刊评价理论的发展。第五,考虑到开放存取发表是今后论文发表的主流和趋势,而我国开放存取模式的论文尚未发展成熟,最后,针对开放存取特点设计问卷,结合优质部属高校科研资源,通过真实大数据分析我国开放存取基础环境,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开放存取实施办法,深入分析开放存取在我国主流科研人员中的发展现状和潜力。根据调研结果,对我国开放存取政策的实施提出建议。目前我国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基础理论模型与评价方法远未成熟,亟需深入研究。本文在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组成、演变特点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网络发表的重要形式—开放存取模式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建议。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推进我国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理论的发展,为加速我国网络期刊的发展,全面提升网络期刊核心竞争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李立[4](2013)在《科技期刊营销策略研究 ——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国际卒中杂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期刊集团化发展把期刊出版业带入了强者相争的时代。一些世界着名的期刊出版社已突破国家属地出版和市场的概念,基于全球范围参与市场竞争,并成为无国界的极具竞争实力的出版集团,不断推动中国的期刊出版国际化进程。无论是在欧美发达国家还是在第三世界国家,期刊出版社的营销理念已经逐步改进,大幅度提高了期刊文献的传播速度和经济效益。国内目前对于科技期刊这一小众媒体研究有限。科技期刊业既是出版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又是科技产业的一部分,其发展受到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同时,由于科技期刊的行业性和专业性,发展环境相对封闭,一直以来较少受到来自市场和竞争的压力。本文通过对一本国外医学科技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及其中文版营销策略的全面分析,并通过问卷对读者进行调查,针对科技期刊这一小众媒体的营销策略的研究。并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为例分析我国科技期刊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提出一些问题,给出改进的建议。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是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期刊发展环境的概况。第二部分是第三章,重点分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营销策略。第三部分根据对以上的分析,探讨国内科技期刊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为科技期刊体制改革提供建议。
蓝华[5](2009)在《基于过程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科技期刊是自然科学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学术创新水平的窗口。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所获得的新发现、探索到的新规律、创立的新学说、创造的新方法和积累的新知识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作为科学研究产出的重要载体,其重要地位日益突显。本文基于期刊的生产过程,通过对科技学术期刊质量进行系统研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建立科学、合理、适用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体系,为国家建立科学的期刊出版资源配置机制、减少期刊资源的浪费、调整优化期刊产出结构、促进科技期刊质量的实质性提升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科技学术期刊的特点,找出科技学术期刊的质量构成要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深入剖析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的影响因素,基于此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对生产流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素进行解析,并给出因果关系图,运用质量管理的思想对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控制点进行识别,以系统动态学的仿真方法模拟期刊质量因素的影响,据此制定质量控制措施。本文首先对科技学术期刊和质量控制进行定义,根据过程研究方法研究基于过程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从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的必要性、与传统产品质量控制的区别、流程设计和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分析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科技学术期刊过程质量控制机制,分析科技学术期刊过程质量控制的内涵与步骤、原则、模式,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过程质量控制模型,为研究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提供理论框架。在科技学术期刊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中,首先从科技学术期刊的形成过程角度分析其质量构成要素,将其归结为稿源质量、审稿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确定上述各质量构成要素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各主要影响因素对期刊质量影响的研究假设。最后建立期刊质量影响因素对学术期刊质量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包括模型的构建、模型的识别、模型的拟合以及模型的修正与确定,对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在科技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中,从科技学术期刊形成的过程角度研究期刊质量的评价与控制问题。首先建立基于期刊质量影响因素的期刊质量评价方法,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确定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对科技学术期刊的生产流程进行系统描述,对生产流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素进行解析,并给出因果关系图,运用质量管理的思想对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的关键控制点进行识别,以系统动态学的仿真方法,通过数据拟合及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出各个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分别从科技学术期刊生产系统的输入、转化、输出和反馈四个方面识别每一个过程的关键控制点。最后将本文提出的科技期刊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模型和方法应用于JMS期刊,用以制定期刊质量控制方案。主要以JMS期刊为例,采用JMS期刊的数据,基于本文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评价JMS期刊质量。根据评价结果,运用系统动态学的仿真方法找出影响JMS期刊质量的关键控制点,对质量控制结果进行详尽的比较和分析,并提出质量控制措施,检验所提出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全面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基于过程的质量控制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科技学术期刊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的模型与方法,这使本文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的同时,在实践中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重洋[6](2009)在《论科技期刊的网络化编辑方法 ——以《分析化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全新网络时代的到来,也给出版界带来了全新的革命。网络技术对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和固有的编辑方式,采用电子邮件、期刊在线系统,编辑可直接进行约稿、送审、定稿、编辑、排版、校对等工作,做到编辑、排版、校对一体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期刊的编排版质量,又加快了稿件的处理速度。因此,网络化在世界科技期刊出版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迅猛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期刊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当中,成为现代期刊出版发展的主导因素。我国科技期刊在面向国际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快期刊出版的现代化进程,才能与国际期刊同行在发展速度上取得一致,发挥科技期刊传播我国科学技术成果,提供国内外科研工作者交流平台的作用。《分析化学》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该杂志创办了自己的期刊网站,利用网络技术,改变了以往的编辑流程,实行网络化编辑。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国内外科技期刊网络化编辑的现状,然后结合《分析化学》网络化编辑个案阐述了我国科技期刊网络化编辑的方法,最后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网络化编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科技期刊网络化编辑的发展趋势。
李英浩[7](2008)在《《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对科技期刊社而言,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促进科技期刊质量的飞跃,尤其是用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去改造和提升期刊的管理工作,促进期刊工作的发展,是科技期刊社管理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本文对《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从科技期刊社现行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着手,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通过信息化规划和分析设计,理顺并优化了科技期刊社编辑业务流程,给出了科技期刊社编辑业务数据流程图,编制了数据字典。利用现代管理学和信息技术的新技术、新成果,提出了整个系统的实施与安全、备份及管理维护方法。结合《岩性油气藏》实际情况,设计和选择其快速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岩性油气藏》内部业务重构与流程再造,最后给出期刊信息化系统实施的建议。本论文探讨了科技期刊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设计与实施的新形式,其研究结果对科技期刊主编、编辑、编务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参考。
刘畅[8](2007)在《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纵观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显露端倪,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对高校学报社而言,如何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需要学报工作者更新观念、勇于创新。高校学报是我国科技刊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报不仅是反映、报道研究成果的窗口,也是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它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及时报道学术和技术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缩短报道时差,学术期刊的时效性和质量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就意味着对高校学报社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及编辑人员素质的提高,诸如通过构建学术论文评审专家及审稿登记数据库实现计算机对审稿专家及审稿的管理,通过开发网上电子投稿系使网上投稿成为现实,高校学报社在不断提高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实现科技期刊信息化管理。然而信息化管理要求数据存储统一、完备,也就是说对科技期刊整个编辑出版过程实施计算机管理并实现网上稿件投、审、编、校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并不多见。为了消除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瓶颈”,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和科学管理水平,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促进高校学报质量的飞跃,尤其是用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去改造和提升学报的管理工作,促进学报工作的发展,是学报社管理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本文对建立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智能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从高校学报社现行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着手,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分析,通过具体分析设计,理顺并优化高校学报社编辑业务流程,给出了高校学报社编辑业务数据流程图,编制了数据字典。利用因特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出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智能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了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智能管理信息系统中稿件智能初审模块模型以及整体系统的功能结构图,并提出了整个系统的实施与运行维护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理念。以往高校学报社管理信息系统为单机系统或基于Intranet,本文将高校学报管理信息系统置于Internet环境下,采用N-Tier模型工作模式,充分利用了信息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2)将人工智能有关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知识发现等有关技术应用于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中,创造性地应用信息系统。经过利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优化设计的管理信息系统,为高校学报社管理信息系统解决问题的技术层面提出了新举措。(3)将编辑排版软件嵌入本管理信息系统中,实现收稿——评审——定稿——编辑排版一体化机上作业的现代化工作流程。本文设计并开发了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目的是提高高校学报社的工作效率,减轻编辑们的工作强度,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工作中去,进而提高高校学报社的管理水平,从整体上促进高校学报社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辛均志,曾伟明[9](2005)在《谈提高学报质量的几个主要工作环节》文中认为
郝希春,刘家全,黄政[10](2005)在《作者投稿与校对中几个原则性技巧性问题》文中研究表明
二、怎样做好软盘投稿的科技期刊校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做好软盘投稿的科技期刊校对(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
1.2.1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整体的变革 |
1.2.2 网络时代科研模式的变革 |
1.2.3 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科研方式的变革 |
1.2.4 网络时代出版模式趋势分析 |
1.2.5 开放共享背景下科学活动面临系列问题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从Science 1.0到Science 2.0 |
2.1 小科学与大科学 |
2.1.1 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 |
2.1.2 科学发展对信息载体需求的变化 |
2.2 信息载体变革与Science 2.0的提出 |
2.2.1 纸媒到Web 2.0: 载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质变 |
2.2.2 载体的质变对科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
2.2.3 网络逐渐已经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载体 |
2.3 Science 2.0时代科学活动新特征 |
2.3.1 使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 |
2.3.2 使成果交流走向全程探索 |
2.3.3 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 |
2.4 小结 |
第3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过程的新变化 |
3.1 网络时代科研主体的新变化 |
3.1.1 独立主体内涵的丰富 |
3.1.2 不同主体联系的增强 |
3.1.3 协作主体交流的拓展 |
3.1.4 创造主体格局的突破 |
3.2 网络时代数据处理的新演化 |
3.2.1 数据采集走向自动化 |
3.2.2 数据存取实现即时化 |
3.2.3 数据分析呈现协同化 |
3.2.4 数据处理尝试智能化 |
3.3 小结 |
第4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趋向 |
4.1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舞台: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
4.1.1 纸媒预发表的瓶颈 |
4.1.2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以物理学arXiv为例 |
4.1.3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推广——以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为例 |
4.1.4 网络预发布平台与期刊共存 |
4.2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途径: 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
4.2.1 开放获取期刊旨在打破访问权限 |
4.2.2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 |
4.2.3 开放获取期刊是新希望还是乌托邦? |
4.2.4 开放获取期刊的未来: 资本和价值的共生 |
4.3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模式: 基于网络本体成果发布的探索 |
4.3.1 去中心化: 人人皆可随时发表 |
4.3.2 去期刊化: 随时随地皆可发表 |
4.3.3 未来: 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
4.3.4 科学评价和认可机制的再造 |
4.4 小结 |
第5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传播的新问题 |
5.1 开放获取的功与过 |
5.1.1 需与传统商业期刊出版体系相抗衡 |
5.1.2 在与资本不断斡旋中出现偏差 |
5.1.3 在对传统功能地解构中不断重构 |
5.2 传播方式的“是”与“非” |
5.2.1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论文也算侵权? |
5.2.2 Sci-Hub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
5.2.3 出版商的权利比分享研究的利益更重要? |
5.3 谁来确认优先权 |
5.3.1 科研主体多元化所导致的优先权归属难题 |
5.3.2 科研过程开放化所造成的优先权判定疑难 |
5.3.3 信息载体的升级导致科学创意及成果发布方式的变化 |
5.3.4 成果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 |
5.4 在线科学信息价值的判定疑难 |
5.4.1 传统同行评审机制频繁失效导致判定失真 |
5.4.2 传播方式多样化导致依据出版的评判标准失效 |
5.4.3 传播内容多样性亟待建立新的过滤机制 |
5.4.4 网络时代的过滤机制由谁重构: 从同行评审走向全面过滤 |
5.5 小结 |
第6章 网络时代科学评价机制的新挑战 |
6.1 默顿理想的背离 |
6.1.1 “普遍主义”遭破坏 |
6.1.2 “公有性”被侵犯 |
6.1.3 “无私利性”的缺失 |
6.2 科学计量评价的新机遇: 替代计量学 |
6.2.1 矫正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 |
6.2.2 推动论文评价指标走向“多元即时透明” |
6.2.3 构建面向科研全程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
6.3 科学奖励机制的新内容: 基于科研产品的全面认定 |
6.3.1 从科研成果走向科研产品 |
6.3.2 最大限度地激发集体在科研全程地全面合作 |
6.3.3 从个体成果认定到产品认证集成 |
6.4 小结 |
第7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与应对 |
7.1 科学活动在线化与科学协作创新的演变 |
7.2 成果发布网络化与在线交流系统的构建 |
7.3 信息动态交互与优先权和过滤机制的再造 |
7.4 评价方式变化与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 |
7.5 在危机与变革中走向科学活动新常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2)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报稿源建设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历程 |
(一)期刊出版电子化 |
(二)期刊出版数据化 |
(三)期刊出版网络化 |
二、数字化对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影响 |
(一)改变了出版产业格局 |
(二)改变了期刊生产流程 |
(三)改变了期刊获取方式 |
三、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学报稿源建设路径分析 |
(一)顺应时代,完善稿件管理流程 |
(二)扎根学校,深挖校内优质稿源 |
(三)跟踪作者,提高稿源学术质量 |
(四)聚焦热点,提升学报学术影响 |
(五)强化选题,组织学术专题出版 |
(3)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中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科技论文发表模式演变 |
1.2.1 传统纸质期刊模式 |
1.2.2 电子期刊模式 |
1.2.3 网络期刊模式 |
1.2.4 开放存取模式 |
1.3 不同科技论文发表模式下影响力因素研究综述 |
1.3.1 纸质期刊评价研究综述 |
1.3.2 电子期刊评价研究综述 |
1.4 主要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5 内容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2 各模式下科技论文发表流程比较研究 |
2.1 传统纸质模式 |
2.1.1 典型案例分析 |
2.1.2 优缺点阐述 |
2.2 电子期刊模式 |
2.2.1 典型案例分析 |
2.2.2 优缺点阐述 |
2.3 网络期刊模式 |
2.3.1 典型案例分析 |
2.3.2 优缺点阐述 |
2.4 开放存取模式 |
2.4.1 典型案例分析 |
2.4.2 优缺点阐述 |
2.5 各模式下科技论文发表流程的比较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网络学术期刊评价研究 |
3.1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
3.1.1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研究 |
3.1.2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特征分析 |
3.2 网络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成果剖析 |
3.2.1 研究思路分析 |
3.2.2 现有影响力评价模型的不足 |
3.3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与影响力两大评价模型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形成机制及演化研究 |
4.1 概述 |
4.2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动力机制形成研究 |
4.2.1 内部动力机制分析 |
4.2.2 外部动力机制分析 |
4.3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机制分析 |
4.4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生命周期分析 |
4.5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
4.5.1 基于系统视角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分析 |
4.5.2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中的环境诱导机制分析 |
4.5.3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中内部动力机制分析 |
4.5.4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生命周期演化的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糊集合及PCA模型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
5.1 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演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
5.1.1 内部动力机制分析 |
5.1.2 指标值的获取 |
5.2 基于模糊集合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5.2.1 确定评价因子集和评价集 |
5.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2.3 构造模糊关系矩阵 |
5.2.4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 |
5.2.5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向量分析 |
5.3 基于AHP和PCA的网络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
5.3.1 三级指标权重确定 |
5.3.2 一、二级指标权重确定 |
5.3.3 模型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高校开放存取环境分析与发展潜力研究 |
6.1 开放存取活动国内外发展现状 |
6.2 我国高校开放存取环境调研与分析 |
6.2.1 调研目的及内容 |
6.2.2 调查问卷设计 |
6.2.3 调查问卷全文 |
6.3 数据统计与问题分析 |
6.3.1 有效调查对象分析 |
6.3.2 高校科研人员的科技论文发表模式认可分析 |
6.3.3 科技论文开放存取发表环境分析 |
6.4 我国高校开放存取问题及政策探讨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科技期刊营销策略研究 ——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国际卒中杂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科技期刊定义 |
1.2 研究背景 |
1.3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及其中文版简介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期刊情况分析 |
2.1 国外科技期刊 |
2.1.1 国外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 |
2.1.2 国外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
2.1.3 国外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 |
2.2 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
2.2.1 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环境 |
2.2.2 国内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
2.2.3 国内科技期刊的运营模式 |
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营销策略分析 |
3.1 《IJS》读者调查与期刊数据统计 |
3.1.1 读者调查 |
3.1.2 发行情况统计(见附录三~五) |
3.2 《IJS》SWOT 分析 |
3.2.1 优势 |
3.2.2 劣势 |
3.2.3 机会 |
3.2.4 威胁 |
3.3 营销目标的确定 |
3.3.1 提高影响因子 |
3.3.2 网站上突出强调稿件,从而增加下载量 |
3.3.3 继续在主要会议上提高期刊知名度 |
3.3.4 发展杂志与世界卒中组织的协作营销 |
3.4 营销策略 |
3.4.1 小众化媒体的细分市场 |
3.4.2 名人营销 |
3.4.3 广告营销 |
3.4.4 服务营销 |
3.4.5 知识营销 |
3.4.6 三次售卖营销模式 |
3.4.7 网络营销 |
4 体制改革下国内科技期刊的营销策略 |
4.1 科技期刊社的转企改制环境 |
4.1.1 政策环境 |
4.1.2 改革方案 |
4.2 我国科技期刊营销策略中的问题 |
4.2.1 产业规模小,实力差 |
4.2.2 营销意识薄弱 |
4.2.3 发行手段单一 |
4.2.4 广告营销面临困难 |
4.3 体制改革下国内科技期刊的营销策略 |
4.3.1 整合学术期刊资源,打造出版集团 |
4.3.2 加强营销意识 |
4.3.3 编辑和经营相分离 |
4.3.4 强化广告经营 |
4.3.5 采用多种发行形式, 扩大科技期刊发行量 |
4.3.6 从数字化出版到数字化运营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后记 |
(5)基于过程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关于质量控制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科技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的研究 |
1.3.3 关于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的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过程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理论架构 |
2.1 科技学术期刊及质量控制的概念辨析 |
2.2 科技学术期刊过程质量控制模型 |
2.2.1 科技学术期刊过程质量控制多维度分析 |
2.2.2 多维度的质量控制模型 |
2.3 基于过程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 |
2.3.1 过程及其特性 |
2.3.2 过程网络与过程方法 |
2.3.3 过程质量控制 |
2.4 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过程分析 |
2.4.1 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
2.4.2 质量控制与传统产品质量控制的异同 |
2.4.3 质量控制流程设计 |
2.4.4 质量的影响因素 |
2.5 科技学术期刊过程质量控制机制 |
2.5.1 过程质量控制的内涵与步骤 |
2.5.2 过程质量控制原则 |
2.5.3 过程质量控制模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过程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影响因素 |
3.1 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的构成要素 |
3.1.1 稿源质量 |
3.1.2 审稿质量 |
3.1.3 编辑质量 |
3.1.4 出版质量 |
3.2 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构成要素的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
3.2.1 影响因素问卷调查 |
3.2.2 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及分析 |
3.2.3 主要影响因素对科技学术期刊质量影响的研究假设 |
3.3 影响因素对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的影响程度的结构方程模型 |
3.3.1 模型的结构 |
3.3.2 模型的构建 |
3.3.3 模型的识别 |
3.3.4 模型的拟合 |
3.3.5 模型的修正与确定 |
3.3.6 路径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过程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与控制 |
4.1 基于过程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评价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评价方法及评价模型 |
4.1.3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和评价等级集 |
4.1.4 评价方法和准则的确定 |
4.2 科技学术期刊形成过程的系统描述及质量控制要素解析 |
4.2.1 形成过程的系统描述 |
4.2.2 质量控制要素解析 |
4.2.3 质量关键控制点识别 |
4.3 科技学术期刊系统输入质量控制 |
4.3.1 系统输入质量控制要素识别 |
4.3.2 稿源质量控制标准及程序 |
4.3.3 提高稿源质量的方法 |
4.4 系统转化的质量要素控制 |
4.4.1 系统处理的质量要素分析 |
4.4.2 要素控制标准及程序 |
4.4.3 提高转化过程质量的方法 |
4.5 系统输出质量控制 |
4.5.1 系统输出的质量逆向激励 |
4.5.2 输出质量控制标准及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过程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应用研究 |
5.1 期刊简介 |
5.2 JMS 期刊质量评价 |
5.2.1 JMS 期刊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2.2 2004 年~2008 年综合评价 |
5.2.3 评价结果的量化处理 |
5.2.4 评价结果的比较与分析 |
5.3 JMS 期刊质量控制 |
5.3.1 JMS 期刊质量控制流程 |
5.3.2 质量控制要素分析 |
5.3.3 数量关系及假设 |
5.3.4 质量控制结果的比较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论科技期刊的网络化编辑方法 ——以《分析化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科技期刊与网络化 |
1.1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概述 |
1.2 网络化的概念 |
第2章 国内外科技期刊网络化编辑进展 |
2.1 国外科技期刊的网络化编辑 |
2.2 我国科技期刊的网络化编辑 |
2.3 在线编辑管理软件介绍 |
第3章 科技期刊网络化编辑的主要方法 |
3.1 期刊拥有自己的主页和全文网站 |
3.2 期刊同时拥有印刷和网络版 |
3.3 编辑部办公网络化 |
3.3.1 网上选题 |
3.3.2 网上组稿 |
3.3.3 网上审稿 |
3.3.4 网上编辑、排版、校对 |
3.3.5 网上出版发行 |
3.3.6 网上检索 |
第4章 《分析化学》概述 |
4.1 概述 |
4.2 编辑现状 |
第5章 《分析化学》网络化编辑个案研究 |
5.1 《分析化学》网络化编辑理念 |
5.2 《分析化学》网络化编辑方法 |
5.2.1 建立该系统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5.2.2 稿件流程管理网络化 |
5.2.3 期刊编辑网络化 |
5.2.4 期刊全文的在线发布 |
5.2.5 期刊网站的在线推广,包括博客与即时通讯工具的应用 |
5.3 网络编辑工作传播效果分析 |
第6章 科技期刊网络化编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6.1 多媒体技术利用率较低 |
6.2 网络出版方式单一,缺乏个性 |
6.3 没有建立起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网络平台 |
6.4 网络版缺乏交互性 |
第7章 科技期刊网络化编辑的未来 |
7.1 成为期刊国际化的实现途径 |
7.2 成为论文统计与评估的手段 |
7.3 推进个性化服务的形式 |
7.4 加入到知识链接的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7)《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背景 |
1.1.2 国内期刊现状 |
1.1.3 国外期刊现状 |
1.1.4 论文的提出 |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2.4 研究方法 |
1.3 论文内容与框架 |
2 信息化理论知识综述 |
2.1 信息化概述 |
2.1.1 信息化的基本含义 |
2.1.2 科技期刊信息化的内涵 |
2.1.3 科技期刊信息化的特征 |
2.1.4 科技期刊的信息化管理 |
2.2 企业信息化 |
2.2.1 企业信息化简述 |
2.2.2 企业信息化的外延 |
2.2.3 企业信息化的优势 |
2.3 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与意义 |
3 期刊杂志信息化现状分析 |
3.1 国外期刊杂志信息化发展应用现状 |
3.2 国内期刊杂志信息化发展应用现状 |
3.2.1 我国科技期刊信息化的现状 |
3.2.2 我国期刊杂志信息化发展应用现状 |
3.3 期刊杂志信息化发展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期刊杂志信息化发展应用的存在的问题 |
3.3.2 实现科技期刊信息化过程中的正确思路 |
4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现状分析 |
4.1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基本情况 |
4.2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现状 |
4.3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4.3.2 科技期刊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3 科技期刊社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分析 |
5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规划与设计 |
5.1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可行性分析 |
5.1.1 市场可行性分析 |
5.1.2 技术可行性分析 |
5.1.3 经营可行性分析 |
5.1.4 经济可行性分析 |
5.2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战略目标规划 |
5.3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系统设计 |
5.3.1 系统平台设计 |
5.3.2 系统界面设计 |
5.3.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5.3.4 数据库详细设计 |
5.4 数据字典 |
5.4.1 数据元素一览表 |
5.4.2 数据结构一览表 |
5.4.3 编辑加工过程数据流 |
5.4.4 编辑加工过程数据处理逻辑表 |
5.4.5 编辑加工过程数据存储一览表 |
5.5 系统安全、备份及管理维护 |
5.5.1 系统安全设计 |
5.5.2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
5.5.3 系统运行的管理与维护 |
6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实施 |
6.1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 |
6.1.1 文章管理的标准化(文章编码) |
6.1.2 刊物物流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及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操作权限) |
6.1.3 实施的计划进度表及具体要达到的要求 |
6.1.4 与以上三条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 |
6.2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经营发展战略选择 |
6.2.1 新生期刊的快速扩张规模战略 |
6.2.2 科技期刊的品牌发展战略 |
6.2.3 科技期刊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6.3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经营策略实施 |
6.3.1 科技期刊走经营之路乃大势所趋 |
6.3.2 科技期刊的经营策略 |
6.4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内部业务重构与流程再造 |
6.4.1 流程再造的原则 |
6.4.2 管理理念再造 |
6.4.3 组织结构再造 |
6.4.4 业务内容再造 |
6.4.5 人员再造 |
6.4.6 工作流程再造 |
6.5 《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系统实施的建议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写作思路及主要内容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 |
2.1.1 信息概念 |
2.1.2 管理概念 |
2.1.3 系统概论 |
2.1.4 信息系统的概念 |
2.1.5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
2.1.6 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
2.1.7 基于Web的管理信息系统 |
2.2 人工智能科学相关理论 |
2.2.1 专家系统 |
2.2.2 机器学习 |
2.2.3 知识发现相关理论 |
2.3 科技期刊出版的相关理论 |
2.3.1 科学技术期刊定义 |
2.3.2 科技期刊类型划分 |
2.3.3 高校学报的定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学报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1 高校学报管理工作及重点 |
3.1.1 日常事务管理 |
3.1.2 编辑业务工作管理 |
3.1.3 人力资源管理 |
3.2 高校学报社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
3.3 高校学报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 解决高校学报社管理工作问题的途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
4.1 系统分析的原则 |
4.2 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智能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分析 |
4.2.1 高校学报社编辑业务现状 |
4.2.2 高校学报社编辑业务现状分析 |
4.3 智能化初审模型的提出 |
4.3.1 高校学报初审的目的和意义 |
4.3.2 高校学报社在稿件初审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 |
4.3.3 高校学报社在稿件初审中问题分析 |
4.4 目标系统的提出 |
4.5 高校学报社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流程图 |
4.6 数据字典 |
4.6.1 数据元素一览表 |
4.6.2 数据结构一览表 |
4.6.3 编辑加工过程数据流 |
4.6.4 编辑加工过程数据处理逻辑表 |
4.6.5 编辑加工过程数据存储一览表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智能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5.1 系统设计的目的 |
5.1.1 系统设计的任务及内容 |
5.1.2 系统设计的原则 |
5.2 人工智能科学优化高校学报初审过程设计 |
5.2.1 人工智能科学知识的运用 |
5.2.2 人工智能系统与传统应用程序的区别 |
5.2.3 稿件智能初审评价体系 |
5.2.4 稿件初审评价的多目标系统模糊优选模型 |
5.3 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智能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
5.3.1 系统网络设计 |
5.3.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5.3.3 系统的运行环境和计算机配置 |
5.3.4 系统的界面设计 |
5.3.5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实施与运行维护 |
6.1 系统实施 |
6.1.1 系统环境准备与实施 |
6.1.2 安全性设计 |
6.2 运行环境的管理与维护 |
6.3 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 |
6.3.1 数据库的安全性控制 |
6.3.2 数据库的完整性控制 |
6.3.3 数据库的并发控制 |
6.3.4 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 |
6.4 系统运行的管理与维护 |
6.5 系统运行前后学报社工作模式比较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谈提高学报质量的几个主要工作环节(论文提纲范文)
一、审稿环节:坚持三审制度,稿件优中选优 |
二、编辑环节:坚持标准规范,标识简明清晰 |
三、排版环节:坚持准确到位,格式美观大方 |
四、校对环节:坚持三校一读,质量慎之又慎 |
四、怎样做好软盘投稿的科技期刊校对(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D]. 吴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报稿源建设路径探析[J]. 王威,杨晓娜.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04)
- [3]科技论文网络发表中关键问题研究[D]. 刘爽.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4]科技期刊营销策略研究 ——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国际卒中杂志)为例[D]. 李立. 暨南大学, 2013(03)
- [5]基于过程的科技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系统研究[D]. 蓝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11)
- [6]论科技期刊的网络化编辑方法 ——以《分析化学》为例[D]. 王重洋. 河北大学, 2009(02)
- [7]《岩性油气藏》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研究[D]. 李英浩.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8]基于Web的高校学报社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刘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5)
- [9]谈提高学报质量的几个主要工作环节[J]. 辛均志,曾伟明. 南方冶金学院学报, 2005(05)
- [10]作者投稿与校对中几个原则性技巧性问题[J]. 郝希春,刘家全,黄政. 中国基层医药,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