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公务管理村支书

依公务管理村支书

一、按公职化管理村支书(论文文献综述)

罗博文,张珩,余劲[1](2022)在《“利村”角色与“利己”角色——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的新范式》文中认为村干部作为乡村治理基层建设的重要推动主体,其职务行为不仅是保证乡村有效治理的关键一环,也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多重理论基础,划分出“利村”与“利己”这两种村干部角色类型以及“利村不利己”“利村又利己”与“利己不利村”三种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探讨村干部角色对于其职务行为倾向影响,并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验证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对乡村治理结果产生的异质性。同时在对“利己不利村”这一职务行为倾向进行深入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其典型行为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在村干部行使职务的过程中,本应扮演“利村”角色代表政府与村民来维护双方切实利益的村干部,由于个人精致利己主义的心理选择和行为动机,他们往往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导致其“利己不利村”的职务行为倾向。由此提出规范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的两点对策:一方面,加强村干部同级监督力度,完善政府行为监督机制,打造上下协同的双重监督体系;另一方面,完善对村干部的惩戒和激励机制,畅通晋升通道,形成“宽严相济”的管理模式。

牛丽莎[2](2021)在《激励视野下F镇村干部队伍建设研究》文中指出

赵一竑[3](2021)在《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重点管理研究 ——以东营市河口区为例》文中指出

王东[4](2021)在《找回“中间地带”:后税费时代国家与农民的互动模式重构 ——基于李家岗“乡贤治村”实践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叶梅[5](2021)在《J区村支书专职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陈牧之[6](2020)在《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研究 ——以N市鄞州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建设落后,应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小康社会的建成。城乡发展的平衡性是我国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的问题之一,多种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其中基层领导队伍管理水平低下是一个较为主要的问题,作为我国最基层的领导核心,村党组织以村党支部书记为核心,负责对所在村落各项事务的统一领导。因此要想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首先应该对农村党支书团队的整体能力水平进行综合提升,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目前来看,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培养方式主要有远程教育、集中培训、参观学习、挂职锻炼、交叉任职等形式,培养目标无外乎提升政治素养、提升致富能力,以及让村书记更加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等方面。但是就实际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多数支部书记参加培训前后并没有什么提高,觉得培训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导致不少支部书记对此产生排斥心理。本文基于胜任力理论,借鄞州区提升各村党组织书记的优缺得失,总结村支部书记必须拥有的能力、胜任力,再对现有村书记培养方式进行阐述,分析优劣。认为培养支部书记不仅要从外部入手,提供学习机会、学习环境,更要从书记内心着手,激发主动提升的欲望,还必须优化培养反馈机制,将培养融入到日常,即时掌握培养实效,不断改进培养方式。在帮助支部书记拥有基本素质“兜底”的情况下,让支部书记有选择性得参加“提高”学习,采取个性化、分层次的培养方式,打造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陈世杰[7](2019)在《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村干部职业化 ——基于对南京市JT村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村干部职业化的问题逐渐引发人们的关注。在后税费时期,村干部职业化表现为村级组织成员的任命制、培养制、晋升机制,工作上的职责分化、文牍化、坐班制、工资制,以及检查方式上的考核制。然而该举措是否有违基层自治的精神,进而是否有违治理现代化引发了争论。本研究借助亨廷顿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于村庄个案,探讨村干部职业化同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民主参与角度来看,村干部职业化后,村委成员的产生受政府把关、决定,政府借助乡镇党组织对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权,直接任命村支书,之后通过改变村两委选举顺序、村书记村主任一肩挑或者下派第一书记的方式,完成上级政府对村两委的渗透。但事实上乡镇任命的人都是预先培养的后备力量,这些后备力量在长期的基层经历中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还积累了民众基础,不出意外都能通过民主选举当选村干部,故不能简单认为村干部职业化损害了民主参与。其次从职能执行角度来看,村账镇管是村干部职业化的前提,在此之后资金的来源及决定权上移至政府,村内事务由此变为上级下派,并通过考核确保执行,这改变了此前村干部不作为的治理困境。最后从权威的合法性角度看,税费时期基层的“牟利化”导致了村级组织的合法性真空,职业化村干部却通过有效的公共服务,用“绩效合法性”填补了空白。从以上三个角度来看,村干部职业化与治理现代化并不冲突。但村干部职业化同时也意味着村级组织失去与上级政府、村庄社会的协商能力,因此可能内耗村庄的治理资源。

刘耕宇[8](2017)在《中国村干部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综合中国已有关于村干部的研究资料,从村干部职务行为、职务犯罪和人才培训三个方面梳理了中国村干部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国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高万芹[9](2016)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村治结构变化与特点 ——基于川西林镇村民自治的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川西平原一个乡镇的村治主体的类型和治理模式为对象,分析并揭示税费改革以后中西部农村村治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其特点。随着农村经济政治体制的不断变革,农村的治理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迁。经济改革使原有乡村治理赖以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比如,一方面,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对劳动力需求上升,而农村包产到户后,农民家庭成员不断卷入到市场经济中,随着务工经商收益的不断提高,村民当村干部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农村的政治制度变革导致村治结构也发生了本质变化。新时期的村级组织建设缺乏有效地激励机制和治理资源。这些都让乡村治理陷入困境。谁来当村干部?乡村治理结构应该怎样符合改革后的生产方式?农村怎样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结构?这个结构又怎样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类似因素的影响性分析来揭示当前村治主体的类型和村治结构的特征。本研究发现特定的经济社会空间造就特定的精英类型,中西部地区的村治主体表现为一群“中坚农民”。以林镇为代表的许多中西部的普通农业村庄虽然面临着“能人”不断外流、村治主体缺失问题,但农村社会仍有一定的经济机会和资源空间能让一部分青壮年获得不低于外出务工的收入,从而成为村庄中的“中坚农民”。他们不是政府所提倡的“富人”,也非“恶势力”,大都是一些没有财富、权势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普通农户。中坚农民没有脱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主要从农副业等生产环节和上下游的流通服务环节,以及一些满足农民生活需求的商业服务项目中获得收入。他们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都在村庄中,往往是多元兼业的小农,与普通村民的差异不大,但由于年龄、身体素质、文化技能、活动能力的禀赋差异,使其在村庄中的地位比较突出。他们是国家惠农政策和公共品建设的较大收益者,也受到村庄社会关系和价值舆论的约束,愿意在村庄的公共事务中带头。在乡村治理的实践中,这些新生力量逐渐替补老式干部。中坚农民成为村治主体是国家、社会、地方三者互动的结果。从乡村两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上看,税费改革以来,国家治理目标和治理体制的变革对乡镇政府的治理任务、角色职能及其治理能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造成乡镇政府既无动力、也无能力再去控制村级组织。这也间接导致村级组织的“弱行政化”。村级组织角色和职能的转化也成为中坚农民治村的政治基础。而村庄内生权力秩序的变革也为中坚农民治村提供了社会基础。农村权力结构的扁平化状态让中坚农民群体有一定的能力来维持村庄的稳定和秩序。从新治理主体的治村机制上看,这部分中坚农民群体的经济社会地位优势并不明显,难以像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富人、狠人一样,凭私人权势、财富资源来实现村庄治理。但在资源输入的背景下,中坚农民借助惠农资源,通过村庄动员的方式,发挥村民的力量来实现村庄建设和自我管理。并且,在村级治理过程中,中坚农民并没有出现富人治村、狠人治村下的强人控制、私人治理和政治排斥的特征,反而出现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如民主参与制、协议制、商议制、集体表决制、体现公平的互助制、自由参与决定制、公共品项目集体监督制等等。从治理的结果上看,他们能够通过公共资源的公共运作,达到民主治理的目标。这些都对改革后中国的农村管理、乡村治理和机制建设具有启发性参考意义。

蒋百平[10](2012)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 ——以防城港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之一。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政治体制、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中最基层的领导人和农村各项事务的组织者,既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在农村具体落实的引领者,也是带领全体村民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先锋力量,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我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村干部激励举措,村干部待遇偏低、发展没有出路和工作环境较差等原因导致目前的村干部出现工作缺位、主动性不强、干部腐败和村两委软弱涣散等一系列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进程中,如何巩固和稳定村干部队伍?如何吸引更多的农村精英加入村干部队伍?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村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防城港市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观察,逐步完善村干部的激励机制,解决其长期以来迫切需要解决的经济、政治、养老保障和发展提升等问题,是充分挖掘其潜能,最大限度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关键因素,建构村干部激励机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本文将对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激励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凸显和发挥村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建设事业进程。本文借鉴了管理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在激励理论和村干部激励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外激励理论及其启示进行了深入阐述,并在对村干部角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村干部激励机制建设现状以及村干部为何需要激励进行了归因分析;同时,以防城港市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激励机制的实施状况为个案研究,梳理和分析了防城港市村干部激励机制的主要做法、特点、成效、不足和创新策略。在对激励理论及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激励现状的分析和对防城港市村干部激励机制建设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激励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

二、按公职化管理村支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按公职化管理村支书(论文提纲范文)

(1)“利村”角色与“利己”角色——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的新范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
二、村干部职务行为界定以及三种职务行为倾向划分
    1. 村干部职务行为的界定及特殊性和重要性分析
    2. 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的界定及划分
三、“利村”角色与“利己”角色:影响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的角色范式
    1. 村干部角色划分:“利村”角色与“利己”角色
    2. 不同角色影响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的案例分析(1)
    3. 职务行为中村干部“利己不利村”倾向的行为逻辑
四、规范村干部职务行为倾向的对策

(6)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研究 ——以N市鄞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2.1 领导特质理论
    2.2 激励理论
    2.3 胜任力模型理论
    2.4 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的方式
第3章 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现状考察:以鄞州区为例
    3.1 鄞州区概述
    3.2 鄞州区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现状
第4章 鄞州区村支书队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鄞州区村党支部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
        4.1.1 多数胜任力得不到培养
        4.1.2 培养效果得不到反馈
        4.1.3 培养村书记服务意识不到位
        4.1.4 村书记廉政意识培养不到位
    4.2 村党支部干部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内外部因素影响村支书自我提升
        4.2.2 村支书队伍绩效考核存在误区
        4.2.3 基层村支书队伍的思政建设不足
    4.3 鄞州区加强党支部干部培养的必要性
第5章 加强鄞州区村支书队伍培养的对策
    5.1 加强基层村支书队伍的培训工作
        5.1.1 针对性选择培训内容
        5.1.2 坚持创新提升培训效果
    5.2 建立科学的村支书绩效考核制度
    5.3 提高村支书队伍思政素质水平
        5.3.1 提升为人民服务的素养
        5.3.2 提高道德文化素养
    5.4 深化村支书队伍廉政管理建设
        5.4.1 加强基层村支书队伍廉政建设
        5.4.2 提升村支书团队福利待遇水平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7)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村干部职业化 ——基于对南京市JT村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1.4 核心概念
2 JT村村干部职业化的基本特征
    2.1 JT村基本介绍
    2.2 JT村村级组织人员构成及其职责
    2.3 发展任务之下新增的村委工作
    2.4 考核制、工资制、文牍制
    2.5 坐班制
    2.6 小结
3 后税费时期村庄治理的民主参与维度
    3.1 村书记、村主任的产生:从选举到委任
    3.2 村委班子:培养制与隐性的晋升机制
    3.3 任命制与民主参与
    3.4 晋升机制与村委班子素质
4 村庄治理的任务执行与权威合法性维度
    4.1 村账镇管前后治理任务性质的变化
    4.2 作为治理原则的“规则”
    4.3 绩效合法性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国村干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职务行为研究
    1.1 职务行为特质
    1.2 完成国家任务
    1.3 管理村集体资产
    1.4 综合评价
2 职务犯罪问题研究
    2.1 村干部犯罪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2.2 村干部犯罪原因
    2.3 村干部犯罪对策研究
3 人才培训问题研究
    3.1 基层干部培养政策
    3.2 基层干部职能
    3.3 村干部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4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
    3.5 村干部培养体系
4 结语

(9)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村治结构变化与特点 ——基于川西林镇村民自治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市场经济改革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
        二、家庭个体经营和经济利益对乡村治理主体的影响
        三、改革后农村管理出现的问题
        四、乡村新型自主治理模式—以川西林镇为例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国家治理转型与农村治理结构变迁
        二、经济社会转型与农村治理结构变迁
        三、农村治理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第三节 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一、国家政权建设理论
        二、社会资本理论
        三、阶层理论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实地调研——川西林镇
        三、概念界定
第二章 林镇经济社会形态
    第一节 林镇的经济社会结构
        一、林镇概况
        二、产业结构与农业生产
    第二节 林镇的社会纽带
        一、传统社会关联的工具化
        二、现代社会关联与权力地位的来源
        三、传统与现代之间
    第三节 林镇的阶层结构
        一、中等收入群体主导的阶层结构
        二、中等收入群体主导下的社会关联
第三章 村治主体更替
    第一节 林镇的村干部变动
        一、底层干部的退出
        二、富人干部的退出
        三、中坚农民型干部
    第二节 中坚农民群体的产生
        一、中坚农民群体的特征
        二、中坚农民群体产生的经济基础
        三、农民家计与村庄社会关联
    第三节 中坚农民群体的参政动力
        一、村干部的经济收益
        二、村干部的社会收益
        三、小结:经济社会转型与中坚农民型精英
第四章 村治结构之变
    第一节 治理目标、资源不匹配下乡镇政府的角色
        一、乡镇政府的目标与分类治理
        二、弱行政下村治主体的选拔培养
    第二节 村级组织的目标任务和角色
        一、维持型村级组织与主要任务
        二、村级事务特征对村治主体的要求
    第三节 村级治理对象与治理结构的扁平化
        一、村级治理对象
        二、中坚农民与治理对象的关系
        三、小结:治理转型与扁平化的村级权力结构
第五章 村级治理机制之变
    第一节 村级治理的症结与群众动员
        一、村级治理的症结
        二、民间积极分子动员
        三、群众动员与自主治理
    第二节 社会吸纳资源与自治民主化
        一、公共资源公共运作
        二、社会资本激活与再生产
        三、小结:社会吸纳资源与自治民主化
    第三节 区域差异与村治类型
        一、富人治村与政治排斥
        二、狠人治村与暴力控制
        三、区域差异与村治类型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村治结构的国家化与社会化
        一、村治结构的国家建构
        二、“自治行政化”的悖论
        三、项目消解自治
        四、资源重塑自治
    第三节 资源输入下民主与善治的可能性
        一、农民分化与精英治理
        二、中坚农民与民主治理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附录

(10)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 ——以防城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的角色定位
    2.1 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
    2.2 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的角色定位
        2.2.1 村干部的界定
        2.2.2 村干部的角色定位
    2.3 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3.1 村干部是新农村各项政策的直接执行者
        2.3.2 村干部是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头人
        2.3.3 村干部是新农村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实践者
第三章 村干部激励机制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践现状
    3.1 激励理论概述
        3.1.1 激励及激励机制的涵义
        3.1.2 激励理论及其启示
    3.2 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现状及需要激励的原因
        3.2.1 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现状
        3.2.2 村干部需要激励的原因
    3.3 新农村建设以来实行村干部激励机制现状及问题
        3.3.1 现行村干部激励机制的现状
        3.3.2 现行村干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防城港市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激励机制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4.1 防城港市村干部激励的主要做法
        4.1.1 经济激励机制:提高了村干部的薪酬待遇
        4.1.2 发展提升机制:构建了村干部素质提升和政治发展机制
        4.1.3 养老保障机制:完善了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障帮扶体制
        4.1.4 奖惩激励机制:建立了奖惩结合的工作考评体系
        4.1.5 干事创业机制:搭建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平台
        4.1.6 环境改善机制:提供了村级干部良好的工作环境
    4.2 防城港市村干部激励机制的主要特点
        4.2.1 村干部经济待遇明显高于广西其他地区
        4.2.2 实现了村干部激励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
        4.2.3 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村干部激励体系
    4.3 防城港市村干部激励机制运行的成效
        4.3.1 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明显加大
        4.3.2 村干部推动农村工作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4.4 防城港市村干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4.4.1 村干部经济待遇可持续增长机制问题
        4.4.2 村干部监督约束机制问题
第五章 新农村建设中推进我国村干部激励机制的创新路径
    5.1 进一步完善防城港市村干部激励机制创新的策略
        5.1.1 健全村干部激励持续增长机制
        5.1.2 创新村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
        5.1.3 建立村干部选拔培养竞争机制
    5.2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村干部激励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
        5.2.1 建构村干部激励机制的整体运行体系
        5.2.2 增强村干部激励机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2.3 运用公职化管理等方式进行村干部管理体制改革
        5.2.4 注重村干部激励机制与新农村建设内容的有效契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防城港市村干部激励现状调查村干部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按公职化管理村支书(论文参考文献)

  • [1]“利村”角色与“利己”角色——村干部职务行为研究的新范式[J]. 罗博文,张珩,余劲.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02)
  • [2]激励视野下F镇村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 牛丽莎. 河南大学, 2021
  • [3]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重点管理研究 ——以东营市河口区为例[D]. 赵一竑.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4]找回“中间地带”:后税费时代国家与农民的互动模式重构 ——基于李家岗“乡贤治村”实践的个案研究[D]. 王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5]J区村支书专职化建设研究[D]. 叶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基于胜任力理论的村党支部书记培养研究 ——以N市鄞州区为例[D]. 陈牧之. 南昌大学, 2020(03)
  • [7]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村干部职业化 ——基于对南京市JT村的调查[D]. 陈世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中国村干部研究综述[J]. 刘耕宇. 湖北农业科学, 2017(08)
  • [9]中西部农村地区的村治结构变化与特点 ——基于川西林镇村民自治的案例分析[D]. 高万芹. 武汉大学, 2016(01)
  • [10]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激励机制研究 ——以防城港市为例[D]. 蒋百平. 广西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依公务管理村支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