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VB读取AutoCAD中的深度信息(论文文献综述)
侯春宏,赵国勇,庄丙远,翟静涛[1](2016)在《基于AutoCAD和VB的非圆曲线零件铣削自动编程》文中认为目前数控加工所需的数控程序普遍采用数控自动编程。针对AutoCAD软件设计的非圆曲线零件,提出了一种数控加工代码自动生成方法。利用VB作为二次开发工具,对AutoCAD软件进行开发,使其能够识别零件轮廓中的直线、圆弧和非圆曲线,然后用VB读取非圆曲线的轮廓特征参数;利用VB实现数控编程中非圆曲线的等误差直线逼近,最后自动生成数控加工程序,从而实现非圆曲线零件的铣削自动编程。
张益汉[2](2016)在《数控加工平滑运动轨迹规划与仿真系统的开发》文中认为以高精度和高速为加工要求的复杂形状曲面的数控加工技术,已经成为衡量21世纪数控系统加工能力的重要标志。复杂曲面的工件也被广泛应用于模具制造、汽车、航空航天、造船等工业制造领域中。长期以来,复杂曲面数控加工刀具路径开发、轨迹优化、干涉碰撞处理、切削加工的动态仿真等,始终是阻碍现代高速数控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在分析近年来各种数控刀具加工轨迹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探索更加适应高速加工的平滑刀具运动轨迹,提出并定义了一种称为可调形三次三角插值样条曲线的新型样条曲线,实现了对直线、常见二次曲线和自由曲线的统一精确描述,并利用该插值样条曲线对刀具运动路径进行统一描述和平滑处理;以该三次样条曲线为研究对象,基于脉冲增量插补和数据采样插补,提出了一种“基于切线方向的脉冲增量插补及段间连续插补”的插补算法,有效实现了样条曲线的快速直接插补和连续插补,从而实现刀具运动轨迹在微观上的平滑性,提升曲面加工的微观平滑度。针对复杂曲面加工刀具平滑运动路径规划,论文面向高速高精加工提出了一种“三维空间螺旋式”的刀具运动路径。通过“斜截面求交法”、“阿基米德螺线投影求交法”、“等间距螺线求交法”、“等弦长螺线求交法”等轨迹规划算法得到密集的离散刀位数据点,然后利用论文提出的插值样条曲线对刀位数据点进行插值拟合,从而得到光滑连续的三维螺旋式的刀具运动轨迹,该轨迹算法能有效地减少刀具运动过程中的加减速、停顿和换向,从而实现刀具运动的平滑、连续,进而降低机床系统的冲击和振动,提升曲面加工的宏观平滑度。本文基于上述轨迹规划算法,采用Visual Basic结合Access数据库,开发相应的三维螺旋刀具路径的自动编程软件,实现从模型数据处理到数控程序的编制的一体化处理;并基于AutoCAD三维状态进行切削运动的模拟仿真,实现对毛坯切削过程的三维仿真;利用SolidWorks和VERICUT软件实现虚拟数控铣床的创建,同时导入生成的数控程序,实现数控加工过程的仿真,验证数控程序的正确性,发现加工过程的干涉情况,最后将仿真结果和由MasterCAM等高分层铣削精加工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论文提出的三维螺旋刀具运动轨迹的平滑性、合理性;将不同刀具轨迹规划算法应用到数控铣床的实际实验加工中,对比实验结果,证明论文提出的三维螺旋式刀具运动轨迹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优越性,能满足实际自由曲面的高速与平滑数控加工要求。
张敬[3](2011)在《厂区铁路设计阶段即时仿真基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厂区的铁路运输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交通运输系统,其系统具有规模小、线路道岔密集、运输与生产紧密相结合的特点。国内在研究针对生产阶段的厂区铁路运输仿真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仿真发现问题进而优化运输系统,对充分发掘设备潜力,提高运输能力,降低运输费用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设计阶段的工业厂区铁路运输网络的即时仿真为出发点,以期望在设计阶段,通过仿真发现厂区路网瓶颈,优化厂区路网结构。论文研究了工业厂区铁路运输系统仿真的两个主要基础问题:其一是根据图的基本理论和路网分级理论,建立厂区的分级路网模型;其二是基于已建立的分级路网模型,提出了分区内的最短路径寻找和分区之间快速最短路径寻找的算法,并实现在最短路径上的走行。论文研究了CAD图上实现厂区铁路路段线网信息提取技术,提出保持矩阵完整性的分级路网模型建立方法,用程序实现路网信息迅速提取并建立分级路网的邻接矩阵和带权矩阵;最后是分级路径寻找算法的程序实现。以某钢铁厂的改造设计为例,检验了铁水仿真基础程序的实用性。本文为设计阶段的厂区铁路即时仿真提供了基本的探索,提出了基础路网问题和最短路径问题的程序算法,为以后进一步开发提供了基础。
徐勉[4](2010)在《基于CAD平台的阀块孔系定位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是一门多学科综合性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它的发展和应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现代化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CAM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引起了制造业生产模式和市场形势的巨大变化,带来了产品设计和制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但是,在实际的工程领域中,通用的CAD/CAM软件专业针对性差,难以满足具体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需求。因此,在当前环境下,CAD/CAM软件的二次开发问题就成为CAD/CAM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之一。针对传统阀块生产中人工加工定位孔费时费力而又极易出错的工程实际问题,本课题进行了基于CAD平台的阀块孔系定位系统的研究。系统以VBA为开发工具,采用ActiveX技术作为接口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实现阀块设计图中孔系参数的自动提取。以Microsoft Access为后台数据库,采用最新的ADO技术建立完善的孔系参数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以串口通信控件MSComm和RS-232C接口为载体,采用HostLink通信协议实现上位机PC与下位机PLC的串口通信和信息交互,为实现阀块打孔自动化提供了数据保证。本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实用,与用户交互性好,技术先进,有创新性。这一系统的研究及成果,对促进企业合理利用制造资源、缩短产品加工周期、提高生产率和产品加工质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实现加工过程和企业效益的最优化,适应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需求都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李贤元[5](2009)在《多轴、多通道数控加工编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多轴、多通道数控加工实际上是将数控系统中多个插补轴或定位轴分别分配在多个不同的通道内,在每个通道内可以执行不同的数控加工程序和进行不同方式的机床操作。一般在双通道数控机床中要求两个通道不但可以一起进行加工,而且还可以分别进行加工。在进行大型管板类零件加工时,这类零件主要是孔群加工,一般采用龙门式机床或卧式镗床。为了提高效率,一般采用双(多)主轴进行加工。这些主轴有时需要进行相同的加工动作,而有时又要求各自的加工动作和固定循环等。这样就要求机床的数控系统具有双(多)通道功能,而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具备多通道功能。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数控加工技术和CAD/CAM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的多通道功能和AutoCAD软件的二次开发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孔群的多轴多通道加工中。本文旨在解决关于在大型管板类零件上孔群加工的关键技术,利用Visual Basic语言在较为通用的AutoCAD交互式绘图软件上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出孔类零件数控加工编程软件。软件中充分利用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的多通道功能和GMD200数控机床的双主轴特性,通过软件编程实现较为合理的加工方法,减少并优化了孔群加工中的工序。论文中较好的解决了双轴机床在进行孔群加工中的路径优化和双轴孔加工中的协调问题,实现了大型管板类零件的孔群的数控加工工艺规划,为实际的孔群数控加工提供了方法,并最终生成数控代码,在机床上完成加工。
沈银燕[6](2009)在《基于网络的建筑CAD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建筑CAD》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应用CAD软件绘制各种建筑工程图的能力。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对学生的CAD绘图能力进行客观、公正、全面考核的条件曰趋成熟。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就是设计并实现一个对中等职业学校《建筑CAD》课程的在线考试系统。本文从计算机绘图的特点出发,从考试管理和主观作图题自动评判功能的实现等方面着手,对基于网络的建筑CAD考试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了在网络环境下实现AutoCAD图形文件的管理、传输、数据交换以及作图题的自动评判,本文研究了基于组件的AutoCAD图形文件的格式转换及其网络传输的实现方法,提出了基于Web的AutoCAD图形文件的数据交换算法并讨论了自动评分的实现方法;研究了基于Web的AutoCAD图形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本文适用于建筑CAD的网络化考试,文中所研究的问题对计算机图形化考试系统在网络化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杨杰[7](2009)在《市政管线系统的数字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市政管线是现代城市中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它担负着城市的能源供应、传输和信息交换,是城市中物质流与信息流的综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政综合管网建设发展迅猛,管网体系也越来越大,复杂程度正在逐年增加;然而,城市地下作为一个有限的资源空间,如何有效的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以及更合理的规划布置市政综合管线系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一个城市的市政综合管线系统涉及到的地下管线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庞大,如何对这些海量的管线、管点信息建立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进行相关的管理,即实现管线系统的数字化,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焦点。影响市政管线系统规划布置的限制性因素很多,如管道的形状、尺寸、管径、管材、管道流量等约束条件。本文结合城市各种工程管线定线与规划布置的原则,对影响市政管线系统综合规划的基本约束因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探讨了市政管线系统优化布置问题的描述方法;并从管网布置的最小费用流、管网布置的最大流量、管网布置的最短路径和管网布置空间内多种管线互不发生干涉的最小剖面面积四个方面,建立了一个管线系统布置的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对于如何实现市政管线系统的数字化,文章通过数据组织和数据转换,对管线、管点文件的数据结构进行设计,以及对空间数据的矢量化;并利用Access数据库与MAPGIS属性库的连接,实现系统的数字化管理。此外,基于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管线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其中,通过TIN数字高程模型分析实现了地面等值线图的绘制以及道路横断面上综合管线的剖面显示;通过管线网络分析则实现了对各种市政管线的路径查询、网线追踪和属性统计等功能。结合某市某道路综合管线工程实例,研究表明:市政管线系统数字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对系统内各种管线网络的查询、追踪、属性统计以及道路断面上综合管线的剖面显示,便于了日常管理与信息的共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谭祯[8](2008)在《二维工程图尺寸完备性检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尺寸标注是工程制图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环,其正确性对产品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按照传统的方法,尺寸标注系统信息的检查,主要依赖设计师的手工劳动。对于图形尺寸标注相对简单的情况,设计师通过手工检查的方法完全能够胜任。但是对于尺寸标注相对复杂的情况,设计师手工检查常常会出现漏判和误判的情况。因此,如何自动完成尺寸标注系统信息的检查,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探讨如何对二维工程图中多视图进行尺寸缺失和冗余错误的自动检查,即尺寸完备性检查。已有的尺寸完备性检查主要是针对一个视图,而对于多个视图之间相互关联的尺寸则不能进行判断。本文从对前人工作的把握和对其不足的分析出发,根据三维重建技术的相关理论,将二维工程图的尺寸标注转换为空间尺寸投影模型,使工程图的绘图坐标转换为与之唯一对应的空间坐标,并结合图论和人工智能路径搜索的相关技术对尺寸进行完备性检查。为了实现这个原理,本文设计了从统一二维坐标系下的各视图尺寸标注坐标到空间投影模型的尺寸标注坐标的转换策略。通过引入二维半中间坐标系推导出了其映射算子,建立了空间尺寸标注模型,通过尺寸虚拟分解,将复杂的非线性尺寸标注分解为多个线性尺寸标注,并将空间模型中的尺寸按坐标轴方向转换成无向图,再对无向图的邻接矩阵进行遍历操作,从而实现了对工程图中是否存在冗余尺寸和缺失尺寸的判别。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尺寸标注完备性检查的原型系统,并通过对包含不同视图的工程图尺寸完备性的检查,验证了上述原理和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张健[9](2008)在《工艺流程并行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何更好地把工艺设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效管理大量的工艺文件和工艺数据,使工艺信息得到共享与集成等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CAPP (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为企业提供了一条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CAPP技术的发展,工艺流程并行设计中的审批流程、工艺草图的数据库存储和调用等问题很值得研究。结合某飞机制造企业的CAPP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构建了面向并行工程的CAPP系统。根据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特点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封面页、工作说明页、草图页。在研究这三部分特点的基础上,以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 2000为后台服务器数据库,以Visual Basic 6.0, AutoCAD 2004作为数据库前端开发工具,开发了并行工艺设计系统的相关程序。采用C/S模式,完成了全面基于数据库的客户端软件开发,由于该模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伸缩性和可移植性,所以简化了用户的操作。在研究企业及其联盟之间的人员构成和分析工艺审批机理的基础上,研究了PDM中用户信息库构建的方法,提出了审批流程、审批路线和审批权等概念,并且利用用户信息库实现了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中运行的审批流程技术。审批流程是工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多级审核制度和保障设计文件正确性的体现。然而,到目前为止,商品化的CAPP系统没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本系统还可以利用PDM管理器对机械加工工艺管理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维护和添加。总之,为了开发更完善的面向并行工程的CAPP系统,研究了有关的关键技术,其中包括审批流程、工艺草图的数据库存储和提取、工艺草图的分页、工作说明页的分页等技术,提出了解决方案并且实现了上述功能。这些技术的开发可以为CAPP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手段,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使企业可以对市场进行快速地反应,提高竞争力。
薛东彬[10](2008)在《超硬材料工具CAD/CAPP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机械制造业中,超硬材料工具的种类和使用量都在大幅增加。为了适应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超硬材料工具制造企业需要一套简单实用的CAD/CAPP集成系统来提高设计、生产效率和企业信息化水平。虽然市场上有一些商品化的CAD系统和CAPP系统,但这些系统相互独立、集成度低、实用性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以满足超硬材料工具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目标,研究超硬材料工具CAD/CAPP集成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CAD技术和CAPP技术的类型、特点和发展现状,并对CAD和CAPP系统集成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郑州新亚锐奇超硬工具有限公司产品的工艺结构特点及目前的技术基础,提出了超硬材料工具CAD/CAPP集成系统的设计方法。重点阐述了超硬材料工具CAD/CAPP集成系统的工作原理、组织结构和模块功能。本文以超硬镗刀为例,分析了零件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和制造特征,研究了特征编码规则,构造了零件特征编码;应用产生式算法,实现了超硬材料镗刀的自动化设计和自动绘图;应用基于实例的工艺设计方法和基于零件特征编码的工艺实例索引方法,实现了零件加工工艺的自动化设计;以零件特征编码为纽带,应用动态数据库技术,实现了由CAD模块向CAPP模块自动传递零件特征信息,从而达到了CAD/CAPP集成的要求;创建了超硬镗刀刀体几何参数数据库、特征编码数据库、工艺实例数据库、工艺模板库、工艺文档资料库;根据系统各项功能需要,开发了系统的操作界面;研究了工艺文件的输出方法,设计了相应的工艺卡片格式,成功地实现了工艺文件的自动生成、编辑、存储和打印输出;构建了超硬材料工具CAD/CAPP集成系统的总体框架,完成了超硬镗刀CAD/CAPP集成系统的开发。本文阐述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超硬材料工具的设计和制造,还可以用于其它零件的设计和制造。对于开发系列化产品的CAD/CAPP集成系统,具有普遍意义。
二、用VB读取AutoCAD中的深度信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VB读取AutoCAD中的深度信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utoCAD和VB的非圆曲线零件铣削自动编程(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Auto CAD下用VB读取非圆曲线轮廓特征参数方法 |
1.1 DXF文件的总体结构 |
1.2 DXF图形信息读取 |
2 基于等误差法的椭圆轮廓直线逼近算法 |
2.1 椭圆轮廓等误差直线逼近算法设计 |
2.2 等误差法逼近椭圆的流程图 |
3 基于VB的非圆曲线零件铣削自动编程及实例 |
4 结论 |
(2)数控加工平滑运动轨迹规划与仿真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与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曲面刀具轨迹微观平滑度的研究现状 |
1.2.2 曲面刀具轨迹宏观平滑度的研究现状 |
1.2.3 自动编程系统和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次插值样条曲线的插补算法 |
2.1 引言 |
2.2 三次Cardinal插值样条曲线的定义 |
2.3 三次样条曲线插补的实现方法 |
2.3.1 插补预处理 |
2.3.2 基于切线方向的脉冲增量插补算法步骤与实现 |
2.3.3 算法应用实例 |
2.4 连续插补 |
2.4.1 连续插补的定义 |
2.4.2 连续插补应用实例 |
2.5 可调形三次三角Cardinal插值样条曲线 |
2.5.1 三次三角Cardinal样条基函数 |
2.5.2 三次三角Cardinal样条曲线的构造及性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曲面数控加工平滑运动轨迹规划 |
3.1 引言 |
3.2 曲面STL数据模型 |
3.3 斜截面求交法刀具平滑运动轨迹规划 |
3.3.1 斜截面求交法定义 |
3.3.2 斜截面求交法的截交点的计算和排序 |
3.4 阿基米德投影螺旋线投影求交法刀具运动轨迹 |
3.4.1 阿基米德螺旋线简介 |
3.4.2 阿基米德螺线投影求交原理 |
3.4.3 阿基米德螺线投影刀触点的生成计算 |
3.5 等间距螺线求交法刀具运动轨迹规划 |
3.5.1 平面等间距螺线求交法规划原理 |
3.5.2 曲面等间距螺线求交规划原理 |
3.6 等弦长螺线求交法刀具运动轨迹规划 |
3.6.1 等弦长螺线求交法规划原理 |
3.6.2 等弦长螺线求交刀触点的计算 |
3.7 曲面数控精加工三维螺旋式刀位点的生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控平滑路径加工自动编程系统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Visual Basic访问数据库 |
4.3 数据提取界面的创建 |
4.3.1 精加工曲面模型数据预览和提取 |
4.3.2 精加工曲面重构模型验证 |
4.4 刀具轨迹规划刀位点生成过程界面的创建 |
4.4.1 斜截面求交法刀位点生成界面 |
4.4.2 阿基米德螺线求交刀位点生成界面 |
4.4.3 有界等间距螺线求交刀位点生成界面 |
4.4.4 等弦长螺线求交刀位点生成界面 |
4.5 刀位点数据验证界面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控仿真系统的开发与实验测试 |
5.1 引言 |
5.2 基于AUTOLISP的三维螺旋式加工轨迹的实体切削仿真 |
5.3 基于VERICUT机床仿真系统的建立 |
5.3.1 虚拟数控机床建模的基本概念 |
5.3.2 机床虚拟数控仿真系统的建立 |
5.3.3 数控铣床的仿真加工 |
5.3.4 仿真结果加工质量分析 |
5.4 三维螺旋式数控精加工的实验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与论文主要创新点 |
6.1.1 工作总结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厂区铁路设计阶段即时仿真基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 |
2.1 图论的基本理论 |
2.1.1 图论的由来和发展史 |
2.1.2 图论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
2.1.3 图的表示方法 |
2.1.4 图的搜索算法 |
2.2 路径选择算法 |
2.2.1 最短路径算法 |
2.2.2 分级路径算法 |
2.2.3 动态路径算法 |
2.3 VB 与AUTOCAD 的二次开发理论 |
2.3.1 AutoCAD ActiveX Automation 技术概述 |
2.3.2 AutoCAD 对象模型 |
2.3.3 VB 与AutoCAD 二次开发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UTOCAD 中站场网络模型的建立 |
3.1 站场网络模型的数学抽象描述方法 |
3.1.1 铁路站场网络图的基本表述方法 |
3.1.2 站场网络模型的建立 |
3.1.3 厂区路网结构分析及物理区域划分 |
3.1.4 路网逻辑拓扑结构的建立 |
3.2 在AUTOCAD 中的站场网络模型构建程序的设计 |
3.2.1 VB 与CAD 的连接 |
3.2.2 站场数据的采集算法和程序 |
3.2.3 站场网络拓扑模型的建立 |
3.3 路网模型程序的运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径选择和折返走行程序研究 |
4.1 分区内路网的路径选择 |
4.1.1 分区内路网选择的程序流程 |
4.1.2 分区内路径搜索实现的程序 |
4.2 分级路网的最短路径的选择 |
4.2.1 多边界点分级路网路径选择的分析 |
4.2.2 多边界点的分级路网中最短路径选择程序设计 |
4.3 折返路径的走行问题 |
4.3.1 折返路径的走行过程 |
4.3.2 折返路径走行的程序设计 |
4.4 最短路径搜索的程序运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基于CAD平台的阀块孔系定位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CAD/CAM技术概述 |
1.1.1 概念及组成 |
1.1.2 CAD/CAM系统的功能 |
1.2 CAD/CAM二次开发技术 |
1.2.1 概念和基本流程 |
1.2.2 遵循原则及开发方法 |
1.3 国内外应用现状及前景 |
1.4 课题的背景和主要任务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总体设计 |
2.1.1 系统目标 |
2.1.2 系统组成结构 |
2.1.3 系统功能分析 |
2.2 系统特点 |
2.3 系统运行环境 |
第3章 系统的软件组成 |
3.1 CAD/CAM系统软件 |
3.1.1 CAD/CAM系统软件的分类 |
3.1.2 机械CAD/CAM系统软件的选用原则 |
3.2 支撑软件的选择 |
3.2.1 常用CAD/CAM系统支撑软件简介 |
3.2.2 选用AutoCAD作为系统支撑软件的原因 |
3.2.3 AutoCAD 2004 |
3.3 开发工具的选择 |
3.3.1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比较 |
3.3.2 选用VBA作为系统开发工具的原因 |
第4章 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 |
4.1 数据库开发基础 |
4.1.1 数据库相关概念 |
4.1.2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
4.1.3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和体系结构 |
4.1.4 关系型数据模型 |
4.2 应用程序开发语言和后台数据库选型 |
4.2.1 数据库应用程序 |
4.2.2 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的原则 |
4.2.3 选择VBA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 |
4.2.4 选择Access数据库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设计的主要任务 |
4.3.2 设计阀块孔系定位系统数据库 |
4.4 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 |
4.4.1 控件添加 |
4.4.2 ADO控件 |
4.4.3 DataGrid控件 |
4.4.4 ProgressBar控件 |
4.4.5 设计实施方案 |
第5章 系统串口通信设计 |
5.1 串口通信基础 |
5.1.1 数据传输的两种方式 |
5.1.2 串行通信工作模式和传输方法 |
5.1.3 通信参数 |
5.1.4 RS-232串口通信 |
5.2 MSComm控件 |
5.2.1 MSComm控件处理通信的方式 |
5.2.2 添加MSComm控件 |
5.2.3 MSComm控件重要属性 |
5.2.4 MSComm控件通信步骤 |
5.3 欧姆龙CJ系列可编程控制器 |
5.3.1 可编程控制器概述 |
5.3.2 CJ系列PLC概述 |
5.3.3 CJ系列PLC串口通信 |
5.4 串口通信应用程序设计 |
5.4.1 硬件连接及配置 |
5.4.2 设计实施方案 |
5.4.3 部分关键程序 |
第6章 系统关键性程序设计 |
6.1 孔系参数提取设计 |
6.1.1 选择集 |
6.1.2 设计实施方案 |
6.2 拾取孔深设计 |
6.2.1 VBScript的RegExp组件 |
6.2.2 设计实施方案 |
6.3 自动标注孔号及数据完整性检查设计 |
6.3.1 GetBoundingBox方法 |
6.3.2 设计实施方案 |
6.4 备份为Excel表格设计 |
6.4.1 利用VBA控制Excel |
6.4.2 设计实施方案 |
6.5 导入数据内容设计 |
6.5.1 顺序文件 |
6.5.2 Hex函数 |
6.5.3 设计实施方案 |
第7章 系统界面设计 |
7.1 界面设计 |
7.1.1 界面设计的基本原则 |
7.1.2 主界面设计 |
7.2 参数提取模块 |
7.2.1 界面设计 |
7.2.2 程序流程 |
7.2.3 主要功能 |
7.2.4 技术特点 |
7.3 参数查看模块 |
7.3.1 界面设计 |
7.3.2 程序流程 |
7.3.3 主要功能 |
7.3.4 技术特点 |
7.4 数据备份模块 |
7.4.1 界面设计 |
7.4.2 程序流程 |
7.4.3 主要功能 |
7.4.4 技术特点 |
7.5 串口传输模块 |
7.5.1 界面设计 |
7.5.2 程序流程 |
7.5.3 主要功能 |
7.5.4 技术特点 |
7.6 加载自定义菜单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多轴、多通道数控加工编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的发展与现状 |
1.1.1 国外CAD/CAM技术应用状况 |
1.1.2 国内CAD/CAM应用技术现状 |
1.1.3 数控自动编程系统的发展状况 |
1.2 课题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1.3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GMD200动桥式数控铣钻床 |
2.1 GMD系列机床结构与特点 |
2.2 GMD200动桥式数控铣钻床的结构与参数 |
2.3 GMD200数控铣钻床的数控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 |
3.1 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介绍 |
3.1.1 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性能 |
3.1.2 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硬件结构 |
3.1.3 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软件结构 |
3.2 西门子840D数控代码说明 |
3.3 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的多轴、多通道功能 |
3.3.1 双通道机床对数控系统的一般要求 |
3.3.2 程序协调功能 |
3.3.3 西门子840D (多)通道编程 |
3.4 西门子840D数控系统钻孔循环 |
3.4.1 孔加工固定循环的特点 |
3.4.2 钻孔循环参数的设定与意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编程系统的开发方法 |
4.1 AutoCAD的二次开发工具 |
4.1.1 二次开发技术进展 |
4.1.2 主要开发工具简介 |
4.2 AutoCAD中的ActiveX技术 |
4.2.1 什么是AutoCAD ActiveX技术 |
4.2.2 AutoCAD中ActiveX对象模型树 |
4.3 利用VB6.0开发AutoCAD的一般过程 |
4.3.1 引用AutoCAD部件 |
4.3.2 声明对象变量 |
4.3.3 连接AutoCAD |
4.3.4 编写AutoCAD应用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图形信息的数据处理 |
5.1 需要提取的图形信息 |
5.2 实体信息的提取方法 |
5.2.1 引用实体对象 |
5.2.2 用选择集选择实体对象 |
5.2.3 在实体选择中使用过滤机制 |
5.2.4 选择集的删除 |
5.3 在CAD中选取待加工圆孔 |
5.4 坐标排序算法 |
5.4.1 内排序的几种方法 |
5.4.2 排序算法的比较 |
5.4.3 三维坐标排序算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自动编程系统的实现 |
6.1 软件简介 |
6.1.1 系统特点 |
6.1.2 软件的主要功能 |
6.1.3 软件总体设计思路及流程 |
6.2 图形参数化获取的设计与实现 |
6.2.1 用户界面设计 |
6.2.2 部分功能代码实现 |
6.3 钻孔参数对话框输入的设计与实现 |
6.3.1 用户界面设计 |
6.3.2 部分功能代码实现 |
6.4 双轴、双通道加工设置的设计与实现 |
6.4.1 用户界面设计 |
6.4.2 部分功能代码实现 |
6.5 数控铣钻床NC代码格式与实现 |
6.6 用VB建立AutoCAD中的菜单 |
6.6.1 菜单条级和菜单组集 |
6.6.2 孔加工菜单条的定制 |
6.7 软件运行和加工实例 |
6.8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基于网络的建筑CAD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现状及水平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相关技术 |
2.1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 |
2.1.1 VBA技术简介 |
2.1.2 ActiveX Automation技术 |
2.1.3 AutoCAD的对象开发技术 |
2.2 网络数据库技术 |
2.2.1 网络环境下对数据库的要求 |
2.2.2 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 |
2.2.3 Web数据库访问技术 |
2.3 VBScript介绍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
3.1.1 C/S模式 |
3.1.2 B/S模式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2.1 系统功能需求 |
3.2.2 系统性能需求 |
3.2.3 系统的运行需求 |
3.3 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 |
3.4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
3.4.1 在线考试 |
3.4.2 信息查询 |
3.4.3 考试管理 |
3.5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3.5.1 逻辑模型设计 |
3.5.2 图形文件的存储方式 |
第四章 AutoCAD中图形文件的格式转换和网络传输技术 |
4.1 AutoCAD图形文件的格式 |
4.1.1 DWG文件 |
4.1.2 DWF文件 |
4.1.3 DXF文件 |
4.2 AutoCAD图形文件的格式转换 |
4.3 AutoCAD图形文件的网络传输 |
4.3.1 ADO对象 |
4.3.2 Internet Transfer控件 |
4.4 基于组件开发的思路 |
4.4.1 基于组件开发的必要性 |
4.4.2 基于组件开发的技术 |
4.5 基于组件的AutoCAD图形格式转换及其网络传输的实现 |
4.5.1 ActiveX控件的建立方法 |
4.5.2 “主观作图题答题卡”的打包和发布 |
4.5.3 组件的实现 |
第五章 基于网络的建筑CAD考试系统的自动评判系统的设计 |
5.1 AutoCAD中的数据交换文件 |
5.2 DXF文件介绍 |
5.3 DXF文件的数据读取算法 |
5.4 自动评判技术的实现算法 |
5.5 试题包结构 |
5.6 主观作图题评分参数表 |
5.7 关键技术处理 |
5.8 实例说明 |
5.8.1 评分参数表 |
5.8.2 实例 |
5.8.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六章 基于网络的建筑CAD考试系统的功能的实现 |
6.1 数据库连接的实现 |
6.2 数据库的建立 |
6.3 在线考试 |
6.3.1 考生登录 |
6.3.2 开始考试 |
6.3.3 考题显示 |
6.3.4 自动评判 |
6.4 信息查询 |
6.5 考试管理 |
6.5.1 考生信息管理 |
6.5.2 考生成绩查询 |
6.5.3 试卷生成 |
6.6 信息发布 |
6.7 系统的测试 |
6.8 测试案例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系统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
7.2 系统的完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7)市政管线系统的数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市政管线信息化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3] |
1.3 市政管线的综合管理现状 |
1.3.1 国外管理现状 |
1.3.2 国内管理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MAP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概述 |
2.1 地理信息系统(GIS)基本概念 |
2.1.1 地理信息系统定义 |
2.1.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 |
2.1.3 地理信息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 |
2.2 MAPGIS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
2.3 MAPGIS 地理信息系统结构与主要功能 |
2.3.1 MAPGIS 地理信息系统结构 |
2.3.2 MAP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
2.4 MAPGIS 地理信息系统用途与优点 |
2.4.1 MAPGIS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途 |
2.4.2 MAPGIS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优点 |
第三章 市政管线系统的规划与建模 |
3.1 城市各类工程管线规划布置原则 |
3.1.1 给水工程管线规划布置 |
3.1.2 排水工程管线规划布置 |
3.1.3 电力工程管线规划布置 |
3.1.4 电信工程管线规划布置 |
3.1.5 燃气工程管线规划布置 |
3.1.6 热力工程管线规划布置 |
3.2 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
3.3 市政管线综合规划数学建模 |
3.3.1 管线综合规划布置的约束因素分析 |
3.3.2 管线综合规划布置的数学模型 |
3.3.3 多目标规划问题数学模型求解[55、56] |
第四章 基于MAPGIS 市政管线系统的数字化实现 |
4.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4.2 地下管线的数据组织与数据转换 |
4.2.1 地下管线的数据组织 |
4.2.2 AUTOCAD 与MAPGIS 之间的数据转换 |
4.3 市政管线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管线的数据编码 |
4.3.2 管线文件的数据结构 |
4.3.3 管点文件的数据结构 |
4.3.4 Access 数据表的创建与连接 |
4.4 管线DTM 模型分析 |
4.4.1 MAPGIS 明码文件编写 |
4.4.2 TIN 模型分析 |
4.4.3 高程剖面分析 |
4.5 管线网络分析 |
4.5.1 管线网络的建立 |
4.5.2 结点处理 |
4.5.3 网络分析 |
4.6 小结 |
第五章 江苏省某道路市政管线系统数字化研究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研究区管线系统数字化 |
5.3 研究区管线系统数字化管理 |
5.3.1 市政综合管线点属性管理 |
5.3.2 市政综合管线线属性管理 |
5.4 道路数字高程模型分析 |
5.5 道路管线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二维工程图尺寸完备性检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状况综述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空间尺寸标注模型的建立 |
2.1 三维重建技术基本原理 |
2.2 空间尺寸标注模型建立的基础 |
2.2.1 视图特点 |
2.2.2 约束关系 |
2.3 空间尺寸标注模型的建立 |
2.3.1 视图的划分 |
2.3.2 三视图空间尺寸标注模型的建立 |
2.3.3 其他视图空间尺寸标注模型的建立 |
2.4 尺寸标注的处理 |
第3章 基于图论的尺寸完备性检查 |
3.1 实现完备性检查的理论基础 |
3.2 尺寸冗余判断 |
3.2.1 尺寸标注系统建模 |
3.2.2 尺寸冗余判断方法 |
3.3 尺寸缺失判断方法 |
第4章 尺寸完备性检查系统总体设计 |
4.1 功能模块划分的要求 |
4.2 系统功能模块的划分 |
第5章 系统实现及应用实例 |
5.1 尺寸完备性检查系统的开发 |
5.1.1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 |
5.1.2 尺寸标注信息的管理 |
5.1.3 开发环境 |
5.1.4 系统运行方式 |
5.1.5 系统主要功能和界面 |
5.2 应用实例 |
5.2.1 单视图判断实例 |
5.2.2 三视图判断实例 |
5.2.3 多视图判断实例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工艺流程并行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并行CAPP技术的进展及其总体设计 |
1.1 CAPP技术的发展过程 |
1.2 在并行工程环境下运行CAPP系统的相关技术 |
1.3 CAPP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 |
1.4 国内外研究和开发并行CAPP的趋势 |
1.5 并行CAPP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1.6 系统的开发环境 |
1.6.1 系统软件支撑系统 |
1.6.2 硬件支撑系统 |
第2章 并行CAPP系统中的审批流程技术 |
2.1 审批流程的意义 |
2.2 用户信息库的建立 |
2.3 审批流程的概念 |
2.4 审批流程的实现 |
2.5 审批数据在并行工艺CAPP系统中的信息交换 |
第3章 CAPP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3.1 工艺数据的描述 |
3.1.1 工艺数据的类型 |
3.1.2 工艺数据的结构 |
3.1.3 工艺格式 |
3.2 数据库的关键技术 |
3.2.1 C/S技术在数据库中的应用 |
3.2.2 基于C/S的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开发 |
3.2.3 数据库访问技术 |
3.3 并行工艺流程相关的数据库设计方法 |
3.3.1 封面页和工作说明页数据库设计 |
3.3.2 草图、图框和用户信息数据库的设计 |
3.3.3 工艺资源数据库的设计 |
第4章 封面、工作说明页和草图的实现方法 |
4.1 封面和工作说明页的实现 |
4.1.1 VB的表格控件和Excel绑定数据库方法的比较 |
4.1.2 MSHFlexGrid控件 |
4.1.3 工作说明页和封面页编辑功能的实现 |
4.1.4 工作说明页的分页功能 |
4.1.5 工作说明页和封面页对CAD的输入 |
4.1.6 工艺资源树和PDM管理器 |
4.2 工艺草图的实现 |
4.2.1 草图对象在数据库中的存储和提取 |
4.2.2 草图页对象的识别 |
4.2.3 图框与草图对象的分离技术 |
4.2.4 草图的保存和打印 |
第5章 系统功能的测试 |
5.1 系统登录模块及主界面 |
5.2 封面页、工作说明页和草图页功能模块 |
5.3 工艺规程的审批流程履历和一个审批实例 |
5.3.1 工艺规程的审批流程履历 |
5.3.2 一个审批实例 |
5.4 PDM管理器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超硬材料工具CAD/CAPP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研究背景 |
1.1.1 超硬材料工具 |
1.1.2 国内超硬刀具制造业现状 |
1.2 问题的研究现状 |
1.2.1 CAD技术 |
1.2.2 CAPP技术 |
1.2.3 CAD/CAPP集成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4 CAD/CAPP集成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5 CAD/CAPP集成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2.6 超硬刀具制造业中CAD/CAPP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及意义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系统的原理与功能模块 |
2.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1 系统结构及模块组成 |
2.1.2 系统的工作过程 |
2.2 系统的CAD模块 |
2.2.1 系统CAD模块的结构 |
2.2.2 超硬镗刀的设计计算 |
2.2.3 零件图的自动绘制 |
2.3 系统的CAPP模块 |
2.3.1 系统CAPP模块的结构 |
2.3.2 CAPP模块的工作流程 |
2.3.3 提取工艺实例的方法 |
2.3.4 工艺文件输出方法 |
3 系统的数据管理 |
3.1 零件信息编码 |
3.1.1 编码原则 |
3.1.2 编码方法 |
3.1.3 超硬镗刀的特征编码 |
3.2 系统资源数据库 |
3.2.1 资源数据库的组成 |
3.2.2 资源数据库管理 |
4 系统的集成 |
4.1 CAD/CAPP系统的集成方法 |
4.1.1 集成方法简介 |
4.1.2 本系统的集成方法 |
4.2 CAD模块与数据库的信息交换 |
4.2.1 CAD模块对刀体几何参数数据库的调用 |
4.2.2 动态数据库 |
4.3 CAPP模块与数据库的信息交换 |
4.3.1 CAPP模块对动态数据库的调用 |
4.3.2 CAPP模块对工艺实例数据库的调用 |
5 系统运行示例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用VB读取AutoCAD中的深度信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utoCAD和VB的非圆曲线零件铣削自动编程[J]. 侯春宏,赵国勇,庄丙远,翟静涛. 机床与液压, 2016(23)
- [2]数控加工平滑运动轨迹规划与仿真系统的开发[D]. 张益汉. 扬州大学, 2016(02)
- [3]厂区铁路设计阶段即时仿真基础问题研究[D]. 张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4)
- [4]基于CAD平台的阀块孔系定位系统研究[D]. 徐勉. 东北大学, 2010(04)
- [5]多轴、多通道数控加工编程技术研究[D]. 李贤元. 西南交通大学, 2009(S1)
- [6]基于网络的建筑CAD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沈银燕.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2)
- [7]市政管线系统的数字化研究[D]. 杨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8]二维工程图尺寸完备性检查的研究[D]. 谭祯. 东北大学, 2008(03)
- [9]工艺流程并行设计相关技术的研究[D]. 张健. 东北大学, 2008(03)
- [10]超硬材料工具CAD/CAPP集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薛东彬. 郑州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