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货币政策调控的艺术

论货币政策调控的艺术

一、论货币政策调控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曾康霖,罗晶[1](2020)在《论金融宏观调控——再为中国金融立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国的货币供给量取决于进入市场中流通的商品和能够反映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商品价格量的总和。必须遵循货币的供给是有限的、能够计量的,而不是任意的、不能计量的。货币供给量是有限的,靠货币供给量着力于金融宏观调控的力量是有限的。"央行行为的哲理"是金融宏观调控的艺术和必修课。经济社会的重大变化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巨额增加——国内储蓄与投资难以均衡;贫富差距拉大,要迈过"中等收入陷阱",造就中等收入阶层;中美之争以及关联度成为全球经济问题的核心。金融宏观调控关注的基点是:要关注国民实际收入的变化,要关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要把社会就业始终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要密切关注财政信贷收支的综合平衡,要关注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建立现代中国央行制度,就要提高对金融市场变迁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增强央行独立性。

王亚婵,贾珍珍[2](2018)在《浅析《管子·国蓄》中的货币思想和宏观调控艺术》文中研究表明《管子》是中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其中《国蓄》篇阐述了很多早期的经济货币思想以及宏观调控政策,这些思想不仅有利于封建统治者控制财政金融来治国理政,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申发升[3](2018)在《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宏观调控是国家在经济运行中,为了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运行,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总体调节与控制。宏观调控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主要运用投融资和行政手段,间接调控主要运用财税和金融等经济手段。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的召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缺点,而宏观调控可以克服这些缺点,因此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朱镕基作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主管经济工作并领导金融、财税、外贸等方面的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与改革的推动者。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召开以来,为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改革,朱镕基提出了大量关于宏观调控的新思想、新论断、新政策,采取了诸多宏观调控的新手段、新方法、新措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宏观调控成就,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该文通过研究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形成、基本架构、主要成效以及评价和启示,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正文分为4个部分。一是分析了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形成。作为论文的开篇,主要梳理了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形成,包括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形成的历史脉络。二是阐释了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基本架构。包括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前提基础、主要内容和配套改革办法,这是论文的重点内容。以转变政府职能,改组宏观调控部门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前提基础;以财税宏观调控思想、金融宏观调控思想和投融资宏观调控思想为主要内容;以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配套改革实施办法。三是详细说明了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主要成效。1993年-1996年实施的应对通货膨胀的紧缩性宏观调控和1998年-2003年实施的应对通货紧缩的扩张性宏观调控,是两次趋势正好相反的宏观调控,都是在朱镕基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都对我国经济成功地进行了有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展示了朱镕基宏观调控的领导艺术,积累了宝贵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了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时代价值。四是概述了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评价和启示。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历史价值和有益的启示,能够指导我们更好地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本部分从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评价出发,指出在宏观调控中要发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国外的改革经验为借鉴,最后重视宏观调控的艺术,以便达成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目标。走进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解决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宏观调控。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宏观调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借鉴的重要理论指导。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因此,研究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李波[4](2018)在《动定相宜 稳中有活》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人民银行通过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灵活前瞻的多种工具组合,实现了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平稳增长,维持了金融体系流动性的基本稳定和利率水平的总体适度。展望2018年,为巩固金融去杠杆成效,贯彻防风险目标,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预计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还将延续,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将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金融调控框架将持续健全,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也将正式施行。货币政策将继续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宋杨[5](2017)在《货币政策实际干预、信息沟通与市场信心》文中研究表明从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考察利用货币政策的实际干预及信息沟通等手段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具有"催化剂"效应的市场情绪,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进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研究表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际调控能够提升企业家信心和消费者信心,利率的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者信心和企业家信心,也即紧缩的货币政策能够使得膨胀的心理情绪得到一定的抑制。央行谈话沟通在提升市场信心方面的有效性要强于书面沟通,央行政策报告沟通在引导公众市场信心方面还具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徐亚平,宋杨[6](2017)在《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的理论分析及基于预期引导效应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经济主体与政策制定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经济主体可以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形成具有动态反馈的预期。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经济主体的预期形成与货币政策可信度密切相关,政策的可信度越高,对经济主体预期的引导效应就越明显,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就越好。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的要求更高,在这种背景下,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和信誉度,对于引导经济主体预期,进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是非常有效的。该文分析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预期引导效应,进一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

宋杨[7](2017)在《市场信心与货币政策预期引导》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以来,全球经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陷入自金融危机之后更大的困境,在全球需求疲软的影响下,我国也经历着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增速放缓的严峻考验。实体经济的持续萧条开始向服务、消费等领域蔓延,宏观经济景气正面临着全面下滑的局面,反观虚拟经济中的股市和楼市,先是股市的暴涨暴跌,后是一线城市房价的飙升,致使"衰退型泡沫"不断呈现,宏观经济景气的全面下滑和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直接导致了企业家、投资者和消费者等经济主体信心的回落。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下行压力,我们不禁会思考,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如何才能有效扭转我国经济持续探底的局面,使经济发展走出低谷?以及货币政策调控如何有效地改变微观经济主体的悲观预期,以提高经济调控政策的有效传导?基于此,本文从货币政策调控通过提振经济主体市场信心、引导经济主体预期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视角出发,尝试运用一般计量模型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研究货币政策调控如何动态的影响公众的市场信心以及合理的引导公众预期等问题,考察分析利用货币政策的细微调控以及货币政策信息沟通等方式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具有"催化剂"效应的市场情绪,以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实现经济政策的调控目标。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对市场信心提振、公众预期引导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一、市场信心波动对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构建ARDL-ECM模型实证检验了市场信心(企业家信心、消费者信心)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率、资产价格、汇率等因素对消费者信心和企业家信心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比较来看,各驱动因素对企业家信心的影响要大于对消费者信心的影响。通过结论指出未来我国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更加关注市场信心的变化,并通过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来提高政策的有效传导。二、着重从货币政策调控的角度,从货币政策实际干预与央行政策信息沟通两方面考察对市场信心的影响。本章对货币政策调控与市场信心的形成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并通过构建央行信息沟通指数,利用SVAR模型实证研究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实际干预和央行信息沟通两方面调控对市场信心包括企业家信心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主体的信心对于货币政策调控有着重要的反馈作用,我国货币政策实际干预对市场信心有一定影响,但央行政策沟通对市场信心的引导还有待进步,并指出在货币政策调控中,我们既要关注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也要注意稳定和提振市场信心,减少信心波动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三、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经济主体的预期形成与货币政策可信度密切相关,政策的可信度越高,对经济主体预期的引导效应就越明显,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就越好。因此本文主要从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预期引导效应,进一步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的状况。从我国货币政策对公众和机构预期引导的实证结果以及可信度指数的研究来看,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总体水平还不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稳定和引导市场预期的要求更高,在这种背景下,不断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和信誉度,对于引导经济主体预期,提振经济主体的市场信心,进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是非常有效的。四、通过建立包含大量宏观经济、金融信息的Factor-augmented VAR(FAVAR)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与市场信心的互动关系以及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本文考察了大量宏观经济数据指标分解为因子变量以后对信心冲击的敏感性。研究表明,我国的市场信心在单纯对经济活动的反馈作用上是有效果的,只是经济活动复杂多变,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变量的复杂作用以及各类问题的不断出现,难免会抵消信心的力量,这也就给我国货币政策在加强实施宏观预期管理,积极引导公众市场信心的政策手段方面提供了实证依据。五、通过构建新凯恩斯框架下的DSGE模型,尝试将消息(预期)冲击引入到货币政策调控方面,将预期冲击与货币政策调控结合起来,考察货币政策发布的消息(预期)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在货币政策调控方面引入消息(预期)冲击,相当于是中央银行在进行适当的预期管理,或者认为是中央银行通过提前发布的货币政策信号,以信息沟通的方式调整公众所掌握的信息集,引导公众的心理预期和市场信心,从而实现调控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目标,影响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研究表明,全要素生产技术进步的预期冲击和货币政策调控的预期冲击都可以使得经济系统内的消费、投资、产出等主要经济变量发生共动,中央银行在通过信息沟通方式进行公众预期引导时,其提前发布的货币政策信号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于学军,赖小民,周振海,周学东,王景武,白鹤祥,殷兴山,张文汇,闫冰竹,杨小平,梅兴保,王学东,滕秀兰,穆合塔拜·沙迪克[8](2017)在《坚持稳中求进 把握发展大局——金融界两会代表委员共议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文中认为把握好调控的艺术2016年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达到155万亿元,是同期GDP的2.08倍,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据。2017年M2的预期增长目标定为12%,而GDP的增长目标是6.5%,二者的差距显然会越来越大。我觉得,货币信贷投放规模过大,将对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带来明显的影响。货币政策目标以M2增速来衡量,长期比较稳定,但现在看起来值得重新探讨。主要是M2指标经过不断扩充,基数越来越大,对宏观经济及其

张建龙[9](2017)在《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下的法定准备金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数量型货币政策框架下,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但随着货币政策框架由数量型转向价格型,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不断弱化。以英国、加拿大为代表的一些利率调控国家已经将法定存款准备金降为零。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政策调控中介目标的理论框架,主要分为数量型中介目标、价格型中介目标、普尔的择机中介目标理论,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美国、英国、德国、巴西等国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转型实践。其次,通过比较分析美国、英国、德国和韩国四个国家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过程中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变迁,指出随着金融深化和货币调控方式转变,法定准备金率的下降是必然趋势。再次,本文对正在货币政策框架转型道路上的中国的法定准备金制度进行详细研究,指出中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具有积极作用,央行应积极稳妥、审时度势逐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时,由于中国正处在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期,央行还应充分利用法定准备金政策在金融稳定和管理外汇流动方面的作用。接下来对中国的实证研究说明,在1998-2016年期间,法定准备金率和M2的偏相关系数与法定准备金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的偏相关系数大致相同。但分阶段回归发现,法定准备金率和M2的偏相关系数在减弱,而法定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偏相关系数在增强。最后对中国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的时机进行分析,指出目前以SLF、MLF、PLS等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面临抵押品不足等问题,长期难以为继,择机降准或为更好选择。综上,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之时,央行应积极稳妥、审时度势地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此同时,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以及我国资本账户更加开放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准备金政策在控制资本流动和汇率稳定方面的作用。

代雨杭[10](2017)在《中国央行借贷便利操作的抵押品“折损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为满足商业银行的短期结构性流动性需求,央行发展出了一套以流动性调节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其中,常备借贷便利(S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就是中国货币政策短期流动性工具的代表。但是,央行对借贷便利货币政策工具的频繁操作,使得其自身资产负债表所面临的风险敞口增大,不利于央行的财务安全。因此,这亟需我们基于央行的视角,研究如何规避借贷便利工具的操作给央行带来的日益凸显的风险问题。抵押品“折损率”标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它是一种典型的风险缓释工具,也是央行风险管理和防范的重点,有效设置抵押品“折损率”能降低央行实施流动性便利操作期间商业银行的违约意愿,减少央行损失。实际上,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很早就实施了抵押品“折损率”制度,它是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避险工具,这一机制的设计为我国央行已创设的新型流动性供给工具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体系和商业银行的特征,基于中国央行实施借贷便利操作的实践经验,通过对James Chapman等人(2010)提出的央行抵押贷款模型和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修订,设计了两组实验,从央行目标函数、预期违约选择价值评估的角度出发,运用Eviews7.2、lingo软件,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相关行为进行模拟仿真,分析了在不同折损率和利率策略下,银行的违约情况、抵押品价值和社会财富等因素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合理的折损率标准的设计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动机、扭曲资产配置和价格、增加央行风险敞口,从而影响社会总福利;当折损率和利率分别被设定在11.8%和3.25%时,社会总产出和总财富最大;同时,财富水平相对较高时,折损率和利率最优策略组合的区间值保持在h∈(10.0%,16.2%),i∈(3.1%,3.5%),央行可以达到控制风险、以及社会福利最大的目标。

二、论货币政策调控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货币政策调控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1)论金融宏观调控——再为中国金融立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宏观调控与货币供给
二、中国货币的供给与M2-M1的超额增长
三、金融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和行为哲理
四、经济社会的重大变化与金融宏观调控的调整
    (一)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巨额增加,有的国家难以为继
    (二)储蓄总额逐步降低,国内储蓄与投资难以均衡
    (三)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拉大
    (四)中美之争,关联度成为全球经济问题的核心
五、金融宏观调控需要关注的基点
    (一)要关注国民实际收入的变化
    (二)要关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三)要把社会就业始终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四)要密切关注财政信贷收支的综合平衡
    (五)要关注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

(2)浅析《管子·国蓄》中的货币思想和宏观调控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管子·国蓄》对货币起源、本质及职能的认识
二、《管子·国蓄》对货币市场规律的认识
三、《管子·国蓄》中的宏观调控艺术
    (一) 平衡供求, 稳定物价
    (二) 发放贷款, 扶持农耕
    (三) 显予隐夺, 减税增收
四、结语

(3)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形成
    (一)时代背景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前面临的风险
        2.经济全球化和苏东剧变的经济教训
    (二)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宏观调控思想
        2.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
        3.近现代西方宏观调控理论
    (三)实践基础
        1.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的演进
        2.改革开放初期的宏观调控实践
    (四)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历史脉络
        1.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起点阶段
        2.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形成阶段
        3.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深化阶段
二、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基本架构
    (一)前提基础
        1.改组宏观调控部门,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2.坚持政企分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主要内容
        1.财税宏观调控思想
        2.金融宏观调控思想
        3.投融资宏观调控思想
    (三)配套改革办法
        1.财税体制改革
        2.金融体制改革
        3.投融资体制改革
三、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主要成效
    (一)第一次成功实现“软着陆”的紧缩性宏观调控
        1.主要特点
        2.主要目标
        3.主要成效
    (二)第一次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扩张性宏观调控
        1.主要特点
        2.主要目标
        3.主要成效
四、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一)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评价
        1.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历史地位
        2.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历史价值
        3.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局限性
    (二)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的启示
        1.坚持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宏观调控工作的领导
        2.坚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3.坚持注重宏观调控的艺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动定相宜 稳中有活(论文提纲范文)

2017年货币政策回顾:“动”“定”相宜
2018年展望:“稳”中有“活”

(5)货币政策实际干预、信息沟通与市场信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货币政策影响市场情绪的模型构建
    (一) 经济主体情绪刻画
    (二)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
二、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对市场信心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1. 央行信息沟通指数
        2. 货币政策实际干预变量
        3. 产出缺口
        4. 通货膨胀缺口
        5. 资产价格因素对市场信心的影响
        6. 选取消费者信心指数 (CCI) 和企业家信心指数 (4) (BCI) 作为反映市场信心因素的代理变量
    (二) 实证研究
        1.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2. SVAR模型的设定
        3. 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4. 结构脉冲响应分析
        5. 方差分解分析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政策调控需兼顾信心波动, 重视货币政策预期引导效应的发挥
    (二) 发挥信息沟通对预期的引导效力, 不断完善货币政策信息沟通机制

(6)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的理论分析及基于预期引导效应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货币政策可信度理论研讨
三、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指数分析
     (一) 货币政策科学性指数
        1. 科学性影响因素
         (1) 政策目标的合理性
         (2) 经济数据的可靠性
         (3) 政策决策的科学性
         (4) 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5) 货币政策的透明性
        2. 我国货币政策的科学性方面
         (1) 政策目标的可信度:低=0, 一般=0.5, 较高=1
         (2) 经济数据的可信度:低=0, 一般=0.5, 较高=1
         (3) 政策决策的可信度:低=0, 一般=0.5, 较高=1
         (4) 政策工具的可信度:低=0, 一般=0.5, 较高=1
     (二) 货币政策艺术性指数
        1. 艺术性影响因素
         (1) 能否较好把握货币政策多重目标间的平衡
         (2) 对于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能否与公众作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3) 对于经济运行的结果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能否向公众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4) 货币政策透明性的适度问题
        2. 我国货币政策的艺术性方面
     (三) 货币政策政治性指数
        1. 政治性影响因素
        2. 我国货币政策的政治因素方面:
四、基于预期引导效应的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实证研究
     (一)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1.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信息沟通指数
        2. 央行谈话信息沟通指数
        3. 预期数据
        4. 其他变量
     (二) 数据平稳性检验
     (三) VAR模型的设立和识别
     (四) 脉冲响应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 通过制度建设建立可信的预先承诺机制
     (二) 完善前瞻性指引
     (三) 完善中央银行的信息沟通渠道
     (四) 提高货币政策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7)市场信心与货币政策预期引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6 文章创新之处
第二章 市场信心及货币政策引导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市场信心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分析
    2.2 市场信心与经济波动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传导
    2.3 货币政策对市场信心的影响及货币政策预期引导
第三章 我国市场信心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ARDL-ECM模型的分析
    3.1 引言
    3.2 与市场信心有关的理论模型
    3.3 我国市场信心驱动因素的现实分析
    3.4 实证模型设计与数据说明
    3.5 实证模型检验及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货币政策实际干预、信息沟通与市场信心
    4.1 引言
    4.2 货币政策影响市场情绪的模型构建
    4.3 货币政策信息沟通指数的构建
    4.4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对市场信心影响的实证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货币政策可信度与货币政策预期引导效应
    5.1 引言
    5.2 货币政策可信度理论研讨
    5.3 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指数分析
    5.4 基于预期引导效应的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实证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市场信心、经济波动及货币政策引导
    6.1 引言
    6.2 理论模型分析与研讨
    6.3 FAVAR模型简介
    6.4 实证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货币政策预期引导与经济周期效应——基于消息冲击的DSGE分析
    7.1 引言
    7.2 简要文献综述
    7.3 DSGE模型简介
    7.4 DSGE模型设定
    7.5 数据处理与参数估计
    7.6 模型求解及动态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8.2 相关政策建议
    8.3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8)坚持稳中求进 把握发展大局——金融界两会代表委员共议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把握好调控的艺术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金融进入实体经济
加快立法进程保护信息安全
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非常必要
建立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基本制度
将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
采取措施打破企业破产重整瓶颈
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支持力度
发挥“鲶鱼效应”激发市场活力
推动工业供给侧改革核心在落实
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机制和模式
更好促进融资租赁业发展
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赖小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海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行长周学东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主任王景武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白鹤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行长殷兴山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张文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行长闫冰竹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小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行长梅兴保全国政协委员王学东全国人大代表、国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滕秀兰全国人大代表、漳州农商行董事长穆合塔拜·沙迪克全国人大代表、工商银行新疆乌鲁木齐明德路支行行长助理激发农村金融机构活力强化服务“三农”功能
提升金融服务民族地区能力

(9)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下的法定准备金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3 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理论
    3.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
    3.2 国外货币政策调控方式
    3.3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式
4 法定准备金制度变化的国际经验比较
    4.1 世界多国法定准备金制度总体概览
        4.1.1 多国法定准备金要求分类比较
        4.1.2 多国法定准备金要求变化趋势
    4.2 法定准备金率变化的国际经验
        4.2.1 美国法定准备金率变迁分析
        4.2.2 德国法定准备金率变迁分析
        4.2.3 韩国法定准备金率变迁分析
        4.2.4 英国法定准备金率变迁分析
5 中国的法定准备金制度分析
    5.1 中国法定准备金制度总体分析
    5.2 中国法定准备金率变化的特点
    5.3 中国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变迁
6 法定准备金制度及功能分析
    6.1 法定准备金的货币调控功能弱化
    6.2 法定准备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功能为资本监管模式所替代
    6.3 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具有税收扭曲效应且影响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6.4 利率调控框架下的法定准备金作用弱化
    6.5 我国基础货币投放方式的改变要求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6.6 法定准备金政策稳定汇率及调节资本流动的功能
7 法定准备金率、M2、货币市场利率实证研究
    7.1 模型建立
    7.2 实证检验
    7.3 实证小结
8 我国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时机分析
    8.1 宏观背景介绍
    8.2 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变迁
    8.3 基础货币缺口测算及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瓶颈
    8.4 降准时机分析
9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语

(10)中国央行借贷便利操作的抵押品“折损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研究
        1.2.2 关于借贷便利工具操作风险的研究
        1.2.3 关于抵押品折损率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央行借贷便利操作抵押品“折损率”的理论分析
    2.1 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相关概述
        2.1.1 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和操作特征
        2.1.2 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与效果
    2.2 借贷便利操作的风险及抵押品制度
        2.2.1 借贷便利操作的风险
        2.2.2 抵押品制度的理论分析
    2.3 央行的风险规避方法即抵押品折损率标准
        2.3.1 抵押品折损率的界定
        2.3.2 折损率的提出依据
        2.3.3 关于折损率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抵押品“折损率”模型的修订
    3.1 实验设计与假设前提的描述
        3.1.1 实验设计
        3.1.2 假设前提
    3.2 抵押品折损率模型的选取与修订
        3.2.1 核心市场
        3.2.2 资产市场
        3.2.3 均衡状态
        3.2.4 货币政策限制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抵押品“折损率”标准的实证分析
    4.1 贷款违约率实验检验一
        4.1.1 数据处理
        4.1.2 贷款违约率模型求解
        4.1.3 仿真结果与实际结果对比分析
        4.1.4 商业银行贷款违约率对央行风险的影响效应分析
    4.2 抵押品折损率实验检验二
        4.2.1 均衡状态的解
        4.2.2 最优策略组合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防范央行借贷便利操作风险的政策建议
    5.1 关于防范央行风险的理论建议
    5.2 关于完善抵押品制度和风险规避机制的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论货币政策调控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论金融宏观调控——再为中国金融立论[J]. 曾康霖,罗晶. 征信, 2020(10)
  • [2]浅析《管子·国蓄》中的货币思想和宏观调控艺术[J]. 王亚婵,贾珍珍. 经贸实践, 2018(06)
  • [3]朱镕基宏观调控思想研究[D]. 申发升. 曲阜师范大学, 2018(01)
  • [4]动定相宜 稳中有活[J]. 李波. 金融博览, 2018(01)
  • [5]货币政策实际干预、信息沟通与市场信心[J]. 宋杨. 经济经纬, 2017(06)
  • [6]我国货币政策可信度的理论分析及基于预期引导效应的实证研究[J]. 徐亚平,宋杨. 上海经济研究, 2017(07)
  • [7]市场信心与货币政策预期引导[D]. 宋杨. 安徽大学, 2017(07)
  • [8]坚持稳中求进 把握发展大局——金融界两会代表委员共议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J]. 于学军,赖小民,周振海,周学东,王景武,白鹤祥,殷兴山,张文汇,闫冰竹,杨小平,梅兴保,王学东,滕秀兰,穆合塔拜·沙迪克. 中国金融家, 2017(03)
  • [9]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下的法定准备金率研究[D]. 张建龙. 厦门大学, 2017(08)
  • [10]中国央行借贷便利操作的抵押品“折损率”研究[D]. 代雨杭. 湖南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论货币政策调控的艺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