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苜蓿施用化学除草剂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文锦圆[1](2020)在《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分析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c)原产于中国,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经济作物。陕西南部的秦巴山区是茶树在中国自然分布地区的最北区域之一,属于茶树次适宜生长区域,是我国优质绿茶产区。为掌握陕南茶产区中茶园杂草多样性情况,指导茶园杂草防控工作,本研究采用了实地调查和清单法相结合的方式,于2018年1月开始,对陕南茶叶主产区的茶园杂草物种组成结构进行为期2年的调查。通过分析陕南地区茶园杂草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茶园不同杂草防控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并开展陕南茶园杂草防控技术对比试验,为陕南茶区茶园杂草的防控提出几点建议,为今后陕南茶园杂草综合防控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明确了陕南茶区茶园杂草的发生种类和优势有害种群。陕南茶区茶园杂草种类共计42科105属147种,主要为菊科(29种)和禾本科(24种),以双子叶杂草种类最多,单子叶杂草次之,蕨类杂草最少。从生活型归类分析显示,一年生、二年生、多年生杂草总数的占比分别为43.54%、14.97%、41.49%。陕南茶区茶园杂草主要包括看麦娘(A.aequalis)、荠(C.bursa-pastoris)、婆婆纳(V.didyma)、小蓬草(C.canadensis)、牛筋草(E.indica)、刺儿菜(C.setosum)、蒲公英(T.mongolicum)、繁缕(S.media)、打碗花(C.hederacea)、香附子(C.rotundus)等杂草。主要危害种群包括小蓬草(C.canadensis)、牛筋草(E.indica)、马唐(D.sanguinalis)、婆婆纳(V.didyma)、繁缕(S.media)、刺儿菜(C.setosum)、狗尾草(S.viridis)、香附子(C.rotundus)、藜(C.album)、齿果酸模(R.dentatus)。(2)本研究明确了茶园覆盖园艺地布能有效控制杂草的发生,对杂草的防控效果可达到99.6%。覆盖园艺地布比覆盖黑色地膜和覆盖稻草更能降低茶园控草成本,是一种安全、高效、简便、实用的杂草防控措施。(3)本研究明确了间作白三叶草能遮盖茶园行间裸露地面,有效控茶园杂草的发生,对杂草的防治效果为77.6%,且控草效果优于间作大豆和花生,同时控草成本更低,是陕南茶园适宜推广应用的茶园控草方法。(4)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陕南茶园杂草综合防控措施。在建园前减少茶园杂草繁殖器官的有效贮量并控制杂草在茶园的入侵途径;适时对茶园进行园艺地布覆盖或间作白三叶草;采取生态控草方式有效控制杂草的发生。同时,加强茶树水肥、修剪和耕作等管理,促进茶树生长,抑制杂草发生。
刘敏[2](2020)在《不同农艺措施及化学除草剂对饲用燕麦田杂草防除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燕麦作为优良的饲用作物,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北方旱作区深受牧民青睐。内蒙古是饲用燕麦的主要种植区,提高饲用燕麦产量和品质,对该地区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栽培实践中,杂草通常是制约饲用燕麦生产的重要因素,其与饲用燕麦争夺水分、养分、光能等,侵占地上和地下空间,影响光合作用,干扰生长,影响其产量和质量。目前,国内外用于饲用燕麦田的选择性除草剂甚少,一般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防除该田间杂草。因此,本文在明确内蒙古不同区域的饲用燕麦田杂草的种类、分布、危害和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利用播期、行距、种植模式、播幅及播量等农艺措施控草的可能性,并对燕麦生产上常用的8种除草剂在饲用燕麦田进行筛选试验,以期探索饲用燕麦田杂草最佳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结果表明:(1)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及包头饲用燕麦田杂草的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环境杂草种类不同。灰菜、猪毛菜、稗草、灰绿藜的相对多度均在40以上,为鄂尔多斯的饲用燕麦田的优势杂草种群;包头饲用燕麦田的反枝苋、灰菜、田旋花的相对多度均在40以上,为当地饲用燕麦田杂草优势种群。(2)农艺措施可进行饲用燕麦田控草,但控草效果有限。播期试验中,在鄂尔多斯,4月11日播种最好,可获得较高产量,且控草效果较好;行间距试验结果显示:饲用燕麦行间距在12~15 cm时的控草效果较好,可获得较高产量;不同种植模式试验结果显示:调整饲用燕麦和大麦的种植模式可有效降低田间杂草的密度,控草效果明显优于饲用燕麦连作;对播幅及播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鄂尔多斯,播量15 kg/667 m2的条件下,播幅15 cm最好,可使饲用燕麦鲜重及籽粒产量获得较高值;在包头,各处理的杂草密度相近,其中M10-B15(播量10 kg/667 m2播幅15 cm)及M15-B15(播量15kg/667 m2播幅15 cm)的产量较高,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综合考虑产量最大化,建议播幅15 cm,播种量10~15kg/667 m2。(3)饲用燕麦田可使用二甲戊灵、2.甲溴苯腈、氯氟吡氧乙酸进行除草,对饲用燕麦安全无毒害作用,防效高,而且药效持续时间长,增产作用明显。在鄂尔多斯,施药后25 d株数防效最高的为人工除草,其次为二甲戊灵与精-异丙甲草胺混用,其株数防效为91.88%,与精-异丙甲草胺及未除草对照存在显着性差异;施药后45 d2·甲溴苯腈的株数防效最高,为96.92%,与精-异丙甲草胺及未除草对照存在显着性差异;施药后45 d 2·甲溴苯腈的鲜重防效最高,为99.83%,与精-异丙甲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及未除草对照存在显着性差异。在包头,施药后25 d株数防效最高的为人工除草,其次为2·甲溴苯腈与威马精恶唑禾草灵混用(30 mL/667 m2+30 mL/667 m2)其株数防效为93.17%,与二甲戊灵、精-异丙甲草胺单用、二甲戊灵与精-异丙甲草胺混用、氯氟吡氧乙酸及未除草对照存在显着性差异;施药后45 d人工除草的株数防效及鲜重防效最高,分别为96%、99.50%,其次为2·甲溴苯腈,其株数防效及鲜重防效分别为94.51%、99.38%,与二甲戊灵、精-异丙甲草胺单用、二甲戊灵与精-异丙甲草胺混用及未除草对照存在显着性差异,对2个试验地的鲜重测定结果表明人工除草的鲜重最高。
谭晶[3](2019)在《抗除草剂紫花苜蓿杂交组合的筛选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幅员辽阔,农业发展迅速。紫花苜蓿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是牧草之王。伴随着农耕方式的转变,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为降低除草剂对紫花苜蓿生长的影响,对紫花苜蓿进行品种改良是关键。虽然常规育种方法有可能提高紫花苜蓿的抗性,但可种植面积变少,品种选育时间较长,因此我们力求寻求出一种高效、便捷的方法—抗除草剂转基因紫花苜蓿与雄性不育系杂交法。以紫花苜蓿雄性不育系作为母本,可大幅度缩短选育纯合后代的育种年限,很大程度上提高F1代杂交种子生产的有效性。1、本试验利用转bar基因的候选抗草铵膦紫花苜蓿材料,采用bar试纸条、PCR法对候选材料的外源基因进行了检测,确定了15株阳性植株,通过除草剂涂抹法确定了能够区分抗性紫花苜蓿和非抗性紫花苜蓿的临界浓度(7‰),之后采用喷施除草剂法,最终确定了11株具有抗草铵膦特性的阳性株系。2、以公农1号作为对照品种,以11株抗除草剂转基因紫花苜蓿作为父本,以雄性不育系作为母本,配置了11个杂交组合。对后代进行了分子及抗除草剂检测,并对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了评价和筛选,筛选出7个杂交组合的后代表现优异。综上可知,利用抗除草剂转基因紫花苜蓿父本与不育系母本进行杂交,配制杂交种的方法是可行的。通过筛选优良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材料,能够有效地解决紫花苜蓿生产中杂草防除这一难题,为饲草产业推广提供更多物质基础。
王薇,王惠,苗福泓,刘洪庆,张立娇,孙娟[4](2017)在《不同杂草盖度夏播紫花苜蓿人工草地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文中提出通过测定并分析不同杂草盖度紫花苜蓿田苜蓿叶、茎以及030cm土壤中N、P含量及其氮磷比,研究了不同杂草盖度对苜蓿、杂草和土壤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自第二茬时出现较多杂草,对照组的土壤全N含量较高;杂草中度侵害等级的土壤全P含量较高;对照组和杂草轻度侵害等级的土壤氮磷比较高。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及氮磷比均受杂草盖度的影响,且第二茬和第三茬的苜蓿叶氮磷比小于14,说明苜蓿的生长受氮限制,可在其刈割后追施氮肥。在同一杂草侵害等级下,第三茬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均高于第一茬和第二茬。在不同杂草侵害等级和不同茬次下,相同杂草的N、P含量及氮磷比也不相同;苜蓿叶、茎和土壤中N、P含量以及氮磷比均能影响相应杂草的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发现特定的变化趋势。
王惠[5](2017)在《不同年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苜蓿—杂草N和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文中提出紫花苜蓿是一种优质的豆科牧草,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有“牧草之王”的美誉。苜蓿的年龄及茬次均能影响其生产性能和土壤理化性质,且随着年龄增加,杂草盖度增加,草地出现退化,前人已有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草地生态问题,且通过生态化学计量学角度解决杂草防除的问题少有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对(2、3、4、5龄)苜蓿的土壤理化性质、生产性能进行测定,并通过化学元素计量法,探索苜蓿人工草地中土壤、苜蓿及杂草的N、P含量及N:P,研究土壤和苜蓿的化学计量特征与杂草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以期为苜蓿的合理种植和杂草防除提供理论依据。1.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土壤理化性质及苜蓿的生产性能测定了五茬处理下不同年龄(2、3、4、5龄)苜蓿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N)、全磷(全P)、速效磷(速效P)、全钾(全K)等含量,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及株高,结果表明:3龄苜蓿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速效P含量、苜蓿的鲜草和干草产量、株高均高于其他年龄;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随年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全P含量随着年龄增加呈不断降低趋势;全K含量随年龄增加处于平稳状态;苜蓿地土壤中有机质、全N、全P、全K含量随茬次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全年处于平稳状态;3龄和5龄苜蓿地土壤速效磷含量随茬次变化幅度较大;苜蓿鲜草、干草产量和株高随茬次不断降低。2.不同年龄紫花苜蓿的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测定与分析不同年龄(2、3、4、5龄)紫花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研究了年龄及茬次对紫花苜蓿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3龄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高于其他年龄;每茬时4龄苜蓿叶和茎N:P均显着高于其他年龄(P<0.05),3龄苜蓿叶和茎N:P均低于其他年龄。苜蓿叶和茎N、P含量随茬次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第3茬达到最大值(除3龄苜蓿茎的N含量);2龄和4龄苜蓿叶N:P随茬次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苜蓿茎N:P随茬次呈先降低再增加的变化趋势(除5龄),并均在第4茬时达到最低值;苜蓿年龄和茬次的变化均能显着影响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及N:P;苜蓿叶和茎的N含量与N:P基本呈正相关,苜蓿叶和茎的P含量与N:P基本呈负相关。3.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土壤、苜蓿和杂草的N、P含量及N:P的关系2龄、4龄和5龄苜蓿草地自第3茬开始出现较多杂草,不同种类的杂草的生长可能主要受表层土壤N元素限制;3龄苜蓿地土壤N:P相比于其他年龄较高,可在10-20cm、20-30cm 土层施用氮肥,起到提高土壤N:P,达到杂草防除效果,且不同土层土壤的N、P含量及N:P与苜蓿和杂草的N、P含量及N:P的相关性受年龄及茬次的影响。
蔡鹏元[6](2016)在《不同除草剂对苜蓿田杂草的防效及苜蓿苗期安全性和生理指标的影响》文中认为为了掌握甘肃河西苜蓿主产区杂草种类及其分布情况,于2014年6-8月和2015年7-9月,对河西地区酒泉、张掖、武威、金昌四地进行了苜蓿田杂草调查。为了筛选苜蓿田安全高效的除草剂,于2015年4-10月,研究了除草剂对苜蓿光合特性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在甘肃省榆中县良种场对苜蓿田进行了除草剂安全性及剂量的筛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河西地区苜蓿田杂草的调查,发现5个种植区共有各类杂草11科33属37种,苜蓿田杂草以阔叶杂草为主,占杂草总数的78.38%;一年生杂草共20种,占杂草总数的54.05%,远远大于多年生杂草。优势杂草科为藜科、禾本科、菊科,占杂草总数的54.05%,其FDI值分别为117.25%、60.88%和52.83%。重要值大于5的优势杂草种类有灰绿藜、刺苋、稗草、苦荬菜4种,其中灰绿藜重要值最大(34.96),为重点防除对象。(2)10种除草剂对苜蓿的安全性有不同影响。4种土壤处理除草剂对苜蓿出苗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茎叶处理除草剂中,2,4-DB、乳氟禾草灵对苜蓿药害严重,苯达松1500 mL·hm-2及以上剂量均有药害。(3)除草剂显着降低了苜蓿的SPAD、Pn、Gs、Tr和Ls值,并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增加而进一步降低。Ci随除草剂浓度的增加而显着升高。除草剂胁迫下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种除草剂引起苜蓿保护酶活性和MDA、Pro含量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于药后35-42d恢复到与对照相似水平。(4)不同除草剂对苜蓿田杂草的防效影响差异显着。土壤处理剂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优于阔叶杂草;茎叶处理除草剂中高效吡氟甲禾灵、烯禾定可有效防除禾本科杂草,咪唑乙烟酸可同时防除阔叶及禾本科杂草。从防效看,播前土壤处理剂以2250mL·hm-2氟乐灵较佳;播后苗前土壤处理以异丙甲草胺1300 mL·hm-2效果较好;茎叶除草剂以450 mL·hm-2高效吡氟甲禾灵、1400 mL·hm-2烯禾定和1800 mL·hm-2咪唑乙烟酸处理为最佳。(5)除草剂处理对苜蓿干草产量有显着影响。茎叶处理剂中苯达松导致严重减产,高效吡氟甲禾灵有增产效果但不明显。除草剂浓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影响也非常显着,1500 mL·hm-2和3200 mL·hm-2苯达松可造成35.31%和42.80%的减产。2250mL·hm-2氟乐灵可增产49.48%;低浓度异丙甲草胺和中浓度咪唑乙烟酸处理下苜蓿分别增产45.66%和44.51%。(6)综合10种除草剂的田间杂草防效、对苜蓿的安全性、光合特性、生理指标及干草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苜蓿田的除草剂处理为:播前土壤处理剂氟乐灵2250mL·hm-2,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剂异丙甲草胺1300 mL·hm-2;茎叶除草剂烯禾定1400mL·hm-2和咪唑乙烟酸1800 mL·hm-2。
刘苏娇[7](2014)在《黄花草木樨化感抑草作用及其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文中提出植物化感作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然现象,化感植物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新型生物除草剂,在杂草生物防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化感作用的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本研究以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Desr.)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生物检测测定了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处理对7种杂草,包括灰灰菜(Chenopodium album Linn.)、臭草(Melica scabrosa Trin.)、千穗谷(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篇蓄(Polygonumaviculare L.)、山苦荬(Thlaspi arvense Linn.)、车前草(Plantago asiatica L.),4种牧草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黄花草木樨、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Vitori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春秋两季在田间施用不同量的黄花草木樨干草粉测定其对田间杂草生物量的影响,并与不同浓度的6种常用化学除草剂(百草枯、盖草能、草甘膦、乙草胺、二甲戊灵、精异丙苯草胺)进行了抑草效果的比较;通过色谱分离和生物活性检测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气质联用和核磁共振相结合的分析技术,对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中的化感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通过生物活性检测验证了其化感抑草活性,明确了黄花草木樨中发挥化感效应的主效化感物质。试验结果如下:1.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处理能显着抑制千谷穗、山苦荬、灰灰菜、稗草、车前草及臭草等杂草的种子萌发(p<0.05),对种子萌发的抑制率为30.30-88.11%;显着抑制多数供试杂草的幼苗生长,其中,水浸提液处理的灰灰菜、臭草、千穗谷、稗草、山苦荬和车前草的幼苗茎长和灰灰菜、臭草、稗草、山苦荬以及车前草的幼苗根长均显着低于对照(p<0.05);显着抑制红三叶、紫花苜蓿、黄花草木樨和多花黑麦草的种子萌发(p<0.05),抑制率为27.56~91.36%,对红三叶、黄花草木樨和多花黑麦草3种牧草的幼苗根长、茎长和苗干重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p<0.05)。2.田间施用黄花草木樨干草粉能显着减少单位面积杂草生物量(p<0.05),且随着黄花草木樨干草粉施用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田间杂草数量显着下降(p<0.05),其中,施用量在≥90g/m2时单位面积的杂草数量显着低于对照及30g/m2处理组(p<0.05),其抑草效果与乙草胺、二甲戊灵、盖草等供试化学除草剂相当;在处理后的前20d,其抑草效果显着高于二甲戊灵等化学除草剂(p<0.05);但黄花草木樨干草粉的抑草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只有30d左右;处理后30d后,杂草数量会迅速上升,而化学除草剂处理的抑草作用持续较长,在整个试验期,不同浓度化学除草剂的多个处理组的杂草数量保持稳定,且显着低于对照(p<0.05)。3.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石油醚相萃取物的化感抑制活性最高,其次是乙酸乙酯相;石油醚相经过柱层析分离得到活性较高的一种物质,GC-MS及NMR鉴定为香豆素;它同时存在于乙酸乙酯相,且是乙酸乙酯相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生物检测验证结果表明,香豆素具有很强的化感抑草潜力,其浓度为20mg/L时,就能显着抑制多花黑麦草的根长和茎长(p<0.05),40mg/L时,能显着抑制多花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p<0.05),80mg/L时,对多花黑麦草种子萌发抑制率为100%,100mg/L时,完全抑制多花黑麦草生长发育将乙酸乙酯相进一步分离得到三层物质,这三层物质处理对多花黑麦草的抑制作用均显着低于乙酸乙酯相(p<0.05),上层处理对多花黑麦草的抑制作用显着高于中层和下层(p<0.05),且上层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仍然是香豆素。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处理对篇蓄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其他供试的6种杂草和4种牧草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均显示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不同种植物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黄花草木樨干草粉在施用量为90g/m2及以上时能显着抑制田间杂草的数量,但其抑草作用持续时间较短,只有30d左右;香豆素为黄花草木樨的主效化感物质,其水溶液在处理浓度≥80mg几能显着抑制多花黑麦草、红三叶、萹蓄、稗草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孙烈荣[8](2014)在《几种中药材田间杂草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隆德县中药材田间种植中存在的杂草危害问题,开展了中药材田间杂草种类及其种群消长动态研究;通过覆膜除草技术和化学除草的研究,筛选出对黄芪、菘蓝和黄芩等药材安全且除草效果好的除草剂,明确最佳的施用剂量、使用时期和方法,建立覆膜除草方法,为隆德县中药材田间杂草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所得结果如下:1.中药材田间杂草调查结果表明:隆德地区药材田中主要的杂草种类共有11科21种,主要包括菊科、苋科、藜科、禾本科和旋花科等,其中危害较大且为优势种群的菊科有苣荬菜、苦苣菜、臭蒿、和刺盖草,占杂草总数的30.2%;藜科为灰绿藜,占杂草总数的18.9%;苋菜类为反枝苋,占杂草总数的27.2%。春季主要的杂草有臭蒿、打碗花、刺盖草、苣荬菜、和灰绿藜等;夏秋季主要的杂草种类为:苣荬菜、苦苣菜、臭蒿、反枝苋、西伯利亚蓼、打碗花、荠菜、灰绿藜和稗草等。2.黄芪田问播后芽前土壤封闭试验表明:化学除草剂对中药材田间杂草均有一定的除草效果,但也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施田补对杂草的总鲜重防效和主要杂草防效都很明显,在75%以上,且随着浓度增大防效越好,对黄芪出苗幼苗存在一小部分药害,出苗20天后药害逐渐解除;嗪草酮对黄芪安全但对杂草的防效在60%左右;乙氧氟草醚中、高浓度对杂草的总防效在82%以上,但对黄芪的安全性有影响,出苗率均小于70%。茎叶处理中以嗪草酮防治杂草效果最好,6月初幼苗三叶和四叶一心时处理的安全性和防草效果最好,达到80%以上,且黄芪长势好。3.黄芪黑膜防治杂草试验表明:覆黑膜是一种非常好的防治杂草方法,总鲜重防效基本达90%以上,大部分杂草都被防治。黑膜种植产量远高于大田种植,增产均在100%以上,收益超过了一万元。产投比均大于5,远远超过了大田种植产投比的1.76。在播种前拌种、播种时每孔(直径约为l0cm左右)播量选为0.45g左右,行距3cm和间距为6cm时获得的种苗生长指标(根头粗、根长和鲜重)最好。4.菘蓝和黄芩播后苗前封闭试验表明:嗪草酮对菘蓝和黄芩出苗和生长的影响较小,安全性最高;施田补对菘蓝安全性高而对黄芩的出苗时间有推迟但不影响生长;乙氧氟草醚对菘蓝出苗和生长基本无影响,安全性高;乙氧氟草醚在菘蓝田间防草效果最好防效为97.7%,施田补次之,为89.8%。黄芩田间施田补的防草效果较优,防效为89.9%。
杨柳青[9](2012)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及入侵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加拿大一枝黄花为我国外来入侵植物,其生命力强,扩散快,已在我国大面积发生,为害严重。为了有效防除或有效控制其蔓延,本文从加拿大一枝黄花对高速公路两边常用园林绿化植物种子发芽时的化感作用、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理与生长变化、施用化学除草剂、生物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理与生长影响,以及化学防除后的植被恢复等几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加拿大一枝黄花茎叶和根浸提液对高速公路两边绿化常用园林植物种子发芽的化感作用。用新鲜茎叶、根的浸提物对高速公路两边绿化常用的园林植物高羊茅、黑麦草、多花木兰、紫花苜蓿、马蹄金、黄花槐、刺槐等种子发芽时的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稀释倍数的茎叶浸提液原液处理对种子的发芽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种子的发芽率;茎叶浸提液对不同物种发芽种子茎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生长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茎叶浸提液对发芽种子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其生长长度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茎叶浸提液对黄花槐的种子的发芽没有明显影响;对黑麦草发芽种子的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4倍稀释液对黑麦草的种子发芽和根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根浸提液促进马蹄金的发芽;抑制其芽生长;根浸提液促进刺槐种子的发芽;根浸提液抑制紫花苜蓿发芽,但促进茎和根的生长。2、水分胁迫条件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理与生长变化。植物对缺水十分敏感,缺水严重影响它的生长。处理10天后的植株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只有对照的61.1%,捕获的光能减少;光能转换和传递效率严重下降,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只有对照的22.7%;导致了光合速率下降,是对照的11.3%;高度增加只有对照的14.4%;单位面积叶片的鲜重只有对照的28.6%;持续无浇水干旱13天植株已死亡。加拿大一枝黄花对于水淹忍受能力较强,水淹15天生长十分健康,生长超过对照。3、化学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理与生长影响。甲磺隆、使它隆和草甘鳞不同浓度的处理对植物的生理和生长的影响效果表明,使它隆50倍液灭杀效果最好。处理50天后植株死亡。其它的处理如使它隆100倍、使它隆500倍、甲磺隆500倍、250倍液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处理50天后植株死亡。草甘膦异柄胺盐防治效果较差,处理50天后植株茎尖死亡,但是杆存活,过3个月后植株生长正常。通过室内与室外的应用,筛选出具有较强消灭效果的化学除草剂有:使它隆(上海秦禾有限公司生产,有效成份为氯氟吡氧乙酸)500倍液或更高的浓度、10%森草净SP和25%阿森纳SL。要达到100%的灭杀效果要需要施药后11周以上,综合拿大一枝黄花对缺水的敏感性,施用除草剂最佳的时间为高温、强光、缺水的环境下其防治效果更好。虽然早春幼苗阶段植株抗性弱,但是此阶段降雨多,不利于灭杀。因而化学除草剂最佳防治时间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4、生物除草剂小菌核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理与生长的影响。生物除草剂小菌核菌的快速扩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菌丝和菌核接种的结果基本一致,掺有谷壳的麦麸、棉籽壳、米糠等基质的扩繁效果较好,其中以麦麸掺谷壳的效果最好;麦麸50%+谷壳50%的培养效果最好,麦麸25%+谷壳75%的效果次之。生物除草剂小菌核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离体新鲜叶片的感染试验。结果表明,浸菌液处理后的叶片其感染面积相对大,其叶面积感染百分率达94%;湿叶的面积感染百分率达28%;最小的是鲜叶和对照。使用中建议直接对植株喷含菌丝的水溶液。生物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盆栽植株及大田植株的感染试验。盆栽试验表明,小菌核菌对植物的致病力较强,而且从施用到发病只需要一个月,杀灭率达83%。大田试验表明,小菌核菌对植物都有较强的杀灭效果,清除率达80%以上,但是菌丝的浓度其保存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生物除草剂小菌核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理与生长的影响。施用小菌核菌后,植物的生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表现在:处理18天后其叶绿素最小含量只有对照的91.1%,处理15天后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最小值只有对照的20.9%。处理35天后,各处理的死亡率都达到83.3%。5、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地的植被恢复研究。试验表明,施用甲磺隆、使它隆、草甘膦异柄胺三种不同浓度的除草剂35天后,样地中死亡的植株个体数都较多,但不能完全杀灭;甲磺隆250倍液、使它隆500倍液、使它隆250倍液、使它隆100倍液处理的样地中只有少量加拿大一枝黄花。处理77天后,各样地上的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显着。草甘膦200倍液、草甘膦50倍液样地(一平方米)中盖度较大,物种数有10种左右;植物个体数超过110株/平方米。甲磺隆250倍液+使它隆、使它隆250倍液、使它隆100倍液处理样地盖度只有0.1左右;物种数只有4左右;个体数只有20-30株/平方米。各样地处理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对照相比都有明显增加。试验及调查表明,美洲紫苑、蒿、狗尾草、牛筋草能抵抗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在其群落中能较好地生长。在使用除草剂后,先锋入侵能力较强的10种植物分别是苦苣、香附子、地锦、美洲紫苑、蒿、狗尾草、牛筋草、荔枝草、圆叶牵牛、酸模,它们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根系的化感作用不是很敏感。综合试验结果,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治措施包括农业措施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都是切实可行的。
王正伟[10](2012)在《紫花苜蓿种子田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甘肃省酒泉市就施用除草剂、施肥等田间管理技术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种子产量、质量性状的影响和除草剂对紫花苜蓿田中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紫花苜蓿田中杂草主要以灰藜和萹蓄等阔叶杂草为主的特点,采用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两种除草剂施用方式进行杂草防除。在土壤处理试验中,对灰藜和萹蓄的防效以2700ml/hm2氟乐灵时防效最好,防效分别达到85.67%和84%,不同剂量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嗪草酮的剂量在1200ml/hm2时防效较好,对灰藜和萹蓄的防效分别达到84%和46%。随着除草剂剂量的降低,防效逐渐降低。土壤处理试验宜在杂草开始出苗时施用,过早使用会效果不佳。在茎叶处理中,对灰藜的防效以苯达松处理的防效最好,苯达松剂量2400ml/hm2时防效达最高(85%),并且表现出随着其剂量的增加而增大的趋势,苜草净在剂量为2100ml/hm2时防效最好(81.33%)。对萹蓄的防效以苜草净2400ml/hm2时防效最好(75.33%),高剂量的克阔乐对苜蓿伤害较大,需要严格控制剂量。茎叶处理宜在杂草生长初期(23叶期)施用,杂草越大防效越低。2初花期和盛花期叶面喷施硼肥浓度为0.25%的硼肥显着提高了紫花苜蓿的种子产量,施硼肥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具有显着的影响,同对照相比,施硼肥显着增加了荚果数/结荚花序、种子数/荚果、千粒重,但对种子质量没有影响。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也显着提高了种子产量,最佳的施用浓度为0.6%,种子产量达到689.43kg/hm2,同对照相比,施磷酸二氢钾显着增加了种子数/荚果、千粒重。不同叶面施肥时间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p>0.05)。3在缺磷肥的土壤中施磷肥对种子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显着影响。与对照相比,施磷肥显着提高了提高紫花苜蓿小花数/花序和荚果数/结荚花序(p<0.05),其中,160kg/hm2的施肥量显着提高了种子产量,获得的种子产量最高(1079.81kg/hm2),磷肥对种子发芽率没有影响,但是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硬实率也随着增大,与对照差异显着。4百草枯增加了紫花苜蓿茎叶相对失水率,茎叶相对失水率超过50%,明显加快了紫花苜蓿植株的干燥时间,百草枯处理没有降低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千粒重,在合适的浓度范围内对种子发芽率也没有影响。K2CO3显着地增加了脱叶率,5%K2CO3处理的茎叶相对失水率达到16.58%,而对种子产量和质量没有负面影响, Na2SO4和CaCl2的干燥效果与K2CO3类似,但干燥效果不如K2CO3好。
二、苜蓿施用化学除草剂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苜蓿施用化学除草剂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分析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杂草科学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外杂草科学研究进展 |
1.2.2 我国茶园杂草多样性研究现状 |
1.2.3 我国茶园杂草防控的研究现状 |
1.2.4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防控现状及其优缺点 |
1.2.5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防控存在的问题 |
1.2.6 陕南茶区杂草防控的建议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区域情况 |
2.1.2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分析 |
2.2.2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组成类型分析 |
2.2.3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生活型分析 |
2.2.4 陕南地区茶园主要杂草及其生长特性 |
2.3 讨论 |
第三章 陕南地区茶园杂草防控技术对比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对象及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人工覆盖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
3.2.2 人工覆盖控草成本比较 |
3.2.3 生物覆盖对杂草生长的影响 |
3.2.4 人工覆盖控草成本比较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附录 陕南地区茶园常见杂草照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不同农艺措施及化学除草剂对饲用燕麦田杂草防除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燕麦概述 |
1.1.1 裸燕麦 |
1.1.2 皮燕麦 |
1.2 农田杂草的危害 |
1.3 农田杂草的防除 |
1.3.1 农艺措施 |
1.3.2 化学除草 |
1.4 燕麦田杂草防除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鄂尔多斯及包头饲用燕麦田杂草调查 |
2.1 调查方法 |
2.1.1 调查地点 |
2.1.2 调查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鄂尔多斯饲用燕麦田杂草发生情况 |
2.2.2 包头饲用燕麦田杂草发生情况 |
3 农艺措施对饲用燕麦田杂草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品种 |
3.1.2 试验设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播期对饲用燕麦田杂草的影响 |
3.2.2 行距对饲用燕麦田杂草的影响 |
3.2.3 种植模式对饲用燕麦田杂草的影响 |
3.2.4 播幅及播量对饲用燕麦田杂草的影响 |
3.3 小结与讨论 |
4 除草剂对饲用燕麦田杂草的防效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供试除草剂 |
4.1.2 供试作物 |
4.1.3 试验地概况 |
4.1.4 试验设计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试验地杂草的种类 |
4.2.2 除草剂对饲用燕麦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 |
4.2.3 除草剂对饲用燕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5 结论 |
6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抗除草剂紫花苜蓿杂交组合的筛选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草铵膦的概况 |
1.2 抗除草剂作物的研究进展 |
1.3 转bar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 |
1.4 转bar基因植物的筛选及鉴定方法 |
1.5 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基本情况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2 试验方法 |
2.2.1 对候选转基因植株的验证(bar试纸条鉴定法) |
2.2.2 提取紫花苜蓿的DNA |
2.2.3 DNA质量检验 |
2.2.4 转基因紫花苜蓿的PCR检测 |
2.2.5 草铵膦浓度的筛选 |
2.2.6 转基因植株的抗性测定 |
2.2.7 杂交组配亲本材料 |
2.2.8 F1 代种子的种植与筛选 |
2.2.9 杂交组合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测定 |
2.2.10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
2.2.11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bar试纸条检测 |
3.2 bar基因的PCR检测 |
3.3 草铵膦浓度的筛选 |
3.4 转基因紫花苜蓿的抗性测定 |
3.5 杂交后代的bar试纸条检测 |
3.6 杂交后代的PCR检测 |
3.7 杂交后代对草铵膦的抗性鉴定 |
3.8 F1 代农艺学性状的分析 |
3.9 杂交后代农艺学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9.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3.9.2 各杂交组合的关联度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转基因品种的选育 |
4.2 紫花苜蓿抗除草剂品种的选育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不同杂草盖度夏播紫花苜蓿人工草地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样品的采集及制备 |
1.5 样品的测定方法 |
1.6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2.1.1 苜蓿草地土壤全N含量 |
2.1.2 苜蓿草地土壤全P含量 |
2.1.3 苜蓿草地土壤氮磷比 |
2.2 紫花苜蓿人工草苜蓿叶和茎以及优势杂草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2.2.1 苜蓿叶和茎的全N含量 |
2.2.2 苜蓿叶和茎的全P含量 |
2.2.3 苜蓿叶和茎的氮磷比 |
2.2.4 苜蓿田中杂草的N、P含量及氮磷比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1.1 不同杂草盖度下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N、P含量及氮磷比的变化 |
3.1.2 不同杂草盖度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苜蓿N、P含量及氮磷比的变化 |
3.1.3 不同杂草盖度紫花苜蓿人工草地杂草N、P含量及N:P的变化 |
3.2 结论 |
(5)不同年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苜蓿—杂草N和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的土壤理化性质 |
1.1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的有机质含量 |
1.2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的全氮含量 |
1.3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的磷含量 |
1.4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的全钾含量 |
2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的生产性能 |
2.1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的产量 |
2.2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的株高 |
3 紫花苜蓿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4 植物N:P与土壤N:P的关系研究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土壤理化性质及苜蓿生产性能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地选取及刈割时间 |
1.3 样品采集、处理及测定方法 |
1.3.1 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及测定 |
1.3.2 苜蓿生产性能指标的测定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 |
2.1.1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
2.1.2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土壤全氮含量 |
2.1.3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土壤全磷含量 |
2.1.4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土壤速效磷含量 |
2.1.5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土壤全钾含量 |
2.2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的生长性能 |
2.2.1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 |
2.2.2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 |
2.2.3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的株高 |
3 讨论 |
3.1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
3.1.1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
3.1.2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全氮含量的变化 |
3.1.3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磷含量的变化 |
3.1.4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全钾含量的变化 |
3.2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生长性能的变化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的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地选取及刈割时间 |
1.3 样品采集、处理及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 |
2.2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叶和茎的N:P |
2.3 年龄及茬次对苜蓿叶和茎N、P含量及N:P的影响 |
2.4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与N:P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N、P含量的变化 |
3.2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N:P的变化 |
3.3 苜蓿年龄和茬次对化学计量特征影响及N、P含量与N:P相关性分析 |
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年龄苜蓿人工草地土壤、苜蓿及杂草的N、P含量及N:P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地选取及刈割时间 |
1.3 样品采集、处理及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草地杂草盖度情况 |
2.2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草地杂草的N、P含量及N:P |
2.3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地土壤的N:P |
2.4 紫花苜蓿叶和茎N:P与土壤N:P相关性 |
2.5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的N、P含量及N:P与杂草N、P含量及N:P的相关性 |
2.6 不同年龄紫花苜蓿的N、P含量及N:P与杂草的N、P含量及N:P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不同年龄苜蓿人工草地杂草的N、P含量及N:P |
3.2 土壤N、P含量及N:P对植物N、P及N:P的影响 |
3.3 苜蓿N、P含量及N:P对杂草N、P及N:P的影响 |
4 小结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组意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不同除草剂对苜蓿田杂草的防效及苜蓿苗期安全性和生理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除草剂的类别 |
1.2.2 除草剂的选择及使用 |
1.2.3 化学除草剂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1.2.4 杂草对苜蓿的危害 |
1.2.5 除草剂对苜蓿的安全性 |
1.2.6 除草剂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7 除草剂对作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2.8 除草剂在苜蓿田的应用 |
第二章 河西地区紫花苜蓿田杂草调查 |
2.1 调查地区与方法 |
2.1.1 调查地点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1.3 计算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杂草种类组成 |
2.2.2 杂草萌发种类及数量 |
2.2.3 优势杂草种类分析 |
2.2.4 杂草科优势度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不同种植区杂草发生情况的差异性 |
2.3.2 不同区域苜蓿田杂草的优势种群及危害程度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除草剂对苜蓿苗期安全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除草剂对苜蓿幼苗安全性的影响 |
3.2.2 除草剂对苜蓿叶片SPAD的影响 |
3.2.3 苗期苜蓿光合特性对除草剂的响应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除草剂对苜蓿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4.1.4 数据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除草剂对MDA含量的影响 |
4.2.2 除草剂对SOD活性的影响 |
4.2.3 除草剂对POD活性的影响 |
4.2.4 除草剂对CAT活性的影响 |
4.2.5 除草剂对Pro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除草剂对苜蓿苗期叶片中MDA含量的影响 |
4.3.2 除草剂对苜蓿苗期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3 除草剂对苜蓿苗期Pro含量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同除草剂对苜蓿田杂草防效及干草产量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地点 |
5.1.2 供试材料 |
5.1.3 试验方法 |
5.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
5.1.5 数据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田间草相调查 |
5.2.2 除草剂对苜蓿安全性的影响 |
5.2.3 除草剂对苜蓿田杂草防效的影响 |
5.2.4 不同除草剂对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榆中县苜蓿田杂草危害情况 |
5.3.2 苜蓿苗期对除草剂的反应 |
5.3.3 苜蓿田除草剂的施用效应 |
5.4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河西地区苜蓿田杂草及其危害情况 |
6.1.2 除草剂对苜蓿安全性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
6.1.3 除草剂对苜蓿田杂草防除及苜蓿产量影响 |
6.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7)黄花草木樨化感抑草作用及其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
1.1 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 |
1.1.1 国外的研究情况 |
1.1.2 国内的研究情况 |
1.2 植物化感物质的研究 |
1.2.1 种类 |
1.2.2 作用特点 |
1.2.3 释放方式 |
1.3 植物化感作用在杂草防除方面的研究 |
1.3.1 利用植物化感作用进行杂草防除的主要方法 |
1.3.2 利用植物化感抑草物质开发生物除草剂 |
1.3.3 培育化感抑草新品种 |
1.4 化感植物的应用前景 |
2 黄花草木樨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
2.1 黄花草木樨生态学特征 |
2.2 黄花草木樨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
2.3 黄花草木樨在杂草防除方面的研究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3.1 目的和意义 |
3.2 研究思路 |
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对不同植物的化感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对不同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2 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对不同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黄花草木樨干草粉对田间杂草的化感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黄花草木樨干草粉的制备 |
1.2.2 黄花草木樨干草粉与化学除草剂田间对比试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春季不同浓度黄花草木樨干草粉及化学除草剂对田间杂草的影响 |
2.1.1 对田间杂草数量的影响 |
2.1.2 对田间杂草种类的影响 |
2.2 秋季不同浓度黄花草木樨干草粉及化学除草剂对田间杂草的影响 |
2.2.1 对田间杂草数量的影响 |
2.2.2 对田间杂草种类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黄花草木樨主效化感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
1 材料试剂、仪器设备与试验方法 |
1.1 材料试剂 |
1.2 仪器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的制备 |
1.3.2 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不同极性有机相的制备 |
1.3.3 主效化感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
1.4 生物活性的测定 |
1.5 化感物质的检测 |
1.6 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不同有机相的化感活性筛选 |
2.2 石油醚相化感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 |
2.3 石油醚相主效化感物质的结构鉴定 |
2.4 香豆素溶液对多花黑麦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5 香豆素溶液对不同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
2.6 乙酸乙酯相各层潜在的化感活性物质的检测 |
2.6.1 乙酸乙酯相潜在化感物质的检测 |
2.6.2 乙酸乙酯上层潜在化感物质的检测 |
2.6.3 乙酸乙酯中层潜在化感物质的检测 |
2.6.4 乙酸乙酯下层潜在化感物质的检测 |
2.7 乙酸乙酯相各层的化感活性筛选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1 论文总体结论 |
1.1 黄花草木樨水浸提液对不同植物的化感作用 |
1.2 黄花草木樨干草粉对田间杂草的化感作用 |
1.3 黄花草木樨主效化感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几种中药材田间杂草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杂草概述 |
1.3 杂草防治现状 |
1.3.1 化学防治 |
1.3.2 物理防治 |
1.3.3 生物防治 |
1.3.4 人工防治 |
1.3.5 其他防治方法 |
1.4 中药材田间杂草防治现状 |
1.4.1 概述 |
1.4.2 几种常见中药材田间杂草化学防治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6.1 隆德县药材田主要杂草种类的调查 |
1.6.2 几种除草剂对黄芪田间杂草防治效果的研究 |
1.6.3 中药材菘蓝和黄芩田间杂草化学防治的研究 |
1.6.4 覆膜对黄芪田间杂草防治效果的研究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药材种类 |
2.2.2 供试除草剂 |
2.2.3 供试黑膜规格 |
2.2.4 供试调查工具 |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1 化学除草试验设计与方法 |
2.4 试验项目和方法 |
第三章 隆德县药材田主要杂草种类 |
3.1 隆德县药材田主要杂草种类组成 |
3.2 隆德县药材田杂草发生规律 |
3.2.1 春季杂草 |
3.2.2 夏秋季杂草 |
3.3 隆德县药材田主要杂草群落演替规律 |
3.4 小结 |
第四章 几种除草剂对黄芪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 |
4.1 不同除草剂对黄芪播后苗前安全性评价 |
4.2 除草剂对黄芪苗后茎叶处理安全性评价 |
4.3 不同除草剂对黄芪田间杂草土壤封闭效果 |
4.4 不同除草剂的茎叶处理效果 |
4.5 除草剂对药材生长和形态指标及产量的的影响 |
4.6 效益分析 |
4.7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覆膜对黄芪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 |
5.1 覆膜对地温的影响 |
5.2 穴孔大小对黄芪出苗的影响 |
5.3 覆膜对黄芪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 |
5.4 覆膜对黄芪生长的影响 |
5.5 覆膜对黄芪产量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
5.5.1 穴距对黄芪产量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
5.5.2 播种量对黄芪产量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
5.5.3 拌种对黄芪产量和形态指标的影响 |
5.6 效益分析 |
5.7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中药材菘蓝和黄芩田间杂草化学防治研究 |
6.1 不同除草剂对菘蓝和黄芩安全性评价 |
6.1.1 菘蓝田中三种药剂的安全性测定 |
6.1.2 黄芩田中三种药剂的安全性测定 |
6.2 不同除草剂对菘蓝和黄芩田间杂草土壤封闭效果 |
6.2.1 不同除草剂对菘蓝田间杂草土壤封闭效果 |
6.2.2 不同除草剂对黄芩田间杂草土壤封闭效果 |
6.3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及入侵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物学及群落特征 |
1.2 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发育条件 |
1.2.1 发芽条件 |
1.2.2 生长期温度 |
1.2.3 土壤条件 |
1.2.4 生长习性 |
1.3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为害 |
1.3.1 引起其它物种消亡 |
1.3.2 化感作用及其机理 |
1.4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防治 |
1.4.1 人工防治 |
1.4.2 农业措施防治 |
1.4.3 生物防治 |
1.4.4 昆虫防治 |
1.4.5 化学防治 |
1.4.6 综合防治 |
1.5 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综合利用 |
1.5.1 药用 |
1.5.2 饲料利用 |
1.5.3 制浆 |
1.5.4 其它的利用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1.6.1 目的意义 |
1.6.2 研究的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2 加拿大一枝黄花浸提液对高速公路常用园林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加拿大一枝黄花根、茎叶浸提液的提取 |
2.1.2 发芽试验的植物种类选择及处理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茎浸提液对高羊茅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的影响 |
2.2.2 茎浸提液对黑麦草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的影响 |
2.2.3 茎浸提液对多花木兰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的影响 |
2.2.4 茎浸提液对黄花槐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的影响 |
2.2.5 茎浸提液对刺槐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的影响 |
2.2.6 茎叶取液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2.2.7 茎叶浸提液对马蹄金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2.2.8 根浸提液对刺槐种子发芽率及生长的影响 |
2.2.9 根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2.2.10 根浸提液对马蹄金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茎叶浸提物对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2.3.2 根浸提物对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3 不同水分胁迫条件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理与生长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及供试植物概况 |
3.1.2 试验设置 |
3.1.3 测定内容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最小荧光参数Fo的影响 |
3.2.3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最大光化学量子量Fv/Fm的影响 |
3.2.4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光化学淬灭参数qP的影响 |
3.2.5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
3.2.6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光能转换效率Fv’/Fm’的影响 |
3.2.7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8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蒸腾速率的影响 |
3.2.9 水分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的影响 |
3.2.10 水分胁迫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物量的影响 |
3.2.11 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对植物光能捕获的影响 |
3.3.2 对光能转换和传递的影响 |
3.3.3 对能量积累的影响 |
4 化学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理与生长影响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盆栽除草剂试验方法 |
4.1.2 湖南省湘潭市野外喷药试验方法 |
4.1.3 浙江嘉兴的野外施药试验方法 |
4.1.4 上海市嘉定区野外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中南林点不同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理与生长的影响 |
4.2.2 湘潭点不同化学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影响试验 |
4.2.3 嘉兴市不同化学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影响试验 |
4.2.4 嘉定点不同化学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影响试验 |
4.3 其它除草剂的使用和筛选 |
5 生物除草剂小菌核菌扩繁试验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不同固体培养基质对小菌核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5.1.2 不同固体培养基质对小菌核菌菌核生长的影响 |
5.1.3 麦麸和谷壳不同混合比对小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基质对小菌核菌的培养结果 |
5.2.2 不同培养基质对小菌核菌生长的影响 |
5.2.3 不同比例的麦麸和谷壳对小菌核菌菌丝的影响 |
5.3 讨论 |
6 生物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理与生长影响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及供试植物概况 |
6.1.2 小菌核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片感染试验方法 |
6.1.3 生物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盆栽植株的感染试验 |
6.1.4 菌丝野外除草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小菌核菌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叶片的感染试验 |
6.2.2 生物除草剂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盆栽植株的影响 |
6.2.3 讨论 |
6.3 生物除草剂野外除草效果 |
6.3.1 对植株死亡率的影响 |
6.3.2 景观的变化 |
6.4 小结 |
7 不同除草剂处理对植被及景观恢复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喷药处理 |
7.1.2 样地设置及调查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景观的变化 |
7.2.2 施药后样地植被恢复 |
7.3 讨论 |
7.3.1 与加拿大一枝黄花伴生植物分析 |
7.3.2 使用除草剂后植物的入侵能力分析 |
8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一览表 |
(10)紫花苜蓿种子田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苜蓿种子生产现状 |
1.2.1 国外苜蓿种子生产现状 |
1.2.2 国内苜蓿种子生产现状 |
1.3 苜蓿种子丰产因子的研究现状 |
1.3.1 播种密度 |
1.3.2 磷肥 |
1.3.3 钾肥 |
1.3.4 灌溉 |
1.3.5 生长调节剂 |
1.3.6 杂草防治 |
1.3.7 授粉 |
1.3.8 叶面施肥 |
1.3.9 收获种子时干燥措施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方法 |
2.1 试验地自然概况 |
2.1.1 试验地基本气候条件 |
2.1.2 2011 年 38 月平均气温与降水情况 |
2.1.3 试验地土壤营养状况 |
2.1.4 试验地材料与试验地建植与管理 |
2.2 试验内容 |
2.3 试验材料 |
2.3.1 除草试验 |
2.3.2 叶面施肥试验 |
2.3.3 磷肥试验 |
2.3.4 干燥剂试验 |
2.4 试验测定项目和方法 |
2.4.1 杂草调查和安全性评价 |
2.4.2 除草剂防效 |
2.4.3 种子产量测定 |
2.4.4 种子产量构成因子测定 |
2.4.5 种子标准发芽率等质量指标的测定 |
2.4.6 测定脱叶率 |
2.4.7 测定茎叶相对失水率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不同除草剂对紫花苜蓿种子田中阔叶杂草防效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验设计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田间杂草调查与除草剂安全性 |
3.3.2 土壤处理除草剂防效 |
3.3.3 茎叶处理除草剂防效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时期叶面施肥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试验设计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叶面施肥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
4.3.2 叶面施肥对紫花苜蓿种子质量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施磷肥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试验设计 |
5.3 结果及分析 |
5.3.1 施磷肥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
5.3.2 种子产量、种子产量构成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 |
5.3.3 施磷肥对紫花苜蓿种子质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干燥剂对紫花苜蓿种子收获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试验设计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干燥剂对紫花苗蓿脱叶率的影响 |
6.3.2 干燥剂对紫花苜蓿茎叶相对失水率的影响 |
6.3.3 干燥剂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 |
6.3.4 干燥剂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苜蓿施用化学除草剂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陕南地区茶园杂草多样性调查分析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D]. 文锦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2]不同农艺措施及化学除草剂对饲用燕麦田杂草防除的初步研究[D]. 刘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3]抗除草剂紫花苜蓿杂交组合的筛选与评价[D]. 谭晶.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不同杂草盖度夏播紫花苜蓿人工草地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 王薇,王惠,苗福泓,刘洪庆,张立娇,孙娟.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5]不同年龄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苜蓿—杂草N和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D]. 王惠. 青岛农业大学, 2017(07)
- [6]不同除草剂对苜蓿田杂草的防效及苜蓿苗期安全性和生理指标的影响[D]. 蔡鹏元.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
- [7]黄花草木樨化感抑草作用及其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D]. 刘苏娇. 扬州大学, 2014(01)
- [8]几种中药材田间杂草防控技术研究[D]. 孙烈荣. 宁夏大学, 2014(08)
- [9]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作用及入侵防控技术研究[D]. 杨柳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09)
- [10]紫花苜蓿种子田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试验研究[D]. 王正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