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AHP的船舶项目灰色关联度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吴心意[1](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港口物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连云港港口作为新亚欧大陆东桥头堡和新丝绸之路东端起点,是我国中西部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但与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等港口相比,其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运输体系的规模和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连云港港口面临着如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大格局,促进港口物流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本文在对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的基础上,给出了所使用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并对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目前港口物流发展存在的不足。之后根据所收集的文献和相关资料,对国内和国际上发展较好的港口在物流方面所具有的优势经验,以及各自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探究,从中提取对连云港港口发展可以借鉴的经验。然后通过利用SWOT方法分析了连云港发展港口物流所存在的劣势和优势,以及未来的机遇和挑战。在SWOT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构建连云港港港口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进行灰色关联度评价,将连云港港口与周边港口进行比较,以探索符合该港口自身特点的物流体系及对策建议,切实有效地提高连云港的港口物流竞争力。该论文有图18幅,表14个,参考文献75篇。
斯琴[2](2020)在《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由于决策问题中存在一些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复杂性等特点的数据信息,因此,对于模糊对象的评价分析引起了广大学者关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综合评判结果,但是无法给出被评价对象进一步改进的方向.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评估一组具有多个投入产出的同质决策单元之间相对效率的重要分析方法,可以判断出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同时还能得出决策单元无效的原因和改进程度.凭借其独特的优势,DEA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等领域.因此,若能结合这两种方法对模糊对象进行评价,实现方法间相互补充,将对完善和提升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起到重要作用.此外,由于传统的DEA方法不能对多个有效单元进行区分,无法给出所有单元的全排序.因此,对于效率排序问题的研究也十分有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1)为加强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评价能力,结合模糊评判的基本信息,构造了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给出了模糊事件有效性的含义,并提出模糊有效性评价模型.该方法不仅可以找出被评价对象评判结果劣势的原因,而且还能为其进一步的改进提供许多信息.(2)针对因素评价结果为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问题,结合三角模糊数评价构建了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给出了模糊有效性的度量方法.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出被评价对象不足的原因,给出被评价对象各因素的调整范围.(3)针对混合型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问题,介绍了对于量化因素和非量化因素的评价方法,根据综合评判信息给出模糊评价可能集,及模糊有效性的度量方法.应用该方法进一步找出被评价对象不足的原因,并分析得出被评价对象各因素的改进值.(4)为进一步加强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分析能力,指出了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与DEA方法的不同之处,结合两种方法的特点给出多层次模糊评价结果可能集,及相应的模糊有效性的含义和度量方法.该模型不仅可以给出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性程度,同时也为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路径.(5)为对决策单元进行排序,从多属性角度提出了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DEA交叉效率排序方法,该方法结合了两种方法的特点来确定相对接近度,即从信息距离和数据序列曲线的相似性分析了决策单元与理想方案间的相似性,从而使分析问题更加全面.(6)从竞争视野与利益相关角度,提出了DEA交叉效率分析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决策单元之间竞争强度和相关利益的差异性,同时可以使决策单元通过不同的利益相关系数及竞争强度,对合作者和竞争者给出相应程度的支持与打压,从而更好地增强决策单元的群体优势.
郭娇娇[3](2020)在《基于SIGTTO经验矩阵的LNG船员适任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LNG需求和世界LNG贸易量保持较快增长,LNG船舶运输应用前景广阔,而高素质的LNG船员尤其是管理级船员,是保证海上航行安全的关键因素。鉴于中国LNG运输事业起步较晚,LNG船舶操作难度系数较高,从业人员尤其是LNG管理级船员数量较少且国内外关于LNG船员适任性相关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选择LNG管理级船员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其适任水平情况,为LNG船员队伍建设提供借鉴,促进LNG船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本文在SIGTTO经验矩阵的基础上结合STCW公约、LNG船员特殊性、所调研的A、B两家航运企业LNG船员评价体系,初步确定评价指标并邀请专家筛选指标,最终建立LNG船员适任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22份有效问卷。鉴于船员适任性评价具有模糊性且难以用准确定义来进行衡量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LNG船员整体适任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单因素评价法分析单个指标的适任情况,以便全方位深层次剖析LNG船员适任水平情况。利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得知:此次调研的22名LNG管理级船员整体得分为8.1778分,整体处于非常适任水平。运用单因素评价法分析得出LNG管理级船员存在“培训”、“工作满意度”、“ESD测试及使用熟悉程度”等评价指标得分偏低以及从业者数量较少等问题。通过对标分析SIGTTO经验矩阵得知:所调研的22名LNG管理级船员服务的LNG船舶,配员满足SIGTTO经验矩阵中对于管理级船员“组合海龄”的限制条件,另外也符合SIGTTO经验矩阵中关于“个人持证职务的最低海龄”的要求。本文建立的LNG船员适任性评价指标体系可为航运企业评价LNG船员适任水平提供借鉴,也为海事主管机关改进LNG船员培养体系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LNG船员适任性现状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LNG船员适任性奠定理论基础,同时通过LNG船员优势、薄弱环节的剖析和建议可进一步明确LNG船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以便提升LNG船员整体适任水平,最大限度保证LNG船舶安全运营。
张焕颖[4](2020)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企业信息化的应用,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设备越来越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很难避免故障的发生,故障如果突然发生,不仅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会造成伤亡,所以故障诊断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故障信息不完整或者不确定时,故障诊断的难度将会大大提高,甚至会错失维修的最佳时机。目前,针对于这种状况,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技术迅速发展。其中,贝叶斯网络应用于故障诊断中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应用于故障诊断中则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因此,本文将从贝叶斯网络和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两方面进行变压器故障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对故障诊断的方法进行研究,包括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研究方向。主要介绍了贝叶斯网络的理论知识和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同时,阐述了模糊理论的相关内容,并对模糊多准则决策的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由于传统变压器故障诊断方法中三比值判断法的故障诊断方法准确率低和存在漏码的问题,本文利用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TOPSIS-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故障诊断方法。利用TOPSIS方法分别对每一种故障类型样本进行处理,以便获得相对标准的故障数据类型。通过灰色关联度方法确定待测样本的故障类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能进一步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率。(3)为了解决朴素贝叶斯网络存在条件独立性假设的问题,本文利用不同条件属性与类属性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来提高分类的性能,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属性加权朴素贝叶斯网络分类算法。为了确保权重的可靠性,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结合的组合权重对朴素贝叶斯网络进行加权,并将改进的算法应用在变压器的故障诊断中,验证其可行性。(4)由于变压器故障样本具有冗余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为了使训练样本能更好的被贝叶斯网络充分地学习和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率,本文结合贝叶斯网络和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提出一种贝叶斯网络的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故障诊断方法。根据模糊理论进行故障样本的处理,再用贝叶斯网络进行故障诊断,进而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变压器的故障类型,使变压器能安全、稳定的运行。
马洁[5](2020)在《基于竞合理论的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中马港口联盟成立,成为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中国及马来西亚双方成员单位通过项目建设合作、交流培训、信息联通等方式,推动两国港口间合作实现纵深发展。港口联盟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港口间的合作建设开发,但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港口联盟内外的竞争态势。因此,本文以大连港、青岛港、天津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广州港、巴生港、关丹港、丹戎帕拉帕斯港、民都鲁港为研究对象,探讨港口联盟的竞合现状及影响因素,对于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的未来发展及战略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展开评价研究,首先厘清中马港口联盟发展现状及竞争合作现状,并构建TOWS战略矩阵,对中马港口联盟的竞合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其次,构建港口物流系统评价模型,运用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分析对10个港口进行比较分析,挑选出评分较高的港口对其展开深度研究,为探讨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的发展提供量化的实际参考指标。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及港口发展现状,基于竞合理论,为推动中马港口联盟进一步加深合作,优化核心竞争力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结论如下。第一,中马港口联盟的综合排名从高到低分别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大连港,广州港,天津港,青岛港,丹戎帕拉帕斯港,巴生港,民都鲁港,关丹港,但马方港口的自然环境整体优于中方港口。第二,通过对上海港及巴生港的纵向比较分析可得,当前中马港口联盟中,腹地经济发展对于港口物流系统均未体现出显着影响,且虽然巴生港综合评价得分低于上海港,但除基础设施指标外,其余指标灰色关联度均高于上海港。整体而言,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发展还不均衡,运输能力、基础设施及腹地经济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开发。因此,本文基于现状分析、TOWS分析及实证研究结果,结合竞合理论,主要从加强中马港口联盟竞争力的深度开发、提升中马港口联盟合力的整体开发效率及推动港口横纵竞合一体化发展三方面对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优化提出对策建议。
郭悦[6](2020)在《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的燃煤机组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电力系统面临供电可靠性高、环境污染少、发电成本低和运行灵活的多边界约束。由于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燃煤发电仍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电力来源,单一的经济指标不能满足多边界的约束条件,需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表征燃煤机组各项性能,该综合评价属于经典多属性决策问题。本文针对多指标燃煤机组综合评价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的主观权重对熵值法确定的客观权重进行线性修正,得到了主客观组合权重。在此基础上,首先在决策者完全理性情况下,分别应用TOPSIS法和融合TOPSIS-GRA法综合评价燃煤机组性能,然后在考虑决策者不完全理性的情况下(参照依赖和规避损失的心理行为),应用TOPSIS-TODIM法综合评价燃煤机组性能。以6台600MW燃煤机组为例,构建了燃煤机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包含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评价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三个综合评价模型均可以对燃煤机组性能进行综合优劣排序,并且得到的燃煤机组评价结果排序基本一致。评价模型考虑了决策者完全理性和不完全理性两种情况,有助于促进燃煤机组性能综合评价更加全面、科学、合理。
王欣[7](2020)在《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研究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文中提出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的选择与调整必须兼顾国家各个方面的利益诉求,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否则不利于改革的深化,甚至形成逆转。国家是一个系统,包括企业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国际关系子系统等等,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选择的约束条件,约束条件直接制约改革政策的选择,政策效果也会改变约束条件的状况,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之间具有双向动态平衡制约的系统性关系。国有企业具有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种功能,经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重目标,国有企业改革需要配套制度较多,改革政策效果具有系统性特征,多重功能、目标、配套制度约束下的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是非常复杂的国家系统性问题。从国家系统性角度出发,依据系统科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方法,通过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比较研究可知,国家系统整体的演变状态直接制约政府的改革政策选择,尤其是政府的稳定状态具有决定性意义;渐进式改革路径和大规模私有化路径各有利弊,针对不同的约束条件,适合不同的改革目标,总体比较,基于实现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目标,渐进式改革路径具有优势;国有企业改革需要生产要素市场建设、消费品市场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密切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是确保改革政策具有系统适应性的基础;改革的深化与逆转取决于政策的系统性效果,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存在双重目标,改革政策必须以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作为首要目标,如果优先重视企业子系统的优化,可能造成国家系统整体负面影响,企业子系统优化目标更难实现,甚至引起改革的逆转,因此,必须根据政策效果和不断演化的约束条件,相机抉择调整政策,确保国家各个子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改革过程中必然存在负面效果破坏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发展民营和外资企业,能够使改革的负面效果得到有效缓解,促进国家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确保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协同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战略性国有企业是保障政府的稳定性和行政能力的基础,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状态是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序参量,必须根据序参量的演化规律,确保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协同性,促进改革深化。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国家转型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国际约束条件,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形成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促改革的良性循环,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在此基础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本文的论述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依据和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回顾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综合来看,依据系统科学理论、针对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的比较研究很少,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指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系统科学理论和实证方法的运用。第二章阐述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现代系统科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系统科学理论,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论。第三章回顾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比较分析两国改革政策的异同,指出两国改革政策选择始终贯穿系统性指导思想,由于约束条件不同,改革初始政策存在较大差异,改革过程中政策根据约束条件演化不断调整,具有殊途同归的特征。第四章首先依据系统科学的突变论分析国家系统整体演变状态对于初始改革政策选择的制约作用,阐释中俄改革初始政策差异的主要原因;然后依据系统科学的系统论分析中俄改革初始政策的目标,指出基于实现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目标,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政策与俄罗斯的大规模私有化改革政策都具有相应合理性;最后依据系统科学的信息论分析中俄改革初始政策的适应性,指出改革政策选择必须尊重和把握国家系统整体演变规律,才能取得良好适应性效果。第五章首先依据系统科学的控制论分析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效果、约束条件演化和政策调整,指出保持改革政策效果的协调性,实现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是改革深化的关键因素,是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内在约束;然后依据系统科学的耗散论分析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的有序性,指出必须发展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缓解国有企业改革造成的负面效果,促进国家系统形成耗散结构,进而带动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整体持续优化;最后依据系统科学的协同论指出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状态是改革政策选择与调整的序参量,稳定的政府是保障改革政策协同性的关键因素,战略性国有企业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基础。第六章全面采用系统燕尾突变模型、系统层次分析模型、系统灰色关联度模型、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系统耗散结构模型、系统哈肯模型,针对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与约束条件之间的突变性、目的性、适应性、协调性、有序性、协同性等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检验前文的论述和分析;第七章阐述研究结论并且针对中国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高祥[8](2020)在《基于GRA-AHP模型的航空工业供应商评估与选择》文中研究表明航空工业,它是一类集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的战略性产业。为了缩短飞机的设计周期和制造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许多围绕着飞机研发与生产的航空类项目都需要和其他企业一起协同完成。供应商选择已日益被视为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之下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之一。评估和选择供应商,这一问题涉及到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判断标准。本文提出了一个三段论,为航空制造商提供了一个供应商评估和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一阶段,作者运用了一套基于应用战略管理理念的平衡记分卡(BSC)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通过客户层面、内部业务层面、学习和发展层面以及财务层面创建一套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全面的战略管理。第二阶段,作者采用了一套重要的多准则决策工具-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指标体系中每一层、每一类、每一个指标的权重因子。在第三阶段,作者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GRA)对航空供应商进行最终的评估和选择。结合企业决策者的偏好,我们用本文建立的这套模型对航空供应商评估的结果进行排序,以便帮助制造商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除此之外,为了更清晰地让读者了解该综合决策模型,作者以航空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具体展开了航空发动机供应商评估与选择的案例分析。
吴殿法[9](2019)在《大型燃煤发电机组广义能耗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利用为主,而燃煤发电是煤炭利用最主要的方式。燃煤发电是我国火力发电的主要形式,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的能源安全及能源清洁利用程度。随着燃煤发电技术的不断升级,落后产能不断淘汰,超低排放技术更是得以大力推进和发展。能源利用的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是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商业化应用,进一步挤压了传统燃煤电站的生存空间。且随着我国经济向低能耗集约型转变,燃煤发电机组存在着产能过剩风险。这些因素对燃煤发电机组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目前我国燃煤发电能耗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其排放水平也达到了燃气轮机排放标准。在短期内,基于现有技术进一步节能减排的空间已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境下,如何深入挖掘其节能降耗的潜力,保持其与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竞争力,提升其为我国能源体系的优质服力能力,就成了紧迫的问题。本文突破传统的机组热力系统能耗评价的概念,提出将机组系统与相关约束环境一起组成广义能量系统,并对其进行广义能耗评价研究。本文以研究广义能量系统的综合特性为出发点,以多目标综合评价技术为主要方法开展研究。以燃煤发电机组为主体的广义能量系统的性能研究仍以机组能耗分布的确定为基础,因此对经典能量系统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与拓展,提高了其对运行于实际边界条件下的机组系统能耗特性的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多目标评价技术在燃煤发电机组广义能耗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了具体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应对措施及改进方向。首先,对单耗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做了深入研究。论证了系统产品单耗与发电煤耗在数值上的等价关系,明确了以燃煤低位热值近似其燃料比(?)时所得的能耗分布与理论分布的差异,并指出了其误差被归入了锅炉燃烧过程这一事实,同时给出了误差定量计算方法,论证了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近似计算对工程应用的合理性及方便性。同时对单耗分析所依赖的参考环境温度取值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证实了在单耗分析方法实施时明确其参考环境的重要性,随着参考环境温度的变化,凝汽器与锅炉排烟过程能耗变化相对敏感。此外,针对单耗分析方法在处理机组实际冗余数据时的不足,将数据协调方法引入单耗分析的流程,数据协调方法同时考虑了机组系统空间冗余测量及准稳态时序上的冗余信息,在此基础上实施单耗分析所获得的能耗指标也更贴合实际。其次,对多目标综合评价技术在燃煤发电机组广义能耗评价工作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多目标综合评价技术的一般化流程与相关要素,分析了容易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及相应的模型调整方向。对多目标评价技术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对小样本处理技术、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权重的敏感性分析、权重的不确定性分析及多层次评价模型中指标误分类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给出了应对的处理方法,包括小样本时Bootstrap自助法的引入、AHP权重不确定性的定量计算、多层评价技术指标位置敏感性计算方法等。最后,结合实际应用情境,对燃煤发电机组开展了基于其自身特性的综合评价工作。建立了面向未来节能发电调度的机组排序评价模型及燃煤发电机组可持性发展能力的评价模型。以灰色关联度评价方法为主,综合运用了信息熵模型、层次分析法、模糊粗糙集方法、博弈组合模型等,同时对所建评价模型开展了指标权重敏感性分析及不确定性分析。通过对即有样本信息的挖掘和利用,旨在从技术层面增加评价模型的透明度,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降低机组综合评价技术的应用难度,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意义的指导。本文从理论分析入手,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探索了多目标综合评价技术在大型燃煤发电机组广义能耗评价中的适用性,初步建立了系统的评价流程与方法体系,可为相似的广义能量系统多目标评价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借鉴与指导。
许翔[10](2019)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悬索桥状态评估及动态预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保证大型悬索桥的运营和结构安全,对其结构的技术状态进行评估、对异常状况进行预警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现阶段,桥梁养管信息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样的特点,但桥梁状态评估仍处于以人工检查数据为主的阶段,未能充分利用累积的大量养管数据;对桥梁预警而言,实际应用中仍以静态预警为主,时常出现误报、漏报,影响业主对预警系统的信心。在桥梁大数据背景下,充分利用既有桥梁养管信息,建立大跨悬索桥状态评估模型,并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提出适用于序列指标的评估方法;考虑桥梁运营环境的多变性,在确定预警阈值的过程中考虑交通量的变化、结构累积损伤和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实现桥梁动态异常预警。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源信息的大跨悬索桥状态评估模型研究。以桥梁养管多源信息(人工检查数据、无损检测数据和长期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悬索桥结构特点和病害特征,以完全性、简捷性、独立性、客观性和可检性为原则,通过专家调查问卷、专家会议、资料调研和实地调查等手段,建立基于多源信息的大跨悬索桥状态评估模型。在全国范围内挑选45名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群组AHP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的初始权重值。与规范规定的权重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计算得到的主塔和附属设施的权重值相比于规范权重似更加合理,可供相关规范修编参考。(2)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考虑到既有故障诊断模型在多故障诊断以及传感器故障和结构损伤耦合问题上的局限性,提出基于对称位置传感器监测数据相似性的故障诊断方法。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测数据验证两方面,对对称位置传感器监测数据的相似性进行论证。在对称位置传感器监测数据相似性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以欧氏距离为相似性指标,采用Dasarathy信息融合模型,实现对称位置传感器故障识别。通过对传感器两两诊断的方式解决系统多故障分析的问题。针对传感器故障和结构损伤的耦合问题,根据证据推理理论,提出目标区域综合相似度的概念,通过判断目标传感器与目标区域综合相似度的一致程度,判断监测数据异常的原因。在确定可疑传感器对之后,采用回归拟合分析,根据物理冗余信息进行传感器故障的隔离和重构。以某悬索桥多种类型传感器的监测数据(线形监测数据、应力监测数据等)对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3)基于数据挖掘的监测序列指标评估方法研究。鉴于恒载效应的稳定性特点,选取恒载效应作为序列指标评估的主体。考虑到封桥获取恒载效应的成本高、影响大,以长期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数值分析计算恒载效应水平的比例系数,提出一种在随机车流荷载作用下的恒载效应提取方法。以某悬索桥线形监测数据为例,对恒载效应提取方法的准确性进行论证。以提取的恒载效应为评估主体,考虑序列指标均匀性和非均匀性的特点,运用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对监测时序指标进行评估。以某悬索桥多年监测序列数据为例,对悬索桥加劲梁恒载线形指标进行评估。(4)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桥梁状态评估算法研究。针对评估过程中指标间的均衡性问题,提出2种可选算法。参照因素变权理论,提出时间变权的概念,并给出时间变权的定义。考虑常权综合和传统因素变权的局限性,提出时间-因素双变权模型。通过某悬索桥4个典型案例,对时间-因素双变权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引入局部变权理论,建立适合桥梁评估过程的局部变权模型。通过大量案例试算,确定局部变权模型中参数惩罚水平和变权幅度的大小。通过4个典型案例,对局部变权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对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以云理论为基础,提出正态云模型模拟桥梁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经典的模糊隶属度模型相比,正态云模型不仅考虑了评估过程中的模糊性,还考虑了随机性的影响。(5)设计开发了适用于大型悬索桥评估的智能化评估系统。考虑到算法的复杂性,为了进一步提升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设计开发了大型悬索桥智能化评估系统。该系统采用MYSQL数据库,B/S网络模式,集桥梁信息管理、检查与检测、评估、预警与预测、统计报表以及查询与帮助于一体。以三座典型大型悬索桥为例,验证开发的评估软件平台的适用性。(6)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动态预警方法研究。在分析总结既有桥梁预警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各级预警的物理意义,选择典型的2级预警体系,分别为黄色预警和红色预警。考虑到静态预警方法的局限性,提出桥梁动态异常预警的概念。采用Pareto极值理论,对设计基准期(100年)内95%保证率对应的黄色预警阈值基准线进行预测。考虑交通量增长以及结构累积损伤对预警指标的影响,定期使用最新的预警指标监测数据对阈值基准线进行更新。根据现场测试结果,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实现对红色预警阈值基准线的定期更新。在阈值基准线的基础上,考虑环境温度对预警指标的影响,采用信号处理方法对温度效应进行分离,实现阈值线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以某悬索桥加劲梁跨中挠度为预警指标,对动态预警方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
二、基于AHP的船舶项目灰色关联度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HP的船舶项目灰色关联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港口物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3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
3.1 连云港港口基本概述 |
3.2 连云港港口基础设施及物流运输现状 |
3.3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地位及优势 |
3.4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4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
4.1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 |
4.2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和国内外港口的联动关系 |
4.3 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对连云港港口的借鉴意义 |
5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与灰色关联度评价 |
5.1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 港口物流发展的灰色关联度评价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6 连云港港口物流发展的建议 |
6.1 发挥“一带一路”优势,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 |
6.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体系 |
6.3 完善物流运输体系构建,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
6.4 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促进特色链网联动发展 |
6.5 改善港区生态环境,提高绿色发展质量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简介 |
1.1.1 基本的DEA模型 |
1.1.2 DEA交叉效率分析 |
1.2 模糊评价及交叉效率评价的研究进展 |
1.2.1 模糊评价分析方法 |
1.2.2 DEA交叉效率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改进策略及优化方法 |
2.1 模糊事件可能集的构造与有效性分析 |
2.1.1 单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2.1.2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可能集的构造 |
2.1.3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分析 |
2.2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模型 |
2.2.1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 |
2.2.2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度量模型 |
2.3 模糊事件的投影分析及改进方法 |
2.3.1 模糊事件的投影分析 |
2.3.2 模糊事件无效原因的分析方法 |
2.3.3 模糊事件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
2.4 算例分析 |
2.4.1 学生综合素质的模糊评判 |
2.4.2 学生综合素质的无效原因分析 |
2.4.3 学生综合素质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
2.4.4 学生综合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有效性度量方法 |
3.1 评价事件的模糊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
3.1.1 三角模糊数 |
3.1.2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综合评价 |
3.1.3 模糊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
3.2 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投影分析 |
3.2.1 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有效性分析 |
3.2.2 模糊有效性度量及投影分析 |
3.2.3 被评价事件的无效原因分析 |
3.2.4 被评价事件的改进策略 |
3.3 算例分析 |
3.3.1 科研实验平台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 |
3.3.2 科研实验平台的无效原因分析 |
3.3.3 科研实验平台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
3.3.4 科研实验平台综合评判结果的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EA交叉效率评价的模糊有效性度量方法 |
4.1 模糊事件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
4.1.1 问题描述 |
4.1.2 量化因素的效率评价 |
4.1.3 因素效率值的模糊化处理 |
4.1.4 模糊事件评价可能集的构造 |
4.2 模糊事件的综合评价与投影分析 |
4.2.1 模糊事件的有效性与综合评价 |
4.2.2 模糊有效性度量及投影分析 |
4.2.3 无效原因分析与改进策略 |
4.3 算例分析 |
4.3.1 实验室评估的模糊综合评判 |
4.3.2 实验室的无效原因分析 |
4.3.3 实验室改进策略的发现方法 |
4.3.4 实验室综合评判结果的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结论改进分析及优化方法 |
5.1 模糊事件多层次评价结果可能集的构造 |
5.1.1 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基本信息 |
5.1.2 模糊事件基础评价参考系的构造 |
5.1.3 多级模糊事件的因素层次结构划分 |
5.1.4 模糊事件多层次评价参考集的构造 |
5.1.5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定义 |
5.2 模糊事件的无效原因与调整策略分析 |
5.2.1 模糊事件评价结果的无效原因分析 |
5.2.2 模糊事件的改进策略分析 |
5.3 算例分析 |
5.3.1 来华游客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判 |
5.3.2 来华游客满意度评价结果分析 |
5.3.3 如何有效提高来华游客满意度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
6.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交叉效率分析 |
6.1.1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交叉效率矩阵 |
6.1.2 基于信息熵的属性权重 |
6.2 基于相对熵评价方法的交叉效率分析 |
6.3 基于灰色关联度和相对熵的交叉效率分析 |
6.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竞争视野和利益相关者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
7.1 基于二次目标规划的DEA交叉效率模型 |
7.2 基于竞争视野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
7.2.1 决策单元竞争区间及竞争视野 |
7.2.2 基于竞争视野的交叉效率分析 |
7.3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DEA交叉效率分析 |
7.3.1 决策单元间利益相关系数分析 |
7.3.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交叉效率分析 |
7.4 综合交叉效率分析 |
7.5 算例分析 |
7.5.1 基于竞争视野角度的交叉效率 |
7.5.2 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交叉效率 |
7.5.3 综合交叉效率 |
7.5.4 交叉效率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已完成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基于SIGTTO经验矩阵的LNG船员适任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LNG船员适任性概述 |
2.1 LNG海上运输特点 |
2.1.1 LNG船舶特点 |
2.1.2 LNG特殊性 |
2.1.3 LNG船员现状 |
2.2 LNG船员适任性的要求 |
2.2.1 适任性的概念 |
2.2.2 公约及法规对船员适任性要求 |
2.2.3 行业协会对LNG船员适任性要求 |
2.3 航运企业LNG船员适任性评价体系 |
2.3.1 A公司LNG船员评价体系 |
2.3.2 B公司船员评价体系 |
2.4 本章小结 |
3 LNG船员适任性评价方法 |
3.1 LNG船员适任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
3.1.1 LNG船员适任性评价特点 |
3.1.2 常用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比较 |
3.1.3 评价方法的确定 |
3.2 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 |
3.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特点 |
3.2.2 层次分析法评价过程 |
3.3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本理论 |
3.3.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及特点 |
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4 LNG船员适任性评价指标体系 |
4.1 评价指标选取遵循的原则 |
4.2 评价指标选取及筛选 |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4.2.2 评价指标筛选情况 |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 问卷有效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SIGTTO经验矩阵LNG船员适任性评价 |
5.1 AHP法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1.1 LNG船员适任性评价集 |
5.1.2 判断矩阵构造及一致性检验 |
5.1.3 确定权重矩阵 |
5.2 LNG船员适任性模糊综合评价 |
5.2.1 调查问卷分析 |
5.2.2 建立隶属度矩阵 |
5.2.3 模糊综合评价 |
5.2.4 单因素评价 |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
5.3.1 评价结果分析 |
5.3.2 提高LNG船员适任性的对策及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评价指标专家意见表 |
附录B 指标重要程度问卷 |
附录C LNG船员适任性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1.3.2 贝叶斯网络在故障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
1.3.3 模糊多准则决策在故障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
1.5 本文创新点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故障诊断的相关理论 |
2.1.1 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 |
2.1.2 故障诊断的方法 |
2.1.3 变压器故障诊断的方法 |
2.2 贝叶斯网络的相关理论 |
2.2.1 贝叶斯网络的概念 |
2.2.2 贝叶斯网络的学习 |
2.2.3 贝叶斯网络的推理 |
2.3 模糊多准则决策的相关理论 |
2.3.1 模糊理论 |
2.3.2 多准则决策理论 |
2.3.3 常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
2.3.4 模糊多准则决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TOPSIS-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故障诊断方法 |
3.1 AHP的权重确定方法 |
3.2 TOPSIS的数据处理方法 |
3.3 灰色关联度的故障诊断方法 |
3.4 TOPSIS-灰色关联度的故障诊断过程 |
3.5 实例分析 |
3.5.1 故障数据集的预处理 |
3.5.2 故障诊断实例 |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属性加权朴素贝叶斯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 |
4.1 贝叶斯网络机器学习算法 |
4.1.1 朴素贝叶斯网络分类算法 |
4.1.2 属性加权朴素贝叶斯网络分类算法 |
4.2 AHP-熵权法组合权重的确定方法 |
4.3 改进的属性加权朴素贝叶斯网络分类算法 |
4.3.1 算法描述 |
4.3.2 算法步骤 |
4.4 改进属性加权朴素贝叶斯网络的故障诊断过程 |
4.5 实例分析 |
4.5.1 故障诊断实例 |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故障诊断方法 |
5.1 数据集的预处理 |
5.1.1 直觉模糊集 |
5.1.2 语义变量 |
5.2 直觉模糊集的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组合决策方法 |
5.3 贝叶斯网络的故障诊断过程 |
5.4 贝叶斯网络的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故障诊断过程 |
5.5 实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其他科研成果 |
(5)基于竞合理论的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港口物流研究现状 |
1.2.2 港口物流系统 |
1.2.3 港口竞合研究 |
1.2.4 评价方法研究 |
1.2.5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
2.1 竞合理论 |
2.2 灰色系统理论 |
2.3 港口物流系统 |
2.4 TOWS分析 |
3 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现状分析 |
3.1 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现状 |
3.1.1 中马港口联盟基础设施建设 |
3.1.2 中马港口联盟营运概况 |
3.1.3 中马港口联盟物流业务发展现状 |
3.2 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竞合现状 |
3.2.1 中马港口联盟竞争关系 |
3.2.2 中马港口联盟合作关系 |
3.2.3 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竞合发展TOWS分析 |
4 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各港口比较分析 |
4.1 评价方法 |
4.1.1 熵权法 |
4.1.2 灰色关联分析 |
4.2 指标体系构建 |
4.3 数据来源 |
4.4 实证研究 |
4.4.1 权重计算 |
4.4.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中马港口联盟评价 |
5 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典型港口纵向比较分析 |
5.1 上海港物流系统评价 |
5.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2 实证分析 |
5.2 巴生港物流系统评价 |
5.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2 实证分析 |
6 基于竞合理论的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优化措施 |
6.1 加强中马港口联盟竞争力的深度开发 |
6.1.1 探寻中马港口特色发展路径,完善联动机制与政策加持 |
6.1.2 推进中马港口联盟港口建设,提升港口物流综合竞争力 |
6.2 提升中马港口联盟合力的整体开发效率 |
6.2.1 推进港口间联动合作,优化临港经济发展 |
6.2.2 破除港口运输模式桎梏,构建高效运输网络 |
6.2.3 加大临港产业的集聚作用,拓宽港口群建设的融资渠道 |
6.3 推动港口横纵竞合一体化发展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的燃煤机组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多属性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简介 |
2.1 多属性决策理论 |
2.2 多属性决策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合权重-TOPSIS法的燃煤机组综合评价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 样本指标数据的选取 |
3.3 综合评价模型与算例分析 |
3.4 评价模型敏感性分析 |
3.5 指标权重敏感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组合权重-TOPSIS与GRA法的燃煤机组综合评价 |
4.1 综合评价模型与算例分析 |
4.2 评价模型敏感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合权重-TOPSIS与TODIM法的燃煤机组综合评价 |
5.1 综合评价模型与算例分析 |
5.2 评价模型敏感性分析 |
5.3 三种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研究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研究 |
1.2.2 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选择研究 |
1.2.3 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的系统性关系研究 |
1.2.4 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的实证计量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2章 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系统科学 |
2.1.1 现代系统科学 |
2.1.2 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理论 |
2.2 经济学 |
2.2.1 转轨经济学 |
2.2.2 新制度经济学 |
2.2.3 国际政治经济学 |
2.3 企业管理学 |
2.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2 国有企业功能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比较 |
3.1 中国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 |
3.1.1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发展 |
3.1.2 改革开放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 |
3.2 俄罗斯国有企业发展与改革 |
3.2.1 苏联时期国有企业的发展 |
3.2.2 俄罗斯国家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改革 |
3.3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比较 |
3.3.1 系统思想贯彻始终 |
3.3.2 改革兼顾双重目标 |
3.3.3 政策路径逐渐趋同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分析 |
4.1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约束条件比较 |
4.1.1 初始政治约束条件 |
4.1.2 初始经济约束条件 |
4.1.3 初始国际约束条件 |
4.2 中俄初始政策路径比较 |
4.2.1 初始政治约束与初始政策路径 |
4.2.2 初始经济约束与初始政策路径 |
4.2.3 初始国际约束与初始政策路径 |
4.2.4 国家系统状态制约政策路径选择 |
4.3 中俄初始政策目标比较 |
4.3.1 中俄初始改革政策的政治目标 |
4.3.2 中俄初始改革政策的经济目标 |
4.3.3 中俄初始改革政策的国际目标 |
4.3.4 国家系统演变目标制约政策路径选择 |
4.4 中俄初始政策的适应性比较 |
4.4.1 初始政策与政治约束适应性 |
4.4.2 初始政策与经济约束适应性 |
4.4.3 初始政策与国际约束适应性 |
4.4.4 国家系统演变规律制约政策适应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约束条件与政策调整比较分析 |
5.1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约束条件比较 |
5.1.1 改革过程中的政治约束条件演化 |
5.1.2 改革过程中的经济约束条件演化 |
5.1.3 改革过程中的国际约束条件演化 |
5.2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政策调整比较 |
5.2.1 政治约束条件演化与政策调整 |
5.2.2 经济约束条件演化与政策调整 |
5.2.3 国际约束条件演化与政策调整 |
5.2.4 国家系统整体优化状态决定改革的深化与逆转 |
5.3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国家系统有序性比较 |
5.3.1 中俄的政策调整与国家系统有序性演化 |
5.3.2 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保障国家系统有序性 |
5.3.3 适度发展外资企业保障国家系统有序性 |
5.4 中俄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协同性比较 |
5.4.1 政府是改革政策协同性的关键因素 |
5.4.2 战略性国有企业是保障政府行政能力的必要条件 |
5.4.3 改革政策选择的序参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实证比较分析 |
6.1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约束条件制约政策选择实证比较分析 |
6.1.1 燕尾突变模型的构建与指标选取 |
6.1.2 改革政策选择突变指数测算 |
6.1.3 改革约束条件制约政策路径选择比较分析 |
6.2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目标与路径选择实证比较分析 |
6.2.1 层次分析模型建构与指标选取 |
6.2.2 改革政策选择层次分析指标测算 |
6.2.3 改革政策的目标与路径选择比较分析 |
6.3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适应性实证比较分析 |
6.3.1 灰色关联度模型建构与指标选取 |
6.3.2 改革政策适应性灰色关联度指标测算 |
6.3.3 改革政策的适应性比较分析 |
6.4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整体优化与政策调整实证比较分析 |
6.4.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
6.4.2 改革政策耦合协调度指标测算 |
6.4.3 国家系统整体优化与改革政策调整比较分析 |
6.5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国家系统有序性实证比较分析 |
6.5.1 耗散结构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
6.5.2 改革过程中系统耗散结构指数测算 |
6.5.3 国家系统有序性比较分析 |
6.6 中俄国有企业改革政策选择序参量实证比较分析 |
6.6.1 哈肯模型的构建与指标选取 |
6.6.2 改革政策选择序参量指标测算 |
6.6.3 改革政策选择序参量比较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基于GRA-AHP模型的航空工业供应商评估与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1.2.2 供应商评价选择方法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基于航空制造业的供应商选择现状与相关理论 |
2.1 航空制造业的特点 |
2.2 航空制造业供应商的分类 |
2.3 航空制造业供应链 |
2.3.1 供应链相关理论 |
2.3.2 航空制造业供应链的特点 |
2.4 航空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的现状 |
2.4.1 国外航空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现状 |
2.4.2 国内航空制造业供应商管理现状 |
2.4.3 航空制造业供应商选择特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航空供应商评价和选择指标建立 |
3.1 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与原则 |
3.1.1 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 |
3.1.2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3.2 平衡计分卡理论综述 |
3.2.1 平衡计分卡的设计理念与发展概述 |
3.2.2 平衡计分卡的构成要素 |
3.2.3 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 |
3.2.4 以BSC为基础建立航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势 |
3.3 基于BSC的航空供应商关键评价指标设计 |
3.3.1 财务层面指标 |
3.3.2 客户层面指标 |
3.3.3 内部经营层面指标 |
3.3.4 学习和发展层面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航空供应商评价选择方法的研究 |
4.1 AHP法确定指标权重 |
4.1.1 AHP法确定权重的优势 |
4.1.2 AHP法赋权的主要步骤 |
4.1.3 基于AHP法的航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 |
4.2 GRA法用于评价选择 |
4.2.1 灰色关联分析法概述 |
4.2.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主要步骤 |
4.3 基于AHP与 GRA的评估选择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航空发动机供应商评估与选择案例分析 |
5.1 航空供应商指标评分 |
5.1.1 制定指标评分标准 |
5.1.2 各评价对象的具体评分 |
5.1.3 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 |
5.2 灰色关联分析 |
5.2.1 确定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 |
5.2.2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ξ_i(k) |
5.2.3 计算灰色关联度R_t |
5.2.4 航空供应商评估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大型燃煤发电机组广义能耗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燃煤发电机组发展现状 |
1.1.2 燃煤机组的发展趋势及挑战 |
1.2 燃煤发电机组能量系统评价方法 |
1.2.1 热经济性评价方法及其发展 |
1.2.2 基于数据驱动的能耗评价方法 |
1.2.3 多目标评价与系统广义能耗评价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单耗分析理论的燃煤发电机组能耗评价 |
2.1 引言 |
2.2 燃煤发电机组单耗分析模型 |
2.3 发电产品单耗与发电煤耗的数量等价关系 |
2.4 燃料比(?)及参考环境计算基准对单耗分析的影响 |
2.4.1 燃料比(?)对单耗分析结果的影响机理分析 |
2.4.2 燃料比(?)取近似低位热值对结果的影响 |
2.4.3 以电量化燃料比(?)计算的单耗分析 |
2.4.4 环境基准温度对单耗分析的影响 |
2.5 燃煤发电机组单耗分析计算基准对比案例研究 |
2.5.1 案例机组基本参数及建模方法 |
2.5.2 案例结果分析 |
2.6 基于数据协调模型的燃煤发电机组单耗分析 |
2.6.1 数据预处理与准稳态检验 |
2.6.2 考虑时序冗余的数据协调方法 |
2.6.3 基于数据协调模型的机组单耗分析案例 |
2.6.4 案例结果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燃煤发电机组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 |
3.1 引言 |
3.2 多目标综合评价要素及流程 |
3.3 多目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4 评价样本数据预处理 |
3.5 常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 |
3.5.1 灰色关联法 |
3.5.2 灰色面积关联法 |
3.5.3 优劣解距离法 |
3.5.4 模糊粗糙集方法 |
3.5.5 层次分析法 |
3.5.6 信息熵方法 |
3.6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6.1 权重获取方法 |
3.6.2 权重组合方法 |
3.7 燃煤机组多目标综合评价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目标综合评价技术关键问题研究 |
4.1 引言 |
4.2 小样本集信息提升 |
4.2.1 自助法简介 |
4.2.2 基于自助法的BECC模型 |
4.3 指标相关性分析 |
4.3.1 基于权重的指标相关性处理 |
4.3.2 基于评价模型的指标相关性处理 |
4.3.3 一种指标非线性关系预判方法 |
4.4 指标权重敏感性分析 |
4.4.1 基于权重调节因子的敏感性分析 |
4.4.2 指标权重灵敏度计算 |
4.5 指标权重不确定性分析 |
4.5.1 基于既有主观权重的不确定性分析 |
4.5.2 AHP权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4.6 多层次评价模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目标综合评价技术的燃煤发电机组广义能耗评价案例研究 |
5.1 引言 |
5.2 面向节能发电调度的燃煤机组综合性能评价模型研究 |
5.2.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2.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机组性能综合评价模型 |
5.2.3 研究案例基本信息 |
5.2.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2.5 指标权重敏感性分析 |
5.2.6 BECC权重有效性分析 |
5.2.7 灰色分辨系数对结果的影响 |
5.3 燃煤发电机组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5.3.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5.3.2 基于灰色面积关联模型的综合评价模型 |
5.3.3 研究案例基本信息 |
5.3.4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3.5 AHP权重不确定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悬索桥状态评估及动态预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1.2.2 桥梁技术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
1.2.3 桥梁预警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基于多源信息的大跨悬索桥评估方法 |
2.1 评估指标体系 |
2.1.1 结构特点分析 |
2.1.2 典型病害分析 |
2.1.3 评估指标选取 |
2.1.4 指标体系建立 |
2.2 评估指标权重 |
2.2.1 调查问卷设计 |
2.2.2 标度的选择和判断矩阵一致性优化 |
2.2.3 专家权重确定 |
2.2.4 计算结果和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1.1 传感器故障模型 |
3.1.2 既有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综述 |
3.1.3 信息融合的基本概念 |
3.1.4 结构响应相似性分析 |
3.2 传感器故障诊断方法 |
3.2.1 传感器故障识别: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
3.2.2 相似性指标敏感性分析方法 |
3.2.3 决策级融合:证据推理 |
3.2.4 基于物理冗余信息的故障隔离和重构方法 |
3.3 案例分析 |
3.3.1 传感器故障识别 |
3.3.2 传感器故障隔离和重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监测序列指标评估方法研究 |
4.1 恒载效应提取方法 |
4.1.1 研究现状 |
4.1.2 监测数据分析 |
4.1.3 基于影响线分析的比例系数取值研究 |
4.1.4 案例分析 |
4.2 监测序列指标评估方法 |
4.2.1 序列指标评估方法 |
4.2.2 案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系统工程理论的桥梁状态评估算法研究 |
5.1 时间变权原理 |
5.1.1 因素变权原理 |
5.1.2 时间变权原理 |
5.1.3 计算示例 |
5.1.4 案例分析 |
5.2 局部变权原理 |
5.2.1 局部变权定义 |
5.2.2 局部变权模型 |
5.2.3 局部变权模型参数验证 |
5.2.4 案例分析 |
5.3 正态云模型 |
5.3.1 云理论的基本概念 |
5.3.2 正态云模型 |
5.3.3 桥梁评估中的正态云模型 |
5.3.4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大跨悬索桥智能化评估系统开发 |
6.1 软件系统开发概述 |
6.2 各模块功能介绍 |
6.3 实桥试评估 |
6.3.1 桥例1 |
6.3.2 桥例2 |
6.3.3 桥例3 |
6.3.4 结果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动态预警方法研究 |
7.1 预警体系总体设计 |
7.1.1 预警等级划分 |
7.1.2 预警指标 |
7.1.3 预警阈值 |
7.1.4 预警流程 |
7.2 动态阈值取值方法研究 |
7.2.1 极值理论 |
7.2.2 广义Pareto分布的估计 |
7.2.3 预警动态阈值确定 |
7.3 案例分析 |
7.3.1 预警阈值确定 |
7.3.2 预警效果讨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基于AHP的船舶项目灰色关联度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港口物流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吴心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2]模糊有效性度量与交叉效率分析[D]. 斯琴. 内蒙古大学, 2020(04)
- [3]基于SIGTTO经验矩阵的LNG船员适任能力研究[D]. 郭娇娇.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与研究[D]. 张焕颖.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竞合理论的中马港口联盟物流系统评价与优化研究[D]. 马洁. 中北大学, 2020(09)
- [6]基于多属性决策理论的燃煤机组综合评价研究[D]. 郭悦. 宁夏大学, 2020(03)
- [7]中俄国有企业改革的约束条件与政策选择比较研究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D]. 王欣. 辽宁大学, 2020(01)
- [8]基于GRA-AHP模型的航空工业供应商评估与选择[D]. 高祥.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9]大型燃煤发电机组广义能耗评价方法研究[D]. 吴殿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10]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悬索桥状态评估及动态预警方法研究[D]. 许翔. 东南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