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指肠镜在处理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高黎黎,张霞芬,张昊[1](2021)在《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和括约肌小切开术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内镜下球囊扩张术(EPBD)和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非扩张性和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临床资料,比较扩张组和非扩张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差异;根据术式将非扩张组患者分为:EPBD组、小切开组和联合治疗组(小切开术+EPBD),比较不同术式下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与扩张组患者相比,非扩张组患者术后1周内急性胰腺炎(PEP)和高淀粉酶血症(HP)的发生率较高(P <0.05),但均为轻、中度PEP,未出现重度患者;应用EPBD、小切开术和联合方式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均能达到取净结石的目的(P> 0.05),并发症中仅PEP和HP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小切开组和联合治疗组PEP和HP发生率较EPBD组低(P <0.05)。结论小切开术及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且PEP和HP发生率低;结合减少操作及成本效益原则,小切开术对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严朝成[2](2021)在《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同期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ENBD)与两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直接一期缝合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围手术期数据,探讨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ENBD)术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之间所收治的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共213例,根据是否行气囊鼻胆管引流分为两组,其中气囊鼻胆管组115例;无引流组98例。本研究收集了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营养指标(体重指数、白蛋白)、术前肝功能(ALT、AST、TBIL、DBIL)、胆管炎分度、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大小及数目,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术中及术后相关情况,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第三日肝功能(ALT、AST、TBIL、DBIL),术后并发症(术野出血、腹腔脓肿、胆漏、术后胰腺炎、残余结石、电解质紊乱),术后随访3~6月。采用SPSS 20.0软件将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前一般资料中,性别、年龄、术前营养指标(体重指数、白蛋白)、术前肝功能、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资料表明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20)min、85(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行液电碎石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资料中,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腹腔引流时间分别为4(1)天、5(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1)天、7(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7654(5434)元、24254(533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ALT、△AST、△TBIL、△D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资料中,术后胆漏气囊鼻胆管组明显少于无引流组,分别为2(1.7%)例、10(10.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残余结石气囊鼻胆管组稍少于无引流组,分别为2(1.7%)例、7(7.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术后术野出血、腹腔脓肿、术后胰腺炎、总并发症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鼻胆管引流情况显示术后气囊鼻胆管无打折或堵塞导致无任何液体流出。气囊鼻胆管组术后三日引流量平均为(223±85)ml、(230±95)ml、(251±103)ml,其中两例因患者活动时不慎非计划拔除,拔除后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及生命体征,无不良反应,顺利好转出院;余患者鼻胆管造影于术后5~7天进行,术后5~13天拔除气囊鼻胆管。入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无引流组于术后1~3月内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7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胆道狭窄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在未提高术后总并发症率的情况下,明显降低了胆漏的发生率,缩短了腹腔引流时间,但是残余结石率未见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严格筛选病例的情况下是一种同时具备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的手术方式。
罗聪[3](2021)在《逐级导管扩张与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胆总管远端狭窄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中行腹腔镜逐级导管扩张术(laparoscopic progressive dilatable catheter dilatation,LPCD)与腹腔镜球囊导管扩张术(Laparoscopic balloon catheter dilatation,LBCD)治疗胆总管远端狭窄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探讨逐级导管扩张及球囊导管扩张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二者优劣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合并胆总管远端狭窄共95例,按患者采用的不同手术术式分为两组,其中50例术中施行腹腔镜下逐级导管扩张术处理胆总管远端狭窄,简称LPCD组,45例术中施行腹腔镜下球囊导管扩张术处理胆总管远端狭窄简称LBCD组,分析比较LPCD组及LBCD组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胆总管最宽处直径、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结石数目(单发、多发)、术前AST、ALT、DBIL及AMY、术前狭窄程度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AST差值、ALT差值、DBIL差值、WBC差值、PCT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狭窄情况、术后胆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AMY差值、术后急性胰腺炎、术后鼻胆管拔出时间、术后消化道不良症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急性胰腺炎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胆总管远端狭窄程度、狭窄扩张方式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直径、术前PCT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使用LPCD及LBCD解除胆总管远端狭窄手术成功率高,解除狭窄有效且安全,二者均保护了Oddi括约肌的正常生理功能,LPCD组较LBCD组后急性胰腺炎发生更少,术后住院日更短,恢复更快。
杨晨[4](2021)在《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下乳头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种术式利弊及适应症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5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CBDE组和EST组,比较两组患者以下资料:1.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最大直径及结石数目;2.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取石成功率、结石残留率、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后恶心或呕吐症状、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3.实验室指标:白细胞、总胆红素和血淀粉酶的术前、术后值及前后变化差值;4.术后近期并发症: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胆漏、十二指肠乳头出血;5.术后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反流性胆管炎,并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收集到的15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男性78例(49.7%),女性79 例(50.3%),年龄≥70 岁患者 43 例(27.4%),<70 岁患者 114 例(72.6%),LCBDE组患者77例,EST组患者80例。(一)两组患者病例资料经比较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包括:1.一般资料:年龄、结石最大直径、胆总管最大直径,EST组年龄≥70岁的高龄患者更多,而结石直径≥1cm或胆总管直径≥1.5cm的患者在LCBDE组更多;2.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VAS评分、术后恶心或呕吐症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EST组较LCBDE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疼痛、恶心或呕吐症状更轻,住院时间更短且费用更低;3.实验室指标:白细胞、血淀粉酶术后值和手术前后变化差值,LCBDE组术后第一天白细胞水平及其较术前上升程度更高,EST组术后第一天血淀粉酶水平及其较术前上升程度更高;4.术后近期并发症: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EST组术后这两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LCBDE组。(二)两组患者病例资料经比较分析无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P=0.381)、结石数目(P=0.306)、取石成功率(P=0.738)、结石残留率(P=0.253)、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P=0.137)、总胆红素(P=0.223)、急性胆管炎(P=0.965)、胆漏(P=0.307)、十二指肠乳头出血(P=0.325)、结石复发(P=0.139)及反流性胆管炎(P=0.325)。[结论]1.LCBDE与EST均能安全、高效的治疗胆总管结石,EST在患者术后主观感受、住院时间及费用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较高。2.EST对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多且耐受较差的患者安全性更高,更适合作为首选。3.LCBDE更适用于结石直径较大、胆管扩张明显或较年轻的患者,可保护oddi括约肌功能。4.LCBDE可作为ERCP紧急引流后的择期治疗,ERCP也可处理LCBDE残留结石,临床中术者应取长补短,严格把握两术式适应症,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李汉军,梅洪亮,卢绮萍[5](2021)在《困难胆管结石的外科微创治疗》文中研究说明所谓"困难胆管结石"在国内外内镜协会近期指南中定义为结石直径超过1.5 cm、数量多、形状异常(如筒状)或位于肝内胆管、胆囊管,或存在复杂解剖因素,如胆管狭窄、取石器械无法到达结石位置、S形胆总管、结石嵌顿、胆总管远端长度过短、急性胆总管远端角度<135°[1-2]。笔者认为,除了上述解剖特征、病变特征的难点外,"困难胆管结石"还体现于其治疗抉择的困难,如对于弥漫性肝内胆管结石如何选择尽可能获得根治性治疗效果的治疗决策,
廖想[6](2021)在《经内镜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内镜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的真实生理及心理体验,为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减轻留置鼻胆引流管所带来的不适提供理论依据,以期改善该类患者的术后体验感及生活质量。方法: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通过目的抽样,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普通外科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患者充分沟通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取得其同意后,采用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收集患者的录音资料及非语言行为资料,并做好记录。访谈完毕后的24小时内,将记录的资料转录成word数据。应用Colaizzi资料七步分析法,对转录后的文字资料进行编码、归纳、并提炼主题。结果:共纳入了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12名,对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后,归纳为五个主题和十五个亚主题:1.强烈的主观不适感:恶心、异物感,疼痛,口鼻咽干燥;2.部分生理功能受限:呼吸受限,活动受限,沟通障碍,睡眠质量下降;3.心理负担加重:个人形象受损,经济压力大,担心导管意外脱落;4.治疗中的期盼:相关医疗知识的需求,医务人员可以做得更好,迫切康复地愿望;5.尝试创造舒适条件:对留置鼻胆引流管的建议,自己的应对方式。这些主题表明患者在留置鼻胆引流管后,普遍存在有一定的生理及心理问题。结论:本文通过质性研究方法,获得了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的真实生理及心理体验,这些体验使他们面临着诸多困扰。通过从药物及非药物干预、调整机体的应对方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支持,可进一步促进患者术后体验感及生活质量的改变。
曾乾桃[7](2020)在《逐级导管乳头扩张与乳头切开术在同期三镜下治疗胆囊结石合并Vater壶腹部梗阻中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同期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下行逐级导管乳头扩张术(laparoscopic duodenal papilla step by step dilatable catheter dilatation,LPCD)与内镜乳头切开术(laparoscopic endoscopic papillary sphincterotomy,L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Vater壶腹部梗阻的术后实验室指标及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情况,探讨经腹顺行引导法逐级导管乳头扩张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Vater壶腹部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6年1月到2018年12月之间所收治的共10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Vater壶腹部梗阻的患者,其中50位患者施行胆囊切除术+逐级导管乳头扩张术+鼻胆管引流术(LPCD组);另外50位患者施行胆囊切除术+乳头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LEST组)。本文将这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由两组医生独立收治,并采用了不同的手术方式。本文所比较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以及手术前丙氨酸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移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胆总管内径、胆总管结石直径等情况;术中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资料:术后丙氨酸转移酶、门冬氨酸转移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术后腹腔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前一般资料,例如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对比性。两组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未出现中转开腹的过程,无死亡病例。术后两组患者的ALT、AST、总胆红素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C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LEST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PCD组手术时间少于LEST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PCD组术后腹腔引流液总量少于LEST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PCD组住院时间少于LEST组,因此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LPCD组术后直接胆红素对比L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PCD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胆漏、胰腺炎、胆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LEST组术后出3例胰腺炎,10例电解质紊乱,未出现胆漏及胆道出血。结论:经腹顺行引导法逐级导管乳头扩张术在同期三镜联合下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Vater壶腹部梗阻是安全且有效的,该术式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显着减少术后腹腔引流液量和住院时间,这种方式还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临床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段鑫鑫[8](2020)在《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胆石症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成人中的发生率为10%-15%。根据结石所在的部位,可以分为胆囊结石和肝内外胆管结石,其形成与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代谢因素、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手术方式是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但存在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等缺点,正逐渐被微创的方法所取代。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总管切开取石的同期治疗方案。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革新,使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的序贯式治疗,也为病人带来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最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同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另一种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阶梯式治疗。但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单期的LC+LCBDE与两期的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9年9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将进行单期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患者作为LC+LCBDE组,共84例。将进行两期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作为ERCP/EST+LC组,共8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净石率、腹腔引流管放置情况、术后恢复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临床症状、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在LC+LCBDE组中有76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0.5%,有6例(7.1%)中转为开腹胆总管探查。在ERCP/EST+LC组中有71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87.7%。ERCP/EST+LC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放置例数、术后恢复活动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以及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等方面,均优于LC+LCBDE组。LC+LCBDE组在手术次数、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以及患者整体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ERCP/EST+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残石率以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期手术(LC+LCBDE)和两期手术(ERCP/EST+LC)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方式,两者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但是单期治疗在缩短住院时间和节约成本方面更优。
王冠乔[9](2020)在《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12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129例患者均成功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行LCBDE+胆道一期缝合者为一期缝合组,共34例;行LCBDE+T管引流者为T管引流组,共9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BMI、胆总管直径、结石最大直径)和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肝硬化、肾功能不全、心肌梗塞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一般情况(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带管时间、术后出院时间、住院费用、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并发症(胆汁漏、电解质紊乱、出血、切口感染、腹腔感染等)的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检验结果P<0.05表示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术中情况比较,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手术时间(134.12±38.17min vs.135.68±33.9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中出血量(32.94±5.38ml vs.36.95±11.4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一般情况比较: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91±1.11d vs.3.88±1.58d)、带管时间(5.50±2.67d vs.6.48±2.64d)、术后出院时间(7.53±4.84d vs.10.75±4.52d)、住院费用(35908.85±3361.85元vs.39394.71±3355.38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高于T管引流组(120.62±7.11 vs.104.68±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比较: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前(36.55±14.14U/L vs.39.35±12.51U/L)、术后1d(36.27U/L±9.35 vs.34.60±9.19U/L)、术后3d(34.77±8.99U/L vs.32.4±7.17U/L)、术后5d(28.71±8.50U/L vs.27.80±7.91U/L)谷丙转氨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前(39.75±7.51U/L vs.39.37±8.51U/L)、术后1d(37.55±4.10U/L vs.36.10±7.64U/L)、术后3d(32.75±5.66U/L vs.31.81±9.28U/L)、术后5d(27.62±5.43U/L vs.27.50±7.82U/L)谷草转氨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前总胆红素(30.64±17.56umol/L vs.35.69±17.50u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1d(28.22±9.72umol/L vs.24.09±8.30umol/L)、术后3d(22.40±8.78umol/L vs.18.65±7.04umol/L)总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术后5d总胆红素(13.90±5.24umol/L vs.14.92±5.51u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胆汁漏发生率(14.70%vs.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电解质紊乱(5.88%vs.15.79%)、出血(0.0%vs.1.05%)、切口感染(2.94%vs.4.21%)、腹腔感染(2.94%vs.2.11%)和总并发症(26.47%vs.26.32%)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可缩短带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有助于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加速康复。2、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在减轻胆道力、加速肝功能恢复方面与T管引流相当。胆道一期缝合短期内引流和减黄效果不如T管引流,但长期效果与T管引流相当。3、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相比总并发症的发生率没有显着差异,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胆汁漏发生率,但仍在可接受范围内。而且术后无需长期携带T管,避免了T管相关并发症,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证了术后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优势和可行性,值得推广。
陆思远[10](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二、十二指肠镜在处理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十二指肠镜在处理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和括约肌小切开术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标准定义 |
1.3 手术方式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扩张组和非扩张组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2.2 扩张组和非扩张组患者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
2.3 不同术式下非扩张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2.4 不同术式下非扩张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
2.5 不同术式下非扩张组患者的PEP及HP发生的两两比较 |
3 讨论 |
(2)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术中内镜乳头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狭窄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逐级导管扩张与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胆总管远端狭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同期三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困难胆管结石的外科微创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一、胆管结石治疗的主要微创技术 |
(一)外科微创技术 |
(二)内镜相关技术 |
1.ERCP: |
2.内镜机械碎石术: |
3.胆道镜引导腔内碎石: |
4.硬质胆道镜碎石取石术: |
5.内镜十二指肠乳头下大球囊扩张术: |
6.经口胆道镜: |
7.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和内镜下逆行胆管支架置入: |
8.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 |
9.体外震波碎石: |
二、制定肝内外胆管结石外科微创治疗策略应注意的问题 |
1.机体调整至最佳状态: |
2.精准评估病情: |
3.优化组合各种微创技术: |
4.微创理念: |
三、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策略思考 |
1.LC联合ERCP: |
2.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 |
3.“三镜”联合治疗: |
四、胆管结石治疗中不可忽视问题——Oddi括约肌功能的保护 |
(6)经内镜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全称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经内镜留置鼻胆引流管的意义 |
1.1.1 预防ERCP术后感染 |
1.1.2 方便反复造影或收集胆汁 |
1.1.3 治疗胆胰系统疾病 |
1.2 留置鼻胆引流管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影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5 相关概念 |
1.5.1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1.5.2 经内镜鼻胆引流术 |
1.5.3 生活体验 |
1.5.4 生活质量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类型:描述性现象学 |
2.2 研究准备 |
2.2.1 研究者角色 |
2.2.2 质性研究的学习 |
2.2.3 对研究问题的认识 |
2.2.4 伦理考虑 |
2.3 研究对象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3.3 抽样方法与样本 |
2.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2.4.1 半结构化深度访谈 |
2.4.2 资料整理 |
2.5 资料分析 |
2.5.1 充分熟悉资料 |
2.5.2 识别有意义的资料 |
2.5.3 构建有意义的单元 |
2.5.4 聚类主题 |
2.5.5 详尽的描述 |
2.5.6 生产基本结构 |
2.5.7 验证基本结构 |
2.6 质量控制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 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体验主题 |
3.2.1 主题一强烈的主观不适感 |
3.2.2 主题二部分生理功能受限 |
3.2.3 主题三心理负担加重 |
3.2.4 主题四治疗中的期盼 |
3.2.5 主题五尝试创造舒适条件 |
第四章 讨论 |
4.1 药物及非药物干预改善主观不适体验 |
4.2 适当调整机体的应对方式 |
4.3 建立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统 |
4.4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 |
4.5 持续改善护理质量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经内镜鼻胆引流术在ERCP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质性研究档案 |
附录三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伦理审查表 |
附录五 访谈内容转录稿(节选A)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逐级导管乳头扩张与乳头切开术在同期三镜下治疗胆囊结石合并Vater壶腹部梗阻中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诊疗现状及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筛选标准 |
3.3 围手术期处理 |
3.4 手术方法 |
3.5 观察指标 |
3.6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对比 |
4.2 两组术中情况对比 |
4.3 两组术后一般情况对比 |
4.4 两组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对比 |
4.4.1 两组术后谷丙转氨酶对比 |
4.4.2 两组术后谷草转氨酶对比 |
4.4.3 两组术后总胆红素对比 |
4.5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术中情况比较 |
5.2 术后一般情况比较 |
5.3 术后主要实验室检查比较 |
5.4 术后并发症比较 |
5.4.1 胆汁漏 |
5.4.2 电解质紊乱 |
5.4.3 出血 |
5.4.4 腹腔感染和切口感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10)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
2.3 研究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
3.2 发生率 |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
3.4 胆漏类型 |
3.5 胆漏原因 |
3.6 诊断时间 |
3.7 术中情况 |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1 治疗方式分类 |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
3.10 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
4.1.1 年龄特点 |
4.1.2 性别特点 |
4.1.3 临床表现 |
4.1.4 发生率 |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十二指肠镜在处理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和括约肌小切开术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分析[J]. 高黎黎,张霞芬,张昊. 实用医学杂志, 2021(14)
- [2]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D]. 严朝成.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逐级导管扩张与球囊导管扩张治疗胆总管远端狭窄的对比研究[D]. 罗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4]LCBDE与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D]. 杨晨.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困难胆管结石的外科微创治疗[J]. 李汉军,梅洪亮,卢绮萍.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21(02)
- [6]经内镜留置鼻胆引流管患者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D]. 廖想. 兰州大学, 2021(11)
- [7]逐级导管乳头扩张与乳头切开术在同期三镜下治疗胆囊结石合并Vater壶腹部梗阻中的比较[D]. 曾乾桃.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8]单期LC+LCBDE与两期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对比[D]. 段鑫鑫. 郑州大学, 2020(02)
- [9]腹腔镜胆道探查一期缝合的临床应用[D]. 王冠乔.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胆总管结石论文; 胆总管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 腹腔镜手术论文; 胆囊结石微创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