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地产企业股票有望近期上市(论文文献综述)
吕家城[1](2021)在《房地产企业破产重整价值判断研究 ——以*ST银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骆熠[2](2021)在《基于战略转型的企业资产置换动因及其经济后果分析 ——以华鑫股份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华鑫股份为例,对基于战略转型的企业资产置换动因及其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分析。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其研究意义。一是从学术上来看,首先是对资产置换相关的研究做补充。当前文献中单独研究资产置换的还较少,对于资产置换的提及更多是出现在讨论资产重组的文献里,而资产置换这一见效快、具有一定国内特性的资产重组路径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具体的研究分析。其次关注企业战略转型与资产置换的关系。资产置换在学术上被分为了报表性及实质性两种类型,报表性资产置换更倾向于单纯改善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状况,有保“壳资源”的目的;而实质性资产置换更多是企业战略变化的一种实现形式,其带来的是业务乃至组织结构的变更。目前的资产置换文献更多关注出于保“壳资源”目的的资产置换行为,而较少关注实质性的资产置换以及其背后企业战略思想的转变。二是从实践方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集团企业转型方式选择提供借鉴。资产重组是企业转型采取的主要方式,其中多通过并购方式在现有业务深耕或是多元化发展;或是通过资产剥离归核化,优化资金的使用效率。而集团企业还能通过资产置换来达到上市公司乃至集团战略转型的目的,本课题主要针对资产置换进行研究,可为集团企业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二是为上市公司在疫情类危机中自救提供设想。资产置换是资产重组中见效最快的一种方式,能够盘活优质的存量资产,短期内对公司股东财富的增长、融资渠道的拓宽、公司知名度提升等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本文将采用理论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选题做出研究。理论部分将针对选题的内容,对战略转型及资产置换的相关概念做阐述,罗列企业战略转型动因,介绍资产置换的定义及主要交易形式,并阐述资产置换在战略转型中的作用。此外,本文在研究中将主要使用事件研究法及财务指标分析法来对华鑫股份资产置换案例的经济后果进行研究分析。其中也会涉及资源配置与再配置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市场势力理论等主要理论基础。在案例研究中通过使用理论部分中提及的经济后果的分析方法,对具体的华鑫股份资产置换案例所导致的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所研究分析的结果中体现出理论部分所提及的理论基础内容,也将体现资产置换在企业战略转型中的作用。最后通过总结与启示,为资产置换研究贡献一份力量并为其他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在运用事件研究法对华鑫股份的短期市场效应进行分析后发现,华鑫股份的股价走势与上证指数走势最为相关,在构建回归模型计算超常收益率并进行显着性检验后发现华鑫股份资产置换能够带来短期市场效应。从Tobin Q值的变化情况来看,华鑫股份资产置换存在中长期的市场效应,股价恢复至合理健康的水平。通过财务指标分析法对华鑫股份资产置换前后在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的变化分析后,主要得出以下四个结论。一是负债率上升但整体低于行业水平,华鑫股份资产置换后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但其始终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二是资产获现能力大幅增强,华鑫股份资产置换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大幅增加;三是利润率下降但盈利质量大幅提升,此点也是由于现金流的增加所引起;四是主营业务成长力强但波动较大。另外,华鑫股份资产置换对其公司治理结构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关联企业持股局面;二是外资参与度提高。最后通过股东户数的变化情况得知其资本市场满意度不断提升。对华鑫股份案例进行细致分析后,对以资产置换实施战略转型的问题可以大致总结为三点。一是能够快速实现二级市场融资,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可以募集配套资金使用;二是经营现金流得到有效改善,置换入了绩效好的资产,能够带来的回报也会随之增加;三是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在文章末尾,本人还阐述了关于此研究分析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资产置换可快速实现企业转型;二是战略转型应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三是抓政策机遇同时应审慎市场风险。
冯天佐[3](2021)在《基于托宾Q值和品牌信用度的我国房地产企业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房地产行业从80年代起步,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通道。房地产行业发展至今,由于其产业链条长,对国家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贡献大,一直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各地纷纷跟进限价、限购等措施,“房住不炒”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在此大背景下,经过不断发展,房地产企业在经历了以囤地模式为主的资源驱动阶段,快周转、高负债模式为主的杠杆驱动阶段后势必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运营驱动阶段。而对于正在转型期的我国房地产企业,如何才能适应新的政策及市场环境并提升企业价值引发了本文作者的思考和进一步研究。本文从企业价值评估入手,比较分析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和房地产企业价值驱动力因素,并选择托宾Q值作为房地产企业价值的代表,进一步结合品牌经济学理论,尝试用品牌信用度的方法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了企业价值同品牌信用度的联系。以理论为基础建立假设,本文借助stata15.1软件,选取2016年至2020年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对房地产企业价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房地产企业的资产收益率和速动比率同托宾Q值显着正相关。对于实证模型无法全面解释企业价值驱动力因素的情况,通过案例分析对华夏幸福和万科两家房地产企业进行品牌信用度测算并比较其十项技术指标差异,结果表明万科的品牌信用度高于华夏幸福,万科在利益承诺的单一性、品牌建设的岗位性和品类需求的敏感性方面得分优势明显,反向验证了万科和华夏幸福两家企业价值差异并指出了原因。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建议:从政府角度应在制定政策时考虑长效机制、基于全局视角引导行业良性发展、防范资产泡沫引起的风险;在企业角度应转变盈利模式,修炼内功,重在运营,提升偿债能力,推动金融创新,化解财务风险,加强品牌建设,用品牌的思维经营企业,积极准备业务转型,以服务提升顾客拉力。在学术研究角度,本文创新性的将实证分析和品牌信用度结合,希望打开研究企业价值的新思路,运用企业价值、业务结构实证和品牌信用测算对企业价值进行分析,促进企业通过提高品牌信用度、优化业务结构,最终提升企业价值。
臧欣瑶[4](2020)在《招商蛇口股权吸收合并招商地产动因及财务绩效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资本市场已呈现多层次市场的格局,但B股市场由于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其担负着储备外汇资金的重要角色。但是近年来,由于通货膨胀、货币紧缩政策等原因造成B股的盈利水平下降,流动性差、融资功能降低,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方兴未艾也降低了B股市场的吸引力。一些B股的上市公司通过各种尝试企图实行自下而上的变革,部分B股市场上市的国有企业改革初见成效,其实,也是被看着进一步开放A股市场的契机,构建资本市场良好的运行机制,增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因此,国企通过并购达到业务转型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本文选择B股上市公司招商蛇口进行股权吸收合并招商地产的作为案例研究样本,以2014-2019年前后行业数据为基础,通过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数据研究法,探讨招商蛇口换股吸收合并方案的设计背景,其进行股权吸收合并的真实动因、以及股权吸收合并后公司的财务绩效,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期。本文首先对招商蛇口与招商地产的行业背景进行介绍,对此次上市方案的流程进行了归纳;其次再综合比较分析吸收合并前后的财务绩效;然后利用公开资料和数据对整体上市前后股权架构变化,经营及财务状况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展开分析,最后对于换股吸收合并过程分析做出案例研究结论和启示。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结论为:第一,母公司的业务板块调整,提高股东收益是其换股吸收的主要动因;第二,基于协同效应理论、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等理论对换股吸收合并的过程进行描述与分析;第三,阐述重组整体上市对招商蛇口在资源配置、财务绩效方面的效果;第四,基于国企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以创造性思维深化国有房地产企业的改革发展方向,对国企改革战略布局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为其他上市企业在运用换股吸收合并的有效实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高琪[5](2020)在《RC公司并购HQ公司的绩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企业间并购行为日趋频繁。近年来房地产行业的高速发展,地产企业并购事件也屡见不鲜,地产企业通过并购往往可获得优质土地、项目、市场等有效资源,并购重组也能够短期增加企业规模、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本文选择2019年11月RC公司并购HQ公司的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对其并购的综合绩效展开全面深入分析。本文的研究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首先,聚焦本文研究并购事件背景及经过,对并购方RC公司和目标公司HQ公司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了目标公司的发展战略,以及房地产行业背景及行业内竞争优势,对HQ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总结出其财务特征,介绍并购重组的实施和并购后的整合措施。其次,RC公司并购HQ公司的金融市场绩效分析。基于协同效应分析方法分别对战略协同效应分析、业务协同效应展开分析,基于事件分析法对本次并购的超额收益率分析、累计超额收益率展开分析。再次,基于财务指标的财务绩效分析。对HQ公司并购前财务绩效的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运营能力分析展开分析,并对并购重组后HQRC公司的财务绩效展开分析,分别为: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成长能力分析、EVA指标分析。通过综合分析总结认为,本次RC公司并购HQ公司的绩效评价呈正向发展趋势,未来能为其股东创造经济收益,得出本次并购事件启示:在现金流足够充裕的前提下,采取并购式拿地实际上是一种比较好的拿地方式,同时在并购重组后需充分规避经营风险。本文通过本次RC公司并购HQ公司的并购过程和综合绩效的深入全面分析,其研究成果可为RC公司后续并购提供一定参考指导价值,同时也为日后其他房地产企业在文旅板块的并购行为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赵一凡[6](2020)在《房地产行业媒体监督、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关系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媒体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媒体的多样化报道在传递近期政策和企业行为等信息的同时通过舆论效应和政府干预等形成外部监督力量,近期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它的公司治理功能也得到了初步认可。在影响公司经营发展的因素中,媒体监督是一项非正式的外部制度,内部控制则是实现管理目标,预防风险舞弊的内部治理机制。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及相关配套指引的颁布,政府监管层面开始重视从内部控制评价的角度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也是深受媒体关注的行业,国家近几年的紧密调控政策无疑对该行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房地产上市公司为样本,将内外管理机制相结合,研究媒体监督、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并对内部控制的中介作用进行深入探讨。首先,本文总结归纳了媒体监督、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间影响关系的相关文献,并从房地产行业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的现实情况。其次,在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声誉机制理论和议题设置理论探究媒体监督、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间的内在影响,并提出相关假设。通过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和Bootstrap中介检验模型对2014-2018年A股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房地产行业:(1)媒体监督与企业价值和内部控制间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本文的媒体监督指标考虑了媒体报道内容的正负面倾向性,上述结论也表明媒体评价越倾向于正面的企业,其内部控制建设水平越好,企业价值越高。(2)不同主体类型的媒体监督作用存在差异,政策导向型与市场导向型媒体报道数量之比与内部控制正相关,与企业价值无显着关系。(3)内部控制能在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的正向影响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最后,根据现状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提议房地产行业从内部控制缺陷频发的环节着手,完善内部控制设计;通过内外监督机制相结合改善控制环境;积极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具体改进措施。同时,从监管媒体报道的真实独立性;引导媒体报道的深度和多元化;强化不同报道主体的作用三方面对提高媒体治理效应提出相应建议。
刘琪[7](2020)在《融创中国并购万达的动因和绩效研究》文中提出不断一体化发展的全球经济形势,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愈加严厉,市场竞争日益增强,房企行业获取土地资源难度加大、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使得房地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企业为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应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来寻求突破与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并购这种模式扩大自身发展规模。对房产企业并购动因与绩效进行分析,将有助于当前房产企业并购的发展。融创中国在房地产行业地位较高,且并购规模大,并购次数多。因此本论文选取的融创中国这家企业具有典型性。深入了解融创中国控股公司和万达公司发展概况,品牌发展方向,详细深入并购过程,用事件分析法分析融创并购万达的短期市场财富效应,分析融创中国财务数据,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分析财务指标,来评价此次并购对于融创中国绩效的影响。通过了解两公司并购背景,与当时所处的市场环境,分析并购方动因,分别为应对市场压力,取得良好的土地资源,多元化发展品牌效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应,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被并购方动因,为摆脱部分资金压力,从重资产向轻资产发展开始转型。从财务角度分析并购的绩效。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获得提升,并购对于融创中国财务状况发展来说是取得了成功的,市场效应方面取得良好的客户口碑,全国各地开拓融创文旅产业;内部流程方面得到改善;创新能力方面,从行为与思想方面进行员工学习培训,开拓文旅产业,进一步壮大融创文旅集团。可以说此次并购对于融创中国的发展来说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高沛钰[8](2020)在《恒大集团多元化经营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专注于各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对于绩效的影响。尤其是房地产企业无法继续扩张的情况下,企业如何有效实施多元化,如何更好的完善多元化布局对企业财务绩效的提升以及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恒大集团近年来多元化发展迅速,而且多元化产业均已分拆上市,本文选其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对多元化经营的财务绩效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首先对多元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其次,介绍了恒大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多元化进程、动因;接下来是对多元化财务绩效的分析,运用了事件研究法,将并购时间或发展多元化产业公告日作为事件日,通过计算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分析了其短期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对比分析四个能力指标,并引入了数据包络法对分公司财务绩效进行了效率分析。研究表明,恒大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对企业资金利用度上升,但是多元化投入过多流动资金使企业偿债能力有所下降,总体来看,多元化经营对盈利和发展能力的提升较为明显,而要改善偿债和营运能力,还需要在合理分配资金、加强成本管理及改善效率低下企业等方面做出努力,这样才能使多元化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
周文略[9](2020)在《恒大集团高成本发行美元优先票据动机研究》文中提出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房地产企业为地方财政和税收做出巨大贡献,因此其是否能够持续健康经营也关系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持续降杠杆、降低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融资难成为摆在我国房地产企业面前的问题。为了筹集更多资金,维持企业正常经营,许多房地产企业寻求赴境外发债以解燃眉之急。然而由于近年来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再加上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房企境外融资的成本也在不断攀升。恒大集团作为我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企业,近年来持续发行美元优先票据,从2018年开始更是发行了多只利率超过10%的美元优先票据,创了企业境外债券发行成本的新高。本文选取恒大集团高成本发行美元优先票据的案例,意在研究其高成本境外发债的动机,力求对我国房企进行高效率融资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对相关监管部门制定更加切实有效的监管提供建议。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先是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出前人的观点。接着对恒大集团的整体情况、财务状况和融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对恒大集团2018年发行美元优先票据的成本进行多维度、多角度的对比、评价,随后就其高成本发债的动机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房地产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由此引发的到期债务偿还问题,成为压在房地产企业身上的一座大山,房企在大肆举债的同时也为企业埋下了不小的风险。企业在境内融资受限,而境外发债又具有限制少、效率高的优点,因此大批房企寻求境外发债机会。其次,房企境外发债时对成本的确定,一方面受制于发债主体的信用评级、发行外币的汇率水平、发债期限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关,如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技术要素。对此,房地产企业应结合自身所处的外部环境,合理制定融资方案,尽量避免受到影响。最后,面对房企境外发债成本不断攀升的问题,房地产企业应从企业自身出发,改善自身资本结构,加快实现战略转型,多币种、多方式丰富现有发债方式,积极尝试新型融资工具。同时合理设计发债方案,避免出现期限错配引起的风险。此外还应提高企业对境外债务风险应对的能力,合理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实现房地产企业境外发债健康可持续发展。
薛鼎松[10](2020)在《保利地产的投资价值研究》文中认为房地产行业作为我国经济运行中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起着导向作用。近年来,我国的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增长迅猛,房地产行业看似欣欣向荣,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国家政策对房价的调控增多,新冠肺炎给全国经济造成重创,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并不乐观。政府一再强调“房住不炒”的口号,目的就是为了稳住房价,减少投机性炒房的行为,因此对于各家房地产企业的发展也是带来了巨大的限制。像企业融资门槛提高,房屋销售难度增加,企业现金流差等都是目前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可见房地产行业已进入降速发展阶段。而此时的房企的投资价值是否存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资本价值为理论依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保利地产投资价值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并选取了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对保利地产进行估值分析。研究发现,保利地产在目前的经济和行业环境下公司成长潜力大,营运能力强,盈利和偿债能力位于行业中上游,但仍有提升空间。并且保利地产的估值价格是高于目前股票市场上的价格,具有投资价值。本文认为,作为保利地产的管理层,应主要关注偿债能力的提升,来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作为投资者,可在近期买入保利地产的股票进行投资。
二、房地产企业股票有望近期上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房地产企业股票有望近期上市(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战略转型的企业资产置换动因及其经济后果分析 ——以华鑫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战略转型相关的文献综述 |
1.2.2 资产置换动因的文献综述 |
1.2.3 以资产置换实施战略转型的经济后果文献综述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基本框架 |
2 企业战略转型及资产置换的理论概述 |
2.1 企业战略转型的理论概述 |
2.1.1 企业战略转型的概念 |
2.1.2 企业战略转型的动因 |
2.2 资产置换的定义及主要交易形式 |
2.2.1 资产置换的定义 |
2.2.2 资产置换的主要交易形式 |
2.3 资产置换在企业战略转型中的作用 |
2.3.1 企业产业结构得到迅速调整 |
2.3.2 优化企业财务指标及治理结构 |
2.3.3 融资渠道拓宽助力转型业务发展 |
2.4 资产置换经济后果的主要分析方法 |
2.4.1 事件研究法 |
2.4.2 财务指标分析法 |
2.5 资产置换的主要理论基础 |
2.5.1 资源配置与再配置理论 |
2.5.2 交易成本理论 |
2.5.3 市场势力理论 |
3 华鑫股份以资产置换实施战略转型案例介绍 |
3.1 华鑫股份战略转型案例基本情况简介 |
3.1.1 华鑫股份基本情况简介 |
3.1.2 交易对方基本情况简介 |
3.1.3 华鑫股份战略转型前经营概况 |
3.2 华鑫股份以资产置换实施战略转型的背景 |
3.2.1 集团“信息+地产+金融”的产业格局有待深化 |
3.2.2 响应上海国资改革 |
3.2.3 金融体制改革带来新机遇 |
3.3 华鑫股份资产置换整体方案 |
3.3.1 重大资产置换 |
3.3.2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3.3.3 募集配套资金 |
3.4 华鑫股份以资产置换实施战略转型的动因分析 |
3.4.1 深化构建集团公司产业新格局 |
3.4.2 发展盈利能力更强的金融业务 |
3.4.3 借助资本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
4 华鑫股份以资产置换实施战略转型的经济后果分析 |
4.1 短期市场效应分析 |
4.1.1 市场模型的构建及预期收益率的估算 |
4.1.2 累计超常收益率及其显着性检验 |
4.1.3 短期存在正向市场效应 |
4.2 中长期市场效应分析 |
4.2.1 华鑫股份托宾Q值计算 |
4.2.2 中长期市场效应有正向放大趋势 |
4.3 华鑫股份资产置换的财务绩效分析 |
4.3.1 负债率上升但整体低于行业水平 |
4.3.2 资产获现能力大幅增强 |
4.3.3 利润率下降但盈利质量大幅提升 |
4.3.4 主营业务成长力强但波动较大 |
4.4 华鑫股份资产置换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
4.4.1 关联企业持股助力长期发展 |
4.4.2 外资持续注入新鲜血液 |
4.5 资产置换后资本市场满意度提升 |
5 华鑫股份资产置换案例的总结与启示 |
5.1 华鑫股份资产置换案例的总结 |
5.1.1 快速实现二级市场融资 |
5.1.2 经营现金流得到有效改善 |
5.1.3 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优化提升 |
5.2 华鑫股份资产置换案例的启示 |
5.2.1 资产置换可快速实现企业转型 |
5.2.2 战略转型应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
5.2.3 抓政策机遇同时应审慎市场风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托宾Q值和品牌信用度的我国房地产企业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城镇化演变进程 |
1.1.2 房地产企业的概念与特点 |
1.1.3 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历程 |
1.1.4 2016年后中国房地产行业现状及房地产企业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企业价值评估理论的研究 |
2.1.2 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 |
2.2.2 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3章 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选择及价值驱动力因素分析 |
3.1 企业价值界定 |
3.1.1 企业价值的定义 |
3.1.2 企业价值的特性 |
3.1.3 品牌资产价值的内涵 |
3.2 房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
3.2.1 主要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比较分析 |
3.2.2 基于托宾Q值的房地产企业价值 |
3.3 房地产企业价值驱动力分析 |
3.3.1 企业价值最大化 |
3.3.2 房地产企业价值的驱动力因素分析 |
3.3.3 财务指标对房地产企业价值的影响 |
第4章 品牌信用度视角的房地产企业价值分析 |
4.1 基于托宾Q值的溢价率分析 |
4.2 基于品牌资产价值的溢价率分析 |
4.2.1 房地产企业品牌信用度分析 |
4.2.2 房地产企业品牌溢价模型推导 |
4.3 托宾Q值与品牌资产价值关系的分析 |
第5章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企业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5.2 样本与变量设计 |
5.2.1 样本选取 |
5.2.2 被解释变量 |
5.2.3 解释变量 |
5.3 实证分析方法和模型构建 |
5.3.1 实证方法选择 |
5.3.2 实证思路 |
5.3.3 模型构建 |
5.4 实证分析 |
5.4.1 数据统计特征 |
5.4.2 混合回归与比较分析 |
5.4.3 固定效应检验 |
5.4.4 混合回归与随机效应比较分析 |
5.4.5 豪斯曼检验 |
5.4.6 稳健性分析 |
5.4.7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章 房地产企业品牌信用度测算案例分析 |
6.1 华夏幸福和万科的品牌信用度测算比较分析 |
6.1.1 目标顾客精确性的测算 |
6.1.2 利益承诺单一性的测算 |
6.1.3 单一利益对立性的测算 |
6.1.4 品牌建设岗位性的测算 |
6.1.5 单一利益持久性的测算 |
6.1.6 终端建设稳定性的测算 |
6.1.7 品类需求敏感性的测算 |
6.1.8 注册商标单义性的测算 |
6.1.9 媒体传播公信性的测算 |
6.1.10 质量信息透明性的测算 |
6.2 品牌信用评价 |
6.2.1 TBCI指数得分结果分析 |
6.2.2 溢价率比较分析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实证分析结论 |
7.1.2 品牌信用度分析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政府角度 |
7.2.2 企业角度 |
7.2.3 企业价值研究角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招商蛇口股权吸收合并招商地产动因及财务绩效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股权吸收合并的动因研究 |
1.2.2 股权吸收合并的绩效研究 |
1.3 理论基础 |
1.3.1 传统理论 |
1.3.2 现代理论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案例正文 |
2.1 被并购方招商地产公司情况 |
2.1.1 招商地产经营业务 |
2.1.2 公司经营状况 |
2.1.3 公司所在地产行业现状 |
2.1.4 公司商业模式和战略规划 |
2.2 并购方招商蛇口的背景及概况 |
2.2.1 招商蛇口主要业务 |
2.2.2 所在行业面临转型升级 |
2.2.3 招商地产其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
2.2.4 企业战略规划与业务调整 |
2.3 股权吸收合并的过程概述 |
2.3.1 本次股权吸收合并交易方案 |
2.3.2 股权吸收合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招商蛇口股权吸收合并招商地产动因分析 |
3.1.1 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减少交易费用 |
3.1.2 创新性方式提高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 |
3.1.3 规避资金风险,减少差异化竞争 |
3.1.4 解决B股遗留问题 |
3.2 招商蛇口股权吸收合并的财务效应分析 |
3.2.1 招商蛇口股权吸收合并后经营成果分析 |
3.2.2 招商蛇口股权吸收合并后财务状况分析 |
3.2.3 吸收合并后招商蛇口企业规模变化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启示 |
4.1 通过股权架构调整促进资源有效配置 |
4.2 通过国有房地产企业改革,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
4.3 警惕本次股权吸收合并后存在的风险 |
4.4 效果需要持续的经营业绩支撑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RC公司并购HQ公司的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并购 |
2.1.2 企业并购绩效 |
2.2 基础理论 |
2.2.1 企业并购基础理论 |
2.2.2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理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RC公司并购HQ公司基本概况 |
3.1 RC公司概况及并购动因分析 |
3.1.1 RC公司简介 |
3.1.2 RC公司发展战略 |
3.1.3 RC公司行业竞争形势 |
3.1.4 RC公司并购动因分析 |
3.2 HQ公司概况及并购动因分析 |
3.2.1 HQ公司介绍 |
3.2.2 HQ公司运营状况 |
3.2.3 HQ公司并购动因分析 |
3.3 并购重组实施过程 |
3.3.1 并购流程 |
3.3.2 并购实际对价 |
3.3.3 并购重组后整合措施 |
3.4 小结 |
第四章 RC公司并购HQ公司的金融市场绩效评价 |
4.1 基于协同效应的并购绩效分析 |
4.1.1 战略协同效应分析 |
4.1.2 业务协同效应分析 |
4.2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并购绩效分析 |
4.2.1 超额收益率分析 |
4.2.2 累计超额收益率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RC公司并购HQ公司的财务绩效分析 |
5.1 HQ公司并购前财务绩效分析 |
5.1.1 偿债能力分析 |
5.1.2 盈利能力分析 |
5.1.3 营运能力分析 |
5.2 并购重组后HQRC公司财务绩效分析 |
5.2.1 偿债能力分析 |
5.2.2 盈利能力分析 |
5.2.3 成长能力分析 |
5.2.4 EVA指标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房地产行业媒体监督、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关系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媒体监督 |
2.1.2 内部控制 |
2.1.3 企业价值 |
2.2 理论基础 |
2.2.1 声誉机制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议题设置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房地产行业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
3.1 房地产行业现状概述 |
3.1.1 房地产行业特点 |
3.1.2 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 |
3.2 房地产行业媒体监督现状 |
3.2.1 媒体关注程度分析 |
3.2.2 媒体报道内容分析 |
3.3 房地产行业内部控制现状 |
3.3.1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分析 |
3.3.2 内部控制审计意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实证研究设计 |
4.1 研究机理与假设 |
4.1.1 媒体监督与企业价值 |
4.1.2 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 |
4.1.3 媒体监督、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2 变量选取 |
4.2.3 模型构建 |
4.3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 |
5.3 媒体监督与企业价值回归分析 |
5.3.1 媒体监督与企业价值 |
5.3.2 不同报道主体与企业价值 |
5.4 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回归分析 |
5.4.1 媒体监督与内部控制 |
5.4.2 不同报道主体与内部控制 |
5.5 内部控制的中介作用检验 |
5.6 稳健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6 对策建议 |
6.1 内部控制建设方面 |
6.2 媒体监督治理方面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7)融创中国并购万达的动因和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企业并购概念 |
2.1.1 横向并购 |
2.1.2 纵向并购 |
2.1.3 混合并购 |
2.2 并购相关理论 |
2.2.1 效率理论 |
2.2.2 市场力量理论 |
2.2.3 信息与信号理论 |
2.2.4 代理理论 |
2.2.5 自由现金流假说 |
2.3 并购绩效理论 |
2.3.1 并购绩效概念 |
2.3.2 并购绩效分析 |
第3章 融创并购万达案例概要 |
3.1 融创和万达基本情况 |
3.1.1 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概况 |
3.1.2 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3.2 并购过程 |
3.2.1 转让协议 |
3.2.2 转让标的 |
3.2.3 支付对价 |
第4章 融创并购万达的动因分析 |
4.1 并购方动因分析 |
4.1.1 避免从一级市场获取土地资源 |
4.1.2 充足的现金流和稳健增长的业务量为并购提供了保障 |
4.1.3 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
4.1.4 笃定文旅产业光明前景,寻求集团多元发展 |
4.1.5 企业家极具扩张野心的投资风格 |
4.2 被并购方动因分析 |
4.2.1 迫于回归A股的紧迫性 |
4.2.2 缓解资金紧张的需要 |
4.2.3 管理权得到保留 |
4.2.4 进一步实现轻资产模式的战略转型 |
第5章 融创中国并购万达的绩效分析 |
5.1 短期市场财富效应分析 |
5.1.1 融创中国并购前后股价变动情况 |
5.1.2 事件日、事件窗口期、预估模型期的确定 |
5.1.3 计算股票预期收益率的预估模型方程 |
5.1.4 计算预期收益、评估超额收益 |
5.2 融创中国并购万达财务绩效分析 |
5.2.1 盈利能力分析 |
5.2.2 营运能力分析 |
5.2.3 成长能力分析 |
5.2.4 偿债能力分析 |
5.3 融创中国并购万达非财务绩效分析 |
5.3.1 扩大市场销售,拓展新客户 |
5.3.2 优化内部流程 |
5.3.3 提高创新能力 |
第6章 融创中国并购万达案例的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2 启示 |
6.2.1 合理选择目标企业 |
6.2.2 加强风险评估,防范财务风险 |
6.2.3 做好整合优化,防范整合风险 |
6.2.4 完善并购政策与法律法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恒大集团多元化经营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财务绩效 |
2.1.2 多元化经营 |
2.2 相关理论 |
2.2.1 协同效应 |
2.2.2 分散市场风险理论 |
2.2.3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4 组织理性理论 |
2.3 多元化经营与财务绩效关系 |
2.3.1 多元化经营对财务绩效影响机制 |
2.3.2 多元化经营财务绩效分析指标 |
3 恒大多元化经营现状 |
3.1 恒大公司简介 |
3.2 恒大多元化经营历程 |
3.3 恒大多元化经营动因 |
3.4 恒大多元化程度分析 |
4 恒大多元化经营财务绩效分析 |
4.1 市场效应分析 |
4.1.1 事件研究法 |
4.1.2 恒大多元化经营的市场效应分析 |
4.1.3 小结 |
4.2 单一经营与多元化经营财务指标对比分析 |
4.2.1 偿债能力分析 |
4.2.2 盈利能力分析 |
4.2.3 营运能力分析 |
4.2.4 发展能力分析 |
4.3 财务绩效效率分析 |
4.3.1 数据包络分析 |
4.3.2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4.3.3 模型构建 |
4.3.4 恒大多元化财务绩效效率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提高恒大财务绩效的建议 |
5.1 恒大集团多元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
5.1.1 恒大多元化扩张速度过快 |
5.1.2 多元化产业扩张占用企业资金过多 |
5.1.3 多元化产业忽视成本管理 |
5.1.4 前期多元化经营模式不适合企业 |
5.1.5 应收账款缺乏管理 |
5.2 建议 |
5.2.1 放缓扩张速度合理布局 |
5.2.2 加强资金管理 |
5.2.3 加强多元化成本管理 |
5.2.4 寻找适合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
5.2.5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
5.2.6 增强核心竞争力 |
5.2.7 有选择的出手壁垒低的产业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个人情况 |
教育背景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9)恒大集团高成本发行美元优先票据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技术路线图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文献综述 |
2.1.1 房地产企业发行美元债券的相关研究 |
2.1.2 房地产企业境内公司债的相关研究成果 |
2.2 国外文献综述 |
2.2.1 融资偏好和风险 |
2.2.2 房地产企业债券融资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3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 |
3.1 我国房地产企业经营特点概述 |
3.2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概述 |
3.3 我国房地产企业境外融资现状 |
3.4 我国房企境内外债券发行成本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4 恒大集团高成本发行美元优先票据概述 |
4.1 恒大集团概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公司财务状况概述 |
4.1.3 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4.2 恒大集团美元优先票据发行情况 |
4.2.1 恒大集团美元优先票据发行情况概述 |
4.2.2 恒大集团美元优先票据成本的纵向比较 |
4.2.3 恒大集团美元优先票据成本的横向比较 |
4.2.4 恒大集团美元优先票据成本的其他维度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5 恒大集团高成本发行美元优先票据动机分析 |
5.1 恒大集团境外发行美元优先票据的外在动机 |
5.1.1 政治法律环境增大企业融资压力 |
5.1.2 经济环境影响企业海外发债成本 |
5.1.3 社会环境加速房地产市场发展 |
5.1.4 技术要素促使企业转型升级 |
5.2 恒大集团境外发行美元优先票据的内在动机 |
5.2.1 境内融资收紧,企业融资渠道受限 |
5.2.2 境外发债效率与成本双高,现金缺口造成融资需求迫切 |
5.2.3 现有离岸债务集中到期增大再融资需求 |
5.2.4 实际控制人回购释放利好,与企业形成利益捆绑 |
6 结论与建议 |
6.1 案例结论 |
6.2 案例建议 |
6.2.1 丰富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
6.2.2 合理控制杠杆,降低发债成本 |
6.2.3 合理设计发债方案,防范期限错配风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保利地产的投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 |
(三)国内文献综述 |
四、创新点及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一、投资价值的含义 |
二、企业投资价值的影响因素 |
三、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
(一)现金流量贴现法 |
(二)相对估值法 |
(三)保利地产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选取 |
第三章 保利地产基本情况分析 |
一、公司概况 |
二、经营状况分析 |
(一)销售增速快速增长,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
(二)资源储备充足,开发需求得到满足 |
(三)融资优势显着 |
(四)小结 |
第四章 保利地产的基本面分析 |
一、宏观因素分析 |
(一)经济因素分析 |
1.国内生产总值降速增长带动房地产行业发展 |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所下降 |
3.贷款基准利率的持续下降给房企融资带来便利 |
(二)城镇化率提升空间大给房地产发展形成有效支撑 |
(三)政策调控主要针对商品房 |
二、行业因素分析 |
(一)国房景气指数保持稳定 |
(二)商品房销售增速放缓 |
(三)住宅销售价格指数降速增长 |
(四)房地产投资增速稳中有升 |
三、保利地产的财务分析 |
(一)盈利能力有一定提升空间 |
(二)偿债能力稳定且有提升空间 |
(三)营运能力出色 |
(四)成长潜力大 |
第五章 基于自由现金流贴现法的保利地产价值研究 |
一、未来自由现金流预测 |
(一)税后净营业利润预测 |
(二)折旧和摊销预测 |
(三)资本支出预测 |
(四)净营运资本增加额预测 |
(五)未来自由现金流的确定 |
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测算 |
(一)权益资本成本的确定 |
(二)债务资本成本的确定 |
(三)WACC的确定 |
三、保利地产的估值分析 |
(一)预测期现金流量现值计算 |
(二)预测期后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 |
(三)保利地产价值的计算 |
(四)估值分析 |
(五)敏感性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相关建议 |
(一)对保利地产公司管理的建议 |
(二)对投资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房地产企业股票有望近期上市(论文参考文献)
- [1]房地产企业破产重整价值判断研究 ——以*ST银亿为例[D]. 吕家城.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2]基于战略转型的企业资产置换动因及其经济后果分析 ——以华鑫股份为例[D]. 骆熠.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基于托宾Q值和品牌信用度的我国房地产企业价值研究[D]. 冯天佐. 山东大学, 2021
- [4]招商蛇口股权吸收合并招商地产动因及财务绩效案例研究[D]. 臧欣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5]RC公司并购HQ公司的绩效研究[D]. 高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6]房地产行业媒体监督、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关系实证研究[D]. 赵一凡.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融创中国并购万达的动因和绩效研究[D]. 刘琪.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8]恒大集团多元化经营对企业财务绩效影响研究[D]. 高沛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2)
- [9]恒大集团高成本发行美元优先票据动机研究[D]. 周文略.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保利地产的投资价值研究[D]. 薛鼎松.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