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加入WTO后国有企业所有者重组的思考

对我国加入WTO后国有企业所有者重组的思考

一、关于入世后国企所有者重构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胡云莉[1](2020)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对中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考察》文中研究表明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如何才能确立最行之有效的外交战略是每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代永恒的命题。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以来,世界局势更是呈现出完全不同以往的新特征,国际政治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趋势下应运而生。分析国家地区之间的政治与经济,因素复杂,牵涉广泛,然而“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祥”,其中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是其中的“一”与“要”。经济外交在国家整体外交战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投资外交作为经济外交的重要分支,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加。本文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运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方法,分析了这一经济手段对国家间双边关系、区域政治、全球政治的影响;同时,对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外交因素进行了梳理,以此展现出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经互动。文章的主体论述可分为四点:一、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不是单纯的跨国公司追逐经济利益,而是源于国家利益,服务于国家利益;二、对外直接投资具有经济与外交双重属性,只有从政经互动角度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和运用投资外交手段;三、伴随中国整体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提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全面进入新阶段;四、依托“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以对外直接投资为突破,通过投资外交带动经济外交,进而推动全面外交,服务于国家的整体政治经济战略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讲,绪论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提出研究问题。首先,明确并梳理的几个重要概念:对外直接投资、经济外交与投资外交、国家利益等。然后,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文献综述。发现迄今绝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用分析。虽然也有部分学者对跨国公司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但也大多局限于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或者母国的政治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为主要手段之一的经济外交逐渐在国家的外交战略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探究如何能够提高对外直接投资的外交效应,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很重要却一直被忽略的一大领域。由此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并分析了本文研究的局限。第一章从现实与理论梳理出发,全面详细地对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及理论进行了阐述。第二章通过阐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中的经济效应;同时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带来的政治效应,以及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外交因素。第三章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政治经济学考察,展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发挥的政治效用。第四章分析梳理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外交因素,以及当前面临的新挑战。第五章结合现今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及我国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位置,尤其是“一带一路”视野下,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新时期经济外交。结论部分总结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对新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给出了政策建议,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通过本文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对外直接投资在当今世界经济外交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为此,中国政府应该更加及时地做出政策指导,并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有力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灵活调控投资区位与产业布局,使对外直接投资在服务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从而推进新时期大国外交开创新局面。

徐淑云[2](2019)在《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卫兴华是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卫兴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来,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卫兴华还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卫兴华经济思想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卫兴华经济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卫兴华的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多角度阐释卫兴华的经济思想,在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概况和评析,并总结了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点,提出卫兴华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第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创新与发展,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创新独到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三,卫兴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卫兴华教授始终强调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的研究学风,力守“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的“四严”治学格言,为后来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杨汀[3](2019)在《论承租人视角下中国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现象》文中研究表明自2007年起,在入世的推动下,中国融资租赁业的监管标准放松。此后,中国融资租赁业展现了强劲的增长态势,具体体现为融资租赁业机构数量的增加、融资租赁交易投放额的扩张以及中国融资租赁业国际地位的提升。2007-2016年间,中国的融资租赁机构数量由109家增长到7136家,融资租赁交易投放额由460亿元增长到17943亿元,融资租赁交易投放额的世界排名从第27位提升至第2位。然而,尽管从交易规模和增长速度来看,中国融资租赁业在过去十年有着“喜人”成绩,但是在高速增长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绝大多数融资租赁交易都是为承租人提供纯粹的资金融通的售后回租交易,这偏离了融资租赁交易的本质特征。从融资租赁交易的历史起源和欧美等租赁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融资租赁交易的本质特征应当是作为设备使用企业和设备制造厂商之间的金融媒介,即,为承租人引进新设备提供资金支持。对比之下,中国占比相当之高的售后回租交易却与设备制造厂商脱离了关系,不再是设备使用企业和设备制造厂商之间的金融媒介,而是变异为一种和贷款相似的纯粹融资工具。所以,中国融资租赁业在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下存在着脱离本源的现象。这一现象之所以值得关注,不仅是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社会对融资租赁概念认知的准确程度,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作为一种金融工具,融资租赁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其资源配置作用。在中国金融业准入严格、金融资源相对稀缺的环境下,融资租赁业的脱离本源现象会关系到将近两万亿元资金的投向,更关系到这种金融工具的资源配置功能。因此,有必要厘清中国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的原因和后果,进而对这一现象进行客观评价。不过,在现实中,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后果非常复杂,可以从很多角度对其进行研究。而出于数据可得性和研究可行性两方面的考虑,本文选择从承租人的视角来探究中国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的原因和后果。从承租人的角度来看,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融资动机给租赁公司开展售后回租交易提供了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的现象。而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也应当是评价中国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之后果的一个重要维度。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究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动机和后果。基于对中国融资租赁业的长期跟踪观察,本文选择“规避去产能政策的融资限制”、“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和“债务治理效应”这三个角度来进行研究。在研究问题时,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上,本文结合博弈论、投融资期限匹配、债务治理效应等理论框架分析了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之动机和后果的逻辑机制。在实证上,本文利用手动整理的2007-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售后回租交易信息,采用双重差分(DID)等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产能过剩企业是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一类重要承租人,占据承租人总数的大约30%。产能过剩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动机是规避去产能政策的融资限制,这种融资套利行为的后果是削弱了去产能政策的效果。另外,去产能政策促使产能过剩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机制是去产能政策限制了银行贷款、发债等主流融资渠道;而加强对融资租赁机构的监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产能过剩企业的回租套利行为。第二,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另一个动机是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得到缓解,并且期限错配对业绩造成的负面影响有所降低。另外,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来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动机更加强烈,并且售后回租对国有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起到了更好的缓解作用。第三,从债务治理效应的角度来看,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后果是,售后回租对企业造成了负面的治理效应,并且对国有企业的负面效应更加严重。售后回租对国有企业的负面治理效应与政府干预所导致的“预算软约束”这一体制性问题有关,短期内很难改善。不过,具备法律效力的租赁物登记查询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售后回租对民营企业的治理效应。本文结论从承租人的角度为中国融资租赁业的脱离本源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出于规避去产能政策的融资限制或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的需要,中国有大量企业的借款需求没有被银行贷款等主流融资渠道满足,这就给融资租赁机构开展贷款性质的售后回租交易提供了市场空间。而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现象的后果则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售后回租交易对中国的长期融资体系起到了补充和改善的积极作用,缓解了企业因“短贷长投”而引发的投融资期限错配。但另一方面,售后回租没有成为一种有效的债务治理工具,还阻碍了政府部门治理产能过剩的效率。而从中国融资租赁业界的角度来看,脱离本源现象不利于融资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尽管在短期内,大部分租赁公司依靠贷款性质的售后回租交易迅速扩张了业务规模,但是这类售后回租交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极为有限,难以成为一种有持久竞争力的业务模式。本文结论对融资租赁及售后回租领域的研究起到了丰富作用,尤其是为中国企业的租赁动机提供了新的解释。另外,本文结论对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政府部门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也具有启发意义。

高鹏[4](2019)在《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标志的新科技浪潮的兴起,新一轮产业革命已见端倪,全球先进制造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在此形势下,各个制造业大国为了保持自己世界经济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相继制定了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美国率先提出了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家战略后,德国继而提出了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工业4.0”规划,而英国和日本也不甘落后,纷纷提出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战略规划。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也提出了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规划——《中国制造2025》。然而,这些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提出,其本质就是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顶端——核心技术的竞争而设计的。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在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当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占,其有效的实现路径之一就是通过国际间的海外并购这一方式来获取。尽管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制造产能,但制造业的总体产业技术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是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终极目标。先进制造业如何利用海外并购这一有效途径快速地提高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从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是当下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全球价值链的理论是伴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海外并购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该理论中全球生产分工体系的理论框架准确地描述了全球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和态势,而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则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地位和态势的动态变化。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处于中下游地位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先进的产业核心技术本身也是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过程。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化,判定海外并购战略目标实施的效果,可以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快速提高核心技术的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围绕着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途径获取核心技术能力这一议题,在对全球价值链、先进制造业和海外并购进行理论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为切入点,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角度,采用规范分析、案例分析和实证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不同动因驱动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带来的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获取动因驱动的海外技术并购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进行的深入分析,得出关于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取核心技术、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相关结论,认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无论是从获取技术的角度,还是寻求品牌的角度,抑或是扩张市场的角度等,基本上都能够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提高中国先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目标。然而,从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也就是全球价值链最顶端的产业关键技术的角度来说,尽管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的技术溢出效应总体上获得了产业技术的快速提升,实现了技术的追赶效应,但对于产业核心技术的获取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作用却并不明显。也就是说,中国先进制造业通过海外并购的途径来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对于当下处于中低端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于中国先进制造业获取产业核心技术从而占领全球价值链顶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战略来说,作用却不显着。因此,中国先进制造业想要获得产业核心技术从而突破全球价值链锁定、实现价值链重构,只能自力更生,通过对研发的大力投入进行内生性创新来实现。

向一波[5](2013)在《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产业安全领域。继粮食安全、石油安全、金融安全的研究热潮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升级和转型,中国对高技术装备和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及国际社会在自主创新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装备制造业这种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军工保障等硬实力的实体产业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新热点。当前装备制造业成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国家安全、国家工业生产能力以及国家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成了中国产品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竞争,树立大国强国形象的象征。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中国在21世纪与世界各国争夺国家控制力、掌握全球先进高端技术的前沿阵地,也是中国能否避开“中等收入国家陷阱”,最终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产业安全不仅事关产业自身的安全、还关乎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军工企业的安全和领土主权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因此装备制造业安全越来越成了中国经济安全的重点领域。本文对装备制造业安全的研究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指出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至第五章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第六章是在主体部分的研究结论之上,结合到当前我国所处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提出了维护和提高装备制造业安全的政策建议。在主体研究部分,本文从四个方面分四个章节对装备制造业的安全进行了研究:首先也就是在第二章,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其次,也就是在第三章,从产业内生发展的角度考察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当前的安全现状;然后在第四章,再从国家宏观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宏观经济环境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以揭示宏观经济环境对装备制造业安全的影响;在主体研究部分的最后,也就是第五章,利用模糊评价法和logistic模型对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的安全状态给予了定量的测评。具体的讲,文章的大致研究思路和框架如下:在本文的第一章中,分析了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安全为何如此重要的原因,包括: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国家之间的高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领土安全等传统安全越来越尖锐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同时,文章也综述了有关装备制造业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及其研究现状,指出了在研究经济安全含义时思路上的创新以及在测算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整体安全状态时方法上的创新。在本文的第二章中,本文跳出了当前国内学者开篇就给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简单下定义的思路,而是紧扣传统安全的本质,在传统安全本质的基础上引申出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内涵。但是由于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复杂性,仅仅阐述其内涵,往往还不能十分清晰的揭示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实质,因此本文又从经济安全、产业安全的四种外在表现形式,即外延的角度对经济安全的实质作了补充,最后落脚到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安全面临的具体问题。这样的研究思路要比用一句话、几句话或者一段文字来定义经济安全、产业安全更能准确、全面的揭示其本质。此外在本章节中还讨论了经济安全、产业安全形成的复杂因素,以及装备制造业安全与国家经济安全、军工安全的关系。本文的第三章主要是从产业内生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装备制造业的安全现状,因此本文从装备制造业当前的技术现状、竞争力现状以及外资现状、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四个方面来研究产业安全的现状基础。技术现状主要揭示当前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及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竞争力现状重点是指对产业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是通过产业进出口产品的结构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对比来揭示我国装备制造业当前的国际竞争力;外资现状主要通过外资当前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规模、对产业特有的控制力、影响力,对产业的挤出效应以及装备制造业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来揭示外资对装备制造业安全的危害;最后是利用研发投入对装备制造业产出贡献率的大小作为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定量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并通过一个DSGE模型把在三章中提到的研发、外资放在一起,研究了技术、研发投入以及外资对装备制造业安全的影响。结论认为: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现有的技术水平较低、对外技术依赖性较大,外资在产业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对产业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对产业的控制力也正在逐渐增强;不过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速度还算满意,达到了7.22%;事实也证明研发投入对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要,但由于研发投入太低,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弱,不到1%。除了产业内生的发展对产业安全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之外,产业所处的国家经济环境对产业安全的影响也极为重要,因此本文第四章则是从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来分析装备制造业的安全。在影响产业安全的众多宏观经济因素中,本文认为,在当前一段时期内,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和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物价水平、劳动力成本、金融政策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因此,本文分别从这几个方面给予了研究,结论认为:宏观经济的增长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拉动作用,超过了对国民经济其余各部门的平均水平,物价水平与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之间也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尤其是当前装备制造业领域工资水平的上涨幅度赶不上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是导致实体经济部门“过冷”的重要原因;融资环境对装备制造业安全的主要影响是导致企业现金流不足,大量破产、倒闭;同时,虽然人民币升值与装备制造业安全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但是在短期来看升值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似乎不大。对此,本文认为主要是(1)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单独考查的时间过短,有些影响还不能在短期内表现出来;(2)很可能是近几年中国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持政策正好弥补了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对产业造成的影响。在分别从产业自身的发展角度和产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角度研究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安全状态之后,本文在第五章中把产业安全分为“很不安全、较不安全、基本安全、较安全和很安全”五个等级,通过从产业竞争力、产业控制力和产业风险状态三个方面建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评价法对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安全状态进行了测评;然后又用logistic模型对产业发生安全的可能性进行了测定。结论认为:虽然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安全等级不高,安全状态不很乐观,但发生不安全的可能性也很低!在产业安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文章在最后一章中,首先总结概括了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然后根据我国装备制造业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指出了维护和提升产业安全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王冠杰[6](2012)在《挑战与应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政治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能,其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国企不仅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直接物质支持,而且还通过其政治功能的发挥,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本文之所以选择国企的政治功能作为研究主题,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其一、拟为中国国企改革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持和理论服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集中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样对国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好重要角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由单纯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组织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国企的政治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只有将国企政治功能的发挥提到一个理论的高度上加以概括、分析,才可能更好地规划国企改革的路线图。本文以此为选题,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与时代的进步需要。其二、针对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国企政治功能研究的薄弱环节,在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分析框架和具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国企发挥政治性功能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进行深入研究,拓展这一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课题,为丰富政治学研究体系内容略尽绵薄之力。其三、在明确国有企业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承担政治功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前提下,通过总结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有企业的政治功能的演变,指出中国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方面现实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提出理论和政策建议的方式,为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能够更合理、科学地履行政治功能提供必要的借鉴。论文主要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政治学研究方法,对国有企业政治功能的概念、内容等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使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中国国有企业政治功能发挥的历史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着眼于研究分析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国企发挥政治功能时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对未来如何更好地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发挥国企的政治功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第一、明确国企的概念与功能。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中的特殊主体,国有企业具有某些不同于一般私有经济主体的特征,这使得它较之于后者需要承担更多的除创造经济价值之外的职能。在关系国家政治安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维护和政府合法性维护等方面,国企的价值都不容忽视。本文明确了国企的科学定义及其功能内容,初步梳理了国内外理论界对相关理论问题的认识,为进一步展开理论和现实分析做好了必要的理论铺垫。第二、全面论述中国国有企业政治功能发挥的历程。通过分阶段的研究,总结中国国有企业自创建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内,适应不同经济格局和发展需要,在政治功能发挥方面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指出不同阶段国企政治功能发挥相关改革中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了国企政治功能发挥与国家经济政治整体改革发展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同时也为客观地认识评价中国国企的政治功能提供了基本的分析前提。第三、从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全面地分析当前我国国企改革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指出在改革深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包括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内部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及改革过程中片面强调国企的经济职能,忽视其政治功能的发挥对中国国企本身以及改革整体事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指明了中国国企在履行政治功能方面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加剧、处理经济发展与政治功能关系矛盾的凸显、以及处理政企关系、企社关系方面矛盾的凸显等现实挑战,从而使得人们有可能对当前中国国企政治功能发挥的各种制约要素形成更全面、更客观、更系统的认识,为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创造前提条件。第四、针对国企改革中制约其政治功能发挥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与建议。本文将应对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种挑战的立足点放在通过创新增强国企核心竞争力、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其政治堡垒作用、培育国企内部履行政治功能的自觉意识、完善国企履行政治功能的相关机制、以及创建确保各级政府有力配合推动机制这五个方面。在承认现实问题的前提下,展望国企未来改革的前景,提出将国企政治功能的发挥列入国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议题的总体性建议,同时通过对改革的积极建言献策,为有关部门规划国企政治功能整合发挥的改革蓝图提供借鉴。当然,国企政治功能的发挥是一个涉及领域众多、内容丰富、问题众多的新研究领域。本文所进行的一些研究作为弥补目前学界研究缺憾的初步性研究,还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质,特别是在一些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内,受到本人学识、能力和论文篇幅的局限,还有待于更多理论工作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王迪[7](2011)在《国有企业改组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改组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就确立了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的方案,以资本为纽带,通过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形成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和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从竞争性行业中渐渐把国有企业退出来,对存有资源进行再配置,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换,企业并购在企业改组中将发挥积极作用。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国有企业改组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2008年,美国的次级债问题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并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经济开始陷于衰退,中国经济也受到影响。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起到了很大作用。到2010年,在经历信贷危机向全球蔓延,经济触底之后,全球经济又进入逐步回升时期,经济开始复苏,但是金融危机的余波未平,在局部地区仍有震荡。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在金融危机过后的这段复苏时期,我国国有企业如何改革发展以提升竞争力成了关键问题。目前国有企业改组的问题主要在并购重组、改制等方面。从法制角度研究企业改组中的有关问题,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并做出立法规制具有重大意义。我国企业正在进行着有关企业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变革,对于国企改革来说,企业的并购是一个重要而效果显着的方式。而且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以及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国有企业改制也是企业改组中的关键问题。国有企业改制在我国主要指国有企业为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而进行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系统工程。当下,针对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法律对策已经是一个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有关法律问题做了探讨,国有企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当前的经济复苏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立法和发展策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思维的束缚。专家预计经济要回升到下一轮经济增长期需要几年时间,因此从法制角度研究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规治具有重要性,理论界和实务部门会更关注这方面。加强对此问题研究将是大势所趋。本论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的形势,阐述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对相关问题做了法律思考。提出了完善相关问题的对策。

包东喜[8](2011)在《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文中认为我国传媒经济持续繁荣,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传媒集团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是中国传媒业实践探索的深水区和突破点,也是新闻传播理论界和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框架对报业集团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进行研究,并根据对H报业集团的媒介拓展经营项目的考察来解读、阐释,近年来报业集团一般表现为突破或绕过制度约束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制度创新实践。文章在中国报业传媒的发展历程的大背景下,努力发掘原始档案材料,梳理了H报业集团经营活动的沿袭和变革过程,以说明它在尔后的拓展媒介经营项目中实行制度创新的起始基础,包括经营活动资产的形成、早期经营体制与财务体制、集团成立前的主业经营与多种经营、“企业化管理”实践、集团的组建和组建集团后的多元化经营及其产权结构。文章随即系统论述了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正式制度约束和非正式制度约束;前者包括新闻出版法规约束、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约束、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约束和产权交易的制度约束;后者包括新闻管理部门的政治纪律、新闻宣传纪律、舆论导向管理,以及集团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财经、人事、新闻报道等各方面的机制惯例。文章分析了H报业集团项目规划原则和据此原则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理念,提出了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三类八种模式。三类就是国资经营类、国资-民资合作经营类,国资-外资合作经营类。八种就是国资经营类下的集团独资模式、跨地区品牌输出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向行政单位租赁刊号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政府委托经营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股份制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三角产权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模式、以及国资-民资合作模式和国资-外资合作模式。作者通过大量艰苦、深入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取宝贵的、鲜为人知的一手材料,系统考察了H报业集团媒介经营的8个拓展项目:《特别关注》项目、《爱你》杂志项目、《家庭保健》杂志项目、“荆楚网”网站项目、H长江崇文国际文化交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H特别书局项目、腾讯·大楚网项目和《爱篮球》杂志项目;它们分别与上述八种模式相对应,是这八种模式的典型个案。文章论述了它们的实施过程和实行的制度创新,指出:上述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模式之间,从纵向上看,基本上是依次循序发展的线性关系,从横向看,各模式之间前后照应,相互学习借鉴;后一种模式借鉴前一种模式或综合前数种模式的制度创新经验,实行诱致性变迁;每一种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在论述考察结果时,作者特别对腾讯·大楚网项目中为民营资本提供进入传媒业的途径方面的创新和国资-民资合作的产权配置的制度创新进行了深度剖析。鉴于国资-外资合作的突破意义上的重要性,文章专门阐述了作为《爱篮球》杂志项目背景的我国报刊出版领域的涉外合作现状,剖析了实施《爱篮球》项目时处理产权问题的基本思路,处理涉外合作问题的创新措施和实行涉外合作项目创新时的风险控制。文章在H报业集团开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思考,提出处理合作项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的配置、涉外合作项目的制度建设及其评估机制,继续拓展涉外合作项目应遵循的原则等问题的对策建议。

陈春常[9](2011)在《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治理是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国家治理的本质在于通过其属性及职能的发挥,协调和缓解社会冲突与矛盾,以维持特定的秩序。阶级性和社会性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属性,在阶级社会,主要体现为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治理既强调其阶级性也突出其社会性,社会性主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职能的发挥来实现治理。对后发国家来说,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国富民强以及长治久安,国家起到根本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从计划制度向市场制度、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是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制度现象之一,成为观察国家治理的典型背景。本文以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为时代转型背景,以国家治理变迁为研究主线,以经典作家文本和国家治理实践为依据,从纵横两面、动静视角集中考察改革开放30年来转型中国国家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位移、功能消长和理念演变。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中国以苏联为范,进入了全能国家治理时期。由于治理主体的一元性,无所不能、无所不包是全能时期国家职能最主要的特征。虽然中国共产党人较快发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由于国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始终没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国家治理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型国家治理时期,国家与市场在治理过程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经济迅速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进入新世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国家进入社会起重大作用的新时代,初步形成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治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治理实现重大转型:第一,国家治理历经从注重效率优先的发展型国家到公正价值诉求的和谐型国家治理模式演变;第二,国家治理是从全能国家一元治理逐渐演进到市场、国家与社会多元并治;第三,国家治理是从被动应付到积极应对,再到通过国家治理自身推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第四,国家治理实际上是满足不同国家治理主体利益需求的过程,它不仅是一种政治理论,更是一种社会运动。国家治理是治理主体之间不断调整、协调互动和综合平衡的过程。从经济而言,脱嵌的市场既会带来大量物质财富也会产生许多消极因素,只有嵌入社会建设的市场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方向;政治而言,政府天生具有自我扩展倾向,只有在民主与法治的制度约束之下,国家政治制度建设才会健康成长;文化而言,只有意识形态世俗化,决策更加理性与科学化,努力促进公民主体的文化。自觉,是文化走向繁荣创新的重要保证;社会而言,追求公正,保障民生,努力培育公民社会,塑造强国家—强社会治理模式,是迈向国家善治的关键路径。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和伟大梦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国家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国家繁荣和富强,为国家治理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强调“以人为本”的国家治理目标得以确立。自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已初步形成。

张维[10](2010)在《论我国企业立法体系:评述、反思与重构》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是最基本的经济组织体,有关企业组织体的立法可概称为“企业法”。企业立法基本上占市场主体立法的绝大部分,我国亦不例外。回顾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立法进程,可以说,我国的企业立法与企业体制改革相伴,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伴随着企业体制改革,历经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企业立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但我国现行企业立法仍保留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成分,所有制对我国企业立法的影响仍然存在,企业立法体系还不完善。检视我国企业立法的发展,对我国的企业立法体系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是进一步完善企业立法体系的必要前提。本文拟通过对我国建国后企业立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作出回顾、总结与反思,指出现行企业立法体系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并结合国外立法经验,提出重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设想和具体措施。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包括四章。第一章就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介绍,为全文的评述和分析确立基础。总的来说,我国企业立法与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相配合,可以分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企业法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企业法。本章按照各时期的不同阶段分别对其企业立法情况作出介绍。第二章首先论述了我国现行企业立法体系的结构,包括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的企业立法、以企业组织形式为标准的企业立法和企业产业政策立法;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对我国企业立法作出肯定,从现实角度对我国企业立法进行反思,认为我国现行企业立法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有些问题亟待解决;之后分析了我国企业立法体系存在缺陷的原因,认为一方面是客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所有制对我国企业立法的影响。第三章考察了法国、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主要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立法,通过企业立法体系主干、企业法律形态划分标准、国有企业立法三个方面比较中外企业立法的区别,从中得出完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启示:统一企业立法标准,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立法体系;企业立法应适应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坚持不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理念。第四章提出重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设想及措施。首先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现有企业立法体系难堪重任内外部两个原因分析重构企业立法体系的必要性。之后探讨重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应注意的问题:以组织形式为企业法律形态的唯一标准;结合国际立法范式以及我国实际情况确定企业立法体系的基本法律构成;明确国有企业的立法思路;统一内外资立法。借鉴外国企业立法的普遍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我国未来企业立法体系的基本构成:以《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股份合作企业法》、《合作社法》为基本法,以《公共企业法》和《外资管理法》特别企业法,以《乡镇企业法》、《中小企业促进法》、指导外商投资的企业政策法以及相关配套法。最后提出废、改、立等重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具体措施。

二、关于入世后国企所有者重构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入世后国企所有者重构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对中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说明
        (一)选题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一)对外直接投资
        (二)经济外交与投资外交
        (三)国家利益
    三、文献综述
第一章 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发展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一、跨国公司与OFDI
        二、OFDI的分类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一、经济学视野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
    第三节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历程
    第四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中政经互动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
        一、OFDI与母国经济
        二、OFDI与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效应
        一、OFDI对双边关系的影响
        二、OFDI与地缘政治
    第三节 政治因素与外交策略与对外直接投资
        一、平稳安定的双边关系有利于OFDI
        二、政治冲突对OFDI产生负面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日本OFDI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第一节 从国家利益角度回顾日本OFDI的历史变迁
        一、经济效益优先,OFDI促进日本复苏为经济大国
        二、谋求政治大国,外交战略转型与对外投资调整:OFDI的停滞和调整阶段(1991-1999)
        三、OFDI新时期:OFDI的新衰退和恢复发展阶段(2000-至今)
    第二节 日本OFDI中的政经互动
        一、 “美日同盟”与日本OFDI
        二、中日关系曲折中的OFDI波动
        三、美日贸易摩擦与日本对美投资
        四、重在谋求政治影响力的东南亚直接投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中国OFDI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第一节 中国OFDI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OFDI的规模发展
        二、中国OFDI主要行业现状
        三、中国OFDI的驱动因素
        四、中国OFDI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中国OFDI中的政经互动
        一、双边投资协定与中国OFDI
        二、双边政治关系影响中国OFDI
        三、外交活动影响中国OFDI
        四、国际政治环境与OFDI
    第三节 关于中国OFDI格局的政治考量
        一、投资周边:通过经济外交,稳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周边安全
        二、投资欧美:强调合作共赢,推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三、投资发展中国家:承担大国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节 当前中国OFDI面临的新挑战
        一、世界范围内的跨国投资阻碍增多
        二、多边投资框架仍未有效建立
        三、OFDI回报率逐年下降
        四、国内经济结构面临调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OFDI与经济外交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产生背景及战略意义
        一、产生背景
        二、战略意义
        三、发展现状
    第二节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格局现状
        一、“一带一路”沿线OFDI的发展与现状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投资外交
    第三节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背景下投资外交的重要支撑
        一、亚投行成立背景
        二、亚投行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投资外交的重要依托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以OFDI带动经济外交,进而促进全面外交,服务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二)围绕外交总体布局,主动完善经济外交,促进OFDI,保护海外经济利益
    二、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背景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熏陶
        二、抗日战争年代曲折求学经历
        三、建国初期走进经济学殿堂
        四、任教初期对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与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三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深化
        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解
        二、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卫兴华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贡献
        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阐发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
        三、在争鸣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四、对马克思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探索
        五、对生产劳动论的理解
    第二节 卫兴华对生产力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一、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卫兴华对《资本论》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探究
        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三、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认识
        四、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研究
第三章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一节 卫兴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的把握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一、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性
        二、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究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与实践成就的分析
        二、阐明实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三、对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
        四、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五、主张应扭转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演变的趋势
第四章 卫兴华对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一、强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作用
        二、对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实践的探索
        三、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探讨
        四、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认识
    第二节 对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一、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二、对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考察
        三、提出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的对策
    第三节 对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阐释
        二、对公平和效率提法演变的考察
        三、主张效率与公平并重和统一
        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同意见的评析
第五章 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
        二、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三、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与辨析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评析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曲折原由的探析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一、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三、对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研究
        一、阐释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三、强调宪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框架
        四、主张以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第六章 卫兴华其他方面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强调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的观点
        三、主张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
        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对贬公扬私、妖魔化国企、主张“国退民进”等观点的辩驳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四、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五、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解
        一、从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二、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转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三、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问题
第七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阵地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四、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节 勇于对重大经济理论是非问题进行辨析
        一、对错解、误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观点的批驳
        二、对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辨析
        三、对经济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进行澄清
    第三节 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紧扣经济发展实践,把握时代脉搏
    第四节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第八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注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二、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卫兴华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观点与中央决策精神相吻合
        二、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科学评价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教材的编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关键
        三、关注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进展
        四、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第四节 卫兴华治学精神对后来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一、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格的治学态度
        二、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心系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论承租人视角下中国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现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入世后中国融资租赁业的十年高速增长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1.6 融资租赁与售后回租的概念界定
        1.6.1 融资租赁
        1.6.2 售后回租
第2章 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现象的辨析
    2.1 融资租赁交易的本质特征及其在欧美融资租赁市场的体现
        2.1.1 融资租赁交易的本质特征
        2.1.2 近十年来的欧美融资租赁市场符合本源定位
    2.2 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的现象及其在美国和中国的体现
        2.2.1 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的现象
        2.2.2 美国融资租赁市场上曾存在的脱离本源现象
        2.2.3 入世后中国融资租赁市场上较为严重的脱离本源现象
        2.2.4 中美两国融资租赁市场脱离本源现象的启示
    2.3 是否脱离本源:中外融资租赁市场的主要因素之比较
        2.3.1 交易模式的差别
        2.3.2 租赁公司风险控制手段的差别
        2.3.3 租赁物特征的差别
    2.4 关于中国融资租赁业出现脱离本源现象的若干研究角度及本文所选研究角度
第3章 文献综述
    3.1 国外融资租赁及售后回租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
        3.1.1 国外研究中融资租赁与售后回租的度量与识别
        3.1.2 国外融资租赁领域的研究
        3.1.3 国外售后回租领域的研究
    3.2 国内融资租赁及售后回租领域的文献综述
    3.3 国内外融资租赁及售后回租研究领域的文献述评
第4章 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动机和后果:基于规避去产能政策的视角
    4.1 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与去产能政策产生联系的现实背景
    4.2 产能过剩与去产能政策领域的文献综述及述评
        4.2.1 产能过剩领域的文献综述
        4.2.2 去产能政策领域的文献综述
        4.2.3 文献述评及本章的创新点
    4.3 理论分析
    4.4 研究假设
    4.5 研究设计
        4.5.1 去产能政策有效期及产能过剩企业的认定
        4.5.2 模型设定
    4.6 研究结果
        4.6.1 描述性统计
        4.6.2 去产能政策对产能过剩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影响
        4.6.3 产能过剩企业的回租套利行为对去产能政策效果的影响
    4.7 进一步分析
        4.7.1 去产能政策促使产能过剩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机制
        4.7.2 租赁公司所受监管强度对产能过剩企业回租借款行为的影响
    4.8 稳健性检验
        4.8.1 变换样本:删除不包含产能过剩企业的行业
        4.8.2 变换估计方法:对售后回租哑变量进行Logit回归和Probit回归
        4.8.3 变换被解释变量:检验去产能政策对产能过剩企业的融资租赁交易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动机和后果——基于缓解投融资期限错配的视角
    5.1 企业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与投融资期限错配产生联系的现实背景
    5.2 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领域的文献综述及述评
        5.2.1 企业融资期限错配领域的文献综述
        5.2.2 文献述评以及本章的创新点
    5.3 理论分析
    5.4 研究假设
    5.5 研究设计
    5.6 研究结果
        5.6.1 描述性统计
        5.6.2 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对其回租借款倾向的影响
        5.6.3 企业回租借款倾向与其“短贷长投”行为的关系
        5.6.4 企业回租借款对其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的影响
        5.6.5 企业回租借款、投融资期限错配与企业业绩
    5.7 进一步分析:基于产权性质的异质性分析
    5.8 稳健性检验
        5.8.1 解决内生性问题: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与其回租借款倾向之间的反向因果关系
        5.8.2 变换解释变量:改变回租借款的衡量指标
        5.8.3 变换被解释变量:考查企业在回租借款前后资金缺口的变化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承租人以售后回租方式借款的后果:基于债务治理效应的视角
    6.1 债务治理效应领域的文献综述及文献述评
        6.1.1 债务治理领域的文献综述
        6.1.2 文献述评及本章的创新点
    6.2 理论分析
        6.2.1 “满足本质特征的售后回租交易”产生治理效应的理论机制
        6.2.2 脱离本源现象对售后回租治理效应的削弱作用
        6.2.3 “预算软约束”问题对售后回租治理效应的影响
    6.3 研究假设
    6.4 研究设计
    6.5 研究结果
        6.5.1 描述性统计
        6.5.2 售后回租对承租人代理成本的影响
        6.5.3 售后回租对承租人企业价值的影响
    6.6 进一步分析:如何提高售后回租对民营企业的治理效应?
    6.7 稳健性检验
        6.7.1 解决内生性问题:企业的回租借款与代理成本、企业价值之间的反向因果关系
        6.7.2 中介效应检验:售后回租影响国有企业价值的机制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政策建议、业界启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7.1 结论
    7.2 对政府部门的政策建议
        7.2.1 进一步完善租赁物登记查询系统及其配套法律制度
        7.2.2 建立健全促进融资租赁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体系
        7.2.3 采取政策手段促进融资租赁业回归本源
    7.3 对租赁业界的启示
        7.3.1 转变现有业务模式,深耕于持久性需求
        7.3.2 完善租后管理流程,提高资产管理能力
    7.4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删除不包含产能过剩企业的行业后模型4.3-4.6的回归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局限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全球价值链相关文献综述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2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2.1.3 全球价值链“经济租”的产生和分布
        2.1.4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2.1.5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及路径
        2.1.6 全球价值链评述
    2.2 先进制造业相关文献综述
        2.2.1 先进制造业内涵
        2.2.2 先进制造业的特征和分类
        2.2.3 中国先进制造业基本分类
    2.3 海外并购相关文献综述
        2.3.1 海外并购的内涵
        2.3.2 海外并购理论
        2.3.3 海外并购的历史
第3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态势
    3.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历史进程
    3.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3.2.1 数量和金额齐飞
        3.2.2 第二产业为主,细分行业增多
        3.2.3 区位不断拓宽
        3.2.4 民营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3.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趋势
第4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分析
    4.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一般动因
    4.2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
        4.2.1 技术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2.2 市场扩张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2.3 多元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2.4 品牌获取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2.5 全球价值链重构为动因的海外并购
    4.3 中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4.3.1 并购背景
        4.3.2 案例介绍
        4.3.3 案例分析
        4.3.4 并购的评价
    4.4 中国先进企业海外并购动因的趋势
第5章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技术效应分析
    5.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的效应
        5.1.1 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5.1.2 海外并购技术整合协同效应
        5.1.3 海外并购技术创新效应
    5.2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5.2.1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技术并购基本情况
        5.2.2 海外并购整合模式
        5.2.3 上汽集团收购罗孚案例分析
    5.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创新效应分析
        5.3.1 中国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基本情况
        5.3.2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绩效评价
        5.3.3 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6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装备制造业安全研究的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1.3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1.3.1 文章的创新之处
        1.3.2 文章的不足之处
第2章 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理论探析
    2.1 装备制造业安全的涵义
        2.1.1 装备制造业安全的内涵
        2.1.2 装备制造业安全的外延
    2.2 装备制造业安全形成的复杂原因
        2.2.1 产业安全的内在原因
        2.2.2 产业安全的外在原因
    2.3 装备制造业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2.3.1 装备制造业安全与经济安全
        2.3.2 装备制造业安全与国防安全
第3章 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微观基础状况
    3.1 产业安全的技术状况
        3.1.1 研发及创新能力
        3.1.2 技术水平差距
        3.1.3 对外技术及产品的依存度
        3.1.4 当前的科技进步水平
    3.2 产业安全的国际竞争力状况
        3.2.1 劳动生产率
        3.2.2 进出口结构
        3.2.3 产品附加值
    3.3 产业安全的外资状况
        3.3.1 外资规模
        3.3.2 外资控制
        3.3.3 外资并购
    3.4 产业安全的自主创新状况
        3.4.1 研发经费的投入
        3.4.2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
        3.4.3 消化吸收经费投入
        3.4.4 自主创新能力测算
    3.5 外资、自主创新对产业安全的影响
        3.5.1 外资的挤出效应
        3.5.2 外资及自主创新与产业安全
第4章 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宏观经济环境
    4.1 经济基本面与装备制造业的增长
        4.1.1 经济增长与产业增长
        4.1.2 经济增长与产业的市场供求
        4.1.3 物价水平与产业的价格指数
        4.1.4 劳动力成本与产业增长
    4.2 经济基本面对装备制造业安全的影响
        4.2.1 经济增长对产业增长的需求拉动
        4.2.2 宏观经济环境与产业安全
    4.3 融资环境对装备制造业安全的影响
        4.3.1 融资渠道
        4.3.2 融资成本
        4.3.3 融资政策
        4.3.4 融资环境与产业安全
    4.4 人民币升值对装备制造业安全的影响
        4.4.1 行业的整体出口依存度
        4.4.2 子行业的出口依存度
        4.4.3 各行业的对外依存度弹性
        4.4.4 当前的人民币升值
        4.4.5 人民币升值与产业安全
第5章 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综合测评
    5.1 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综合水平”测算
        5.1.1 指标体系的建立
        5.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1.3 模糊评价的结论
    5.2 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风险概率”测算
        5.2.1 测度模型的选择
        5.2.2 logistic模型的介绍
        5.2.3 变量的选择及处理
        5.2.4 logistic模型的结论
        5.2.5 本章小结
第6章 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6.1 产业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6.1.1 微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6.1.2 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
    6.2 维护和提升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6.2.1 在发展战略上需要处理好的问题
        6.2.2 在政策层面上应该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挑战与应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政治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 本文研究方法
        (二) 论文结构
    四、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有企业的政治功能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何谓“国有企业”
        二、 国有企业的政治功能
    第二节 国有企业承担政治功能的必要性
        一、 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需要
        二、 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
        三、 化解社会矛盾的需要
        四、 平衡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需要
        五、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政治功能的基本内容
        一、 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功能
        二、 维护国内政治稳定的功能
        三、 维护政治合法性的功能
第二章 中国国有企业政治功能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 中国国有企业发挥政治功能的历程
        一、 萌芽时期(1949 年-1978 年)
        二、 发展时期(1978 年-2002 年)
        三、 完善时期(2002 年—至今)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的基本经验
        一、 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取得重大进展
        二、 国有企业政治功能的理论总结
    第三节 中国国有企业发挥政治功能的教训
        一、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国有企业政治功能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二、 必须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政治功能完善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关系
        三、 必须正确认识完善国有企业政治功能所取得的成就及改革的艰巨性
第三章 中国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中国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存在的问题
        一、 履行政治功能的意识缺失
        二、 履行政治功能的空间有限
        三、 履行政治功能的体制不够合理
    第二节 中国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面临的挑战
        一、 如何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二、 如何协调与经济功能的关系
        三、 如何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的措施
    第一节 培育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的意识
        一、 政治功能意识的建立
        二、 增强履行政治功能的意识
    第二节 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
        一、 企业创新与企业竞争力
        二、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节 赋予各级政府相关权力
        一、 对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的行为进行鼓励和倡导
        二、 完善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的立法和评价体系
        三、 营造支持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的政策和社会氛围
        四、 加强对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的监管
    第四节 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一、 国企党组织是国有企业最大的政治优势
        二、 建立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三、 引入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第五节 完善履行政治功能的机制
        一、 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 设置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的专门部门
        三、 建设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业绩的考核机制
        四、 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政治功能的约束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国有企业改组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一、我国企业发展面临的经济形势简析
        (一) 2008 年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
        (二) 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二、国有企业改组的相关理论
        (一) 国有企业并购的理论
        (二) 国有企业改制的理论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企业并购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 国有企业并购融资的现状
        (二) 国有企业并购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
        (三) 我国企业并购融资的法律障碍
        (四) 我国企业融资模式的法律分析
    二、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进程
        (二)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法律障碍
        (四)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法律风险
    三、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阶段
        (二)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积极影响
        (三) 外资并购我国企业的消极影响
        (四)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立法进程与演变
        (五) 我国现有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立法存在的不足
    四、国有企业改制存在的问题
        (一) 国有企业改制的历史阶段
        (二) 国有企业改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国企改制中所应用的法律现状分析
        (四) 国有企业改制的基本法律后果分析
        (五) 国有企业改制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六) 国有企业改制中的法律程序问题
        (七) 国有企业改制中的法律关系
第三章 完善国有企业改组的法律问题研究
    一、完善企业并购融资的法律思考
        (一) 拓宽企业并购融资渠道
        (二) 完善并购融资相关法律和政策
        (三) 解决国有股权流通问题的建议
        (四) 提高金融中介机构实力
    二、完善国有企业跨国并购体制的法律思考
        (一) 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投资法》
        (二) 逐步建立系统、科学的对外投资法律法规体系
        (三) 完善海外并购救济的程序法
        (四) 减少企业并购成本,重视发展中国家市场
        (五) 完善企业并购制度,确立垄断判定多标准
        (六) 采取积极措施,防范企业跨国并购所面临的风险
    三、完善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的思考
        (一) 外资并购的立法体系化
        (二) 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法律制度需要遵循的原则
        (三) 完善外资并购的立法框架
    四、完善企业改制的法律思考
        (一) 我国国有企业改制的方式
        (二) 完善国有企业改制有关问题的法律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主要参考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硕博论文
        (三) 期刊类
    二、外文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报业集团管理的一般问题研究
        1.2.2 基于制度经济学的报业集团管理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中国报业传媒的发展历程
    2.1 企业化管理阶段(1978年至1995年)
    2.2 集团化经营阶段(1996年至2003年)
    2.3 资本多元化阶段(2004年至今)
3 H报业集团经营活动的沿袭和变革
    3.1 H报社经营活动资产的形成
        3.1.1 报纸创办
        3.1.2 H报社的固定资产来源
    3.2 H报社早期经营体制与财务体制
        3.2.1 H报早期经营体制
        3.2.2 H报社的财务体制
    3.3 H报社成立集团前的主业经营与多种经营
        3.3.1 H报社发行经营:从"邮发合一"到自办发行
        3.3.2 H报社广告经营:广告经营的拓展
        3.3.3 H报社成立报业集团前的多种经营探索
    3.4 报业集团成立前的H报社的"企业化管理"实践
    3.5 H报业集团组建
    3.6 H报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及其产权结构
    3.7 H报业集团的制度设计与约束机制
    3.8 H报业集团处理产权问题的正式制度约束
4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正式制度约束
    4.1 设立媒介(包括报纸、期刊、网络)编辑部受新闻出版法规约束
    4.2 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约束
        4.2.1 媒介的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分开、媒体运作"事企分开"
        4.2.2 引入社会资本与跨地区经营方面的约束
        4.2.3 文化产业投融资路径不断拓展,但传媒业仍属非国有资本的投资禁区
    4.3 国有资产管理的约束
    4.4 产权交易制度约束
5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非正式制度约束
    5.1 新闻管理部门的非正式约束
        5.1.1 政治纪律
        5.1.2 新闻宣传纪律
        5.1.3 舆论导向管理
    5.2 集团运作机制的惯例约束
        5.2.1 财经运作机制惯例
        5.2.2 人事运作机制惯例
        5.2.3 新闻报道运作机制惯例
        5.2.4 其他运作机制惯例约束
6 H报业集团媒介经营项目的拓展
    6.1 H报业集团的项目规划原则
    6.2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制度创新
    6.3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模式
7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实施过程与制度创新考察
    7.1 集团独资模式的《特别关注》项目
        7.1.1 《特别关注》项目的实施过程
        7.1.2 《特别关注》项目的制度创新
    7.2 跨地区品牌输出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爱你》杂志
        7.2.1 《爱你》项目的实施过程
        7.2.2 《爱你》项目的制度创新
    7.3 向行政单位租赁刊号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家庭保健》
        7.3.1 《家庭保健》项目的实施过程
        7.3.2 《家庭保健》项目的制度创新:国有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产权合作
    7.4 政府委托经营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荆楚网
        7.4.1 荆楚网项目的实施过程
        7.4.2 荆楚网项目的制度创新:主流网络媒体运行政府网站
    7.5 股份制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的H长江崇文国际文化交流股份有限公司项目
        7.5.1 长江崇文项目的实施过程
        7.5.2 长江崇文项目的的制度创新
    7.6 三角产权模式的集团内外国有资本融合项目:湖北特别书局
        7.6.1 湖北特别书局项目的实施过程
        7.6.2 湖北特别书局的制度创新
    7.7 国资-民资合作模式的腾讯·大楚网项目
        7.7.1 腾讯·大楚网项目的实施过程
        7.7.2 腾讯·大楚网项目的制度创新
8 国资-外资合作模式:《爱篮球》项目
    8.1 实行国资-外资合作的背景:我国报刊出版领域的涉外合作现状
    8.2 《爱篮球》项目的实施过程
    8.3 《爱篮球》项目的制度创新
        8.3.1 借鉴国资-民资合作的商业网站腾讯网·大楚网的运作经验
        8.3.2 产权制度的创新
    8.4 对《爱篮球》项目所体现的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制度创新的评析
        8.4.1 产权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8.4.2 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制度创新的基本依据
        8.4.3 H报业集团涉外合作项目的产权配置
        8.4.4 H报业集团开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制度建设
        8.4.5 开展涉外合作项目制度建设的评估机制
    8.5 H报业集团继续拓展涉外合作项目的原则
        8.5.1 强化涉外合作项目在H报业集团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8.5.2 充分估计并着力规避涉外合作项目制度继续创新的风险
        8.5.3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二次修正)》等法律规定为准绳
        8.5.4 高度重视涉外合作项目的交易成本问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转型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家治理的理论逻辑
    第一节 国家治理的基础理论
        一、国家治理的涵义
        二、国家治理的本质
        三、国家治理的功能
        四、国家治理的目标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与探索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治理的设想与论述
        二、列宁、斯大林关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与探索
    第三节 国家治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一、苏联国家治理的失败与反思
        二、俄罗斯国家治理的教训与总结
        三、欧洲国家治理的经验与借鉴
第二章 从全能到和谐: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演进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全能国家治理
        一、全能国家的概念与内涵
        二、全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
        三、全能国家治理的作用及其局限
    第二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型国家治理
        一、邓小平的全面发展思想与发展型国家的概念及特征
        二、国家治理的现实基础及其挑战
        三、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型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
        四、发展型国家治理的作用及限度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治理
        一、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概念
        二、和谐型国家治理的特征
        三、关于和谐型国家治理的几点思考
第三章 经济治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第一节 全能时期的经济治理
        一、全能国家经济治理的主要特征
        二、全能时期经济治理的历史成就
        三、计划经济体制主要弊端及其局限性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重塑
        一、坚持市场导向的所有制改革
        二、存量改革与公有制经济主体的重塑
        三、增量改革与市场经济的新布局
    第三节 转型中国经济治理的战略选择
        一、加入WTO与积极推动国家转型
        二、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发展
第四章 政治治理:民主与法治的制度构建
    第一节 全能时期的政治治理
        一、全能时期政治治理的主要特征
        二、全能时期政治制度失灵的缘由分析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制度的重构
        一、政府再造与有效政府的善治
        二、依法治国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基层民主是政治治理的有效途径
    第三节 面向以国家制度建设为中心的政治治理
        一、以制度建设为中心是政治治理的根本保障
        二、提高国家能力是政治治理的重要前提
        三、惩治腐败是政治治理的关键举措
第五章 文化治理:科学与理性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全能时期的文化治理
        一、文化对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
        二、全能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文化政治化
    第二节 文化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政治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二、从发展到科学发展的治国理念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节 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创新
        一、国家认同与社会主义的文化重塑
        二、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文化自觉
        三、文化自觉与文化繁荣创新
第六章 社会治理:强国家与强社会的模式塑造
    第一节 全能时期的社会治理
        一、单位组织与单位制度
        二、单位社会视域下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社会的趋离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夯实社会主体与公民社会的培育
        三、社区治理与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
    第三节 走向善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
        一、和谐社会:从效率到公正的价值诉求
        二、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和谐社会建设
结束语:走向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
    一、中国国家治理道路的艰难探索
    二、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主要特征
    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定位与问题
    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论我国企业立法体系:评述、反思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企业法
        (一) 旧国民经济改造阶段的立法
        (二) 建立和巩固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的企业法
    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企业法
        (一) 扩权让利阶段的企业法
        (二) 实行经营责任制阶段的企业法
        (三) 有关利用外资的企业立法
        (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的企业法
第二章 我国企业立法体系评析
    一、我国现行企业立法体系的结构
        (一) 以所有制性质为标准的企业立法
        (二) 以企业组织形式为标准的企业立法
        (三) 企业产业政策立法
    二、对我国企业立法的评析
        (一) 从历史角度对我国企业立法的肯定
        (二) 从现实角度对我国企业立法的反思
    三、我国企业立法体系存在缺陷的原因分析
        (一) 客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
        (二) 所有制对中国企业立法的影响
第三章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立法体系的比较法考察
    一、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立法体系
        (一) 大陆法系国家
        (二) 英美法系国家
    二、中外企业立法比较与启示
        (一) 比较
        (二) 启示
第四章 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重构
    一、重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必要性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二) 现有立法体系难堪重任
    二、重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 企业法律形态的科学划分
        (二) 企业立法体系的基本法律构成
        (三) 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的立法改革思路
        (四) 外商投资企业立法问题
    四、重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具体设想
        (一) 未来企业立法体系的基本构成
        (二) 重构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四、关于入世后国企所有者重构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对中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考察[D]. 胡云莉. 外交学院, 2020(08)
  • [2]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D]. 徐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论承租人视角下中国融资租赁业脱离本源现象[D]. 杨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4]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先进制造业海外并购研究[D]. 高鹏. 辽宁大学, 2019(05)
  • [5]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研究[D]. 向一波. 中国人民大学, 2013(08)
  • [6]挑战与应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政治功能研究[D]. 王冠杰. 吉林大学, 2012(03)
  • [7]国有企业改组的法律问题研究[D]. 王迪. 贵州民族学院, 2011(07)
  • [8]传媒集团经营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 ——H报业集团拓展媒介经营项目的考察[D]. 包东喜.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2)
  • [9]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 陈春常.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7)
  • [10]论我国企业立法体系:评述、反思与重构[D]. 张维. 中国政法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对我国加入WTO后国有企业所有者重组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