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汽车行业并购风景独好(论文文献综述)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吉政办发[2021]36号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长春新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驻吉中直有关部门、单位:《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崔月姣,曾越洋,崔静波[2](2018)在《中国汽车40年 下篇》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很喜欢《南方周末》的刊物定位语:"在这里,读懂中国。"细思之下,这句话用来述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恰到好处。改革开放四十年,汽车工业的每一次起伏无不与时代的走向同频,与中国的发展共振。在这里,你可以握手时代,把脉中国。如果说改革开放前二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还宛若刚
魏星[3](2014)在《中国公司并购中政府干预效应及其职能定位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并购是资本扩张的重要手段和企业迅速成长的基本途径,自19世纪末以来,全世界相继发生了六次公司并购浪潮,对推动世界经济的向前发展有重大意义。跨入21世纪后,我国的并购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无论规模还是数量都屡创新高,并购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助推器。处于经济转轨期的市场体制和政府职能定位决定了政府干预是我国企业并购市场的重要特征。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并购市场的政府干预在动因、方式、效果等方面都有自身的特点。而政府干预的特点又是由我国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职能定位决定的。在新一届政府将政府职能转变作为开局大事,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的背景下,对我国并购市场中政府的行为边界、干预效应和职能定位的研究,已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公司并购和政府干预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比较经济学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中外企业并购和政府干预的发展史,遵循结构主义学派“动因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绩效”的论证框架,对我国政府干预并购的动因、制度背景、行为方式、行为特征和绩效进行全面解析,并在总结并购中政府职能错位的现象和发生机理后提出合理化政策建议。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本文首先整理和介绍了公司并购和政府干预的概念和理论发展,回顾梳理中外的历次公司并购浪潮以及政府干预公司并购的政策行为演变,同时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随后,从多个角度分别总结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政府干预并购的行为动因,通过比较的方式揭示剖析不同制度、社会环境下政府行为的具体动机。通过产业组织理论的介绍明确了政府干预行为的理论基础后,着重分析我国公司并购中政府干预的特殊制度背景和原因,梳理总结我国政府干预并购的阶段性行为方式和四大行为特征。最后阐释了存在国有企业“准并购”和政府行为“诺斯悖论”现象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无法真正实现并购的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原因。大量的理论分析后,有个问题应运而生:实证中政府干预行为究竟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呢?本文选取了2007~2009年期间发生于沪、深股市的110起并购事件作为研究样本,利用DID分析法,选择资产周转率、营业利润率等12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地方政府干预的企业并购绩效在回归结果显着的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托宾Q三个指标上表现均较差,说明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地方政府干预的企业并购绩效均差于非地方政府干预的企业并购绩效。最后,本文总结分析了我国政府在公司并购中发挥正面效应的职能定位和存在的职能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再深入阐析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的发生机理。在明确我国政府合理有效干预公司并购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从市场化主体培育、市场环境建设、社保体系完善、消除歧视、产权保护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朱慈蕴[4](2012)在《中国跨境并购的蓬勃发展与相关法律制度建构》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发生首例跨境并购始,伴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腾飞,中国已从全球并购浪潮的局外人逐渐融入其中,甚至成为主角。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在全球公司并购急剧萎缩之时,"风景这边独好"。不仅在中国,外商投资已从绿地投资为主转为并购投资为主,使中国成为全球并购最为活跃的资本市场,而且中国企业也大举向海外投资并购,如火如荼。伴随着跨境并购的浪潮,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本的合理集中,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上市公司的
彭柯[5](2010)在《外资在华并购及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和会计分析法,对1995-2009年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外资在华并购的历史、特点、方式和发展趋势,并在文章结尾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外资并购,以及外资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按照产业链的分类方法对部分重点行业的并购情况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本文介绍了外资在华并购上市公司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分为直接收购、间接收购和其他方式等,并剖析了外资来华并购的动因,如宏观层面的分享经济成长、获取自然和人力资源,微观层面的整合产业链、分散经营风险等。在实证部分,笔者选取了1995-2009年发生的65起并购案例,采用事件分析法和会计分析法对其进行实证研究,并按照并购时期、并购后股东地位、并购方式和并购国的不同进行分类检验。从实证结果来看,外资并购对上市公司绩效有显着提升。笔者发现,并购公告后股价能持续获得超额收益,且公告前股价波动并不明显,这说明中国资本市场是较为有效的:从财务指标来看,并购前一年经营指标有所恶化,但并购后一年内大幅回升,并在之后两年内趋于稳定,总体而言外资并购对经营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此外通过分类分析,笔者发现并购后股东地位、并购时期对并购绩效有重大影响。并购后外资居于控股地位时,其股价的上涨和财务指标的改善最为明显,并显着优于参股并购;政策鼓励时期(如2003-2005年)的外资并购绩效要显着优于其他时期,资本市场对政策的敏感度也要高于公司实际经营业绩。不过,并购方式和并购国的不同对绩效影响不甚显着。根据外资并购的历史进程和实证结果,本文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判断,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笔者认为未来外资将越来越多的采用间接并购的方式,对我国行业内龙头公司进行收购,且并购领域将不断拓宽。笔者同时建议政府应当在公司治理、市场培育和产业政策引导三个层面进行改革,既要为外资并购提供一个公平有效的市场,也要对外资并购进行引导,使其能为促进我国产业升级,改善国民生活水平贡献一份力。
柳旭辰[6](2009)在《上汽集团发展战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车行业在中国保持高速增长,属于规模经济显着的行业。然而,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实体经济增速大幅下滑。汽车作为典型的可选消费品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及购买信心。本次全球经济危机对消费信心的影响将持续较长时间。如何在发展和竞争中脱颖而出,是每个企业关注的问题。本文按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职能层战略的层次展开。依托数据,分析汽车产业环境和竞争对手情况,从而揭示上汽集团各层面战略的本质。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是从设计、制造到销售、服务的整个增值过程能力的竞争。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灵活执行战略方针。通过产业优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做大做强的同时,注意全球协同,最大限度地发挥集团资源优势。
徐光超[7](2009)在《从内部控制论角度看企业收购兼并的整合》文中研究说明刚结束的两会传来温家宝总理铿锵有力的声音,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发展壮大,并购重组是非常必要和经济可行的。但是企业并购重组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它所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是变革和调整的一种驱动力,同时也是对管理的一种要求和挑战。我国企业并购的主题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不仅与我国并购历史时间短、经验少有关。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并购案件中真正成功的还不到10%,造成成功率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除去政府干涉过多、证券市场不完善、并购法规尚未健全等因素外,对并购后整合管理不够重视是一个主要方面。笔者身处的汽车行业今年也正是国务院报告中要进行并购整合的重点行业之一,通过对本行业几个典型并购案例的研究,笔者发现并购是大势所趋,整合更是十分必然。围绕着并购整合,以内部控制理论为工具,笔者对收购兼并的整合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希图对我国企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按照这个思路,本文大体分为四章,第一章是阐述关于企业兼并收购及整合的概念和内涵;第二章是对中国企业兼并收购的风险进行分析;第三章是以两个汽车业收购兼并的典型案例为例,回顾总结我国企业收购兼并的历史和现状;第四章介绍内部控制理论,并以此为角度,分析收购兼并整合的难点;从内部控制论角度看如何进行并购整合,提出一些对策。
付强[8](2006)在《我国汽车产业应对跨国并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研究目是探索如何应对外资在我国汽车产业的跨国并购。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作者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法,界定了汽车产业的地位、跨国并购概念、跨国并购的动因理论,对我国汽车产业结构、汽车产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探索了外资在我国汽车产业并购的动因。从国内外汽车产业并购研究来看,往往只注重对并购趋势和并购后的整合进行研究,而对并购产生的动因和效应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正是基于这一需要,在对西方企业并购理论界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对外资在我国汽车产业跨国并购的动因进行深入研究,对并购过程中产生的效应及相应对策进行了全面分析。 本文的研究成果是:近年来,由于世界汽车工业出现停滞局面,产能严重过剩,传统市场日趋饱和,国际汽车巨头纷纷把目光瞄向拥有广泛市场和经济发展比较快的中国,外资在我国汽车产业跨国并购趋势日益加强,几乎所有的世界着名汽车集团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生产企业,中国汽车企业利用外资额的迅速增长,表明近年来国际汽车资本对中国汽车企业并购速度加快,外资并购对我国的汽车产业发展可以说是利弊并存。外资之所以选择在我国汽车产业进行跨国并购,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充裕且高质量的生产要素供给、不断成长且规模较大的汽车市场需求、外商投资政策的松动等环境因素;另一方面,是出于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规避行业壁垒、购买低价资产等动因。作者的创造性成果是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汽车产业组织进行深入研究;使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汽车产业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大量实证案例总结外资并购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系统分析外资在我国汽车产业并购的动因、模式及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通过外资在我国汽车产业跨国并购的动因、效应和障碍分析,指出了一方面外资并购将国外优质资本引入国内资本市场能有效盘活国有资本,改善国有汽车企业治理结构,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产业集中度,改变了我国汽车产品结构,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外资并购也给我国汽车产业带来了如国有资产流失、汽车产业的民族资本发展受到限制和我国汽车产业有形成垄断倾向等一些负面影响,并针对这些负面效应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杨轶[9](2005)在《中国汽车工业外资并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的推动下,伴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中国的外资突破了以合资或独资为主的经营模式,逐步开展并购行为并产生新的研究热点。中国汽车工业在长期合资后已暴露出诸多弊端,如何利用外资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基于目前中国经济及汽车工业的现状,提出了对汽车工业进行外资并购研究的现实意义,并在总结国内外汽车行业外资并购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针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比较分析了我国利用外资的两种主要形式,指出了外资并购将逐渐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主要方式。第三章,从整体分析、内部结构、并购主体以及并购模式四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外资并购现状,揭示了我国汽车工业外资并购的特性;第四章,主要从中国政府、目标企业和并购方三个角度,分析探讨了我国汽车工业发生外资并购的具体原因。第五章,着重分析了外资并购可能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提出了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合理引导外资对汽车业的并购。最后,对全文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汽车行业外资并购是不可逆的潮流,政府要完善法规,通过政策引导外资并购的目标企业和进入领域,避免由并购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等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的现象,保证汽车工业良性的健康发展。
张谷良,张雪松[10](2004)在《中国汽车行业并购风景独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汽车产业过渡保护期的缩短,以及行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汽车行业将难以避免“你死我活”的残酷局面,并购重组将是厮杀中的一柄利剑
二、中国汽车行业并购风景独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汽车行业并购风景独好(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形势 |
一、发展基础 |
二、发展形势 |
第二章总体要求 |
一、指导思想 |
二、基本原则 |
三、主要目标 |
第三章发展重点 |
一、汽车产业 |
二、食品产业 |
三、石化产业 |
四、装备产业 |
五、医药产业 |
六、冶金建材产业 |
七、光电信息产业 |
八、轻工纺织产业 |
九、能源产业 |
第四章主要措施 |
一、完善优化创新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
二、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全产业链水平 |
三、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
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
五、推行绿色制造,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
六、加快产业集聚,推动集群化发展 |
七、深化开放合作,加快融入双循环 |
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估 |
一、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
二、规划的资源承载力分析 |
三、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四、综合结论 |
第六章组织保障 |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 |
二、完善政策支持,优化要素配置 |
三、强化安全管理,提升本质安全 |
四、开展监督检查,加大宣传引导 |
(3)中国公司并购中政府干预效应及其职能定位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目标和方法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四节 研究特色与贡献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国内外政府干预与公司并购绩效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国内外公司并购中政府职能定位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章 公司并购:概念、理论基础和历史回顾 |
第一节 公司并购的涵义及特征 |
第二节 公司并购的类型和方式 |
第三节 全球并购浪潮的历史回顾 |
第四节 我国企业并购的历史回顾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干预:概念、理论发展和实践线索 |
第一节 政府干预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政府干预的理论发展 |
第三节 政府干预失灵与规制放松 |
第四节 西方国家公司并购与政府干预的历史回顾与比较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司并购中政府干预的动因分析 |
第一节 发达国家政府干预并购的动因 |
第二节 中国政府干预并购的动因 |
第六章 我国公司并购中政府干预的行为分析 |
第一节 政府干预并购行为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中国政府干预并购行为的制度背景 |
第三节 中国政府干预并购的阶段性行为方式 |
第四节 中国政府干预并购的行为特征 |
第五节 中国政府干预并购的行为绩效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政府干预对我国公司并购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研究内容、研究假设、数据与样本的选取 |
第二节 双重差分法模型分析 |
第三节 实证结论分析 |
第八章 政府在我国公司并购中的职能定位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我国政府在并购中的职能定位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我国政府在公司并购中的职能错位的发生机理 |
第三节 我国政府合理有效干预公司并购的政策建议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5)外资在华并购及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4 本文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外资并购的概念和理论 |
2.1 并购的基本概念 |
2.2 并购的相关理论 |
2.3 并购的发展历史 |
第三章 外资并购在华发展和现状 |
3.1 外资在华并购的历史 |
3.2 外资并购我国上市公司的方式 |
3.3 外资在华并购的动因分析 |
3.4 外资在华并购现状 |
第四章 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绩效分析 |
4.1 相关研究和分析介绍 |
4.2 资料来源及样本选取 |
4.3 实证分析 |
4.4 并购绩效实证分析结论 |
第五章 外资并购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建议 |
5.1 外资并购的趋势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 |
(6)上汽集团发展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汽车产业及上汽集团介绍 |
1.1 全球汽车产业现状 |
1.1.1 全球整车市场 |
1.1.2 全球汽配市场 |
1.2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 |
1.2.1 国内整车市场 |
1.2.2 国内零部件市场 |
1.3 上汽集团地位及业务简介 |
第二章 上汽集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 战略环境分析 |
2.1.1 PIE 模型 |
2.1.2 PEST 分析 |
2.1.2.1 政治环境 |
2.1.2.2 经济环境 |
2.1.2.3 社会文化环境 |
2.1.2.4 技术环境 |
2.1.3 产业所处生命周期 |
2.1.4 行业成长性量化分析 |
2.1.5 行业盈利水平 |
2.1.6 市场容量预测 |
2.1.7 汽车需求收入弹性 |
2.1.8 需求分析 |
2.2 竞争环境分析 |
2.2.1 竞争环境 |
2.3 竞争对手分析 |
2.4 外部关键因素评价矩阵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上汽集团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3.1 财务分析 |
3.1.1 主要会计数据及财务指标 |
3.1.2 资产规模与资产状况分析 |
3.1.3 盈利水平分析 |
3.1.4 成长性分析 |
3.1.5 风险分析 |
3.2 价值链分析 |
3.2.1 基本活动 |
3.2.2 支持活动 |
3.3 内部关键因素评价矩阵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上汽集团公司层战略 |
4.1 经营业务决策 |
4.2 战略匹配 |
4.3 定量化战略计划矩阵分析 |
4.4 战略预算与最终决策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上汽集团业务层战略 |
5.1 竞争战略决策 |
5.1.1 商业模式 |
5.1.2 竞争战略分析框架 |
5.1.3 业务价值 |
5.1.4 竞争战略决策四维表 |
5.1.5 上汽集团竞争战略决策 |
5.2 创新战略 |
5.3 小结 |
第六章 上汽集团职能层战略 |
6.1 投融资战略 |
6.2 生产与研发战略 |
6.2.1 生产战略 |
6.2.2 研发战略 |
6.3 营销战略 |
6.3.1 营销战略分析 |
6.3.1.1 市场细分 |
6.3.1.2 目标市场选择 |
6.3.1.3 市场定位 |
6.3.2 营销整合 |
6.3.2.1 产品策略 |
6.3.2.2 定价策略 |
6.3.2.3 渠道策略 |
6.3.2.4 促销策略 |
6.4 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战略 |
6.4.1 组织设计战略 |
6.4.2 人力资源战略 |
6.5 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资产负债表 |
附录2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利润表 |
附录3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现金流量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从内部控制论角度看企业收购兼并的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关于企业兼并收购及整合的概念和内涵 |
1.1 兼并收购的概念与类型 |
1.1.1 兼并收购的概念 |
1.1.2 兼并收购的主要类型 |
1.2 兼并收购的动因分析 |
1.2.1 追求协同效应 |
1.2.2 谋求企业战略发展 |
1.2.3 融资的需求 |
1.2.4 管理层利益驱动 |
1.2.5 以并购换取竞争时间优势 |
1.2.6 收购专门资产 |
1.3 企业并购整合的含义及步骤 |
1.3.1 并购整合的含义 |
1.3.2 企业并购后整合的必要性 |
1.3.3 企业整合的步骤 |
2、中国企业兼并收购的风险分析 |
2.1 中国企业并购决策面临的风险 |
2.1.1 体制风险 |
2.1.2 财务风险 |
2.1.3 信息不对称风险 |
2.1.4 反并购风险 |
2.1.5 整合风险 |
2.2 使并购见成效的经验总结 |
3、我国企业收购兼并的历史和现状 |
3.1 我国汽车行业两个典型收购兼并的实例 |
3.1.1 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 |
3.1.2 上汽收购南汽 |
3.2 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历史及现状 |
3.2.1 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历史发展 |
3.2.2 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的现状和不足探究 |
4、从内部控制论角度看如何进行并购整合 |
4.1 内部控制论概述 |
4.1.1 内部控制论的定义 |
4.1.2 内部控制论发展的五个阶段 |
4.1.3 内部控制的基本体系 |
4.1.4 内部控制的基本方式 |
4.2 从内部控制论角度看并购整合的难点 |
4.2.1 如何把握授权的度 |
4.2.2 如何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 |
4.2.3 如何提升规范控制程度 |
4.2.4 如何提高控制人员的熟练程度 |
4.3 从内部控制论角度看如何进行并购整合 |
4.3.1 企业并购整合的原则 |
4.3.2 企业并购整合的目标 |
4.3.3 进行并购整合的三个方面 |
4.3.4 进行并购整合的方法和对策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我国汽车产业应对跨国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结构框架 |
1.3 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跨国并购概述 |
2.1 跨国并购的界定 |
2.2 跨国并购的类型 |
2.3 跨国并购的动因理论分析 |
第三章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
3.1 汽车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
3.2 中国汽车产业组织分析 |
3.3 中国汽车产业环境分析 |
第四章 外资在我国汽车产业跨国并购的行为研究 |
4.1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历程 |
4.2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并购的发展现状 |
4.3 外资在我国汽车产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
4.4 外资在我国汽车产业并购的模式分析 |
4.5 外资在我国汽车产业并购的发展趋势 |
第五章 外资并购对我国汽车产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
5.1 外资并购我国汽车产业的正面效应分析 |
5.2 外资并购我国汽车产业的负面效应分析 |
第六章 我国汽车产业应对外资并购的对策研究 |
6.1 我国汽车产业应对外资并购的对策研究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中国汽车工业外资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实证研究现状 |
1.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及现状特点分析 |
2.1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
2.1.1 发展模式历程 |
2.1.2 发展规模历程 |
2.2 中国汽车工业现状特点概述 |
2.2.1 总体规模分析 |
2.2.2 中国汽车工业的SWOT分析 |
2.2.3 建立战略联盟 |
2.3 中国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分析 |
2.3.1 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 |
2.3.2 合资合作形式分析 |
2.3.3 利用外资的两种形式比较 |
2.4 中国汽车工业外资并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2.4.1 外资并购的必要性分析 |
2.4.2 外资并购的可行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汽车工业外资并购的现状分析 |
3.1 外资并购含义的界定 |
3.1.1 外资含义的界定 |
3.1.2 并购含义的界定 |
3.1.3 外资并购含义的界定 |
3.2 中国汽车工业外资并购现状 |
3.2.1 外资并购现状的整体分析 |
3.2.2 外资并购的内部结构分析 |
3.2.3 外资并购的主体分析 |
3.2.4 外资并购的模式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汽车工业外资并购的原因分析 |
4.1 中方并购的动机分析 |
4.1.1 政府促进并购的动机分析 |
4.1.2 中方目标企业的动机分析 |
4.1.3 本节小结 |
4.2 并购方的动机分析 |
4.3 中外双方并购动机的冲突性分析 |
4.3.1 经济主权冲突 |
4.3.2 价值链冲突 |
4.3.3 市场结构冲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汽车工业外资并购的影响及政策研究 |
5.1 外资并购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
5.1.1 积极层面的影响 |
5.1.2 消极层面的影响 |
5.2 政策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清单 |
四、中国汽车行业并购风景独好(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吉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2)
- [2]中国汽车40年 下篇[J]. 崔月姣,曾越洋,崔静波. 中国机械(汽车世界), 2018(07)
- [3]中国公司并购中政府干预效应及其职能定位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例[D]. 魏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4]中国跨境并购的蓬勃发展与相关法律制度建构[J]. 朱慈蕴. 商事法论集, 2012(01)
- [5]外资在华并购及绩效研究[D]. 彭柯. 复旦大学, 2010(03)
- [6]上汽集团发展战略分析[D]. 柳旭辰. 上海交通大学, 2009(S2)
- [7]从内部控制论角度看企业收购兼并的整合[D]. 徐光超. 复旦大学, 2009(12)
- [8]我国汽车产业应对跨国并购研究[D]. 付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08)
- [9]中国汽车工业外资并购研究[D]. 杨轶. 东南大学, 2005(02)
- [10]中国汽车行业并购风景独好[J]. 张谷良,张雪松. 新财经,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