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与心电图改变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利萍[1](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e Winter心电现象临床资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De Winter(DW)心电现象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心电图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及预后,为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9月恩施州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患者共90例,将其分为DW心电现象组(n=30)和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60)。对比研究DW心电现象组(DW组)和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对照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心功能分级、心电图演变特征、心脏超声心动图指标、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预后。结果:(1)6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30例患者符合DW心电现象,占急性心肌梗死的4.5%;(2)本组资料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W组患者年龄更小(56.03±11.51vs.61.70±9.44岁,P=0.015),其中男性24例(80%),女性6例(20%),50-69岁年龄段患者共20例(67%);(3)DW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发病至就诊时间早于对照组,心率、MYO、CTn T、NT-pro BNP、WBC、NEUT、AST低于对照组,TC、TG、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W心电现象患者发病至首次心电图记录时间为143.6(23-326)分钟,平均心率为70(44-105)次/分,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基本正常;(5)部分DW心电现象患者心电图可动态演变,其中有6例(20%)患者的心电图演变为STEMI心电图表现,平均演变时间为96.67(34-185)分钟;(6)冠脉情况:DW组患者单支血管病变有21例(70%),其中LAD近端病变13例,中段病变2例,LCX病变5例,钝缘支病变1例。两支血管病变6例(20%),其中LAD+RCA 1例,罪犯血管为LAD;LAD+对角支1例,罪犯血管为对角支;LAD+LCX 1例,罪犯血管为LAD;LCX+对角支2例,罪犯血管为对角支;RCA+LCX 1例,罪犯血管为RCA。三支病变血管(LAD+LCX+RCA)2例,罪犯血管为LCX、LAD各1例;其中1例患者冠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狭窄,术中考虑冠脉痉挛。DW组侧枝循环形成率低于对照组(10%vs 16.7%,P=0.596);(7)DW组患者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低于对照组(10%vs 28.3%,P=0.049);(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OR=0.389,95%CI:0.201-0.753)、MYO(OR=0.991,95%CI:0.984-0.997)、CTn T(OR=0.998,95%CI:0.997-1.000)、NEUT(OR=1.142,95%CI:1.028-1.268)、TC(OR=4.591,95%CI:1.823-11.559)、TG(OR=11.914,95%CI:2.590-54.804)、发病至就诊时间(OR=0.841,95%CI:0.207-0.784)与DW心电现象相关(P<0.05)。结论:(1)DW心电现象占AMI的4.5%,其中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较对照组小,主要集中在50-69岁,且多伴高脂血症;(2)DW心电现象主要在发病后2小时左右出现,部分DW心电现象患者的心电图可演变为STEMI心电图表现,平均演变时间为1.5小时;(3)DW心电现象的罪犯血管主要为前降支近中段单支血管病变,也可出现在回旋支、分支病变及多支病变;冠脉痉挛也可观察到DW心电现象。DW心电现象患者侧枝循环发生率较低;(4)早期对DW心电现象进行干预,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冠脉血管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心梗后生活质量;(5)MYO、CTn T、WBC、NEUT、TC、TG、发病至就诊时间与AMI患者DW心电现象发生相关。
苏世来[2](2020)在《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急症,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变化,这种不稳定性易引起部分易损的斑块发生破裂或侵蚀,进而在一些条件的诱导下突发破裂而导致凝血系统激活,最终导致冠脉血供中断。目前国际上临床指南指出,应该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而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疗效显着,而且再通率较高。但是临床发现,有部分ACS患者即使实施PCI进行阻塞血管再通,患者术后短期内仍会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操作简便而且准确度较高的指标对高危的ACS患者进行预测与诊断,以降低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概率。目前已有大量试验发现许多生物标记物可用于ACS患者PCI后MACE发生的预测,然而这些生物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ACS患者的局部心肌坏死会引起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明显增强,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来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的状况。所以,本研究将PCI术和HRV指标相结合,探讨ACS患者经PCI术后,HRV指标在短期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与价值,为临床更好预测、诊断以及治疗高风险的ACS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接受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PCI术的ACS患者95例,PCI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CAG结果计算每个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及定期随访三个月内记录的临床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1)无事件组(62例):术后3个月内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患者;(2)试验组(33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过MACE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对两组患者PCI术后72 h内进行1次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通过比较试验组和无事件组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N intervals,SDNN)、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N intervals,SDANN)、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ms数占总数的百分比(The propotion derived by dividing NN50 by the total number of NN intervals,p NN50)、极低频功率(Very low frequency,VLF)、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等HRV指标中的主要参数。分析所有患者HRV指标与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RV主要指标对ACS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MACE发生的预测意义。结果:⑴.试验组的SDNN、SDANN及LF明显高于无事件组(P<0.05),而试验组的p NN50和HF则明显低于无事件组(P<0.05),试验组和无事件组的VLF无显着性差异(P>0.05)。⑵.所有入组的ACS患者HRV主要参数SDNN、SDANN、p NN50、HF、VLF及LF均与冠脉Gensini积分没有相关性(P>0.05)。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ANN、LF均为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随访3个月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CS患者HRV的主要指标SDNN、SDANN、PNN50、VLF、LF及HF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2.ACS患者PCI术后HRV的主要参数SDANN及LF可作为术后短期预后预测的有效指标,能够反映术后短期预后结局。
居宇静[3](2020)在《碎裂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罪犯血管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因为冠状动脉内的血流急剧减少或者中断,从而造成的心肌持续性缺血缺氧坏死,是一种死亡率极高及预后较差的心血管疾病,其首要治疗措施是开通罪犯血管。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fQRS)是一种与心肌缺血及心肌瘢痕密切相关的心电图特征性表现。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出现fQRS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以及是否可依据fQRS出现的导联位置来定位罪犯血管。方法:共纳入3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28-96岁,平均年龄为(62.00±17.50)岁。入院时行标准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根据入院心电图是否存在fQRS分为两组:fQRS组174例,无fQRS组191例,记录fQRS组出现fQRS的心电图导联位置。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这些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明确罪犯血管并计算Gensini积分。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Gensini积分、严重狭窄的冠脉数目等情况,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心电图出现fQRS波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同时研究不同位置导联出现fQRS的罪犯血管分布,以明确是否可依据fQRS出现导联位置来定位罪犯血管。结果:1、fQRS组174例,无fQRS组191例,两组的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QRS组的Gensini积分为47(32,68),无fQRS组的Gensini积分为38(24,57),两组间的Gensini积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记录各患者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中狭窄>70%的支数,其中,fQRS组中单支冠脉狭窄>70%的有109例,双支冠脉狭窄>70%的有41例,三支冠脉狭窄>70%的有24例;无fQRS组中单支冠脉狭窄>70%的有139例,双支冠脉狭窄>70%的有39例,三支冠脉狭窄>70%的有12例。两组间双支冠脉狭窄>70%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49),fQRS组中单支冠脉狭窄>70%所占比例少于无fQRS组(p=0.03),三支冠脉狭窄>70%所占比例大于无fQRS组(p=0.02)。3、将Gensini评分按三分位数分为低分值组(≤32)、中分值组(32-54)和高分值组(≥54),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研究有无fQRS、单支或多支冠脉狭窄>70%、性别、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对产生不同分值的Gensini积分的影响,结果显示fQRS(OR=1.58,95%CI 1.07-2.32,p=0.02)和多支冠脉狭窄>70%(OR=2.33,95%CI 1.53-3.53,p<0.001)是预测高 Gensini 积分的独立预测因素。4、fQRS组中包括下壁fQRS 131例、前壁fQRS 24例、侧壁fQRS 6例、下壁+前壁fQRS 8例、下壁+侧壁fQRS 3例、下壁+前壁+侧壁fQRS 2例;下壁导联中fQRS的出现率显着高于前壁(p<0.001),也显着高于侧壁(p<0.001)。5、根据冠脉造影明确的罪犯血管结果显示,下壁fQRS组(n=131)中包括左前降支80例、左回旋支21例和右冠30例;前壁fQRS组(n=24)中包括左前降支14例、左回旋支4例和右冠6例;侧壁fQRS组(n=6)中包括左前降支2例、左回旋支2例和右冠2例;下壁fQRS组、前壁fQRS组和侧壁fQRS组三组间罪犯血管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61)。结论:1、入院心电图出现fQRS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Gensini积分显着高于无fQRS的患者,且fQRS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Gensini积分的独立预测因素,fQRS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2、fQRS多出现于心电图的下壁导联,fQRS分布导联位置与冠状动脉造影确认的罪犯血管缺乏一致性,故不能根据出现fQRS的心电图导联位置判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罪犯血管。
李朔朔[4](2019)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型预测标志物及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与之相对应的慢性疲劳应激人群也逐日增加,长期的应激状态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甚至心跳呼吸骤停的事件屡见不鲜。目前,急性冠脉综合(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征死亡率已高达80人/10万,占死亡原因的42%,占据首位,而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最主要和最常见的病因,约占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的50%,在年龄≥50岁的患者中,更是可高达80%,早期的CPR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4-5min内得到及时有效的CPR,其抢救成功率可达50%,每延长1min,死亡率增加3%。因此及早的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对降低其死亡率意义重大。荟萃研究发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预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肌钙蛋白T、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由于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参与机体内较多的反应过程,特异性较差,敏感性较差,而且肌钙蛋白T对应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疾病时特异性较差,因此寻找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型生物学标志物是临床专家及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应激生物学标志物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研究旨在探索应激生物学标志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判价值及不良预后的预警价值。急性冠脉综合征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发病率高,而且其误诊率也不容忽视,据统计,心肌梗死的误诊率在3%~5%。这主要是因为ACS与其他胸痛症状的疾病如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及化验结果极其相似,利用无创检查无法及时有效的判别,这也是导致两者死亡率增加的一大因素。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建立的决策支持模型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本研究选取主动脉夹层作为二分类模型的鉴别选项。据报道,主动脉夹层的年发病率为25-30/100万,48h内病死率可达50%,其误诊死亡率>90%,其确诊目前仍依赖于CT和MRI的主动脉血管成像或经食道心脏彩超等有创手段。但由于其检测费用高、不方便、高风险导致其误诊死亡率居高不下。本研究期待利用大数据的手段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预警预判模型,为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及其引发的心跳呼吸骤停提供决策支持。方法(1)收集2016年9月10日-2016年10月10日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入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0例(ACS病例组),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例(ACS对照组)。对其进行一般资料、临床检验信息的回顾性分析和应激指标检测,以期寻找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有预测价值的应激标志物。(2)收集2017年10月-2018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急诊入院的心跳骤停患者5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人50例。对其进行一般资料、临床检验信息的回顾性分析和应激指标检测,以期寻找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有预测价值的应激标志物。(3)筛选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2012年1月1日-2016年10月10日确诊为ACS的患者信息112151人,经过3次数据的清洗,选取确诊为ACS年龄18-45岁的青年患者279例,急性主动脉夹250例,经过数据标注、缺失值补充、特征值选定,利用logistic回归、SVM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两分类预测预警模型。结果(1)ACS 病例组血浆 GDF-15(21.94±14.23vs7.059±5.53,p=0.007)、儿茶酚胺(46592.15±30931.27vs5507.14±2083.28,p<0.001)、HSP-70(369.56±300.44vs107.76±54.23,p<0.00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GDF-15 血浆水平血管狭窄 Gensin 积分>40 分组较<20 分组明显升高(324.27±198.81vs77.43±699.22,p=0.035),血管狭窄>40 分组血浆儿茶酚胺水平较<20分组明显升高(18.71±7.32vs18.6±46.1,p=0.017),多支血管病变组较双支血管病变组GDF-15水平P明显升高(618.40±434.42 vs 292.07±219.65,p=0.033)。(2)①显示心跳呼吸骤停病例组相比较对照组血浆的HSP-70(74.44±105.11,p=0.037)、GDF-15(547.24±801.6)水平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促甲状腺素(2.37±2.17VS 2.056±0.92,p=0.360)、神经肽-Y(82.92±72.79VS 72.93±23.27,p=0.605)、HSP-70(87.82±136.95 VS 55.97±13.82,p=-1.059)、糖皮质激素(12.76±20.35 VS 9.365±13.22,0.669)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②心源性猝死组血浆促甲状腺素(2.37±2.17VS 2.056±0.92,p=0.360)、神经肽-Y(82.92±72.79 VS 72.93±23.27,p=0.605)、HSP-70(87.82±136.95 VS 55.97±13.82,p=-1.059)、糖皮质激素(12.76±20.35 VS 9.365±13.22,0.669)、GDF-15(564.37±851.76 vs 504.29±726.49)较非心源性猝死组均无统计学差异。(3)利用logistic回归、SVM方法和随机森林方法建立了急性冠脉综合征预测预警模型。建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预警预测模型精确度分别为0.869(6.42e-04)、0.867(1.06e-03)、0.907(1.36e-03)。结论(1)ACS组患者应激指标GDF-15、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HSP-70明显增高,三者可以作为ACS的新型预测生物标志物,且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2)HSP-70、GDF-15可作ACS致心跳呼吸骤停的预测应激标志物,糖皮质激素、促甲状腺素、神经肽-Y不能作为ACS猝死的预测指标。(3)急性冠脉综合征预测二分类模型可作为辅助决策手段应用于临床。
张卫青[5](2019)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心血管疾病是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疾病为最常见类型。近年来,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在急性冠脉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所占比例呈升高趋势,其病情凶险,心电图改变不典型,预后较差,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心电图与冠脉病变(coronal lesions,CL)的关系,及时、准确的评估冠脉血管情况,对于合理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比分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与冠脉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的关系,明确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ECG)与冠脉病变(CL)情况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6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18导联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于发病12h内或1012d内行冠脉造影。记录其性别、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脂异常病史等一般情况,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记录单支、双支或三支及以上血管数目及梗死相关动脉情况。测量心电图QRS时限、分析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统计心电图ST段下移的导联数及心电图T波倒置程度及导联,比对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根据冠脉造影病变血管部位分布、罪犯血管狭窄程度、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及导联数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心电图QRS时限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的关系、心电图T波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5个方面进行观察。结果左回旋支(LCX)62例,占23.50%;前降支(LAD)118例,占44.70%;右冠状动脉(RCA)76例,占28.80%;左主干(LM)8例,占3.0%。NSTEMI患者中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80例,重度狭窄106例,完全闭塞72例。QRS≥100ms组患者其三支及以上病变数目多于QRS<100ms组(P<0.05)。ST段下移≥1mm组冠脉造影三支及以上的病变数目多于ST段下移<1mm组(P<0.05),导联数<6个组冠脉造影三支及以上的病变数目少于导联数≥6个组(P<0.05)。无T波倒置组、T波倒置<2mm组和T波倒置≥2mm三组间冠脉血管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MI患者心电图QRS≥100ms、ST段下移≥1mm、导联数≥6个提示存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以三支及以上血管病变较多见;NSTEMI罪犯血管闭塞以LAD多见,重度狭窄多见;心电图T波倒置对患者的冠脉病变评价无统计学意义。
刘娜[6](2019)在《左主干病变致急性冠脉综合征体表心电图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本研究,发现左主干病变致急性冠脉综合征体表心电图的预警信息,进行总结分析,以便大幅提高首诊医师对左主干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左主干疾病患者的临床病死率。方法:搜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沧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就诊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左主干病变或左主干等同病变的患者共232例。进行回顾分析。记录入选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通过总结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症状发作时体表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根据心电图结果,分为“aVR导联ST段抬高≥0.05mv联合≥5个导联ST段压低”(即“5+1”现象)阳性组和阴性组,再根据ST段位移绝对值总和(ΣST)的程度,分为A组(ΣST≤12mm)、B组(13mm≤ΣST<18mm)、C组(ΣST≥18mm)。并与相应患者入院一周之内所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相对比,从而总结出对左主干病变有诊断价值的体表心电图预警指标。结果:“5+1现象”阳性组有140例,阴性组有92例,对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可见两组之间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1现象”阳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的单纯左主干病变、左主干合并单支血管病变、左主干合并双支血管病变、左主干合并三支血管病变以及左主干等同病变的重度狭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ST段位移绝对值总和(ΣST)的程度,根据位移程度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47例(平均ΣST=6.42±2.16 mm),B组105例(平均ΣST=15.85±2.63 mm),C组80例(平均ΣST=22.71±3.06 mm)。三组之间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的单纯左主干病变、左主干合并单支血管病变、左主干合并双支血管病变、左主干合并三支血管病变以及左主干等同病变的重度狭窄比例均明显高于A、B两组,B组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的左主干合并单支血管病变、左主干合并双支血管病变、左主干合并三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等同病变的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伴有≥5个导联ST段压低的体表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可作为左主干病变的重要预警信息。同时,ST段位移绝对值总和(∑ST)≥18mm可高度提示左主干病变。临床医师可根据体表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对左主干病变进行早发现、早治疗,从而降低临床病死率。
高晨阳[7](2014)在《回旋支各节段闭塞与体表心电图特点》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回旋支闭塞中不同节段,不同优势型,多支病变对心电图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生MACE事件的LCX急性闭塞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不同年龄段LCX发生急性闭塞的病变特点。方法:本研究共入选246例发生急性LCX闭塞的患者(其中男187人,女59人),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患者通过冠脉优势型、单支、多支、合并LAD、RCA分组,结合年龄、性别及相关危险因素,对比分析心电图改变与冠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回旋支闭塞心电图变化受不同冠脉优势型影响,II、III、aVF、V7-V9导联ST段抬高常见于左优势型的LCX闭塞。V1-V3导联ST段压低常见于均衡型的LCX闭塞,I、aVL导联ST抬高在各优势型中无特异性。在单支LCX闭塞中, V1-V3导联ST段压低常见于近段闭塞,II、III、aVF导联ST段抬高常见于远段闭塞, V7-V9导联ST段抬高与I、aVL导联ST段抬高在各节段在闭塞的心电图中无特异性。合并多支病变时LCX心电图变化与单纯LCX闭塞存在差异,在LCX近段闭塞中,合并多支病变的患者更易出现V7-V9导联ST段抬高,单支病变者心电图易出现V1-V3导联ST段压低,在LCX中段闭塞的患者中,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的心电图改变大致相同。在LCX远段闭塞的患者中,多支病变患者出现V1-V3导联ST段压低可能性较大。OM闭塞在单支及合并多支病变时的心电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在合并LAD或RCA病变的LCX闭塞患者中,心电图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心电图对诊断梗死相关动脉为回旋支的急性心肌梗死有重要的预测价值,结合病史及相关一般资料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
韩旭[8](2008)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首次应用国内最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为基础,研究冠心病(CHD)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分布,探究CHD发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为CHD临床及流行病学研究打下基础。2.探究ApoE基因多态性与CHD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HD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3.观察Apo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中医证型和血脂治疗效应的影响,阐述通心络胶囊治疗CHD的作用机制。4.通过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模型组小鼠血脂、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内皮素(ET)、循环内皮细胞(CEC)、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等指标的干预变化,探究其与CHD ApoE基因多态性的相关度并试析其机理。方法:1.将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集的11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同证型CHD患者(全部来源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老年科门诊及住院患者)设立为试验组,另设立123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均来自江苏省中医院体检中心)。通过采集血标本,Promega公司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进行模板DNA的提取,PCR扩增后进行基因测序。将测序结果用DNA sequencing analysis 5.1自动分析原始测序数据,获得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将样品序列用DNA star seqman与标准序列进行比对,观察样本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改变,将正常对照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同时将CHD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及其ApoE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相联系,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2.将临床收集的118例CHD患者随机设立为通心络胶囊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通过采集血标本,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同时记录并分析比较ApoE基因多态性和CHD的不同中医证型对中药通心络干预反应的差异及疗效。3.将40只ApoE(-/-)小鼠作为实验组,建立高脂血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通心络胶囊高、中、低剂量组5组,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及不同剂量的通心络胶囊进行干预,另选8只同系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对TC、TG、HDL-C、LDL-C等指标变化,模型组小鼠心肌、冠状动脉斑块、主动脉斑块病理组织学变化及血清TXB2、6-Keto-PGF1α、ET、CEC、MMP1、MMP9和TIMP-1水平的观察、比较,分析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和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作用及机理。4.描述性统计分析,定性指标以频数表,百分率或构成比描述;定量指标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组对比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CMHx2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方差不齐时选用Satterthwaite方法进行校正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假设检验统一使用双侧检验,给出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以上统计分析均用SA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118例CHD患者共检出E2/2、E3/3、E4/4三种纯合子和E2/3、E2/4、E3/4三种杂合子,且ApoE基因表型以E3/3纯合子占大多数,E2/2纯合子最低;CHD组携带的E2/4、E3/4、E4/4三种基因型频率较对照组有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4,P<0.05);而E3/3基因型其频率较对照组则有减少的趋势,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6.8743,P<0.01)。123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以ε3最高,占到74.39%。通过比较,CHD组ε3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9.2898,P<0.05),而ε4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X2=13.927,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2.118例入选的CHD患者,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共分为以下6型:寒凝心脉证13例(占总例数的11.02%,以下同),痰浊闭阻证29例(24.58%),心血瘀阻证33例(27.96%),心肾阴虚证11例(9.32%),气阴两虚证27例(22.88%),阳气虚衰证5例(4.24%)。3.118例入选的CH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检出的基因表型比例不一,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5例E2/2基因表型中仅见2例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各1例;16例E2/3基因表型中以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为主,占该基因表型的75.0%;56例E3/3基因表型中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最少,仅占该基因表型的14.28%,而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最多,占75.00%;E3/4基因表型中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比例相对较高,占该基因表型的52.94%;E4/4基因表型中也以心血瘀阻证和气阴两虚证为多,分别占该基因型的50.00%和43.75%。参照国内外丈献常将意义相近的基因表型合并分析的情况,我们也将E2/2基因表型和E2/3基因表型合并,E2/4、E3/4基因表型和E4/4基因表型合并,再与E3/3基因表型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2/4+E3/4+E4/4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最高,为82.93%;其次是E3/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75.00%;最低是E2/2+E2/3型中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为61.90%。经统计学分析可以看出,E2/4+E3/4+E4/4型中: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相互比较P>0.05,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三种证型与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组证、阳气虚衰证三种证型比较P<0.05,说明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通过对CHD组不同中医证型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则发现: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二种证型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寒凝心脉证、痰浊闭阻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四种证型(p<0.05);ε3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则大致相等;ε2等位基因频率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血瘀阻证较低,而寒凝心脉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较高。4.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疗效的影响方面: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ε2、ε3、ε4各等位基因疗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均有明显改善(p<0.05),痰浊闭阻证的症状积分降低改善率最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基因型间的气阴两虚证及心血瘀阻证改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ε4型对于中药治疗改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好,优于ε2、ε3型;对照组,各等位基因对于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的症状积分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同基因型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各不同基因型比较,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的改善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降低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各基因型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疗效,而对TG的疗效影响无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各相同基因型间疗前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各相同基因型对于药物调脂反应相同。5.动物实验,首先造模成功,然后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研究:①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血脂的影响:模型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增高,HDL-C水平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DL-C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胶囊中、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HDL-C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小鼠的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通心络胶囊对ApoE(-/-)小鼠小鼠AS的影响: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模型组所有小鼠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位于心肌内的小分支,动脉主干及大分支未见明显病变,CHD评分4.0±1.76;辛伐他汀组冠状血管及肝脏病变较模型组减轻,CHD评分为2.3±1.16;通心络低剂量组CHD评分为3.8±2.35,中剂量组CHD评分为3.0±1.25,高剂量组评分为1.7±2.06。不同组AS比较可见,通心络低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在AS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间质炎症、水肿,冠状动脉心内分支管壁脂质变性程度及管周脂质沉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辛伐他汀组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这些方面与模型组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高剂量组则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显示:通心络胶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高剂量组效果最好,其作用强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通心络胶囊防治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减轻作用,但各剂量组间无统计学意义。③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通心络胶囊干预ApoE(-/-)小鼠后,通心络高、中、低剂量组和辛伐他汀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模型组ApoE(-/-)小鼠血清TXB2、6-Keto-PGF1α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ET含量高于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通心络胶囊三个剂量组小鼠血清E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与之相比,有高度统计学意义。通心络高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8、12周血中CEC均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通心络中剂量组在造模后第4周和12周时血中CEC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可干预高血脂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通心络高剂量组小鼠血清MMP1和MMP9水平均低于模型组,而TIMF-1水平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通心络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MMP9水平低于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心络胶囊有抑制实验性脂质紊乱及动脉硬化小鼠血清MMP1和MMP9活性作用。结论:1.CHD的主要证型为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2.ε4基因是CHD的易感等位基因,是CHD发生的重要遗传易患因素,并可能与CHD患者心脏事件的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密切关注ε4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积极针对性地干预,将有利于防止或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3.ε3等位基因可视为CHD发生的保护基因。4.CHD的主要基本证型心血瘀阻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与ApoE E3/4、E4/4基因表型及ε4等位基因密切相关。ApoE基因多态性、血脂水平与CHD之间存在因果关系,ApoE不同基因型可通过血脂代谢作用而影响CHD的发病。5.通心络胶囊干预CHD总疗效显着;ApoE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CHD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均具有影响,但对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心血瘀阻证具有明显疗效,尤以ε4等位基因的痰浊闭阻证疗效最为显着;对于TC、LDL-C降低和HDL-C升高均有显着疗效。6.通心络胶囊可干预ApoE(-/-)小鼠血脂水平,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的抑制有调节作用,从而有利于调节血脂、减轻冠状AS。7.在人群中进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对CHD的早期预防、监测和积极地针对性治疗均有较为重要的意义。8.临床上中医药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CHD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陈多学,潘路华,梁潇[9](2021)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RBBB的临床特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阻滞(RBBB)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与不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患者的临床经过、心电图和预后。结果观察组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阻滞患者,共有81例,其中48例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3例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前降支近段急性闭塞59例,对照组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不合并右束支阻滞者,共有526例,其中365例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61例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住院期间死亡率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均要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阻滞往往提示前降支近段急性闭塞,心肌坏死面积大,血流动力学往往不稳定,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要高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不合并右束支阻滞者。前降支开口齐头闭塞也不一定导致新发右束支阻滞。
何佳桧[10](2021)在《冠状动脉病变与常规心电图ST-T改变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
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与心电图改变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与心电图改变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e Winter心电现象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De Winter 心电现象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及获奖 |
致谢 |
(2)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方案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数据统计 |
2.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记录 |
2.1.2 相关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 |
2.2.1 手术前准备 |
2.2.2 冠状动脉造影手术 |
2.2.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方法 |
2.2.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护理 |
2.2.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检查 |
2.3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及评定标准 |
2.3.1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 |
2.3.2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 |
2.4 冠状动脉Gensini病变程度评分 |
2.5 患者预后结局指标 |
2.6 结果判定 |
2.7 统计学方法 |
实验结果 |
1.研究对象基础指标对比 |
2.研究对象主要生化指标统计 |
3.患者HRV主要指标水平比较 |
4.两组Gensini积分比较 |
5.HRV各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
6.MACE发生率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治疗方式 |
2.心率变异性检测意义及临床应用 |
3.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
结论 |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短期预后预测分析 |
1.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其预测 |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征及发病机制 |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指标 |
1.2.1 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中的预测 |
1.2.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模型 |
2.HRV在 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
2.1 心率变异性概述 |
2.2 HRV对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碎裂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罪犯血管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资料收集及实验室指标检测 |
三、心脏超声波检查 |
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五、FQRS诊断标准 |
六、Gensini评分标准 |
七、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一、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二、两组患者间冠脉病变程度的比较 |
三、GENSINI积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
四、FQRS出现导联位置的分析 |
五、FQRS导联位置与罪犯血管的关系 |
讨论 |
一、fQRS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
二、fQRS导联位置与冠脉罪犯血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碎裂QRS复合波与心肌梗死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致谢 |
(4)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型预测标志物及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应激指标预测价值实验研究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血浆应激指标预测价值实验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预测预警模型 |
3.1 研究对象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左主干病变致急性冠脉综合征体表心电图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表心电图作为左主干病变预警信息临床价值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回旋支各节段闭塞与体表心电图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
1.2 急性心肌梗死分类 |
1.3 心脏主要不良事件 |
1.3.1 年龄、性别、体重指数 |
1.3.2 高血压病 |
1.3.3 糖尿病与空腹血糖受损 |
1.3.4 血脂、高尿酸血症 |
1.3.5 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 |
1.3.6 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血运重建 |
1.4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 |
1.4.1 溶栓治疗 |
1.4.2 冠脉支架植入术 |
1.4.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1.5 冠状动脉解剖与心电图各导联相关性简介 |
1.6 LM、LAD、RCA 急性闭塞心肌梗死体表心电图变化 |
1.6.1 左主干闭塞的定位诊断 |
1.6.2 左前降支的定位诊断 |
1.6.3 右冠状动脉的定位诊断 |
1.7 左回旋支闭塞的发病及治疗特点 |
1.8 提高 IRA 诊断率研究的新进展 |
1.8.1 多导联体表心电标测系统 |
1.8.2 心脏核磁呈像技术 |
1.8.3 心肌灌注显象 |
1.8.4 冠脉内心电图 |
1.9 结语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分组标准 |
2.3 入选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心电图改变 |
2.6 冠状动脉造影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不同冠脉优势型发生 LCX 急性闭塞的心电图变化 |
3.3 单支 LCX 不同节段急性闭塞心电图变化 |
3.4 合并多支病变 LCX 闭塞心电图变化的比较 |
3.4.1 单支 OM 闭塞与合并多支病变的 OM 闭塞心电图比较 |
3.4.2 单支 LCX 远段闭塞与合并多支病变的心电图比较 |
3.4.3 单支 LCX 中段闭塞与合并多支病变的心电图比较 |
3.3.4 单支 LCX 近段闭塞与合并多支病变的心电图比较 |
3.5 合并 LAD 或 RCA 病变的急性 LCX 闭塞的心电图变化 |
第4章 讨论 |
4.1 冠状动脉解剖及相关心电图变化 |
4.2 回旋支闭塞的心电学变化机制 |
4.3 不同优势型回旋支急性闭塞心电图变化 |
4.4 合并多支病变的回旋支闭塞心电图变化 |
4.5 应用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及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辨证特点实质研究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名认识 |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1 病因认识 |
2.2 病机认识 |
2.3 病机转化 |
2.4 病势发展转归 |
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
3.1 辩证分型标准 |
3.2 临证分型 |
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辨证实质研究进展 |
4.1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2 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3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4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查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5 血脂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6 白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 |
4.7 血液流变学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8 血管活性物质及凝血/纤溶系统与冠心病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 |
4.9 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10 血清微量元素、自由基与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 |
4.11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载脂蛋白E基础和临床研究 |
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基本概念及发病机制 |
1.1 基本概念 |
1.2 流行病学 |
1.3 危险因素 |
1.4 发病机制 |
2 载脂蛋白E结构和功能 |
2.1 ApoE的结构 |
2.2 ApoE的功能 |
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及频率分布 |
3.1 ApoE基因多态性 |
3.2 ApoE基因多态性的频率分布 |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4.1 ApoE与血脂水平 |
4.2 ApoE基因多态性对脂代谢的影响 |
4.3 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脂质代谢机理 |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研究 |
5.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 |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5.3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关系研究 |
5.4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年龄 |
5.5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抑郁、认知障碍 |
5.6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病变严重程度 |
5.7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检测方法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3.2 正常对照组与冠心病组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
3.3 冠心病组的中医辨证分型 |
3.4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3.5 冠心病组不同中医证型的ApoE等位基因频率比较 |
4 讨论 |
4.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
4.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
4.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用的影响 |
1 临床资料 |
1.1 试验设计 |
1.2 病例选择 |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对照组 |
2.2 治疗组 |
2.3 合并用药 |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3.1 一般记录项目 |
3.2 观察记录项目 |
3.3 检测方法 |
3.4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两组冠心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比较 |
4.2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表型分布比较 |
4.3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 |
4.4 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型总积分疗效比较 |
4.5 两组冠心病患者ApoE基因多态性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积分的比较 |
4.6 两组冠心病患者不同ApoE基因型治疗前后调脂疗效比较 |
5 讨论 |
5.1 ApoE基因多态性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
5.2 Apo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
5.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实验研究-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的影响 |
实验一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二 通心络胶囊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实验三 通心络胶囊干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 |
讨论 |
1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 |
2 通心络胶囊作用特点分析 |
3 通心络胶囊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分析 |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附录 |
1 载脂蛋白E不同基因型测序电泳图和序列图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献综述 |
2.1 ApoE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概况 |
2.2 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
2.3 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述要 |
2.4 冠心病中药注射剂治疗现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
(9)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RBBB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3.心电图检查 |
3.前降支节段分布及命名标准 |
4.观察指标 |
5.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四、急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与心电图改变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De Winter心电现象临床资料分析[D]. 郭利萍.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D]. 苏世来.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3]碎裂QRS波与急性心梗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罪犯血管关系的研究[D]. 居宇静. 苏州大学, 2020(03)
- [4]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新型预测标志物及预测模型研究[D]. 李朔朔.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 [5]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D]. 张卫青.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6]左主干病变致急性冠脉综合征体表心电图预警研究[D]. 刘娜.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回旋支各节段闭塞与体表心电图特点[D]. 高晨阳. 吉林大学, 2014(10)
- [8]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关系及通心络胶囊干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韩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9]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RBBB的临床特点[J]. 陈多学,潘路华,梁潇.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21(05)
- [10]冠状动脉病变与常规心电图ST-T改变的相关性分析[D]. 何佳桧.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标签:心电图论文; 急性冠脉综合征论文; 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论文; 通心络胶囊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