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链管理改善交易(论文文献综述)
生吉萍,莫际仙,于滨铜,王志刚[1](2021)在《区块链技术何以赋能农业协同创新发展:功能特征、增效机理与管理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介绍区块链发展进程和功能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生产组织、加工商和经销商三部门模型,剖析区块链提升供应链创新福利水平和供应链绩效的增效机理,进一步阐释区块链赋能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管理机制,最后基于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的4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块链的使用可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组织的可信、协作和互联,促进多主体供应链的协调和管理,并完善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引入区块链技术后,供应链可以提高数据质量,并通过降低企业预测误差,降低能耗、物耗与维护费用,减少人力资本需求等,提升供应链绩效和供应链创新福利水平;基于区块链多技术的融合创新,通过产业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空间整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产品市场表现、提升农业市场效率、优化农业空间布局,从而促进农业协同创新发展;4则案例引入区块链技术后,结构分工更加清晰明确,农产品流通方式更加顺畅完备,追溯、监管更加智能化和现代化,各主体绩效和福利水平均得到了提高。总之,区块链应用优化了农业产业化路径和产业链交易方式,通过加快"供应链+区块链""区块链+区域化"生产交易方式建设,推进产业链同类主体间的横向整合和上下游主体间的纵向整合,促进生产者降本增收和农产品提质增效。
胡继晔,邱碧茹[2](2021)在《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前瞻》文中指出区块链技术具有公开透明可验证、不可伪造篡改、可跟踪溯源等特性,能够有效优化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以浙商银行的应收款链平台、中国宝武的"通宝"平台为例进行分析,它们的共同点是有能够支持对核心企业信用进行分享的"通证(Token)"。传统供应链金融存在授信对象范围较窄、对信息整合有局限、交易过程监管困难等问题。区块链技术的特性,如开放性、去中心化、可溯源、智能合约等,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应用的核心部分是基于底层技术实现通证的应用,通过联盟链发放该链独有的通证,将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通证化,区块链技术及通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中的痛点问题,对传统供应链金融进行改造升级,把我国供应链金融引导到新的阶段。区块链传递核心企业信用,更好地实现信用穿透,建立更完善的信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贺金霞[3](2020)在《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与约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随着粮食贸易的发展,粮食逐渐展现出金融和能源的属性,成为全球资本逐利的投资品。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安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全面、系统,涉及整个粮食产业,呈现数量、质量、生态和主权等多维发展的态势。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须顺应粮食产业发展趋势,统筹规划、合理协调粮食产业各环节,通过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机理打造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实现系统、深层、高水平、全方位的粮食安全。开展粮食供应链协同研究,有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于我国粮食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研究立足于粮食产业链,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协同学理论、企业间网络理论,设计粮食供应链协同体系,在对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要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与约束机理。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界定了粮食供应链协同的概念内涵。其次,识别粮食供应链主体,分析各主体间关系,构建粮食供应链体系,设计粮食供应链协同研究路径。第三,运用协同学理论,探讨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进而识别粮食供应链协同的关键影响要素。第四,在关系管理理论基础上,运用偏相关分析,识别粮食供应链协同关键关系要素,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机理。第五,运用结构方程、分层回归、SPSS和MPLUS等分析方法和工具,探索粮食供应链协同各约束要素间关系,建立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机理。本文的研究结论有:(1)粮食供应链协同是粮食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在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共享信息和收益,创造供应链协同绩效,实现更高的供应链整体收益。该定义强调三点: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目标是实现粮食供应链整体收益的改善与提高;粮食供应链协同的基础是粮食企业间的关系管理;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保障是信息共享和收益共享。(2)粮食供应链系统可分为供应侧粮食供应链和需求侧粮食供应链。供应侧粮食供应链由原粮供应驱动,政策性特征显着;需求侧粮食供应链由粮食需求拉动,突出市场化特征。基于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成员企业市场属性的要求,构建需求侧粮食加工者、粮食生产者和粮食销售者组成的三级供应链体系。其中,粮食加工者是供应链的核心主导者。(3)组织间因素是促使供应链体系协同的关键影响要素,主要包括关系因素和约束因素。影响粮食供应链系统的外生变量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内生变量包括组织间因素和组织内因素。粮食供应链体系演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系统内外部的兼容、平衡和协同进化,外生变量对系统只能产生间接影响,内生变量才是系统演变的直接诱因。供应链体系中各种资源的流动是在不同的组织间产生的,粮食供应链体系平衡态的产生依赖于组织间的兼容与平衡,即依赖包括合作关系和约束因素在内的组织间因素。(4)信任分关系型信任和计算型信任,粮食加工者和粮食生产者的信任逻辑应以关系型信任为主,粮食加工者和粮食销售者应以计算型信任为主。信任的决策逻辑是,当买方的资产专用性和供应市场的不确定性较大时,关系型信任的作用优于计算型信任;当行为不确定性较高时,计算型信任的作用优于关系型信任。粮食加工者在与粮食生产者的合作过程中主要面临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应着重考虑市场不确定性这一交易属性。粮食加工者和粮食生产者的信任逻辑应以关系型信任为主。粮食加工者和粮食销售者信任决策逻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行为不确定性,应以计算型信任为主。(5)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约束因素包括协同收益(财务收益和运营收益)、收益共享、信息共享和契约精神。协同收益与供应链协同正相关;收益共享与协同收益的财务收益和运营收益均正相关;信息共享具有中介作用;契约精神在收益共享与信息共享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契约精神在信息共享与财务收益的关系中没有调节作用,但在信息共享与运营收益的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从协同的视角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研究。有些学者对粮食供应链协调进行了研究,而协调与协同存在较大差异。协同强调共生、增值、共赢的理念,是高层次的合作与协调。以协同为切入点对粮食供应链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粮食供应链合作效率,增加供应链整体收益,保障粮食产业的持续发展。(2)运用偏相关和云模型对粮食供应链协同关系因素及信任要素进行评价分析,并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机理。国内外关于信任机理的研究文献较多,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机理研究缺乏。本文运用关系管理理论,梳理了影响粮食供应链协同的关系要素。通过偏相关分析,证明了信任要素与供应链协同的高度相关性。运用云模型对粮食供应链企业间信任进行评价,通过粮食供应链结构特征与信任决策逻辑的深入分析,构建了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机理。(3)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模型,运用结构方程、分层回归等方法对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模型进行分析,并构建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约束机理。国内外关于收益共享、信息共享、契约精神的分项研究较多,多要素综合研究缺乏。本文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构建了基于信息共享、收益共享、契约精神、协同收益为关键要素的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模型。运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SPSS和MPLUS等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模型中各要素的相关、中介和调节效应进行了分析。
王夫冬[4](2020)在《供应链管理商主导的煤炭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社会服务系统的提升,煤炭行业从“黄金期”向“平稳期”的过渡,煤炭供应链逐步向煤炭服务供应链转型升级,煤炭行业也从单纯的依靠煤炭买卖差价获取利润,逐步向煤炭供应链管理服务整体系统上获取利润。然而转型后的煤炭服务供应链只考虑了运作效率,未对整条煤炭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效益考量,存在着链中成员在决策时只考虑自身的边际效益,不考虑其他成员的边际效益,造成供应链系统利润未实现最优的“双重边际效益”问题。煤炭服务供应链中的利润分配和协调机制缺失。因此,本文针对供应链管理商主导的煤炭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展开研究,弥补利润分配机制的缺失问题,对解决煤炭服务供应链中的“双重边际效益”问题,并为煤炭行业在供应链管理服务中有效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基于煤炭服务供应链的典型案例,在定义出煤炭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功能和范围基础上,梳理出煤炭服务供应链现实运作中的三种不同供应结构,分别是单煤炭生产企业、单煤炭供应链管理商和单个煤炭分销企业构成的单链状供应结构;单个煤炭生产企业、单个煤炭供应链管理商和多个独立的煤炭分销企业构成的发散网状供应结构;多个煤炭生产企业、单个煤炭供应链管理商和单个煤炭分销企业构成的收敛网状供应结构。进一步以定量的方法针对这三种不同的供应结构的“双重边际效益”问题展开研究,创新和拓展了煤炭服务供应链的研究范式。论文不同于以往以煤炭生产企业为主导的研究视角,以煤炭供应链管理商为主导,基于博弈方法,分别构建分散决策模型、部分联盟决策模型和全部节点企业大联盟决策模型,通过不同决策模型的对比分析,验证“双重边际效益”问题的存在性。为了解决链中的“双重边际效益”问题,论文针对单链状、收敛和发散网状三级煤炭服务供应链的三种不同供应情境分别设计基于最大最小成本法MCRS、改进的Shapely法和NASH谈判法、最小核心收益分配法和简化的MCRS等不同方法的收益共享协调机制,通过数据仿真验证了协调机制的可行性和适用条件。其中对收敛和发散网状三级煤炭服务供应链的研究升级了以往供应链协调研究中的供应链结构,填补了煤炭服务供应链在One-More结构和More-One结构研究的空白。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煤炭服务供应链能够改善传统煤炭供应链中存在的流通环节发展滞后、资源片断化和终端需求不能得到真正满足的问题通过煤炭服务供应链运作的典型案例可知,煤炭服务供应链通过专业化分工的系统集成改善了传统煤炭供应链的资源片断化问题,通过强化流通服务创价改善了过去流通环节发展滞后的问题,通过提供一体化服务解决方案改善过去煤炭客户需求得不到切实满足的问题。在煤炭行业服务化转型的背景下,应大力推进煤炭服务供应链的构建。(2)煤炭服务供应链中存在着“双重边际效益”问题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可知,煤炭服务供应链改善了传统煤炭供应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并没有真正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全部目标,在追求煤炭服务供应链及节点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上还有进一步挖掘的空间,对节点企业间的科学利润分配机制存在缺失。通过构建分散决策、集中决策等定量博弈模型并对模型对比推导分析,验证了煤炭服务供应链在三种供应结构下均存在“双重边际效益”问题,即供应链中存在着节点成员只考虑自身边际效益不考虑其他成员的边际效益进行单方决策,导致供应链系统利润及节点企业利润减少的问题。(3)大联盟决策是煤炭服务供应链三种不同供应结构下的最佳决策模式基于博弈理论和方法,本文分别构建了煤炭服务供应链三种不同供应结构情境下的合作博弈模型,通过模型的推导和对比分析,发现无论煤炭服务供应链在何种供应结构情境下,链上所有节点企业的大联盟合作博弈,均能使煤炭服务供应链中的煤炭订购量最大,煤炭零售价最低,供应链系统总利润最高。此时供应链系统利润的增加是在市场需求增加和链中节点企业运营成本下降的双重作用下实现的,这一结论为供应链管理商拓展服务指明了方向。(4)基于收益共享协调契约可以促成大联盟决策,但针对煤炭服务供应链不同的供应结构情境,应采取基于不同方法的收益共享协调契约基于供应链协调理论,针对煤炭服务供应链三种供应结构情境下大联盟决策后的利润分配问题构建收益共享协调契约。数据仿真结果显示,收益共享协调契约可以对大联盟后的利润分配问题实现协调,进而保证大联盟合作的稳定性。但基于不同方法的收益共享协调契约对煤炭服务供应链不同供应结构情境的协调效果有差异,研究表明,单链状供应结构情境下,应首选基于最大最小成本法MCRS收益共享协调契约,若链中节点企业对利润分配方案不满,可以改选修正Shapely值法的收益共享协调契约;发散网状供应结构情境下,应选基于简化的MCRS法收益共享协调契约;收敛网状供应结构情境下,可以通过基于贡献度讨价还价的收益共享协调契约进行节点企业间的利润分配。(5)煤炭服务供应链中,煤炭生产企业的采购成本、供应链管理商的服务变动成本以及煤炭生产企业、煤炭分销企业参与供应的数量会影响煤炭服务供应链的系统利润研究结果表明,煤炭服务供应链中煤炭生产企业的采购成本、供应链管理商的服务变动成本与煤炭服务供应链系统利润呈反向变动关系。煤炭分销企业参与供应的数量增加,加剧分销端的竞争,会使供应链管理商和煤炭生产企业利润增加,但煤炭分销企业自身的利润会下降。煤炭生产企业参与供应的数量增加,会加重煤炭服务供应链系统利润的损失率。论文包括42个图,19个表,246个参考文献。
薛萌[5](2020)在《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加剧、产品生命周期持续缩短、顾客需求日趋个性以及综合用工成本和原料成本的不断上涨,我国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考验和挑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出现与发展为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提供了新思路,该业务能够结合“产—供—销”各个环节,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供应链各方参与主体的多方共赢,为积极实现金融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助力。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外银行业、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被开发出来,从而帮助资金压力较大的企业实现对资金流的高效管理与运用。国外如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Vastera)、UPS资本以及渣打银行等针对供应链或分销链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国内如深圳发展银行的“1+N”供应链金融系列产品服务、兴业银行的“金芝麻”系列产品,以及招商银行的电子供应链金融业务均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在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实务背景下,学术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关注也逐年增长,并将其视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重要途径,展开了多方位、多视角的研究。总结来看,学界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供应链金融业务本身出发,对业务运作的模式、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防范等科学问题展开探讨,这其中,也不乏大量学者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角度出发展开相关研究;二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入手,挖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作用效果,包括对企业融资约束、经营绩效等方面的影响;三是从企业能力提升的视角入手,探讨企业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对供应链融资的作用。总结关于供应链金融的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当前研究较少从伙伴选择的视角出发,挖掘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前置因素,尤其是结合当前供应链复杂化发展的情境,探讨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如何通过积累、转化关系资本,从而提升自身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实证研究仍为空白。围绕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留白”,本研究将展开以下几方面内容的探讨:首先,基于供应链伙伴选择的原则,通过探讨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间的关系特性,明确供应链伙伴关系特性对于供应链融资业务绩效的作用效果;其次,基于资源基础观,梳理出“伙伴关系识别-关系资本积累-融资绩效提升”的逻辑思路,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研究要素间的直接、间接作用效果,并厘清中小企业关系资本积累在逻辑框架中存在的中介效应;再次,考虑网络能力的边际效益,通过在模型中补充调节效应检验的交互项,构建新的SEM 2,从而验证网络能力对于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作用关系间的调节效应,明确中小企业网络能力的培育与开发对于供应链融资绩效提升的意义;最后,聚焦供应链的复杂化发展特征,基于供应链复杂性的相关定量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中小企业处在供应链网络当中,其关系资本转化效率、网络能力的调节作用是否由于复杂性的不同导致融资绩效有所差异,进而明确供应链复杂性这一变量在供应链融资绩效提升机制当中存在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本研究以供应链节点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的关系发展趋势作为关注点展开多项实证研究,以期从理论上丰富、从实践上指导中小企业应用供应链融资业务解决资金需求时面临的实际难题。具体地,本研究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搭建起“关系识别-资源积累-融资绩效提升”的研究框架,拓展了供应链融资绩效前置因素研究的理论框架,丰富了供应链金融业务领域研究的实证研究成果;(2)创新构建关系资本转化边界的研究视角,提出网络能力提升对于关系资本转化的边界条件,明确了关系资本转化为融资绩效的调节效应研究结论;(3)研究通过构建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将研究样本进行群组划分,并针对不同群组的中小企业样本展开实证检验,形成不同中小企业群组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路径的对比分析,补充了当前供应链复杂性作用于关系资本转化效率的研究成果;(4)本文通过探索供应链复杂性的高阶调节效应,一方面,补充了中小企业网络能力开发的适用情景,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三阶调节效应”的定量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本研究不仅从理论层面出发构建了基于供应链复杂化发展视角下的融资绩效提升模型,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对“中小企业是如何通过供应链伙伴特性培养、关系资本积累与自身能力的提升,进而获取更高融资绩效”的核心问题展开全面分析,解读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当中尚未被完全揭示出的内在作用机理。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资源互补性、目标协同性能够对供应链融资绩效起到直接、间接的促进作用,而文化相容性则通过关系资本积累,间接对供应链融资绩效起到改善作用。关系资本在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绩效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显着;(2)网络能力正向调节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促进作用,并且关系资本子维度信任、沟通和承诺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改善作用均会受到网络能力的正向调节;(3)供应链复杂性负向调节沟通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提升作用,但是对网络能力的三阶正向调节效应显着,即,供应链复杂性正向调节网络能力对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这说明,供应链复杂性提升时,关系资本转化为供应链融资绩效的直接效应会被削弱,企业想要提升供应链融资绩效,更要注重自身网络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
陈玲东[6](2020)在《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研究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文中认为近年来,融资困难、资金成本高等因素已然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不同中小企业一般内部控制水平存在差别,在向外融资时受到的融资约束一般呈现差异化特征。而基于市场真实交易的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形式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难题提供了新出路。因此,本文将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企业内部控制三者结合,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研究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本文运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在分析供应链金融发展情况和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现状的基础上,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角度深入剖析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并且基于企业内部控制视角研究二者的关系;另一方面选取2010-2018年深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对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同时,将全样本数据按照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高低分为两组,对比分析不同内部控制水平下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改善的差异。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程度的融资约束,并且相较于内部控制水平高的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低的中小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更强;第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和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水平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所受的融资约束;第三,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效果与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水平有关,相较于高水平内部控制的企业,供应链金融对内部控制水平低的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更明显。最后,本文从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陈勇强[7](2019)在《“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及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民生角度讲,农产品流通既影响农民的“钱袋子”,又关联消费者的“菜篮子”,对保障农户收入,改善城乡居民消费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008年以前,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呈现的“卖难买贵”、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生鲜农产品流通损耗较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促发一种现代的、高效的、创新的“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应运而生,较大程度地推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变革,引发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强烈关注。从宏观层面看,“农超对接”供应链作为一种农业供给侧结构优化与改革的产物,从2008年试点,已经运行了近10年时间,在未来,“农超对接”模式仍有较大的提升和改善空间。因此,其发展背后的动力机制特别是内部的治理结构安排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从微观层面看,在“农超对接”实际的执行层面上,存在两种比较常见的经济现象:一是有些合作模式取得了成功,在长期、不确定的交易环境下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二是有些合作模式因为合作不满意要么提前终止合约要么双方对薄公堂。对此现象大多数学者侧重于从外部层面进行讨论,而很少从内部制度安排层面即治理机制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切入并展开研究。在交易成本为正的“现实世界”,这两种经济现象都与制度安排即治理机制导致的“效率含义”是紧密关联的。事实上,有效的治理可以激励交易双方创造价值并带来良好的绩效,现实中运行良好的联盟组织都离不开相匹配的治理机制的运用。对于治理机制而言,既可以处于某一点上,即静态层面,也可以处于不断变换的状态下,即动态层面。因此静态层面下“农超对接”供应链组织绩效差异如何从治理机制的维度进行解释?动态层面下“农超对接”供应链组织的持续合作与治理机制的互动关系及作用机理有什么内在关联?这些核心问题都是本文必须给予解答的。围绕上述问题,本文以治理机制为基本切入点,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关系契约理论、交易关系生命周期理论等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与治理机制问题。首先,在“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从“理性系统”和“自然系统”两个视角对“农超对接”供应链组织动力机制进行阐述,重点剖析了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历史演进与治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从静态层面上构建了基于交易特性、治理机制与联盟绩效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实地调研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再次,从动态层面上利用动用模型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关系治理与合约治理在不同阶段的互动过程、替代机理与互补机理进行了探究与检验;最后,得出主要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启示。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宏观层面上讲,“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作为一项具有时代特征的制度创新,历经近10年三个不同阶段的稳定发展,在经营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除了消费者偏好、宏观政策变化、技术进步等外生因素的加速推动,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基于治理成本、生产成本和风险成本总和最小化的混合治理结构优势是“农超对接”供应链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原由。(2)从微观层面上讲,“农超对接”供应链中超市与农户合作的治理机制框架可以从合约治理与关系治理两个维度进行考察。在行业针对性的经验情境下,找到对联盟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合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构成要素。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及实地访谈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的测度量表,最终通过了调研数据的检验。其中合约治理由合约的包容性与合约的适应性构成;关系治理则由联合行动、信任和互惠三个关键关系规范组成。(3)从静态层面上讲,合约治理与关系治理对“农超对接”供应链中的联盟绩效均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对于超市而言,与农户进行合同管理,双方用合约协调交易关系,有利于联盟绩效的提高。同时加强与农户间关系要素的形成与培育刻不容缓。合约治理与关系治理在交易特性的部分变量(包括超市资产专用性与交易频率)与联盟绩效的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并且关系治理的中介作用普遍大于合约治理的中介作用。在“农超对接”供应链中,交易特性三要素与合作关系类型、政府作用等其他因素均对治理机制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超市而言,在与交易对象的合作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宜的治理机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4)从动态层面上讲,在农产品交易的“真实世界”里,超市与合作伙伴间的治理机制在不同阶段随交易特性三要素的改变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进而分别呈现出“高合约治理,低关系治理”、“中合约治理,中关系治理”、“低合约治理,高关系治理”的治理特征。合约治理与关系治理基于各自的交易特点和优势,在合作关系生命周期中呈现此强彼弱的关系,可以互为补充、交替使用。治理机制的替代性意味着超市与交易对象在合作时为获取更多的治理收益可以选择更低的治理成本;治理机制的互补性则说明组织间的制度安排可以保持一致使治理效果达到最佳。本文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大多数学者对于“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研究侧重于从外部层面展开讨论,而缺乏对供应链内部组织形式下制度安排的研究特别是治理机制的考察。强调对“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与治理机制问题进行解答,从理论上可以增强对农产品供应链作为跨组织合作组织在交易行为中的解释作用。对于关系规范“如何选择”是一个需要结合特定行业和典型情境的学术问题。挖掘和提取“农超对接”情境下对联盟绩效具有重要影响效应的关键关系规范是一个富有实践意义的研究内容。本文从内在规则和外在行为两个维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2)对于中间型组织合作关系的治理研究,目前研究主要使用基于静态的横截面数据和跨学科的逻辑论证视角的主流范式进行论证。但真实世界的“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既有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同时又是静态与动态不断交替的过程。因此,构建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的研究视角以加强对农产品供应链合作关系与治理机制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以促进治理机制理论分析框架的完善,加强对合作关系的现实解释力。(3)对“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合作与治理的探讨从研究方法上既有案例分析,又有多种模型如Williamson启发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动用模型等的综合运用,避免了同类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单一化,体现了方法运用方面的多元化与创造性。
高笛[8](2019)在《上市公司供应链特征对投融资效率与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息机制的视角》文中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企业竞争已由个体实力之间竞争扩展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公司来说,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采购和销售是公司运作的关键环节,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紧密的业务联系直接反映了公司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和经济新常态发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公司的经营、发展、创新,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供应链。那么,在公司创造价值过程中供应链特征起到什么作用呢?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结构,公司作为节点构成供给与需求的本质联系。同时,信息是整个供应链网络结构联系的粘合剂,在供应链网络交互中流通和调整。尽管目前学者们重点关注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内容特征,但对于其他层面供应链特征的探究较为匮乏,难以全面反映供应链特征如何创造公司价值,也难以准确分析信息资源如何在供应链成员企业间流动、转化和传递。现代公司金融领域研究越来越重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供应商和客户一直是公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不仅是企业自身行为,还会受到供应链(供应商和客户)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和供应商或客户的关系,挖掘供应链特征的价值效应是公司治理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不同层次供应链特征在公司创造价值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从信息机制来分析,供应链信息在核心企业(上市公司)的流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由内而外主要分为信息处理和信息披露、信息传递。首先,本文从信息处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供应链高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利用手工搜集整理的供应链高管数据,探究在供应链信息流动过程中信息交换“枢纽”如何处理供应链信息、完善经营管理决策和影响公司业绩;其次,本文从信息披露的角度出发,研究上市公司供应链信息披露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具体检验该行为特征是否抑制公司非效率投资和起到公司治理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作用机制;最后,本文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研究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利用手工搜集的客户和供应商数据,从“重要性”、“稳定性”与“质量”三个维度,探索该内容特征在信贷市场传递的经济效果。由此,本文以供应链信息的接收、披露和传递为线索,完成从公司到高管,从信息处理主体、信息披露行为到信息传递内容等不同层次的供应链特征影响研究。本文立足供应链信息机制,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经过手工搜集整理,追踪2008-2016年上市公司供应链研究数据和高管背景数据,深度挖掘高管层面和企业层面的供应链特征(供应链高管、供应链信息披露、供应链关系型交易、供应链稳定性以及供应商和客户个体特征),对供应链特征影响公司行为等经济后果与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丰富了公司金融领域利益相关者的研究范围,为我国企业供应链治理的应用和实践提供新的经验证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1)公司业绩和价值创造是公司关注的核心问题,供应链信息的处理和运用决定着公司与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和自身长远发展。本文考察供应链信息处理主体特征即供应链高管如何增强企业在供应链交易中的信息接收和处理优势,缓解上市公司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公司业绩。本文发现供应链高管显着提升公司盈利水平,证实了供应链高管在供应链竞争中发挥“专家”能力和“圈子”效应,稳定供应链关系,为公司带来财富增长。特别的,本文基于“开源”、“节流”、商业信用、流动性管理和“创新”的角度进行机制分析,发现供应链高管通过抢占市场先机、节约经营成本、改善商业信用和流动性管理、促进企业创新等途径提升公司业绩和可持续发展动力。本文手工搜集的供应链高管数据为公司供应链治理的多层次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弥补了高管特征和供应链特征等相关领域的不足,深化供应链特征的经济效应研究。(2)公司投资行为驱动价值创造,供应链信息披露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与投资者间信息不对称,还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企业投资行为。我国上市公司供应链信息披露属于自愿性披露,是公司向外部投资者传递公司供应链交易状况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方式。本文研究供应链信息披露行为特征与公司投资效率的关系,发现上市公司披露客户或供应商信息能显着抑制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同时,本文还证实供应链信息披露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委托代理风险抑制公司非效率投资,这不仅为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治理和投资者决策提供了借鉴,还对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供应链信息披露制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3)公司能否获得外部融资对公司再投资和长远发展十分关键,供应链关系型交易中协同发展和竞争风险等丰富信息传递给债权人,降低企业与债权人的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企业融资效率。本文研究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内容特征对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考虑我国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体制,本文以债务融资规模、融资期限和融资成本表示融资效率,并从供应商和客户关系“重要性”、“稳定性”和“质量”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较高的供应链集中度不仅提升了公司治理水平,还降低了经营风险,从而提升融资效率。同时,供应链稳定性不仅有利于提升融资规模和融资期限,还显着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分析供应商和客户个体特征发现,当客户的议价能力较强、破产风险较低、属于非高新技术行业、区位优势更好时,客户集中度对融资效率正面作用才显着,相比之下当供应商破产风险较高、属于高新技术行业、区位优势更好时,供应商集中度对融资效率的正面作用更显着。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发挥着“治理效应”和“信号传递”作用,这有利于公司认识到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重要性,及时根据自身和供应链成员企业状况调整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效率,还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明确公司供应链发展潜在风险,合理制定信贷策略,提升贷款质量和金融服务水平。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本文是国内研究供应链高管对公司经营管理行为影响的一次有益尝试。已有研究中学者对高管层面的供应链特征关注不足,只有国外少数学者关注供应链高管,然而供应链高管是公司供应链信息接收主体和信息交换“枢纽”,供应链高管对公司影响有待深入分析。本文借鉴国外学者的度量方法,手工搜集和整理高管数据和供应链研究数据,根据CSMAR数据库的高管背景信息与上市公司前五大客户和供应商明细数据搜集高管工作经历行业信息和上下游企业行业信息,匹配和识别上市公司的供应链高管,从信息处理角度研究供应链高管的信息优势,丰富了高管背景特征和供应链特征领域的研究,实现了研究数据和度量方法的创新。此外,本文还具体分析上游和下游供应链从业经历如何发挥“信息整合能力”并影响公司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从“开源”、“节流”、商业信用、流动性管理和企业创新等新的角度进行机制检验。本文丰富了高管背景和供应链领域的研究,尤其是加深了对高管层面供应链特征与公司业绩关系的认识,对上市公司完善供应链治理以及建立有效的供应链人才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本文研究上市公司的供应链信息披露对公司投资效率带来何种影响,丰富了公司信息披露与投资效率关系的研究,为国内学者研究供应链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以及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思路。供应链信息具有“溢出效应”,是分析师、债权人、审计师以及投资者决策者的依据。尽管已有研究表明供应链信息披露行为有利于降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显着降低公司股价同步性,但是忽视了供应链信息披露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易带来公司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和管理层的监督缺乏等问题,从而导致投资不足和过度投资等非效率投资。供应链信息是公司信息披露含量和质量的重要组成,本文结合我国供应链信息披露制度特征,研究供应链信息披露与公司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具体影响机制,不仅可以客观评价供应链信息披露的作用,为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治理和投资者决策提供了借鉴,而且还为相关部门完善供应链信息披露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3)本文丰富了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对公司融资效率影响的研究内容,本文发现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对公司融资效率存在“治理效应”和“信号传递”作用,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对融资效率影响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一方面,以往有关研究多从客户群体出发,以客户集中度代表供应链关系型交易特征,但该指标只反映“重要性”的维度,难以反映“稳定性”以及“质量”维度,而该维度同样影响银行对企业的价值与风险判断。本文从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手工搜集并深度挖掘供应商和客户的议价能力、破产风险、区位优势和技术创新水平等个体特征,从“重要性”、“稳定性”以及“质量”维度全面考量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如何影响公司融资效率,深入探索具体机制。另一方面,国内外学者关于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对企业融资影响的研究存在结论不一致现象,国外学者结论可能不完全适合转型国家的市场现状,同时也很难直接解读我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实际。本文有助于更清晰理解我国企业通过供应链交易传递信号获取金融支持的内在机制,对提升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方虹,赵淑华,陈向东,张军峰,张芳,彭博,杜萌,马博飞,陈星[9](2015)在《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及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意义(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承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6.81.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形成现实基础与时代背景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的"常态增长"阶段。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深化改革、鼓励创新、释放活力的"新常态"模式。另一方面,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下同);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
麦海燕[10](2014)在《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碳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实施低碳的成本过高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初期许多企业不能积极响应低碳理念的主要障碍之一,仅靠单打独斗已经很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借鉴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现有做法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来看,上游企业的碳企业排放成本必然会影响到下游企业的碳排放成本,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减排所取得的效果势必远远超过单个企业减排的效果。基于此,本文认为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先进理念与手段,促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实现低碳经营,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内挖掘降低碳排放的机会,无疑是一个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途径。本文将研究焦点集中在供应链碳成本的动因分析及控制决策方法上,即在构建二维五度供应链碳成本管理框架的基础上,以供应链碳成本差异的形成与消除为线索,研究供应链碳成本的动因、决策因子及决策方法,旨在通过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手段,为企业实现低碳经营、挖掘降低碳成本机会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二维五度框架的构建。二维是指宏观维度与微观维度,五度是指宏观维度下的碳排放控制能力维度以及微观维度下的客户维度、供应商网络构建维度、产品设计网络构建维度、效率维度。本部分内容讨论了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目标、特点、内容及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二维五度框架,本文构建二维五度框架的目的,在于通过宏观维度的碳成本规划,对微观维度碳成本的控制形成宏观引导,同时通过微观四个维度的碳成本动因分析与决策,消除供应链四种碳成本差异,为供应链碳成本的宏微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并为随后各章节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动因分析与决策。这部分研究内容是论文的主体,具体又分两章进行,即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维度对供应链碳成本的动因及决策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供应链碳成本宏观维度的管理部分从战略性成本动因分析入手,阐述了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对供应链碳成本决策的影响,并通过因子分析法提取决策因子,然后根据决策因子建立决策模型,讨论了消除供应链碳成本“能力差异”决策方法;供应链碳成本微观维度的管理部分,则依次从客户、供应商、产品设计、效率等维度,在供应链各微观维度碳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以供应链碳成本“碳权差异”、“能力差异”、“设计差异”、“效率差异”的形成与消除为线索,提出了各维度供应链碳成本的决策方法与控制措施。在主体部分,本文取得了三点创新性研究:首先,提出了“供应链碳棑放差异”的概念。根据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中目标碳排放量与宏观维度的可接受碳排放量之间、目标碳排放量与现行碳排放之间以及目标碳排放量与年碳排放量限额之间的差异,提出了“供应链碳排放差异”的概念,认为如果供应链所拥有的碳排放权额度(即年度碳排放限额)、碳排放控制能力(即可接受碳排放量)以及现有产品设计所引发的碳排放量(即现行碳排放量)不能满足生产目标产品所需的碳排放水平(即目标碳排放量),那么,供应链目标产品的生产经营将不能正常进行,研究这四种差异的形成与消除有利于理清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研究线索及最终实现目标碳成本的路径。其次,提出了供应商低碳水平评价标准。本文在继承传统供应商选择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商低碳水平评价原则、与标准,为供应链生产网络的建立与分工提供了决策的依据,其评价原则具体包括实物计量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程度原则等;评价标准则在传统评价方法的基础之上,重点考量供应商的碳排放水平、低碳资质及低碳发展潜力。再次,提出了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路径。本文在对各维度供应链碳成本进行动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将碳成本动因进行决策因子提炼,然后以此构建相应的碳成本决策标准或模型,包括低碳化客户分类决策标准、碳权决策模型、低碳化供应商评价标准、低碳设备投资决策模型、产品设计网络选择标准、产品设计网络碳成本管理路径以及闲置生产能力利用决策等,从而为碳成本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路径。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供应链碳成本管理要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才能取得供应链碳成本全面控制与实现的效果,碳排放量是供应链碳成本的计量基础,碳成本动因分析是进行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依据,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实质是“碳排放成本差异”的形成与消除过程。
二、供应链管理改善交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供应链管理改善交易(论文提纲范文)
(1)区块链技术何以赋能农业协同创新发展:功能特征、增效机理与管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 |
(一)农业协同创新发展 |
(二)区块链技术及其特点 |
(三)区块链技术与农业创新发展 |
(四)文献评述 |
三、功能特征 |
(一)系统分层架构,安全匿名去中心 |
(二)经营风险可控,共识认证防篡改 |
(三)监管方式多样,透明高效可追溯 |
(四)组织互信共享,多方协作去边界 |
四、增效机理 |
五、管理机制 |
(一)打破信息不对称壁垒,提高产业管理效率 |
(二)推动产业横向整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
(三)推进产业纵向整合,提高农业市场效率 |
(四)促进产业空间整合,激励农业创新发展 |
(五)区块链赋能管理机制评述 |
六、案例分析 |
(一)区块链引入前:常规化管理阶段 |
1. 案例基本概况。 |
2. 经营举措与发展瓶颈。 |
(二)区块链引入后:信息化管理阶段 |
1. 区块链在现实中的应用场景与功能特征。 |
2. 区块链管理供应链中的信息机理与降本增效。 |
3. 区块链赋能农业协同创新发展的现实机制。 |
4. 案例比较分析。 |
七、结论与政策启示 |
(一)结论 |
(二)政策启示 |
(2)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一)区块链概述 |
(二)通证(Token)的研究现状 |
(三)供应链金融概述 |
二、区块链在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 |
三、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应用 |
(一)宝武“区块链通宝1号ABS” |
(二)宝武“区块链通宝1号ABS”的业务逻辑 |
(三)宝武“区块链通宝1号ABS”平台的创新性 |
四、供应链金融引入以Token为核心的区块链前瞻 |
(一)供应链金融引入以Token为核心的区块链的优势 |
(二)供应链金融引入以Token为核心的区块链的必要性分析 |
(三)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面临的困难 |
(四)供应链金融引入区块链的发展建议 |
(3)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与约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理论意义 |
1.2.3 实践价值 |
1.3 文献综述 |
1.3.1 粮食供应链协同文献综述 |
1.3.2 信任文献综述 |
1.3.3 约束机理文献综述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粮食供应链协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粮食供应链协同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供应链协同概念界定 |
2.1.2 粮食供应链协同概念界定 |
2.2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1 供应链管理定义 |
2.2.2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
2.3 协同学理论 |
2.3.1 协同学基本原理 |
2.3.2 协同学理论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
2.4 企业间网络理论 |
2.4.1 企业间网络理论的演变 |
2.4.2 企业间网络理论综述 |
2.5 本章小结 |
3 粮食供应链体系研究 |
3.1 粮食供应链体系设计原则 |
3.2 粮食供应链体系参与主体识别 |
3.2.1 粮食的内涵 |
3.2.2 粮食供应链体系 |
3.2.3 粮食供应链体系参与主体 |
3.3 粮食供应链体系参与主体关系分解 |
3.3.1 粮食供应链体系参与主体分析 |
3.3.2 粮食供应链体系各主体间关系分解 |
3.4 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研究路径分析 |
3.4.1 粮食供应链体系特征 |
3.4.2 粮食供应链协同的研究路径 |
3.5 本章小结 |
4 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要素研究 |
4.1 粮食供应链协同动因分析 |
4.1.1 粮食供应链的开放性 |
4.1.2 粮食供应链的动态性 |
4.1.3 粮食供应链的自组织 |
4.2 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要素界定 |
4.2.1 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分析 |
4.2.2 粮食供应链协同影响要素识别 |
4.3 本章小结 |
5 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机理研究 |
5.1 供应链协同关系要素分析 |
5.1.1 关系管理的内涵 |
5.1.2 供应链协同的关系要素分析 |
5.2 粮食供应链协同关系要素偏相关分析 |
5.2.1 偏相关分析 |
5.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2.3 分析结果 |
5.2.4 结果讨论 |
5.3 粮食供应链信任评价 |
5.3.1 信任类型 |
5.3.2 云模型 |
5.3.3 评价步骤设计 |
5.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5 标准评价云生成 |
5.3.6 指标综合云生成 |
5.3.7 综合云相似度分析 |
5.4 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机理构建 |
5.4.1 信任的决策逻辑 |
5.4.2 粮食供应链结构特征 |
5.4.3 粮食供应链协同信任机理 |
5.5 本章小结 |
6 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机理研究 |
6.1 粮食供应链协同约束模型 |
6.2 研究假设 |
6.2.1 协同收益与供应链协同 |
6.2.2 收益共享与协同收益 |
6.2.3 信息共享的中介作用 |
6.2.4 契约精神的调节作用 |
6.3 研究方法 |
6.3.1 研究样本 |
6.3.2 变量测量 |
6.3.3 样本基本特征 |
6.4 数据分析 |
6.4.1 信度分析 |
6.4.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5 模型及假设检验 |
6.5.1 模型检验 |
6.5.2 中介效应分析 |
6.5.3 调节效应分析 |
6.6 结果分析 |
6.7 政策建议 |
6.7.1 多渠道信息共享,促进粮食供应链收益分配合理化 |
6.7.2 培育契约精神,保障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息共享和收益共享 |
6.8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4)供应链管理商主导的煤炭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范畴的确定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6 本章小结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3 供应链管理商主导的煤炭服务供应链特征与结构 |
3.1 传统煤炭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2 供应链管理商主导的煤炭服务供应链的演变与特征 |
3.3 煤炭供应链管理商的作用与类型 |
3.4 供应链管理商主导的煤炭服务供应链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4 供应链管理商主导的单链状三级煤炭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 |
4.1 本章引言 |
4.2 模型描述 |
4.3 符号说明与假设 |
4.4 三种决策模型构建及分析 |
4.5 三种决策模型的对比分析 |
4.6 三种决策模型的数值仿真分析 |
4.7 单链状三级煤炭服务供应链收益共享协调机制 |
4.8 三种收益共享协调机制的数值仿真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5 供应链管理商主导的多煤炭分销企业下三级煤炭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 |
5.1 本章引言 |
5.2 模型描述 |
5.3 符号说明与假设 |
5.4 不同决策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
5.5 多煤炭分销企业下三级煤炭服务供应链收益共享协调机制 |
5.6 数值仿真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供应链管理商主导的多煤炭生产企业下三级煤炭服务供应链协调研究 |
6.1 本章引言 |
6.2 模型描述 |
6.3 符号说明与假设 |
6.4 不同决策模型的构建及分析 |
6.5 多煤炭生产企业下三级煤炭服务供应链收益共享协调机制 |
6.6 本章小结 |
7 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进一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6.1 技术路线 |
1.6.2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范畴界定 |
2.2 供应链伙伴特性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2.1 供应链伙伴特性相关理论基础 |
2.2.2 供应链伙伴特性的成因与维度划分 |
2.2.3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合作关系的影响 |
2.2.4 文献评述 |
2.3 关系资本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3.1 关系资本相关理论基础 |
2.3.2 关系资本的维度划分 |
2.3.3 关系资本积累的逻辑实现过程 |
2.3.4 关系资本的价值实现与作用效果 |
2.3.5 文献评述 |
2.4 供应链融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4.1 绩效与供应链融资绩效 |
2.4.2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中的作用 |
2.4.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相关文献综述 |
2.4.4 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
2.4.5 关系资本与供应链融资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
2.4.6 文献评述 |
2.5 网络能力的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5.1 网络能力相关理论基础 |
2.5.2 网络能力作用效果的相关研究综述 |
2.5.3 文献评述 |
3 研究情境与理论分析 |
3.1 研究对象与情景界定 |
3.1.1 研究对象界定 |
3.1.2 研究情境与科学问题 |
3.2 理论分析 |
3.2.1 伙伴选择与供应链伙伴关系构筑 |
3.2.2 关系资本在供应链融资业务运作中的意义 |
3.2.3 供应链伙伴特性与供应链融资获取 |
3.2.4 网络能力差异视角下的关系资本转化效率 |
3.2.5 供应链复杂化发展情境下的融资绩效提升 |
3.3 概念模型初步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研究要素界定与假设提出 |
4.1 研究要素界定与维度划分 |
4.1.1 供应链伙伴特性 |
4.1.2 关系资本 |
4.1.3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 |
4.1.4 网络能力 |
4.1.5 供应链复杂性 |
4.2 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
4.2.1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
4.2.2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关系资本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
4.2.3 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及假设提出 |
4.2.4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 |
4.2.5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 |
4.2.6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 |
4.3 概念模型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研究设计 |
5.1 调研问卷设计与内容 |
5.1.1 问卷设计原则 |
5.1.2 问卷设计流程 |
5.1.3 问卷基本内容 |
5.2 数据收集 |
5.3 研究量表设计 |
5.3.1 供应链伙伴特性指标体系构建 |
5.3.2 关系资本指标体系构建 |
5.3.3 供应链融资绩效指标体系构建 |
5.3.4 网络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5.3.5 供应链复杂性指标体系构建 |
5.4 实证研究分析工具与方法 |
5.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5.4.2 信度与效度分析 |
5.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4.4 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模型假说检验 |
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6.1.2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 相关性分析 |
6.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6.3.1 量表整体性分析 |
6.3.2 供应链伙伴特性信度与效度检验 |
6.3.3 关系资本信度与效度检验 |
6.3.4 供应链融资绩效信度与效度检验 |
6.3.5 网络能力信度与效度检验 |
6.3.6 供应链复杂性信度与效度检验 |
6.4 假设检验 |
6.4.1 模型构建 |
6.4.2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假设检验 |
6.4.3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
6.4.4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假设检验 |
6.5 研究结果讨论 |
6.5.1 总体研究结论 |
6.5.2 供应链伙伴特性对供应链融资影响的检验结果讨论 |
6.5.3 关系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
6.5.4 网络能力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
6.5.5 供应链复杂性的二阶、三阶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
7.2.1 理论贡献 |
7.2.2 实践价值 |
7.3 管理启示 |
7.4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7.4.1 研究局限性 |
7.4.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研究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理论基础 |
1.3.1 交易成本理论 |
1.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文献综述 |
2.1.1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研究 |
2.1.2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研究 |
2.1.3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研究 |
2.2 关于融资约束的文献综述 |
2.3 关于内部控制的文献综述 |
2.4 关于供应链金融与融资约束关系的文献综述 |
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供应链金融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 |
3.1 供应链金融发展概述 |
3.1.1 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
3.1.2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 |
3.2 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
3.3 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
3.4 内部控制视角下供应链金融与融资约束关系的分析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
4.1.1 模型的建立 |
4.1.2 变量定义与说明 |
4.1.3 样本选择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4.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2.2 变量相关性检验 |
4.2.3 面板数据相关检验 |
4.2.4 回归结果及分析 |
4.3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及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农超对接” |
1.2.2 “农超对接”供应链 |
1.2.3 合作关系 |
1.2.4 治理机制 |
1.3 技术路线与结构框架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结构框架 |
1.4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4.1 数据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理论 |
2.1.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1.2 交易成本理论 |
2.1.3 关系契约理论 |
2.1.4 交易关系生命周期理论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2.1 关于“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的研究 |
2.2.2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治理机制的研究 |
2.2.3 简要评述 |
2.3 “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与治理机制:一个分析框架 |
2.3.1 宏观:合作关系的历史演进与治理结构 |
2.3.2 静态:“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与治理机制 |
2.3.3 动态:“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与治理机制 |
2.3.4 一般分析框架 |
2.4 结论与讨论 |
3 “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历史演进与动力机制 |
3.1 “农超对接”供应链组织的历史演进 |
3.1.1 不断探索阶段(2008年以前) |
3.1.2 快速发展阶段(2008—2015年) |
3.1.3 逐步完善阶段(2015年以后) |
3.2 “农超对接”供应链组织发展的外部动力机制 |
3.2.1 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供应链组织成员主动求变 |
3.2.2 消费者需求异质化给供应链变革创造新的发展空间 |
3.2.3 科技进步给供应链组织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
3.2.4 宏观政策环境的变化加速供应链组织的持续变革 |
3.3 “农超对接”供应链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
3.3.1 混合治理的组织优势是供应链组织发展的本质原由 |
3.3.2 对供应链合作剩余的追逐是供应链变革的内在激励 |
3.4 结论与讨论 |
4 “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与治理机制的理论分析 |
4.1 治理机制与联盟绩效 |
4.1.1 合约治理的特征 |
4.1.2 合约治理的内涵 |
4.1.3 关系治理的特征 |
4.1.4 关系治理的内涵 |
4.1.5 联盟绩效 |
4.2 交易特性与治理机制 |
4.2.1 资产专用性 |
4.2.2 环境不确定性 |
4.2.3 交易频率 |
4.2.4 控制变量 |
4.3 “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治理:一个概念模型 |
4.4 交易特性与治理机制的关系假说 |
4.4.1 资产专用性与治理机制 |
4.4.2 不确定性与治理机制 |
4.4.3 交易频率与治理机制 |
4.5 合约治理与联盟绩效的关系假说 |
4.5.1 合约包容性与联盟绩效 |
4.5.2 合约适应性与联盟绩效 |
4.6 关系治理与联盟绩效的关系假说 |
4.6.1 信任与联盟绩效 |
4.6.2 互惠与联盟绩效 |
4.6.3 联合行动与联盟绩效 |
4.7 治理机制的中介效应假说 |
4.8 变量测度 |
4.8.1 交易特性变量测度 |
4.8.2 合约治理变量测度 |
4.8.3 关系治理变量测度 |
4.8.4 联盟绩效变量测度 |
4.9 结论与讨论 |
5 “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与治理机制的实证研究 |
5.1 样本特征 |
5.2 量表检验 |
5.2.1 信度检验 |
5.2.2 效度检验 |
5.3 交易特性量表检验 |
5.3.1 农户资产专用性 |
5.3.2 超市资产专用性 |
5.3.3 环境不确定性 |
5.4 治理机制量表检验 |
5.4.1 合约治理 |
5.4.2 关系治理 |
5.5 联盟绩效量表检验 |
5.6 Pearson相关分析 |
5.7 模型设定与运算结果 |
5.7.1 SEM模型的构成 |
5.7.2 SEM模型拟合结果 |
5.7.3 SEM模型运算结果 |
5.8 假说检验与讨论 |
5.8.1 交易特性与治理机制 |
5.8.2 治理机制与联盟绩效 |
5.8.3 治理机制的中介效应 |
5.8.4 控制变量与治理机制 |
5.9 结论与讨论 |
6 “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治理机制动态过程与作用机理 |
6.1 “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生命周期的划分 |
6.2 “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治理安排 |
6.3 “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治理机制动用的机理 |
6.3.1 “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治理机制动用的替代机理 |
6.3.2 “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中治理机制动用的互补机理 |
6.4 “农超对接”供应链治理机制的互动过程与作用机理:案例分析 |
6.4.1 案例对象选择 |
6.4.2 案例分析 |
6.4.3 案例评析 |
6.5 结论与讨论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含义 |
7.2.1 企业微观层面 |
7.2.2 政府宏观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调查问卷 |
附录2 超市与农户合作关系的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上市公司供应链特征对投融资效率与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息机制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供应链及其内涵的界定 |
2.1.2 供应链特征的相关概念 |
2.2 供应链特征的研究层次及度量方法 |
2.2.1 基于企业层面的研究 |
2.2.2 基于高管层面的研究 |
2.3 供应链特征对公司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1 治理效应 |
2.3.2 风险效应 |
2.3.3 信息溢出效应 |
2.4 文献评述 |
3.理论基础 |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3 委托代理理论 |
3.4 供应链治理理论 |
3.5 本章小结 |
4.供应链高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 研究设计 |
4.2.1 供应链高管数据库建立及说明 |
4.2.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3 变量选择与定义 |
4.2.4 模型设定 |
4.2.5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高管供应链从业经历与公司业绩 |
4.3.2 “信息优势”:高管关系网络重构事件检验 |
4.3.3 供应链高管提升公司业绩的作用机制检验 |
4.3.4 内生性分析 |
4.3.5 供应链高管与公司价值 |
4.4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供应链信息披露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 |
5.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2.2 变量选择与定义 |
5.2.3 模型设定 |
5.2.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1 供应链信息披露与非效率投资 |
5.3.2 供应链信息披露抑制非效率投资的作用机制检验 |
5.3.3 内生性分析 |
5.3.4 供应链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对融资效率的影响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 研究设计 |
6.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2.2 变量选择与定义 |
6.2.3 模型设定 |
6.2.4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1 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和融资规模 |
6.3.2 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和融资期限 |
6.3.3 供应链关系型交易和融资成本 |
6.3.4 供应链关系型交易提升融资效率的作用机制检验 |
6.3.5 内生性分析 |
6.3.6 基于供应链稳定性的进一步分析 |
6.3.7 基于供应商和客户个体特征的进一步分析 |
6.3.8 供应链关系型交易与公司价值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碳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体系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综述 |
2.2.1 碳成本研究 |
2.2.2 成本动因研究 |
2.2.3 供应链成本管理研究 |
2.2.4 述评 |
第三章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体系二维五度框架的构建 |
3.1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基础 |
3.1.1 供应链碳成本的概念与构成 |
3.1.2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目标 |
3.1.3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特点 |
3.1.4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方法 |
3.1.5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内容 |
3.2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二维五度框架 |
3.2.1 供应链成本管理框架的发展 |
3.2.2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二维五度框架的构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应链碳成本宏观维度的管理 |
4.1 供应链碳成本的战略性动因分析 |
4.1.1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结构性动因分析 |
4.1.2 供应链碳成本管理的执行性动因分析 |
4.2 供应链宏观维度碳成本决策因子分析 |
4.3 供应链宏观维度碳成本决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应链碳成本微观维度的管理 |
5.1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管理 |
5.1.1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碳权差异”分析 |
5.1.2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动因分析 |
5.1.3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决策因子分析 |
5.1.4 供应链客户维度碳成本控制——“碳权差异”的消除 |
5.2 供应链供应商维度碳成本管理 |
5.2.1 供应商维度碳成本“能力差异”分析 |
5.2.2 供应商维度碳成本的动因分析 |
5.2.3 供应商维度碳成本决策的决策因子分析 |
5.2.4 供应商维度的碳成本控制——“能力差异”的消除 |
5.3 供应链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管理 |
5.3.1 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设计差异”分析 |
5.3.2 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的动因分析 |
5.3.3 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决策的决策因子 |
5.3.4 产品设计维度碳成本的控制——“设计差异”的消除 |
5.4 供应链效率维度碳成本动因与决策 |
5.4.1 效率维度碳成本“效率差异”分析 |
5.4.2 效率维度的动因分析 |
5.4.3 效率维度碳成本决策因子分析 |
5.4.4 效率维度碳成本的控制----“效率差异”的消除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性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供应链管理改善交易(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块链技术何以赋能农业协同创新发展:功能特征、增效机理与管理机制[J]. 生吉萍,莫际仙,于滨铜,王志刚. 中国农村经济, 2021
- [2]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前瞻[J]. 胡继晔,邱碧茹. 科技智囊, 2021(11)
- [3]粮食供应链协同的信任与约束机理研究[D]. 贺金霞.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4]供应链管理商主导的煤炭服务供应链协调机制研究[D]. 王夫冬.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供应链伙伴特性、关系资本对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研究[D]. 薛萌.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供应链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响的研究 ——基于内部控制视角[D]. 陈玲东.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7]“农超对接”供应链合作关系及治理机制研究[D]. 陈勇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8]上市公司供应链特征对投融资效率与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基于信息机制的视角[D]. 高笛.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9]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及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意义(研究报告)[A]. 方虹,赵淑华,陈向东,张军峰,张芳,彭博,杜萌,马博飞,陈星.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2014年研究课题汇编, 2015
- [10]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碳成本管理研究[D]. 麦海燕. 南京大学, 2014(05)
标签:供应链系统论文;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论文; 区块链论文; 碳排放论文; 供应链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