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韩国梨优良品种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石晓华[1](2017)在《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逐步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粮食生产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对于产量的有效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育种工作者为生产上提供了多批优良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多次品种更换。外来种质资源的利用对中国新品种改良起到了重要作用,充实了作物品种的遗传基础,增加了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复杂性。本文以水稻为例,采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理念,采用遗传学、农学、农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通过研究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遗传构成的变化,分析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为政府制定有效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提高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提供科学依据。为达到上述目标,本研究共采用了五套数据。一是收集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共16个水稻主产省1982-2011年的所有至少一年在一个省份种植面积超过6666.7公顷的水稻品种信息及其种植面积;二是所有上述水稻品种详细的系谱信息,每一个品种追述至最老的亲本或来自国外的亲本为止;三是每一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审定年份、育成单位等信息;四是水稻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数据;五是水稻产量、干旱和洪涝灾害数据。本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历程,总结了品种改良成果,通过构建种质资源遗传贡献指数和遗传贡献率,分析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及其变化;实证分析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同时结合种子产业改革等制度变量,研究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构建不同的遗传多样性指标,研究其对中国水稻生产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管理和利用外来种质资源,促进中国水稻农作物单产和稳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取得了巨大成就,主栽品种中新育成品种占93.5%。(2)新育成品种的产量潜力、品质等经济性状显着改善。(3)国外稻种资源引进和利用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为25%-40%。(4)中国育种科研人员成功利用国外资源于新品种改良。(5)种业改革激励了育种人员培育水稻新品种的积极性,增加了田间水稻的遗传多样性。然而,却导致水稻品种市场的多乱杂,未能明显提高水稻的产量。(6)水稻单产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倒U型关系,产量变异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呈负相关。在理论上,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关于遗传多样性与产量有正相关和负相关的争论。遗传多样性越大稳定性越高,品种的高度一致性会增加遗传基础脆弱性。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点主要政策建议:(1)制定详细的国外资源引进与利用策略与政策,促进研究单位与企业对国外资源的研究与利用。(2)规范和加强作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和应用,为企业新品种选育提供优质服务。(3)改变现行高等学校和农科院系统为主体的育种体制,政府部门退出商业化育种,扭转水稻品种市场多乱杂的局面。(4)实行品种与种子质量的企业负责制,使缺乏育种能力的企业退出品种选育。
田谧[2](2017)在《中国转基因玉米政策的潜在经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粮食“十二连增”的辉煌成绩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于这个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农业大国,粮食增产是稳定发展的基石。其中,玉米作为增产的主力,2012年总产量首次超过稻谷,成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同时,玉米也是中国重要的消费作物,用途十分广泛,可从种子、原粮拓展到畜牧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能源,在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与直观的经济预期相悖,产量大增并未带来玉米相关产业的效率和繁荣,反而表现出一系列问题:伴随着连年丰收的是库存增加;但即使“坐拥”2亿吨库存,中国还在大量进口玉米,进口量是出口的793倍;扩大供给没有导致价格降低,反而出现价格倒挂,将市场推向低价进口玉米;大量下游深加工行业也没有得到充足、低价的原材料,反而行业产能趋于萎缩……玉米产业面临价格和补贴这“两个天花板”的上限压力,加上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这两个”紧箍咒”的硬性束缚,加之成本这一”地板”也在不断抬升,造成了高成本、高库存和高进口的“三高”结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制定的战略方向。玉米生产需要面对“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政策目标,解决“三高”,实现供给侧改革,那么推行适当的发展战略就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目前已经实施的主要措施是调减非优势区的种植面积。但需要注意的是,玉米面临的诸多难题,并不是由增产单一导致的,而大量进口,正说明市场不是不需要玉米,是需要“低价”玉米。根据FAO数据,2013年中国进口玉米90%来自美国。美国境内93%的玉米应用了转基因技术,低成本和高产出最终导致低价。转基因技术在世界范围都是较为敏感的话题,以其优良性状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分为支持和反对两个意见阵营。中国政府在这个话题上一直保持审慎的态度,任何政策决定都需要经过严谨和全面的科学论证。农业部于2016年4月13日明确提出了转基因发展“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和食用的路线图,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粮作物”。此路线图表明了转基因发展的阶段性。据此,玉米产业或许有可能藉由引入转基因技术而谋求战略发展。玉米市场(供给层面)如发生政策变革,影响不会仅仅局限在本行业内,或一国内,效果会扩散到全行业、乃至影响世界农业贸易格局。并且一旦涉及到转基因技术,就需要兼顾消费者偏好(需求层面),最后想看整个市场变动后产生的经济影响。基于上述目标,本研究选用了GTAP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适用的中国GTAP-GMM模型。用DNDC模型换算出可以代表应用转基因技术的“技术成长率”并代入模型,先模拟了玉米产业(生产层面,包含3个情景)的政策变动效果,再将研究消费者支付意愿(WTP)的实验结果作为“消费偏好”冲击,放入GTAP-GMM模型中,得到消费者偏好影响下的政策变动效果,最终,实现了对宏观层面、产业层面、贸易层面和供需层面的综合考虑。首先,为了考察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真实态度,本文根据信息属性将产品分为三类,采用问卷分析来研究分类的合理性并评估消费者意愿,结果发现:三类转基因品区分明显,但就食品安全问题的横向比较结果来看,消费者对转基因抵触程度不高。更进一步考虑,由于问卷答案带有假设色彩,为了验证分类的合理性并得到真实的支付意愿(结论要代入本文GTAP-GMM模型中进行仿真),本研究继而设计了经济学实验。在分类效果上印证了问卷结果。相比搜寻品(Search),转基因信息披露为经验品(Experience)和信任品(Credence)带来额外的16.2%和7.23%的折价;而非转基因信息的披露会使得搜寻品支付意愿提高6.19%,为经验品和信任品带来额外的9.75%和3.67%的溢价,与原始假设不同的是,消费者对经验品的敏感度高于信任品,这与现发展阶段,经验型转基因产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暴露的更多,例如转基因油,消费者更熟悉,意识上也更为“警觉”。其次,本研究构建GTAP—GMM模型来仿真玉米政策调整对于整体经济与产业的影响,特别是2016年临储政策取消,对玉米生产来说是非常剧烈的变化,需要考虑其恢复市场主导机制之后的情况,综合考虑之下,情景设计环节主要关注三个层面,第一,现实中15/16年度玉米种植首先面临的巨大变化是临储政策取消,因此对于未来行业发展的评估首先要考虑这项政策变动的效果(情景1);其次是本文关注也是农业部已经提出的“三步走”转基因产业发展政策(情景2),最后综合考虑在取消临储政策的情况下转基因发展政策(情景3)的效果。政策评估结果显示,情景1中,中国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对于实际GDP有益,能使国内资源更有效分配与利用,让玉米供需由市场规律决定。情景2中,发展转基因玉米种植,会带动经济增长,单纯的取消临储政策之下,会使农民承担的生产成本增加38%,导致中国玉米产量减产5.22%。而改种植转基因这一技术进步,会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也会带动传统玉米的生产成本下跌,实证结果显示,整个玉米行业的生产成本都会下跌,传统玉米与转基因玉米的生产量都会上升。劳动力方面,转基因玉米产业在相同的产出之下,可以雇用更少的劳动人口,释放劳动力去别的行业或者休闲。而在名义工资上,转基因玉米产业成长的幅度也比种植传统玉米产业工资幅度大,能吸引农业劳动人口从事转基因玉米生产。在情景3中,取消临储政策之后发展转基因种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更多,综合效果会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幅度约0.2%~0.5%。粮食需求方面,在发展转基因玉米政策时,会诱发粮食需求增加,主要成长来自于对于国内玉米的需求,而减少对于进口玉米的依赖。可见政策组合,在经济层面上对于国家整体有利。最后,将上述两部分实证结果结合:将实验结果的消费者支付意愿转化为消费偏好改变,作为一个冲击值,放入本文构建的GTAP-GMM模型中,考察加入消费偏好影响后,3个情景的经济影响有何变化。结果发现,国内无论是否开放转基因种植,由于消费者心理上介意转基因,对总体经济都会产生负面冲击。同类的转基因产品价格较低,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其他产品,也会间接带动玉米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消费者对转基因玉米的偏好较低,还会带动国产传统玉米行业的增长。综合上述消费影响结果,行业产出增加之后,会多雇佣劳动力,带动名义工资上涨,导致转基因玉米相关产业的生产增加,产业繁荣。无论中国是否开放转基因玉米种植,在消费者对转基因消费偏好的影响下,受到最大冲击的都是进口需求。价格方面,因为市场需要对转基因产品折价给消费者补偿,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是受益的(只考虑价格层面,不考虑其他,包括可能产生的风险),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取得最终消费品,情况变好,整体国内福利增加。
郭达[3](2016)在《砂梨品质评价体系构建与高光效、省力化树形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砂梨是我国特别是南方地区重要的果树树种,品种很多,来源多样,有我国自主选育的,也有从日本、韩国引进的品种。本试验观察分析了中外42个砂梨品种果实的品质,以品质优为主要评判标准并结合果实成熟期,从中筛选出早、中、晚熟品种8个构成品种组合,并建立了砂梨品质评价体系,为宁镇扬丘陵山区砂梨品种的选择提供了依据,也为砂梨品质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基于省力化的需求,引进砂梨高干两主枝棚架形和单主枝联体“梳形”两种新的栽培模式,与现有三主枝棚架形和V形进行比较试验,以期获得砂梨整形修剪简单化、省力化和机械化的树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供试的42个砂梨品种果实外观综合评价以幸水、翠冠、秋月、圆黄、彩玉和黄金梨最好;内在品质综合评价以幸水、翠冠、若光、彩玉、秋月、丰水和王秋为佳。按照模糊综合评判值的大小将42个砂梨品种划分为四个等级品种类型,评判值大于0.60的为一等品种类型,共有6个品种,其中3个早熟品种和3个中熟品种;评判值在0.50-0.60之间的为二等品种类型,共有10个品种,其中1个早熟品种、6个中熟品种和3个晚熟品种;评判值在0.40-0.50之间的为三等品种类型,共有14个品种,其中早、中、晚熟品种分别有2个、6个、6个;评判值小于0.40的为四等品种类型,共有12个品种,早、中、晚熟品种分别为4个、5个、3个。供试砂梨品种平均单果重为434 g,可溶性固形物平均含量为13.3%,可溶性总糖平均含量为97.27 mg·g-1,维生素C平均含量为2.95mg·g-1,石细胞平均含量为8.8mg·100g-1,可滴定酸平均含量为1.38mmol·100g-1。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结果,结合砂梨不同品种果实成熟期,筛选出8个适应性强、品质优的优良品种。分别是幸水、若光、翠冠、爱甘水、秋月、彩玉、丰水、王秋。对8个组合品种进行糖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果糖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山梨醇再次,葡萄糖含量最低。3.四种树形的果实采收率单主枝联体“梳形”最高,并且另外三种整形方式差异显着;单主枝联体“梳形”整形的单位树冠面积修剪作业用时最少,并且不需要进行主枝先端诱引,作业难度较低。四种树形的光合日变化均表现为不对称的双峰型曲线,均存在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单主枝联体“梳形”净光合速率为16.21 μmo1·m-2·s-1,V形15.24μmol·m-2·s-1、高干两主枝水平棚架形13.15μmol.m-2·s-1、高干三主枝水平棚架形12.66 μmol·2·s-1,单主枝联体“梳形”的净光合速率平均值显着高于另外三种树形。四种树形果实单位面积早期产量:单主枝联体“梳形”为1.81kg·m-2,V形为1.25 kg·m-2,高千三主枝水平棚架形为1.22kg·m-2,高干两主枝水平棚架形为0.83kg·m-2,单主枝联体“梳形”的单位面积产量最高。高干三主枝水平棚架形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为13.8%,与单主枝联体“梳形”差异极显着,与V形差异显着;同时高干三主枝水平棚架形的可溶性总糖含量也最高,为76.78 mg·g-1,与单主枝联体“梳形”和V形均达到差异极显着水平。四种树形的维生素C含量、石细胞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均无显着差异。通过模糊矩阵对四种树形砂梨果实品质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其结果高干三主枝水平棚架树为0.56,单主枝联体“梳形”为0.55,高干两主枝水平棚架形为0.49,V形为0.44。
田路明,曹玉芬,董星光[4](2010)在《二十世纪梨“家族”资源及其育种价值》文中指出介绍了二十世纪梨的来源与特点,二十世纪梨的杂交育种概况及其后代遗传图谱;分析了日本和韩国梨品种资源的特点;总结了二十世纪梨"家族"作为育种资源的重要地位。
赵亚辉,裴更生[5](2010)在《梨果业发展趋势与提质增效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概述梨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梨果实提质与增效技术。
谢震[6](2009)在《三个红梨品种在商丘地区的表现及主要病害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种植在商丘农业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的美人酥、满天红、红酥脆为试材,以酥梨、金花梨、水晶梨对照品种,通过田间试验观察和科学试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就其物候期、生长结果习性、果实经济性状、产量和效益以及主要病害防治情况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制定优质标准化栽培技术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个红梨品种(美人酥、满天红、红酥脆)在商丘市生长结果正常,除成熟期差异较大外,其它主要物候期都很接近。2月下旬萌动,3月下旬进入花期,11月下旬落叶,正常年份不会受晚霜危害。2、三个红梨品种萌芽力强,坐果率高,明显高于对照品种3、与对照品种(酥梨、金花梨、水晶梨)相比,三个红梨品种石细胞极少,色泽鲜艳,品质极上。4、三个红梨品种的3年累计亩产量较酥梨高15~40%,满天红的3年累计亩产量较金花梨、水晶梨分别高10%、19%。5、三个红梨上主要发生的病害有梨黑星病、轮纹病、干腐病。且以前两种为主。7、8月份的降雨量影响梨黑星病果实病害的发生量;4至6月份的降雨量影响梨轮纹病果实病害的发生量。雨量越大病害发生越严重。6、果实套袋可明显的减轻红梨黑星病、轮纹病的发生。果实套袋,梨黑星病的发病率为2.56﹪,梨轮纹病发病率为1.54﹪;果实不套袋,梨黑星病发病率为24.2﹪,梨轮纹病发病率为20.8﹪。
袁德义,张琳,段经华,苏艳丽[7](2007)在《梨树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有关梨树的生殖生物学的研究概况,具体包括:梨树有性生殖过程中雌雄生殖系统形态结构、发育变化情况和受精过程;雄性不育的机理;梨树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机理和S-基因型的鉴定。
张强[8](2007)在《中国梨果出口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梨果是中国的三大水果之一,梨果生产是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梨果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详细研究梨果的世界市场和中国的出口状况,分析当前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对促进中国梨果贸易的持续发展,加快梨果产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世界梨果贸易的市场环境及供求现状和趋势研究为背景,重点研究中国梨果出口格局,将中国梨果的出口市场细分为四类,考察了主要梨果消费国的需求特征;对中国梨果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指标测算;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分析了中国梨果出口的影响因素;重点讨论了影响中国梨果出口的贸易壁垒;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梨果出口竞争力较强,出口基本上垄断东南亚和南亚市场,但是对日本及欧美发达国家开拓不够。近年来出现出口增幅放缓,出口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出口数量增加而出口价格下滑,出口效益呈现明显下降的倾向。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梨果质量和品种结构、国内外需求变化、进口国的贸易壁垒和国内生产组织化程度等是制约中国梨果出口贸易主要原因,要扩大中国梨果出口,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梨果产业化发展水平,扩大市场范围,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市场实施相应的出口策略。
金松南,艾呈祥,刘庆忠[9](2006)在《韩国梨的栽培和育种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韩国梨的栽培现状,包括栽培面积和产量变化、品种构成;韩国梨出口动向,以及韩国梨的研究机构和培育出的新品种。
周建[10](2004)在《中日韩砂梨引种、筛选及始果树营养诊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梨树原产地之一,梨树是我国三大栽培果树之一,其栽培面积与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从整个梨产业结构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品种结构不合理,单位面积产量低,优质果少,经济效益差等。 为改变目前状况和推进湖南省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中南林学院“绿之梦”果园和永州“金地”公司分别引进了一批砂梨品种,其中包括部分日韩品种。本文即以其中的十个品种:翠冠、清香、丰水、黄花、绿宝石、大果水晶、黄金、圆黄、爱宕、新高等为研究对象,进行引种、对比观察实验,主要研究它们在株洲、永州的生长特性、物候期、果实性状、丰产性、抗病性。根据它们在引种地的表现,本文采用多维价值理论的评定方法从果实品质、生长性状、抗病性和丰产性等四个方面进行量化评定,筛选出几个适应湖南的品种。筛选结果显示:中国梨品种表现普遍好于日韩国品种;翠冠、绿宝石、清香、圆黄、爱宕在引种地表现最好。 在进行引种、筛选的同时,为了更加合理地指导生产施肥,本文采用模糊营养诊断法对上述十个品种进行叶片营养诊断。诊断范围包括N、P、K、Ca、Mg、Fe、Mn、Cu、Zn等9个元素指标。凯氏测氮法测N元素;分光光度法测P元素;火焰光度法测定K元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Ca、Mg、Fe、Mn、Cu、Zn等元素,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由分析结果得出以卜结论: (1)圆黄梨氮素含量处于低量范围,其余品种皆处于适量范围。 (2)丰水梨磷素含量处于低量范围,大果水晶梨处于高量范围,其余品种皆处于适量范围。 (3)黄花、黄金、爱宕、新高等4个品种的钾素处于适量范围,其余6个品种钾含量都处于低量范围。 (4)10个品种的钙素含量普遍偏低。仅翠冠、爱宕处于适量范围,其余8个品种皆处于低量范围。 (5)镁素,黄花、绿宝石、爱宕等3个品种处于低量范围,另外7个品种处于适量范围。 (6)各品种铁素含量较正常,仅黄花梨含量处于低量范围。 (7)在所有品种中,黄花梨锰素含量处于高量范围,其余品种皆处于适量范围。 (8)铜素含量相对较复杂,清香、绿宝石、新高等3个品种处于高量范围,大果水晶处于低量范围,其余6个品种处于适量范围。 (9)在所有品种中,翠冠梨锌素含量处于高量范围,其余品种皆处于适量范围。
二、日本韩国梨优良品种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韩国梨优良品种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的基本分布特点 |
2.1.1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时间变化趋势 |
2.1.2 主要发文期刊 |
2.1.3 主要研究人员和机构 |
2.1.4 遗传构成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标研究区域 |
2.2 作物遗传构成及其经济研究 |
2.2.1 遗传构成的一般概念 |
2.2.2 关于作物遗传构成的经济研究 |
2.3 遗传多样性及其经济影响研究 |
2.3.1 经济研究中常用的遗传多样性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
2.3.2 遗传多样性对作物生产影响的经济研究 |
2.4 与品种改良和种业有关的制度建设 |
2.4.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和改革 |
2.4.2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制度建设 |
第3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
3.1 研究思路 |
3.2 遗传构成与遗传多样性概念的界定与测定方法 |
3.2.1 遗传构成概念的界定 |
3.2.2 种质资源的遗传贡献 |
3.2.3 国外资源遗传贡献的测定方法 |
3.2.4 遗传多样性的测定 |
3.3 研究理论框架与模型 |
3.3.1 研究的理论框架 |
3.3.2 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对品种改良的贡献模型 |
3.3.3 种子产业改革和外国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模型 |
3.3.4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产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
3.4 研究数据 |
第4章 中国水稻的品种改良与推广应用 |
4.1 中国水稻优良品种的改良 |
4.2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
4.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选育 |
4.2.2 中国水稻品种的推广 |
4.3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化 |
4.3.1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经济性状变化 |
4.3.2 中国水稻主栽品种的抗病抗虫性状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构成 |
5.1 外来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
5.1.1 外来水稻品种的引进 |
5.1.2 外来种质资源的应用推广 |
5.2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
5.2.1 中国水稻品种的遗传构成变化 |
5.2.2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遗传贡献率 |
5.3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生产遗传贡献的区域差异 |
5.3.1 国际水稻研究所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
5.3.2 日本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
5.3.3 其他国家种质资源遗传贡献的区域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的影响 |
6.1 种质资源与品种性状的关系 |
6.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
6.3 模型估计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外来种质资源对中国水稻单产的影响 |
7.1 中国水稻单产变化 |
7.2 研究模型和估计方法 |
7.3 模型估计结果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遗传多样性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 |
8.1 中国水稻生产与遗传多样性 |
8.1.1 中国水稻的遗传多样性 |
8.1.2 遗传多样性与水稻产量的关系 |
8.2 研究模型与估计方法 |
8.3 模型估计结果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创新点 |
9.4 研究不足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中国转基因玉米政策的潜在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主要研究内容 |
1.2.2 基本概念界定 |
1.3 研究假设 |
1.3.1 消费层面研究假设 |
1.3.2 宏观GTAP-GMM模型研究假设 |
1.4 研究路线与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消费者研究 |
2.1.1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认知 |
2.1.2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接受度与购买态度 |
2.1.3 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
2.2 中国玉米产业相关研究 |
2.2.1 供需现状 |
2.2.2 种植角度 |
2.2.3 玉米生产现状分析与评述 |
2.3 转基因技术 |
2.3.1 转基因技术应用现状 |
2.3.2 转基因技术在玉米种植的应用 |
2.3.3 转基因技术文献计量研究 |
2.3.4 转基因技术应用总结 |
2.4 农产品供需预测模型 |
2.4.1 主要供需预测模型 |
2.4.2 有关转基因议题的研究 |
2.4.3 WTP和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的结合 |
2.5 DNDC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认知 |
3.1 问卷设计 |
3.2 问卷数据与分析 |
3.2.1 受访者对转基因的接受度调查 |
3.2.2 受访者对转基因的购买态度调查 |
3.2.3 受访者对不同类型转/非转基因产品的支付意愿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真实支付意愿 |
4.1 实验标的物选择 |
4.2 实验对象与实验流程 |
4.2.1 实验对象 |
4.2.2 实验流程 |
4.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4.3.1 实验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
4.3.2 实验数据的OLS回归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GTAP-GMM模型及数据库构建 |
5.1 国际玉米种植和生产概况 |
5.2 国际玉米贸易概况 |
5.3 中国玉米进出口概况 |
5.4 GTAP-GMM模型构建 |
5.5 GTAP-GMM数据库介绍与国家合并 |
5.6 数据库拆解与更新 |
5.6.1 传统玉米产业拆解 |
5.6.2 数据库更新校准 |
5.6.3 转基因玉米资料拆解 |
5.7 转基因玉米种植生产技术估计 |
5.7.1 DNDC模型介绍与数据库说明 |
5.7.2 模拟结果与说明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玉米发展转基因政策影响评估 |
6.1 情景设计 |
6.1.1 取消玉米临储政策 |
6.1.2 国内发展转基因玉米的“三步走”情景 |
6.2 实证结果 |
6.2.1 宏观经济影响 |
6.2.2 玉米产业与相关产业 |
6.2.3 贸易转移与贸易创造结果 |
6.3 粮食安全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消费者偏好的经济影响和分析 |
7.1 消费者偏好情景设计 |
7.2 宏观经济影响 |
7.3 转基因玉米相关中下游产业产出变动情况 |
7.4 转基因玉米产品的消费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1.1 微观消费者实证的主要结论 |
8.1.2 宏观CGE模型实证结果 |
8.1.3 消费偏好影响下的政策效果评估 |
8.2 本文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消费偏好变量与消费者相关方程式(QP1_GCON)构建 |
附件二:GTAP模型介绍 |
附件三 利用SplitCom拆分数据库流程 |
附件四 价格扭曲变量操作说明 |
附件五 消费者调查问卷(A) |
附件六 消费者调查问卷(B) |
附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砂梨品质评价体系构建与高光效、省力化树形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梨果实品质的研究进展 |
1.1 关于果实外观品质的研究 |
1.2 关于果实内在品质的研究 |
2 梨品种选育概况 |
2.1 国外名优梨的栽培现状和选育历史 |
2.2 我国梨栽培和选育的历史与现状 |
2.3 名优梨品种在我国的引种筛选 |
3 砂梨高光效、省力化整形模式研究 |
3.1 树形方面研究 |
3.2 光合作用 |
第二章 砂梨品质评价体系构建与优质砂梨品种糖组分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果实品质模糊综合评判 |
1.4 相关性分析、差异显着性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供试砂梨品种的成熟期 |
2.2 砂梨果实品质评价及品种筛选 |
2.3 优质砂梨品种糖组分分析 |
3 讨论 |
3.1 砂梨果实成熟期的划分 |
3.2 砂梨品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品种筛选 |
3.3 不同砂梨品种的果实品质 |
3.4 砂梨果实中糖的组成特点 |
3.5 砂梨果实甜味的评价指标 |
第三章 砂梨高光效、省力化树形探索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果实品质模糊综合评判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砂梨四种树形的光合日变化 |
2.2 砂梨四种树形作业效率的比较 |
2.3 砂梨四种树形果实早期产量的比较 |
2.4 砂梨四种树形果实品质的比较 |
3 讨论 |
3.1 不同树形的光合日变化 |
3.2 不同树形的作业效率 |
3.3 不同树形的果实产量和品质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4)二十世纪梨“家族”资源及其育种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二十世纪梨及其芽变的特点 |
2 二十世纪梨“家族”系谱 |
3 二十世纪梨“家族”概况 |
3.1 日本和韩国 |
3.2 中国 |
4 日本和韩国梨品种资源特点 |
5 展望 |
(5)梨果业发展趋势与提质增效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梨果业现状 |
1.1 产量 |
1.2 品种分布与构成 |
1.2.1 品种分布 |
1.2.2 品种构成 |
2 梨果业发展趋势 |
2.1 品种由繁多向少数优良品种集中 |
2.2 树体管理由稀植高大向密植矮小发展、修剪由复杂向简单、省工、省力转化 |
2.3 肥水管理由偏施氮肥转向平衡施肥, 灌水由大水漫灌转向节水沟灌、滴灌、渗灌 |
2.4 病虫防治由单纯化学防治转向综合防治 |
2.5 果品质量向优质、安全发展 |
2.6 管理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 |
3 梨果业提质增效技术 |
3.1 花果管理 |
3.1.1 授粉 |
3.1.2 疏花疏果 |
3.1.3 套袋 |
3.1.4 适时采收 |
3.2 植物源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
3.3 施肥、灌水技术 |
3.3.1 施肥技术 |
3.3.2 灌水技术 |
(6)三个红梨品种在商丘地区的表现及主要病害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2 国外梨主产国的栽培现状 |
1.2.1 西洋梨栽培现状 |
1.2.2 日本梨的栽培现状 |
1.2.3 韩国梨的栽培现状 |
1.3 中国梨树栽培历史和现状 |
1.3.1 早熟品种 |
1.3.2 中熟品种 |
1.3.3 晚熟品种 |
1.4 梨物候期观查 |
1.5 梨树生长结果研究 |
1.5.1 新梢生长 |
1.5.2 叶片生长 |
1.5.3 坐果率 |
1.5.4 结果枝类型及比例 |
1.6 梨主要病虫害研究防治 |
1.6.1 梨黑星病的研究现状 |
1.6.1.1 症状 |
1.6.1.2 发病规律 |
1.6.1.3 病害与气候的关系 |
1.6.1.4 梨黑星病的防治 |
1.6.2 梨轮纹病的研究防治 |
1.6.2.1 梨轮纹病的研究现状 |
1.6.2.2 症状 |
1.6.2.3 发病规律 |
1.6.2.4 病害与气候的关系 |
1.6.2.5 梨轮纹病的防治 |
1.6.3 梨干腐病的研究防治 |
1.6.3.1 症状 |
1.6.3.2 发病规律 |
1.6.3.3 梨轮纹病的防治 |
2 引言 |
3 材料和方法 |
3.1 试验地的基本情况 |
3.2 试验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4 观察记载项目 |
3.4.1 生物学特性 |
3.4.2 农艺性状 |
3.4.3 果实经济性状 |
3.4.4 红梨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降雨的关系 |
3.4.5 果实套袋与红梨主要病害的发生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物候期调查 |
4.2 生长结果习性 |
4.3 果实经济性状 |
4.4 产量和效益 |
4.5 梨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降雨的关系 |
4.6 果实套袋与梨主要病害病害的发生 |
5 讨论 |
5.1 物候期 |
5.2 生长结果习性 |
5.3 果实品质方面的比较 |
5.4 果实品质方面的比较 |
5.5 降雨与梨主要病害发生的关系 |
5.6 果实套袋与鸭梨主要病害发生的关系 |
6 小结 |
6.1 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 |
6.2 降雨与红梨主要病害发生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图 |
(7)梨树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有性生殖过程 |
1.1 花药的发育、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的形成 |
1.2 大孢子体的发生和雌配子体的形成 |
1.3 受精过程 |
1.4 胚和胚乳的发育 |
2 雄性不育 |
2.1 核雄性不育 (GMS) |
2.2 细胞质雄性不育 (CMS) 基因 |
2.3 果树雄性不育的研究 |
2.4 梨雄性不育的研究 |
3 梨自交不亲和性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
4 结 语 |
(8)中国梨果出口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关于竞争力研究 |
1.2.2 关于梨果国际市场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创新点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1.4.1 可能创新点 |
1.4.2 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2 中国梨果供给形势分析 |
2.1 世界梨果供给状况 |
2.1.1 总量形势 |
2.1.2 生产效率 |
2.1.3 品种结构及区域布局 |
2.2 中国梨果供给状况 |
2.2.1 总量形势 |
2.2.2 生产效率 |
2.2.3 产品结构及区域布局 |
2.2.4 生产发展趋势 |
2.3 影响中国梨果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1 梨果收购价格 |
2.3.2 梨果生产成本 |
2.3.3 梨果生产要素 |
2.3.4 梨果技术进步 |
2.3.5 宏观经济变化周期 |
2.4 结论与政策含义 |
3 中国梨果出口竞争力分析 |
3.1 中国梨果出口的优势条件分析 |
3.1.1 资源优势 |
3.1.2 规模优势 |
3.1.3 生产成本优势 |
3.1.4 地缘市场优势 |
3.2 中国梨果出口竞争力的指标分析 |
3.2.1 中国与主要梨果出口国的竞争力比较 |
3.2.2 中国梨果出口能力测算 |
3.3 结论与政策含义 |
4 中国梨果出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 |
4.1 中国梨果出口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
4.1.1 产品质量 |
4.1.2 产品品种 |
4.1.3 产品品牌 |
4.2 中国梨果出口外在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 |
4.2.1 中国梨果出口外在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4.2.2 中国梨果出口外在影响因素的筛选 |
4.2.3 中国梨果出口模型构建与外在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3 结论及政策含义 |
5 中国梨果出口市场分析 |
5.1 世界梨果出口市场状况 |
5.1.1 世界梨果出口规模和分布 |
5.1.2 世界梨果需求规模和分布 |
5.2 中国梨果出口市场格局 |
5.2.1 中国梨果出口规模 |
5.2.2 中国梨果出口市场分布及品种结构 |
5.2.3 中国梨果出口市场规模变化 |
5.3 中国梨果出口市场细分的计量分析 |
5.3.1 市场细分与聚类分析 |
5.3.2 分类指标和样本的选择 |
5.3.3 聚类过程及结果 |
5.4 中国梨果主要出口市场的需求特征 |
5.4.1 东南亚市场 |
5.4.2 南亚市场 |
5.4.3 中东市场 |
5.4.4 东亚市场 |
5.4.5 北美市场 |
5.4.6 欧盟市场 |
5.4.7 俄罗斯及独联体市场 |
5.5 结论及政策含义 |
6 中国梨果主要出口市场的贸易壁垒 |
6.1 中国梨果出口面临的关税壁垒 |
6.1.1 日本 |
6.1.2 美国 |
6.1.3 欧盟 |
6.1.4 俄罗斯及独联体 |
6.2 中国梨果出口面临的非关税壁垒 |
6.2.1 日本 |
6.2.2 美国 |
6.2.3 欧盟 |
6.2.4 俄罗斯及独联体 |
6.3 结论与政策含义 |
7 中国梨果扩大出口的对策建议 |
7.1 中国梨果扩大出口的总体战略思路 |
7.2 中国梨果扩大出口的对策与建议 |
7.2.1 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 |
7.2.2 提高采后商品化和加工水平 |
7.2.3 提高梨果质量,实施品牌战略 |
7.2.4 积极开拓梨果国际市场,实施多元化贸易战略 |
7.2.5 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
7.2.6 努力改善梨果出口的外部环境 |
致谢 |
附录 |
(10)中日韩砂梨引种、筛选及始果树营养诊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前言 |
2 国外名优梨的栽培现状和选育历史 |
2.1 西洋梨选育现状 |
2.2 日本梨的栽培现状 |
2.3 日本梨的选育历史 |
2.3.1 日本20世纪中期的梨产品 |
2.3.2 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产品 |
2.3.3 日本近期培育的品种 |
2.4 韩国梨的栽培与品种选育 |
2.4.1 栽培现状 |
2.4.2 品种结构 |
2.4.3 韩国梨育种概况 |
3 中国梨树栽培历史和现状 |
3.1 早熟品种 |
3.2 中熟品种 |
3.3 晚熟品种 |
4 引种与栽培的概况 |
4.1 国外品种在中国的引种筛选 |
4.2 国内名优品种的引种筛选 |
5 植物营养诊断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 |
5.1 营养诊断发展历史 |
5.2 营养诊断在落叶果树中的应用 |
5.3 营养诊断在热带经济果木林中的应用 |
5.4 营养诊断在用材林木中的应用 |
6 结束语 |
第二部分 正文部分 |
1 名优砂梨品种的引种表现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供试品种材料 |
1.1.2 研究方法 |
1.1.2.1 物候期生和长性状的调查 |
1.1.2.2 抗病性和丰产性调查 |
1.1.2.3 果实品质的分析方法 |
1.2 栽植及管理情况 |
1.3 引种表现结果 |
1.3.1 翠冠梨 |
1.3.2 清香梨 |
1.3.3 丰水梨 |
1.3.4 黄花梨 |
1.3.5 绿宝石梨 |
1.3.6 大果水晶梨梨 |
1.3.7 黄金梨 |
1.3.8 圆黄梨 |
1.3.9 爱宕梨 |
1.3.10 新高梨 |
2 名优砂梨的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筛选方法 |
2.1.2.1 建立品种筛选模型 |
2.1.2.2 计算单因素指标的合理--满意度 |
2.1.2.3 计算合成合理--满意度 |
2.2 筛选结果 |
2.2.1 利用生长性状特性来筛选 |
2.2.1.1 梨品种生长性状单因素合理满意度的计算 |
2.2.1.2 梨品种生长性状合成合理--满意度的计算 |
2.2.1.3 结果 |
2.2.2 利用梨果品品质特性来筛选 |
2.2.2.1 梨果品质单因素合理--满意度的计算 |
2.2.2.2 梨果品品质合成合理--满意度的计算 |
2.2.2.3 结果 |
2.2.3 利用梨品种抗病性进行筛选 |
2.2.3.1 梨抗病性单因素合理--满意度的计算 |
2.2.3.2 梨品种抗病性合成合理--满意度的计算 |
2.2.3.3 结果 |
2.2.4 从丰产性的角度来筛选 |
2.2.4.1 单株产量合理--满意度的计算 |
2.2.5 复合筛选 |
2.2.5.1 复合合理--满意度的计算 |
2.2.5.2 复合筛选结果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结论 |
2.3.2 讨论 |
3 初结果树营养诊断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方法 |
3.1.2.1 取样方法 |
3.1.2.2 样品处理方法 |
3.1.2.3 营养元素测定方法 |
3.1.2.4 营养诊断方法 |
3.1.2.4.1 营养诊断的数学原理 |
3.1.2.4.2 诊断的模糊数学模型 |
3.1.2.4.3 模型参数 |
3.1.2.4.4 元素标准工作曲线以及线形回归方程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结果 |
3.2.2 分析 |
3.2.2.1 翠冠梨 |
3.2.2.2 清香梨 |
3.2.2.3 丰水梨 |
3.2.2.4 黄花梨 |
3.2.2.5 绿宝石梨 |
3.2.2.6 大果水晶梨 |
3.2.2.7 黄金梨 |
3.2.2.8 圆黄梨 |
3.2.2.9 爱宕梨 |
3.2.2.10 新高梨 |
3.3 措施与对策 |
3.3.1 氮素 |
3.3.2 磷素 |
3.3.3 钾素 |
3.3.4 钙素 |
3.3.5 镁素 |
3.3.6 铁素 |
3.3.7 锰素 |
3.3.8 铜素 |
3.3.9 锌素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附表1 砂梨梨品种生长性状调查表 |
附表2 砂梨品种物候表 |
附表3 十个梨品种果实性状总汇表 |
附表4 砂梨品种感病调查表 |
致谢 |
四、日本韩国梨优良品种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遗传构成对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和生产的影响研究[D]. 石晓华.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 [2]中国转基因玉米政策的潜在经济影响研究[D]. 田谧.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3]砂梨品质评价体系构建与高光效、省力化树形探讨[D]. 郭达.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4]二十世纪梨“家族”资源及其育种价值[J]. 田路明,曹玉芬,董星光. 中国南方果树, 2010(02)
- [5]梨果业发展趋势与提质增效技术[J]. 赵亚辉,裴更生. 河北果树, 2010(01)
- [6]三个红梨品种在商丘地区的表现及主要病害防治研究[D]. 谢震.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7]梨树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J]. 袁德义,张琳,段经华,苏艳丽. 经济林研究, 2007(03)
- [8]中国梨果出口竞争力和国际市场研究[D]. 张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9]韩国梨的栽培和育种进展[J]. 金松南,艾呈祥,刘庆忠. 落叶果树, 2006(03)
- [10]中日韩砂梨引种、筛选及始果树营养诊断的研究[D]. 周建. 中南林学院,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