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拱坝坝肩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徐扬升[1](2020)在《拱坝坝肩临界滑动模式搜索及抗滑敏感性》文中指出拱坝坝肩稳定问题是分析拱坝安全稳定的重要环节,目前,学者们针对拱坝坝肩抗滑稳定提出了多种计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是极限刚体平衡法,有限元法,离散元法等。这些方法均需要假定出坝肩滑块底滑面,认为底滑面的位置及形状不随地震强度发生改变,且忽略坝肩岩体内存在的断层、裂隙节理组对坝肩抗滑稳定的影响。本文针对上述问题,考虑岩体结构面的影响,基于耐震时程法,应用遗传算法搜索拱坝坝肩抗滑临界滑动面,并分析了坝肩滑块临界滑动面随地震强度发生的变化。研究了混凝土拱坝坝肩抗滑稳定性能对抗剪强度参数及地震动的敏感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回顾了拱坝坝肩抗滑稳定和临界滑动面模式搜索的计算方法和基本原理,并对每种方法的优劣进行比较。详细的阐述了耐震时程法基本原理,揭示了耐震时程曲线合成过程,并人工合成三条耐震时程曲线。(2)根据遗传算法基本原理,考虑岩体结构面的影响,推导出加入连通率后的抗滑系数计算公式。以改进后的抗滑系数计算公式作为遗传算法的目标函数,编写新的遗传算法程序,程序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程序对复杂岩体临界滑动模式搜索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并具有搜索结果精确性高,稳定性好的特点。(3)结合工程实例,基于耐震时程法应用遗传算法搜索混凝土拱坝坝肩滑块临界滑动面,确定了坝肩滑块底滑面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最危险滑动面。考虑临界滑动面位置及形状随地震强度改变而变化的情况时,得到了坝肩滑块整体抗滑系数曲线,考虑地震动的随机性,得出三条耐震时程曲线下的整体抗滑系数。(4)以混凝土拱坝工程实例模型为基础,基于耐震时程法,研究拱坝坝肩抗滑稳定性能抗剪强度参数及地震动敏感性分析,提出了采用以整体抗滑系数为指标拱坝坝肩抗滑稳定的评价方法。得出了坝肩抗滑稳定性能对岩桥上黏聚力最为敏感,结构面上摩擦系数对坝肩抗滑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黏聚力较摩擦系数对坝肩抗滑稳定影响更大,拱坝坝肩抗滑稳定性能对地震动敏感性较弱。
谭又曼[2](2019)在《“拱坝—重力坝”新型组合坝结构及其工作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两岸岸坡地形极不对称的坝址区修建水利枢纽工程时,由于土石坝、重力坝、拱坝等常用坝型各自的工作机理及优缺点,使得拦河大坝的坝型选择成为设计人员关心且难以确定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彭水县拟建水库工程坝址区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特征为背景,依托重庆市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专项基金项目,在对比分析拱坝、重力坝的优缺点及适宜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拱坝-重力坝”新型组合坝结构,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新型组合坝的工作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背景工程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提出了“拱坝-重力坝”新型组合坝结构,并对新型组合坝结构的拱坝段、重力坝段、重力墩段进行了结构设计。对重力墩的相对位置及上下游角度变化进行分析,获得了重力墩较为安全及经济的结构形式。依据现行规范,对坝体结构的应力及稳定进行了复核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坝体结构满足相关规范要求。(2)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分析了新型组合坝结构的工作性能。研究表明,不同计算工况下新型组合坝坝体的应力及位移分布规律相似,坝体的大小主应力及位移均随库水位上升呈逐渐增加变化;主压应力最大值出现在拱坝下游侧拱肩与重力墩交界处;主拉应力最大值皆出现在重力墩上游面墩踵角点处;坝体与基岩的交界面上存在应力集中使拉应力数值偏大,采用有限元等效应力法削除了应力集中现象。(3)探讨了坝基弹性模量对组合坝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基弹性模量的增大,使组合坝上游侧的第一主应力增大,第三主应力减小,坝体下游侧的第一主应力及第三主应力减小;地基弹性模量对坝体上游侧的第一主应力、坝体下游侧的第三主应力影响更大;当地基弹性模量与坝体弹性模量相近时,组合坝整体的受力水平较好;地基弹性模量增大,组合坝各坝段的顺河向位移、竖直向位移及合位移都减小,减小趋势由陡到缓,而重力墩的合位移值减小的最多,拱坝的合位移值减小的最少。(4)探讨了坝体混凝土特性对组合坝工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拱坝、重力墩、重力坝的弹性模量增大时,都会引起自身坝体所受应力的增大,其余坝体的应力减小,而各坝段的位移值都随着坝体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减小;重力墩的材料变化对拱坝的应力及组合坝整体的位移影响剧烈,拱坝与重力坝相互之间的应力及位移影响十分微小。
梁辉[3](2019)在《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地震易损性分析和抗震安全评价》文中指出我国已建、在建和拟建的高坝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世界上都是史无前例的。这些高坝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的西部强震区,其中大部分为混凝土坝,其抗震安全性至关重要,大坝抗震安全评价是工程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地震作用下高混凝土坝坝体连同部分地基整体滑动的失稳破坏是其主要的破坏模式之一。本文以高混凝土坝-地基系统整体抗震稳定安全评价为研究目标,在考虑地震作用和坝基岩体内控制性滑动块体滑裂面力学参数不确定性基础上,建立高混凝土坝-地基系统整体有限元模型,分别对混凝土重力坝和拱坝开展了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地震易损性分析,并构建了基于概率的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的抗震安全评价的初步框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改进并推导了可以考虑残余凝聚力的动接触力模型。针对混凝土重力坝坝基地震抗滑稳定性能的分析,采用改进的动接触力模型,研究了残余凝聚力对坝基交界面处残余滑动位移、滑动开裂长度、最大张开位移和坝体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残余凝聚力能够使重力坝坝基地震滑动稳定控制设计更加合理、经济。(2)建立了混凝土重力坝和拱坝坝体-地基体系有限元模型,对于重力坝,考虑地基深层滑块滑裂面接触非线性;对于拱坝,在将坝体-地基作为一个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坝体横缝、坝肩可能滑动岩体的边界、坝底与地基交接面等处接缝的局部开合与滑移以及坝体和地基的动力相互作用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基于增量动力分析方法(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开展了接触面上抗剪强度参数对混凝土坝-地基体系地震整体滑动稳定性的参数敏感性分析,提出了采用残余滑动位移和滑动面积比作为评价指标的混凝土坝地震滑动失稳水平的评价方法,定量地评价了各抗剪强度参数在混凝土坝-地基体系地震整体抗滑稳定中的相对重要性,揭示了抗剪强度参数对重力坝深层滑动失稳和拱坝坝肩失稳破坏过程的影响机理。(3)在(2)所建立的模型基础上,考虑滑裂面抗剪强度参数的不确定性,通过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生成分析样本,基于IDA方法,开展了混凝土坝坝体-地基体系的地震抗滑稳定参数不确定性分析。发现了由于抗剪强度参数的随机性导致混凝土地震滑动失稳破坏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性。对于拱坝-地基体系,基于残余滑动位移和滑动面积比评价指标,讨论了抗剪强度参数的变化对拱坝坝肩地震抗滑稳定性能变异性的影响,发现了滑动面积比指标能够更全面地呈现出滑动面滑动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而残余滑动位移更直观的呈现出滑块发生滑动的最终结果,两者均可作为评价拱坝坝肩地震抗滑整体稳定性的一个方便的、有效的指标。无论是混凝土重力坝还是拱坝,地震作用下,其特征点残余滑动位移或滑动面积比的IDA曲线整体平均值、50%分位数值与基本参数模型下的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4)基于(3)所得到的计算分析结果,引入地震易损性分析的概念,给出了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分析流程,提出采用残余滑动位移和滑动面积比平均IDA曲线上的拐点界限值作为混凝土坝的地震滑动稳定性能水平划分准则,分别定义了重力坝和拱坝-地基体系整体地震滑动失稳破坏过程中相应的性能水平,依据所给出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流程,绘制了不同性能水平下的重力坝和拱坝-地基体系整体滑动稳定地震易损性曲线,进一步比较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残余凝聚力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区别。基于所得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对设计地震和最大可信地震作用下,不考虑和考虑残余凝聚力的混凝土重力坝和拱坝-地基体系地震整体稳定性能进行了分析,为混凝土坝坝体-地基体系的抗震安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5)基于所获得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地震易损性曲线解析函数,通过引入幂指数函数的形式来描述地震危险性曲线,结合所构建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得到了地震危害性分析的解析函数,基于此以实际工程为例,对混凝土重力坝和拱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进行了地震危害性分析,给出了重力坝和拱坝-地基体系在设计基准期限内到达不同性能水平的概率,为其在极限地震下的抗震安全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海玉,徐福卫[4](2016)在《拱坝安全可靠度评价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以柔度系数为判据的经验评价方法和以概率、随机数学理论为基础的可靠度理论评价方法两个方面综述拱坝安全可靠度的研究进展,但这两种方法没有考虑长期效应的影响.坝体混凝土随时间推移强度降低、坝体开裂导致整体强度降低、混凝土和岩体徐变产生的徐变应力、地基被水渗入后强度变化等对拱坝长期安全可靠度的影响应加强研究.
李野[5](2013)在《基于矢量和法的乌东德高拱坝坝肩稳定分析》文中提出拱坝,因为它的经济性和安全性,而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特别是近年来,混凝土高拱坝迅速发展,已成为大型水库和水电站枢纽的主要坝型之一。然而拱坝对地形地质条件的要求较其他任何坝型都高。坝肩岩体的稳定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以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据不完全统计,世界已建拱坝产生损坏或发生其他安全事故的事例有45起,其中因坝肩失稳产生的事故就有28起,可见拱坝真正的潜在危险在于两岸坝肩岩体的稳定性。目前边坡稳定评价主要有刚体极限平衡法、强度折减法、超载法等。相比于这些稳定性评价方法,葛修润等提出的矢量和法有着很大的优势,其已经在理论上得到了证明,并在一些二维分析中得到了应用,但在复杂三维稳定分析中,应用很少,尤其是在拱坝坝肩稳定性分析方面,矢量和法在具体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就矢量和法在拱坝坝肩稳定性分析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推广,完善了其从理论到复杂工程应用的详细过程,分析了矢量和法在拱坝坝肩稳定分析中下滑趋势方向的确定,编写了从数值计算结果中提取数据求取坝肩稳定矢量和安全系数的程序。为矢量和法成为标准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提供了一定量的计算比较结果。针对乌东德双曲拱坝,本文首先研究其可能存在的坝肩稳定性问题,然后,通过二维计算,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实际影响效果(针对各种因素对稳定性影响的不同,在构建三维模型时以不同的方式考虑)。最后,在三维计算中,以矢量和安全系数为主要的评价参数,结合抗滑作用的大小、坝肩受力情况、拱端关键位置位移跟踪等手段,对不同时期、不同工况下的乌东德拱坝坝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右岸处K25溶洞的存在对坝肩稳定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加固处理;在正常荷载和地震荷载下,矢量和安全系数满足稳定性要求,乌东德拱坝不存在坝肩楔体滑移破坏风险;开挖过程中坝肩槽顶部和侧壁存在塑性区贯通风险,需要进行支护和加固。
吴党中[6](2012)在《拱坝优化时基础变模敏感性及坝肩传力洞增稳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拱坝的基础设计在拱坝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当前拱坝基础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了在拱坝基础参数选用和拱坝基础加固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对于拱坝基础岩体弹性模量的选用,文中通过对大量不同坝高和河谷形状的拱坝方案的优化和分析总结,探讨了各类拱坝的建基面岩体变形模量对体型设计和坝体应力的敏感性,获得了如下一些规律性的认识:随着坝高的加大,以拱坝工程量为目标的优化,其结果随基础岩体变形模量的增大而更优。相同高度的拱坝,在不同的宽高比地形条件下,其最适宜的岩体变模值变化不大。而不同的气温资料,对于拱坝建基面岩体最适宜变模并无影响;拱坝优化设计时,采用较低的岩体变形模量,并不能保证拱坝更安全。工程中采用的设计方案,其坝体应力应该留有一定的宽裕度,以适应实际岩体变形模量值与设计取用值之间的偏差。总体来说,当变形模量有增大的可能时,拱坝上游面拉应力和下游面压应力应留有裕度;当变形模量有降低的可能时,拱坝上游面压应力和下游面拉应力应留有裕度。对于拱坝基础的加固,论文主要讨论了传力洞对增强坝肩稳定和控制拱坝拱端位移方面的作用。在增强坝肩稳定方面,分析了传力洞轴线布置方向和传力洞截面对坝肩增稳幅度的敏感性,提出了传力洞轴线的确定方法以及传力洞对坝肩稳定增稳效应的评估方法;文中讨论了传力洞对拱坝基础中近坝区陡倾角结构面的加固效果。针对当前传力洞设计中一些误区,分析了传力洞两个要素—传力洞轴线方向和传力洞截面积大小改变时传力洞对坝肩的增稳效果变化情况。在控制拱端位移方面,提出了根据拱端允许变形量推求传力洞的预期压缩量进而拟定传力洞截面尺寸的设计原则,将围岩影响简化为抗力作用,利用最小势能原理,推导了求解传力洞截面尺寸的公式。论文还分析了传力洞的设置对拱坝坝体应力的影响。成果已应用于实际工程,并取得良好效果。论文最后还通过已经完建的工程实例验证了本文的一些相关结论。
穆全平[7](2010)在《混凝土拱坝坝肩稳定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拱坝坝肩稳定分析是拱坝设计与分析中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拱坝主要依靠坝肩岩体支撑来维持其抗滑稳定性,在勘察设计阶段,如果对坝肩岩体局部地质缺陷(如不利于稳定的节理、裂隙或者软弱夹层等)的忽视很有可能导致拱坝的失稳破坏。因此,如何为解决拱坝坝肩稳定分析问题,提出良好的分析方法,对坝肩稳定作出全面可靠的安全评价已成为拱坝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结合超载法和降强法,对建立在复杂地基上的拱坝坝肩稳定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国内外常用的拱坝坝肩稳定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比了各方法的优缺点。阐述了弹塑性和接触非线性基本理论在水工结构工程有限元仿真分析中的应用。(2)研究了弹塑性模型和接触非线性问题在ANSYS中的应用和实施技术,指明了超载法和降强法的计算原理,提出了各种方法的实施步骤,并以点安全系数法作为辅助分析方法。重点针对降强法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的参数化语言APDL进行二次开发,编制了降强法迭代计算程序。(3)以某拱坝为实例,探讨了拱坝的三维地质的仿真模拟,利用编制的程序实现了包括断层在内的有限元模型的自动建立,荷载的自动施加和求解。在分析中考虑坝基岩体的非线性本构关系,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同时研究了复杂地基上岩体软弱结构面对坝体应力与稳定的影响,开发了混凝土拱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对拱坝进行应力、应变分析。(4)分别采用超载法和降强法,以位移突变法和计算收敛性作为判断坝肩失稳的标准,对拱坝的坝肩稳定作出综合判断。采用所开发的程序对坝肩断层滑裂面的安全系数进行迭代计算,验证所开发程序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为实际工程中坝肩稳定分析以及以稳定安全系数为目标的拱坝体型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韩志宇[8](2009)在《混凝土高拱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坝肩稳定分析研究》文中提出高拱坝是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比较优越的坝型,应用十分广泛。然而高拱坝的安全性绝大部分依赖拱坝坝肩三维稳定性,因此研究拱坝坝肩三维稳定问题是拱坝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在坝体推力的作用下,坝肩岩体的稳定是保证拱坝安全的决定因素,因此寻找能够尽可能符合实际的评价拱坝坝肩稳定问题的分析方法极其重要。然而高拱坝坝肩岩体是在自然界长期经受过各种外力作用,被各种断层、裂隙切割的具有不连续面的复杂地质体,在坝体推力的作用下其稳定性问题实质就是复杂的非线性接触问题。本文在研究了材料弹塑性本构关系模型、强度准则、非线性有限元求解方法和接触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如何将这些理论在通用大型有限元ANSYS软件中实现。借助ANSYS简要分析了拱坝的主要荷载之一温度场,建立了拱坝基岩三维地质裂隙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APDL语言和多种ANSYS内部函数编写了分析计算拱坝应力、应变的ANSYS命令流程序,进而应用超载安全系数法、强度储备安全系数法和点安全系数法从不同角度分析混凝土高拱坝及坝肩岩体的空间稳定性。本文对云南省宣威市万家口子双曲高拱坝进行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坝肩稳定分析,分析成果显示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而且能较好地评价该拱坝的整体稳定性,可为该拱坝的设计、优化和施工提供参考。
杨令强,马静,陈祖坪[9](2008)在《拱坝坝肩稳定的随机分析》文中提出以有限元法为基础,利用子结构法分析拱坝坝体和岩体的相互作用问题。利用Bayes法对错动带的力学随机参数进行了估计,将裂隙岩体材料参数看作是空间随机场,引入区域化变量以反映其在空间上的随机性和相关性,用变异函数反映了岩石力学参数区域化特征,用克里格方程对各单元材料参数进行了估计。据此,可充分利用地质资料,人为判断最大可能滑动的部分结构面,对不易判断的滑动面,利用破坏追踪搜索获得。该方法可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性以及各种破坏失稳模式的相关性,利用可靠度理论对坝肩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应用该方法对某高拱坝的拱肩稳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计算方法简单,计算结果合理可靠。
马连军[10](2007)在《混凝土拱坝坝肩稳定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拱坝坝肩三维稳定问题是当前拱坝设计与分析中的重要研究课题。拱坝稳定性主要是依靠坝肩两岸岩体来维持,对坝肩岩体局部地质缺陷的忽视很有可能引起拱坝的失稳破坏,因此研究提出拱坝坝肩稳定问题的良好分析方法已变得极其重要。目前,拱坝实际工程设计中常采用传统的刚体极限平衡法进行拱坝抗滑稳定计算,坝体传给拱座的作用力也采用拱梁分载法的相应计算结果。实际上,岩体并非刚体和规则结构体,以及坝体材料(如混凝土)往往也不是弹性体,其应力—应变关系呈显着的非线性特性,并且拱坝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应力重分布现象。基于这种认识,本课题在拱坝坝肩稳定分析方法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将混凝土多参数强度准则、非线性本构关系及坝体与基岩的仿真分析等综合考虑,以大型分析软件ANSYS为平台,建立了拱坝基岩三维地质仿真模型,同时应用APDL语言和多种ANSYS内部函数,开发了混凝土拱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利用该程序可方便地对复杂地基上的拱坝进行应力、变形分析,进而应用超载安全系数法、强度储备安全系数法和点安全系数法从不同角度分析混凝土拱坝及坝肩岩体的空间稳定性。本研究课题对江西省萍乡市山口岩拱坝进行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坝肩稳定分析,分析成果显示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而且能较好地评价该拱坝的整体稳定性,也能够供拱坝的设计、优化和施工等参考。
二、拱坝坝肩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拱坝坝肩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拱坝坝肩临界滑动模式搜索及抗滑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拱坝坝肩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
1.1.1 模型试验法研究 |
1.1.2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
1.2 临界滑动面的搜素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基本概念与计算原理 |
2.1 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2.1.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2.1.2 混凝土拉伸软化 |
2.2 耐震时程法 |
2.2.1 耐震时程法原理 |
2.2.2 耐震时程曲线的生成 |
2.2.3 合成耐震时程曲线 |
2.3 三维无限地基的模拟及地震动输入 |
2.3.1 三维地基人工边界模拟 |
2.3.2 地震动输入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耐震时程法应用遗传算法搜索拱坝坝肩临界滑动面 |
3.1 引言 |
3.2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3.2.1 概述 |
3.2.2 遗传算法基本概念 |
3.3 算法程序验证 |
3.3.1 引言 |
3.3.2 验证模型 |
3.4 拱坝的坝肩滑体临界滑动面搜索实例 |
3.4.1 模型建立 |
3.4.2 有限元模型 |
3.4.3 滑动体的处理及搜索原理 |
3.4.4 静动荷载 |
3.4.5 临界滑动面搜索 |
3.5 本章小结 |
4 混凝土拱坝抗滑稳定性能敏感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混凝土拱坝抗滑稳定参数敏感性分析 |
4.2.1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
4.2.2 概率分布类型 |
4.2.3 模型参数及荷载情况 |
4.2.4 参数的生成 |
4.2.5 摩擦系数敏感性分析 |
4.2.6 黏聚力敏感性分析 |
4.3 混凝土拱坝抗滑稳定地震动敏感性分析 |
4.3.1 引言 |
4.3.2 地震动敏感性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研究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拱坝—重力坝”新型组合坝结构及其工作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拱坝的工作性能 |
1.2.2 重力坝的工作性能 |
1.2.3 复合坝结构及工作性能 |
1.2.4 拱坝-重力坝新型组合坝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依托工程地质条件及组合坝适宜性探讨 |
2.1 坝址区地质条件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坝体地层岩性 |
2.1.3 地质构造 |
2.1.4 水文地质条件 |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概况 |
2.2.1 水库渗漏 |
2.2.2 库岸稳定 |
2.2.3 水库浸没 |
2.2.4 固体径流及水库淤积 |
2.2.5 水库诱发地震 |
2.3 天然建筑材料概况 |
2.3.1 河床砂砾石料场 |
2.3.2 石料场 |
2.4 “拱坝-重力坝”组合坝的适宜性探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组合坝结构设计及稳定分析 |
3.1 基本资料 |
3.1.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
3.1.2 洪水标准 |
3.1.3 抗震设计标准 |
3.1.4 水文与气象 |
3.2 拱坝段结构设计及稳定计算 |
3.2.1 拱坝结构布置 |
3.2.2 拱坝稳定与应力计算 |
3.3 重力坝段结构设计及稳定计算 |
3.3.1 重力坝结构布置 |
3.3.2 重力坝稳定及应力计算 |
3.4 重力墩段结构设计及稳定计算 |
3.4.1 重力墩形式变化研究 |
3.4.2 重力墩稳定与应力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组合坝工作性能计算分析 |
4.1 作用效应组合及应力控制标准 |
4.1.1 作用效应组合 |
4.1.2 应力控制标准 |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 坝体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1 坝体上下游侧应力分析 |
4.3.2 有限元等效应力 |
4.4 坝体上下游侧位移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合坝工作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5.1 引言 |
5.2 坝基特性对组合坝应力变形的影响 |
5.2.1 计算工况 |
5.2.2 拱坝段地基特性的影响 |
5.2.3 重力坝段地基特性的影响 |
5.2.4 重力墩段地基特性的影响 |
5.3 坝体混凝土特性对组合坝应力变形的的影响 |
5.3.1 计算工况 |
5.3.2 拱坝段混凝土特性的影响 |
5.3.3 重力坝段混凝土特性的影响 |
5.3.4 重力墩段混凝土特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A、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B、参与的科研项目 |
(3)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地震易损性分析和抗震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混凝土坝-地基体系地震整体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1 重力坝坝基地震整体稳定性研究现状 |
1.2.2 拱坝坝肩地震整体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发展及现状 |
1.3.1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与地震易损性理论的发展 |
1.3.2 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
1.4 基于概率的混凝土坝抗震安全评价 |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与创新点 |
1.5.1 本文主要创新点 |
1.5.2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和方法 |
2.1 引言 |
2.2 地震易损性分析数学描述 |
2.3 地震易损性分析曲线类型 |
2.4 地震易损性分析内容及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 |
3.1 引言 |
3.2 波动方程时域显示积分格式 |
3.3 接触非线性 |
3.3.1 接触问题的边界约束条件 |
3.3.2 动接触力模型及其改进方法 |
3.4 工程分析与性能评价 |
3.4.1 模型建立 |
3.4.2 计算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参数敏感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 |
4.3 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参数敏感性分析 |
4.3.1 模型建立 |
4.3.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4 拱坝坝肩抗滑稳定性能参数敏感性分析 |
4.4.1 模型建立 |
4.4.2 基于残余滑动位移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4.4.3 基于滑动面积比的参数敏感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混凝土坝-地基体系不确定性 |
5.2.1 结构分析中不确定性来源[284-287] |
5.2.2 结构分析中随机变量概率分布 |
5.3 不确定性分析抽样方法 |
5.3.1 蒙特卡洛直接抽样方法 |
5.3.2 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 |
5.4 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5.4.1 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5.4.2 拱坝坝肩抗滑稳定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 |
6.1 引言 |
6.2 混凝土坝地震易损性曲线建立 |
6.3 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性能水平的划分 |
6.3.1 重力坝深层滑动稳定性能水平的划分 |
6.3.2 拱坝坝肩滑动稳定性能水平的划分 |
6.4 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地震易损性曲线 |
6.4.1 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地震易损性曲线 |
6.4.2 拱坝坝肩滑动稳定地震易损性曲线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混凝土坝体-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地震危害性分析 |
7.1 引言 |
7.2 地震危险性分析 |
7.2.1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和步骤 |
7.2.2 地震动加速度概率分布 |
7.3 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滑动稳定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
7.3.1 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
7.3.2 拱坝坝肩滑动稳定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
7.4 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地震危害性分析 |
7.4.1 混凝土坝地震危害性分析方法 |
7.4.2 重力坝深层滑动稳定地震危害性评估 |
7.4.3 拱坝坝肩滑动稳定地震危害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拱坝安全可靠度评价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以柔度系数为判据的经验评价方法 |
3 以概率、随机数学理论为基础的可靠度理论评价方法 |
3.1 拱坝的失效模式相关问题的研究 |
3.2 拱坝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的研究 |
4 结论和展望 |
(5)基于矢量和法的乌东德高拱坝坝肩稳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
1.1.1 拱坝的主要特点 |
1.1.2 国内外拱坝建设发展史简况 |
1.1.3 高拱坝坝肩稳定性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目标 |
第二章 坝肩抗滑稳定安全系数的讨论 |
2.1 引言 |
2.2 强度折减安全系数 |
2.3 超载安全系数 |
2.4 矢量和安全系数 |
第三章 坝肩抗滑稳定性计算与评价理论 |
3.1 有限元方法 |
3.1.1 弹塑性分析 |
3.1.2 ANSYS |
3.2 有限差分法 |
3.2.1 FLAC~(3D)程序简介 |
3.2.2 FLAC3D程序的基本原理 |
3.3 矢量和方法 |
3.3.1 矢量和法的矢量表达式 |
3.3.2 下滑方向的确定 |
3.3.3 拱坝坝肩稳定分析中矢量和法的应用 |
第四章 乌东德拱坝坝肩稳定性影响因素 |
4.1 乌东德拱坝工程概况 |
4.2 影响坝肩稳定性的因素 |
4.2.1 弱卸荷带的承载力 |
4.2.2 拱端与基岩的连接方式 |
4.2.3 地下厂房的布置 |
4.2.4 K25 溶洞的影响 |
4.2.5 拱座岩体中 B 类角砾岩 |
4.2.6 裂隙 |
4.2.7 层间剪切带 |
4.3 乌东德拱坝坝肩稳定性问题分析思路 |
第五章 乌东德拱坝坝肩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评价 |
5.1 模型建立 |
5.1.1 计算网格 |
5.1.2 材料参数 |
5.2 稳定性分析和评价 |
5.2.1 弱卸荷带的承载力 |
5.2.2 K25 溶洞 |
5.2.3 拱端与基岩的连接方式 |
5.2.4 地下厂房的布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乌东德拱坝联合坝址区岩体三维数值模型构建及坝肩稳定性分析 |
6.1 模型建立 |
6.1.1 计算范围与坐标系 |
6.1.2 计算网格与边界条件 |
6.1.3 岩体力学参数的选取 |
6.1.4 计算荷载 |
6.2 开挖过程动态稳定 |
6.2.1 应力场分布特征 |
6.2.2 变形响应特征 |
6.2.3 破坏特征 |
6.2.4 结论 |
6.3 正常荷载作用下的坝肩稳定 |
6.3.1 应力场分布特征 |
6.3.2 变形响应特征 |
6.3.3 结论 |
6.4 正常荷载和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楔块滑移稳定 |
6.4.1 确定滑移楔块 |
6.4.2 稳定性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7.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拱坝优化时基础变模敏感性及坝肩传力洞增稳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拱坝失事或破坏的原因 |
1.2.1 由于地基失稳引起拱坝破坏 |
1.2.2 由于库岸滑坡造成大坝漫顶 |
1.2.3 坝体裂缝引起的拱坝失效 |
1.3 拱坝结构的安全控制标准 |
1.3.1 坝体应力控制指标 |
1.3.2 坝肩稳定评价方法 |
1.3.3 拱坝体型的优化控制标准 |
1.4 拱坝基础处理方法综述 |
1.4.1 常规基础处理方法 |
1.4.2 拱坝基础深部处理方法 |
1.5 传力洞在拱坝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
1.6 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1.7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8 小结 |
2 基础变模对拱坝体型设计的敏感性规律 |
2.1 现行规范对拱坝建基面开挖的要求 |
2.2 不同坝高对拱坝坝基变模敏感性规律 |
2.2.1 低拱坝建基面岩体最适宜变模 |
2.2.2 中(等高度)拱坝建基面岩体最适宜变模 |
2.2.3 高拱坝建基面岩体最适宜变模 |
2.2.4 特高拱坝建基面岩体最适宜变模 |
2.2.5 拱坝封拱温度对最适宜变模的影响 |
2.3 建基面岩体变模的变化对拱坝应力的影响 |
2.4 小结 |
3 增强坝肩稳定的传力洞作用效果分析 |
3.1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
3.2 不同方向布置的传力洞对坝肩稳定的影响 |
3.2.1 拱坝结构及地形地质情况 |
3.2.2 有限元分析成果 |
3.2.3 传力洞--结构面交角与传力洞增稳作用效果的关系 |
3.3 不同截面的传力洞对坝肩增稳效果的分析 |
3.3.1 拱坝结构及地形地质情况 |
3.3.2 有限元分析成果 |
3.3.3 传力洞截面与传力洞对坝肩最大增稳作用效果的关系 |
3.4 小结 |
4 控制拱端位移的传力洞设计方法 |
4.1 传力洞合理截面尺寸的解析解 |
4.1.1 传力洞延伸方向的初拟 |
4.1.2 传力洞的模型简化 |
4.1.3 利用最小势能原理求解传力洞的合理截面 |
4.2 传力洞合适截面的数值解法 |
4.2.1 基本思路 |
4.2.2 一维搜索过程 |
4.2.3 有限元分析过程 |
4.3 小结 |
5 传力洞对拱坝应力的影响 |
5.1 基础中仅存在可能滑动结构面的情况 |
5.1.1 未设置传力洞时坝体应力分布 |
5.1.2 设置了传力洞时坝体应力分布 |
5.1.3 有无传力洞时坝体应力分布比较 |
5.2 基础中存在大范围软弱夹层的情况 |
5.2.1 未设置传力洞时坝体应力分布 |
5.2.2 设置了传力洞时坝体应力分布 |
5.2.3 有无传力洞时坝体应力分布比较 |
5.3 小结 |
6 工程实例分析 |
6.1 工程概况 |
6.2 左岸F2断层破碎带处理 |
6.2.2 解析法求解传力洞截面半径 |
6.2.3 数值法求解传力洞截面半径 |
6.3 设计成果验证 |
6.3.1 三维有限元分析验证 |
6.3.2 拱坝试运行期监测数据分析验证 |
7 结论及展望 |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7.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混凝土拱坝坝肩稳定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拱坝的历史和发展 |
1.1.2 拱坝的特点 |
1.2 拱坝坝肩稳定的分析方法 |
1.2.1 刚体极限平衡法 |
1.2.2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法 |
1.2.3 可靠度分析法 |
1.2.4 有限元法 |
1.2.5 其他计算方法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2.1 非线性结构分析 |
2.1.1 材料非线性 |
2.1.2 几何非线性 |
2.1.3 状态非线性 |
2.2 弹塑性理论 |
2.2.1 弹塑性分析的基本方程 |
2.2.2 弹塑性增量理论的基本内容 |
2.3 接触的数值模拟 |
2.3.1 接触的定义 |
2.3.2 接触的力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拱坝坝肩稳定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3.1 ANSYS 与APDL 参数化语言 |
3.1.1 ANSYS 软件简介 |
3.1.2 ANSYS 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 |
3.2 坝肩稳定分析的非线性有限元仿真模型 |
3.2.1 坝体及岩体材料在ANSYS 中的模拟 |
3.2.2 D-P 准则在ANSYS 中的应用 |
3.2.3 地质缺陷在ANSYS 中的模拟 |
3.3 拱坝坝肩稳定安全系数的求解 |
3.3.1 安全系数求解方法 |
3.3.2 超载法的实施步骤 |
3.3.3 强度储备安全系的程序开发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 |
4.1 工程简介 |
4.2 有限元模型及基本资料 |
4.2.1 模型计算屈服准则和本构关系 |
4.2.2 有限元模型 |
4.3 模型材料参数与荷载组合 |
4.3.1 材料参数 |
4.3.2 荷载及计算工况 |
4.4 拱坝三维地质仿真模拟 |
4.4.1 三维地质建模的意义 |
4.4.2 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 |
4.4.3 拱坝建模方法 |
4.5 计算成果分析 |
4.5.1 坝体位移和应力 |
4.5.2 坝肩岩体位移及应力 |
4.6 坝肩稳定分析 |
4.6.1 坝肩稳定判断的依据 |
4.6.2 超载法计算成果分析 |
4.6.3 降强法计算成果分析 |
4.6.4 点安全系数法计算成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混凝土高拱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坝肩稳定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论 |
1.1.1 拱坝的主要特点 |
1.1.2 国内外拱坝建设发展史简况 |
1.2 高拱坝坝肩稳定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 |
1.3 高拱坝坝肩稳定分析研究的现状 |
1.4 混凝土温度场分析研究的现状 |
1.5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 |
1.5.1 问题的提出 |
1.5.2 研究思路 |
1.6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和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课题来源 |
1.6.2 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
2.1 结构非线性分析 |
2.1.1 非线性问题分类 |
2.1.2 弹塑性分析的理论 |
2.1.3 强度准则 |
2.2 非线性有限元求解法 |
2.2.1 等刚度法 |
2.2.2 变刚度法 |
2.2.3 增量综合法 |
2.3 有限元接触问题的研究 |
2.3.1 接触面单元法 |
2.3.2 接触面单元分类 |
2.3.3 接触约束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NSYS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坝肩稳定分析中的研究 |
3.1 材料非线性在ANSYS中的实现 |
3.2 接触模型在ANSYS中的模拟 |
3.2.1 接触问题的类型 |
3.2.2 面—面接触分析 |
3.3 ANSYS的二次开发 |
3.3.1 参数化程序设计语言 |
3.3.2 有限元分析流程 |
3.4 高拱坝坝肩稳定分析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 |
3.4.1 坝体及基岩在ANSYS中的处理 |
3.4.2 裂隙在ANSYS中的处理 |
3.5 高拱坝坝肩稳定的评价方法 |
3.5.1 超载安全系数法 |
3.5.2 强度储备安全系数法 |
3.5.3 点安全系数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度场计算基本原理及ANSYS实现方法 |
4.1 热传导基本理论 |
4.2 温度场ANSYS计算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万家口子高拱坝坝肩稳定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5.1 工程简况 |
5.2 高拱坝基岩地质三维建模 |
5.2.1 地质建模研究的重要性 |
5.2.2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
5.2.3 万家口子高拱坝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
5.2.4 坝肩裂隙模型建立 |
5.3 万家口子高拱坝温度场计算 |
5.3.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5.3.2 计算基本资料 |
5.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4 有限元计算的基本参数 |
5.4.1 本构关系及屈服准则 |
5.4.2 荷载及计算工况 |
5.5 拱坝的位移和应力分析 |
5.5.1 工况1的主要分析成果 |
5.5.2 工况4的主要分析成果 |
5.6 坝肩稳定分析 |
5.6.1 坝肩稳定的判断依据 |
5.6.2 超载法计算过程及成果分析 |
5.6.3 强度储备系数法计算过程及成果分析 |
5.6.4 点安全系数的计算分析 |
5.7 高拱坝坝肩稳定成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混凝土拱坝坝肩稳定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拱坝的发展史 |
1.1.2 拱坝的主要优点 |
1.2 混凝土拱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1.3 拱坝坝肩稳定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 |
1.3.1 马尔帕塞拱坝失事原因分析 |
1.3.2 帕柯依玛拱坝事故原因分析 |
1.4 拱坝坝肩稳定分析的研究方法 |
1.4.1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法 |
1.4.2 可靠度分析法 |
1.4.3 刚体极限平衡法 |
1.4.4 有限元分析法 |
1.5 其它方法 |
1.5.1 基于块体理论(Block Theory)的稳定分析方法 |
1.5.2 隆德法 |
1.5.3 界面单元法 |
1.5.4 离散元法 |
1.5.5 无网格法 |
1.5.6 非连续性变形分析法 |
1.6 本论文的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课题来源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基本原理 |
2.1 非线性结构分析 |
2.1.1 非线性分析问题类型 |
2.1.2 弹塑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2.1.3 强度准则 |
2.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
2.2.1 初应力法 |
2.2.2 变刚度法 |
2.2.3 增量综合法 |
2.3 有限元接触问题的数值方法研究 |
2.3.1 接触面单元研究历史 |
2.3.2 接触面单元类型 |
2.3.3 接触约束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拱坝坝肩稳定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 |
3.1 材料非线性在ANSYS中的模拟 |
3.1.1 非线性材料属性的定义 |
3.1.2 ANSYS的非线性迭代算法 |
3.1.3 非线性求解的组织流程 |
3.1.4 收敛准则 |
3.2 接触模型在ANSYS中的模拟 |
3.2.1 接触模型的分类 |
3.2.2 面—面接触分析过程 |
3.2.3 接触面单元参数取值规律 |
3.3 拱坝坝肩稳定分析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 |
3.3.1 坝体及基岩在ANSYS中的模拟 |
3.3.2 岩体地质缺陷在ANSYS中的模拟 |
3.4 拱坝坝肩稳定的判定方法 |
3.4.1 超载安全系数法 |
3.4.2 强度储备安全系数法 |
3.4.3 点安全系数 |
3.5 APDL程序设计的二次开发 |
3.5.1 参数化程序设计语言 |
3.5.2 拱坝坝肩强度储备安全系数程序的编写 |
3.6 拱坝坝肩稳定的算例分析 |
3.6.1 算例 |
3.6.2 超载法的计算分析 |
3.6.3 强度储备安全系数法的计算分析 |
3.6.4 点安全系数法的计算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口岩拱坝坝肩稳定三维非线性仿真分析 |
4.1 拱坝基岩地质三维仿真建模 |
4.1.1 地质建模的发展现状及意义 |
4.1.2 三维地质建模的难点分析及方法 |
4.1.3 山口岩拱坝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
4.2 工程简介 |
4.3 有限元计算模型及基本资料 |
4.3.1 模型计算屈服准则和本构关系 |
4.3.2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4.4 计算模型的材料参数及数据 |
4.4.1 材料参数 |
4.4.2 荷载及计算工况 |
4.5 计算工况拱坝及岩体的结构特征分析 |
4.5.1 坝体位移及应力分析 |
4.5.2 岩体和断层的位移及应力分析 |
4.6 坝肩稳定分析 |
4.6.1 坝肩稳定的判断依据 |
4.6.2 超载法计算与成果分析 |
4.6.3 强度储备系数法计算与成果分析 |
4.6.4 点安全系数法的计算分析 |
4.7 拱坝坝肩稳定计算成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拱坝坝肩稳定可靠度分析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拱坝坝肩临界滑动模式搜索及抗滑敏感性[D]. 徐扬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拱坝—重力坝”新型组合坝结构及其工作性能研究[D]. 谭又曼.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3]混凝土坝—地基体系整体稳定地震易损性分析和抗震安全评价[D]. 梁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9(08)
- [4]拱坝安全可靠度评价研究进展[J]. 陈海玉,徐福卫.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11)
- [5]基于矢量和法的乌东德高拱坝坝肩稳定分析[D]. 李野.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4)
- [6]拱坝优化时基础变模敏感性及坝肩传力洞增稳效应研究[D]. 吴党中. 浙江大学, 2012(06)
- [7]混凝土拱坝坝肩稳定三维有限元分析[D]. 穆全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8]混凝土高拱坝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坝肩稳定分析研究[D]. 韩志宇. 南昌大学, 2009(07)
- [9]拱坝坝肩稳定的随机分析[J]. 杨令强,马静,陈祖坪. 水利学报, 2008(05)
- [10]混凝土拱坝坝肩稳定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D]. 马连军. 南昌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