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偏二甲肼在阳离子交换柱上的交换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焦振江,姚艳敏[1](2021)在《偏二甲肼废气液处理技术进展》文中提出对偏二甲肼(UDMH)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液的常见处理方法及一些新型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开展情况,最后对UDMH的废气液处理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预测。
孙常庚[2](2020)在《绿色自燃型离子液体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推进剂燃料肼及其衍生物具有毒性和致癌性,操作成本高且存在安全隐患。自燃型离子液体具有蒸气压低、毒性低、液相温度范围大、热稳定性高等优点,是最有潜力取代肼及其衍生物的新一代推进剂燃料。本文合成了23种离子化合物,其中17种为自燃型离子液体,对它们的黏度、密度、熔点、分解温度、生成热、比冲、点火延迟时间等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这些自燃型离子液体的密度在0.908-1.270 g·m L-1之间,黏度在15.2-763 c P之间,分解温度大多超过200℃,点火延迟时间最短为8 ms。系统地研究了阴阳离子结构对自燃型离子液体性质与性能的影响,发现咪唑阳离子取代基侧链越长,则黏度越高、密度越低、生成热越低。而咪唑阳离子取代基的不饱和度提高时,生成热会提高但热稳定性变差。研究表明低黏度和短点火延迟时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开展离子液体自燃性的研究,计算了各种阴离子与氧化剂硝酸的前线轨道能级差,发现自燃阴离子的轨道能级差比非自燃阴离子要小很多。提出自燃反应性基团的概念,基团的数量和类型对点火延迟时间有决定性的影响。计算了三种自燃阴离子与氧化剂的初始点火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和焓变,并提出了评价和预测离子液体自燃性的简便方法。提出复配改性的策略解决单一离子液体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问题。首先考察了石墨烯对离子液体的改性,添加0.02 wt%的石墨烯可以使1-腈丙基-3-甲基咪唑二氰胺的黏度下降13.8%(15°C),使其点火延迟时间缩短49%。添加少量的乙醇能大幅降低离子液体的黏度,同时缩短其点火延迟时间。1-腈丙基-3-甲基咪唑二氰胺中添加摩尔分数为0.05的乙醇时,其黏度下降了16.4%(25°C),点火延迟时间缩短了41%。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乙醇加入对离子液体阴阳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乙醇的加入有助于提高阴阳离子的扩散能力。提出自燃多离子液体的策略,旨在结合不同离子的优势特性,获得各项性能优异且稳定均一的液体燃料。三组多离子体系展现了各自的特点:咪唑-氰基硼氢-二氰胺多离子液体在特定离子比例下展现出3 ms的最短点火延迟时间;咪唑-含氧酸根-二氰胺多离子液体的氧平衡、密度和比冲都得到提升,有望用作单组元推进剂燃料;咪唑-胍阳离子-二氰胺多离子液体的密度、比冲和密度比冲都得到提升,且点火延迟时间能够保持不变。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了径向分布函数和自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多离子体系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不同于单一离子液体,离子的扩散能力随离子比例发生变化,自扩散系数的变化与黏度的变化基本一致。本文关于自燃型离子液体的研究,开拓了从结构设计到性能调控的多种新思路,为其真正作为替代型推进剂燃料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数据。
兰树仁[3](2020)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硝酸肼和无水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剂是火箭发动机的能源,是宇航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推进剂废料的处理一直影响着航天领域的绿色化以及无害化进程。一般化学推进剂均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在研制、生产、加工、运输和贮存使用的过程中,均存在环境污染风险,选择有效快速的处理方法,有助于航天事业的发展。在间歇式超临界设备中,对推进剂废液(主要成分是硝酸肼和无水肼)进行降解。研究了温度、过氧系数、压力以及停留时间对出水CODCr和NH3-N影响;针对NH3-N的难降解,引入了催化剂的研究:初步建立了降解硝酸肼和无水肼的一阶动力学方程。(1)通过正交试验可知,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硝酸肼和无水肼,各试验参数对CODCr降解率的影响顺序为:过氧系数>压力>温度>停留时间。各试验参数对NH3-N降解率影响顺序为:过氧系数>温度>压力>停留时间。(2)温度和过氧系数是影响CODCr和NH3-N的重要因素,但NH3-N对温度的依赖性更强,温度过低时,NH3-N不发生降解。温度和停留时间一定时,氧化剂过量可以较大幅度的提升NH3-N降解率,但对CODCr的影响比较小。低温下,压力对CODCr的降解比较显着。停留时间大于120 s时,CODCr降解率基本都到达了 98%以上。综合考虑各个条件对CODCr和NH3-N的影响,最佳的反应条件是温度550℃,压力23MPa,反应时间2min,过氧系数6,该条件下CODCr降解率为98.6%,出水NH3-N为113 mg/L。(3)根据 CODCr 降解效果,催化性能顺序是 Al2O3>MnO2>CeO2>CuO>Fe2O3>TiO2。Al2O3、MnO2和CeO2对CODCr降解有明显的作用,加入Al2O3后,CODCr降解率从98.6%提升到99.7%。在NH3-N的降解中,催化性能顺序是CeO2>CuO>MnO2>Fe2O3>Al2O3>TiO2。催化剂Al2O3、MnO2和CeO2使CODCr的降解率均达到99.6%以上。其中在NH3-N的降解中,CeO2催化效果与非催化相比降解效果提升了 74%,通过观察反应后催化的XRD,CeO2性质稳定,反应后不会生成新产物。(4)没有催化剂时,超临界水氧化硝酸肼和无水肼的一阶动力学方程为:(?)加入催化剂氧化铈,超临界水氧化硝酸肼和无水肼的一阶动力学方程为:(?)在超临界水氧化和催化超临界水氧化中,无水肼和硝酸肼的反应级数都接近1,催化剂对硝酸肼和无水肼的降解有显着的效果,使反应活化能显着下降。
孟徐[4](2019)在《一种以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金属离子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对绿色化工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偏二甲肼(UDMH)作为火箭的主体燃料,其产生的废水具有很强的毒性,会对环境造成不可修复的污染。壳聚糖在自然界中含量丰富,是一种绿色、易降解、易回收、有大量活性基团的物质。本文以壳聚糖、石墨烯为原材料制备金属催化剂来降解偏二甲肼模拟废水。首先将壳聚糖进行改性,使其能够适应更加广泛的反应环境,在对壳聚糖改性的过程中,引入氧化石墨烯作为辅助剂,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同时氧化石墨烯还可以增强壳聚糖的机械性能,增强催化剂的稳定性,然后通过浸渍法将金属离子负载到改性之后的壳聚糖,制备得到目标催化剂Cu-Mg-Zn@RCS-γ-Al2O3。本实验通过湿式催化氧化法来降解偏二甲肼模拟废水,以Cu-Mg-Zn@RCS-γ-Al2O3作为催化剂,H2O2作为供氧剂。对催化剂进行了SEM、FT-IR、EDX以及XRD表征。探究UDMH废水初始浓度(mg/L)、催化剂用量(g)、溶液初始pH、H2O2用量(mL)、温度对反应的影响,获得最优的工艺参数。最终得到最佳的反应条件为:偏二甲肼模拟废水的初始浓度为250mg/L~500 mg/L、反应温度:65℃、溶液初始pH=7、催化剂用量为:1.5 g、H2O2用量:10 m L。在最佳的工艺参数下,最终UDMH的降解率97.18%,COD的去除率93.18%,亚硝基二甲胺(NDMA)的残余含量接近0.1 mg/L。本文探究了UDMH的降解机理,通过紫外光谱法发现在降解UDMH的过程中,亚硝基二甲胺(NDMA)、二甲胺(DMA)、(CH3)2NN==CHN==N(CH3)2+、偏腙(FDMH)、四甲基四氮烯(TMT)等多种中间产物会生成,这些中间产物会影响UDMH的降解,而且其毒性比UDMH更强。
王爽,许国根[5](2018)在《用吸附法处理偏二甲肼废水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从多孔吸附及其改性、离子交换技术以及吸附法结合光催化技术3个方面介绍了用吸附法处理偏二甲肼(UDMH)废水的研究进展,指出吸附法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是未来处理UDMH废水的研究重点。
李兴业[6](2017)在《唑硼类自燃型液体燃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唑环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生成焓和密度,是含能材料设计的常用母环,硼氢类化合物还原能力强,在二元液体推进剂当中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我们结合两者的优点,发展了能量高、反应性能好、点火延迟时间短,密度高、液态温度范围宽、粘度低的系列新型自燃唑硼类液体燃料。包括:唑硼类阴离子类和唑硼类阳离子类离子液体,唑硼类复合物自燃燃料。(1)合成的10种双(1H-四唑基)二氢硼烷阴离子类(BTB类)离子液体拥有良好的液体范围(绝大部分Tm/Tg<-70℃,Td>200℃),极高的密度(密度≥1.20 g·cm-3)和生成焓(ΔHf大部分>2.000 k J·g-1);当氧化剂为白色发烟硝酸(WFNA)时,拥有适中的点火延迟时间(大部分≤20 ms),适中的计算比冲(261 s~265 s),很高的计算密度比冲(367~375 s·g·cm-3)。(2)合成的8种氰基(1H-四唑基)二氢硼烷阴离子类(CTB类)离子液体,拥有良好的液体范围(Tm/Tg值大部分<-70℃,Td值大部分≥200℃),超低的粘度(<20m Pa·s),较高的密度和生成焓(大部分密度≥1.10 g·cm-3,生成焓最大可达到1.852k J·g-1);当氧化剂为WFNA时,具有优秀的点火延迟时间(大部分<5 ms),有适中的计算比冲(261~263 s),良好的计算密度比冲(354 s·g·cm-3~366 s·g·cm-3)。CTB类离子液体的开发,说明有限B-H键的硼氢类离子液体依然可以拥有超短点火延迟时间(小于5 ms),为具有超短点火延迟时间的自燃型离子液体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3)合成的6种[咪唑基-胺基]二氢硼阳离子类离子液体,拥有良好的液体范围(Tm/Tg值大部分<-78℃,Td>120℃);当氧化剂为WFNA时,适中的比冲(263 s~269 s),良好的密度比冲(最高可达364 s·g·cm-3);阴离子为BH3CN─的[咪唑基-胺基]二氢硼阳离子自燃型离子液体与WFNA的点火延迟时间较阴离子为二氰基胺根阴离子(DCA)的短,分别达到14 ms和15 ms。(4)合成了6种咪唑氰硼烷复合物和2种咪唑氰硼烷卡宾复合物。其中合成的咪唑氰硼烷复合物拥有良好的液体范围(Tm/Tg值大部分<-60℃,Td值大部分>200℃),很高的密度和生成焓(其密度≥1.00 g·cm-3,生成焓最大可达到1.548 k J·g-1);当氧化剂为WFNA时,拥有优秀的点火延迟时间(有2种小于5 ms),适中的计算比冲(261 s~264 s),比UMDH更高的计算密度比冲(最高可达358 s·g·cm-3);与水稳定性良好的超短点火延迟时间自燃型离子液体相比,拥有更高的密度和密度比冲,且更加适合放大生产的工艺(不涉及剧毒重金属);作为离子液体点火添加剂,1-烯丙基氰硼烷复合物(5-5)与之前最有效添加剂三乙胺硼烷络合物(1-66)相比,具有相同的缩短点火延迟时间的效率,但它的离子液体混合物拥有更高的密度和密度比冲。合成的3-丙基-1-甲基咪唑氰硼烷卡宾复合物(5-8)拥有良好的液体范围(Tg=-22℃);与1-66相比,拥有跟高密度和生成焓,以及更高的密度比冲;作为离子液体点火添加剂,比胺硼烷、肼硼烷和联胺二硼烷更加高效。总之,分子中引入{BH2CN}结构,有助于形成疏水和耐水的燃料,并且比{BH3}类分子拥有更高的密度和生成焓,以及更短的点火延迟时间。
邵磊[7](2017)在《偏二甲肼污染物处理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制备了多组分、长寿命、高效、双功能、用于偏二甲肼污染物消除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解决了偏二甲肼对催化剂物理及化学性能之影响,完成了放大和规模化制备催化剂的过程,攻克了该催化剂的机械强度和反应稳定性难题;解决了核心设备即催化氧化反应器工程化应用中的相关关键技术问题,如极端条件下反应器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气体混合方式的选择等等;分别成功进行了实验室模拟、2m3/h规模的小试、20m3/h规模的中试试验,处理后的污水达到了GJB3485-98《肼类燃料和硝基氧化剂废水处理与排放要求》的相关规定。本项目研究开发了能够处理偏二甲肼废气的催化氧化工艺新技术,可工程化应用于偏二甲肼废气的高效、低成本催化消除,成功实现了在快速彻底氧化偏二甲肼废气的目的,处理后的尾气达到国家和军队有关标准规定的排放要求。装置安全性好、处理效率高。本研究将大幅度提升我国航天发射场区推进剂污染环境保护水平,保护官兵身体健康,将为常规液体火箭推进剂工作安全保障提供新的工程化应用技术。
刘渊,夏本立,丛继信,李冰[8](2010)在《EOW—MBR组合工艺处理偏二甲肼废水》文中研究表明利用EOW-MBR组合工艺处理偏二甲肼废水,并与MBR工艺的单独处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EOW-MBR组合工艺对偏二甲肼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在原水CODCr为800~1000 mg/L,偏二甲肼为300 mg/L的条件下,组合工艺出水CODCr为55 mg/L,偏二甲肼为0.3~1.5 mg/L,CODCr处理结果优于《航天推进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374-93)要求,偏二甲肼处理结果接近GB 14374-93要求。而采用MBR工艺单独处理时,出水CODCr在90 mg/L左右,偏二甲肼在45 mg/L左右。处理结果与组合工艺相比较差,尤其是偏二甲肼远远超过GB 14374-93排放要求。
周旭章,蔡艳,湛建阶,陈朝辉[9](2009)在《二氧化氯氧化法处理偏二甲肼污水工艺》文中指出利用二氧化氯氧化法处理含偏二甲肼的污水,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初步确定二氧化氯氧化偏二甲肼的化学反应机理。采取二氧化氯多级串联氧化法,再通过活性炭吸附柱处理含偏二甲肼的污水。偏二甲肼与二氧化氯的摩尔之比控制在1:91:11,并采取多级氧化塔串联方式,可提高二氧化氯的氧化效率与利用率。对于发射场的实际污水处理工艺条件为偏二甲肼/ClO2摩尔投料比:1:9;氧化温度:15℃;陈化时间:15d;污水通过Φ25×400吸附柱(100g活性炭)流量3mL/min。处理后的污水各项指标符合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陈丽萍,苟小莉,李霞[10](2009)在《活性炭改性及在发黄偏二甲肼脱色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活性炭吸附法对发黄偏二甲肼进行脱色处理。用浓氨水、1mol/L的NH4Cl溶液和0.5mol/L的NaOH溶液对活性炭进行改性。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活性炭表面含氧酸性官能团的数量降低,碱性官能团的数量增加。由吸附等温线可知,偏二甲肼中氧化杂质在活性炭上的吸附过程是放热的,NaOH改性后活性炭的吸附量及对发黄偏二甲肼的脱色效果均大于原活性炭。
二、偏二甲肼在阳离子交换柱上的交换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偏二甲肼在阳离子交换柱上的交换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偏二甲肼废气液处理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UDMH简介 |
2 UDMH废气液处理方法 |
2.1 物理法 |
2.1.1 高空排放法 |
2.1.2 吸附法 |
2.1.3 离子交换法 |
2.2 化学法 |
2.2.1 燃烧法 |
2.2.2 催化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 |
2.2.3 溶液中和法 |
2.3 生物法 |
2.4 其它工艺 |
2.4.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
2.4.2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
2.4.3 芬顿(Fenton)试剂氧化法 |
2.4.4 酸性氧化电位水法 |
2.4.5 膜生物反应器法 |
3 结束语 |
(2)绿色自燃型离子液体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自燃型离子液体概述 |
1.1.1 自燃型离子液体的定义 |
1.1.2 自燃型离子液体作为推进剂燃料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自燃型离子液体的重要性质 |
1.2.1 热性质 |
1.2.2 密度和黏度 |
1.2.3 生成热、燃烧热与比冲 |
1.2.4 点火延迟时间 |
1.3 典型的自燃型离子液体 |
1.3.1 氰胺类自燃型离子液体 |
1.3.2 硼氢类自燃型离子液体 |
1.3.3 其他自燃型离子液体 |
1.4 自燃型离子液体的改性与复配 |
1.4.1 添加物靶向改性 |
1.4.2 不同燃料的复配 |
1.4.3 复配改性的理论分析 |
1.5 离子液体点火反应机制与自燃性理论预测 |
1.5.1 离子液体的点火反应机制 |
1.5.2 离子液体自燃性的理论预测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章 自燃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构效关系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步骤 |
2.3.1 咪唑二氰胺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
2.3.2 咪唑氰基硼氢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
2.3.3 其他类型离子液体或离子盐的合成 |
2.4 表征及测试方法 |
2.5 理论计算方法 |
2.5.1 优化构型及NBO电荷分布 |
2.5.2 净质子传递能的计算 |
2.5.3 生成热与燃烧热的计算 |
2.5.4 比冲的计算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合成的自燃型离子液体的化学结构和热稳定性 |
2.6.2 咪唑二氰胺类自燃型离子液体的物性与构效关系 |
2.6.3 咪唑氰基硼氢类自燃型离子液体的物性与构效关系 |
2.6.4 其他类型离子化合物的物性与构效关系 |
2.6.5 不同阴离子的构效关系比较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离子液体自燃性的评价与预测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实验步骤 |
3.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
3.3 理论计算方法 |
3.3.1 前线轨道能级差 |
3.3.2 初始点火反应能量计算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离子液体自燃性的根源分析 |
3.4.2 轨道能级差HOMO-LUMO |
3.4.3 自燃反应性基团 |
3.4.4 阴离子与硝酸的初始点火反应能量 |
3.4.5 离子液体自燃性的评价与预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燃型离子液体的改性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2 实验步骤 |
4.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
4.3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石墨烯改性自燃型离子液体 |
4.4.2 乙醇改性自燃型离子液体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燃型多离子液体的设计调控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5.2.2 实验步骤 |
5.2.3 表征及测试方法 |
5.3 理论计算方法 |
5.4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咪唑-氰基硼氢-二氰胺多离子液体 |
5.5.2 咪唑-含氧酸根-二氰胺多离子液体 |
5.5.3 咪唑-胍阳离子-二氰胺多离子液体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符号说明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硝酸肼和无水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1.2 肼类推进剂处理的概述 |
1.2.1 肼类推进剂的来源 |
1.2.2 肼类推进剂的危害 |
1.2.3 推进剂废水的处理技术 |
1.3 超临界水氧化技术 |
1.3.1 氢键 |
1.3.2 密度 |
1.3.3 介电常数 |
1.3.4 离子积 |
1.3.5 扩散系数 |
1.3.6 溶解度 |
1.3.7 粘度 |
1.4 超临界水氧化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催化超临界水氧化反应 |
1.4.4 超临界水氧化反应机理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用材料 |
2.1.1 实验水样水质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装置 |
2.3 实验步骤及实验参数的操控 |
2.3.1 实验步骤 |
2.3.2 实验参数的控制 |
2.4 正交试验设计 |
2.5 催化超临界水氧化实验 |
2.6 分析方法 |
2.6.1 化学需要量的测定 |
2.6.2 NH_3~-N的测定 |
2.6.3 XRD的测定 |
2.7 数据处理 |
3 硝酸肼和无水肼的超临界水氧化 |
3.1 实验结果 |
3.1.1 正交试验 |
3.1.2 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 |
3.2 单因素分析 |
3.2.1 温度对出水COD_(Cr)和 NH_3~-N的影响 |
3.2.2 过氧系数对出水COD_(Cr)和 NH_3~-N的影响 |
3.2.3 停留时间和压力对出水COD_(Cr)和 NH_3~-N的影响 |
3.3 催化剂对出水的影响 |
3.3.1 均相催化剂对出水的影响 |
3.3.2 非均相催化剂对出水的影响 |
3.3.3 催化剂的稳定性 |
3.3.4 催化机理的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4 动力学方程的研究 |
4.1 反应动力学探讨 |
4.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4.3 动力学研究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工业化应用的探讨 |
5.1 经济成本分析 |
5.2 超临界水氧化的工程问题 |
5.2.1 腐蚀 |
5.2.2 盐沉积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一种以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金属离子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偏二甲肼废水的研究现状 |
1.2.1 偏二甲肼的理化性质 |
1.2.2 偏二甲肼的污染与毒性 |
1.2.3 物理法降解UDMH废水 |
1.2.4 化学法降解UDMH废水 |
1.2.5 生物法降解UDMH废水 |
1.2.6 新型处理技术降解UDMH废水 |
1.3 壳聚糖负载金属离子研究进展 |
1.3.1 壳聚糖-贵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
1.3.2 壳聚糖-稀土元素配合物催化剂 |
1.3.3 壳聚糖-过渡元素配合物催化剂 |
1.3.4 壳聚糖硫酸盐催化剂 |
1.4 石墨烯的特性 |
1.4.1 石墨烯材料的简介 |
1.4.2 氧化石墨烯的简介 |
1.4.3 氧化石墨烯的化学结构 |
1.4.4 氧化石墨烯的性质 |
1.4.5 氧化石墨烯的研究进展 |
1.5 催化剂载体的概述 |
1.5.1 催化剂载体的定义 |
1.5.2 非均相催化剂载体的分类及应用 |
1.5.3 生物高分子载体 |
1.6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过程检测指标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3.3 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仪(EDX)分析 |
2.3.4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2.4 水样测试 |
2.4.1 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含量的检测 |
2.4.2 水中偏二甲肼含量的检测 |
2.4.3 亚硝基二甲胺的检测 |
2.4.4 甲醛的检测 |
2.4.5 水中悬浮物(SS)的检测 |
2.4.6 总氮的检测 |
2.4.7 氨氮的检测 |
2.5 UDMH废水评价指标 |
第三章 改性壳聚糖负载金属离子催化剂的制备 |
3.1 壳聚糖改性方法的概述 |
3.1.1 壳聚糖烷基化改性 |
3.1.2 壳聚糖shiff碱反应 |
3.1.3 壳聚糖季铵盐化 |
3.1.4 壳聚糖酰基化改性 |
3.1.5 壳聚糖醚化 |
3.1.6 壳聚糖酯化 |
3.1.7 壳聚糖复合改性法 |
3.2 实验方法 |
3.2.1 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 |
3.2.2 改性壳聚糖吸附剂的制备 |
3.2.3 改性壳聚糖吸附剂吸附金属离子 |
3.3 改性壳聚糖(RCS)的成型 |
3.4 表征分析 |
3.4.1 氧化石墨烯的表征 |
3.4.2 催化剂的SEM分析 |
3.4.3 催化剂的FT-IR分析 |
3.4.4 催化剂的EDX分析 |
3.4.5 催化剂的XRD分析 |
3.5 性能测试 |
3.5.1 耐酸碱能力的测试 |
3.5.2 抗氧化能力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RCS的制备机理 |
3.6.2 RCS耐酸碱能力 |
3.6.3 RCS抗氧化能力 |
第四章 改性壳聚糖催化剂氧化降解偏二甲肼的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改性壳聚糖催化剂降解偏二甲肼废水的实验 |
4.1.2 不同反应条件对偏二甲肼模拟废水降解效果的影响 |
4.2 实验结果 |
4.2.1 初始UDMH废水浓度对降解偏二甲肼模拟废水的影响 |
4.2.2 H2O2用量对降解偏二甲肼模拟废水的影响 |
4.2.3 催化剂的用量对降解偏二甲肼模拟废水的影响 |
4.2.4 温度对降解偏二甲肼模拟废水的影响 |
4.2.5 溶液初始pH对降解偏二甲肼模拟废水的影响 |
4.2.6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对降解UDMH模拟废水的影响 |
4.3 改性壳聚糖催化剂降解偏二甲肼模拟废水的机理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用吸附法处理偏二甲肼废水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孔吸附剂及其改性物用于处理偏二甲肼废水 |
2 离子交换技术处理偏二甲肼废水 |
3 吸附法结合光催化技术处理偏二甲肼废水 |
4 结束语 |
(6)唑硼类自燃型液体燃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自燃型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
1.2.1 氰胺类自燃型离子液体 |
1.2.2 硼氢类自燃型离子液体 |
1.2.3 其它类自燃型离子液体 |
1.3 硼烷类复合物自燃推进剂的研究进展 |
1.4 其它新型自燃推进剂的研究进展 |
1.5 选题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双(1H-四唑基)二氢硼烷阴离子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方法 |
2.2.2 合成路线 |
2.2.3 制备方法及表征 |
2.2.4 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及性能预估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唑硼类离子盐的点火延迟时间考察 |
2.3.2 BTB类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及性能预估 |
2.4 小结 |
第3章 氰基(1H-四唑基)二氢硼烷阴离子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方法 |
3.2.2 合成路线 |
3.2.3 制备方法及表征 |
3.2.4 Na-CTB的单晶结构与数据 |
3.2.5 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及性能预估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a-CTB和 CTB类离子液体的结构 |
3.3.2 CTB类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及性能预估 |
3.4 小结 |
第4章 [咪唑基-胺基]二氢硼阳离子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方法 |
4.2.2 合成路线 |
4.2.3 制备方法及表征 |
4.2.5 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及性能预估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咪唑基-胺基]二氢硼阳离子类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及性能预估 |
4.4 小结 |
第5章 咪唑氰硼烷复合物和咪唑氰硼烷卡宾复合物的合成及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方法 |
5.2.2 合成路线 |
5.2.3 制备方法及表征 |
5.2.4 化合物5-1的单晶结构与数据 |
5.2.5 化合物5-7的单晶结构与数据 |
5.2.6 咪唑氰硼烷复合物和咪唑氰硼烷卡宾复合物物化性质及性能预估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咪唑氰硼烷复合物的结构 |
5.3.2 咪唑氰硼烷卡宾复合物的结构 |
5.3.3 咪唑氰硼烷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性能预估 |
5.3.4 咪唑氰硼烷卡宾复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性能预估 |
5.3.5 化合物5-5作为离子液体点火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及性能预估 |
5.3.6 化合物5-8作为离子液体点火添加剂的理化性质及性能预估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偏二甲肼污染物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技术现状 |
1.3 废气成分分析 |
1.4 技术方案 |
第二章 催化剂制备及表征 |
2.1 仪器 |
2.2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2.2.1 粉末X-射线衍射(XRD) |
2.2.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2.2.3 高分辨透射电镜(TEM) |
2.2.4 程序升温还原(TPR) |
2.2.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2.6 比表面测定(BET) |
2.2.7 催化剂的立升级多相连续催化反应器的评价 |
2.3 催化剂制备 |
2.3.1 不同担载量的Co/γ -Al_2O_3催化剂研制 |
2.3.2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制 |
2.3.3 催化反应条件优化 |
2.4 催化氧化反应机理 |
2.4.1 TPD研究 |
2.4.2 原位红外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偏二甲肼废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 |
3.1 活性炭吸附浓缩研究 |
3.1.1 活性炭的性质 |
3.1.2 吸附实验 |
3.1.3 温度对吸附速率的影响 |
3.1.4 动态吸附实验 |
3.1.5 操作流速对流出曲线的影响 |
3.1.6 废水浓度对流出曲线的影响 |
3.2 脱附实验(饱和活性炭的再生实验) |
3.3 再生活性炭的性能 |
3.4 活性炭再生尾气的催化氧化 |
3.5 实际再生尾气的催化氧化 |
3.6 偏二甲肼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
3.6.1 偏二甲肼吸附浓缩 |
3.6.2 偏二甲肼解吸 |
3.6.3 现场模拟实验 |
第四章 偏二甲肼废气处理新技术研究 |
4.1 实验室模拟研究 |
4.2 研究展望 |
4.2.1 工艺流程简介 |
4.2.2 偏二甲肼废气中试结论 |
4.3 工程化应用分析 |
4.3.1 技术分析 |
4.3.2 投资预算 |
4.3.3 经济技术指标 |
4.3.4 项目经济及社会效益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EOW—MBR组合工艺处理偏二甲肼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装置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MBR工艺单独处理效果 |
2.2 EOW—MBR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 |
2.3 EOW作用分析 |
3 结论 |
(9)二氧化氯氧化法处理偏二甲肼污水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试剂 |
1.2 仪器 |
1.3 分析方法 |
1.4 工艺实验装置 |
1.5 实验方法 |
1.5.1 二氧化氯氧化偏二甲肼污水氧化产物的测定 |
1.5.2 偏二甲肼与二氧化氯反应条件实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二氧化氯氧化偏二甲肼污水的机理初步推断 |
2.1.1 中间体的生成 |
2.1.2 四甲基四氮烯的生成 |
2.1.3 偏腙的生成 |
2.1.4 甲醛与二甲胺的生成 |
2.1.5 其它最终产物的生成 |
2.2 二氧化氯氧化偏二甲肼污水的工艺条件 |
2.2.1 偏二甲肼的完全氧化 |
2.2.2 Cl O2的消耗量 |
2.2.3 Cl O2的利用率 |
2.2.4 发射场实际污水处理 |
(10)活性炭改性及在发黄偏二甲肼脱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实 验 |
1.1 试剂及仪器 |
1.2 活性炭预处理及发黄偏二甲肼的制备 |
1.3 试验方法 |
1.3.1 浸渍法改性试验 |
1.3.2 脱色试验 |
1.3.3 吸附平衡试验 |
1.4 改性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测试及表征 |
(1) Boehm滴定[9] |
(2) pHPZC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改性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对比分析 |
2.1.1 改性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变化 |
2.1.2 改性活性炭的pHPZC值 |
2.1.3 改性前后活性炭的外观 |
2.2 表面改性对活性炭脱除偏二甲肼中有色杂质的影响 |
2.3 偏二甲肼中有色杂质在活性炭上的吸附平衡 |
3 结 论 |
四、偏二甲肼在阳离子交换柱上的交换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偏二甲肼废气液处理技术进展[J]. 焦振江,姚艳敏.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21(02)
- [2]绿色自燃型离子液体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D]. 孙常庚. 天津大学, 2020(01)
- [3]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硝酸肼和无水肼[D]. 兰树仁. 中北大学, 2020(09)
- [4]一种以复合材料为载体负载金属离子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D]. 孟徐. 东南大学, 2019(01)
- [5]用吸附法处理偏二甲肼废水的研究进展[J]. 王爽,许国根.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18(02)
- [6]唑硼类自燃型液体燃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李兴业. 北京理工大学, 2017
- [7]偏二甲肼污染物处理研究[D]. 邵磊. 兰州大学, 2017(02)
- [8]EOW—MBR组合工艺处理偏二甲肼废水[J]. 刘渊,夏本立,丛继信,李冰. 给水排水, 2010(S1)
- [9]二氧化氯氧化法处理偏二甲肼污水工艺[J]. 周旭章,蔡艳,湛建阶,陈朝辉.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12)
- [10]活性炭改性及在发黄偏二甲肼脱色中的应用[J]. 陈丽萍,苟小莉,李霞. 火炸药学报,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