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法中医辨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文献计量法中医辨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中医痹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1](2021)在《我国人才评价政策的变迁研究 ——基于1994-2020年政策文献的量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海伦[2](2020)在《我国竞技武术研究进展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文中认为竞技武术是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然而从竞技武术的发展历程来看,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一直存在问题,其发展可谓是“步履艰难”。特别是中国武术“入奥”受挫之后,“去竞技化”的声音再次响起。因此认清竞技武术的发展面貌,解决什么是竞技武术?竞技武术在发展什么?怎么在发展?其背后的发展逻辑是什么?发展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核心期刊的竞技武术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计量法,对国内竞技武术研究文献的年份数量及分布、作者的发文数量及分布、期刊的发文数量及分布、研究机构的合作进展、研究作者的合作进展、研究热点进展、研究聚类进展。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以探明我国竞技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掌握竞技武术研究的发展面貌。研究结论:(1)竞技武术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今第三阶段入奥失败加上传统武术消亡危机使得竞技武术研究受到冷落。未来竞技武术的发展与研究仍将长期面临困境。(2)国内竞技武术研究作者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代表的5大体院。体育院校在武术学科早期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意义。(3)竞技武术研究的期刊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核心区类型、相关区类型、离散区类型,它们对文献的筛选作用,决定着未来竞技武术的发展理论。(4)研究机构经过三个阶段的合作,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占据了合作网络的主要结构洞。研究机构在合作领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主要与其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武术文化有关。(5)研究作者经过三个阶段的合作,邱丕相、朱瑞琪、赵光圣、郭玉成、高亮、邹军占据了作者合作网络的主要结构洞。研究作者在合作领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主要与作者拥有的社会、经济、文化资本有关。(6)研究热点从第一阶段的几乎没有,到第二阶段关注散打、武术套路运动员应当具备何种身体素质、运动技术,遵循何种规则,才能在运动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到第三阶段更加关注竞技武术运动培养的人性化与科学化。其主要原因是受不同阶段国家政策引导的影响。(7)研究聚类主要与研究热点相关,在热点辐射影响下,会形成一个或多个聚类群体。研究建议:(1)继续深化竞技武术的基础研究。(2)体育院校在培养未来竞技武术人才时应当增强传统文化属性塑造。(3)体育院校期刊在收录武术研究文章时应避免过分迎合政策导向。(4)长江流域到北京这块地域的竞技武术研究机构应当积极主动和长江流域以南的研究机构展开合作,推动竞技武术的均衡发展。(5)竞技武术研究的学者应当继续积极与其他领域的人才开展合作,突破人际边界,开拓新的研究面。(6)竞技武术研究大都从西方自然科学与体育角度出发,未来更应当从武术本源的文化传统角度出发。(7)研究类别的丰富度显示着竞技武术的生命活力,如果研究类别非常少,可能会使竞技武术的发展面临孤注一掷的抉择,所以竞技武术研究应当全方位对接社会其他需求,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形成新的研究聚类。

李琳[3](2020)在《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医药文化文献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年来,党和国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将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层面。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也紧随时代潮流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关注中医药文化研究。由于中医药文化研究的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对中医药文化的整体发展态势和研究内容很难把控,而且从当前中医药文化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鲜少有研究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1989—2018年我国中医药文化领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计量学及信息可视化技术,从发文量、基金论文分布、文献类型、作者分析、引文分析和热点主题分布方面对中医药文化主题论文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三十年来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论文数量虽未连续递增但整体呈增长趋势,说明学者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2)在1989—2018年中医药文化主题论文中,获得国家、省市、院级各类基金论文资助的有415篇,占论文总数的7.5%,整体来看国家社科基金论文数量正在呈稳步增长趋势。(3)中医药文化主题论文大多发表在中医药行业期刊,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的开始关注中医药文化,并将其作为学位论文研究。(4)中医药文化研究的主力军是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首的中医类高校,发文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分布较不均匀。从发文作者来看,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学者多为哲学社会科学者,41—60岁之间的教授或副教授是中医药文化研究领域的主力军。(5)近三十年来,中医药文化文献的引文数量不断上升,引文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其次是图书专着。同时论文的水平和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相关论文的被引频率达到59%,中医药的文化发展与传播、中医翻译、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是高被引论文的主要研究主题。(6)1989—1998年中医药文化研究的热点主题概括为中医药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现代化;1999—2008年中医药文化研究的热点主题总体概括为中医教育、中医翻译和中医药文化产业;2009—2018年中医药文化研究的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国际传播和中医药文化传播方式。三十年来,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中医药文化的研究多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中医临床专业人才涉足较少;中医药文化还局限在中医药行业内部,其他学科对中医药文化的涉猎不多;中医药文化研究内容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1)中医药文化研究要关注临床、走近临床,从中医药临床中发现中医药文化问题。(2)加强中医药文化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厘清中医药文化内涵与外延,正确处理好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与中医药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3)中医药文化发展要联合多学科力量,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同时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朱文莉[4](2020)在《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文献计量分析和系统评价再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研究现状,釆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本领域的中(英)文文献的载文量、发文机构、期刊及基金来源、样本量、结局指标等进行归纳、分析、统计。同时对本研究领域的中(英)文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再评价,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研究一:选择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Pub Med、Cochrane library central、EMBASE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和SPSS26.0软件,从基本信息、干预情况、结局指标等方面,对本领域自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目前本领域的研究特征和现状。研究二:选择中国知网、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 central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发表的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系统评价或(和)Meta分析文献,按照纳排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AMSTAR 2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采用GRADE量表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研究一: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324篇,时间跨度为19982019年,年发文量总体呈波浪式增长,96.91%的文献以中文为载体发展。除中国外,瑞典、以色列也开展了本领域的研究。发表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医院和西医院的中医科;仅有19.44%的研究获得了基金资助;本领域文献多发表于中医类杂志和糖尿病专科期刊,其中《中医临床研究》发文量最大(11,3.40%)。324项研究共涉及20672例研究对象,且样本量在不同的研究中差距较大,最大样本量为257例,最小仅1例。最常被应用的护理措施为中药熏洗(68/259,26.25%)、湿敷(49/259,18.92%)、中药熏洗+穴位按摩(15/259,5.79%);近年来,中药蜡疗、中药离子导入等新技术也开始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护理。59.88%的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仅有27项研究报道了中医证型;气虚血瘀证是最常见的证型;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最常用的结局指标为总有效率(152,52.60%)和治愈率(26,9.00%)。研究二:本研究共纳入8篇系统评价,包括16个结局指标,仅有2项研究在临床总有效率、愈合率方面呈中级证据,其余均呈低或极低级证据,中医护理适宜技术(中药足浴、穴位按摩、湿敷法等)干预糖尿病足,对比常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总有效率、愈合率和伤口愈合时间,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学质量AMSTAR2量表评价中,7篇纳入研究处于中高级质量。结论1.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总体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够。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且具有潜力的是中药熏洗、穴位按摩、中药湿敷。中药蜡疗、中药离子导入等新技术有待在更多的地区推广应用以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未能充分依照其中医证型体现辨证施术。随机对照试验是本领域的主要研究类型,但其质量总体偏低。2.中医护理适宜技术防治糖尿病足是未来主导,但是纳入研究的证据等级偏低,且报告质量及方法学质量同样有待提高,建议临床研究者使用证据时应慎重,此外,应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

冯钰平[5](2019)在《新制度主义视域下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研究》文中提出学位制度包含学位体系、学位授予标准、学位质量保障制度以及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等内容,是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学位制度的变迁逻辑,对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研究基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制度主义社会学,构建新制度主义理论综合分析框架,结合文献计量方法,剖析中国学位制度的变迁轨迹,分析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动力源泉与影响因素,预测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逻辑归宿是中国特色学位制度。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历史观”和“结构观”,结合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探寻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轨迹。从历史观角度审视,发现中国学位制度变迁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突变与渐变交互出现,关键节点和阈值效应交织其中。突变完成后则以阈值效应为主,中国学位制度变迁呈现渐进性变迁的特征。从结构观视角分析中国学位制度主体的相互关系,认为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主体可以分为政府、学位授予单位和社会力量,三方主体在中国学位制度变迁中的权力结构呈现非对称性,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结构特征总体表现为政府强力主导,学位授予单位主动响应,社会力量些微参与。综合历史观和结构观,发现在学习效应、协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的影响下,“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已然形成路径依赖,若想弱化路径依赖效应,须利用学位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和阈值临界点。同时,运用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两种文献计量方法,使用Pajek软件对改革开放以来学位政策文本的主题词进行可视化处理,探究中国学位制度的政策热点,展现中国学位制度的变迁路径。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位政策的焦点包括“学位”、“专业学位”、“学位授权审核”、“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和“来华留学生”等内容。在政府的主导下,中国学位制度变迁呈现两条明显路径,分别是从学术至上转变为学术与职业并举,从国内承认发展为国际认可。在政府建立学位制度整体框架的基础上,经国家授权的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政府出台的宏观政策制定相应的制度细则,中国学位制度在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共同作用下不断深化发展。构建新制度主义的综合分析框架,从需求和供给的进路分析影响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动力与阻力。第一,基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教育发展三个方面探究引致学位制度变迁的动力因素。通过测算19932017年各类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现职业教育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潜能,须解除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阻碍,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结合技术进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双一流”建设以及学习型社会建设,分析其对学位类型、学位授予标准、学位质量保障制度以及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提出的新要求。第二,从制度成本、法律因素、文化观念和政策制定者偏好四个角度分析影响中国学位制度供给的因素。就制度成本而言,制度成本影响学位制度变迁主体的参与程度,制度成本越高,政府越倾向于维持制度现状,学位授予单位越容易选择消极参与变迁。就法律因素而论,法律基础是学位制度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学位法律不完备将极大地增加学位制度变迁的不确定性。从文化观念的角度来看,文化观念能影响学位制度变迁的效果,集权计划式思想易限制学位制度变迁的灵活性,“重学轻术”思想将增大学位制度变迁的阻力,熟人社会文化易增加学位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而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框架中,政策制定者偏好能直接影响学位制度变迁的优先顺序和效率。因此,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接受教育提升自我的需求,构建学术性与职业性分化明显且能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学位制度,需疏导政治、经济、法律与文化方面的阻力,增加学位制度的有效供给,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探索学位制度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层面剖析,基于制度变迁的强制同形性、模仿同形性和规范同形性,认为制度分化与创新是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从实践层面分析,通过梳理西方国家学位制度的演进历程,发现其学位制度在变迁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特色;而中国学位制度在变迁历程中初步呈现中国风格,凝练了政治性和国家性,推断中国特色学位制度是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逻辑归宿。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经济因素和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差异较大,中国学位制度变迁须基于中国国情,学习借鉴国外学位制度的先进理念和先进做法,使学位制度变迁轨迹越来越接近社会发展轨迹,变迁内容越来越符合人民实际需要,变迁方向越来越彰显中国特色。扎根中国现实情境,探索中国特色,不仅是中国学位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原因,更是未来中国学位制度变迁须坚持的方向。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三点。第一,选择了新的研究视角。从制度变迁的视角研究中国学位制度的产生、发展及走向,构建了新制度主义理论的综合分析框架,剖析了中国学位制度演进的动态过程,分析了变迁历程中的强制性变迁与诱致性变迁,阐述了变迁进程中制度主体的结构关系,探讨了如何从旧的学位制度转变到新的学位制度。第二,采用了新的分析范式。将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综合运用于学位制度研究。用文献计量方法可视化地展现中国学位制度变迁路径,阐释政策背后的价值选择;用新制度主义理论探讨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轨迹、动力、影响因素和变迁方向。第三,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基于中国学位制度的历史变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求,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不同于西方学位制度的“自发演进”,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贯穿于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始末,中国学位制度在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二是在一定条件下,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效率优于诱致性变迁。三是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是建立中国特色学位制度,在吸收国外学位制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创新制度设计,凝练中国特色,实现从普通中国学位制度向中国特色学位制度的质性变迁。

席宇[6](2019)在《基于文献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全面挖掘和搜集土家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涉及到的病种,并进行分类,为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系统化研究奠定良好基础。编制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汇总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为提高土家族人民防病治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和卫生政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在对土家族传统医学文献全面收集的基础上,对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进行深入系统的整理和分析。2.统计归纳法:建立Excel表格分类整理土家族病种,以频数统计法记录病种频率,归纳总结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3.比较研究法:比较土家族传统医学的传统命名法病种和一般命名法病种的命名特点、分类特点、高发病种的分布特点等。结果:1.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土家医对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的命名有一病多名、一名多病的情况,但无论是哪个流派的土家医都习惯将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按类别进行分类。2.一般命名法病种是排除土家族传统医学传统命名法的病种,它既包含部分中医学疾病病种,也包含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3.根据临床医学对疾病的分类方法,将搜集到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按照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及性病、男科这七大类别进行分类整理。土家族传统医学传统命名法和一般命名法内科病种分别有334个、84个;外科病种分别有119个、40个;妇科病种分别有89个、10个;儿科病种分别有97个、10个;五官科病种分别有95个、22个;皮肤及性病病种分别有43个、21个;男科病种分别有28个、6个。4.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和一般命名法疾病谱中,呼吸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肺痨(20次)、咳嗽(59次);循环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飞蛾扑心症(19次)、高血压(19次);消化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屙痢症(21次)、痢疾(45次);神经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白虎症(14次)、中风(28次);泌尿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尿石症(9次)、肾源性水肿(21次);血液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红痧症(7次)、贫血(4次);免疫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九子疡(11次)、淋巴结核(15次);运动系统高发病种分别是冷骨风(15次)、风湿性关节炎(104次);外伤科高发病种都是跌打损伤(频率分别是134次,23次);皮肤科高发病种分别是珍珠痘(10次)、痈疽(37次);性病高发病种分别是湿霉(8次)、淋病(2次);妇科高发病种分别是闭经(18次)、月经不调(41次);儿科高发病种分别是小儿疳积症(15次)、小儿消化不良(13次);五官科高发病种分别是火眼(20次)、咽喉炎(41次);男科高发病种分别是缩阴症(13次)、勃起功能障碍(7次)。结论:1.土家族传统医学的传统命名法病种和一般命名法病种命名各具特点,尤其是传统命名法病种极具民族特色,有一定规律可循。两种命名方法的病种分类存在相互杂糅,一病多名,一名多病情况。传统命名法病种按科分类已具雏形,但尚未形成系统。2.土家族传统医学的传统命名法病种按照七大疾病谱系分类整理后,高发病种主要集中在外科跌打损伤和内科消化系统中。传统命名法病种和一般命名法病种在外伤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儿科和性病这八大系统中有相同的高发病种,其余七大系统中两种命名方法的高发病种不尽相同,但都是本系统较为典型的临床病症。3.两种不同命名法的高发病种在疾病谱的排序上有些许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社会生产力、卫生保健、社会环境、人们生活习惯和诉求的变化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与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疾病呈不断上升趋势,非生物致病因素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环境因素、医疗卫生服务方式等是引起多种慢性疾病的最主要原因。

高旭东[7](2017)在《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其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导致医疗费用日益增涨,高昂的医疗费用不仅损害了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也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依靠传统的医疗模式已不能解决困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投向了健康管理。2013年湖北省卫计委启动了健康管理试点工作,对健康管理的模式及工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实践。目的:(1)对近十年来国内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进行归纳与分析,了解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的演进路径及前沿进展,发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空白及核心信息。(2)系统总结黄陂区所开展的政府驱动型健康管理的组织体系、运行模式以及相其关服务特色,分析网络媒体对于黄陂模式的舆情关注程度及相关社会反响。(3)针对政府驱动型健康管理服务,构建一套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可推广性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4)调查武汉市黄陂区各项健康管理服务的完成情况,建立WRSR评价模型,对黄陂各地区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进行分档和排序。方法:(1)从国内四大数据库选取2007年至2016年间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相关文献,基于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对相关文献题录信息开展收集与整理工作,定量分析文献资料的各类外部特征,并使用Ucinet软件将共词知识矩阵生成关键词网络图谱。(2)通过专题小组讨论法、关键人物访谈法,系统总结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组织体系的组建过程,梳理黄陂区的运行模式。此外,基于百度指数信息平台,利用网络舆情分析法调查黄陂健康管理模式的网民关注度及新闻报道量,并对网络报道内容进行热词云分析。(3)通过文献复习法,初步提出健康管理服务效果初步评价指标体系,再应用德尔菲法,以发送咨询表的方式获取专家的反馈信息,确立最终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系统工程原理应用AHP法,通过判别矩阵计算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4)在黄陂区完成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工作,通过开展黄陂区居民问卷调查及黄陂区卫生机构调查,以获取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所需的各项数据及信息。应用WRSR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效果的评价模型,将黄陂各地区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进行分档与排序。结果:(1)共筛选出与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相关文献1561篇。迈入新世纪以来健康管理模式研究发文量保持稳步增长,尤其近两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研究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论文高产机构主要集中于高校及医院。热点文献主题主要集中于社区健康管理模式以及国外健康管理模式介绍这两方面。健康管理、社区、慢性病、高血压这四个关键词处于共词社会网络中的中心节点,其中健康管理的中心度最大。(2)系统梳理了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组建过程,具体包括健康管理整体架构的搭建、健康管理队伍的培养、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设立、信息化健康系统的建立,并总结了各健康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责。全面总结了黄陂区“四方管理、五项服务”的运行模式及其服务特色。近三年来黄陂健康管理服务的百度整体指数、PC端百度指数及移动端百度指数均呈升高趋势。除开本省网民关注外,首都及沿海省份的网民对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关注度最高。各类媒体中以主流网络媒体对健康管理服务新闻报道次数最多,其次为湖北省媒体。不同时期健康及健康管理始终是各类新闻报道的核心。(3)本研究遴选23位专家,共开展了两轮专家咨询,两轮专家应答率分别为91.3%、90.5%,权威系数分别为0.7952、0.8053。最终确立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含6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38项三级指标。各类人群健康管理服务情况、健康管理服务社会覆盖情况、居民生活行为方式、居民健康素养、居民健康指数及健康管理服务居民满意度这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9、0.23、0.18、0.13、0.10、0.07。(4)将黄陂4个功能区38项三级指标列为数据矩阵,分别对每项指标进行编秩,汉口北商贸区、都市农业区、木兰旅游区、临空经济区的WRSR值分别为0.7026、0.6803、0.6185、0.4987,Probit值分别为6.53、5.67、5.00、4.33。将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进行排序,从优到劣依次为汉口北商贸区、都市农业区、木兰旅游区、临空经济区。结论:(1)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的兴趣在不断增长,目前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社区及慢性病方面。现有的健康管理模式主要受到专业人才匮乏、管理对象流动性高、信息系统无法互通等因素的制约。(2)黄陂区建立了政府机构驱动型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四方管理、五项服务”的运行模式,既充分整合了不同机构和部门的资源,也让健康管理服务覆盖到健康人群、高危人群、疾病人群等人群。黄陂模式的网络影响已不只局限于本地,而是辐射至了全国,为黄陂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进一步推广打下了坚实有利的基础。(3)已构建的健康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卫生服务评价的科学性、独立性及客观性。AHP法结合了主观专业知识判断及客观矩阵计算,在方法学上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有效结合,确保了权重系数的准确性与专业性。(4)应用WRSR模型基本可以用于评价健康管理服务效果的优劣及变化趋势。在实际验证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彭磊,张建英,聂坚[8](2015)在《补中益气汤的文献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选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资料主要来源,采用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律计量分析研究法,以1989—2013年研究补中益气汤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文献年代,期刊分布,文献类型,疾病研究,药理实验等5个方面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以求定量描述,进而揭示其分布特点,探索这一经典名方的研究发展趋势,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从而有助于今后对补中益气汤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彭磊[9](2014)在《补中益气汤对力竭心身应激大、小鼠胃窦ICC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研究以胃肠动力的起搏细胞—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Cajal,ICC)作为切入点,建立力竭应激“劳倦伤脾”动物模型,围绕ICC的结构、功能等变化,从在体观察、胃肠动力实验、细胞超微形态学观察、基因表达检测等不同层次水平,探讨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补中益气汤对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的治疗作用以及作用机制。同时,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补中益气汤进行学术动态情报学研究,探索这一经典名方的研究发展趋势。实验研究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力求把对补中益气汤的研究推向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层次,为该方的临床应用及科研探索提供部分实验数据,为临床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提供新的策略参考和药物干预作用的靶点依据。方法(一)实验研究应用负重力竭游泳的造模方法,模拟力竭应激“劳倦伤脾”大、小鼠模型,并从不同造模时程对比观察各组动物一般情况,体重变化,抗疲劳能力等在体指标;利用胃排空、肠推进实验观察其胃肠动力改变;大鼠胃窦部取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法,检测c-kit目标基因表达量变化;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ICC超微结构改变。(二)文献研究选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资料主要来源,采用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律计量分析研究法,以1989~2013年期间研究补中益气汤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文献年代,期刊分布,文献类型,疾病研究,药理实验等5个方面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以求定量描述,进而揭示其分布特点,探索这一经典名方的研究发展趋势,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从而有助于今后对补中益气汤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结果(一)实验研究本实验成功模拟了力竭应激“劳倦伤脾”大、小鼠模型,研究发现模型组动物一般情况呈现脾虚证表现,体重增长缓慢,抗疲劳能力下降,胃肠动力紊乱,补中益气汤能改善以上劳倦应激损伤所导致的改变。模型组大鼠胃窦部c-kit基因表达量随着造模时程的延长,表现出从应激性上调逐渐向损伤性下调的改变趋势;补中益气汤组整体呈现恢复性调节至趋近于正常的表达趋势。模型组大鼠出现了电镜下ICC超微结构的损伤,应用补中益气汤能有效控制和减轻ICC的损伤。(二)文献研究归纳分析25年来研究补中益气汤的文献可知,其文献数量当前及预测的情况均整体呈现逐年递增的热点研究趋势。文献期刊分布统计分析显示载文期刊相对集中,文献分散度不大,已形成对该方研究文献的主要载体期刊群。文献类型分布以临床应用研究的文献占主导地位,治疗疾病分科以内科疾病为主,病种综合分类以研究治疗便秘、内脏下垂和发热为最多。药理实验研究及综述类文献却相对较少,热点是对脾胃肠功能的调节和对免疫功能的调节。结论(一)实验研究补中益气汤能调节脾胃肠功能,对胃肠功能紊乱具有调节和治疗作用。该方可能通过调节c-kit mRNA的表达量,进而调节胃肠功能的紊乱,推测这可能是补中益气汤治疗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机制之一。ICC超微结构的改变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补中益气汤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些异常变化,推测可能是其治疗胃肠动力性疾病的另一重要机制。(二)文献研究综合分析可知,现今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以治疗胃肠疾病为主,药理实验中也以研究其调节脾胃肠功能的作用为主,而研究其调节应激反应的实验研究却相对较少。而在当今社会由劳倦、应激所导致的心身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由此引发腹胀、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的消化系心身疾病占据很大比例。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与心身应激反应存在较紧密的联系,因此开展针对补中益气汤干预心身应激反应致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等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对该方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基础研究。二是加强补中益气汤的药理实验研究。三是运用多学科知识,吸收当代自然科学、现代医学等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融合新理论、新观点进行研究。四是文献、临床、实验、开发相结合。

余明霞[10](2013)在《我国阅读疗法主题研究综述》文中指出从阅读疗法的理论研究、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中小学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医院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阅读疗法的临床应用、国外阅读疗法研究、阅读疗法综述性研究等7个方面,对我国图书馆阅读疗法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二、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中医痹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中医痹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竞技武术研究进展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竞技武术概念
    2.2 文献计量学概述
    2.3 国内体育领域关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
    2.4 国内武术领域关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竞技武术研究进展
        4.1.1 研究文献年度分布数量及阶段划分
        4.1.2 研究作者发文数量及分布情况
        4.1.3 研究期刊发文数量及分布情况
        4.1.4 研究机构合作进展
        4.1.5 研究作者合作进展
        4.1.6 研究热点的进展
        4.1.7 研究聚类的进展
    4.2 研究进展分析
        4.2.1 竞技武术研究的年度文献分布及阶段划分
        4.2.2 研究作者发文数量及分布情况分析
        4.2.3 研究期刊发文数量及分布情况分析
        4.2.4 研究机构合作进展分析
        4.2.5 研究作者合作进展分析
        4.2.6 研究热点的进展分析
        4.2.7 研究聚类的进展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3)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医药文化文献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际应用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中医药文化领域研究现状
        1.2.2 文献计量学在我国的发展
        1.2.3 文献计量学在中医药文化领域的应用
    1.3 数据来源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文献计量学分析法
        1.4.3 信息可视化分析
        1.4.4 综合归纳法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基本概况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分析
    2.2 基金论文分布
    2.3 文献类型构成
        2.3.1 期刊文献分布
        2.3.2 硕博论文分布
第三章 发文机构和作者分析
    3.1 发文机构分布
    3.2 机构地区分布
    3.3 核心作者发文量分析
    3.4 核心作者年龄分布
    3.5 核心作者学历和职称分布
第四章 引文分析
    4.1 引文量的分析
    4.2 论文被引频次分析
    4.3 高被引论文分析
    4.4 引文类型分析
第五章 热点主题分布
    5.1 数据的统计和处理
    5.2 起步期高频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5.3 活跃期高频关键词分布
    5.4 上升期高频关键词主题分布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文献计量分析和系统评价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相关概念定义
研究背景
    1 糖尿病足的研究现状
        1.1 西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及护理策略
        1.2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的重要性
        1.3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证据评价的重要性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意义
    5 研究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研究一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文献计量学研究
    1 文献检索
        1.1 检索数据库
        1.2 中英文检索词
        1.3 检索策略
        1.4 检索时间
    2 纳入标准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目的
        2.4 干预组
        2.5 对照组
        2.6 结局指标
        2.7 发表语种
    3 排除标准
    4 文献筛选
    5 资料提取
    6 资料分析
    7 结果
        7.1 检索流程及结果
        7.2 研究基本特征
        7.2.1 语言组成
        7.2.2 发表形式分布
        7.2.3 发表年份分布
        7.2.4 作者分布
        7.2.5 发表机构分布
        7.2.6 基金资助情况
        7.2.7 地区分布
        7.2.8 发表期刊分布
        7.3 纳入研究设计类型
        7.4 研究对象特征
        7.5 干预措施描述
        7.6 结局指标情况
    8 讨论
        8.1 糖尿病足中医护理适宜技术研究现状
        8.1.1 文献数量增加较快,但质量有待提高
        8.1.2 缺乏基金支持及机构合作意识
        8.1.3 本领域研究的核心群体尚未形成
        8.2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9 结论
研究二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再评价
    1 研究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1.5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1.6 GRADE证据等级评价
        1.7 质量评价者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和结果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GRADE证据等级评价
    3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再评价结果
        3.1 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率
        3.2 糖尿病足创面愈合时间
        3.3 糖尿病足创面总有效率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糖尿病足中医护理的研究进展
    1 研究现状
        1.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及护理策略
        1.2 中医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及中医药治疗现状
        1.3 中医护理对糖尿病足的认识及中医护理干预现状
    2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证据动态分析
    3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新制度主义视域下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价值
        1.2.1 实践价值
        1.2.2 理论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学位制度基本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中国学位制度的研究
        1.3.3 关于外国学位制度的研究
        1.3.4 关于教育制度变迁的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路径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创新点
        1.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2.1 新制度主义理论及其启示
        2.1.1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及其启示
        2.1.2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及其启示
        2.1.3 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及其启示
        2.1.4 新制度主义理论的综合分析框架
    2.2 概念界定
        2.2.1 学位
        2.2.2 学位制度
        2.2.3 学位制度变迁
3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
    3.1 中国学位制度的滥觞(清朝末年)
        3.1.1 国势弱、洋学进:学位制度进入中国的背景
        3.1.2 废科举、立新学:中国学位制度的开端
    3.2 中国学位制度的发展(民国时期)
        3.2.1 民众推动政府:民国前期中国学位制度的兴起
        3.2.2 政府顽强实施:民国后期中国学位制度的发展
    3.3 中国学位制度的新生(新中国成立)
        3.3.1 破旧立新:新中国建立学位制度的初次尝试
        3.3.2 独立自主:新中国建立学位制度的再次努力
    3.4 中国学位制度的勃发(改革开放以来)
        3.4.1 借鉴模仿:中国学位制度的重建(1979~1989)
        3.4.2 充实提升:中国学位制度的成熟(1990~2010)
        3.4.3 优化创新:中国学位制度的完善(2011~至今)
    3.5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基本特点
        3.5.1 变迁方式从诱致性变迁演进为强制性变迁
        3.5.2 变迁主体的权力结构呈非对称性
        3.5.3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
    本章小结
4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
    4.1 经济增长对学位制度产生新需求
        4.1.1 经济增长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4.1.2 经济增长需要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
    4.2 技术进步对学位制度提出新要求
        4.2.1 技术进步要求调整学位授予标准
        4.2.2 技术进步要求创新质量保障制度
        4.2.3 技术进步要求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位制度形式
    4.3 教育发展对学位制度提出新诉求
        4.3.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新的学位制度支撑
        4.3.2“双一流”建设需要新的学位制度助力
        4.3.3 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新的学位制度保障
    本章小结
5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5.1 制度成本消减学位制度变迁的动力
        5.1.1 学位制度变迁的制度成本分析
        5.1.2 制度成本过高导致政府维持制度现状
        5.1.3 制度成本过高导致高校消极参与变迁
    5.2 法律因素影响学位制度变迁的基础
        5.2.1 学位法律不健全削弱学位制度变迁的法律效力
        5.2.2 立法滞后导致学位制度供给不足
    5.3 文化观念影响学位制度变迁的效果
        5.3.1 集权计划式思想限制学位制度变迁的灵活性
        5.3.2“重学轻术”观念增加学位制度变迁的阻力
        5.3.3 熟人社会文化增加学位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
    5.4 政策制定者的偏好影响学位制度变迁的效率
        5.4.1 政策制定者的偏好影响学位政策的制定
        5.4.2 政策制定者的偏好影响学位政策的执行
    本章小结
6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生成结果
    6.1 中国特色学位制度生成的理论充分性
        6.1.1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形同”
        6.1.2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质异”
    6.2 中国特色学位制度生成的现实可行性
        6.2.1 西方国家学位制度在变迁中生成自身特色
        6.2.2 中国学位制度的“中国元素”初步显现
    6.3 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
        6.3.1 变迁轨迹越来越接近社会发展趋势
        6.3.2 变迁内容越来越契合人民实际需求
        6.3.3 变迁方向越来越彰显中国特色
    本章小结
7 结论
附录:关于我国学位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文献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现状
        (二)国内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
        (一)传统医学
        (二)病种
        (三)病种命名和分类标准
        (四)疾病谱
        (五)其它相关概念
第一章 土家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第一节 土家族传统医学文献计量学研究
    第二节 专着类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专着类概述
        二、专着中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概述
    第三节 学术论文类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学术论文类概述
        二、学术论文中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概述
第二章 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
    第一节 具有民族特色命名的病种
        一、民族特色病种命名的原因
        二、具有民族特色命名病种的汇总
        三、具有民族特色命名病种的分类方法
        四、民族特色命名病种的分类
    第二节 一般命名法病种
        一、一般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角度
        二、一般命名法病种的汇总
        三、一般命名法病种的分类
    第三节 一般命名法病种与具有民族特色命名病种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 土家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第一节 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二、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第二节 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凡例
        二、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第三节 对土家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一、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布规律
        二、分析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
第四章 土家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个例分析
    第一节 跌打损伤
        一、跌打损伤概述
        二、跌打损伤的治疗
        三、土家医治疗跌打损伤的优势疗法
        四、跌打损伤高发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节 肺痨
        一、肺痨概述
        二、肺痨的治疗
        三、肺痨的现状分析
        四、肺痨高发危险因素分析
    第三节 屙痢症
        一、屙痢症概述
        二、屙痢症的治疗
        三、屙痢症现状分析
        四、屙痢症高发危险因素分析
    第四节 白虎症
        一、白虎症概述
        二、白虎症的治疗
        三、白虎症的研究现状
        四、白虎症高发危险因素分析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背景
    1. 健康管理的兴起
    2. 健康管理的定义
    3. 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进展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基于SATI的健康管理模式文献计量学分析
    2. 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系统总结
    3. 基于AHP法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 应用WRSR模型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综合评价研究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SATI的健康管理模式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1. 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研究的共词分析
四、讨论 第三章 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总结与评价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对象
    1. 黄陂区概况
    2. 黄陂区自然地理情况
    3. 黄陂区社会经济状况
    4. 黄陂区卫生医疗状况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复习法
    2. 专题小组讨论法
    3. 关键人物访谈法
    4. 网络舆情分析法
四、研究结果
    1. 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
    2. 黄陂区健康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3. 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网络舆情分析结果 第四章 基于AHP法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复习法
    2. 德尔菲法
    3. AHP法
    4. 指标体系的功能定位及建设原则
    5.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1. 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2. 基于AHP法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赋值
四、讨论
    1. 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2. 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
    3. 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势及局限性 第五章 应用WRSR模型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综合评价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黄陂区居民问卷调查
    2. 黄陂区卫生机构调查
    3. 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
    4.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1. 黄陂区居民及卫生机构数据收集
    2. 利用加权秩和比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模型
四、讨论
    1. 应用加权秩和比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模型
    2. 健康管理服务效果分档结果讨论
    3. 应用加权秩和比法建立评价模型的优越性及局限性 第六章 研究总结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补中益气汤的文献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补中益气汤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9)补中益气汤对力竭心身应激大、小鼠胃窦ICC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实验研究部分
    第一节 补中益气汤对力竭心身应激小鼠作用的研究
        提要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及观测指标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节 补中益气汤对力竭心身应激大鼠作用的研究
        提要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及观测指标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节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补中益气汤对力竭心身应激大鼠胃窦 ICC c-kit mRNA 表达量的影响
        提要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及观测指标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节 补中益气汤对力竭心身应激大鼠胃窦 ICC 超微结构的影响
        提要
        一、 实验材料
        二、 实验方法及观测指标
        三、 实验结果
        四、 讨论
        五、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节 总结和展望
        一、 总结
        二、 展望
第二章 文献研究部分——补中益气汤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 资料来源
        二、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 文献年代分布
        二、 文献量与年度相关性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
        三、 文献期刊分布
        四、 文献类型分布
        五、 文献对病症研究的分布
        六、 药理实验分布
    第三节 结语和展望
        一、 讨论和结语
        二、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补中益气汤的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节 力竭游泳运动心身应激分析
    第三节 胃肠道 Cajal 间质细胞研究进展
    第四节 结语和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部分实验照片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学习工作情况
致谢

(10)我国阅读疗法主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关于阅读疗法的理论研究
    1.1 概念
    1.2 类型
    1.3 原理
    1.4 书目
    1.5 发展史
2 关于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
    2.1 必要性和可行性
    2.2 措施
    2.3 副作用
    2.4 存在的问题
    2.5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证研究
3 关于中小学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
4 关于医院图书馆阅读疗法研究
    4.1 必要性和可行性
    4.2 医护人员开展阅读疗法
    4.3 拓展医院图书馆服务领域
5 关于阅读疗法的临床应用
    5.1 精神病治疗
    5.2 抑郁症治疗
    5.3 其他领域的应用
6 关于国外阅读疗法研究
7 关于阅读疗法综述性研究
    7.1 概述
    7.2 分阶段综述
    7.3 专题综述
    7.4 文献计量
8 结语

四、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我国中医痹证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人才评价政策的变迁研究 ——基于1994-2020年政策文献的量化分析[D]. 刘璐. 兰州大学, 2021
  • [2]我国竞技武术研究进展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视角[D]. 李海伦.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3]基于中国知网的中医药文化文献计量研究[D]. 李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4]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干预糖尿病足的文献计量分析和系统评价再评价[D]. 朱文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新制度主义视域下中国学位制度变迁研究[D]. 冯钰平.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6]基于文献的土家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D]. 席宇.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 [7]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D]. 高旭东. 武汉大学, 2017(06)
  • [8]补中益气汤的文献分析研究[J]. 彭磊,张建英,聂坚. 辽宁中医杂志, 2015(08)
  • [9]补中益气汤对力竭心身应激大、小鼠胃窦ICC的影响研究[D]. 彭磊. 云南中医学院, 2014(01)
  • [10]我国阅读疗法主题研究综述[J]. 余明霞. 情报探索, 2013(08)

标签:;  ;  ;  ;  

文献计量法中医辨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