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板桥的爱子之道(论文文献综述)
顾莉[1](2019)在《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目标的“最大公约数”,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并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其中,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域,家庭不仅要养育家庭成员,还肩负着为社会培育合格社会成员的责任。与学校、社会等其他培育渠道相比,家庭培育具有特殊的比较优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价值观养成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主要是通过家风实现的,因为家风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家庭群体的价值观念,是绝大多数家庭成员都能基本认同的价值取向。在特定家风中成长的家庭成员无形中就会受其熏陶,对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深厚而持久的影响力。但是,家风在性质上有优劣之分,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认为是优秀的家风总是与当时当地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的家庭风气,只有优秀家风才能充分发挥对主流价值观培育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当前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家庭培育,首先就要创建当代优秀家风。这就是本文选题“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出发点。当前,通过家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难点在于,很多家庭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在家庭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尚未形成足够的自觉意识。为回答该问题,本文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理论上厘清家风的本质、家风和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家庭和社会在对“现实的人”的培养目标和责任上具有一致性,进而提出良好家风是个体、家庭、社会在价值取向上的理性共识,良好家风应主动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到家风建设中去,并自觉对家庭成员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为进一步探究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如何通过家风建设促进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本文对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进行了考察。传统家风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伦理道德、价值体系等精神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体现,通过家训、家书、家祠、家谱以及日常言行等形式在价值观培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家风蕴含丰富的优秀文化基因,是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家风从根本上说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宣扬的是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对传统家风应当批判继承,合理借鉴并推陈出新。红色家风是指以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领导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用于家庭教育,通过优秀共产党人言传身教,形成的兼具革命性、先进性和民族性的家庭风尚,并借助群众性生产运动、法律法规、舆论宣传、思想改造等路径在人民大众中得以推广普及。红色家风传播了崭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新中国主流地位的确立。红色家风不仅是当代优秀家风建设的宝贵来源,更是在当代家风建设中继续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发挥家风建设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对传统家风和红色家风的研究,得到如下启示:主流价值观需要通俗化、生动化、大众化才能融入家庭;家风必然会随着主流价值观在社会变革中发生演变;家风建设必须要在先进理论指导下,对传统家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才能创建优秀的新家风等,为当代家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提供借鉴。当前我国随着社会的变革、家庭结构的变迁、家庭教育理念的变化,家风也呈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如大家族意识淡化、小家庭观念增强;传统与现代家风并存;对未成年子女“重智轻德”现象较普遍等。为进一步发挥当代家风在个人发展、家庭幸福、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对家风进行有指导性地建设。在进行家风建设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确保家风的方向性;传承优秀传统家风,彰显家风的民族性;把握世情、国情和民情,体现家风的时代性;结合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风的科学性;尊重家庭个性特征发展,包容家风的多元性。当代优秀家风在价值内蕴上应当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在内涵体系上应表现为:以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爱国爱家、家国共建的新型家国关系;以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共生共荣、共享发展的新型群己关系;以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体现敬业奉献、向上向善的新型处世原则。当代优秀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同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产生于共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有着共同的培育对象,这就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培育,用优秀家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能。但同时也要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面向不同价值主体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主体是国家,是国家的建设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主体是社会,是社会的建设目标;只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是直接面向个人的。而家庭培育的对象仅仅是个人,如果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再次整合和主体转化,就可能在家庭培育中忽略国家和社会的价值目标,从而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培育中的部分缺失。所以,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就是要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有内涵,针对家庭培育的特殊性,以个人为主体,进行目标导向的重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层面价值要求,都融入到个人价值观的培育目标当中,形成基于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基于社会层面的个体社会化培育、基于个人层面的健全人格培育三个目标导向。在形成目标导向的前提下,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方法,提升培育的有效性。如果价值观不正确,方法再好也枉然;价值观正确,但不注重方法,其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只有价值观正确,并运用有效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所以,在家风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方向和灵魂,科学的培育方法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的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塑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家庭成员的价值观进行无形的熏陶和濡染,这是优秀家风最有效的培育方式;家长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掌握价值观培育有效手段,强化对子女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与引导: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特别是父母自身的言行举止在对子女价值观培育中的示范作用;通过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与感化,在爱教结合中促进并达成价值观上的认同和共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发挥主动意识,积极规划、正确引导、适时升华,在实践中让家庭成员体验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家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应建构有效的机制,激发家庭培育的动力,提升家庭培育效果,实现外部环境的协同助推。首先,建构家庭培育的动力激发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的根本动力,就是要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保障人民意志、人民权利、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这样才能使个体、家庭、社会的价值需要得到真正的统一和最大化的满足,也才能激发个体和家庭自觉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风建设的指南,并在家庭成员中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建构家庭内部优秀家风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方面通过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形成家庭成员间良性互动的肯定性引导机制;另一方面通过义务性约束、警示性约束、惩罚性约束等方式,形成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对个体不良行为或价值取向发挥否定性鞭策机制。最后,建构外部环境的协同助推机制,包括:学校教育的家庭辐射,充分发挥学校价值观培育的优势,实现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庭反哺”;社会环境的文化渗透,通过丰富的社区文化促进优秀家风建设,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氛围;大众传媒的舆论宣传,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优势,大量弘扬优秀家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次传播;国家权威力量的积极引导,通过顶层设计、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手段引导优秀家风建设,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培育有效运行。
刘少鹏,李飞[2](2019)在《郑板桥的编辑出版思想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代郑板桥的主要成就在于诗书画和为官时为民造福的积极作为。其实,在编书、刻书、选文等方面,郑板桥也有一些实践活动和精辟的论述。本文从出版从业者的角度,对郑板桥编辑、刻印图书相关活动和论述加以整理和归纳,探讨这位文化大家的编辑出版思想。
刘巧利[3](2018)在《郑板桥家庭教育思想探析》文中认为中华文化重家庭,郑板桥的家庭教育思想在浩瀚的中华传统家教思想中别具一格。郑板桥具有明确的教育意识,生前亲自编订刊刻了写给堂弟郑墨的《与舍弟书十六通》。堂弟郑墨是其主要教育对象。其家庭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平等可为的人生观、劳动贡献的价值观和能自主有特识的读书观,带有启蒙主义的色彩。
刘巧利[4](2019)在《“道”在日常生活之中——郑板桥的德育思想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思想是当代中国德育思想与实践的宝贵资源。郑板桥的德育思想在这座宝库中别具特色:他具有自觉的教育意识,认为培养明理的好人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于教育者所建设的日用家常,在于孩子们所过的日常生活。因此,德育要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关注孩子的游戏之道、零食之道和学文之道。
高攀[5](2019)在《清代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因此建设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实现我国社会繁荣发展的基本路径。家庭是否和谐和家庭教育方法、内容等是否科学息息相关。家庭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方针的一致性、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教育周期的长期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教育关系的亲密性等奠定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在整个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战略性地位。家庭教育是关系到个人健康成长、家庭和睦幸福、民族素质提升、国家健康发展的大事。家训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教养、处世原则有着重要的约束作用。清代是中国家训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清代家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思想。从德育内容上来说,它包含了该如何处理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即要求人们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同时还要求家人要做到敦亲睦邻,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求子女尚勤戒惰、勤俭节约,同时还要求子女要有远大志向,并且要为了这个志向而持之以恒。从德育方法上来说,要求家长要言传身教,严慈并济,同时清代家训还要求家长要重视蒙学,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子女要知行并重,立足实践。清代的家庭教育则主要奉行以身作则,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等原则。但是由于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其家庭教育思想难免会有一些糟粕。因此,我们在看待清代家训中的德育思想的过程中,应该秉持着学习与批判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借鉴,做到取其精华,舍其糟粕,并结合当代家庭教育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通过对清代家训中主要德育思想的深入挖掘,以及对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家庭教育目标的错位,家庭教育内容的畸变,家庭教育方法的不科学等。因此,结合清代家训中优良的德育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首先应当树立起“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伦理道德教育为家庭教育的主旋律;其次,应该更新完善当代家庭教育的内容;最后,家长应该主动去寻求尝试新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王永祥[6](2017)在《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儒家作为传统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文化派别,把修身齐家作为人生轨迹的基始性工作,特别强调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整体关联。儒家自创始以来就尤为重视家庭血缘亲情,重视对涉及家庭伦理道德等一系列家庭问题的思考,形成了众多理论特质明显、思想脉络清晰的家庭教育理性认识。本研究以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为线索,从构成理论研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价值诉求、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入手,运用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注重史论结合,以展现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优秀理念。儒家学说诞生于先秦,儒家家庭教育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以萌生。“五经四书”奠定了儒家家庭教育的基本格局。孔子已经自觉地开展了家庭教育,并对家庭教育发表了诸多的见解。汉代,儒家学说受到空前的重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儒家学说影响力下降,但由儒家倡导的封建家庭理念在社会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专着——《颜氏家训》。唐宋时期的家庭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得以丰富和发展,《帝范》的出现展示了帝王之家家庭教育的系统全面。从宋代开始,文人士大夫的家庭教育实践和理论思考异彩纷呈,思想家还有意建构系统完善的家庭教育理论。明清时期是家庭教育的繁盛时期,该时期保存下来的家教文本远超历史上的其它阶段,且家教文本在体例上多有创新。晚清以来,儒家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儒家家庭教育开始解体,朝着近代新式家庭教育转型。天人关系在儒家思想体系中起着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儒家认为人生境界、轨迹的最高行事准则就是天道,人道是对天道的遵循和践行。儒家认为人的德性是人具有的天性(天赋)。在儒家那里,天有“神圣之天”、“德性之天”、“自然之天”的分别,因而人具有不同的天性。儒家“天人合德”的理念认为人只有完善自我,才能最终成就天所赋予人的宝贵德性。儒家认为人之施教和受教都要遵从人性,家庭教育之所以必需且紧要,就在于教育本身能促进家庭成员个性的完善。儒家家庭教育首重“明人伦”,即使家人、子弟形成相亲相爱的人伦道德理念。儒家家庭教育在“亲亲”之外,还重视“尊尊”,要求家庭成员养成尊重家庭以外人员的道德意识。儒家注意到家庭成员间的亲爱有可能发展成为溺爱,故强调“知爱与知教”的结合,不能置应有的教育和引导责任于不顾。儒家家风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以循礼守制为核心的家风,以累世美德为核心的家风,以传世之学为核心的家风。儒家认为正己才能正家,只有家庭施教主体修养得法,才能培育出良好的家风。儒家尤其重视女性(特别是主妇)在家风培育过程中的作用。儒家尤其重视家庭在社会中的基础地位,注重发挥家庭教育在化民导俗方面的能动作用,认为只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化两相促进,才能营造出良风美俗。“正家之道”是儒家关于和顺家庭关系的教育。儒家在父子关系上倡导“父慈子孝”,即父辈要关爱教育晚辈,晚辈则要孝敬长辈;兄弟之间要做到“兄友弟恭”,即同辈之间要相亲相爱,相互协助和睦相处;夫妻间要做到“夫义妻贤”,即夫妻双方在婚姻缔结及存续期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尊重,共建美好家庭;儒家强调“长幼有序”,倡导代际之间要尊长爱幼。儒家提倡的家庭美德主要有勤俭、礼让、仁爱、谦虚、忠孝、敦学、和睦等。儒家家庭教育提倡的“家国情怀”包含四方面:首先是“齐家”,一是“修身以齐家”,二是“治生以齐家”,三是“制用以齐家”。其次是“亲宗族”,一方面,儒家提倡要“周济族人”,即宗族间要扶危救困患难相恤;另一方面,要“教导族众”,加强对族人的规戒引导和教育。儒家家庭教育提倡“睦乡邻”,做到“与邻为善”、“礼待乡曲”、“里仁为美”。最后是“爱国家”,教育家庭成员要热爱国家、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不惜牺牲自我以维护国家统一。家训是家庭教育过程中对施教者的一系列训诲、示教的总结。这种教育方式促进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化。家规教育把家庭教育的有关内容,用硬性规定表达出来,要求家庭成员普遍遵守。家礼教育就是通过系统全面的礼仪教育使家庭伦理道德具体化为家庭成员的行为素养。私塾也是传统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儒家家庭教育把人际交往看成是完善自我的重要方式,所谓“以友辅仁”说的就是这种理念。儒家家庭教育也提倡游学,主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儒家家庭教育还注重选择合理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宽严相济、榜样示范、说理教育、启发诱导、内省自觉等都是儒家最为普遍的家庭教育方法,这些方法是儒家家庭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借鉴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现代家庭教育要注重道德涵养,要注重方法得当,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家风。
史文静[7](2017)在《郑板桥诗歌研究》文中指出郑板桥为人狂放、洒脱,诗文不拘一格,书画技艺精湛,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拟结合板桥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学发展情况及其生平交游,对板桥诗歌进行研究。康乾时期,诗坛拟古成风,郑板桥却并不随声附和,以投时好,有着自己独到的文学见解。本文第一章概述郑板桥的文学观。郑板桥批判复古之风,认为时人就应该作时文。其文学主张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求文章反映现实生活,关切民生社稷。论文第二章将阐述其诗歌的题材。郑板桥的诗歌题材广泛,本文将之分为关心民瘼、描写民俗、写景、吊古、赠答、题画六个部分。郑板桥虽然不以诗闻名,但他的诗歌极具特色,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特别是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感令人动容。论文第三章探讨其诗歌中的情怀。拟分析郑板桥关于入仕、出世的矛盾心态。本文认为仕途的不得志、官场的黑暗、身体的衰老和经济的拮据共同作用,促成了郑板桥心态的转变,而这些变化又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出来。论文第四章论述郑板桥诗歌的风格。郑板桥的诗歌“自成一家”,风格多变。语言直截痛快,慷慨沉雄;兴之所至,有感而发;不屑滥用典故,文中多熟语俚语。郑板桥的诗歌在清代虽不具代表性,但他的诗无论是选题还是艺术创作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对板桥诗歌作进一步研究仍有一定的价值。
丁涛[8](2016)在《《郑板桥家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郑板桥家书》是郑板桥(1693-1765)写给其堂弟郑墨的书信集,是传统家书家训中的名作。通过《郑板桥家书》可见郑板桥深受儒、释、道三家影响,其中阳明后学中泰州学派和浙中王门两派对他影响最大。受这两派“先立乎其大”方法的熏陶,板桥虽然很注重德性修养,但在践履工夫方面有所不足。板桥诗词文章皆闻名于世,他的读书之道和写作方法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在为人处世方面,板桥既尊德乐义,又懂得“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在森严的封建等级秩序下,郑板桥产生了可贵的平等思想萌芽。不过,他的平等只是人格方面的平等,是道德层面的,与现代社会所谓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还有所不同。不同于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郑板桥产生了重商思想萌芽。《郑板桥家书》所见思想是十八世纪中国士大夫群体的精神写照。这个时期,虽然旧观念仍在士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平等、重商等新观念已经萌芽,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蔺晚茹[9](2015)在《从家书看郑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文中提出郑板桥(1693—1756年),清代着名的"扬州八怪"之首。诗书画闻名于世,被称为"三绝"。除此之外,他还书写了60多封家书。他的家书作为家书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学习价值。可以展现出艺术"怪"才光环掩盖下,一个慈爱有道、特识率真、仁爱清廉的儒士形象。家书作为郑板桥创作的一种特殊文本,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出郑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陈晓燕[10](2011)在《板桥家书思想微探》文中研究指明板桥家书编成于乾隆十四年(1749),主要是郑板桥与堂弟郑墨之间的书信往来,其内容或讨论诗词要旨,慷慨激昂;或交流家教之风,谆谆教导;还能将爱人之心推而广之,平实感人。
二、郑板桥的爱子之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郑板桥的爱子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1)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家风及其在主流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
一、家风的本质和精神内核 |
二、培育“现实的人”是家庭与社会的共同目标和责任 |
三、良好家风是个体、家庭、社会的价值共识 |
四、良好家风是主流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
第二章 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及启示 |
一、传统家风的内涵体系 |
二、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的培育模式 |
三、传统家风对主流价值观培育的当代启示 |
第三章 红色家风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及时代价值 |
一、红色家风的内涵体系 |
二、红色家风的生成逻辑 |
三、红色家风的建设路径 |
四、红色家风的价值观培育方式 |
五、红色家风的历史影响及当代价值 |
第四章 当代家风现状及建设 |
一、当代家风的现状及归因 |
二、当代家风建设的必要性 |
三、当代家风建设的基本原则 |
第五章 当代优秀家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 |
一、当代优秀家风的内涵体系 |
二、以优秀家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 |
三、优秀家风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
第六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导向 |
一、以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公民培育 |
二、以社会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个体社会化培育 |
三、以个人层面价值目标为导向的健全人格培育 |
第七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方法 |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与濡染 |
二、理论的灌输与引导 |
三、榜样的示范与引领 |
四、情感的交流与感化 |
五、实践的体验与认同 |
第八章 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机制建构 |
一、家庭培育的动力激发机制 |
二、家庭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 |
三、家庭外部的协同助推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以来科研情况 |
(2)郑板桥的编辑出版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郑板桥的编辑出版活动 |
(一)为慎郡王胤禧编纂诗集 |
(二)编刻自己的诗文集 |
(三)整理出版《四书手读》 |
(四)编选启蒙/劝世诗文 |
二、郑板桥编辑出版相关论述 |
(一)论书的存亡传承 |
(二)论对待经典的态度 |
(三)极端反对书籍“注水” |
三、郑板桥编辑出版思想小结 |
(一)强调书的文化传承价值,重视经典 |
(二)辩证地对待编辑筛选工作 |
(三)心中有读者和作者 |
(四)有一定的策划意识和商业意识 |
(4)“道”在日常生活之中——郑板桥的德育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言近旨远:郑板桥具有自觉的德育意识 |
二、做一个明理之人:教育之要“道” |
三、“道”在日常生活中实现 |
(5)清代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改变家庭教育的错位是当务之急 |
(二)中国传统家训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对单一家训着作(文章)的研究 |
(二)单一时间段(断代)的家训研究 |
(三)单一主题思想的研究 |
(四)相关研究述评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传统家训 |
(二)清代 |
(三)家庭教育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清代家训的主要德育思想剖析 |
一、清代家训中的主要德育内容解读 |
(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
(二)敦亲睦邻,救济乡友 |
(三)尚勤戒惰,勤俭兴家 |
(四)志存高远,立志且恒 |
二、清代家训中的主要德育原则 |
(一)重视身教,以身作则的原则 |
(二)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的原则 |
(三)注重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 |
三、清代家训中的主要德育方法 |
(一)知行结合,立足实践 |
(二)言传身教,榜样示范 |
(三)严慈并济,奖惩结合 |
(四)重视蒙学,习德论学 |
第三章 基于清代家训优良德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问题的审视 |
一、家庭教育目标错位 |
(一)注重短期目标而轻视长期目标 |
(二)过分注重智力目标的实现 |
二、家庭教育内容畸变 |
(一)偏重于智力因素的培养的教育内容畸变 |
(二)忽视公共精神培养的教育内容畸变 |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科学 |
(一)家庭教育方法普遍不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
(二)重言教轻身教,重理论轻实践 |
第四章 清代家训中的优良德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
一、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
(一)伦理道德教育应成为当代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
(二)以清代家训为基,完善家庭教育制度 |
二、更新完善当代家庭教育内容 |
(一)重视良好家风的建设 |
(二)德智并举,培养一个有灵魂的人 |
三、探寻更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
(一)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
(二)奖惩结合,助力孩子成长 |
(三)严慈相济,树立家长威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6)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 |
(二)研究的难点 |
(三)研究的不足 |
六、概念界定及相关问题说明 |
(一)家庭 |
(二)教育 |
(三)家庭教育 |
(四)儒家家庭教育思想 |
第一章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先秦时期: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 |
一、周公家教:以《康诰》、《大诰》与《酒诰》为中心 |
二、孔子家教 |
三、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经典:“五经”与“四书” |
第二节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发展 |
一、刘邦《手敕太子文》 |
二、董仲舒的家庭教育思想 |
三、司马谈的《命子迁》 |
四、诸葛亮的《诫子书》与《诫外甥书》 |
五、古今家训之祖:《颜氏家训》 |
第三节 唐宋时期: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完善 |
一、李世民的家庭教育思想 |
二、范仲淹的家庭教育思想 |
三、包拯的《包拯家训》 |
四、欧阳修的家庭教育思想 |
五、司马光的家庭教育思想 |
六、朱熹的家庭教育思想 |
第四节 明清时期:儒家家庭教育的繁盛及转向 |
一、王阳明的家庭教育思想 |
二、古代最着名的《朱子家训》 |
三、千古第一家训《曾国藩家训》 |
四、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近代转向 |
第二章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理论起点 |
第一节 儒家天人关系中的人 |
一、天人合一与人的属性 |
二、天人合德对人的本质规定 |
第二节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
一、人性 |
二、人性之善恶 |
三、人性之善何以可能 |
第三章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价值诉求 |
第一节 明人伦 |
一、人伦 |
二、亲亲与尊尊 |
三、知爱与知教 |
第二节 正家风 |
一、家风 |
二、正己正家 |
三、宜其家人 |
第三节 美风俗 |
一、家风与世风 |
二、厚俗与新民 |
第四章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构成 |
第一节 正家之道 |
一、父慈子孝 |
二、兄友弟恭 |
三、夫义妻贤 |
四、长幼有序 |
第二节 家庭美德 |
一、勤俭 |
二、忍让 |
三、仁爱 |
四、谦虚 |
五、忠孝 |
六、重学 |
七、和睦 |
第三节 家国情怀 |
一、齐家 |
二、亲宗族 |
三、睦乡邻 |
四、爱国家 |
第五章 儒家家庭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
第一节 儒家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
一、家训教育 |
二、家规教育 |
三、家礼教育 |
四、私塾 |
五、交游 |
第二节 儒家家庭教育方法 |
一、因材施教法 |
二、循序渐进法 |
三、宽严相济法 |
四、榜样示范法 |
五、说理教育法 |
六、启发诱导法 |
七、内省自觉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郑板桥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郑板桥的文学主张 |
1.1 批判复古之风 |
1.2 文章经世 |
1.3 直摅血性 |
2.郑板桥诗歌的题材内容 |
2.1 关心民瘼 |
2.2 描写民俗 |
2.3 写景 |
2.4 吊古 |
2.5 赠答 |
2.6 题画 |
3.郑板桥诗歌中的情怀 |
3.1 真挚的友谊 |
3.2 坎坷人生中的温暖亲情 |
3.3 博大的仁爱之心 |
3.4 入仕与出世的矛盾心态 |
4.郑板桥的诗歌风格 |
4.1 沉着雄浑 |
4.2 狂怪诡谲 |
4.3 真挚朴素 |
4.4 浅近通俗 |
4.5 清新灵动 |
4.6 诙谐明快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郑板桥家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关于《郑板桥家书》整理与编校的成果 |
2、关于郑板桥思想的研究成果 |
一、郑板桥生平与《郑板桥家书》 |
(一)凄苦早年 |
(二)客居扬州 |
(三)宦海浮沉 |
(四)风烛残年 |
(五)《郑板桥家书》辨伪与补遗 |
二、思想渊源 |
(一)与儒家的关系 |
1、非理学家,非考据学家 |
2、阳明后学之余波 |
(二)对释道思想的吸收 |
1、释家 |
2、道家 |
三、读书写作之道 |
(一)读书之道 |
(二)写作之道 |
四、为人处世之道 |
(一)尊德乐义 |
(二)难得糊涂 |
五、平等思想和重商思想的萌芽 |
(一)平等思想 |
(二)重商思想 |
结语 |
附录 郑板桥年谱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9)从家书看郑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家书中郑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 |
(一)慈爱有道的父亲 |
(二)特识率真的读书人 |
(三)仁爱清廉的县令 |
二、家书对于呈现郑板桥为人处世之道的意义 |
三、结语 |
(10)板桥家书思想微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出眼孔”的治学之道 |
二、“仁爱为本”的爱人之道 |
三、“四民之首”的重农之道 |
四、“忠厚悱恻”的爱子之道 |
四、郑板桥的爱子之道(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家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顾莉. 扬州大学, 2019(06)
- [2]郑板桥的编辑出版思想初探[J]. 刘少鹏,李飞. 潍坊学院学报, 2019(04)
- [3]郑板桥家庭教育思想探析[J]. 刘巧利. 教育史研究, 2018(02)
- [4]“道”在日常生活之中——郑板桥的德育思想初探[J]. 刘巧利. 中国德育, 2019(08)
- [5]清代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D]. 高攀.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6]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 王永祥. 兰州大学, 2017(01)
- [7]郑板桥诗歌研究[D]. 史文静.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2)
- [8]《郑板桥家书》思想研究[D]. 丁涛. 青岛大学, 2016(02)
- [9]从家书看郑板桥的为人处世之道[J]. 蔺晚茹. 戏剧之家, 2015(16)
- [10]板桥家书思想微探[J]. 陈晓燕.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1(05)
标签:家庭教育论文; 儒家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家风家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