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苦瓜胶囊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复方苦瓜胶囊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一、复方苦瓜胶囊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论文文献综述)

邸莎[1](2020)在《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主要视网膜血管并发症,仍是导致许多国家DM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DR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研究发现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相关通路的激活在 DR 发生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DR在DM患者中较高的患病率、致残率,使患者、医者更清楚认知到DR早期防治的重要性、关键性。本研究在前期基础上,结合导师仝小林院士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经验,采用益气通络方对无视网膜病变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大鼠进行早期干预,从血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等整体层面和视网膜、胰腺组织病理学、β 细胞功能、血—视网膜屏障(blood-retinal barrier,BRB)及 p38 MAPK相关通路等微观层面,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共同观察早期采用益气通络方对延缓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作用及探讨其内在机制,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善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中的差异,为在“态靶因果”、“早期治络、全程通络”思想指导下,提出益气温经通络法治疗T1DM“气虚络瘀”之态以防治DR提供科学依据,阐释科学内涵。研究目的:1.观察益气通络方在改善T1DM大鼠血糖、血脂、损伤胰岛组织、调节β细胞功能以及关键蛋白中的作用,从调节糖脂代谢紊乱、改善受损胰腺组织角度,探讨益气通络方延缓T1DM微血管并发症的整体作用及减轻胰腺损害,进而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2.观察益气通络方在缓解T1DM大鼠血清、视网膜中氧化应激、炎症相关指标中的作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减轻T1DM大鼠氧化应激、炎症水平,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3.观察益气通络方在减少T1DM大鼠视网膜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渗漏量、提高关键紧密连接表达、减轻视网膜病理形态的作用,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改善BRB及视网膜组织损害,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4.观察益气通络方在降低T1DM大鼠视网膜多梳抑制复合物2(polycomb repressive complex 2,PRC2)、p38 MAPK、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表达的作用,探讨益气通络方是否可以通过调节PRC2/p38 MAPK/MMP-9/VEGFR通路,抑制视网膜毛细血管变性以及新生血管,从而延缓DR发生发展;并比较益气通络方和活血通络方及分别联用胰岛素在改变以上指标中的差异。研究方法:1.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210只,从中随机取25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45mg/kg诱导T1DM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后的175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胰岛素组、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益气通络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活血通络组、胰岛素+活血通络组,每组25只。于造模成功后第二天开始灌胃给药,益气通络方、活血通络方灌胃用量分别为7、2 g/kg/d,羟苯磺酸钙为0.25 g/kg/d,胰岛素皮下注射1.5 IU/d,正常组、模型组大鼠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1次/d,连续给药12周。2.每两周测量大鼠体重以及随机血糖,于病程12周进行取材,检测相关指标。检测各组大鼠全血HbAlc,血清糖(FBG)、脂(CHO、TG、HDL-c、LDL-c、VLDL-c),观察各组大鼠糖脂代谢的差异;采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腺石蜡制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胰岛自细胞功能、病理形态的差异,Western blot检测胰腺中胰岛素受体底物1(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1,IRS-1)、葡萄糖转运蛋白 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维持葡萄糖稳态关键蛋白的差异。3.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氧化应激指标(ROS、iNOS、NO、MDA,SOD、GSH、CAT)、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中NF-kB p65、TNF-a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整体血清及局部视网膜氧化应激、炎症水平的差异。4.利用眼底照相及血管荧光造影、视网膜石蜡切片HE/PAS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及血管病变的差异。5.采用伊文思蓝法检测各组大鼠EB渗漏量,Western blot、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ZO-1、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的表达,观察各组大鼠BRB以及关键紧密连接的差异。6.Western blot、RT-PCR 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 PRC2、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 表达,观察各组大鼠 PRC2/p38 MAPK/MMP-9/VEGFR 通路蛋白、mRNA表达的差异。研究结果:1.对T1DM大鼠体重、糖脂代谢及胰腺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一般状态较差,体重明显下降而后缓慢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不同程度改善了 T1DM大鼠一般状态,胰岛素组效果最优,两方联用胰岛素优于两方单用。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大鼠各时间段体重增长幅度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用药组无差异。(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随机血糖增长幅度明显增大,糖指标(HbA1c、FB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活血通络组于用药2周时有明显降糖作用,除两方单用组、胰岛素+活血通络组外,其余用药组均于4周时呈现降糖效果;12周时除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活血通络组,其余用药组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其中胰岛素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降糖效果最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整体而言,6组用药组随机血糖增长幅度均螺旋式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不同程度降低了 HbA1c,其中胰岛素组、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降低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脂指标(CHOL、TG、HDL-c、LDL-c、VLDL-c)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CHOL、HDL-c、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益气通络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胰岛素+活血通络组CHOL、LDL-c、VLDL-c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组明显优于两方单用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降脂效果最优。(4)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AUC均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HE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胰岛萎缩,胰岛细胞分布杂乱,一侧细胞增生,核密集排列。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损伤胰岛细胞,萎缩程度变轻,胰岛细胞分布较规则。(6)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IRS-1、Glut-4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IRS-1、Glut-4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差于两方单用,胰岛素与羟苯磺酸钙联用最优,益气通络组次之。2.对T1DM大鼠氧化应激及炎症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ROS、iNOS、NO、MDA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益气通络组MDA外,各用药组ROS、iNOS、NO、MDA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整体而言,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优于两方单用,胰岛素+活血通络组效果最优,胰岛素及联用羟苯磺酸钙次之。(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OD、CA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提高了 SOD、GSH、CAT水平。(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两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明显差于两方单用,胰岛素效果最优。(4)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TNF-a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F-kB p65蛋白表达略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胰岛素组、益气通络组TNF-a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T1DM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晶体混浊,眼底四周模糊,视网膜静脉直径增宽,动静脉之比变小。各用药组大鼠晶体混浊、视网膜静脉直径增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缓解。(2)HE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变薄,各层细胞排列疏松且不规则,内界膜肿胀、增厚,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各用药组不同程度减轻了视网膜病理变化,各层细胞排列较规则,内界膜变薄、肿胀减轻,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减少。(3)PAS染色: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内界膜肿胀、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周细胞减少。各用药组视网膜内界膜较薄,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减少。4.对T1DM大鼠BRB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EB渗漏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EB渗漏量均下降。其中,两方联用胰岛素与两方单用疗效接近。(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Z0-1、Occludin、V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羟苯磺酸钙组、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效果最优。(3)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活血通络组Claudin 5 mRNA表达明显降低外,各用药组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单用胰岛素效果最优。5.对T1DM大鼠p38 MAPK相关通路的影响:(1)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蛋白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蛋白表达均下降。整体而言,胰岛素+益气通络组效果最优,益气通络组次之,胰岛素组效果最差。(2)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EZH2、SUZ12、EED、p38 MAPK、MMP-9、VEGFR mRNA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除胰岛素组外,各用药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了以上指标mRNA表达水平。整体而言,两方联用胰岛素组明显差于两方单用组,活血通络组效果最优,胰岛素组最差。研究结论:1.T1DM大鼠于病程12周时,视网膜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BRB破坏,已出现早期视网膜病变。2.T1DM大鼠造模成功同时给予中西医不同干预方式,以早期防治DR发生发展。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在改善BRB损害、提高视网膜紧密连接、抑制p38 MAPK相关通路(即PRC2/p38 MAPK/MMP-9/VEGFR)方面效果最优,是早期防治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内在机制。3.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改善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作用优于益气通络方单用、活血通络方及其联用胰岛素,为在西医降糖治疗基础上联用中医益气活血通络法,对T1DM患者进行整体辨证治疗,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治DR提供实验依据。4.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可调节T1DM大鼠糖脂代谢,改善胰腺损害,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可能是防治DR发生发展的另一原因。5.单用胰岛素虽能明显降糖,改善炎症及氧化应激,但在改善BRB损害、提高视网膜紧密连接、抑制p38 MAPK相关通路方面明显次于胰岛素与益气通络方联用,证实了单纯采用胰岛素降糖不能完全延缓DR发生及恶化程度。

刘培[2](2020)在《基于PI3K/AKT通路研究四君子汤调节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四君子汤调节2型糖尿病(T2DM)小鼠及大鼠糖脂代谢紊乱的药效学变化以及筛选其降糖调脂活性部位,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四君子汤调节T2DM糖脂代谢紊乱的可能作用机制,实验验证四君子汤是否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保护T2DM大鼠肝脏从而达到调节糖代谢紊乱。方法1四君子汤药液的制备及制备控制:以D-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苯酚-浓硫酸比色法测定四君子汤中总多糖的含量;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比色法测定四君子汤中总黄酮的含量;以甘草酸为对照品,采用1%香草醛乙酸-高氯酸比色法测定四君子汤中总皂苷的含量。以总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法优选四君子汤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曲面法优选四君子汤的最佳纯化工艺。2考察四君子汤对T2DM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调控作用: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腹腔注射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小鼠T2DM胰岛素抵抗模型。实验设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四君子汤高剂量(SJZT-H)、四君子汤中剂量(SJZT-M)和四君子汤低剂量(SJZT-L)组,考察对小鼠体质量(W)、肝脏指数、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含量、空腹胰岛素(FINS)含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总胆固醇(T-CHO)含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甘油三酯(TG)含量和肝糖原(Liver Glycogen,LG)含量的影响。3筛选四君子汤调节T2DM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活性部位:实验设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四君子汤水提液(SJZT)组、四君子汤水提醇沉物(SJZT-D)组和四君子汤水提醇沉上清液液(SJZT-U)组。考察小鼠W、OGTT、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T-CHO含量、LDL-C含量、HDL-C含量、TG含量和LG含量。4四君子汤调节T2DM大鼠糖代谢紊乱的药效研究及活性部位筛选:实验设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SJZT组、SJZT-D组和SJZT-U组。考察大鼠W、肝脏指数、OGTT、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LG含量、NO含量、SOD活性、肝脏组织形态及病理切片。5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四君子汤调节T2DM糖代谢紊乱的可能作用机制:依据TCMSP数据库、PubChem数据库、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四君子汤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依据TTD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DisGeNET数据库筛选T2DM作用靶点;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映射后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四君子汤成分-靶点网络,根据自由度筛选核心有效成分-核心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核心靶点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最后对相关度前3蛋白对相关度前5成分进行分子对接。6通过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筛选的作用机制:实验设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SJZT组,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大鼠肝脏INSR、IRS-1、PI3K、AKT、FOXO1、GSK-3β的表达。结果1四君子汤药液的制备及制备控制:四君子汤总多糖、总黄酮、总皂苷的方法学考察显示,总多糖、总黄酮、总皂苷分别在6.5443.6 ug/mL、4.36109 ug/ml、10.9272.7u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RSD均小于3.00%,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4.28%,102.235%,100.18%,RSD<3.00%;优选的四君子汤的最佳水提工艺条件为加水量10倍,煎煮时间90分钟,煎煮3次;四君子汤的最佳醇沉工艺条件为醇沉浓度85%,浓缩液相对密度1.25g/mL,静置时间14h。2考察四君子汤对T2DM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调控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W、AUC、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T-CHO含量以及肝脏指数极显着(P<0.001)升高,TG含量显着(P<0.01)升高,LDL-C含量明显(P<0.05)升高,LG含量极显着(P<0.001)降低,HDL-C含量明显(P<0.05)降低;与模型组相比,SJZT-H组小鼠W、AUC、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以及肝脏指数极显着(P<0.001)降低,T-CHO含量、TG含量显着(P<0.01)降低,LG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SJZT-M组小鼠AUC、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极显着(P<0.001)降低,T-CHO含量、TG含量明显(P<0.05)降低,LG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SJZT-L组小鼠HOMA-IR极显着(P<0.001)降低,AUC、FINS含量显着(P<0.01)降低,LG含量明显(P<0.05)升高。3筛选四君子汤调节T2DM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活性部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W、AUC、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以及T-CHO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TG含量显着(P<0.01)升高,LG含量极显着(P<0.001)降低,HDL-C含量明显(P<0.05)降低;与模型组比较,SJZT组小鼠AUC、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含量极显着(P<0.001)降低,TG含量、T-CHO含量明显(P<0.05)降低,LG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SJZT-U组小鼠AUC显着(P<0.01)降低,FINS含量、T-CHO含量明显(P<0.05)降低;SJZT-D组小鼠AUC、FBG含量、FINS含量、HOMA-IR极显着(P<0.001)降低,LG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4四君子汤调节T2DM大鼠糖代谢紊乱的药效研究及活性部位筛选: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UC、FBG含量、HOMA-IR极显着(P<0.001)升高,肝脏指数显着(P<0.01)升高,FINS含量明显(P<0.05)升高,W、LG含量极显着(P<0.001)降低,SOD活性明显(P<0.05)降低,大鼠肝脏颜色变黄,质变脆,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与模型组比较,SJZT组大鼠AUC极显着(P<0.001)降低,FBG显着(P<0.05)降低,LG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SJZT-D组大鼠AUC、FBG含量、NO含量明显(P<0.05)降低,LG含量极显着(P<0.001)升高,SOD活性明显(P<0.05)升高;SJZT-U组大鼠LG含量明显(P<0.05)升高;各给药组大鼠颜色、质地、肝细胞组织变性的到不同程度的改善。5通过网络药理学筛选四君子汤调节T2DM糖代谢紊乱的可能作用机制:从四君子汤中筛选出113个化学成分,涉及治疗糖尿病的47个靶点;根据节点自由度≥平均自由度,筛选出核心成分22个,核心靶点27个;GO分析结果表明其涉及血糖稳态、脂肪组织发育的正调控等7个生物过程,涉及类固醇激素受体活化、药物结合等4个分子功能,包括质膜、核常染色质2个细胞组成;KEGG分析结果表明其可能主要通过AMPK信号通路、PPAR信号通路、胰岛素抵抗等7个信号通路治疗糖尿病有关。分子对接60%具有强烈的结合活性,40%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6通过实验验证网络药理学筛选的作用机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NSR、IRS-1、PI3K、AKT2、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P<0.001)降低,FOXO1、GSK-3β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P<0.001)升高;与模型组相比,SJZT组大鼠PI3K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P<0.001)升高,IRS-1、AKT2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P<0.05)升高,INSR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FOXO1、GSK-3β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着(P<0.001)降低。结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四君子汤中总多糖、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简便易行、准确可靠。优选出的最佳提取纯化工艺稳定可行,为四君子汤的给药药液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四君子汤中高剂量组均能显着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素功能的恢复,同时可以调节糖脂代谢紊乱。大鼠及小鼠部位筛选结果同时表明降糖调脂有效部位为水煎液。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四君子汤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2型糖尿病,选择PI3K/AKT信号通路进行验证。验证发现四君子汤能通过激活肝脏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促进肝糖原的合成以及葡萄糖氧化分解,达到调节糖代谢紊乱的效果。

于小桐[3](2020)在《黄芪葛根汤有效组分配伍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糖脂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考察黄芪葛根汤总黄酮、总皂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及骨骼肌胰岛素、脂联素信号转导通路上相关因子的影响,初步探讨总黄酮、总皂苷配伍调节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及炎症反应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抗糖尿病药物潜在的作用靶点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86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照血糖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n=11)、模型组(n=15)、阳性对照组(n=15)、黄芪葛根汤总黄酮组(n=15)、黄芪葛根汤总皂苷组(n=15)、黄芪葛根汤总黄酮+总皂苷组(n=15)。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一次性ig链脲佐菌素(STZ)46mg/kg诱导糖尿病模型。总黄酮组、总皂苷组、总黄酮+总皂苷组分别按0.106、0.074、0.180g/kg剂量ig给药;阳性对照组给予金芪降糖片混悬液1.47g/kg;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10m L/kg,各组连续给药30d。采用血糖仪检测血糖;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骨骼肌胰岛素(Ins)、脂联素(ADPN)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5(IL-15)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骨骼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2(Akt2)、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和脂联素受体1(Adipo R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m RNA表达。采用17.0版本的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升高(P<0.05);总黄酮组、总皂苷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总黄酮、总皂苷之间未呈现交互作用(P>0.05)。2.对糖尿病大鼠血脂的影响(1)对糖尿病大鼠血清CHO水平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CHO水平明显升高(P<0.05);总黄酮组大鼠血清CHO水平明显降低(P<0.05),总皂苷组大鼠降低作用不明显,总黄酮、总皂苷之间未呈现交互作用(P>0.05)。(2)对糖尿病大鼠血清TG水平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TG水平明显升高(P<0.05);总黄酮组、总皂苷组大鼠血清TG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总黄酮、总皂苷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但合用不如单一用药。3.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Ins、ADPN含量的影响(1)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Ins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大鼠骨骼肌Ins含量明显降低(P<0.05);总黄酮组、总皂苷组大鼠骨骼肌Ins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总黄酮、总皂苷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且合用比单一用药好。(2)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DPN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大鼠骨骼肌ADPN含量明显降低(P<0.05);总黄酮组、总皂苷组大鼠骨骼肌ADPN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总黄酮、总皂苷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但合用不如单用总黄酮。4.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TNF-α、IL-12、IL-15含量的影响(1)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TNF-α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大鼠骨骼肌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总黄酮组、总皂苷组大鼠骨骼肌TNF-α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总黄酮、总皂苷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但合用不如单用总黄酮。(2)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IL-12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大鼠骨骼肌IL-12含量明显升高(P<0.05);总黄酮组、总皂苷组大鼠骨骼肌IL-12含量明显降低(P<0.05),总黄酮、总皂苷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但合用不如单用总黄酮。(3)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IL-15含量的影响:模型组大鼠骨骼肌IL-15含量明显升高(P<0.05);总黄酮组、总皂苷组大鼠骨骼肌IL-15含量明显降低(P<0.05),总黄酮、总皂苷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但合用不如单用总黄酮。5.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PI3K、Akt2、GSK-3βm RNA表达的影响(1)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PI3Km 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骨骼肌PI3K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总黄酮组、总皂苷组大鼠骨骼肌PI3Km 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总黄酮、总皂苷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但合用不如单用总黄酮。(2)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kt2m 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骨骼肌Akt2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总黄酮组大鼠骨骼肌Akt2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总皂苷组大鼠升高作用不明显,总黄酮、总皂苷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但合用不如单用总黄酮。(3)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GSK-3βm 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骨骼肌GSK-3β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总黄酮组、总皂苷组大鼠骨骼肌GSK-3βm 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总黄酮、总皂苷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但合用不如单用总黄酮。6.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dipo R1、AMPK、p38MAPKm RNA表达的影响(1)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dipo R1m 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骨骼肌Adipo R1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总黄酮组大鼠骨骼肌Adipo R1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总皂苷组大鼠升高作用不明显,总黄酮、总皂苷之间未呈现交互作用(P>0.05)。(2)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AMPKm 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骨骼肌AMPK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总黄酮组大鼠升高作用不明显,总皂苷组大鼠骨骼肌AMPK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总黄酮、总皂苷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但合用不如单用总皂苷。(3)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p38MAPKm RNA表达的影响:模型组大鼠骨骼肌p38MAPKm 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总黄酮组、总皂苷组大鼠骨骼肌p38MAPKm 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总黄酮、总皂苷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但合用不如单用总黄酮。结论:1.黄芪葛根汤总黄酮、总皂苷配伍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改善骨骼肌糖代谢紊乱,可能与Ins介导的PI3K/Akt2/GSK-3β通路有一定的相关性。2.黄芪葛根汤总黄酮、总皂苷配伍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脂水平,改善骨骼肌脂代谢紊乱,可能与ADPN介导的Adipo R1/AMPK/p38MAPK通路有一定的相关性。3.黄芪葛根汤总黄酮、总皂苷配伍可能通过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2、IL-15的分泌,抑制骨骼肌炎症反应,改善胰岛素抵抗。4.黄芪葛根汤总黄酮、总皂苷配伍调节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糖脂代谢及炎症反应的相关因子均存在交互作用(除Adipo R1外)。调节Ins水平时,总黄酮、总皂苷配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调节ADPN、PI3K、Akt2、GSK-3β、p38MAPK、TNF-α、IL-12、IL-15水平时,总黄酮较总皂苷及其配伍更具优势;调节AMPK水平时,总皂苷较总黄酮及其配伍更具优势。由此提示,组分配伍产生的药效作用存在协同、拮抗或各自为用等关系。

丁雷[4](2020)在《苦瓜醇提物调节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苦瓜醇提物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ZDF大鼠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从肝脏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蛋白及其下游靶基因出发,探究苦瓜醇提物调节肝脏糖脂代谢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选取自发性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ZDF大鼠(fa/fa)28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根据血糖水平筛选纳入实验,并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模型组(DM)、苦瓜醇提物高剂量组(MCH)、苦瓜醇提物中剂量组(MCM)和苦瓜醇提物低剂量组(MCL),每组大鼠各7只。同时设7只同周龄ZL大鼠(fa/+)为正常对照组(NC)。各治疗组每天用去离子水配置苦瓜醇提物混悬液灌胃,苦瓜高、中、低组剂量分别为800mg/kg/d、400mg/kg/d、200mg/kg/d,灌胃量为 1ml/100g 体重,模型组及正常组大鼠予等量去离子水灌胃,共干预6周。干预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况,每周监测大鼠空腹血糖、体重、进食量。干预结束后大鼠麻醉取血,血清检测糖脂代谢相关指标、脂肪因子等。肝脏组织分别用于检测氧化应激指标、组织形态学检测,以及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法检测肝脏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的蛋白表达及其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1.一般状况监测: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明显表现多饮、多食、多尿、动作迟缓、皮毛暗黄,空腹血糖、平均进食量、肝重、肝重/体重显着升高(P<0.01),体重增长缓慢,干预第四周起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苦瓜各治疗组显着改善ZDF大鼠的一般状况,显着降低空腹血糖、肝重、肝重/体重(P<0.01),降低平均进食量、体重但无统计学差异。2.血清检测:①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方面:正常组大鼠糖脂代谢正常,无胰岛素抵抗。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FINS、HOMA-IR、TC、TG、LDL、HDL、FFA显着升高(P<0.01),OGTT各时间点血糖水平以及AUC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苦瓜各治疗组显着降低FINS、HOMA-IR、TC、TG、LDL、FFA(P<0.01或P<0.05),显着升高HDL(P<0.01),显着降低OGTT各时间点血糖水平以及AUC(P<0.01)。②在改善脂肪因子以及氧化应激方面:与正常相比,模型组大鼠RES、MDA显着升高(P<0.01),ADP、SOD、CAT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苦瓜治疗组显着降低RES、MDA(P<0.01或P<0.05),显着升高ADP、SOD、CAT(P<0.01 或 P<0.05)。3.肝脏组织形态学检测:HE染色显示苦瓜治疗组明显改善肝脏脂肪变性,肝细胞形态结构有所改善、炎性浸润减少;糖原(PAS)染色显示苦瓜治疗组促进肝糖原合成;油红O染色显示苦瓜治疗组减少肝脏的脂肪沉积。4.Western Blot、Real-time PCR:苦瓜治疗组通过促进 PI3K-AKT-FoxO1信号通路传导,显着增强PI3K、p-AKT、p-FoxO1的蛋白表达(P<0.01或P<0.05),显着抑制FoxO1的蛋白表达(P<0.01);进而抑制靶基因G6P、PEPCK、SCD1、ACC、FAS的转录水平(P<0.01或P<0.05),升高PFK的转录水平(P<0.01或P<0.05),从而改善肝脏的糖脂代谢。结论1.苦瓜醇提物能够显着改善ZDF大鼠的糖脂代谢紊乱以及胰岛素抵抗。2.苦瓜醇提物能够显着改善ZDF大鼠肝脏脂肪病变,降低肝重、肝重/体重。能够显着改善肝细胞形态结构,减少炎性浸润,促进肝糖原合成,减少肝脏脂肪沉积。3.苦瓜醇提物改善糖脂代谢紊乱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肝脏胰岛素信号通路传导,增强PI3K、p-AKT的蛋白表达,促进FoxO1蛋白磷酸化,并且抑制FoxO1的蛋白表达,从而降低其下游靶基因G6P、PEPCK、SCD1、FAS、ACC的转录水平,升高PFK的转录水平,起到抑制肝脏糖异生、促进糖酵解、抑制脂肪酸合成的作用;同时增加ADP以及肝脏SOD、CAT的表达,抑制RES以及肝脏MDA的表达起到抗炎、抗氧化的作用。

周杰文[5](2020)在《消渴饮水组分复方的配伍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2019年中国约有1.164亿人罹患糖尿病,据估计,其中有6520万的患者未被确诊。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糖尿病属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消渴”病的范畴,其成因多为禀赋异常、过食肥甘、多坐少动等。“消渴饮水”方是治疗“消渴”病的中医古方,始载于唐代崔元亮《海上集验方》,在重要本草典籍如《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均有收录。消渴饮水组分复方是以该古方为基础,增加决明子,按照现代工艺分别制备黄连提取物、湖北麦冬多糖提取物、苦瓜提取物及决明子提取物,并由该四种组分组合而成。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形成药效物质基本明确、配伍剂量合理、制备工艺稳定、质量基本可控的组分复方,初步阐明组分复方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与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作用、相关的作用机制及其安全性,为组分复方候选药物的成药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主要有效成分为指标进行富集,兼顾传统药用经验,分别纯化制备黄连提取物、湖北麦冬多糖提取物、苦瓜提取物及决明子提取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技术手段对四种提取物的多批次样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其质量属性作出规定。综合运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平台,对组分复方抗糖尿病的成分-靶点-信号通路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利用均匀设计实验设计方法,以链脲佐菌素(STZ)合并高脂高糖饲料导致的糖尿病小鼠为模型,开展组分复方配伍剂量优化的研究。以STZ合并高脂高糖饲料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为模型,对组分复方的抗糖尿病、防治糖尿病肾病作用进行综合评价并探究其作用机制。采取最大耐受量法,进行组分复方的急性毒性评价。结果:按照规范的工艺分别制备各提取物10批样品,制备工艺和组分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表明,组分质量相对一致,制备工艺具有较好稳定性。组分质量标准如下,(1)黄连提取物:表小檗碱不少于3%,黄连碱不少于10%,巴马汀不少于5%,小檗碱不少于28%,上述四种生物碱的总含量不少于50%;(2)湖北麦冬多糖提取物:重均分子量范围为3000-5000 Da,总糖含量不少于90%,果糖与葡萄糖含量比值范围为17~22:1;(3)苦瓜提取物:苦瓜皂苷L不少于0.1%,7β,25-dihydrocucurbita-5,23(E)-dien-19-al-3-O-β-D-allopyranoside不少于0.05%,苦瓜皂苷F2不少于0.1%,上述三种皂苷总含量不少于0.3%;(4)决明子提取物:决明子苷不少于3%,红镰霉素-6-O-β-龙胆二糖苷不少于2%,橙黄决明素-6-O-葡萄糖苷不少于1.5%,决明子苷C不少于1%,橙黄决明素不少于1%,上述五种化合物总含量不少于10%。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组分复方中主要化学成分可能是通过对76个主要靶点的调控,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组分复方作用网络的关键节点是蛋白激酶B(Akt),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胰岛素受体底物(IRS),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组分复方通过胰岛素、PI3K/Ak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脂肪因子、叉头转录因子O(Fox O)等信号通路,缓解机体的胰岛素抵抗,调节机体糖脂代谢,从而治疗2型糖尿病。另外,组分复方还可以通过PI3K/Akt与TNF通路介导的细胞分化与凋亡机制、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介导的缺氧保护机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路介导的血管生成机制等,对糖尿病并发症具有保护作用。通过配伍剂量筛选实验、中医药理论、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计算结果综合分析,确定了优化后的消渴饮水组分复方配方,即黄连提取物、湖北麦冬多糖提取物、苦瓜提取物、决明子提取物的比例为1.81:4.63:2.63:0.93。糖尿病大鼠的实验结果表明,组分复方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保护肾功能。组分复方可改善胰岛受损情况、改善肾脏病理变化。组分复方能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改善糖尿病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环境。组分复方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机制可能是,上调肝脏Ins R,IRS-1,PI3K,Akt,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从而改善胰岛素信号通路传导;促进肝脏AMPK的磷酸化,调节糖尿病大鼠能量代谢状况。组分复方还可以通过下调肾脏RAGE、VEGF的表达量,延缓糖尿病肾病病程的发展,从而防治糖尿病肾病。KM小鼠对组分复方的最大耐受量为25200 mg/kg,相当于人日服剂量的434倍。结论:“消渴饮水”组分复方对“消渴”病见肺胃热盛、胃肠实热等证候具有一定疗效,可用于2型糖尿病早中期合并脂代谢紊乱的治疗。本研究建立了其稳定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组分剂量配比,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小鼠和大鼠两种动物模型证实了组分复方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糖尿病肾病的预防作用,阐明了其多成分多靶点复合通路的综合作用机制,急性毒性实验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本研究证明了“消渴饮水”组分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及预防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候选药物及其新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

谢骏[6](2020)在《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从整体和分子水平探讨中药筋脉通(Jinmaitong,JMT)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索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55 mg/kg的方法制备DM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后的DM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M),筋脉通组(JMT),神经妥乐平(Neurotropin,NTP)组(NTP),同时配以同周龄的正常对照组(CON)大鼠。分组后分别按JMT 13.9g/(kg·d)、NTP 1.6单位/(kg·d)灌胃给药,CON组与DM组大鼠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2 w。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4w、8w、12w检测各组大鼠随机血糖和体重。灌胃12w后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收集大鼠粪便样品,腹主动脉采血后取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与足底皮肤组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表达,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IENF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神经调节蛋白 1(Neuregulin 1,NRG1)浓度。同时,提取大鼠粪便基因组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差异,以及筋脉通干预对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将组间差异性肠道微生物的丰度与大鼠随机血糖、体重、机械痛阈值、IENFD、NRG1水平等生理、病理观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血糖、体重及机械痛阈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随机血糖均较CON组升高(P<0.05);同一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各组大鼠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体重较CON组均明显降低(P<0.001)。除灌胃第8 w NTP组较DM组体重增加外(P<0.05),其余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除JMT组左侧机械痛阈值外,各造模组大鼠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值及平均机械痛阈值较CON组均降低(P<0.01);与DM组相比,JMT组及NTP组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及平均机械痛阈值均显着提高(P<0.001);JMT组与NTP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坐骨神经病理结构变化:HE染色显示,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轴索与髓鞘呈深红色,雪旺细胞细胞核位于髓鞘边缘呈蓝紫色。CON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致密,轮廓规则,髓鞘完整,分布均匀,DM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松散,轮廓不规则,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轴索萎缩,分布稀疏;透射电镜下可见CON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饱满、均匀,形态规则,髓鞘致密、均一,结构完整,局部可见髓鞘板层轻微断裂;DM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形态不规则,髓鞘结构紊乱,板层分离形成大量空泡,部分可见髓鞘向轴索及间质突出,形成“瘤状”结构。形态测量学统计分析显示,DM组大鼠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P<0.001),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增高(P<0.05);JMT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病变与DM组相似,但程度均较DM组减轻,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增加(P<0.05),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明显减少(P<0.001);各组大鼠的gratio值(轴索直径与髓鞘外径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降低(P<0.01)、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增高(P<0.01),DM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升高(P<0.05);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升高(P<0.05)、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降低(P<0.01),JMT组大鼠坐骨神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降低(P<0.05);与NTP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增多(P<0.05),其余指标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数量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免疫荧光法检测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ENFD:与CON组相比,DM组与NTP组IENFD降低(P<0.05),JMT组IENFD与CO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JMT组ⅢNFD升高(P<0.05),NTP组与DM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IENFD无统计学差异(P>0.05)。5.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NRG1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JMT组及NTP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均降低(P<0.001);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升高(P<0.01),NTP组与D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可判定DPN模型成功,就此更名DM组为DPN组。相比CON组,DPN组和JMT组大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P<0.001),DPN组与JMT组之间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Beta多样性的 Weighted-UniFrac 与 Unweighted-UniFrac 分析结果均提示,CON、DPN、JMT 三组大鼠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相比CON组大鼠,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以下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pBacteroidetes,cBacteroidia,oBacteroidales,fPorphyromonadaceae,fPrevotellaceae,fOxalobacteraceae,gKlebsiella,gCoprococcus,gPrevotella,gOxalobacter。相比DPN组,JMT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 17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且其中有 9 种与 CON 组一致: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cBetaproteobacteria,cActinobacteria,cEpsilonproteobacteria,oBurkholderiales,oCampylobacterales,fHelicobacteraceae,gHelicobacter,说明筋脉通对上述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具有回调作用。7.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丰度与DPN观察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DPN组与CON组对比时富集到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所有肠道微生物丰度均与大鼠第12 w随机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5),并且与大鼠第12w体重呈负相关(|r|>0.45,P<0.05);除fPrevotellaceae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无相关性外(|r|<0.40,P>0.05),其余9种的微生物丰度还同时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负相关(|r|>0.45,P<0.05)。在DPN组显着富集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IENFD呈负相关(|r|>0.40,P<0.05)。筋脉通可显着回调的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正相关(|r|>0.40,P<0.05)。除cBetaproteobacteria和oBurkholderiales外,其余7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机械痛阈值(|r|>0.5,P<0.05)和IENFD(|r|>0.45,P<0.05)呈正相关。其中,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 和 cActinobacteri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第 12 w体重呈正相关(|r|>0.5,P<0.01),与大鼠第12w随机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55,P<0.01)。[结论]1.DM大鼠12 w后出现痛觉过敏,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足底皮肤IENFD降低,表明DPN模型建立成功;DM大鼠血清NRG1分泌减少,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强,符合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特征。2.筋脉通可通过升高DM大鼠血清NRG1水平,促进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加足底皮肤IENFD,改善其痛觉过敏及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异常,发挥其髓鞘保护作用。3.筋脉通在维持坐骨神经正常结构形态与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上优于阳性对照药物NTP。4.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较CON组发生了明显变化,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性显着降低,可能通过富集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影响DPN的各观察指标。5.筋脉通改变了 DPN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整体组成,回调了 9种在CON组显着富集的差异性肠道微生物,并可能通过富集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和c Actinobacteria参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创新点]通过整体动物实验,从分子水平研究了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以及血清神经调节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尝试从肠道菌群的角度解释中药筋脉通防治DPN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为中药筋脉通治疗DPN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李春楠[7](2020)在《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和评价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气阴两虚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细胞因子spexin(SPX)的影响,探究其治疗新诊断T2DM的作用机制,为T2DM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并整理符合研究要求的64例气阴两虚型新诊断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糖尿病生活指导(饮食+运动)的常规治疗及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八味芪丹胶囊(4粒/次,3次/天,口服),观察2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血糖血脂指标、胰岛细胞功能及抵抗指数、胰岛素用量、低血糖次数、血清spexin水平、中医证候积分)等的变化,并进行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1.血糖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FPG、2h PG、GA较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的GA较对照组降低的更显着(P<0.05),两组间FPG、2h P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TG、TC、LDL-C均较前降低(P<0.05),两组HDL-C均较前升高(P<0.05),治疗组TG、TC、LDL-C的降低及HDL-C的升高较对照组更显着(P<0.05)。3.胰岛细胞功能及抵抗指数比较:治疗后两组HOMA-β均较前升高(P<0.01),两组HOMA-IR均较前均降低(P<0.01),治疗组HOMA-β的升高及HOMA-IR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4.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次数比较:在2周的治疗时间内,治疗组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低血糖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5.血清spexin水平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spexin水平均较前升高(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的更显着(P<0.01)。6.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降低(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P<0.01);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气阴两虚型新诊断T2DM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能够更好的调节糖脂代谢水平、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减少胰岛素用量、降低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次数;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细胞因子spexin的水平,影响受胰岛素受体介导的spexin基因的表达,从细胞因子途径,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参与糖脂代谢过程,调节代谢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新诊断T2DM的目的。通过研究证实八味芪丹胶囊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张梦兰[8](2019)在《牡丹籽油复方降血糖和增强免疫活性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常伴随着免疫力低下。用某些化学药物治疗糖尿病副作用明显,且不能同时起到增强免疫的作用。许多天然药食资源同时具备预防糖尿病、降低餐后血糖和增强免疫的作用,有标本兼治的效果。本课题选用牡丹籽油(PSO)、绿茶提取物(GTE)和苦瓜提取物(BGE)三种天然药食资源为原料,通过体外糖消化酶抑制实验优化复方配伍,考察优化后复方体内降糖和原料间的协同作用,并通过代谢组学探究其降糖作用机制;将复方制成软胶囊产品,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同时研究复方的免疫活性。为降糖、增强免疫力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三种原料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混料回归设计优化配方。结果表明:牡丹籽油、绿茶提取物和苦瓜提取物对α-淀粉酶的半数抑制率(IC50)分别为14.03、2.32和6.20 mg/mL,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50分别为4.28、2.05和13.69mg/mL,复方最佳配比为PSO:GTE:BGE=0.65:0.22:0.13。优化的复方以0.9、1.8和3.6 g/kg BW 3个剂量给予糖尿病小鼠连续灌胃30天,测定糖尿病鼠的空腹血糖和糖耐量。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的空腹血糖没有明显变化,中、高剂量组的糖耐量明显降低,差异极显着(P<0.01)。提示复方具有体内降糖活性。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复方降糖作用最优,三种原料间具有协同作用。通过气质联用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检测了小鼠的血清代谢物,多变量与代谢途径分析表明与正常组相比,糖尿病小鼠血清的26个代谢物有显着变化(P<0.05),复方对其中13种代谢差异物有调节作用。复方的降糖作用可能与(PSO+GTE+BGE)协同改善牛磺酸代谢、GTE干预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合成、调节油酸的代谢、BGE调节缬氨酸、亮氨酸的代谢有关。三者通过多途径协同调节代谢差异物,改善代谢紊乱而发挥降糖作用。优化的复方制备成牡丹籽油软胶囊,通过加速实验评价复方软胶囊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三个月储存期内,软胶囊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和标志性成分含量均达到保健食品标准要求。考察牡丹籽油复方软胶囊对小鼠免疫力的影响。以0.3、0.6、1.8 g/kg BW 3个剂量给予小鼠连续灌胃30天,检测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和NK细胞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可以极显着增强小鼠的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NK细胞活性(P<0.01),显着增强小鼠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和碳廓清能力(P<0.05);中剂量组极显着增强小鼠的NK细胞活性(P<0.01),显着增强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0.3 g/kg组可以显着增强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P<0.05)。表明牡丹籽油复方软胶囊可增强小鼠免疫功能。

杨洪超[9](2019)在《基于“肠肝轴”理论探讨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肠肝轴”理论观察健脾化浊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观察: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健脾化浊饮水煎剂,对照组给予水林佳,疗程为12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单项症状积分、体重、体质指数、生化指标(ALT、AST、TG、TC、GLU)、血清内毒素、肝脏彩超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实验研究:采用高脂饲料诱导的方法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实验共设置5组:空白组、模型组、健脾化浊饮低剂量组、健脾化浊饮中剂量组和健脾化浊饮高剂量组。分别干预8周后,检测每组大鼠的肝湿重、ALT、AST、TG、TC、GLU、LPS、D-Lac,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肝组织TLR4、NFκB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回肠组织Occludin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粪便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的相对定量。结果:临床观察: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单项症状积分比较:试验组单项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其中主症右胁肋胀满和次症中的大便质稀不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除形体肥胖外,其余症状积分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4.体重和体质指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生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在ALT、AST、TG、TC方面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比较,在TG、TC、GLU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ALT、AST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内毒素: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血清内毒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7.肝脏彩超: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8.安全性指标:两组均未出现异常。实验研究:1.在肝湿重、肝指数、ALT、AST、TG、TC、GLU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出现异常(P<0.05),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P<0.05)。在肝组织病理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异常,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2.在D-Lac、Occludin蛋白、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出现异常(P<0.05),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P<0.05)。在肠粘膜病理表现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明显异常,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在血清LPS和TLR4、NFκB蛋白表达方面,模型组较空白组大鼠出现异常(P<0.05),健脾化浊饮中剂量、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改善(P<0.05)。结论:1.健脾化浊饮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生化指标、血清内毒素以及肝脏彩超情况,而且安全性良好。2.健脾化浊饮改善NASH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修复肠粘膜屏障,降低肠粘膜通透性,从而抑制LPS/TLR4/NFκB信号通路,阻断肠肝损伤的恶性循环,通过调节“肠肝轴”而发挥作用。3.本研究证实脾虚浊阻是NASH的主要病机,健脾化浊、祛湿化痰为有效治法,为中医药防治NASH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蔡羽[10](2018)在《桑瓜饮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及其PI3K/Akt信号通路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桑瓜饮(Sangguayin,SGY)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血脂、组织病理、氧化应激指标、肝脏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期探讨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为该方治疗2型糖尿病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高脂高糖饲料及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四组,即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剂量:3ml/kg b.w.)、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剂量:3ml/kg b.w.)、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剂量:150mg/kg b.w.)、桑瓜饮组(给予桑瓜饮剂量:1240mg/kg b.w.)。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或生理盐水42d,每日1次。给药第35d,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给药第42d处死大鼠,检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血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糖原、糖化血红蛋白(GH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胰腺、肾脏及肝脏组织HE染色切片病理学分析。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mRNA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肝脏组织InsR、IRS-2、PI3K、Akt、p-Akt和GLUT-4蛋白表达。研究结果糖代谢指标:较模型对照组,桑瓜饮组的FBG、FINS、HOMA-IR与OGTT值均显着减少(P<0.05或P<0.01)。生化指标:相比于模型对照组,桑瓜饮组血清TC、TG、LDL-C、GHb水平明显减少,HDL-C与肝糖原水平明显增加(P<0.05或P<0.01)。HE染色病理切片:相比于模型对照组,桑瓜饮组的胰腺、肝脏及肾脏组织病理改变明显减轻。氧化应激指标:较模型对照组,桑瓜饮组MDA含量显着减少(P<0.01),SOD、CAT与GSH-Px活性明显增加(P<0.05或P<0.01)。PI3K/Akt信号通路:较模型对照组,桑瓜饮组大鼠肝脏组织InsR、IRS-2、PI3K、Akt、GLUT-4的mRNA及InsR、IRS-2、PI3K、Akt、p-Akt、GLUT-4的蛋白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研究结论1.桑瓜饮能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改善糖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2.桑瓜饮可以调节2型糖尿病大鼠血脂水平,改善脂代谢。3.桑瓜饮能够减少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的损伤,减轻肝脏、胰腺和肾脏组织的病变,对胰腺、肝脏及肾脏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4.桑瓜饮可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抗氧化应激能力,改善氧化应激状态。5.桑瓜饮能上调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组织PI3K/Ak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分子(InsR、IRS-2、PI3K、Akt、p-Akt和GLUT-4)的mRNA及蛋白表达,可能是其发挥抗2型糖尿病作用的内在分子机制。

二、复方苦瓜胶囊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苦瓜胶囊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
        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
        2.1 发病原因
        2.2 发病机制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4.1 DR的预防
        4.2 DR的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DR病因病机研究
        2. 中医药对DR的治疗
        2.1 分期论治
        2.2 辨证论治
        2.3 方药治疗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
        2.5 其他治疗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糖脂代谢及胰腺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TIDM模型建立及分组
        2.2 给药
        2.3 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1.1 大鼠整体状态
        1.2 大鼠体重
        1.3 大鼠随机血糖
        2. 糖脂、胰腺指标检测
        2.1 HbA1c、FBG
        2.2 血脂
        2.3 OGTT
        2.4 胰腺HE染色
        2.5 胰腺中相关蛋白(IRS-1、 Glut-4)表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2.2 给药
        2.3 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血清指标
        1.1 氧化应激相关指标
        1.2 炎症相关指标
        2. 视网膜氧化应激及炎症相关蛋白(NF-kB p65、TNF-a)表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视网膜病理形态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2.2 给药
        2.3 检测方法
    结果
        1. 眼底照相及血管荧光造影
        2. 视网膜石蜡切片HE染色
        3. 视网膜石蜡切片PAS染色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益气通络方对T1DM大鼠血—视网膜通透性的影响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2.2 给药
        2.3 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视网膜EB渗漏量
        2. 视网膜中ZO-1、 Occludin、Claudin 5、VE-cadherin蛋白表达
        3. 视网膜中ZO-1、Occludin、Claudin 5 mRNA表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从P38 MAPK相关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T1DM大鼠视网膜病变机制研究
    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溶液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T1DM模型建立及分组
        2.2 给药
        2.3 检测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视网膜中EZH2、 SUZ12、 EED、 p38 MAPK、 MMP-9、 VEGFR蛋白表达
        2. 视网膜中PRC2、 EZH2、SUZ12、 EED、 p38 MAPK、 MMP-9、 VEGFR mRNA表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基于PI3K/AKT通路研究四君子汤调节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四君子汤提取工艺及有效部位质量控制研究
    1 材料
        1.1 药材与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总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3 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4 四君子汤提取工艺的考察
        2.5 四君子汤醇沉工艺的考察
    3 小结
第二部分 四君子汤调节T2DM小鼠糖脂代谢紊乱作用研究
    1 材料
        1.1 试剂与试药
        1.2 动物
        1.3 仪器
    2 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2.3 分组与给药
        2.4 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实验
        2.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小鼠W的影响
        3.2 对小鼠OGTT的影响
        3.3 对小鼠FBG、FINS及 HOMA-IR的影响
        3.4 对小鼠TG、T-CHO、HDL-C、LDL-C的影响
        3.5 对小鼠LG以及肝脏指数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四君子汤调节T2DM小鼠糖脂代谢紊乱的部位筛选
    1 材料
        1.1 药材与药品
        1.2 动物
        1.3 仪器
    2 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造模
        2.3 分组与给药
        2.4 OGTT实验
        2.5 动物处理及指标观察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W的影响
        3.2 对OGTT的影响
        3.3 对FBG含量、FINS含量及HOMA-IR的影响
        3.4 对TG、T-CHO、HDL-C、LDL-C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部分 四君子汤对T2DM大鼠降糖作用及活性部位筛选研究
    1 材料
        1.1 药材与药品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溶液的制备
        2.2 造模
        2.3 分组
        2.4 OGTT实验
        2.5 动物处理及指标观察
        2.6 病理切片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大鼠W的影响
        3.2 对大鼠肝糖原以及肝脏指数的影响
        3.3 对大鼠OGTT的影响
        3.4 对大鼠FBG、FINS及 HOMA-IR的影响
        3.5 对大鼠NO含量和SOD活性的影响
        3.6 对大鼠组织观察结果
        3.7 对大鼠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4 小结
第五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四君子汤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四君子汤化学成分筛选及作用靶点预测
        1.2 T2DM靶点预测
        1.3 成分疾病相互作用靶点映射及药物-靶点相互作用网络构建
        1.4 基因本体论(GO)分析
        1.5 KEGG通路富集分析
        1.6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四君子汤化学成分筛选、作用靶点预测结果以及疾病靶点预测结果
        2.2 药物成分及疾病靶点映射结果及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核心网络提取结果
        2.3 药物-疾病交集靶基因GO分析结果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2.4 四君子汤关键化合物-关键靶点-通路构建
        2.5 分子对接结果
    3 小结
第六部分 基于PI3K/AKT通路四君子汤治疗T2DM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药材与药品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仪器
    2 方法
        2.1 逆转录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肝脏PI3K、AKT2、INSR、IRS-1、FOXO1、GSK-3βmRNA表达
        2.2 大鼠肝脏基因 m RNA 表达及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对大鼠肝脏PI3K、AKT2、INSR、IRS-1、FOXO1、GSK-3βmRNA表达的影响
        3.2 大鼠肝脏基因 mRNA 表达及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4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PI3K/Akt通路的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黄芪葛根汤有效组分配伍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糖脂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苦瓜醇提物调节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药食同源植物苦瓜防治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2. 苦瓜在中医古籍中的记载
        3. 苦瓜药食同源价值的应用
        4. 苦瓜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5. 安全性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苦瓜的生物活性成分及降糖机制研究进展
        1. 苦瓜的主要化学成分
        2. 苦瓜降糖的机制研究
        3.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FoxO1调节肝脏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肝脏糖脂代谢的机制
        2. FoxO1是调节肝脏糖脂代谢的关键转录因子
        3. FoxO1的信号调节机制
        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苦瓜醇提物对ZDF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实验二 苦瓜醇提物对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消渴饮水组分复方的配伍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调研与研究思路
    1 “消渴饮水”方的本草溯源
    2 现代医学及传统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3 处方中药的抗糖尿病及相关药理作用
    4 本文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组分的制备与质量检测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组分的制备
        2.1 黄连提取物的制备
        2.2 湖北麦冬多糖提取物的制备
        2.3 苦瓜提取物的制备
        2.4 决明子提取物的制备
    3 组分的质量检测方法
        3.1 黄连提取物的质量检测
        3.2 湖北麦冬多糖提取物的质量检测
        3.3 苦瓜提取物的质量检测
        3.4 决明子提取物的质量检测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组分复方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组分复方化学成分数据库的建立
        1.2 药物分子作用靶点预测
        1.3 糖尿病相关基因及治疗靶点数据库的建立
        1.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1.5 GO基因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注释
        1.6 网络可视化工具
    2 研究结果
        2.1 组分复方化学成分数据库
        2.2 组分复方主要化学成分虚拟筛选结果
        2.3 2型糖尿病相关基因及治疗靶点的获取
        2.4 蛋白质互相作用网络的构建
        2.5 组分复方PPI 网络与糖尿病PPI 网络的靶点富集
        2.6 GO注释及KEGG通路分析
        2.7 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的构建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组分复方配伍剂量的筛选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与糖尿病模型
        2.2 给药剂量范围的选择
        2.3 分组与给药方法
        2.4 小鼠血糖、血脂相关指标的测定
        2.5 数据统计与回归方程拟合
    3 不同剂量配伍对糖尿病小鼠的作用
        3.1 对糖尿病小鼠FBG的影响
        3.2 对糖尿病小鼠OGTT的影响
        3.3 对糖尿病小鼠Hb A1c的影响
        3.4 对糖尿病小鼠TC、TG的影响
    4 实验数据拟合与配伍剂量的优化
        4.1 血糖变化幅度数据拟合
        4.2 口服糖耐量实验AUC数据拟合
        4.3 Hb A1c数据拟合
        4.4 TC数据拟合
        4.5 TG数据拟合
        4.6 复方中组分配伍剂量的优化
    5 验证实验
        5.1 方法
        5.2 结果
    6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组分复方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肾病的预防作用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与糖尿病模型
        2.2 分组及给药
        2.3 大鼠血糖、血脂、肾功能相关指标测定
        2.4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对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3.2 对糖尿病大鼠FBG的影响
        3.3 对糖尿病大鼠OGTT的影响
        3.4 对糖尿病大鼠FINS,HOMA-IR及 Hb A1c的影响
        3.5 对糖尿病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6 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组分复方对糖尿病大鼠治疗作用及预防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分组与给药
        2.2 组织病理学检查
        2.3 血清中炎症因子的测定
        2.4 血清中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测定
        2.5 Western blot实验
        2.6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对糖尿病大鼠胰脏病理改变的影响
        3.2 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
        3.3 对糖尿病大鼠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3.4 对糖尿病大鼠血清氧化应激环境的影响
        3.5 对糖尿病大鼠肝脏Ins Rα/IRS-1/PI3K/AKT/GLUT4 信号通路传导的影响
        3.6 对糖尿病大鼠肝脏AMPK磷酸化的影响
        3.7 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组分复方的急性毒性实验
    1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2 特色与创新
    3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网络药理学在治疗糖尿病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一、网络药理学的概念及其发展背景
    二、网络药理学在治疗糖尿病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三、网络药理学在治疗糖尿病的化学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四、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组分复方靶点筛选结果
    附录2 2 型糖尿病相关基因查询结果
    附录3 成分-靶点-通路总网络图节点信息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6)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髓鞘保护作用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1 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理论基础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基于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糖尿病中医药干丽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7)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新诊断T2DM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病例标准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案
        3.2.1 基础治疗
        3.2.2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3.2.3 对照组
        3.2.4 治疗组
        3.2.5 疗程
    4.观察内容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指标
    5.中医疗效评定标准
        5.1 中医证候分级评分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3 主要试剂盒及仪器设备
    6.统计学处理
观察结果与分析
    1.一般临床资料
    2.治疗前后血糖情况比较
    3.治疗前后血脂情况比较
    4.治疗前后HOMA-β、HOMA-IR比较
    5.治疗后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6.治疗2周内低血糖发生次数比较
    7.治疗前后血清spexin水平的比较
    8.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9.治疗后中医临床疗效比较
    10.安全性观察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新诊断T2DM的认识
        1.1 T2DM主要发病机制
        1.2 新诊断T2DM的临床特点
        1.3 T2DM的治疗方法
        1.3.1 生活指导
        1.3.2 口服药物降糖药治疗
        1.3.3 注射降糖药物治疗
    2.胰岛素强化治疗
        2.1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适应证
        2.2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优势
        2.3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缺陷
    3.Spexin的相关研究
        3.1 Spexin与 T2DM的关系
        3.2 Spexin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
    4.中医对T2DM的认识
        4.1 中医关于T2DM的历史源流
        4.2 中医学对T2DM病因的认识
        4.2.1 禀赋不足
        4.2.2 情志失调
        4.2.3 饮食不节
        4.2.4 劳欲过度
        4.3 中医学对T2DM病机的认识
        4.4 中医学对T2DM的治疗
    5.导师对T2DM的病因病机认识
    6.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
        6.1 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6.2 临床常见中医证型
        6.2.1 气阴两虚型
        6.2.2 脾虚痰湿型
        6.2.3 阴虚血瘀型
        6.2.4 湿热中阻型
    7.八味芪丹胶囊的前期研究
        7.1 八味芪丹胶囊的方药分析
        7.2 八味芪丹胶囊临床研究
        7.2.1 八味芪丹胶囊对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7.2.2 八味芪丹胶囊干预糖耐量异常的临床研究
        7.2.3 八味芪丹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7.2.4 八味芪丹胶囊对STZ诱导糖尿病大鼠白内障防治的机制研究
        7.2.5 八味芪丹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机制研究
    8.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T2DM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
        8.1 安全性评价
        8.2 对血糖的影响
        8.3 对血脂的影响
        8.4 对HOMA-β、HOMA-IR的影响
        8.5 对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的影响
        8.6 对血清spexin水平的影响
        8.7 对中医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1.中药联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1.1 胰岛素强化的优势
        1.2 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缺点
        1.3 中药在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中医辨证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
        2.1 气阴两虚型
        2.2 脾虚痰湿型
        2.3 阴虚血瘀型
        2.4 湿热中阻型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8)牡丹籽油复方降血糖和增强免疫活性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1 绪论
    1.1 糖尿病及免疫力低下概述
        1.1.1 糖尿病现状及机理
        1.1.2 免疫力低下及其机理
        1.1.3 糖尿病与免疫力低下的关系
        1.1.4 糖尿病治疗现状
    1.2 天然活性成分降血糖和增强免疫研究概况
        1.2.1 牡丹籽油
        1.2.2 其他天然活性成分
    1.3 代谢组学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1.3.1 代谢组学简介
        1.3.2 代谢组学在糖尿病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动物
        2.1.2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标志性成分含量的测定
        2.2.2 体外降血糖活性的测定
        2.2.3 混料回归试验设计优化配方
        2.2.4 复方体内降糖作用研究
        2.2.5 降糖交互作用的代谢组学分析
        2.2.6 复方软胶囊的制备及稳定性试验
        2.2.7 复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2.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讨论
    3.1 三种原料体外降血糖效果研究及配方优化
        3.1.1 三种原料标志性成分的测定结果
        3.1.2 三种原料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IC50值
        3.1.3 混料回归试验设计优化配方
    3.2 复方的降血糖作用
        3.2.1 复方的体内降血糖活性
        3.2.2 复方降血糖交互作用
        3.2.3 综合代谢指标测定
        3.2.4 小结
    3.3 降糖交互作用的代谢组学分析
        3.3.1 血清内源性代谢物分析
        3.3.2 代谢差异物分析
        3.3.3 三组分功效及协同作用分析
        3.3.4 小结
    3.4 软胶囊的制备和稳定性试验
        3.4.1 剂型的选择
        3.4.2 胶囊规格的选择
        3.4.3 辅料及用量选择的依据
        3.4.4 软胶囊的制备
        3.4.5 软胶囊加速稳定性试验结果
        3.4.6 小结
    3.5 复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3.5.1 复方对小鼠体重和脏器/体重比值的影响
        3.5.2 复方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影响
        3.5.3 复方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3.5.4 复方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3.5.5 复方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
        3.5.6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糖尿病小鼠血清中可识别的小分子代谢物质
附录 B 加速实验结果
附录 C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于“肠肝轴”理论探讨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1.1 相关概念
        1.2 常见危险因素
        1.3 发病机制
        1.4 诊断
        1.5 治疗
    2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2.1 病名归属
        2.2 病因
        2.3 病机
        2.4 辨证论治
    3 健脾化浊饮理论基础
        3.1 脾虚生浊理论
        3.2 脾虚浊阻与NASH
第二部分 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中止标准
        1.5 病例脱落及处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3 疗效判定标准
        3.1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3.2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3.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3.4 肝脏彩超疗效评定标准
        3.5 安全性评定标准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5.3 临床证候积分改善情况
        5.4 单项症状积分改善情况
        5.5 体重和体质指数改善情况
        5.6 生化指标改善情况
        5.7 血清内毒素改善情况
        5.8 肝脏彩超改善情况
        5.9 安全性监测结果
    6 讨论
        6.1 健脾化浊饮组成及方义
        6.2 健脾化浊饮主要药物分析
        6.3 健脾化浊饮临床疗效分析
        6.4 健脾化浊饮安全性及不良反应分析
    7 研究结论
    8 问题与不足
第三部分 健脾化浊饮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健脾化浊饮对NASH模型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病理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饲料、药物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NASH模型复制方法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标本采集
        2.4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一般情况记录
        3.2 大鼠肝湿重和肝指数变化情况
        3.3 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变化情况
        3.4 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
        4 讨论
        4.1 NASH大鼠模型评价
        4.2 健脾化浊饮疗效评价
        5 结论
    实验二 健脾化浊饮对NASH模型大鼠肠粘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NASH模型复制方法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标本采集
        2.4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血清D-Lac变化情况
        3.2 大鼠肠道病理学变化情况
        3.3 大鼠粪便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表达情况
        4 讨论
        4.1 肠道菌群、肠粘膜屏障与NASH
        4.2 健脾化浊饮对大鼠肠粘膜屏障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5 结论
    实验三 健脾化浊饮对NASH模型大鼠LPS/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3 主要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NASH模型复制方法
        2.2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2.3 标本采集
        2.4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大鼠血清LPS变化情况
        3.2 肝组织TLR4、NFκB蛋白表达情况
        4 讨论
        4.1 LPS/TLR4/NF-κB通路与NASH
        4.2 健脾化浊饮对大鼠LPS/TLR4/NFκB通路的影响
        5 结论
实验小结
    1 结论
    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中医药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文章

(10)桑瓜饮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及其PI3K/Akt信号通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影响
    1.材料
        1.1 仪器
        1.2 药物与试剂
        1.3 桑瓜饮的制备
        1.4 动物
    2.方法
        2.1 造模方法
        2.2 分组与给药
        2.3 标本制备
        2.4 检测指标
        2.5 数据统计方法
    3.结果
        3.1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3.2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FBG的影响
        3.3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OGTT、FINS及HOMA-IR的影响
        3.4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生化指标水平的影响
    4.讨论
        4.1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4.2 桑瓜饮防治2型糖尿病的理论依据
        4.3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
        4.4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的影响
        4.5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4.6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4.7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糖原的影响
        4.8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代谢的影响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1.材料
        1.1 仪器
        1.2 药物及试剂
        1.3 动物
    2.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标本制备
        2.3 检测指标
    3.结果
        3.1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3.2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3.3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4.讨论
        4.1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4.2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4.3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1.材料
        1.1 仪器
        1.2 药物及试剂
        1.3 动物
    2.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标本制备
        2.3 检测指标
        2.4 数据统计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InsR、IRS-2、PI3K、Akt与GLUT-4 mRNA表达的影响
    1.材料
        1.1 仪器
        1.2 药物及试剂
        1.3 动物
    2.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标本制备
        2.3 指标检测
        2.4 数据统计方法
    3.结果
    4.讨论
        4.1 治疗2型糖尿病的可能作用途径
        4.2 InsR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4.3 IRS-2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4.4 PI3K与Akt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4.5 GLUT-4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5.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桑瓜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InsR、IRS-2、PI3K、Akt、p-Akt与GLUT-4蛋白表达的影响
    1.材料
        1.1 仪器
        1.2 主要试剂
        1.3 动物
    2.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标本制备
        2.3 检测指标
        2.4 数据统计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研究结论
    2.研究的创新点
    3.不足与展望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实验性图片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复方苦瓜胶囊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RC2/p38 MAPK通路探讨益气通络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制[D]. 邸莎.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基于PI3K/AKT通路研究四君子汤调节2型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机制[D]. 刘培.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3]黄芪葛根汤有效组分配伍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糖脂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D]. 于小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苦瓜醇提物调节ZDF大鼠肝脏糖脂代谢的机制研究[D]. 丁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消渴饮水组分复方的配伍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周杰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6]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谢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八味芪丹胶囊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及机制探讨[D]. 李春楠.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牡丹籽油复方降血糖和增强免疫活性与机制研究[D]. 张梦兰. 江南大学, 2019(05)
  • [9]基于“肠肝轴”理论探讨健脾化浊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D]. 杨洪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10]桑瓜饮干预2型糖尿病大鼠的作用及其PI3K/Akt信号通路机制研究[D]. 蔡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复方苦瓜胶囊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