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喻捷,李运生,辛虎君[1](2021)在《索道基础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要点》文中研究表明湿陷性黄土在工程中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是在湿陷性场地中进行索道基础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文中从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入手,总结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见处理方法。同时针对索道基础结构形式、受力特征、施工环境及施工工期中的特殊性要求,综合探讨了适合索道工程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张凯[2](2021)在《铁路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灰土挤密桩处理技术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探究铁路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灰土挤密桩处理技术应用措施。研究过程中,以某铁路工程为例,分析灰土挤密桩处理技术的原理与作用,阐述其适用范围及特性,以此为基础,结合工程实例,试验设计灰土桩施工参数,提出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有效消除黄土湿陷性,从而提高铁路工程地基承载力。
徐昕,王国靖[3](2021)在《浅谈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填方路基施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及新一轮西北地区大开发经济的提出、PPP项目的大力开发,高速公路的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而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灰土挤密桩是目前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常用的施工方法,也是消除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工法之一,因其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快捷、成本低、处理可靠性强等优势,已经成为处理特殊地质段落的一项首选的关键性施工技术。本文结合定西地区通定高速公路高填方段落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分析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点,探讨和研究灰土挤密桩在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中的加固机理,着重分析通定高速灰土挤密桩的施工技术控制要点,为类似工程提供宝贵意见。
姚成龙[4](2021)在《关于组合桩处理深厚湿陷性黄土高挡墙地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建设和发展,工程建设速度不断加快,黄土湿陷本身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处理过程,在实际施工处理过程中经常发生,需要工作人员予以重视。在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建设高挡墙等构造物已属常态,而这类构造物对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要求较高。受制于传统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式,采用灰土挤密桩处理,通过控制桩间距使桩间土得到有效挤密,消除黄土湿陷性,但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承载力不满足高挡墙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采用同等桩间距的刚性桩进行处理,工程造价较高。针对高挡墙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基,本文提出了一种刚、柔组合桩的处理方式,既消除了黄土湿陷性,又大幅度提高了黄土地基承载力。
菅超[5](2021)在《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自2017年以来,太原机场迅速发展,对机坪有着更多的需求量。因此,太原机场决定增建机坪。机坪场道工程属于民航建设项目,具有其特殊性,对项目工期的要求较为严格。而对于机坪结构层施工而言,基层和面层的施工流程及工艺均已较为成熟,工期可压缩性不强,但垫层的地基处理技术相对前两者而言,工期的可压缩性较强,且施工方案的选择对工期长短影响较大。因此,为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本文着重对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际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较2015年项目立项时抬升2.1m~2.4m,这使得原设计使用砂砾石换填处理后地基的部分力学参数无法满足民航建设要求。这种地基如果作为基础下持力层,则道面结构层作为地基附加压力较湿陷起始压力大,会使得建成以后的机坪极易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进而恶化为板块错台,容易造成飞机轮胎割裂等事故,有极大的运行风险。因此,选择新建机坪的地基处理方案时,应该在做好防水处理措施的前提下,达到缩短工期的目的。针对上述的地基问题,本文所做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场地内地基进行室外实地勘探和室内土工试验,包括钻孔、探井、标准贯入试验、自重湿陷系数试验、湿陷起始压力试验、直剪试验、渗透试验等,以此对地基的湿陷性、均匀性、稳定性和天然地基承载力等方面做地质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本项目天然地基为软土地基,地基承载力不足以建设机坪,土体具有轻微湿陷性,且深受地下水上升影响。针对此问题,本工程分别采取场内外设置排水设施、结构层添加防水层等防水措施;同时为了提高结构层强度,采用高强度干性混凝土及薄弱处加筋的设计方案。(2)筛选出国内外针对软弱地基几种成熟的处理方法,分别为强夯法、冲击碾压法、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灰土挤密桩、高压旋喷桩、碎石挤密桩、CFG桩、换填垫层法等9种方法,并根据其施工特点及机场不停航施工要求工期短和机械限高等比选指标选取了换填垫层法和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方法。(3)根据施工现场观测到的地下实际水位和地质情况,分别设置了1.0m、1.2m、1.5m等3种不同换填厚度的试验区,然后采用静载荷试验、灌水法、平板载荷试验等方法来检测不同换填深度下的地基承载力、固体体积率、基层顶面反应模量,并与民航建设规范的规定参数做对比,最终确定最佳换填厚度为1.2m。利用冲击沉降观测及工后自然沉降观测确定最佳冲碾遍数为20遍,并对换填材料做颗粒分析以验证其级配适用性。(4)对拟定的三种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选取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并在工程竣工投入运营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实地观测、平整度试验、表面纹理深度试验、抗折试验、劈裂试验、钻芯取样等方法从表面观感、道面强度、隔水性三个方面对本次地基处理及整个工程质量进行评价,验证方案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本工程施工场地紧邻运行中机坪,为保证不影响机场正常运行,整个施工过程全部采用不停航施工的方式,对施工方案中人员、设备、材料的要求极为苛刻,在国内机场建设中也不常见。所采用的换填垫层法与冲击碾压法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方法工期短、施工工艺简单,而且两种处理方法综合治理的处治方案在机场施工领域并不多见,为北方机场在类似软弱地基上进行快速施工时的地基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工程案例,并为研究机坪、跑道、滑行道等特殊承压道面的受力特点提供了有益借鉴。
凡家恒[6](2021)在《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用地紧张,填土场地上的建筑物日益增多,其上建筑物发生病害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如能通过纠偏加固等技术措施恢复其安全及使用功能,不但可以节约投资,减少资源浪费,且对建筑业发展具有重大工程意义。故本文以西宁某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倾斜事故为研究背景,提出一种适用于深填黄土场地的综合纠偏加固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诸多已完成的纠偏加固工程案例分析总结,从场地勘察、设计、施工、使用及维护等多个方面对造成建筑物倾斜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常用纠偏方法以及不同纠偏方法适用条件与相关技术特点,并对掏土迫降纠偏法的掏土成孔过程进行分析,给出了掏土孔的弹塑性解。(2)以西宁某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倾斜事故为研究背景,通过对该高层建筑物的地质条件、使用及维护等方面的分析,得出该高层建筑物发生倾斜的原因,并结合地层岩性与该建筑物结构形式提出了一种综合纠偏加固方法,即“微型桩快速止沉+人工挖孔桩止沉加固+掏土迫降纠偏+堆载加压促沉”,该方法采用微型桩以及人工挖孔桩,对倾斜建筑物止沉加固,待建筑物稳定后,选取合适位置钻孔掏土并堆载加压,对倾斜建筑物进行迫降纠偏,最终使建筑物变形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达到纠偏目的。(3)采用本文提出的“微型桩快速止沉+人工挖孔桩止沉加固+掏土迫降纠偏+堆载加压促沉”综合纠偏加固方法对该高层建筑物进行合理纠偏加固设计、施工及动态监测,其最大倾斜率由10.95‰下降并稳定至2.13‰,满足规范相关要求。通过该工程实例证明了,该综合纠偏加固方法在深填黄土场地倾斜建筑物治理方面是可行的,为深填黄土场地纠偏加固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工程实践经验。(4)由于在“微型桩快速止沉+人工挖孔桩止沉加固+掏土迫降纠偏+堆载加压促沉”综合纠偏加固方法中微型桩对倾斜建筑物起到快速止沉的重要作用,故通过微型桩室内模型试验,对深填黄土场地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不同桩径的微型桩的单桩承载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采用FLAC3D软件对微型桩建立数值模型,探究了桩径以及桩长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桩Q-s曲线呈陡降型;桩竖向承载力随着桩径增加而增大;桩身轴力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桩侧摩阻力随深度的增加基本呈现出先增大而后逐渐减小的趋势;桩径越大,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的荷载分担百分比越接近;微型桩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力;增加微型桩桩长以及桩径都可以提高微型桩的竖向承载力。为该综合纠偏加固方法中微型桩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赵治海,徐张建,燕建龙,盛云鸥,刘学峰[7](2020)在《湿陷性黄土场地孔内深层超强夯挤密桩试验研究》文中指出为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并提高承载力,常用挤密桩法处理黄土地基,孔内深层超强夯挤密桩是对孔内深层强夯挤密桩的发展。本文结合西安田家湾粮库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项目,对桩身填料灰土和渣土的孔内深层超强夯挤密桩进行试验,对两种填料的挤密桩承载力、挤密系数、湿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填料挤密桩均能消除黄土湿陷性,灰土挤密桩处理效果优于渣土挤密桩,渣土挤密桩桩身挤密系数离散性较大。桩间土的承载能力均得到很大改善,并提高了桩间土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灰土挤密桩桩体承载力平均值约为渣土桩的2倍,桩间土平均承载能力为处理前1.6倍,不同桩身填料对桩间土承载力影响不明显。
张立林[8](2020)在《试析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建筑工程的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工程建设过程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其中湿陷性黄土就是影响因素之一。现阶段通过采取灰土挤密桩的方式处理湿陷性黄土,能够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提高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灰土挤密桩主要是对土体进行横向的挤密处理,从而能够提高被挤密土体的最大干密度,使其满足相应技术标准要求,最终促进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以灰土挤密桩为研究对象,对其处理湿陷性黄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庞振飞[9](2020)在《湿陷性黄土区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根据工程地质的不同,不良地基往往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固结土,对建筑物危害性极大。将素土挤密桩和CFG桩结合起来,既能消除黄土湿陷性又能极大地提高地基承载力。但关于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都不够完善,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研究。本文依托张家口桥东区某小区地基处理工程项目,结合工程的勘察报告,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综合设计方案、施工现场的情况及处理措施,采取室内土工试验、现场原位测试、数值模拟分析,分析了黄土的物理指标与湿陷性的关系,对湿陷性黄土区的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为类似地基处理工程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本文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讨论了素土挤密桩的加固机理和设计要求,认为素土挤密桩仅能消除黄土的湿陷性,无法有效提高地基承载力;总结了CFG桩的加固机理和承载变形理论。(2)详细介绍了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实例、优化措施及设计计算过程;通过对土样的土工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黄土的分布深度、含水率、干密度、孔隙比、压缩模量和塑性指数等物理指标与黄土湿陷性的相关关系。(3)通过钻探取土湿陷性试验,发现素土挤密桩能很好地消除黄土的湿陷性;通过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发现素土挤密桩处理后土体更加密实,地基承载力有所提高;结合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复合地基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和桩身完整性检测试验的结果,表明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效果良好,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且形成的CFG桩桩身效果良好。(4)结合实际工程,利用MIDAS GTS NX软件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特性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素土挤密桩+单一CFG桩复合地基和素土挤密桩+长短CFG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变形规律,总结了CFG桩桩身受力位移特性。
赵阳阳[10](2020)在《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在工程建设各种领域应用广泛,尤其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方面,在显着提高加固效果的同时,施工工艺渐趋简单化。在工程实践中,最终评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效果的参数为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所能承载的能力,承载力的大小是构筑物安全正常使用的重要数据保障。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复合地基的应用和发展现状,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的湿陷机理以及水泥土挤密桩的形成机制、强化机理和施工方法,分析计算了复合地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受力特征及特征值,结合工程案例施工现场检测结果,综合理论计算和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研究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加固效果,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钻孔取芯检测证明本案例工程建设完成的水泥土挤密桩身的完整性和桩体强度全部满足设计要求。(2)现场承载力试验结果载荷-沉降曲线变形状态缓慢,比例极限和极限荷载均无明显体现,在竖向最大荷载下地基没有表现出破坏特征,表明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在测试过程中未达到极限状态。(3)静载荷试验得到的水泥土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理论值相比较,理论计算值大于现场试验值,理论值是参数取保守值的计算结果。(4)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的结果略低于现场静载试验结果,两者的差异很小。在不具备标准试验条件时,设计和施工可参考数值模拟计算值。(5)综合理论计算、现场检测以及有限元模拟结果,水泥土挤密桩成桩质量及加固效果显着,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性完全消除。
二、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索道基础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湿陷性黄土特点 |
2 湿陷性黄土常用处理方法 |
2.1 换填垫层法 |
2.2 桩基础 |
2.3 灰土挤密桩法 |
2.4 重锤夯实法 |
2.5 强夯法 |
2.6 预浸水法 |
3 索道基础湿陷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
3.1 索道基础特点 |
3.2 灰土换填法在索道工程中的应用 |
4 工程实例 |
5 结语 |
(2)铁路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灰土挤密桩处理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概况 |
2 灰土挤密桩处理技术的作用与原理 |
2.1 湿陷性黄土湿陷肌理 |
2.2 灰土挤密桩技术原理与作用 |
3 铁路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灰土挤密桩处理技术应用 |
3.1 灰土桩设计及施工参数 |
3.1.1 确定桩长桩径 |
3.1.2 桩位布置依据 |
3.1.3 确定桩间距 |
3.1.4 褥垫层厚度 |
3.2 灰土挤密桩施工工艺 |
3.2.1 成孔设备与夯填机具 |
3.2.2 准备拌合料 |
3.2.3 桩位放样 |
3.2.4 成孔阶段 |
3.2.5 夯填施工 |
3.3 灰土挤密桩施工注意事项 |
(1)成孔困难。 |
(2)沉管速度减慢。 |
(3)沉管速度加快。 |
(4)拔管困难。 |
4 总结 |
(3)浅谈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填方路基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湿陷性黄土治理的发展 |
2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 |
3 灰土挤密桩的加固机理 |
4 灰土挤密桩的特点及试验参数 |
4.1 扩孔挤密特点 |
4.2 吸水、升温和膨胀作用 |
4.3 胶凝、离子交换和碳化作用 |
4.4 置换作用 |
5 通定高速灰土挤密桩施工技术控制要点 |
6 结语 |
(4)关于组合桩处理深厚湿陷性黄土高挡墙地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黄土的湿陷变形机理研究 |
2 工程实例 |
2.1 工程概述 |
2.2 灰土桩处治分析 |
2.3 组合桩处治分析 |
3 结论 |
(5)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
1.2.2 机坪道面物理特性及施工特点 |
1.2.3 机坪快速施工方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地质分析及施工基本条件研究 |
2.1 工程简介 |
2.1.1 设计概述 |
2.1.2 主要技术指标 |
2.1.3 材料规格 |
2.1.4 标准规范 |
2.1.5 地基处理方案变更的原因 |
2.2 地质分析 |
2.2.1 地质勘察原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勘察结果分析 |
2.2.4 地质综合评价 |
2.2.5 地下水位变化原因分析 |
2.2.6 地下水位上升对现有地基的力学性能影响 |
2.2.7 地质问题总结 |
2.3 施工基本条件 |
2.3.1 防水处理措施 |
2.3.2 道面高强度设计 |
2.4 小结 |
第3章 地基处理方案研究 |
3.1 地质改良 |
3.1.1 强夯法 |
3.1.2 冲击碾压法 |
3.1.3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 |
3.1.4 真空预压法 |
3.2 土体补强 |
3.2.1 灰土挤密桩 |
3.2.2 高压旋喷桩 |
3.2.3 碎石挤密桩 |
3.2.4 CFG桩 |
3.3 地基换填 |
3.4 处理方案比选原则 |
3.4.1 首要指标 |
3.4.2 主要指标 |
3.4.3 辅助指标影响分析 |
3.4.4 方案比选 |
3.5 换填材料颗粒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地基处理施工参数研究 |
4.1 试验区施工 |
4.1.1 试验区总体施工安排 |
4.1.2 试验区施工工序 |
4.1.3 试验区施工工艺 |
4.2 换填厚度控制试验 |
4.2.1 灌水法 |
4.2.2 平板载荷试验 |
4.2.3 静载试验 |
4.3 冲碾遍数控制试验 |
4.3.1 冲击沉降观测 |
4.3.2 工后自然沉降观测 |
4.4 小结 |
第5章 施工关键技术分析及项目评价 |
5.1 拟定施工组织比选方案 |
5.2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方案研究 |
5.2.1 施工组织的影响因素 |
5.2.2 施工组织方案对比 |
5.2.3 工期最优施工组织试验 |
5.3 项目现状评价 |
5.3.1 表面观感 |
5.3.2 道面强度 |
5.3.3 隔水性 |
5.4 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项目 |
致谢 |
(6)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纠偏加固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纠偏加固研究现状 |
1.3 纠偏加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本文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既有建筑物纠偏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既有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 |
2.2.1 场地勘察原因 |
2.2.2 设计原因 |
2.2.3 施工原因 |
2.2.4 使用及维护原因 |
2.2.5 其他原因 |
2.3 既有建筑物纠偏控制标准 |
2.4 既有建筑物纠偏方法 |
2.4.1 迫降法 |
2.4.2 抬升法 |
2.4.3 综合法 |
2.5 掏土迫降纠偏 |
2.6 掏土孔的弹塑性变形分析 |
2.6.1 掏土土孔成孔过程分析 |
2.6.2 圆筒形孔扩张理论 |
2.6.3 圆筒形孔扩张问题的弹性解 |
2.6.4 Tresca材料圆筒形扩张问题弹塑性解 |
2.6.5 Coulomb材料圆筒形孔扩张问题弹塑性解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某高层建筑物纠偏加固案例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工程地质条件 |
3.2.1 地层岩性 |
3.2.2 地下水 |
3.2.3 地基土腐蚀性 |
3.3 建筑物倾斜变形情况 |
3.4 建筑物倾斜变形原因分析 |
3.5 纠偏加固方案设计 |
3.5.1 纠偏加固目标 |
3.5.2 纠偏加固总思路 |
3.5.3 纠偏加固方案 |
3.6 监测方案设计 |
3.6.1 沉降监测 |
3.6.2 倾斜监测 |
3.7 纠偏加固施工 |
3.7.1 建筑物止沉加固 |
3.7.2 建筑物纠偏 |
3.7.3 地面设施及上部结构维修 |
3.8 纠偏加固效果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微型桩室内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室内模型试验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方案 |
4.2.3 试验准备工作 |
4.2.4 试验过程 |
4.3 试验数据处理计算 |
4.4 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4.4.1 荷载沉降特性 |
4.4.2 桩身轴力特性 |
4.4.3 桩侧摩阻力特性 |
4.4.4 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荷载分担特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竖向荷载下微型桩承载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
5.1 FLAC~(3D)简介 |
5.2 数值模型建立 |
5.3 数值模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
(7)湿陷性黄土场地孔内深层超强夯挤密桩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概况和场地地质条件 |
1.1 试验场地概况 |
1.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2 试验方案和质量检测 |
2.1 试验参数 |
2.2 施工工艺参数 |
2.3 复合地基质量检测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桩间土挤密程度 |
3.2 桩间土湿陷性 |
3.3 桩身压实程度 |
3.4 载荷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桩身承载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2 桩间土承载力试验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 |
(8)试析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论文提纲范文)
1 灰土挤密桩工作原理 |
2 灰土挤密桩的影响因素 |
2.1 含水量 |
2.2 土体干密度和均匀性 |
3 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的过程 |
3.1 处理过程 |
3.2处理质量把控 |
4 结语 |
(9)湿陷性黄土区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湿陷性黄土区地基研究现状 |
1.2.1 黄土的湿陷性机理假说 |
1.2.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湿陷性黄土地基检测试验研究现状 |
1.2.4 湿陷性黄土地基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2.5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理论 |
2.1 复合地基简介 |
2.1.1 复合地基的定义 |
2.1.2 复合地基的布桩形式及面积置换率 |
2.1.3 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 |
2.1.4 复合地基的复合压缩模量及计算方法 |
2.2 素土挤密桩概述 |
2.2.1 素土挤密桩加固机理 |
2.2.2 素土挤密桩的设计 |
2.2.3 素土挤密桩地基承载力讨论 |
2.3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理论 |
2.3.1 CFG桩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
2.3.2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
2.3.3 CFG桩复合地基沉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湿陷性黄土区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工程实例 |
3.1 工程概况 |
3.1.1 工程地质条件 |
3.1.2 水文地质条件 |
3.2 黄土物理指标和湿陷性的相关性分析 |
3.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设计方案 |
3.3.1 设计原则与设计要求 |
3.3.2 3#地下车库地基处理 |
3.3.3 6#住宅楼地基处理 |
3.3.4 7#住宅楼地基处理 |
3.3.5 试验检测要求 |
3.3.6 施工要求 |
3.4 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 |
3.4.1 6#楼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
3.4.2 6#楼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
3.4.3 6#楼压缩模量计算 |
3.4.4 7#楼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
3.4.5 7#楼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
3.4.6 7#楼压缩模量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湿陷性黄土区复合地基检测试验分析 |
4.1 素土挤密桩检测试验 |
4.1.1 钻探取土湿陷性试验 |
4.1.2 轻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
4.2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检测试验 |
4.2.1 检测目的、仪器设备、方法和标准 |
4.2.2 地基检测相关参数、平面布置图和地层剖面图 |
4.2.3 单桩静载检测试验数据分析 |
4.3 复合地基竖向抗压静载检测试验 |
4.3.1 检测目的、仪器设备、方法和标准 |
4.3.2 复合地基检测相关参数 |
4.3.3 复合地基静载检测试验数据分析 |
4.4 桩身完整性检测试验 |
4.4.1 测试目的、设备、方法和标准 |
4.4.2 桩身完整性分类及影响因素 |
4.4.3 测试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及承载变形特性分析 |
5.1 Midas GTS NX软件简介 |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2.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5.2.2 定义材料及属性 |
5.2.3 以工程实例6#楼复合地基为基础的模型 |
5.2.4 以工程实例7#楼复合地基为基础的模型 |
5.3 素土挤密桩+CFG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分析 |
5.3.1 6#楼地基模型施工过程变形特性分析 |
5.3.2 6#楼地基模型四种工况地基变形特性分析 |
5.3.3 7#楼地基简化模型七种工况地基变形特性分析 |
5.3.4 复合地基荷载板抗压静载试验模拟分析 |
5.4 CFG桩桩身受力位移特性分析 |
5.4.1 CFG桩桩身受力特性分析 |
5.4.2 CFG桩与地基相对位移特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湿陷性黄土概述 |
2.1 湿陷性黄土定义及分类 |
2.2 湿陷性黄土的性质 |
2.2.1 物理性质 |
2.2.2 力学性质 |
2.3 黄土湿陷性指标 |
2.3.1 湿陷系数 |
2.3.2 自重湿陷系数 |
2.3.3 湿陷发生起始压力 |
2.3.4 评价黄土湿陷性 |
2.3.5 黄土湿陷类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合地基理论及挤密桩设计 |
3.1 复合地基概念及分类 |
3.1.1 复合地基概念 |
3.1.2 复合地基的分类 |
3.2 桩式复合地基加固机理 |
3.3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
3.3.1 单桩承载力设计 |
3.3.2 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 |
3.4 复合地基沉降特性 |
3.4.1 挤密桩加固体压缩变形计算 |
3.4.2 桩端下未加固土层的压缩变形计算 |
3.5 桩式复合地基的受力特性 |
3.5.1 桩土荷载传递特性 |
3.5.2 桩土应力比 |
3.6 水泥土挤密桩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试验检测 |
4.1 工程概况 |
4.2 水泥土挤密桩施工 |
4.2.1 成孔 |
4.2.2 填料成桩 |
4.3 水泥土挤密桩质量检验 |
4.3.1 钻孔取芯检测 |
4.3.2 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
4.4 复合地基承载力理论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地基承载力数值模拟分析 |
5.1 ABAQUS概述 |
5.2 建模 |
5.2.1 模型尺寸 |
5.2.2 模型材料及其本构选取 |
5.2.3 模型接触设置 |
5.2.4 网格单元划分 |
5.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3 复合地基承载力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索道基础工程中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要点[J]. 张喻捷,李运生,辛虎君. 起重运输机械, 2021(24)
- [2]铁路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灰土挤密桩处理技术分析[J]. 张凯. 居舍, 2021(35)
- [3]浅谈灰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填方路基施工中的应用[J]. 徐昕,王国靖. 中国设备工程, 2021(22)
- [4]关于组合桩处理深厚湿陷性黄土高挡墙地基的研究[J]. 姚成龙. 中国标准化, 2021(18)
- [5]太原机场新建机坪场道工程快速施工技术研究[D]. 菅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6]深填黄土场地既有高层建筑物纠偏加固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D]. 凡家恒.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7]湿陷性黄土场地孔内深层超强夯挤密桩试验研究[J]. 赵治海,徐张建,燕建龙,盛云鸥,刘学峰.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0(04)
- [8]试析灰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J]. 张立林. 云南化工, 2020(06)
- [9]湿陷性黄土区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研究[D]. 庞振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1)
- [10]水泥土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研究[D]. 赵阳阳.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