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言字的考察与确定——以宜昌方言词的书写符号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夏瑶[1](2019)在《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用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4.29-1857.1.24)编写,1837年出版的《福建方言字典》(Dictionary of the Hok-k?è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Macao,China:Printed at the Honorable East India Company’s Press)是新教传教士编写的第一本福建方言字典,记录的是福建漳浦地区的方言,反映了19世纪初叶闽南方言的语音、词汇及方言用字情况,为我们研究晚清闽南语地区的汉字使用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目前学界针对传教士所编纂的福建方言辞典进行研究的并不多,尤其在用字研究方面更是鲜有人涉及,故本文的研究对汉字学、方言学、汉学等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福建方言字典》为研究对象,对该字典的通用俗字和方言字进行了全面系统且深入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对作者麦都思和《福建方言字典》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阐述目前学界对《福建方言字典》以及与本文相关的方言字、俗字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和创新点;对《福建方言字典》的用字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制作成表。第二章为《福建方言字典》通用俗字研究。将字典中的通用俗字按笔画层面、构件层面和整体层面进行了分类,每一类都进行了举例分析,另外,对於字典中未见於其他传统字书文献的俗字进行了重点论述,这些俗字形为俗字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和文献资料。第三章为《福建方言字典》方言字研究。将字典中的方言字分为本字、自造字和借字这三大类,其中每一类型的用字举例及分析是本章的重点,其中的自造字很多并未被传统字书文献所收录,为闽南语特定方言用字,这些字对方言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为《福建方言字典》用字特点。通过对该字典中通用俗字和方言字的研究和论述,总结并归纳了《福建方言字典》中通用俗字和方言字的特点。第五章为结语。对《福建方言字典》的用字情况进行总结,探讨《福建方言字典》对於研究福建方言语音、词汇和方言用字的意义和价值,阐述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对今後研究工作的展望。
喻国红[2](2018)在《思南方言本字考释例》文中研究说明考释方言的本字对方言的研究、记录工作以及方言志或方言字典的编纂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思南方言中有部分特色常用词汇在现代汉语规范字中找不到相应的文字来记录,但可以通过分析其与上古汉语存在的同源继承关系来考察其本字,以此为思南方言的部分特色词提供相应的文字书写形式。
张黎雨[3](2018)在《明正德本《六音字典》方言字研究》文中指出《六音字典》成书于1515年,是一部具有很高代表性的闽北方言韵书,也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福建方言韵书。反映了五百年前福建闽北政和方言音系,但长期不为学界关注,直到二十一世纪初由马重奇先生首先发现,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理和研究。马先生集中探讨了《六音字典》的音系归属和历史演变,是闽北方言研究领域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和前沿性的新成果,填补了闽北方言研究的空白。但是对于《六音字典》中保留的方言字以及一些罕见生僻字还未有人进行整理分析和深入的研究。对方言字进行研究实际上是文字学和方言学之间的一个交叉领域,目前学界对方言字的研究散见于各类方言学论着和语言学学术期刊等,主要研究包括对具体某个方言的方言本字考证研究和对方言字的定义、性质、来源、分类等问题的综合性的一些理论探讨研究。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方言用字、方言字(方俗字)、方言本字等概念加以厘清。并对《六音字典》中的方言字进行量化分析,对《六音字典》中反映出的闽北方言字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为研究者更好的认识和利用《六音字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的内容为绪论,本部分分为三个小节,前两个小节主要内容是对本文研究的对象、选题背景以及所采取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第三节的主要内容则是对方言字等概念进行了相应的界定,并提出分类标准。第二章则是本篇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对《六音字典》当中所涉及到的政和地方方言字进行详细的归纳和整理,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种字体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第三章全面系统的统计和分析了《六音字典》中的方言字的字体类型和特征,简要举例说明,并对《六音字典》方言字的使用情况进行小结和整理。第四章从《六音字典》中的方言字看方言字的形成和流变。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对《六音字典》中方言字在语言文字及地方方言等方面研究的参考价值进行概括与归纳。
洪晓婷[4](2016)在《《南齐书》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齐书》是中古时期重要的史书文献,是研究中古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重要语料。该书是南朝齐皇室成员萧子显入梁後撰写,南朝齐仅二十多年,南朝梁紧承南朝齐,因此可谓当代人写当代史,语料内容与语料载体时间相一致,真实反映了当时的书面语和口语的面貌,值得深入研究。选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上编力图描写和展现《南齐书》的词汇面貌和特点,并由此探讨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下编探索《南齐书》所反映的中古汉语的语言现象新特点(主要是词汇方面)对汉语发展的影响。上编是《南齐书》专书词汇本体研究。首先,区分了《南齐书》中口语性强和书面性强的语料体裁,对话、手敕等散文体的口语性较强,“史臣曰”、诏令等韵文体的文言性较强,一般叙述性的语言具有中古史书语言的特色,其中也有不少口语性的成分。其次,主要从历时的词汇来源、共时的词形构成角度对《南齐书》的词汇进行研究。从历时的词汇来源看,《南齐书》中的新词新义,除部分受外来语言文化影响而产生外,其产生途径主要有语素复合、引申、典故、缩略等。典故和缩略是当时比较有特色的造词法。与上古时期相比,中古复音词数量明显增加,但这些复音词大都处於新生时期或非基本词汇,使用频次不高,没有占据词汇系统的主导地位。构词类型上,语法构词占主要地位,各种构词类型基本齐备,偏正式和联合式据主导地位。复音词的大量孳生是中古特殊时代背景的需求,单音词的发展已经到达一定限度,其能产性远不如复音词,难以满足新的需求。在《南齐书》词汇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南齐书》中不少反映中古汉语新特点的语言质素在普通话中已然消失,但在现代南方方言中却得到了很好的保留甚至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下编选取了“侬、奴、天时”等十一个代表性的语言质素与现代南方方言(主要是闽语)进行个案比较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中原汉语从魏晋到南北朝时,由於不同语言接触的影响,一些语言质素发生南北分化,而这些存在南北差异的语言要素在近代汉语中被继承的大都是北方的,而闽语却常相反。
马泰祥[5](2015)在《文化心理与文学选择:台湾“语言转换作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日据时代用日语创作并获取巨大成功、而在台湾光复后才尝试转入中文来进行创作并最终形成了不同文学选择的台湾“语言转换作家”——杨逵、吕赫若、龙瑛宗以及张文环等为研究对象,从宏观上考察这一代台湾作家群体在不同时空语境下、在迥异文学语言生态系统中的群体性文化心理变迁轨迹,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别探讨从日语到中文的“语言转换经验”对这几位作家光复后不同的文学选择所产生的影响,尝试分析从“日据时代”到“台湾光复”这一历史巨大变局中,语言转换作家对文学制度层面上展开的“语言转换进程”有怎样的心理观感,产生了怎样迥异的文化选择,支配他们形成文化选择的动态心理以及思想逻辑为何。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与第二章是从宏观方面对“语言转换作家”在不同时代的文学语言生态系统中所产生的群体性文化心理进行梳理。要分析他们的群体性文化心理,首先就必须分析“语言转换”的全过程——即“日语”如何成为日据台湾文坛通用语,以及光复后“中文”复归文坛主流用语的历史衍变轨迹。日据时代“日语”成为文坛通用语的过程,恰与“语言转换作家”在日据时代的文学生涯轨迹相契合,导致这一代作家所受到“日语影响”远较其他代际的台湾作家深刻,这种“日语影响”的集中体现,便是这一批作家在日据时代以殖民地朝鲜日语作家张赫宙为目标的“张赫宙情结”的诞生。这种“情结”指的是台湾作家以提高日语文学创作水平为前进方向、以进军日本“中央文坛”为奋斗目标,显示出这—代作家内在整体性的、颇具趋同性的群体性文化心理。而随着战争结束、台湾光复,巨大的历史变局连带着使得台湾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文化空间也得以重塑。作家日据时代所形塑的群体性文化心理,并不会呈现一种凝固不变的状态,在历史变局的巨大外力作用下,它会由常态转为变量,并与其它的文学因素相互结合,致使这种群体文化心理发生分化,雕塑出极具个性的个体文化心理以及文学选择。语言转换作家在光复后的“浦岛太郎心态”,表明了这批作家自日据时代以“日语”为建设背景资源、受“日语影响”而确立文坛前进方向的群体文化心理——“张赫宙情结”开始自“稳态”到“分化”的嬗变动态。在朝向中文、进行“语言转换”这一新的文化模式作用下,这种嬗变中的文化心理与各个作家不同的个体经验相凝合,使得光复后的“语言转换作家”产生了不同语言形态的创作,以及多元的文学选择。论文的第三章、第四章以及第五章,是从微观视角出发的“个案研究”,是对这几位语言转换作家在光复后经历语言转换过程而形成的、三种不同的文学选择类型的总结,以及对生成这些颇具差异性的文学选择的文化心理观照。光复后的语言转换作家在经历了光复初期短暂的“中文习作”阶段之后,其文学选择发生了巨大的分化:作家不再以“日语创作”为文化建设的唯一通途,甚至尝试挣脱自己身上的“日语影响”而重塑以“中文”为核心的文学言语秩序。中文的“第二语言习得”,大大挑战了这批已近中年的语言转换作家的语言过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化心理上此过程的投影对其不同文化选择产生了支配作用——作家出于不同的“语言态度”以及“文学动因”,终于形成了颇为不同的三种语言形态、各具创作特色的文学选择:一种是以张文环为代表的“折返日语”进行创作,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出了用“日语”重述历史的焦虑以及用“日语创作”促进台湾地区与日本之间文化交流的自我期许;其二是杨逵、吕赫若为代表的汉语“中介语”状态的文学创作,这种并不能算作圆熟的中文创作形态,植根于作家以左翼行动主义优先的语言文学观念,以及浅显、直白以“俯就”大众的语言大众化思路,在光复后作家的急就章式的汉语“中介语”创作,展示出作家积极参与文化话语权的争夺的雄心与魄力;第三种形式是以龙瑛宗为代表的沉寂多年另起炉灶、从头学习中文并在语言发育成熟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的“流利中文”文学道路。作家出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强烈排斥再度使用日语来创作,与此同时龙瑛宗出于对于文学本身的自我要求,也无法接受粗粝的中文文学语言表现形式,甘愿潜心学习并合理利用日语文化资源提升中文表现能力,他的“流利中文”文学创作背后,展现出一个日据以来的台湾作家对殖民经验的省思、对文化身份的追索以及对民族认同的重塑。
罗喆偲[6](2014)在《《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专书词典编纂研究》文中认为《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一至八卷)》(以下简称《麽经布洛陀》)是目前已出版最大型的方块壮字文本,展示了壮族语言文字的原始风貌。本论文旨在研究《麽经布洛陀》专书词典编纂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实践。为给《麽经布洛陀》专书词典的编纂提供借鉴经验,文章首先论述了汉语专书词典的编纂现状,深入讨论汉语专书词典的性质、类型和编纂原则、编纂模式,并总结其成就与不足。其次探讨了《麽经布洛陀》专书词典编纂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壮语中词的判定,以《壮语通论》和《壮语语法研究》两部专着对于壮语词的概念和分类为理论基础,再根据《麽经布洛陀》的语词特点,对其进行定义和分类。最后展示了《麽经布洛陀》专书词典的编纂研究与实践,介绍专书词典的编纂步骤、编纂原则和编纂模式。
高魏[7](2013)在《《麽经布洛陀》方块壮字统计分析与整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麽经布洛陀》是目前最大型的方块壮字文本。论文以麽经中的方块壮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方块壮字语料库的建设、用字情况、异体字、字序、常用等级等问题。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比较全面地总结了《麽经布洛陀》和方块壮字的研究现状与成果,并说明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为《麽经布洛陀》数据库的建设。介绍方块壮字初级信息化的实现和麽经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初级信息化以实现方块壮字输入法为目标,数据库包括麽经全文语料库、麽经单字全文语料库和方块壮字字表。第三章为《麽经布洛陀》统计结果与分析。讨论方块壮字字频统计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全面统计字数、字量、字频、字义等用字情况,形成方块壮字字频表;分析方块壮字字频的分级、分布规律及与字义的关系。全面统计各抄本的用字情况,形成各抄本字表;分析各抄本的用字分布以及字频与分布度的关系。第四章为《麽经布洛陀》方块壮字的整理研究。讨论方块壮字异体字的界定,整理《麽经布洛陀》的异体字并形成异体字表;分析异体字的概况及特点。介绍方块壮字的笔形规范及笔顺规则,整理笔画顺序并形成笔画顺序表;分析笔画笔形的分布特点。制定方块壮字常用等级的划分标准,划分常用等级并形成常用字表、次常用字表和生僻字表;对常用等级划分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第五章为信息处理与辞书编纂的应用探讨。尝试将研究结果应用于信息处理和辞书编纂两个方面。第六章为结语。对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进行总结。
周同燕[8](2009)在《试析宜昌话里的“啊”》文中认为助词"啊"在宜昌话里的使用范围很广。它可以在名词后出现("啊1"),也可以在动词、形容词后出现("啊2"),还可以在句末名词性成分后出现("啊3")。而三者的语法、语义又各有特点。
孙琳[9](2009)在《《越谚》方言字研究》文中指出方言字研究属于文字学和方言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目前学界对方言字的研究散见于各类方言学论着和语言学学术期刊等,主要的研究包括对具体某个方言点的方言本字考证研究和对方言字问题本体论上的一些理论探讨研究。对方言字的一些理论层面的探讨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包括方言字的定义、性质、分类、来源、研究方法等问题。而《越谚》则是清代范寅搜集越地谚语、记录越地方言的一本专书,保留了丰富的越地方言字材料。本论文拟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方言用字、方言字、方言俗字、方言本字、方言同音字等概念加以厘清。并通过对《越谚》书中方言字进行量化分析和定性研究,探讨其静态字形结构和动态的形成与流变,尽可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阐释。本文拟用传统的六书理论对《越谚》方言字进行结构分析,较为创新的是使用语源学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分析方言字。并且分别从文字学、方言学等角度对方言字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的来说,方言字是对通用的汉字系统的重要补充,对于记录方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规范使用。
边小玲[10](2006)在《《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方言词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所收录的方言词为研究对象,重点比较了四版《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及四版《现代汉语词典》与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的方言词,分析它们在收录、处理方言词的数量、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并对汉语中型语文词典应如何收录方言词提出了几点意见。本文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说部分,简单介绍方言词研究的现状和意义;阐述本文的材料来源和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方言词进行界定,将“方言词”与“方源词”进行比较说明;依据《汉语方言大词典》对方言区域采用18分区法进行划分,以便对方言词进行区属考察和使用范围研究;参考相关的分类方法将方言词分为使用范围很广、使用范围较广和使用范围很窄三类。第三部分比较四版《现汉》与《规范》中的方言词。在这一部分,首先比较了这两部词典收录方言词的异同以及由此发现的一些基本事实,然后讨论这两部词典在某些方言词处理上的差异,最后从分布范围、补充价值和使用频率三个方面比较这两部词典中方言词的收录情况。第四部分考察五版《现汉》对四版《现汉》的继承与发展情况。首先简述五版《现汉》对四版《现汉》的调整情况以及由此发现的一些问题,随后从使用范围、补充价值和使用频率三个方面,考察五版《现汉》对四版《现汉》方言词的调整。第五部分对汉语中型语文词典收录方言词提出几点意见。第六部分是结语。简要总结全文主要观点。
二、方言字的考察与确定——以宜昌方言词的书写符号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言字的考察与确定——以宜昌方言词的书写符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用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麦都思与《福建方言字典》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意义和创新点 |
第四节 《福建方言字典》用字量化分析及简表 |
第二章 《福建方言字典》通用俗字研究 |
第一节 俗字的定义和分类 |
第二节 特殊俗字 |
第三节 传承俗字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福建方言字典》方言字研究 |
第一节 方言字的定义和分类 |
第二节 方言字的类型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福建方言字典》用字特点 |
第一节 通用俗字的特点 |
第二节 方言字的特点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福建方言字典》书影 |
附录二《福建方言字典》通用俗字表 |
附录三《福建方言字典》方言字表 |
致谢 |
(2)思南方言本字考释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t‘i21] (3) |
二、[tou55] |
三、[ts‘uo55] |
四、[tou24] |
五、[p‘A21] |
六、[tui24] |
七、[p‘A55] |
八、[t21] |
(3)明正德本《六音字典》方言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选题依据 |
一、研究对象介绍 |
二、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综述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方言字的界定 |
第二章 《六音字典》方言字个案分析及类型描写 |
第一节 《六音字典》量化分析 |
第二节 《六音字典》方言字简表 |
第三章 《六音字典》方言字的类型和特征 |
第一节 《六音字典》方言字的类型 |
一、象形字 |
二、会意字 |
三、形声字 |
四、改造字 |
第二节 、《六音字典》方言字的特征 |
第四章 从《六音字典》方言字看方言字的成因和流变 |
第一节 “方言字”的形成 |
一、方言字形成的原因 |
二、方言同音字的借用 |
三、方言字的构造方法 |
第二节 、“方言字”的流变 |
一、方言字与通用字 |
二、方言词汇发展与方言字发展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南齐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上编 《南齐书》词汇本体研究 |
第一章 《南齐书》的语料性质 |
第一节 对话类 |
第二节 手敕类 |
第三节 供状类 |
第四节 信札类 |
第五节 诏令类 |
第六节 一般叙述性语言 |
小结 |
第二章 《南齐书》的词汇来源 |
第一节 《南齐书》中的承古词 |
第二节 《南齐书》中的中古新词新义 |
第三节 《南齐书》中的南齐新词新义 |
第四节 《南齐书》中新词新义的产生动因、途径 |
小结 |
第三章 《南齐书》复音词计量研究 |
第一节 《南齐书》词汇复音化情况 |
第二节 《南齐书》复音词构词类型 |
第三节 《南齐书》词汇复音化的特点 |
小结 |
下编 《南齐书》反映的中古语言现象与闽语比较个案研究 |
第一章 代词类:“侬”“奴”“若” |
第一节 “侬”的自称义和名词义 |
第二节 “奴”的人名和称谓用法 |
第三节 “若”的疑问代词用法 |
第二章 名词类:“天时”“冬节”“眠床”“才调” |
第一节 “天时”的“一定时间、地区内的自然气候情况”义 |
第二节 “冬节”的“冬至节”义 |
第三节 中古新生词“眠床” |
第四节 中古新生词“才调” |
第三章 动词类:“参详”“起”“乞”“遇” |
第一节 中古新生词“参详” |
第二节 “起”的“修建、建造”义 |
第三节 “乞”的“给予”义 |
第四节 “过”的三种用法 |
结语 |
附录 《南齐书》语料校勘 |
徵引文献 |
参考文献 |
後记 |
在读期间成果发表情况 |
(5)文化心理与文学选择:台湾“语言转换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概念述析 |
第二节 研究框架 |
第三节 章节设置 |
第一章 “张赫宙情结”:语言转换作家群体日据时代的趋同文化心态 |
第一节 日据台湾文坛中“日语通用语”的形成及影响 |
第二节 “张赫宙情结”:语言转换作家的前进方向和创作窘境 |
第三节 “日语影响”的作用机制:作为群体性文化心理的“张赫宙情结” |
第二章 “浦岛太郎心态”:语言转换作家群体光复以后的多元文化选择 |
第一节 光复以来台湾文化场域“中文”语言秩序的复归 |
第二节 “浦岛太郎心态”:语言转换作家的心理体验与情感变迁 |
第三节 “日语影响”下的中文转换:作为群体性文化心理的“浦岛太郎心态” |
第三章 张文环:折返日文创作背后语言转换的“身心障碍” |
第一节 遭际迍邅:从“文坛领袖”到“职场新人” |
第二节 语言选择:从“中文”折返“日语” |
第三节 文学动机:焦虑感与优越感的并置 |
第四章 杨逵、吕赫若:左翼诉求下的中文创作“中介语状态” |
第一节 文化影响下“中介语状态”的表现形态 |
第二节 心理现实中“中介语状态”的生成机制 |
第三节 力不从心:“中介语状态”的持续与晚年文风的转变 |
第五章 龙瑛宗:迈向“流利中文”之路的趋向与动力 |
第一节 弃日语而用中文:“杜南远”系列创作的跨语赓续 |
第二节 语言挑战与自我实现:通向“流利中文”创作之路 |
第三节 中国鬼与日本鬼:“流利中文”创作背后的文化认同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台湾“语言转换作家”文学活动略表 |
附录二 台湾“语言转换作家”光复后中文创作及译作目录 |
附录三 《张文环全集》佚文《台湾的创作问题》 |
(6)《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专书词典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关于《麽经布洛陀》的研究 |
1.2.2 关于汉语专书词典的研究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汉语专书词典的编纂现状 |
2.1 专书词典的性质及类型 |
2.2 汉语专书词典编纂原则 |
2.2.1 汉语专书词典编纂的总体原则 |
2.2.2 汉语专书词典编纂细则 |
2.3 汉语专书词典的结构 |
2.3.1 汉语专书词典编纂的宏观结构 |
2.3.2 汉语专书词典编纂的微观结构 |
2.4 汉语专书词典的编纂成就 |
2.4.1 汉语专书词典数量的增加 |
2.4.2 汉语专书词典收词的扩大 |
2.4.3 汉语专书词典语法功能的拓展 |
2.4.4 汉语专书词典百科性质的延伸 |
2.5 汉语专书词典编纂的不足 |
第三章 壮语词的判定 |
3.1 壮语词的概念 |
3.1.1 《壮语语法研究》关于词的概念 |
3.1.2 《壮语通论》关于词的概念 |
3.2 壮语词的分类 |
3.2.1 《壮语语法研究》关于词的分类 |
3.2.2 《壮语通论》关于词的分类 |
3.3 《麽经布洛陀》中词的判定和分类 |
第四章 《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专书词典编纂研究与实践 |
4.1 《麽经布洛陀》专书词典的编纂实践 |
4.1.1 《麽经布洛陀》语料库的建设 |
4.1.2 《麽经布洛陀》专书词典编纂步骤 |
4.2 《麽经布洛陀》专书词典的编纂原则 |
4.2.1 《麽经布洛陀》专书词典编纂的总体原则 |
4.2.2 《麽经布洛陀》专书词典编纂细则 |
4.3 《麽经布洛陀》专书词典的结构 |
4.3.1 《麽经布洛陀》专书词典编纂的宏观结构 |
4.3.2 《麽经布洛陀》专书词典编纂的微观结构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麽经布洛陀》方块壮字统计分析与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1.1 关于《麽经布洛陀》的研究 |
1.1.2 关于方块壮字的研究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麽经布洛陀》数据库的建设 |
2.1 方块壮字输入法的设计 |
2.1.1 字库的建立 |
2.1.2 输入法的编码设计 |
2.1.3 输入法的实现 |
2.2 数据库的设计与完成 |
2.2.1 《麽经布洛陀》语料库 |
2.2.2 《麽经布洛陀》方块壮字字表 |
2.2.3 数据库的运用与价值 |
第三章 《麽经布洛陀》方块壮字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3.1 字频统计的实现 |
3.1.1 方块壮字字频统计可能存在的问题 |
3.1.2 方块壮字字频统计的解决途径 |
3.2 方块壮字字频统计 |
3.2.1 《麽经布洛陀》用字概况 |
3.2.2 方块壮字字频分级 |
3.2.3 方块壮字与现代汉字、古籍汉字字频分布的比较 |
3.2.4 方块壮字字频与字义 |
3.3 各抄本用字分析 |
3.3.1 各抄本的用字情况 |
3.3.2 各抄本用字分布特点 |
3.3.3 分布度 |
3.4 小结 |
第四章 《麽经布洛陀》方块壮字的整理研究 |
4.1 方块壮字异体字整理 |
4.1.1 方块壮字异体字的界定及处理办法 |
4.1.2 方块壮字异体字的概况 |
4.1.3 方块壮字异体字的特点 |
4.2 方块壮字字序整理 |
4.2.1 方块壮字笔形规范 |
4.2.2 方块壮字字序(笔画序)规则 |
4.2.3 方块壮字笔画笔形的统计数据及特点 |
4.3 方块壮字常用等级划分 |
4.3.1 常用等级划分的原则 |
4.3.2 常用等级划分的具体操作 |
4.3.3 常用字、次常用字、生僻字字表 |
4.3.4 常用等级划分的合理性检验 |
第五章 信息处理与辞书编纂的应用探讨 |
5.1 信息处理 |
5.1.1 提供标准字库的规范字形 |
5.1.2 音形码混合输入法 |
5.2 辞书编纂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方块壮字字频表 |
附录2:各抄本字表 |
附录3:方块壮字异体字表 |
附录4:方块壮字笔画顺序表 |
附录5:方块壮字常用字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试析宜昌话里的“啊”(论文提纲范文)
一 前言 |
二 啊1 |
(一) 人名+啊1+子 |
(1) 语法形式 |
1) “末字+啊1+子”有对应的“名+子”形式, 这是少数。例如: |
2) “末字+啊1+子”没有对应的“名+子”形式, 这占多数。例如下列a就都不能说成b:2) |
(2) 语义分析 |
(3) 用法特征 |
(二) 物名+啊1+子 |
(1) 语法形式 |
1) 有对应的“物名+子”格式, 但没有单说物名的形式。例如: |
2) 没有对应的“物名+子”格式, 但有单说物名的形式。例如: |
3) 既有对应的“物名+子”格式, 又有单说物名的形式, 例如: |
(2) 语义分析 |
三 啊2 |
(一) 动+啊2 |
(二) 形容词+啊2 |
(三) 名词性成分+啊2 (+底) |
(1) 时间成分+啊2+底。这是时间性的推移。例如: |
1) 你还没末出门啊, 一晃又是十一二点啊2底。 |
2) 一晃明儿天就是六月初六啊2底啊! |
3) 已经是冬月间啊2底啊, 也是该下雪哒。 |
(2) 身份词语+啊2+底 |
(3) 地名+啊2+底 |
四 啊3 |
(一) 普通名词+啊3+底 |
(二) 数量短语+啊3+底 |
(9)《越谚》方言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越谚》其书 |
第二节 "方言字"定义 |
第三节 前人对《越谚》和"方言字"问题的研究 |
一 前人研究的成果 |
二 前人研究的不足 |
三 前人研究的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和意义 |
第二章 《越谚》方言字个案分析及类型描写 |
第一节 《越谚》方言字量化分析及简表 |
第二节 《越谚》方言字的类型及特性 |
一 《越谚》方言字的类型 |
二 《越谚》方言字的特性 |
三 《越谚》方言字的语源学阐释 |
第三章 从《越谚》方言字看方言字的成因和流变 |
第一节 "方言字"的形成 |
一 方言字形成的原因 |
二 方言同音字的借用方法 |
三 方言字的构造方法 |
第二节 "方言字"的流变 |
一 方言字与通用字 |
二 方言词汇发展与方言字发展 |
三 方言字与地域文化特色 |
第四章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方言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概说 |
(一) 方言词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
(二) 本文的材料说明和主要内容 |
二、方言词的界定、方言区的划分及方言词的分类 |
(一) 方言词的界定 |
(二) 方言区的划分 |
(三) 方言词的分类 |
三、四版《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方言词比较 |
(一) 四版《现汉》与《规范》方言词收录的异同比较 |
(二) 四版《现汉》与《规范》对某些方言词处理的异同比较 |
(三) 四版《现汉》与《规范》在方言词收录标准上的比较 |
四、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对四版《现代汉语词典》的继承与发展 |
(一) 五版《现汉》对四版《现汉》的继承更新情况 |
(二) 考察五版《现汉》对四版《现汉》调整的标准 |
五、对中型汉语语文词典收录方言词的几点意见 |
(一) 科学区分“方源词”与“方言词”,做好方言词汇的分类工作 |
(二) 应给方言词标注方言区属 |
(三) 合理借鉴现有语言学特别是方言学研究成果,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 |
(四) 处理好方言词在音、形、义三个方面的问题,提高方言词的收词质量 |
(五) 尊重语言事实,规范收录原则 |
六、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方言字的考察与确定——以宜昌方言词的书写符号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麦都思《福建方言字典》用字研究[D]. 夏瑶.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2]思南方言本字考释例[J]. 喻国红.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05)
- [3]明正德本《六音字典》方言字研究[D]. 张黎雨. 集美大学, 2018(10)
- [4]《南齐书》词汇研究[D]. 洪晓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5]文化心理与文学选择:台湾“语言转换作家”研究[D]. 马泰祥. 南京大学, 2015(01)
- [6]《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专书词典编纂研究[D]. 罗喆偲. 广西大学, 2014(03)
- [7]《麽经布洛陀》方块壮字统计分析与整理研究[D]. 高魏. 广西大学, 2013(04)
- [8]试析宜昌话里的“啊”[J]. 周同燕.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05)
- [9]《越谚》方言字研究[D]. 孙琳. 复旦大学, 2009(11)
- [10]《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方言词比较研究[D]. 边小玲.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