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辅助治疗

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辅助治疗

一、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辅助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陈美红,颜林林,赖希希,孙嘉峰,范艳佳[1](2021)在《癌胚抗原 糖链抗原19-9 糖链抗原724联合检测对结肠癌早期诊断的性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CA)19-9、CA724为临床上较常使用的抗原类肿瘤标志物,本研究通过检测早期结肠癌(CC)患者、结肠良性病变(CBL)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CEA、CA19-9及CA724水平,分析、比较这3种常规抗原类肿瘤标志物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对结肠癌早期诊断的性能。方法收集[早期(0期、Ⅰ期、Ⅱ期)CC患者157例、CBL患者130例、健康对照组170名],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3种结肠癌常规抗原类肿瘤标志物CEA、CA19-9和CA724的水平,研究3种标志物检测对结肠癌早期诊断的性能。结果 CEA、CA19-9和CA724对早期CC患者的水平和阳性率均高于CBL组/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CEA的AUC为0.673,敏感度19.1%,特异度96.7%;CA19-9的AUC为0.627,敏感度12.1%,特异度97.0%;CA724的AUC为0.622,敏感度10.8%,特异度98.0%。CEA+CA19-9+CA724联合检测的AUC为0.876[95%CI(0.839,0.908)]。结论 CEA、CA19-9和CA724对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以CEA对结肠癌早期患者的AUC和阳性率最高;但单个指标检测对结肠癌早期患者的阳性率不高,价值有限,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早期结肠癌患者的诊断性能。

吴娇[2](2021)在《CTCs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meta分析及其与症状体征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结直肠癌(CRC)患者的术后复发转移率仍较高,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术后会死于CRC术后的复发转移。目前临床上对CRC的早期诊断方式是肠镜、活检等,对CRC术后复发转移的检测手段是肿瘤标记物及CT等影像学检查,但该类检查对CRC术后复发转移缺乏高灵敏度和特异度。有研究认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作为一种肿瘤标记物,可以作为CRC术后复发转移的检测指标。目的:系统评价CTCs在CRC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防治CRC复发转移提供诊断依据。分析CTCs与CRC患者术后症状体征的关系,为临床监控患者疾病进展和中医防治CRC术后复发转移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运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1月30日发表的CTCs和CRC的原始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开发的Quadas2量表评估文献质量,采用Meta-Disc 1.4和Stata15.0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定量评价。由2名研究生独立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和数据提取,计算CTCs在诊断CRC术后复发转移中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阳性似然比(+LR)、阴性似然比(-LR)、诊断比值比(DOR)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在第二部分研究中,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就诊的高危Ⅱ期和Ⅲ期根治术后及化疗3个月内的32例CRC患者,并进行CTC检测,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该32例患者的症状体征与CTC数据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结果:1.第一部分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纳入了 14篇,总共包含了 1749例病例。文献质量整体较高。汇总指标后,外周血CTCs对CRC术后复发转移诊断价值的Sen为0.71[95%CI(0.67,0.75)]、Spe 为 0.80[95%CI(0.78,0.82)]、+LR 为 3.61[95%CI(2.25,5.80)]、-LR 为 0.38[95%CI(0.27,0.54)]、DOR 为 10.66[95%CI(5.26,21.62)]、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9,Q值是0.7617、验前概率为20%,验后概率为48%。2.第二部分研究:(1)本研究纳入的32例患者中,男性19例,占59.4%;女性13例,占40.6%,男女比例约为1.46:1。在CTC计数的分布上,男性分别为0个CTC的有3例,1个CTC的有7例,2个CTC的有7例,CTC>2的有2例;女性在0个、1个、2个及大于2个CTC的分布分别是3例、3例、4例及3例;CTC计数上二者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671)。(2)在年龄分布上,最大年龄75岁,最小34岁,平均年龄为58.34±9.01岁,各年龄分段占比最大的是60岁以上,占50%;50岁及以下的最少,占18%;各年龄段在CTC为0个、1个、2个及大于2个的分布上,50岁及以下的分别是0例、1例、2例和3例;50-60岁的分别是2例、4例、4例及0例;60岁及以上的分别是4例、5例、5例及2例;各年龄段在CTC计数的分布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63)。(3)在肿瘤分期上,TNM分期为Ⅱ期患者有4例,占12.5%,Ⅲ期患者有28例,占87.5%;Ⅱ期患者中,CTC数为0和1个的各占2例;Ⅲ期患者CTC计数上的分布分别是0个CTC的有4例、1个CTC的有8例、2个CTC的有11例、大于2个CTC的有5例;CTC计数与分期的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P=1.00)。(4)在肿瘤发病位置上,纳入的32例患者中,有16例结肠癌患者,14例患者属于直肠癌,另外肿瘤发病位置位于直乙交界处的1例,位于直肠及升结肠的1例。16例结肠癌患者中,有3例未检出CTC,有5例检测出1个CTC,6例检测出2个CTC,2例检测出2个以上的CTC。而14例直肠癌患者中,检测出CTC为0个、1个、2个及2个以上的分别有3例、4例、5例及2例;另外肿瘤位置位于直乙交界处和直肠及升结肠的2例患者分别检测出1个CTC和2个以上的CTC。在肿瘤发病位置上,CTC计数没有统计学差异(P=0.856)。(5)症状分布上,最常见的症状体征依次是乏力(24例)、舌淡红苔薄白(20例)、食欲不振(17例)、腹泻(13例)、腹胀(12例)、腰膝酸软(11例)、舌苔腻(6例)、舌紫红有瘀斑(5 例)等,分别占 75%、62.5%、53.1%、40.6%、37.5%、34.4%、18.8%、15.6%。CTC个数为2的一组中乏力占比最高,为81.2%;舌淡红苔薄白在CTC个数为0的一组中占比最高,为83.3%;食欲不振、腹泻、腹胀、腰膝酸软、舌紫红有瘀斑及舌苔腻分别在CTC数量为0的一组、CTC数量大于2的一组、CTC数量为1的一组、CTC数量为2的一组、CTC数量大于2的一组及CTC数量大于2的一组占比最高,占比分别为66.7%、60%、50%、45.5%、40%及40%。另外发现,舌紫红有瘀斑的患者全部见于CTC>0的患者中。统计分析发现,各组症状体征与CTC数的关系没有统计学意义;在CTC为0个、1个、2个及2个以上的各组中,症状体征的分布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591)。结论:1.CTCs对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2.CTCs在Ⅳ期术后CRC中诊断价值或更高。3.术后一周以后检测到的CTCs与复发转移可能更具相关性。4.随访时间越长,CTCs与CRC术后复发转移越相关。5.CRC术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乏力、腹泻、腹胀、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舌紫红、有瘀斑、舌苔腻等。6.术后化疗后的患者不同CTC计数之间,在乏力、腹泻、腹胀、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舌紫红、有瘀斑、舌苔腻等症状体征分布上没有统计学意义。7.舌紫红有瘀斑均出现在CTC>0的患者中,或提示CTC的存在与血瘀证有关系。

杨永平[3](2021)在《在结直肠癌中SSBP1基因的表达上调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能力的研究》文中指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诸多癌症中均居前列。尽管有许多治疗方法的进展和应用,但仍难以治疗,仍难以获得较为满意的5年生存率。尽管近年来在精确医学和基因导向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肿瘤生长和发展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众所周知,癌症细胞的供能模式以无氧呼吸为主,这种现象在正常结肠上皮中是不存在的。但是,介导这一过程的分子机制,特别是在线粒体内部、表面,以及周边的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目前还不清楚线粒体容量(质量)和氧化磷酸化(电位)对于结直肠癌细胞在增殖过程中和对化学药物产生耐药性过程中的机制及重要性。目前已经有许多文献报道了有关肿瘤耐药性的通路。然而,很少有文献详细描述线粒体在肿瘤耐药性以及细胞氧化应激当中的作用。虽然在化疗药物治疗后,线粒体损伤是常见的,但这种损伤与肿瘤的增殖分裂能力、对化疗药物治疗的敏感性是否有一定的关联,尚无统一定论。在本报告中,我们生成了具有代表性的CRC三个病理分期(II期、III期、IV期)和附近正常肠道组织的蛋白质组学图谱,在每个分期当中将多个患者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汇总在一起,以期在更大的队列中发现可能存在的共同差异。从这些图谱中,我们能够识别线粒体蛋白表达模式的显着变化,特别是关键调控因子线粒体单链DNA结合蛋白1(Mitochondrial single-strand DNA-binding protein 1,SSBP1)。之后,我们又将结肠癌细胞株中SSBP1的表达下调,发现其能够触发线粒体质量的下降和肿瘤细胞死亡的增加,并且在常规化疗药物顺铂的存在下,这种作用进一步加强。这些结果均提示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和维持可能在肿瘤细胞存活中起重要作用,并且提示SSBP1在化疗药物产生耐药的情况下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治疗靶点。主要实验步骤:1、收集病人结肠癌组织、癌旁正常肠道组织。根据病理分期进行分组。2、按分组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根据结果绘制基因表达热图,并对病理分期的组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样本的主要成分分析证实了不同病理分期的肿瘤组与正常样本组的关联性,同时也将黏液腺癌肿瘤样本与其他样本分离。并利用火山图显示正常和肿瘤样本间差异表达的基因。3、根据蛋白质组学结果中的细胞形态学相关数据,在数据库Reactome中,利用Reactome FI功能,对肿瘤样品中上调的蛋白质进行网络分析,确定了几种高度相关的蛋白质。4、KEGG途径的基因集富集分析,明确正常组织和肿瘤样本之间多种细胞通路的差异性表达。5、绘制线粒体基因表达热图,显示每个基因的表达谱,所有线粒体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火山图显示了所有肿瘤和正常组织样本中表达差异性较大的基因,包括高表达和低表达基因。6、根据线粒体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通路数据库Reactome进行网络分析,建立多种蛋白质之间的联系。7、调取TCGA数据,和单细胞RNA序列配对分析。我们观察到的蛋白质组学数据与TCGA数据进行比较。绘制小提琴图计算正常和原发肿瘤样本之间的表达水平,绘制结直肠癌样本单细胞测序数据库的t SNE可视化图。进行二次印证。8、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确定SSBP1基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9、选取两种结肠癌细胞系SW480和HT29。订制SSBP1si RNA。对SW480和HT29细胞系进行脂质体转染SSBP1si RNA,沉默SSBP1。同时订制SSBP1sh RNA,转染SW480和HT29,沉默SSBP1。10、通过Western blotting以及RT-PCR方法印证SSBP1-sh的有效性。11、将SW480结肠癌细胞系分成SSBP1-NC组、SSBP1-sh组、SSBP1-NC-cis组以及SSBP1-sh-cis组,分别检测细胞三磷酸腺苷(ATP)浓度、线粒体相关活性氧(ROS)。12、将HT29结肠癌细胞按前一步骤方法分成4组,分别检测细胞三磷酸腺苷(ATP)浓度、线粒体相关活性氧(ROS)。13、在HT29结肠癌细胞系中,分别检测Bax、Bcl-2蛋白在上述4组中的表达情况。14、在SW480和HT29细胞系中,通过7-AAD染色进行流式细胞术实验,通过靶向si RNA或scramble而沉默SSBP1,测量肿瘤细胞死亡数量。通过基于有丝分裂跟踪器染料的流式细胞术评估两个细胞系的线粒体质量和电位。15、进行对照组、siRNA组的划痕实验,以观察细胞生长情况。16、设定对照组、siRNA组,分别加入顺铂、5-FU进行24小时细胞培养后,测定细胞活性的情况。17、通过小鼠成瘤实验,观察在SSBP1沉默与非沉默组中,两种不同的结肠癌细胞系SW480和HT29对顺铂以及5Fu的不同反应(肿瘤生长速度)。主要实验结果:1、在结肠癌中,蛋白质表达的种类和数量与病理学分期有相关性。2、在结肠癌细胞中,有一些与细胞复制和合成相关的基因如PCNA、EIF3B等表达量升高,另外有明显升高的还有SERPINH1、TNC、S100A11、CEACAM5、HSPH1、FN1、NSUN2、LARS、PSME3、IPO5、PRKDC、STAT1、DDB1、RANGAP1等。3、在结肠癌细胞中,有一些与上皮细胞表面蛋白相关的基因如COL14A1、MUC2、DCN等表达量明显降低,另外有明显降低的还有CA1、OGN、IGHA2、CLCA1、FCGBP、CA2、ACADM、DPT、FUCA1、RPL8、CTSZ、CTSS、APOBR、GALM等。4、在结肠癌细胞中,某些通路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前三位的通路有Aminoacyi-tRNA-Synthesis、Spliceosome、Proteasome。同时某些通路的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前三位的通路有OXPHOS、BCAA-Degradation、Lysosome。5、在与正常组织相比,在结肠癌肿瘤细胞中表达量具有明显差别的基因中,表达量上调的有SSBP1、TRP1、PYCR1、TOMM22,表达量下调的有ATP5C1、ACADS、ACADM、MAOA、CKB、VAT、HMGCS2、NMES1、CASP1。6、在结肠癌肿瘤细胞中,SSBP1的表达量直接参与调控线粒体的质量和肿瘤细胞的活性。7、在结肠癌肿瘤细胞中,SSBP1的表达量与线粒体的电位变化无明显相关性。8、在结肠癌细胞系中加入1uM/ml顺铂后,SSBP1的调控效果更加明显,即沉默SSBP1后,肿瘤细胞的死亡比例更高。9、在结肠癌细胞系中加入1uM/ml5-FU后,SSBP1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10、沉默SSBP1后,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减慢。11、在结肠癌细胞中沉默SSBP1后会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ATP产生减少,ROS含量增加),其效果在加入顺铂后更加明显。12、SSBP1参与了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与细胞凋亡。具体表现为沉默SSBP1后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凋亡增加。此调控效果在加入顺铂后更加显着。结论:SSBP1作为线粒体重要的基因,在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量较正常组织明显升高,并参与结肠癌肿瘤细胞的生长调控。当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后,顺铂有可能作为下一个靶点,来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王若颖[4](2021)在《CA125作为术前CEA正常的结肠癌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结肠癌(Colon cancer,CC)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是一种针对结肠癌和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常用的一种恶性肿瘤早期检测分子标记物,目前应用CEA在我国临床术后肿瘤复发率和转移率的情况分析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性和参考价值,但对于术前CEA处于正常水平的患者,与其总平均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time,DFS)预后相关的肿瘤标志物研究仍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血清CEA水平正常的CC患者中用血清CA125水平作为判断患者预后指标的可行性,为临床上进行根治术的CC患者提供临床预后参考指标。[方法]课题回顾性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入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CC患者1031例,收集了患者的临床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资料,内容包括术前、术后消化道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CA242和CA724水平、临床资料、病理资料等,随访数据来自云南省癌症中心随访数据库。随访的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以肿瘤患者的死亡作为OS终点事件,以肿瘤患者再次复发为DFS终末事件,来确定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状况。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利用病人的生存函数(Kaplan-Meier)及其相关log-rank秩和检验,进行单变量分析CC病人的性别、年龄、既往史、肿瘤大小、BMI、KPS评分、肿瘤分化水平、组织学类型、TNM分期等与OS和DFS相关性。本课题主要通过随机森林法对各种变量因素进行了随机筛选和预测模型库的建立,并先后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Cox回归分析,甄别出各种可能长期存在的的危险因素进入预测模型,除去了与CC相关性不大或无关联的风险因素,确保了筛选出的CC辅助预后指标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此外,将指标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并建立列线图。全部数据采用R studio(ver3.4)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集及分析的工作中部分应用Python3.7。[结果](1)共收集1031例CC结肠癌患者经本研究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后,我们筛选出440例CEA<5 μ g/L的CC患者作为其研究对象。消化道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CA242和CA724中,经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CA125是CEA处于正常水平的CC患者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后经Logistic回归得到验证(P<0.001)。(2)在Ⅰ~Ⅲ期结肠癌的患者中,在Kaplan-Meier分析中表明:在OS分析中,CA125≥35kU/L患者组预后明显差于CA125<35kU/L组,其差别具有显着的临床统计学价值和指导意义(Logrank P<0.01),(3)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A125≥35kU/L、N分期和组织学类型是预测CEA处于正常水平的CC独立危险因素。基于这些危险因素构建CC预后判断预测模型,并通过绘制列线图进一步达到模型可视化。(4)在OS中CA125有较高的特异性0.65,但敏感性较低0.63;CA125+N分期+组织学类型联合使用能够比单独使用CA125风险模型更能提高准确性(AUC=0.783,95%CI:0.708-0.845,P<0.001),特异性 0.81 和敏感性 0.72。用Harrell’s C-index 经过 Bootstrap 500 次采样,区分度 C-index 为 0.771(95%CI:0.711-0.830,P<0.001)。结果显示该模型的具有一定区分度。(5)CA125+N分期+组织学类型联合使用能够比单独地使用CA125风险模型更有可能提高在DFS中的精度和准确率(AUC=0.769,95%CI:0.704-0.828,P<0.001),特异性 0.83 和敏感性为 0.72。用 Harrell’s C-index 经过 Bootstrap 500次采样,区分度 C-index 区分度为 0.783(95%CI0.721-0.845,P<0.001)。结果显示该模型的具有一定区分度。[结论](1)本研究首次显示了在术前检查中血清CA125的水平在CEA水平正常的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术前血清CA125可以作为血清CEA水平正常的结肠癌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的肿瘤标志物。(2)采用机器学习随机森林算法以死亡和复发为结局确定CA125为重要的预后变量。血清CA125可以被用来作为Ⅰ-Ⅲ期结肠癌患者的预测再次复发、协助TNM分期诊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Ⅰ-Ⅲ期结肠癌患者CA125>35kU/L的患者存率最低,预后影响最差,应加强术后监测,及时发现术后的复发,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3)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术前CEA处于正常水平CC患者中,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CA125升高是Ⅰ-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预后的判断和复发的危险因素。

杨倩[5](2021)在《消化道肿瘤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及其关键转录因子的功能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是消化道恶性肿瘤高发国,尤其是我国的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此三种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消化道肿瘤一直缺乏早期诊断、预警癌细胞转移的分子标志物,免疫逃逸经常发生,机制不明,致使临床诊疗效果不佳。自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迄今已历30余年;期间,有关消化道肿瘤基因组学研究,积累了大量的高通量实验数据,对系统揭示消化道肿瘤恶性演进发展的分子机制,无疑会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对研究解决上述临床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从独特的角度出发,即通过高通量数据,识别并比较上述三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关键的转录因子及其转录调控环;预测MSS(Microsatellite stability)型结肠癌患者免疫逃逸发生的分子机制;以食管鳞癌为模型,在低通量实验中确证关键转录因子的功能作用;为寻觅研究解决上述临床问题的有效途径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首先,从公共数据库中搜集结肠癌、胃癌和食管腺癌的组蛋白H3K27乙酰化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数据(H3K27ac Ch IP-Seq);食管鳞癌及其相对正常食管上皮组织样本的H3K27ac Ch IP-Seq数据来自于本实验室。其次,对所有样本的H3K27ac Ch IP-Seq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分析,去接头,序列比对和峰位识别,筛选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组织中H3K27ac特异性修饰位点。再次,利用ROSE方法,识别每个肿瘤组织样本中活化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并进一步获得其关键转录因子。再者,利用Coltron方法,识别肿瘤组织样本中的核心转录调控环及其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转录因子;然后利用TCGA中的基因表达数据,筛选其中上调的转录因子。另外,在结肠癌中,识别MSS患者中高表达的关键转录因子,再根据转录因子的表达对样本进行分类,识别差异表达基因及其下游通路,最终筛选出与免疫浸润相关的转录因子,推测MSS患者免疫逃逸机制。最后,基于TCGA基因表达数据,识别在食管鳞癌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转录因子SREBF1(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1)及其核心转录调控环,并通过细胞划痕和克隆形成等实验方法,确证SREBF1在食管鳞癌中的功能作用。实验结果:1)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中,存在着大量的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2)生物学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靶基因相关生物学通路,主要涉及细胞代谢,同时还与肌动蛋白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3)ROSE识别结果表明,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中,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靶基因存在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如ZNF608和KLF5等。4)通过Coltron方法进一步的识别结果表明,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中,既有共有的核心转录调控环中的核心转录因子,如SOX9和HOXA13等,同时也有三者各自特异的核心转录调控环及其转录因子,如ASCL2(Achaete-Scute Family BHLH Transcription Factor 2)、FOXL1和ETS1等。5)食管腺癌中存在着较多特异的核心转录调控环及其转录因子,如ETS1(ETS proto-oncogene 1)和SMAD3(SMAD family member 3)等。6)HOX13(Homeobox protein Hox-A13)是胃癌和食管腺癌中核心转录调控环中共有的转录因子,说明胃癌和食管腺癌间存在着相似的H3K27ac修饰位点。7)转录因子ASCL2在MSS型结肠癌患者中显着异常高表达,与IFNα和IFNγ信号负相关。8)转录因子SREBF1介导TP63转录激活,参与食管鳞癌脂肪酸代谢调节;而SREBF1、TP63和KLF5构成核心转录调控环,相互协同调控转录,激活Erb B和m TOR等信号通路,促进脂肪酸、鞘磷脂和甘油磷脂的合成以及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和迁徙。主要研究结论:对应上述八个方面的实验结果,本文得出以下五点主要的研究结论:1)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存在着大量的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但不同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间,H3K27ac异常修饰位点有明显差异。2)与正常的组织样本相比,在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存在着肿瘤特异性上调表达的转录因子。3)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中,分别存在着各自特异的转录调控环及其转录因子所调控的生物学通路。4)在MSS型结肠癌中,ASCL2过表达能抑制IFN信号的激活,影响T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招募,可能参与MSS型结肠癌患者的免疫逃逸。5)在食管鳞癌中,SREBF1、TP63和KLF5之间存在着共调控环,调控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m TOR等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和移动。总之,本文从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表观基因组高通量序列数据出发,探究了这些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表观基因组上的共性和特性,不仅识别了此三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同时也识别了这些恶性肿瘤中潜在的核心转录调控环及其转录因子;在此基础上,针对MSS型结肠癌患者免疫治疗反应差的问题,发现ASCL2作为相关核心转录因子,可能通过调控IFN信号,抑制免疫细胞浸润,进而影响免疫治疗疗效,为后续开发增敏MSS型结肠癌患者免疫疗法提供了新靶点;针对食管鳞癌,鉴定出重要转录因子SREBF1与TP63和KLF5存在共同调控,所形成的核心转录调控环,通过调控m TOR等信号通路,促进食管鳞癌的侵袭和转移,可为食管鳞癌诊疗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因此,对结肠癌、胃癌和食管癌等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而言,本文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也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周珠哈[6](2020)在《新型喜树碱纳米药物的制备及应用于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诊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实验目的:目前,结肠癌的总体生存率,并未得到显着的提高,主要的原因是无法有效地进行早期的诊疗,以及结肠癌伴肝脏转移的治疗所面临的困境。因此建立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开发的结肠癌伴有肝脏转移的新型治疗手段,并为患者提供是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我们首先设计了基于喜树碱前体药物的新型纳米纤维,初步探索了其在相关肿瘤中的投递效能。之后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脏转移模型,并通过监测荧光表达的强度来早期发现肿瘤以及肝脏的转移病灶。最后设计了新型荧光树状大分子-喜树碱螯合药物投递系统,并用于小鼠结肠癌及肝转移的诊疗。研究方法:(1).通过CPT前体药物自组装形成纳米纤维(CPT-NF),并在其表面加入聚乙聚乙二醇-聚赖氨酸/酰胺的外包装修饰,以增强了整个纳米结构的稳定性,并在细胞水平和小鼠实体肿瘤模型中,验证其投递和摄取效能。(2).通过慢病毒转染CT26小鼠结肠癌细胞使其表达荧光素酶和番茄红素双重荧光,并通过嘌呤酶素筛选稳定表达细胞系。经脾脏注射上述细胞,建立小鼠结肠癌肝脏转移模型,通过肿瘤表达的荧光实时监测肝脏转移病灶的进展。(3).设计了以荧光基团苝酰亚胺为核心的第五代树状大分子,并偶联了生物素和喜树碱,在细胞水平和上述动物模型中验证该螯合药物的投递效能,并初步探讨其在上述模型中的诊疗应用。研究结果:(1).PEG-CPT-NF纳米纤维独特理化性质使其在肿瘤酸性环境中,响应性解离外壳、电荷反转并释放出活性CPT药物,并使其更易被肿瘤细胞所摄取和吞噬内化,实现了抗肿瘤药物的定向投递。(2).小鼠结肠癌肝脏转移模型模拟了结肠癌细胞通过门静脉途径转移和定植于肝脏的过程,在接种肿瘤细胞7天后可监测到脾脏内病灶的荧光信号,约在13天出现肝脏内转移灶,之后形成肝内多发转移病灶。肿瘤组织所表达的生物荧光可以实时地评估肿瘤的负荷,并可以早期发现肝转移病灶。(3).通过静脉途径给药,该新型荧光树状大分子-喜树碱螯合药物在肿瘤和肝脏转移病灶中形成很强的荧光信号,可成为结肠癌及肝转移的早期诊断的荧光探针,并且可以被用于荧光导航手术。该螯合纳米药物可被肿瘤细胞高效地摄取,并在细胞质内和细胞核中释放出活性的喜树碱,通过结合DNA拓扑异构酶I和DNA的复合物,促使肿瘤细胞的凋亡,表现出和强的抗肿瘤活性。结论:(1).CPT纳米纤维实现了在肿瘤酸性微环境中响应性脱壳而释放CPT前体药物并且深入地渗透到肿瘤内部。因此,将CPT直接组装成纳米纤维是实现其在肿瘤中高效投递的可行策略。(2).该肿瘤模型成功地模拟了结肠癌经门静脉途径向肝脏转移的过程,并且可用荧光表达的强度进行肿瘤生长及转移的过程的实时监测。(3).新型荧光树状大分子-喜树碱螯合药物在小鼠结肠癌肝脏转移病灶中高效富集,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殖,阻碍了疾病的进展,实现了小鼠CT26结肠癌及肝脏转移模型的诊疗一体化。

祝志强[7](2020)在《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对结直肠癌诊断、手术疗效评估及复发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mSEPT9)检测对结直肠癌诊断、手术疗效评估及监测复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结直肠癌且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液标本,进行mSEPT9和癌胚抗原(CEA)检测,分析mSEPT9与CEA在结直肠癌围术期的水平变化及术后随访监测的价值。结果:共收集57例结直肠癌患者和85例健康人群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和分析。结直肠癌患者中mSEPT9阳性率为71.9%(41/57),CEA阳性率为38.6%(22/57)。健康人群中mSEPT9阳性率为1.19%(1/85);CEA阳性率为9.4%(8/85)。结果表明mSEPT9在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人群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mSEPT9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优于CE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例术前无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其mSEPT9阳性19例,手术后转阴17例,转阴率为89.4%,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远处转移患者姑息性原发肿瘤切除治疗,术前mSEPT9阳性7例,手术后转阴0例,转阴率为0.0%,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EPT9的阳性率与结直肠癌患者带瘤状态显着相关。104例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随访监测中,mSEPT9敏感度83.3%,特异度97.7%。CEA敏感度61.1%,特异度89.5%。两者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EPT9检测在结直肠癌手术疗效评估及监测复发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王浩[8](2019)在《EMC1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内质网膜复合体亚基1(EMC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索EMC1蛋白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结肠癌的分子标志物检测、分子精准治疗靶点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肿瘤外科行结肠癌手术患者90例,分别取结肠癌组织及正常癌旁组织。对收集的临床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EMC1蛋白的表达,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将90例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分析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及部位与EMC1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提取结肠癌与正常癌旁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用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标本中EMC1 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EMC1蛋白表达与结肠癌病理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结果在90例结肠癌病例中,免疫组化中EMC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7.8%(43/90);癌旁组织中,EMC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8%(7/90),经χ2检验得出结肠癌组与癌旁组织EMC1蛋白差异表达(P<0.05)。EMC1蛋白在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及部位分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结肠癌组织EMC1蛋白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临床病理分期中EMC1表达量,Dukes C+D组明显高于A+B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EMC1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为(14.84±1.02),癌旁正常结肠组织相对表达量(2.98±0.59),经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结肠癌组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EMC1 mRNA表达。结论1 EMC1蛋白在结肠癌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癌旁组织,EMC1蛋白表达量及mRNA含量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高于正常癌旁组织。2 EMC1蛋白表达与结肠癌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图3幅;表11个;参108篇。

王亚南[9](2019)在《血清microRNA在结肠癌中表达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结肠癌患者血清差异表达miRNAs的初步筛选目的:通过芯片初步筛选结肠癌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s。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开发的miRNA Uni Tag?微阵列芯片,检测3例结肠癌患者血清样本和3例健康对照血清中miRNAs的表达情况,分析结肠癌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s。结果:miRNA Uni Tag?微阵列芯片杂交结果显示,根据改变倍数≧1.5且P值<0.05筛选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s。结肠癌患者共有87种血清miRNAs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有39个,下调表达有48个。结论:成功筛选出结肠癌患者血清中差异表达miRNAs。第二部分初步评价血清miRNA表达谱在结肠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目的:初步探讨血清miRNA表达谱在结肠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Real-time PCR对芯片中差异表达最明显(表达变化前5位)的miRNAs在训练集(40例结肠癌患者vs.40例正常对照)和验证集(60例结肠癌患者vs.6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验证,构建结肠癌血清miRNA表达谱。(2)对血清miRNA表达谱在结肠癌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对结肠癌患者不同病理参数下miRNA表达谱的表达变化进行分析。观察血清miRNA表达谱在结肠癌术前和术后的表达变化。(3)绘制生存曲线,初步研究血清miRNA表达谱在判断结肠癌预后中的作用。结果:(1)Real-time PCR对芯片中差异表达最明显(表达变化前5位)的miRNAs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miR-31、miR-141-5p、miR-224-3p、miR-576-5p、miR-4669这5个miRNA在结肠癌患者血清表达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miR-31、miR-141-5p、miR-224-3p、miR-576-5p在结肠癌血清中表达增高,miR-4669在结肠癌血清中表达下降。(2)这5个miRNA均具有一定的区分结肠癌患者和正常人群的能力。5个miRNA联合组成的miRNA表达谱在诊断结肠癌方面比单个miRNA的诊断效能更高。随着结肠癌分化程度的降低,miR-31、miR-141-5p、miR-224-3p、miR-576-5p的表达升高。miR-31、miR-141-5p、miR-224-3p、miR-576-5p的表达随着结肠癌TNM分期进展而增高,miR-4669的表达则正好相反。伴淋巴结转移组中血清miR-31、miR-141-5p、miR-224-3p、miR-576-5p的表达增高,而miR-4669的表达降低。miR-31、miR-141-5p、miR-224-3p、miR-576-5p在手术切除结肠癌病灶后血清表达水平显着下降。(3)miR-31、miR-141-5p、miR-224-3p、miR-576-5p表达高于临界值时提示结肠癌生存期较短,miR-4669表达低于临界值时提示结肠癌生存期较短。结论:血清miRNA表达谱对结肠癌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并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相关。血清miRNA表达谱有望成为诊断结肠癌及判断结肠癌预后的潜在肿瘤标志物。第三部分结肠癌血清miRNA表达谱生物信息分析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方法,为研究血清miRNAs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3个数据库(miRanda,Targetscan,miRdb)对结肠癌血清miRNA表达谱进行生物信息分析,预测5个目标miRNA(miR-31、miR-141-5p、miR-224-3p、miR-576-5p、miR-4669)的靶基因,对获得的交集靶基因进行GO-Analysis功能分析和Pathway-Analysis信号通路分析。结果:(1)miRanda,Targetscan与miRdb数据库预测血清miRNA表达谱的交集靶基因数量为1997个。(2)血清miRNA表达谱的交集靶基因GO-Analysis显着性功能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密切相关。KEGG Pathway信号通路分析显着富集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通路、Erb B信号通路。结论: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血清miRNA表达谱及其靶基因涉及结肠癌发生发展的调控,可能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武天同[10](2018)在《CEA、CA19-9和CA72-4联检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一直排名前列,在全球男、女性中分别居第3、2位[1]。据估计,在2012年全世界有1360600人确诊为结直肠癌,并且有693900位患者死于结直肠癌。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趋升高,在2015年我国有结直肠癌新发病人376300人,并且有191000位患者死于结直肠癌,目前已跃居男、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5、4位[2]。结直肠癌发病率的逐年增加,这种现象可能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大气环境的改变有关,此外,健康体检观念的普及及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完善也在结直肠癌早发现、早诊断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众所周知,结直肠癌起病隐匿,确诊时大多数已为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来说,手术联合术后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案,但晚期患者多有骨转移、肺转移、肝转移、脑转移等,一般情况差,治疗耐受性差,病死率高。对于早、中期结直肠癌来说,病人一般情况好,且肿瘤局限于局部,可做一期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辅以规范化疗,治疗效果好,病死率较低。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用于发现结直肠癌的检验检查方法很多,大便潜血试验和钡剂灌肠双对比造影检查敏感性低,诊断价值有限,结肠镜检查是一种很好的确诊结直肠癌的方法,但是,由于检查过程引起的不适感或检查的禁忌症使得部分高危患者检查受限。影像学检查B超敏感性低,CT、MRI、PET-CT等检查昂贵,不适合普通健康体检。血清肿瘤标记物(TM)检查方便、快速,患者易于接受,且对于疾病的协助诊断、指导治疗、监测转移或复发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检测创伤小和几乎没有禁忌症得到广泛使用。但大规模人群筛查因其较低的敏感性而使其使用价值受限,因此,若能发现有效的肿瘤标志物,发现结直肠癌的早期病变,为治疗争取最佳时间,这对降低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临床实践中可通过联合检测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对临床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本研究通过评估联合检测CEA、CA19-9和CA72-4对Ⅰ-Ⅲ期结直肠癌预后的价值,以便临床工作者对结直肠癌进行更准确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01例行手术切除的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其中男性71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3±11)岁。所有入选对象均检测了术前、术后血清肿瘤标记物CEA、CA19-9和CA72-4。纳入标准:1)病理组织学确诊为结肠癌或直肠癌;2)原发肿瘤手术完全切除;3)按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制定的TNM分期确定为Ⅰ-Ⅲ期患者;4)未合并远处转移;5)签署病理检查知情同意书;6)病理结果及术后随访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病理组织学不能确诊为结肠癌或直肠癌;2)分期不详或Ⅳ期患者;3)行术前治疗(放化疗等);4)非肿瘤原因死亡;5)合并其他癌;6)拒绝签署病理检查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法:1.评价指标: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随访24个月,分别观察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术后24个月的CEA、CA19-9和CA72-4值的变化。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4 ml,1h内离心分离血清。采用ACS-A80化学发光分析仪分别测定CA19-9及CEA;采用德灵半自动酶免分析仪检测CA72-4,试剂盒分别由德国拜耳公司及美国德灵公司提供。分析其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2.阳性判断标准:CEA的正常值0~5 ng/m L,>5 ng/ml为阳性;CA19-9的正常值为0~35 U/ml,>35 U/ml为阳性;CA72-4的正常值为0~6.9 U/ml,>6.9 U/ml为阳性。3.统计学处理:血清CEA、CA19-9和CA72-4的水平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检验均为双侧检验。结果:1.3种血清TM水平阳性组与阴性组的临床特征比较:本研究纳入了 101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阳性组与阴性组在年龄、性别、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两年内复发、Dukes分期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高血压、糖尿病、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19-9阳性组与阴性组在肿瘤部位、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两年内复发、Dukes分期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72-4阳性组与阴性组在高血压、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术后两年内复发、Dukes分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性别、糖尿病、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个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性能评价:以参考范围上限值计算出CEA、CA19-9和CA72-4单项及三项联合检测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可见3种TM单独检测的敏感性较低,联合检测的敏感性较单项检测明显提高,但其特异性下降。3.术后CEA、CA19-9及CA72-4水平与术前的比较:3种TM水平术前较高,但术后都有明显降低,术后与术前的TM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着术后的时间增加,TM水平呈增长趋势。4.3种TM水平与术后生存预后的关系:在随访的2年101例患者中,有33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术后2年未复发患者肿瘤标记物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但对于复发的33例患者肿瘤标记物升高明显。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结果表明CEA 阳性组、CA19-9阳性组及CA72-4阳性组的肿瘤标记物水平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出现较早显着相关(P<0.05)。进一步分析复发患者,发现在复发的33例患者中,术后1-6、6-12、12-18、18-24个月复发概率分别为6%(2/33)、27%(9/33)、24%(8/33)、43%(14/33),可见术后12-24个月出现复发的概率最高,达67%(22/33),表明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在术后12-24个月复发风险大,且主要集中在术后18-24个月,占术后复发患者的43%(14/33)。结论:CEA、CA19-9、CA72-4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预后中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预测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2年的转归,对临床指导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辅助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辅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癌胚抗原 糖链抗原19-9 糖链抗原724联合检测对结肠癌早期诊断的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结肠癌(CC)患者:
        1.1.2 结肠良性病变(CBL)患者:
        1.1.3 健康对照组:
    1.2 样本采集方法
    1.2 仪器与试剂
        1.2.1主要试剂:
        1.2.2 主要仪器:
    1.3 方法
    1.4 结果判断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早期结肠癌组、CBL组及健康对照组3种常规抗原类肿瘤标志物水平及阳性率的比较
    2.2 CEA、CA19-9及CA724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对早期结肠癌患者诊断性能的比较
3 讨论

(2)CTCs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meta分析及其与症状体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循环肿瘤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
        1. 循环肿瘤细胞概述
        2. 循环肿瘤细胞的富集方法
        3. 循环肿瘤细胞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价值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CTCs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价值的meta分析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数据提取
        1.3 纳入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TCs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症状体征关系的探讨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CTC与肿瘤特性
        3. 总体患者症状体征分析
        4. CTC与症状体征的关系
    讨论
        1. 总体临床特征分析
        2. CTC与临床特征及症状体征的关系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在结直肠癌中SSBP1基因的表达上调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能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综述 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蛋白质组学、线粒体在结直肠癌研究中的现状
    1.1 世界范围内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点
        1.1.1 世界范围内的结直肠癌发病率
        1.1.2 世界范围内的结直肠癌死亡率
        1.1.3 世界范围内的结直肠癌的预后情况
        1.1.4 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1.1.5 世界范围内的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的总结
    1.2 我国结直肠癌流行病学
        1.2.1 数据来源
        1.2.2 国内CRC的发病率
        1.2.3 国内CRC的死亡率
        1.2.4 年龄标准化率
        1.2.5 关于CRC流行病学的思考
    1.3 蛋白质组学
        1.3.1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背景
        1.3.2 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
    1.4 蛋白质组学在CRC中的应用
        1.4.1 蛋白质组学在CRC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1.4.2 CRC发生远处、局部转移时蛋白质组学的改变
        1.4.3 蛋白质组学在CRC的分子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1.5 蛋白质组学在CRC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有关蛋白质组学的展望
    1.7 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 DNA)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
        1.7.1 线粒体DNA概述
        1.7.2 线粒体DNA的改变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
        1.7.2.1 线粒体DNA突变
        1.7.2.2 线粒体拷贝数
        1.7.2.3 线粒体基因组微卫星不稳定性
        1.7.3 线粒体DNA与结直肠癌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1.7.4 针对线粒体DNA的总结与展望
    1.8 总结
第2章 研究背景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主要实验试剂
    3.2 主要实验仪器
    3.3 主要试剂配制
    3.4 病人样本
    3.5 蛋白质组学
        3.5.1 蛋白质肽段的标记及质谱检测前预处理
        3.5.1.1 缓冲液替换及蛋白质样本预处理
        3.5.1.2 配置所需流动相
        3.5.1.3 上机加样及测量
        3.5.1.4 脱盐处理
        3.5.2 质谱检测
    3.6 细胞培养
    3.7 Western-blot及RT-PCR实验
        3.7.1 Western-blot
        3.7.2 RT-PCR
    3.8 流式细胞术
        3.8.1 有丝分裂跟踪器绿色(MitoTracker Green)
        3.8.2 有丝分裂跟踪器深红色(MitoTracker Deep Red)
        3.8.3 FlowJo(TreeStar)
    3.9 细胞三磷酸腺苷(ATP)浓度检测
    3.10 线粒体相关活性氧(ROS)测定
    3.11 动物实验
        3.11.1 shRNA
        3.11.2 HT29结肠癌细胞系实验
        3.11.3 SW480结肠癌细胞系实验
        3.11.4 免疫荧光实验
    3.12 Meta分析与可视化
第4章 结果
    4.1 蛋白质组学部分
        4.1.1 人结直肠癌的蛋白质组学特征
        4.1.2 大肠癌患者线粒体基因表达的变化
        4.1.3 联合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分析证实结肠癌线粒体表达的改变
        4.1.4 蛋白质组学数据中SSBP1相关肽段在不同样本中的表达情况
    4.2 体外细胞水平实验
        4.2.1 SSBP1在结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4.2.2 在结肠癌细胞中SSBP1 的表达下调诱导了线粒体的功能障碍
        4.2.3 在HT29结肠癌细胞系中SSBP1 参与了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
        4.2.4 SSBP1对大肠癌细胞系线粒体质量和细胞存活的影响
    4.3 体内实验
        4.3.1 HT29结肠癌细胞系于小鼠皮下种瘤,沉默组与非沉默组肿瘤生长对比
        4.3.2 HT29结肠癌细胞系对顺铂敏感性分析
        4.3.3 HT29结肠癌细胞系对5-Fu敏感性对照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蛋白质组学
        5.1.1 蛋白质组学发展史及现状
        5.1.2 蛋白质组学的机遇和未来发展前景
    5.2 线粒体概述
    5.3 恶性肿瘤与线粒体
        5.3.1 线粒体DNA突变
        5.3.2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
        5.3.3 线粒体酶缺陷或失活
        5.3.4 癌基因/抑癌基因改变
    5.4 线粒体基因组成员之一SSBP1
        5.4.1 基因SSBP1概述
        5.4.2 SSBP1与结肠癌的关系
        5.4.3 SSBP1通过影响结肠癌细胞中的有氧酵解(HIF-1α、PDK1、HK2、PKM2),导致线粒体的功能异常(ATP、ROS),进而导致线粒体质量的改变,最终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能力(增殖、凋亡)的变化
    5.5 本实验中在肿瘤细胞中同时表达异常的其他基因
        5.5.1 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5.5.2 黏蛋白亚型2(mucoprotein 2,MUC2)
        5.5.3 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
        5.5.4 热休克蛋白D1(Heat Shock Proteins D1,HSPD1)
        5.5.5 NOP2/Sun结构域家族成员 2(NSUN2)
    5.6 线粒体质量及活性相关因子
        5.6.1 与生物发生相关因子
        5.6.2 与融合相关因子——MFN1/2、OPA1
        5.6.3 与分裂相关因子——Drp1/Fis1
    5.7 关于结直肠癌信号通路的发现
    5.8 对于未来工作的展望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CA125作为术前CEA正常的结肠癌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直肠癌肿瘤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消化道肿瘤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及其关键转录因子的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消化道肿瘤的分类
    1.3 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标志物
    1.4 消化道肿瘤中特异的转录因子
    1.5 消化道肿瘤的表观基因组特征
    1.6 消化道肿瘤中的超级增强子和核心转录调控环
    1.7 研究意义和基金来源
        1.7.1 研究意义
        1.7.2 基金来源
第二章 消化道肿瘤中特异转录因子的鉴定与比较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2.3 数据与方法
        2.3.1 实验数据
        2.3.2 ChIP-Seq测序技术
        2.3.3 ChIP-Seq数据预处理
        2.3.4 序列比对方法
        2.3.5 标记重复序列
        2.3.6 去除异常和非结构化序列
        2.3.7 H3K27ac绑定位点识别
        2.3.8 差异peaks和样本聚类分析
        2.3.9 H3K27ac可视化峰值
        2.3.10 转录因子motifs识别
        2.3.11 peaks注释
        2.3.12 通路富集分析
    2.4 结果
        2.4.1 消化道肿瘤存在异常H3K27ac信号
        2.4.2 消化道肿瘤中转录因子motifs的鉴定
        2.4.3 三种消化道肿瘤中异常转录因子的鉴定及其生物学通路
    2.5 讨论
第三章 消化道肿瘤中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与比较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3.3 数据与方法
        3.3.1 数据来源
        3.3.2 构建.gff文件
        3.3.3 识别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3.3.4 识别核心转录调控环
        3.3.5 计算转录因子富集得分
    3.4 结果
        3.4.1 结直肠癌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3.4.2 胃癌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3.4.3 食管腺癌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3.4.4 食管鳞癌中的增强子和超级增强子
        3.4.5 结肠癌核心转录调控环中的转录因子及其表达特征
        3.4.6 胃癌核心转录调控环中的转录因子及其表达特征
        3.4.7 食管腺癌核心转录调控环中的转录因子及其表达特征
        3.4.8 不同消化道肿瘤核心转录因子中共有或特异的转录因子
        3.4.9 不同消化道肿瘤中异常的生物学过程
    3.5 讨论
第四章 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核心转录调控环与免疫逃逸关联性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案
    4.3 数据与方法
        4.3.1 实验数据
        4.3.2 TCGA biolinksR包下载TCGA数据
        4.3.3 筛选差异表达的超级增强子
        4.3.4 GSEA通路富集分析
        4.3.5 相关性分析
        4.3.6 关键转录因子在TCGA多种癌症样本中的突变
        4.3.7 消化道肿瘤中ASCL2的表观修饰
    4.4 结果
        4.4.1 微卫星稳定型结肠癌中异常的master TFs
        4.4.2 ASCL2和ETV4 抑制免疫相关生物学功能
        4.4.3 ASCL2和ETV4 高表达抑制T细胞浸润特征基因表达
        4.4.4 ASCL2和ETV4与T细胞浸润程度相关
        4.4.5 ASCL2在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4.4.6 ASCL2表达与干扰素应答信号负相关
        4.4.7 ASCL2在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中高表达引发的免疫逃逸机制
    4.5 讨论
第五章 食管鳞癌中SREBF1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及其功能鉴定
    5.1 引言
    5.2 研究方案
    5.3 数据与方法
        5.3.1 实验数据
        5.3.2 TCGA biolinksR包下载TCGA数据
        5.3.3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5.3.4 GSEA通路富集分析
        5.3.5 高通量测序原始数据处理
        5.3.6 4C与H3K27ac重叠区域的motifs分析
        5.3.7 表观基因组基因共定位分析
        5.3.8 其他生物信息学方法
        5.3.9 功能实验方法
    5.4 结果
        5.4.1 SREBF1介导TP63调控脂肪酸代谢通路
        5.4.2 SREBF1、TP63和KLF5构成核心转录调控环相互协同调控转录
        5.4.3 SREBF1 促进脂肪酸、鞘磷脂和甘油磷脂的合成以及食管鳞癌细胞的生长和迁徙
        5.4.4 SREBF1、TP63和KLF5协同调控的食管鳞癌转录组
        5.4.5 SREBF1、TP63和KLF5在食管鳞癌细胞中协同激活ErbB/m TOR信号通路
    5.5 讨论
研究结论与问题展望
    研究结论
    问题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核心转录调控环的研究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样本结果信息
附录2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3 本人简历
致谢

(6)新型喜树碱纳米药物的制备及应用于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诊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基于喜树碱的酸响应性的纳米纤维肿瘤药物投递系统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PT-NF和PEGFI-CPT-NF的合成与理化表征
        2.2 PEGFI-CPT-NF的细胞摄取,运输和细胞内分布
        2.3 药物释放和体外的细胞毒性
        2.4 纳米纤维(PEG-CPT-NF)的电荷逆转与脱PEG化
        2.5 纳米纤维在体内肿瘤组织中的渗透和生物分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小鼠结肠癌及肝脏转移模型的建立和肿瘤负荷的定量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26细胞转染慢病毒及嘌呤霉素筛选后番茄红素表达
        2.2 CT26细胞荧光素酶和番茄红素表达与细胞数量的关系
        2.3 小鼠结肠癌及肝脏转移模型实时监测
        2.4 小鼠结肠癌肝脏转病灶的病理切片HE及IHC染色
        2.5 小鼠结肠癌及相关组织中SMVT蛋白及RNA表达水平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新型荧光树状大分子-喜树碱螯合物用于结肠癌及肝脏转移的诊疗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MVT在人类结肠癌中相关生物信息学及相关分析
        2.2 药物对CT26细胞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
        2.3 药物引起Caspase-3 表达水平变化的RT-q PCR检测
        2.4 药物在细胞水平被CT26细胞摄取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
        2.5 荧光树状大分子螯合药物在小鼠结肠癌及肝脏转移模型的投递效率评估
        2.6 螯合药物对小鼠结肠癌及肝脏转移模型的疗效评估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结直肠癌及肝转移的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对结直肠癌诊断、手术疗效评估及复发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2.内容与方法
        2.1 样本采集
        2.2 实验操作流程
        2.3 数据分析和解释
    3.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EMC1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器材
        1.1.3 实验试剂
        1.1.4 主要试剂配制
    1.2 检测方法
        1.2.1 EMC1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
        1.2.2 EMC1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准
        1.2.3 EMC1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1.2.4 EMC1基因mRNA Q-PCR检测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研究对象临床特征
        1.4.2 EMC1蛋白在结肠癌与癌旁组织病理切片中的表达
        1.4.3 EMC1蛋白表达与结肠癌临床特征的关系
        1.4.4 Westernblot中 EMC1蛋白表达量与结肠癌及其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1.4.5 Q-PCR检测在结肠癌及癌旁组织中EMC1基因mRNA表达
    1.5 讨论
    1.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结肠癌基因诊断和治疗进展
    2.1 结肠癌流行病学
    2.2 结肠癌肿瘤标志物
    2.3 结肠癌遗传学
    2.4 结肠癌的表观遗传学
        2.4.1 DNA甲基化修饰
        2.4.2 组蛋白修饰
        2.4.3 染色质重塑(chromatin remodeling)
        2.4.4 非编码RNAs的调控
    2.5 结肠癌肿瘤干细胞
    2.6 结肠癌基因诊断和治疗
    2.7 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血清microRNA在结肠癌中表达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结肠癌患者血清差异表达mi RNAs的初步筛选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初步评价血清miRNA表达谱在结肠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作用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结肠癌血清miRNA表达谱生物信息分析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本研究的创新性
    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结肠癌诊断方法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10)CEA、CA19-9和CA72-4联检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
第三部分 结果
    3.1 3种血清TM水平阳性组与阴性组的临床特征比较
    3.2 三个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性能评价
    3.3 术后CEA、CA19-9及CA72-4水平与术前的比较
    3.4 3种TM水平与术后生存预后的关系
    3.5 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CEA、CA19-9及CA72-4与无病生存期的相关性
第四部分 讨论
第五部分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写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四、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辅助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癌胚抗原 糖链抗原19-9 糖链抗原724联合检测对结肠癌早期诊断的性能评价[J]. 陈美红,颜林林,赖希希,孙嘉峰,范艳佳. 实用医技杂志, 2021(08)
  • [2]CTCs诊断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meta分析及其与症状体征的关系[D]. 吴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3]在结直肠癌中SSBP1基因的表达上调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能力的研究[D]. 杨永平. 吉林大学, 2021(01)
  • [4]CA125作为术前CEA正常的结肠癌患者预后指标的临床研究[D]. 王若颖.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消化道肿瘤核心转录调控环的识别及其关键转录因子的功能鉴定[D]. 杨倩. 汕头大学, 2021
  • [6]新型喜树碱纳米药物的制备及应用于小鼠结肠癌肝转移的诊疗研究[D]. 周珠哈. 浙江大学, 2020(01)
  • [7]血浆Septin9基因甲基化对结直肠癌诊断、手术疗效评估及复发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D]. 祝志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8]EMC1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D]. 王浩.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血清microRNA在结肠癌中表达变化的临床研究[D]. 王亚南. 苏州大学, 2019(06)
  • [10]CEA、CA19-9和CA72-4联检在结直肠癌预后中的临床研究[D]. 武天同.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结肠癌的早期诊断和辅助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