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棘间孔进针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文献综述)
黄韶鹏,袁月,邓超,刘金锋[1](2021)在《改良旁正中入路与椎间孔入路腰段硬膜外腔注射类固醇药物的扩散程度与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改良旁正中入路(modified paramedian interlaminar, mPI)与椎间孔入路(transforaminal, TF)在腰段硬膜外腔注射类固醇药物时药物扩散程度与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不同进针路径分为改良旁正中入路组(mPI组)和椎间孔入路组(TF组),每组各32例。穿刺至硬膜外腔后两组患者均给予2 ml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硬膜外腔及神经根处分布情况,随即两组均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与生理盐水混合液共2 ml。操作中观察两组造影剂在硬膜外腔前间隙分布情况、患者造影剂入血情况及出现神经刺激症状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和5点利克特量表(5-Point Likert Scale, Likert)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结果 mPI组造影剂扩散至硬膜外腔前间隙的程度(2级与3级总和)高于TF组(P<0.05),造影剂扩散等级为3级的例数多于TF组(P<0.05)。mPI组的造影剂入血和患者出现神经刺激症状的比例低于TF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NRS、Likert评分及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两组疗效相同的基础上,mPI入路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安全地将药物注射至硬膜外腔前间隙。
张为光[2](2021)在《医用臭氧介导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镇痛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据统计,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约为6.9-10%,占慢性疼痛人群的20-25%。其通常是由于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害或疾病所导致,可表现为脊髓水平相应神经元兴奋性持续性增强。目前,临床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各种方法其治疗效果尚不满意,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研究来研发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医用臭氧(Ozone)是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气体氧化剂,以往主要用于生态及工业领域,近些年在欧洲、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医用臭氧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慢性疼痛等疾病的治疗,并且收到了比较好的疗效。有关其作用机制以往已有相关研究报道,研究证实臭氧可通过免疫调节,激活细胞基质而产生持续的抗炎作用并且降低炎症反应。但目前为止,臭氧镇痛的确切作用机制尚未阐明,同时由于其强大的氧化能力,其潜在的毒性也应引起重视。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相关研究,以阐明臭氧确切的生物学作用机制,同时避免其潜在的不良反应。谷氨酸受体6(Glutamate receptor 6,GluR6)为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海人藻酸(Kainate,KA)受体的亚型之一,以往研究已证实其在介导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传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在脊髓背角表达,并参与伤害性信息传递。我们前期研究证实GluR6与内脏痛相关,然而,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核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κB/p65,NF-κB/p65)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内一类关键性转录因子,其在CNS中广泛表达,据报道其可参与疼痛、炎症、突触传递、神经可塑性改变、学习与记忆等过程,已证实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与持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NF-κB/p65可通过促进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导致神经炎症反应持续性增强,作用于脊髓背角神经元从而引起中枢敏化与痛觉过敏。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在临床上很常见,通常表现为腰痛和(或)坐骨神经痛,可伴有肢体无力或感觉异常。有研究报道CT引导下经椎间孔硬膜外腔注射臭氧可以快速缓解LDH导致的坐骨神经痛,然而,超声引导下骶管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臭氧治疗LDH致神经压迫痛的临床疗效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动物模型,研究医用臭氧介导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同时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超声引导下骶管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臭氧的临床镇痛疗效,以便探讨和丰富医用臭氧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确切机制,并指导临床的安全应用。研究目的第一部分建立大鼠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研究G1uR6-NF-κB/p65信号通路是否参与大鼠CCI致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第二部分研究鞘内注射臭氧对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及G1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其镇痛作用中的相关机制。第三部分观察超声引导下骶管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臭氧对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压迫痛的临床镇痛疗效。实验方法第一部分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1.实验动物分组78只大鼠随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48只,随机分为2大组,分组情况如下:sham组(手术暴露但不结扎坐骨神经);CCI组(手术暴露并结扎坐骨神经)。每个大组又随机分为4小组,分别对应CCI术后1、3、7、14天,每小组6只大鼠。第二部分30只,随机分为5组,分组情况如下:sham组(n=6,手术暴露但不结扎坐骨神经,不给予药物处理);CCI组(n=6,手术暴露并结扎坐骨神经,不给予药物处理);CCI+vehicle组(n=6,建立CCI动物模型后,鞘内注射GluR6 siRNAs溶剂,10μl);CCI+negative GluR6 siRNAs组(n=6,建立CCI动物模型后,鞘内注射negative GluR6 siRNAs,10μl);CCI+GluR6 siRNAs组(n=6,建立CCI动物模型后,鞘内注射GluR6 siRNAs,10μ1)。2.大鼠CCI模型的建立与鞘内导管置入大鼠CCI模型的建立:大鼠麻醉后,于左后肢近端中部水平(近坐骨神经分叉处)钝性分离并游离坐骨神经后结扎,大鼠出现左后肢轻微收缩后,逐层缝合。sham组大鼠予同样手术操作但不结扎坐骨神经。鞘内导管置入:大鼠麻醉后,钝性分离颈枕部肌肉,剪开小脑延髓池池状膜,后将聚乙烯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至大鼠脊髓腰膨大水平,然后逐层缝合肌肉与皮肤。待大鼠麻醉苏醒后,用微量注射器经导管注射10 μl利多卡因,30秒后大鼠出现双侧后肢麻痹与拖拽则证实导管位置正确。3.测定大鼠疼痛行为学评分及脊髓水平GluR6、NF-κB/p65、IL-1β、IL-6与TNF-α的表达第一部分实验中,首先分别测定大鼠CCI术后第1、3、7、14天的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同时处死大鼠后以Western blotting与反转录定量PCR法分别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脊髓水平GluR6蛋白与mRNA的表达。第二部分实验中,首先分别测定各组大鼠CCI术后第0、1、3、7天的MWT和TWL,后于CCI术后第7天处死大鼠后分别以Western blotting与反转录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水平GluR6蛋白与mRNA的表达,同时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大鼠脊髓水平IL-1 β、IL-6与TNF-α蛋白的表达。第二部分鞘内注射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痛行为及脊髓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信号分子表达影响的研究1.实验动物分组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组情况如下:sham组(n=6,手术暴露但不结扎坐骨神经,不注射氧气或臭氧);CCI+oxygen组(n=6,手术暴露并结扎坐骨神经,鞘内注射oxygen,20μl);CCI+ozone(10 μg/ml)组(n=6,手术暴露并结扎坐骨神经,鞘内注射10μg/ml ozone,20 μl);CCI+ozone(20μg/ml)组(n=6,手术暴露并结扎坐骨神经,鞘内注射20μg/ml ozone,20 μl);CCI+ozone(30μg/ml)组(n=6,手术暴露并结扎坐骨神经,鞘内注射30μg/ml ozone,20 μl);2.大鼠CCI模型的建立与鞘内导管置入大鼠CCI模型的建立:同第一部分;鞘内导管置入:同第一部分。3.鞘内臭氧注射CCI术后第7天,使用微量注射器通过鞘内导管注射不同浓度臭氧。4.测定大鼠疼痛行为学评分及脊髓水平GluR6、NF-κB/p65、IL-1β、IL-6与TNF-α的表达首先分别测定各组大鼠鞘内注射臭氧或氧气后0.5 h、2 h、4 h、8 h、24 h的MWT与TWL,同时于24 h处死大鼠后以Western blotting测定GluR6与NF-κB/p65蛋白在各组大鼠脊髓水平的表达,以反转录定量PCR测定GluR6与NF-κB/p65 mRNA在各组大鼠脊髓水平的表达,同时以ELISA测定IL-1β、IL-6与TNF-α蛋白在各组大鼠脊髓水平的表达。第三部分超声引导下骶管硬膜外腔注射不同浓度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压迫痛的临床疗效观察1.研究对象及分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分组情况如下:氧气(oxygen)组(n=30,骶管注射氧气15 ml);10 μg/ml 臭氧(ozone)组(n=30,骶管注射 10 μg/ml 臭氧 15 ml);20 μg/ml 臭氧(ozone)组(n=30,骶管注射 20 μg/ml 臭氧 15 ml);30 μg/ml 臭氧(ozone)组(n=30,骶管注射 30 μg/ml 臭氧 15 ml)。2.疼痛行为学评分分别于治疗前2小时、治疗后4小时、8小时、1天、3天、7天应用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3.患者功能障碍程度评分分别于治疗前2小时、治疗后4小时、8小时、1天、3天、7天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功能障碍程度的变化。实验结果第一部分:1.成功建立大鼠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第3天即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机械超敏和热痛敏行为学改变,至少可持续至术后第14天,并且以CCI术后第7天最为明显(P<0.01)。2.与sham组相比,术后第3天CCI组大鼠脊髓水平GluR6蛋白的表达即开始增加(P<0.05),第7天达到峰值(P<0.01),与此同时,GluR6 mRNA的表达在术后第3天即开始增加(P<0.01),第7天达到峰值(P<0.01)。3.与CCI组大鼠相比,CCI+GluR6 siRNAs组大鼠术后第7天其机械超敏和热痛敏明显降低(P<0.01),同时其脊髓水平GluR6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其脊髓水平GluR6 mRNA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4.与CCI组大鼠相比,CCI+GluR6 siRNAs组大鼠术后第7天其脊髓水平NF-κB/p65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同时其脊髓水平IL-1β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IL-6与TNF-α蛋白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1)。第二部分:1.成功建立大鼠CCI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与CCI+oxygen组相比,CCI+ozone组大鼠其机械超敏与热痛敏明显减轻(P<0.05或P<0.01),并且以20μg/ml臭氧组效果最明显(P<0.01)。2.与CCI+oxygen组相比,CCI+ozone组大鼠其脊髓水平GluR6、NF-κB/p65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同时其脊髓水平IL-1β、IL-6与TNF-α蛋白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或P<0.01),并且以20 μg/ml臭氧组效果最明显(P<0.05或P<0.01)。第三部分:1.与治疗前相比,10μg/ml、20 μg/ml、30 μg/ml臭氧组治疗后4小时、8小时、1天、3天、7天NRS评分显着降低(P<0.05),Oxygen组治疗后1天、3天、7天NRS评分显着降低(P<0.05)。与Oxygen组相比,10 μg/ml、20μg/ml、30 μg/ml臭氧组治疗后4小时、8小时、1天、3天、7天NRS评分显着降低(P<0.05)。与20μg/ml臭氧组相比,10μg/ml臭氧组治疗后8小时、1天、3天NRS评分显着升高(P<0.05),30μg/ml臭氧组治疗后4小时、1天、3天NRS评分显着升高(P<0.05)。2.与治疗前相比,10 μg/ml、20 μg/ml、30 μg/ml臭氧组治疗后4小时、8小时、1天、3天、7天ODI评分显着降低(P<0.05),氧气组治疗后各时间点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与氧气组相比,10 μg/ml、20 μg/ml、30 μg/ml臭氧组治疗后4小时、8小时、1天、3天、7天ODI评分显着降低(P<0.05)。与20μg/ml臭氧组相比,10μg/ml与30μg/ml臭氧组治疗后1天、3天、7天ODI评分显着升高(P<0.05)。结论第一部分:1.成功建立大鼠坐骨神经CCI动物模型;2.GluR6可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起重要作用;3.CCI导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由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介导。第二部分:1.鞘内注射低浓度臭氧可减轻CCI导致的大鼠机械性痛觉超敏与热痛觉过敏,从而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中以臭氧浓度为20 μg/ml时效果最明显;2.鞘内注射低浓度臭氧可降低大鼠脊髓水平GluR6、NF-κB/p65、IL-1β、IL-6与TNF-α的表达,以臭氧浓度为20 μg/ml时效果最明显;3.鞘内注射低浓度臭氧可能是通过抑制大鼠脊髓水平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而发挥其镇痛作用。第三部分:1.超声引导下骶管硬膜外腔注射低浓度臭氧,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压迫痛,并改善其功能障碍,以20μg/ml组最明显。2.超声引导下骶管硬膜外腔注射氧气可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压迫痛,但不能改善其功能障碍。
康思敏[3](2021)在《骶裂孔注射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步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定量分析骶裂孔注射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为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共纳入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分别在骶裂孔注射前、第1次骶裂孔注射治疗1周后、第2次骶裂孔注射治疗1周后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患者的运动学数据,在患者身体表面相关位点粘贴标示球,要求患者尽量以自然步态在直线上行走5m以上的距离,共行走4次;并对20例患者进行下腰痛 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腰椎功能障碍问卷(Roland-Morris,R-M)评分及 VAS 评分。采用SPSS 26.0软件对患者的量表评分及运动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DH患者经骶裂孔注射治疗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总分较治疗前增加,JOA评分、中文版R-M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且第2次骶裂孔注射治疗后较第1次治疗后好转(P<0.05);2.患者的运动学数据包括步长、跨步长、步行周期、步速、支撑相百分比、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ROM)、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以及关节运动速度均较治疗前好转,且第2次骶裂孔注射治疗后距离及时间参数较第1次治疗后好转更为显着,但时空参数在第2次治疗后无明显改善;3.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的关节活动速度与VAS评分显着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LDH功能量表评分及步态参数均较治疗前改善,表明骶裂孔注射治疗可明显缓解LDH患者疼痛,进一步改善异常步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各关节运动速度与VAS评分显着相关,表明患者疼痛越剧烈,关节活动速度越慢。
杨海越[4](2020)在《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与单纯推拿、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的临床效果,探讨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机理,以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更加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96例患者分为联合组(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及推拿组(单纯推拿)、针刀组(针刀神经触激术),每组32例。联合组每周行3次推拿手法治疗(周一、三、五各1次),周五手法治疗后行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推拿组每周行3次推拿手法治疗(周一、三、五各1次);针刀组每周行1次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1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周。2周后,对三组治疗前后VAS评分、ODI指数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对三种治疗方案进行评价。结果: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联合组、推拿组以及针刀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3.87%,90.00%,愈显率分别为73.33%、32.26%、40.00%,经统计学处理,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而三组的愈显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联合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推拿组与针刀组无差异(P>0.05),提示三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体征,而联合组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三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以及O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三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联合组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推拿组与针刀组无差异(P>0.05),提示三种治疗方案均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其功能障碍,而联合组的治疗方案优于其他两组。结论: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对于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较单纯的推拿、针刀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谢宏博(Hung-Po Hsieh)[5](2019)在《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脊髓,导致脊髓或神经根营养障碍,继而产生炎症,引起相关神经卡压或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机制包括神经压迫机制、炎性化学神经根刺激、自身免疫机制。主要病理过程是腰椎间盘部分纤维环破碎,髓核等相关组织在挤压的作用下,向脊柱的后方突出甚至膨出,对神经根产生刺激、压迫,出现神经根的炎症,造成神经根的营养供应、神经传导特性的损伤,导致腰痛及下肢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由于现代人、生活习惯及工作环境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美国相关的研究机构发现,九成的成年人都有过腰腿痛的不愉快经历,而其中,就有20%的腰痛患者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不断增加的发病率,不仅给个人带来较大困扰,也给国家的医疗费用带来极大的负担,且降低社会总体工作效率。如何预防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医者关注的重点。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只能起到止痛对症处理的作用,虽然近期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大,比如长期大量服用止痛药易产生耐药性,且易对胃黏膜有不可逆性的损害。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在治疗痛症方面有独特优势。在祖国医学中,此病是隶属腰痛病的范畴。古代医籍里面中并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病名,对此病的记载,主要通过对以腰痛为主的症状,如“腰痹”、“腰腿痛”等来认识的。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以肝肾不足,尤以肾虚为甚或亏虚为本,同时也与外伤、瘀血、气血不足、外邪等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紧紧关联。针灸能够能疏通局部气血,通经络,能够缓急止痛,且止痛效果较快,往往能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辨证取穴的前提下,常见的取穴的方法有,联合夹脊穴的局部针刺、阿是穴针刺和循经取穴。针刺常常与电针配合,灸法在临床上用的也是比较频繁,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还有推拿手法,通过整脊、推拿、复位、按摩等不同的手法来操作并调整患者的腰椎关节组织、局部肌肉等,从而达到理筋整复,疏通经络气血,使得达到内外平衡。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其他中医治疗方法,还有牵引、热敏灸疗法、热敷等。临床上单独运用一种疗法治疗的比较少,往往是将几种治疗方法联合运用,包括联合西医的方法如封闭疗法等,以达到更好的疗效。现有研究表明,针灸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症状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优势。针灸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具有多样性的方法,有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明了针灸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氏头皮针为已故名老中医方云鹏教授所创立的一种全新形式的针刺方法。该针法将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全息理论及神经解剖学相结合,其核心内容是伏象与伏脏理论。方云鹏教授认为伏象与伏脏是“诸经皆同于脑”的总经络、总中枢。伏象穴区对称地分布在颅骨骨缝的周围,整个身体各部位相应的刺激点都规律地分布于穴区内,这些刺激点构成了人体的缩影,伏于矢状缝、人字缝及冠状缝。伏象是人体“阳气中枢”,统领全身阳经,具有引导和调整全身阳气活动,调节全身脏腑功能的作用。选取方氏头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乃取“头为诸阳之会”之意,下病取上,通调经气,通脉止痛。“靳三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创立的针灸处穴流派,是岭南针灸学派的重要学术内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靳三针”中每一种疾病的针灸处方,大多有三个穴位起到主要治病作用,即“主穴”作用,靳瑞教授将这些穴位进行总结,并由此为基础总结出固定的针灸处方,逐渐形成现在成熟完善的“靳三针”学术体系。其配穴原则遵循传统,以脏腑辩证及分经辨证为主,手法包括入针,行针和补泻手法。遵循“两神合一、用意在针、缓慢进针、得气为度”。腰三针,是靳三针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组穴位,具有显着临床实用价值、疗效的穴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病位在督脉之上,肝肾不足,复感外邪,邪气搏于腰脊,导致气血不同而致气滞血瘀,局部经脉闭阻,不通则痛。传统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是督脉生发的必然结果,脑肾相济,针刺头部腧穴或者说相应脑部功能区的投影点,能通过相应的经络联系,产生得气感,使气血到达病所,气行则血行,气血荣润,正气充足,则疾病亦能痊愈。在方氏头皮针的理论中,头皮针的针刺点、针刺区域不仅是医者的治疗点,亦是疾病反映在体表的外在表现。头穴是调节各脏腑系统功能的高级调节系统,针刺头部腧穴可通调经气,调达脏腑。腰三针在华佗夹脊穴周围,向内连于督脉,向外链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膀胱经皆在腰部行走,通过对腰三针进行针刺,可以达到气至病所,通调膀胱经以及督脉的气血,改善腰部的经气,起到镇痛的作用。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优势在于上下配穴,通调督脉,激发阳气,通络止痛。腰三针通调经脉,活络止痛,方氏头针生发清阳,调神止痛。二者配伍形神兼治,通督调神,使得背腰部阳气生发,气血调达,经络通畅,调神止痛。本研究依据临床经验,旨在客观评价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理论和循证医学证据。目的:观察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探讨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作用机理及治疗优势,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病例选择:本试验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不同干预措施,其中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简称结合组)33例、方氏头皮针组(简称头针组)33例,腰三针组(简称腰针组)33例。2.治疗方法:结合组予针刺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选穴:伏象腰部、倒象下部、倒脏下焦、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头针组予方氏头皮针治疗;腰针组予腰三针治疗。3.疗程:三组均每周治疗3次,2次治疗间隔时间大于等于1天,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4.疗效评定:对所以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此评价三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和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干预之前,三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经过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对其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对比结果如下:1.JOA评分两个疗程治疗后,3组患者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的JOA评分与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相比,提高的幅度较大,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McGill 评分两个疗程治疗后,3组患者McGill评分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分析则显示,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组和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疗效评定两个疗程治疗后,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91%、78.79%、75.76%。经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统计比较,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体疗效不全相等。结论:本项研究发现方氏头皮针疗法、腰三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均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二者联合使用可以获得更为显着的临床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整体症状得到缓解,改善患者相关体征,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张皓,何金[6](2018)在《化学消融术微创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认识》文中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大约60%的腰腿痛由此引起。化学消融术是临床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血管介入术之一,具有微创安全、疗效确切、费用低等诸多优势,缓解或治愈了很多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痛。此项微创介入术有着疼痛学、局部解剖学、影像学、药理学等多学科交叉,从腰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氧化固缩髓核降低盘内压、腰椎间盘外注射胶原酶消融脱出髓核组织消除机械性压迫、腰大肌间沟注射消炎镇痛液阻断痛觉传导通路的恶性循环等方法的单项使用,到逐步吸纳诸家所长,演变为腰椎间盘内外联合注射治疗为主,引导方式也从C型臂X线机扩展到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层螺旋CT(MSCT)引导,拥有薄层扫描、精准定位、三维重建、安全快速、指导治疗方式等更多优势。同时化学消融术也是一项有着严重并发症的微创技术,药物使用及剂量有待统一,为帮助医务工作者了解其作用机制和技术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患者,现将我们对化学消融术的认识作一综述。
刘晓芳[7](2018)在《电针联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随着社会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久坐久躺等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中老年龄人高发的疾病也逐渐年轻化,腰椎间盘突出症已逐渐成为变通大众普遍熟悉的疾病。此病属骨科、针灸科、康复科等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就诊时时常表现为突发腰痛,活动受限,转腰不能活动,或慢性腰痛,近期加重等,临床有腰痛、坐骨神经痛、马尾综合征等临床症象,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关于此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且疾病容易复发,因此探讨一种较好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无疑成为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我们选取了 90例临床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整脊组、电针组及电针加整脊组,整脊组采用澳洲通行、广泛使用的西式diversify技术;电针组选用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穴位,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器,取疏密波进行治疗;电针加整脊组是在电针治疗后进行整脊治疗。三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JOA、ODI、SF-MPQ、SF-36、腰椎活动前屈后伸角度变化、临床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4周治疗,三组在JOA、ODI、SF-MPQ等方面均取得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的治疗结果,在SF-36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状态、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各维度的比较中,也呈现出较治疗前明显的改善。组间治疗除了在JOA、SF-36生理机能、社会功能以及治疗疗效构成比中显示三组无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显示出存在组间差异,其中电针加整脊组在多项指标比较中显示出较其他两组有明显的改善。结论:1.整脊、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电针加整脊组治疗较任何单一治疗方法显示出更好的改善作用3.整脊、电针、电针加整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周宝丽,张燕伟[8](2018)在《药物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现状》文中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导致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药物注射疗法具有直达病所、减轻疼痛、创伤小且价格低廉等优点,往往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目前中西医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药物注射疗法均有涉及,因此本文通过对于注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药物、注射方法及穴位注射等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进一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一些新的思维方式。
胡振兴[9](2017)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IgG及IgM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式摘除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组织中IgG及IgM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本院脊柱外科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手术切除的髓核标本,分为椎间盘内加压注射无效后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组34例(实验组),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组23例(对照组),全部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髓核组织中IgG和IgM的表达,分析IgG和IgM的表达与加压注射疗法对髓核的影响。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利用JOA评分法评估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不同突出类型(突出组,脱垂组)患者术后近期治疗效果。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中两种不同突出类型均表达IgG和IgM;2.实验组中突出组IgG和IgM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3.脱垂组IgG和IgM的阳性表达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果如下:1.两组突出组随访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脱垂组随访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椎间盘内加压注射疗法可升高IgG、IgM免疫复合物在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中表达,加速突出髓核组织重吸收进程;2.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且术后近期疗效相同。
邱觅真[10](2017)在《脊柱内镜技术与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经皮穿刺腰椎间盘胶原酶化学溶解术(collagenase chemonucleolysis,CCNL)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extraforaminal lumbar disc hernation,EFLDH)的近期疗效、并发症及一般住院指标,以供临床选择参考。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共纳入2014年9月2016年10月期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的49例被诊断为EFLDH的患者,分为2组,其中脊柱内镜组22例,行PELD术;胶原酶组27例,行CCNL术。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6月的疗效、疼痛改善情况、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术中疼痛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费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2周、术后3月、术后6月的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的腰椎功能情况;最后采用改良的MacNab标准评价术后6月的疗效并计算疗效优良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类似;两组术后6月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脊柱内镜组疗效优良率86.36%,胶原酶组疗效优良率88.89%;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胶原酶组术中疼痛评分、手术时间、住院费用等一般住院指标方面均低于或短于脊柱内镜组,但术后卧床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与CCNL均是治疗EFLDH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治疗方案,尽管CCNL术后卧床时间长,但其具有术中疼痛轻、住院费用少、操作简单的优势,在EFLDH的微创手术治疗中值得临床推荐。
二、经棘间孔进针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棘间孔进针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提纲范文)
(2)医用臭氧介导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镇痛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第二部分 鞘内注射臭氧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痛行为及脊髓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信号分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第三部分 超声引导下骶管注射不同浓度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致神经压迫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医用臭氧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3)骶裂孔注射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步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硬膜外注射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一般资料分析 |
二、病例筛选 |
(一)诊断标准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剔除与脱落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评价 |
四、观察结果与分析 |
(一)患者脱落及不良事件记录 |
(二)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
(三)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四)三组患者治疗前、后ODI指数比较 |
讨论 |
一、推拿治疗LDH作用原理分析 |
(一)推拿治疗LDH的中医学作用原理 |
(二)推拿治疗LDH的现代医学作用原理 |
二、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的作用机制分析 |
(一)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的解剖学基础 |
(二)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的理论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治疗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5)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
一、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认识 |
二、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经络的认识 |
三、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概况 |
一、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
二、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
三、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认识 |
四、椎间盘退变因素 |
五、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相关解剖生理的认识 |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
七、现代医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病例收集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第二节 研究内容 |
一、试验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注意事项 |
四、不良反应及处理 |
第三节 疗效观察 |
一、观察指标 |
二、疗效评定标准 |
三、评价时点 |
四、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
第一节 基本情况对比 |
一、三组患者性别比较 |
二、三组患者年龄比较 |
三、三组患者病程比较 |
第二节 疗效分析 |
一、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 |
二、疼痛问卷简表(McGill量表) |
三、三组治疗后疗效评定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一、研究内容的选题依据 |
二、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三、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依据 |
四、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 |
五、统计结果分析 |
六、本研究创新性 |
七、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中文详细摘要 |
(6)化学消融术微创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LDH研究现状 |
1.1 LDH发病机理 |
1.2 胶原酶的作用机理 |
1.3 臭氧的作用机理 |
2 发展动态分析 |
3 化学消融术存在的问题 |
4 影像引导方式 |
5 展望 |
(7)电针联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腰椎及椎间盘的生理病理 |
1.1.1 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
1.1.2 腰椎及椎间盘的生理病理概述 |
1.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概况 |
1.2.1 概述 |
1.2.2 病因病机 |
1.3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概况 |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 |
1.4.1 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况 |
1.4.2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选择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估算 |
2.2.2 随机分组 |
2.2.3 实验方案 |
2.2.4 观察指标 |
2.2.5 腰椎前屈后伸角度的估算 |
2.2.6 中医症状临床观察表评分疗效标准 |
2.2.7 统计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3.2 治疗前各结局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 |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
2.4 不良事件处理 |
2.4.1 晕针 |
2.4.2 滞针 |
2.4.3 血肿 |
2.4.4 断针 |
讨论 |
3.1 研究意义 |
3.2 穴位的选择 |
3.3 治疗方案的选择 |
3.4 结果讨论 |
3.5 整脊与推拿的研究 |
3.6 整脊联合电针的治疗机制 |
3.6.1 腰椎间盘退变 |
3.6.2 机械性压迫或损伤 |
3.6.3 炎症反应 |
3.6.4 自身免疫反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9)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IgG及IgM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纳入标准 |
2.1.3 病例排除标准 |
2.2 分组方法 |
2.3 免疫组化染色 |
2.3.1 实验试剂 |
2.3.2 制备切片 |
2.3.3 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
2.3.4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
2.4 临床疗效评价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
3.1.1 IgG染色结果 |
3.1.2 IgM染色结果 |
3.2 疗效评判 |
3.2.1 突出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 |
3.2.2 脱垂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 |
4.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阶梯式治疗 |
4.3 椎间盘内加压注射疗法手术方式及优势 |
4.4 椎间盘内加压注射疗法的应用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脊柱内镜技术与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资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选择标准 |
2.1.3 一般资料 |
2.1.4 主要仪器、材料 |
2.1.5 主要药物 |
2.2 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方法 |
2.2.3 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 |
2.2.4 资料收集与评价指标 |
2.2.5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两组术后6月的疗效比较 |
3.3 两组术前与术后VAS评分比较 |
3.4 两组术前与术后ODI比较 |
3.5 两组手术并发症的比较 |
3.6 两组一般住院情况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临床近期疗效分析 |
4.2 并发症及一般住院情况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经棘间孔进针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旁正中入路与椎间孔入路腰段硬膜外腔注射类固醇药物的扩散程度与临床疗效对比[J]. 黄韶鹏,袁月,邓超,刘金锋.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1(08)
- [2]医用臭氧介导GluR6-NF-κB/p65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镇痛机制的研究[D]. 张为光. 山东大学, 2021(11)
- [3]骶裂孔注射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步态的影响[D]. 康思敏. 山东大学, 2021(09)
- [4]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的疗效观察[D]. 杨海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谢宏博(Hung-Po Hsieh).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化学消融术微创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认识[J]. 张皓,何金.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8(10)
- [7]电针联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刘晓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药物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现状[J]. 周宝丽,张燕伟.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8(01)
- [9]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IgG及IgM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胡振兴. 延边大学, 2017(05)
- [10]脊柱内镜技术与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比较研究[D]. 邱觅真. 南昌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