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子参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姚洁,程磊,周涛,雷鹏堃,朱月健,马磊[1](2022)在《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和分子遗传多样性,以及国内大部分太子参品种的特点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太子参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回顾了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分布调查和表型性状多样性、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分析表明,培育出产量高,品质优异,抗病和适应能力强,多糖、环肽等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太子参品种,是促进太子参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对国内太子参的育种工作提出建议。
姚洁,程磊,周涛,雷鹏堃,朱月健,马磊[2](2022)在《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了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和分子遗传多样性,以及国内大部分太子参品种的特点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太子参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回顾了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分布调查和表型性状多样性、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分析表明,培育出产量高,品质优异,抗病和适应能力强,多糖、环肽等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太子参品种,是促进太子参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对国内太子参的育种工作提出建议。
魏丹[3](2021)在《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辣椒-太子参轮作可行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太子参为福建省道地药材之一,其种植具有严重的连作障碍,种植多年后太子参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与质量严重降低。本课题将辣椒引入太子参种植体系,从土壤酸碱度、自毒物质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的角度研究辣椒与太子参轮作对于太子参连作障碍的改善作用,以探讨椒参轮作对解决太子参连作障碍问题的现实可行性。方法:1、采取五点取样法及抖根法采集空白(K)、连作太子参(LS)、连作辣椒(LJ)、辣椒与太子参轮作(LZ)的根际土壤;用p H计对四组土壤进行p H值的测定。2、以70%甲醇作为提取溶剂提取四组土壤样品(K、LS、LJ、LZ)中化感自毒物质,甲醇-0.1%乙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得指纹图谱,进行积分处理,比较各土壤样品中化感自毒物质色谱峰数目及总峰面积;碱提酸沉法提取四组土壤样品(K、LS、LJ、LZ)中酚酸类化感自毒物质,乙酸乙酯萃取,甲醇-1%乙酸水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得指纹图谱,并选取八种酚酸作为标准品,比对样品色谱图,利用外标一点法计算每个样品中酚酸类物质含量。3、采集空白(K)、连作辣椒(LJ)、连作太子参(LS)的根际土壤共9个样品进行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抽提样本基因组DNA,选择特异性引物(细菌16s RNA、古菌16s RNA、真菌ITS1、放线菌16s RNA和固氮菌nif H基因)进行PCR扩增,Miseq测序;测得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统计,计算多样性指数,用R语言等进行群落多样性分析。结果:1、pH值由低至高排序为:LS、LZ、LJ、K。种植太子参后土壤酸化程度最高,太子参与辣椒轮作后,土壤p H值显着提高(P<0.05)。2、太子参长期连作,根际土壤中会积累大量化感自毒物质,与辣椒轮作后,根际土壤中的自毒物质数量减少、含量降低;太子参连作后,土壤中八种酚酸类自毒物质含量增加,且香草酸、丁香酸、香草醛、对香豆酸及对阿魏酸的含量极显着增加(P<0.01);与辣椒轮作后,土壤中酚酸类物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中丁香酸、对香豆酸和阿魏酸含量下降显着(P<0.05),总体而言,椒参轮作对于降低太子参土壤中酚酸类物质含量具有一定作用。3、细菌方面:相较于LS土壤,LJ土壤中细菌微生物群落数量更多、多样性更高,有利于微生态环境的稳定,对三组处理土壤中优势菌群进行比较,多数与植物发病呈正相关的病原菌群所占比例在LS中更高,多数对植物生长有益的菌群所占比例在LJ土壤中更高;古菌方面:奇古菌门在LS土壤中比例最高,广古菌门在LJ土壤中比例最高,有益古菌群的互补为椒参轮作提供了可能;真菌方面:LS土壤中真菌数量多,多样性高,在LS土壤中检出多种诱发根腐病的有害真菌,且为优势菌群,LJ土壤中检出生防真菌Chaetomium、Mortierella;放线菌方面:在K土壤与LJ土壤中检出多种潜在的有益菌,在环境修复及氮循环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固氮菌nif H基因方面:三组中具有显着性差异的nif H基因微生物属共有18个,其中13种均为种植辣椒后土壤中的优势菌群,种植辣椒后土壤中固氮优势菌群的增加,在促进有益菌相互作用、拮抗有害菌及有害物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1、实验验证了种植太子参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壤酸化,椒参轮作能明显缓解因种植太子参引起的土壤酸化,从调整土壤酸碱度的方面改善太子参连作障碍。2、土壤酸化与酚酸类物质有较密切的关系,土壤p H值随着酚酸类物质的增加而降低,大致成反比,由此猜测酚酸类物质在土壤中的富集是导致太子参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椒参轮作对于降低在太子参连作障碍中起显着作用的酚酸类物质含量具有一定的作用。3、辣椒与太子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从群落差异入手,指导辣椒与太子参轮作,可能在有益菌互补、病原菌拮抗方面起到缓解太子参连作障碍的作用。
余逍[4](2021)在《基于喀斯特水肥耦合的黄金梨品质提升机制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在“十一”至“十三五”期间投入专项资金开展石漠化治理,探索与石漠化环境适宜的生态产业技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根据市场需要和当地实际,在喀斯特地区以黄金梨为主的生态产业推广种植恰恰符合石漠化综合治理需求。基于水肥耦合理论提升果实品质可以为相关生态产业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水肥高效利用是遗产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手段,可有效增加石漠化地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根据地理学、植物学、土壤学有关人地关系协调与经济发展权衡、植物水分调节与环境适应机制、水肥耦合与生态环境功能等理论,针对水肥耦合如何改善土壤环境,提升果实品质,确定灌溉水量和施肥方式,集成水肥一体化技术等科技问题,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施秉喀斯特为研究示范区,2018年-2020年通过对研究区20个实验样地连续定位监测土壤水分和植物水分及水土采样测试,运用方差分析、TOPSIS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围绕喀斯特水肥耦合与黄金梨品质提升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重点阐明水肥耦合对土壤因子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理,揭示水肥高效利用与产量品质提升机制,评价土壤养分质量及果实产量品质,提出适宜不同岩性喀斯特区水肥耦合品质提升技术,集成品质提升调控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与验证,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特色经果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技参考。1轻度亏缺灌溉处理下土壤养分含量高于不灌和全灌处理,相较于对照组和复合肥模式,生物有机肥及蚯蚓粪施肥模式更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白垛研究区在W2F3(轻度亏缺+生物有机肥)配比模式下,土壤有效磷(AP)、全钾(TK)、钙(Ca)、钠(Na)、全磷(TP)含量达到最高,在W2F4(全灌+豆饼粉)配比模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较高;石桥研究区在W2F1(亏缺灌溉+蚯蚓粪)处理下,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均达到最高值。水肥耦合后土壤养分总体增加,白垛研究区施肥后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全磷含量显着增加,土壤微量元素Ca、镁(Mg)、Na含量的增幅均值为22.46%;石桥研究区水肥耦合后,土壤全量养分的增幅较土壤速效养分增幅高10.42%,土壤微量元素中Ca含量增幅最大,增幅为29.04%。2合理水肥配置增长干周、新梢生长量、枝条数、花芽数,表明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发育具有正效应,白垛(白云岩)地区黄金梨生长更易受到N限制,石桥(石灰岩)地区黄金梨生长受P限制更大:白垛研究区W2F1(轻度亏缺+蚯蚓粪)处理对干周、中枝增长最明显,W1F3处理(不灌+生物有机肥)对花芽数增加最明显,W2F3处理(轻度亏缺+生物有机肥)对新稍、长枝、短枝增长最明显;石桥研究区W1F1处理(不灌+蚯蚓粪)对干周增长最明显,W3F1(全灌+蚯蚓粪)对花芽数、新稍、长枝、中枝、短枝增加最明显。白垛(白云岩)研究区植物叶片N:P(14.3)与全国植物叶片尺度的N:P相当(14.4),与其他关于喀斯特次生林的叶片N:P值一致(14.3),表明白云岩喀斯特地区黄金梨生长更易受到N限制;石桥(石灰岩)地区植物叶片N:P(20.76)>16,表明黄金梨生长受P限制更大。今后应对黄金梨实施精准配方施肥,避免养分元素浪费,调控土壤环境。3合理水肥配比具有提高土壤养分质量、提升果实品质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W2F3处理为白垛研究区最优水肥配比,W2F1为石桥研究区最优水肥配比:白垛研究区在W2F3处理下,土壤质量综合得分(3.67)及果实品质综合评价得分(0.76)均达到最大值,为最优水肥配置模式;石桥研究区在W2F1处理下,土壤质量综合得分(3.35)及果实品质综合评价得分(0.85)均达到最大值,为最优水肥配置模式。白垛研究区黄金梨在W2F3水肥配比下,果实产量增加2741.04 kg·hm-2,果实含水率、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葡萄糖含量依次增加了4.17%、1.91%、0.74%、2.75%、5.14%,可滴定酸含量减少0.05%。石桥研究区在W2F1水肥配比下,黄金梨果实产量增加了2646.55 kg·hm-2,果实含水率、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葡萄糖含量依次增加了11.09%、1.69%、1.28%、5.02%、9.28%,可滴定酸含量减少0.11%。4不同岩性土壤水势灌溉阈值(ψsoil)不一致,白云岩喀斯特地区黄金梨灌溉阈值为ψsoil=-2.13 MPa,石灰岩喀斯特区黄金梨灌溉阈值为ψsoil=-1.72 MPa:土壤水势灌溉阈值的差异性与赋存水有关,白云岩地区出露水源更丰富,石桥石灰岩地区较白垛白云岩地区更易受到干旱胁迫的限制。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水分不具有线性相关,土壤水势并不会随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增加而无限升高,当土壤体积含水量大于一定值时,土壤水势趋于稳定,土壤水分有效性最高。白垛研究区0~15cm和15~30 cm土壤水势的谷值分别为-2.13 MPa、-0.63 MPa;石桥研究区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区间为0.16~0.44,土壤水势出现2个波动谷值,0~15 cm的土壤水势谷值分别为-1.46 MPa、-1.19 MPa,15~30cm土壤水势谷值分别是-1.72 MPa、-0.83 MPa。确定黄金梨生命过程的关键土壤水势阈值,可以为实现生产实践中的精准灌溉制度奠定基础。5基于理论研究及研究区现有黄金梨灌溉、施肥技术,研发黄金梨土壤改良技术、植物水分监测技术、节本高效技术等关键创新技术,并对关键创新技术进行示范验证,示范效果明显:土壤改良后,土壤容重下降,土壤质量改善。施加生物肥后,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主要土壤养分含量显着提高。应用示范后果实产量、果实含水率、维生素C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葡萄糖含量均有所提升,可滴定酸含量有所下降,黄金梨核心品质指标明显提高。评估示范后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示范累积节约成本达20万~30万元·hm-2,2018年10月~2020年11月在示范区布设示范点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示范面积达20 hm2。在未来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需要挖掘生态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生态产业的价值空间,将“石漠化治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
张紧紧[5](2020)在《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机制及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脆弱,植被生境破碎。混农林广泛分布并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缓解人地矛盾及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石漠化治理进程。喀斯特区具有特殊的二元三维结构,降水总量较为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水资源可利用率低,采用适宜的节水措施对混农林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十分必要。根据地理学、农学、林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水土保持学等基本原理,2017-2020年,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分5次在研究区6个样地野外连续定位观测和数据采集,对1278个样品16个指标进行实验分析。论文紧紧围绕石漠化治理农艺节水与混农林业高效增值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研究工作。重点从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国家石漠化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提供科技参考。(1)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措施后各组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明显变化,秸秆+保水剂立体覆盖效果最佳。整体而言,秸秆+保水剂、单施秸秆、单施保水剂和地膜覆盖能有效提高土壤含水量,其中地膜覆盖能显着提高0-10cm表层土壤含水量;除地膜覆盖外,其他三种措施能有效增加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显着降低土壤容重(P<0.05)。秸秆+保水剂和单施秸秆能显着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2)农艺节水措施对植物蒸腾影响较大,蒸腾水分利用效率不同措施之间具有较大差异,且因环境和种植作物种类不同。在撒拉溪各农艺措施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百分比为:地膜覆盖(21.05%-55.46%)、秸秆+保水剂(29.16%-54.72%)、单施秸秆(8.65%-40.71%)、单施保水剂(2.09%-43.51%)。在花江:地膜覆盖(1.32%-12.36%)、秸秆+保水剂(3.72%-24.06%)、单施秸秆(0.62%-10.63%)、单施保水剂(0.48%-4.69%)。在施秉:秸秆+保水剂(6.98%-14.54%)、单施秸秆(6.45%-10.65%)、单施保水剂(0.85%-12.77%)。整体,秸秆+保水剂处理效果最佳,其次是地膜覆盖、单施秸秆和单施保水剂。(3)地膜、秸秆、PAM型保水剂农艺节水措施应用于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混农林土壤棵间蒸发量,不同农艺措施在研究区的土壤蒸发量降低比例均为:秸秆+保水剂>单施秸秆>单施保水剂。地膜土壤蒸发量降低比例在撒拉溪介于秸秆+保水剂和单施秸秆之间,花江高于秸秆+保水剂处理。土壤蒸发降低幅度为:施秉>关岭-贞丰>毕节,因种植模式不同有所差异,整体上可以使棵间土壤蒸发量降低8.9%34.62%。(4)根据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提出水肥耦合改良技术、立体覆盖节水增值技术、复合垄作节水增值技术关键技术,针对节水蒸腾效益监测方法的不足,提出节水效益监测技术,并对关键技术进行应用示范,在研究区共建成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节水增值混农林地面积约13.5 hm2,改善了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植物蒸腾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土壤蒸发量,提高了蒸腾监测数据的精准度,示范效果良好。
王磊,赵锋,沈亮,梁从莲,张永清,徐江,李佳[6](2018)在《无公害太子参栽培技术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太子参是一味滋补类中药材,近年来人们对其需求量逐渐增多,然而太子参栽培过程中一直存在种源混乱、连作障碍、病虫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太子参种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无公害栽培是促进太子参种植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方式。本文探讨了无公害太子参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适宜产区选择、优良品种选育、无公害规范种植、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通过优化太子参无公害栽培技术,以促进其种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达到减少农残、重金属含量,生产优质中药材的目的。
吴永红,熊永琴,伍跃成[7](2017)在《平塘县太子参的特征特性及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介绍太子参特征特性的基础上,总结平塘县太子参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地、选种、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者参考。
黄胜君[8](2013)在《丹东太子参生境土壤养分测定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丹东地区5个典型野生太子参生境土壤进行取样和分析测定,为今后建立太子参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科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太子参生境土壤的酸碱度总体呈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丰富;退耕还林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稍缺,未耕作的土壤相对丰富。为此,如果进行人工栽培,应注意施磷钾肥。
肖承鸿[9](2013)在《太子参种质资源评价及种子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认为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具有益气健脾、生津之功效。目前贵州施秉地区已成为全国太子参栽培的主产区之一。优良种源是品种选育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贵州栽培太子参种植的规范化,促进品种选育和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的实施工作,本论文基于农艺性状、化学成分分析和遗传学特性分析等研究手段,对贵州所种植太子参的主要种质资源进行了系统评价,并研究建立了太子参种子检验规程和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贵州所种植太子参的3种栽培类型120个单株样本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测量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多元回归、通径分析,表明3种栽培类型间各农艺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32个农艺性状之间存在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的相关性;块根数、块根粗、一级分枝数、闭锁花数、叶长、叶宽和地上生物量是影响地下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块根数、地上生物量对地下生物量直接作用较大,同时全株长、叶长、叶宽、闭锁花数等性状对地下生物量亦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研究分析认为,地上生物量可作为太子参高产选育最佳的农艺性状的间接指标,茎的一级分枝数、叶宽和闭锁花数可作为太子参高产选育较好的农艺性状辅助指标。2、通过对筛选出的80份太子参优异的种质资源23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表明栽培太子参的表型差异较大,遗传表现丰富,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鲜根上径,最低的是主茎节数。通过聚类分析可将80份种质划分为4大类群,第Ⅰ类群可作为有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Ⅱ类群可作为高产选育目标的最优亲本材料,第Ⅲ类群可作为药材短胖型(太子参药材一等商品)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第Ⅳ类群为选育中较差的亲本材料。23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6.48%,可以概括23个农艺性状绝大部分的信息量,各主成分能分别反映太子参各性状信息。3、通过动态检测贵州所种植的3个栽培类型、2种繁殖材料的生物量和太子参环肽B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随着生长期的变化,无性繁殖的栽培样本(XZ-1、 XZ-2、XZ-3)分别在7月初、6月下旬和7月上旬达到最高地下生物量(9.86g/株、3.61g/株和10.40g/株),而太子参环肽B的含量仅XZ-1在7月上旬达到药典规定(0.0213%)。在采收期,XZ-1和XZ-3的生物量显着高于XZ-2,而XZ-1和XZ-2的太子参环肽B含量显着高于XZ-3,同一栽培类型有性繁殖XZ-1Y的生物量低于无性繁殖XZ-1,太子参环肽B含量则显着高于XZ-1。研究认为,太子参栽培类型XZ-1的品质较好,属于值得推广的栽培类型,也适宜作为优良品种的选育对象,其最佳采收期应为植株倒苗后10天左右。4、通过对贵州太子参12个引种种源进行遗传多样性与药材品质分析,其中ISSR分子标记的研究显示,栽培太子参的遗传多样性极为丰富,其中JRYS(江苏句容马山野生)多态性百分比最高(91.46%),SBYS(施秉逸生种)最低(59.76%);遗传聚类可以划分为3个大种源组。而以太子参环肽B为指标的HPLC分析显示,JSYS1(江苏句容赤山湖野生)最高(0.0494%),无花太子参(施秉无花和柘荣无花)环肽B含量最低(0.0001%和0.0061%)。综合研究结果,本论文认为,太子参种源间的遗传变异与地理分布存在很大相关性,地理位置接近的种源遗传距离较小,与形态特征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施秉常用种源内差异小,药材品质较好,是贵州栽培及育种中减少纯化较为优良的种质资源:江苏句容野生种源作为可作为育种、推广种植的优良种质。5、通过阐明太子参种子的休眠机制主要是生理性休眠,生产实践中以-2~3℃砂藏层积45~50d打破休眠为宜,500~600mg/L的赤霉素浸种6h结合-2~3℃砂藏层积可明显缩短太子参种子打破休眠的时间;种子萌发的最适条件为10℃下砂上培养;在以上研究结果基础上,继续对施秉种源的种子进行取样、净度、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发芽率等指标的研究,制定了包括取样、净度分析、发芽实验、真实性鉴定、水分测定、重量测定、活力测定、生活力测定等太子参种子的检验规程;并完成13份不同种源的种子检验,以发芽率作为主要指标,净度、千粒重和含水量作为参考指标,初步制定了太子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从源头上保证了太子参药材种子质量,并对中药种子质量标准的制定具有示范意义。综上所述,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我们在种质筛选方面,成功以农艺性状评估太子参种质资源,为太子参品种选育在农艺性状方面提供明确指标,同时以化学成分和遗传学性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各种质进行评价,为各种质在栽培、选育和保护等方面提供了明确思路;在太子参药材采收期方面,阐明了太子参生物量和化学成分随植株生长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最佳采收期的判断依据;在太子参种子检验和质量分级方面,首次揭示太子参种子的休眠机制,优选出解除休眠最佳条件及发芽的最佳条件,同时通过对太子参种子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了太子参种子检验规程及其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林光美,侯长红[10](2006)在《小叶型太子参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
二、太子参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子参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研究 |
1.1 太子参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研究 |
1.2 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分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2 国内太子参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2.1‘施太1号’的选育 |
2.2‘柘参1号’与‘柘参2号’的选育 |
2.3‘抗毒1号’和‘金参1号’的选育 |
3 结语与展望 |
(2)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研究 |
1.1 太子参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研究 |
1.2 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分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2 国内太子参的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
2.1‘施太1号’的选育 |
2.2‘柘参1号’与‘柘参2号’的选育 |
2.3‘抗毒1号’和‘金参1号’的选育 |
3 结语与展望 |
(3)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辣椒-太子参轮作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根际土壤酸化的研究 |
1.仪器 |
2.样品 |
2.1 .采样方法 |
2.2 .样品信息 |
3.土壤pH值的测定 |
3.1 .实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4.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根际土壤化感自毒物质研究 |
1.自毒物质指纹图谱的测定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2.酚酸类自毒物质的测定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3.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
1.实验仪器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样品 |
2.实验方法 |
2.1 .基因组DNA电泳检测 |
2.2 .PCR引物的设计 |
2.3 .PCR的扩增 |
2.4 .Miseq文库的构建 |
2.5 .测序数据统计 |
2.6 .OTU聚类及物种信息注释 |
3.结果与分析 |
3.1 .细菌16S rRNA高通量测序 |
3.2 .古菌16S rRNA高通量测序 |
3.3 .真菌ITS高通量测序 |
3.4 .放线菌16S rRNA高通量测序 |
3.5 .固氮菌nifH基因高通量测序 |
4.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太子参连作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基于喀斯特水肥耦合的黄金梨品质提升机制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
(二)喀斯特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 |
(三)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研究进展 |
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
2 研究阶段划分 |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特点与难点及创新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1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
1 实验方案分析 |
2 野外调查数据 |
3 收集资料数据 |
三 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环境的影响机理 |
(一)水肥耦合对土壤因子的影响 |
1 水肥耦合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2 水肥耦合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3 不同岩性下水肥耦合对土壤因子影响的对比分析 |
(二)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发育的影响 |
1 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特征的影响 |
2 水肥耦合对叶片营养元素的影响 |
3 不同岩性下水肥耦合对黄金梨生长发育的对比分析 |
四 水肥耦合高效利用对黄金梨产量品质提升机制 |
(一)不同水肥处理对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 不同水肥处理下的果实产量 |
2 不同水肥处理对黄金梨物理品质的影响 |
3 不同水肥处理对黄金梨化学品质的影响 |
(二)水肥耦合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机制 |
1 产量及品质对水肥利用率的响应 |
2 土壤养分对水肥利用效率的响应机制 |
3 果实产量及品质综合评价 |
4 水肥耦合对品质提升机制的对比分析 |
五 黄金梨水肥耦合与果实品质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一)石漠化地区果林现有成熟技术 |
1 果树水分监测技术 |
2 果树施肥技术 |
3 果实套袋技术 |
(二)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研发 |
1 水肥一体化技术 |
2 土壤改良培肥技术 |
3 水分调节技术 |
4 黄金梨节本高效品质提升技术 |
(三)喀斯特黄金梨提升品质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
1 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5 示范点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结论与讨论 |
(一)主要结论 |
(二)主要创新点 |
(三)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机制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农艺节水 |
(二)石漠化山地农艺节水 |
(三)研究进展及展望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四)实验方案与资料数据可信度分析 |
三 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 |
(一)农艺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1 农艺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2 农艺措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二)农艺措施对植物蒸腾及土壤蒸发的影响 |
1 农艺措施对植物蒸腾的影响 |
2 农艺措施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
(三)混农林业农艺措施节水机制 |
四 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技术 |
(一)农艺节水现有技术 |
1 地表覆盖技术 |
2 耕作保墒技术 |
(二)农艺节水技术创新 |
1 水肥耦合改良技术 |
2 立体覆盖节水增值技术 |
3 复合垄作节水增值技术 |
4 节水效益监测技术 |
五 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
(一)示范点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二)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
(三)混农林业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
1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 |
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 |
3 施秉喀斯特示范点 |
(四)农艺节水规划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1 规划设计流程 |
2 应用示范过程 |
(五)农艺节水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
1 毕节撒拉溪示范点 |
2 关岭-贞丰花江示范点 |
3 施秉喀斯特示范点 |
六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无公害太子参栽培技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无公害太子参环境 |
1.1 产地环境要求 |
1.2 适宜产区 |
2 优良品种选育 |
3 种植方法 |
3.1 整地 |
3.2 种苗处理 |
3.3 播种 |
3.3.1 分根繁殖 |
3.3.2 种子繁殖 |
4 田间管理 |
4.1 科学施肥 |
4.2 除草与排灌 |
4.3 留种 |
5 病虫害综合防治 |
6 讨论 |
6.1 现代分子技术结合传统方法, 开展良种选育 |
6.2 综合改良土壤, 克服连作障碍 |
6.3 建立病虫害综合防治平台 |
(7)平塘县太子参的特征特性及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太子参的植物特性和生长习性 |
1.1 植物特性 |
1.2 生长习性 |
2 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 |
2.1 地块选择 |
2.2 严格选种 |
2.3 适时种植 |
2.4 田间管理 |
2.4.1 除草追肥。 |
2.4.2 遮荫。 |
2.5 病虫害防治 |
2.5.1 病毒病。 |
2.5.2 猝倒病。 |
2.5.3 叶斑病。 |
2.5.4 地老虎。 |
2.6 适时采收与加工 |
(8)丹东太子参生境土壤养分测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与制备 |
1.2 样品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太子参生境土壤pH值 |
2.2 太子参生境土壤有机质 |
2.3 太子参生境土壤全氮和碱解氮 |
2.4 太子参生境土壤速效磷 |
2.5 太子参生境土壤速效钾 |
3 讨论 |
(9)太子参种质资源评价及种子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太子参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评价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太子参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相关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太子参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二章 太子参生物量与指标成分的动态分析 |
前言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太子参种质资源指标成分的评价分析 |
前言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太子参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记分析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2 试剂与仪器 |
3 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5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太子参种子检验规程与质量分级标准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节 太子参种子检验规程研究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太子参种子检验规程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取样 |
4 净度分析 |
5 真实性鉴定 |
6 水分测定 |
7 吸水率测定 |
8 重量测定 |
9 生活力测定 |
10 活力测定 |
11 发芽试验 |
第三节 太子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太子参种子质量分级标准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质量分级标准 |
4 检验方法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农艺性状测定图片 |
附录三 遗传多样性分析图谱 |
附录四 不同种源太子参含量测定图谱 |
附录五 不同种源太子参药材外观性状 |
附录六 太子参种子检验规程及质量标准研究图片 |
附录七 致谢 |
附录八 个人简介 |
(10)小叶型太子参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参大小分级对小叶型太子参产量的影响 |
2 整地方式对小叶型太子参抗病性及产量的影响 |
3 株行距对产量的影响 |
4 覆盖方式对小叶型太子参生长方式及产量的影响 |
5 施肥对小叶型太子参产量构成的影响 |
6 摘蕾对产量的影响 |
7 遮荫物对产量的影响 |
8 小结 |
四、太子参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姚洁,程磊,周涛,雷鹏堃,朱月健,马磊.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 [2]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姚洁,程磊,周涛,雷鹏堃,朱月健,马磊.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 [3]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辣椒-太子参轮作可行性[D]. 魏丹.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
- [4]基于喀斯特水肥耦合的黄金梨品质提升机制与技术研究[D]. 余逍.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5]喀斯特石漠化山地混农林业农艺节水机制及技术研究[D]. 张紧紧. 贵州师范大学, 2020
- [6]无公害太子参栽培技术探索[J]. 王磊,赵锋,沈亮,梁从莲,张永清,徐江,李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07)
- [7]平塘县太子参的特征特性及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J]. 吴永红,熊永琴,伍跃成. 现代农业科技, 2017(03)
- [8]丹东太子参生境土壤养分测定与分析[J]. 黄胜君.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9]太子参种质资源评价及种子质量标准研究[D]. 肖承鸿. 贵阳中医学院, 2013(07)
- [10]小叶型太子参高产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J]. 林光美,侯长红. 中国中药杂志, 2006(15)
标签:太子参论文; 黄金梨论文;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水肥一体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