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雷欣[2](2021)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及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中医体质分布状况,为老年T2DM慢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提供流行病学依据。2.通过临床试验观察“痰湿体质调理方“对老年T2DM痰湿体质患者干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广泛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系统抽样方法,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每地市随机抽取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1所乡镇卫生院,与工作人员沟通,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概况,获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参与老年T2DM体质辨识的档案,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居住地、体重指数及合并高血压等一般信息和体质辨识结果,用统计软件分析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2.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符合本次试验纳入标准,且在排除标准范围外的患者,共收集病例65例。对受试者介绍研究内容及项目,经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纳入本研究,给予痰湿体质调理方进行干预,按4周为一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观察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指数(IRI)、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体质指数(BMI)等相关理化检测指标、中医体质转化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FPG、2h PG分别观察用药前和用药后1、2、3个月的变化,其余指标用药前后各观察一次)。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1100例老年T2DM患者,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偏颇体质为主,主要偏颇体质类型依次是: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和阳虚质;老年T2DM患者存在体质兼夹情况,主要为痰湿质兼夹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兼夹痰湿质与气虚质;气虚质兼夹痰湿质和阴虚质;阳虚质兼夹气虚质;2.不同性别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无差异;不同地域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其中晋中、晋南、晋东南以痰湿质、平和质和阴虚质为主,晋北地区则以平和质、痰湿质和阳虚质为主;不同体重指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体重指数过轻和正常患者阴虚质占比最高,体重指数过重和肥胖患者痰湿质占比最高;有、无合并高血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依次为痰湿质、阴虚质、平和质,无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依次为阴虚质、痰湿质、平和质;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年龄比较气虚质与阳虚质、痰湿质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阳虚质人群平均年龄相对最大,气虚质、阴虚质人群平均年龄较小;通过比较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的病程差异,发现平和质与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与阴虚质、阳虚质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平和质、痰湿质的患病时间短,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患病时间长。3.试验后患者的FPG、2h PG、Hb A1c、IRI、IAI和BMI水平较干预前有统计学差异;中医体质转化总有效率为91.7%,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总有效率为93.3%,理化检测指标总有效率为86.7%;“痰湿体质调理方”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结论1.老年T2DM患者主要偏颇体质为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和阳虚质;老年T2DM患者体质分布状况复杂,多种体质兼夹存在。2.不同性别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无差异;不同地域、体重指数及有、无合并高血压的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存在差异;部分体质类型之间年龄、病程比较存在差异。3.“痰湿体质调理方”对老年T2DM患者痰湿体质干预疗效显着,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偏颇、痰湿证候和血糖代谢状况,增加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和体重指数。4.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在公共卫生慢性疾病领域,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体质辨识和干预在慢性疾病诊疗中的优势,降低慢性病的疾病负担。
蔡海荣[3](2021)在《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患者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临床疗效;明确疏肝温胆汤通过肝X受体α(liver X receptor α,LXRα)介导自噬/凋亡改善MS大鼠IR、糖脂代谢、氧化应激。方法:1.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84例气滞痰瘀证M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联合疏肝温胆汤服用,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A1c(hemoglobin Alc,HbA1c)、血清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2.1动物实验一: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联合高脂高糖高盐饲料喂养方法复制MS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代谢综合征模型组(MS组)、疏肝温胆汤高剂量组(SGWD-H组)、疏肝温胆汤中剂量组(SGWD-M组)、疏肝温胆汤低剂量组(SGWD-L组)、二甲双胍组(MF组)。SGWD-H组、SGWD-M 组、SGWD-L 组分别给予剂量为 23.58g/Kg/d、11.79g/Kg/d、5.90g/Kg/d 的疏肝温胆汤灌胃,MF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0.09g/Kg/d)灌胃,NC组和MS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干预时间为4周。干预结束后,测量大鼠体重、体长、血压,ELISA法检测HbAlc、FINS含量,生化分析仪检测FPG、TC、TG、LDL-C、HDL-C含量,并计算HOMA-IR,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脏和胸主动脉血管组织病理形态变化。2.2动物实验二:实验动物、分组及药物干预方法同动物实验一。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SOD、GSH-PX、MDA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LXRα、LC3、Beclin-1、Bax、Caspase-3、Bcl-2 蛋白表达,QPCR 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 LXRα、LC3、Beclin-1、Bax、Caspase-3、Bcl-2mRNA 表达。2.3动物实验三:NC组、MS组、SGWD-M组来自于实验一,另设疏肝温胆汤+LXRα抑制剂组[SGWD+LXRα(-)组]。NC组和MS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SGWD-M组给予疏肝温胆汤(11.79g/Kg/d)灌胃,SGWD+LXRα(-)组给予疏肝温胆汤(11.79g/Kg/d)灌胃+GSK2033(30mg/kg/d,ip,qd)腹腔注射,干预时间为4周。检测指标和方法同动物实验一、二。结果:1.临床试验:①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FPG、HbA1c、FINS、HOMA-IR、TC、TG、LDL-C、HOMA-IR、MDA 水平均降低(均P<0.05),HDL-C、SOD、GSH-PX 水平均升高(P<0.05);②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中医证候疗效提高(P<0.05)。2.1动物实验一:①与NC组比较,MS组和SGWD-L组大鼠FPG、HbA1c、FINS、HOMA-IR、TC、TG、LDL-C、HOMA-IR、体质量、Lee’s 指数、SBP、DBP 水平均升高(均P<0.05),HDL-C水平降低(P<0.05),HE染色示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HE染色示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②与MS组和SGWD-L组比较,SGWD-H组、SGWD-M组、MF组大鼠FPG、HbA1c、FINS、HOMA-IR、TC、TG、LDL-C、HOMA-IR、体质量、Lee’s 指数水平均降低(均P<0.05),HDL-C水平升高(P<0.05),HE染色示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明显减轻,HE染色示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明显减轻。2.2动物实验二:①与NC组比较,MS组和SGWD-L组大鼠血清SOD、GSH-PX及肝脏组织LXRα、LC3、Beclin-1、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血清MDA及肝脏组织Bax、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②与MS组和SGWD-L组比较,SGWD-H组、SGWD-M组、MF组大鼠大鼠血清SOD、GSH-PX及肝脏组织LXRα、LC3、Beclin-1、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血清MDA及肝脏组织Bax、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2.3 动物实验三:与 SGWD-M 组比较,SGWD+LXRα(-)组大鼠 FPG、FINS、HOMA-IR、TC、TG、LDL-C、HOMA-IR、MDA 及肝脏组织 Bax、Caspase-3 蛋白和 mRNA 表达水平均升高(均P<0.05),HDL-C、SOD、GSH-PX 及肝脏组织 LXRα、LC3、Beclin-1、Bcl-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均P<0.05)。结论:1.临床试验:疏肝温胆汤可以改善MS患者IR、糖脂代谢和氧化应激。2.动物实验:疏肝温胆汤可以通过LXRα介导自噬/凋亡改善MS大鼠IR、糖脂代谢、氧化应激,并减轻肝脏脂肪变性和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
曹兵[4](2021)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和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I比值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在轻,中,重度OSA各亚组中的表达及OSA严重程度与AIP的相关性;2研究脂蛋白B与脂蛋白AI(ApoB/ApoA1)比值在轻,中,重度OSA各亚组中的表达及OSA严重程度与ApoB/ApoA1比值的相关性;3分析OSA患者AIP在1个月短期CPAP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这是一项回顾性研究,收集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因打鼾在南方医院睡眠中心住院行PSG(polysomnography)监测的患者284例,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患者分为四组:对照组(n=28),轻度OSA组(n=52),中度OSA组(n=53),重度OSA组(n=151)。采集人口统计资料,临床病史资料、PSG参数,PSG次日早晨抽取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血糖、糖耐量试验,胰岛素,血脂测定,并测量患者晨起收缩压及舒张压。结果:甘油三酯(TG),AIP,apoB/apoAI,LDL-C/HDL-C,和 HDL-C/apoAI,OSA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apoAI,OSA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抵抗,饮用葡萄糖2小时后血糖,OSA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IP(r=0.32,p<0.001)和apoB/apoAI(r=0.24,p<0.001)与AHI呈正相关。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我们发现AHI 与 AIP(β=0.24,p<0.001)和 apoB/apoAI(β=0.24,p<0.001)均独立相关。短期CPAP治疗后,AIP值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严重程度与AIP、apoB/apoAI 比值独立相关。我们的研究表明AIP、apoB/apoAI 比值随OSA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CPAP治疗可降低OSA患者AIP值,血脂升高可能是OSA患心血管病高风险的部分原因。
汪哲宇[5](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6](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7](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杨龑晓晓[8](2020)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及其在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背景与目的:近年来,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急速上升。201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发布最新的数据显示全球罹患糖尿病人数达到4.63亿。根据最新的流调数据,依照WHO诊断标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据WHO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约3.5亿。2019年,发表于柳叶刀-精神病学的我国首次全国性的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在一生当中得过抑郁症的患者所占总人口比率)为6.8%。随着糖尿病以及抑郁症患病率的逐年增高以及其互为危险因素的影响,糖尿病共病抑郁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既往研究显示了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与抑郁症的发生存在关联性,“神经营养假说”已成为抑郁症发病机制主流假说之一;另一方面,在细胞及动物实验中提示GDNF可促进胰腺细胞增殖,减少胰腺细胞的凋亡,改善细胞功能,提高糖耐量,改善胰岛素抵抗。然而尚缺乏临床研究以证实GDNF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GDNF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进行探索,探讨其在糖尿病共病抑郁的中介作用,验证其为糖尿病和抑郁共病的桥梁假说,为糖尿病共病抑郁分子机制提出新的观点。对象与方法:采用病例对照试验研究设计,病例组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纳入非糖尿病患者(其中包括糖尿病前期(p-DM)及糖耐量正常者(Normal glucose tolerance,NGT))。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以下指标的检测并比较组间差异:1.代谢指标:血糖,包括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lc);血脂,包括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Cholesterol,CHO)、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血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腰臀比(Waist hip rate,WHR)。2.血清GDNF浓度的测量。3.GDNF的SNP等位基因(Rs884344位点、Rs2075680位点及Rs3812047位点)分型测定。4.抑郁、生活质量量表(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 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评估。运用回归模型探索GDNF、血糖、抑郁各自的影响因素;并运用Bootstrap法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GDNF在糖尿病及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共188例研究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病例组72例,对照组116例(包括糖尿病前期44例以及糖耐量正常72例)。共18.6%的研究对象(N=35)存在抑郁症状。结果显示:1.病例组血清GDNF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9.844±2.804pg/ml vs 11.338±3.858pg/ml,P=0.006);进一步分组显示,血清GDNF浓度在病例组、糖尿病前期组以及糖耐量正常组之间存在梯度差(11.706±3.918pg/ml vs 10.736±3.722pg/ml vs 9.884±2.804pg/ml,P=0.008),两两比较显示病例组与糖耐量正常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0.011),糖尿病前期组与病例组以及糖耐量正常组之间差异均无显着性(P分别为0.146、0.431)。经过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GDNF浓度与空腹血糖成线性负相关(R=-0.241,P=0.001),与糖化血红蛋白成线性负相关(R=-0.217,P=0.003)。2.回归分析显示,抑郁以及低血清GDNF浓度为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患2型糖尿病或抑郁均影响了血清GDNF水平。低生活质量(低EQ-5D评分)、低血清GDNF浓度及患有糖尿病为抑郁危险因素。3.GDNF在血糖水平影响抑郁评分路径中的中介效应无统计学显着性(P=0.0579),在抑郁影响血糖代谢路径中存在中介效应(空腹血糖路径P=0.0035,糖化血红蛋白路径P=0.0091),且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约为17%(空腹血糖路径17.04%,糖化血红蛋白路径16.6%)。结论:1.糖尿病患者中的血清GDNF浓度明显低于非糖尿病人群,血清GDNF浓度在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以及糖耐量正常人群之间存在梯度差。2.GDNF分别与糖尿病和抑郁存在相互影响作用。3.GDNF在抑郁影响血糖代谢路径中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对总效应的贡献约为17%。第二部分GDNF中介作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验证及同伴支持对其的影响背景与目的:同伴支持作为一种心理干预方法,因其可接受性、高效性、经济性广泛用于心理疾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为了研究同伴支持对2型糖尿病血糖代谢、GDNF浓度以及抑郁症状改善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设计,以同伴支持作为干预手段,动态观察干预前后代谢指标、GDNF浓度以及抑郁症状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GDNF在2型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作用。对象与方法:纳入于南京市玄武区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96人,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8个研究模块(其中熊猫社区与后宰门社区合并)进行整群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N=155)和对照组(N=141)的社区。干预组采用为期12个月的同伴支持+常规糖尿病教育干预,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糖尿病教育。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以下的检测:1.代谢指标: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PPG)、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包括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血压、身体质量指数及腰臀比。2.血清GDNF浓度的测量。3.GDNF的SNP等位基因(Rs884344位点、Rs2075680位点及Rs3812047位点)分型测定。4.抑郁、生活质量及糖尿病相关痛苦量表(Diabetes-related Distress Scale,DDS)评估。结果:在基线时进行横断面研究显示:1.血清GDNF浓度在高血糖患者中(HbA1c≥7.0%)显着降低,合并抑郁(HbA1c≥7.0%且PHQ-9评分>4)的患者GDNF浓度进一步降低(P=0.000)。2.血清GDNF浓度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均为线性负相关(P=0.000);与PHQ-9评分以及其中的情感维度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分别为0.023、0.031),同时与EQ-5D-5L评分呈负相关(P=0.006)。3.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有抑郁症状、血糖水平为GDNF浓度的影响因素,低血清GDNF浓度及合并脑血管并发症为伴随抑郁的危险因素。4.GDNF在抑郁与血糖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经干预12月后,1.两组患者血清GDNF浓度均显着升高,其中干预组血清GDNF浓度由11.042±3.111pg/ml上升至11.698±2.740pg/m(P=0.013),对照组组血清GDNF浓度由10.689±2.381pg/ml上升至11.135±2.173pg/m(P=0.036)。调整基线水平后,组间血清GDNF浓度差异无显着性(P=0.103)。但亚组分析显示,在合并抑郁的患者中干预组血清GDNF浓度较对照组有显着差异(11.609±2.248pg/ml vs 10.405±2.353pg/ml,P=0.023)。2.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空腹血糖达标率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分别为0.007、0.047、0.027)。其他代谢指标(餐后血糖、血脂、血压、身体质量指数及腰臀比)及量表评估(PHQ-9,EQ-5D,DDS)未见明显差异。3.回归分析显示,血糖的改善、干预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眼病、干预前是否合并抑郁症状为患者血清GDNF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基线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干预后GDNF变化值、干预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眼病以及同伴支持干预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改善的影响因素;是否合并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眼病及糖尿病肾病可能影响患者的抑郁缓解,但通过深入分析未确定其统计学显着性。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糖代谢水平与血清GDNF浓度呈线性负相关,GDNF在抑郁与血糖之间存在中介效应。2.同伴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提高患者血清GDNF浓度,但未显示对患者抑郁症状有明显缓解。3.血糖降低越多、干预前就有抑郁症状及糖尿病眼病的患者血清GDNF浓度提高越多。血清GDNF浓度升高越多对同伴支持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改善越大。
肖姣[9](2020)在《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生活质量及体脂测量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振腹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振腹组要求患者在干预观察期间的饮食、运动与药物治疗等与干预观察前保持一致的前提下予以振腹疗法,振腹疗法具体手法操作如下:①逐一点按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丰隆、阴陵泉、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水道、大巨。以上腧穴取双侧点按,点按时双手拇指同时用力,以患者感到酸胀为度,每穴30s,共10min。②医者对患者进行振腹治疗。振腹法的操作为医者用右手掌心的劳宫穴对准患者神阙穴,中指自然置于任脉循行线上,食指、无名指自然置于肾经循行线上,拇指、小指自然置于胃经循行线上,然后进行腕部松振法操作,共20min。每次总治疗时间为30min,隔日1次,连续4周,12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1个疗程。对照组要求患者在干预观察期间的饮食、运动与药物治疗等与干预观察前保持一致,并且及时电话或微信跟踪患者以上情况,连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观察前后血脂、血糖、中医症状评分和体脂测量相关指标。研究结果1.入组例数70例,研究过程中振腹组脱落3例(患者因工作原因退出),最终余32例,对照组脱落7例(患者不能坚持而退出),最终余28例。本研究患者脱落率控制在15%以内。振腹组患者男性11人(34%),女性21人(65%)。年龄最小29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49.69±9.61岁。对照组男性7人(25%),女性21人(75%),年龄最小30岁,最大65岁。平均年龄54.38±8.95岁。性别、年龄、病情、运动情况、吸烟史、饮酒史及饮食习惯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2.血脂相关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G、TC、HDL-C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观察前后LDL-C比较水平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血脂四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TG较对照组降低、HDL-C较对照组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糖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空腹血糖(FPG)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FPG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振腹组干预前后促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空腹胰岛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体脂测量相关指标: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对照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围臀围比(腰臀比)、腰围身高比(腰高比)、内脏脂肪指数(VAI)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BMI、腰围、臀围、腰臀比、腰高比、VAI干预观察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体脂测量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VAI较对照组水平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照臀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振腹组干预前后比较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干预后减小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前后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观察前腹部脂肪百分率、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可比。两组干预观察后比较腹部脂肪百分率振腹组较对照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观察后肩胛部脂肪百分率和上臂脂肪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状评分:振腹组干预观察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千预观察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观察前两组对照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观察后两组对照,振腹组中医症状评分较对照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症状评分改善评定:振腹组中医评分总改善率84.3%,对照组中医评分总改善率4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振腹组中医症状评分改善率较对照组高。研究结论1.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能够有效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BMI、腰围、腰臀比、腰高比及VAI等简易体脂参数。表明振腹疗法能辅助基础治疗减少代谢综合征患者腹部及内脏脂肪异位堆积。2.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能够降低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提高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生活质量。3.在常规基础治疗不变的前提下振腹疗法可有效改善TG、HDL-C,对TC、LDL-C、FPG的改善作用则不明显。表明振腹疗法能辅助基础治疗,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糖脂代谢紊乱。
龙春梅[10](2020)在《松龄血脉康胶囊对初诊轻度原发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血清miRNA-375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探讨松龄血脉康胶囊对初诊轻度原发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血清miRNA-375表达水平、血糖、血脂、血压的影响,为松龄血脉康胶囊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确诊为初诊轻度原发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50例,按1:1随机分成A1、A2组。同期收集健康体检对象50例,按1:1随机分为B1组、B2组。给药方法:A1组给予松龄血脉康胶囊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A2组仅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B1组给予A1组等剂量的松龄血脉康胶囊。A1、A2、B1三组受试者均治疗12周。B2组为空白对照组、未服用任何药物。观察比较四组对象治疗前后血清miRNA-375表达水平及血糖、血压、血脂的差异性及安全性情况。结果:1.治疗前A1、A2,B1、B2四组受试者年龄、性别、BMI、吸烟人数、饮酒人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1、A2组血清miRNA-375、FPG、HbA1C、2hPG、TC、TG、SBP、DBP高于B1、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用药前后血清miRNA-375表达水平的变化:经治疗后A1组血清miRNA-375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B1、B2三组治疗前后血清miRNA-375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用药前后血糖的变化:经治疗后A1组FPG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hPG、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B1、B2三组治疗前后FPG、2h PG、HbA1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用药前后血压的变化:A1、A2组治疗后SBP、DBP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1组较A2组的SBP(14.80±3.9 Vs 8.48±3.45mmHg,)、DBP(7.24±4.48 Vs 6.24±5.48mmHg)下降幅度均更大。B1、B2组治疗前后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用药前后血脂的变化:经治疗后A1组的TC、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HDL-C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B1、B2三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松龄血脉康胶囊能降低初诊轻度原发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FPG、血清miRNA-375表达水平。2、松龄血脉康胶囊能降低初诊轻度原发型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TG、TC、低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3、松龄血脉康胶囊能协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更好地降低初诊轻度原发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的SBP和DBP,在降低SBP疗效上更显着。
二、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及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老年T2DM中医体质类型调查研究 |
目的与材料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方法与内容 |
1.调查方法 |
2.调查问卷的设计 |
3.调查方式 |
4.调查人员的选择和培训 |
5.质量控制方法 |
6.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调查结果 |
1.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状况 |
2.老年T2DM患者中医兼夹体质分布状况 |
3.不同性别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4.不同地域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5.不同体重指数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6.有、无合并高血压的老年T2DM患者中医体质分布 |
7.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年龄差异比较 |
8.老年T2DM患者5种主要中医体质类型病程差异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研究结果讨论 |
2.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第二部分 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 |
材料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脱落标准 |
6.终止试验标准 |
方法 |
1.干预方法 |
2.观察指标 |
3.疗效评定标准 |
4.统计学处理 |
试验结果 |
1.完成病例情况 |
2.干预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的比较 |
3.干预前后体质转化分、证候积分比较 |
4.干预前后中西医疗效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痰湿体质相关研究 |
2.痰湿体质与T2DM的相关研究 |
3.痰湿体质调理方的疗效、安全性分析 |
4.痰湿体质调理方的组方学术思想 |
5.痰湿体质调理方组方解析及药理研究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综述 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学说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
附表一: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表二:中医体质调查表 |
附表三:体质判定标准表 |
附表四:中医症状积分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代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1.1.2 代谢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3 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
1.1.4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
1.1.5 代谢综合征的治疗 |
1.1.6 小结 |
1.2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1.2.1 祖国医学关于代谢综合征病名的认识 |
1.2.2 祖国医学关于代谢综合征病因认识 |
1.2.3 祖国医学关于代谢综合征病机的认识 |
1.2.4 代谢综合征的证候研究 |
1.2.5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1.2.6 代谢综合征的中医基础研究进展 |
1.2.7 陈伯钧教授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经验 |
1.2.8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方法和试验设计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设计 |
2.1.3 病例来源 |
2.1.4 病例选择 |
2.1.5 干预 |
2.1.6 评价指标 |
2.1.7 随机和盲法 |
2.1.8 样本量的估算 |
2.1.9 统计分析 |
2.1.10 数据收集和质量控制 |
2.1.11 伦理审查 |
2.2 结果 |
2.2.1 两组基线资料 |
2.2.2 两组糖代谢和IR指标 |
2.2.3 两组脂代谢指标 |
2.2.4 两组血压指标 |
2.2.5 两组形体学指标 |
2.2.6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 |
2.2.7 两组中医疗效的比较 |
2.2.8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
2.3 讨论 |
2.3.1 防治MS的意义 |
2.3.2 疏肝温胆汤的理论基础 |
2.3.3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IR和糖代谢的影响 |
2.3.4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
2.3.5 疏肝温胆汤代谢综合征对血压和形态学的影响 |
2.3.6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中医疗效的影响 |
2.3.7 疏肝温胆汤对MS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 |
2.3.8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 |
2.4 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3.1 疏肝温胆汤改善MS大鼠IR和糖脂代谢的作用 |
3.1.1 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 |
3.1.4 讨论 |
3.1.5 小结 |
3.2 疏肝温胆汤对MS大鼠LXRα及自噬/凋亡调控作用的机制研究 |
3.2.1 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 |
3.2.4 讨论 |
3.2.5 小结 |
3.3 疏肝温胆汤通过LXRα介导自噬/凋亡改善IR和氧化应激 |
3.3.1 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结果 |
3.3.4 讨论 |
3.3.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和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I比值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OSAS简介 |
1.2 血脂代谢 |
1.3 OSA与脂代谢,心血管疾病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OSA的严重程度与AIP的相关性分析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OSA的严重程度与apoB/apoAI的相关性分析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血脂异常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致谢 |
(5)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慢病管理概述 |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
1.4.1 关键问题分析 |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8)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文献综述一 GDNF研究进展及其与抑郁症的关系 |
文献综述二 糖尿病教育中的心理干预技术 |
第一部分 GDNF与2 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以及其对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 |
1 背景与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GDNF中介作用在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验证及同伴支持对其的影响 |
1 背景与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总结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振腹疗法的临床应用 |
1. 振腹疗法概述 |
2. 松振法的来源 |
3. 振腹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1. 代谢综合征概述 |
2. MS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MS的中医学治疗 |
4. MS的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
5. MS的西医学预防与治疗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方法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1. 临床流程图 |
2. 样本量估算 |
3. 随机分组 |
4. 干预方案 |
5. 合并用药治疗记录 |
6. 观测指标及记录方法 |
7. 质量控制方法 |
8. 不良事件 |
9.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主要观测指标 |
第二节 讨论 |
1. 振腹疗法腧穴的选择 |
2. 实验观测指标讨论 |
3. 振腹疗法治疗MS的机制探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知情同意告知页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同意签字页 |
附录3 医学伦理审査通过表 |
附录4 受试者用药情严记录表 |
附录5 临床观察表 |
附录6 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
附录7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录8 临床研宄结论记录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松龄血脉康胶囊对初诊轻度原发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血清miRNA-375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变化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2]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分布状况及痰湿体质调理方的临床研究[D]. 雷欣.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疏肝温胆汤改善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D]. 蔡海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和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I比值的相关性分析[D]. 曹兵.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5]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6]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7]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8]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糖尿病共病抑郁中的中介作用探讨[D]. 杨龑晓晓. 东南大学, 2020(02)
- [9]振腹疗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血糖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影响[D]. 肖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松龄血脉康胶囊对初诊轻度原发性高血压伴糖耐量异常患者血清miRNA-375表达水平的影响[D]. 龙春梅.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