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牵引四步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论文文献综述)
林菲菲[1](2021)在《远端留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在头部顶中线,双侧后溪穴,双侧束骨穴留针时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及该种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价问卷(JOABPEQ)、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本课题从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我院推拿科门诊的病人中筛选符合课题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64例,按简单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以单纯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以对照组的推拿手法为基础疗法,配合头部顶中线,双后溪穴,双束骨穴5个远端穴位留针治疗。两组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JOABPEQ评分及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运用SPSS25.0对课题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64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的患者为59例,其中治疗组剔除2例,对照组剔除3例。总脱落率为7.81%。2.治疗前,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VAS评分、JOABPEQ评分及TNF-α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对比: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VAS评分与各组第1次治疗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各组第1次治疗后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VAS评分与第1次治疗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差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第1次治疗后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差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JOABPEQ评分对比:组内比较各组治疗前后JOABPEQ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JOABPEQ评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TNF-α水平对比:组内比较各组治疗前后TNF-α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NF-α浓度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按照临床疗效标准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21%,组间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纯推拿疗法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推拿疗法。2.单纯推拿疗法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都能够改善腰椎间突出症患者VAS评分、JOABPEQ评分,以及降低外周血中TNF-α浓度,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对以上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单纯推拿疗法。3.单纯推拿疗法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的后续累积镇痛效果较即时止痛效果好,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的累积镇痛效果优于单纯推拿疗法。
刘羽茜[2](2021)在《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期与总体疗效,并与常规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对比,以探求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本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所纳入的患者均为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就诊患者,计划纳入患者40例,实际纳入33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6例,对照组17例。研究过程中脱落3例,实际完成30例,试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两组取穴相同,均取肾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太溪(双侧)、委中(患侧);以下肢后侧疼痛为主,加承山、秩边;下肢外侧疼痛为主,加阳陵泉、环跳。试验组采用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针刺双侧肾俞、大肠俞,在患者呼气时向下斜刺进针,针刺得气后,提针到穴位天部,针尖指向病所(患者疼痛部位),手执针柄,维持针体不进不退,缓慢左右摇摆针柄,摆动的角度以450为标准,往返摆针如扶船舵之状,左右来回为1次,共行针9次,操作时行针频率慢,动作轻柔,使针刺感应缓缓向患处扩散,行针结束后留针,余穴采用平补平泻法,操作结束后留针,吸气出针,出针时迅速按闭针孔。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针刺得气后不做手法。两组均留针20分钟。受试者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共12次治疗。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评价指标:以JOA评分为主要评价指标,简易McGill疼痛量表、ODI功能障碍指数为次要评价指标。JOA评分、简易McGill疼痛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治疗4周和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在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结束后4周进行评分,各量表均以治疗4周的评分作为疗效判定标准,通过对治疗前后评分进行对比,判断治疗效果。以上数据均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结果:1.JOA下腰痛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JOA评分为26.07±2.15,对照组JOA评分为23.13±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JOA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简易McGill疼痛量表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SF-M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SF-M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试验组SF-MPQ评分为2.03±1.69,对照组SF-MPQ评分为5.00±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SF-MPQ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ODI功能障碍指数比较: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OD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OD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ODI指数为0.07±0.04,对照组ODI指数为0.18±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两组ODI功能障碍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针刺与常规针刺法两种治疗方式,均能改善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两种针刺方法均具有安全性。2.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针刺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且远期疗效更好。
李津[3](2021)在《基于真实病历数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方案优选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在当前社会,椎管相关疾病发病概率最高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作为一种肌肉骨骼疾病,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有致残性风险[1-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典型的下肢症状就是感觉障碍,或者腰腿的疼痛等症状,而且在发病的因素上,性别、年龄、工作性质、外力损害等因素都可影响本病的发生[3-5],由于症状及发病因素的特异性,本病对患者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较大影响[6-7],发病症状严重时对患者的劳动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8]。究其发病的原因,祖国医学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多是肝、脾、肾等脏器的病变,由于多种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和结构紊乱,导致气血阴阳失调,由于这个原因,祖国医学也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命名为“腰痛”、“腰痹”等。在治疗方面,经目前的研究显示,牵引、中药、针灸推拿、正骨、小针刀、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有良好的疗效[9-10]。随着信息数字化的普及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目前有大量的医疗数据依托于信息化技术存储于医疗机构,这些数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电子病例系统智能数据处理的发展还较为落后,且在临床病例录入上还有所欠缺,无法使相关数据得到合理的应用。当前兴起的数据挖掘技术,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另一种思路[11-12]。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通过总结本院针灸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病例,达到寻找本病的治疗规律、归纳治疗思想、分析疗效的目的。方法:本研究利用电子化结构病例系统的数据,在真实病例数据的支持下,对1178例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进行研究,设计电子表格,通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应用,从电子病历系统中筛选出合适的病历,将其中的数据录入表格,录入的内容也包括:患者的性别、姓名、年龄、联系方式、治疗的方式、入院的时间、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等。将数据进行提取处理后,采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进行分析。将收集到的患者信息,利用Excel软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占比进行频数统计分析,并且绘制统计图形。将治疗方法详细数据导入IBM SPSS 26.0软件,使用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则是采用了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在结果的可行性上,认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将不符合的数据排除后,此次,共纳入患者442例,其中男性230例(占比52.04%),女性212例(占比47.96%),通过统计发现,男女性别比例未见明显差异。分析此次研究纳入的442例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20-30岁年龄段的有16例(占比3.6%),31-40岁年龄段的有56例(占比12.7%),41-50岁年龄段的有131例(占比29.7%),51-60岁年龄段的有108例(占比24.3%),61-70岁年龄段的有93例(占比21.1%),71-90岁年龄段的有38例(占比8.6%)。患者群体中以中老年为主,人数比例随着年龄段的增大而上升。将442例患者入院时间进行统计,入院时间为3月-5月的有96例(占比21.7%),入院时间为6月-8月的有149例(占比33.7%),入院时间为9月-11月的有124例(占比28.1%),入院时间为12月-2月的有73例(占比16.5%),患者入院时间多集中在6-11月,即节气划分为夏秋两季的时间段。以患者住院天数是否超过20天为因变量,是否采用针刀、是否采用针灸、是否采用孔镜、是否采用射频治疗为因变量,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则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同时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发现孔镜与针刀治疗与住院天数之间的相关显着性最大。结论:(1)依据患者年龄统计,可以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年龄分布多为中老年人。(2)患者入院时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符合当地气候规律,在健康宣教时应有所侧重。(3)针刀及椎间孔镜对住院天数都有积极影响,在临床中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赵伟辰[4](2021)在《强筋壮骨方内服外用联合腰椎正骨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强筋壮骨方内服外用联合腰椎正骨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强筋壮骨方内服外用、腰椎正骨两者单用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作对比,证明两者联合使用临床疗效更为突出,为临床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思路。方法:本临床研究将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之间于南京市中医院杭柏亚主任医师骨伤科专家门诊就诊的120例符合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入组,并将所有入组病例按照完全随机化分组,共分为3组,每组40例。对照组A采取强筋壮骨方内服外用治疗,对照组B采取腰椎正骨治疗,试验组C采取强筋壮骨方内服外用联合腰椎正骨治疗。1周为1个疗程,3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分别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的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ODI评分、下腰痛总体疗效JOA评分、临床总体疗效情况。研究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先检验其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并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符合正态分布者使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者使用秩和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被认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被认为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对照组A、对照组B、试验组C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结果与本组治疗前分别作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试验组C与对照组A、对照组B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结果作对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治疗4周后临床总体疗效优良率:试验组C90%、对照组A70%、对照组B67.5%。经卡方检验,三组患者总体疗效优良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强筋壮骨方内服外用、腰椎正骨单独使用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对于腰部疼痛与腰椎功能受限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2.强筋壮骨方内服外用与腰椎正骨二者联合应用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临床疗效更加显着,且联合治疗较单独使用未见明显特殊不良反应,该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盛强,潘星安,陈静[5](2021)在《三通推拿法配合温经通督针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三通推拿法配合温经通督针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IDP)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100例,根据采取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8例,给予三通推拿法治疗,研究组52例,给予三通推拿法+温经通督针刺治疗,观察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治疗有效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ODI、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随着时间延长ODI、JOA评分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3周的ODI、JOA评分相同时间节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随着时间延长疼痛VAS评分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3周的疼痛VAS评分相同时间节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通推拿法配合温经通督针刺的治疗方式可避免患者机体手术创伤,缓解患者疼痛感受,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进而加速患者恢复进程,值得推广。
郑旭耀,李哲,黄委委,杨锋[6](2020)在《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目的系统评价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OVID、CNKI、VIP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集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Jadad评分量表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估,数据分析选用软件RevMan 5.3。结果共纳入31篇文献3 565例患者。其中总有效率WMD的合并效应量为4.35,95%CI为(3.43,5.52);VAS评分WMD的合并效应量为-1.62,95%CI为(-2.40,-0.85);JOA评分WMD的合并效应量为4.66,95%CI为(2.49,6.83);ODI评分WMD的合并效应量为-14.66,95%CI为(-23.62,-5.70);RDQ评分WMD的合并效应量为-3.16,95%CI为(-7.00,0.68)。结论纳入研究的31篇文献数据显示手法相较于其他疗法(除手法之外的牵引、针灸、中药、西药以及髓核化学溶解术等疗法总体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加安全、有效,在总有效率、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方面优于其他疗法。但由于纳入高质量文献较少,结论强度仍需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文献进一步提高。
杨海越[7](2020)在《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比较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与单纯推拿、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的临床效果,探讨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机理,以期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更加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96例患者分为联合组(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及推拿组(单纯推拿)、针刀组(针刀神经触激术),每组32例。联合组每周行3次推拿手法治疗(周一、三、五各1次),周五手法治疗后行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推拿组每周行3次推拿手法治疗(周一、三、五各1次);针刀组每周行1次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1周为1疗程,连续治疗2周。2周后,对三组治疗前后VAS评分、ODI指数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并对三种治疗方案进行评价。结果:对临床疗效进行判定,联合组、推拿组以及针刀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3.87%,90.00%,愈显率分别为73.33%、32.26%、40.00%,经统计学处理,三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无显着差异(P>0.05),而三组的愈显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联合组的愈显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推拿组与针刀组无差异(P>0.05),提示三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体征,而联合组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三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以及ODI指数均低于治疗前(P<0.05),三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联合组的各项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推拿组与针刀组无差异(P>0.05),提示三种治疗方案均能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其功能障碍,而联合组的治疗方案优于其他两组。结论: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对于缓解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症状、体征的改善较单纯的推拿、针刀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刘莲[8](2020)在《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从而为推广竖横针刺法的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4/5)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竖横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均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进行总有效率的对比。结果:1.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竖横针刺组的VAS评分与普通针刺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竖横针刺组的ODI评分与普通针刺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更优。结论:1.竖横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均有效,且竖横针刺法疗效更优。2.竖横针刺法用针少而精,患者痛苦少而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康[9](2020)在《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缓解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抽取数字的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10天1疗程,每个疗程休息2天,连续治疗2疗程。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JOA下腰痛评分、腰椎活动度,并在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将收集的数据通过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本次研究共计完成病例59例,治疗组剔除1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VAS疼痛评分、JOA下腰痛评分、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愈6例,好转22例,未愈1例,治愈率20.69%,有效率96.55%;对照组治愈2例,好转23例,未愈5例,治愈率6.67%,有效率83.3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结合热敏灸的临床疗效优于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3.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VAS疼痛评分;治疗后治疗组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结合热敏灸在改善患者VAS疼痛评分优于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4.两组治疗前后JOA下腰痛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JOA下腰痛评分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患者JOA下腰痛评分;治疗后治疗组JOA下腰痛评分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结合热敏灸在改善患者JOA下腰痛评分优于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5.两组治疗前后腰椎活动度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活动角度与治疗前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腰椎各方向的活动角度;治疗后治疗组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活动角度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结合热敏灸在改善患者腰椎各方向的活动角度优于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结论:针刺结合热敏灸和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效,且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腰腿痛症状,改善腰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及右旋的活动角度;在疗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活动度方面,针刺结合热敏灸优于针刺结合艾灸阿是穴的治疗。
申博[10](2020)在《推拿补泻手法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中医传统推拿理论,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辨证依据,采取推拿补泻手法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通过对治疗组(施以推拿补泻辨证治疗)与对照组(施以常规推拿治疗)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定、JOA、ODI量表评分的统计学分析,从而观察推拿补泻手法辨证治疗LDH的疗效机制,发掘其优势所在,使推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初步探究辨证补泻理论与具体手法结合及补泻手法量化临床具体应用,为推拿手法研究做探索性尝试,并希望能拓展辨证推拿补泻在治疗相关适应症时的临床思路。方法:60名受试人员均来源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诊疗中心,且均符合LDH的中医及西医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将60例符合标准的受试对象按照就诊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等)及病情状况(JOA腰痛评分、ODI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排除差异性。对照组施以常规推拿治疗,每日治疗一次,治疗具体时间因证型而异,连续治疗10天,为1个疗程,间期休息1天,持续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组施以推拿补泻手法辨证治疗,疗程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JOA、ODI评分变化数据整理,并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纳入临床观察的两组受试人员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等一般资料,及JOA腰痛评分、ODI腰椎功能障碍评分等病情评估状况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推拿补泻辨证治疗组):30例LDH患者经治疗后,8人治愈、16人显效、4人有效、2人无效,总有效率为93.33%;而对照组(传统推拿治疗组):30例患者经治疗后,6人治愈、13人显效、7人有效、4人无效,总有效率为86.7%。推拿补泻辨证治疗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推拿组(P<0.01)。3.日本JOA腰痛评分量表:两组治疗后组内JOA腰痛评分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1),并且在评分积分增加程度方面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疼痛状况均有所减轻且治疗组在疼痛减轻程度相比于对照组更明显。4.ODI腰椎功能障碍评分量表:治疗后两组组内ODI功能障碍评分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积分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着差异(P<0.01),说明治疗后两组患者腰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且治疗组在腰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好。结论:1.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绿色、安全、有效,治疗后患者腰腿痛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功能恢复较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推拿补泻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腰痛和下肢疼痛、麻木及恢复腰椎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常规推拿治疗。3.辨证、补泻手法是推拿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临床探究与发掘。
二、牵引四步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牵引四步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论文提纲范文)
(1)远端留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1.8 不良事件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盲法评价 |
2.4 操作方法 |
2.5 操作注意事项 |
2.6 临床观察指标及方法 |
2.7 数据统计方法 |
2.8 伦理审查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分组与完成情况 |
2 基本资料比较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
2.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结果 |
3 疗效性比较结果 |
3.1 VAS评分比较结果 |
3.2 JOABPEQ评分比较结果 |
3.3 外周血TNF-α浓度比较结果 |
3.4 临床疗效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治疗方法的选择 |
1.1 中西医病因病机 |
1.2 推拿的作用机制 |
1.3 针刺的作用机制 |
1.4 针刺留针配合推拿的选择依据 |
1.5 远端取穴的相关理论依据 |
1.6 穴位的选择依据 |
1.7 针刺手法的选择依据 |
1.8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一般资料 |
2.2 VAS评分结果分析 |
2.3 JOABPEQ结果分析 |
2.4 外周血TNF-α水平结果分析 |
2.5 两组临床疗效分析 |
3 安全性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 病名与症状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思路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 流行病学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及发病机制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 |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
6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综述三 青龙摆尾针法的研究进展 |
1 青龙摆尾针法的源流 |
2 青龙摆尾针法的作用机理 |
3 青龙摆尾针法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 |
1 研究方法 |
2 病例来源 |
3 样本量估算 |
4 诊断标准 |
5 病例选择 |
6 随机分组 |
7 治疗方案 |
8 评价指标 |
9 不良事件处理 |
10 安全性评价 |
11 统计方法 |
12 技术路线图 |
13 研究结果 |
14 结论 |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选穴依据 |
3 针刺手法依据 |
4 评价指标的选择 |
5 研究结果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2 简易McGill疼痛量表 |
附录3 JOA评分量表 |
附录4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真实病历数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方案优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病例数据研究 |
1 研究的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临床诊断标准 |
1.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建立数据库 |
2.2 数据的归类统计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
3.1.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
3.1.2 患者年龄段统计 |
3.1.3 患者入院时间段统计 |
3.2 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分析 |
3.3 治疗措施与住院天数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及治疗认识 |
4.1.1 对病名的认识 |
4.1.2 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 |
4.1.2.1 肾虚 |
4.1.2.2 外感风寒湿邪 |
4.1.2.3 外伤 |
4.1.3 中医治疗 |
4.1.3.1 针刀治疗 |
4.1.3.2 针刺治疗 |
4.1.3.3 针刀配合针刺治疗 |
4.1.3.4 中药内服治疗 |
4.1.3.5 中药熏洗 |
4.1.3.6 推拿治疗 |
4.2 现代医学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
4.2.1 流行病学根据 |
4.2.2 病因 |
4.2.2.1 退行性改变 |
4.2.2.2 生物力学改变 |
4.2.2.3 体重指数 |
4.2.2.4 职业因素 |
4.2.3 腰部疼痛的发病机制 |
4.2.3.1 机械压迫学说 |
4.2.3.2 炎症学说 |
4.2.3.3 自身免疫学说 |
4.2.4 西医治疗 |
4.2.4.1 药物治疗 |
4.2.4.2 微创治疗 |
4.2.4.3 开放手术治疗 |
4.3 本研究的一般信息分析 |
4.3.1 年龄与本病的关系 |
4.3.2 本病的发病时间规律分析 |
4.4 治疗措施对住院时间的影响 |
4.5 本研究的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中西医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强筋壮骨方内服外用联合腰椎正骨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讨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由来 |
1.2 中医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1.3.1 中药治疗 |
1.3.1.1 中药内服 |
1.3.1.2 中药外用 |
1.3.2 针灸治疗 |
1.3.3 针刀治疗 |
1.3.4 推拿治疗 |
1.3.5 正骨治疗 |
2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1 概述 |
2.2 发病机制 |
2.2.1 机械性压迫学说 |
2.2.2 化学炎性刺激学说 |
2.2.3 自身免疫反应学说 |
2.2.4 基质金属蛋白酶学说 |
2.2.5 基因控制学说 |
2.3 西医治疗 |
2.3.1 非手术治疗 |
2.3.1.1 卧床休息 |
2.3.1.2 牵引治疗 |
2.3.1.3 药物治疗 |
2.3.1.4 物理治疗 |
2.3.1.5 运动疗法 |
2.3.1.6 干细胞治疗及富血小板血浆治疗 |
2.3.2 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案 |
2.1.1 治疗方法 |
2.1.2 病例分组 |
2.1.3 疗程 |
2.2 观察内容 |
2.2.1 一般资料观察 |
2.2.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2.2.2.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
2.2.2.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 |
2.2.2.3 下腰痛治疗分数评估(JOA评分) |
2.2.2.4 综合疗效评定 |
2.2.3 安全性评价 |
2.2.4 数据收集及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1.1 性别 |
3.1.2 年龄 |
3.2 观测指标 |
3.2.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 |
3.2.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 |
3.2.3 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治疗分数评估(JOA评分) |
3.2.4 临床总体疗效 |
3.3 不良反应报告 |
4 疗效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分析 |
4.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分析 |
4.4 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治疗分数评估(JOA评分)结果分析 |
4.5 临床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确立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强筋壮骨方配伍与作用机制 |
3 腰椎正骨的使用意义与治疗机理 |
4 强筋壮骨方内服外用联合腰椎正骨治疗的优势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VAS评分表 |
2 ODI评分表 |
3 JOA评分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三通推拿法配合温经通督针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基线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方法 |
1.5.1 对照组给予三通推拿法治疗 |
1.5.2 研究组予三通推拿法+温经通督针刺治疗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JOA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
3 讨论 |
(6)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1.1 计算机检索 |
1.1.2 检索关键词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 |
1.5 文献数据提取 |
1.6 文献质量评价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文献概况 |
2.2 文献评价 |
2.2.1 标准评价 |
2.2.2 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 |
2.2.3 样本量及数据分析 |
2.2.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2.2.5 基线分析与基线资料(baseline)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 总有效率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3.2 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3.3 JOA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3.4 手法与牵引疗法ODI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2.3.5 手法与髓核化学溶解术疗法RDQ评分比较的Meta分析结果 |
3 讨论 |
3.1 结果解释 |
3.2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4 结论 |
(7)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一般资料分析 |
二、病例筛选 |
(一)诊断标准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剔除与脱落标准 |
三、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法 |
(三)观察评价 |
四、观察结果与分析 |
(一)患者脱落及不良事件记录 |
(二)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
(三)三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四)三组患者治疗前、后ODI指数比较 |
讨论 |
一、推拿治疗LDH作用原理分析 |
(一)推拿治疗LDH的中医学作用原理 |
(二)推拿治疗LDH的现代医学作用原理 |
二、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的作用机制分析 |
(一)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的解剖学基础 |
(二)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LDH的理论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治疗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8)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临床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疗效评定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
2.3 两组有效率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中医对LDH的认识 |
1.1 对病名的认识 |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LDH的治疗 |
2 西医对LDH的认识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对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西医对LDH的治疗 |
3 有关本研究方法的认识 |
3.1 竖横针刺法 |
3.2 本研究的中医理论 |
3.3 本研究的西医理论 |
3.4 临床研究体会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临床病例报告表 |
附录 B VAS评分表 |
附录 C 功能障碍指数评定表 |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保守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
3 统计学处理 |
4 伦理学要求 |
5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临床疗效分析 |
2.1 两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JOA下腰痛评分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前屈、后伸角度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左侧屈、右侧屈角度比较 |
2.6 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左旋、右旋角度比较 |
2.7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
分析与讨论 |
1 课题设计分析 |
1.1 中医学对LDH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LDH的认识 |
1.3 LDH的非手术治疗 |
1.4 选择针刺结合艾灸的中医理论依据 |
1.5 选择针刺结合艾灸的西医理论依据 |
1.6 选择艾灸热敏点与艾灸阿是穴的理论依据 |
1.7 选穴依据 |
1.8 选择测量腰椎活动度的理论依据 |
2 临床疗效指标的选择依据 |
2.1 VAS疼痛评分 |
2.2 JOA下腰痛评分 |
2.3 腰椎活动度 |
3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临床观察指标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推拿补泻手法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型 |
1.4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1.4.1 方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1.4.2 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1.4.3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1.4.4 其他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2.1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认识 |
2.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认识 |
2.3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
2.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分期 |
2.5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 |
2.5.1 保守治疗 |
2.5.2 手术治疗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2.1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
2.3 治疗疗程 |
2.4 观察指标 |
2.4.1 JOA 腰痛评分 |
2.4.2 ODI评分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安全性评定 |
2.6.1 不良事件的记录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临床资料 |
3.1.1 性别构成 |
3.1.2 年龄比较 |
3.1.3 病程比较 |
3.1.4 中医证型比较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ODI评分比较 |
3.5 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结果分析 |
2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 |
3 补泻理论 |
3.1 推拿补泻的形成机制 |
3.2 推拿补泻的影响因素 |
3.3 推拿手法补泻的临床应用规律 |
4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牵引四步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远端留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菲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青龙摆尾法结合补法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研究[D]. 刘羽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真实病历数据的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方案优选分析[D]. 李津.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强筋壮骨方内服外用联合腰椎正骨治疗肝肾亏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观察[D]. 赵伟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三通推拿法配合温经通督针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研究[J]. 张盛强,潘星安,陈静.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2)
- [6]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系统评价[J]. 郑旭耀,李哲,黄委委,杨锋.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4)
- [7]推拿联合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的疗效观察[D]. 杨海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竖横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针刺结合热敏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推拿补泻手法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申博.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