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银花四季开花栽培法(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玲[1](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研究表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唐刚[2](2020)在《可食用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以北碚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经济收入提高,对生活品质和健康更加关注。城市住宅提档升级,绿化空间的增大,庭院绿化越来越受到居民推崇。可食景观兼具食用和绿化效果,生态、绿化、经济效益明显。为了系统科学城市庭院中的可食景观,本文以北碚区8个高档社区的庭院的为例,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理论设计和案列规划等,对城市庭院可食景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获得如下结果:(1)从可食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应用线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来看,只要有种植绿化条件(空间)的家庭对私家庭院种植可食植物品种有强烈意愿,更关注可食植物的景观效果和安全性。并对可食植物种类有多元化需求,对蔬菜品种需求多于果树及其它品种。女性参与度显着高于男性。城市庭院可食景观应用的主要受限原因是栽培空间面积偏小,种植技术培训机会较少,种植效果较差,自信心不足。(2)通过对北碚区8个有绿化庭院空间小区实地调查,从调研结果来看,庭院可食景观绿化普遍存在缺乏专业规划设计、可食景观品种偏少、空间利用不科学、种植土壤选择随意、种植形式缺乏艺术美感等普遍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梳理总结,为城市庭院可食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提供了实践依据。(3)本研究提出了低碳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庭院可食景观设计理念。归纳出庭院可食景观的可食性、地域适应性、生态性、可持续性、生物多样性、景观艺术性、参与互动性等多个设计原则。归纳了篱架式、棚架式、花境式、花坛式、一米菜园式、盆栽式等多种可食景观打造模式。对可食景观品种选择、茬口设计、间套种技术利用、种植槽技术等可食植物关键种植技术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就家庭餐厨垃圾发酵、园林废弃物、鱼菜共生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技术进行阐述。为整个可食植物在城市庭院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4)利用庭院可食景观理论和方法对北碚区一小区住户楼顶进行了实操设计,根据客户需求和喜好,结合规划区的自然气候特点,提出了“两园”、“两廊”、“一系统”的功能分区布局,对每个分区进行了技术性描述,并提出了具体的可食品种名录。
胡朝辉[3](2019)在《湖南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市民生活观念的改变,城市居民返璞归真的愿求,社区农园应运而生。社区农园不仅可为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景观性农产品,也为人们提供休闲、体验、交往的空间。目前我国社区农园已经开始发展,并成蓬勃之势,但在理论研究方面还较为滞后。本文在通过文献查阅、归纳总结、栽培实践之后,对基于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从植物的生长习性,五感特征,文化特征,构景形式,环境功能,对社区农园植物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植物材料选择标准;并结合生态学理论、园林美学理论、可持续景观理论、以人为本理论、自然教育理论得出植物设计理论依据;2、以长沙作为研究代表,筛选观赏性、功能性的草本植物,总结出适合湖南社区农园的39种观赏蔬菜、62种药用草本、32种香草、32种景观作物、16种食用花卉、23种水生植物;3、通过对植物的色彩、高度、株型、季相、共生特征,总结出适合于社区农园植物景观的搭配模式;并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以研究对象,将搭配模式实践于农园景观设计中,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社区农园植物设计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根据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基础理论,第一次对湖南地区社区农园的习见观赏蔬菜、香草、药草、景观作物、食用花卉、水生花卉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社区农园植物基本搭配模式,为湖南地区社区农园的艺术性、生产性、教育性、永续性提供了设计依据,以期为社区农园在湖南省乃至其他省份的推广提供借鉴。
任健[4](2019)在《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文中指出花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类型。而蔷薇,又是这一意象类型中较为重要的一种意象。本文即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蔷薇题材文学作品入手,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蔷薇意象书写,兼略论与蔷薇有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现象。论文共分为六章。其中,第一章论述了蔷薇的名实、植物资源与园艺栽培等问题,第二章至第五章属于对蔷薇题材文学与意象作品的研究,第六章则属于与蔷薇有关的古代文化生活研究。蔷薇之名的出现不应早于东晋,而“墙蘼”这个名称最早也不是专指蔷薇。中国古代对“蔷薇”、“玫瑰”、“月季”有较为明显的区分,这样就限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蔷薇在古代的分类标准有颜色、形状、地域等;其分布范围非常广,南可到两广、台湾,东可至吴浙、福建,西可抵四川、陕西,北可达北京、沈阳。蔷薇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南朝齐梁时期,其实用价值则有药用、食用、制香等多种。无论从作品数量、质量还是从文体分布、名家创作等角度来看,蔷薇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较为重要的花卉植物意象。从历史发展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蔷薇题材文学的萌芽与出现期,唐宋为其发展与繁荣期,元明清则是其继承与新变期。中国古代对于蔷薇形象之关注重点,经历了从“枝叶”到“色彩”再到“气味”的发展过程。此外,蔷薇的“习性美”一直受到文人关注,这主要指其“易栽种”、“性喜水”、“逢春开”的植物习性。蔷薇作为一种观赏花卉,其形态往往被比喻为美人,这是其神韵美的体现。而日、月、风、雨对蔷薇审美也有不同的影响。蔷薇意象所包含的情感意蕴比较复杂。首先,蔷薇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古人在观赏时便会产生携手同赏的欢乐或独自观赏的孤寂。蔷薇花落往往意味着春天逝去,所以会使诗人产生伤春伤时之感,这种感觉也表现为思妇闺怨之情。蔷薇花落还意味着花朵生命的终结与美好事物的消逝,因此蔷薇还可用来抒发物是人非之感。蔷薇生长在野外时不易被人赏识,故而蔷薇也可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幽怨,同时也可表现淡泊隐逸的情怀。红、紫蔷薇象征荣华富贵,黄蔷薇则象征纯洁高尚的人格。蔷薇有刺,可以钩住衣服,表达别情离情;也可指外表华丽实则暗藏杀机的小人。蔷薇常易经受风雨的洗礼、波浪的摧折,诗人常以之自比抒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总之,蔷薇意象的情感意蕴有两面性、复杂性的特点。第五章选取四个专题深度分析蔷薇题材及意象的文学作品或意象。白居易的咏蔷薇诗,其艺术风格包括注重色彩感、描写人格化以及对比的连用,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使蔷薇这一花卉植物再一次进入文学家们的创作视野,开拓了咏蔷薇诗的新的发展。蔷薇题材赋体文学在整个文学史上也许并没有突出的地位,但还有它的文学价值。它填补了咏物赋没有咏蔷薇这一题材的空白,从表现手法与描写内容层面与咏蔷薇诗歌相比有了新变,体现出作者对蔷薇的赞美及美好人格的追求。“蔷薇洞”、“蔷薇架”是两个特殊的意象。“蔷薇洞”之典故的要素共有四个:谢安、东山、携妓、游宴。因此文学作品中用到“蔷薇洞”这一典故时,想要传达的信息、表达的思想也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不能实现政治抱负的无奈及对谢安的仰慕、渴望归隐山林的出世之心、对携妓传说的戏用、对游宴之乐的表达。“蔷薇架”在古典戏曲、小说中往往有“藏身”、“偷窥”、“私会”等作用,从而推动情节发展。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蔷薇意象主要在《笑林广记》、《池北偶谈》、《庸盦笔记》中各有一处,或生动有趣,或富有文化价值。蔷薇与中国古代文化生活的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首先,中国古代园艺中的蔷薇景观主要有蔷薇架、蔷薇屏等形式。其次,古代物质文化生活中,蔷薇在食用、药用上有较大价值,其独特的物候意义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蔷薇叶还在养蚕活动中扮演角色,而花市中蔷薇也是重要的花卉产品,价格不菲。最后,蔷薇水与中国古代香文化有关,蔷薇水的范围小于蔷薇露,蔷薇水的制法主要有“采露法”、“蒸馏法”,与人们日常的盥洗活动密不可分。
唐靖茹[5](2018)在《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生产性景观在成都市社区公园中的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城市快节奏的扩张与建设,景观的风格与功能也向着多样性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声音对互动式景观、参与式景观提出需求。“生产性景观”让人们更新了自己看待景观的方式,直观地看到改变生活方式、改善社区居住氛围的可能性。论文以“社区公园的生产性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正处于城市整合规划与建设浪潮中,且致力于社区营造的成都市为着力范围,从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出发,研究生产性景观在成都市社区公园中规划设计的方法。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归纳法、交叉研究法和归纳法,在总结文献书籍和案例、梳理生产性景观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园艺学、永续设计科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成都市现有的生产性景观进行走访调查,归纳总结这些社会现象形成的前因后果,了解景观打造与后期维护等管理机制的制定,观察采访居民在生产性景观中的行为与心理,为文章的写作提供实践经验上的参考。论文研究的成果是:在成都市桂溪安全文化公园的改造设计中,融入生产性景观,并给出土壤改造治理、雨水收集利用、灌溉系统和排水防洪管理、生产性植物品种选择与配景设计、生产性景观制度管理等多方面的策略方案,以支撑生产性景观的可持续性。论文的结果表明,不管是在规划设计理论上,还是在交叉学科的技术支持上,抑或是美学要求上,将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生产性景观融入到社区公园都是切实可行的。
张洁[6](2018)在《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农产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快速增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食物问题,所以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由于化学农药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故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使用植物杀虫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研究和使用植物杀虫最早的国家。利用植物资源防治害虫又是农业生产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途径。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国就有用莽草、嘉草等植物防治害虫的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在前人的撰写的书籍中存在着诸多有关杀虫植物的记载,现在只是发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植物源杀虫剂产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急需突破。为了发现具有较高的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本论文通过对先秦至清末现存的且所能查阅到的本草类、中医药、杂记类、农业类等书籍中记载的具有驱杀害虫功效的植物,在领域内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经考证后得出118科385种植物的驱杀害虫的活性,并记录了这些植物在当时的活性部位及应用方法,而后重点研究考察了这些植物在现代被应用于针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情况,其中包含了其活性部位、加工工艺、应用办法、复配方式。最后总结出一些现代民间仍在使用却未被或者很少被研究的的杀虫植物,筛选出的具有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可供领域内研究分析。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按其特点,将植物源杀虫剂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先秦时代)。人类在此段时期经历了由石器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向铁器牛耕的传统农业转变,开始运用天然植物驱逐和消灭害虫,但都是作用于人体及卫生害虫的,并没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记载。(2)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萌芽期(秦汉至魏晋)。此段时期出现了本草类、药学类以及农业类书籍,并且第一次详细记载了驱逐和消灭害虫的植物和应用方法。(3)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隋唐宋元)。自唐开始,因为南方地区的开发,植物源杀虫药物也出现了新的种类和用途。此时期关于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的记载迅速增多,这些植物不仅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更多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卫生害虫防治中,其中不少杀虫植物及使用方法一直沿用至今。(4)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与转型期(明清)。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不论在种类及应用方法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随着清朝末年化学类杀虫剂的传入,“新农药”、“新农具”、“新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产生了变革。化学类杀虫剂的使用逐渐超越植物源杀虫药物,开启了它的繁盛时代。(5)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期(民国至近代)。此时期我国走向了新农业的道路,化学类杀虫剂开始代替传统的植物源杀虫剂,并且被广泛使用。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书籍中记录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并按其发展规律进行断代分期,并总结出我国植物源杀虫剂每个时期的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特点,旨在对日后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孙正美[7](2016)在《GA3和光周期对橡胶草生理特性及开花的影响》文中提出橡胶草又称俄罗斯蒲公英,其根部橡胶含量高,品质优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重要产胶作物之一。赤霉素和光周期作为调节植物开花的重要途径,被广泛运用于调控植物的开花进程。本研究通过不同浓度GA3和不同光周期处理的试验,分析GA3和光周期处理对橡胶草生理及开花的影响,探索对橡胶草开花提前作用效果显着的GA3浓度和光周期,以期缩短橡胶草生长周期,为橡胶草快速繁殖和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不同浓度GA3溶液对橡胶草进行苗期叶片喷施处理,分析GA3对橡胶草的现蕾日期及时间、初花日期及时间、盛花日期、末花日期、花期及花形态,植株苗期和花期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处理后橡胶草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均低于对照,在现蕾前期,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淀粉含量出现峰值后下降,GA3处理的峰值较对照同时或推迟出现,且降幅均低于对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现蕾前呈上升趋势,GA3处理的比值小于对照。在开花期,叶片中的SOD、POD和CAT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DA含量则呈逐渐上升的趋势。GA3处理后橡胶草花期叶片SOD、POD和CAT活性在开花各时期均低于对照,而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GA3处理促进了橡胶草花葶长、花葶粗、花直径的生长和单朵舌状小花数增加,减少了单株花苞数量。与对照相比,GA3处理下橡胶草现蕾期、初花期均推迟,花期缩短。其中,150mg/LGA3处理的现蕾和开花最迟,且花期最短。综上所述,GA3处理降低了橡胶草苗期代谢产物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和花期抗逆性酶活性,加剧了膜脂过氧化,进而对橡胶草花期及花形态有显着影响。2.采用不同光周期处理,分析了光周期对橡胶草现蕾日期、初花日期、盛花日期、末花日期、花期及花形态和花期代谢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开花期橡胶草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含量最高峰均出现在初花期。长日照处理的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较短日照处理的有所增加,且光照时间越长而增加越明显。在8h-18h的光周期范围内,延长光周期能促进橡胶草的花蕾发育,使现蕾提前,初花期和盛花期提前到达,花期延长。同时,橡胶草的花葶粗、花直径、单株花苞数和单朵舌状花数随光照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花葶长无显着差异。其中,18h(T6)光周期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在开花各时期均最高,开花最早,花数最多,8h (T1)光周期处理的含量在开花各时期均最低,开花最迟,花数最小。
黄青松[8](2014)在《毕兹卡族谱》文中指出人类的历史没有任何意义,深奥的意义仅寓于个别文化的生活历程中。——[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第○卷无题秘钥一进入花桥世界的关键词汇对照表秘钥二进入花桥世界的关键历史年代对照表秘钥三进入花桥世界的主要祭祀活动对照表
龙宇娟[9](2014)在《南方盆花瓜叶菊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瓜叶菊,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叶心脏形,边缘有波状或多角状齿,形似瓜叶而得名,为少有的早春花卉,株型丰盈饱满,花型花色变化丰富,且开花时间长,极具观赏性。但由于它冬不耐寒,夏惧高温的生态习性,多以温室栽培为主,对其满足迫切的市场需求与开发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究对日光温室进行了结构性的改造,采用了高效节能型半地下冷床保护地栽培瓜叶菊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和方法。结果如下:1.比较不同栽培设施研究表表明:半地下冷床冬季平均温度比室外高4-7。C,比塑料大棚高2-3℃,比玻璃温室(不加温)高1-2℃;在浇水量方面,比塑料大棚栽培减少55%,比玻璃日光温室栽培减少66.7%;在生长发育方面,株高及叶片生长指标处于中等水平,株型丰满整齐,抗倒伏能力增强;花期比塑料大棚提前10-15天;谢花期比塑料大棚和玻璃日光温室推迟10天左右;盛花期一致性及观赏效果最佳;2.叶面喷施0.1-0.3mg/1赤霉素结果表明,花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比对照现蕾期提前一个月,始花期提前了10-18d,盛花期延长8-15d,谢花期延长10-20d;与PP333处理相比,现蕾期提前3-7d;始花期提前8-10d;其中0.15-0.2mmg/1处理组盛花时间与数目一致性最高;GA3处理能促进瓜叶菊植株长高,浓度为0.1mg/1处理高度值最大,达35.4cm;GA3处理冠径随着时间逐渐缓慢变小,以浓度为0.2mg/1处理变化最为明显。花蕾数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少;3.叶面喷施0.1-0.3mmg/1PP333结果表明,多效唑在延长花期效果显着。与对照相比,现蕾期提前一个月,始花期提前了8-11d;盛花期延长10-20d,谢花期推迟了10-20d;与赤霉素处理相比,盛花期延长8-10d;谢花期延长6-15d;盛花一致性以0.1-0.15mg/1处理效果最好。PP333处理使瓜叶菊株高降低,当浓度低于0.15mmg/1时,植株株高滞缓,甚至不再长高;使冠径增增大,其中处理浓度为0.25mg/L增幅最为明显,达29.5cm。PP333处理花蕾数目减少;4.GA3处理瓜叶菊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浓度提高含量上升,GA3处理瓜叶菊含量均保持较高水平,在3月20日达到最高值。其中以处理0.2-0.3mg/1上升最为明显。GA3处理瓜叶菊可溶性蛋白含量整体为先上升后下降。GA3处理瓜叶菊叶绿素a,b整体趋势为先上升后降,在3月2日叶绿素a,b含量均上升达到最大值。叶绿素a+b和叶绿素a,b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5.PP333处理组可溶性糖含量含量随着浓度提高而上升,在3月20日达到最高值;其中以处理0.2-0.3mmg/1上升最为明显。PP333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整体为先上升后下降。PP333处理的叶绿素a, b, a+b含量整体为稳步上升趋势。在3月20日均上升达到最大值,其中浓度为0.1.O.15mg/1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本试验在冬春进行瓜叶菊不加温栽培,实现了瓜叶菊促成.抗低温栽培技术。为我国南方地区瓜叶菊花卉供应开辟了一条节能简易、经济适用的新途径;同时通过化学激素处理也为瓜叶菊的花期调控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尹丽萍[10](2013)在《菏泽市牡丹专类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牡丹是原产于我国的名贵花木,因花朵奇大、色泽艳丽、形状甚美、味又香醇,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牡丹作为园林观赏植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种类,自隋唐开始经宋元致明清时期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的雍容华贵和富裕、幸福的美好寓意衍生出了独特的牡丹文化。在现代园林中,牡丹常以专类园的形式存在,园中集中栽植大量的优良品种,谷雨前后,牡丹相继盛放,形成集群效应,或者在街边绿地点缀也可在公园中集中栽植,形成“园中园”。本文主要研究了菏泽市的牡丹种质资源概况;讨论研究了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并用于菏泽市牡丹专类园规划设计。1.了解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历程、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法。2.在了解牡丹品种、栽培历史及所承载独特丰富的文化意蕴基础上;讨论了精品牡丹概念及特点;对菏泽市精品牡丹进行了收集与分类。以期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基础资料。3.讨论了专类园的概念、类型,分析了专类园的规划及设计方法等;结合设计实践阐述了该园的规划定位、指导思想、设计原则、规划布局,并进行了规划设计的主要实践内容。
二、金银花四季开花栽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银花四季开花栽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
一、气候资源 |
二、水资源 |
三、土地资源 |
四、自然灾害 |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
本章小结 |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
附录 |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
(一) STC访谈记录 |
(二) WFJ访谈记录 |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可食用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以北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可食用景观在城市庭院应用研究进展 |
第2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3.1 可食景观在城市庭院应用线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2 基于可食景观庭院现状实地调查及问题分析 |
3.3 可食景观在城市庭院绿化设计理念 |
3.4 可食景观庭院设计依据 |
3.5 可食景观植物种植模式设计 |
3.6 可食景观植物城市庭院设计关键技术 |
3.7 可食庭院景观设计实例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湖南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都市农业的发展 |
1.1.2 市民生活观念的转变 |
1.1.3 社区农园种植意愿的兴起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1.2.1 社区农园 |
1.2.2 草本植物 |
1.2.3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 |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 |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概述 |
1.3.3 研究概况总结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基础理论 |
2.1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的基本特征与功能 |
2.1.1 基本特征 |
2.1.2 功能 |
2.2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 |
2.2.1 生态学理论 |
2.2.2 园林美学理论 |
2.2.3 可持续景观理论 |
2.2.4 以人为本理论 |
2.2.5 自然教育理论 |
2.3 小结 |
第三章 湖南城市社区农园草本植物种类筛选 |
3.1 观赏蔬菜类 |
3.2 香草类 |
3.3 景观农作物类 |
3.4 药草类 |
3.5 食用花卉类 |
3.6 水生花卉类 |
3.7 小结 |
第四章 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搭配模式 |
4.1 色彩设计 |
4.1.1 尺度 |
4.1.2 情感 |
4.2 立面设计 |
4.2.1 尺度 |
4.2.2 高度 |
4.2.3 株型 |
4.3 季相设计 |
4.4.1 春季 |
4.4.2 夏季 |
4.4.3 秋季 |
4.4.4 冬季 |
4.4 共生设计 |
4.5 小结 |
第五章 社区农园植物配置实践探索—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 |
5.1 项目概况 |
5.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5.1.2 场地概况 |
5.2 设计思路 |
5.2.1 设计原则 |
5.2.2 功能考虑 |
5.3 社区农园植物设计 |
5.3.1 花菜共生区 |
5.3.2 芳香植物区 |
5.3.3 可食花药区 |
5.3.4 植物森林区 |
5.3.5 荫生药草试验区 |
5.3.6 水生植物区 |
5.4 成本估算 |
5.5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本论题研究的意义 |
二、本论题研究现状与趋势 |
三、本论题研究的主要任务、目的和方法 |
第一章 蔷薇的名称、植物资源及园艺栽培 |
第一节 蔷薇名实考辨 |
一、蔷薇与“墙蘼”辨 |
二、蔷薇与“蘠靡”、“蘠蘼”辨 |
三、蔷薇的命名及其语义指向 |
四、蔷薇之名在古籍中的出现 |
五、蔷薇别名举要 |
第二节 中国古代蔷薇的分类与分布 |
一、蔷薇与玫瑰、月季之关系 |
二、蔷薇的分类 |
三、蔷薇植物的大致分布 |
第三节 蔷薇栽培历史及其实用价值 |
一、栽培历史 |
二、实用价值 |
第二章 蔷薇意象与题材的出现与发展 |
第一节 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创作的整体概况 |
一、作品数量分析 |
二、作品文体分布 |
三、创作名家名篇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萌芽与出现 |
一、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
二、文体特点与作家特点 |
第三节 唐宋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发展与繁盛 |
一、作品数量增加与作家身份的转变 |
二、文体形式创新及唱和、组诗的出现 |
三、内容的丰富与题材的拓展 |
四、表现手法的开拓 |
第四节 元明清时期:蔷薇意象与题材文学的继承与新变 |
一、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的新变 |
二、文体、题材上的创新 |
第三章 蔷薇的形象特色及其文学表现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对蔷薇形象之关注历程 |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枝叶美”最先受到关注 |
二、唐宋时期:“色”与“香”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形象特色 |
三、元明清时期:注重整体的“形色美” |
第二节 蔷薇的“色彩美” |
一、红色蔷薇——鲜艳之美 |
二、黄色蔷薇——雅贵之美 |
三、白色蔷薇——纯洁之美 |
四、蔷薇与绿色——生机之美 |
第三节 蔷薇的“气味美” |
一、直接描写蔷薇花香 |
二、与其它香物一同出现 |
三、描绘蔷薇水、蔷薇露的香 |
第四节 蔷薇的“习性美” |
一、易栽种:环境适应性强 |
二、性喜水:独特生长环境下的蔷薇之美 |
三、逢春开:蔷薇植物的时令美 |
第五节 蔷薇的“神韵美” |
一、蔷薇“神韵美”的发现 |
二、蔷薇“神韵美”的表达模式 |
第六节 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蔷薇美 |
一、日照蔷薇——生机之美 |
二、雨中蔷薇——娇弱之美 |
三、月下蔷薇——朦胧之美 |
第四章 蔷薇意象的情感意蕴及其文学表现 |
第一节 携手同赏的欢乐与独赏蔷薇的孤寂 |
一、携手同赏的欢乐 |
二、独赏蔷薇的孤寂 |
第二节 伤春伤时之感与思妇闺怨之情 |
一、伤春伤时之感 |
二、思妇闺怨之情 |
第三节 物是人非的感伤与怀才不遇的幽怨 |
一、物是人非的感伤 |
二、怀才不遇的幽怨 |
第四节 羁旅乡思之意与留别惜别之情 |
一、羁旅乡思之意 |
二、留别惜别之情 |
第五节 富贵荣华的象征与淡泊隐逸的情怀 |
一、富贵荣华的象征 |
二、淡泊隐逸的情怀 |
第六节 自信昂扬的精神与纯洁高尚的美德 |
一、自信昂扬的精神 |
二、纯洁高尚的美德 |
第五章 蔷薇题材文学创作中的作家、文体、意象专题讨论 |
第一节 论白居易咏蔷薇诗 |
一、数量分析 |
二、思想内容 |
三、艺术风格 |
四、典范意义 |
第二节 蔷薇题材赋体文学概述 |
一、创作概况 |
二、创作内容 |
三、创作得失 |
第三节 特殊的文学意象:“蔷薇洞”与“蔷薇架” |
一、“蔷薇洞”之典故考辨及其文学运用 |
二、“蔷薇架”之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
第四节 清代笔记小说中的蔷薇意象 |
一、《笑林广记》:蔷薇刺 |
二、《池北偶谈》:红蔷薇丛 |
三、《庸盦笔记》:蔷薇妖祟 |
第六章 与蔷薇相关的古代文化生活 |
第一节 古代园艺中的蔷薇景观 |
一、当户、倚墙 |
二、蔷薇架 |
三、蔷薇屏 |
四、其它 |
第二节 物质生活中的蔷薇 |
一、蔷薇与饮食 |
二、蔷薇与医药 |
三、蔷薇之物候意义 |
四、蔷薇与花市 |
第三节 “蔷薇水”名实与应用 |
一、“蔷薇水”名实考 |
二、蔷薇水的产地、制法及辨伪 |
三、蔷薇水的应用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5)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生产性景观在成都市社区公园中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选题背景 |
1.2.1 .粮食安全 |
1.2.2 .可持续城镇化和空间革命 |
1.2.3 .成都市的区域规划与发展 |
1.2.4 .成都市社区营造 |
1.2.5 .成都的农业景观文化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 |
1.5 .文章内容和框架结构 |
第2章 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与名称定义 |
2.1.1 .都市农业 |
2.1.2 .生产性景观 |
2.1.3 .可食地景 |
2.1.4 .连贯式生产性城市景观 |
2.1.5 .永续设计和朴门设计 |
2.1.6 .社区 |
2.1.7 .社区规划师 |
2.1.8 .社区农园 |
2.2 .生产性景观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
2.2.1 .国外生产性景观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
2.2.2 .国内生产性景观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3章 生产性景观在成都市社区的运用 |
3.1 .生产性景观走访调查 |
3.1.1 .郫都区郫筒街道“可食地景”调查访问——荒地变良田 |
3.1.2 .清波社区晚霞广场 |
3.2 .社区沿街的生产性景观走访调查 |
3.3 .校园内生产性景观走访与调查 |
3.4 .商场屋顶农场走访与调查 |
3.5 .考察总结 |
3.6 .社区公园的设计目标 |
3.6.1 .顺应人的发展和需求,促进社区团结与家庭和谐 |
3.6.2 .显着提高景观活力 |
3.6.3 .提高生物多样性 |
3.6.4 .经济价值 |
3.6.5 .减少污染与能耗 |
第4章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生产性景观在成都市社区公园中的规划研究——以桂溪安全文化公园改造设计为例 |
4.1 .规划设计的场地选择 |
4.1.1 .社区公园建设规范 |
4.1.2 .桂溪安全文化公园场地背景 |
4.2 .桂溪安全文化公园自然条件 |
4.3 .桂溪安全文化公园场地功能调研与分析 |
4.4 .公园改造设计总图 |
4.5 .道路系统 |
4.5.1 .主人行道3-6米 |
4.5.2 .辅助人行道1.5-3米 |
4.5.3 .作业道路0.5-1.5米 |
4.5.4 .半空步行道 |
4.5.5 .无障碍设计 |
4.6 .功能空间划分 |
4.6.1 .市民菜园 |
4.6.2 .示范性食物花园 |
4.6.3 .农具区 |
4.6.4 .主题餐饮区 |
4.6.5 .小型活动广场 |
4.6.6 .科普宣传区 |
4.6.7 .防灾避险功能 |
4.7 .生产性植物品种的选用与设计 |
4.7.1 .生产性植物自然生长的时序与四季景观配置 |
4.7.2 .生产性景观植物的游览体验 |
4.8 .栽培与种植形式的多样化 |
4.8.1 .种植床种植 |
4.8.2 .容器栽植 |
4.8.3 .垂直绿化 |
4.8.4 .露地栽植 |
4.9 .农耕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融入 |
4.10 .基础设施 |
4.10.1 .雨水收集与灌溉系统 |
4.10.2 .排水系统与洪涝管理措施 |
4.11 .养护 |
4.11.1 .杂草控制与利用 |
4.11.2 .采用天然无污染的杀虫方式 |
4.11.2.1 .农药替代物 |
4.11.2.2 .开展耕种防治、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 |
4.11.2.3 .自然农法与伴种植物的选择 |
4.11.3 .土壤肥力管理 |
4.11.3.1 .合理有效的使用化肥 |
4.11.3.2 .系统的获取堆肥 |
4.11.3.3 .打造动植物共生系统 |
4.11.3.4 .伴种植物栽培法 |
4.11.4 .物理保护和支持 |
4.11.4.1 .植物支撑 |
4.11.4.2 .支架支撑 |
4.11.4.3 .太阳能温室 |
4.12 .管理 |
4.12.1 .认种机制 |
4.12.2 .公共秩序管理 |
4.12.3 .资金支持 |
4.13 .产量统计 |
4.14 .生态经济链的形成、运作与管理 |
第5章 社区公园生产性景观的可行性 |
5.1 .实现社区公园生产性景观的趋势 |
5.2 .生产性景观发展的瓶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
第二章 中国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
2.1 医药业的发展与利用杀虫植物的开始 |
2.1.1 巫医祭祀文化的盛行 |
2.1.2 医药业与利用药用植物的开始 |
2.2 先秦时代植物源杀虫药物应用的孕育期 |
2.2.1 天命主宰思想下的农业文化 |
2.2.2 先秦时期的农业害虫 |
2.2.3 利用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
2.3 小结与讨论..刀耕火种文明中农业害虫的防治 |
第三章 本草学的出现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
3.1 中医药学的奠定与缓慢发展 |
3.1.1 《神农本草经》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
3.1.2 其他药物书籍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
3.2 农书的出现与害虫的防治方法 |
3.2.1 虫灾与利用杀虫植物的新起点 |
3.2.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虫灾 |
3.2.3 农业害虫防治的突破——祭祀到捕杀 |
3.3 小结与讨论-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农业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利用 |
第四章 农业经济高度繁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 |
4.1 经济文化空前繁盛与医药学的大发展 |
4.1.1 官修本草书籍的盛行 |
4.1.2 本草类书籍中的杀虫植物 |
4.2 农书的鼎盛期与其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
4.2.1 隋唐宋元时期的虫灾及防治 |
4.2.2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书及其农业思想 |
4.2.3 隋唐宋元时期农书中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应用 |
4.2.4 隋唐宋元时期园艺及杂记类书籍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
4.3 小结与讨论-农业文化的繁盛与杀虫植物应用 |
4.3.1 农书的兴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
4.3.2 经济中心南移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类型的转变 |
第五章 古代医学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及转型期 |
5.1 封建社会医药学与本草学的鼎盛期 |
5.1.1 本草类书籍的兴盛与杀虫植物多元化 |
5.1.2 西方医学传入对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影响 |
5.2 农书与农业虫害的防治 |
5.2.1 明清时期的虫灾 |
5.2.2 各类农书的兴盛 |
5.2.3 治蝗专着的兴盛与蝗虫防治方法的多样化 |
5.3 小结与讨论-西方新农业技术对植物源杀虫剂的影响 |
5.3.1 害虫防治方法多样性 |
5.3.2 中西方农业技术的融合 |
第六章 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 |
6.1 化学类杀虫剂的兴盛 |
6.2 《中国土农药志》的意义及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7.1 讨论 |
7.2 结论 |
7.2.1 对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的总结归纳及应用分析 |
7.2.2 对杀虫植物的筛选结果 |
7.3 创新点 |
7.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GA3和光周期对橡胶草生理特性及开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橡胶草简介 |
1.1.1 我国橡胶草的种质资源分布 |
1.1.2 橡胶草的形态学特征 |
1.1.3 橡胶草的生物学特性 |
1.1.4 橡胶草的经济价值 |
1.2 植物成花机理研究现状 |
1.2.1 春化作用 |
1.2.2 光周期 |
1.2.3 植物激素 |
1.2.4 碳氮比理论 |
1.2.5 植物成花的分子生物学机理 |
1.3 外源GA_3对植物成花的影响 |
1.4 光周期对植物成花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GA_3对橡胶草生理特性及开花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GA_3对橡胶草叶片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2.2.2 GA_3处理对橡胶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3 GA_3对橡胶草花期叶片酶活性的影响 |
2.2.4 GA_3对橡胶草花形态及花期的影响 |
2.3 讨论 |
2.3.1 GA_3对橡胶草叶片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2.3.2 GA_3对橡胶草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3.3 GA_3对橡胶草开花的影响 |
2.3.4 代谢生理变化对橡胶草开花的响应 |
2.3.5 抗氧化酶活性对橡胶草花期的响应 |
2.4 小结 |
3 光周期对橡胶草花期生理及开花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光周期对橡胶草花期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2 光周期对橡胶草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3 光周期对橡胶草叶片淀粉含量的影响 |
3.2.4 光周期对橡胶草花形态及花期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光周期对橡胶草花期叶片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 |
3.3.2 光周期对橡胶草开花的影响 |
3.3.3 花期代谢生理变化对橡胶草开花的响应 |
3.4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毕兹卡族谱(论文提纲范文)
第○卷无题 |
楔子 |
第一卷前时代 |
名堂经 |
齐天水 |
阿蒙山 |
大地开花 |
通神的人 |
八部大王 |
土司王 |
来了一群白卡 |
山鬼 |
第二卷远时代 |
一个叫拿摩的人 |
王大人 |
天正寨老 |
王大人和泥瓦匠 |
泥狗和珠珠 |
开始革命 |
飞来一只铁鸟 |
喻旅长 |
三个壮丁 |
解放了 |
第三卷近时代 |
踩生和寄拜 |
神树 |
Mang mang和枞菌 |
取骇 |
偷天卖日的八生 |
走车路或走马路 |
打样 |
坐床 |
出嫁要哭 |
一个卵字了得 |
天不怕地不怕 |
阳戏、毛古斯和电影 |
家不分不发 |
神龛 |
第四卷后时代 |
吃食堂 |
吃牛汤锅 |
运动来了 |
第一个干部 |
农业学大寨 |
抬骟 |
都去打工了 |
活出个味来 |
很神的人 |
天上掉下个桥宝 |
阿巴、阿可和枞菌 |
走了走了又转来 |
阳胡猖 |
父与子 |
花桥地名考 |
后记 |
(9)南方盆花瓜叶菊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盆栽花卉栽培发展概况 |
1.1.1 起源与初步发展阶段 |
1.1.2 继承与发扬阶段 |
1.2 我国盆栽花卉产业现状 |
1.3 我国南方地区盆栽存在主要的问题 |
1.3.1 生态条件局限性 |
1.3.2 栽培设施局限性 |
1.3.3 花卉生产和消费的极度不平衡且市场脆弱 |
1.3.4 盆花专业化水平及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
1.4 盆栽花卉栽培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
1.4.1 品种选择 |
1.4.2 栽培基质研究 |
1.4.3 灌水施肥技术 |
1.4.4 光照对盆栽植物影响研究 |
1.4.5 温度对盆栽植物影响研究 |
1.4.6 花期调控技术研究 |
1.5 瓜叶菊栽培技术研究概况 |
1.5.1 生物学特性 |
1.5.2 繁殖育苗技术 |
1.5.3 栽培管理技术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不同设施栽培技术对瓜叶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栽培与方法 |
2.1.1 材料处理 |
2.1.2 栽培设施处理 |
2.1.3 栽培前的准备工作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栽培设施的设定 |
2.2.2 主要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栽培设施处理日气温变化规律 |
2.4.2 不同栽培设施相对湿度日变化规律 |
2.4.3 不同栽培设施处理对瓜叶菊耗水量的影响 |
2.4.4 不同栽培设施对瓜叶菊植株形态影响 |
2.4.5 不同栽培设施对瓜叶菊物候期的影响 |
2.5 小结与讨论 |
2.5.1 小结 |
2.5.2 讨论 |
第三章 半地下冷床栽培瓜叶菊的花期调控化学处理技术 |
3.1 材料处理 |
3.2 实验方法 |
3.2.1 材料处理 |
3.2.2 形态指标观测 |
3.2.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化学激素对瓜叶菊物候期及形态指标指标影响 |
3.4.2 化学激素对瓜叶菊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
3.5 小结与讨论 |
3.5.1 化学激素处理对瓜叶菊物候期及观赏性状的影响 |
3.5.2 化学激素处理对瓜叶菊生理指标影响 |
3.5.3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1 总结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菏泽市牡丹专类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依据 |
1.4 研究概况 |
1.4.1 国内研究概况 |
1.4.2 国外研究概况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菏泽市牡丹种质资源概述 |
2.1 牡丹简介 |
2.1.1 野生牡丹种质资源概况 |
2.1.2 牡丹品种分类 |
2.2 牡丹的栽培历史与文化意蕴 |
2.2.1 栽培历史 |
2.2.2 牡丹文化 |
2.3 菏泽市精品牡丹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分类 |
2.3.1 精品牡丹种质资源的收集 |
2.3.2 精品牡丹种质资源的分类 |
第三章 专类园规划设计研究 |
3.1 专类园概念 |
3.2 专类园类型 |
3.2.1 体现亲缘关系的植物专类园 |
3.2.2 展示生境的植物专类园 |
3.2.3 注重经济价值的植物专类园 |
3.3 专类园规划设计理论 |
3.3.1 植物学理论 |
3.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3.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4 专类园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
3.4.1 总体布局 |
3.4.2 功能分区 |
3.5 交通规划 |
3.6 建筑及园林小品设计 |
3.7 种植设计 |
3.7.1 花期的合理配置 |
3.7.2 株型的搭配 |
3.7.3 花型、花色的搭配 |
3.7.4 其他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
第四章 菏泽市精品牡丹种质资源专类园规划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2 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 |
4.2.1 指导思想 |
4.2.2 设计原则 |
4.2.3 主题 |
4.3 规划布局 |
4.4 功能分区 |
4.4.1 入口区 |
4.4.2 中心广场活动区 |
4.4.3 游览观赏区 |
4.4.4 文化展览区 |
4.4.5 水上游览区 |
4.4.6 儿童区 |
4.4.7 管理服务区 |
4.5 牡丹专类园道路规划 |
4.6 景观节点 |
4.6.1 牡丹广场 |
4.6.2 花海融春 |
4.6.3 香林曲径 |
4.6.4 儿童区 |
4.6.5 荷塘晓月 |
4.6.6 古韵流芳 |
4.6.7 九曲台 |
4.7 建筑及小品设计 |
4.8 植物配置 |
4.8.1 植物设计原则 |
4.8.2 牡丹品种选择与配置 |
4.8.3 其他园林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
4.9 规划技术指标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金银花四季开花栽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2]可食用景观植物在城市庭院绿化中的应用 ——以北碚区为例[D]. 唐刚. 西南大学, 2020(05)
- [3]湖南社区农园草本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湖南农业大学“娃娃农园”为例[D]. 胡朝辉.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4]中国古代文学蔷薇意象与题材研究[D]. 任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3)
- [5]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生产性景观在成都市社区公园中的规划研究[D]. 唐靖茹.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6]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D]. 张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7]GA3和光周期对橡胶草生理特性及开花的影响[D]. 孙正美. 海南大学, 2016(02)
- [8]毕兹卡族谱[J]. 黄青松. 花城, 2014(06)
- [9]南方盆花瓜叶菊栽培技术研究[D]. 龙宇娟.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 [10]菏泽市牡丹专类园规划设计研究[D]. 尹丽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